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艺术节的作文

2024-07-05

于艺术节的作文(精选9篇)

于艺术节的作文 第1篇

艺术人生,人生艺术!艺术给人以美,给人以享受,陶冶人的身心;人生因为艺术而更加完美、更充实。

——题记 在xxxx年年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大型节日——艺术节文艺汇演。 细细品味校园艺术节的节目。有的体现中华上下五千年渊源的文化,有的突出时代潮流,各具特色。但是我想,唯一不变的是同学们对艺术节的追求。 艺术节开了近三个小时我认为每个节目都非常精彩。在每个演员表演的过程中,观众们都会发现——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多才多艺的人。

老师们的节目让同学们蠢蠢欲动,令人兴奋不已。学生会的表演更是别有风味,同学们的时装秀,精彩的街舞,绚丽的民族舞,嘹亮动听的歌声,老师们的舞蹈独具风味,艺术节就是一个学生和教师们自我展现,尽情发挥的舞台。它供大家尽情享受青春的美好,释放青春的激情。我从参加活动的每位表演者的脸上飞扬的神采和观众席上的阵阵掌声和喝采声中,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节作为我们学生生活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让我们更深一层的艺术的魅力。虽然现在是冬天,可是我看见了我们永远不冷的心,我看见了这个演出,心沸腾了,我感觉到了青春的力量, 整台节目处处洋溢着青春的美,这种美来自生活和我们的心灵。我们只是用生动,有趣的节目诠释着我们对生活的感悟!

校艺术节终于落下了帷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同学们都处在兴奋的状态中 期间,学习一样都不能拉下,但是对于艺术节,同学们还是有极大的热情,学习,活动,哪一样也马虎不得。看看周围的同学,谁也不轻松。每个人都尽心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大家目标明确:圆满完成艺术节。再想想老师们,那才是真累。他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编排的节目,还得对整台节目负责,还要完成自己的课程,

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在这样的氛围里,大家嘴上叫着累,手上的活可不敢放松,奔着同一个目标前进。正是通过这些活动,启迪了我们的才智和灵性,发展我们的才艺和特长。我们在活动中高举生命智慧的大旗,有思想的翱翔,有感情的抒发,有青春的旋律,有技能的展示,有科学的探索,有毅力的体现,有诗意的飞扬…… 在艺术节期间,同学们清理环境卫生,精心布置,把节日的校园装扮得五彩缤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表达了对母校的热爱;歌手大奖赛,同学们用激昂的歌声、饱满的热情、独特的创意来赞美祖国、歌唱未来,抒发了我们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望;诗歌朗诵、英语朗诵比赛,同学们激情奔放,用饱含深情的诗句赞颂祖国的强大、

畅想美好的未来,极大的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同学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各项比赛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才华,陶冶了同学们的情操,展示了我们学园文化特色和学生的个性特长,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我认为艺术节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大脑,放飞心情的空间,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张扬个性的舞台,同时也让我们受到了一次极好的艺术教育和美的熏陶。在活动中,我们既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又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所有这些,为我们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中学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不仅是对同学们文化艺术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我们学校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一次大检阅,它为展现我们的青春风采和精神风貌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办好校园文化艺术节,有利于发掘我们的潜力,发挥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这次艺术节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然而,许多精彩的片段犹然历历在目;许多动人歌乐依旧余音绕梁。是的,艺术节虽然是一个有限的时间段,但艺术的空间却是无限的。当艺术节的第一个音符在校园的上空飘起来时,艺术已不容拒绝的走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走进了我们的每一寸空间。 江山代有才人出,谁持彩练当空舞? 让我们每一双手都学会创造吧!让我们每一颗心都流淌歌声! 让我们在鸿江之畔奏响时代的强音! 愿艺术之花香满校园!

于艺术节的作文 第2篇

中华艺术宫就是世博会的中国馆。我五岁的时候去看过世博会,可是全都忘光了。今天,我可要好好看看。

哇,中华艺术宫太美了!它红艳艳的,一层又一层,简直就是一座美丽的城堡。里面分成十几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挂满了名画,还有很多名人的照片呢。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齐白石老人画的一匹强壮的骏马。他画得实在是太好了,你看,马的鬃毛都竖了起来,浑身肌肉鼓鼓的,马腿跨得大大的,马尾巴都要飞起来了,它一定是在跟别的马儿赛跑;我保证它能拿第一名。我妈妈就属马,她也肯定第一名。

我还看到一幅画。画上有一位勇敢的战士,波浪已经没过了他的胸口,可他还挥舞着手臂,可能在说:“敌人,别跑!我一定要和我的兄弟姐妹把你们消灭光!”我也学着这位战士的样,拍了个照片。我也要像这位战士一样勇敢。

