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2024-07-13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精选8篇)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第1篇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发展林下经济是我县实现“生态美百姓富”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有效促进我县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11月上旬,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5年工作要点,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元帜和部份县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在县林业局负责人的陪同下,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寨里镇、鸾凤乡、崇仁乡,通过走访、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等形式,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84.97万亩,有林地面积240.17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98.7万亩,竹林面积40.1万亩。森林覆盖率78.15%,森林蓄积量1117.07万立方米,总立竹量9200万株。我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使林下经济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约有100万亩的林地适宜林下经济的发展。2015年预计产值可达3.38亿元。其中:林下种植产值2.6亿元,林下养殖产值0.13亿元、相关林产品采集0.20亿元、森林景观利用(森林旅游)0.45亿元。经营面积39.3万亩,涉及农户数3573户,就业人数达11000人。

(一)领导重视,落实政策。2014年,县委、县政府将发展林下经济列入了乡镇绩效考评管理目标,并制定了具体评分管理办法,要求各乡镇完成一个面积达100亩或产值达100万元以上的示范片建设。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对一些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服务效果好的林下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给予重点扶持。几年来,已投入资金880余万元,其中,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700多万元,用于林下经济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以9个专业示范合作社为龙头的一批林下经济项目。如投入40万元为铁皮石斛培育项目建设喷灌设施;投入20万元为林下养蜂户建设蜂巢;投100余万元,为林花、林苗、林药等项目建设林下路网、喷灌设施等。

(二)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一是以林+渔、林+禽、林+蜂为主的林下养殖。2014年养殖面积3.3万亩,产量超万吨,产值超亿元。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和现代渔业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分别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新建1500亩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建立山塘淡水鱼养殖科技示范户199户,辐射发展养殖户4000户。建立以杉城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光泽武夷山玲珑养蜂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林-蜂-蜜”林中养蜂模式。二是以林+药、林+花、林+菌为主的林下种植。发展种植厚朴、白术、七叶一枝花、铁皮石斛、木瓜、草珊瑚、瓜蒌、葛藤、麦冬等多种中药材,成为全省中药材基地。我县累计种植厚朴达5.7万亩,总量居全省各县(市)之首,被授予“中国厚朴之乡”;发展建立了3个南方红豆杉、银杏等名贵树种苗木培育基地,建成紫薇、桂花、紫花玉兰、福建野鸭椿等绿化苗木基地2000亩。培育阔叶林下红菇菌生长环境,发展竹荪等食用菌,年产量达2600吨。三是以红菇、竹笋、油茶、松脂采割的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全县现有人工种植油茶面积4.2万亩,年产茶油60吨,价值600多万元;红菇采集基地0.2万亩,年产2.1吨,价值600多万元;竹笋采集基地5万亩,年产鲜笋7500吨,价值9000多万元;引进福建赛绿公司,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设油茶基地12000余亩,计划投入5000万元在光泽金岭工业园区建设茶油加工厂,在金岭工业园区购地43.5亩,目前厂房主体已基本建成。四是以生态休闲为主的森林旅游。利用我县独有的自然地貌和森林景观资源,开发神山风景区、乌君山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12个“森林人家”森林旅游示范点等森林旅游项目,2012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规划建设“武夷天池国家森林公园”。全县纳入森林旅游开发和保护的林地面积达12万亩。森林旅游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森林旅游产值达0.45亿元。如 “鸿建山庄、亿帆水乡渔村”等,是集食宿、休闲、观光、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山庄,成为我县十佳旅游线路,列入省级旅游示范基地。

(三)创新方式,集约经营。一是多元化投入。探索以农民、企业、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林下经济发展投入机制,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经营模式,鼓励合作社、农户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作价入股,承担种养环节的生产管理,让农民从产业链的专业分工中受益。全县已建有林下经济合作组织60家,如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模式。二是专业化运作。全县建立名贵花木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栽培、天子岗杨梅种植等一批符合本县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农户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组织制度规范的示范社和示范基地,2家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如天子岗杨梅合作社由成立最初的52户农户种植杨梅530亩,辐射带动种植面积3000多亩;茶坪山林业合作社由初期只经营山林,发展到养殖野猪2200头、山鸡2000只等多种经营。三是规模化发展。抓住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机遇,以发展林下经济各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生产。去年成立家庭农场27家,居全市第一,新增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14家,养蜂上建有全省最大规模的杉城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社员达172户,养殖基地346个,分布南平、三明、江西等地。

(四)典形示范,培育龙头。为促进林下农产品深度开发,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林下经济综合效益。一是重点培育林下经济深加工企业,发展了福建承天农林科技公司、止马茶坪山野猪肉制食品公司、圣腾蛇业公司等林下产品深加工企业。二是创建品牌。加强林下农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认证。新增无公害水产品认证3个,“光泽溪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亿帆水乡渔村”获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杉城养蜂成为全省首家蜂蜜获得国家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论证的企业、中国质量万里行联动单位,2013年“野小蜂”商标被评为省知名商标。三是创新发展。加强与高等科研院技术对接,与福建中医药大学达成和鑫木瓜品质鉴定、铁皮石斛深度开发和承天药业研发等中药材深加工合作意向;杉城“中华蜂种蜂繁育场”作为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基地,承担3个省、国家级项目研发。四是开拓市场。借助新闻网络媒体、电子商务、“5.13”和“9.8”投洽会等平台,强力宣传推介铁皮石斛、山茶油、野蜂蜜、蛇酒、野猪肉等林下生态产品,扩大林下农产品知名度。

二、我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不足,示范带动不强。一是少数乡村干部和农户对于林下经济的概念理解不清,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高。认为抓林下经济属于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对发展林下经济持怀疑观望态度。二是农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普通种养。二是部分农户对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等内容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四是有的农户思想不解放,怕吃亏、怕赔本,畏首畏尾。有的种养大户对示范带动存在顾虑,怕同行竞争影响自己的发展,单兵作战、自产自销,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经济总量小,组织化程度低,林下经济综合效益不高。

