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的教学反思

2024-07-13

《嫦娥奔月》的教学反思(精选15篇)

《嫦娥奔月》的教学反思 第1篇

经过反复斟酌比较,才定下教案。我大体的思路与以前大相径庭,在第一课时读熟字词句概括文章的大意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一上课便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小组展示时我出示了要求

1、你读懂了什么?(找问题)

2、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从课文当中找出相应的句段或关键的短语、词语汇报。)

3、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拓展)

4、你有什么问题?(质疑)

小组展示时,学生们都表现的很好。能从课后的练习入手,从文章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说出嫦娥的善良,美丽和甘愿牺牲自我的品质。并能与下面的学生互动质疑。由于担心课堂的秩序,学生交流时,我并未展开讲解,只是要求注意倾听,对重点语段画一画。而后又抓点提升,以嫦娥这个人物为主线,学生走进文本时抓住接济、周旋并适时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使文章更加饱满,引导学生体会逄蒙的人物特点,反复体会引读。最后,体会嫦娥奔月的这一幕,并配上音乐引读,教学达到高潮。引导学生说说此时此刻你如果是嫦娥你会想些什么。这时,时间已过大半,所以设计的练习在练习时比较仓促,效果并不好。

如果在抓点提升时,只找出课文中描写嫦娥的重点句段,进行引读后,立刻进入练习。时间会比较充分,教师适时引导交流,并从学生的练习中找出问题,再讲解。寓教于练,学生掌握知识会更加牢固,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学时才能轻松自如。

《嫦娥奔月》的教学反思 第2篇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吞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所以在课前没有对学生进行铺垫。整节课下来,孩子们总体来说对课文的理解还是非常理想的.。

一、正音。关于这篇课文课题中的“奔”字的读音,很多孩子都在存在疑问。课堂上,我请孩子来读课题,当然有的孩子就读错了,我并没有立即去纠正他们,而是设计一个环节,让孩子们知道要随时使用工具书,这是这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的,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探究习惯。

二、朗读、表演。通过一遍遍地读,一层层深入,让嫦娥为民着想、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久驻孩子们的心间。语文课文的教学,只有做到充分地朗读,才能让孩子一步一步地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另外,我还设计了表演,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表演嫦娥与逢蒙进行周旋时的情景,因为有了此前反复朗读的铺垫和积累,所以孩子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表现出了嫦娥的机智。这样的方式比起老师自己传授人物思想的效果好太多了,孩子们通过读、演,自己去感悟,自己去体会,自己得到知识。

三、遐想。教学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说话。嫦娥吃了仙药飞往月宫,后羿不顾一切,却怎么也追不上。这是一种离别,从此他们无缘再聚。此情此景,嫦娥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么她会说些什么呢?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感受时,脑际已经生成了丰富的内心视象,也真正走进了嫦娥的内心,明白了嫦娥的无怨无悔。

《嫦娥奔月》的教学反思 第3篇

对于教龄刚满5 年的我来说, 上课备课总是先参看教材教参, 有些东西还是照抄照搬, 所以这段时间自己的成长是不明显的。有幸参加了几次余杭区小学语文集中培训, 才领会到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特别是对于古诗词的解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古诗词教学, 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因此, 如何扎实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 是大多数语文教育专家和教师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 小学阶段是学习古诗词的起始阶段, 学习古诗词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古诗词的重要因素。假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古诗词的语义、句义, 然后生硬地把它们背下来, 必然会学得枯燥无味, 而且吃力, 最终导致丧失学好古诗词的兴趣与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简单地说, 就是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但是课外资源多如繁星, 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画蛇添足, 有些举轻若重, 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么, 怎样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课外资源, 让其为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服务, 达到真正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呢?趁着小学语文短期培训的契机, 基于《嫦娥》教学的反思, 我做了如下的探索。

二、“基于《嫦娥》的教学反思”

反思一:课外资源引入力求简单之美

【课堂实录】片段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些图片, 你们看——一组月亮的图片

生欣赏。 (此处采用了图片引入法)

师:关于月亮的古诗有很多, 你能背出一两句吗?

生1:我会背《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生2:我会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生3:……

师: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也有很多。你们听说过吗?谁能把故事的题目讲给大家听? (故事引入法)

生1:我知道《玉兔捣药》的故事。

生2:我知道《吴刚伐木》的故事。

生3: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反思试行】课外资源的引入有点多, 既耽误了时间, 又没有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 课外资源的引入力求简单之美。因此, 本课进行第二次教学时, 以最简单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 内容简洁明了, 也起到了一定的激趣作用。

【课堂实录】片段二:理解人物

师:这样的寂寞和孤独只留给了嫦娥一个人了吗?

生:不是。

师:还有谁?

生:还有日夜思念妻子的后羿。

师:这样的孤寂, 李白感受到了。

出示: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把酒问月》李白)

生读: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师:这样的孤寂, 苏轼感受到了。

出示: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水调歌头》苏轼)

生读: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师:这样的孤寂, 白居易感受到了。

出示:遥知天上桂花孤, 试问嫦娥更要无。 (《东城桂》白居易)

生读:遥知天上桂花孤, 试问嫦娥更要无。

师:这样的孤寂, 杜甫感受到了。

出示:斟酌姮娥寡, 天寒耐九秋。 (《月》杜甫)

生读:斟酌姮娥寡, 天寒耐九秋。

【反思试行】课外资源非常全面,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但引入的课外知识太多, 又显得杂了。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理解人物的情感, 课外资源也应以简单为主。因此本课第二次教学时, 简单地选择了引入诗人的生平和背景, 以诗人在现实中的处境与诗中主人公处境的比较, 效果竟然比前一次教学更显著和有效。

小结:在备课时, 往往会找到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有些课外资料不仅图文并茂, 而且有丰富的动画、歌曲等影像资料。而一堂课的容量有限, 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一一呈现全部的资料。因此将内容精选, 以最简单的课外资源来推动达成该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重中之重。

反思二:课外资源的引入力求感触之美

【课堂实录】片段三: (在教学古诗时, 我发现云母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 于是, 我事先问科学老师要来了云母)

师:孩子们知道云母吗?

生: (摇头) 不知道

师:你们看, 这便是 (出示云母) , 它是一种矿石。漂亮吗?

生:漂亮!

师:摸摸看, 什么感觉?

生:凉凉的。

生:很冷!

师: (出示云母屏风) 这就是云母屏风, 放在室内起遮挡的作用。它们看上去是那样 (生接:美) 但摸上去却是那样 (冷) 。 (此教学四两拨千斤, 不但进行了词语的理解, 而且也让孩子隐约感受月宫之清冷, 嫦娥之孤寂。)

【反思试行】把实物引入课堂, 让孩子们来看一看, 摸一摸, 不但把课本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而且教学的难点也不攻自破, 何乐而不为呢?这个方法课后得到了老师们的称赞, 我也因而更乐此不疲。比如在本课进行第二次教学时, 我也把蜡烛请进了课堂,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 孩子们对烛光的直观感受就少了, 让孩子近距离地感受烛光的清冷寂寞, 有助于体会嫦娥生活的月宫环境。

小结:感触是最直接的接受事物的方法, 特别是对于不熟悉或没见过的事物。那么感触的方法一来可以帮助孩子们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二来也可以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何乐而不为呢!

