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乡土文化教学

2024-09-19

闽南乡土文化教学(精选6篇)

闽南乡土文化教学 第1篇

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10-02

乡土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它蕴涵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既造成了中学语文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地气”,同时也导致中学生普遍的家乡观念淡薄,缺乏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此,笔者在调查了解厦门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这一现状的对策。

一、国内外现状

1.国外现状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有三十个州的法律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开设包括本州的历史、文学、语言等内容的乡土文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提倡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身边的乡土文化,他们经常把他们的课安排在社区博物馆,并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古战场、古工场的遗址、古旧建筑、古代桥梁,观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以增强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感。在美国,大多数较大的社区都有针对地方社区或州历史开办的展览,尤其欢迎学校团体去参观,地方博物馆还伴有导游指导。此外,几乎每个社区都会有一位或几位老人把他们的大量业余时间花在研究地方文化上,学校鼓励并提供多种机会使学生和他们相接触,这些研究者不仅负责向学生们讲述社区过去的故事,而且还能够指导教师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教学资源。

2.国内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语文教学大纲目标体系虽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乡土文化资源仍存在着被严重的边缘化的倾向。我们曾把厦门市同安区六所学校的学生和语文教师作为初试对象,发放500份调查问卷进行检测。通过调查可以看出,三分之一的教师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并不是特别关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很少在教学中融入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内容,即使有关的课文可以很好地结合闽南乡土文化知识加以拓宽和加深,教师也由于时间的限制或者应试的心态而舍弃。67%的学生对闽南乡土文化知识的了解都比较少,54%的学生的知识只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和课堂上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们对麦当劳、肯德基越来越喜欢,对粽子、年糕越来越陌生;对情人节、愚人节很推崇,对七巧节、端午节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可能正在无声无息地消逝,或被以欧美的方式“改写”。

二、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状的主要成因

1.应试教育是其主要原因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目标的狭隘化。语文教学注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重习题训练,轻生活实践;重分析讲解,轻形象感染。”这样,学习范围局限在课本的框架内,孤立于自然生活和生活之外,学生所学知识普遍脱离生活实际。其次,应试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应试教育中,学校成为按固定模式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封闭禁锢的、狭窄高压的“牢笼”,这样培养的结果,充其量只能是一些操作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

2.教学评价体制的导向

现行的教学评价体制还是以分数的衡量作为主要标准,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引导下,学校和老师为了考试取得高分,为了提高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只是强调考试内容的学习和巩固。而很少或者根本不教授课本以外的知识,即使它们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对策

1.闽南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应得到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充分重视

目前,发掘乡土文化的语文资源,重视把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重要性在国内的语文教育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厦门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市委副主委林成德在十一届市政协三次会议上的建议对我市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闽南文化和闽南语培训。他认为语文教师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播文化的任务,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灌输闽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闽南文化和闽南语的兴趣,对闽南文化的传播和闽南语的保护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引入闽南方言,用它来辅助教学,往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校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校训、标语、文化墙、知识走廊都可以和闽南文化相结合。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并帮助外来学生学习闽南语;可以邀请专家或退休老教师开设闽南语讲座,营造浓郁的学习闽南文化氛围。笔者所在的厦门同安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少敏牵头利用同安丰富多彩的教育字眼开发了以同安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同安风情丛书(全六册):同安儿戏童玩、同安儿歌童谣、名胜古迹、方言典故、传统饮食、民间故事》,旨在传承、弘扬闽南文化。笔者所在的学校厦门市五显中学也开设了《答嘴鼓》校本课程。

2.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把闽南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亲切感人,而且更具有感染力。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多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把对课文的赏析和对“乡土文化”的赏析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乡土文化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并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教师上课前可以利用三分钟时间开展语文小活动,例如:讲述家乡的名人郑成功、陈化成、陈嘉庚、朱熹、苏颂、林巧稚轶事,介绍日光岩、胡里山炮台、万石植物园、梵天寺、北辰山等名胜古迹、让学生唱一首闽南语或表演一段歌仔戏等。每个传统佳节可以让学生谈谈节日的来源,谈谈地方小吃蚵仔煎、芋包、土笋冻、五香卷、烧肉粽、同安封肉……一个个小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利用自己积累和了解的闽南乡土文化知识,表达思想感情,提高语文能力。

