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科学演讲稿

2024-09-03

居里夫人科学演讲稿(精选8篇)

居里夫人科学演讲稿 第1篇

科学泰斗追忆居里夫人

扬子晚报

特约记者王月清本报记者陈太云今天是教师节,93岁高龄的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施士元向记者倾诉了他与恩师居里夫人、爱徒吴健雄的深深情谊,并以一位老教师的身份,向本报读者致以深深的问候--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初秋的阳光暖融融地照在南京大学陶谷新村一间寓所,两张放大了的照片面前,93岁的中国核物理学创始人、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施士元的脸上显得格外的红润和慈详。照片记录的是近70年前在巴黎大学为中国人举行的一场博士论文答辩会,台上那位胸有成竹的青年学生就是年仅25岁的施士元,参加答辩的是他的导师、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以及其他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照片上,居里夫人坐在3人评审小组的中间位置,微微昂着头,聆听着年轻有才华的得意门生的答辩陈述。另一张照片是70年代的一张师生合影,有中国“居里夫人”美誉的著名科学家吴健雄坐在她的老师施士元先生的身旁,吴健雄每次回国都会来看望恩师。

因为年事已高,施士元深居简出。这几年的教师节,他的许多已成为国内著名核物理学家的学生便通过电话向他表示问候。今年,他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来到南京,对老人进行了专访,9月18日,介绍老人的专题片将在央视播出。因为央视的采访,记者有幸得以结识这位老人,并在教师节这一天,对他进行了专访。

施士元老人的故事是一部尘封的传奇,这部传奇,老人似乎并不多愿提起。令记者感动的是,身为核物理学家的老人对扬子晚报情有独钟。他说,他看扬子晚报已经多年,在教师节这一天,他以一位老教师的身份,想对扬子晚报所有的读者问声好。于是,记者拿出了纸,老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向扬子晚报读者问好”的话语。

1929年,21岁的施士元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通过了江苏省举行的官费留学考试,漂洋过海,历时31天,来到闻名世界的巴黎大学。注册时,施士元收到一沓长长的导师名单,上面排列着数十位法国学者和各国科学家的名字。在仔细翻阅时,眼前出现了一个令他几乎不敢相信的名字---蜚声世界的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

施士元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提起笔给居里夫人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到居里夫人门下攻读博士学位的愿望。信周三发出,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星期五居里夫人就给施士元寄来回信,约他星期六上午8点去她的镭研究所面谈。

在施士元的脑海里,70多年前首次见到居里夫人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身高1.60米,满头银发的那位西方科学巨人,以母性的微笑握住了这位东方年轻科学家的手说:“欢迎你,施先生。”随后,施士元把清华大学校长的推荐信交给居里夫人。通过简短的交谈,居里夫人说:“按规定,到我的研究所必须通过考试,但根据你的情况,你可以免考直接来工作了。”望着居里夫人睿智而又信任的目光,施士元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要知道,眼前这位巨人,是惟一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是有史以来人类发现的一百零几种元素中有两个是她发现的女科学家,是放射学的首创人,是被爱因斯坦赞誉为“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中,惟一一位不为盛名所倾倒的人”。

在居里夫人一手创办的镭研究所,施士元在居里夫人的指导下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几年下来,施士元的.学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钍B的射线磁谱的研究论文于1932年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他还完成了钍C+C+C的射线的磁谱工作、对锕系元素锕C+C+C的射线磁谱工作,这些都在法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最后一篇总结性论文,发表在1933年的法国物理学年鉴上。

这位在科学界崭露头角的东方学生令居里夫人满心欣慰,对爱生也关爱有加。在施士元做实验时,居里夫人经常站在他身边,反复提醒必须注意的事项,叫他不能用手去碰放射源,接近放射源时,要用铅盾挡住身体,要屏住呼吸,防止把放射气体吸入体内。紧张的工作之余,居里夫人总会询问起这位远离故土的学生的生活情况,问他有没有困难,有些生活的琐事也能为他想得很周详。有时候,施士元正在做实验,居里夫人会突然出现,轻声地指点,并熟练地示范。

名师出高徒。1933年春天的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在巴黎大学理学院的阶梯教室里,举行了施士元博士论文答辩会。居里夫人、P拜冷和A特比扬主持答辩,三位主考官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从休会室出来,居里夫人高兴地宣布:“论文通过,很好。”恩师与爱生的手紧紧相握。

第二天,居里夫人专门为施士元举行了香槟酒会。席间,居里夫人来到施士元身边,轻声问他是否愿意留下来工作。面对恩师满怀期望的眼神,施士元沉默了。随后,他说:“我们公费学习的期限是四年。”善解人意的居里夫人知道,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东方青年心底有一个矢志报效祖国、培养人才的夙愿。

1933年夏天,25岁的施士元告别居里夫人,取道苏联,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受聘为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从此,他与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居里夫人的学生,施士元开辟了我国的核物理事业,首创了中国的核物理事业,成为中国最早从事钶系核谱工作的学者,第一次提出了“原始粒子”的猜想。在近70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物理学的栋梁之才。如今,他的学生中有12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相当一批人成为我国“两弹”研制的骨干力量。在众多弟子中,他常常提到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被誉为“美籍华裔的居里夫人”的吴健雄。

吴健雄第一次引起施士元注意的是她秀丽的中文字。1933年,吴健雄成为施士元所教的10多名学生中的一位。施先生慢慢注意到,这位美丽端庄的江南姑娘不但字好,成绩好,而且为学的精神和方法都很好。于是,像居里夫人对待自己一样,施先生给予这位聪慧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注,在教学、科研和毕业论文写作中,师生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吴健雄成名后说过,把她带进物理学的关键人物是施士元教授。

吴健雄从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到中研院、浙江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直至在世界上首次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守恒”这个命题,与杨振宁、李政道一起,成为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其间,她与恩师之间就一直音讯不断。