还有一幅画上画着一只凶狠的老鹰。这鹰浑身的毛都竖了起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爪子紧紧地抓住树干。我猜,它肯定在捕捉什么猎物。

有感于丹纳的《艺术哲学》 第3篇

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和列举了意大利时期的绘画特征,意大利绘画之所以一流所需要的条件,证明这些绘画的产生和环境离不开;尼德兰时期的绘画的和拉丁民族绘画的不同,受种族、自然环境的影响;希腊的雕塑受时代、种族、制度和环境的影响。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艺术作品的产生受种族、时代、环境的影响。种族、环境、时代也是艺术品产生的缘由和规律。

丹纳所指的种族要受着环境的影响,温和宜人的环境中成长的种族,要比别的民族发展的更快、更和谐,没有严寒让人迟钝,没有酷热让人消沉和懒惰。不会陷入野蛮的粗暴。例如希腊的独特的温和的气候和海岸线的延长,造就希腊民族的聪明才智,可以胜任任何一项脑力活动。

在环境上,丹纳所指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还包括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这些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时代精神以及风俗情况对艺术家的影响相辅相成,从而引起文学艺术的变化和发展。正如丹纳所言,艺术与环境从始至终相互契合。伟大艺术的产生必然与伟大环境的产生同步,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艺术质量的好坏。

在时代上,丹纳所谓的时代,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状况等,这些因素影响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的气候”。在时代上,丹纳列举了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和现代人的艺术的不同,古希腊人的简单的生活和简单的制度以及简单的社会风气,最终造就了古希腊人拥有的平衡而简单的心灵,所以也使得古希腊的艺术简单和趋向尽善尽美,没有任何的杂念,艺术只为艺术创作。与此相反的是现代社会造就的人的贪婪的心灵、灵魂的无处安置、激动而痛苦的悲观厌世造就的艺术复杂而又找不到任何的价值。

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在丹纳的笔下并不是独立分开,而是相互影响。例如尽管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的艺术差异颇大,除了种族的原因,还和两个民族的生存环境有关。尼德兰绘画的差异性除了环境的影响,也和时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总而言之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艺术作品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

除了分析艺术作品产生的规律,丹纳也分析了艺术作品的理想。这种理想表现为,突出艺术品的特征,特征要体现艺术品的价值,接近艺术品的目的,体现艺术品的显著特征。为此,丹纳提出了衡量艺术作品的三个尺度,分别是特征的重要程度,特征的有益程度,特征的效果的集中程度。

什么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程度?体现为艺术作品的深刻的,内在的,先天的,基本的特征。也体现为艺术作品特征的重要次序上,接近本质的地方上。什么是特征的有益程度?即艺术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效果的集中程度?即艺术作品各方面的元素通力合作去表现特征的程度。因为只有把元素所有的效果集中的时候,特征的形象才格外显著。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效果的集中主要表现在人物、情节、风格三者之间要保持平衡、和谐配置。

总之,以上两方面是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论述的主要论题。丹纳一方面是从内部因素论述,一方面是从外部因素论述。内外部结合,产生了艺术作品。但丹纳的《艺术哲学》依据笔者观点,丹纳似乎只重视外在因素对艺术的重要因素,而忽视了人,人作为主体对艺术的能动作用,这也和丹纳深受实证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以及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孟德斯鸠和斯达尔夫人、黑格尔的观念演化论影响有关,但毕竟艺术之为艺术,离不开人的因素,离不开人作为主体的实践作用,倘若只能从进化论和实证主义去分析,艺术的多样性也就没有了价值,只是一种公式。这里又涉及了笔者所学的学科—民族音乐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最初的名称比较音乐学,也深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实证主义的影响,但这样的文化背景造就的音乐的研究,往往会陷入一种文化中心主义,所以学科后来又转向文化相对主义的研究,研究作为不同的文化的音乐研究,所有的音乐的存在都具有等同的意义,音乐没有贵贱之分。这样学科的发展走向文化的多元性,研究音乐才具有了丰富多彩性。但这些,都离不开对人的研究,没有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怎样的环境、种族、时代也造就不了伟大的艺术。艺术生产理论也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艺术,尤其是中国的艺术,十分重视意境,讲究天人合一,讲究气,提倡艺术描写和表现宇宙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元气流动的韵律与和谐。重视人的主体性,心为物之君,讲究中和之美。中国的艺术一方面强调情感,另一方面又强调感染教化。所以艺术也只适用于一般的西方式的艺术原理,依据笔者的观点,艺术,作为一门形而上学的学科,本身便是缥缈无定,没有框架结构的形式,是不能用科学的实证主义,概括所有的艺术。比如从音乐史的分析上,中世纪的音乐艺术虽然体现为教堂音乐的对上帝的无限虔诚上,却依然阻挡不了骑士音乐的风头正旺;古典主义音乐虽然板正,却依然阻挡不了它的浪漫主义的激情四射。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颇为复杂,不像是流水线的工艺品,只需要一个模型,便诞生千万。艺术产品的创作过程,艺术产品的生成过程,艺术产品的受众过程,都不是科学实证主义能够简单概括,不是公式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于艺术节的作文 第4篇

