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区域的安全

2024-07-05

学校区域的安全(精选5篇)

学校区域的安全 第1篇

构建区域现代学校制度,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

2010-08-21 22:59:42| 分类: 基础教育论文系列|字号 订阅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是在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地方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中小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过重的情况,存在着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的情况,存在着只重视考试成绩,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忽视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情况。

制约推进素质教育有教育外部和教育内部多方面因素,有的需要经过长期努力,从教育外部创造条件;有的需要解放思想,创新制度,克服阻力,承担风险,采取果断措施予以突破。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努力从教育的管理体制上找原因、寻突破。教育局认为: 在各级教育的管理体制上,政府对于学校的管理仍然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制约着学校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在学校内部管理上,行政化倾向严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不落实,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改革有待深化,民主管理和公共监督制度不健全;同时,尚未建立家长、社区组织以及其他单位参与学校管理和办学的有效机制。

为此,虹口区教育局近些年来通过实施《中小学校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和《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两大课题,进行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市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0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局要求,实现“一校一规划”;2004年,区教育督导室对全区所有中小学实施“一校一评价”;2006年上半年,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定,实现“一校一章程”;2008年6月起,区教育局倡导所有学校在2010年底之前,基本实现“一校一制度(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一套制度体系)”。教育局在大力推进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同时,鼓励学校结合实际,努力办出各自特色,最终实现“一校一特色”。

一.从依法自主办学入手,构建以校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

《中小学校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是上海市教育科研“九五”规划的重点课题,由虹口区教育局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共同组成的课题组承担研究。经过我区30所学校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区教育局遵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政府机构改革相配套、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与教育效益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较好地处理了教育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构建了中小学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促进了素质教育在我区中小学的实施。

1.建立学校层面的自主发展运行模式

《中小学校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提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它的含义是:按照我国《教育法》的规定,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校长负责,学校应在符合我国教育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有权自主确定办学目标,有权自主决定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策略,自主形成办学特色,自主进行旨在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当然,按照《教育法》中“学校权利”的规定,学校自主办学还包括学校在教职工聘用、招生、国拨经费的使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如何依法自主办学?区教育局要求学校明晰校情、找准起点、确定目标,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做起。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系统地分析学校发展现有的基础及所处的环境,确定学校“规划年”(指规划执行的起止年月)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把握学校的优先发展项目,并按照自己的价值观,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挖掘自身潜在资源,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最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区教育局要求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认真分析诊断学校问题,凝聚各方共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20世纪90年代末,虹口区有30所学校制定了发展规划。从2000年起,虹口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开始按照规划自主办学。几乎所有学校的发展规划,都把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各种项目和措施落实到德育、教学以及管理中。

与此同时,教育局要求学校建立依法办学、自主发展自评小组,对学校发展规划逐年自评。规划到期后,要进行终结性自评。

学校层面形成这样的运行模式:接受培训~制订规划~实施规划~逐年自评~终结性自评。

2.建立起区级层面的运行模式

在区级层面,教育局充分发挥教育财务中心、教育人才服务中心、教育发展咨询中心、教育评估事务所、教育审计科等机构的作用,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推进体制创新,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为素质教育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和宽松环境。同时还积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育局从指令性管理办学为主转变到以宏观管理、指导学校制定发展规划、组织专家评审“规划”及“规划”批准后通过指导、协调、服务促进“规划”的实施为主上来。二是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从政府任务型的督导检查为主转变到以跟踪督导、指导检查学校发展规划达成度为主上来。

在督导过程中,督导人员一直坚持这样的指导思想,即:引导学校在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基础上,以基础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中心,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形成持续发展的机制和办学的特色,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本区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这两个转变,区级层面的运行模式可概括为:规划指导~规划评审~跟踪督导~全面评估。

2004年和2006年,区教育督导室对到期的中小学三年发展规划分别进行了第一轮和第二轮督导。如今虹口区中小学正在全面实施第三轮发展规划。通过督导,确保了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同时也确保了素质教育的落实。

二.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入手,建立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机制

《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系虹口区教育局承担的上海市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旨在探索我国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立现代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为重点,以完善和调整新型的政府、学校关系为基础,以加强学校与社会、社区融合互为抓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满足区域内人民教育需求为价值追求的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体系。

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个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保驾护航。

该课题自2004年1月开题以来,在我区得到了较好的实施。随着课题的深入,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进。

1.建立学校章程,保障素质教育实施

《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章程对一所学校来说是一项基础性、前提性的工作,是申请办校的必备条件。鉴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创建之初并没有自己的章程,更多的公办学校虽然在依法治校的大背景下也在采取措施弥补这一历史缺陷,但真正有效合理的学校章程并没有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校本发展。

自2005年下半年起,我们根据《教育法》)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全区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了“一校一章程”的创建活动。在创建活动中,虹口区教育局采取了如下一些做法:

①组建队伍,对章程建设进行指导 ②舆论先行,营造章程建设良好氛围 ③以点带面,分步开展章程建设 ④提供服务,减少基层学校难度 ⑤按照程序,顺利完成章程制定 ⑥认真审核,全区试行学校章程

截止2006年6月底,全区117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含区业余大学、教师进修学院、职校等)完成了学校章程的制定工作,在各校章程经过本校教代会审议通过后,2006年7月上旬,区教育局完成了所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章程的审核工作。区内民办学校建校之际已经制定了章程,因此,虹口区所有学校全部拥有了自己的学校章程。我们认为:

(1)章程建设是推进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抓手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学校要贯彻《义务教育法》,实施素质教育,当然要有规章制度来保障。学校范围的规章制度系统,其核心是学校章程。学校章程是学校最具权威性和稳定性的文件。抓住了章程建设,依法治校就可以达到纲举目张之良效。因为制定学校章程的过程既是广泛宣传发动、深入学习讨论、规范立法程序、具体贯彻落实的过程,也是领导身体力行、群众广泛参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

(2)章程建设是规范学校决策机制与提高管理效益的必然要求

要真正实行党组织监督保障、教代会民主参与的校长负责制,各学校还得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学校章程的缺失可能导致学校各项具体的规章制度缺乏整体的协调和坚实的基石。作为学校规章制度的“母法”,章程在学校所有的规范性文件中效力是最高的,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应当从章程派生,并不得与其发生冲突。因此,学校从实际需要出发先行制定出章程,有利于校内规章制度的规范化制定和整体协调,有利于规范学校的决策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促进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3)章程建设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和实行民主办学的生动实践

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许多中小学校,办学宗旨不明、管理体制不畅、工作规范缺失,校内一切工作任由校长一人作主,校外事务校长唯教育局的指令行事,导致学校既缺乏办学自主权,又没有形成民主办学的氛围。章程的建设有利于理顺中小学校内外关系,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到实处,将民主办学的氛围建立起来。可以说,制定章程的过程是坚持依法治校、扩大办学自主权和实行民主管理的生动实践。

2.完善学校制度建设,落实素质教育举措

如果说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的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的话,那么,围绕“基本法”,各个学校还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落实。因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成员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行为准则,其作用在于使学校成员有明确的行为规范,以保证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秩序和组织纪律,提高学校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制订学校规章制度,是抓好学校管理的必要措施,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正如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所说:“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制度、满足学业质量不断提高的评价与指导制度、激励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增强的教研制度。”(《人民教育》2008年第13-14期)

2008年6月,教育局倡导全区所有学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都要建立适应学校自主发展的一套制度体系。即:“一校一制度体系”。

所谓学校制度体系是学校为了实现办学质量目标,对组织中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进行指挥和控制,使之形成协调一致的体系,从而达到实现质量目标的目的。它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有机整体。它包含:(1)规范学校内部关系的制度;(2)规范学校与学生家长、社区关系的制度;(3)规范学校与政府关系的制度。

我们想通过学校章程、三年发展规划、各项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初步构建起以人为本的学校自主发展内部核心制度,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如今,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到2010年底,绝大部分学校将会完善自己学校的“一校一制度体系”。

鉴于基层学校已经有了自主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区教育局领导近来也在思考教育局各科室该如何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服务基层的各项现代学校制度。2009年8月,虹口区教育局党工委、教育局要求各科室对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以更好地发挥规章制度的作用,促进部门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推动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的最终形成。

三.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在市内外的影响

通过中小学校自主办学、自主发展和现代学校制度的构建,我区一支既懂教育规律、善于管理又知法守法的专家型校长队伍正在不断成长,一批高质量、高效益学校正在不断涌现。通过这些学校个体与群体的建设,全面提高了区域的教育质量和效益。

1.出现一批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质学校

由于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各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不再只是想着按教育局的指令亦步亦趋,而是以自己学校的三年规划为目标,有目的有步骤的走自己的路,它们在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发展了自己的特色。一批以人文精神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校园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以及教学、艺术、美术、排球、足球、田径等为主的特色教育和特色学校,有力地推动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发展。

2.探索与实践在市内产生积极影响

2007年4月,在上海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召开的上海市中小学“两纲”(民族精神教育纲要和生命教育纲要)工作推进会上,虹口区教育局获上海市推进“两纲”工作先进区县教育局和上海市首届“百年树人——电影阳光行活动”先进集体;2007年5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法宣办在虹口区教育局召开了主题为“加强学校章程建设,推进法宣教育工作”的上海市普教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研讨会;2009年3月24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召开的“上海市区县教育法制工作会议”在嘉定区教育局二楼会议室召开。虹口区教育局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3.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

一套由虹口区教育局主编的《走向现代学校》系列丛书,2006年以来,已经由同济大学出版社相继出版。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科研成果有《现代学校发展策略与项目管理》、《现代学校章程建设》、《现代学校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一批教育科研课题相继获奖: 2008年,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评奖在虹口区举行,我区有14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教育局领衔的《新时期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荣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一等奖;《构建区域性基础教育网络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荣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二等奖;《现代学校章程建设》课题研究荣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三等奖。

有些教育科研成果已经形成了我区素质教育的品牌。如“中小学自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现代学校章程建设”、“跨学科课程研究”、“分层递进教学研究”、“中小学„两纲‟教育”、“新时期德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研究”和“构建区域性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等。

4.探索与实践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心

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引起国内同行关心: 国际比较教育季刊《教育展望》、《文汇报》、《上海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教育督导》、《长三角教育》、《改革文坛》和《素质教育大参考》等杂志也刊登了虹口的依法治校、自主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论文。

