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条件论文范文

2024-05-23

贸易条件论文范文(精选6篇)

贸易条件论文 第1篇

贸易条件问题研究论文参考

由劳尔·普雷维什和汉斯·辛格提出的贸易条件恶化论,从提出之日起就成为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不过,它的核心内涵并没有在争论中被推翻,反而有了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本文主要探讨这种理论在21世纪继续发展的可能性问题。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类文明诞生后的第一种经济形式是农业经济,其主要特点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和畜牧业在经济中的压倒性优势地位,对大自然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世界各国彼此分隔。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起,人类社会开始更多地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和拓展,各种发明和创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层出不穷,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工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和成熟。应该说,到目前为止的人类社会仍然还处在工业经济时代,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仍然以获得工业部门的增长和发展为目标。

然而,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人类社会又开始悄然步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1996年,经合组织发表了一份题为《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概念和相关的指标。世界银行1998~1999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更是以《知识与发展》为题,认为“知识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依赖于知识。……今天,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确实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它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有50%以上是属于知识密集型的。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之上的经济,它主要由知识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应用体系组成。在这种经济中,知识取代了农业经济中的土地和工业经济中的传统资本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知识被认为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经济资源的可再生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和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作为经济资源,具有非消耗性、共享性、非稀缺性和易操作性,因而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它很少受时间或空间的限制,可低成本复制,且易于传播处理。

2.经济增长的良性化。一方面,经济周期的弱化即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减弱;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一增两低”(即经济持续增长伴随着低失业和低通胀的独特现象)便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点。

3.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上述两个特征紧密联系,发展的观念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地注重经济增长的效益、可持续性和生活质量,更加强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开始加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知识经济”时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作为知识经济重要内容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系统大大地改变了世界市场的存在方式,加速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和金融一体化,加快了跨国界的生产要素流动。

笔者认为,只有美国等发达国家才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其中就连走在最前面的美国“新经济”也只是21世纪全球性“知识经济”时代的前奏而已。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被排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门之外。不过,21世纪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知识经济时代的贸易条件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阻挡不住的历史必然。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去积极了解知识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法则,不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它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原因很简单,发达国家不断使知识的前沿迅速向前推进和知识本身的乘数效应,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追赶“一个移动的目标”。

自“普雷维什—辛格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提出以来,围绕贸易条件恶化理论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然而,正如保罗·斯特里顿所说的那样,“当许多人对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理论的批判愈演愈烈的时候,这个理论的内核很可能在这场猛烈的攻击中得以保存下来。这个内核就是:在世界经济当中,存在着导致从对外贸易和广泛的经济进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分配不平衡地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以至于最好最大的份额归于强国,弱国则在分配过程中自相侵吞。”①结果,贸易条件恶化论不仅没有被推翻,反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贸易条件恶化论可以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外围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于中心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1900~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29%②。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4年的一份报告中同样证明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趋势,它指出1968~1987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1.52%③。

2.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于中心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1.82%④。联合国在2000年1月发布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25%和58%⑤。

3.外围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也在下降。汉斯和沙卡等人通过对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1965~1985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29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0.65%⑥。

4.相对而言,外围国家的贸易条件存在着长期恶化的趋势。1980~1995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1987年为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121和105下降为91和89⑦。

以上内容可以说是贸易条件恶论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几种表现,它们是工业经济时代国际分工的产物。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后,同样由于不对称的中心—外围体系,同样由于技术进步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和扩散,同时还由于知识产品与物质产品在需求收入弹性上的差别,外围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趋势并不会从本质上得到扭转,贸易条件恶化论的“核心”内容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只不过中心—外围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由“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组合转变成了“知识产品—物质产品”的组合,因此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上述4个层次的内容继续有效以外,它还极有可能增加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5.外围国家工业制成品与中心国家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6.外围国家的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7.外围国家的初级知识产品与中心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不过,贸易条件恶化论的上述发展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延续,它还有待实践的证明。笔者提出贸易条件恶化论的这种发展方向,并不是想渲染一种对“弱国”发展前景的悲观主义,而是想强调这样的事实:处于“弱国”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拉美是其中当然的成员,应当正视“知识经济”的挑战,尤其是要认识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要比“强国”面临的挑战严峻得多。

【参考文献】

①PaulStreeten,DevelopmentPerspectives,P.217,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81.

②D.Sapsford,“TheStatisticalDebateontheNetBarterTermsofTrade:ACommentandSomeAdditionalEvidence”,EconomicJournal,September1985,PP.786.