【关键词】 作文教学;方法;鼓励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积极寻找鼓励的对象和内容,并作适时充分的鼓励和表扬

人是渴求表扬和奖励的动物,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也希望能听到别人的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得到老师及时的肯定、表扬,他就会受到鼓舞,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也会随之而高涨。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他或多或少的可取之处,毫无可取之处的作文极少。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鼓励的对象,每一篇作文都可以从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值得鼓励的东西。

“鼓励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寻找优点,一旦发现,就写上鼓励性的赞语,或划上表示写得好的曲线或圆圈。这些赞语、曲线或圆圈,就好像奖给学生的勋章,它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效应,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自然而然有一种感觉:这是老师对自己劳动的尊重,老师理解我,看重我,我终于遇到了知音。于是,他感动、喜悦、自豪。如果潜移默化,或长久得到老师“赏识”,它就会成为一种鞭策,一种动力,写作兴趣油然而生,自信心由此而增,写作水平也就会不断提高,作文的优点也就越来越多,受鼓励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逐渐就会对作文萌生出更大兴趣,更加热爱写作。这样,教师的作文教学活动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境界。

二、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层辅导,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因材施教,全面提高

首先,是对全班整体的鼓励。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就要重视班级群体的作文意识,认真培养班级群体良好的写作风气。这种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为此,在作文课上,我常对全班学生充分表扬鼓励,比如对他们说:“这次作文全班交得很齐,书写工整,条理清楚;选材也较好,结构完整,绝大部分同学都比上次有很大的进步,相信下一次会写得比今次更好。”这使全班學生都感到高兴、自豪,从而对作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写作风气。

其次,是分层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鼓励。在对全班进行整体鼓励的同时,我更加重视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鼓励方法和方式。我把全班分为三个层次:优秀为第一层,中等为第二层,中下为第三层,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对这些学生的鼓励要适量,不能过分,鼓励频繁会降低鼓励的价值。教育家孔子说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对他们的写作要求也要不断提高,材料要新,构思要巧,要精益求精,有所侧重。

(二)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的鼓励。这类学生占班内的大多数,他们的作文虽然不是很好,但很有发展潜力。这些学生的长处比较分散,文章平实有余,文采不足,或不够精炼,语言累赘,人数又较多,如果只在课堂上鼓励,由于时间的限制,就会顾此失彼,不能全面照顾。于是我采用多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勤鼓励,课上、课后,有机会便给予鼓励。如鼓励他们大胆运用名言、名句、成语等,并要求他们精简文章,增强文章说服力,使文章更加优美;或常拿他们的习作在课堂上范读,或在课室里张贴,或在学校办的刊物上登出来,或投稿到学校广播站。有时,还将修改后的作文直接寄往《河源晚报·教育版》或选送至《作文通讯》。这些对他们来说无疑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又能激起其他同学思想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模仿或追随的愿望,写作积极性也就大大提高了。

(三)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鼓励。这类学生人数不多,他们缺乏写作热情,谈到作文就觉得无话可说,容易产生畏难厌恶情绪。这些学生的作文有的在大的方面(比如结构的安排,材料的选用等)常常是写得不够完整,但在细小的方面也不乏有好的地方。对此就要抓住他们的心理,对症下药,比如某句名言引用恰当,某个词用得准确或者生动,某些字写得很好看等等,对这些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突出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亮点。

对于无话可说可写的学生,我经常找他们谈心,启发他们从无话可说、不爱说话到有话可说;或在课堂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他们。例如:一次作文练习课,我让平时不太爱说话,说起话来又不十分顺畅的学生站起来,就一个问题发表他的意见。起初,他吓得直抖。后来,说着说着渐渐稳定下来,话也说得比较顺了,并且谈出较好的意见。对于他的这种表现,我充分地给予表扬与鼓励。可以看得出,他听了是兴奋的,心情也是愉快的。课后我要求他把课堂上所说的语言整理成一篇小作文,经师生共同修改后发表在《河源晚报·教育版》。

因为我们给这些学生带来喜悦,他们克服了畏难和厌恶情绪,激发起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收到的效果最佳。

