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2024-08-16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精选9篇)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1篇

浅谈“三维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现

内容提要:“三维目标”是在信息飞跃发展、科技高速进步、世界各国文化剧烈交流与碰撞、经济全球化趋势空前加强的以知识的推进和人文精神不断地被深层挖掘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教育现状及青少年个性发展规律提出的最具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目标。语文作为教育的母体课程,它的教学目标及过程的完成是最能集中地体现“三维目标”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使命的。本文将从“三维目标”提出的依据、特点、科学内涵及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实现进行探讨,以期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字:三维目标、人文性、特点、科学内涵 正文: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时代变革、我国的教育现状及我国语文教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时代变革是“三维”教学最根本的推动力。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各国民主政治的滞后、文化生产的乏力、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全球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以政治的民主带动经济的腾飞、以教育的发展推进文化的繁荣、以国民素质的提高带动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三大变革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强烈的精神呼唤。而这其中教育的改革是最前沿的也是最紧迫的。因为经济和科技的腾飞猛进都是通过教育生产出的高端人才为主力来完成的。

我国的教育现状是“三维”教学得以提出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应试教育导致的“高分低能”、功利主义导致的“标本皆失”、监督疏松导致的“文凭造假”、知识为本导致的“精神缺失”、教本(教师和教材)至上导致的认知僵死等等一系列的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疲乏无力最露骨的现状。改革教育弊端已经迫在眉睫并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教育改革浪潮和呼声。“三维目标”就是在这样的呼声中产生的全新的教育理念。

语文教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为“三维目标”的提出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语文教学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可是纵观我国语文教学的发展规律便不难看出,“社会本位主义”和“追求知识系统性”的价值偏向和知识观把语文教学推向了完全失衡的境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被社会的主流意识所强化而且被推到了极点,人文性成了隐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无法现身的可怜虫。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的推进,甚至出现了“工具论”和“人文性”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人文性成了语文教学再也无法绕开的话题并且成为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情感与价值”这一维度的提出正式人文性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的最有力的证明。

新课标下“三维目标”的语文教学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为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其所呈现的新特点不仅把人文性推向了最为璀璨夺目的亮点,更传达出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召唤。

首先是本体意识的觉醒。新课标“打破并推翻了以教学为中心涵盖课程的传统教学观,构建了以课程为中心统摄教学过程的“大课程”观”。[1]它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言语教学不能孤立于课程理念的设计之外而独立发挥作用。言语教学必须关注语文学科的性质,性人文性出发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情感培养及技巧形成结合起来。

其次是语文课程现代一时的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内容的应材施教、因地制宜,和评价机制的多元化使得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三维目标”得以实现。它不仅要求培养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与社会主流相一致却又具有自己独立的个人观点的情感与价值判断.同时还要求催发他们潜在的创新思维及能力.总言之,要把学生素养成健全的人.“三维目标”即指“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教学维度。三者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三个维度就必须理解它们的科学内涵机器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学科基础知识指学科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基本事实、概念、规律、规则、原理、定理等。学科基本技能指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该学科所特有的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这三个维度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虽各不相同:“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态度情感价值观是升华”[2].

首先知识技能是基础。作为其它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母课,而“知识与能力”又是基础的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任务,也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前提,因为对其它学科的认识有赖于对文字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以间接经验为主,前人智慧的结晶通过教材和其它相关书籍呈现在他们面前并通过教师的指引被吸取。其与直接经验相比更容易忘却,因而方法的的生成及掌握、过程的理解与认知都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汲取并当知识达到一定的积累时所生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它是连接第一维度和第三维度的桥梁,通过它,语文教学的其它两个维度得以连接并完成内部的逻辑转换。

再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情感是包含动机、兴趣、品格等在内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态度及价值观不仅涵盖了道德因素的全部内容而且涵盖了一个人对社会的认可程度和责任认同。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三维度,它是语文的封顶,是最中心的东西。它是知识通过方法转换的文化因素和人的精神的高度升华。也就是说它是知识内化的最终实现。

