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设计

2024-05-17

《杠杆》教学设计(精选9篇)

《杠杆》教学设计 第1篇

1.教材分析

《杠杆》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内容。教材从活动“拔图钉”引入,通过“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来激发学生的动手愿望。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方便、省力”,从而引出杠杆的定义。教材以“用螺丝刀拔图钉”为例,介绍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接着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出f1×l1=f2×l2,使学生完成对杠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教材还提供了我国古代发明的关于杠杆的许多器具,介绍我国古人对杠杆的认识,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已经从生活中对杠杆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理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根据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初中生有好动的优点,什么都想试一试,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敢想敢做,这些都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②会画动力臂、阻力臂;

③理解并会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2过程与方法

①能够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②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

③提高学生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②养成友好开放的合作精神;

③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①学画动力臂、阻力臂;

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与方法。

5.教学难点

①对动力臂、阻力臂的理解;

③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

6.教学方法

问题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7.教学工具

钉有图钉的木板,小木块,螺丝刀、钳子、钉锤、铁架台、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等等。

8.教学过程

问:木板上钉了一只图钉,你能用手把它拔出来吗?

学生动手力图拔出图钉,但是很难拔出来。

师:在你们面前的实验桌上提供了螺丝刀、钳子、钉锤和木块,你怎样利用这些器具把图钉拔出来?

学生开始积极踊跃地动起手来。

问:哪位同学能起来回答一下你是怎样把图钉拔出来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师:小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更方便、更省力?

(在实验前已经分好小组,3人一组,每小组一个实验桌。)

实验小组开始激烈讨论。

提问小组讨论的结果。

师重点归纳出几种是利用杠杆拔出图钉的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方法来完成任务,请看一段动画片段。

ppt展示:打开啤酒瓶的动画片段;衣服夹子的动画片段。

问:这些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都要动。

问:怎样动?

学生回答:转动。

引出定义:在物理学中,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作杠杆。

介绍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利用投影仪一步一步标示支点、动力、阻力(可直接在投影的纸张上标示出来)。

然后在投影的纸张上示范画出动力臂、阻力臂并指出从支点向一个力作出的垂直距离就叫力臂。

学生练习:作出下面三图中的动力臂与阻力臂。

(注意:练习的设计要简单,但是能紧扣知识点,且尽量是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例子。)

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可对不会画的学生个别指导,注意语气要亲切,不可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师讲解与评价:收几份画得比较好的图,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下,这样做既可以起到表扬作用,又可以为其他学生展示一个正确的规范解答。师再强调一下画图的方法与注意点。

ppt动画展示:一个是会挑水的人挑起两桶水的动画;一个是不会挑水的人只挑起其中一只桶的滑稽画面。旁白:我就纳闷了,挑同样的两桶水,我和他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师:没有挑起两桶水的那个人不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平衡。那你们猜猜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杠杆才能平衡呢?

学生开始踊跃表达自己的猜想。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就你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我们实验桌上的杠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水平平衡?

补充:本实验中的杠杆当然在水平位置、倾斜位置都可以静止(即平衡),我们就以水平平衡为例探究一下杠杆的平衡条件。另外,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也给我们的测量带来方便。如上面的练习3中所示,此时动力臂、阻力臂与杠杆恰好重合,我们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长。下面你们开始设计实验。

提问几个学生:请把你的实验设计给大家说一下。

师:你们讨论一下他们这几个实验方案,如何改进?

师总结:通过你们的讨论,我们就以大多数人赞同的步骤进行实验:

①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数量,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②钩码的数量和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③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教学反思

9.1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9.3教学过程力求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在课题引入环节,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螺丝刀、钳子、钉锤;在习题设计环节,以生活中常见的抽水机井把、起吊机的伸缩臂、公园里的跷跷板为问题载体;在巩固与应用中,以扁担为背景而设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介绍物理,从而向学生渗透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杠杆》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第一文库网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

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三、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教师)铁架台、杠杆、钩码、大剪刀、钳子、大镊子、羊角锤、起子、钉有钉子的木板、未启封的饮料;(学生)铁架台、杠杆、钩码(50g,8个)、弹簧测力计(5N 量程)。