1978年,离开祖国几十年的吴健雄,带着游子的成就和思念,回到了祖国。行装甫放,她立马赶到恩师施士元家中。师生的双手紧紧相握。望着恩师的满头鬓霜,吴健雄眼里噙着泪花……

从此后,吴健雄每回国一次,都要到施先生家中。岁月如梭,二十世纪的时光,已把两位师生变成世纪老人。他们师生之间虽然相差4岁,但吴健雄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入门师。施先生说:每次相聚,他们师生之间总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那么多嘘寒问暖的关爱,那么多对师生同堂岁月的回忆……

,吴健雄因病在美国去世。施老闻讯,悲痛万分,身体一度恶化。当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骝把她的骨灰送回家乡江苏太仓时,专程到南大看望施先生。黄叶未落,青叶骤逝,先生潸然泪下。学生的辞世再一次激起施先生悲痛的回忆,那是63年前的1934年7月4日,他刚离开居里夫人后的第二年,居里夫人因大半生接触放射性物质,患恶性贫血在法国阿尔卑斯山疗养院逝世,享年67岁。直到1978年,施先生才有机会来到法国,昔日的镭研究所已成了居里夫人博物馆,昔日的恩师已离他远去。

施老的追述断断续续。从老人的目光中,记者看到的是,他对老师居里夫人和对学生吴健雄的深深的情。这情,在教师节这一天,显得分外感人。

居里夫人科学演讲稿 第2篇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

我要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

---居里夫人(法国)

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

---居里夫人(法国)

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居里夫人)(法国)

人必得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

——居里夫人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 —— (法)居里夫人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 (法)居里夫人

人类看不见的世界,并不是空想的幻影,而是被科学的光辉照射的实际存在。尊贵的是科学的力量。---居里夫人(法国)

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个人”。---居里夫人(法国)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居里夫人(法国)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

人必须要有耐心,特别是要有信心。---居里夫人(法??

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法国)

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居里夫人(法国)

我们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法国)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法国)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法国)

我认为,你们必须从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求精神力量。在不使我们骄傲的情况下,这种理想主义可把我们的希望和幻想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居里夫人(法国)

人类也需要富有理想的人。对于这种人说来,无私地发展一种事业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他们不可能去关心他们个人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法国)

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法国)

我把你们的奖金当做荣誉的借款,它帮助我获得了初步的荣誉。借款理应归还,请把它再发给另一些贫寒而又立志争取更大荣誉的波兰青年。---居里夫人(法国)

荣誉使我变得越来越愚蠢。当然,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就是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往往与别人认为他是怎样很不相称。比如我,每每小声咕噜一下也变成了喇叭的独奏。---居里夫人(法国)

人类也需要梦想者,这种人醉心于一种事业的大公无私的发展,因而不能注意自身的物质利益。---居里夫人(法国)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力量,这种理想主义使我们不骄傲,而能使我们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达到高尚的境界。---居里夫人(法国)

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作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作到。---居里夫人(法国)

使生活变成幻想,再把幻想化为现实。---居里夫人(法国)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居里夫人(法国)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居里夫人(法国)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

居里夫人科学演讲稿 第3篇

我可以唱一首赞美诗, 反复颂扬应用科学已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你们将要进一步取得的巨大进展。我们的确是生活在应用科学的时代和应用科学的家乡。

但是我不想这样来谈。我倒是想起了那个娶了个不太漂亮的妻子的青年人, 当人家问他是否感到幸福时, 他用了这样的话来回答:“如果我要说真话, 我就不得不扯谎。”

我也正是这样。试想, 一个很不开化的印第安人的经验是否不如一般文明人幸福丰富呢?我想并不是。文明国家的儿童都那么喜欢扮“印第安人”玩, 意味是深长的。

这样了不起的应用科学, 既节约了劳动力, 又使生活变得更加舒服, 却为什么给我们那么少的幸福呢?坦率的回答是, 因为我们还没有学会合理地去使用它。

在战争中, 它被用来相互残杀毒害;在和平时代, 它使生活促迫而不安定。它不是把我们从耗费精力的劳动中大大地解放出来, 却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绝大部分情况下, 总是在厌倦地完成他们冗长单调的工作, 还必须经常为那一点可怜的口粮而担心。

你们会以为, 我这老头是在唱不吉利的调子, 但我只是想做点善意的忠告。

为了使你们的工作增进人类的幸福, 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 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只有关心组织劳动和产品分配这个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问题, 才能保证我们智慧的产物会促进人类幸福, 而不致成为祸害。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式中时, 千万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选自《名家经典演说辞选》, 向弓主编,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 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悼念玛丽·居里》全文虽只有500字, 却是一篇真情流露的悼词, 它朴实、真挚、睿智, 打动着千万读者的心。爱因斯坦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的崇高而真挚的友谊, 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 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在《科学的颂歌》这篇演讲中, 爱因斯坦又以善意的、恳切的言辞忠告即将走进科学殿堂的青年学者要“关心人本身及其命运”, 不要忘记使科学造福于人类, 促进人类幸福, 而避免使其成为祸害, 危害人类自身。

[读有所思]

试论居里夫人的科学道德 第4篇

关键词:居里夫人;科学道德;科学贡献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125—02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1]关于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为科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所重视。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把普遍主义、公有性、超越利害关系、系统的怀疑主义作为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应遵循的四大准则;我国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和化学家侯得榜等在20世纪30年代也提出了科学道德的“四大信条”;根据古今中外的科学伦理实践,科学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为人类谋福利、为真理而献身、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等。