③IMF,“Adjustment,NotResistance,theKeytoDealingwithLowCommodityPrices”,IMFSurvey,vol.23,October1994,PP.350-352.

④HansW.Singer,“TermsofTradeandEconomicDevelopment”,inJohnEatwell,et.al(eds.),TheNewPalgraveADictionaryofEconomics,Vol.Ⅲ,P.628,London,TheMacmillanPressLtd.,1987.

⑤UnitedNations,MonthlyBulletinofStatistics,Vol.LIV,No.1,January2000,PP.176.

⑥P.SarkarandH.W.Singer,“ManufacturedExportsofDevelopingCountriesandTheirTermsofTradeSince1965”,WorldDevelopment,Vol.19,No.4,PP.337-338.

⑦The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1997,p.156,WashingtonD.C.,1997.

贸易条件论文 第2篇

国际贸易,又称为世界贸易,泛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国际贸易作为世界各国联结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尤其是在联结国内生产与国外消费和国外生产与国内消费方面处于特殊的中介地位。在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各个国家要增强自国的综合国力,就必须参加国际分工和利用国际市场。

而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经过一个漫长的变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签定了《辛丑条约》,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中国清政府全面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关税没有自主权,对民族资产阶级不利的关税政策,使得白银大量外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全面实行,商品经济基本在大陆消失,也就没有对外贸易交流的基础,中国大陆主要贸易对象是苏联和东欧,贸易灵活性及供需性弹性很差。改革开放后,恢复了商品经济和大部分市场条件,允许外资企业进驻中国进行投资、生产、销售、赚取中国大陆白银,但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经验、高质量的商品供民族资产者学习、运用和实践,此外关税完全自主,由我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关税的导向。加入世贸组织后,和世界市场经济更加融入一体,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基本条件就是大幅度降低关税门槛,所以我国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入到世界贸易市场大环境下,不再进行贸易保护,大幅降低关税,欢迎世界上各个投资商。而对于近年来中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中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出口价格指数在大幅度波动中降低,而进口价格指数则是在小幅度波动中提高,并且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降低的程度。正是在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大幅度波动下降、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小幅度波动提高和进口价格指数提高的程度大于出口指数下降的程度的共同作用下,1980年至2006年这27年问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总体趋势是有较大波动的下降,与1980年相比,中国贸易条件除1981年都处于恶化之中。

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全部依赖于出口的增长。从中国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可看出中国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大于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影响,并且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下降的趋势,相反,中国进口价格指数下降对中国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影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影响中国出口价格指数下降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的因素有很多,比较突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增长迅速。

加工贸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原料和中间投入品主要靠进口,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其价格往往缺乏弹性,且易受出口国垄断,会使中国进口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同时加工贸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存在制约,首先,迅速增加了中国制成品的出口量,造成出口商之间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上涨受到抑制;其次,在目前这种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由于中国处于生产的下游或终端,多为简单的加工和组装发展阶段,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只是跨国公司的“装配车间”。增值率不高导致出口价格难以上涨。相反,随着加工贸易进口需求绝对值迅速增加,导致国内加工企业对国际燃料、原材料等初级

产品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大幅度上升,鉴于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在最近20年中基本上处于上升趋势,进而使进口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趋于上扬。

(二)国际市场比较集中。

中国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或地区发达程度基本上都高于中国。2006年出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占中国总出口的68.73%,前3个国家或地区占46.48%,仅向美国和日本的出口就超过了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2006年进口最多的前10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占中国总进口的63.60%,前5个国家或地区就占将近一半,达到49.22%。中国的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以至于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受到较大的影响。如美国经济时好时坏,日本经济则长期表现不佳,美国和日本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其经济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出口影响很大。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引起的需求下降,将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的经济低迷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导致贸易摩擦,使中国出口受阻。

(三)关税下降使进口需求扩大。

加入WTO后,由于关税大幅度下降,进口商品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但由于进口需求强劲,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实际进口商品的价格没有明显下降,这一点通过计算进口价格指数能得到很好的验证。一个贸易大国征收关税,能使出口品的相对价格降低,生产者就会生产更多的进口品,而消费者会消费更多的出口品,这样,出口品的相对供给减少,相对需求增加,从而出口品的世界相对价格会上升,贸易条件得以改善。而在关税下降时这一情况正好相反。中国加入WTO后,关税一直下降,而中国又是一个贸易大国,因此,贸易条件的恶化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改善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通过以下的努力可有效防止中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降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公平损失程度,保持收入贸易条件的持续改善,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效率获得水平。