三、灵活运用批评于鼓励之中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并不是说对学生作文的缺点就不管了,缺点还是要指出的。学生作文中常见的问题如:结构不够完整、选材不够恰当、内容不够充实、语句不够通顺、错别字较多、达不到要求等。但指出缺点时,则尽量把逆耳的忠言说得顺耳些,寓批评于表扬中,比如将“内容不充实”换成“如果多举一个例子,内容就更充实了”,将“语言不简洁”换成“如果删掉那些重复的词语,文章就显得简练了”。没有批评,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就不会改掉,也不可能进步。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批评缺点必须是建立在鼓励和肯定基础之上的批评,除非有严重的思想问题,否则不可对任何学生的作文做全面否定,因为那样只会永远熄灭学生心头燃烧的火焰。例如,学完《背影》一文后,我要求同学们写一篇以细节描写表现亲情的文章,很多同学写得很成功,有几位同学写得也很细致,但各处都很详细,没有略写的地方。在讲评时,我真诚地指出:“一些同学的文章写得很真实很感人,而且符合用细节表现亲情的要求,缺点是没有分清详略,全面详写就无法突出重点,自然也不能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不过反过来想你们发现了一条走不通的路后,一定会对正确的路认得更清楚的,是吗?老师相信下次你们一定会写出满意的好文章的。”这些同学听到了老师善意的批评后,很乐意地接受了。这样灵活委婉地指出缺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乐于改正,也比较容易接受老师的指导,写作能力自然也会提高了。

本文借鼓励为话题谈到自己对作文教学一点粗浅的认识,德国著名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通过鼓励这一手段,达到使学生热爱作文、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如果运用得当,日臻完善,我想这或许就是一种艺术了吧?

参考文献

[1]谢盛圻.黄华敏编著《教学的艺术》

于艺术的作文 第5篇

终于到了我盼望已久的围棋班开班的时候了,可是我们班上围棋的和我是早不吃到晚不迟到,偏偏这个时候迟到,结果第二天,我们班上围棋的又全部向老师说明了理由才进了教室。

可是我才上了不到三天,立刻便开始厌倦了围棋,有一次,我竟然趴在桌子上给睡着了。后来老师知道此事后便对我说:“你在上一节课吧!如果还不想学的话就退了围棋班了吧!”一说退字,我心中甚是高兴啊!

这次我是高高兴兴的来上围棋课的,是因为在上完这一节围棋课后,我就解放了,不用再上了。我心中不禁感到一阵喜悦。后来上课了,我心想:反正这是最后一节围棋课了,认真的听一听老师想的也无妨。我听着围棋,竟然竟然听的如痴如醉,老师竟然提问我了,我从来没有被提问过。老师让我和他对弈一盘,幸亏我这节课听了老师讲课,我和老师对弈胜利了,我心中十分的激动,围棋老师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表扬我了。我从来没有被表扬过,从此,我便热爱上了围棋。

来自于身边的艺术500字作文 第6篇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空去街上逛一逛,而大街小巷都会存在民间艺术家,对于那些身边的艺术,我们其实更多的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欣赏一下,下面这篇身边的艺术作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艺术的种类数不胜数,各式各样的艺术中,最令人忘怀的,还是那既美味又有趣的糖画。

在古镇、集市,甚至街道旁,总能见到在几个推着车来做糖画的人。一次,我去了朱家角古镇游玩,就见到了一位画糖画的.老爷爷——我来到糖画摊位附近时,那老爷爷的摊位四周人群围起了一圈,从中间飘出一丝丝淡淡的麦芽糖的甜香,使人总觉得来到了那满是糖果的乐园。

我挤入人群,老爷爷用那熟练的手法拿着大勺子在石板上来回滑动着,勺子便流淌出一份份完美的艺术品——有可爱调皮的猴子,有庄严美丽的凤凰,有活蹦乱跳的小狗……

终于轮到我了,老爷爷拿着勺子到那小火炉旁,从装着金褐色糖浆的小锅里先盛出半勺糖浆,只见他侧着勺子,浓稠的糖浆在石板上先画出小猪的大致外形,又画出了小猪的五官和四肢,最后在小猪的五官和四肢,最后在小猪的肚子上添上些小花朵儿,叶片儿,整幅画一气呵成,中间没有丝毫停顿。最后他在小猪中间搭上根小棒,一幅小猪的糖画便大功告成了!为防止糖浆固化,整个过程只花了半分钟。

拿着那精美的糖人,使我不禁赞叹:真是件妙不可言的艺术品,让人觉得仿佛那憨态可掬的小肥猪正晃着小尾巴向你微笑。

于永正《“课堂教学”的艺术》 第7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高潮迭起,气氛热烈,学生如坐春风,不仅在自主探究中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而且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振奋甚至心旷神怡的感受。潜心探讨于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艺术,认真观摩、研读于老师大量的教学案例,发现了他的八字‚真经‛:新、活、实、疑、爱、情、趣、美。他是以‚爱‛为立足点,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氛围,以‚美‛为手段,着眼教学的‚新‛‚活‛‚实‛,设‚疑‛启思,来组织一浪高过一浪的课堂教学高潮的。下面特撷取几个精彩片断,以飨同人。