一、热爱祖国,忠于人民

1.把科研成果献给祖国。居里夫人对波兰的感情是如此真挚、深厚,在她看来,离开被压迫的祖国和成为另一个国家的公民差不多是一种民族的变节行为。当她发现了第一种新放射性元素时,便毫不犹豫地把它命名为钋(Polonium)来纪念她的祖国。她对丈夫动情地说:“我侨居在远离祖国的土地上,可怜的祖国已从地图上消失,但是我要让祖国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2]同时,她提交法国科学院的文章《论沥青铀矿中所含的放射性新物质》还没有在《论文汇编》上发表之前,已经把原稿寄回祖国波兰。居里夫人还用实际行动支持着祖国波兰。早在1897年,她因取得钢铁磁化研究成功并完成了论文《回火钢的磁化作用》而得过法国科学协会的一笔奖金,1901年虽放射性研究上急需经费,但她还是首先偿还了这笔奖金用以支持困难的波兰青年求学。她获得的第二次诺贝尔奖金也有一部分被用于捐赠给波兰留法的学生。在俄国对华沙的强压政策有所松动时,华沙成立了放射学实验室,居里夫人参加了落成典礼,并给予了无限的支持。在华沙解放后,居里夫人就开始着手在华沙创设镭学研究院,作为科学研究和癌症治疗中心。她将从1923年开始法国居里基金会每年给与她的,她两个女儿有继承权的4万法郎“国家酬金”积蓄起来全部用于建立波兰镭学研究院。她还把美国赠与她的第二克镭捐献给了华沙,而且时常给予华沙镭研究院以帮助和指导。

2.保卫第二祖国,奔走沙场。居里夫人的爱国主义是和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尽管居里夫人受到法国社会的许多不公平的对待及法国科学界顽固派保守势力的冷遇和打击,可是居里夫人并不因此而怀恨法国和它的人民,相反她对她的第二祖国——法国,同样也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一战期间,她停下了自己最热爱的科学研究,投身到保卫法国的战斗中。当她发现法国所有前线和后方的医院差不多都没有X光检查设备时,便立刻采取行动,集中了各个大学实验室里及各制造厂里所有可供使用的X光材料,分送到巴黎各医院。战争期间,她亲自装置了20辆X光汽车和200个X射线室,指导18个战地医疗服务队用X射线照相配合战地救护,所救助的伤员总数超过100万。300~400个法国或比利时医院都留下了她光辉的足迹。在1916—1918年中,居里夫人还训练了150个放射科护士,从1914年起她时常到比利时的各医院去,为英国远征军的20名战士讲授过放射学。

二、献身科学,不畏艰险

1.知难而上,锲而不舍。居里夫人对科学不但怀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更具有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居里夫人选择“放射性”作为博士论文题目时,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中还没有人深入研究射线,全部的资料也只有亨利·贝克勒尔在1896年提交科学院的几篇学术报告。面对这种情况,居里夫人没有畏难,它勇敢地选择了去迎接挑战。当居里夫人凭借自己伟大的心智所持有的勇气猜测矿物里含有尚未认识的具有很强放射性的新元素时,她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提取新的元素。因为假说毕竟是假说,要成为理论事实,必须由实验验证。在理化学校一所上漏下潮的破棚子里,经过对矿物仔细地进行化学分析,大量周密的科学研究和繁重的化学工艺操作,在1898年发现了称之为钋和镭的两种新放射元素。接下来是对矿渣进行了无数次的溶解、蒸发、分离和提纯,历经了三年九个月的棚屋生活,他们才从8吨沥青矿渣中提纯了0.1克纯净的氯化镭,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就是在极为简陋的条件下,居里夫妇进行着艰苦而卓越的提取镭的工作。

2.终生奋斗,探索不止。居里夫人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科学事业的坚毅与顽强在皮埃尔·居里逝世后,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居里夫人站在她丈夫生前站过的讲坛上严肃、沉着、平静地道出了第一句话:“在考察近十年来物理学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时,人们对我们在电和物质方面的概念的转变,表示惊异……。”[3]她靠着坚强的意志,靠着她的不知疲倦的努力,靠着她对科学的无比热爱,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10年《论放射性》两卷出版、提炼出纯镭元素、制备了镭的第一个国际计量单位标准、1911年再次获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晚年的研究工作是关于钋和锕的提炼。为了制备既纯又强的锕X以研究它的长射程α射线,66岁的她依然守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不曾间断,到了凌晨3点钟,她把最后一步手续做完,仍守候在旁边,看着锕X的沉淀……居里夫人为人类贡献了镭,治好了许多癌症患者,自己却在毫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三十五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造成她严重贫血。居里夫人为科学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直到逝世前的一个半月她才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弥留之际,她仍挂念着实验室的各种事情,她说:“各章的分段,都应该是一样的……我一向在想这个出版物……。”[3]居里夫人最后将自己的尸体也献给了科学研究。按照她的遗嘱,人们对其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这种恶性贫血异常症状。她的小女艾芙在描述她的母亲时写道:“作为一个人,她能从容牺牲、奉献所有而一无所取……她拥有一颗无论处于成功或逆境都不改变的、异乎寻常的圣洁灵魂!” [5]

三、造福人类,不图名利

1.放弃申请提炼纯镭的专利。科学家对自己的发明一向申请专利,皮埃尔·居里也不例外。但居里夫妇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四年的“棚屋”生活发明提炼镭的技术,他们却无私地提供给了各国科学家和各国制镭的工厂。他们毫不犹豫地发表了包括制镭程序在内的全部研究成果,使制镭业很快发展起来,从而提供了更多的镭以便学者研究和医院治癌之用。在是否申请专利问题上,居里夫人曾说:“我们拒绝任何专利,我们的目的是促进科学发展,镭的发现不应该只是为了增加任何个人的财富。它是一种天然的元素,应该属于整个人类。”[6]

2.无私奉献三克镭。居里夫人一生拥有过三克镭。皮埃尔去世后,她把那一克由她和皮埃尔提炼的镭赠给了实验室,其价值超过一百万金法郎。在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哈定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时,居里夫人却在仔细阅读完文件后说:“美国赠给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只要我活着,不用说我将只把它用于科学研究。但是假如就这样规定,那么在我死后,这一克镭就成为私人财产,成为我的女儿们的财产。这是不行的。我希望把它赠与我的实验室。”[3] 数年之后,当居里夫人为自己的祖国波兰华沙创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病的时候,美国民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她又赠给了波兰人民。居里夫人后来在其自传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人类也不可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的人,他们追求大公无私的崇高境界,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无暇顾及本身的物质利益。这些理想主义者因为无意追求物质享受,因此也没有物质享受的可能。”[5]即使是为了科学,也不能将科学的成果据为己有。这是居里夫人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贡献的另一种价值。

