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24-07-29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精选6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1篇

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从体育课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了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具体方法。

关键词:体育课;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生

一、前言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既要完成教育任务,而且还应该实现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教育功能上,体育课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更重要的是,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自身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实践性强,整体性强,社会性强,差异性大,复合性明显以及交叉性明显等。基于该特点,可以看出体育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表现为: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身体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为学生观察和发现各种复杂的体育现象提供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体验创新带来的乐趣。为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利用体育本身的特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是侧重技术、技能的传授,使学生成了会做动作的机器,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根据体育课及体育教材的特点,就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方法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望能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培养出的人才当属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体育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置于重要位置,贯穿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寻求多种途径及方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充分挖掘体育教材内容价值。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因此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完成,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当即的记忆、反复的想象和集中注意。体育学科教材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常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2.有意识地增加左侧肢体的练习。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左、右半脑子是有明显分工的。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各种跳跃、摆动、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人的潜在能力得到发展。

3.引导学生自选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

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设置少量供学生自选的技评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设置少量体育考核项目供学生自选。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5.大胆增加体育游戏活动。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外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活动。学生在可能的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可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营造公平竞争、冒险获胜的气氛。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或分组创编体育游戏,由师生共同评价孰优孰劣。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方法

1.发现法。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如在学生立定跳远时,教师提出影响远度的因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去实践,去判

断,去体会。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影响立定跳远远度的因素,让学生通过验证实践来提高自己立定跳远成绩。

2.问题教学法。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景教学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景,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4.讨论法。讨论法就是拘泥于老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形。而比赛阵形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下平行、重叠、斜线站位,三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

三、结语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体育教学也必须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素质

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体育课以其实践性强、整体性强、社会性强、差异性大和交叉性明显等鲜明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自身优势。体育教学中可通过充分挖掘体育教材内容价值,有意识地增加左侧肢体练习,引导学生自行创编成套动作,设置少量供学生自选的技评项目,大胆增加体育游戏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发现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具体方法寻找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鲁世杰.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4).[2]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6.[3]陈章干.开展创造性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2篇

一.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性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理解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特点、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措施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将来工作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性学习,也称为自主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正因为创新性学习如此重要,所以,历来就为人们所重视。创新性学习过程的本质是:一般来说.是以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为基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或者说是以认识为基础的知、情、意、行与个性品格统一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

大学生只有具有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才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不少大学生缺乏高层次的学习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2、要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学习模式从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出发.一般应选择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探究式。这种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自己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程序为:创设情境— — 定向自学— — 师生研讨一质疑点拨— — 反馈练习。

(2)讨论式。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讨论能使学生在广阔的知识领域里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和思考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程序为:指导学习— —提出问题一开展讨论一点拨小结— — 反馈练习。

(3)尝试式。这种结构突出了让学生通过大胆的尝试实践去学习知识、掌握规律和方法。其程序为:提出目标— — 自习教材— — 尝试练习— — 教师点拨— — 再次练习。

3、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采取的步骤、程序、途径、手段等等。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其作用表现在:一是能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能提高学习质人才培养量。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就能够省时、高效地进行学习。学习质量表现为对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理解的深刻程度和知识转化为能力之后的熟练运用程度。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运用,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对

学习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2)要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特点。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四个基本特点:一是合目的性。即学习方法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目的。目的不同,学习方法也应当有所不同。能否选择适合目的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目的能否最终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二是合规律性。就是学习方法必须符合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合主体性。学习方法是受应用方法的学生自身的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与影响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同一学习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结果。只有符合学生的特性、因素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四是合对象性。学习对象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学习对象不同.必然要求学习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学习方法是否合对象性。也是学习最终能否具有有效性和最佳性的重要和基本条件之一

