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陆)范文

2024-08-17

读后感(陆)范文(精选17篇)

读后感(陆) 第1篇

心灵的守护者

——读《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有感

城南幼儿园陆关敏

最近,我读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一书,书中精选了国内外四十个经典有效的教育案例,每个案例都附有精彩的评析,从书中的字里行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名师高尚的品格、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精神。书中讲的“名师”不一定是众所周知的,而是指只要是受孩子、家长欢迎的,可以使每位孩子都成为好孩子的老师。“教师的伟大,不在于他们自己是多么伟大的人物,而在于他们能激发孩子成长的灵感、动力,更在于他甘心为孩子、为教育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功名和成就。”

书中有一个故事:“再送一朵花给你”。

故事是发生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身上的。在他当校长期间,在学校的暖房中,有很多被悉心培育出来的美丽的植物,其中有一棵全校师生最喜欢的蓝色菊花。名字叫“快乐之花”。这天早上,当苏霍姆林斯基随意步入暖房的时候,正看到一个女孩摘下了一朵美丽的蓝色月季,他大吃一惊,在他心中,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可是,当他走进女孩的时候,他清楚地看到了闪烁在女孩眼中那无邪的恳求的目光,她心中一定对这花期望着什么吧!苏霍姆林斯基走过去亲切地问道:“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谁吗?能告诉我吗?”女孩正沉浸在喜悦之中,突然听到有人问话,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触犯可校规,心里又是慌乱又是难过,眼泪汪汪地说:“校长,对不起,我奶奶病得很重,我想送她一朵鲜花,走进暖房,看到这么多花,一高兴就摘了。”听了女孩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从暖房里摘下两多花,十分动情地对小女孩说:“你这样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老人,你的心灵真是太美好了,因此我也献你一朵花,双手送给你。另外一朵是送给你父母的,感谢他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在他看来,一个孩子对老人诚挚的爱,远比她错误地摘下一朵花更值得评价。懂得去爱别人,帮助别人,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是的,教育者不是只会执行

规定的机器,不是没有人情,不懂怜悯的审判官。而是要懂得适时跳出框框,贴近孩子心灵,走进孩子内心,赞赏美好的情感,这才是教育的伟大之处啊!

让我再一次记住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

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

今天你怎样用人格教育孩子

——读《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有感

城南幼儿园陆关敏

通过多年的教书育人,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会孩子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最近,我阅读了《名师的人格教育力》这本书。书中内容不以教学的具体知识为主,而以施教者教育能力为落脚点,突出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如施教者的沟通能力、激励能力、人格魅力、特色教育等,精选国内外经典有效的教育案例,通过对这些经典案例的评析让教师充分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读完这本书,我受到很大启发,从中深刻体会到了师德的博大精深,众多普普通通的教师身上所体现的高尚道德风范。师爱是教育的前提,而宽容是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宽容地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宽容地对待孩子的无理行为,因为宽容是一种美德。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懂得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位孩子,无论什么孩子,在他们身上总是有优点,也是有缺点的,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是否对孩子抱有宽容的心态呢?的确,孩子犯了错误,就理应受到老师的惩罚,它是老师在教育孩子时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其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然而,如何惩罚孩子却会在无形中体现出一个教师的内在品格。《菜根谭》里说:“路留一步,味让三分。”教师在惩罚孩子时,一定要给孩子留有余地,要为他们着想,要想到自己的惩罚决定会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后果。

教师惩罚孩子的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无非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就需要教师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孩子,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更多的人生哲理。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宽容意味着自己的教育手段更加成熟,能够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同时,也在无形之中体现了自身的人格魅力。所以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时,教师首先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老师首先应该给孩子以申诉权,让他从容的讲明过失是怎么发生的,其次就是帮助孩子认识过失的性质与危害。在孩子认识错误的前提下,再采取适当的惩罚手段,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更多的优秀教师不会轻易地处罚孩子,总是宽容孩子的过失,必要的时候,甚至为孩子的过失保守秘密,以免其自尊心受挫。

教育的秘决是真爱,只要动机纯正,措施恰当,惩罚也是一种施爱教育。孩子犯错不同于成年人犯案,教育不同于审讯。在处理生动活泼、个性各异的孩子的问题时,教师应充分认清孩子的“行为”与“品行”的差别,在正确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运用自己的宽容心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把人格中的“宽容”提炼出来,撒播到孩子的身上,把关爱的幸福带给每个孩子,因为教师的宽容是每一位孩子未来成功的奠基石。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谨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折射出教师的人格和内涵,而我们的人格和内涵将会影响孩子一生。我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染我的孩子,教他们与人为善,让他们永远懂得“仁者爱人”。

读《名师的人格教育力》有感

城南幼儿园陆关敏

大凡对于撰写此类孩子时代就已经痛恨的读后感,我可以花上个把小时草草翻阅一下书籍,附以精粹摘抄,充数自然不在话下。然而,一书在手,我立刻对“人格的教育力”寥寥数字一见钟情,倍添好感,兴趣所至,自然如饥似渴,有感而发。