3.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3]居里夫人淡泊金钱,也不喜欢荣誉。居里夫人将英国皇家学会赠给她们夫妇的戴维奖章给六岁的女儿伊雷娜当玩具。一战初,她义无反顾地把她所有的一点金子加上奖章送到法兰西银行。第一次获奖后,对于每天成捆的信件,凡是索求亲笔签名和照片的,居里夫人一律寄给一张上面印有“居里夫人不愿意赠送笔迹或签名照片、恳请原谅”字样的卡片,凡是进行吹捧的信件居里夫人一律不予理睬。对于求见者,在研究室外的解释板上,会以醒目的大字注明:“居里夫人只接见向她询问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拒绝所有关于她个人的采访。”1910年法国政府拟授予居里夫人以骑士十字勋章,但居里夫人拒绝接受。居里夫人甚至憎恨荣誉,她在自传中写到:“因为我们的努力超出了我们的力量,而且工作的物质条件太差,我们已经是极为疲倦;现在一出了名更增加我们的疲乏。打破了我们自愿的离群索居,真使我们痛苦,给我们的影响无异于一场灾难。”[3]

居里夫人一生淡泊名利。当舆论界不停地颂扬她的科学功勋时,她的自传只是这样寥寥数语:“我的生活都是一些很平凡的、很单调的小事,哪能写出一本书呢。我生于华沙一个教师的家庭。成年之后,我同比埃尔·居里结婚,有两个女儿。我在法国工作。”[5] 这个简朴的自传,就是她的风格的写照。居里夫人说过:“在科学事业中,我们应该关心的是事,而不是人。”[5] 然而在这20世纪原子时代,镭学之母是值得注意的。她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关注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徐良英,范岱年,编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76:339.

[2]周雁翎,杨建邺,肖明.居里夫人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102.

[3][法]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传[M].左明彻,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87:3-367.

[4]陈佳洱.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纪念居里夫人发现镭100周年[N].中国教育报,1991-01-13.

《居里夫人的科学课》读后感 第5篇

晒书城小学 杨晓玲

读了《居里夫人的科学课》,让我感想颇深,这是一本译著,是一位法国人在整理姑祖母的遗物时发现的一本笔记,记述的是作者读中学时在大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实验室里听讲座的内容,并无精彩之处。居里夫人是一位谦虚忘我的人,当她获得金灿灿的奖章和奖金时,她是那样的从容和不声张。当她朋友劝他申请专利时,居里夫人谢绝说:“不应该这样做,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不应当借此谋利。”她把大量奖金赠送给波兰的大学生,贫困的人民,实验室的助手…… 居里夫人对科学研究比对自己身体健康还重要,她因长期在实验室而患上了许多疾病,但是她没放弃科学研究,带病坚持做实验,搞研究,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她把一生献给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居里夫人留给我们的品德是:要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之心;生活上又简朴,要依靠自己力量去谋求设生活;要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虚度一生;要勇敢、自信、坚强、乐观面对一生。只是这本笔记记述的故事发人深省,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的科学界、教育界。顶级的大科学家整天在干些什么?要带着研究生做实验,处理实验结果,还要出思路写论文,审论文;要出席各种会议,与研究有关或无关的„„像居里夫人这样生前就已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是不是更无暇去做科研目标以外的“杂事”了?这本笔记记载了几十次讲座的内容,居里夫人用玻璃瓶、试管、水槽、天平、鸡蛋这些普通的物品给中学生演示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内容,原理简单,方法智慧。在俗人看来都是大学者不屑于做的一些“小儿科”,但是居里夫人做得很认真,很投入,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在我们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应该向居里夫人学习那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在看到她让孩子们摸一摸天平秤的部件时,我想起了一位早教专家说的,教孩子认识一个东西,要通过看、听、摸、尝、等步骤全面认识,比如认识一个“西红柿”,首次告诉他这是“西红柿”,它是红颜色的,你来摸一下,很滑,尝一下,又酸又甜,这样让孩子全面认识一个实物。

我是多么渴望像居里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而今,同居里夫人对照,我真感到惭愧,平时我做事没有恒心,一旦碰到难一些的题目,就不愿多动脑筋,一次做不出来,就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希望他们能帮我完成„„ 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时开始,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据我了解。我们的家长中理解、支持提高子女科学素质的人不多。中国城市家长安排子女参加课余培训班“成瘾”已久,内容多是与应试教育密切相关的“奥数”或课程加强班,再有就是幻想另辟蹊径能够走向成功的文艺、体育班。那种不加分的“航模”班、“环保”班不受欢迎,报名时门可罗雀。教育研究圈里的人聊起来,认为其中除了浓重的功利思想外,还与对教育理解的肤浅有关。小孩子学会了画两笔,弹只曲子,做几个空翻,这项成果是显效的,家长都能看懂,甚至可供炫耀。而科学素质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潜质,是在孩子幼年难以显示而又受益终生的。一位母亲规定孩子每天要当她的面背半小时英语。时间一到,上初中的男孩如约开始。发音的错误、用词的错误、句式的错误接二连三,不懂外语的母亲全然听不出来,一脸的满足。这里要说明的是,数理化课程不能代替科学课。科学课的内容应该是科技史、科学的思维方法等。即便编写出教材,开设了科学课程,谁来讲课也是个问题。习惯于在课堂上讲述课本知识,而缺乏探索实践体验的教师很难讲好科学课。

居里夫人的演讲稿 第6篇

先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居里夫人。居里夫人生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沙俄统治之下。她的父母都是老师,失业后承包了学生食堂,年轻的居里夫人也要帮着做饭。居里夫人在带着殖民枷锁和封建镣铐的波兰,大学是不收女生的。所以她梦想去巴黎学习物理和化学,她姐姐想到巴黎学医,她们一点一滴地积蓄着巴黎求学的费用。最后,姐姐先到了巴黎去,她留在波兰挣钱供姐姐上学。而我们都十一岁了,还不能自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连家务活也不做。相比之下,我们太渺小了,太不应该了。

居里夫人是第一位两次诺贝尔获得者,共得了十项奖金、十六枚奖章、一百零七个名誉头衔。她获得的这些奖章都送给了六岁的小女孩当玩具,得到的奖金都给了别人。如果是我可舍不得,跟她比,我实在是差十万八千里呀!

