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2024-05-26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精选7篇)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第1篇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资料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全国第一个以石油工业为题材的原址性纪念馆,该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于9月26日落成开馆。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全国第一个以石油工业为题材的原址性纪念馆。该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3月8 日,决定把“二号院”建成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国务委员 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题写馆名,大庆老领导张轰题写“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建设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历时18个月零18天,于209月26日落成开馆。12月4日,在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告上,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最“年轻”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15900多平方米,陈展面积4200多平方米,拥有馆藏展品7458件。馆内陈列分为“岁月•大庆”、“松辽惊雷,油出大庆”、“艰苦创业,光辉历程”、“大庆赤子,油田脊梁”、“大庆精神,民族之魂”、“巨大贡献,卓越品牌”、“春风沐雨,光耀征程”、“油田•百年”、“百年油田畅想”九部分。通过采用编年体和专题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大庆油田46年的辉煌发展历程,油田领导的泱泱风范,企业文化的继承创新,大庆油田的巨大贡献,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等内容,突出表现了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工业企业成功典范的主题。

陈列馆宗旨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油田历史研究的场所、优秀文化交流的平台、缅怀石油先辈的殿堂、旅游休闲观光的圣地。

陈列馆九个展馆名称

“岁月·大庆”

“松辽惊雷,油出大庆”

“艰苦创业,光辉历程”

“大庆赤子,油田脊梁”

“大庆精神,民族之魂”

“巨大贡献,卓越品牌”

“春风沐雨,光耀征程”

“油田·百年”

“百年油田畅想”

主题雕塑“起点·永续”的寓意

雕塑地面部分高4.7米,寓意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

资料

起点:寓意着“松基三井”是大庆油田的“起点”,“二号院”是石油大会战的“起点”,1959年9月 26日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今天是大庆油田昂首百年的“起点”。永续:寓意着大庆油田追求资源采掘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战略,永续为祖国献石油、献能源的伟大事业。同时也寓意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薪火相传,万古长青。

从进入展馆大门的第一步起,脚下用青铜铜板铺就的“大庆之路”镶嵌在院内广场中轴线上,铜板全部采用浮雕文字,将大庆油田从1959年9月26日诞生到年9月26日47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用魏碑字体刻在10毫米厚的铜板上。

“大庆之路”在馆内出现3次,但形断意连。院外部分总长56.2米,宽度1.959米,代表着大庆油田诞生于1959年。从院外走向院内,年份数字排列由大到小,表示正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历史;当走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之路”年份排列由小到大,寓意从历史走向未来。

走进大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题雕塑“起点·永续”。雕塑是以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井口装置为主体造型,地面部分高4.7米。

走入序厅,迎面墙上是刻有仿岩雕的“岁月·大庆”四个大字,动态风雪及呼啸的风声,伴随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音乐,一幅原生态的大庆风貌展现在面前:47年前,在这片荒凉广袤的大草原上,走来豪迈的石油大军,他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着神奇,彻底改变了中国贫油落后的面貌。

大庆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总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有雪,春秋季风多,年平均气温4.7℃,最佳旅游时间为夏、秋两季.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第2篇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203月8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承载历史责任,决定把“二号院”建成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国务委员周永康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题写馆名,大庆老领导张轰题写“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建设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历时18个月零18天,于2006年9月26日—大庆油田发现47周年之际,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落成开馆。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15900多平方米,陈展面积4200多平方米。馆内拥有展品文物7458件,陈展展品2647件。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分为“岁月.大庆”、“松辽惊雷.油出大庆”、“艰苦创业.光辉历程”、“大庆赤子.油田脊梁”、“大庆精神.民族之魂”、“巨大贡献.卓越品牌”、“春风沐雨.光耀征程”、“油田.百年”、“百年油田畅想“九个部分。通过采用编年体和专题式有机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大庆油田47年的辉煌发展历程。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国内第一个石油工业题材原址性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企业形象展示的窗口,油田历史研究的场所,优秀文化交流的平台,缅怀石油前辈的殿堂,旅游休闲观光的胜地。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常州恒源畅历史陈列馆开馆 第3篇

9月28日上午, 位于“运河五号”的恒源畅历史陈列馆举行揭牌仪式。江苏省常州市政府副市长朱锐、市人大教科文委主任薛焕斌、市旅游局局长苏伟、市民防局局长张曾鸣、工贸国资公司总经理杨黎明, 以及有关单位领导参加了揭牌仪式。常州市市委办副主任、市档案局局长李传奇, 市国资委主任、工贸国资董事长张骏原为展馆揭牌。“运河五号”园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南岸, 是在原第五毛纺厂基础上, 常州市打造的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是江苏省5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之一。市档案局与市发改委、市工贸国资公司齐商共谋, 在“运河五号”园区共同筹建“常州市工商档案博览中心”, 在保护好众多文化历史遗迹和工业遗存的同时, 用工业档案遗产展示常州工业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常州市对此项目极其重视, 市档案局多次到园区进行调研、指导, 会同工贸国资公司及时对常州第五毛纺厂 (前身为恒源畅股份有限公司) 的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 经过近三个月对恒源畅史料的清理、梳理和整理, 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和实物, 如清代时期的史料、民国时期的地契、企业经营中的珍贵文献等, 其中有些史料文物级别很高, 可以说是弥足珍贵。在做好档案保护工作的同时, 按照“三和起家”、“恒源畅业”、“公私合营”、“童鹰展翅”和“创意转身”5个部分在“运河五号”廊道布置建立恒源畅历史陈列馆。

陈列馆面积共578平方米, 作为正在筹建中的“常州市工商档案博览中心”的分馆首先向市民正式开放, 该馆也是常州首家工商业历史陈列馆, 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近百年来常州工商业发展的缩影和历史足迹, 也进一步表明档案保护的历史意义和重要作用。

沈阳铁路陈列馆揭开尘封的历史 第4篇

沈阳铁路陈列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始建于2009年6月,同年11月竣工,展馆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从100多岁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动车,这座浓缩沈阳铁路历史的陈列馆,真实再现了中国铁路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火车用气势磅礴的力量拉出了文明和财富,改变了世界,缔造着人类的新生活;火车独霸路面交通上百年,挺起工业文明的钢铁脊梁;火车成为一种语言、一种符号、一种背景和一种见证。