(3)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各门学科(课程)具体的学习方法。第二个层次是许多学科或所有学科普遍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质疑学习法、重复学习法、探索学习法、整体学习法、结构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联想学习法、回忆学习法、模仿学习法等等。第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它和学习方法相比,是更高一层的方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哲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用哲学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一方面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深刻理解前人和他人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要用哲学方法去分析、认识学习过程中的具体矛盾、具体问题,形成新的具有学科特色或个人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4、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体会、摸索、探讨、总结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学生要善于把学习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习方法的知识向学习能力转化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应用”。同时,学习方法不仅因学习对象而异.也因学生不同而异。因此,要求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把一般的方法与自己的特点和学习对象的特点内在地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也不一定是只有上了书本的或杰出人物的学习方法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生既要参考和借鉴书本及他人的学习方法.也要在自身的学习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探讨新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5、教师要注意传授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这是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打鱼的本领,就能够得到更多的鱼。同样,学生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够源源不断地汲取更多的知识。另外,可以开设“学习学”课程或举办此类讲座:还可以经常举办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方法研讨会等等,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并能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创新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观念的创新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出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应在各类学生中开设创造学相关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要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宣传,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生科协、社团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外科技制作、调研及相应的竞赛、展示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参

与意识,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出人人想创新,比学竞争、奋发向上的舆论氛围。

2.教育内容的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内容的创新,高职教育就是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理论教学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可参考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进而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改变单一的以学科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合理配置,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3.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教师来说,方法的传授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这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发表意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推断,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当前学科的前沿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3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是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 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发展智力, 提高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此, 要做到“两个结合”, 遵循“三项原则”。

一、两个结合

1.“自主”和“创新”结合

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 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 而没有创新也就无从展现自主。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 人的创造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只有自主与创新完整统一, 才能充分展现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人的自立、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

2. 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主”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性状态, 这样就容易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双主”结合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

二、三项原则

1. 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学习, 自主建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看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发现过程及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的过程。坚持主动性原则, 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 使学生处于主动、活泼的状态, 从而引起学习需要, 激发学习动机, 达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为此, 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创设成功机会,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二是提供参与机会,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 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遵循活动性原则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教学中不能只关注掌握知识理论, 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二是坚持学习活动互动性, 学习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 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3. 建构性原则

建构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 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 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地说,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2) 积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

(3) 创造条件让学生当老师, 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把一堂课的内容简要概括。

(4) 设计有创新因素的作业, 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识, 对知识有新领悟。

(5) 做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创新精神。

例如, 高中学生在学习“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综合应用”一课时, 课堂内先小组讨论, 要求各学习小组总结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和电磁场中的运动情况, 然后推选出代表发言。结果有多种答案, 教师再启发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分析归纳问题, 最后要求学生课后翻阅资料, 做好作业。由于学生积极性已调动起来, 所以第二课再讲综合应用时, 学生纷纷发言, 列举各种应用, 从质谱仪到磁流体发电, 从磁流量计到回旋加速器, 还有学生详细分析霍尔效应机理, 甚至谈到用磁聚焦测电子荷质比等。课堂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勇于质疑、独立思考、参与操作、优化扩展等程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 这对于传统教学的改革, 对于物理学科的教学改革, 对于物理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只要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 积极开展教改活动, 一定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造性人才。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创新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 又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特殊使命, 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师要构建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4篇

那么,应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近几年来,我大胆地进行了一点尝试,得到的粗浅体会是:

一、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把重知教育转向知智并重教育,首先应由单纯的引导学生解答问题转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至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探讨和发展问题的能力必然会逐步形成。如在理解课文《渑池之会》一节时,当老师提出:“渑池之会秦国和赵国谁赢了?”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站起来答道:“还不是打个平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课堂像炸了锅似的议论开了,经过讨论,最后形成了共识,都认为赵王赢了。有的说:“从乐器来比较,越王鼓的‘瑟是乐器,秦王击的‘缶是瓦罐。”有是说:“从人物级别讲是秦王亲自让赵王鼓瑟,而赵王没有出面,只是大臣蔺相如迫使秦王击缶的。”有的说:“从国力上讲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强弱相差悬殊,打成平手即是弱者赢。”更有甚者说:“从地点看秦国是‘主场,赵国是‘客场,一般讲‘客场保平即是胜利。”学生把这一问题的见解带到课外、带到社会,这个问题或许还会伴随他们一生。这种开放式的个性化阅读已跳出了课本,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使阅读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分辨能力。

