《作文训练:景物描写》说课稿

2024-09-22

《作文训练:景物描写》说课稿(精选6篇)

《作文训练:景物描写》说课稿 第1篇

《作文训练:景物描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作文中的景物描写》。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选题的出发点(教材分析)我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是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的:

第一,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要求“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而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很多像我们这种外地生已有三分之二的公办学校初一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难完成甚至不能完成的任务。而主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没有做到大纲要求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的要求,为凑够字数只能频繁使用“有一次,还有一次......”之类的字眼,一次作文要凑好几件事。而要做到内容具体,首先要强调描写。

第二,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提到,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而“描写”作为记叙文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显然是不可忽视的。缺乏描写的记叙文,总是凑不够数的、枯燥乏味的;能有意识运用描写的学生,则可能写出妙趣横生的文章。第三、新大纲的阶段教学目标中强调:“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有创意的表达事物的特征,首推描写。因此我选择了描写这一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

二、学生分析

因为面对的是初一刚进校的学生,对学生描写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描写的表达方式,是一节起始课,因而,不能追求面广量大,否则会导致浮泛而不扎实,如蜻蜓点水,如浮光掠影,无所收效。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只选择了景物描写这一小部分,力求开口小而挖掘深,为以后更重要的人物描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作文凑字数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学生对此颇为头疼,因此本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设计理念

1、讲练结合 这是一节作文课,是学生运用文字进行表达的训练课,“写”应当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但是,鉴于描写离不开观察,这节作文课又不同于其他作文课,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当是贯穿全课的一条线索。

2.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大纲要求:“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这节课中,学生能够较好地自主合作探究,写作、讨论、的时间占整个学时的一半以上。

3、侧重能力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位于学习景物描写,其中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是能力培养。因而,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定位在对学生观察和描写能力的培养。

四、课前准备

1、准备教学课件

2、要求学生提前复习各种描写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屏显《送别》视频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中,通过播放视频《送别》让学生从优美的景物画面和动人的旋律中去感知情景交融的情境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内心的共鸣。

(二)感官细致描写景物。

我这个环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语文版七年级(上)的第三单元写景抒情散文名篇《春》,这篇文章有不少的地方用到了感官角度来描写春天,显得细致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我主要是选取几幅图画,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别从景物的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着笔,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发现美。

图一: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图二:听觉--大海上乌的叫声

图三:嗅觉--“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 图四:味觉--“海浪不断地拍击着礁石,带着咸味的海水也波涛汹涌地涌上岸来。” 图五: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五觉法”(眼、耳、鼻、舌、触)就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光、声、味、嗅、触等),从而表达出对事物的多重感知的方法。

如果能够在描写过程中,视、听、嗅、味、触等“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三)运用比喻、拟人写景 对初一年的学生而言,比喻和拟人是常见而又十分重要修辞手法。它能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的形象生动。

1、比喻写景。老舍先生说过:“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确实这样,只有通过比喻,才能把简单的东西具体化,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比如把稻穗的颜色比作“黄金般”,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比喻要注意创新。如果总把某种景物的比喻固定化,不但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显得俗了。有人说过,第一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姑娘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拟人写景。拟人就是把没有思想感情的生物当作有思想感情的人来写,它也往往能使语言富有魅力。比如朱自清的《春》,把春天比作了姑娘、娃娃和青年,写出了春天的活力,也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课件中采用《济南的冬天》这文章的名句来作为例子分析,因为是学过的句子,学生因为熟悉理解起来就会简单了很多。屏显:

1、比喻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赏析:运用比喻,形象的描写了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

2、拟人:

例: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赏析:运用似人,生动的描写了夕阳下奇妙的雪给山增添了妩媚,增添了情趣,突出了小山的秀气。

当然让景物描写和更加生动的方法很多,还可以动静结合写景。在写景中,注意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者以动写静;运用传说写景。要写好动态的景色;要善于使用动词和形容词,准确传神的动词、形容词往往可以把景物的形状和动态写得活泼生动,具有表现力;用想象延伸景物景物描写除了如实地描绘景色的形、色和动态变化,还要善于发挥想象力,把眼前静态的景物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把概念化的景物特征形象化。考虑到一节课45分钟时间有限,为保证课堂的容量适中和教学有效性,上述方法,我选择了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引导,在此课中主要以学会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为教学目标。

我在完成上述两种常见写景方法后,我想应该初步让初一年的学生感知写景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我设想通过引导学生品读佳作来理解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作文的共同特征。(佳作欣赏)

(一)太阳又挥动它的画笔,把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也染成美丽的桔红色,把片片房屋的瓦顶涂成了金灿灿的;给路边的树木披上了浅红的衣裳,再瞧那些行人车上被镀上了一层金光。整个北京城都沐浴在夕阳的余辉里。(《观日落》)分析:文章将日落的动态和北京的各种静态物体融成一体,使静物形成一种活生生的感人的形象。

(二)校园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 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肤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我在佳作欣赏欣赏这一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写景的句子美在哪里,只要是学生能说出一定的道理,即给肯定。作为作文课,课堂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环节,我主要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通过精选动态视频和设计启发式的问题来让学生进行训练,实现知识的有效运用。设计如下: 拓展练习

1、名师指导

(1)你看到了哪些景色?。(2)你看到了哪些颜色?(3)你听到了什么?