“人格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教师的伟大就在于他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把这种崇高的人格传扬开去,去影响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本书如数家珍般撷取了古今中外众多名师教书育人的经典案例,生动细腻地向我们诠释了名师的人格魅力——孔子、陶行知、张柏苓、蔡元培、苏霍姆林斯基、徐特立„„一个个受人景仰的名字,一曲曲感人至深的赞歌,一代代历久弥新的传承,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接下来,我还要奖励你》、《惩罚可以是这样的》、《你敢用性命为孩子担保吗》、《永远给孩子开一张优点单》、《智慧在于承认无知》、《必要时,敢给孩子一点“歧视”》等等,让你清楚地看到: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当然,在本书中我也无数次地见证一些平凡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捍卫自己的天职,让你不由得记住:富有爱心的珍妮老师、“防艾卫士”桂希恩、身残志坚的罗忠秀、临危不惧的沙宪晶„„10年、20年、30年,人们永远铭记在心的不是别的什么,正他们身上熠熠生辉的人格力量。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人格,就会培养出怎样人格的人,我们经常说孩子有“向师性”,而对于低年龄的孩子来说,老师更是他们最初的崇拜对象。“幼稚产生崇拜,崇拜诞生模仿,模仿形成习惯,习惯铸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如此看来,我们对于自身人格的塑造是何等重要!我需要做的就是:身正为范,授之以渔。虽然自己离“名师”还有遥遥征途,但人说“不想当将军的不是好士兵”,首先我总得站好士兵这班岗吧。“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直以来,我就是把教孩子做人视为首要任务。记得在我的诚信教育之旅中,曾经意外地欣赏到了一道别样的“亮丽风景”。

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说教的。我们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应该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一不牵动着每颗稚嫩的心灵,我们要成为孩子诚信的榜样。

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要求与尊重

城南幼儿园陆关敏

午饭后的时间是孩子们自由的时间,他们会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在这个时候拿出来一起玩。但冬冬却是个例外。冬冬很珍惜属于自己的玩具,带来幼儿园里,自己不玩时,都会很小心的放进抽屉里。“我的玩具很贵的,别人玩的时候会玩坏的。”可是别人的玩具也是很诱人,于是冬冬就藏好自己的玩具,很不客气地拿别人的玩具玩。如果别的小朋友要玩自己的玩具而他还没玩够,他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我再玩一会嘛。小朋友不能这样小气的,老师说小朋友要大方。”(小孩子常常会有这种利用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的“投机”行为。)

如果遇上个大方的还好,要是遇上个“小气”的难免是一场纷争。可是时间长了以后,冬冬再去争抢的时候都是自己失败者,因为别的小朋友都会站在他对手的那一边,并且都说:“冬冬是个小气的人。”冬冬委屈,来告状:“老师他们都不和我玩。”(小孩子都有点“恶人先告状”的味道,老师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我一点也奇怪,“是嘛,那为什么呢?”冬冬撅着嘴巴不回答。“我知道了,我给你想个办法吧,下次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先要跟别人商量,商量好了,别人就会给你玩了,这个办法一定有用的,要记住啊。”(坚持正面教育,从幼儿的问题和需要出发,使规则成为幼儿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讲道理。同时,教师只是提供策略,问题却还是要幼儿自己去解决。)

冬冬歪着脑袋,似乎明白,似乎又茫然。后来,又几次的观察,冬冬要玩别人的玩具,不在这么理直气壮了。有时候会忍耐着不去动别人的玩具,而是事先

询问;“让我玩一下好吗?”碰到爽快的,就给了,要是不那么爽快的,就要碰钉子,或是讲条件。但至少他不会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共享”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被全班小朋友当成“公敌”时这感觉不好受。这是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也是个成长的过程。

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是有要求的:希望幼儿能够遵守班级公共生活中的交往规则,当然也希望幼儿会有一定程度的大方和慷慨的表现。我们又将如何将它们转变为幼儿自己的发展与行为呢?

“欲擒故纵”是一个并不恰当但却非常形象的比喻。也就是说,教师想要提出要求,却采取了等待、观察、尊重的方式;不是要让幼儿来达到教师的目的,而是教师来帮助幼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教师的目的如何体现和落实呢?关键在于,在幼儿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上,渗透着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影响。

这儿的尊重是多方位的。它包含了教师对于幼儿的信任——相信幼儿是个具有理性的、能够根据自己利益采取最有利于自己从而也有利用集体的个体;它包含了教师对于幼儿的人格、天性本能的需要、各种天然或许不免幼稚的心灵的尊重;它包含了一种及其可贵的耐心——对于幼儿经验、能力的耐心和对自己情绪的耐心。

其结果,在教育过程中造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和师幼互动的过程。在这平等上体现出真正的尊重,也就是民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它们的对立面:发展、要求和集中。

读后感(陆) 第2篇

记一个无法解脱的灵魂

轻阖书页,低低的梵唱之声斩不断流离的信念,参不透未来和过去,只须相信,它曾在红尘中净化过所有伤悲,便是一生追随,亦无所留恋。

寻的,是一个抉择,仅属于灵魂的归宿。

世人了解的,从来都是一个叫米开朗琪罗的代号,而不是,伤痕累累的内心。

“拿起,抑或是,放下?…”

桎梏其人一生的咒语,竟然是常人习以为常的选择权。毋庸置疑,米开朗琪罗的伟大与辉煌不可复制,因为,那些早已在他脑海中刻下遗影的作品,俗人难得一窥的帝国财富,都和破灭前的壮丽,共同埋葬在时间流的尘埃中。铁石虽未销,磨洗之下,却无法辨识出它们伤哀的前朝,惟有宿命,难逝尘间。