二、营造和谐气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在学生中所扮演的角色,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从而在课堂上共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气氛。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一方面我们要使学生成为教育主体;当学生提出独特见解时,教师都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使学生有求知的动力,乐于走进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迁移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知识和智慧的天地中自由翱翔。

三、抛开框框条条,大胆设问质疑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语文教学的主要弊病在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分析上,把生动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这使本应给人以美感和灵气的语文教学,成了机械化的训练,学生得到的是干巴巴的结论,何谈创新的培养。再者,传统的阅读教学,着重于字、词、句段的理解,着重于教师将所谓“标准答案”全盘捧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死记硬背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形成了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课后扔笔记的不良现象。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创造力,危害不可小视。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有创新精神,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研究者,启发他们各抒己见,敢于质疑设问。要指导他们用创造的目光去分析,不要追求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表扬。

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激发创新潜能

教学实践证明:在给学生指明学习目标后,让学生阅读分析教材,自己去解决目标中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准确地做出来。所以,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教授《负荆请罪》这一课时,让学生说一说“廉颇到蔺相如府上后会怎么说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思考,便有学生这样精彩地写道“蔺相如,您视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实在令人钦佩,您是真正的国之栋梁。而我呢,却不顾国家的利益,把心思放在地位争宠上,我太自私了,请您处置吧。”“蔺上卿,我们赵国能有今天,全靠您的机智勇敢和您博大的胸怀,小人我实在惭愧。”“蔺上卿,我太卑鄙了,为了跟您争地位,竟不顾国家的利益,今天我特意背来荆条,请您处罚我吧。让我永远铭记教诲——团结就是力量。”……从以上的答案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流动跳跃,潜在着智慧和灵气,这样的课堂呈现出开放的理想境界。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排练课本剧,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再加工与再创造,发挥小组优势,有的带来道具,有的化了妆,有的制作了背景,有的加入了台词。学生置身于课本剧表演之中,以各种感官去品味、体验作品。

总之,我们要不断强化创新教育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开展各种创造性活动,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广泛研究,却是在90年代以后。近十年来,已有上千篇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论发表,研究角度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主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一、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3],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4]。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5]。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7]、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8]。上述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科学而完整地阐述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各种因素,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较多,既有社会文化、外部环境、教育水平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内部因素。但总结起来,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理念观念的束缚

(1)教育理念僵化。刘树仁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 “承传型“、“标准

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9]。

(2)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彭旭、胡弼成等曾提出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极其巨大,不可忽视。他们认为传统儒家文化在人生态度、求知精神、怀疑精神、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精神、师生关系、功利价值、学习风气、管理模式等五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等提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主要来自已有的文化传统,突出表现在文化上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必须有适合创新意识生存的文化传统[11]。

2.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例如,岳晓东、辛雅丽等都曾经指出我国高校目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应该向应用式的双向教学方式转变,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研讨班、讨论小组、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游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12],变单一课堂讲授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授—接受“式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弊端[13],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技术落后

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1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15]。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1.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弼成提出的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间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16]。此外,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等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氛围[17]。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等提出要培育和提高师资力量,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岗位聘任制,引进市场机制来约束、激励教师队伍[18]。王辉、程建军等则提出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估方法等措施[19]。

2.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20]。通过大量考察高校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22]、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23]、“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24]。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收到“四两拨千金“的成效。

3.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2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26]。

四、国内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研究方向

综观近几年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可谓范围广泛、新意不断、成果颇丰。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但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已经十全十美了,未来还需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基本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对每个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比较少见,还未形成体系,这将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2)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之间的整合性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从不同层面简单罗列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阐明各种方式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缺少整合,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最大优势。

(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总体上仍脱节。对一些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但对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等还缺乏审慎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提出一个覆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服务效果优、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阻碍了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4)加强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及其借鉴意义的研究。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力度不够,同时,对中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比较的研究也较少见。中西方教育思想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优势,通过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全面总结和汲取西方的教学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今后教育思想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在实际的研究中未能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在方式与方法上也没有太多的差异性。例如,把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简