(二)指导不足,体系建设滞后。适应新形势下林下经济发展的技术推广方式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方式还有待于完善和创新。动植物防疫体系、良种繁育体系、饲料安全体系、加工流通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还不够健全,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三)融资较难,生产资金缺乏。据调查,目前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比较缺乏,一些涉农贷款难以落实。如林权抵押贷款我县已经实施近三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施不够到位。一是政策宣传不够,林农对该政策的知晓程度低,一些乡镇、村和农户不知道有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二是部分农户信用不高,有陈欠贷款记录,风险大金融部门没有积极性。三是有的农户认为林权抵押贷款周期较短,放款额度小,审批手续繁琐,获取贷款的机率低,因而不愿意采用这种途径。这既给信贷业务工作带来了不便,又增加了农户的办事成本,农户意见较大。如一个存养2000只鸡的鸡舍,就需建设资金2.5万元,还有场地、鸡苗、饲料等投入,一般农户都感到资金很紧张。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农户原始资金积累少,以及贷款难度大等,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对我县林下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发展林下经济,确保林下经济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就必须使广大农民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森林的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能力。“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一定是绿水青山,而绿水青山一定是金山银山”。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优势,加大林地综合开发力度,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生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致富增收,是为了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科学规划,加强指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并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充分考虑生态承载能力,适量、适度、合理发展林下经济,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构建稳定的生态体系。要把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农产品生产区功能定位,制定专项规划,分区域确定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目标。根据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乡村特色、科学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方向、模式和规模,形成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三)增加投入,健全体系。为突破资金瓶颈制约,应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来融资发展。主要是:财政奖励一点、向上争取一点、集合社会资金解决一点、林权抵押贷款支持一点、保险理赔补偿一点。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融资。此外,要加快我县林权担保收储平台建设,主动对接金融部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下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培育龙头,示范推动。我县林下经济发展虽初见成效,但大多单打独斗、效益低下,缺乏龙头带动。因此,扶持典型,抓好龙头带动就显的尤其重要。应通过培训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以点带面、示范辐射,带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如茶坪山林业合作社、杉城农民养蜂专业合作社、中方润仿野生铁皮石斛专业合作社、承天药业、三风花木专业合作社、亿帆水上渔村等,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品牌作用,如“光泽溪鱼”地理标志、“亿帆水乡渔庄”的国家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论证、“野小蜂”省知名商标等。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我县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林农、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询及技术培训服务,帮助林农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保障力度。

总之,发展林下经济,要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得实惠为目的,以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通过严密规划,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立落实发展林下经济的领导干部负责制,积极推动林下经济逐步朝着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努力确保林下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而拓宽增收渠道,既培养林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的目标,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第2篇

●县林业局局长

夏理华

近几年来,针对林业发展较快,林地面积不断增大的实际,我县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路子,充分利用林地的空间差、时间差,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最大限度的发挥林地效益,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林下种植面积30101亩,其中林粮间作面积3357亩,林下特种养殖180亩,林禽2412亩,林畜2166亩,森林景观利用18506亩,林药1680亩,林蔬1700亩,林菌100亩。养殖畜禽62.1万只(头),其中养殖畜类0.4万头、养殖禽类61.7万只,林下种养的经济模式已显雏形,成为泗水经济新亮点。

一、现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运行情况

(一)林粮模式。造林后,林子未郁闭之前,在林地上种植花生、大豆等矮杆浅根的农作物,相当于对林地进行了中耕除草,在促进林木生长的同时增加了收益。例如申尔黑莓种植合作社目前林下套种的毛豆分为春毛豆和秋毛豆,毛豆按亩产800公斤计算,套种700亩,一年两个生产周期,年产毛豆成品112万公斤,按每公斤2.8元折算,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13万元,去除各种成本,纯收入近117万元,每亩纯利1671元;草莓按亩产3000公斤计算,套种100亩,年产量30万吨,每吨按照5000元计算,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每亩去除0.5万元各种成本,可实现纯收入100万元,每亩纯利润1万元;西兰花按亩产3000公斤计算,套种200亩,每公斤1.2元,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2万元,去除各种种植成本,可实现纯收入20万元。总体合计,该合作社林下套种一项收入即可实现纯收入237万元。

(二)林禽模式。泗水县林禽养殖模式分布非常广泛,以养殖鸡、鸭、鹅等常见家禽为主,也有芦花鸡、青壳蛋鸡等特色优良品种。在利用这些家禽就地取食可消灭一定的虫源,其粪便亦可增加林地肥力。例如,地处泗张镇马山的林下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养殖母猪100头、本地山羊100只、本地鸡1万只;新发展核桃80亩、杏40亩,中幼林抚育400亩;新建蓄水池2座,铺设管道2000余米,架电800余米。目前,该基地已累计投入160万元,年产值80余万元、利润3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个村庄、6家承包大户、承包山林2000亩发展林下养殖、荒山绿化,解决农村劳动力200人。

(三)林畜模式。在郁闭林地上进行家兔、肉兔、山羊、猪等家畜的养殖,其粪便可作为土杂肥回填林地。泗水县林下养殖牲畜主要是猪、兔、羊和牛,有地方特色的如泗水裘皮羊。例如,苗馆镇包山户李玉环现有核桃园800亩,林下养殖泗水裘皮羊100只,年收益核桃20万元、羊10万元左右。柘沟镇黄土的赵建,引进市场畅销的黑猪,建成占地60亩的林下黑猪放养场1处,全年出栏黑猪400头,实现销售增收8.8万元,20亩林地全年生产牧草6000公斤,节约饲料成本0.6万元,每亩林地每年可实现增收4700元。

(四)林药模式。林下种植比较耐荫的中药材,能为中药材提供贴近自然的空间环境,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抑制林内病虫害的大发生。泗水县林下种植药材规模不大,但经济收益很高,产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济宁银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银枫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与中册四村100多户村民签订有关协议,由银枫公司按元宝枫吨果示范田要求按每亩60棵给农民提供3年生的元宝枫种苗在基地栽培种植,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林—药兼作种植模式,公司按每亩7500-8000棵提供丹参种苗,由种植农户在元宝枫树间隙进行种植,公司按药材GAP标准提供丹参种植栽培的技术指导,每年种植的丹参由银枫公司按市场价进行收购,从而确保农民每亩总体收益不低于3000元。

(五)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等特点,以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为主要原料,在郁闭林下培育食用菌的种植模式。泉林镇北贺庄村利用树林空间栽培鸡腿菇100亩,每亩林地投料7500公斤,产菇4000公斤,每年可栽培三批,产值一般为3.48万元—8.16万元,每亩年纯收入2.33万—5.02万元。

