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成语范文

2024-06-29

传统节日成语范文(精选8篇)

传统节日成语 第1篇

诗词:

: 中秋: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端午:

乙卯重五诗——(南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五月五日——(北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贺新郎(端午)——(南宋)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彩衣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结束,时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大逢场慵作戏,任白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又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今古。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醉花荫——(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春节: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田家元旦——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 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 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 共说此年丰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对联

1、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2、喜看三春花千树 笑饮丰年酒一杯(春节)

3、万家灯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元宵)

4、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端午)

5、入酒菊香由我醉

向秋山色带云看(重阳)

6、话中秋,年年岁岁庆团圆。

迎佳节,神州处处笑声浓。

7、一曲笙歌春似海; 千门灯火夜如年。

8、一帘春色门垂柳; 万斛珠光地涌莲。

9、九华灯炬云中挂; 五彩鳌山海上移。

10、三五星桥连月阙; 万千灯火彻天衢。

11、三千世界笙歌里; 十二都城锦绣中。

12、万户春灯报元夜; 一天瑞雪兆丰年。

13、万户管弦歌盛世; 满天焰火耀春光。

14、万里阳和春有脚; 一年光景月当头。

15、万家灯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16、万里河山铺锦绣; 满城笙管乐太平。

17、及时大放光明夜; 与物同游浩荡天。

17、飞龙舞凤成夜市;

(中秋)击鼓踏歌皆春声。

18、天空明月三千界; 人醉春风十二楼。

19、天空明月一轮满; 人醉春风万里明。

20、中天皓月明世界; 遍地笙歌乐团圆。

21、五夜星桥连月殿; 六街灯火步天台。

22、火树光腾城不夜; 银花焰吐景长春。

23、火树银花家家晓; 淑气鸿禧处处春。

灯谜

1、四通八达——头头是道

2、爱好旅游——喜出望外

3、盲人摸象——不识大体

4、蜜饯黄连——同甘共苦

5、会计——足智多谋

6、逆水划船——力争上游

7、快刀斩乱麻——迎刃而解

8、翘翘板——此起彼落

9、遇事不求人——自力更生

10、脱粒机——吞吞吐吐

11、铁公鸡——一毛不拔

12、一块变九块——四分五裂

13、节日的焰火——五彩缤纷

14、乖——乘人不备

15、相声——装腔作势

16、逆水划船——激流勇进

17、四方来合作,贡献大一点——器

18、贪前稍变就成穷——贫

19、半布春秋——秦

20、银川——泉

21、一来再来——冉

22、守门员——闪

23、有人偷车——输

24、酿酒之后隔日——香

25、半青半紫——素

26、自己——体

27、秀才翘尾巴——秃

28、重点支援大西北——头

29、身残心不残——息 30、十八乘六——校

31、一勾心月伴三星——心

32、一撇一竖一点——压

33、八字头——学

传统节日成语 第2篇

1、举国欢腾:全国的人共同庆祝,比喻天下人都很快乐。

2、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3、欢聚一堂:欢乐地聚集在一起。

4、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5、锣鼓喧天:喧:声音大。锣鼓震天响。原指作战时敲锣击鼓指挥进退。后多形容喜庆、欢乐的景象。

6、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7、载歌载舞: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8、人山人海:人群如山似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9、喜气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充满了欢喜的神色或气氛。

10、欢声笑语:又说又笑,表示气氛欢快热烈(形容十分欢快)。

11、阖家团圆:阖家团圆同于合家团圆。因为:阖含有“全”“总共”和“关闭”的意思。

12、水泄不通:泄:排泄。像是连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拥挤或包围的非常严密。

13、欢欣鼓舞:欢欣:欣喜;鼓舞:振奋。形容高兴而振奋。

14、和和美美:指和谐美好。

15、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16、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7、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18、人头攒动:人很多,拥挤着移动。一般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程度不如人山人海高。

19、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20、歌舞升平:升平:太平。边歌边舞,庆祝太平。有粉饰太平的意思。

21、喜笑颜开: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22、欢呼雀跃:高兴得象麻雀一样跳跃。形容非常欢乐。

23、敲锣打鼓:①指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24、座无虚席: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25、阖家欢乐:阖与合可以通用,“合家欢乐”多用于一般通信,“阖家欢乐”则多用于正式场合。全家都很快乐。

26、率土同庆:犹言普天同庆。天下的人或全国的人共同庆祝。

27、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28、火树银花: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29、兴高采烈: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传统节日成语 第3篇

一、古诗词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国古代有着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作, 现代广告文案写作可以借用这些古诗词来表现广告内容, 进行广告诉求。广告文案作品运用古诗词可以描绘出一种优美的诗情画意, 一种超然的浪漫情怀, 而使得广告文案更具感染力。

诗词用于广告并不是近代才有的, 他有着悠久的历史。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镇一名收藏者收藏的一只元代大酒龛上烧刻有一首七言诗, 经文物专家鉴定, 这是一首年代较早的广告诗。这首诗全文为“神仙问酒谁家好, 李白回答此处高, 关公千里来下马, 滋味百步□□□”, 最后三字无法辨认。广告诗下烧有8个字“香坛、东杨、香甜、美味”, 简洁说明这个器物叫“香坛”, 是“东杨”这个酒家的, 酒的特点是“香甜、美味”。