3.在课外教育活动中运用闽南乡土文化

开展民间采风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闽南方言中的谚语、俗语、民谣等。再如,组织学生考察闽南人的饮食文化,调查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探索南音的过去与未来,研究闽南中秋博饼文化……在挖掘闽南文化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用心去亲近闽南,解读闽南人文精神的精美;在对话沟通中,扩大了自己的视野见识,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也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闽南文化在新一代闽南人身上得以继承和发展。

闽南乡土文化教学 第2篇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普遍内容空泛,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材料贫乏,是学生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是源于他们没有贴近生活,缺少厚重的文化积淀,不善于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所致。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有效地融合起来,是改变这种状况的突破点。

一、乡土文化的内涵及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长期积淀延续下来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地方文明的总和,包括本地区的地域风貌、文物古迹、乡风民俗、民间艺术等。乡土文化是独具优势的课程资源,也是作文教学的优质的源泉。新一轮课改强调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博大久远,丰富多彩,学生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乡土文化更容易亲近和接受。乡土文化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注重乡土文化的浸润,能让学生走向更深广的文化空间,使他们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南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这里江风海韵,风物潇洒,南通是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具有“包容汇通,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拓宽学生选择作文素材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其作文的文化性和审美性;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南通的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有效融合

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本土,让学生写熟悉的生活,才能走出困境。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使二者达到有效融合,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

1.广泛阅读乡土文学作品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感悟人生、积累作文材料、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乡土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元素,是用带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写作手法,反应一定地域的民间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理想载体。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名家的乡土土文学作品,并以写为抓手,以读促写,抓住时机,组织学生开展读写活动。教师可推荐作品给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进行今昔比较,追溯通州从五代移民开始的历史沿革、社会变迁,积累写作素材,写出有思想深度的读后感和书评等。再比如《千年流光》就是一部特殊形式的南通文学作品集,包括王安石的《收盐》、崔润的《捍海堰》、梅兰芳的《回忆南通》、张明的《元宵灯节忆故乡》等作品,是南通千年来文化的具象体现。阅读这部作品,学生能增添文化意趣,培养创新思维,积累写作素材。

2.以乡土文化资源为写作对象

(1)描绘自然风光

一方山水自有一方风情,山的秀朗,海的湛蓝,花的鲜艳,树的繁茂……家乡处处充满着自然美。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近自然,用耳朵去聆听第一声婉转的燕语,用眼睛去观察第一片飘落的秋叶,从而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揣摩,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寻找大自然的个性特征,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并借助艺术手法,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

(2)状写名胜古迹

南通是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了不少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熟悉家乡的名胜古迹,有利于学生乡土文化的积淀。南通有曲溪茂林环抱的全国八小佛教名山狼山,有“春红夏绿波青镜,晓月夜灯弄曲池”的古护城河濠河,有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墓园啬园,还有古色古香的唐闸民居大院……教师平时可选择一些有关本地名胜古迹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假期里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家乡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

(3)叙写风俗习惯

南通传统的风俗习惯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南通有正月十五放烧火的习俗,清朝南通籍诗人李琦写道:“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中反映了古人丰富的农业知识,以及对传统习俗的爱好。又如南通人崇尚茶文化,喝茶有讲究,敬茶有寓意。旧时南通还有“施茶”的习俗。每当酷暑来临,居民商家门口摆上一只大茶缸,里面放上佩兰、淡竹叶、茶叶,泡上一缸茶水,供过往的行人饮用,以之为善举。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写作的典型素材,教师要结合材料布置相关作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收集、整理民俗习惯,集成选刊,供同学们传阅,以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记录当今人事

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深入生活,记录当今的人和事,获得第一手写作资料。首先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开掘美。例如,南通有位看车老人,他几年如一日,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都坚持从清洁工人打扫不到的缝隙里捡拾烟头,他俨然构成了街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又如南通市有一支自发组成的自行车队,在反恐斗争中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平凡的人以奉献为荣,不求回报。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材料加以认真思考,写出带有自己独特思考的作文。其次应关注南通的热点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南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学生写作也必须跟上家乡前进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研,让学生融入社会,关注民生,感悟家乡的巨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乡土文化是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应将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只有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构建张扬个性、充满创新活力的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

