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散文诗两首学案

2024-06-19

4散文诗两首学案(精选5篇)

4散文诗两首学案 第1篇

诗两首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沙俄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高尔基)。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小说《驿站长》、诗歌《致大海》等。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农民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2.作品简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3.为加点字注音

瞬息 伫立 芳草萋萋 ....【探究案】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通过阅读,你能谈一谈它闻名世界的原因么?

二、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地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三、作者为什么将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路”在诗中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拓展案】

熟悉黑夜

弗罗斯特

我冒雨出去——又冒雨归来,我已经越出街灯照亮的边界。

我看到这城里最惨的小巷。

我经过敲钟的守夜人身边,我低垂下眼睛,不愿多讲。

我曾经爱过你

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爱你一样。

4散文诗两首学案 第2篇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鉴赏:

全词仅有八句话四十六个字,但是却描绘了一幅萧瑟破败的风情画。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自语”二字,自然而又风趣地将风吹纸响拟人化、性格化了。独宿的这个“王氏庵”,是久已无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一个平生为了国事奔驰于塞北江南,失意归来后则已头发花白、容颜苍老的老人出现了。心境如此,环境如此,“秋宵梦觉”分明指出了时令,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难以入睡。半夜醒来,眼前不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而是祖国的“万里江山”。这一句与“平生塞北江南”相呼应,而把上阕四句推到背后。平生经历使他心怀祖国河山,形诸梦寐;如今苍颜白发,壮志难酬,可心中所思所想,依然还会梦到往日的万里江山。

1.注音 遥岑远目(cãn)

玉簪螺髻(zān)..揾英雄泪(wân)舞榭歌台(xiâ)..寻常巷陌(mî)封狼居胥(xū)..祖(zēnɡ)下(shâ)曾舍..

曾经(cãnɡ)舍弃(shě)..(xiànɡ)小巷. 巷道(hànɡ).2.写对字形

发jì(髻)kuài(脍)炙人口双bìn(鬓)ɡuì(刽)子手 zōnɡ(鬃)毛群英huì(荟)萃输yínɡ(赢)旗ɡān(杆) lãi(羸)弱 钓鱼ɡān(竿)蜾luǒ(蠃)

◎写法归纳(1)善于用典。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因为辛弃疾的才智高,大多数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或是别有妙趣。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委婉强烈,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2)善用对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以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今日的“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写法精讲

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1.品评历史,借古论今。如: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为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

2.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引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像冯唐这样的人前来,抒发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诗人往往对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能正面直说,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3.引发联想,创新意境。如:

破阵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中“八百里”“的卢”涉及两个典故:一是据《世说新语》记载,晋王恺以牛“八百里驳”与王济作赌注,王济获胜后杀牛作炙,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二是相传刘备曾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运用这两个典故,创造一个雄奇的意境,不由地让读者仿佛看到战争爆发前犒劳出征将士的壮观场面和战场上铁骑飞驰敌阵的激烈场景,极具穿透力。

4.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如: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抒发了对死去旧友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歌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还增加其外形之工整。

◎微写作训练 用典,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意旨更加丰富。辛弃疾就很善于用典。学习文中这种手法,试分析《南乡子》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什么主旨。

南 乡 子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本词就三国吴蜀联合抗曹的事迹发出感怀的。词中表面上是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实际上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虽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声,表达出对当权者无抗金复国之志的遗憾和愤慨。

◎课内素材

他出生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从小博览群书,又习武艺,渴望能“上马击狂胡,3 下马草军檄”。他二十一岁时引领五十人闯入五万金营的勇敢和果断,轰动南宋朝野,声名远播,“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天子为之赞叹不已”。

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所采纳。

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

◎延伸阅读

郁孤台之魂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八百年的时光衔枚而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经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的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乃至知道了城内叫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肃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下一派败落不堪的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西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合,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二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1000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白居易、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我总结的答案是:贯穿着中华文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辛弃疾词中强烈地闪光。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起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4 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或许,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一、阅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②③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即科举时代在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节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

(1)词的上阕中“破”和“鸣”二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破”是“撑破”的意思,写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透明薄膜的情景,传神地表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鸣”写出黄犊在平坡上乍见春草而发出欢快叫声的神态。“破”“鸣”两个字表现初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特点,表达词人对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说说这两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用憔悴伤残的情景与生机勃勃的景象作鲜明的对比,表现荠菜花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题。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当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的感慨心绪曲折地表达出来。

(2)“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二句,以景语作结,含有不尽的韵味。试分析这两句结语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刻画出暮春景色的特点,从另一角度描写暮春景色,“烟柳断肠”,与上片的“落红无数”、春意阑珊相呼应。②“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点出了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也抒发自己尚未见用的郁闷。这和这首词“春去”的主题紧密相连。

二、语言运用

4.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D)A.树冠/衣冠楚楚 塞车/闭目塞听 症结/对症下药 ......B.给以/家给自足 便利/大腹便便 载重/怨声载道 .......C.脉络/恪尽职守 殉难/徇私枉法 缉拿/打躬作揖 ......D.逡巡/怙恶不悛 裨益/稗官野史 褴褛/滥竽充数 ......解析:A项,guān,sāi/sâ,zhēng/zhâng。B项,gěi/jǐ,biàn/pián,zài。C项,luî/kâ,xùn,jī/yī。D项,qūn/quān,bì/bài,lán/làn。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6 A.概率