(六)特种养殖模式。利用林下空间环境,养殖具有特殊用途和价值的物种,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经营模式。泗水县钰盛发展有限公司位于圣水峪镇西仲都村,占地150亩,主要进行有机农业种植、养殖、肥料加工生产等,现有栽植用材林50亩、桃园30亩、葡萄20亩,梅花鹿存栏量520头,年销售收入600万元、利税85万元,公司已成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技术标准点、山东省最大的林下梅花鹿繁育基地之一。泗水县红梅养蛇场利用林地面积60亩,从事林下养蛇,年产值240余万元。泗水赢升养殖场林下养殖蝎子120亩,年产值200万元,年纯收入80万元,带动农民就业人数38人。

(七)森林景观综合利用模式。依托丰富的森林和人文资源,全县已建成旅游景点40余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8家,其中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是国家4A级景区,泉林泉群、安山寺、圣源湖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建成三星级和四星级旅游国家级特色景观名镇1个、山东省旅游强乡镇3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好客人家”农家乐9处,初步形成了“森林景观、人文景观、观光林业、林间休闲餐饮”四位一体的森林景观综合利用模式,被评为“山东省最佳生态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称号。

三、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模式少、品种单一。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经济只有林下养鸡有一定的规模,存栏量及产量较大,但是林药、林菜规模小,要进一步增加林地利用率,扩大林菜、林药的规模。

(二)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养殖方面,大多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林药模式由于科技水平低下,虽然引种栽植面积不小,但是成活率低,效益差。

(三)资金不足。大多数林农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规模一直无法做大、做强,在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条等方面也是止步不前。

四、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县发展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发展林下经济进行规划、管理、指导和协调。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把目标分解到乡镇(街道),层层签订责任书,一级抓一级,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严格考核评比。实行包乡镇(街道)督导责任制,县涉农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实行分片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畜牧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扶贫开发等方面工作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发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对林下经济发展区域进行合理布局,确定远期和近期发展目标,努力探索和推广切合本地实际、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实施分类指导,提高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

(三)加大扶持投入。加大对各类基地、大户的前期投入力度,重点向各类林下龙头企业、上规模生产基地倾斜,提高资金的使用回报效益和扶持效果。督促金融机构创新产品,着力探索发放小额扶贫贷款。以高效林下经济为重点,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带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科技含量。加强培训,邀请大专院校及上级涉农部门专家就林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授课,并进行现场指导、答疑解难,通过培训,促进基层林业科技的进步,推进林业产学研平台的搭建,推动林业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广和转化应用,提高林下经济科技含量水平。

(五)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组织群众参观学习,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向广大群众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和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发展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

关于开县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3篇

开县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和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农业大县, 2006年农业总产值29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近年来, 开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 逐步进入了一个自觉提升的过程, 农业发展格局有了新的变化。概括起来, 主要是“四个基本形成”与“四大潜力”。

1.1“四个基本形成”

1.1.1 主要农产品在全市的领先地位基本形成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优势进一步盘优, 特色产业进一步盘强。近年来全县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58万t以上, 位居重庆市第3位, 库区第1位;水果总产量达18万t, 位居重庆市第1位。油料、蔬菜总产量也在全市名列前茅。

1.1.2 特色农业的区域化布局在全县基本形成

近年来,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全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以江里的临江、竹溪、大德、中和铁桥为重点, 形成了优质粮油产业;以浦里的长沙、赵家等镇为重点, 形成了优质柑橘产业;以东里的大进为重点, 形成了中药材和魔芋产业;以义和、岳溪等镇为重点形成了蚕桑产业;以竹溪、临江等镇为重点, 形成了蔬菜产业。优质粮油、柑橘、蚕桑、蔬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在全县已基本形成。

1.1.3 农村实用技术的服务体系在全县基本形成

通过对乡镇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 稳定了人心, 技术推广网络进一步稳固。同时, 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面不断扩大, 在良种推广、节本增效、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普及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装备上, 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为促进开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1.1.4 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在全县基本形成

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 6家, 实现产值71989万元。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 市级龙头企业增加到4家, 构成了国家、市、县不同层次的龙头企业集群的雏形。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 已建立优质水果基地2万hm2、中山优质水稻基地1.2万hm2、再生稻基地6667 hm2、优质蔬菜基地6667 hm2、药材基地3333 hm2, 蚕桑基地1333 hm2。

1.2“四大潜力”

1.2.1 地域潜力

地处渝东北部, 与城口、巫溪接壤, 自古就是“川东粮仓”之一, 素有“帅乡橘乡”、“金开县”之美称。现在万开高速工路已建成通车, 与外界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加之开县正在打造渝东北区域性中等城市, 其立体物流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1.2.2 资源潜力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光、热、水资源丰富, 立体气候明显,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2.3 品牌潜力

开县开发生产的“渝开”牌锦橙、椪柑、“龙珠”牌龙珠茶、“顶用”牌银杏茶, 搏击龙须牛肉、搏击小块分割内、九龙山大米、帅笑食用油和“金开利”魔芋精粉获市级名牌农产品称号;锦橙、椪柑、龙珠茶、龙须牛肉获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农产品称号, 位居全市前列。

1.2.4 产业潜力

在国家十一五农业规划中, 开县的柑橘被列为长江上游柑橘产业发展带。在重庆十一五农业规划中, 开县的优质粮油被列为重点优势产业带。

2 存在问题

2.1“三个不协调”

尽管这些年开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许多积极变化, 但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来看, 制约开县农业发展的诸多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集中表现为“三个不协调”:

2.1.1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协调

开县农村人均耕地不到667m2, 规模生产水平较低, 种粮3.33 hm2以上的大户只有94户;全县水果、蔬菜、水产、畜牧养殖等特色主导产业种养大户1012户, 种养规模也明显偏小。随着开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农民的非农化进程也必将提速, 农业生产资源亟待优化配置。

2.1.2 农业产业化水平与优势产业的发展潜力不协调

龙头企业牵引带动能力不强, 突出表现为“三低一少”: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低;产业关联度低;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程度低;大企业、大集团少。

2.1.3 农民的综合素质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协调

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达45万人) , 留守家园的多为老弱病残和文化、技能等素质较低的劳动力, 但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难度加大, 农业新技术示范带动效果欠佳。

