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朝花夕拾

2024-07-25

初中阅读朝花夕拾(精选7篇)

初中阅读朝花夕拾 第1篇

早上的花,傍晚来捡。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

在《_·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作者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_实并非猫所害,但作者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

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_·猫·鼠》代表了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_·猫·鼠》是针

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他们“对弱者尽情折磨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就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慨,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_·猫·鼠》的寓意非凡,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小时候就是爱憎分明的,为其今后成为文坛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质基础。

《_·猫·鼠》是一篇在现实问题的直接激发下近似杂文的作品,这是针对“现代评论派”那些绅士们而写的,着重在给“媚态的猫”画像。鲁迅一向对“奴性十足”的奴才深恶痛绝,用_辣的笔调讽刺了“现代评论派”文人的“媚态的猫”式的嘴脸。这使文章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性很浓。

初中阅读朝花夕拾 第2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冷峻”外表下的鲁迅,却又散发着人性的灵光,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女佣人阿长,让人感到浓浓的暖意。文中先抑后扬,首先交待阿长长得过于肥胖,睡态不佳,并谋害我了隐鼠导致我对她的厌恶。但大字不识的她为给我买《山海经》却费尽了周折。由此而使我对她充满了敬意。阿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善良、苦命、愚昧,但对鲁迅却给予了深深的爱。文中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呐喊》交待了作者弃医从文的缘故及作者创作的心路历程,即通过文字来唤醒麻木的人们,挽救沉睡的祖国,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孤寂、彷徨、觉醒、奋起。

初中阅读朝花夕拾 第3篇

一、学生三读《朝花夕拾》

一读:自由通读, 学生不带任何任务的阅读全书, 家长帮忙记录阅读时间和阅读状态。

二读:提要钩玄, 学生边读边给每篇文章写内容综述, 并记录疑惑, 家长继续帮忙记录阅读时间和阅读状态。

三读:攻坚克难, 精选自己觉得最难懂的一篇, 想办法读懂, 并写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须包含三个内容:阅读困惑, 最终读懂了什么, 用了哪些方法。

二、阅读交流展示课

具体环节如下:

(一) 回顾三读, 展示阅读初感

1.简单回顾同学们三读《朝花夕拾》的过程。

2.展示学生的阅读初感。

师:对于语文学习, 中学生当中一直有个“三怕”说法: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同学们似乎也挺怕周树人的: (屏显)

初读鲁迅先生写的《二十四孝图》, 简直就像是不识字的傻子在读圣经, 比读甲骨文还要困难。 (孔思然)

其实我一开始是完全看不下《无常》这篇文章的, 初印象大概是神神鬼鬼, 乱七八糟, 找不到北。 (何梓瑶)

我向来不大喜欢鲁迅的文章, 若要我推选十大最难读懂的作家, 鲁迅必然名列榜首。他的文章硬邦邦的, 啃起来很吃力, 他的文字很艰涩, 常常使你通篇读完仍不知所云。 (王本昊)

鲁迅不仅是文学泰斗, 更是个谋杀犯!他的散文《二十四孝图》杀死了我数不尽的脑细胞。 (周凌一)

师:其实, 大家一开始读不懂鲁迅的作品是很正常的, 鲁迅自己都说他的文章是很难懂的, 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屏显)

“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

“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 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 第一是冷, 第二是冷, 第三是冷……”

师:所以, 对于鲁迅, 我们不要急于去完全读懂他, 而要慢慢去接近他, 毕竟接近鲁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

(二) 生生交流, 展示单篇阅读成果

同学们认为最难读懂的是《二十四孝图》《无常》和《范爱农》, 下面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自主阅读的成果, 请从“初读的困惑, 解决的方法, 阅读的结论”三个方面进行展示, 每人2分钟。

三位同学的发言要点:

倪隽:看《朝花夕拾》, 第一看不懂的要数《二十四孝图》。文题为《二十四孝图》, 前半部分似乎文不对题, 并且“老莱娱亲”“哭竹生笋”两则故事在我读来并无不妥, 鲁迅先生反感的理由着实奇怪。再读时, 耐心读小字注解、查阅历史背景, 大概推断出陈西滢先生是“尊孔复古”之代表, 与大力推广白话文的鲁迅针锋相对。鲁迅反感《二十四孝图》其实是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 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郭巨埋儿”是彻头彻尾的愚孝, 作者是坚决持反对态度的;而对“老莱娱亲”“哭竹生笋”, 作者并不持尖锐反对意见, 而是借此来讥讽“尊孔复古”之流从未如此实践过, 实乃言行不一、虚伪滑稽。

