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2024-09-20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精选9篇)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第1篇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导语】现在国际上对高技能人才普遍的解释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华东公司2007年成立以来,距今已有五个年头,已建与在建项目共27个,是一家以深水大跨桥梁建设为主、高速公路、隧道、高铁建设并重发展的工程施工企业。截止2012年底,公司市场占有份额突破60亿元,总资产 9亿多元,净资产突破1亿元,累计完成产值56亿元,实现利润1.6亿元,贡献税收1亿多元,逐渐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施工企业。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企业的技能人才有着重要的关系,高技能人才在已经成为华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他们通常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在实践中不断革新创新施工技术与施工工艺,他们对企业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施工一线的工艺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方面,其内容遍及提高技术、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改善生产组织与改进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使企业获得较好经济效益。因此,高技能人才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在企业中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华东公司由于成立时间短,起步较晚,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目前公司技能人才面临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量严重短缺,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由于历史原因长久以来一些迂腐偏见,影响了一线工人从事技能劳动的积极性;三是对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和培训广度不够,造成工人技能水平偏低;四是对高技能人才的使用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不高。

华东公司是从事基础性施工技术的现代专业公司,当前施工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然而高技能人才尤为紧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从企业发展战略上充分体现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高技能人才更是企业宝贵的资源,要从战略发展高度,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建立对技能人才完善的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发现-培养-考核-使用”的一条龙的激励机制,改变培训工作的方式方法,由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切实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培训效果,为高技能人才创造一个成长环境快,使用待遇高的良好环境。用薪酬制度体现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实现不同技术岗位,薪资待遇不同,引导工人树立“靠技能上岗,靠贡献分配”的新观念;三是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加大力度,打造明星技能队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

典型,打造学习对象是很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一些成功的事迹或先进表现都能成为影响工作生活的因素,因此,打造施工技术过硬,操作技能高超,学习气氛活跃的典型个人或团队出来的话,其产生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将会对行业的高技能人才群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会不断提高他们事业的进取心,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的发展;四是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和人才比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把导师带徒、岗位练兵与竞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常态化,形成比赛与生产互相结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大力鼓励工人学习技术,学习管理,成为复合型的企业人才,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发现技能人才,崇尚技能人才、尊重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引导更多的工人走技能成才之路,激发工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梁晋铭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第2篇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了现代设备,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能完成中级技能人才难以掌握的高难或关键动作,并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具有动态性、相对性和多样性。动态性,即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外延会发展、内涵会提升,今天的高技能人才未必是明天的高技能人才。相对性,即高技能人才是在相对比较中产生的,高技能人才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所谓多样性,即高技能人才既包括身怀绝技或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也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掌握高新技术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等。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通俗的讲,高技能人才就是拥有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的技术能手。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他们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充分认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既需要一大批企业家,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在我市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工人阶级永葆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努力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高技能人才是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核心骨干,其素质的不断提高、数量的迅速增长、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带动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工人阶级的力量更加壮大。

二、加大力度,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要健立健全体制机制,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竞赛选拔、技术交流、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培养和造就技能人才队伍,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进一步落实“四个不唯”,打破资历限定,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掌握本领、苦练技能,努力成为企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相结合,专家认定和企业认可相结合,探索完善技能人才考评办法。要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职业培训工作的核心,重中之重的任务。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好工作计划,明确思路和任务,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建立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激励机制。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建立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建立技能人才正常的考核、晋级、增资制度,要根据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确定相应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扩大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影响,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激发技术工人钻研学习技术的热情。选拔和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强化培训,全面提高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素质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机制,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培训工作管理,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建立较为完整、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操作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和考核。强化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创新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加大培训质量和效果评估与监督,规范培训过程,重视培训结果反馈,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坚持社会效益第一、质量第一的原则,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系统,逐步改革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及时、公正的服务,促进技能人才成长。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作用,认真履行职工培训职责,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把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培养、考核和使用,纳入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重要内容。

四、转变思想,充分认识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转变思想观念方面的误区。一是人才观念的误区。目前社会上普遍认为有高学历,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是人才,因此忽略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挫伤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二是部分职工自身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工人只要有力气能干活就行,不需要什么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靠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单位领导的观念差异,对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无计划,高技能人才后继无人。