夜莺低吟,分不清生死的差异,一切在罗曼.罗兰的语言下解开封印。自降生起,米开朗琪罗就是以宗教信仰与家族狂热捏成的泥偶,本该如同常人般庸碌一生,但是,从他双眸中迸射出的一束光,淡化了所有,这道曙光,叫天才。

耀如天神降世,明似耶稣再生,殊不知,这些都引起世俗无尽的妒嫉和唾弃。或许,正是因为韶光过于强烈,甚至灼伤了其本人的灵魂,也为米开朗琪罗之后漫长的人生道路,铺设下了永远的羁绊。

夜以继日的工作,无尽的苦行,都只是为了别人的荣耀。在神权教皇当道的时代,能够超越整个世界思想的人,注定是悲哀的,也是痛苦的。现实与理想交织出一幅幅破碎的画面,没有选择,亦无退路,直到自己的生命,宛如那些雕塑般崩溃倾塌,化为尘芥,再无人能够想起的时候,才能使灵魂翱翔在自由的天堂。

“从事艺术的应该是贵人,而不是平民。”是的,米开朗琪罗将艺术上升到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高度,其实,在他眼里,艺术家才是神界的天使,没有哀愁,没有痛苦,凝结心血的作品只是为了灵魂的永恒。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也是他痛苦一生的根源,无疑,他为艺术洒下了一片净土,沉醉于此,本想不为红尘纷乱所扰。可惜,艺术家终究是肉体凡胎,每个人都不可能遗世而存。于是,他为了自己的信仰,一次又一次地向命运妥协,侥幸而软弱的性格侵蚀着内心原本的初衷,或许,他从来没有看透过什么是艺术,何为神权与信仰。贝多芬可以从大自然的和谐中汲取力量,托尔斯泰能够从民间疾苦里体察出爱的光芒,而米开朗琪罗,只有他的艺术,他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向往罢了。所以,他一直拘泥于艺术的瓶颈中,眼见伟大的作品被战争的铁蹄踏得支离破碎,心中宏伟的楼阁仅存于稿纸之上,那种忧郁,痛彻心肺的留恋折磨着他敏感的艺术细胞,却无能为力,任凭自己陷入泥潭之中,无法自拔。

终其一生,他永远在两极之间那个狭小的缝隙中艰难前行。堕落或者成功,服从教皇还是真正的艺术,这道选择题让米开朗琪罗苦思数十载。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不需要胜利,胜利使他更加忧郁,他要的.只是心灵的宁静。其实,无论是成为天使或是魔鬼,都能使他的灵魂得到解脱,而他却没有敢于作下抉择,只能在轮回中世世为人,承受寂寞的煎熬。诚然,这种痛苦是令人尊敬的。他身处凡间,可无时不仰望艺术的天宫,这种仰视耗干了他的生命,我是说,如果,他能够回眸一眼自己所处的尘世,真正走进自己的生活,认识到天下除了艺术仍有使人感到欢乐的事,他的心灵,或许会得到其本人所渴望的安逸。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和身体都为它倍受煎熬,又怎么能为世人带来伟大的作品呢?

米开朗琪罗的悲剧,除性格使然外,仍与时代的烙印密不可分。作为一个教皇手下的雕塑家,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工作,如同服役多年的老牛,为主人分担着一切。教皇于他,是炎炎烈日,掠夺着他的体力与灵魂,使他不能有片刻的喘息之机。可是,一旦脱离了太阳,他的生命便不会再有方向,艺术的信念更会就此灰飞烟灭。而对他落井下石的父亲,觊觎他财富的兄弟,都是待犁的黄土。救赎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在世上独立生存,是米开朗琪罗的使命与责任,甚至是他全部的骄傲和荣耀。不管他们有多堕落,他不容许自己放弃这些人,这是他的原则,令人敬佩的原则,也是他人格光辉的源泉。尽管他迟疑不决,尽管他优柔寡断,但是,从他执著的这一面,我看到艺术界一颗永恒的明星,正在熠熠生辉。

米开朗琪罗完整的一生,显得格外悲壮。纵观全书,惟贝多芬与托尔斯泰二人可与之比肩。前者生于贫寒,幼年丧母,受尽命运捉弄,却身残志坚,在音乐与自然的交响曲中找回自我,灵魂飞升,是以得道;后者家境优裕,衣食无忧,却甘愿承受俗世疾苦,从黑暗中领悟到爱的真谛,可谓成佛。然米开朗琪罗不似这二人,几乎连思想都被束缚在神权的统治之下,经历极端痛苦的洗礼,忍受极至的折磨,即使身死,灵魂仍不得解脱,还流连忘返在那些未完成的伟大构思中,抛不开,放不下,最初从人间走来,如今仍在人间徘徊--人间的特质是忍受痛苦的折磨,是具圣者之质。而纵观茫茫宇内,古往今来,又有谁配的上这个圣字,走的下这令人窒息的烟尘弥漫的人生之路?恐怕除其之外,再无他者矣。