一、求‚活‛形成高潮

凡是听过于老师上课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活泼、生动,充满魅力。这是因为于老师能创造性地将教学理论、方法、原则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从而实现了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形成了教学的一个又一个高潮。教学《狐假虎威》后半部分,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读了解狐狸如何借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神气活现的样子,领会寓意,于老师独具慧眼,抓住‚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这个很不起眼但极富启发性的问题,借助模拟表演这一形式,引导学生研读,学生如临其境,抽象的语言文字顿时‚活‛起来了,儿童的思维也‚活‛起来了:

师:下面两节就是写他们到森林去的情景。这两节写得非常精彩。请仔细读一读,过一会儿,我请几个小朋友把这两节写的事表演一下。要想演好,必须读好。(学生认真读书。之后,老师找了五位小朋友,一位戴上老虎头饰,一位戴上狐狸头饰,另外三位分别戴上小鹿、兔子、野猪头饰)

师:其余同学都来当导演,导演更了不起。各位导演看看狐狸和老虎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请读书,根据书上的要求指导。

生:狐狸在前面走,老虎跟在后面走。因为书上说:‚再往狐狸身后一看,一只大老虎 ‛

生:图上画的狐狸在前,老虎在后。

师:这二位导演读书很认真……小兔啦,野猪啦,应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在森林深处,要站得远一点。师:(问‚老虎‛)你东张西望什么?

‚虎‛:我看看动物们是不是怕狐狸。(众笑)

(‚狐狸‛‚老虎‛继续往前走。‚小兔‛‚小鹿‛等一见‚老虎‛,‚呀‛地一声,撒腿就跑。)

师:(问‚小鹿‛)你为什么跑?害怕谁? ‚鹿‛:我怕的是老虎。师:不是怕狐狸?

‚鹿‛:谁怕它呀!(众笑)

师:同学们,不,各位导演们,对他们的表演有什么意见吗?(小朋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务‚实‛赢得高潮

高林生先生称赞于永正老师教学艺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心所欲‛,赞的正是上面提及的于永正课堂教学的‚活‛:出神入化,收发由心;但‚活‛是形式,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学得‚实‛。‚不逾矩‛,夸的就是于老师课堂教学的另一面:实。外‚活‛内‚实‛,常使他的课赢得满堂喝彩,赢得高潮涌动。

《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极有代表性: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请一名小朋友到讲台前)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听好吗?想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众笑)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哎,最后一句是什么来着?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众笑)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名学生到前边来)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 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 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诗背给家里的人听。于老师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把课堂教学戏剧化了。其实,师生不断变换角色交流,绝不是玩花样,哗众取宠,而是为了加大检查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力度,加深学生对作者的记忆、对诗句的理解、对诗理的感悟,教学效果很扎实。

三、以‚爱‛孕育高潮

于老师曾说:‚教育事业说到底是爱的事业。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而认识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没有和谐的、宽松的氛围,别说创造思维的火花不会迸发出来,就连书本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好。我关爱每一个学生,在我的词汇里没在‘差生’这个词。‛说得多好啊 是的,爱,就是于老师孕育课堂教学高潮的‚温床‛。

镜头一:教学《全神贯注》,一位同学读课文,一连读了三遍也未读正确,孩子急了,无所适从。于老师亲切鼓励他:‚记住,第三遍读错了,还有第四遍,第五遍,不要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 ‛老师热情的鼓励让他有了信心,第七遍,他终于将一段课文读通顺了。结课时,这位学生撰写的名言‚只要全神贯注地朗读课文,一定能成功‛,让听课的师生都非常感动。

镜头二:一位学生在回答一个理解性问题时思维受阻,于老师笑眯眯地准许他享有特权:离座寻求帮助者。当另一个同学俯在其耳边小声嘀咕几句后,他恍然大悟,正确流利地回答了问题。全班同学自发为之鼓掌。

镜头三:《新型玻璃》第二课时,一位学生读自己写的《变色玻璃的自述》:‚……我会随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使光线变得柔和,不会刺眼睛,所以有些人把我叫做‘自动窗帘’。你们看,于老师的眼镜片就是用我做的呢!‛于老师马上表扬:‚第一,你写得好;第二,你朗读得好;第三,你心地善良。三好啊!我得谢谢你,因为你保护了我的眼睛。跟你握握手。‛ ……

这样的镜头太多了。你看,于老师总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而且特别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爱,让学生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

四、以‚趣‛荡起高潮 于老师虽年逾花甲,但童心未泯。在课堂上,他擅长用诙谐幽默给学生‚解压‛、与学生沟通感情,以童心换童心,营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课堂上自然笑声阵阵,趣味盎然,高潮不断。请看《庐山的云雾》第二课时的一个片断:

师:我在备课时最难读的是第三段,我连读了七八遍都没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第三段难不难?(生齐:不难!)唉,怪了,我怎么觉得难读?既然这样的话,我就请你们跟我比赛,敢吗?(生齐:敢!)请你们先练习一下,然后和我比赛。(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准备好了吗?(生齐:好了)谁愿意和我比一比?(学生都举了手)手举得高的我不找,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很厉害。我找一个手举得不高的。(找一女同学)我想不会比过我的。请大家当裁判。(女同学读得很流利,也有感情。)师:坏了,找错人了。(生笑)你叫什么名字? 生:朱丽丽。

师:不该找朱丽丽,该找朱丽。两个‚丽‛当然厉害。说真话,听了她的朗读,我不敢读了。

生:你一定会读得很好,我支持你。

师:有你的支持,我什么都不怕。说是这么说,不过我还是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她比,谁愿意?(学生纷纷举手)

师:为了有把握,请大家再练练,朱丽丽可非同一般。(学生练得非常起劲。练后,请一女同学读。)

师:你可要好好读,替我争光呀!(女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怎么样?比过她没有?(生齐:比过了)朱丽丽,你说比过你没有? 生:和我差不多。

师:差不多,就是差一点,差得不太多,是吗?(对读书的同学)不过也得谢谢你替我参加比赛。

生:谢谢你给了我一次比赛机会。师:真好,握握手。我非要找个超过她的。(找一男生)沉住气,一定要超过她。(男同学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怎么样?超过没有?(生齐:超过了)朱丽丽,你说超过了没有? 生:他读得比我好。

师:多谦虚,谦虚是美德。不过我觉得,他读分号时,没有你停顿得好。谁再来替我比?找我的一家子于瑾瑾来替我比。大家听好。(于瑾瑾同学读,读得很好。)师:于瑾瑾读得怎么样?朱丽丽,你说怎样? 生:好。

师:大家说呢? 生:好!

老师跟学生比读书,学生争先恐后替老师比读书,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都被于老师‚哄‛了起来,个个情绪高涨,练习十分投入。老师睿智幽默,学生天真可爱,课堂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教学之趣、人文气息。

五、以‚美‛营造高潮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于老师便常常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用形象的‚美‛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课文‚美‛的境界里,细心体味课文‚美‛的语言,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将艺术手段用于语文教育,是他营造课堂教学高潮的又一法宝。

1、画一画

教学《翠鸟》《壁虎》第一自然段,学生读书指导,于老师画画。于老师画得好,学生兴致高,色彩鲜明、形神兼备的黑板画马上让学生于艺术享受之中明白了状写顺序,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于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读,而是启发学生边读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画戴上‚白色绒帽‛、缠绕上‚条条玉带‛似的庐山云雾图,再看一看插图和投影,领悟云雾像大海天幕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学生画得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

2、唱一唱 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于老师以贝多芬的同名钢琴曲为背景,让学生体会八、九自然段的感情色彩,学生很快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而在《燕子》的教学中,则将读和歌结合,在学到‚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时,钢琴伴奏,让学生齐唱《小燕子》,在歌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味比喻之妙。

3、演一演

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通过表演,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感悟。《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片断是成功运用表演组织课堂高潮的范例: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师:‚你们要干什么 ‛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笑声)

电影艺术于亚文化传播的意义 第8篇

被视为“反常断裂”的亚文化

亚文化 (subeuiture) , 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 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 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 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 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 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而这些价值观是散布在种种主导文化之间的。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总体文化的次属文化。

“主流文化”语言与生俱来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与社会秩序的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样的文化导向下, 很可能存在许多禁忌, 而那些既定的、可接受的、非断裂的主流话语也被保证了其“透明性” (被视作理所当然) 。于是惊世骇俗的亚文化以被禁止的形式传达着被禁止的内容, 所以它们往往被意味深长地界定为“反常”。然而亚文化并非一种“特权形式”, 而是在象征层面上把一些构成社会整体的零散碎片拼贴在了一起。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再现了一些社会群体中存在而不被接受或给予正视与礼遇却具有强烈存在感的“元素”, 而这些元素在“表意实践” (signifying practices) 中获得共鸣 (如电影艺术) 。

亚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度被视为“噪音”, 与既定的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声音”相对, 它“干扰”了从真实事件与现象到他们在媒体中的再现这一井然有序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不应该忽视、低估这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其独到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且带有强烈的反抗性与断裂性的亚文化的表意力量 (signifyingpower) 。

电影艺术所透露的文化内涵

电影艺术是文化行为的一种, 而以传播文化为己任的大众传媒业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争夺文化霸权 (当然, 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 的不可或缺的表征性社会构成, 成为文化的核心动力, 而电影艺术作为当下大众传媒视听媒介中具有承载及传播精英文化及大众文化的媒介, 更是理所当然地承担着作为传播文化的核心形式及动力。