闽南乡土文化教学 第3篇

(一)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提供宝贵资源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 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教育部2014)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 (刘燕凌2012) 。闽南地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闽南歌曲、闽南童谣、海丝文化、木偶戏、高甲戏、火鼎公婆等民间文化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得天独厚的乡土文化条件更是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资源, 同时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渗透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二) 有利于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教育心理学认为, 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迁移即积极的迁移, 有助于另一种学习的理解和掌握。《语言迁移》一书将“迁移 (transfer) ”定义为:它不仅是指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影响, 还可以指学习者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 (Odlin 1989) 。

闽南地区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均已熟练掌握了本地方言———闽南语。首先, 英语与闽南语在发音、语言规则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十分相似, 这些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 学生已习得的闽南语有助于他们对英语这门外语的理解。

知识是一个整体, 在任何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必然会参照已学知识, 英语学习也是如此。因此, 在英语学习中, 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利用闽南语的正迁移作用, 适当使用对闽南语的认知去领悟或理解英语的语言规则、思维方式等, 从而加快英语学习的进程, 切实提高英语水平。

总之,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以闽南乡土文化为依托, 不但能丰富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增加英语语言学习的趣味,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而且能引导学生用英语传播闽南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 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中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最终实现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综合提高。

二、依托闽南乡土文化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途径

(一) 巧用闽南方言文化

闽南方言文化包括闽南的方言与俗谚、闽南方言童谣、闽南歌曲等内容, 闽南方言经过一代代传承、发展,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被誉为中国八大方言之一。巧妙地利用闽南方言文化来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将学生的母语文化引入教学中, 既能发挥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 又能让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通过不同种类语言的比较, 语言感知及应用能力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教师可通过presentation, debate, discussion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感知闽南方言文化魅力的同时提高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 笔者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一课时,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在最后的拓展活动中抛出一个话题:“Which language do you like better?English or hokkien?”通过“讨论与辩论”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拓展活动中就英语与闽南语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讨论, 对比二者的异同, 最后进行小组辩论, 选出一种他们喜爱的语言形式。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他们积极参加辩论, 有的分享了一些有趣的英语或闽南俗语, 有的讲述了风趣的方言故事, 有的甚至唱起了英语歌曲或闽南歌谣。这样, 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就得到了巩固与升华, 学生也在活动中对传统文化语言形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增强了跨文化意识, 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又如, 笔者发现, 英语词汇的学习往往是高中生学习英语的“拦路虎”, 学生普遍存在记单词难、单词遗忘速度快的困扰,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让一些擅长唱闽南歌曲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 利用脍炙人口的闽南曲调将一些英语高频词汇编成歌曲, 让同学传唱, 由于曲调是学生熟悉的, 又突然由闽南语转变成英文歌, 学生认为特别有新鲜感, 个个兴趣盎然, 学生对词汇的陌生感及畏难情绪大大降低, 从而为英语语法学习扫除了情绪障碍。然后在教学中不断通过两种语言的相似性提醒学生注意, 刺激他们的思维, 引导他们进行对比模仿, 并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这种母语正迁移的促进作用在英语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十分有效, 能使学生欣然而学, 轻松而学。