王骏越:我读的版本是没有注释的, 因此对于文中的一些词语、人物关系和他们的身份不太明白, 同时鲁迅也没有在文中明显地表达他的感受, 这都给我理解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带来了困难。后来, 我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背景资料, 文本细读等方法再去阅读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深意, 着眼点从小人物延伸至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最终读出了鲁迅文字中的幻灭感。鲁迅笔下的范爱农, 是一个学业被迫中断, 梦想破灭, 而进一步被社会推入深渊的知识分子, 黑暗社会的风雨将他推入水中, 再也没有起来。在当时, 还有多少知识分子, 经历了人生的幻灭呢?文章末尾提到范爱农的女儿, 她恰好中学毕业了, 并且她不会有钱继续上学, 那她是不是会像她爸爸一样呢?文章的最后一个字“罢”, 引人深思!

王本昊:初读《无常》觉得文章晦涩难明, 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书里的、民间传说里的、戏里的和迎神时的无常形象, 其意图到底是什么。二读时, 我读得十分细心, 读出了作者对无常的喜爱, 也隐约预见了文字深处深埋的火药味。三读时, 我结合注释以及文章中的字句, 深入挖掘字句, 发现文中有两个词出现得较频繁:“公理”和“正人君子”。我认为, 作者通过多场合、多方面的描写, 塑造了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公正无私、富同情心的无常形象, 表达了他对人间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绝望, 也借此批判了社会上一些守旧的“正人君子”。可以说, 无常是作者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愤怒时, 在理想世界寻找的精神寄托。三读后, 我发现鲁迅的文字并不是那么聱牙诎曲, 我读出了鲁迅文字的深度以及其经久不衰的魅力。鲁迅的文章就像一块老面馒头, 初试时略感艰涩, 可越嚼越香, 越嚼越入味。只要肯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 就可以在同一段文字中读出多重的意味, 就能在同一篇文章中品出不同的情感。我想, 这才是阅读的真正乐趣吧。

(三) 师生交流, 读懂整本书

师:同学们通过“查阅背景、借助注释、文本细读、文本互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读懂了自己原来认为最难懂的文章。我们能否再往前推进一步, 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今天教大家一个读书方法:要读懂整本书, 我们不妨先读前言, 有时书的前言就如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我们现在试着从《朝花夕拾》的“小引”进入这部作品, 看能否有新的阅读收获?

(屏显, 生齐读)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 然而委实不容易。

请阅读《朝花夕拾》的“小引”, 告诉老师这里所说的“纷扰”在“小引”中具体指什么?

生找到后, 齐读相关的句子:“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 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 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师:当年的鲁迅为什么会流离在外?又为什么被挤出了厦门大学?我们来看一下相关资料: (屏显)

女师大风潮:1924年秋至1925年8月,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因校长杨荫榆借故开除进步学生, 不许学生追悼孙中山先生而爆发的“驱杨运动”。8月7日, 教育部以学生闹学潮为借口, 将该校解散, 并认为学潮是鲁迅鼓动的, 又下令免去鲁迅在教育部的相关职务。

现代评论派:1924年, 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被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女师大风潮中, 鲁迅是站在学生一边的, 而陈西滢、徐志摩等人是不赞同学生的行为的, 呼吁当局要整顿学生, 并写文章诬蔑学生, 由此引发了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8日, 北洋临时政府卫队开枪射杀包括刘和珍在内的四十七名示威学生和群众。鲁迅得知惨案情况极为震怒, 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他当天深夜就写下了著名散文《无花的蔷薇》, 后来又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淡淡的血痕中》等流传至今的战斗檄文。4月份, 鲁迅被通缉。

师:所以说, 这些“纷扰”与这段时间鲁迅和北洋临时政府, 特别是以陈西滢为主的“文人学者”的论战有关。从内心的记忆深处, 寻找生命的闲静, 来抵御这纷扰, 这应是鲁迅写《朝花夕拾》的基本动因。

(屏显, 生齐读) 文体大概很杂乱

师:你有没有发现这本书文体的杂乱?