居里夫人是一个专注、珍惜时间、执着、坚强、满怀信念的人。我们和居里夫人相比,正是是缺少这种精神。我们不懂得珍惜时间,经常玩的忘了学习,学习上马马虎虎,及格就行,没有恒心和毅力,碰到困难就灰心丧气,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而且我们大多数同学都爱慕虚荣,好打扮自己,老是追求物质生活,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太少了。

五年级演讲稿:居里夫人 第7篇

相信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居里夫人一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吧!她的成就是与她的勤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居里夫人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考第一。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她的父亲早先曾在圣彼得堡大学攻读过物理学,父亲对科学知识如饥似渴的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也深深地熏陶着小玛丽。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学世界探索,但是当时的家境不允许她去读大学。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为将来的学业作准备。这样,直到24岁时,她终于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全神贯注地听每一堂课,艰苦的学习使她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入学两年后,她充满信心地参加了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在32名应试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1906年,居里夫人的丈夫不幸因车祸去世,居里夫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依赖着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完成两个人共同的科学志愿。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一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居里家族与法兰西科学院 第8篇

关键词:法兰西研究院,法兰西科学院,诺贝尔奖,诺贝尔科学奖,居里家族,居里夫人,《辞海》彩图本

1 居里家族与诺贝尔奖

诺贝尔科学奖 (指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项) 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最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大奖, 是万众瞩目的世界最高科学奖, 在其112年 (1901—2012年) 的颁奖历史上, 居里家族共有5人次 (贝可勒尔与居里夫妇分享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妇共享其中的一半奖金;居里夫人独享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妇的长女伊伦及其丈夫约里奥-居里共享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 荣获诺贝尔科学奖, 举世罕见。居里夫妇的次女艾芙 (ve Denise Curie—Labouisse, 1904.12.06—2007.10.22) 是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她撰写的《居里夫人》 (1937年) 是一本曾风靡全球、影响很大的传记作品。1954年11月19日艾芙嫁给美国外交家 (时任驻希腊大使) 和政治家拉布伊斯 (Henry Richardson Labouisse, Jr., 1904.02.11—1987.03.25) , 1965—1979年拉布伊斯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Emergency Fund, 原名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救助基金会, 1946年12月11日在联合国大会上成立, 1953年改现名, 总部设在纽约) 第二任执行主任 (总干事)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因“促进国家间的手足情谊”而荣获1965年诺贝尔和平奖, 拉布伊斯作为其代表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领取了当年诺贝尔和平奖。迄今为止, 两次荣获诺贝尔奖者 (即双料诺贝尔奖获奖者) 仅4人, 他们依次是:法国籍波兰裔实验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 (1903年与其他两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获奖理由是发现元素的天然放射性现象;1911年独享诺贝尔化学奖, 其获奖理由是发现天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分离出纯金属镭并对镭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所进行的研究) 、美国量子化学家及和平主义者鲍林 (1954年独享诺贝尔化学奖, 独享1962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巴丁 (1956年和1972年都是与其他两人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 (1958年独享诺贝尔化学奖, 1980年与其他两人分享诺贝尔化学奖) [1,2,3]。居里夫人作为女性科学家, 首开两获诺贝尔奖之先河, 且是跨学科 (物理和化学) 获奖, 后人很难逾越。1898年居里夫妇先后发现具有天然放射性的84号元素钋 (Polonium) 和88号元素镭 (Radium) , 被誉为“镭的父母”,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是女性成功地开创自己的科学事业的先驱, 她早已成为全世界杰出科学家的标志性代表人物, 是所有科学家 (尤其是女性科学家) 学习的楷模。美籍华裔女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 (Chien-Shiung Wu, 1912.05.31—1997.02.16) 教授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或“东方居里夫人” (钱三强和何泽慧夫妇则享有“中国的居里夫妇”之美誉) , 1957年1月由她领导的华盛顿国家标准局5人实验小组通过Co-60的β衰变实验首先精确地证实了在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 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 (他们于1956年6月首先在理论上提出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 得以很快就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 法兰西研究院简介