(4)你感受到了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我们看到的景物有“湖水、雾、荷花、荷叶、垂柳”,看到的颜色有“蓝、绿、白、粉”,听到了水鸟叫和荷叶轻轻的摆动声。整体上感受到景物的特点是“宁静、幽美”。可见描绘景物要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体验,绘声绘色、绘景绘形,方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写得细致、生动。

2、习作参考 这湖水真静啊,平静的像一面镜子,轻盈盈的,没有一丝的涟漪。微风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薄薄的晨雾轻轻地驱散了,袅袅升入高空。湖中,荷花散发出淡淡的轻香,碧绿的荷叶微微的摇晃,好象怕惊动了静静的湖水似的。岸边的柳树像舒展腰肢的少女,将长长的柳条垂到湖面上,抚摸静静的湖水......3、点评

这一段描写,借助人的视觉、味觉,描摹出了湖水的静态美,可见经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就能将难以捕捉的景物描摹的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在这一环节,学生的课堂作业展示是很重要的,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最后我结合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行作业布置。

作业设计:面对寒冷的冬天,***感受到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豪迈;岑参看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妩媚;孔子则体会到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哲理。以“校园的冬天”为题,任选校园的一个角落的景色描写进行描写,字数300字左右。

《作文训练:景物描写》说课稿 第2篇

《描写一处的景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的习作。本组教材是围绕着“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人文专题编写的。本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前提下,指导学生完成本次习作。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按照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和观察,并进行交流,为习作教学做好准备,有效地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于是我今天把课题一大缩小,让学生描写家乡的景物。

二、说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理清习作要求。

2.通过回顾课文和精彩的片段,掌握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够抓住特点将景物、按写清楚、写明白。

2、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具体、生动,抒发出自己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1.揭题,明确要求;2.回顾例文和精彩片段,掌握方法;3.再现情景,指导习作;4.指导完成习作。下面具体谈一谈这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及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明确要求

1、播放音乐,揭示课题

2、明确习作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写清楚;

(2)写出景物的特点;

(3)展开丰富的想象;

(4)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激发习作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短语、句子等提炼重点要求。

二、回顾例文,掌握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回顾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通过填表格的形式,理清作者是则样把景物写生动的。

2.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学习作者将景物写生动的方法。

引导在作文中,我们观察和描写景物一定要按顺序仔细观察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文章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师引导学生写景的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早晨、中午、傍晚、晚上,也可以写某一段的景物变化。

(2)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顺序来描写景物。

(3)移步换景为序——先看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物,后到了地方又看到了什么景物。

(4)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示片段)学生读片断,说说这段话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5)描写抒情相结合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设计意图】汲取课文养料,做到读写结合,这是教材赋予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重温课文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进一步理清习作要求。

三、.再现情景,指导习作;

1、引导学生怎样做到开头言辞优美,吸引读者的眼球和结尾做到回扣文体,追求圆满结局首尾呼应,画龙点睛。

2、老师范读自己的习作,同学们认真听,对照本次习作的要求,看看他的文章有哪些优点?(首先引导学生去发现闪光点。)

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来问细节,在互问互答中引导该生回顾细节,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四、指导完成习作

1.创设情境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景物?说说这些地方的特点。

2.选择一处喜欢的景物完成习作。

3.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浅议作文中的景物描写 第3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观察,表达,修辞

大自然千姿百态, 春花秋月各有风致。一边是“铁马秋风塞北”, 一边又是“杏花春雨江南”, 写不出各自的特点, 还不如不写。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 怎么抓呢?

时令季节对自然风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都说香山红叶好看, 到春天时去看看!同样是春天, 早春和晚春就不一样。请看下面两段的差别:“四月中的细雨, 忽晴忽落, 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 可是处处有些绿意。野桃花开得最早, 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 好像媚弱的小村女, 打扮得简单而秀美。”“天气是醉人的温暖, 恰好是樱花落尽的时季。细沙的行人道上满是狼藉的粉色花片, 有些便沾挂在平铺的碧草上。几树梨花还点缀着嫩白的残瓣。”注意两段文字中写到花的地方的不同, 这是不同的季节造成的, 如果你不分季节笼统地写春天的故事, 那就可能流于一般化。