2.2 深层次原因

2.2.1 观念上的原因

开县农业还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农业的格局, 大农业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 传统的农耕文化根深蒂固, 以致于种养业没有协调发展, 产加销缺乏系统配套, 农业综合效益不高。

2.2.2 机制上的原因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全, 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通过有效的纽带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四位一体”的农业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延伸到村, 服务队伍的素质也与新形势的要求不相适应。

2.2.3 投入上的原因

由于财力有限, 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多年来难有大的增长, 致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脆弱, 难以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问题。

2.2.4 外部环境的原因

农业发展面临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和自然灾害等多重挑战,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 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种养业的比较效益下降, 同时假冒伪劣农资屡禁不止, 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很不稳定,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3 几点建议

3.1 坚持城乡统筹, 抓观念转变, 创新农业发展新理念

要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 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开放的举措, 跳出就农论农、就农促农的思维模式, 坚持反弹琵琶抓“三农”, 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依托城镇带动和市场拉动, 实现城乡同频共振。积极主动地利用好城市带农村的无限资源, 让资源流向农村, 让农民进入城市, 让产品走出县外。

3.2 注重分类指导, 抓农业特色, 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模式。按照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学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不断壮大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撑。抓好“厚坝现代农业科技园”、“竹溪农业科技园”、“长沙高标准柑橘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 打造具有开县鲜明特色的“五大农业经济板块” (即柑橘板块、特色蔬菜板块、生态渔业板块、魔芋板块和蚕桑板块) 。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种养基地, 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依法有序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鼓励和引导土地向种养能人、专业农户集中, 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规模经营。强化“两建三改”和“三沼”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小区和特色畜牧小区以及工厂化养殖, 推广“猪—沼—菜、梨、粮”等生态模式, 努力构建大德萝卜、铁桥生姜、临江蔬菜、九龙山雪梨等四大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区。

3.3 强化四大支撑, 抓科技推广, 全面提升支撑能力

(1) 强化政策支撑, 健全机制, 确保各项支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 (2) 强化科技支撑, 扎实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服务网络, 提高服务队伍素质, 健全县—乡—村 (大户) 的科技推广体系, 达到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分工明确、运行高效。 (3) 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和人才支撑, 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形式为载体,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使每个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 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科技示范户和致富带头人。 (4) 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打捆使用农业项目投入的各项资源,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服务手段, 推广和普及农机耕作、机收、运输、排灌等实用机械,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4 创新经营机制, 抓经营组织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围绕粮油、柑橘、劳务、畜牧、竹材等主导产业扶持培育一批经营有规模、产品有市场、带动有能力的龙头企业, 做强带领农民生产的“火车头”。坚持按照“三制一化”的要求巩固公司制, 壮大业主制, 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将龙头企业、销售市场与农业产业紧密联结起来, 共同对接千变万化的市场, 降低农民的生产风险。

3.5 注重品牌效应, 抓市场拓展,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既要围绕劳务、粮油、畜牧、柑橘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又要依托九龙山大米、渝开牌锦橙等一批品牌扩大相关产业的生产规模, 努力实现品牌、产业互动发展。

3.6 抓依法治农, 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

全面贯彻实施以《农业法》为根本的各种农业法律法规, 重点抓好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检查相结合,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违法行为, 防止坑农害农事件发生, 维护农民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确保种“放心田”, 吃“放心菜”。

摘要:本文利用调研所得的资料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重庆市开县农业发展现状和优势潜力, 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 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第4篇

一、河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5.85万个。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范围,已由早期的单一从事种植、养殖业生产,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经营发展,并向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测土、施肥等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统一储存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正在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合作社+社员、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组织模式,出现土地股份合作、联合社、资金互助合作、加工合作等多种合作形式,涉农服务更为专业,利益链接更为紧密,加速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受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尚不完备、农业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发展理念亟待提升。一是农民认知程度不够。二是部分乡镇干部观念因循守旧。三是一些基层政府急躁冒进。

(二)融资瓶颈亟待突破。农业生产经营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前期资金持续注入。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实力有限,由于信贷融资困难,面对巨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普遍感到束手无策。信贷资金来源受限和持续巨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经营规模的扩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农业比较效益亟待提高。一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由于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着农民参与者少、规模小、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经营模式单一、收入少、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许多农民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仅开展了农业生产的耕、种、植保、收获、养殖、防疫等农产品生产及服务,还很少有能力扩展到收购、仓储、加工、运销等农产品增值环节。规模生产经营主体,除了进行农业生产需要支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费用,耕、种、浇、管、收费用,雇佣劳动力支付工资外,还要支付土地租金,致使其利益空间狭小,增值收益空间不大,使他们处于保本微利经营状态,严重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二是流转土地“非粮”比例日益加重。由于种粮经济效益低,部分土地流入方基于经济利益诱惑,驱使他们在流转到手的耕地上从事“非粮”活动,有的基层改变耕地的用途,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完全背离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宗旨。

(四)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目前,我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机制不完善。许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没有在主管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组织者、经营者对本组织的运行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没有清晰的认识和考虑,导致其发展、运行不够规范,制约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二是管理不规范;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虽然我省的土地流转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成员数量少,业务范围窄,多数只停留在信息、技术服务及初级产品包装、销售的层面上,进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很少,由于缺乏专业市场分析和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开拓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达不到规模化、组织化的要求,阻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三、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建议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就是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产业基础牢、带动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经营管理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强化服务引导,推进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一是加大投入。要充分整合各部门涉及到农业、林业、交通、国土、能源等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资金,改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按照“谁享受、谁负担”和自愿的原则,引导民间投资主体自主投入;二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符合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要求。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认定标准、注册登记等,推动其成为独立的、稳定的承贷主体;三是建立县、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步伐,支持流转整合土地、山林、设施等资源。

(二)破解融资瓶颈,加大金融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一是创新信贷支持方式。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制定支持新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扩大信贷额度和发放专项信贷,全面推行林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尽快形成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二是综合运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入。探索开发直接融资工具,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服务“三农”的县域中小型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不断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切实破解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三是积极鼓励农户联保贷款。采取由个人申请、多户联保、周转使用、责任连带、分期还款的管理办法,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进行小额信用贷款。