By陆楚叶

2011/2/14

毕嘉川的作业在此。

房汉陆水墨序 第3篇

在我教过的南艺中国画专业毕业生中, 房汉陆是属于有艺术感觉的。从过去到现在, 他与许多同学一样, 经历了积累认识和磨练技术的过程, 也经历了模拟别人和感知自觉的过程。但在这些过程中, 他最突出的收获还是对中国画艺术的精神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 进而有了比较明确的艺术感觉, 对于一个有志在中国画这条路上坚持走下去的人来说, 这是非常重要的。学校里教授的东西, 有知识性的, 有技术性的, 也有感觉和认识方面的;而在教学的过程中, 属于感觉和认识方面的东西, 往往隐含于比较“实在”的知识和技术当中, 是一种“虚晃”的东西, 不易捕捉得到, 然而, 它却最能体现专业教学质量的高低, 最能体现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得失, 也最能体现学生个人专业素质的优劣。

房汉陆来自农村, 在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和执着。在学校做学生的时候, 他的笔间就时常闪动着对传统写意精神的孜孜追索, 毕业创作“湘西风情”系列感觉不错, 为这一阶段的追索划出了一个可圈可点的句号。到学校做了专业教师之后, 他在继续水墨写意人物画创作的同时, 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山水画的创作上, 并藉此将自己孜孜追索的水墨写意情结缓缓地释放开来, 把对传统笔墨“写”性的琢磨摆在了创作练习的主题位置上面, “皖南初秋”、“钟山秋色”、“望云山幽”等作品就表现了他这方面的体验历程。房汉陆有挺不错的笔感, 他的墨线颇有些恣纵的率性, 在与造型切合的时候, 能够以比较浑然的势态松动处之。尽管他尚且不能完全克服因此而显露出的时而平简、时而泥乱的毛病, 却将十分要紧的“写”性感觉握在了指间。有如初试角色的演员, 在明晃晃的舞台上来了一个经心炮制的亮相。尽管尚且不够淋漓老到, 尽管尚且不能气贯全场, 却在那个颇有些梨园做派的亮相里, 脱落出了些许透着行里讲究的款款彩头。

我一向以为, 有志于走水墨写意这条路的, 心底里必须明明白白地装着“写”, 这样, 脚步就有底气, 路就不会走歪。房汉陆的画里虽然还有着不足和缺憾, 但那股执着的、扑面而来的求“写”意识告诉我, 他的路走得有苗头。我期望房汉陆能坚持这份可贵的求“写”意识, 也期望他能将这一意识延展开去, 明明白白地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来。

一代佳人——陆小曼 第4篇

陆小曼可以说是当时真正的大家闺秀,优厚的家庭条件使她受到了那个时代最好的教育。她幼时在上海上幼稚园,两岁随父母迁居北京,6岁进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女子附属小学读书,13岁转入法国人办的贵族学校北京圣心学堂学习法文、舞蹈、绘画、钢琴、礼仪等。其父还聘请英籍女教师在家中为她补习英文。她自小聪颖过人,十五六岁时,从未踏出国门一步的她,已精通英、法两国文字,写英文论文、信札已能意到笔随。17岁时出落得亭亭玉立,仪态万方,能歌善舞,长于油画,同时还兼擅京昆两种唱腔,是当时交际场上一个聪明、漂亮、活泼、可爱的女子。顾维钧曾当着她父亲的面表扬她说:“陆建三(陆定)的面孔一点也不聪明,可是他女儿陆小曼小姐却那样漂亮、聪明。”她父亲听后,既啼笑皆非,又非常得意。

水与火的缠绵

陆小曼一生真正的凄苦是从她的婚姻生活开始的。

王赓,江苏无锡人,比陆小曼大7岁,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哲学,又转到西点军校攻军事,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是同学。1918年归国,供职于陆军部,旋又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上校武官,兼外交部外文翻译。经陆小曼的寄父母唐在礼夫妇介绍,前来议婚。陆定夫妇之前曾经婉拒了不知多少人家,不肯将自己的掌上明珠轻易许人。这次看到王赓年少英俊,又有成就,很快就答应了。王赓同陆小曼从订婚到结婚,还不到一个月,人称“闪电结婚”。1920年婚礼在海军联欢社举行,仪式之隆重,轰动京师。少女的情怀总是诗,年少的她满心欢喜地以为幸福的生活即将来临,却从没考虑过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所带来的危险。

婚后不久,他们的差异便在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上显现了出来。王赓办事认真负责,为准备授课经常埋头研究,而她生性风流,喜欢游乐,三天两头就往外跑;学军事出身的王赓为人刻板,不会取悦女人,对妻子也是“爱护有余,温情不足”,而她浪漫天真,富于幻想,渴望温存。于是王赓认为她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分;而她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出过国、留过学还如此古板。

就这样,长期的寂寞使她愈加苦闷。这时,徐志摩,犹如天外来客,闯入她那孤寂、平静的情感世界,荡起一湖久也平息不了的涟漪。

那是在一次舞会上,她与他共舞,充分领略了他的魅力;之后又与他长夜促膝谈心,倾诉了她的苦衷;随后还发现他与自己一样喜爱文艺、追求灵性,更加肯定他是自己所寻求的爱、美、自由的体现。她内心熊熊燃烧的激情,不由自主地就向外蔓延。“他那双放射神辉的眼睛照彻了我内心的肺腑,认明了我的隐痛,更用真挚的感情劝我不要再在骗人欺己中偷活,不要自己毁灭前程。他那种倾心相向的真情,才使我的生活转换了方向,同时也就跌入了恋爱的海洋。”当干柴遇上烈火,就像郁达夫说的那样,“志摩热情如火,小曼温柔如棉,两人碰在一起,自然会烧成一团,哪里还顾得了伦教纲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经过长达两年的努力与争取,1925年,陆小曼最终毅然决然地和王赓离了婚,为了一个疯子一样的书生徐志摩,为了爱情,抛弃一切,成就了中国现代文人情史上最轰动的一章。