三个维度没有主次之分,也无隶属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传统语文教学重知识而忽略方法的传授及情感的升华。新课标要求三者有机统一,同步进行,这不仅是人文性的突破更是教学“去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而更为民主的一种体现。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呢?笔者通过自己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探讨,最终提出自己的几点拙见,希望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坚持学文与做人相结合,在学习中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学习是把粗糙的人性不断细化不断刷选进而形成完善的人格的过程。初中生是充满激情、渴望表现、热情洋溢却又情绪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抓住他们表达的欲望,是他们的激情不止冷却下去,从而培养他们的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并创设情景,在情景中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首先,教师要发挥集体的育人功能也即良好班风带来的内化功能,要让每一个学生对班集体产生自发的认同并自觉地在集体中不断地去除自己人性中粗糙甚至恶劣的那部分,留下那部分善的人性化的成分;其次,以教材为主板,以课堂资源为辅助,对关于人生理想和人生态度方面的文章,教师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使他们每个人都能表达出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评价及认可程度;再次要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要千篇一律,一条绳子丈量到底,要做到量体裁衣,坚持学文与塑造人格相结合。

二、坚持发掘潜在智力与掌握知识相结合。潜在智力亦即潜藏在学生内心而有待发掘的创造性思维。初中生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是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也是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能否发掘出他们潜在的智力,不仅关系到其掌握知识的效率更影响其人生目标的合理设置。首先作为教师要摘下教师的中心的光环把课堂还原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还原意味着把课堂的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如此他们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就有了保证。教师要抓住能够生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契机。比如在讲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视觉和听觉的真实体验来还原文本中存在以及潜在的画面,使学生在对牛郎织女银河相遇的想象中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如此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而且也将他们潜在的智力发掘了出来。

三、以主动激发兴趣,以方法内化知识。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学习知识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被动的学习只能激起学习者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厌恶情绪。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主动激发兴趣必须做到三点:

一、充分挖掘课堂资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二、开展周期“生活和人生”的讨论;

三、推荐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只有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除了主动性的培养,方法的传授也不可缺少。学习一篇课文,老师要教会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方法,不能仅仅只是这一课的学习。比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是一首完全由意象组成的诗,它通过对意象的选择和合理组合将一个天涯游子无限的落寞与孤独刻画的淋漓尽致。那么在讲这篇课文时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意境鲜明的诗歌以及它的步骤。这样,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这类诗的鉴赏方法,那么像曹操的《观沧海》,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即使没有老师的讲解,学生也能自己去分析这两首诗了。

四、把怀疑的权利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教材和教师走下权威的殿堂。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质疑教材权威和老师权威的权利。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僵死的知识传授的打破和反叛。情感的升华在对知识的理解和渗透中得以实现,知识的内化在以情感为主线的质疑与认可中得以实现。知识要活,就要赋予被怀疑的权利,自古伟大的真理都是建立在对原有认知的批判与质疑中前进和产生的。哥白尼能够发现提出“太阳中心说”来自他对“地心说”的质疑和批判。所以要赋予学生以质疑的权利。比如《观沧海》这篇课文注解对“澹澹”一词的解释是:水波荡漾的样子。学生提出质疑:“荡漾是形容湖波的,用来形容浩森广阔的大海有失偏颇,况且曹操的这首诗是气势雄浑如同浪涛涌动,用荡漾来解释澹澹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质疑不仅是对一个词语的质疑,它更反映出质疑的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精神所在。

“三维目标”的实现是当下人文性在教育领域内的精神召唤,它们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可偏废其一。要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需要教师“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使其积淀成为人的最深厚、最基本的东西”[3];需要家庭和社会以他们“为了下一代”的责任去影响学生;更需要学习者通过对生活的热爱去浇灌文化艺术这块肥沃的土壤。

参考资料:

[1]刘淼 著《当代语文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010年重印)p111 [2]http://wenku.baidu.com/view/1d714038376baf1ffc4fadbb.html [3]http:///jy_20080807194902_164649.html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2篇

新课程实施期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许多问题。近日,我们将这些问题归类,专门采访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院郭华博士。

如何看待教师的困惑

记: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但一到实践当中,相当部分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教了,作为课程专家、    新课程理念的倡导者,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教师可从哪方面去尝试尽快从困惑中走出来?