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在市内外产生较大影响:2008年以来,虹口区教育局派相关人员分别在杭州市召开的教育局长论坛、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上海市对口支援地区教育督导干部培训班、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山西省晋中市教育行政干部高级研修班”和“澳门教育界资深人士研习班”上作了介绍。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也邀请我区老师赴宝山区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作相关介绍。2009年暑期,虹口区教育局应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邀请选派老师参加了当地举行的„千名校长“走向现代学校”的暑期培训;应云南省红河州教育局邀请,选派老师参加了当地全体初中学校校长参加的发展规划及督导评价的实作培训会。

2009年3月1日——3月20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教育局由刘永平局长和张嵘副局长带队,派来60位校园长、骨干教师和教育局干部来到虹口,进行为期三周的中小学依法自主发展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培训。培训工作一结束,该区各中小学围绕“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发展”,从建立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入手,正在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调整政校、社校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主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今后,我们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构建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区域文化传承的新建学校文化建设 第2篇

一、解读区域文化元素,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基因

龙湾区是中国东海之滨的一座滨海城区,是浙江省温州市三大主城区之一。天生的依山临海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山海呼应、潮起平原的地理特色。人文龙湾更如一部底蕴深厚、多姿多彩的教材,读懂、悟透龙湾文化这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教科书,将激发师生无限的乡土情怀,赋予校园文化以深厚的本土根脉,意义深远。1.滨海塘河水文化:龙湾依江临海,具山海气象,龙湾之名也因水而显博大气韵。天开江山即画景,龙湾是山、海、岛、平原、湖、河齐备的山水之地,水文化滋养了千年文脉、秀美江南,更使人心胸开阔宛如沧波浩淼。2.渔樵耕读文化:龙湾历史人文的精神基因是从耕坊文化中发展起来的。自然地理环境优美,晴耕雨读的诗意生活,以田园式的文化意境,滋润着亲善和美、洒脱自然的精神寄托。3.士子名人文化:龙湾区历史上有宋代状元赵建大、明代书法家姜立纲、礼部尚书王瓒、内阁首辅张璁等文化名人,一直以来在浙南大地留下了深刻印记,为人们歌扬传说。4.书院讲学文化:明代是龙湾历史上群星闪烁、文化灿烂的时期。在耕读文化背景下的龙湾名士积极创办书院,收徒讲学,以至名扬海内,百世流芳。书院讲学之风让龙湾出现了一批文人墨客,将龙湾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地域名胜文化:龙湾历史源远流长,文化气息浓厚,自唐朝设立永嘉盐场,一度成为浙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亚中心;现存有许多寺观佛塔、宅院遗址、摩崖题刻、名人碑文等人文古迹,是龙湾人几千年的骄傲和自豪。6.忠义英烈文化:从明朝抗倭,到近代民主革命军和抗日战争,以及现代民兵队伍的打造等珍贵历史、英烈传说,是龙湾人民抗击外侮、反抗侵略的真实遗存,是借鉴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鲜活的教科书。抗倭名城永昌堡是国家级文保单位。7.奇特民俗文化:龙湾素有永嘉场盐文化(技艺)、宁村7月15汤和节(信仰)、龙湾十景头通(乐器)、永嘉场龙灯龙船(娱乐)、龙湾油漆画(美术)、永强撞歌(民歌)等奇特的十大民俗文化,描绘出一幅幅让人们共鸣感应的民俗生活风景线。

改革开放后,龙湾人发扬“敢为无人先”精神,不折不挠,奋勇前进,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居全省前列,先后获得“中国皮革之都”、“中国五金洁具之都”、“中国制笔之都”、“中国阀门城”、“中国不锈钢无缝管材生产基地”等十余张国字号金名片。这些是龙湾独有的文化资源和优越空间,是我校做强、做优、做活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精神依托。

二、汲取地域文化精神,形成具有特色理念文化

我校自创建之始就提出实施“文化兴校”战略,努力营建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积极弘扬本土文化,继承前人成就,让学校文化品质、内涵积淀得到充实和升华,给学校品牌形象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地缘认同感和文化传承意识。融合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在突显文化特色的同时,让现代教育发展扎根本土、立足现实、面向世界,传播文明,并提炼出具有我校特色理念的文化。核心理念:“融山海气象,泽天下英才”,实施“自胜教育”;学校价值观:博学如海,卓成如山;学校精神:兼容并蓄,志在超越;学校使命:博融古今,涵养性灵,提升智能,培育栋梁;学校形象定位:传承山海特色文化,树立雄博新形象。校训:弘博、敦厚、自胜、超卓;办学特色:博融山海气象,传承翰墨书香;办学目标:着眼未来,博融古今,传承文明,追求卓越,让“自胜”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追求。之所以把“自胜”作为学校核心理念,我们认为自胜是一千多年来龙湾神圣土地上先民们与大自然抗争、于时代潮流中奋进的高度概括。老子《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即了解别人的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有洞察力,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因此,自胜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超越,亦是一种胸怀,任何超越都只是短暂的胜利,真正的胜利是克己自胜,超越自我。