生:鲁迅在回忆以前的人和事的时候, 经常会插入对“名教授”“绅士”“指导青年的前辈”等以陈西滢为代表的这些人的讥讽。

师:我们来读一读回忆的语言和议论的语言, 看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屏显第一组文段, 学生齐读) :

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 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 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卓旁, 给我猜谜, 讲故事。 (《狗·猫·鼠》)

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 写了下来, 印了出去……万一不谨, 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 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 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 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 广告道:“看那!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 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 (《狗·猫·鼠》)

生:我感觉回忆旧事的文字是温馨的、慈爱的、柔和的, 议论现实的文字是辛辣的、带刺的。

师板书:回忆的世界, 温馨柔和的表达;现实的世界, 辛辣带刺的表达

(屏显第二组文段, 学生齐读) :

家景正在坏下去, 常听得父母愁柴米, 祖母又老了, 倘使我的父亲学了郭巨, 那么, 该埋的不正是我了吗? (《二十四孝图》)

即使人死了……堕入地狱, 也决不改悔, 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

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 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 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 (《二十四孝图》)

生:我觉得这里有两个不同的表达角度, 一个是孩子的角度, 一个是成年人的角度。

师板书:童年的视角成年的视角

(屏显第三组文段, 学生齐读) :

一切鬼众中, 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 如果要变鬼, 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我至今还确凿记得, 在故乡时候, 和“下等人”一同, 常常这样高兴地正视过这鬼而人, 理而情, 可怖而可爱的无常;而且欣赏他脸上的哭或笑, 口头的硬语与谐谈……和无常开玩笑, 是大家都有此意的, 他爽直, 爱发议论, 有人情, ———要寻真实的朋友, 倒还是他妥当。 (《无常》)

在中国的天地间, 不但做人, 便是做鬼, 也艰难极了。然而究竟能有比阳间更好的处所:无所谓“绅士”, 也没有流言。 (《二十四孝图》)

生:从这两段话中, 我明显感觉作者在进行对比:由鬼构成的阴间和由“绅士”构成的阳间的对比, 鲁迅显然愿意亲近阴间而疏远阳间。鲁迅可能是在现实中受到了伤害, 所以要回到故乡与童年的记忆里寻求情感的抚慰与精神的寄托。

师板书:抚慰与寄托痛苦与孤独

师小结:我们通过书的前言, 读出了《朝花夕拾》中两个世界、两种表达、两个视角、两种心境。现实与回忆两个世界的抗衡与对立构成了此书的主体, 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读懂这本书。

(四) 课堂总结, 鲁迅是需要慢慢接近的

(屏显)

罗郅杰同学的妈妈写道:记得我上中学时最怕的就是背鲁迅写的课文, 不知为什么对鲁迅很抵触。或许觉得他尖酸刻薄, 或许是老师刻意要灌输给我们的革命思想, 或许是压根读不懂他想说什么两页就读不下去了。这时反而是郅杰给我解释了一通, 突然间我觉得这文章变得有意思一点了。于是我再读《范爱农》 (前几天带着抵触情绪读过一次) , 我拿了支红笔, 在读到有想法处做了记录, 写了点感慨。我竟然发现比上次读有意思有状态了。原来读书需要循循渐进, 才会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我好想和儿子分享我的感受与发现。

钱理群先生曾在《与鲁迅相遇》里说过:“人在春风得意, 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 大概是很难接近鲁迅的, 人倒霉了, 陷入了生命的困境, 充满了困惑, 甚至感到绝望, 这时就接近鲁迅了”。

师:郅杰的妈妈和研究鲁迅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 接近鲁迅是需要时间和阅历的。同学们此次的阅读之旅从惧怕、不懂到今天的懂得、感兴趣, 也说明了这一点。正如王本昊同学在刚才分享中所说的那样“只有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深意, 阅读才能成为一种乐趣。”希望同学们能将阅读鲁迅、阅读经典进行到底!

(五) 布置作业, 将阅读鲁迅进行到底

作业一: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自己对《朝花夕拾》整本书的解读, 并以此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作业二:我们接着要读的第二本书是鲁迅真正为自己而写的《野草》。可参考老师印发的辅助阅读材料:钱理群的论文《从〈朝花夕拾〉到〈野草〉》、《怎样才能读懂鲁迅———钱理群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的演讲》。

三、后续的两个活动

1.举办读书交流会。通过前期的自主阅读和交流展示, 同学们对《朝花夕拾》的认识从单篇的解读上升到了整体的观照, 我又组织了一次更纯粹的学生交流、展示、分享的课。以下是孩子们展示文稿的标题:

刘行健:《朝花夕拾》———纷杂中来自回忆的救赎

王本昊:鲁迅的思考与呐喊

倪隽:鲁迅的梦忆

罗单丹:从不懂到懂

邹昊霖:从迅哥儿到鲁迅先生

张睿涵:《朝花夕拾》———鲁迅给自己的救济粮

杨亮:《朝花夕拾》———一面隐秘的镜子

贺长霖:美好过去与沉重现实的交织

……

从这些题目, 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阅读深度的提升和推进, 他们不仅读懂了一本书, 还学会了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提炼归纳的方法。

2.排练话剧, 在活动中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在学校举行的艺术节课本剧大赛中, 我们继续把鲁迅进行到底, 排练了三幕短剧《鲁迅, 在1926》, 在总决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不管是参演的同学还是作为观众的同学都在剧本撰写、排练、道具准备等过程中, 进一步了解了鲁迅1926年重要的人生经历, 进一步理解了鲁迅写作《朝花夕拾》时的心路历程。

后记:

这次前后持续三周的读书活动, 用同学们自己的话说是最有收获、体会最深的一次。活动结束后, 学生和部分家长总结了此次在老师指导下有计划地读懂整本书的感受:

“这次阅读《朝花夕拾》, 从起初的厌恶到如今的喜爱, 或许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会忘却, 但学到的阅读经典的方法却令我终身受益。在阅读的过程中, 最有意义地莫过于老师指导我们如何从整本书的角度去阅读, 当看到老师把整本书的框架结构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时, 我顿时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次读书的过程中, 我还渐渐地培养了善于发问和思考的能力, 而这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 则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老师让孩子们三读《朝花夕拾》, 孩子想不到, 我们家长也想不到。本以为鲁迅的文章对于初二的孩子来说简单了解即可, 没想到通过三读, 孩子用自己的方法理解了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文章的深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语文教学更是难能可贵的思维学术训练。我相信这种读书过程中的深度思考———查找资料、讨论分析、寻根溯源, 都将成为学生在今后求学道路上有益的实践经验。”

阅读:初中阅读教学的尝试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206-02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

1.将阅读权交予学生。要想让学生对文学作品達到理解的程度,首先对于文字先要搞清楚才能透过表层进入文章的实质,理解文章的内涵进入深层次的阅读境界。这种深入的阅读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领悟、去体会其中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阅读达到丰富体验的感知。感知体验不是凭空就会生成的,是需要学生通过一定量的阅读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利用留白的教育方法,不能占用课堂的多数时间进行课文的讲解,将阅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课文,去感受其中的语境。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将作者的认知情感生成自己的体验,也要注意不要匆匆放手,简简单单的用眼睛过一遍就开始让学生说出读了本文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这种状况是硬“生成”。我们要肯花时间并指导学生读书,让他们自己读通、读顺、读出问题,通过思考、理解、体验,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看似“无为”,却能体现教师的“有为”。

2.营造体验的情境。在体验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如教《风筝》一课(语文七年级上册21课)时,可物化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的画面(儿童喜放风筝的镜头和优美的音乐笛子独奏《江南春》)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文化情境,学生齐背清代高鼎的诗歌《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唤起美好回忆,渲染情境气氛,激发“易起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背诵诗歌渲染气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在体验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图画、展播录像节目、情景剧表演等。

3.意言不尽,教师补充。学生对于新的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其实是与他们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相关的,原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要和新的需要掌握的知识存在梯度的、递进的关系,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关系或是小的跨度,这样学生才能产生认知接受的需求和不抵触的愿望,从而利于体验的生成。这时,当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表“意”不尽时,就需要教师对于课文背景、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价值观体验等给予相关的经验补充,帮助学生进入情境,生成应有的体验。如,讲授《风筝》时,通过风筝事件,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介鲁迅先生呢?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的兄弟之情、鲁迅的自省精神呢?由于鲁迅的生活环境与现在这一代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差太远,教师就要及时补充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并让学生走进他的世界。