(三)加大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保险支持方式。鼓励保险机构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等环节提供各类保险服务。二是创新农业保险险种,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在商业保险不愿介入的领域,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形成以政策性保险为导向、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实行差异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适当提高部分险种的保费补贴比例和理赔标准,通过各类保险制度稳定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建立和完善政府支持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政策。三是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相关权益机制,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林下经济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第5篇

一、林下经济基本情况

位于市北部,是全省重点林业,国土面积1287.4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74.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8%;森林面积8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4.7%。曾获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全国百个经济林产业示范、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奖、全省林权制度改革先进等称号。目前我各类经济林面积有16.8万亩,林产品加工企业4家,年总产值约为1.4亿元,涉及农户2300余户,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林种模式为主,林养模式为辅。

根据林业补充调查结果,我共有油茶林面积13.6万亩,其中本地油茶面积12.9万亩,高产油茶面积0.7万亩,主要分布于镇、巴邱镇、砚溪镇等。本地油茶基本为50年代所造,树势衰退,加之管理不是很精细,多数产量偏低。高产油茶为才开始实施,属于初产期,产量也不是很高。

林苗模式主要是以乡土树种为主的花卉苗木产业,品种有香樟、杜英、火力楠、女贞等品种,升值空间不是很大。地点以镇、金坪民族乡为主,种植主体以个体农户为主,规模较小,没有集中连片,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缺乏市场竞争力。另有少量的楠木苗,主要集中在国有林场,但也是有价无市。

林果模式有杨梅、翠冠梨等,全杨梅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主要集中在镇、镇两乡镇,现巳全部达到丰产期,每年产鲜果4900吨。由于杨梅鲜果不易贮藏的特点,产品销售以本地市场为主,因没有进行杨梅饮料、杨梅干等深层次加工来提高附加值,又没有专门的销售队伍来开拓销售渠道,往往出现丰产不增收的局面。

林药模式主要栽植黄栀子,目前全黄栀子总的栽植面积有5240亩,分布在全各乡镇,基本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时栽植,后因市场行情不好,损毁部分面积更换栽植了其他品种,随着近两年市场行情上升,农户栽植面积又有所增加。

林菜模式有在桐林乡江背村利用一些林业采伐剩余物,发展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在林木良种场利用一些疏林地及林中空地种植马铃薯、西瓜、花生等农作物,经营面积不是很大。

林养模式主要是在林地内以圈养的方式进行生猪养殖,地点分布以仁和镇为主,全年出栏头数约为10万左右。另有部分在林区散养山羊、蛋鸡等。

二、贯彻落文件精神情况

在国务院、省、市相继出台了《林下经济发展意见》后,我迅速组织人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和规划,以委、政府两办的`名义下发了《关于印发〈林业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中明确了我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工作措施等内容。同时以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成立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中明确了由委、政府分管领导分别担任正、副组长,直各相关单位为成员,并对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进行了分工。

《实施方案》中提出对发展林下经济要加大政策支持,在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切实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扶持力度。产业政策上,要适当降低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的入选门槛,将种植及加工大户纳入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以培育,享受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所有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每年要安排一定经费对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及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按照《20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意见》给予补贴;在税收政策上,对农民销售自产林下经济产中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林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林下经济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对企事业单位从事林下种植和林下经济产品初加工所得,依法免征、减征所得税;金融政策上,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财政贴息政策的带动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要将林下经济保险纳入农业保险试点统筹安排,开发适合林下经济发展的保险险种。

三、林下经济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在起步阶段,其主要特点有:

1、发展规模小,品种多样性,产业化水平落后。多数林下经济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进行发展,认为船小好调头,发展规模较小,一般在50亩以下,种植品种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不利于统购统销,起不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科技普及率低,缺乏技术支持。各个农户在发展林下经济时,只是凭借以往的种、养经验,没有及时的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形成不了品牌优势,致使经济效益低下,难以适应市场需要。

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专业的行业协会进行统一调配,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平台,农户市场信息不灵通,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零散销售,效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存在问题主要有:

1、土地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多年来实施林业工程项目造林,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内大部分坡耕地巳全部造林,加之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后,要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较为困难。

2、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虽然成立了林下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成员单位之间的责任,但在实际操作当中,只有林业部门进行单打独斗,其他部门缺乏连动性,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3、资金制约因素大。目前大部分林业项目是对营造用材林进行补贴的,对经济林补贴少且补贴标准较低,很多农户对发展林下种养热情很高,但缺乏启动资金,发展之初就受到限制,而现有的种植户、养殖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在做大做强方面止步不前,致使发展林下产业方面缺乏后劲。

4、基础条件差。多数发展林下经济的地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先进的种养技术无法推广,从而制约林下经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5、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在经营过程当中,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等因素,没有科学化经营管理,使用一些生物性、低毒农药,致使农产品及土地农药残留超标。特别是一些生猪养殖,没有很好的处理沼液,修建沼气池进行污水处理,对当地地下水影响严重。散养山羊也对林区植被破坏严重。

四、林下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应当坚持“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的理念,围绕林下产品的开发利用营销、品牌建设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对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培育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专业组织、协会或者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统一的经营管理,生产无公害、绿色食品,构建和推广自己的林下产品品牌,提高林下经济的组织化水平、抗风险能力和竞争水平。

五、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主要是加大对林业的资金、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加强林区的道路、水电等硬件建设,重视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

2、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没有合作,单凭林业一家之力,要说发展好林下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规划,要想发展好林下经济,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须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各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发展。

3、强化协调服务,合力推动发展。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同时,密切关注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外地成功经验,搞好适宜林间种、养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要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搞好市场服务,通过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经营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加强市场研究,使农户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

4、鼓励、引导与林下经济产业相关的企业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在招商引资、争取项目中把发展与林下经济产业相关的企业列入议事日程,建立相关行业组织,协调、指导林下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特别是要组织、培养、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从而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引进一些既不破坏森林植被,又产生高附加值的品种,以促进林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第6篇

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02年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06年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07年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2002-20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 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05年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他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需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目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 07年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目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目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

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他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