综观当今社会, 媒体对话语权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前提是其本身是文化的核心动力之一。文明具有冲突性, 文化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误读, 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视听语言用声音和影像记录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中所不断出现的表征性符号, 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并尽情表达着民族文化的话语权及文化意识。

电影艺术通过其对社会系统中不同“元素”的“切割重组”进而通过表意实践的方法传达和反映人群与社会的关系和人类对于自身的反思。

电影艺术家通过其特殊的拼贴手法——蒙太奇这一生动手段或清晰或隐晦地传达着自身的“潜在价值观” (subterranean value) 和潜在目标 (期待) , 有时这些目标是颠覆性的。不论这些表达方式是多么“诡异”、“不和谐”, 他们都是以一种普遍使用的语汇来表达, 记录下当时社会情境中的通行语汇。

视听语言的隐喻对亚文化成员及其反对者来说都是恰如其分的, 它作为一种奇观性的存在很成功地表征了当代问题的整体性症候。于亚文化而言, 它解释了亚文化为何具有吸引新成员的能力, 以及它为何会招致社会群体中另一部分人的愤懑甚至暴怒。电影中亚文化的出现使一部分人感到道德恐慌[如二战后朋克 (punk) 的出现]。当我们观看一部电影时必须投入到它所设置的语境中去, 如若我们剥离了两者就会造成对影片架构连贯性的破坏。对持解构主义观点的批评家来说, 不管是艺术表达还是娱乐项目抑或商业传播等, 都与既有但以不合时宜代码的毁灭和新生代码的建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美感的表达旨在与先前那些尚未被阐述的观念、细微差异和复杂性进行沟通, 因此, 审美体系一旦被普遍地理解成一种规范, 那么艺术作品就会倾向于超越这种规范, 并探索与修正它们似乎在运用着的规范模式”。

独立电影———亚文化的媒介代言人

电影的发展是在一次次“时代”与“浪潮”的推动、鞭笞中发展的, 所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审视自省与创新的过程。至今, 随着视听技术的飞速更迭, DV的出现和平民化, 电影已经朝着“私人影像”的方向发展而去。但比起广大看电影的人, 做电影的人还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改革开放前, 做电影的人基本都在一个系统内部, 而这些人大部分都受过电影方面的专业训练, 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 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专业知识, 这些人逐渐形成了一个群体, 运用这个群体中的行话交流着自己的所观所想。不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前, 电影制作者制作电影首先是向国家有所交代, 很少能看到制作者自身的思考。

然而独立电影就出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环境, 电影制作者可以更自由地关注着他们所愿意关注的世界, 注视着他们想要描述的群体系统地运行, 然后将这些思考、疑问、期待等或完整或破碎的自我意识灌入其作品中去。于是形成一个可以称之为“内循环”的关系系统:这些作品内容往往只有固定的小社会群体能够理解接纳。由于长期敏感地注视 (又或者他们本身就处在这个群体当中) , 他们深谙系统内部的语汇, 并用这一个个“神秘”的符号语言畅快地交流着, 享受着隐秘的快感。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社会空间的拓展, 更多的“陌生人”加入到了这个系统当中, 一个更加多元的新系统派生出来。

那些所谓的“陌生人”, 就是跟你的惯性思维态势不同的人, 这些人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兴趣和思想, 他们不再是从同一块布上扯下来的一小片, 而成为完全独立的个体。由于他们来自不同领域、群体, 这个新生系统也获得了更多话语权和释放空间, 并通过一种“反常规”的、“任意”的转变方式, 把对于整个社会迷思和困惑或期盼转化成一种“庄严的符号”释放出来。一些新的语汇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如独立电影、地下电影、cult、先锋艺术电影, 等等。而当这些作品流入市场, 和所有的新生力量一样它们便意料之中地遭受冷遇, 甚至是强烈反对。因为大部分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亚文化符号自此之前从未出现在公众眼前过, 它们的出现, 自然而然地引起一部分墨守成规主流文化群体的反感与控诉, 并且这些人往往流露出一种强烈的道德口吻。“社会好像要时常经历周期性的道德恐慌”, 可也正因为它们的“横冲直撞”、“骇人听闻”而引起了整个社会系统在公共文化认知意识领域的颤动, 像一根鸡毛时轻时重地戳中一直以来既定的道德模式的敏感点。