(一)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产品差异化程度。

中国出口产品绝大部分是制成品。通过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差异化程度。加大对高新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建立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孵化器,加快知识向高新技术的转化,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建立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创新体系,对企业的研究开发给予财税支持、资助和信息服务,提高研究高新技术方向的市场性。

(二)鼓励加工贸易向纵深拓展。

鼓励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通过加工贸易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利用外资政策和税收政策结合起来,消除加工贸易向上游产业延伸的体制约束和政策障碍,引导加工贸易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和经济的纵深环节拓展。发挥内资企业现有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积极促进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积极扩大海外市场,避免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如东欧、南美洲、非洲、中亚等)及周边国家(如俄罗斯、韩国、东盟、南亚国家等)的贸易往来,使中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从而减缓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状况及政策变化带来的冲击。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借鉴浙江一些行业协会在协调同类商品出口方面的经验,在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做好出口产品规划,防止国内出口厂商的恶性竞争。由于国内厂商问的恶性竞争,附加值原本就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被压得极低,由此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国内福利水平的降低,并加剧了贸易摩擦。

(五)明确关税政策的目标。

贸易条件论文 第3篇

汇率是影响贸易条件的要素之一, 它通过改变进出口商品价格从而作用于贸易条件。从表面上看, 本币升值会抬高出口价格而降低进口价格, 导致贸易条件的改善, 这种表面认识曾经被当作人民币升值的利益或理由。事实上,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程度、方向及作用机理是比较复杂的, 传统的国际收支理论侧重于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 对贸易条件效应尤其升值的贸易条件效应的研究较少。在当前人民币升值背景下, 从理论上澄清升值怎样影响贸易条件显得非常必要。

1 货币升值对贸易条件的短期影响

不妨以本币衡量进出口价格, px是本币表示的出口品价格, pm是以外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 e表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则贸易条件π=px/epm。假设价格在短期内具有粘性, 当一国货币升值时, e值变小, π值增加, 贸易条件可能会迅速改善。这种情况在一个事先签订的合同期内是可能存在的, 关键取决于合同订立时计价货币的选用情况。

情况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 计价货币都使用本币;

情况二: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 计价货币都使用外币;

情况三:进口用本币, 出口用外币;

情况四:进口用外币, 出口用本币。

对于前二种情况, 货币升值均不会对贸易条件产生任何影响, 因为升值对进出口价格的影响程度相同或者说根本不产生影响。第三种情况下, 升值的短期效果将是贸易条件的恶化, 因为在计算贸易条件时, 无论换算成哪一种货币来比较, 不是使出口的本币价格下降就是使进口的外币价格上升。只有第四种情况, 升值才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改善。

2 货币升值对贸易条件的长期影响

短期分析的结论并不适应于长期情况, 因为我们不能保证px和pm不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价格必将恢复充分的弹性, 进出口商品市场将从汇率升值的冲击中重归一个新的均衡, 此时新的px和pm将决定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化。

假设一国出口x, 进口m, 出口供给和需求分别是以本币表示的出口价格px的增函数和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px/e的减函数, 即

Sx=Sx (px) (1)

Dx=Dx (px/e) (2)

进口供给和需求分别是以外币表示的进口价格pm的增函数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epm的减函数, 即

Sm=Sm (pm) (3)

Dm=Dm (epm) (4)

假如贸易结算所用的计价货币为前面讨论的第四种情况, 进口用外币, 出口用本币, 则可以用图形来说明本币升值前后的进出口市场均衡及调整过程。

在图1中, 假设本币升值前出口市场处在均衡点 (Qx0, px0) , 因为前期合同正在履行中, 升值暂不会对出口品的本币价格px产生影响, 而会直接影响到出口的外币价格px/e, 外币价格由px0/e0上涨至px0/e1, 对应于px0的需求量将从Qx0缩减到Qd1, 需求曲线由Dx0移到Dx1。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不平衡状况, 长期内会引起供给减少和需求增加, 供给和需求量将沿着各自的曲线向下移动, 直到到达新的均衡位置 (Qx1, px1) 。调整的结果是引起出口的本币价格和数量的双下降。

在图2中, 设升值前进口市场的均衡点在 (Qm0, pm0) , 本币的升值暂不改变pm, 因而进口供应量也不变, 但需求由于受到进口本币价格epm下降影响而放大, 表现为图中的需求曲线由Dm0上移到Dm1, 市场短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长期导致外币价格不断上涨, 供应增多而需求减少, 最终趋于新均衡点 (Qm1, pm1) 。调整的结果是使进口的外币价格和数量双上升。