刘:我觉得还是应该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每次课程改革,总是基于一个国际的背景,基于我们的现状,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基于我们的期望,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改善的方面。对于已经习惯了在原来那种框架下按部就班工作的老师来说,过去的常规被打破,不知道如何去做,感到困惑和茫然,这很正常,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件好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新课程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是增进教师专业化,或者说教师要对教学肩负起责任的一个重要的起点。没有这一步,教师永远只能被别人牵着走,有了这一步,教师才有可能独立思考:作为一名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挑战,到底应该怎样教?

那么,教师如何尽快摆脱困惑呢?我以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第一,独立思考;第二,把你的问题、困惑贡献出来,与同行交流、探讨,到底应该怎么办;第三,向书本学习,学习理论,开阔视野,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回到课堂。这是真正发生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地方,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研究的最前线。尝试着蹲下身子,与你的学生一起平等对话、交流、思索和协商。这本身就是新课程的一部分。

只有当每一个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能认真反思自己,能独立思考,能将自己的困惑与体会和同伴分享、交流。只有当每一位教师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那么,我们才真正是在走进新课程。

郭:新课程给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自我发展的契机――打破了日常生活的熟视无睹,理所当然,“每天不就这样的吗?备课、上课、改作业”。好多教师在这种简单的重复中有了一种害怕心理:由于没有挑战,“教课教到最后,我们的水平变得和我们的学生差不多”。有的教师长年累月,就在一两个年级循环,重复固定的教学模式,隐入一个非常狭隘的发展空间。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这种机械的重复,促使教师对已经做过的和将要做的进行积极的思考。

刘:这次改革不是以更换相对静态的学科教学大纲和教材为目标,而是立足于关注不断变化的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始终面对着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广大实验教师必将和数百位新课程研制人员一样,充分感受自身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课堂实现方式

记:由于“过程和方法”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更不可测量,加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前两者,结果,课堂教学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到底该如何看待新课程追求的“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刘: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我们个人的感受,都是如此。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3篇

1. 历史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统一

多少年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坚持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统一一直是一个难题。在追求升学压力的影响下, 是重知识轻能力, 片面强调知识教学。新课程实施后, 又片面强调能力培养, 又出现了轻视知识教学的现象。教学中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结果, 把课堂变成了教师和学生表演的地方, 学生只图热闹, 往往连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没掌握, 这就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所以, 教学中应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统一起来, 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学历史知识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呈现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等。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是构成历史的根本。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对这类历史史实讲述得比较多, 对这种知识一般实行“看书、识记、评述”教学方法。要做到知识与培养能力的统一, 就要在知识的教学中渗透能力的培养, 在能力的培养中加强知识的教学。例如,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分析、概括、启发”三步教学方法, 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中, 教材中只有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但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特点并没有明确的内容。在教学设计时, 我增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的内容, 引导学生去讨论和探究, 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统一起来, 有利于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目标的实现。

在能力方面,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完成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历史技能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历史技能包括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和表述历史的技能。要求教师善于利用课本的史料, 引导学生分析, 逐步提高能力。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和想象力等。在历史课的学习, 特别是探究课的学习中, 应该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的方法与途径解决问题, 从而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2. 历史教学要把“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教学的难点

《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 把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的安排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 而且还要注重学习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和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有教师的教, 另一方面还要有学生的学, 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相互联系的, 学习过程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是学习过程的方法, 所以, 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 而学习方法是指导学习过程的手段。