三、需要落实的四项举措

(一)、完善和制定林业发展政策

1、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

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转让经营政策,建议在比较成熟的公益林地块(如港东生态林、明珠湖及相关社会化造林等区域)进行试点,允许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其承包的公益林内进行生产经营,但经营者必须按规定支付土地流转费、无偿养护好林地。如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林地四周农村闲置房屋,由企业与农户联手,采取松散型组织形式,开展“农家游”项目。这样既可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又可以让企业有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农村环境可以得到改善和整治,国家又可以增加税收。

2、生产管理用房政策

由县相关部门在充分研究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林业生产管理用房的地方规定。经营者在进行“休闲、旅游”等经营活动时,允许建造一定的管理用房(建议每100亩林地可以建造100-120平方米的管理用房),主要用于生产、生活需要,只限于在承包经营期内使用,没有产权。经营期一到,可以无条件拆除。

3、社会专业养护政策

以目前政府实施的公益林养护方式,每亩养护成本在700元左右,而实际养护成本在300元/亩左右。建议由政府制定政策,在沿海防护林区域进行试点,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这样可大大降低养护成本,减轻财政压力,并为今后大面积的管护积累经验。

4、经济林扶持政策

除给予经济林建设补贴外,建议政府对有一定规模、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果林基地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渠道等,解决运输、排灌、作业等问题;二是加大果品深加工建设,建立果品加工厂,增加打蜡、选果、包装、冷库等设备的投入等,解决果品保鲜、加工问题,逐步走果品商品化道路;三是逐步建立和健全果品销售网络,切实解决农民销售难的问题。

(二)、解决和筹措林业资金

一是积极与市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将我县林业建设所需的土地流转费、养护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减轻我县财政负担。二是制定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吸引和利用民间资金投资林业建设。

(三)探索林下经济模式

目前林下经济主要围绕种养业开展。在种植业方面,由于林地2-3年后基本郁闭,对林下作物生长有影响。而在用药、施肥等方面,林业与其他作物也有冲突,作物的食品安全难以保证。在养殖业方面,由于受禽流感等影响,搞林地养殖风险较大,发展缓慢。因此林

下经济发展的选择面较窄。目前可以在以下4方面进行尝试,建议政府拿出一定的课题经费搞试验,通过试验解决技术问题后,逐步向面上推广。一是食用菌,主要是黑木耳和草菇;二是中药材,主要是杭白菊;三是蔬菜,主要是苜宿和中晚熟花菜;四是养殖业,主要是鹅。

(四)、部门协调,共同推进

林业产业发展涉及政策法规、规划、旅游、房地等多个领域,需要各部门配合协调。建议县政府成立××林业产业发展推进协调小组,解决林业发展中碰到的政策、规划、资金、用地等问题,切实推进林业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农业生产领域涌现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么说,发展林下经济让大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源。十年树木是林业生产的基本特征。相对漫长的林木生产周期,对林业发展以及对林改后农民发家致富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只有让林地早点下“金蛋”,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以良好的经济效益巩固林改成果,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发展林下经济是个系统工程,林草、林药、林牧、林禽„„形式多样、内容复杂,最重要的是科学选择具体操作的突破口。

首先是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

没有合作,单凭林业一家之力,要说发展好林下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规划,要想发展好林下经济,也只能是瞎子摸象。因此,必须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其次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发展种植业,因地制宜开发林果、林草、林花、林菜、林菌、林药等模式。比如说林花模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不仅仅满足于吃,还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花卉、园艺、苗木就派上用场了,而且卖价好。台湾花卉产业做得很大,我们已经从政府部门的层面加强了与台湾花卉产业的对接。在林下种植耐阴性的花卉和观赏植物,发展前景是很广阔的。

二是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模式。

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的优势,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康复疗养等产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四是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经营加工,拉长林下经济产业链,发挥集群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第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建立林权交易中心和林产品专业市场,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推进森林保险,拓宽融资渠道,支持林下经济发展。按照性质不变、渠道多样、捆绑使用的原则,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综合开发、经济结构调整、畜牧养殖、扶贫开发、科技推广等项目,在资金使用上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

第四是加强技术服务,提高产品质量。

积极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

第五是建立销售网络,培育龙头企业。

集中力量,引进和培育有实力、讲诚信、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企业,并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大户+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建立市场销售网络。抓紧建设一批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第7篇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安排,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为配合常委会审议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分管副主任那音太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相关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市城建技校的发展情况;分别召开了由市教育局、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财经学校、市轻工业学校、市育才职业中专、市四职高、土右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和市技工学校、北重技校、矿山技校、包钢技校、电力技校、机械技校负责人参加的两次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初等职业教育得到普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深化,全市职业教育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截止20**年底,全市拥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所,有专任教师1621人,在校生23767人;中等职业学校38所,有教职工3372人,在校生4.6万人(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全市职业教育共开设35个专业大类209个专业,其中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 38个,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7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普遍实行了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逐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中、初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调研情况分析,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组织和领导,克服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跨地区招生等措施,指导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由20**年的9777人扩大到20**年的18125 人,职普比例由20**年的1:1.97变化为20**年的1:1.03,基本达到了国务院提出的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重点院校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从资金和政策上逐步加大对重点院校的扶持力度。从调研组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等重点院校的实地调研情况看,这些院校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紧紧抓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明确做优、做强、做大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的投入。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成的5所国家级重点院校和6所自治区级重点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教学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布局与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的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带动了我市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三)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我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由过去单一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封闭式办学及依靠政府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并重、开放办学及依靠市场的办学模式,基本实现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形成了多证书、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委托代培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打破多年的地区限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上靠高职院校、中联用人单位、下辐射周边地区的公办、民办及企业办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格局。

(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类职业院校把毕业生就业安置作为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广泛与区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根据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年一次性就业率达8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8%,其中一些重点专业就业率达100%。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市政府根据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定了包头市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办学功能,扩大为经济建设的服务领域。依托重点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初中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建立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年培训4万人次,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良好,为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均衡发展、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隶属关系较为复杂。高职院校中有的直属市政府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中职学校中有的隶属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其中技工学校又隶属劳动部门管理,职业高中隶属各旗县区管理。这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影响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按照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30%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市基础教育历史欠帐较多,目前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建设,对于教育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相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和办公经费。隶属于企业管理的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只能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重视程度而定。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教学设施装备水平的提升,基本依靠院校自筹资金解决。这种经费投入现状,使部分院校实习实训场地短缺、设施设备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教师短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教师的调入和聘任没有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结构的要求。多数院校在编制空缺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的调入和聘任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专任教师中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倒挂(国家规定二者比例为4:6,目前我市的现状为6:4)。由于结构不合理,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较少,无法满足职业院校教学的需求。