“亚细亚”号

陈列馆内有一台流线型的天蓝色机车,特别引人注目。这台名为“胜利7型”的蒸汽机车,是1934年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机车厂制造的,原叫“太平洋7型”,当时称“帕斯纳”。它全长25.675米,总高4.648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30公里,是当时蒸汽机车中速度较快的机车。

满铁名义上经营铁路,暗地里却对中国进行各方面的侵略和扩张。正如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在《满洲经营策梗概》中所说的:“表面上经营铁路,暗地里百般设施。”满铁前后在中国40年,直接参与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等大规模侵华事件,可以说没有满铁,就没有日本的侵华战争,就没有对中国的殖民统治。满铁调查局和满铁地质调查队等部门,名义上是修筑铁路的勘察机构,实际上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进行刺探。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开始对华进行大规模侵略,由于当时列车速度很慢,阻碍了日本侵华势力聚合密谋和运输兵员、军械的需要。随着伪满洲国的成立,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由沈阳迁到了长春,而满铁总部仍设在700多公里以外的大连,这时,许多政客和达官显贵就要经常往返于大连和长春之间。为了能够早晨从大连出发赶上晚间在长春召开的会议,满铁决定生产一种高速运行的机车,能在八个小时内跑完大连到长春之间的700多公里路程。

他们很快就研制出了“太平洋7型”蒸汽机车,全部服役在中国东北,用来牵引“亚细亚”号特急快车,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台机车为“亚细亚”号,其平均运行速度为每小时85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火车。抗战胜利后,这台机车成为中国人民的战利品,解放后改称“胜利7型”。

这种类型的机车,由大连沙河口满铁车辆厂组装的3台在战争期间全部报废,由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车辆厂制造的9台,现在仅存两台,一台被大连铁路部门收藏,一台在沈阳铁路陈列馆展陈。由于这台机车具有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人们参观它时的感情也十分复杂。

英雄列车

影片《12次列车》曾在上世纪60年代感动中国。当年牵引12次列车的“胜利8型-811号”蒸汽机车,也陈列在沈阳铁路陈列馆。

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1959年7月21 日晚,由沈阳开往北京的12次特快列车于22点35分正点发车,迎着时缓时急的雨点前进,列车正点到达北京的时间应该是次日上午10点45分。

7月22 日拂晓,锦州以北地区的上空依旧是乌云密布、大雨滂沱,这里已经连降暴雨数日,并造成多处地区河水泛滥。

当12次列车穿过锦州到达兴城时司机接到调度命令:“前方是石河桥,列车准备缓行,时速5公里……”在5点左右,空中的雨点骤然变大,已经看不到常见的“点线”之形,完全变成了“瓢泼”之状。来势汹涌的洪水,淹没了车轮,扑打着车门和车厢。列车急速启动并退出前卫车站,向身后的高坡地带驶去。在列车后退的路基两边,许多刚从洪水中逃出来的灾民纷纷涌向列车,于是列车连续三次停车,并从洪水中抢救出350多名受灾的村民。最终,12次列车停滞在一座土岗之上,这里是绥中县前卫地段铁路的制高点。

7月25日8点30分, 12次列车司乘人员团结一致,凭着勇敢、智慧和高度的责任心,与洪水搏斗了3天3夜,全列车612名旅客和乘务员,以及从洪水中救出的350多名灾民全部安然无恙。这场近千条生命的获救过程,创造了新中国铁路史上的抢险奇迹!

1960年9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中国铁路文工团同名话剧改编并摄制成的故事片《12次列车》,再现了12次特快列车当年战胜洪水的感人场面,12次列车也成为了享誉全国的英雄列车。

解放战争中的英雄司机

在辽沈战役决战阶段,1948年9月28日6点15分,由西满铁路局司机范永、穆成斌等16名同志组成的乘务组,驾驶1195号机车,牵引满载8车炸药、22车榴弹炮弹的3005次军火列车,从昂昂西车站出发,在敌机频繁的空袭中,运行853千米,于10月2日4点06分,安全到达西阜新车站(今清河门车站)。他们以“人在车在,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把车开过去”的英雄气魄,连续奋战四昼夜,将1600吨弹药准时运到前线,保证了作战计划的胜利实施。为表彰这个乘务组做出的巨大贡献,东北行政委员会为他们记“集体特等功”。

1949年4月,范永同志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向铁路工人致敬!”

新中国第一位女列车调度员

1931年5月,出生在辽宁盖州的孙孝菊,因家境贫寒只念了六年书。1948年9月,她参加了工作,先后做过车站广播员、检票员、连接员、车号员,1951年4月,到齐齐哈尔铁路分局调度所学习行车调度,同年5月,正式担任列车调度员。1952年初,担任副调度长。

她经常深入现场,虚心学习,与广大机车乘务员和车站值班员共同研究和改进列车调度工作方法,使列车调度指挥工作更加接近实际。她探索规律,预防在先,利用“飞条子”、“插红旗”等方法组,摸索出“坡下烧好火,烧足汽,一鼓作气再闯坡”的牵引办法,机车牵引定数由原来的1500吨提高到3900吨。铁道部把她的做法归纳为“孙孝菊调度法”,并印成书,下发到全国铁路各分局,加以推广。

新中国第一名女蒸汽机车司机

大连机务段蒸汽机车司机田桂英,她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1950年五一勞动节,东北铁路总局指定让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从大连出发,沿途运送二百多名劳动模范去哈尔滨参加东北铁路劳模大会。这是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以来,行车距离最长的一次。在这一年,她安全行车62,380公里,并节煤50多吨。

舍身保护军火列车的站务员

磐石站站务员王景洲,是首批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铁路工人之一。1951年3月,新成川站内一列装满弹药的列车,分解到山洞待避,敌机轰炸扫射时,弹药车辆溜逸,就在弹药车将要同军火列车相撞时,他用自己穿着棉袄的身躯躺在钢轨上,掩在撬棍下。溜逸的车辆被掩停了,弹药车和铁路桥梁保住了,他却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

詹天佑鲜为人知的筑路故事

詹天佑的名字,与中国铁路紧密相连,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人们都知道他亲自设计和组织施工京张铁路的事,但在此之前,他主持修筑山海关外绥中至新民、沟帮子至营口两条铁路的事却鲜为人知。