五、教学过程

举出实例或联系

拿出自己事先准实际生活备的实物,踊跃地中的实例

上讲台操作,其余进行学学生进行观察并习,再现

生活情景,激发

讨论。

观察与思考学习兴

后回答:工具在转趣。 动,可以省力,有

锻炼

一个固定点,工具没有变形。

观察投影片,

对照自己使用工具的情形,确认这

些特点的存在。 明白“支点”

对构成杠杆的重分析实际要性。

观察黑板上

浅谈杠杆原理教学 第3篇

一、经营杠杆概念的理解

1. 经营杠杆定义提出。

同一般教科书的切入点一样, 本文对杠杆原理的揭示首先从成本性态分析入手, 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最终归集为固定成本 (a) 和变动成本 (v) 两类, 建立总成本模型:C=a+v Q (式中:C为总成本;Q为业务量水平) 。并令p代表产品销售单价, S代表销售收入总额, 则可得销售收入模型:S=p Q, 进而计算单位边际贡献m=p-v, 边际贡献总额M= (p-v) Q=m Q, 息税前利润EBIT=m Q-a, 并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图略) 。

令业务量发生△Q变化, 则息税前利润变动额为:

由a>0、m>0可知, , 即当业务量变动 时, 息税前利润EBIT变动的幅度更大, 其原因在于固定成本a的存在。由此揭示出经营杠杆的定义, 即“由于固定生产成本的存在, 导致业务量发生微小变化时会引起息税前利润以更快的速度变化, 这种现象叫经营杠杆或营业杠杆。”△QQ-a m>△QQ

2. 经营杠杆程度的衡量。

既然经营杠杆反映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业务量变动对息税前利润的影响, 那么这种影响的程度就可以通过经营杠杆系数DOL衡量:

采取上述直观推导的方式揭示经营杠杆的基本概念,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经营杠杆的作用机理及其系数计算公式的由来。让学生明白了基本原理, 对后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就水到渠成了。

二、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关系的直观揭示

现有教科书对“经营杠杆与经营风险的关系”的揭示是以例题的形式, 概率分析的方法, 再通过标准离差率的比较来揭示这种关系。这种表现方法的一般原理性不强, 不便于学生的直观理解和接受。其实, 二者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前述盈亏平衡分析图和经营杠杆系数计算公式直观地揭示出来。

令Q2>Q1>Q* (保本点) , 即Q2和Q1两种业务量状态均处于“盈利区” (处于亏损区也不影响结论) 。但在这两种业务量状态下企业潜在的风险水平却是不同的。显然, 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或相对竞争优势的丧失而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 那么与Q2相比, 在Q1业务量状态下企业最先进入亏损区;而在同等影响程度下, Q2业务量状态下企业销售利润即使下降, 也不会马上陷入亏损区, 即Q1业务量状态下企业的潜在风险水平相对较高。同时, 结合上述经营杠杆系数计算公式可知:

由此可以得出经营杠杆程度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对应关系:“经营杠杆程度越高, 潜在的经营风险越高, 反之亦然。”

三、扩展性教学:如何降低经营风险?

既然经营杠杆效应的存在使企业面临一定的风险, 那么“如何降低和化解经营风险”这一问题就是无法回避的。然而, 现有教科书对经营杠杆的介绍到上述“经营杠杆与风险的关系”的讨论就停止了, 其实完全可以进一步讨论如何降低经营风险。

结合前述分析结论可知, 企业经营风险的降低至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 降低固定成本。

由公式 可知, 当a降低时, DOL值变小, 总成本曲线由C下移至C1, 盈亏平衡点由Q*左移降低至Q1*, 使企业实际业务量Q0远离Q1*, 增大市场占有率的允许变动空间, 潜在经营风险得以降低 (见图2) 。这也正验证了前述“经营杠杆程度越低, 企业潜在经营风险越小”这一结论。这一途径要求企业在挖潜增效、提高固定资产利用率的基础上, 盘查现有固定资产, 及时出租、出售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整体效率, 从而降低经营过程中的固定成本水平, 实现企业“集约”发展。

2.提高业务量水平。

由公式可 知, 当业务量Q增加时, DOL值变小, 此时实际业务规模由Q0右移增至Q1, 同样使企业实际业务量Q1远离Q*, 提高了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降低了潜在风险水平 (见图3) 。这一途径要求企业加强营销工作, 在维持老客户不流失的前提下, 不断开拓市场空间, 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实际销售规模、摊薄固定生产成本, 在实现销售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 降低风险水平。