反思三:课外资料引入力求声色之美

【课堂实录】片段四

师:月宫本已非常寒冷了, 生硬冰冷的屏风更加增添了这份寒意。那你来读读。 (出示诗句) 生读诗句。

师:嗯, 让我们跟着音乐读一读。 (凄凉的音乐响起, 立刻把学生带入到了一种冷清的境界中) 有那么一点冷, 谁再来读一读。生再读

【课堂实录】片段五

师:接下来就请男生当当诗人, 把这种寂寞用诵读的方式排解出来, 好吗? (男生配乐齐读) 请女生当当嫦娥把这种寂寞排解出来? (女生配乐齐读)

师:每当夜深人静, 我们抬头仰望一轮明月时, 我们就会想起居住在月宫里的 (嫦娥) , 也会想起李商隐写的一首诗, 我们不禁吟诵道 (生吟诵古诗) 。

师:那么最后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对嫦娥, 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一起吟唱这首诗 (生吟唱古诗) 。

【反思试行】背景音乐的使用, 恰到好处, 但少了一些视觉上的体验。因此, 在第二次教学《嫦娥》时, 背景音乐原封不动。但加入了一些符合月宫环境的背景图片, 这就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都产生了冲击和共鸣, 更好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

小结:背景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情境,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而背景图片又可以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因此, 在课外资源的引入上多一些声色之美是必要的, 也是需要的, 应该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例研究的收获

古诗词教材与课外丰富的资源互通声息, 互相呼应, 是花与叶, 枝与根一般的亲密。把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引入古诗词教学中, 能使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道, 在情感上更动人心弦, 对教材的理解上更深入透彻。

但是, 有些情况下在帮助学生诗文理解的过程中, 课外资料反而占了较大比重, 显得顾此失彼, 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在运用课外资源时还应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 课外资源的引入要紧扣教学目标

新课程所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在用好课内资源的同时适当引入课外资源是必要的, 是有利于语文教学的, 也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的。但反思课例第一轮的后半节课, 课外资源的引入不仅没有取到应有的作用, 而且给人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之感。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过分拘泥于研究课题, 不管有无时间都要将资料全部引入;二是没有深刻把握课内文本与课外资源的关系, 致使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甚至课外文本资源的引入与教学目标脱节。

因此, 课例研究, 要有正确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少而明确, 力求重点突出。课内外资源要灵活整合, 要分清主次, 课外文本资源的引入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在第二次教学《嫦娥》时, 为了突破“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之难点时, 选择的课外文字资料是作者的生平, 选择的背景音乐是符合诗人情感基调的, 选择的图片也是与主人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的, 这都很好地帮助了孩子们体会诗人的情感, 更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 课外资源的引入要有恰当的时机

无论课堂如何, 教师始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 而不能一味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学设计。因此, 教师在课外资源引入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安排、取舍, 动态把握课堂, 选好引入时机。

首先, 课外资源的引入不能喧宾夺主。并非每堂课都要引入课外资源, 进行课外拓展。当课内的知识缺少最基本的完成时间, 而又不愿舍弃预设的资源引入, 其结果只会是费力不讨好, 所以教师一定要大胆地做出取舍, 确保用足、用好课内资源。二是课外资源的引入也不一定非得集中放在课堂的结尾, 也可分散放到文本解读的各个环节。如在第二次教学《嫦娥》一课时, 涉及的多种课外文本资源, 能适时引入, 既能引起学生兴趣, 拓宽学生知识面, 又能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总之, 只有把握运用资料性课程资源的最佳时机, 将各类资源有效地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才能真正发挥资源的作用。语文课运用课外教学资源要始终坚持一条, 即“因时因需而用”。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的课, 资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 切忌“以课外资源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 课外资源的引入要懂得取舍, 精选内容

选好拓展时机, 还要选好拓展内容, 否则就会高耗低效。选准拓展内容的基本点是所选内容一定要和课文有紧密的关联, 从而实现课内向课外的纵横迁移。如《嫦娥》第二次课引入的课外资源, 有与作品内容有关的故事, 也有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的介绍, 课外资源已不像第一次教学时那么繁杂和冗乱, 精简了内容, 却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 往往会找到很多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有些课外资料不仅图文并茂, 而且有丰富的动画、歌曲等影像资料。而一堂课的容量有限, 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一一呈现全部的资料。因此选择什么内容和性质的资料在课堂中呈现, 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效率, 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课外资源的选择上,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该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本身的情况, 只有那些为达成该课的教学目标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同时为该学段的学生年龄、身心特点所接受的资料, 才是有效的课外资源。

(四) 课外资源的引入要追求多样性

课外文本资源五彩纷呈, 教师精选相关课外文本资源, 设计问题, 巧妙启发, 精心引导, 使学生知识拓展, 思维延伸, 能力提高。单一的课外资源形式, 第一次使用, 学生可能会有新鲜感, 但在一节课中反复出现, 学生反而会厌倦, 对学习的内容更加没有兴趣了。

因此, 一定要利用好文字、图片、音乐等多种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资源, 并让这些资源与文本资料进行有机结合, 使课外资源在文本解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第二次教学《嫦娥》时, 既有关于作者生平的文字资料, 又有与月宫环境相似的背景图片, 还有符合古诗基调的背景音乐,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四、结语

参加小学语文短期培训, 初步尝试对“课外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进行研究, 我收获颇多。成长的辛酸与幸福是永远值得记忆的。当我们行走在能力极限的边缘时, 让我们用智慧和汗水铺就前行的路, 努力、坚持、携手共进, 去开创一片更美好的芳草地!

摘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外语文资源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介入课外语文资源, 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拓展文本厚度。本文基于古诗《嫦娥》教学的反思, 简要地谈谈如何让课外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运用。

关键词:课外资源,古诗词教学,有效运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吴慧.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效运用[J].中外教育研究, 2009 (10) .

[3]贾玲丽.刍议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文学教育, 2012 (1) .

[4]葛晓华.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1 (2) .