三、学校校园环境建设凸现浓烈地域文化特征

我校校园环境以“五气”为特征来建设。一是乡气。有乡土味,体现出强烈地域文化特征。二是大气。有气派,不拘束,有规模,现代化。三是雅气。文雅有致,弥散出浓浓书卷气。四是和气。园与园、楼与楼、廊与廊、桥与桥等相互呼应,布局得体,布置得当。五是生气。校内广植市树、市花,雕塑标语皆给人以一生机,可谓五气并举,虎虎生威。具体通过“一河一广场,二桥三园四区五塑像,六组书法石刻围绕墙,七楼八路美名扬”来体现。“一河”指校园中中间河流,把校园一分为两,在河滨区域设计四个景点:耕读泽世、书苑栖迟、中华栋梁、罗东龙榜。“一广场”指学校入口主广场,称之为“振风怀远”广场,设计主题雕塑“书翼”,整体形象古朴、大气,表现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气势。雕塑的造型以“龙实中”三字抽象而成的书页,体现了继承书院遗风、传承耕读文化的精神本质。“二桥”分为一座交通桥,一座文化景观桥,分别命名为“思耕桥”与“放歌桥”,桥上刻有龙湾名胜古迹,名人诗词题赋。“三园”指校园三大专题文化园,即“俯清园”表达诗意山水、世代流芳的主题;“仰贤园”表达仰贤励学、含英咀华;“忠义园”表达苍海映月、赤子丹心。“四区”即校园按功能划分为修学区(传承悟学)、体艺活动区(阳光乐艺)、生活区(幽碧同心)、行政服务区(求真拓进)。“五塑像”校园中设计了五组主题塑像即:书翼主雕塑、中华栋梁群体石刻雕塑、书山书城雕塑、智慧之泉雕塑、五大龙湾区文化名人情景雕塑,他们置于不同区域体现出不同文化内涵。“六组书法石刻”指校园围墙景观设计了六组书法石刻,每组含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借传统竹简、题壁等形式来造型,邀请龙湾内现代18位书法家书写龙湾历代名人雅士关于励学、求知、修身、名山大川欣赏的24篇佳文名句。“七楼八路”指校园中共有七幢建筑物、八条道路。七幢建筑物名字皆取自《诗经》,按功能分别命名为“敬止楼(行政综合楼),如琢楼(实验楼)、邦彦楼(教学楼1)、正仪楼(教学楼2)、棣萼连晖楼(艺体楼)、名湛堂(食堂)、绿竹居(宿舍)。八条道路路名皆取自龙湾历史文化名人的名、字、号分别为:嗣励路、元辅路、贞义路、东溪路、弘礼路、瓯滨路、沛德路、学扬路。

四、构建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新文化,体现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区域的安全 第3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整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学校课程名目繁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重复琐碎,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品德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存在功能重合、目标重叠等问题,需要进行通盘考虑。所以,深化课程改革须在课程整合上下功夫。

自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越来越繁杂。教师多头备课、重复教学,还要应对方方面面的专题检查和督导,任务繁重不言而喻。同时,地方课程,品德、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功能重合,目标重叠,需要重新进行整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基于此,杭州市江干区进行了区域推进学校课程整合建设的实践。

一、基本目标

学校始终处于教学正在进行时状态,“整合”始终在行走的路上,不是也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变成“文本”然后交给学校实施。整合应有阶段性目标,在初始阶段,课程整合主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是通过梳理现有学科的相近或重复内容,以分散和集中的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资源共享,并结合各学科教学实际渗透落实。其中分散在各学科中的教学不增加教学时间,集中形式的教学时间实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时段。

二是通过集中排课、主题活动等形式实现地方课程,品德、综合实践活动、班队(团)、德育、心理等课程的初步整合。通过研读教材、整合教材、结合学校日常活动以及学校文化建设,提炼形成主题,设计课内外相结合的主题活动,并以活动课形式教学原有教材的相关、相近、重叠内容。

三是通过整体设计规划学校课程,明晰学校发展特色,挖掘地方文化与教育资源,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主题课程”,改变学校课程实施形态,提高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

二、主要举措

(一)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建立三个课程实施集成模块

1.第一个集成模块:半天社团课程

半天社团课程建议安排在周五下午。学校以原有社团为基础,提供更为丰富的社团供学生选择。社团活动的开设,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特长,同时要充分利用家长、社区、民间艺人、社会团体以及各类场馆、基地等教育资源。社团开设应有校级、年级、教研组等层面。在社团门类上视域可以更宽广些,应有知识拓展、体艺特长、生活实践等多种类型,以便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学习选择。

学校应有社团活动安排表,包含时间、地点、人数、执教、内容、层级(即校、年级、教研组)等要素,而且应有评价方案。较成熟的社团,应有教材或教学方案,并向精品校本课程方向发展,包括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特别要突出课程实施部分,如师资、学生、教材、教案、活动等。社团实行学生自主选择、混龄、走班等制度。同一个社团可以开设不同层级的课,供不同基础的学生选择。

2015年上半年,江干区38所中小学共开设以“社团”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拓展性课程824门,其中知识拓展类211门,体艺特长类464门,生活实践类149门。此外,外聘教师114人,建设校外场地11个。在所有课程中,179门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390门已初步形式课程体系。

2.第二个集成模块:品德与实践课程

在原来的课程结构中,每周有品德课2节、班队课1节、地方课程1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节,每两周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节。此外,每月还有与专题教育相关的课程,以及与学校的活动如科技节、艺术节等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对此,我们梳理各学科中重复、交叉等内容形成资源模块,供学科教学中使用參考。如我们分“民风民俗”“交通桥”“名胜古迹”“经济科技发展”“各类名人”“文化艺术”“生活环境”等七个板块对语文、品德、小公民、美术、信息、科学等相近与重复内容进行了重整,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3.第三个集成模块:主题课程