写景需要按照顺序, 这其实也是观察的顺序问题。观察事物首先要确立观察点, 也就是你站的地方。从你站的角度看去, 能看见的就写, 看不见的就不能写。因为我们看到事物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 或由内到外, 或由远及近, 或从上到下, 或从前到后, 或从左到右。所以在描写景物时, 同学们要按照观察到的顺序写, 这样才能做到层次清楚。请看下面一个写景片段:

天鹅湖是个圆形的湖, 湖水清可见底, 碧绿发亮, 好像一块无瑕的翡翠。湖的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低垂着头的柳树。她在微风的吹动下, 舒展着柔嫩的腰肢, 拂动着细长的手臂, 迎风起舞。树下是一片嫩绿的草地, 草地上零零星星地点缀着红的、黄的、蓝的小野花。远远看去, 就像点缀着彩色图案的绿缎子。湖上横跨着一座美丽的天鹅桥, 就像一条腰带系在那里, 把天鹅湖打扮得更加美丽。

“一切景语皆情语”, 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要在写景中自然渗透感情, 寓情于景, 做到情景交融, 物我一体,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情感融注到作品中去。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陶醉之情, 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如老舍先生的小说《月牙儿》, 写了女主人公在不同景物的不同感受:

“那第一次, 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它第一次在我的云中是酸苦, 它那一点点微弱的浅金光儿照着我的泪。”“我敢在院中走了, 一个春天的月牙儿在天上挂着。我看出它的美来。天是暗蓝的, 没有一点云。那个月牙清亮而温柔, 把一些软光儿轻轻送到柳枝上……月牙下边, 柳梢上面, 有一对星儿好像微笑的仙女的眼, 逗着那歪歪的月牙和那轻摆的柳枝。墙那边有棵什么树, 开满了白花, 月的微光把这团雪照成一半儿白亮, 一半儿略带点灰影, 显出难以想到的纯净。这个月牙是希望的开始, 我心里说。”

写景要绘形、绘色、绘声, 仿佛使人看得见、闻得着、听得到, 因而要善于用动词和形容词。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但不能堆砌辞藻。只写静景, 容易使文章呆滞, 只写动景, 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景和动景结合起来, 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看周立波《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景物描写:

“雨落大了, 粗重的点子打在三把红油纸伞上, 发出的热闹的繁密的脆响, 跟小溪里、越口里的流水的哗声相应和。从伞下望, 雨里的山边, 映山红开得正旺, 在青翠的茅草里, 翠绿的小树边, 这一丛丛茂盛的野花红的像火焰, 背着北风的秧苗里, 稠密的秧苗像一铺编织均匀的深绿的绒毯, 风一刮, 把嫩秧子往一边翻倒, 秧苗又变成了浅绿色的颤颤波波的绸子了。”

既有听觉, 又有视觉, 真是绘声绘色;有远有近, 有高有低, 真是疏密有致;既有动景, 又有静景, 真是动静相生。一个接一个精巧的比喻, 美不胜收;让人感到爽心悦目, 春意盎然。这就是给语言化妆的效果。

作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浅析 第4篇

一、注意景物的整体和局部

无论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图片画面,学生的观察往往不能全面。只注意了鲜艳的色彩,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忽视景物的背景和细节。例如在写雨景时,既要写远处迷蒙的雨幕,又要写芭蕉叶上滴落的串串珍珠。这样写景就注意了点面结合。

二、注意写景的动静结合

活动的画面比静止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干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這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枝叶婆娑,流水潺潺,鸭群嬉戏,又加以活动的人群,使画面动静结合,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作文《春天的早晨》,葱郁的树木,袅袅的炊烟,田间的老农,一切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这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 用五觉描写景物

综合运用各种感觉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雨点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俯身静听草长得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啊,潇潇春雨,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作文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细腻传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四、注意描写景物的色彩

彩色的电影比黑白的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彩色的画面比黑白的画面对视觉更具有冲击力。例如:

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特别诱人的是牧野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这两段文字中,蓝天、白云、银灰色的暗花,夕阳的红火连锁映衬着蒙古包,牧女笼罩在金碧辉煌的世界中。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景物五光十色,准确的使用色彩词语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当然,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五、写景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处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此文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文训练—人物描写》说课稿 第5篇

(一)、教材分析及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同时也说明了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2、说一说设计意图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所执教的“作文训练—人物描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第二单元的阅读教学都是写普通人的一般叙事性记叙文,反映“爱”这一主题。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且常常辅之以描写。在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中,老师们比较偏重于叙述方法的指导,对描写,尤其是人物语言的描写则明显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的作文看起来语句很流畅,条理很清晰,可总是给人一种干巴、乏味的感觉。通过上一次的作文训练,我发现我的这两个班的学生,虽然已上初二,但写人物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写得不够生动、具体,就是说描写不过关。所以这节课的人物描写,我重在引导学生理解究竟什么是描写?叙述和描写有什么区别?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进行人物描写?有没有什么规律?这些光靠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一些能够实际操作的方法和要领,不然,我们就是强调一百遍“要注重描写”学生恐怕也不会描写。