法兰西研究院 (Institut de France, 又译法兰西院士院) 旧译为“法兰西学院 (易与1530年由法王法兰西斯一世创立的、现隶属于法国国民教育部的教学机构Collège de France的中译名相混淆, 因Collège de France现已成为讲演会堂, 由常任教授主持事务, 特约讲演者作不定期的学术报告, 对学生不举行考试, 不发给证书, 亦不授予学位, 故将其翻译为“法兰西公学”则更切合其实质) ”, 是法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 (更多地具有荣誉机构的性质, 是身份特殊的公法人, 受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保护) , 以“收集新发现, 完善科学和艺术”为宗旨, 原是17~18世纪的几个皇家学术院。法国大革命时期 (1789—1794年) 于1793年8月8日被新兴革命政权———国民公会取缔而中断, 1795年8月22日国民公会将包括原巴黎皇家科学院在内的所有已被取消的文化学术团体组合在一起, 命名为国家科学与艺术学院 (后演变为如今的国立法兰西研究院) , 同年10月25日以法律名义确定了该学院的组织机构 (每年的10月25日现已成为法兰西研究院正式成立的纪念日) , 次年4月4日举行了正式成立盛典 (2009年版《辞海》彩图本第0556页上的法兰西研究院“1795年再行筹设, 次年正式成立”是欠妥的) 。学院下设3个分部:物理与数学科学部 (简称数理科学部) 、精神与政治科学部、文学与美术部, 每分部下设若干学科。1803年1月23日首席执政官拿破仑颁布法令, 将学院进行了改组, 改设为4个分部:物理与数学科学部、法国语言与文学部 (即恢复1635年创立的法兰西语言与文学院) 、古代历史与文学部 (即恢复1663年创立的历史与古文学院) 、美术部, 精神与政治科学部被撤销而并入其他分部。1805年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下令, 将法兰西研究院迁至现址, 即位于巴黎市中心第六区塞纳河左岸 (南岸) 孔蒂路23号的马扎然 (Mazarin) 宫 (红衣主教和宰相马扎然于1661年逝世后捐赠的原四区学院旧址) , 与卢浮宫南北隔岸相望。1816年3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八下令恢复旧制, 上述4个部均冠以从前的院级称号。1832年10月26日法王路易·菲利浦一世又补充恢复了人文院 (即精神与政治学学术院, 时设5个分部: (1) 哲学; (2) 伦理学; (3) 立法、公法与裁决; (4) 政治经济学与统计学; (5) 一般历史与哲学史) , 这就形成了现由5家专业学术院组成的法兰西研究院, 其中历史最悠久、声望最高和最权威的学术机构是法兰西学术院 (即法兰西语文学术院) 。

(1) 法兰西语文学术院 (Académie Fran9aise, 又称法兰西语言与文学学术院, 可简称为法兰西学术院) :17世纪20年代末, 正是法王路易十三统治时期的法国封建王朝盛期, 当时常有一些文人聚集在作家孔拉尔 (Valentin Conrart/Conrard, 1603—1675.09.23) 巴黎府邸高谈阔论, 话题常常涉及时政与文化, 尤其是文学和语言。当时的首相和枢机大主教黎塞留 (Cardinal de Richelieu, 1585—1642) 正欲设置一个能贯彻专制王权意志的学术组织, 便决定任命这些人为朝廷的学士院院士, 学士院第一次会议于1634年3月13日在巴黎举行。1635年2月10日经法王路易十三批准, 法兰西学士院正式成立。其首要任务是规范法语语法和语言, 编纂整理法语词典, 使法语 (包括专业术语) 成为一种明确而纯正的公共语言, 以保卫和弘扬法兰西语言和文化。该院现共设有40个院士席位 (截至2012年10月底, 现空缺F2、F21、F31、F33和F40共5个席位, 该院从未设立过外国合作院士和通信院士, 其院士并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 而是分布在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 他们都是德高望重和学术造诣精深的大学者) , 获选后即为终身制, 故院士们别称为“不朽者 (immortels) ”, 迄今该院共产生过721位院士 (其中女院士7位) 。1980年3月6日小说家和评论家尤瑟纳尔 (Marguerite Yourcenar, 真名Marguerite de Crayencour, 1903.06.08—1987.12.17) 当选为该院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 (总位次:662, 座席号:F3) ;2002年6月13日华裔翻译家和小说家程抱一 (原名程纪贤, Fran9ois Cheng, 1929—) 当选为该院历史上的第705位院士 (座席号:F34) , 从而成为法国历史上该院的首位亚裔院士。

瑞典文学院 (负责遴选和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是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仿照法兰西学术院的模式于1786年3月20日 (同年4月5日举行正式成立仪式) 创立的[4]。

(2) 法兰西金石学和美文学学术院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Lettres, 又称法兰西铭文和美文学学术院, 可简称为法兰西文学院, 相对于法兰西学术院而被称为“小学术院”) :其前身是1663年2月3日由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近臣和能臣 (事实上的首相) 科尔贝 (Jean-Baptiste Colbert, 1619.08.29—1683.09.06) 创立的“铭文与奖牌皇家学术院”, 1816年3月21日起始用现名。其使命是为历史学、考古学、文学、哲学等领域的交叉发展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如今其主要任务是偏重于语言学、考古学、法国历史与东方文化的研究和出版。铭文是指刻在建筑、石碑、奖牌和证章上的文字, 其特点是短小精悍, 目的是要使它流芳百世, 故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 它属于文学修辞的范畴。美文 (《法汉词典》中译为“纯文学”) 在法文《拉鲁斯普通名词大词典》中的定义是:“文学、修辞、诗歌艺术的总体。”修辞和诗歌也可以由“文学”来概括。该院现设有院士55名, 另设有外国合作院士 (associésétrangers) 40名和通信院士 (membres correspondants) 100名 (其中外国通信院士占50名) 。