(二) 挖掘闽南乡土文化特色

闽南乡土文化包括海丝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生活习俗、社交习俗等, 具有浓厚的闽南地域特色。“八闽名胜无双地, 四海人文第一邦”, 宋乾道四年泉州知事王十朋写下这一对联, 跨越千年的广袤时空, 闽南乡土文化愈加源远流长, 有被誉为“红砖文化区”的闽南民居、讲究“五境之美”的茶文化、别具一格的“半夜出嫁”埔女婚俗…… (谢泽群2012) 。闽南地方厚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智慧无疑是高中英语教学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闽南乡土文化特色, 使其与高中英语教学有机结合,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勇于拼搏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 也让中国文化为英语文化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 教师可自行编写闽南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或通过搜集、改编资料等方法适时向学生呈现相关英语学习材料, 也可组织学生在课外通过interview, survey, note-taking等方式自主挖掘闽南乡土文化特色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分享、交流、探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利用闽南乡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丰富高中的英语教学, 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 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一课时, 笔者先用幻灯片展示学生最为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爱国华侨陈嘉庚、理学名臣李光地、中国妇产科学主要开拓者林巧稚等闽南本土名人照片, 再与学生分享这些闽南本土名人的趣事,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然后, 笔者借机提问:“Do you think they are great persons?”进而引出话题Mandela—a modern hero。该单元的Writing部分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150词左右的小短文, 描述自己喜爱的一位闽南名人。过去, 学生对于英语写作普遍存在畏难情绪, 甚至无话可说。而这次的作文由于话题是学生所熟悉的当地名人, 加上笔者也把闽南名人的有关情况先以英文单词或短语的形式与学生进行讨论并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功能句与词块组织材料写作。学生不再觉得英语作文难写了, 写出来的优秀作文也特别多。

又如, 闽南地区风光秀丽, 自然景观独特, 有充满民族风情的闽南民居、独具特色的厦门鼓浪屿、翔安香山等。笔者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 Unit 3 The Mekong River一课时, 充分利用闽南乡土文化资源, 让学生根据笔者所提供的当地闽南风景图片和教材内容, 分小组讨论并撰写英语导游词。学生写完后, 各小组推选一名学生当导游, 其他同学扮游客进行模拟练习, 练习结束后再组织投票, 看谁的英语导游词写得最精彩、最具吸引力。最后, 笔者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到当地景区进行实景模拟练习。由于学生对本地的旅游景区非常熟悉, 因此非常感兴趣, 学习的热情高涨, 英语学习的效率自然也高了许多。

(三) 借力闽南艺术文化

闽南艺术文化包括拍胸舞、木偶、南音、梨园戏、高甲戏、雕刻工艺、火鼎公婆等, 是中华民族极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借力闽南艺术文化, 既能丰富高中英语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继续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又能扭转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语”现象, 实现本土艺术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的兼容。

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 也要引入本土文化的内容, 把教学与本土文化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奠定必要的文化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编写校本课程、作业延伸、调查研究、微课展示等方法将闽南艺术文化渗透于英语教学中, 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感知、对比中外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 从而增强跨文化意识,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笔者精心挑选闽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文化形式, 如漳浦剪纸、厦门漆线雕以及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南音等, 与同校教师组织编写校本英语教材, 对闽南的艺术文化及传统技艺进行系统的介绍, 供学生课内或课外学习使用。笔者甚至把闽南艺术文化融入学生的英语作业中, 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人物访谈等方式去调查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闽南当地特色传统技艺, 并用英语进行记录, 之后在课堂前5分钟进行展示, 与同学分享所得信息, 学生乐此不疲, 有的介绍皮影戏, 有的介绍家传雕刻工艺等, 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单调枯燥, 英语学习实现了“生活化” (胡德刚、胡霞2015) 。

除此以外, 笔者还经常录制微课视频, 在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通过微课视频, 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感知并了解闽南地区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进而更深入地了解中外艺术文化的异同。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依托闽南乡土文化, 从闽南方言文化、闽南乡土文化特色、闽南艺术文化等三个方面着手, 既能丰富高中英语教学内容, 为学生的高中英语学习生活增添活力, 又能有效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潜能,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同时, 也能够加强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间的互动, 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参考文献

胡德刚, 胡霞.2015.利用乡土资源丰富高中英语作业内容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5) :82-83.

教育部.2014.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刘燕凌.2012.发挥闽南文化优势, 促进泉台文化交流与发展[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 :73-77.

谢泽群.2012.多彩的闽南文化[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ab71904844769eae009ed68.html?from=search.