要充分认识企业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企业的生产实践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作用。技能人才与企业生产实践密不可分,一个真正的技师必须在企业生产实践中才能培养成才。其次,企业需求是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最终评价标准。各种渠道、方式培养的技能人才,都需要经过企业实践的检验。第三,企业是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技能人才离不开企业的培养,企业也是技能人才的主要服务对象,只有在企业的沃土上才能真正展现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加快发展的需要,使技能人才自觉成为企业生产的战略性资源。同时通过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能极大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各行业企业要根据实际,针对突出问题,制定本行业和企业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意见,建立技能人才成长机制。第一,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彻底破除传统的人才观和用人观,把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对待,焕发一线工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打破干部工人界限。第二,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第三,要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制定职工培训教育的规划,建立技术等级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使培训正常化、制度化,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通过竞赛对技能人才进行评价和选拔。建立使用机制,实行持证上岗。建立激励机制,按照“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原则,在工资待遇、分配奖励及企业年金、医疗保险等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落实技能津贴。

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进取,进一步做好技能人才培训鉴定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五、建立健全机制

中国有个难题,“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解决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建立健全各种机制,从法律上、制度上进行根本保障。

首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机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引进人才,重视人才智力开发。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载体。多渠道灵活的吸引人才,积极实施项目引才、事业留才,通过项目的实施,提供事业

平台吸引国内外各类人才。甚至采取讲学、开展咨询或科研活动、进行技术合作或技术入股、聘请顾问等“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引进我市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市作贡献。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逐步取消企业引进人才的审批制度,增加企业用人的自主权。引进人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重学历重资格,但不唯学历资格,更重适用,重能力,重实绩,重能解决问题。做好引进人才的保障工作,筑巢引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好高技能人才的家庭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国的国情现状,是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通过政策优惠、政策倾斜、税金减免、奖励的方式,多渠道灵活解决好这些难题。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第3篇

1 我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

1.1 数量不足, 比例偏低。

目前我市企业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3万多人, 占全市企业技能劳动者总数的11.3%, 企业技师总数不足5000人, 高级技师约100人, 这显然和我市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

1.2 年龄老化、活力不足。

年龄在45岁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总数的86%, 青年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很小, 难以形成梯队。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出生产岗位, 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将面临断层。

1.3 分布失衡、浪费严重。

我市高技能人才90%以上分布在为数不多的大中型老企业。这些企业目前都面临着减员增效、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经营状况较差, 高技能人才的效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的汽车、纺织、化工、机械等科技含量较高, 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面临技能人才严重紧缺的窘境。

1.4 知识陈旧、技能落后。

我市大多数高技能人才未经过现代先进技术的系统培训, 他们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还停留在传统工艺和传统技能上。在知识不断更新, 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这些老一代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技能明显陈旧, 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 薄弱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已经严重阻碍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1 人力资源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 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市的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脱胎于改制后的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因人设岗的弊病某种程度上在民营企业仍然存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被看成是“万金油”, 人员配备在一些单位得不到重视, 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当发达地区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人才信息库、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时候, 我市还有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连计算机都不会使用。随着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问题开始显现出来, 企业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和人力资源管理者紧密相关。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思想上存在着“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认识, 他们往往对高级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给予较大的关注, 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没有足够重视。具体工作中, 员工仍然被划分成干部和工人身份, 干部归人事部门管理, 工人归劳资部门管理。身份不同, 工资、奖金、学习进修等待遇也有差距。

2.2 招聘选人时忽视技能要求, 技术工种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

2000年,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 要求用人单位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 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这就是常说的就业准入制度。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计招聘方案时对招用技术工人没有做到系统规划、严格要求, 另一方面受劳动力资源特别是技术工人资源有限性制约, 我市的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都没有将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到位, 导致招聘的工人中技能人才比例不高, 农村农民“脱鞋上岸”走进工厂的现象屡见不鲜。

2.3 薪酬制度没有和技能等级结合, 职工参加培训提升技能的内在动力不强。

悦达、江动等规模较大的集团企业, 因为改制时间不长, 受原来国有企业职工薪酬制度的影响较大, 在工人中普遍实行了和技能等级挂钩的薪酬制度。这些单位的职工比较重视技能培训和提升, 要求开展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很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在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 没有实行技术等级与报酬福利相结合的做法, 出现技能等级高低一个样, 普工技师一个样的现象, 严重挫伤了工人要求提升技能的积极性。

3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工作, 推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制定更具体的激励政策, 调动企业职工学习培训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企业内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工作成效如何对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十分重要, 但作为企业工作内容的一个部分其作用终究有限, 促进我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最终责任还是要由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承担。近几年盐城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为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认为, 政府目前鼓励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文件多是对部门和企业提出要求, 职工没有直接得到实惠, 感受不是很深。事实上, 政府要求企业给予高级技能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等福利待遇、政府统筹使用职工培训经费等一系列文件虽然已经出台, 但是劳动和其他政府部门都没有硬性手段和措施来保证文件规定在企业得到切实执行。