(3) 法兰西科学院 (Académie des Sciences, 又称法兰西理学院, 即法国科学院) [5,6,7]:科尔贝于1666年12月22日邀请一群学者 (时有成员21名) 在巴黎新落成的皇家图书馆集会, 并约定每两周聚会一次, 这就是其雏形和前身。1699年1月20日法王路易十四正式给科学院制定章程, 赐名为巴黎皇家科学院, 并迁址于当时的皇宫———卢浮宫图书馆。1793年巴黎皇家科学院被取缔, 1795年由国家科学与艺术学院接管科学院的工作, 1816年恢复原名 (即巴黎皇家科学院) 。在国家科学与艺术学院时期, 作为科学院前身的数理科学部下设数学、力学、天文学、实验物理学、化学、自然史—矿物学、植物学、解剖—动物学、医疗—外科学和乡村经济—兽医学10个学科, 1803年拿破仑批准增设第11个学科, 即地理—航海学。1816年上述11个学科被划分为两个科学部, 前4个学科和地理—航海学划归为数学科学部, 其余学科划归为物理科学部。为解决吸收某些新成员而其学术领域又无法归类的问题, 增设了自由院士部。其后又根据实际需要先后增设了非常驻院士部 (1913年设立, 1964年被取消) 和工业应用科学部 (1918年) 。数学科学部和物理科学部后来又分别改称为数理科学部和化学—自然 (地质) 科学部, 下属学科名称亦作了适当调整。1976年11月15日经法国总统德斯坦批准, 取消了工业应用科学部, 将其功能转移到数理科学部和化学—自然 (地质) 科学部, 故这两个学部的正式名称分别改为数理科学及其应用科学学部 (first division, 第一学部, 可简称为数学和物理学部) 和化学—自然 (地质) —生物—医学及其应用科学学部 (second division, 第二学部, 可简称为化学和博物学部) 。至于两大科学学部下属的具体学科 (sections) 也按照现代科学分类法作出调整, 明确第一学部下设数学 (mathematics) 、物理学 (physics) 、机械 (力学) 和信息科学 (mechanics and informatics) 、宇宙科学 (sciences of the universe) 4个学科, 第二学部下设化学 (chemistry) 、细胞与遗传生物学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genomics) 、集成生物学 (integrative biology, 又译为动植物生物学) 、人类生物学与医学 (human biology and medical sciences) 4个学科, 另设有科学应用交叉学科。由于这样的学科分类对现代自然科学领域基本上已概括无余, 而且规定对各学科院士名额不再作出硬性分配, 故自由院士部已无实际存在的必要, 自动消失。由此可见, 2009年版《辞海》彩图本第0556页上的法兰西科学院“下分十一个自然科学学部”是错误的, 因为那已是很久以前的老黄历了。法兰西科学院以弘扬和保护科学研究精神, 促进科学及其应用的进步, 传播最新科学信息为宗旨。其主要目标在于激励和保护科学研究, 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使之成为时代文化的组成部分。按照1987年7月2日经法国总统密特朗批准的最新规定, 该院可拥有80岁以下院士110名 (自1995年起其中至少应有30名院士的年龄在60岁以下, 80岁及以上的院士称为资深院士, 不占用院士的规定名额) , 另设有外国合作院士120名和70岁以下的通信院士180名 (其中50岁以下应占一半) 。与中国科学院不同, 法兰西科学院没有固定的下属科研机构。

1982年法兰西科学院成立了“应用委员会”, 在此基础上由法兰西科学院发起, 于2000年12月22日创立了法兰西技术科学院 (Académie des Technologies) [8]。2006年4月18日法国议会通过《研究规划法》, 确定它是具有行政性质的国家公共学术机构, 隶属于法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部, 其正式的开幕典礼于2007年3月14日在巴黎举行。该院的宗旨是:为人类福祉, 提出最佳技术选择的意见和建议;利用多学科知识和独立性, 为新兴技术的战略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新技术的好处与风险, 为公众辩论提供事实说明。截至2010年年底, 法兰西技术科学院共有265位院士。文献[7]第82页将法兰西技术科学院列为法兰西研究院的第6家专业学术院是不对的。

(4) 法兰西艺术院 (Académie des Beaux-Arts, 又称法兰西美术院) :1795年创立 (2009年第二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6-191页将该院的创立时间说成1816年是不妥的) , 由皇家绘画和雕塑学术院 (1648年创立) 、皇家音乐学术院 (1669年创立) 和皇家建筑学术院 (1671年创立) 集合发展而来, 1803年始用现名, 分为绘画 (painting, 10/1, 其中“10”为现在可拥有的院士数, “1”为现在的空缺数, 下同) 、雕刻 (sculpture, 8/1) 、建筑 (architecture, 9/2) 、木刻版画 (etching, 4/0) 、音乐作曲 (musical composition, 8/1) 、不能分类 (unattached members, 无法归类的院士称自由院士, 10/3) 、电影和声像艺术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cinema and the audio-visual field, 1985年增设, 6/1) 、摄影 (photography, 2005年增设, 2/0) 8组 (2009年版《辞海》彩图本第0556页上的法兰西艺术学院“设绘画、雕刻、建筑、木刻和音乐五组”显然是没有与时俱进, 且其中存在一些错漏) 。其职责是保护艺术和艺术家并推介艺术作品。该院现在可拥有的院士总数是57名, 实际拥有院士总数是48名 (现空缺9名) , 另设有外国合作院士16名和通信院士55名。1997年12月17日抽象绘画大师朱德群 (原名朱德萃, Chu Teh-Chun, 1920.10.24—) 当选为该院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院士 (属绘画院士, 座席号:F9) ;2002年12月5日画家赵无极 (Zao Wou-Ki, 1921.02.13—) 当选为该院历史上的第二位华裔院士 (属绘画院士, 座席号:F10) ;1984年6月20日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 (Ieoh Ming Pei, 1917.04.26—) 当选为该院首位华裔外国合作院士;2002年3月6日中国画家吴冠中 (别名荼, Wu Guan-Zhong, 1919.07.05—2010.06.25) 当选为该院通信院士, 是第二位当选为该院通信院士的亚裔艺术家 (第一位是1987年当选的新加坡诗人、雕塑家和画家陈瑞献 (Tan Swie-Hian, 1943.05.05—) , 他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 祖籍中国福建省南安市) 。

(5) 法兰西精神与政治学学术院 (Académie des Sciences Morales et Politiques, 又称法兰西伦理学 (道德) 与政治学学术院、法兰西人文科学院、法兰西人文院) :1795年创立, 1803年被取消, 1832年得以恢复, 现分为7个分部: (1) 哲学 (philosophy) ; (2) 伦理学 (moral sciences) ; (3) 社会学 (social sciences) ; (4) 立法、公法与裁决 (legislation, public law, and jurisprudence, 可统称为法学) ; (5) 政治经济学、统计学与金融学 (political economy, statistics and finance, 金融学又译为财政学) ; (6) 历史与地理学 (history and geography) ; (7) 泛指 (综合) 部分 (a general section) 。有时将 (2) 和 (3) 合称为伦理学与社会学分部, 则只有6个分部。显然, 2009年版《辞海》彩图本第0556页上的法兰西伦理学和政治学学院“设哲学、伦理学、法学, 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和财政学, 历史和地理学等六个学部”是不当的, 因为它很容易误导读者。该院的目标是共同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乃至社会体制的合理化而努力思索。该院现设有院士50名, 前5个分部各8名, 第6分部10名, 另设有外国合作院士12名和通信院士60名。