由《嫦娥奔月》教学想到的 第4篇

语文课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与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相结合,要有的放矢,这样的课才有语文味,才是有效的。

教师心中有了“语言训练”这根弦还不够,因为这根弦不能只是一个调,应针对各个年级有所侧重。像高年级,要渗透段落、篇章的训练。如前文提到的《嫦娥奔月》一课,如果教师能紧扣“语言训练”这根弦,要求学生以表现嫦娥的灵活应对,逢蒙的奸诈阴险为主题,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避免了无效的情景剧,又促使每个学生开动脑筋。

在第二次上这堂课的时候,青年教师改变了原方案,删除了情景剧这一环节,替换成集想象与语言训练为一体的设计: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用一段话写下来。其中一位学生写道:

“逢蒙手提宝剑,气势汹汹地闯进嫦娥家里,劈头就问:“嫦娥,快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暗吃一惊,但仍然非常镇静地说:“什么仙药?你在说什么?”逢蒙冷笑一声:“谁不知道王母娘娘赐给后羿一丸仙药,快快交出来,如若不然,就把命交出来”,嫦娥镇静地说:“噢,那个仙药啊,我都不知道放哪里去了,现在一时半会怎么找?”逢蒙气急败坏地挥动着宝剑,厉声说:“快找出来,马上给我,否则看刀吧!”嫦娥一边顺势在家里东翻西找,掀锅开箱,一边着急地想对策,她心想:逢蒙如此猖狂,百宝匣迟早会被他找到。与其让这样的坏人长生不老,不如我吃掉它,免得逢蒙去祸害更多的人。想到这里,主意打定,于是疾步上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的善良、机智,逢蒙的凶恶、奸诈,通过这样的场面描写表现得明白无疑。同时,学生练笔的过程中,要想象,要组织语言,要遣词用句,要流畅表达,思维与语言训练都落到了实处,可谓一举多得。如果能多做这样的训练,每课进步一点点,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记起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海洋动物园里有一条重达8600千克的大鲸鱼,能够跃出水面6.6米,还能向游客们表演各种杂技。面对这条创造奇迹的鲸鱼,游客们纷纷向训练师请教训练秘诀:

原来,最初开始训练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下,使鲸鱼不得不从绳子上方通过,每通过一次,鲸鱼就能得到奖励。这种训练好像游戏,鲸鱼很喜欢。渐渐地,训练师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每次提起的幅度都很小,大约只有两厘米,这样鲸鱼不需花费太大的力气就有可能跃过去,获得奖励。而时常受到奖励的鲸鱼,便很乐意接受下一次的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鲸鱼跃过的高度逐渐上升,最终竟然达到了6.6米。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第5篇

课堂上,学生在阅读、讲述完这个千古传诵的神话故事之后,对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嫦娥的善良勇敢,后羿的勇敢正直,逢蒙的奸诈贪婪,学生通过他们的说,他们的读将三个人物牢牢记住。课堂教学可谓顺利也。这时,我让学生讨论的一个字嫦娥奔月的奔,到底是读(bèn),还是读(bēn),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通过查资料,询问等发式,告诉我说应该读(bèn),原因是:奔读bēn时含义有

①奔走;急跑。

②紧赶;赶忙或赶急事。

③逃跑。读bèn时含义有

①指向目的地走去。

②介词,朝,向。

③年纪接近。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第6篇

在备课时,我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虽然很想一步到位,在每要讲解一篇新课文时,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找准切入口,构思出最科学合理的设计思路,组织出生动简练,丝丝入扣的过渡语,深入学生内心,紧紧抓住他们情绪的精准评价语,在与学生心灵共舞的过程中,享受一种艺术创作的幸福与满足。但就目前为止,这种境界还只能是一种追求,因为每设计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教案,在我都要经历一个较为艰涩的过程,虽然我渴望高山流水一气呵成的感觉。

第一阶段:广泛搜集资料,丰富自己。

教材不过是个例子,透过这个例子,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东西却很广博,怎样在短短的一节课之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相信他人的智慧可以让自己少走许多弯路,所以备课之前,我习惯查阅大量的资料,备课时,既可以高屋建瓴,又希望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

备本节课时,我查阅了神话的定义,特点,世代广为流传的原因,试图抓住题材的精髓。我阅读了大量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寻找打动自己的共鸣点。我请教教过本节课的老师,听他们对教材的解读与设计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头脑慢慢丰富起来。

第二阶段:寻找突破和创新,实现自我创作。

在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之后,我便开始在心里反复琢磨设计思路总希望有所突破与创新。他人的设计再好,总有剽窃的感觉,不愿再用。我最初的想法是,作为故事题材,强调它的情节连贯性,学完课文之后,争取让每个孩子都能流利地复述课文,并在情节的不断深化与矛盾的升级中,让人物形象逐渐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但根据这个思路设计教案,却并不顺畅。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是,课文不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展开的叙述,而是以前言、主体、后续来组织的课文。这样以情节为线索来设计教案,就显得不够自然流畅。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也许因为查阅的资料太多,对教材理解得很透,所以觉得课文处处是训练点,舍不得遗漏任何一处,容易陷入繁琐的讲解,无法突出重点,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案设计出来之后,自己感觉并不满意。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实现再创作。

在教研组集备时,我阐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提出了我的困惑。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觉得课文内容浅显生动,应更多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更适合于探讨人物形象,不应该因为已经有以探讨人物形象为线索的设计而弃之不用。当我打电话给纪老师时,纪老师认为以分析人物特点为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设计会比以情节串联的设计上起来更简单,更舒服。在此基础上,我对教案又进行了再创作,再修改。

经过这样三个阶段的备课,在上这节课时,我的确感觉挥洒自如,学生也兴致高昂,思维活跃。正赶上纪老师来校听课指导,他对这堂课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第7篇

推荐这是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同学们很喜欢。在《嫦娥奔月》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想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真诚地欣赏学生尚为幼稚的叙述方式。师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读、想、议”展开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整堂课主要围绕“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这道课后习题来对文本主旨进行挖掘。对这个题目学生都能围绕课文中对嫦娥的描写来说。学生们有的说“嫦娥这么善良,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她心肠多好啊,所以乡亲们想念嫦娥”;有的说“嫦娥机智勇敢,她巧妙地和逢蒙周旋,为了不让逢蒙得到仙药害人,她吞下仙药和后羿永远分开了,她令大家敬佩,因此乡亲们都非常想念她。”……学生这些多元的解读,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让人物的内心更加丰富、更加饱满。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就是体会嫦娥与逢蒙的人物特点。在整个过程中,我一边不断地赞赏学生独特性并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一边引导学生将叙述完整化、准确化。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嫦娥奔月》的教学反思 第8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有效目标,苏教版五 (上) ,《嫦娥奔月》

教学目标是全部教学过程的总方向, 是考察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确立是否准确、明了, 直接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2011 年新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开门见山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确定, 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学什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怎么学?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学习内容和最终目的了, “理解”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运用”才是目的。只有“理解”而达不到“运用”, 语文教学就没有达到目标。当下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所确立的教学目标, 多数还是局限于理解课文内容的目标, 也就是纯粹教课文, 或者是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生搬硬套, 让教学目标在教案里成为一种摆设。下面以苏教版五上《嫦娥奔月》一课为例, 列举两则教学目标的案例来阐述。

案例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学会12 个生字, 理解课文中“贪婪、企盼”等词语;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积极讨论, 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和思维表达能力;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语言平台, 激发学生思维, 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嫦娥善良的品质, 增强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案例 (二)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5 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并通过具体语句理解课文内容。3. 通过语言的品味、朗读、感悟, 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 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