初中历史学科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学习过程与教师教学过程的统一, 是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要把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有学习过程的安排, 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的引导。教学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例如, 我在上《五四运动》一课时,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如自主预习、自主探究等;在过程的安排上, 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 主要通过设计预习、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 对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发生的过程做了具体的要求。在方法的设计上, 我主要设计了自主预习、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根据《五四运动》的主要教学内容, 我精心设计一系列学习提示: (1) 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和直接导火线是什么? (2) 五四运动发生的过程怎样?运动的主体是什么? (3) 五四运动在过去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由于把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统一起来,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习方法的设计, 把学习方法放在教学过程中, 从而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 历史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历史是一门以史料为材料, 以过去的事件发生过程为线索, 把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社会科学。学习历史知识和理论离不开史料。用史料去加深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历史上许多爱国主义运动和民族斗争的历史,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光荣传统教育的难得的教材和机会。但是由于史料庞杂, 又是过去了的事情,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只注意历史发展的线索和知识的理解, 很难实现情感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位为历史教学三个维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明把历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它与传统德育中的情感教育虽然目的相同, 但是手段和形式是有区别的。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教学内容, 联系历史史料去进行道德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例如, 我们在教学《五四运动》时, 可以联系五四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在林则徐禁烟的故事中, 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主人翁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就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第4篇

历史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南,教学的每一步骤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完成,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变革之一是提出三维目标,把原来目标单一的只强调知识、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的课堂。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三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一、知识与能力

历史课标将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①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②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即了解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③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即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历史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的是历史科学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历史是人类社会已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的纵横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历史问题不断赋予新的阐释。由于依托于历史科学,历史知识教学还要注意随着史学研究的发展而不断更新,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科学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历史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历史课标没有对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作出具体要求,师生应根据“课程目标”中有关“过程与方法”的总体目标,参照“教学活动建议”,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关于学习方法,中外专家有多种解释。我国专家通过归类性的研究指出:学习方法的第一要素是程序,按程序学习,能够节约时间,容易使学习行为达到熟练化、自动化。所以学习的一般过程离不开学习、运用、巩固、总结等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必须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真正的主人。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习,而没有运用、巩固、总结机会的旧模式,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示学习的效果。学习方法的第二个要素是原则,即人们在学习中应该遵循的准则或要求。这一要素具有以下特点:较之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式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是人们主观提出的要求,具有规范性、主观性的特点;学习原则既可以涉及整个学习活动,也可以涉及学习活动的某一环节,因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第三个要素是方式,指的是完成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具体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我们建议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应该包括记忆、思维、听说、阅读、观察、练习、写作、实验、参观、表演、欣赏、研究、总结、评论、创作、讨论、访问、调查、游戏、收集资料、制作图表、社会活动等等。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应多层次、多方位地创造有利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第四个要素是手段,指学习活动中采用的工具或物质手段,具有物质性、多样性的特点。教学中学习手段应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完成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科学知识的方法,所以以上概述的学习方法的四个要素的动作执行者都是学生。如“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的内容,就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社会调查等形式,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并从中学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课标在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上也作了一定的要求。情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美感是在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種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理智感是在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为成功感、怀疑感、对成就的欢喜与自豪、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等。正确、积极的情感体验来自于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历史教学的内容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不仅可以从历史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教师还要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第5篇

用户名:okjxf 作者:姜晓峰

现代课程理论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能力发展是核心,知识、文化积累是基础,情感态度养成是灵魂,是保证能力发展和知识、文化积累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是当今教师必须研究的话题。

一、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当今的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较强的主体作用,能够自我定向,自我选题,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小组和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探究的方式,是一种在设定的情境下的探究,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选题、调查、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材料,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

二、在指导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提出来的,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体现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能够使学生独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探索者。”课堂教学虽然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但教师绝不是袖手的旁观者。教师应当积极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并且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主动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参与的基础上指导。教师第一要利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第二要千方百计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第三,适当组织专题性探究活动。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在指导的过程中和指导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生组织教学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学生的实践过程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收集和处理信息、绘图、计算、测量、制作等实践活动。教师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和升华。

四、利用课程资源实现三维目标。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非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设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非课堂教学资源包括图书、报纸、刊物、电视、电影、网络环境、校园文化、社区风俗、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人文精神、国际国内大事、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都是可供利用的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要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方式,注意个人的情感体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五、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