(四)职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发展较快、急需扩大规模的职业院校,受教育设施用地、实训基地、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等资源因素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而有的职业院校由于管理、投入、生源和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发展后劲不足,只能维持现状,造成资源闲置。原有的18所技工学校中,因主办企业破产、改制和学校合并、撤销等原因,停止办学的有9所,无生源改为企业培训机构的有2所,现在仍在办学的7所技校也同样由于体制、机制、经费、生源及师资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急需进行资源整合。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国家资助项目的配套资金,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投资职业教育事业的政策,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三)积极探索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根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效资源效能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学校界限,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探索和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于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报告 第8篇

一、国内会展经济概况

所谓会展经济, 是指通过举办会议、商品展示、展览等活动来求得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 并通过这种形式产生巨额利润和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会展经济以会展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为一体, 以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为配套服务, 充分带动服务、交通、旅游、参观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近十年来, 我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达三百四十多亿美元, 内贸交易一百二十多亿元人民币。目前, 我国会展业发展较好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宁波等地区。这些地区在会展业发展初期, 政府主要是做相关引导和扶持工作, 具体任务是明确行业管理部门, 制定行业发展规划, 出台相关规章制度, 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氛围。在主管部门的确立方面, 国家商务部、中国贸促会是全国会展行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各省市情况有所不同, 上海和广东等地区会展业的行业管理部门设在外经贸委, 长春、大连、吉林等地区设在贸促会, 分别成立会展管理办公室负责会展业的发展。在规划和制度方面, 他们均把会展经济的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统一起来, 大连和上海还做出单项规划。上海市出台《上海市展览业管理办法》, 大连市出台《“十一五”期间大连市会展业发展指导目录》、《大连市展览业管理实施办法》、《品牌展会排期保护制度》等规章, 为会展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组织管理方面, 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不作过多干预, 完全交由市场运行。大连市对会展实行“征集制”, 不进行会展审批。提前一年征集下年度要举办的各项展览, 只对档期冲突和内容重复的展会由主管部门负责给予协调。上海市只对“国”字头的展会进行审批, 其它国内展均是市场化操作。在优惠政策方面, 根据不同情况各有不同。大连市每年由财政划拨1300万元作为展览业的专项资金支持会展业发展。个别地区针对不同展会有免除展位费用的优惠政策, 其它优惠很少。分析以上城市会展业的发展情况,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一是发展本地区会展经济必须要联系本地区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本地区的经济资源情况, 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搞好会展经济的战略定位。二是要善于培育市场, 只有市场稳步形成发展了, 才能够搞好会展经济, 真正实现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三是不能盲目攀比, 不顾本地区实际经济状况, 大兴土木建造展览馆, 梦想一日之间达到会展经济的高潮。

二、内蒙古会展经济概况及问题

(一) 基本情况

近几年, 我区可提供办展的场馆数量不断增多, 除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展览馆外, 其它各盟市也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展馆, 如:包头国际贸易中心、内蒙古商品交易中心、包头神华国际会展中心、赤峰国际会展中心、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会展中心、东胜科技会展中心、满洲里国际会

NORTHERN ECONOMY

展中心等。这些展馆面积共约21.7万平方米, 展位4420个。最大的为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 可提供1.2万多平方米的展览场地。我区的展会可以概括为“展中有会, 会中有节, 节中办展”, 有的是单独的商品展示展销会, 如:呼和浩特市的药交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有的是部门或行业的交易会, 如民族商品交易会、伊利 (蒙牛) 等企业的全国经销商联交会等;有的是地区与企业的文化艺术节, 如:昭君文化节、草原文化节、包头稀土节、呼伦贝尔旅游节等;还有专门的学术研讨会等。目前, 大多展会集中在呼市、包头两市。据统计, 呼和浩特市凭借首府优势, 先后举办各类展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等200多个, 近10多年来共有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一万多家公司企业前来参展, 平均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达上百万人次。会展业有效地带动了我区商业、宾馆、餐饮、旅游、交通、娱乐、运输、广告等第三产业的繁荣。据业内人士讲, 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 众多展览会的召开, 不但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 扩大了内蒙古在全国范围的影响, 同时在拉动我区经济增长上也做出了积极贡献。仅就我区的药交会来讲, 不但吸引了全国各地30个省市、自治区的700多家企业、2000余名企业代表参展, 每次展会都为呼和浩特市的第三产业创收约1亿元左右。据不完全统计, 去年我区举办的“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2007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和“第三届中国西部 (呼和浩特) 文化产业博览会”和“第四届草原文化节”四项会展就达成签约资金1154亿元。此外, “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2007太阳能秋交会”、“呼和浩特春季房地产展览会”、“广告与传媒博览会”等几个展会的直接交易额也达120多亿元, 利税可观。

(二) 存在问题

1. 管理无序。

按照国家商务部有关规章, 国内一些省市都成立了会展管理办公室, 作为会展行业的职能部门, 负责对展览业的规范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而我区尚无这类机构, 自治区商务厅、贸促会等部门只负责组织到国内和国外办展或参展, 对于区内展会的组织与协管, 却是无人过问。现阶段承办会展的主体又呈多元化态势, 既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 各种群众团体组织和各类协会、学会, 也有咨询公司、展览公司、各种媒体, 还有各类企业等。主办主体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展业发展的趋势, 但是, 由于没有行业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与协调, 更没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以及行业行规的约束, 造成了会展一哄而上的局面。恶性竞争、重复办展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2. 组织不力。

我区虽有一些注册的会展公司及会展协会, 但组织办展的能力还很低。包括展览自身的管理部门在内, 大多不善于经营和组织适合自身的展会, 对会展工作缺乏统一布局。个别展馆或公司一味地为了获得短期利益而盲目办展, 甚至“饥不择食”, 导致展会规模档次低, 降低了对商家的吸引力, 来参展的产品数量少, 不能形成展会应有的带动作用, 影响了城市声誉和企业效益。由于组织上的混乱, 往往使一个展会内什么档次与质量的产品都一拥而上, 有些展会甚至成为处理滞销商品的场所。个别参展商也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 参展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运作, 事先都没有考虑好, 多数厂商只是“坐以待客”, 甚至把举办会展变成了一种单纯的产品批零经营行为。