案例 (一) 很显然是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给予图解, 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显然是不妥的。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 是学科整体目标, 不应该是某一节课的目标。另外,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 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 而不是三个目标。在教学中, 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过程始终伴随着人文精神的孕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凭借语言文字, 结合内容自然生发出来。三维目标结合如血肉不可分离, 为此, 笔者认为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如果真的按照上述三条目标的分割去实施课堂教学, 只恐怕难以操作。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可操作性, 否则,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不能称为有效目标。

案例 (二) 的教学目标确立, 可以说是当下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设计时较为通行的一种模式, 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只是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 譬如“学会本课5 个生字,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这是第一课时目标, 是知识目标, 而“通过具体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与第三个目标“通过语言的品味、朗读、感悟, 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 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不仅有重复, 而且目标也只是理解课文内容, 应该说是典型的教课文目标。吴忠豪教授对“教课文”与“教语文”曾有这样一段阐述:“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 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 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 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 能够明确课文学习, 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 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 有哪些新的收获, 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吴教授这段话, 告诉我们:真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教课文, 即只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算完成了语文学习目标。

实际上, 就一篇课文来说, 虽然内容较多, 但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说, 我们需要落实和完成的教学目标只要有一两个就可以了, 目标多了, 反而没有重点, 会影响教学效益。《嫦娥奔月》这篇课文, 依我们之见, 就可以设定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 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引领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之美, 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要实现第一个目标, 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读通、读顺、读熟课文, 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 老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朗读训练, 加上自己有感情地范读, 帮助学生感受人物, 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感情朗读, 从而达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融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为一体的有效目标。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学生将来能成为那个“经验丰富的人”。《嫦娥奔月》这篇课文, 在简洁通俗的故事情节里, 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中, 却蕴藏着丰富的美感:力大无比的后羿“登上昆仑山顶, 运足气力, 拉满神弓, ‘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一个充满正义、为民除害的神勇形象跃然纸上。就连嫦娥这样一个美丽善良, 心地纯洁的柔弱女子, 面对逢蒙提剑威逼, 她毫不畏惧, 机智周旋, 挫败了奸诈贪婪之人的企图, 这是何等壮举。嫦娥吃了仙药飞往月宫。后羿“外出回来, 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 却只能与嫦娥四目相视, 已无缘再聚。后羿“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 月亮就向后退三步, 怎么也追不上”。这对有情人从此天地相望, 永远分离, 此情此景, 又怎不令人哀泣。课文第六自然段, 一轮明月悬挂碧蓝的天空, 吞下仙药的嫦娥飘飘悠悠, 飞出撒满银辉的郊野, 朝着月亮飞去, 意境幽美, 如诗似画, 遐想连连……在教师的引领下, 如果学生真切感悟到了课文内容里蕴含的美, 长此以往地学习, 就不会担心学生的另一只眼睛看不到“纸的背面”了。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第9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其中“蒙、奸、贪、丸、企”要会写,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脉络。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意境美;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课文的重点内容。

三、教法与学法导航

自主阅读课文,学习理解生字词;小组协作学习,理清课文层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其内容包括有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动画片,生字词语以及作业。

五、练习设计

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并作相应的批注;搜集有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把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布置课内预习,提出相关内容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拼读田字格里的5个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想一想:嫦娥是谁?她为什么要奔月?这个“奔”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嫦娥奔月 奸诈贪婪 接济 威逼 时值中秋 迫不及待 周旋

(三)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把握文章结构

1.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2.请大家想一想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就归纳为一段,试着给课文分段。

3.讨论交流后总结。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7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四)指导书写,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

奸 贪 蒙 丸 企

2.指导要点。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七、板书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寻妻思念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巩固旧知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师:同学们,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苦难”是什么意思?(痛苦和灾难的意思)文中的“苦难”指的是什么?读第/自然段,注意突出“直”“实在”“无法”等词语,体会老百姓遭受的苦难。

3.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请画出有关的动词。(登上、运足、拉满、射下等)同学们,这些词写出了后羿的力大神勇,读书时要注意突出这些词。

4.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2.讨论:逢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假装生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威逼嫦娥”“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等词语写出了逢蒙的奸诈贪婪)

嫦娥的善良机智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与逢蒙周旋”“疾步向前”“一口吞了下去”等词句反映了嫦娥的善良机智。)

3.教师引读第5自然段。

4.嫦娥吃了仙药后,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先看图,再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

(师生互动交流)

“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在空中轻缓地浮动)怎样才能把嫦娥这飘飘悠悠的样子读出来呢?(读的时候要放慢语速)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写得很美)美在哪儿?(“飘飘悠悠”“洒满银辉”“碧蓝碧蓝”“一轮明月”等词写得很美)

5.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教师导引: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请同学们圈画出后羿找妻的词语。

(“焦急地冲出门外”“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追去”等词语)

2.教师导引: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找妻时的急切心情)谁能把后羿找妻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3.教师导引: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摆上”“祝福”等词表明乡亲们想念好心的嫦娥)

五、总结课文,研究写法

找出文中描写嫦娥的有关语句,想想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六、指导复述课文

1.指名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段落大意,编写段落提纲。

第一段:后羿为民除害,射下太阳。

第二段: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

第三段: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2.按“自由练习—同桌互述—小组尝试复述—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练习。

七、板书设计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

后羿射日 后羿 神勇重情

嫦娥奔月 嫦娥 善良机智

寻妻想念 逢蒙 奸诈贪婪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第10篇

一、插图导入,感受画面美。

导入时,我借助多媒体出示“嫦娥奔月”图。在感受画面美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嫦娥奔月”这幅画面的文字,通过朗读感受文字的`美。再以问题“嫦娥奔月仅仅是画面美、文字美吗?”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精读故事,体会心灵美。

叙事性作品,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吸引、感染、打动读者。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剖析人物形象,感悟内在品格。

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嫦娥的心灵美,我挖掘文本中的空白,多次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嫦娥是怎样接济贫苦的乡亲的?”来体会嫦娥的心地善良;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嫦娥是如何机智地与逢蒙周旋的”,体会嫦娥的机智勇敢、舍己为民。

三、创设对话情境,升华情感。

在学生感悟人物品格的基础上,我通过创设对话情景,引导学生走入人物内心。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在这月圆之夜,后羿有多少话想对嫦娥说……

嫦娥又有多少话想对后羿说……

家人欢聚一堂的乡亲们,想到了后羿和嫦娥,千言万语不禁涌上心头……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第11篇

《嫦娥奔月》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神话故事。课文叙述的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做为第一课时,字词的掌握比较重要的,概括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也是必不可少。如何把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呢?我在导学过程中设计了三组词串,为学生整体了解故事情节,初步认识文中人物的特点作铺垫,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很有创意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把一些词语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可以大致把握文章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希望通过简单的词语,步步深入,让嫦娥、后羿的美好形象久驻学生的心间;当然还可以根据词串把文章看成三个画面,通过对三个画面的把握,进而知道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也就是三个小故事,理清文章脉络就顺理成章了。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先以自由朗读的方式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说说哪个字最难记,需要注意些什么,接着理解文中部分词语,理解后再读词块。读完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词语排列的规律。学生在认真读文的基础上,会发现第一行词语是对文中人物后羿的描写,第二行是对逢蒙的描写,最后一行是对嫦娥的描写。随后逐行看文章,以词语来带动文章的学习,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整体看来,完成了教学目标,效果还是可以的。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第12篇