1926年8月14日,即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陆小曼和徐志摩在北海公园举行订婚仪式。10月3日?穴即农历八月二十七?雪,孔诞日,两人在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当时陆小曼24岁,徐志摩31岁。

与徐志摩在北京完成了轰轰烈烈的热恋并再次结婚后,1927年,她回到上海的弄堂里开始了她的又一段婚姻生活。

从小的养尊处优使她过惯了豪华奢侈的生活。来到上海后,她在当时一个颇有名的弄堂里租下了一层楼,月租要100多块大洋,还雇了佣人,养了车。后来又搬到延安路上的四明村,也是上乘的房屋。她还渐渐爱上了上海的夜生活,每天总是跳舞、打牌、看戏或玩票,直到半夜三更,还频频光顾“大西洋”、“一品香”等地方吃大餐。她出手阔绰,热衷于结交名人、名伶,喜欢穿梭于各种社交场合,很快就成了上海社交界的中心人物。如此挥霍无度,自然使从事文学事业、没有过多财富的徐志摩窘迫不堪。他开始南北奔波,为多求一些收入,不得不到处兼课,课余还赶写诗文,赚取稿费。除此之外,他还转手古董字画、做房地产掮客,不顾疲惫地去赚每一分钱。但如此辛苦所得的收入仍不够满足她的奢靡生活,两个对金钱毫无概念的人最终被金钱所困。

陆小曼开始觉得徐志摩不如婚前对她好。她觉得婚后的徐志摩只是管她而不再爱她,她开始对他有些失望。随着蜜月的激情逐渐趋于平静,对现实过于理想化的想象使两个人性格志趣上的差异逐渐露出了端倪。

对于夫妻感情出现的裂痕,陆小曼毫不在乎,依然昏天黑地地玩着。此时,徐志摩已经辞去了上海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北上北大任教。他劝她随他北上,而她留恋上海的花花世界,执意不肯离开。无奈,徐志摩只得上海、北平两处跑。为此,他常常搭乘飞机,从而为他的英年早逝埋下了伏笔。

1931年11月17日,徐志摩从北平回到上海,晚上和几个朋友在家中聊天。陆小曼依然是很晚才回家,而且喝得醉眼朦胧。第二天,徐志摩耐心开导、劝说她,当时陆小曼正躺在烟榻上过鸦片烟瘾,突然发起小姐脾气,抓起烟灯就往徐志摩身上砸去。虽然没有砸中他的脑袋,却贴着额角飞过,打掉了他的眼镜。徐志摩彻底地绝望了,他悄然离家到了南京,准备19日搭乘飞机,飞往北平。后因故改乘邮政班机,结果飞机飞到济南附近的党家庄时,遇到漫天大雾,误触山头失事。一代风流才子就此逝世,死状极惨。

得知噩耗,陆小曼悲痛欲绝,立刻就昏厥了过去,醒来后更是痛哭流涕,气若游丝。她在给胡适的信中说:“我受此一击,脑子都有些麻木了,有时心痛起来眼前直是发黑,一生为人,到今天才知道人的心竟是真的会痛如刀绞,苍天凭空抢去了我惟一可爱的摩,想起他待我的柔情蜜意,叫我真不能一日独活。我的眼泪也已流干,这两日只是一阵阵干痛,哭笑不能。”

徐志摩与她结婚5年,想改造她的决心让她厌烦,直到他死后她才愧悔交加,哭倒灵堂,以此来表达迟来的爱意。

对于这场两个已婚男女的爱情悲剧,兴许还是她母亲的一句话表达得最为恰当也最为沉痛:“小曼害了志摩,志摩也害了小曼,两人是互为因果的。”

沉沦

翁瑞午是徐志摩的好友,会唱京戏,昆曲也很拿手,深得梅兰芳赏识,被胡适称为“自负风雅的俗子”。他是个世家子弟,曾任上海江南造船厂会计主任,做房地产生意,严格地说是个掮客,家中相当富有。徐志摩生前陆小曼经常请他帮助推拿以除病痛,而她吸食鸦片也是由他引起的。

也许对陆小曼来说被爱是她与生俱来的权利,接受别人的爱就好像接受别人的赞美一样自然;也许是翁瑞午只给不求的方式和徐志摩相比让她感到轻松愉快;也许是这种旧社会的男人才符合她对生活的期待,徐志摩死后,她一直同已有妻室的翁瑞午保持暧昧的关系。但她主动向翁瑞午约法三章:不许他抛弃发妻,也不和他结婚,宁愿保持不明不白的关系。事实上,她与翁瑞午的同居生活很是凄苦,到最后,他们把家中的古董卖的卖,当的当,几乎到了穷困潦倒的境地。当时许多朋友不赞成陆小曼与翁瑞午的这种关系,但无论怎样劝说,她都不为之所动。甚至胡适作为朋友提出,如果她不终止与翁瑞午的关系,就要与她绝交,她便真的听任胡适不再与之往来。