将两个市场在升值后形成的新的均衡价格综合起来, 我们发现: (1) 升值前的贸易条件px0/e0pm0小于瞬时升值后的贸易条件px0/e1pm0, 这也证明了前述结论, 即升值短期内改善了贸易条件; (2) 市场充分调整以后, 由于出口的本币价格下降和进口的外币价格上升, 会对贸易条件产生不利影响, 有可能抵消掉升值之初带来的贸易条件改善。综合结果是, 贸易条件总是经历先改善后恶化, 最终对贸易条件的总体影响是难以确定的。

同样, 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分别对其他三种贸易计价方式下的贸易条件效果加以分析, 我们将最后分析的结论概括成下表:

以上主要讨论的是价格贸易条件, 下面再简单分析一下升值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收入贸易条件是价格贸易条件与出口数量指数的乘积, 在短期内由于价格粘性, 出口数量也不可能马上发生变动, 因而升值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同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一致。长期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将得到调整, 根据我们在图1-2中所得结论可知, 出口数量将会因升值而下降, 所以, 无论使用哪种货币结算, 升值对收入贸易条件的影响都要比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影响更为不利。

3 升值改善贸易条件的条件

虽然升值的贸易条件效应很难判定, 但我们可以推导升值能够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的充要条件, 这样便于在实证分析中合理地解释升值为何会使贸易条件上升或下降, 对未来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

3.1 价格贸易条件改善的条件推导:

依据价格贸易条件的定义:

π=pxepm (5) dπde=dpxdeepm- (pm+edpmde) pxe2pm2 (6)

在出口商品供求均衡条件下, 均衡数量X=Sx=Dx, 即

Sx (px) =Dx (px/e) (7)

方程 (7) 两边对e微分可得

dpxde=pxe2dDxd[px/e]dSxdpx-dDxed[px/e] (8)

同理, 也可推导出

dpmde=pmdDmd[epm]dSmdpm-edDmd[epm] (9)

将出口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分别定义为εx和ηx, 其中

εx=dSxdpxpxSxηx=-dDxd[ (px/e) ]px/eDx (10)

进口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设为εm和ηm, 其中

εm=dSmdpmpmSmηx=-dDmd[ (epm) ]epmDm (11)

将 (10) 代入 (8) , 将 (11) 代入 (9) , 并设初始的e=1, 得

dpxde=pxηxεx+ηx (12) dpmde=-pmηmεm+ηm (13)

再把 (12) 、 (13) 代入到式 (5) , 得

dπde=pxηxεx+ηxepm- (pm-epmηxεm+ηm) pxe2pm2=πηxηm-εxεm (εx+ηx) (εm+ηm) (14)

π值增加表示贸易条件改善, 而汇率变化能否带来贸易条件改善, 主要取决于式 (14) 的符号:当dπde为负时, 汇率与贸易条件呈反向变动关系;当dπde为正时, 汇率与贸易条件正向变化。因此, 本币升值改善本国贸易条件, dπde0, 一般情况下 (εx+ηx) (εm+ηm) >0, 只要保证ηxηm-εxεm<0即可, 也就是说, 当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之积大于进出口需求弹性之积时, 本币升值将改善价格贸易条件。

上述结论表明, 升值的价格贸易条件效应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需弹性, 一般只有当供给弹性足够大或者需求弹性相对较小时, 贸易条件才会因升值而改善。

3.2 收入贸易条件改善的条件推导:

设收入贸易条件为σ, 出口数量指数为x, 则有

σ=pxepmx (15) dσde=xdπde+πdxde (16)

在出口市场均衡条件下, 出口的供求函数分别减出口数量x等于0, 把方程组对e微分, 再将进口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εm和ηm代入该式并设e=1后得

dxde=pxdDxd (px/e) dSxdpxdSxdpx-dDxed (px/e) =xεxηxεx+ηx (17)

最后, 把 (14) 与 (17) 代入 (16) 得

dσde=xπηxηm-εxεm (εx+ηx) (εm+ηm) +πxεxηxεx+ηx=xπηxηm-εxεm+εxηx (εm+ηm) (εx+ηx) (εm+ηm) (18)

只有当 (18) 式的符号为负时, 升值才会改善收入贸易条件。一般情况下分母为正, 则 (1+εx) ηxηm< (1-ηx) εxεm即可满足上述条件。由式 (10) 、 (11) 的假设, 可知ε、η一般应大于0, 则有1+εx>1-ηx。因此, 与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相比, 收入贸易条件通过升值得到改善的条件更加严格, 一般需要进出口供给较需求具有更大的弹性, 并且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还要足够的小 (ηx<1) 。