按照巴特的说法:“‘主流文化’的主要特质是一种假定的自然倾向, 一种以‘正常化来取代历史形式的倾向。它往往倾向于把世界的现实转化为一种世界的形象, 而这种形象, 转而将自身表现得仿佛是根据‘自然秩序的明显法则构建而成’。”独立电影为代表的电影群以通俗艺术的形式利用大众传播手段强调着亚文化群体的存在感, 敏锐地解读着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有意识地建立一个新的意识形态, 或者说是扩展社会系统固有的意识形态。沟通并传达一种不同的社会秩序, 从而否定这一所谓的“自然秩序的明显法则”。通过颠覆部分传统用法, 创造性地改变原有的位置和语境并争取其应有的话语权。

亚文化表面上看是对主流文化的“背离”、“叛逆”, 但其本质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繁衍方式的再思考, 对于人类文明及文化自身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相对的有害成分, 电影作为当下最有力的媒介传播方式之一, 不但应在“直觉层面”吸引受众, 更应在“文化心态”层面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 并起到良性引导的作用, 而非一个冷漠的传播机器。

参考文献

[1].伯格[美]:《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崔子恩:《光影记忆》, 三联书店。

[3].费斯克[美]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 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

[4].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柏拉图:《理想国》,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09年版。

执著于光影艺术的“大师” 第9篇

自1974年参加工作以来,索小平一直在窑煤三矿宣传部门工作。多年的宣传工作经历使他对绘画和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干出点儿名堂,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几乎把精力都投入到了新闻摄影工作和摄影创作中,经常加班延点,第一时间出稿,保证了新闻稿件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他紧盯企业中心工作和火热的创业现场,背着摄像机、照相机、三脚架等宣传工具,足迹遍布百里矿区的沟沟坎坎。为了创作优秀的摄影作品,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他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在井下的艰苦条件和恶劣环境里,跑来跑去、爬上爬下,挖掘和捕捉煤矿生产、职工风貌及各种活动的闪光点,采写新闻稿件,创作摄影作品。他拍摄了窑煤集团发展纪实图片上千张,见证了窑煤的发展历程,成为窑煤集团珍贵的历史记录。在索小平看来,这不仅是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更是一份责任,一种担当。

凭着对艺术的执著追求,索小平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84年他考入西北师范学院,在该院美术系学习三年后,又到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继续深造,系统掌握了摄影艺术的理论知识和技巧,并得到了甘肃省著名摄影家王杰的指导。从此,他在摄影和绘画方面的天赋得以张扬,取得了长足进步。

多年来,索小平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从劳动实践中吸取艺术营养,多角度、立体式宣传企业形象和职工工作实践,采写、拍摄了大量新闻作品,在《中国煤炭报》《甘肃工人报》等报刊发表。他创作的大量反映煤炭企业和自然环境的纪实性、艺术性作品,从另一个侧面宣传了煤矿企业和职工。他的摄影作品《丝路风情》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联合举办的中国摄影艺术节摄影大赛一等奖,《人与自然》获甘肃省第七届摄影展览一等奖,《向日葵》在甘肃省企业摄影大展中获二等奖。在2002年甘肃省企业美术、书法、摄影大展中,他有3幅作品入选,其中《戈壁舰队》荣获一等奖。2014年,获得红古地区摄影大赛一等奖。

索小平刚从事绘画时,学习的是油画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需要,他从油画专业的画家转变为摄影家,独有的艺术优势展现了他对摄影艺术的悟性。因为学习油画专业需要对色彩有独到的认识,他利用这一优势,在艺术摄影作品中,把表现油画的绚丽色彩巧妙地融汇到摄影艺术的创作中。荣获中国摄影艺术节摄影大赛一等奖的《丝路风情》,从构图到色彩,从色彩到画面,很好地表达了主题和内涵,表达了摄影家的艺术情怀。正当索小平的摄影艺术步入光影艺术殿堂的时期,他的宝贝女儿诞生了,为诠释对艺术的追求,他特意为宝贝女儿取名为“索艺”。

索小平对摄影艺术的喜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境界。他的休息日和节假日基本上都用在追求摄影艺术的自然神韵方面了。从绘画到摄影,从地区摄协到省摄协会员,再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荣获首届全国煤炭行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这是对索小平在摄影艺术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激励和奖赏。

现已年近花甲的索小平,在很多八宝川人和窑煤人的眼中,就是一个老顽童,身轻如燕,这与他多年的锻炼与修身养性是分不开的。书画、摄影、摄像、新闻,皆是其所爱,充实而快乐的生活让他如鱼得水,与他交往的人无不为他的快乐所感染,这才成就了他“索大师”的美名。

依托八宝川三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窑街煤电集团的创业热土,索小平在摄影艺术的田野上不知疲倦地耕耘,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开放的创作思路,发现美、反映美,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和美的享受。我们相信,索小平在艺术美、人生美的寻觅和光与影的创作中,一定能够捕捉到更精美的瞬间,展现出更完美的画面,显示出更美好的艺术风格。

上一篇:我的梦想的小学五年级作文800字下一篇:北京房屋租赁合同范本常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