海一般的回忆

她悔恨自己过去因身体不好嗜抽鸦片,对徐志摩关心不够,她说她对不起他。她要用自己的后半生赎自己的罪。她不再去游宴场所,不再社交,闭门谢客。专心画画,编志摩文集,这是陆小曼后半生做的两件事。

徐志摩去世后的34年中,她为徐志摩编就的书籍有:《云游》、《爱眉小札》、《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志摩全集》。她用她的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徐志摩的爱,表示自己真心的忏悔,证明自己做人的骨气。

陆小曼的晚年过着远远谈不上富裕但却足以称为悠悠然的日子。她与人来往,但与世隔绝。

1956年,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陈毅在参观成都杜甫草堂后,看见她的一幅画,十分诧异于她的沉寂,于是安排她成为上海文史馆的馆员,每月有几十块钱可拿,生活总算有了最低限度的保障。之后,她还成了农工民主党徐汇区支部委员,被上海画院吸收为画师。1959年,她被选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常常为政府筹集书画,作为赠送给外国友人的礼品,还为陈毅画过扇面,给杜甫草堂补过壁。同年,她还被全国美协评为“三八”红旗手,身兼农工民主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美协会员数职。

桐乡振东小学陆森崴读后感 第5篇

振东小学304班 陆森崴

狐狸爸爸,狐狸爸爸,你不仅聪明而且了不起。你的聪明在于:你竟然能用挖地道的办法挖到博吉斯的鸡舍里,邦斯的大仓库里和比恩的苹果酒窖里得到食物来填饱肚子。

更让我佩服的是:你非常爱自己的家人。每天晚上你都会对狐狸太太说:“哎,亲爱的,这一次要吃什么呀?是从博吉斯那儿搞只肥鸡呢,还是从邦斯那儿弄只鸭子或者是鹅?要不然就从比恩那儿搞只美味的火鸡?”而且,你每次得到食物都会跟家人一起分享。

最让我钦佩的是你的牺牲精神。你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尾巴,但是你并没有放弃,而是像以前一样生活下去。

陈陆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第6篇

另一位消防救援队员李俊杰说,“我落水后努力保持清醒,教导员(陈陆)和王松我都看到了,可浪太大,就被激流卷进去了。”

“教导员在落水后呛了水,他脸色发白。我俩在落水后还对视了一眼,但谁也没能开口。”李俊杰回忆道。

陈陆、王松被洪水吞没后,坚持没多久的李俊杰也逐渐体力耗尽,被卷入水中。

“我被‘滚水坝’吸到水底,在漩涡里转了一圈。那水底都是各种被冲来的垃圾杂物。当时我心想自己逃不出去了,好在家里还有一个弟弟,父母不至于以后无人赡养……”

说起体力耗尽卷入洪水中的绝望和无助,李俊杰的眼泪冲了出来。

李俊杰与常青一样,都被洪水冲到下游后浮到了水面。紧接着两人相互扶持,抓住了一根下游的电线杆,被搜救直升机发现后被救上岸。

消防救援队员李顺是救援艇上的第三个幸存者。他在落水后坠入“滚水坝”底,通过暗流冲了出来。

“我漂了20多分钟后看到他们(常青和李俊杰)浮出水面。但我一直没等到教导员……”李顺说。

幸存的三人在回忆着落水前后的情景时,坐在一旁接受采访的大队长方锐望向他们的眼睛,似乎想在他们的目光中再次见到陈陆。

然而,他没有……

陈陆先进事迹观后感心得 第7篇

这是他微信且仅有的一条更新。

陈陆牺牲后,孩子似乎也发现了父亲的“缺席”,开始吵着要爸爸了。

如今,陈陆妻子在悲痛之余最挂念就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儿子。“我和公公婆婆现在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孩子带好,带大。”妻子说道。

回看陈陆一家,澎湃新闻也在公开报道中了解了这个家庭的平凡与不平凡。

,安徽媒体中安在线推出“我家70年”专栏,其中就介绍了陈陆的家庭。

报道称,“陈陆是庐江消防大队的一名指挥员,爱人是合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后勤处助理员,爸爸妈妈分别来自边检和公安,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这让‘制服’成了一家人的主色调。”

,消防、边防分别进行了改制换装,陈陆的消防制服由橄榄绿变成了火焰蓝,妻子的边检制服也由橄榄绿变成了警服蓝。而在此之前,陈陆和妻子是双军人家庭。

陈陆的爸爸陈立山是第一代安徽边防军人,见证了安徽边防从刚刚组建的一无所有,到如今的快速发展。

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交通事故、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群众遇险事件,地震、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消防队员始终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而作为消防队员家属的妻子,对消防职业的危险和繁忙有着更切身的体会。由于工作特殊,结婚九年来,她和陈陆从未在一起过除夕。

妻子即将临盆、阵痛入产房时,恰巧庐江一厂房失火,陈陆在执勤一线指挥无法抽身。

陈陆生前为儿子准备的礼物——消防车模型 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陈陆每两周回家一次,儿子分不清哪个星期,每到周五就会问,“爸爸这周能不能回来?”虽然当时儿子只有3岁,但一看到消防车,就会喊“爸爸、爸爸”。在陈陆空荡荡的办公室里,一个崭新红盒子里放着陈陆给儿子特意准备的礼物——一辆消防车模型。