古诗词讲究节奏和押韵, 抑扬顿挫, 平仄有声, 朗朗上口, 悦耳动听, 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和节奏美, 以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 并且易于记忆。

同样是酒类品牌, 西安的本土品牌紫玉牌葡萄酒, 他的广告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也是采自于唐代著名诗人王翰的《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中的两句。美酒加好诗是完美的搭配, 诗中意境让人对美酒的颜色、喝酒的氛围有了很好的想象和憧憬, 加上边塞诗的豪气, 让人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边塞、白玉杯、洒脱的豪情, 无不和美酒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让人心生好感, 留下深刻的印象。

牡丹电视的广告语: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中的两句。将品牌名——牡丹牌用诗句传达出来, 同时将牡丹电视的音色自然而鲜明的表达了——轰动京城, 让人在读诗的过程中和品牌联系起来, 通过联想对品牌的品质有了很好的印象。牡丹电视是真正的中国本图品牌, 80年代成立, 在中国电视史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图品牌结合具有悠久历史的唐代诗词, 非常切合, 非常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牡丹是真国色”的概念, 让人油然升起一股民族主义情绪和自豪感, 对品牌的拥护和好感有了加分的作用。

二、神化传说与典故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

广告语中运用神话传说、典故的形式, 通常是引用神话传说、典故的重要字眼, 如姓名、地点以及代表性的事物等。如:欣当月老牵赤线, 乐作红娘搭鹊桥。——这是某婚姻介绍所的广告。它用诗一样的语言指出本所愿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 其中引用了“月下老人”、“西厢红娘”的古典神话传说。“月下老人”最早记载是唐代韦固与其妻的爱情故事, 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 简称为“月老”。后经市井神话反复渲染, 也是神话中掌管世间姻缘的神仙。“红娘”是借《西厢记》中描写张生与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在丫鬟红娘的帮助下, 冲破困阻终成眷属的故事。后人便把媒人叫做“红娘”。典雅不俗, 让人联想无限, 而且很容易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 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的一种风味小吃烧饼, 其味道香脆可口, 外焦内柔, 起名为“武大郎炊饼”, 很多大街小巷都有扮作武大郎的卖家挑着担子叫卖。借鉴了水浒中的典故——在《水浒》中有记载, 当年武大郎与潘金莲开的夫妻店, 经营的主要项目就是炊饼。这是人尽皆知的, 当人们看到武大郎炊饼这个名号, 就会想起水浒这个典故, 并为故事中的人物走入现实感到新奇不已。能够成功的引起人们的注意,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同样的, 很多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用品都采用了神话传说这种广告方式, 长段的故事文案, 加上具有历史感的图像, 为商品增加了话题, 引发人们的兴趣, 同时增加了商品深厚的背景, 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

三、成语在广告文案中的应用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人们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了语言的某些特点如语音、字形、结构等, 并利用这些语言的特点对当前接受的信息进行编码, 使它们更容易储存。比如笔者为企业所取的名字“开心”、“天天”, 简洁、常用, 易识易记易流传。再者, 笔者为一个中药企业取名“仁和药业”, 中药是我国传统瑰宝, 而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 “和”也为儒家文化的精华, “仁和”意义深蕴, 承袭传统文化, 成语同一般词语相比, 具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第一,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有某种历史渊源的“古语”, 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信息。第二, 成语结构凝炼, 较其他词汇表意效能更大更强。四个字的成语从形式上更稳定, 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

成语广告最常用的手法是直接选用某个褒扬性的成语来集中凸显该商品的特殊品质。由于这些成语大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所以它的效果不但言简意赅, 而且事半功倍。

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用同音字“衣”替代了原来成语中的“依”, 点明了对象是衣服;但又不影响成语本身含义的表达, 把电熨斗的功能附加在成语的涵义中表达出来, 非常贴切。同时能在四个字范围内把信息传递出去, 非常精简, 令人印象深刻。

一夫当关——这是“锁”或“防盗门”的广告。这则广告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其巧妙的设喻、凝练的语言, 更在于其引用古代熟语却又言之不尽。“一夫当关”, 人们张口便能接出下句“万夫莫开”, 而广告却故意在上半句后嘎然而止, 字面言内之意与字后言外之意相映衬, 才构成了完整的广告信息, 而犹以言外之意为广告表达的重心所在。这种手法或曰欲擒故纵, 或曰欲扬先抑, 定音重锤让消费者自己道出, 从而更易深深敲进其心底。含蓄的往往是最深刻的, 这则广告的无穷韵味便是很好的实证。

在选择成语作为广告语时, 要使选用的成语与产品产生必要的联系, 让读者获知清晰、明了的同时接受该产品。

广告文案有了古诗词、神话传说、成语的应用, 渗透着千年以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 为广告增添了文化的底蕴和氛围, 帮助广告更好的达到和影响受众。这是广告人可以不断挖掘和研究的一个很好的领域。

化在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而作, 项目编号为12WL15

参考文献

[1]简王华.旅游规划与开发[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59.