3.2 改革技能等级考核方式, 发挥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技能人才评价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用人的主体,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技能水平、贡献大小最有发言权。技能人才行不行, 最终要由企业说了算。大力培养企业适用型人才是我市今后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方向。在坚持“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下, 将国家等级标准与企业生产岗位要求相结合, 鉴定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职业资格认定与使用待遇相结合, 逐步建立和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工作业绩为重点, 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程参与技能等级考核评定, 考核内容的30%由企业结合生产工艺流程的实际情况自主命题, 保证优秀的技能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3.3 认真设计员工招聘方案, 把好技能人才的“入口”关。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招聘人员前要认真设计招聘方案, 确定拟招聘技能人才的比例和工种结构, 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将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作为员工招聘的首选渠道既能降低招聘成本又能有效提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对试用期的员工要加强培训, 结合各人的气质特点、技术等级科学安排培训内容。

3.4 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坚定不移地走企校合作道路。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文化;软实力;高技能人才

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油企业生产的核心力量,在加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除了管理上有突破性的举措外,还是要在人才工作中提升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只有如此,石油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优势,才能在全球经济危机大环境下逆势发展。

一、石油企业不能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技术人才

据统计,在我们石油企业,技师以上员工比例不足技能操作人员的10%,一些掌握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年龄均在45岁以上,高技能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日益凸现。

二、石油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源于文化“软实力”薄弱

高技能人才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很多石油企业已经有所认识,在培训、传帮带方面加大力度,但没有得到有效提升,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及身份地位得不到认可,个人利益得不到保障,使掌握一定技能的操作人才的职业价值导向出现偏差,从人才队伍中流失。

就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而言,国企还延续着重文凭、论身份、排资历的现象。同样从学校毕业,大学生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仅需要四五年,而技校生从初级技工到技师,往往需要十二三年,就算是到得了高级技师资格,其薪酬待遇往往还不如基层主管人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提升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说的是非物质性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具体的说,就是人才的价值观,即信仰、责任、人格。目前我们石油企业缺少一种先进文化的凝聚力,具体表现为:一、人才合作中,缺少一种团队协同的文化精神,在联合作业的石油行业,也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二、在高技能人才使用中,看到能力强、水平高的同志,往往缺乏尊重欣赏的文化认同,甚至会出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局面;三、在人才管理中,往往缺乏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文化准备,经常会出现“能者不能上、平者不能让、庸者不能下”的被动局面,许多人徒有高技能人才称号而名不符实,没有创新能力,有实力的却因指标限制而得不到相应待遇等等。因此,人才工作必须以先进文化来引领。

三、提高石油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一要革新“传统文化”。石油企业自铁人精神的感召下已有50年时间,这种不惧牺牲,石油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我们石油人十分珍惜,并为之发扬光大。把一些先进的国际管理理念本土化。要提升高技能人才国际化素质,留住掌握核心技术员工。

二要推行“经营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行政管理中已经提出“经营文化”的理念,即用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来运作企业,以提高执行效率。石油企业要推行“经营文化”,就要着手推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管理,实现管理制度化、市场规范化、技术效益化标准化运作方式。

三要提倡“业绩文化”。“业绩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竞争的哲学。只有业绩,才能把你与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 “业绩文化”主要在于从学历高低的取向转换为业绩高低的取向。提倡“业绩文化”,不能用以前那种看学历的高低来恒定人才与身份的观念,形成以“效益论英雄”用人氛围。在技能人才的业务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表彰激励等环节上下大功夫,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四要建立“标识文化”。“标识文化”就是指属于每一个企业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员工价值观、企业精神、统一的标识、服装、产品品牌、包装视觉标识。中原油田人13年寒署征战,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进取精神和精湛的石油钻探技术,创出了ZPEB(中原石油勘探局英文字母Zhongyu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Bureau简写)军铁血之旅的品牌。因此,在高技能人才使用上,应该将ZPEB的人本文化发扬光大,形成崇尚劳动、实践和创造的企业风尚。要让所有员工认识到,我们企业在人才选拔中,无论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技术人才,还是“泥腿子”出身的工人,只要他们有能力,富于创新精神,我们就要“宽容、兼容”,做到“不放弃,不抛弃”。我们需要在石油企业中大力广泛的宣传高知识水平、有创新能力的顶尖人才才是我们企业的人才,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也是我们企业的人才的观念。引导广大职工以学习增强能力,以创新提升业绩,以创效实现价值。要营造一种“能力面前公平竞争,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大人才局面,使高技能人才个体在ZPEB文化理念中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五要加强“执行力文化”。执行力文化就是把“执行力”作为所有行为的最高准则和终极目标的文化。执行力的關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塑造和影响企业员工的行为,使员工普遍认知、认可、接受并最终自觉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其行为,进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中原油田作为石化集团公司的一分子,认同制度并遵循集团公司的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手段,是提高执行力的重要环节。制度和执行力密切相关,没有制度,执行就没有依据;制度不全,执行就不会到位;制度不具体,执行就不会规范。制度一经确定,就要坚决维护其刚性,不折不扣地进行落实。我们必须明白,石油企业掌握着国家能源建设重任,企业的整体利益与员工个体价值休戚相关,作为高技能人才,只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企业战略相结合,实现企业目标,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得到等值回报,从而激发高技能人才的执行力。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第5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建设;思考