闽南乡土文化教学 第4篇

【关键词】 闽南文化传承;闽南俗语;漫画教学;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语言等文化符号和载体,就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色和身份,最终被外族所同化,历史上这样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的民族并非没有。可见,中华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载体,是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其中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涵,而且充分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品格,闽南文化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一例。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人员流动的频繁和文化活动方式的多样性,灿烂多姿的闽南文化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中小学传承闽南文化自有其重要意义和现实性,且势在必行。而作为闽南地区的艺术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去挖掘、开发和传承本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并将其发扬光大,也是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意识。

我们研究的“以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构建闽南文化传承途径”的课题正是在上述背景下进行教学实践的,以期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建构一条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

一、闽南语传承在当今教育中的困境与出路

闽南语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交融互渗中形成的独有语种,堪称“晋唐古音”,现为我国八大方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60种语言中的一种。闽南语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和厚实的文化底蕴,是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的传承基础与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闽南语这种颇具代表性和实用性的方言,却有日益被冲淡的趋势和失去的危险。《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媒体曾以“闽南语的文化底蕴”为题进行报道:在闽南文化的核心区泉州城里,许多年轻父母认为让孩子从小就说普通话,发音就会标准,就不会有“地瓜腔”(闽南腔调)。父母的偏见导致许多孩子在生活中只会听和说普通话,而不会讲闽南话,即使偶尔听得懂闽南话也是一知半解,更别说用闽南俗语进行表达和运用了。显然,闽南语的弱化已经成为闽南地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闽南语的生存和保护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发出强烈的呼吁:闽南语是传播闽南文化的根基和重要载体。如果不加保护,不重传承,闽南地区许多优秀的地方文化、独特的传统习俗也将随之消失。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在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双重作用下,多项保护闽南语的工作已经启动,同时传统闽南文化课程也将全面进入泉州乃至闽南地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课堂,并将结合学科教学进行传承。

二、漫画创作对闽南谷语的作用

如今的孩子处在繁重的学习压力环境下,他们特别需要找寻一种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媒介调剂紧张的情绪与释放心灵的重负。基于此,在教学中只有依托一种孩子喜欢的艺术形式,并以此为载体与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进行巧妙的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决定采用漫画表现形式对与之在多方面具有相似性特点的闽南俗语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艺术化诠释。

漫画创作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绘画技巧,它具有思想性、智慧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方面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替代不了的作用。它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从中提取具有思想内涵与情趣的创作素材,进而运用发散式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多角度的创意构想,从中找寻最佳的表现点,从而创作出具有思想性与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以此提高欣赏与思辨能力。因此,体验富有闽南人文本色的俗语漫画创作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在创作中感受闽南俗语的智慧,也能让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放松,进而在幽默的氛围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由此逐步促进他们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2004年,国家教育部就在试行的《“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中写道:“漫画卡通越来越受到中小学师生的喜爱。收藏、临摹、设计创作漫画与卡通的同学已很普遍。学习优秀的漫画卡通作品,不仅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愉悦身心,而且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教育。其夸张幽默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和有创意的表现,能体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设计创作优秀的漫画卡通,还可以提升人的道德品质。”显然,开展漫画教学活动是在素质教育和传承文化的功能方面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与切入口,它兼顾了美育、智育和德育的功能于一身。因此,依托学校开展漫画创作表现闽南俗语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闽南俗语的特点及其在漫画创作中的优势

闽南语的词汇与普通话一样分为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叫词语,就是我们日常所用的口语词;而另一部分叫俗语,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些有一定的含意、有固定的表达形式、简练通俗并富有哲理性的定型化语句。在日常生活中,闽南人往往喜欢用形象诙谐的语言来表达对于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感悟,这种形象诙谐的方言就是闽南俗语。

林华东先生在《泉州方言文化》一书中认为泉州方言俗谚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押韵上口,流畅回环。如“细空不补,大空叫苦”,意为小问题不解决,发展成大问题就难办了。二是形象生动,明快简练。如“鸡仔飞上树——假鸟”,嘲讽装模作样或喜欢多嘴的人。三是涵义丰富,耐人寻味。如“鸭仔落水身就浮——免惊”,意为遵循自然规律的东西其结果是肯定的,不必要惊慌失措。再如“空嘴哺舌”,比喻空谈无用;“掠龟走鳖”,意为顾此失彼;“有耳没嘴”,意为多听少讲,等等。从以上可以明显看出,闽南俗语与漫画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即二者都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达到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以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或抨击人世间的假、恶、丑现象,从而充分表达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基于此,让学生以闽南俗语为素材,通过漫画创作的形式表现其内在的含义是非常适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把闽南俗语再创作为漫画,不仅有利于营造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准确运用俗语。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尽量挖掘、提炼、利用闽南俗语的精华,将其作为一种漫画教学资源,适时渗透,由此建立起漫画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闽南俗语和运用漫画形式表现闽南俗语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与此同时,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利用思维导图通过发散性的构思方法的练习,让他们对闽南俗语漫画创作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