南师大附小

吴限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表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第二课时的教学,我一是围绕“乡亲们为什么想念嫦娥”这个主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感受嫦娥身上的美好品质。二是通过让学生品读文本,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以及它所表达的美好愿景。

教学过程给我很多思索,整理如下:

一、紧扣主线、体悟人物特点

以“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乡亲们为什么十分想念嫦娥”作为主问题,以寻找相关的关键词或者句子去理解作为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寻文本,感受嫦娥的机智与善良。例如在“智斗蓬蒙”这个部分,让学生通过:“机智地与蓬蒙周旋”、“疾步向前,取出仙药”等语句,直接体会嫦娥的机智、善良的特点。而学生通过对蓬蒙的“假装生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威逼”、“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等行为的描写,感受蓬蒙的奸诈贪婪和嫦娥所处的紧急危险的环境,更能够从侧面体现出嫦娥面对危险时的机智从容以及她为了不让乡亲们受苦,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的善良之心。

二、聚焦神话、发掘文本特点

围绕神话故事“神奇”和“表达美好愿景的特点,我在引导学生感受嫦娥美丽善良的特点之后,请学生介绍“嫦娥偷药”的故事,对比两个版本《嫦娥奔月》的故事,你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学生大多选了了书上的这个版本,老师相机点明神话故事大多创编于古代的劳动人民,故事当中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愿景,所以能够体现善良机智的嫦娥的版本,流传的更广,也更被人们所喜爱。接着,让学生们在文本寻找神奇之处,感受神话故事中奇妙的幻想。

三、展开想象、丰富阅读体验

神话故事本就充满了想象,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针对文章的关键情节,做一些拓展想象,在给予孩子主动性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训练了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周旋”一词时,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嫦娥和蓬蒙周旋的具体场景,学生现在同桌之间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接着通过表演的方式向大家进行了展示。在学习第六小节嫦娥奔月的情景时,我请学生想象嫦娥此刻会想些什么,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并用自己的话去说一说,也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丰富的感受和解读。

《嫦娥奔月》的教学反思 第13篇

所谓“悲剧”, 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 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的主流地位, 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探索了悲剧的艺术特征, 并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 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 具有各种悦耳之音, 分别在戏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叙述;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奠定了悲剧的理论基础。但是悲剧并不等同于悲剧意识, “悲剧意识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 体现在某些人物身上的那种‘无为而为’的心理倾向, 即某些人明知他们将来的所作所为一定会失败, 却仍然锐意去追求、奋斗、牺牲的心理趋势。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困境;二是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超越、应战的精神, 一方面它是人类文化困境的暴露, 另一方面它又是这种困境从形式上和情感上的弥合”。

一般而言, 由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 中国的悲剧观念、悲剧意识相对淡薄, 所以, “大团圆”式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比比皆是, 这样的文学作品虽然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精神愉悦, 但是却也会使人们失去悲剧意识, 丧失民族前行的文化动力。所以, 近年来学者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 反思中国文化, 中国作家也重拾苦难的记忆, 更深层次的思考人生、人性, 转向了悲剧性作品的书写, 以激发起人们强烈的美感和崇高感, 使其从悲痛中得到熏陶和净化、从悲痛中产生力量。毕飞宇就是具有悲剧意识的作家, 他笔下的青衣——筱燕秋, 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她是命定的青衣, 也就命定了她的悲剧, 她的一生都在执着追求、勇敢抗争——执着于戏剧、执着于嫦娥, 抗争于生命、抗争于自我, 殊不知她的这种执着渐渐变成了偏执, 她的这种抗争更是演化为了自私的占有, 更何况, 她本不是嫦娥, 她只是一个命定了悲剧的青衣。

二、“青衣”、“嫦娥奔月”意象的悲剧意蕴

1.“青衣”的悲剧

“青衣”这一指称本身就有其独特的意蕴。作为中国京剧里的一种行当, 扮演的一般都是或遭受遗弃或生活困苦的贤妻良母、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因其命运不济的又被称为苦条子旦角, 先天的就具有一种悲剧性的意味。而筱燕秋似乎天生就是为青衣而来的, “十九岁的筱燕秋天生就是古典的怨妇, 她的运眼、行腔、吐字、归音和甩动的水袖弥漫着一股先天的悲剧性”用老团长的话说是“黄连投进苦胆胎, 命中就有两根青衣的水袖”。作者选取“青衣”这一具有悲剧意味的戏剧形象来展现人物, 天然的就给人物渲染上了一层悲剧的意味。青衣注定是悲剧的, 那天生的青衣——筱燕秋也就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

青衣的悲剧体现在筱燕秋的身上, 更是一种人生的悲剧。她一直活在艺术的世界里, 活在青衣这个角色中, 对艺术的执着、对青衣的执着, 使她的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分裂, 悲剧也就应运而生了。作家不动声色地描绘了筱燕秋在锲而不舍的追求中走向毁灭的人生悲剧。从二十年前的借《奔月》名动一时到后来的不堪忍受她人对“嫦娥”的亵渎而自毁前程, 再到二十年后的艰苦抗争——与命运抗争、与他人抗争、与自己抗争, 但最终却倒在了自己学生成功的掌声中。筱燕秋艰难的奋斗, 她那种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所表现出的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 她那种甘愿浇铸全部的热血与生命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人格与操守的抗争精神使所有的人为之动容。然而, 青衣的悲剧命运, 注定了她的努力与搏斗只是一场无望的挣扎。

2.“嫦娥奔月”的悲剧

“嫦娥奔月”是《青衣》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意象, 具有双重的意义:其一, 《奔月》原是剧院为建国十周年而排练的一出戏, 但是他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 作家就借用这出戏的悲剧命运展示了艺术的悲剧。其二, 筱燕秋被认为是命定的青衣、命定的嫦娥, 作家就借用嫦娥的悲剧来暗示筱燕秋因虚荣而从执着的追求走向了执着的异化, 展示了人性的悲剧。

正如毕飞宇所说,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 一出戏有一出戏的命”。《奔月》一剧命途多舛, 一波三折, 戏剧艺术也随之起伏沉浮, 这一切无不是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的。《奔月》一剧原是一项政治任务, 是为了给共和国十周岁生日而献的礼, 从他的诞生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对政治的依附性。公演之前, 就因一位将军的一句“江山如此多娇, 我们的女青年为什么要往月球上跑”的评论而胎死腹中, 显然, 这位将军其实就是政治的人格化身, 他对《奔月》一剧的生杀大权, 其实也就是政治对艺术的权利。此后, 《奔月》的二次复出是在拨乱反正后的1979年, 此剧的复出就是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已经取得了独立发展的地位, 比如, 将军书法家的题词无论是对《奔月》一剧还是对筱燕秋的走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二十年后, 《奔月》因一老板的金钱援助而三次复出, 这个时候的中国社会, 市场经济已经取代了计划经济, 此剧的复出正是符合了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 而剧团上下对“老板”的恭维正说明了艺术的沉沦和不可救药的边缘化, 至此艺术由政治的奴婢变成了金钱的奴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貌似高高在上的艺术在政治和金钱的面前居然不堪一击, 从不可能获得独立发展的地位, 只能作为他者的依附而存在, 这就是艺术的悲剧。