1、主体参与的有效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选择的能力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有效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2、情感态度的个性化。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习地主体,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场景、学习范畴中,在个人的情感体验上,也会是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并注意保护和开发学生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让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让学生能够对学习内容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学习内容中感人的情境和人物形象,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

3、目标任务的多样化。对每个学生来讲,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情感倾向,个性特色,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能够使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所达到的目标任务多样化。让个人基础不同的学生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要求。这样,学生在达到自己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才能更顺利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程设计

在上匀速圆周运动第1节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描述。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多且抽象,不好上。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将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在南极附近通过慢速暴光得到的星空照片和游乐场的过山车,说明了身边的圆周运动,接着通过运用较多的实验器材配合概念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增加了课堂的情趣。我在处理这一节内容时,除了根据教材要求,运用“过山车模型”替代游乐场的过山车导入外,还视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采用其他的替代实验进行演示。但我认为采用教材的导入还不够,若能增加“水流星”的实验导入将会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这节课将成功一半。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设计时就将“水流星”的实验增加到导入过程里了。

二、教学过程

上课时,我按照设计好的顺序,首先引导学生观看在南极附近通过慢速暴光得到的星空照片,体会地球的圆周运动,接着通过 “过山车模型”说明了游乐场过山车的圆周运动。我发现学生的好奇心开始被激发起来,但还没有达到高潮。这时我拿出了自制的“水流星”装置问:“哪位同学上来表演水流星?”,在大家的推举下,汤新奇同学大胆地走上讲台,在没有任何指点的情况下表演了“水流星”。由于缺乏经验,汤新奇同学在收回“水流星”装置时,不小心将“水流星”中的水洒了一半到地上,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笑声。汤新奇同学有些不好意思,有退缩的表现。这时我鼓励汤新奇同学要大胆表现自己,要勇于克服困难。在我的指导下,汤新奇同学将“水流星”装置重新装满水,再次进行了表演。这次表演“水流星”中的水洒了一点点到地上,只引起同学们轻微的叹息声。接着,我将“水流星”从汤新奇同学的手中接过来亲自表演,并将有关方法向同学们阐述清楚。当表演即将结束时,我照着“水流星”的惯性顺势一带,“水流星”便稳稳当当地停了下来,一滴水都没掉出来。表演获得了圆满成功,全体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同学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课程内容上。接下来可想而知,整堂课上得非常活。

三、反思与评价

我对这一堂课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我在导入过程增设 “水流星”的实验,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

新课程提出 “知识与技能”,即学习物理的概念、定律、模型、理论及实验技能等,认识物理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过程与方法”,即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动手实验,学习科学方法,体会科学思想,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激情,感受自然的和谐与奇妙,领悟其中的意义,养成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三维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必须以“知识与技能”为载体,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如何写初中数学教学三维目标 第6篇

对于相对枯燥的数学定理、公式及概念,教师课前要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当地教学资源水平加以开发应用。把无形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教学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可先带学生看推拉栅门,讲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可拼剪四边形的面积等。有些概念和公式也可编成口诀,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理论联系实际,使之感到可以学以致用。

在数学问题的实际应用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师要将学生身边看得到、听说过的现实问题有机地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如,本地有一条公路通过铁路下面一个由圆弧形和矩形组成的桥洞,让学生实际测量一下可以通过多高和多宽的货车。这与数学弓形等知识结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也可进一步思考轮船从桥下通过,随着水位变化什么时候不会撞桥墩,让学生亲身体验,有所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可分组合作、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需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当中,对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果进行讨论,从批判与赞美双方面入手,提出各种观点与思路,通过该模式可以将小组自身的智慧延伸至班级大集体的智慧,并且为所有班集体中的个体共享。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预留出一部分可以自己发挥想象,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让学生在差异性环境下不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给每名学生以充足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小组骨干的引领带头作用。