经过上述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漫画创作的知识,也理解了所创作俗语的含义及获得将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相应场合进行表达运用的本领。

四、运用“思维导图”创作闽南俗语漫画的具体方法

在漫画创作初始,学生面对现成的表现题材——闽南俗语,大多不懂其读法和含义,因此,教师首先应朗读其准确的闽南语读音,直到学生会读为止,然后对该俗语进行解释,并在学生懂得其所表达含义的基础上让他们开始进行漫画构思。然而,此时学生若没有借助一定的构思方法,往往会在创作中觉得无从下手,施展不开。即使有些学生能一时画出自己的想法,也常常显得雷同且无新意,甚至是“图解式”的构思。为此,我们利用“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构思途径,激发学生找到与众不同的漫画创作点子。

思维导图是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许多漫画家或设计师就是利用思维导图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同样,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联想拓展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下面就是我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以闽南俗语“人喊跟人喊”为创作素材,在提炼出其“模仿”的含义后作为命题核心,进而运用“思维导图”设计有趣的情节,再用漫画形式进行表现的一个课例。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所表现俗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确立创作主题的核心。如“人喊跟人喊”这句闽南俗语的含义就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若用简单概念进行转换就是“模仿”。确定了“模仿”这个命题核心后,接着以此核心放射延伸出可以是“人物”的模仿,也可以是“动物”的模仿,再由其中的“人物”延伸出可以是“老人”或是“小孩”等的模仿;与其相似,“动物”也可以延伸出“老鼠”、“长颈鹿”、“袋鼠”等等的模仿。在启发学生联想延伸出众多的概念后,让他们进行概念间多层次的交叉组合,最后完成有趣的漫画构思。如小孩模仿老人有胡子、老鼠模仿人吹喇叭、老鼠模仿袋鼠有袋子、小孩模仿长颈鹿的脖子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发散构思,能让学生避开雷同的创作思路而另寻它途,从而让学生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在借助思维导图创作闽南俗语漫画的课堂上,学生们情绪高涨、思维敏锐、想象丰富、发言踊跃,一个个与众不同、富有创意的构思不时“闪亮登场”。在课外,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或借助网络等媒介积极收集有趣的闽南俗语,并在与同学相互交流中得到适时、自然的运用,引得同学间的欢笑声不断。

五、结语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第5篇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1 页 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成为当地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剧形式。中国的地方戏曲遍及有300多种,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昆曲、评剧、粤剧、淮剧、越剧、豫剧、黄梅戏等。泉州的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南音、拍胸舞等地方文艺表演,在多种文化交流活动中都享有美誉并多次获奖。它们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有的表演艺术技术含量也相当高超,可是在泉州本地的影响力都相当有限更不用说在全国。开办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拓宽传播渠道,增强其地方影响力,将其表演艺术普及化。这样不但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泉州地方戏曲,也有助于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

三、对于泉州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整合博物馆资源,建设文化历史推介平台

泉州目前有十几个博物馆,但是小而散、乱而杂。可以将博物馆产业化运作,全部展品统一管理,重新梳理。分设不同的展馆,如“泉州城市发展馆”、“泉州

第 2 页 民俗馆”、“泉州工艺馆”等等,配备专职的讲解人员,展现泉州各个层面不同元素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整合地方戏曲资源,建设艺术推广平台

建设一个高端的艺术文化中心,将泉州当地戏曲表演纳入其中,定期演出,还可以邀请全国各地的地方戏曲表演团体进行艺术交流。一方面丰富本地的娱乐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形成一项新的旅游资源。

(三)整合民间资源,建设视听传播平台

泉州自古以来,民间就流传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有许多富有哲理古语、歇后语,还有许多简单有趣的童谣。将这些民间素材收集整理,制作为书籍或是闽南语电影、电视剧、动漫等视听作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不但可以传播泉州的人文风貌、语言艺术,还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推动现有平台的产业化发展