1896年,詹天佑出任锦州铁路驻段工程师,负责关外铁路绥中的沙后所到新民间的展修工程,线路全长296千米,这是他投身中国铁路事业主持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条铁路于1899年暑期顺利建成通车,使北京到沈阳的铁路关内外连成一线。

随后,他又承担了从沟帮子到营口铁路的修筑任务。为了加快施工进度,他一面组织工人从沟帮子向东展修,一面从牛庄向西推进,双向筑路、铺轨,把家都搬到了施工现场,终于按工期要求在1900年4月接轨通车。

沟营铁路通车后,营口同时拥有两条铁路直通沈阳和东北内地,一条是向东经大石桥上沈大线北行进入沈阳,另一条是向西北经沟帮子东折进入沈阳。因此说,詹天佑既是沈阳铁路的第一任工程师,又是中国铁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达官显贵的座驾

该馆还陈列着一辆GW(997310)型公务车,由1935年满铁铁道工厂制造,日本人称其为“展望车”。这辆公务车,构造速度每小时80千米,定员10人。车内饰豪华舒适,包厢里有软卧、办公桌和折叠式盥洗设施;车厢里铺有纯棉织锦地毯,安装了精美壁灯,放有丝绒沙发等;还有列车员值乘间、卫生间、厨房间等;车厢一端是半圆形的瞭望窗,十分敞亮,视野极佳,旧时很多乘坐该车的达官显贵,都愿意站在此处向外观望。相传,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和关东军司令冈村宁次,也曾经乘坐过此车。现在,该车除了供游人观赏外,还成了拍摄许多老题材影视的道具。

小贴士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8号(毗邻铁路车辆段)

电话:024-62077701(馆长) 024-62077705(服务部)

自驾:沈阳市内由胜利南街、南京南街、浑河大街、长青南街,绕城高速、沈大高速、沈丹高速至苏家屯区进入山丹街2分钟即到。

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简介 第5篇

1937年秋,日军炮火弥漫中华半壁河山。迫于战势,浙大被迫西。760多名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辗转迁徒,流亡办学。经过25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浙大师生历尽千辛万苦,于1940年初抵达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定居办学。在七年的峥嵘岁月里,浙大汇聚了中国知识分子一代精英,他们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累累科研成果,培育出一代蜚声中外的求是学子,使浙大迅速崛起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剑桥”。同时,亦为穷乡僻壤的黔北山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对日后遵义、湄潭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在湄潭工作和学习,日后被评为两院院士的有四十五位。1989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21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其中李竞雄、梁守般、潘家铮三位曾在湄潭就学。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功臣中,王淦昌、程开甲曾在湄潭工作过。

因而,湄潭是求是创新的摇篮、科学教育的圣地。

浙江大学西迁黔北办学史略

1939年2月5日(时在桂北),18架敌机轰炸宜山,投弹一百余枚,浙大标营十数间房舍被毁,一百多学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间环境并不安定,兼之许多师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疟疾,竺可桢校长考滤另寻合适地点,准备必要时再次迁校。2月底赴渝公务途经贵阳时,宋麟生、陈世招、周寄梅等人劝浙大迁湄潭。竺即到遵义了解情况,委托遵义县长刘慕曾与湄潭联系,并请王克仁赴瓮安、湄潭察看。在4月召开的迁校委员会上,初步确定迁校湄潭。6月中旬,可桢亲到湄潭查看房舍300余间,甚感满意,坚定了迁移湄潭的意向。

1939年11月15日,日军自北海登陆,桂南很快失陷。竺可桢召集紧急校务会议,决定立即迁校贵州。12月6日,首批教职员及大部分家属离开宜山,前往都匀。12月中旬,图书仪器陆续运出。同时,李熙谋、胡刚复、蔡邦华受命启程前往遵义、湄潭筹划迁校事宜。

1940年1月12日,竺可桢校长离宜山经贵阳到遵义,2月3日起开始在江公祠办公。2月9日一年级新生迁到贵阳青岩上课。二、三、四年级学生也陆续抵遵义。2月22日正式复课。与此同时,加紧湄潭校舍的准备工作。6月初,浙大农、理学院理组先后迁到湄潭,年底一年级也由青岩迁至湄潭永兴镇。

至此,从1937年起,至1940年2月定居遵义、湄潭、永兴止,浙江大学历时两年半,途经浙、赣、湘、桂、黔六省,行程2600公里的西迁暂告一段落。他们行经的路线正好与三年前中央主力红军长征的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抵达的终点又正好是召开了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的历史名城遵义,因而人们把浙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称之为中国一支“文军”的长征。

遵义是贵州第二大城市,黔北首府。四面山峦环抱,湘江穿城而过,将全城一分为二:西面是老城,东面为新城。浙大校本部设老城子弹库,新城何家巷为教学活动中心。播声电影院(今遵义电影院)是浙大集会和纪念周礼堂,图书馆在江公祠,各院系教室及师生宿舍遍布新老城区。碓窝井9号是竺可桢住居。

从遵义东行75公里便到了湄潭。这座小县城座落在乌江支流湄江之滨,风光绮丽,农产丰富,民风淳朴,实为一安静良好的治学之处。早在1939年底,湄潭各界就成立了“欢迎浙大迁校协助委员会”,筹商拨让县城部分庙、祠及公房、民宅300余间,迎接浙大迁校湄潭。

浙江大学湄潭分部设在湄潭文庙。前院状元桥面街的大照壁上,嵌有“国立浙江大学”六个大字,两侧为进出辕门。文庙大成殿是图书馆,其余各处为办公室、医务室、教室和部分教职员宿舍。竺可桢来湄亦住此。

城东玉皇阁旁的扶风山下,浙大购地修建了男生宿舍“仁”、“义”、“礼”、“智”斋,江边建了体育场和游泳池。女生宿舍建在文庙右侧,名“信斋”。

物理系设在双修寺,还在此新建了实验大楼。

在城西贺家祠堂一带,租地两百余亩建了浙大农场。除农经系设财神庙、农学农化系设禹院农艺、园艺、蚕桑各系均设于此,还在农场中央建了病虫系“大厦”,农场中名“牛郎背”的小山上,建有一草亭作师生休憩之所。亭柱上刻一联日:“一亭座览山胜,满目争看桃李春”。