因此,我把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设为学习重点,把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作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3、根据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以及描写的作用;掌握描写的方法;学会抓住特点对人物进行描写。

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观察和概括能力,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

过程与方法:

材料展示——学生讨论评议——总结归纳——练笔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课文材料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渐渐理解什么是描写,即与叙述的区别,并以总结出来的规律指导写作。

设计意图: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学作文应以课文为范例,学生依此为样,联系自己的种种实际做出文章来。如此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写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初中作文景物描写训练 第6篇

1.学会观察描写外形。

鸟兽虫鱼,从外形上来说,一般都有头部、躯体、脚或翅膀,但又是千差万别的。同样是躯体,有的有羽毛,有的却是光溜溜的;有的有翅膀,有脚,有的却没有翅膀但有脚。而脚呢,有两只的,有四只的,有六只的,也有八只脚的,还有“千足虫”,脚多得很呢!鸟兽虫鱼的外形这样千差万别,要描绘出它们的样子来,必须通过仔细观察抓住它们外形的特征。看看下列例段是怎样抓特征描写外形的。

小白兔周身的毛雪一样白,两只又细又长的耳朵竖着,仿佛在时时侧耳倾听;一双又圆又红、水晶似的.眼睛一闪一闪,仿佛在警惕地察看周围的动静;三瓣嘴抿得紧紧的,好像要笑,但又没笑出来;那条又小又短的尾巴稍稍向上翘起,显得有些调皮。

咪咪的四个爪子雪白雪白的,沾上水便在地上踩出一个个美丽的梅花印来。小爪子里藏着 16把“银钩”,平时缩在肉垫里,捉老鼠时,“银钩”才伸出来,显示出它的威力。咪咪还有一条挺帅气的长尾巴,镶着黑、黄、白三色茸毛环,尾巴尖尖是黑的。

在草坪中央几方丈的地面上,聚集着数以万计的美丽的蝴蝶,仿佛是密密地丛生着一片奇怪的植物似的,好像一座美丽的花坛。这些蝴蝶大多数是属于一个种族的。它们的翅膀的背面是嫩绿的,上面还有美丽的花纹,正面是金黄色的,翅膀扇动时,像是朵朵金色的小花在微风中抖动。也有少数翅膀是黑底带红花的,在绿草中飞起来特别显眼。

上述三个例段基本上是动物静态时的外形特点的描写。例段一是抓住小白兔全身各部分的外形特点来描写的。写了“又细又长的耳朵”,“又圆又红的眼睛”,“要笑未笑的三瓣嘴”,“又小又短的尾巴”;例段二则抓住小猫一个突出的外形特点--四只有肉垫、藏着“银钩”的爪子进行细致的描写;例三重点写蝴蝶翅膀的颜色和花纹。

上述三例告诉我们,观察描写鸟兽虫鱼的外形,除了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外,还要注意一定的顺序。如例一,就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的。先写周身(整体)的毛是什么样的,再按耳、眼、嘴、尾巴(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写。这样,外形特征就非常形象了。

2.学会观察和描写动态。

鸟兽虫鱼由于躯体结构、生理特点不同,因而动作也是千差万别、灵巧多变的。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面跑;有的在水里游;有的在树上爬;还有的“能歌善舞”……,要写好鸟兽虫鱼的动态,就要注意仔细观察,抓住它们的动作特点,掌握它们的活动规律。描写的时候,要注意选用恰当的动词。如下面例段:

只见发起一阵狂风。一阵过去了,只听得乱树背后噗的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来。……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窜将下来。……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下来。……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雷,震得那山岗也动,把这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一剪。……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这个例段描写的是一场与老虎的搏斗。作者用了跳、按、扑、窜、搭、掀、吼、竖、剪、兜十个动词,把老虎搏斗时一连串的凶猛动作写得活灵活现。

那只狮子大得吓人,形状狰狞可怕。它原是躺在笼里睡觉,这时翻过身,撑起一只爪子,伸了一个懒腰,接着又张开嘴,从容打了一个呵欠,吐出足有两手掌长的舌头,来回舔眼圈上的尘土,干干净净洗了个脸;然后把脑袋伸出笼外,睁着一对火炭似的眼睛四面观看,那副神气,可以使大勇士也会吓得筋酥骨软。

这一段描写的是一只睡狮醒来后的动态,作者恰当地用翻、撑、伸、张、打、吐、舔、洗、伸、睁、看等11个动词,把狮子醒后的动作和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上一篇:日语舞台剧之《西游记》下一篇:主题教育学习阶段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