单应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未能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规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未能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难免有片面之嫌。这是未来研究需要改善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59-60.[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3]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4]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75.[5]张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6]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29-32.[7]Burton R.Clark.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8]黄春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12.[9]彭旭,胡弼成.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3):65-66.[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及对策[J].湘潭大学学报,2003,(2):140-143.[11]刘树仁.论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倾向[J].教学与管理,2001,(6):7-9.[1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5-86.[13]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3,(5):926-927.[14]潘建广,何彗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227.[15]蔡卡宁.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5,(4):56-57.[16]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17]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3):45-47.[18]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8-29.[19]王辉.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53.[20]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22-24.[21]尹家明,杨国祥.对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4,(10):3-8.[22]汤伟钢,赵黎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MMTT模式[J].价值工程,2006,(3):39-42.[23]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94.[24]杨胜刚,乔海曙,等.“分层递进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构建与实施[Z].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研究报告,2006:42-63.[25]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3):76-77.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6篇

一、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高校组织开展数学建模比赛,对创新型大学生的选拔机制进行完善,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实战平台。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建模竞赛,通过竞赛实现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竞赛的开展主要分为初期选拔、暑期选拔以及赛前选拔三个阶段。

1. 初期选拔阶段。高校于每年的4 月开始进行初期选拔的筹备工作,在5 月初开始进行动员宣传,采用张贴海报及制作展板等形式进行文件的发布,全校级别的数学建模竞赛于6 月份组织开展。随着近些年数学建模竞赛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高涨。数学指导组教师一同进行竞赛论文的评审,遵循一定的评审原则,保证评审的合理性、客观性。获奖人数根据参赛总人数进行合理设置,通常约占总人数的50%。经过校级竞赛选拔部分善于创新的学生进行暑期培训。整体而言,数学建模竞赛具有较大的影响,涉及较多的学校与学生,学生从中也可获得较大的好处,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

2. 暑期选拔以及再次选拔阶段。高校通常在8 月开始着手参赛学生的建模专题培训,合理制订数学建模专题的培训计划,对竞赛知识内容进行科学编排,保证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的均衡安排,使指导教师的教学优势得到发挥。课程组按照大纲的指示,进行年度教学计划的科学制订。教师也可一同进行备课,以全国竞赛出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竞赛能力的提高。在短期集训课的学习完成后,对参训学生进行再次选拔。此时学生的竞争意识将十分强烈,选拔竞争也十分激烈。

数模指导组教师需仔细考量选拔的结果,一同进行各小组学生论文的评审,善于发现创新型学生,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对待各个参赛学生,最终选出享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资格的学生,并且对这些学生的组合进行优化。

3. 赛前再选拔以及模拟训练阶段。高校在8 月下半月进行赛题模拟训练,模拟训练的要求遵循全国赛的标准,频率分析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白一青: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数学模型课程的载体作用下,开展数学建模综合实验和数学建模竞赛培训,对培养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创新能力进行探究,并提出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创新能力;培养为5 天一轮。指导教师此时需要在指导工作中投入大量心血与实践,做好学生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学生根据全国赛的标准进行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阅和点评。各小组可选出一名代表作点评,讨论汇报工作,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此时学生的讨论将十分激烈,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结果也将逐渐浮现,数学建模理论也逐渐实现提升。

二、数学建模竞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分析

1. 大学生参赛积极性高,参赛成绩较为理想。通过以上方法,大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参与十分积极,成绩越来越理想,创新能力也得到阶段性提高。近些年,大学生参赛人数持续上涨,上涨幅度甚至将近20%,学生的参赛成绩也达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挑战杯活动中的参与也同样热情高涨。这些学生凭借数学建模竞赛,实现了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数学建模训练的作用下,大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数量观念,能够对事物数量及其变化进行敏锐观察。并且,数学的严谨推导可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思路更加清晰,可以轻松地应对各项事务,使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使数学理论能够付诸实践,从而使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上一篇:小班美术生日蛋糕下一篇:县长在县委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