很多学校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但是大多数校本课程体系比较单一,也未能很好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整合。我们从现有的校本课程出发,对其进行升级:在内容层面上实现多学科的融和,在学习方式实现多种方式的运用,在学习空间上突破狭窄无趣的教室,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选择。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主题课程设计与开发的五个维度:充分结合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德育、美育等专题教育;有研究性学习专题;融和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有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二)结合各学科实际,推进“X+2”课程整合

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区域性思考 第4篇

浦东教育城域网与学校网站

浦东教育城域网是依托电信光纤线路组建的区域性网络, 示范性高中和部分教育机构万兆接入, 公办中小学及少部分幼儿园千兆接入, 大部分幼儿园以百兆接入, 互联网总出口带宽达到5G, 是目前上海市较为先进、高速、大型的区级教育城域网 (也称浦东教育专网) 。网内现有浦东教育门户网站、学前教育网、浦东教师研修社区、浦东教育云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网站与应用平台, 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另外, 全区下属的近700家教育机构 (包括职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中介机构等) 都联入了浦东教育城域网, 如图1所示。作为学校校园网对外展示的重要平台——学校网站已经成为浦东教育城域网的重要信息发布平台, 每天数以千计的信息及时地向教师学生、社会公众、家长发布教育相关资讯, 是浦东教育城域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浦东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

2015年9月, 浦东新区教育局办公室与浦东教育信息中心共同组织开展了浦东教育专网联网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工作, 从学校自查反馈和抽查情况两方面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到目前浦东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学校网站主机服务器运行维护情况

在反馈的200个学校网站中, 除去3家单位此项内容空白外, 约78%的网站主机服务器运行维护采用学校自行管理的方式, 21%左右的网站主机服务器运行维护采用委托第三方管理的方式, 另还有1家单位采用的是自行管理与部分服务委托管理相结合的方式, 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 目前学校网站服务器主要以学校自行管理为主。

2.网站安全漏洞情况

在学校提交的自查表中, 区教育信息中心随机选择了28所学校网站作为抽检样本, 通过专业网站安全漏洞扫描工具检测, 结果发现有22家单位门户网站存在安全高危风险漏洞, 约占抽检数的79%, 如表1所示。

注:未全部显示学校网站域名, 部分字符用*表示。

3.学校网站安全技术防护情况

据反馈情况显示, 在网站入侵检测手段方面, 几乎没有学校安装类似的设施设备;在Web应用防护方面, 只有约29%的学校网站已安装网页防纂改系统, 绝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人工监看的方式;网站防病毒系统方面, 大多数学校网站主机没有安全商业的防病毒系统, 大部分学校安装了免费的防病毒系统, 如360安全卫士。由此可见, 学校网站安全技术防护水平明显不足。

4.网站安全检测需求情况

如表2所示, 有71%的学校单位期望有专业机构对学校网站进行安全检测并提供评测报告。学校对学校网站安全状况是不甚了解的。

5.浦东学校初步建立了网站安全的相关制度

从自查情况看, 各单位在信息安全工作管理中均安排有分管领导和技术保障人员, 其中220家单位已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应急处理预案, 所占百分比约为89%。约91%的单位表示在重大活动及节假日期间会制定网站安全保障方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约有192家联网单位制定了网站内容发布审核制度;由此表明, 各联网单位已经逐渐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

浦东学校网站存在的问题

网站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于网站的建设与开发,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第三方公司产品, 这是好现象。但是学校往往只注重网站开发时的一次性投入, 却忽视网站管理的长期投入, 由此产生了诸多网站安全问题。

1.学校网站安全技术防范水平不足, 网站程序存在较严重安全漏洞

调查显示, 目前浦东学校网站几乎没有入侵检测设备、没有Web应用防护手段、没有网页防纂改手段、没有商业防病毒系统等, 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是由学校自行管理网站服务器的。本次抽检出79%的网站存在高危安全漏洞, 可以看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学校网站安全加固也需要不断更新, 不能一劳永逸, 学校网站的安全技术防护水平严重不足, 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2.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网站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虽然调查结果表示学校都已建立网站安全相关管理制度, 但是从79%的网站存在高危安全漏洞的抽查结果来看, 这些管理制度大多流于形式, 从中也可以看出学校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意识不强,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投入不足, 没有将网站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3.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缺乏专业化管理人员

区教育信息中心早在2013年即开始定期对全区学校门户网站进行安全漏洞的检测工作。这次被抽查的存在高危安全漏洞的学校网站中有相当一部分网站在此前的检测中已经发现了同样的安全漏洞, 并且已经告知学校, 但很多学校不能及时修补漏洞。究其原因,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 学校缺乏专业化管理人员也是主因。由于学校网管员没有相应的编制岗位, 许多学校网管员由信息科技教师兼任, 而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后, 考虑实际情况, 信息科技教师更愿意注重教学工作, 不愿意往这个没有“名份”的网管员上靠拢, 学校网络管理工作渐渐成为人人避之的“烫手山芋”。