嫦娥本应是一个幸福的女子, 但却因为贪婪、虚荣等无法克服的人性弱点而丧失了幸福的资格, 她只知道把仙丹吃完就可以长生不老, 却哪知高处不胜寒!筱燕秋同样无法超越贪婪、虚荣的人性弱点, 最终, 她的这种执着渐渐变成了偏执, 她的这种抗争更是演化为了自私的占有, 这是人性的悲剧。作为青衣名角, 戏剧舞台被筱燕秋视为精神的栖居地, 理想的寄寓所, 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筱燕秋执着追求的背后潜伏着一种不和谐——因虚荣、贪婪而导致人性的异化。筱燕秋先是因为利欲熏心贪婪的占有舞台、妒良才排挤老师而自毁前程, 等有机会复出以后, 她更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对老板阿谀奉承、对学生恶意打压, 放逐了人性, 却放纵了贪婪、虚荣、嫉妒。在她身上, 人性的弱点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腐蚀力量, 使她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不但丢掉了人格, 还丢掉了人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导致‘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的罪魁祸首, 则是‘我们身上的鬼’, 它是美好人性的异化。不把这‘鬼’打死, 它必然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我们心中作祟, 悲剧将会一代一代地重演”。

综上所述, 《青衣》通过“青衣”、“嫦娥奔月”两个意象深刻反映了人类生存中的普遍本质, 揭示了我们共同的生存困境和伤痛, 虽然小说并无力解决此问题, 但却以他特有的方式, 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存在命运的深层探问。

参考文献

[1].《诗学》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9页。

[2].《悲剧意识与文华传统》.胡明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11月。

[3].《青衣》毕飞宇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第2、3页。

“嫦娥奔月”:美丽的神话 第14篇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第15篇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故事,赞扬了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意境优美,情节动人,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在让学生整体的感知了课文之后,我主要是抓住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教学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积极的讨论,参与其中。在对于讨论的问题的深入性挖掘上。我安排了一个情境说话。嫦娥迫不得以离开人间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她会说些什么?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感受时,脑际已经生成了丰富的内心视象,也真正走进了嫦娥的内心,明白了嫦娥的无怨无悔。最后我把视线引向后羿,通过他的连声呼唤,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嫦娥为了大伙舍弃个人幸福的纯洁与伟大。这时学生再读第六节,感受到的是嫦娥奔月的凄美。我希望通过一遍遍地读,一层层深入,让嫦娥为民着想、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久驻学生的心间。由于时间没把握好的原因,最后一小节的处理十分苍促,学生没有能够体会到月亮为什么代表了人们的企盼团圆的心?为什么八月十五的企盼更会让人生发对美好的无尽追忆与感怀?还有学生在表演嫦娥与逢蒙进行周旋时,虽然能够表演,但言语比较苍白,没有体会到嫦娥的机智,我想如果之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准备的话,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上完这节课后,我深感遗憾的是课中时间安排不当,读悟交流不够彻底。然而,能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发人深思的语言导入启发学生潜心文本中边读边想。在组织品读感悟交流中,老师巧妙地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较好地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认为这俩方面是值得庆幸的。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2

推荐这是个美丽的民间故事,同学们很喜欢。在《嫦娥奔月》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想象,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真诚地欣赏学生尚为幼稚的叙述方式。师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读、想、议”展开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整堂课主要围绕“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这道课后习题来对文本主旨进行挖掘。对这个题目学生都能围绕课文中对嫦娥的描写来说。学生们有的说“嫦娥这么善良,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她心肠多好啊,所以乡亲们想念嫦娥”;有的说“嫦娥机智勇敢,她巧妙地和逢蒙周旋,为了不让逢蒙得到仙药害人,她吞下仙药和后羿永远分开了,她令大家敬佩,因此乡亲们都非常想念她。”……学生这些多元的解读,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让人物的内心更加丰富、更加饱满。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就是体会嫦娥与逢蒙的人物特点。在整个过程中,我一边不断地赞赏学生独特性并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一边引导学生将叙述完整化、准确化。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3

一、正音。

关于这篇课文课题中的“奔”字的读音,很多老师都在那儿不停的提问,郑老师特地做过解答。这两天,仍然发现学生在早读时还把这个字读错,于是我便想到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孩子们知道要随时使用工具书,这是这学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的。同时,由此引导学生搜集关于嫦娥奔月的其他版本的故事,也完成了课内课外的衔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探究习惯。

二、发现美。

从月美,到人美用优美、甜美的语言去读课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我想学生会在感悟中能充分感受到这些美的。

三、古诗文的引导和阅读。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的瑰宝,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继承和发展下去,这节课中我安排了大量的拓展阅读,还让学生收集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让学生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任务有什么看法,以及自己的读书体会;然后在学生读《嫦娥奔月》让学生边感悟课文内容,边体会文中内涵,来体会文中人物的形象,在自己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对整个故事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最后,安排了5到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作业,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课后反思:

这节课磕磕巴巴的上了下来,应该来说,想得还是比较多,但是最终执行的效果并不好。具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备课的时候考虑的事情太多,而有了一些所谓的想法,教者并没有把这些取舍好,整合好。

其次,在学生的把握上。接班以来,虽然知道学生的积累达不到自己想要的要求,但是还是期望个别学生的优异表现来盘活整节课,没有能脚踏实地的教学,个别学生还是没能在课堂中顾及到,因而对双差生关心的不够好。

再次,大容量的安排,可能没有顾及到学生的现状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也由于备课的“胖”,使得课堂教学后课后作业的时间被挤占,没有能体现出课改的特点来,以后在备课方面还要加强,上有效的课,做有效的作业。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4

《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叙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免于受害,忍受夫妻离别的痛苦,吃了长生不老药奔月成仙的事,意境优雅,情节动人。课文要求教会学生能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熏陶。

首先,我出示月亮图,让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考察了他们的积累习惯,非常自然导入新课。然后,我设计了温古回忆环节,连接上节课所学内容。接着,在让学生整体的感知了课文之后,我主要是抓住文中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教学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积极的讨论,参与其中。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的时候,我很好地把握了时机,做到及时板出关键词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个重点,就是我着重让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美,力求做到在读中悟,悟中读。课文第六小节就具体描绘了嫦娥奔月的情景,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嫦娥奔月的图画美。然后,品读嫦娥奔月的文字美。抓关键字词“接济、周旋”,圈画表现嫦娥性格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最后,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嫦娥的心灵美。再让学生再来读一读第六节,充分感受嫦娥奔月的壮美。这两点,我在本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不足之处,我感觉朗读训练有点少。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5