3.提高单位边际贡献。

由公式可 知, 当单位边际贡献m提高时, DOL值变小, 企业潜在经营风险得以降低。由m=p-v可知, 此时潜在经营风险的降低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实现:

(1) 提高产品售价。当产品售价p提高时, 企业收入曲线由S左旋至S1, 此时盈亏平衡点由Q*左移下降至Q1*, 从而使企业实际业务量水平Q0远离Q1*, 增大业务量允许变动区间, 提高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降低了潜在风险水平 (见图4) 。然而,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简单提高售价显然是行不通的, 除非企业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 这一途径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设计、质量和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使产品在市场上“特色鲜明”、“脱颖而出”, 即实行“差异化战略”。

(2) 降低产品单位变动成本。当产品单位变动成本v降低时, 总成本曲线由C右旋至C1, 变得更加平缓, 此时盈亏平衡点由Q*左移下降至Q1*, 使企业实际业务量水平Q0远离Q1*, 增强应付不确定性的能力, 降低潜在风险水平 (见图5) 。这一途径要求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单位产品生产要素消耗、降低甚至消除废品率和浪费现象, 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水平、增强企业成本竞争力, 即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同时, 这一举措也有助于“价格跟随”竞争策略的落实。

通过对上述扩展性内容的讨论,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诸如“盈亏平衡分析”、“竞争战略类型”、“成本核算与管理”等, 使其思考、解释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把握。

参考文献

[1].王满.公司理财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杠杆》教学设计 第4篇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力的有关知识,明确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时也初步形成了形象思维,有了一定的物理学习基础.但从二力平衡条件发展到杠杆平衡条件,其间的跨度较大,学生容易混淆.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经常会接触剪刀、指甲剪、夹子等物体,但他们仅仅是会使用,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他们也厌倦教师的说教,希望教师创设主动观察的物理学习环境.通过生活中相关工具的实践、操作、观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探索的乐趣.本节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其中隐含的物理规律,同时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避.

3.理解杠杆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平衡条件,会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杠杆的应用,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了解分类的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画杠杆示意图和力臂,训练作图、识图的能力.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学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独立探究、讨论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会画杠杆的示意图和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画出杠杆示意图和力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

钉有图钉的木板、垫木、螺丝刀、羊角锤、扳手、杠杆、

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相关多媒体课件等.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拔图钉”的活动引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利用工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接着列举一些生活常见的工具,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相联系,让学生观察工具的使用过程,找出其共同之处,从而认识杠杆.通过体验一些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体会这些杠杆的五要素.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实验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德国最大的机械臂,它可负载1吨.它神奇的力量令我们惊叹.如此复杂的机械其实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第一节 杠杆.

(二)合作探究

1.杠杆

活动一:拔钉子

木板上钉了一些钉子,你能直接用手把它拔出来吗?如果不能,老师为你提供了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还有一个小木块,请选择合适的工具把图钉拔出来.

活动二:认识杠杆

请一个同学演示一下拔钉子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方便、省力?

生活中有许多任务都是用类似的方法来完成的.请观察老师展示的图片中的工具在工作时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物理学中,将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

活动三: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第3页,认识几个与杠杆相关的名词.

展示交流

请一个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以螺丝刀撬图钉为例,教师和学生一起作出杠杆的五要素.学生观察扳手开瓶的视频,找出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学生作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动手体验

请同学们利用手边的剪刀剪树枝,用镊子夹砝码,用钓鱼杆将鱼吊离水面.体会这些杠杆的支点、动力作用点、阻力作用点在哪里.

展示交流

请小组汇报实验的体会.请同学们在学案上作出这些杠杆中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学生作图、展台展示.

释疑解惑

对杠杆的认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由提问,其它同学帮助解答.如杠杆是否必须是直的?力臂必须在杠杆上吗?如何正确的画出力臂?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点拨

杠杆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平衡状态呢?我们在实验时让杠杆处于哪种平衡状态方便呢?

观察讨论

(1)拿出直尺悬挂(图1),一端高一端低,待其静止,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2)在杠杆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3)再在杠杆另一端加上两个钩码,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4)再移动一侧钩码的位置,松手,问这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吗?