今后浦东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方向与建议

综上所述, 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好坏主要由技术、人和管理三个因素决定。根据笔者十多年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经验来看, 目前学校网站存在的这些问题短时间内学校要求整改还存在着诸多困难。主要原因:首先, 学校网站虽然对互联网开放, 但是对外信息发布量不是很大, 主要用户是家长和教师, 学校的核心业务没有在学校网站上体现。说白了, 没有学校网站, 学校教学活动照样开展。其次, 仅仅为了网站的安全, 要配置相关的设施设备, 从“经济”上来说也不划算。再次, 学校网站目前普遍存在高危安全漏洞, 但还没有发生安全事件, 表面上看网站还是正常的, 这也是学校领导层没有足够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专业化管理人员的问题, 网管员没有编制岗位, 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解决。

作为浦东教育城域网运行维护管理部门——教育信息中心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学校网站部署在学校内, 根据“谁管理谁负责, 谁运行谁负责”的原则, 学校要对学校网站安全负责, 但是毕竟学校网站是整个城域网的组成部分, 学校网站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浦东教育网安全与稳定。要同时解决学校网站存在的三大问题, 笔者提出今后浦东学校网站建设与管理的方向与建议:建立基于云计算的学校网站群建设与管理体系。

1.技术发展的考虑

目前,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云计算、大数据更是时下最热门的技术词汇, 各种解决方案纷纷落地变为现实。云计算和大数据相辅相成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变革各个行业的大方向。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IT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和配置, 降低IT管理的复杂性, 提高IT资源利用效率。原先, 校校通工程建设时, 每所学校配置了三台服务器用于发布学校网站和应用系统, 但是没有配置相关安全技术防护设备。如果按照硬件六年使用期限的话, 目前学校网站服务器早已超龄“服役”了。如果接下来区域统筹配置学校设施设备, 强烈建议采用云计算的方式配置, 区域数据中心建立云计算学校网站群。从经济角度考量,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服务器数量的配置, 也无需每所学校配置安全防护设备, 通过数据中心统一配置防护手段, 大大减少政府财政投入经费。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缺乏网站安全技术防范手段的问题。另外, 利用网站群技术, 统一程序编码, 便于统一修补安全漏洞, 从而保障网站本身的安全。

2.专业化管理的考虑

利用云计算的学校网站群建设和管理思路, 也可以彻底解决学校无专业人员的困境。网站安全的保障, 对于管理员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学校网管员绝大部分是不能胜任这个角色的。云计算是集中化部署, 可以依托区域专业机构统一部署网络与信息安全策略, 学校无需考虑技术问题, 只需专注于网站的内容建设, 大大减轻学校技术管理负担。

学校区域的安全 第5篇

唐玉辉,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淮阴师范学院兼职教授,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荣获淮安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十百千”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2次在全国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30多篇论文在《江苏教育研究》《江苏教育》《小学语文研究》等省级刊物发表。主持“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小学生学习目标能级化建构的实践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主持的课题“基于学生视界的教学行为改进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仅靠政府的推动是不够的,优质学校应当而且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组建以专题研究为基础的学校发展共同体,构建新型学校合作关系,通过共享教育资源、深化日常研究,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才能真正推动区域学校以内涵发展、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均衡发展。

一、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必然要求优质学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一是提高公共义务教育水平;二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这说明,均衡与发展是义务教育未来发展的两个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审视义务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视角。实际上,均衡与发展在内涵上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具体地说,发展的主要标志是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主要表现在学生素质的优劣、办学条件的好坏、经济投入水平的高低等。义务教育均衡则是指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程度,表示的是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大小[1]。无论是高位均衡还是低位均衡,发展是基本要求,通过发展获得均衡,追求均衡促进发展。就主体来说,政府(区域)强调发展,更强调均衡;而学校则更强调发展。均衡与发展对于不同发展主体、不同发展阶段也是有所侧重,各有不同。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以后,均衡发展显得更为重要。

当前,各地教育在均衡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创造性的工作。如以县区为整体开展教育现代化创建活动,推动区域教育整体发展,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然而,在教育现代化的创建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以政府投入、学校的设备场地改善为主要特征的办学条件的改善,焕然一新的校园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面对的依然是他们的旧主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甚至还有许多现代化设备无人使用。忽视均衡发展过程中人的发展因素,这样的均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如果说办学投入、经济水平有赖于政府的话,那么人的发展则更依赖于学校和教师自身。因为没有学校和教师自身的主动追求,学校要获得发展显然只能是一句空话。