[2]淡华珍, 蔡新颜.河南旅游纪念品市场诊断与对策分析[J].河南科技, 2006 (7上) :11-12.

传统语言学视野下的成语观 第4篇

成语,作为固定语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类别,长期以来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但“什么是成语”这样一个简单的老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刘叔新(1982:104~105)认为凭借“表意的双层性”可以区分成语和惯用语,并认为“三长两短”“穿小鞋”“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都具有成语的资格;徐耀民(1997:298)认为将“穿小鞋”“摸门钉”“滴水不漏”“碰一鼻子灰”等都划入成语,就似欠妥当,认为应属于惯用语;周荐(1998:304)认为“穿小鞋”等类常被人们视为惯用语的单位实际上应属于词,而“三长两短”“七上八下”“碰一鼻子灰”等俗语单位为惯用语。就“穿小鞋”这个单位的归属来看,三位学者分别将其归入了成语、惯用语和词三种性质迥异的类别,这不能不说明此类问题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经典范畴观理论简介

传统的经典范畴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范畴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2.范畴的所有特性均为二元的(binary);3.各范畴有自己界定清晰的边线;4.范畴的所有成员均地位平等。

经典范畴观对20世纪的世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的形式主义研究更是建立在上述四条基本假设之上的。中国学者关于成语性质的探讨基本也是立足于这一传统的经典范畴观来进行的。

二、部分学者对成语的界定及其划类标准

(一)单一标准说

1.刘叔新的“表意的双层性”标准

刘叔新(1982:104~105)认为,“成语的重要特征,凭之基本上能同所有其他固定语区别开来的特征,是表意的双层性:字面的意义具有形象比喻作用或使人联想的作用,透过它曲折地表现仿佛处于内层的真实意义”。

2.周荐的“经典性”标准

周荐(1994:86~88)提出了鉴别成语的“经典性”标准。“所谓经典性,是说某个熟语单位出自权威性的著作,由于该熟语所从出的著作具有权威性,熟语本身也具有了一种权威性。”“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这四类熟语中,具有经典性的只有成语,或者说只成语的经典性最强。从经典性这一点可以看出成语和别类熟语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3.刘玉凯、乔云霞的“四字格”标准

很多学者在潜意识里把“四字格”作为判定成语的标准,但都没有明确说出来。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玉凯、乔云霞的《中国俗成语》一书,据周荐(1997:144)的研究,《中国俗成语》“所收的8000余个条目都是四字格的,从这点上也可看出该书编者是把四字格作为成语确定的惟一标准的”。

4.温端政的“二二相承”标准

温端政(2006:225~226)认为,成语可以定义为“二二相承的描述语和表述语”,它含有以下四层意思:第一,成语在字数上都是由四个字构成的语言单位;第二,成语在读音上都是二二音步;第三,成语在结构上是相对固定的;第四,成语在语义表达上都是叙述性语言单位。

(二)多重标准说

1.倪宝元、姚鹏慈(1990:35~39)认为,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固、形式简洁、整体应用的定型词组。成语的特点是历史的习用性、意义的完整性、结构的稳定性、形式的简洁性、应用的整体性。

2.周荐(1997:139~140)认为:“判定一个熟语单位是否为成语,须看其具备不具备成语的特征。成语的特征,依我们看来,有两个:一个是形式上的,即四字语式;另一个是内容上的,即含有古朴、典雅的语素成分。”

3.徐耀民(1997:296~300)指出,成语似应具备下面的几个特征:首先,它应是“现成的、习用的”;第二,成语应有较强的修辞功能;第三,成语应是定型的,这“型”,主要指音节数目及其次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成语的外在形式是四音节的;第四,成语应是短语,而不是词或句。

4.王勤(2006:195~203)认为,汉语成语是风格典雅、短小精悍、含义精辟、习用已久的四言固定词组。成语的特有个性是:四言定位、构成凝定、风格典雅、传承习用。

三、对上述观点的评价

(一)对单一标准说的评价

1.对“表意的双层性”标准的评价

“表意的双层性”标准提出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学者表达了不同的意见。周荐(1997:107)认为,究竟什么样的意义才叫双层义,研究中有时颇费斟酌、很难定夺,似乎还需再加明确。此外,按这一标准来划分成语和惯用语也还存在着人们能否接受的问题。把无深层义的类别逐出成语的行列并易其名为“惯用语”,这样做,怕与人们多年以来形成的语感不合。此外,徐耀民(1997)、姚鹏慈(2002)等都表达了类似的意见。

该标准的致命缺陷是,据它分出的类别不大符合人们的语感。胡明扬(1999:4)认为:“说到底,本民族多数人的语感是评判任何一种语言理论或处理标准的最高和最终的权威。”有鉴于此,姚鹏慈(2002)提出的鉴别成语时应介入一条语感标准主张是十分有见地的。