财神庙、朝贺寺、天主堂、魏家院子,尚家院子及城内外部分民宅为教职员宿舍。

文庙右侧皂角树下原为湄潭初中校址,湄中与浙大实验学校合并为浙大附中后,校舍仍置于此。

玉皇阁原为湄潭气象站,在此设了浙大附小。

浙大一年级迁永兴后,主要教学活动集中在“江西 会馆”、“三楚会馆”、“四川会馆”。后又将部分教室移至南华宫。教职员安置在张家巷等处民宅中。财神庙是生物、物理实验室,火神庙为畜牧实验场。

从1940年初迁至遵义、湄潭、永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次年—1946年秋迁返杭州,浙江大学在黔北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一个极生要的发展时期。浙江大学由一所地方性大学崛起为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得了“东方剑桥”和“民主堡垒”的声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学校规模在战乱中发展壮大。西迁前浙大有文理、工、农三个学院,16个学系,70名左右教授、讲师,600多名学生。到1945 –46,浙大已有文、理、工、农、师、医6个学院,25个学系,200余名教授、讲师,2200名学生规模扩大了三倍多;又增设了龙泉水校,办了两个大学先修斑,一间附属中学;还新建浙大研究院,设置了史地、数学、化工、农经等五个学部。1945年攻读各学科研究生达62名。

2、“求是”学风在艰苦办学中发扬。竺可桢倡导的“求是”校训为探求知识、培养健全人格之准绳,在西迁办学中,浙大师生发扬“求是”学风和“勤朴”校风,刻苦自励,奋进不息,园满完成了各科学业;同时通过艰苦环境的磨炼及社会实践的和陶,培育和造就了一代勤奋、朴实、竖毅、果敢的求是学子。

3、著名学者汇聚,学术空气浓厚,科研成果累累。竺可桢把有一批好教授作为“办好大学第一要紧事”,千方百计纳聘海内外著名教授来此教学,浙大一时学者云集。这批老一代老知识分子胸怀报国之志,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潜心钻研,孜孜以求,成就赫然: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了突跛性进展,被称为“东方第一峰何学家”:王淦昌在核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世界物理界所注目;贝时璋关于实验生物的研究,谈家桢关于基因遗传的研究,陈建功关于三角函数的研究,蔡邦民的果树学,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张其昀、谭其骧的历史地理等都 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许多项目在全国各大学中名列前茅。

4、抗日爱国民主运动十分活跃。读书不忘救国,浙大师生以极大的热忱开展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浙大地下党组织以及“黑白文艺社”、“铁犁剧团”、带领学生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民主爱国运动,浙大被外界称为“民主堡垒”。力主思想自由的竺可桢校长总是站在保护进步学生的立场上,为营救被捕学生 与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5、在偏僻的黔北区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浙大在黔 北办学七年,与遵湄人民患难与共,相濡以沫。黔北人民养育了浙大农学院对逐作物、水果、茶叶、蚕桑的研究试验成果,对湄潭乃至黔北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第6篇

工作总结

2013年以来,文物管理所、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在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和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的领导下,围绕全年工作计划及目标任务,较好地完成了一年来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2月,为营造新春节日氛围,与老干局在陈列馆内联合举办“迎新春书画摄影展”活动,共展出书画作品113幅,摄影作品50件。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广大群众了解陈列馆、走进陈列馆,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3月,完成黔东南州古籍普查工作任务。

三、4月,①修改完成首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车寨鼓楼、宰荡鼓楼、摆贝苗王坟”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方案上报州文物局;②经过努力,2013年4月,我县栽麻乡“大利侗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我县无国保单位的空白;③完成第二批传统村落“脚车苗寨、怎东瑶寨、票寨侗寨、苗兰侗寨、加宜苗寨”五处申报工作任务;④加大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大利宰荡侗寨、脚车苗寨”及辖区内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查处文物违法案件,积极努力地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5月,①5月19日,在陈列馆门前组织开展“5.18”世界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发放《“5.18”博物馆日简介》200余份、《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简介》200余份、文物宣传折页200余 份、文物知识传单200多张、陈列馆免费开放门票200余张。达到宣传的目的,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②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提升展陈大纲、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摆贝苗王坟”维修设计方案评审通过;③完成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栽麻乡大利侗寨”申报工作任务。

五、6月,积极组织开展文物复制工作,复制到位文物148件,为即将启动的展陈提升奠定基础。

六、2013年7月,①、在省文物局的组织邀请下,同济大学、北大师生一行近30人进驻栽麻乡大利村,历时1个月,完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古建筑群”测绘、制图及发展保护规划前期工作任务;②与消防、安监、文化综合执法大队以县城为中心,深入乡(镇)村积极开展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查工作,通过安全巡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文物保护单位安全事故的发生;③为加大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古建筑群”保护工作的力度,拟定并印发大利侗寨古建筑群保护管理办法》,除张贴外并送发村民人手一份,从而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七、8月中旬,首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摆贝苗王坟”修缮工程正式启动,历时一个月,于9月16日完成了修缮工作任务。

八、9月下旬,根据国务院和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关于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开展普查培训工作,拉开了我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序幕。

九、10月,①、完成我县区域内国有企事业单位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第一阶段摸底调查上报工作任务,完成率达94.7% 以上;②、完成栽麻乡宰荡鼓楼、花桥维修方案编制任务,为下一步维修奠定基础。

十、11月,①、完成我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古建筑群”保护标志碑的竖立、重要文物点挂牌、消防器材的配备、四合楼院电路改造及宣传牌制作任务;②、完成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展陈提升设计的基础工作;③参与完成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华夏新记录》栏目组赴大利侗寨拍摄“最美乡村”纪录片工作任务,对宣传榕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一、11-12月,①、完成文物保护单位以县城保护为中心及乡(镇)村参与保护的网络体系格局,与此同时,成立以乡(镇)村为单位的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达到齐抓共管,保护与信息反馈的良好氛围;②、完成《榕江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概览》一书的资料补充及修改任务,力争2014年内部出版发行。