“军人,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一切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的牺牲,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父亲陈立山依旧保持着军人的那份坚强,只是在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时无声的抹着眼泪。

“小心陆华” 第8篇

每逢下雨或回南天,地上总是湿漉漉的,特别滑。学校为了提醒大家小心慢走,总是会在很多地方放上一些小牌子,上面写着:小心路滑。自从陆华老师来了后,一些调皮的同学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总是等陆华老师走过时故意对着他说:“小心陆华(路滑)!小心陆华(路滑)!哈哈哈!”久而久之,“小心陆华(路滑)”的故事传遍了全校。每遇路滑时,“小心陆华(路滑)”“小心陆华(路滑)”的声音不绝于耳,“小心陆华(路滑)”也成了最善意的提醒语。陆华老师也就有了学生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别名——“小心陆华”。陆华老师脾气特别好,从不为此生气,每次都是嘿嘿一笑而过。

陆华老师的名字有趣,他的课堂更是带给我很大的收获。

每次上课,他都能带给我们惊喜:有时给我们看卡通片,那准是让我们来画卡通片里的人物;有时又带来一幅漫画,那准是让我们学画漫画;有时带来水果模型、人物雕像,那准是让我们学习素描。记得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先让我们看《哪吒传奇》,哇!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且慢!老师并不急于给我们看电影,而是先给我们布置任务——看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哪吒,看完后看谁画的哪吒最好,再奖励看电影。此言一出,大家个个认真看,看了一小段后就开始画。画完后,陆华老师选了有代表性的一一点评,再让我们继续看一小段电影,再指导我们观察。哦,原来,老师是想通过看电影让我们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从而使我们画的人物更加形象、生动。从此,每每看电影、电视时,我都会特别注意观察,看完后,也会随手来两笔。没想到,我的画竟然越画越好,我也越来越喜欢画画了。

读后感(陆) 第9篇

寄陆高士

作者:王冕  朝代:元  体裁:七律   山阴道士久不见,无奈秋天风雨何。

畴昔烧丹曾化鹤,近来书字不因鹅。

黄花开到东篱下,白日何妨拄杖过。

更约登高成浩饮,得诗还胜去年多。

读后感(陆) 第10篇

陆处士别业

作者:方干朝代:唐体裁:五律 问道远相访,无人觉路长。夜深回钓楫,月影出书床。

读后感(陆) 第11篇

送陆郎中

作者:钱起朝代:唐体裁:五律 事边仍恋主,举酒复悲歌。粉署含香别,辕门载笔过。

陆玉梅作品 第12篇

出 行

临池掬水翠盈盈,风自翩翩裙袂轻。

莫道春深花事老,海棠昨夜念卿卿。

权作无题

借将暴雨洗油城,莫恼天公不放晴。

为问春风多少恨,更无人处哭清明!

拈“白”字为韵

绿杨倒影探春泽,道是东风情脉脉。

湖畔梅花一路香,几人留得此清白?

春日见桃花得句

青山日暖萼玲珑,岭上欣然几树红。

我看桃花偏有色,多情争与嫁春风。

过韶关

浮云绿野等闲看,心字低眉一并删。

望去诗途人渺渺,风情犹不止韶关。

车行改道过长沙有寄

寥落三更灯影斜,风尘百里绕长沙。

我今犹念湘潭好,一拍心儿起浪花。

寒露夜题

一袭清辉泻地流,霜华着意上眉头。

云台此去八千里,又种人间多少愁?