2.对“经典性”标准的评价

周荐的“经典性”标准,看到了大部分典型成语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比较符合实际和富有操作性的。但什么是“经典性”,作者的表述不很明确。周荐(1994)最初提出的“经典性”,强调成语的出处应是权威性的著作,后来(1997:131)指出“成语总是以其自身的特点——语素的古朴、典雅——与他类熟语相区别”,再后来(1998:152)指出“成语的语体是书面性的,有较浓重的书面语语体色彩”。如果据之判定成语,难免会让人不知所措。此外,具有“经典性”的熟语固然大多可以被认定为成语,那么是否存在不具有“经典性”也被认定为成语的熟语呢?回答是肯定的。刘叔新(1982)所举的“三长两短”“七上八下”“下马观花”“滴水不漏”等出自口语的例子,即是明证。就实际情况来看,出自经典权威著作的公认的成语,也未必就会包含着一些古朴、典雅的成分。以出自《论语》的成语为例,像“舍己救人”“见义勇为”“名正言顺”“尽善尽美”“任重道远”“有始有终”等就难说有此类成分。更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古朴、典雅的成分,作者没有给予明确地界定。熟语中的一个成分,在今人看来是否古朴、典雅,是因人的学识、古文功底的强弱而异的。

3.对“四字格”标准的评价

“四字格”标准的提出,看到了汉语成语基本上都是四音节的这一事实,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绝对化地把成语限定在四音节中,排除了其他音节的可能,又会走向了另外的极端。一般说来,诸如“莫须有”“疾风知劲草”“五十步笑百步”“不为五斗米折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周荐,1997)等都应该是成语。姚鹏慈(1998:69)曾经对《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所收的219个非四音节单位进行过分析,通过四个程序的“筛选”,逐层摈弃非成语,而把公认的“真”成语留下,最后剩下了18条,而其中可省略为四字格或可凭四字格形式单用的就有11条,只有7条无法压缩。可见,非四字格的成语是存在的。

4.对“二二相承”标准的评价

“二二相承”标准的提出,其实质是对“四字格”标准的进一步改造。在上文中我们曾经指出,作者对“二二相承”特征进行了四点解释,实际是从字数、音步、结构、概念四个方面又对四字格单位进行限定。这一标准的提出,相对“四字格”标准来讲是一大进步,它排除了一批貌似成语的四字单位。但是,由于它是基于“四字格”标准做出的,而“四字格”标准又完全排除了非四音节单位,因而“二二相承”标准也是排除非四音节单位的,这是它的一大缺陷。

(二)对多重标准说的评价

相对单一标准说,对成语采用多重标准予以界定体现了人们对成语复杂性的进一步认识。人们意识到,任何一种划类标准都难以准确地把成语界定下来,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标准,从多个侧面综合衡量,才有可能使划出的成语较符合人们的语感。

但是,多重标准也是存在问题的。刘叔新(2001:316~317)指出,这是一种从多个角度来确定的、只看大多数情况如何而非严格贯彻对象整体的多式模糊标准,依据它不能排除不具相应性质特点的单位,并且同一事物出于各式标准的划分,必然各有不同范围的类别。

四、小结

综观学者们的相关论述,我们认为,在成语的性质认定及其与其他单位的划界问题上之所以存在分歧,是与他们的语言范畴观有一定的关系。对成语性质的界定无论是持单一标准、双重标准还是多重标准,其实质都是认为成语是一个特征范畴(feature-based category),可以凭借一条或几条充分必要特征将成语与其他单位截然分开,这正是基于传统语言学经典范畴观的立场上得出的必然结果。而语言的事实告诉我们,成语这个固定语的类别其实是一个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又译作“典型范畴”),其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其内部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的区别。为了更好地认识成语,我们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另文来审视成语这个类别。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说“词语”[J].语言文字应用,1999,(3).

[2]刘叔新.固定语及其类别(1982)[A].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3]刘叔新.习用语辞典与成语惯用语问题[A].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倪宝元,姚鹏慈.成语九章[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5]王勤.汉语熟语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6]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7]徐耀民.成语的划界、定型和释义问题(1997) [A].周荐.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词汇论文精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姚鹏慈.试论成语的长度[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9]姚鹏慈. 关于成语语感与成语度的思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0]周荐.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1994)[A].词语的意义和结构[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11]周荐.论四字语和三字语(1997) [A].词汇学问题[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2]周荐.论成语的经典性(1997)[A].词汇学问题[C].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3]周荐.成语问题四论(1998)[A].词汇学词典学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传统成语谜语以及答案 第5篇

1. 瞎子吃馄饨。(打一成语) 【答案】:心里有数

2. 百花齐放。(打一成语) 【答案】:万紫千红

3. 收获不少。(打一成语) 【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水缸里打拳。(打一成语) 【答案】:到处碰壁

5. 十条字画九幅开。(打一成语) 【答案】:一面之缘

6. 疑冢;丧假;老胡同里很可怕。(打一成语) 【答案】:故弄玄虚

7. 泵;退潮。(打一成语) 【答案】:水落石出

8. 笨贼偷石臼。(打一成语) 【答案】:费力不讨好

9. 全错;通过。(打一成语) 【答案】:一无是处

10. 水上作业。(打一成语) 【答案】:人浮于事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打一成语) 【答案】:熟能生巧