4 总结

本币升值未必能改善贸易条件。升值总是先通过进出口价格进而对出口数量产生影响, 引起贸易条件的相应变化, 其中进出口价格是关键传导路径。由于价格具有粘性, 汇率变化会在不同时期对贸易条件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 升值在短期是否能改善贸易条件取决于贸易计价与结算货币的选择, 只有当进口用外币、出口用本币时方可有改善效果。长期来看, 汇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不取决于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 而是进出口的供求弹性大小。当进出口供给弹性之积大于需求弹性之积, 升值将使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收入贸易条件要得到改善, 则要求进出口供给较需求有更大的弹性。也就是说, 当本币升值时, 价格贸易条件改善而收入贸易条件未必一定会改善, 相反, 如果收入贸易条件改善, 则价格贸易条件必会改善。

摘要:本币升值能够改善贸易条件其实是一种错觉, 能否改善贸易条件取决于许多因素。短期要看贸易计价结算时选择哪种货币, 只有当出口时用本币而进口用外币时才改善贸易条件。长期取决于进出口供求弹性大小。

关键词:升值,贸易条件,弹性

参考文献

[1].贾恩卡洛.甘道尔夫.靳玉英译.国际金融与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90~94

[2].罗忠洲.汇率波动的贸易条件效应研究[J].上海金融, 2005, (2) :39~41

中国贸易条件再度恶化 第4篇

今年一季度,中国贸易条件结束了2009年明显改善的态势,恢复到2008年以前的恶化状态,2月份的贸易条件指数为81,达到1998年以来的最低点。

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它作为国际贸易领域一国的购买力与国民福利水平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人们关心的仅仅是进出口总额和贸易顺差额度,而实际上从1998年以来,中国的贸易条件一直都在恶化中,2008年前三个季度达到历史最低点。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中国的贸易条件大幅改善,而今年一季度则重新落入历史低位。

根据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4月25日公布的测算结果,今年1至3月份,按进出口同比价格不变计算,出口价格下跌使出口部门少收入104亿美元,而进口价格上涨使进口部门多花404亿美元,合计508亿美元。贸易条件恶化导致损失占国民收入的4.9%,这意味着一季度真实国民收入增长率是7%而不是11.9%。

宋国青表示,国民收入的这4.9个百分点是中国“贡献”给了别国,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和矿产国。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称中国外贸在做“赔本买卖”,他表示,在贸易条件日趋恶化的背景下,进出口越多越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在恶化。

与进出口结构密切相关

贸易条件的变化与中国的进出口结构密切相关,中国大量进口初级产品,同时出口制成品,使得这两类产品的价格极大地影响到贸易条件的变化。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进口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1%,其中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贡献了绝大部分。

伦敦交易所现货价格显示,1月至3月,铜价同比分别上涨了61.59%、106.6%和98.68%。

一季度原油价格同比显著提升89%,并于4月6日创下18个月最高点,达到86.84美元/桶。

相对于进口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涨,一季度出口价格指数同比却下降近2%左右,并达到2000年以来一季度出口价格指数最低值。

然而价格升降并没有带来进出口数量的显著变化。据中国海关统计,一季度,进口总额同比增长64.6%,出口总额增长28.7%。以更高的价格购进更多商品,同时又以更低的价格卖出商品,这就是“赔本买卖”表现所在,而其背后是产业结构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存在大量低附加值出口企业,它们的激烈竞争与产能过剩,使出口议价能力几乎为零。

仅以中国集装箱行业为例。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史艳秋4月25日在第六届钢铁产业发展战略暨钢铁产品产需研讨会上发言提及,1至3月累计出口集装箱31万只,同比上升了123.8%,出口金额6.78亿美元,同比上升仅为0.4%,利润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中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6.8%,对于资源和能源类的进口商品过度依赖,成为抬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需求因素之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年度统计公报的数据,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仅为42.6%左右,相比1998年,12年仅增长了10%左右。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约低15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则低近30个百分点。

同时,进口企业本身的利润率也非常低,大部分进口企业无法把原材料的涨价转移到自身产品的价格上。以钢铁行业为例,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钢铁行业落后产能仍然非常严重,行业利润率从2008年的4%-5%,下滑到目前的3%左右。中国钢铁工业协会4月28日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一季度,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有10家亏损。

与此同时,对大宗商品的强劲需求也显示了国内投资需求的旺盛,各地方政府的投资热度仍然很高,一季度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增长幅度为36%,产生了很多刚性需求。

恶化趋势在继续

未来,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态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

4月30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6月原油期货报价85.46美元/桶,只比4月6日创下18个月高位低不足1美元。