陶冶

冠名权

众志成城 B.渲泄 开销 暴发力 杯水车薪 C.余暇 神彩 发祥地 掉以轻心 D.倾泻 凑合 摄像机 相儒以沫

解析:B项,渲—宣,暴—爆;C项,彩—采;D项,儒—濡。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D)A.关注自我感受而漠视规则约束,强调个体价值而忽略奉献他人,那种雷锋式的高尚精神在某些人的观念里已经是大音希声了。....B.每对自己的爱车进行一次改装,他都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和自豪感,当发现自己的爱车卓尔不群,能够引来百分之百的回头率时,那种快感更是妙不可言。....C.新一届中央领导三令五申地强调,官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尤其要刹....住一些机关年底突击消费的歪风。

D.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解析:D项,“瞻前顾后”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有“顾虑太多,犹豫不决”的意思。此处使用第一个义项,符合题干内容;A项,“大音希声”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此处望文生义;B项,“卓尔不群”指人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不用于形容车;C项,“三令五申”指多次命令和告诫,句中的“强调”与之重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A.外交部发言人洪磊8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国尊重苏丹南方公投结果,希望双方本着互谅互让,继续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维护苏丹的和平与稳定。

B.他打开门时,看到屋子里已经有了许多人,一个人手中拿着一张报纸,气氛很沉闷。C.古往今来,成才的人,大都承受过超乎常人的压力。没有压力,多难以成才,但绝不是只要施加压力,就能使人成才。

D.他们谩骂执法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互谅互让”后面加上“的原则”。B项,“一个人手中拿着一张报纸”歧义。D项,“实属”和“是”重复。

8.下列几个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它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②因为主流是精华。

③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并非尽善尽美。④精华与糟粕掺杂,彼此渗透。

⑤所以中华文明才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⑥总的说来,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⑦如同世界其他文化体系一样。

A.⑦③①④⑥②⑤

B.⑦③⑥④①②⑤ C.⑦①④③⑥②⑤

D.⑦①④②⑤③⑥

解析:⑦的后面的主语一定要换,可以排除C、D两项。③谈到“并非尽善尽美”,①则进一步说明。⑥排在③的后面则“精华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

9.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5字。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____①____。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____②____。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____③____。

答案:①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

②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

柳永词两首学案 第3篇

编者:崔晓静

审核: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婉约词的风格.分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3.体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1.学习《望海潮》的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2.体会《雨霖铃》中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相关知识

1、作者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崇安)。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肥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柳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官、余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四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

2、背景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参考课下注释②)因为是写给镇守一方的官员的,所以在词的上阕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雨霖铃》格调低沉。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都城(汴京)到外地,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上片主要是铺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下片主要是抒写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感。

3、词

词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起初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子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依据字数可以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_90字),长调(91字以上)。

词按照风格可以分为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

豪放派的主要特色是:取材广泛,除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多抒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弘,往往不为格律束缚。

婉约派的主要特点是:题材比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比较严密。

合作探究

《望海潮》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3、“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4、清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雨霖铃》

1、本首词描写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有什么作用?

3、上片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结尾有什么好处?

4、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 重点探究

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拓展延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4散文诗两首学案 第4篇

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一、基础知识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2.关于《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二、预习检查

1.注音:

雎鸠()窈窕()逑()

荇()菜 寤寐()蒹葭()伊人()溯洄()

湄()

跻()坻()

涘()

参差()琴瑟()芼()2.解释词语

窈窕 左右流之 寤寐 蒹葭

参差 琴瑟

采采

未已 苍苍 思服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四、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湄()

跻()

坻()

浚()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1.《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2.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老师点拨: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五、达标测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寤寐()()溯洄()()坻()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_ _、_ _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

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

5风

颂(2)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C.

4、B 能力提高

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5、《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24《诗经》两首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2、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三、《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臵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三、《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2 第5篇

问题导读案

一、【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二、【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知识链接】

(一)李清照其人其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

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二)写作背景

《醉花阴》: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声声慢》: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一、1.解释下面的词语

永昼()瑞脑()把酒()

莫道()戚戚()将息()憔悴损()堪摘()怎生()

次第()了得()2.摘录其他不懂的词语向身旁同学请教

《李清照词两首》课堂导学案

一、整体感知

1.这两首词的中心句(词眼)分别是哪句?

《醉花阴》——

《声声慢》—— 2.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醉花阴》——

《声声慢》——

二、赏析这两首词

(一)赏析《醉花阴》

1、这首词作于什么时节?有哪些时令特点?

2.除了“重阳”之外,词中还有三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3.在这三个时间里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名句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哪 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赏析《声声慢》

1.这首词中的“愁”和《醉花阴》中的“愁”相比,含义一样不一样?为什么?

2.这首词中的时节和《醉花阴》中的时节是否一样?为什么?

3.这首词主要的抒情方式和《醉花阴》相比,是否一样?为什么?

4.名句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质疑解难

对这两首词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如果有,请写在下面,看其他同 学能不能帮你解答。

《李清照词两首》 课后拓展

一、赏析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两首词也是李清照的作品,一首作于早期,一首作于晚期。你知道哪首早期,哪首晚期吗?有何依据?

2.这两首词在写“愁”的时候都运用了什么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你还能不能举出其他古典诗词中类似的例子?

二、课外提升

上一篇:毕业生计算机专业自我鉴定下一篇: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