12. 回程车。(打一成语) 【答案】:继往开来

13. 脸谱全集;公用毛巾。(打一成语) 【答案】:面面俱到

14. 向预定海域发射火箭。(打一成语) 【答案】:有的放矢

15. 一百五十分钟。(打一成语) 【答案】:时时刻刻

16.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打一成语) 【答案】:周瑜打黄盖

17. 十拿九稳。(打一成语) 【答案】:一无可取

18. :。(打一成语) 【答案】:打成平手

19. 知不知道。(打一成语) 【答案】:矢口否认

20. 大石压死蟹。(打一成语) 【答案】:以势压人

21. 上诉;客去留言。(打一成语) 【答案】:不在话下

22. 小则不快。(打一成语) 【答案】:大快人心

23. 不倒翁。(打一成语) 【答案】:立场不稳

24. 暴发户。(打一成语) 【答案】:乞儿暴富

25. 三军摆成长蛇阵。(打一成语) 【答案】:一字之师

26. 放鞭炮;火点爆竹。(打一成语) 【答案】:一哄而散

27. 三杯落肚;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打一成语) 【答案】:一干二净

28. 搞错正负号。(打一成语) 【答案】:以一当十

29. 好管家;颗粒归仓,核实产量。(打一成语) 【答案】:精打细算

30. 烂泥菩萨。(打一成语) 【答案】:死心眼儿

31. 一钩新月伴新主。(打一成语) 【答案】:曲高和寡

32. 一点不在乎。(打一成语) 【答案】:子虚乌有

33. 运;双簧;齐声唤;同心干;说到做到。(打一成语) 【答案】:言行一致

34. 按单收礼。(打一成语) 【答案】:照单全收

35. 内外都当家。(打一成语) 【答案】:打里打外

36. 原;用水莫忘关龙头。(打一成语) 【答案】:开源节流

37. 十冬腊月出房门。(打一成语) 【答案】:动手动脚

38. 详细记录。(打一成语) 【答案】:罗缕纪存

39. 双手赞成。(打一成语) 【答案】:多此一举

40. 井;十字路都到居庸关。(打一成语) 【答案】:四通八达

41. 戒烟茶。(打一成语) 【答案】:水火不兼容

42. 儿皇帝。(打一成语) 【答案】:先小人后君子

43. 风,雅,颂;三藏西行图个啥。(打一成语) 【答案】:一本正经

44. 奴才相。(打一成语) 【答案】:卑躬屈膝

45. 铁板上找洞。(打一成语) 【答案】:无隙可乘

46. 野外作业。(打一成语) 【答案】:无所事事

47. 开闸;白开水;未关水龙头。(打一成语) 【答案】:放任自流

48. 灯谜会;翻阅菜谱。(打一成语) 【答案】:耐人寻味

49. 点石成金。(打一成语) 【答案】:指鹿为马

50. 全球和平。(打一成语) 【答案】:与世无争

51. 不怕中间。(打一成语) 【答案】:畏首畏尾

52. 不走直路。(打一成语) 【答案】:拐弯抹角

53. 悄悄话。(打一成语) 【答案】:私情密语

54. 门阔好迎客。(打一成语) 【答案】:宽宏大量

55. 断线的风筝。(打一成语) 【答案】:无牵无挂

56. 蛀书虫。(打一成语) 【答案】:咬文嚼字

57. 啄木鸟。(打一成语) 【答案】:嘴硬心软

58. 最远到罗马。(打一成语) 【答案】:过意不去

59. 歪嘴巴照镜子。(打一成语) 【答案】:当面出丑

60. 摄影师。(打一成语) 【答案】:捕风捉影

61. /;六九;十五只吊桶打水。(打一成语) 【答案】:七上八下

62. 钴--钤;故事新编联。(打一成语) 【答案】:古为今用

63. 笨媳妇纳的袜底儿。(打一成语) 【答案】:坑坑洼洼

64. 草船借剑;采购回家;返程货物多;合同期一年。(打一成语) 【答案】:满载而归

65. 刽子手。(打一成语) 【答案】:杀人不眨眼

66. 万里遥相思。(打一成语) 【答案】:不近人情

67. 温度计。(打一成语) 【答案】:冷暖自知

68. 狐狸做了书法家。(打一成语) 【答案】:墨客骚人

69. 棉花上晒芝麻。(打一成语) 【答案】:自找麻烦

70. 山羊遇虎。(打一成语) 【答案】:望而生畏

71. 带钱进棺材。(打一成语) 【答案】:爱财如命

72. 海底焊接。(打一成语) 【答案】:水深火热

73. 货郎担;鞋店;曹植逼赋豆萁诗。(打一成语) 【答案】:步步为营

74. 死了丈人哭爹。(打一成语) 【答案】:随大流

逢年过节必备的节日成语 第6篇

你可能喜欢》》十一去草原玩合适吗

春节

恭贺新禧

禧:吉祥幸福。恭敬地祝贺新年幸福吉祥如意。贺年的常用语。

吉星高照

吉星:给人带来吉利、好运的星辰。旧时相信星学的人认为,人的命运与星的位置及运行有关,吉星高照时,但一切随心、顺利。

财运亨通

亨:通达,顺利。发财的运道好,赚钱很顺利。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金玉满堂

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龙凤呈祥

指吉庆之事。

龙马精神

龙马:古代传说中形状象龙的骏马。比喻人精神旺盛。

五谷丰登

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六畜兴旺

六畜:牛、马、羊、猪、鸡、狗。指各种牲畜、家禽繁衍兴旺。

元宵节

和和美美

指和谐美好。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若能父母寿而且安,双双俱在堂上,兄弟你爱我敬,和和美美,都在父母膝前。”

阖家团圆

阖家团圆,同义于合家团圆。阖含有“全”、“总共”和“关闭”的意思。

清明节

奋发踔厉

奋发有为,意气昂扬。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水佩风裳

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地负海涵

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语本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

你可能也喜欢:

详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十一去欧洲穿什么衣服?偏冷多加衣