各个学术院都各自编印书刊并单独对外联系。法国是现代院士制度的主要发源地, 其院士制度已成为各国公认的典范。法国院士均被称为membres (法文) , 其中语文学术院院士亦被称作académiciens (法文) , 法兰西研究院院士均实行终身制。

3 居里家族与法兰西科学院

1905年7月3日法国实验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的丈夫皮埃尔·居里 (Pierre Curie, 1859.05.15—1906.04.19) 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902年第一次竞选院士时失败) 。1910—1911年居里夫人 (Marie Sklodowska-Curie, 1867.11.07—1934.07.04) 参加了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的竞选, 其最后一个竞争对手是1890年前后发明无线电检波器 (Branly coherer, 又称粉末检波器) 的物理学家布冉利 (douard Eugène DésiréBranly, 1844.10.23—1940.03.24) , 因居里夫人的女性和波兰裔的双重身份, 她受到了排挤和歧视等不公平对待, 在1911年1月23日的最后投票中她以28∶30惜败于布冉利, 从此她再未参选过科学院院士。1922年2月7日居里夫人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 (创立于1820年12月20日, 1947年起称Académie Nationale de Médecine, 即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 法国医学界的最高荣誉机构, 该院现设院士130名, 外国合作院士40名和通信院士260名, 其中外国通信院士占100名) 院士 (非法兰西研究院院士) , 是该院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放射治疗 (radiotherapy, 简称放疗) 、手术治疗和化学治疗 (简称化疗) 现已成为临床医学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居里夫人晚年致力于化学和放射性物质在医学上的应用研究, 积极倡导把镭应用于医疗治癌 (在法国镭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 , 使放射治疗得到推广和提高, 对放射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943年 (文献[10]中的“1942年”是不准确的) 居里夫妇的女婿、法国物理化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Jean Frédéric Joliot-Curie, 1900.03.19—1958.08.14) 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伊伦·约里奥-居里 (Iréne Joliot-Curie, 1897.09.12—1956.03.17) 则一直未当选。约里奥-居里夫妇的独子、生物物理学家皮埃尔·约里奥-居里 (Pierre Joliot-Curie, 1932.03.12—) 于1982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法国女核物理学家佩丽 (Marguerite Catherine Perey, 1909.10.19—1975.05.13) 是居里夫人的学生, 1939年她在研究锕的同位素Ac-227的α衰变产物时首先发现了具有天然放射性的87号元素钫 (Francium) , 1962年她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通信院士。1979年5月14日法国女数学家肖盖 (Yvonne Choquet-Bruhat, 1923.12.29—) 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院士, 她主要从事广义相对论和偏微分方程的研究, 是数学家和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勒雷 (Jean Leray, 1906.11.07—1998.11.10) 的学生, 勒雷的主要贡献是用拓扑方法研究微分方程方面的先驱性工作。

文献[9-11]的作者均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饶毅教授, 文献[10]和文献[11]中的这段话“同年年底, 她 (指居里夫人) 第二次获诺贝尔奖。51年以后, 居里夫人的一个学生成为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实际上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混淆了院士和通信院士 (没有选举权和作为科学院领导机构成员的被选举权, 只有通过再次选举才能当选为科学院院士的正式成员) 的区别, 很容易误导读者。为了避免上述错误继续以讹传讹, 特做出上述辨析和说明。

4 结束语

至今居里家族共有5人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 且出现过3位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是世界上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杰出科学世家, 其科学传统已延续了四代: (1) 物理学家保罗-雅克·居里 (Paul-Jacques Curie, 1856.10.29—1941.02.19) 和居里夫妇; (2) 约里奥-居里夫妇; (3) 约里奥-居里夫妇的独女、核物理学家伊莲娜·朗之万-约里奥 (Hélène Langevin-Joliot, 1927.09.17—, 其丈夫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之孙米歇尔·朗之万) 和独子、生物物理学家皮埃尔·约里奥-居里; (4) 伊莲娜夫妇的独子、天体物理学家伊夫·朗之万 (Yves Langevin, 1951—) 。

《辞海》号称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极具权威性的大型综合性辞典, “对不对, 查《辞海》”已成为广大中国读者的口头禅。通过笔者对2009年版《辞海》彩图本第0556页“法兰西研究院”词条和第1452页“陆家羲”词条[12]的分析发现, 其科学性、严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仍有待加强。

谨以此文纪念笔者夫妇结婚20周年 (瓷婚纪念) 。

参考文献

[1]唐得阳.诺贝尔奖获奖者全书[M].北京:团结出版社, 1994.

[2]杨建邺.20世纪诺贝尔奖获奖者辞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1.

[3]郭奕玲, 沈君慧.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百年[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2.

[4]朱安远, 田永, 张在明.有错即改 (栏目) [N].南方周末, 2006.02.09 (总第1148期第A2版) .

[5]蒋大智.法兰西科学院[J].国际科技交流, 1989 (2) :49-52.

[6]刘春杰, 周先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制度的启发[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 (5) :384-385.

[7]杨庆余.法兰西科学院: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典范[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8, 24 (6) :81-87.

[8]李艳平.法兰西学院等机构掠影[J].科学文化评论, 2010, 7 (1) :124-130.

[9]饶毅.居里夫人:光荣背后的辛酸[J].二十一世纪 (香港) , 1996, 7 (4) :106-109.

[10]饶毅.居里一家与法国科学院[N].南方周末, 2003.06.12 (总第1009期第C20版) .

[11]饶毅.居里夫妇与法国科学院[N].中国民航报, 2006.04.28 (第7版) .

上一篇:艺术设计专业(陶瓷艺术设计方向)教学计划下一篇:担任升旗手-我的心儿怦怦跳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