十二、认真做好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免费开放工作,2013年1-12月,共接待国内外、省内外游客近7万人次。对宣传榕江红色旅游文化和传播历史文化知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三、积极努力完成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二0一四年工作计划

新的一年,面临着新的工作任务。2014年是全面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关键之年,在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和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的领导下,我们把全面开创文管 所、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工作的新局面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谋发展创新工作思路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做好文管所、陈列馆的各项工作,现就2014年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14年文管所、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扎实推进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免费开放工作,以陈列馆展陈提升为目标,以陈列馆走基层、进学校,开展社教活动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弘扬革命传统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充分发挥红七军历史陈列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职能作用。

二、深入开展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活动。坚持以业务学习为根本,政治理论学习为食粮,通过学习,对内强化素质意识,对外树立作风面貌,坚定信念不动摇,端正作风不懈怠,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力拼搏,积极推进文管所、红七军历史陈列馆跨越式发展,为创先争优而努力奋斗。

三、2014年工作任务

(一)文物工作

1、根据国务院和省、州文物主管部门关于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工作部署安排,扎实推进我县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2、积极申报项目资金,分阶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我县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利侗寨古建筑群”核心区重要文物点安防、消防、防雷等保护性设施建设,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和要求。3、2014年7月,完成全县19个乡(镇)268个行政村苗侗村寨的文物核查和增补工作。4、2014年8月,深入19个乡(镇)积极开展《文物保护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活动的开展,形成人人参与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5、积极开展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巡查工作,通过安全巡查,消除安全隐患,杜绝文保单位安全事故的发生。

6、加大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大利、宰荡侗寨、脚车苗寨”及辖区内文物行政执法工作的力度,依法查处文物违法案件,努力做好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7、加强“道路建设、水利、电站、工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文物考古调查发掘工作的力度,避免文物造成破坏、损毁、消失等现象的发生。

8、积极争取资金,努力完成红七军军部旧址围墙改造项目的实施。

9、积极做好省、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批传统村落的申报工作。

(二)红七军历史陈列馆工作

1、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力争2014年上半年全面启动陈列馆展陈提升工作,提升后的陈列馆将努力打造成为我县红色文化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同时,为促进本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榕江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发展红色旅游,达到和提升弘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目的。

2、为使红七军历史陈列馆走基层、进学校、拓宽弘扬革命传统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面,2014年6月至7月,举全馆之力,深入全县19个乡(镇)及中小学校,以制作展板、解说、报告、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扎实推进社会教育活动。

3、利用每年一次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广大民众进一步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获取博物馆知识、历史知识,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和目的。

4、扎实推进和全面提升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免费 开放工作,做到思想观念提升、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提升、基础设施提升、馆容馆貌提升、创新工作思路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活动,即:管理、业务、讲解等方面的交流与学习。通过交流学习,达到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的方式方法,全面开创陈列馆工作的新局面。

榕江县文物管理所

红七军历史榕江陈列馆

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 第7篇

我们这个陈列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历史,以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再现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历程.陈列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进入到十九世纪,代表封建专制统治的清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日益腐败,与此同时,英、美、法等国的资本主义却在迅速发展,并且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使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侵略的主要目标。

1840年6月,英国借口中国禁烟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历时两年多,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幅版画,就是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时的情景。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幅图是清朝的一位爱国人士绘制的《时局图》,图中的熊是指俄国,它侵占我国东北大片领土,并把整个东北作为它的势力范围;太阳是指日本,它侵占了我国的领土台湾,并把福建作为它的势力范围;虎指英国,它在当时把我国的长江中下游一带作为它的势力范围;肠指德国,它在当时把我国的山东作为它的势力范围;青蛙指的是法国,它把我国的广东、广西和云南作为它的势力范围;老鹰指的是美国,它在当时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在利益均沾机会均等的原则下,也挤入了鲸吞中国的行列。这幅《时局图》展现了当时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

从1843年起,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了上海、福州、广州等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并且纷纷划定租界。这是当时上海租界的示意图,我们的中共一大会址就处在当时上海的法租界。

1863年上海的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界碑。1900年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强行扩大租界,这时当时的英租界的界石。

帝国主义利用租界,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中国进行渗透和掠夺。租界拥有种种行政司法特权,实际上成了国中之国。中间的这张照片上的大楼就是公共租界行政司法机构所在地──工部局大楼。这是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会议室的一张皮垫木椅和公共租界万国商团的团徽。万国商团,最初建于1853年4月,是独立于中国行政和法律制度之外的非法武装团体,成为租界当权者奴役和镇压中国人民的罪恶工具,这枚“公共租界工部局万国商团的团徽”

原藏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警察博物馆,上海解放后转为我馆收藏。这是租界巡警所穿的制服,和租界巡警使用的警棍等物品。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直接表现在经济上。他们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就好似扼住了中国的命脉。这是旧时的上海海关大楼,这是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的照片。这些是外国银行在中国发行的纸币,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的渗透和侵略。这是法国人开设的“法商赛跑会”的徽章。“法商赛跑会”即“逸园跑狗场”,是法国人于1928年在今陕西南路与永嘉路之间的文化广场开设的赌场。

随着外国资本掠夺的不断加深,中国农村脆弱的自然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农民纷纷破产,不断涌入城市,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人阶级的重要来源。这是一份反映旧时封建生产关系的土地簿册,因册中所绘田亩图,依次排列有如鱼鳞,俗称“鱼鳞册”。这是破产农民的卖田文契。这是灾荒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被迫无奈的农民大量流入城市,然而流入城市的农民,他们的生活也同样是悲惨的,这条破棉裤是当年上海国棉二厂职工,杨凤庭夫妇在解放前上工时轮流穿着的同一条破棉裤。

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的封建压迫,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1842年6月,英军出动三十多艘军舰猛攻上海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英勇抗击,不幸壮烈牺牲。这是抗英英雄陈化成的画像。这是1842年清军为了抵抗外国侵略所铸造的铜炮,铜炮上刻有“靖夷”两个字,意思就是平定外夷,反映了清朝的爱国官兵抵抗外国侵略的决心,炮重达1213斤。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领导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一张当时太平天国颁布的田凭。这是当时太平天国发行的货币,币为圆形方孔,正面为“天国”二字,背面为“圣宝”二字,“圣”是指上帝,代表万物均归上帝,这枚铜币的币值为十钱。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新方案《资政新篇》,因当时处于激烈的战争环境等多种原因,《资政新篇》并未付诸实施。