凯灵船厂作为一家船舶建造、维修的大型企业,始终凭着过硬的质量、可靠的周期、较低的成本取得了市场优势,在船舶行业发展趋势下探、前景低迷的环境中逆势前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一枝独秀。这一切离不开企业拥有的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工厂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企”战略的重点,纳入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近年来,工厂通过各种举措,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厂高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占在岗职工总数的31%,其中高级技师94人,占6%,技师237人,占14%;这一数据在同行业中屈指可数,极大地解决了工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加强高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涌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不论生产优质的产品或者提供可靠的服务,都需要在以往相对“简单粗放”的级别上向精细复杂化转变。同行之间的较量更多趋向于细节竞争,只有比对方做的更好或者说更加精益求精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尤其在船舶装备大量使用高科技产品的今天,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大。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技能人员担负工艺转化和实施,实现产品成形的整个过程,其作为技术核心骨干,在任务执行、技术成果转化、维修工艺研发和疑难故障攻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取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就必须紧紧依靠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支撑。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健全技能人才建设管理机制

良好的制度是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保障。工厂立足于企业实际,从健全高技能人才建设组织机构入手,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不仅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规范,而且促进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良性运作。

工厂设有技能考核评审委员会,厂长任主任委员,党委书记和人事副厂长任副主任委员,其他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等24人任委员;下设6个专业评审组及办公室,各部门设有评审工作小组。为做好工作,工厂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并充分利用《凯灵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和鼓励,形成了倡爱岗敬业,重岗位练兵,励岗位成才,用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根据《工厂中长期人才规划》,先后制定了《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技师评聘管理办法》、《技师评聘分开,受聘人员实施职务津贴暂行规定》、《职业技能竞赛暂行管理办法》、《“师带徒”管理办法》、《“师带徒”工作考核评价办法》《青年岗位能手考核细则》等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了《关于开展工厂三年150名新技师培养工程的通知 》、《关于*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工厂技能大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年职业技能“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的通知 》、《关于实施职工专业技术书籍购买补贴的通知》、《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任期考评的通知》等规章制度,通过有序规范地执行,从而逐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2 明确发展目标,搭建良好的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2.2.1 按照“人才强企”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工厂着眼船舶装备信息化发展和工厂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制定了未来十年的人力资源主要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优,爱岗敬业,善于解决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力争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技能创新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2.2 建立岗位成才平台,构建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 “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各种技术攻关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为员工构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工厂每年举行各项技术比武活动,通过比武选拔出的优秀职工在舟山市技术比武中共取得了团体1个第一名,7个第二名,1个第3名;个人3个第一名,3个第2名,5个第3名的好成绩。此外,近5年来,工厂还取得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25个,其中4个全国奖,2个全军奖,8个省级奖,10个市级奖,1个舰队奖,为工厂争得了荣誉。

2.3 创新激励举措,完善激励机制

2.3.1 加强高技能人才评聘管理,实行岗位津贴制度。

工厂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共有89人取得高级技师(一级)职业资格,183人取得技师(二级)职业资格,143人职得高级工(三级)职业资格。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等作为技能人才准入条件,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后,工厂还要开展一轮聘前考核,符合条件者方能被工厂聘用,致使技能人才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同时,实行高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加强技师、高级技师2-3年一次的任期考核,注重任职期内的业绩贡献。落实技师、高级技师有关待遇,按月给予发放岗位津贴:技师受聘当年65元/月,依次类推;高级技师受聘当年在技师津贴基础上增加30元/月,第二年再增加30元/月。另外,高级技师、技师差旅费用报销标准分别按副厂级领导、中层干部享受。