3. 缺乏特色。

同国际知名展览相比, 我区的展览缺乏明确定位, 让参展厂商“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目前, 我区的展会从选题上看, 多以传统产业为主, 创新型、时尚型、高科技的展会并不多。会展业本是应该体现一个地区特色文化或主流产品的平台, 但我区尚未形成独具内蒙古特色的品牌展览会。虽办了好多全国知名的文化节但也存在“文化节缺文化”、“文化节是个筐, 什么东西都往里装”的现象, 既降低了品位, 也没有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此外, 由于好多大型的展会多是由政府出资举办, 承办部门只是把其当作年度工作中的一项任务, 不可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历史的、特色的角度来挖掘和打造一个品牌展会。

4. 服务滞后。

办展方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在服务上打折扣。办展前期只注重招展, 报名之后却不进行有力的宣传, 开展后管理与服务水平跟不上, 这也是制约会展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除了像昭君文化节等已经办了好多年的几个为数不多的展会外, 其它展会虽然做了发布会, 但后期宣传跟不上, 所以并不为广大民众所知。好多展会多是从新闻中看到了闭幕的消息才知道有过这么一个展会。更有承办单位为了节省经费, 根本不做广告, 也不准备必要的文字材料, 一些场馆管理方式陈旧, 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 不重视对客户的服务, 更不愿意做细致周到的服务工作, 在参展商中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 为展览提供辅助服务的行业如展览信息、展览咨询、施工、评估、道具、设计装潢等行业也跟不上办展的服务要求, 降低了展会的层次, 制约了展会的发展。

5. 人才匮乏。

我区缺乏资金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专业会展服务公司, 缺少一支稳定的、高技能的专业会展人员队伍。高规格的展会需要的是懂外语、擅长组织策划、熟悉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而目前的情况是, 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 又是展览管理者, 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 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这批人承担。盛名之下, 其实难符。与此相对应的是, 同样缺乏对会展业的调查统计与理论研究, 不能准确的反映会展业的发展状况, 难以评估会展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和带动作用。

三、引导我区会展经济有序发展的几点建议

1.尽快明确行业管理部门。政府在会展经济的发展中, 准确的定位应当是会展宏观战略管理者, 主要任务是加强会展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管理,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秩序, 营造规范有序的会展业发展环境。除公益型、导向性和需鼓励培育的展览会外, 政府不再办展。建议成立自治区展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员单位应有发改、财政、工商、商检、海关、公安、消防及涉外部门等组成。办公室可设在自治区贸促会 (或与贸促会挂两个牌子) , 代表政府履行相关职能, 负责对展览领域的业务进行指导, 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 协调会展行业发展中的相关事务, 并对相关政策的调整及出台适时提出建议。

2.出台指导性规章制度。对我区而言, 当务之急需要尽快出台指导会展行业发展的文件规范。应由自治区贸促会牵头拟定《内蒙古自治区展览业管理办法》, 以规章的形式明确会展业的定义、原则、管理部门、适用范围以及如何招展办展等具体要求事项, 明确监管与协调的职责与任务, 明确相关法律责任, 进而规范会展行为。此外, 建议由成立后的展览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细化规章及办法, 并做好年审、统计评估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 强化办展组织资质及动态跟踪管理。

3.制订行业总体发展规划。目前, 会展业已列入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但指导作用还不明显。我区具备发展会展经济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建议由会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并商发改委, 起草会展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规划要明确会展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展会的主要项目, 分层次明确鼓励性的展会项目和限制性的项目以及一般类项目, 给予区别对待。办展城市不能一哄而上, 要选取1至2个有代表性的城市重点培育。要以会展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 与建设国际性的“会展名城”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商业、宾馆、餐饮、旅游、交通、娱乐、运输、广告等第三产业各行业协调发展的优势, 制定一整套扶持、规范、协调发展会展行业的中、长期规划。

4.给予积极的财政扶持。我区会展业正处在起步阶段, 实施必要的财政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 对会展业健康持续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考虑设立会展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将其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专项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支持国际性大型定期专业展览和会议的申办;会展的宣传及品牌培育;对会展进行政策性补贴;对促进会展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进行会展网络等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及进行理论研究等。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与会展管理办公室共同管理。

5.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为促进展览业走上市场化运作的轨道, 政府管理企业的职能应更多地通过非政府的行业管理协会来实现。我区已有2-3家会展协会, 但作用发挥不明显。建议由会展管理办公室协调各协会, 引导组建专门的行业机构, 由展览公司、设计、装饰装潢、广告、运输、宾馆饭店、旅游等相关部门和企业组成, 负责为会展提供一条龙、全方位的服务。行业组织要以“服务、代表、协调、自律”为基本职能, 配合政府加强对会展行业发展的协调与监督。要积极组织交流合作, 规范行业秩序, 形成行业自律机制, 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6.开展会展人才的培训。要鼓励内蒙古各级各类院校加强会展专业知识的教育, 支持高等院校因地制宜地开设会展专业课程和会展专业班, 适当扩大会展专业招生加快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 加速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法律的知识型会展管理人才和熟知会展知识、精通市场营销的业务人员。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会展业人才到内蒙古发展会展业。鼓励区内会展专业管理人才走出去, 学习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增强自治区会展企业的活力, 提升自治区会展行业的整体形象。

7.努力培育特色品牌展会。我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俄罗斯、蒙古国边境接壤, 广阔的天然草原, 占全国产量第一的羊绒生产企业, 丰富的煤电和天然气资源, 迅速发展的奶牛养殖业等众多推动自治区发展的资源和产业, 是造就我区品牌展览会的无限资源。要利用我区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便利条件和边境贸易的发展, 培育“中蒙俄三国边境贸易洽谈会”, 培育“中国奶业产品博览会”、“中国草牧业博览会”、“中国羊绒及皮毛博览会”。坚持改革与创新, 改革做大做强“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品牌展览会。继续打造“内蒙古民族商品交易会”、“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会”、“内蒙古旅游交易会”、“内蒙古药交会”等已初具规模和品牌效益的展会。

上一篇:政府采购审批办事指南下一篇:酒店出纳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