1860年──1862年太平军进军上海。这是1862年太平军与英法联军在浦东高桥激战时使用过的长刀和鸭舌枪。这是1862年太平天国官员何文庆致法国驻宁波领事的照会,阐明了太平天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1853年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上海小刀会在刘丽川等人的领导下举行起义。这把短剑是小刀会飞虎大将军潘可祥部当时使用的武器。

1900年,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联军进犯中国,清政府妥协投降,由爱国民众组成的义和团奋勇抗击。这是当年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时使用的箭。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历时14年,席卷全国18个省,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统治,但是最终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围攻,太平天国起义和上海小刀会起义先后失败。(到这里,要完整的认真背诵)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内的一部分官僚着手从外国购买洋枪洋炮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陆海军等,史称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下,终告失败。这是洋务派重要官员,实业家盛宣怀的大红名片。

1883年-1885年,法国侵略中国和越南,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中法战争爆发后,当爱国官兵在抗法前线大获全胜时,清政府却下诏停战撤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得来的胜利,被卖国的清政府葬送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战后,中国的边疆危机更严重了。这是在上海印行的反映中法战争的宣传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9月的黄海战役中,清朝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将士奋勇作战,虽弹尽舰伤,仍然坚定地指挥官兵驾驶军舰撞击敌舰,不幸被鱼雷击中,与全舰将士壮烈牺牲。这枚发晶书章是邓世昌的遗物,章上镌有阳文“正卿书章”。(到这里要熟悉!)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发愤图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康有为,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1898年依靠光绪皇帝发动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史称“百日维新”,变法历时了103天,遭到了慈禧太后等人的镇压。《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

谭嗣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政治家、思想家。1898年参与维新变法,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同时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仁学》是他的代表作。

梁启超,维新派重要活动家。1916年任两广都司令部参谋,军务院政务委员长,他赞成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这是他当年前往广东和云南时,请刘厚生购置的手枪和子弹,以备自卫。

1905年,美国在其国内排斥华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5月,上海工商界召开商务会议,发起了抵制美货运动。这两份传单《中国人不可不看》、《有志气的中国人请看》就是当时散发的传单。(到这里要认真背诵!)

邹容,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1903年著书《革命军》遭到清政府逮捕,不堪虐待死于狱中,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邹容1902年在日本赠给同学费公直的签名照。

秋瑾,中国近代革命志士。1905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任浙江主盟人。1907年与徐锡麟等人组织光复军,准备反清起义。同年7月遭清军逮捕,壮烈牺牲。这是秋瑾为光复军亲笔书写的《军规军制》。这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即章太炎)为反清起义牺牲的徐锡麟等四烈士所作的祭文。

1905年8月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袖、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倡导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并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同盟会上海支部总章》。(这一部分不是很重要,看几遍即可)

这是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在辛亥革命后任陆军总长时使用过的指挥刀。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上海革命党人积极响应。这是上海革命党人举行起义时使用过的陆军旗和光复军军旗。上海光复后,建立了沪军都督府。这是上海沪军都督府成立时的成员合影和都督府发布的劝民剪发辫的告示。这是沪军都督陈其美的水晶发章。

辛亥革命成功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是中华民国成立时的纪念币和纪念章。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主持召开首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国务会议。中坐者为孙中山、陆军总长黄兴、教育总长蔡元培。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皇朝,而且使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但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软弱妥协,1912年2月,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这是1913年4月,著名的爱国人士杨杏佛给柳亚子的信,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前途极为担忧的心情。这是1912年底,孙中山到嘉兴演讲,下车时受到当地各界代表和群众数千人的欢迎。这张照片是他和各界代表在烟雨楼狮子峰前的合影。

从太平天国起义到辛亥革命,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相继失败。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艰巨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身上。(这一部分要完整认真的背诵下来)

第二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达到200多万,手工业工人和店员约有1200万人。中国工人大多数集中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大城市中。经济、社会地位特别地下,因此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实的革命性,易于团结组织,发挥强大的战斗力。中国工人阶级从诞生之日就开始了不断的斗争,在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政治大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了封建主义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新文化运动是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它启示了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斗争的新道路,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受此鼓舞,开始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1918年在上海出版的《劳动》杂志第2号,它刊有反映十月革命的漫画。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学生为了反对巴黎和会出卖中国主权,举行了游行示威,愤怒高呼“收回山东,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这一部分要背出来!)

5月7日,江苏省教育会、世界和平共进会等50余个社会团体在上海西门外公共体育场召开声援北京学生的国民大会,与会的2万多人中,市民占了绝大多数。大会后,上海出现了抵制日货的浪潮。这是上海博文女校学生上街宣传抵制日货的原照。这是五四时期上海散发的传单及漫画。

在工人罢工斗争影响下,在青年学生的推动下,全国各大城市的商店也相继举行罢市。这轰轰烈烈的“三罢”斗争(即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店员罢市),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迫使军阀政府罢免三个卖国贼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就是上海南京路罢市街景和南京路五方斋罢市街景。

在五四运动中,全国有二十多个省市几十万青年学生投入这场斗争,发挥了青年学生的先锋带头作用。这是1919年6月4日,上海学生联合会创办的会刊。为了加强对全国学生的统一领导,成立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并在上海创办了该会会刊。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工人阶级在政治上日益成熟。这是1920年1月成立的上海药业友谊联合会的宣言和简章。这是上海工人自发组织的第一个工会团体。(背出来哦!!)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方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涌现出一批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创造了必要的思想、组织条件。】(这一段要背熟)

五四时期,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进步社团,并且出版了不少进步刊物。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办的由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每周评论》,该刊在1919年4月刊载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译文。

1918年6月,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京发起“少年中国学会”,并且出版了《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刊物。

1919年9月,周恩来等在天津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并且在1920年1月创办《觉悟》,由周恩来主编。

1920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从北京到上海,在沪期间,他和陈独秀商讨了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等问题,同时开展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活动。这是毛泽东5月5日与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的合影。