众所周知,优质学校一般都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浓厚的研究氛围,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优质学校在历史上得到过其他学校难以得到的机遇和厚待,才有了今天的良好状态。在倡导公平促进均衡的今天,则有了发挥能量、回报社会、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在成就他人的同时,又能够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些薄弱学校尽管解决了基本的设施设备问题,但由于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优质的教师队伍,甚至没有建立指向学校、师生发展的学校制度,因而现代化带来的是一时的表面繁荣而非学校本质的更新,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的逐步陈旧而重新沦落为薄弱学校。因此,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以后,以提高师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发展成为了学校发展的核心和主要任务。但是,学校发展的现状告诉我们,许多学校依然在封闭的环境中孤独地跋涉着,依照迈克·富兰的话说,他们“正在进行着一场毫无结果的艰难的战斗”[2]。找寻一条以学校内涵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推动区域学校共同发展之路,已成为了均衡发展背景下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新形势下,学校发展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许多成功的办学经验值得借鉴和吸取,同时借助优质学校之力,通过融合、借力、共享等方式融入优质学校,推动学校快速发展已成为人们的智慧选择。学习型组织已成为被广泛认可的组织理论。组织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质是建立学校学习共同体。这个组织不是上级强加的,而是学校为了自身发展主动和一批志同道合学校实现共同发展的自主选择。正如台湾学者杨硕英描绘的那样:“圣吉所希望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是一种不同凡响,更适合人性的组织模式。他有伟大的学习团队形成社群,优质崇高而正确的核心价值、信念和使命,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和实现梦想的共同力量,不断创新,持续蜕变。在其中,人们胸怀大志,心手相联,相互反复求真,脚踏实地,勇于挑战极限即过去的成功模式,不为眼前近利所获,同时引领成员振奋的共同愿景,以及与整体动态搭配的政策与行动,充分发挥生命潜能,创造超乎寻常的成果,从而在真正的学习中体悟工作的意义,追求心灵的成长与自我实现,并与周遭的世界产生一体感”[3]。我们以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为例(下同),该校通过参与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领衔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发挥地区龙头学校的作用,带领周边几所学校建立发展共同体,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不同层次学校共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显著效果。学校的前任校长是一位具有丰富办学经验的老校长,德高望重,不图虚名,扎扎实实改革管理和教学,一心一意培养教师和学生,赢得了周边学校领导的尊敬。他们2009年8月成为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合作学校。到2010年,淮安市人民小学、淮阴师院附小、淮阴师院二附小也加入进来,组成淮安地区学校发展共同体。近三年来,这几所学校不断相互砥砺、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他们的教师队伍与日常研究、专题研究等扎实有效,几所学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优质学校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担当

实践证明,优质学校在区域均衡发展中应当而且能够担当。这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要求的社会需要,更是教育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优质学校应有开放的胸怀,虽不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但可以将其优质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资源最大限度地与区域内学校共享,从而扩大优质教育的受益面。这是我们教育者应有的责任与情怀。由于历史原因,优质学校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占有大量的公共资源,获得了优先发展。现在他们也具有为大众服务、传递、辐射优质资源的义务和责任。优质学校不仅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开门办学,主动接受外界的审视与评判,还应当有吐故纳新的勇气,在开放与合作中吸收先进的办学理念、借鉴别校的先进做法,推动自身学校不断前进。具体来说,优质学校在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至少可以有以下这些行动。endprint

1.建立新型的校际合作关系。传统的校际合作关系大多是以校长或学校文化认同而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建立起来的松散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会因为校长的更替或主动性、积极性而影响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校际合作关系更多是临时性、任务式的,交流合作的的随意性特点较为明显。学校发展共同体不同于一般的学校领导与管理,共同体校长之间应当是责任人与合作者之间的新型关系。校长作为本校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共同体的合作者,是共同体内部其他学校的智囊、参谋、策划和评价者。在校内他不是对他人负责,执行他人旨意,而是主要承担学校发展方向、目标、路径、组织、制度等一系列关涉全局的工作,对学校的发展负总责。

2.推动互动研究日常化。传统的校际合作一般是一学期安排1-2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具有临时性、突击性的特点。而共同体则强调深度合作,研究活动的日常化。仍以江苏淮安市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为例。每学期开始,淮阴师范学院教科院根据华师大的活动安排,以淮阴师院一附小为主体策划本地区的活动计划,各成员学校围绕活动计划再做具体调整,形成了以一附小活动为中心,共同参与、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的活动总安排。此后,各校围绕活动计划实施研究,共同参与,深度合作。一附小不断完善校内研究方式,在内部形成课堂教学“1+3”日常研讨模式基础上,校际研究形成了“前移后续”的“主题专研式”交流制。具体来说,在淮阴师院教科院老师的指导下,一般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由学校各领域第一责任人牵头,安排其他学校分头在校内先期学习研讨、备课设计;现场研讨活动前,召集各校相关骨干教师进行研讨、交流活动;第二步,现场执教研讨,相关专家、骨干、兼职研究员评课研讨,形成反思重建意见;第三步各校骨干、第二梯队教师分头上重建课,并撰写对该研究的反思体会、心得;第四步由一附小收集整理活动资料,如反思、案例文本和基本经验等,通过网络传递到各校实现成果资源共享。这样的研究每次一个专题,有效地推动了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

3.共同策划节点式事件。仅有日常化的教学研究,还不足以形成和总结专题性研究成果,必须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节点事件,搭建共同研究的平台,开展主题式深化研究,才能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在共同体层面精心开展各校的学校发展规划制定与论证活动,共同做好研究的总策划;每学期初共同确定学科研究主题和活动安排;围绕主题承办1-2次专题研讨活动;共同参与课题组的相关活动,如中期评估活动、成型课普查、精品课展示等等。共同的话语系统和活动平台使共同体研究活动走向深度融合。

4.引领骨干教师走向成熟。一所学校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骨干教师,以此带动整个队伍发展。共同体学校按学科组建学科专家团队,共同承担共同体内各校教育教学调研、诊断、指导、评价工作,实现优质资源的校际共享。2012年淮安市人民小学承办江苏省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淮阴师院一附小等共同体学校骨干教师全面参与备课、研讨、评课等活动,实现了合作共赢的良好效果。教学相长,骨干教师在促进别人成长的同时,必然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这些骨干教师,由校内到校外,在共同体研讨活动中获得了自信和能力的提升,在反思与重建中获得了成长,他们与其他老师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共同评课、共同重建,有效地带动了其他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这样的平台是富有挑战性的,由备课到上课、评课到评理、理论到实践,在共同体的互动研究中,锤炼了一批骨干教师。叶澜老师在谈到教师成长时说过,写三十年的教案,不如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他人的课堂是自己的镜子,在帮助他人、反思他人教学得失的同时,教师又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投向了身边的伙伴,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生长的过程中,骨干教师的辐射圈越来越大、辐射力度越来越强,更多的教师学习反思能力、指导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三、以优质学校为核心的研究共同体的特征