寒露夜题

风怀雁字许留名,一岁疏怀一岁情。

月夜霜天思不得,与人坐地说清平。

晨 起

雨湿长街敛翠微,春衣典尽又秋衣。

落花不晓风流恨,剪作红云两两飞。

别 处

何从雨夜觅听箫,半是清寒半寂寥。

更有春山思不得,人心由此去迢迢。

律诗四首

借句偶成,题时下诗坛的一些风气

入世岂无邪,虞人堪可夸。

囊中多美酒,府上有香茶。

莫道青蚨浅,觉知诗意赊。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母亲节大雨,思母有作

窗外雨潺潺,春风去不还。

家书愧无语,羁旅恐成单。

皱褶覆双鬓,世情窥一斑。

三千云路渺,唯梦过江关。

重阳寄怀

天高凭望远,九月气森严。

征雁归无计,层云邈可瞻。

风怀秋水外,酒尽菊花尖。

借得霜痕色,新诗且一占。

秋 行

缘是秋阳好,黄花濯我心。

河堤行渐窄,阡陌望中深。

折柳成粗笔,飞沙有翠禽。

流光瘦却否,拾句一闲吟。

读后感(陆) 第13篇

哭陆处士

作者:皇甫曾朝代:唐体裁:五律 从此无期见,柴门对雪开。二毛逢世难,万恨掩泉台。

读后感(陆) 第14篇

陆著作挽歌

作者:储光羲朝代:唐体裁:五古 世业江湖侧,郊原休沐处。独言五日归,未道千秋去。

乡亭春水绿,昌阁寒光暮。昔为昼锦游,今成逝川路。

归路秦城下,寒云惨平田。故园沧海边,绿柳覆平川。

送客异他日,还舟殊昔年。华亭有明日,长向陇头悬。

剑水千人石,荆江万里流。英英有君子,才德满中州。

明道俟良佐,惟贤初薄游。生涯一朝尽,寂寞夜台幽。

金堂策令名,仙掖居清位。鸣玉朝双阙,垂缨游两地。

朝夕既论思,春秋仍书事。何言鲁声伯,忽下琼珠泪。

令德弃人世,明朝降宠章。起居存有位,著作没为郎。

读后感(陆) 第15篇

陆龙图诜挽词

作者:苏轼  朝代: 挺然直节庇峨岷,谋道�纠床患粕怼�

属纩家无十金产,过车巷哭六州民。

尘埃辇寺三年别,樽俎岐阳一梦新。

他日思贤见遗像,不论宿草更沾巾。

(成都有思贤阁,画诸公像。

★ 莲怎么写

★ 莲作文

★ 关于莲的说明文

★ 莲的成语

★ 心思莲(诗歌)

★ 关于莲的说明文

★ 自我介绍陆姝颖

★ 鞠歌行,鞠歌行陆机,鞠歌行的意思,鞠歌行赏析

★ 蓝石莲怎么养

陆小曼的烟 第16篇

事隔多年,翁瑞午的女儿翁香光却突然跳出来说,陆小曼那烟是她自己的母亲让她吸的,她母亲自己就吸,其父翁瑞午也是受了小曼的鼓动,才吸起烟来。按此种说法,翁瑞午则成了“受害者”。

如今当事人都深埋地下,死无对证,事情的真相究竟为何,似乎也成了一桩无头公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西洋绅士”徐志摩生前深恶痛绝的鸦片烟,在其死后,陆小曼还继续抽,并且身体是越抽越坏,更需要人照顾。其中这抽烟的钱和日常的照顾,的确都是翁瑞午在给在做。

陆小曼一生的三段情中,与王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徐志摩是自由恋爱、与翁瑞午则有点老来伴儿的意思,其中更多的不是爱与不爱,而是一种需要。没有名分,却相守30年,这冗长而艰难的岁月从外表看来,有点时事而逼的意味,徐志摩去世,娇滴滴的小曼也确实需要一个人照顾,并且这种“照顾”不是如朋友般的胡适、赵清阁他们能够做到的,它需要的是贴心贴肺,讲求一个懂得和全心全意。

对于翁瑞午如何介入徐陆的爱情,一直以来大家都有点偏颇式的语焉不详,其实徐志摩生前,翁陆之间只不过是医生和病人的关系——翁瑞午是“一指禅”推拿的传人,他来为小曼按摩。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惹来些闲话也是正常。1927年12月7日,上海小报《福尔摩斯》就曾刊出一篇《伍大姐按摩得腻友》来讽刺徐陆翁三者的关系。这种报道固然是捕风捉影,但翁对陆当时就有好感大概也是事实,可他当时也只能是好感而已。徐志摩生前,翁瑞午没有迈出过雷池半步。徐志摩去世后,翁瑞午心甘情愿做了替补。去照顾陆小曼,这无可厚非。

更何况陆小曼千金之躯也不是那么好照顾的。打小就是独女的她从来都是锦衣玉食,出门要坐汽车、家里十几个仆人、买衣服不问价钱、用嫩豆腐擦脸、喝奶只喝人奶……这些习惯放到现在看都令人瞠目结舌。从小到大都是这么花钱,这个堪称“京城不可不看的一道风景”的陆小姐,也没法让自己一下子缩减开支。这个时候翁瑞午能迎难而上去补徐志摩的缺,勇气可嘉。

要知道,翁瑞午虽是官宦子弟,可那个时候却也不是金山银山吃不完,自己家7口人、寡嫂家10口人都要他养,再加上一个排场巨大的陆小曼,这负担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他只能马不停蹄地去给人按摩、当账席、炒股票,后来还去江南造船厂当会计。可这还是不够。那就卖字画、卖古董、卖家具,一卖到底。他对于陆小曼简直可以说是有一种追星的心态,甘愿付出一切拼尽所有。说到底,他就是给她一个“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给她一个童话世界,任凭外面风雨大作战火连天,陆小曼依旧可以过她的神仙日子。不为柴米油盐皱眉头。如此说来,送翁瑞午一个“痴”字也不为过。痴,一个知加一个病,恐怕也只有翁瑞午“知”陆小曼之心“病”,恰巧他们也是因病结缘。

照顾朋友的妻子,一“照顾”就是几十年,翁太太的隐忍和无奈、翁家子女的愤恨和不理解都缠结在翁陆二人的感情之中。扩大了说,陆小曼不光是和翁瑞午有感情,就是同翁氏一家之间的感情,也不是用一个爱或者一个恨就能梳理清楚的。抗战时期,翁瑞午的女儿翁文光每月会给翁陆二人寄1000块港币做家用;60年代大饥荒,翁文光又常常寄猪肉、火腿罐头给他们;后来陆小曼去世,依旧是翁氏后人给她送的终。身后债,据说是翁香光帮她还了不少年。

读后感(陆) 第17篇

寄翰林陆学士

作者:贯休  朝代:唐  体裁:五律   颜冉商参甲,鸾凰密勿才。帘垂仙鸟下,吟次圣人来。

宝辇千官捧,宫花九色开。何时重一见,为我话蓬莱。

上一篇:赞美劳动者作文下一篇:优秀班主任介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