(5)要使杠杆平衡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自己动手探究.

学生实验时教师拍摄出学生的实验过程.

教师点拨

这是老师随机拍摄的同学们实验过程,大家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看是否符合实验要求?

播放第一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

这位同学没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加钩码.加了钩码后又来调平衡螺母.

教师点拨

刚开始为什么要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处?

交流展示

刚开始调节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了杠杆重力的影响以便于测量力臂.

播放第二个同学的实验视频.

交流展示

第二个同学的错误是弹簧测力计没沿竖直方向拉.

教师点拨

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要沿竖直方向拉?

交流展示

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拉,拉力的力臂就在杠杆上便于测力臂.

请同学们改进自己的操作,继续探究.

学生继续改进操作实验,展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教师点拨

一组数据就能看出关系了,为什么还要进行多次测量呢?

交流展示

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杠杆教学设计 第5篇

在几块木板上定几枚钉子,让学生讨论如何拔出木板上的钉子,提供的几种器材,找几组同学比赛来进行。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引导学生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引出杠杆的特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引导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通过创设学生常见的又充满趣味的情境来引出研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启发引导,鼓励猜想。

在上面比赛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在比赛中发现有什么秘密,引导学生画出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猜想杠杆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不省力又不费力?可能是什么原因?在这一环节中根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判断什么时候杠杆是平衡的,什么时候是不平衡的,从而认识几种不同的杠杆。

出示“小跷跷板”和天平,请学生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教师模拟跷跷板和天平实验,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有关,还与力的有关。

做推门游戏,找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让其作用点靠近门轴一些,女同学作用点离门轴远一些),引导讨论: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方向之外,还与力的

有关。

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平衡,猜想它们共同的物理本质是什么呢?

(再次为力臂的知识做好铺垫)。

3、悉心辅导,设计实验。

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主要让学生用平衡架来进行实地研究。因为平衡架是在两边各挂钩码使其平衡,学生对把平衡架的实验结果与杠杆原理联系起来有一个思维的转化过程,并且让学生找到支点、阻力和动力这三个点,充分地预测,进行实验验证,获得一组正确的数据。

在实验过程中,除用钩码做三次实验外,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先竖直拉,再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力臂,并板书示范力臂的画法。

讨论:在探究实验中,为什么要使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这种设计思路,易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力臂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动力臂、阻力臂,能突破难点,能卓有成效的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4、组织讨论,获得结论。

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让学生将自行研究自己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工具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认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让他们找到生活中应用到杠杆原理的地方,以及为什么要应用杠杆的道理。他们对一些工具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改进方案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讨论: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杠杆教学设计 第6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种杠杆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对常用的杠杆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画出杠杆示意图,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剪刀、钳子、瓶起子、镊子、指甲剪、天平、杠称、杠杆和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什么是杠杆的一点两力两臂?

2、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条件?

3、请几位同学支黑板上画出事先画在黑板上的杠杆的示意图,在画完杠杆的示意图后,进行点评,巩固力臂的画法。

二、创设情境

对上述的杠杆从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进行归类,得出三种杠杆,这三种杠杆在应用各有哪些优缺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展示汇报

1、三种杠杆

⑴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画出各杠杆的力臂,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并判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

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省力和费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②省距离和费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若动力比阻力小,则省力。反之,则费力。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的大小。若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小,则省距离。反之,则费距离。

⑶根据上述的分析推断一下,等臂杠杆的情况是怎样?

2、生活中的杠杆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杠杆,如:

剪刀瓶起子筷子镊子钳子钢笔写字钓鱼杆铡刀指甲刀起钉锤天平

课堂作业

1、下列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

A、筷子B、镊子C、钳子D、托盘天平E、杆秤F、瓶盖起子G、钓鱼杆H、道钉撬I、扫帚、理发剪刀、铁匠剪刀L、羊角锤M、火钳N、船桨

2、在使用杠杆时,需要省力,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需要省距离,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天平是一个_______杠杆、

典型例题

1、最大力臂问题、

例1、如图所示,要把球滚上台阶所用得力最小,画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点、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变化、

例2、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竖直拉至水平过程中,力F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三、拓展提升

1、用撬棒撬起一石块,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个力最小()