重阳节给长辈的祝福语:年年重九胜春光

陕西过重阳节的习俗:饮酒赏菊话桑麻

共有2条信息1/212下一页尾页

你可能喜欢》》陕西过重阳节的习俗

端午节

屈艳班香

屈:指屈原;班:指班固。象《楚辞》、汉赋那样词藻艳丽,情味浓郁。称赞诗文优美。

骚人墨客

骚人: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的作者为骚人。墨客:文人。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才过屈宋

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极高。唐·杜甫《醉时歌》“先生有道出羲黄,先生有才过屈宋。”宋·林正大《括酹江月》词:“道出羲黄,才过屈宋,空有名垂古。”

同舟共济

舟:船;济:渡,过河。意思:坐一条船比喻在困难时,大家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也作“同舟而济”。

戮力同心

勠力:并力,合力;同心:思想一致,很齐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七夕

琴瑟和鸣

比喻夫妇情笃和好。

蕙心兰质

蕙、兰:都是香草名。蕙草样的心地,兰……唐·王勃《王子安集·七夕赋》:“金声玉韵,蕙心兰质。”

金风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唐·李商隐《辛未七夕》诗:“由来碧浪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秦观的《鹊桥仙》有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花好月圆

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

山盟海誓

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凤凰于飞

本指凤和凰相偕而飞。比喻夫妻和好恩爱。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中秋节

桂子飘香

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皓月千里

范围极为广阔的千山万水都处于皎洁的月光照射之下。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碧海青天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琼楼玉宇

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霁风朗月

和风明月,比喻宽厚祥和的气氛

花朝月夕

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广寒仙子

广寒:即广寒宫,传说中月亮上的仙宫。广寒宫里的仙子——嫦娥。

月里嫦娥

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比喻风姿绰约的美女。

你可能也喜欢: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有什么

节假温馨提示:十一去黄山穿什么衣服

十一去拉萨穿什么衣服?多备衣怕温差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之成语故事教案 第7篇

《成语故事》教案

教学目的

1、搜集四字成语,会默写出十个成语;

2、学会讲成语故事;

3、培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能比较顺利地讲出自己搜集到的成语故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谈话引入。(同学们:自从《成语精读》成为我校的校本教材后,我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如:成语书写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成语故事比赛等等。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讲成语故事。

2、学生复习背诵学习过的成语。(校本教程)

二、学讲成语故事

1、欣赏成语故事。(播放成语故事录音)

2、教师示范讲成语故事——拔苗助长。

3、各小组成员把搜集的成语故事在各自小组进行讲故事交流。

4、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学生上台学习讲故事。(男女生各一名)

5、同学自由朗读《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五年级下册P112-113成语内容。

三、默写成语竞赛

1、学生个人默写成语若干。

2、小组评比,选出优胜者。

3、各小组优胜者再评比,选出最优胜者。

佛教成语分类及部分成语释义 第8篇

一、含有普及佛教词语, 比如“佛”、“法”、“僧”、“和尚”、“菩萨”、“世界”、“众生”、“三昧”、“魔鬼, ”、“地狱”等字的成语

比如, “佛”字, 佛教中的佛指佛陀, 意译为觉悟的人, 专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 有时也指三世十方一切佛, 如过去七佛、燃灯佛、阿弥陀佛、当来弥勒佛等, 同时又可以引申为佛像、佛号、佛门、佛经、佛典沸土、佛祖、佛事、佛身、佛法、佛骨等。

含有“佛”字的成语有:佛口心蛇、成佛作祖、一佛出世, 二佛涅架、佛头着粪、佛眼相看、佛是金妆, 人是衣装、泥多佛大、求神拜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拣佛烧香、纶音佛语、急时抱佛脚、无佛处称尊、佛头加秽、不看僧面看佛面、万家生佛、即心是佛、佛面贴金、求佛求一尊、佛面括金、佛眼佛心、长斋绣佛、千佛名经、不看金面看佛面、呵佛骂祖、见性成佛、多口阿佛、借花献佛、无量寿佛、即心即佛等等。例如:

【佛头着粪】

这是禅林用语, 指佛像头上附着粪便。这个典故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七》如会禅师 (744一823) 章所载:故事说, 一日, 崔相公前往湖南东寺, 见鸟雀于佛像头顶上拉屎, 便问如会说:“鸟雀还有佛性也无?”即问鸟类是否有佛性。如会答道:“有。”崔相国又问:“既然有佛性, 那么为什么向佛头上放粪?”如会回答说:“是伊为什么不向鹤子头上放?”即如会反问, 那你为什么不向鹤子头上放粪?意思是说, 生态的自然平衡是大自然真如佛性表现的一种情况。其后, 禅林中多用“佛头着粪”一语来形容本质善而附着不善的事物。现在这个成语也形容类似情况, 表示被轻慢, 亵读。

二、来源于佛教教义理论的成语

这类的成语有:生老病死、一尘不染、想入非非、打开眼界、因果报应、无上菩提、六道轮回、生死轮回、爱别离苦、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等。例如:

【一尘不染】

语出唐, 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 土不着足, 随岚风来, 吹破土山, 令散为尘, 乃至一尘不着佛身。”宋代的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 姑射仙人风露身。”尘, 新译作境、境界;指依六根感觉而缘虑之对象、对境。佛教称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为六根之尘, 而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根识若皆清净无垢, 称为一尘不染。“一尘不染”指修道人六根清净, 不受尘俗干扰。《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他从小出家, 真个是五戒具足, 一尘不染, 在皋亭山显孝寺住持。”《红楼梦·第一一三回》:“我想他一尘不染, 是保得住的了, 岂知风波顿起, 比林妹妹死的更奇。”后世援用此一佛家语, 转以形容东西之洁净、行为境地之清净、为官之清廉等。十分清洁, 谓之“一尘不染”。

三、来源于佛教修行实践的成语

这类的成语有:老僧入定、当头一棒、苦行头陀、面壁功深、本来面目、破颜微笑、当头棒喝、心心相印、面壁九年、面面相觑、拈花微笑、以心传心。例如:

【心心相印】

心者, 佛心;印者, 印可、印定。谓不立文字, 不依言语, 直以心印心, 故曰“心印”。以此佛的心直印于众生之心, 谓之以心传心, 以心印心。意在开示迷途,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昔时, 佛陀于灵山会上, 手拈一花, 于八万大众之中, 唯有摩诃迦叶一人独会其意, 乃破颜微笑。此一“拈花微笑”之故事乃成为师徒之间两相契合之典型代表;于禅宗, 历代祖师之相传亦多强调超越语言文字之教外别传, 此种师徒相契、以心传心之情形, 称为传心印、心印, 后亦称心心相印。《祖庭事苑》卷八:“心印者, 达摩西来, 不立文字, 单传心印,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黄檗禅师传心法要》卷上:“自如来付法迦叶以来, 以心印心, 心心不异……若能契悟者, 便至佛地矣。”《金石萃编·圭峰定慧禅师碑》:“但心心相印, 印印相契, 使自证知光明受用而已。”后多用以指彼此思想感情完全投合, 如清代的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五五首:“路隔千里, 不约而同, 真可谓文章有神, 心心相印矣。”又指彼此会意, 如《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抚台看了, 彼此心心相印, 断无驳回之理。”它的近义词有: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心领神会。

四、来源于佛教故事传说的成语

这类的成语有:降龙伏虎、一蛇首尾、顽石点头、三生有行、寒号鸟、九色鹿、入乡随俗、女大十八变、飞蛾扑火、如入宝山空手回、门外汉、鸿雁传书、惟我独尊、猿猴捞月、天花乱坠、磨砖成镜、虎溪三笑、舍身饲虎、雪岭白牛等。例如:

【天花乱坠】

传说佛祖讲经说法, 感动了天神, 天上各色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典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第一》。后用以形容说话言词巧妙, 有声有色, 非常动听。多指夸大而不切实际。《二刻拍案惊奇垫·卷一一》:“凭那哥哥说得天花乱坠, 只是不肯回去”。《红楼梦》第六四回:“说得天花乱坠, 不由得尤老娘不肯。”亦作天花坠地、乱坠天花。

五、来源于佛机仪式、礼节的成语

这类成语有:醒酬灌顶、五体投地、一瓣心香、顶礼膜拜、一灶心香等等。例如:

【顶礼膜拜】

对人尊崇, 敬畏直至, 谓之顶礼膜拜。如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回:“一时轰动了吉州百姓, 扶老携幼, 都来顶礼膜拜。”顶礼是佛家最虔敬的礼拜仪式。其法, 五体投地, 以顶额触地 (或尊者之足) , 翻双掌 (表示承尊者之足) 。《归敬仪》下释道:“经律文中, 多云头面礼足, 或云顶礼佛足者:我所贵者, 顶也;彼所卑者, 足也。以我所尊, 敬彼所卑者, 礼之极也。”例如清·张岱《陶庵梦忆·阿育王寺舍利》:“余初见三珠连络如牟尼串, 煜煜有光。余复下顶礼, 求见形相。再视之, 见一白衣观音小像, 眉目分明。”顶礼亦作朝拜解释。如《花月痕》第八回:“发愿朝山, 航南海, 涉峨嵋, 前年顶礼五台。”置于“膜拜”, 当为我国古代西北部族对敬畏者的礼仪, 谓合掌加额, 伏地跪拜。见于古书《穆天子传》二:“吾乃膜拜而受。”后连用为顶礼膜拜。