这是1920年2月,湖南学生驱张代表团在上海创办的刊物《天问》,由驻上海代表彭璜主编,毛泽东曾为该刊撰文。

1920年的五一节纪念活动,在各地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领导下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是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得重要开端。4月18日和26日,陈独秀在上海和中华工业协会、电器工界联合会、药业友谊联合会等7个团体两次开会,商议筹备劳动节大会。同时,开展广泛的社会纪念活动。这是上海《星期评论》社出版的“劳动日纪念”特刊。

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除了向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阶级觉悟外,还到工人中间去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星期评论》社成员俞秀松写给父亲好友骆致襄的信,表示要深入工厂。这是早期上海工人运动领袖汪寿华在五四时期写的日记。(到这里熟悉即可!)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广泛传播并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上海、北京等地区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6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陈独秀、李达、李汉俊、杨明斋、俞秀松、陈望道、沈雁冰等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首先改组《新青年》编辑部,使它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其次从8卷1号起改用新图案,封面上两只大手在地球上紧紧相握,象征着中国人民和十月革命后苏俄人民的紧密团结,实际上《新青年》已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机关刊物。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他在党的“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42年在四川江津病逝。

1920年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罗章龙、刘仁静、高君宇、何孟雄等。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他在党的“二大”时被选为中央委员,是北方地区党的负责人。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陈独秀和李大钊南北互相配合,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起了很大促进作用,故有“南陈北

李”之称。

李大钊当时的公开身份是北京大学教授,因此他的北大图书馆办公室也就是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经常活动的地方。这是李大钊办公室的挂钟。

1920年2月、3月间,当章士钊和夫人吴弱男把他们的合家欢照片赠给李大钊时,李大钊随即将自己的照片赠给吴弱男并在照片背面亲笔题字签名,互作纪念。

这台打字机是吴弱男在英国购买的。吴弱男是同盟会早期会员,曾任孙中山的女秘书。1925年秋,李大钊在北京向吴弱男借用这台打字机打印了不少秘密文件。1964年7月,本馆通过上海市政协向吴弱男征集到这台打字机。

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对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到这里要完整背出来!)

1920年秋,武汉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图为该组织的成立地点——武昌抚院街(今民主路)董必武寓所。

1920年11月底,长沙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图为该组织经常活动的地点——长沙中山东路船山学社旧址。

1920年春,济南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图为该组织成员的活动地点——济南大布政司街20号齐鲁书社。

1921年2、3月间,陈独秀在广州重组共产党早期组织。这是该组织创办的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的刊物《劳动与妇女》,由沈玄庐(1892-1928,浙江萧山人)主编。

1921年3、4月间,在旅法的中国留学生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图为该组织成员张申府(左1,1893-1986,河北献县人)、刘清扬(左2,1894-1977,天津市人)、周恩来(左3)与天津觉悟社成员赵光宸(右1)在德国合影。

1920年秋,在旅日的中国留学生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图为该组织成员施存统(1899-1970,浙江金华人)撰写的文章《团体和分子》,刊载于1921年3月16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这一部分看实物熟悉即可)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十分注意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这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陈望道应《星期评论》社的邀请,在他的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他仅凭借柴屋里的一块铺板,两条长登,一盏油灯的简单用具,以及老母亲给他送来的每日三餐茶饭,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终于把马克思主义的第一部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红封面标题为《共党产宣言》的是8月版,全国现仅存六本。篮封面的是9月版,由早期共产党员张静泉的亲属捐献。

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红星照耀中国》德中译本《西行漫记》,书中载有毛泽东关于《共党产宣言》对其思想影响的自述。

在酝酿建党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当时没有公开发表,作为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内部学习的一个重要文件并作“收纳党员之标准”。这是1921年12月由共产国际存档的英文本转译的文本(复制件,原件藏中央档案馆)。该月刊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达主编。(这一部分要完整背出来!)

这是1919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学生刊物《曙光》,主编宋介(1893-1951,山东兖州人)于1921年初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该刊自1卷6期起转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俄国革命。

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以社会主义研究社名义出版了李汉俊翻译的马尔西著作《马格斯资本论入门》。

1921年6月汉口印行的田诚著作《共产主义与智识阶级》。

这些书籍的出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高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理论水平。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过程中都受到这些书的影响。

这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俞秀松收藏的建党时期出版的革命读物《美国共产党宣言》。(这里看熟即可)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还十分注意深入工人群众,利用办刊物、办学校、办工会等形式,积极启发和组织工人群众。这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面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和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劳动音》。

李启汉(1898-1927,湖南江华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1920年秋,他创办了我党历史上最早的工人学校──上海工人半日学校,成为我党教育工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要阵地。

这是1921年1月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主持开办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

这是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西门路泰康里41号(今已拆除)建立第一个产业工会——上海机器工会。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还十分重视青年工作。俞秀松(1889-1938,浙江诸暨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这是1921年3月,俞秀松赴俄国出席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途中给父亲俞韵琴的信。

在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推动和联系下,广州、北京、武汉、长沙、天津等地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为了培养革命干部,训练青年团员,并为准备赴苏俄留学的青年做准备。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团组织机关旧址(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设立了外国语学社。这是1921年4月3日,上海外国语学社学生罗亦农(1902-1928,湖南湘潭人)、柯庆施(1902-1965,安徽歙县人)、周伯棣(1900-1982,浙江余姚人)在上海的合影。

这是1921年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庄文恭(1901-1965,浙江绍兴人)赴俄留学时他母亲送给他佩带的玉坠。祝愿他吉祥如意,学习成功,顺利归来。

这是赴俄学习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汪寿华1924年5月15日在海参崴的题字留影。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活动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作好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到这里背熟!)