AF1 BF2 CF3 D都一样

2、如图所示,一根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悬挂起来,恰好平衡,若从悬挂处锯段,将木棒分成两段,则()

A粗端重 B细端重 C一样重 D无法确定

3、用一杆秤称物体质量时,误用了一个较重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值()

A偏大 B偏小 C一样重 D无法确定

4、在下图中,要把石块用最小的力撬起来,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

5、请画出将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木块向右抬起时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图、

杠杆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会画力臂

(4)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力臂概念的建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器材

铁架台、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硬币、羊角锤、钢丝钳,螺丝刀,夹子。以上器材为二十组;2.演示实验器材

自制翘翘板模型一套;杆秤,大小两个小动物玩具,剪刀,啤酒起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玩过跷跷板吗? 我们欣赏一段动画,(学生热情高涨,兴趣大增)

师:欣赏完动画,我们来动动手,比赛拔钉子,介绍提供的各种器材,看那组用的方法的最多,最省力的是哪种方法?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些工具就能容易的完成一些活动

投影:日常生活中使用工具的画面(撬棒、压水井手柄,羊角锤撬钉子)师:结合你看到的动画及使用的工具找到这些工具的共同点

(生在讨论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后,教师板书课题:

11、1杠杆)[从学生小时候玩过的翘翘板入手,并通过自制教具的模拟实验,成功地创设了情景,既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杠杆

师:根据我们的观察。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为杠杆下一个定义(板书杠杆定义)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同学间互相交流一下。(学生很积极地进行交流)

生:杆秤、跷跷板、等等

(教师再补充几个例子说明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师:由此可见,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师板书:

一、认识杠杆)

师:请同学们观察撬棒的受力情况后说出使杠杆的三要素(动力,阻力,支点)并且画出受力的示意图

(投影撬棒撬石头动画,学生画示意图,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的画法并投出)

师:分析支点,动力,阻力。[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保证了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二)、使用杠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你看,这个装置是杠杆吗?(出示杆秤)

生:是杠杆

师:请你分析出动力、阻力和支点 师:你会使用它来称物体的质量吗? 生:会

师:好,现在找个同学来称量一下物体的质量

师:什么时候开始读数? 生:静止(平衡时)

师:在物理上我们就把杠杆处于静止时的状态称为杠杆平衡。(板书)

(三)杠杆平衡 师:以前学过的平衡状态除了静止还有匀速直线运动,杠杆在使用时如果匀速转动也叫平衡

师:当称量的物体变重了,即对杠杆的拉力变大,杠杆失去平衡。投影:说明力的 将影响杠杆的平衡

师:刚才称量物体质量时时通过调节什么让杠杆平衡的? 生:秤砣的位置

投影:由此可见杠杆的平衡除了与力的 有关,还与力的 有关

(师板书学生回答内容。)

师:看来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有拉力的大小作用点,为研究杠杆平衡时它们的关系,我们做一个游戏。师:门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吗? 生:是杠杆

师:请两个同学来推门(男同学力气大,作用点靠近支点,女同学作用点离支点远)

师:为什么男同学难以取胜?(投影 :大力士和小孩推门画面)生:作用点不同

师:我们交换两位同学施力的位置,(但男同学施力的方向变化)现在为什么他还难以获胜呢?

生:力的方向变了

投影: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作用点之外,还有力的。

投影:(结合动画演示讲解)表面上看改变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和改变力的方向,从这两个方面都能影响杠杆平衡,而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物理本质呢?

当我们减小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力的作用线也在随之靠近支点,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也在减小;当我们改变力的方向时,随着作用线的转动,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也在发生变化。

师:可见,影响杠杆状态的除了力的大小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它既不是力的方向,也不是力的作用点,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个物理量我们称为力臂.在物理学中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力臂。介绍动力臂,阻力臂。(师板书)生:练习力臂的做法(投影展示)

(引导生作出力臂,并强调力的作用线是可延长或反向延长的,师简要板书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在画力臂时一次力臂在杠杆上,一次不在杠杆上,问测量力臂哪一次方便,为下面研究杠杆平衡做好铺垫)

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被称为杠杆的五要素。

(教师用大括号把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括起来,并板书

2、杠杆五要素)

[力臂的引入合情合理,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力臂引入的必要性,学生学会了简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四)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师:通过过学习,同学们认识了杠杆,并且知道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有力和力臂

师:现在我们让大小两个动物压翘翘板,你发现要让跷跷板快速平衡,你怎样调节最有效?