今年三大矿山要求铁矿石价格涨幅在90%-100%以上,4月28日,中国钢铁协会联合国内钢厂与三大矿山公司的谈判宣告破裂,让各钢厂自行考虑签订合同,铁矿石涨价势不可挡。

政府近期已经意识到了贸易条件的这种变化,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到将会把管理大宗商品价格通胀预期纳入到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目标。

余永定表示,中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显示,经济增长与国民福利的增长脱节,中国到抓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时候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高汇率的灵活性,一方面汇率升值可以降低进口商品价格,提高出口商品价格,直接改变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另一方面,汇率还具有淘汰落后产能的效用,可以使出口行业的效率得到提升并改善其产业结构。而提高利率可以避免国内过热的投资需求。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对《财经国家周刊》则表示,现在香港已经聚集了大量热钱等待汇率升值进入套利,如果再动利率就变成了双套利,目前美国和日本都是零利率,这样的宏观政策会吸引更大规模的热钱涌入。

贸易条件论文 第5篇

美国留学国际贸易专业申请条件与大学推荐

一、美国留学国际贸易申请条件

1、语言成绩:需提交TOEFL或IELTS考试成绩;

2、申请时间:美国东北大学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开放秋季入学申请,申请时间分为四轮,申请截止时间分别为:11月1日、1月15日、3月15日、4月15日,录取通知日期分别为:12月20日、2月28日、5月1日、6月15日,因受签证影响,国际学生必须在前三轮提交申请,建议第一轮提交申请。

3、专业要求:申请美国东北大学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要求有过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组织行为学、金融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相关课程。

二、美国国际贸易留学方向

1.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传统学科

大家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西方经济学等。还是跟经济学有关系的。学生申请的时候可以选择考GRE,这些学科偏向于文科类,在美国文科类就业方向不是很好,尤其是经济学专业,做的事情也是比较杂,政府,银行等等其他的机构。就业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2.会计,金融等

这两个专业在美国一直是很热的,学生申请这两个专业,等于就是转专业了。美国大学虽然对于申请者没有特别的限制,但是,金融和会计毕竟和国际贸易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建议学生如果在大二,大三阶段就做好一些额外的功课,例如:在学校选修一些金融的专业课,读一些金融类的书籍等等。申请的同学准备考GMAT就好。虽然美国目前有经济危机存在,但是,金融和会计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

3.交叉学科类

如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Policy,人力资源管理和等等。有的学生想申请物流,学生申请物流管理专业商学院下面的课程会比较好。交叉学科对于学生考G的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基本上GRE/GMAT都接受。

三、美国国际贸易大学推荐

1. Thunderbird School of Global Management(雷鸟商学院)

雷鸟商学院坐落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是全球知名的商学院。雷鸟商学院的国际贸易的专业排名在全美排名第一。该商学院下设有4个硕士项目,包括全球管理、全球营销、全球金融以及全球事务管理这四个专业。全球管理硕士专业(Master of Science in Global Management)从全球化的角度来学习会计、金融、管理、企业家精神以及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这些也是MBA 的常见方向。该项目的学生需要在15-18个月的时间中修满45学分,项目时长主要还是由学生的实习时间长短来定。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就可以申请,托福的最低要求80,GMAT 最低610.当然,这仅仅是要求要求,事实上,竞争者要强很多。

2. Brandeis University (布兰迪斯大学)

布兰迪斯大学综合排名31,是位于美国马赛诸塞州的一所颇具实力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它的国际商学院下开设有国际经济和金融硕士专业(Master of Art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Finance)。该项目时长2年,和传统的MBA 项目相比更注重经济学和金融方向的学习,而又不像经济学那般偏理论研究,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该项目的核心课程包括:国际经济环境、会计学和金融分析、金融理论、国际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政策、国际公司金融、计量经济学导论等课程。该专业申请也没有工作经验的限定,往年录取的学生GPA平局3.3,托福要求100分以上。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较好,学生毕业后进入到摩根大通、纽约摩根士丹利美邦公司、美林证券等。

美国留学签证要准备的材料

1、DS-160表格确认页。

请在上面注明您的中文姓名、您中文姓名的电报码、中文家庭地址、公司名字及地址。请将您的表格确认页竖着打印在A4纸上。面谈时请携带打印出来的DS-160表格确认页,

不要使用传真的确认页。范例请点击这里。如需查询电码,请点击此处。

2、于6个月内拍摄的2英寸x2英寸(51毫米x51毫米)正方形白色背景的彩色正面照一张。

请用透明胶带将您的照片贴在护照封面上。

3、申请费收据。请将收据用胶水或胶条粘贴在确认页的下半页上。

4、有效护照。护照有效期必须比你计划在美停留时间至少长出六个月。

5、含有以前赴美签证的护照,包括已失效的护照。6、支持性文件,像英文简历等。

美国留学签证申请流程

1、收到I-20(由美国政府承认的学校签发给国外的申请者用以证明其合法学生身份的文件)