《嫦娥奔月》这篇课文叙述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免于受害,忍受夫妻离别的痛苦,吃了长生不老药奔月成仙的事,意境优雅,情节动人。课文要求教会学生能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熏陶。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着重让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美,力求做到在读中悟,悟中读。课文以《嫦娥奔月》为题,我个人认为课文的第一主人公是嫦娥,后羿和逢蒙的出现是为了烘托嫦娥。课文第六小节就具体描绘了嫦娥奔月的情景,于是我把它看作课文的重心,以它为主线,串起了整堂课。上课伊始,我从插图入手,请学生想象嫦娥奔月的画面,引出第六节。品读关键字词,感受嫦娥奔月诗意与优美。接着我把学生引向画中人——嫦娥。默读课文,圈画表现嫦娥性格的词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这篇课文文字虽然并不深奥,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多彩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载体与空间。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展开交流。从总体上把握两点:一是接济贫苦的乡亲们。二是不让坏人逢蒙害人,不顾一切吞下仙药。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接济”的意思。通过表演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周旋”,怎么周旋。在再现了那个惊心动魄千钧一发的时刻以后,让学生再来读一读第六节,感受嫦娥奔月的壮美。

这时候我安排了一个情境说话。嫦娥迫不得以离开人间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她会说些什么?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感受时,脑际已经生成了丰富的内心视象,也真正走进了嫦娥的内心,明白了嫦娥的无怨无悔。最后我把视线引向后羿,通过他的连声呼唤,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嫦娥为了大伙舍弃个人幸福的纯洁与伟大。这时学生再读第六节,感受到的是嫦娥奔月的凄美。我希望通过一遍遍地读,一层层深入,让嫦娥为民着想、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久驻学生的心间。由于时间没把握好的原因,最后一小节的处理十分苍促,学生没有能够体会到月亮为什么代表了人们的企盼团圆的心?为什么八月十五的企盼更会让人生发对美好的无尽追忆与感怀?还有学生在表演嫦娥与逢蒙进行周旋时,虽然能够表演,但言语比较苍白,没有体会到嫦娥的机智,我想如果之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准备的话,效果可能就会大不一样。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6

本篇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所讲述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迫害,不让奸诈贪婪的逢蒙成仙称霸,不顾一切吞下长生不老药成仙,从此与丈夫遥遥相隔的感人的凄美故事。文章在后羿、嫦娥、逢蒙三个人物性格方面塑造非常成功,因此本堂课教学我便从三个人物性格入手,以此展开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指出: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学生自己的体验感受,充分落实语文的人文怀。在教学时,我抓住后羿、嫦娥、逢蒙三个人物性格来解读文本,学生通过重点词句,读中悟,悟中读,读悟结合为指导思想展开教学,尊重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最终达到了感悟人物性格品质,能复述故事的教学任务。

不足之处:在体验嫦娥机智与逢蒙阴险人物性格方面,如让学生自主内化文本,想象并加以表演,更能入情入境,加深学生对文本和人物性格的感悟。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7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后羿追月”三个情节,采用换位体会法,将学生置身于文中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设身处地地领悟作者意图,与文中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嫦娥奔月”一节时,我首先请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景色美,文笔美,并通过朗读表达出美。接着请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美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欣赏课文插图,想象嫦娥升天的情景。然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老师的第一人称范读声中体会升天成仙飘飘悠悠的感觉。抓住飘飘悠悠,碧蓝碧蓝两个词语进行理解,让学生说相同形式的词语,最后师生齐读课文,升华情感。

再如学习“后羿追月”一节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亲情、爱情缺乏感性理解,一时难以体会后羿的焦急、迫切、痛苦、无奈。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们不是后羿,你们不着急。后羿是那么爱他的妻子,为了爱妻,他宁可不做众人羡慕的神仙。可是现在嫦娥升天了,嫦娥一去永不复返了,此时此刻,他还能心平气和无动于衷吗?后羿,赶快冲出门去,去呼唤你的妻子吧!”一声声“嫦娥!”“嫦娥!”的呼唤,动人心弦。接着让两名学生扮演后羿和嫦娥进行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依依不舍之情。

最后让学生进行续写,发挥想象写一写逄蒙,嫦娥,后羿等人的下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8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吞仙药升天成仙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文字优美,可读性强,是培养学生想象和说话表达能力的好教材。因此,课堂上我紧紧围绕奔月图片、感悟嫦娥形象,先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荡涤,在读悟的过程中真正感受人物的心灵美。文章选定了,接下来就要研读教材,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

为了设计出符合我们高语组模式特点的教学案例,我再次仔细研读模式的每个环节,认真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撰写教学流程,并与同年级组教师及蹲点领导陈校长相互探讨,不断改进。在课件制作高手孙老师的帮助下,一套精美的flash课件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直观的视觉效果,配上动人的音乐,有了这些现代技术的运用为这堂课锦上添花。

新课标不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如何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呢?我们的模式倡导“质疑--探究”,那么课前质疑就成了一堂课的前奏,但新的担忧接踵而至,模式中学生质疑提问这一环节实在难以预设,学生究竟会提什么问题?谁也无法预知。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驾驭课堂,我站在学生的角度试着去提问,把他们可能想到的问题一一罗列下来,并进行归类处理。

教学思路有了,接下来就要付诸行动。在试讲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熟,教学流程及过渡语也不熟,所以整堂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反复修改后,赛课时我抛开一切杂念,着重让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形象美,力求做到在读中悟,悟中读。我个人认为课文的第一主人公是嫦娥,后羿和逢蒙的出现是为了烘托嫦娥,所以我重点指导学生感悟嫦娥形象,后羿和逢蒙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课文第六自然段就具体描绘了嫦娥奔月的情景,于是我把它看作课文的重心,与课题遥相呼应,以它为主线,走进人物内心,感受意境美。通过配乐感情朗读,我把学生引向画中人——嫦娥,走进她的内心,学生通过几个“舍不得”语境填空练习,进一步感受到此时此刻意境虽美但主人翁内心却是不舍,无奈,伤心,难过,痛苦,期盼??有了感情的铺垫,学生再来读第六节,自然就能感受出嫦娥奔月的壮美。 这时候我安排了一个情境说话。此时此刻,遥遥相望的嫦娥与后羿以及乡亲们,一定有千言万语要倾诉,拿起笔代乡亲们写下对嫦娥的祝福,也可以写下自己祝福。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感受时,脑海中已经生成了丰富的意象,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明白了嫦娥的无怨无悔,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嫦娥为了大伙舍弃个人幸福的纯洁与伟大,在说与写的过程中,层层深入,让嫦娥为民着想、牺牲个人幸福的美好形象久驻学生的心间。

第一次站在全校语文老师面前上课,不紧张是假的,上完这节课后,感觉整个教学流程有点紧,读悟交流不够彻底。然而,却调动

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做到了读与写的结合,很好地贯彻了我们高语组的模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能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进步。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9