相比于省内大部分城市来说,泉州的服务业还是比较发达的。但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少有人从更深更高的角度去发展这些平台。众所周知,泉州茶业很发达,茶馆也不少,但是真正懂茶、会品茶的人不多。茶馆是一个很好的茶文化推广平台,但是大部分茶馆只是为了卖茶。如果能在品茶这个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介绍,品茗知识的传播,泡茶艺术的演绎,树立茶文化的形象,这对茶业产业化发展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的。

泉州不仅要传播已有的传统成就与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整合现有资源,推动泉州文化产业化发展,在教学、传播、管理、营运中,经过有体系与组织的计划将泉州的文化实力播扬出去,用一流文化建设一流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第6篇

蔡家谱

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 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

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民俗民风差异、民间艺术形式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作文闽南文化载体之一的闽南民间歌谣,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属闽南语,乡音各异。闽南语极其复杂,而其复杂性在于同是在闽南方言区内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闽南各地的民歌传播与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民歌更具乡土气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解,便很难了其原意。

如: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中有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的意思。“衫裤漉漉佫打拼”,“佫打拼”为闽南方言”再卖劲”之意.有的歌谣大量运用方言,如不懂方言,根本无法读懂.如闽南渔歌《渔查某砪输渔干埔》,题目即为闽南方言,意思是讨海的女人本事并不比讨海的男人本事差。此歌谣通篇都用方言。有的民歌方言夹杂其中,如《闽南船歌》第一段:“行船真艰苦,无风来摇橹。摇甲目土土,双脚做擂鼓。”头两句还可以念,第三句意味摇得眼睛张得大大的,眼珠都要凸出来了。如不懂方言,往往被卡住,不能很好的体会歌谣前后的意思。有的歌谣从字面似乎也可读下,但却与原意相反。如闽南渔歌《海水淹》:“海水考,过年炊糕和炸枣。海水大沉郑,九月重阳大兜面。海水涝,二月沿海人破蚵。”其中“海水考”指海水浑浊退潮,“大沉郑”指海水满潮,“兜面”指地瓜粉糊,“海水考”指海水浑浊。漳州芗城《农民歌》的最后两句是:“大某细姨查某娴,农民愈想愈姆愿。”前三局分别讲三个不同女人,即“大某”指大老婆,“细姨”指小老婆,“查某娴”指女婢。意思是地主不劳而获却有这么多的女人伺候农民越想越不甘愿。如果不懂得这些特指,就难以理解闽南民歌的意思。流传于厦门的《渔民谣》开头的几句为:“起大风,唔是空。起大浪,浪来扛。海水向船南,举篙着来斩。”“ 唔是空”指不好的事情,“浪来扛”指浪在船上摔打,“向船南”指往船上浇泼。

二、民风各异,习俗不同。福建有“十里不同风,一乡有一俗”的说法,在闽南,民歌集中地体现了这个特点。由于闽南地域的差异,闽南各地的新娘她们出嫁时习俗不一样,反映在民歌上也就不同。厦门同安女子出嫁上轿前,有老年妇女用红线在这位女子的脸上的各个部位比划,并说些吉利话,称为“贵脸”;这些话被编成《贵面歌》,其中大多为祝福的话,如:“第六贵嘴边,今夜好团圆,十月生后生,勤俭剩大钱。”永春女子出嫁时,老年妇女则用纱线、铅粉、鸡蛋等装饰女子脸部,绞去脸部汗毛,使脸部更光滑,并唱《婚嫁吉语》:“鸡蛋白,鸭蛋白,子孙传甲归大宅。开面开面,大厝新郎君来做阵,大兄小弟同同母阵。”