2、缴纳SEVISFEE(350美金)

3、提交DS-160申请表

4、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上注册并填写相关内容

5、缴纳签证费(160美金)

6、在线预约面签

7、准备齐全申请签证所需的所有材料

贸易条件论文 第6篇

有效利用出口退税政策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摘要:出口退税政策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手段,在2007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出台了包括提高出口产品退税率的一系列经济复苏计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出口退税的理论基础入手,回顾了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探讨了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利用出口退税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对外贸易;促进;发展

出口退(免)税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出口货物在报关时免征国内或区内间接税和退还出口货物在国内或区内生产、流通或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一项税收制度。出口退(免)税是为了平衡税负,使本国出口货物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货物具有相对平等竞争的税收条件,在客观上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对出口产品实行退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加入WTO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自由空间相对缩小,在一定范围内出口退税可以成为一种相机抉择的政策手段,通过对外需的调节而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这样出口退税政策就可以被看做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在鼓励外贸出口、优化经济结构、促

进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五个时期:早期发展时期(1949—1957);停滞时期(1957—1978);初步恢复时期(1978—1983);形成时期(1983—1994);建立与调整时期(1994至今)。

1994年中国税制进行了重大改革,随之出口退税政策进入建立与调整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也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当年依据国际惯例,中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对出口货物税收实行零税率的政策,对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17%和13%的政策;对从小规模的纳税人购进的特准退税的出口货物实行退税率为6%的政策。出口退税和零税率政策执行不久,由于在进出口税收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少征多退、出口骗税和中央财政出口退税财力不足等问题,1995年和1996年国务院先后两次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即由原来的17%和13%下调到9%、6%、3%,综合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个百分点。1997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外贸进出口遇到困难,其增长速度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为了抵消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造成的不利影响,1999年7月1日,国务院决定提高一些大类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9%、6%和3%提高到17%、15%和13%,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个百分点。2007年,为了进一步抑

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中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同时,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 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连续六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以缓解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冲击。

从前几次调整的经验看,出口退税率与出口增长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如1995年7月1日,中国的出口退税率从16.63%下调到12.86%,下调3.77%,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的44.2%急剧降为下半年的8.8%,下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高达9.39。1999年7月1日,中国将出口退税率从12.56%上调到15.51%,上调了2.95%,相应地,当年出口增长率从上半年下降4.7%提高到下半年的增长15.8%,增幅提高20.5%,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出口弹性系数为6.95。由此可见,出口退税率调整对出口增长的影响非常明显,出口退税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利用这一手段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服务是目前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受到了很大冲击,中国的对外贸易也

不可避免地遭受巨大影响,这对于对外依存度非常高的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无异于是一次地震。为尽量缓解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上调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政策。

(一)应对金融危机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为支持外贸出口,提振经济,保证就业,国家从2008年下半年起,已经连续六次提高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分别是2008年6月13日、8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2009年1月1日、4月1日。相关统计显示,出口退税率提高后,中国实际办理的出口退税明显增加,不仅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部分调高出口退税率的产品还表现出跌势趋缓的积极现象。

(二)出口退税率上调的积极作用

1.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提高企业出口竞争力。据了解,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即可为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获得76亿元人民币的退税额。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8月和11月,国家先后将纺织品、服装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2个和1个百分点,很快纺织工业产品出口形势就得到好转,2009年1月在工业出口下降了17.6%的情况下,纺织工业出口却能基本与2008年持平,仅下降0.2%。此次将纺织品、服装的退税率提高到16%,对于相关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水平将带来实质性利好影响。

2.配合产业调整规划,提振企业信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

指出,可能是受到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2008年12月实现小幅加快增长。11月出口同比下滑3.8%的纺织纱线、纤维和相关产品,12月出口同比增长0.4%,服装及衣着附件和鞋类出口12月份分别同比增长10.9%和23.6%,较11月4.8%和21.8%的同比增速有所上扬。200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有关人士表示,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为了配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在之前出台的调整振兴规划里就已经提出了通过增加出口退税率、降低出口关税的办法来减轻负担。因此,上调出口退税率是中国主动应对当前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所采取的措施,有利于缓解出口企业困难,恢复出口企业信心。