六、直接取自佛教三藏经典的成语

这类成语有:皆大欢喜、昙花一现、梦幻泡影、作如是观、不即不离、不可思议、大慈大悲、认贼为子、空中楼阁、蒸沙做饭、香象度河、盲人摸象、作茧自缚、怨家债主、灰飞湮灭、一弹指倾等。例如:

【不即不离】

出自《圆觉经》:“圆觉普照, 寂灭无二。于百千万亿阿僧恒河沙劫诸世界, 犹如空华, 乱起乱灭。不即不离, 无缚无脱, 始知众生本来是佛。”意思是说, 行事要合于中道的真如佛性之理, 随缘而生利于他人的妙用, 而不能走向两个极端, 这样才能既不会走向做作 (即、缚) , 也不会走向放任 (离、脱) 。真相与妄相有区别。即:接近, 靠近;离:疏远, 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 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这个成语现用来指对人的关系或态度, 既不接近, 也不疏远;又用于对事物的描述, 既不太露骨, 也不过于含蓄。近义词:若即若离。

七、来自中国佛界各种著作的成语

在中国历史上, 佛教语汇通过书面语流传下来的, 在文学艺术作品里面有最突出的表现, 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文学己经开始影响中国的文学。诸著名作品如《理惑论》、《高僧传》、《大唐西域记》、《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金瓶梅》、《三国演义》等都由各位前辈著名禅师、学者、诗人等创作的, 来源于这途径的成语数量比较多而又常用如下:对牛弹琴、打成一片、回光返照、泥牛入海、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一知半解、百尺竿头、见怪不怪、见兔放鹰、执迷不悟、单刀直入、隔鞋搔痒、骑驴觅驴、众口难调、未足为道、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哑子得梦、一刀两断、头上安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等。

【单刀直入】

禅林用语。提单刀而直入敌阵之意。指禅林师家指导学人, 不用智谋策略, 舍除一切缓冲之言语, 而直接论及问题之核心, 以开其心眼。人天眼目卷二 (大四八·三一一下) :‘大用天旋, 赤手杀人, 单刀直入, 人境俱夺, 照用并行。’即为其例。意谓不用任何方法而截断妄想之根源, 说破事理, 斩尽“葛藤” (分别杂念) , 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景德传灯录》:“灵佑曰:‘单刀直入, 则凡圣尽露真谛。’旻德曰:‘若是作家战将, 便须单刀直入, 更莫如何如何。’”以后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截了当, 不兜圈子。如茅盾《腐蚀》:“事情是已经十分明白了, 我也没有多大功夫和她再兜圈子, 单刀直入, 我就用话冒她一冒。 (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二十一、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卷六。)

综上, 佛教成语主要有以下特征:从来源看, 有些是出自佛教的教义理论, 如三灾八难、生老病死, 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的解释;有些源于佛教的修持实践, 如老僧入定、面壁功深, 反映了僧人修习禅定的情况;有些是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 如梦幻泡影、皆大欢喜, 出自《金刚经》;有的是汉地佛书的典故, 如对牛弹琴、少见多怪, 来自我国最早的佛教论著《牟子理惑论》;有些反映了印度佛教的状貌, 如沿门托钵 (比丘生活方式) 、醍醐灌顶 (密教仪式) ;有的是古印度的日常用语, 如一箭之地是长度单位, 一弹指间为时间单位等等。从构成方式看, 主要有三种:佛教词语与汉语传统词汇的结合, 如凡夫俗子 (“凡夫”是佛教词语;“俗子”也叫俗士, 是魏晋时代的一个称谓, 指世俗之人) 、逍遥自在 (中国传统词语“逍遥”与佛语“自在”组合而成) ;梵文音译为主的佛教词语, 如深得三昧、混世魔王;汉地僧人的禅语, 如顽石点头、立雪求道、对牛弹琴、少见多怪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是文化的积淀。这些特征折射出佛教梵语文化对汉文化的渗透与影响。

摘要:东汉之后, 随着佛教的流传, 佛语、佛典、佛偈的大量渗入, 与佛教文化有关的成语逐渐传入中国, 让汉语中的成语更加丰富, 更加五彩斑斓。在这些成语系统中, 根据出处, 细分下来, 共有七种。本文将按照这七个类别, 结合具体例子逐一阐述,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佛教成语的意思, 并从其变迁中感受文化交流的意义。

关键词:佛教成语,分类,释义

参考文献

[1]朱瑞玟.佛教成语[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

[2]辞典编辑委员会.辞海 (上、中、下)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上一篇:做豆浆-叙事作文600字下一篇:惆怅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