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且一视同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过程当中所存在的差异性。教师不应机械教条地照书去教学,对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应提供足够的学习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和练习,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另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还应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地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与交流,这种小组的形式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交往的机会,有利干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含作。 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我们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我们不仅要指导组内交流,而且要引导组织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要让学生多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应让学生在平等的气氛中发表和交流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想象,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

有效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对于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行为,教师科学有效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成果最终要从评价上体现出来,无论是课堂还是作业评价,对学生都应采取积极正面的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建立战胜困境的信心,只要有一定进步,就应予以鼓励,让他们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信心十足,增加数学学习的动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评价的语言富有激励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做到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与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巩固练习中培养数学灵感。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在复习中应该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挑选出来,省略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在中学不管什么考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选择题,这可能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吧。当然在复习中也应该实施一些开放性问题的练习,这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一种科学素质,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在解题训练中加强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对思维对象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想象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它省去了一步一步分析推理的中间环节,而采取了“跳跃式”的形式。它是一瞬间的思维火花,是长期积累上的一种升华,是思维者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但是它却清晰的触及到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解题训练中更应该让学生发挥他们的直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的喜悦感。所以,教师应采取积极鼓励的策略,让学生运用直觉思维方法来解题,明确地提出把直觉思维贯穿在解题训练中,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7篇

张春卫(繁峙县砂河第三中学)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广大教师已经耳熟能详了。目前,大多数老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设置,都能够较好地体现出来,但具体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大多数的课堂呈现出的仍是仅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即使是对其它方面有所关注,但大多也仅是停留在浅层面上,整个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达成率均不尽人意。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落实、体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呢?笔者就初中物理谈一下如何有效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一、重视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激发热情,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设情境、激发热情,使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初中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利用的简单试验器材,物理科学小故事,都可以拿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途径。如在教学摩擦起电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秋天的晚上,脱掉身上的化纤或尼龙衣裤的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等等。这究竟是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会会感觉到知识是从生活中来的,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教学密度时可以播放新闻片断(骗子利用假金

佛、假金元宝进行诈骗),或者组织学生表演这样的小短剧,顺势提出这种不能从颜色、气味上鉴别,该如何鉴别?这些情景的创设,拉近了学生跟物理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带着好奇去学,带着问题去学,学习主动了,效率自然就高了,效果也就出来了。

营造民主氛围,优化课堂环境,鼓励自主探究,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面对新奇的物理知识,学生是好奇的,同时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他们对伟人结论的质疑,绝对不能树立教师和书本的绝对权威,相反应鼓励他们敢想、敢质疑,再对他们加以引导,从想引入到敢于动手,自己探究、实践。我想这样获得的知识绝对比老师的多次强调和学生的死记硬背记忆要深刻的多,更主要的是这样的课堂的环境,能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务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应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质疑和进行自我批评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去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如通过了接科学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优秀事迹,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和现代在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于11世纪末著的《梦溪笔谈》中,在记述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可以指南的时候指出:“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发现。《墨经》关于杠杆的论述、小孔成像的观察研究,《春秋》中哈雷彗星的记载,足足比西方早六百多年。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是“世界发明摇篮”,书中用英文字母列举出26种重大发明传入欧洲,推动了西方产业革命。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国超导的研究与实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神州六号、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等。这些素材都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第8篇