《嫦娥奔月》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神话故事。课文叙述的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做为第一课时,字词的掌握比较重要的,概括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也是必不可少。如何把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呢?我在导学过程中设计了三组词串,为学生整体了解故事情节,初步认识文中人物的特点作铺垫,这一点我觉得还是很有创意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把一些词语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可以大致把握文章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希望通过简单的词语,步步深入,让嫦娥、后羿的美好形象久驻学生的心间;当然还可以根据词串把文章看成三个画面,通过对三个画面的把握,进而知道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也就是三个小故事,理清文章脉络就顺理成章了。学生在自主探究时,先以自由朗读的方式通读课文学习生字,说说哪个字最难记,需要注意些什么,接着理解文中部分词语,理解后再读词块。读完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寻找词语排列的规律。学生在认真读文的基础上,会发现第一行词语是对文中人物后羿的描写,第二行是对逢蒙的描写,最后一行是对嫦娥的描写。随后逐行看文章,以词语来带动文章的学习,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整体看来,完成了教学目标,效果还是可以的。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10

《嫦娥奔月》是一篇神话故事,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使百姓免于受害,吃了长生不老药升天奔月的.事。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通读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也征询了老师们的建议。确定了课时的目标,备好了课,走进了课堂。

一、把握年段目标,课时特点明显

第一课时词语教学非常重要。词语理解形式多样,“奔”字的音选,据意择音;同时又联系上下文具体感受。

二、随文识字新形式新接触。

第一次接触随文识字的方式,上起课来还有一些不顺手,对于新形式我要大胆的接触。新的形式就要有新的挑战,我会更好的接受新事物。

三、本节课整体感觉时间有一些紧张,经常担心课会讲不完,一些知识点没有完全落实。讲解的不够自己,可能学生记忆的也不够扎实。

其实,说心里话,我很希望老师给我提出意见,很期待听其他老师上课的机会。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东西,真的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上不断成长!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11

经过反复斟酌比较,才定下教案。我大体的思路与以前大相径庭,在第一课时读熟字词句概括文章的大意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一上课便要求小组合作讨论,同学们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在小组展示时我出示了要求1、你读懂了什么?(找问题)2、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从课文当中找出相应的句段或关键的短语、词语汇报。)3、由此你想到了什么?(拓展)4、你有什么问题?(质疑)

小组展示时,学生们都表现的很好。能从课后的练习入手,从文章中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说出嫦娥的善良,美丽和甘愿牺牲自我的品质。并能与下面的学生互动质疑。由于担心课堂的秩序,学生交流时,我并未展开讲解,只是要求注意倾听,对重点语段画一画。而后又抓点提升,以嫦娥这个人物为主线,学生走进文本时抓住接济、周旋并适时进行写作方法的渗透,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使文章更加饱满,引导学生体会逄蒙的人物特点,反复体会引读。最后,体会嫦娥奔月的这一幕,并配上音乐引读,教学达到高潮。引导学生说说此时此刻你如果是嫦娥你会想些什么。这时,时间已过大半,所以设计的练习在练习时比较仓促,效果并不好。

如果在抓点提升时,只找出课文中描写嫦娥的重点句段,进行引读后,立刻进入练习。时间会比较充分,教师适时引导交流,并从学生的练习中找出问题,再讲解。寓教于练,学生掌握知识会更加牢固,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教学时才能轻松自如。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12

这节课是根据幼儿的需求生成的美术课,题材来至于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一节单纯的美术课,它同时让幼儿欣赏到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了解到一些古代文化,如古人的发饰、衣饰特点等。先请幼儿听故事再作画,可以让幼儿融入到情景之中,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画,可以使画面更丰富。使小朋友作品不会雷同,带有自己的个性。

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运用多媒体播放嫦娥的图片给幼儿观看,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古代人物毕竟是幼儿不熟悉的、陌生的,如果不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现,纵使老师描述的详尽入微、或是出示一张挂图,也不如大屏幕的图片显示来得直接、丰富,给幼儿更强烈的视觉刺激,带给幼儿深刻的印象。

作画材料的选择新颖,适合作画内容。此次作画我选择的材料是银线笔、黑卡、油画棒。因为嫦娥是住在月亮里,那么有月亮一定是夜晚,所以我为幼儿选择黑卡,表现夜晚;用银线笔勾勒轮廓,比较醒目;用油画棒涂色,色彩鲜艳。使幼儿能够方便快速地表现出自己的画面。

作为一节美术课,我屏弃了传统的示范画教学,就是以往的一味要求幼儿按照老师的范画去画,而是改成示范的目的是让幼儿看到老师作画的方法与步骤及一些特殊造型的表现方法,请幼儿画时,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去画,可以画得和老师不一样,这样调动了幼儿画画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路更开阔,进入愉快作画的状态。从幼儿的作品来看,每张画面都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理解在里面。

我准备再以这种方式来画其他的古代人物,在老师示范这个环节可做相应的改变:可以根据幼儿的要求来示范,因为画古代人物是要以故事情节来铺垫的,那么,在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画面由幼儿选择,也许老师示范的内容不是幼儿想要表现的,所以在示范这个环节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来示范。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反思:

课堂上,学生在阅读、讲述完这个千古传诵的神话故事之后,对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嫦娥的善良勇敢,后羿的勇敢正直,逢蒙的奸诈贪婪,学生通过他们的说,他们的读将三个人物牢牢记住。课堂教学可谓顺利也。这时,我让学生讨论的一个字嫦娥奔月的奔,到底是读(bèn),还是读(bēn),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通过查资料,询问等发式,告诉我说应该读(bèn),原因是:奔读bēn时含义有

①奔走;急跑。

②紧赶;赶忙或赶急事。

③逃跑。读bèn时含义有

①指向目的地走去。

②介词,朝,向。

③年纪接近。

④为某事奔走。因此,他们认为文中把嫦娥奔月的奔解释为奔走;急跑,很欠妥。是呀,将这个字的含义放到此语里,不就成了嫦娥奔走月或嫦娥急跑月了吗?这能通吗?此时我也认同学生的看法。事后,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再看了搜集的有关资料,心中豁然开朗了。结果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关键学生已经区分了奔的两个读音的不同含义,知道了如何去加以辨别。这就已经达到了目的。

嫦娥奔月教学反思 篇14

1.以神话故事导入。《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齐读第一小节。

2.每让学生个别读或齐读时,都需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既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提高学生阅读与听读时的针对性。这个是在阅读中一直贯彻的一个原则——带着问题阅读。

3.以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为主线,来引导学生阅读品味。后羿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逄蒙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用波浪线划出相应的句子。嫦娥和后羿夫妻关系如何?这些你能用书中的词语来概括吗?能想出一些词语来概括吗?

4.学生概括如下:后羿是一个力大无穷、为人造福的人;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机智的人;逄蒙是一个奸诈贪婪、心术不正、心怀鬼胎、人面兽心的人。

需要注意的地方:多一些学生的朗读。本堂课更多地引导学生概括与寻找相应的句子来支撑,忽略了学生的朗读指导,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

上一篇:走心的经典生日祝福语下一篇:论文免答辩申请理由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