校际发展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组织,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和创新价值:

1.与高校理论研究者合作从点状、浅层走向整体而有深度

传统意义上的合作,是普通中小学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邀请高校专家偶尔来校作作报告、指导指导课题研究,具有随时随意的特点,宏观、零散而不系统。而淮安新基础教育研究共同体则是以新基础教育研究这一学校整体性变革为合作基础,既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又有具体的课堂实践,因而既有前瞻性,又有实践意义。华师大专家每学期来淮安专题指导3-4次,平时则是淮阴师范学院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分领域(语文、数学、英语、班队)坚持每周一天的深度介入一线学校的理论学习、听课、评课等研讨活动。每学期初、学期末都要分别举行一次学校管理工作专题交流会,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校管理给予诊断性的把脉和指导,这种专业性的日常持续性介入,使共同体成员学校的变革与研究有了明确的理论引领和实实在在的抓手,日常教研有了切实的载体。这种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的“重点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地方学校”合作模式(U-S-S)给基层学校带来了真实而有效的专业指导。

2.与区域内校际间合作研讨从零散、封闭走向系统、常态

作为以后总制度性安排,共同体成员学校间每学期初都要对一学期的重点工作、活动安排等进行交流,打破了传统的学校间相对封闭、割离的现象。特别是频繁多次的“专题研讨活动”,各校第一梯队的骨干老师都会参与策划研讨、听课评课等,以及区域间的主题研讨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学校的相互深度了解,基本能做到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和促进,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区域层面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与及时辐射。可以说,这是一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也是促进各校内涵发展、增强内生长力的新路径。

3.优质学校在均衡发展背景下获得了新的责任担当

作为龙头学校的优质学校,一般都获得了先行一步、优先发展的良好机遇,但要能在共同体中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必然要加快自身发展步伐,保持优先发展的优势。努力使自己不但有引领发展的情怀,更要有引领发展的能力。“新基础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改革研究,在全国各地都有合作学校,也特别重视对龙头学校培植和要求。进入新基础教育团队之初,每学期华师大团队都会在常州、上海组织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精心策划的2-3次大型研讨活动,每次活动我们都派出大批一线教师前往学习观摩,使学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成为龙头学校后,我们在努力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依然定期派员参与其他地区共同体学校的交流,努力为自己争取获得发展的机会。目前,学校有14名华师大兼职教研员,承担着淮安地区共同体学校学科教学与学生工作的研究与培训任务。这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和较强的反思变革前进能力,促进了优质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研究、学生发展方式等方面不断变革完善,走向更高品位。endprint

4.共同体学校在共同价值追求下更加关注个性发展

由于有成熟且成型的系统理论与专门专家团队的持续深入指导,共同体学校都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他们通过学校转型性整体变革,通过变革学校制度,变革课堂教学、学生发展和学校领导方式,以学校、教师和学生获得主动健康发展为价值追求。共同体学校总体价值追求相同,他们建立研究资源库,各种文本资源、视频资源、人力资源等实现共享,努力实现共同发展。但与此同时他们都努力保持且正在形成各自学校的个性与特色,他们在研究性变革实践中的新型“自我”正日渐清晰。他们始终把“我这一个”作为变革的清晰目标,努力找到自身的发展变化、同伴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路径,即便是淮阴师院教科院老师每学期定期举办各领域、各学科第一责任人、骨干教师的专题性研讨沙龙,也是基于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除了共性问题的探讨,还安排具体学校个案的研究与交流,在智慧的碰撞中激发和促进学校个性的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这个校际共同体是一种“同魂异体”的新型合作组织。

相对于共同体外的其他学校来说,共同体学校的研究由于有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参照系,甚至他们的话语系统都显得“独特”。教师们主动发展和引领责任,使他们有更多的平台、更多的机会获得了优先发展。他们改变的不仅是话语系统,同时也改变了行为方式,致使他们在新基础教育以外的活动中“出口不凡”,给其他的老师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师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彰显了师生的专业素养和生命价值。我校仅去年就有8名教师在全国优课比赛中获奖,多个学生团队在省市大赛中夺冠。

几年的共同体建设经验表明,共同体成员数量不是越多越好,校际间距离也应以方便日常化交流为宜。校长及其管理团队真心诚意的价值认同,以及强烈的发展愿望和开放的心态,是构成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学校发展共同体是基于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而建立的新型校际组织,共同的教育价值追求,共同的实践研究内容,共同参与的日常化研究,以及以优秀教师、管理团队和研究课例等为共享资源,必将促进成员学校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建涛、左晓梅.均衡与发展:义务教育发展的双重标准[N].中国教育报,2013-11-18.

[2][加拿大]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0.

[3]郁义鸿.组织修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4.

(唐玉辉,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223001)

上一篇:毕业典礼幽默演讲稿下一篇:搬运工的安全生产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