(学生积极讨论,热情高涨。)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生一:重的物体离翘翘板近,轻的物体离翘翘板远

生二:作用在翘翘板上的力大,力臂就短,力小,力臂就长

生三:翘翘板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不同,力臂就不相同

[学生参入到游戏所创设的情景中,激起学习的热情。] 师:通过学习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让杠杆平衡?

(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关系式,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所猜想的几个关系式,发现有的学生猜想是另一生猜想的另种表达,可看作同一种猜想;并根据日常中两个量的相加或相减时其单位必须相同的条件,得出几种猜想是不合理的,或者是和实验过程相违背,因此,有的猜想不需再检验了。)

师:以上关系式只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关系式,需要获得哪些实验数据?

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师:现在我们每组都有带刻度的直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硬币、直尺,要获得我们所需的实验数据,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实验方案演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一小组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并讲解。)

师:这组同学的实验方案行不行?你对他们组的实验方案有何建议?

生一:他们的实验方案可行,不过在使用杠杆前应调节杠杆平衡,即调节两端杠杆,使杠杆水平。

师:难道是杠杆倾斜静止就不算是杠杆平衡吗?

生一:对。

师:同学们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生二:只要杠杆处于静止就算杠杆平衡。我认为杠杆水平的目的是因为可以直接读取力臂的长度,即挂钩码位置的刻度值就是力臂的长度。

(教师带头鼓掌,对生二精彩发言表示肯定和祝贺。)

师:谁还有不同的建议?

生三:我认为方案中还应有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师:你们小组设计了吗?

生三:设计了方案

(教师拿来投在屏幕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设计三次实验呢?

生三: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只有多次实验才能说明问题。

师:谁还有不同方法

生四:我用硬币、直尺和橡皮也可以完成实验 师:说说你的方法

生:将直尺放在橡皮上平衡,再将硬币放在直尺上让直尺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直接测量出力臂并能方便的比较力的大小。

师:回答的很好,现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出炉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进行实验,不过,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合作。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实验,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方式,检查学生参与实验的情况。)

投影:实验完毕,教师投出学生实验结果。

师:我们如何利用实验数据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把所得数据代入猜想的式子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所得数据去验证猜想吧。(教师找出几组代表性的数 字带入学生猜想不正确的式子中,有某组数据可以满足关系式,但不具有代表性,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动手验算,同位交流结果。)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猜想是正确的是 F1· L1=F2 ·L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我们在物理上就把此关系式称为杠杆平衡条件(教师板书:杠杆平衡条件:F1· L1=F2 ·L2)

三 知识小结,应用知识

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平衡知识来解释问题 投影:1用一只弹簧测力计能测出一头大象的重吗?

2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说法能实现吗?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师:本堂课已接近尾声,到了我们谈收获的时侯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没有解决?说出来我们互相交流一下。四 布置作业

教学评价——一根奇妙的杠杆 第8篇

(一)改变传统习惯

传统教育过分着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课堂评价似乎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和否定。如今开放的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如“我觉得他说得……”“我对他说得话有补充”。如此,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的过程中又满足了好奇心。而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应采用激励的语言和动作,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位成功者。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走出课堂评价误区

1. 廉价的表扬。

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学生的的计算准确率不是很高,因此,从课开始到结束,我都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竖起大拇指:“真好”“真行”“你真棒”的称赞声不绝于耳。还非常动容地要求全班孩子一次次掌声鼓励。本想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是掌声却一次比一次稀稀拉拉……以上情景中表露的现象在我们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上还真是随耳可听的。也许是出于对学生发言的尊重,也许是为了体现人性的关怀,更可能是想让课堂气氛不出现冷场,我们老师都非常重视赞扬,想方设法为学生叫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即使有独到的表现,老师也是同等对待,以一句“不错”一带而过。当然,学生固然需要沐浴赏识的雨露,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但物极必反,凡事过了头就未必是好的了。一味表扬,不需要付出努力、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呢?这种课堂评价可以说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