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带动了我国教育事业中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其中三维教学目标作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 三维教学目标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这也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三维教学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是整个三维教学目标的核心, 过程与方法是关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所有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学中三者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课堂情境的创设,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个人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中去, 保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进一步的促进情感的升华。在教学的过程中, 作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综合考虑每个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自身的发展特点, 充分的运用多媒体等设备对各个历史故事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 从而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通过自身的知识对该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和讲解, 保证课堂内容能够充分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教学课堂的活跃性, 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二、对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 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根据教育工作者长时间的观察以及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 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其学习效果相对来说也会变得更好, 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尊重学生过程体验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激励, 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当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肯定学生的发言, 同时还要及时对学生见解中的一些不足进行提出和改正。教师在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本着一种激励的心态,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以及发言的积极性。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激励, 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一些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奖励, 从而鼓励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刺激学习差的同学的进取心, 最终实现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 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对学生进行分组,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社会多元化以及开放化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各行各业中都需要团结协作、共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生的学习过程更是如此。学生之所以要学习历史就是为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一个人如果要想在社会上立足, 那么就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团结协作, 同样更应该培养自己社交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进行历史事件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 然后对每组的每个同学分配任务, 最后让同学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布置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 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团队中可以与其他的同学紧密合作、相互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的讨论或者向他人请教, 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锻炼了每个学生与他们之间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训练学生的能力, 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程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任务和作业, 从而保证所制定的作业和任务既可以培养学生一般的学习能力, 又可以在某些方面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如说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理解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 教师可以特意的制定一些看似矛盾的情境, 以此来激发学生自我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不能一味的遵循传统的教学观念, 而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 同时不断的进行点拨和训练, 最终提高学生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总而言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严格的执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近年来, 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新名词出现在教育理念之中, 比如说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保证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得到充分的实现, 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针对这个问题, 本文就从初中历史课堂情景创设入手, 对学生适当评价, 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 注重培训学生能力, 从而保证三维教学目标能够在平时的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对初中历史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三维教学目标,实现策略

参考文献

[1]周进.初中历史教学中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 2013, 24:56-57.

[2]赵凯.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03:122-124.

[3]王召军.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1, 07:46.

[4]覃章贵.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的课堂提问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8, 02:125-126.

物理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第9篇

一、明确三维目标的重要性、整体性及和谐性

首先,新课程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这三个并列的、互为支撑的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和支撑,也是获得“知识与技能”和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过程和方法”实施的动力,确保从更高层次实施其他两个目标,同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三维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为了达到知识掌握、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可见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让他们更聪明、更高尚。可以说,三维目标的要求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是对教师职责和教学目标提出的明确要求。

其次,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和谐且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整体。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目标看成是在物理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加上科学方法的介绍。在新课程教学中,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实现另外两个目标的动力系统,过程与方法是连接另外两个目标的纽带,另外两个目标都要在过程中体现并实现。可见它们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也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在“压强”一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等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理解压强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学生在观察实验和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感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师的教学计划必须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及实效性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过去在物理教学中比较流行一种的做法是“章章清”,甚至是“堂堂清,周周清”等等。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实质是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省略了“过程和方法”,教师无法也无心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很多学生感到物理难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学要体现科学、合理、全面的原则,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就要在教学中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及实效性,并深刻领会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精神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物理课程标准》、现行教材和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对三维目标进行同步设计,协同推进。为此就要做到:

要将“知识与技能”目标作为教学的基础目标。要充分地利用知识技能这一载体,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过程和方法,并从中体验情感,培养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当中来发展他们的思维,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来培养他们的能力。

要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重点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不得把过程和方法搞成模式化,要通过科学探究式的教学,让同学们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来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为隐性,它是深藏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交往,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自然观,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这也是物理课程价值所在。因为知识容易忘却,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并且积淀下的方法、思维、情感态度却总能伴随人的一生。

三、教学过程重在落实三维目标,以实现学生全面而协调发展

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必须是三位一体,整合统一,协调发展。因为教学过程面对的是学生这一完整的人,绝对不能把三维目标在这个时候人为地分开。也就是不能把一节课分成三个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过去以听讲为主的接受式学习,更容易导致学习者的被动、学习过程的消极,学习结果指向知识与技能:而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理解物理学科价值,发挥和发展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过程的体验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很难通过单纯的讲授就能实现和培养的,正如我们所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次亲身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是实现短时、高效、低耗而又能实现充满愉快的学习的理想手段。为了体现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赶进度、下结论,甚至静态地传授知识。而应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将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这就要求物理课程的教学应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物理课程标准》的引领下,把知识技能教学、过程方法的体验领悟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的关注变成自己的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关注人的本质,让学生都能体验进步和发展。

上一篇:小学爱国卫生运动活动下一篇:六年级语文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