二、创新阅读,自主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笔者的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获得审美体验,最终养成阅读的习惯。有节阅读课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给学生范读了一篇名为《家乡,在童年的记忆中成长》的散文,学生们不仅记下了其中大量优美的句子,并且还深情款款的背诵下来“家乡是一种思念;家乡是一种依恋;家乡是一种宗教;家乡是吟咏不完的诗歌,写不尽的文章;家乡是潺潺如流水的梦;家乡是凝固在眉宇间的一杯愁绪”。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感受,并进行赏析、评价,学生都很踊跃,回答得也非常精彩。其中对“家乡是一种宗教”一句的理解,经过交流、订正、补充等过程,由最初认识上的模糊浅显,变得清晰而深刻。“宗教是神圣的,而家乡在游子心中也是神圣而庄严的;宗教是古老的,而家乡给人的感觉也是悠长的……”,学生大都能从结构、立意、内容、语言等角度推敲、斟酌和评判。最后,来不及在课堂上思考完整的,课后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完成。读读、品品、说说、写写,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情趣,懂得、欣赏、运用,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塑造良好个性。让学生自主阅读,旨在增强能力,参与感悟。《读者》上有一篇名为《有种水果叫香蕉》的文章,经我推荐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大家认真阅读,反复揣摩,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文中的老史是个怎样的人?”、“你如何理解老史老婆掏钱的细节?”、“长大后的我为什么给老史寄来在香蕉树下的照片?请你设想一下老史接到照片的情景”、“为什么文章开头不说,问‘香蕉是什么’的孩子是我,而在结尾点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文安排”、“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请你写出两句赞美老师的诗句”、“你认为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何借鉴意义?”等。自主阅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多角度思考,作出多元化的解答,培养了他们的钻研能力。

三、制订明确目标

1.阅读目标的制订要具有合理性。我们所上的每节课,其实都是有具体的阅读目标和阅读任务的。训练与课后阅读都需要有比较具体的目标做指导。如,课文的预习阅读,首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1)利用工具书,让学生查找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达到认识并学习理解的程度;(2)初读整篇文章,感知文章内容,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脑中形成初步的感受;(3)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结构,给各小节加上小标题。这样为学生制订一定的阅读目标后,学生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领会文章内容的美。

2.加强阅读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由于课文的题材是不同的,对于不同题材的目标要求也不同,文章的体裁不同,同样也有不同的阅读角度要求,需要教师在制订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带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乐学、会学的探究真知的情感。总之,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方法是笔者在几经尝试后得出的一条有序、省时、高效的语文教学途径。

《朝花夕拾》阅读感悟 第5篇

一直以为感性的男人不理智,理智的男人不感性。方中信何尝不是一个例外呢?为了爱人不受煎熬,他宁愿独自流落在一九八五年,承受失去爱人的痛苦。而他也在爱人离去三年后悄然逝去,而在墓碑上最后留的那六个字,更是令人肝肠寸断,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

有这样一个男人,这样的爱自己,已经足矣。

或许作者是残酷的,她不该把陆宜还给未来。可以给他们45天,就应该给他们一生。

也许他们本就不该相遇,一切在50年前就已经成为了注定。

朝花夕拾阅读心得 第6篇

百草园是作者鲁迅家的一个园子,不过早已卖给朱文公的后代了,但这可是作者小时候的乐园,充满了童趣,你看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无一不是乡下的田园风光,这或许就是作者所羡慕的一种生活吧,就像闰土那样可以捕鸟的生活。

三味书屋,听名字让我想起了三昧真火,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凶猛”,它是作者学习的书塾。印象深刻的是那教书先生,严厉的好像随时就要喷三昧真火一样,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想必正是这样,才成就了鲁迅这个伟人吧。

三味书屋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芽橘柚”这些烦躁无味的古文使人感觉到了封建社会的那种私塾的严肃和教书先生对孩子们的严厉,在那里似乎没有一点乐趣,这完全是一个孩子所待不住的地方,没人能想到像作者这么一个让人感到贪玩的孩子竟能承受得了,这也许就是毅力吧。

在百草园中还有一个人大家仿佛也会记得,谁呢?长妈妈。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说的美女蛇,那是一个神奇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葫芦娃》中的蛇精,是不是和她一样美呢?

说起长妈妈,又不得不提那本《山海经》了,它可是作者的宝书。你能想象的到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然能买来书?恐怕连记住名字都很困难!也难怪她把《山海经》记成了“三哼经”,这也可见长妈妈对作者真挚的爱。

朝花夕拾阅读心得 第7篇

微博是个讲故事的好地方。把自己的故事讲给网络信号那端的人看,离得那么远却又感觉那么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放松。读《朝花夕拾》之前,一直以为鲁迅是高高在上的人物,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伟人也曾经如你我一样,也有少年时,也渴望被理解被认同。如果鲁迅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他会不会像我一样开一个微博,把自己的生活和心情与大家分享呢?我选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部分故事情节,用少年鲁迅的口吻讲出来,加入了一些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让鲁迅也过一把当“网络少年”的瘾。

另一方面,做这篇新颖的读书笔记,也希望能够与大师做一次“心灵沟通”,让自己也做一次“少年鲁迅”,切身体会他的学习生活。

上一篇:财务能力分析实训报告下一篇:健身私教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