三、同样的题材,极少雷同。由于闽南的地域差异较大,虽是同一题材的,歌词韵脚却不相同。如在闽南流传最广的闽南童谣《天乌乌》,不同的地域其演唱内容各不相同。如南安的《龙王迎亲》:“天乌乌,卜落雨,海龙王,卜娶某,龟吹萧,鳖打鼓,水鸡扛轿目吐吐,田婴举旗喊辛苦,乌鳗带路坐破肚,虾仔乱跳找无路,鲤鱼提盘乱碾肚,火萤担灯来照路,照着一匹龟一匹芋。客鸟赶紧来来报喜,飞来飞去畅一晡。”在看漳州芗城的《龙虾娶某》:“天乌乌,要落雨,举锄头,巡水路,看见龙虾咧娶某。鲟举灯,龟打鼓,水鸡扛轿叫艰苦,哲仔大腹肚。金鱼毋愿做新娘,哭得目吐吐吐。”再看德化的《海龙王,卜娶某》其演唱的内容又有不同:“天乌乌,要落雨,海龙王,卜娶某。田婴赶紧来织补织出一尾鲤鱼牯。鸟吹萧,龟打鼓,火萤蛋灯来照路,田玲举旗兼打鼓,水鸡扛轿话脚肚。扛呀扛!摇啊摇!对面遇到一堆乌石鼓;姑婆颠颠来拦路,掀起龙轿看龙某;龙某脸白皮又幼,姑婆乌乌腹肚粗;姑婆硬入去龙宫,酒席宴上毋自顾,大吃大喝胀腹肚。”永春的《天乌乌》又不同:“天乌乌,要落雨,阿公举锄头去掘芋。摇着一孵鹌鸡仔,飞到山拉岭;拄着一群打铁仔。„„”此外,流传于石狮、同安、龙海、南靖、东山、昭安等地的《天乌乌》,不仅没有一首完全相同的,而且差异很大。

闽南民间歌谣的艺术性表现手法

闽南民间歌谣的艺术性表现在许多的方面,主要有下面一些:

(1)情真委婉。闽南人较为深沉含蓄,一些话往往用委婉的手法来表示,有的看似直接告白,实际却更为含蓄。如安溪的《茶山对歌》:“小妹采茶下山坡,两蕊眼睛顾看哥;踏着石头翻跟斗,只骂石头不怪哥。”云霄的《看见啊妹不敢叫》等都是既委婉含蓄,又不失幽默,然而它所表现的情谊却更加使人感动。

(2)生动形象。闽南民歌注重给人以相象的感受,摩声状形,淋漓尽致。如平和的《旧社会黑暗天》形象地写出有钱人的神态:“大某兼小姨,查某娴仔扇魁扇,肥肥象大猪,坐下去满交交椅;吃大鱼厚油气,吃瘦肉嫌夹牙齿,吃线面嫌糊嘴边,走起路来很神气。”

(3)赋、比、兴是闽南民歌民间常用的艺术手法。赋是直接叙述描写,层层铺叙,将同样一种意思反复渲染,将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如安溪的《作用歌》用诗108行,从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述说作田人的辛酸苦辣。厦门的《新式结婚歌》从一步到六步,每步四句表达了对新式结婚的赞美。许多的歌谣都是无独有偶从十个方面铺陈,如厦门同安的《十步送哥》、诏安的《十想郎》等。比兴就是“比显而兴隐”,比是明比,兴是暗比。诏安的《涯妹等哥心莫凉》:“三月韭菜皮皮青,涯妹等哥心莫凉;妹子可比韭菜样,韭菜没肥也难青。”以韭菜需要肥,喻指妹需要哥爱情之水的浇灌。又如诏安的《深井打水索要长》:“深井打水索要长,两人交情同心肠;妹呢可比凉井水,桶子落井水就上。”暗用打水来比喻两人情谊,用妹喻指井水,不管井多深,只要打水索够长,井水就会打上来。又如厦门的《鸦片害人》形容鸦片烟鬼的形象:“常吃鸦片瘦象鬼,嘴腮无肉象加锥,嘴孔嘴齿黑鬼鬼,眼睛大大象铜镭。胸坎瘦得似楼梯,腹肚大得象水柜;双脚就象草蜢腿,双手瘦得象拍鼓槌。”“加锥”一种尖嘴吧的小鸟;“嘴齿”指牙齿;“黑鬼鬼”只又黑有脏;“铜镭”指铜制的硬币;“拍鼓槌”指用竹子做的四筷子的打鼓的工具。通片运用比喻,入木三分地表现了鸦片烟鬼的特点。

研究闽南民间歌谣的意义:

上一篇:车间禁止吸烟通知下一篇:房屋租赁合同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