2. 程式化的评价。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若有一位学生回答对了,教师说:“你答对了,真聪明!大家一起表扬他!”然后教师就“鼓动”全班学生对着那位答对了的学生,鼓掌并一起喊:“棒,棒,棒,你真棒……”有时这样的表扬一节课要出现十几次。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也许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样的评价是程式化的,对谁的表扬都一个样,缺乏针对性,缺乏真情。对具有感悟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学生来说,心灵的震撼力是很小的。

3. 大搞物质刺激。

上课坐得端正奖一朵红花,回答了一个问题奖一颗五角星,字写得工整奖一支笔……无论学生回答得如何,总有物质的回报。许多老师片面认为,笑一笑、点一点头的鼓励方式力度不大,似乎只有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才会越积极。虽然课堂评价以鼓励为主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开展一些“争红花”“夺红旗”之类的活动,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学生会只在乎当前的奖励,把学习这一目标置于脑后不顾,从而产生一种功利心理:回答对了问题就能得到奖励。因此,开始还能看到一些孩子积极参与学习,而当他们得到奖励之后,就以为大功告成,后面的学习活动就不那么积极参与了。我想,这一结果显然与教师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再说,这种课堂评价在小学高段还有效吗?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上,我们常常只注意了对学生的鼓励,而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各种表现过于宽容,不合常理的做法很少给予指正,担心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一堂课下来,总是“好”声一片。其实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对学生的表现应给与客观合理的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只要我们给学生的评价是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他们是乐于接受的。如:我刚接手本班时,发现班级喜爱发言的学生很多,但是也有一个坏习惯,就是在一位学生还未回答完之前,就忙着喊道:“我有补充……”“错了,错了……”我一看课堂有点乱,就果断地说道:打断别人说话那不叫补充,叫没礼貌,认真听别人说话也是一种礼貌。听了之后,学生的小手放下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认真倾听别人说话,学会了冷静思考问题,学会了委婉而礼貌地评价别人……

教学中的“杠杆点” 第9篇

关键词:杠杆点;效益;全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34-01

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过程,根据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中介绍:“系统思考的关键在于看出‘杠杆点’,一旦找到最佳杠杆点,便能以小而专注的行动创造最大的力量。”美国学者彼得•圣吉曾也曾指出:“系统思考的关键在于看出‘杠杆点’,亦即可引起结构要素和持久改善的点。一旦找到最佳的杠杆点,便能以小而专注的行为,创造最大的力量。”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系统中也要纵观全局,寻找最佳“杠杆点”,结合420教学实践,下面谈谈如何寻求最佳“杠杆点”,优化教学效益。

一、师生要素要力求“全面”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交流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那就要求师生要素要力求全面。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教育理论素养、教学能力、良好的身体状况、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思想道德水平。其次,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兴趣、习惯、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较好发挥。最后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活动中做到“全面”,必然使师生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优化使用,形成了系统的良性循环,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教学手段要力求“多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扩大教学规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达到强化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使一些抽象法则与概念变为具体化,就必须力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根据课的实情,交互使用。这样可以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听得生动,突破时空条件限制,多渠道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建起一条双向通道,使教师与学生处于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之中,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方法要力求“灵活”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众多的教法是针对不同的内容和对象,由具有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提出的,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科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实际条件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应有固定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灵活,要富有启发性、实效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要有利于知识的传递、接受、反馈、深化、转化、升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运用等各种能力,要有利于形成一种健康、和谐、民主、平等的良好课堂气氛。

四、教学内容要力求“准确”

课堂教学内容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每一节课堂教学都要以一定的知识内容为载体,对学生实施教育,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觉悟。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准确,即要求将知识准确传授给学生,并能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要求教师要准确处理好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热点知识和冷点知识、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之间的关系。要求教师能准确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转化、深化、升華,使课本知识科学化、具体化、生活化,并能挖掘教材内涵,强化教育功能。

五、教学时间要力求“合理”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已成为每个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几分钟的引言导入,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求知欲望,获取较好的效果。画龙点睛的总结,不仅能起着巩固知识的作用,而且还会促进知识的升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回味无穷。

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合理分配时间、正确处理好重点知识的讲透、难点知识的突破,处理好讲解与练习,设疑与析疑,开头与结尾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系统内在要素的优化配置,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标。

上一篇:人事助理一周工作总结下一篇: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向监理单位提交的资料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