(三)出口退税上调的局限

1.出口退税率上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进出口形势。退税率上调对出口来说只是一个短期利好,并不能彻底改变外贸形势,因为中国进出口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需求决定的。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后,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大幅缩减,企业出口订单锐减。虽然企业可以通过迅速调整产品出口方向,将出口方向从欧美日转向南美等国家,有的企业也确实已经重新拿到订单、开工生产,似乎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但每次出口退税上调后,很快就会收到外商提出降低产品报价的要求,导致企业并没有真正获得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政府补贴了外商,使得提高出口退税率实际效果有限。

2.出口退税率再上调的空间已非常小。目前中国的增值税税率

为17%,按照国际贸易组织有关公平贸易政策出口产品零关税的内容,企业出口退税率最高可至17%,一些企业人士和专家都表示,希望将出口退税率一次调整到位,甚至有些行业可望与国际接轨,实现零税率。但是在经历了近一年连续六次产品出口退税率的调高,大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继续上调空间都非常有限。

3.出口退税率上调可能使贸易出口摩擦抬头。国际贸易对一国进出口政策十分敏感,由于出口退税率的上调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成本,使得中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得以加强,影响了一些国家国产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可能造成贸易摩擦抬头。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了解到,2009年1月末,印度财政部保障措施局,对从中国进口的铝平滑辊和铝箔产品,发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要求利害关系方在2月27日前向该局表明立场。2月份又传出消息,加拿大对从中国进口的铝挤压材反倾销反补贴案做出终裁,认为中国铝挤压材行业不属市场导向行业,并裁定高额反倾销税与反补贴税。日前加拿大、印度等国已经开始向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三、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的建议

为使中国尽快走出出口大幅度下降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困境,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上应该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一)加强出口退税机制的法制化建设

中国现行的出口退税机制一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出口退税机制不利于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出口退税结构不能适应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出口退税的负担机制不尽合理,出口退税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等。

中国加入WTO后,将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到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浪潮中去,我们在享受世贸成员权力的同时,也将不可推卸地要承担相应的义务。尽快建立和完善与WTO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税收作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定主义原则已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税法中的一条最为重要的基本原则。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立法级次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性和执法效率,也使税法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有悖于税法的公平和效率原则。在中国经济已驶上高速发展道路并已融入国际大循环的今天,这样的税收法律级次着实让人感到有点落伍。不仅退税资金长期不到位,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即使是日常的退税管理各个地区也自成体系,出现了大量的外部不规行为,使出口退税管理失去了统一性和规范性,也使中国出口退税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导致出口退税的政策效果扭曲,产生负效应。另外,也正是由于这种管理缺乏统一性,导致了出口骗税的屡屡发生。出口退税是促进对外贸易的财政手段,而外贸出口又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将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加快出口退税的立法步伐,在加快中国税收基本法的进程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程序法的 立法工作,创造良好的退税外部环境,使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将是目前中国出口退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加入WTO后认真、严格贯彻税收法定主义原则的迫切需要。

(二)确定最优出口退税率

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消费地课税原则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世界贸易组织也鼓励各国通过进口征税、出口退税的办法实现自由贸易,并且强调各成员方不得将出口退税视为出口补贴。当然,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各国对出口商品退还已征的国内商品税,但是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全部退还。这就给各国处理出口商品已征的国内商品税留下了较大自由决定的空间,即各国可以自行确定退税的程度,如全部退还或部分退还,甚至还可以不退还。税收政策的目的是追求国家福利的最大化,最优出口退税理论就是研究在不违背经过国际协调的国内商品税课税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多大程度的出口退税能够实现国家福利的最大化。

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是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倒数,其经济学含义在于: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低,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出口征税引起的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反应越差,那么其需求数量变化就小,越利于出口国将出口征税转嫁给国外,这样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高(最优出口退税率越低)。反之,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越大,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就越低(最优出口退税率越高)。如果外国对本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无限大,本国对出口

商品征收出口税无法使外国消费者接受更高的价格,出口征税只能使本国的福利减少,此时最优出口商品税税率应为零(最优出口退税率为国内商品税征税率)。

从中国出口产品的性质上看,很多出口产品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需求弹性比较大,只有部分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甚至占有垄断地位,需求弹性很小。根据最优出口退税理论,考虑行政管理和实践的可行性,确定中国出口退税程度的基本思路应是:大多数产品实行完全退税政策;对少数国外需求弹性很小的产品,如工艺品、土特产品和稀有矿产品等实行不完全退税或不退税政策。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宣活动方案下一篇:课文《吆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