第三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原来的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望志”原来是一个法国人的译名。1943年,这条马路改名为兴业路,这里的门牌号码也变为76号,现在的门牌号码是恢复原来的106号。

当时出席大会的共十三人,代表全国五十三名党员。这十三个出席者中,他们大部分是接受拿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承认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且努力同工人群众相结合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其中少数人是投机分子,后来有的被清除出党成为叛徒、汉奸。(到这里背熟)

下面介绍十三个出席者的简历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76年9月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何叔衡(1876-1935,湖南宁乡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他是十三个出席者中年纪最大的,当时45岁。曾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等职。1934年,红军开始撤出江西,进行长征。年近花甲的何叔衡被留了下来。1935年2月上级组织决定,年老体衰的何叔衡、瞿秋白等从江西经福建前往香港。他们在福建上杭水口镇遭敌包围,何叔衡在突围时壮烈牺牲,终年59岁。

董必武(1886-1975,湖北黄安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1975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9岁。

陈潭秋(1896-1943,湖北黄冈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曾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

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3年9月和毛泽民等在新疆乌鲁木齐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牺牲时只有47岁。

王尽美(1898-1925,山东莒县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5年,他因积劳成疾在青岛医院永别人世,年仅27岁。

邓恩明(1901-1931,贵州荔波人,水族),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1928年底邓恩明和中共山东省委的一批负责人落入济南市警察局手中,关押在济南省府前街的拘留所里。邓恩明数次设法组织越狱,但因身体虚弱未能逃脱。1 931年清明节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只有30岁。

李达(1890-1966,湖南零陵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在一大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局成员,负责宣传工作。1923年脱党,新中国成立后重新入党,后任武汉大学校长。在“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含冤去世,终年76岁,1980年为他平反昭雪。

李汉俊(1890-1927,湖北潜江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当年“一大”开会的房子就是他和他哥哥李书诚的寓所。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曾任湖北省教育厅长等职。1924年脱党,1927年1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被捕后仅四小时便壮烈牺牲了,年仅37岁。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给李汉俊家属颁发烈属证书,写着:“李汉俊同志在大革命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证书由毛泽东签署。

除了以上八个出席者之外,下面五个在长期的革命中,在政治上起了变化。

张国焘(1897-1979,江西萍乡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在一大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局成员,负责组织工作。1935年红军长征时,进行分裂党和红军活动。1938年被开除出党。1948年冬,他带全家逃到台北。此时的他已经“贬值”,“军统”已经冷落了他。台北又无法落脚了。1949年冬迁往香港。1968年又移居加拿大,1979年12月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养老院病逝,终年82岁。

刘仁静(1902-1987,湖北应城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1930年因参加托洛茨基派别组织被党开除。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出版社特约翻译、国务院参事。在“一大”出席者中,他是最年轻的,当时只有十九岁,1979年以后刘仁静成了唯一健在的中共“一大”代表。1987年8月,他在一次意外车祸中去世,终年85岁。

包惠僧(1894-1979,湖北黄冈人),受陈独秀委派出席一大会议。1927年脱党,1949年11月从澳门回到北京,解放后任国务院参事。在成为国务院参事之后,他开始写回忆性文章。他的笔名“栖梧老人”。1979年他在北京病逝,终年85岁。

陈公博(1890-1946,广东南海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1922年秋脱党。1927

年后他紧紧追随汪精卫。1939年,汪精卫叛国投敌,陈公博与他狼狈为奸。1944年11月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病死。离世前他指定陈公博为继承人,陈公博成为汪精卫死后的头号大汉奸。抗战胜利后,他逃至日本,渡过了将近五十天如坐针毡的日子,终于在1945年10月被中国武装军警押回南京,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1946年6月在苏州狮子口江苏第三监狱被枪决,结束了他五十五个春秋的生涯。

周佛海(1897-1948,湖南沅陵人),旅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1924年脱党。1938年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成了大汉奸。抗战胜利后,以叛国罪被判无期徒刑,1948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病死,终年51岁。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共产国际给了很大帮助,所以当时列宁领导的第三共产国际派了两个代表出席大会,他们是荷兰人马林,俄国人尼科尔斯基。

马林,荷兰人。他对于中国共产党作了两大贡献。第一,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制定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战略,使中国共产党得以迅速发展。他在1924年回到荷兰,参加荷兰共产党的工作,1942年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终年59岁。

尼克尔斯基,原名弗拉基米尔.涅伊曼.阿勃拉莫维奇,俄国人,他前来出席“一大”会议时32岁,刚加入俄共(布)。1938年被错杀,1956年平反昭雪。长期以来,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和生平资料一直空缺,这是“一大”会址纪念馆的一大遗憾。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大”会址纪念馆就设法寻找他的生平资料和照片。2007年6月,尼克尔斯基的照片和档案终于在俄罗斯鄂木斯克州被找到。2007年9月27日,中共“一大”的第15位出席者尼克尔斯基的照片正式展出,填补了这面墙上多年以来的空白,也填补了历史的一个空白。(看图要熟悉!也很重要!)

博文女校旧址,是非当时“一大”会议期间大部分代表的临时住宿地。当时是住在该校的楼上,他们是以“北大师生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借宿的。毛泽东、何叔衡就住在博文女校二楼西厢房的前面。博文女校开办于1917年,1933年停办,现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原来的白尔路389号,现在的太仓路127号。

在“一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工作决议。在党纲中明确提出了党的任务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决议的主要精神是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和开展宣传工作。(背熟!)

这是“一大会议的日程表。二十三日开幕,二十四日成立起草党纲和工作决议委员会,二十五及二十六日两天休会,起草文件,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日讨论党纲和工作决议。三十日因会场遭到法租界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中止。最后一天的大会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的

建议下,临时转移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的游船上继续举行,就在这天的大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党纲》和《当前工作决议》,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虽然没有参加大会,但由于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以及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影响,被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一段看图熟悉!)

长期以来,我们每年7月1日都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的诞辰。不少人习惯于把7月1日当作“一大”开幕的日期,其实7月1日并不是“一大”召开的日期,这是因为在解放前,党长期处于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没有条件考证。

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194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中央文件正式规定“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他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当时缺乏档案资料,一时难以查证。所以就把7月的首日定为党的诞生日。解放以后,根据代表的回忆和各方面资料考证,确定1921年7月23日为“一大”召开的日期。这份报告是董必武和李汉俊起草给共产国际的,是在苏联档案馆找到后移交给我们中国的。在这份报告上是这样说的“代表大会定于六月二十日召开,可是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直到7月23日才全部到达上海,于是代表大会开幕了。”所以“一大”召开的日期不是7月1日,而是7月23日,那么作为党的诞生日还是定在7月1日,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七一”这个光辉的日子已经深深地铭记在全党和全国人民心中。

上一篇:引进语篇模式-提高阅读理解的有效方法下一篇:干部理论考试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