2.3.2 鼓励职工热爱学习,拓宽知识范围,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岗位自学成才。工厂每年对职工购买专业书籍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分四档:高级技师300元/年,技师200元/年,高级工150元/年,中级工及以下100元/年;对提高学历取得岗位对应专业学历证书的职工给予学费报销,平均每年报销学费约100余万元。

2.3.3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鼓励高技能人才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

积极采取“师带徒”方式,建立完善“绝技绝活”传承机制,努力造就一批重点工种、重点工艺、重点专业技术能手;积极开展技能大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增强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截止目前,工厂共评选出25名技能大师,50名技术标兵,99名技术能手,其中5名技能大师也是市级技能大师,1名是省级首席技术,63名获得市级技术能手称号。被评选上的高技能人才除省市奖励外,另由工厂对其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相应奖励,其中技能大师7000元/年,技术标兵 4000元/年,技术能手2000元/年,连续享受3年。

2.4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全方位加快促进技能人才成长

2.4.1 尝试建立社企、校企联合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我们优先从职业技术院校接收优秀毕业生,建立健全以工厂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工厂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依托工厂技工学校和地方技师学院在工厂有关岗位中选拔一批技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加大船舶特色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2.4.2 积极探索实践,采取多渠道努力提高技能人才队伍总体水平。

为了系统地提高职工文化技术业务水平,工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的培训,提升在岗职工技能;并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进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近五年来,工厂共举办了33期培训班,参加各种培训人员达6100人次,送外参加特殊工种培训取证1085人次,送外参加地方专项技术、设备维修、最新实用技术及专项管理培训938人次,培养在职大专生114人、专升本71人,硕士研究生6人。

2.4.3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筑技能人才梯队。

为引导和带领青年职工立足本职,热爱学习,苦练技能,岗位成才,树立青年职工的楷模和榜样,构筑技能人才梯队,工厂每年按不超过青工总数的2.5%从青年职工中评选出一批“青年岗位能手”。五年来,共评选出87名“青年岗位能手”。通过评选和表彰,起到了青年岗位能手示范引领作用,年复一年,逐步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梯队。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 正确处理好任务需求与合理储备人才的关系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因市场因素,面临的任务呈现出不均衡的特性。企业效益的起浮变化会相应引发个人利益变动,从而形成了人才的流动。诚然,企业培养和储备高技能人才与任务需求之间或多或少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许多企业一旦遇到生产任务需求下降,市场行情低迷,由于从企业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并没有采取必要的“留用”措施,容易导致人才流失,溃散多年培养的人才队伍。而当经济形势复苏,生产任务紧张,又会面临着人力不足的尴尬。

因此,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尤其要根据生产任务的预测,对由企业自己培养,掌握生产主业技术技能的核心人才、技能骨干无论在生产任务的旺季或淡季,就算付出较大的代价是,也要采取必要的留用措施。比如可以用事业、感情、待遇等多举措留人,确保高技能人员扎根企业,安心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后劲。对生产专业领域通用型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形势不良的特殊情况下也可鼓励自由流动,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平衡。

3.2 注重加强薪酬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薪酬激励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杠杆、调节作用举足轻重,是促进人才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利用薪酬激励措施的同时,更要关注技能人才的精神需求。既要通过职技工资、技能津贴的调节调动员工钻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又要通过开展岗位练兵、同台竞技等各种活动为技能人才提供施展技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要充分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认识到员工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情况下对于精神需求的追求,激发员工主动作为和敢于担当的工作意识,以便为企业以及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同样要继续坚持“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更加浓厚的爱岗敬业、岗位成才氛围,扎扎实实地搞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快打造一支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推动工厂不断向前发展。

3.3 要处理好“拥有”和“使用”的关系,真正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的多少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拥有一支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确保企业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而且会为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竞标中产生一定的宣传效应,赢得头筹。但拥有高技能人才并不完全等于企业发挥了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客观上,建设和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关键目的就是使用,而不是为了“拥有”或者“占有”。因此,我们理应改变“拥有”和“占有”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技能人才的作用,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技能人才的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高技能人才建设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过程中,还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细化区分各个生产专业领域对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情况。比如区分出关键、重要岗位和一般岗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区别对待,树立“以用”为本的原则,并给予不同的待遇和聘用条件,使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达到均衡;要尽可能避免对于一般性普通岗位投入过多的建设资源,而人才的使用价值却无法完全得到体现。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第6篇

来源: 日期: 2009-09-23 10:48:39 被阅读 250 次

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组织部等10部门《关于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

(一)明确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以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使用制度为重点,以建立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为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根据全县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逐步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基本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使用、交流、保障制度,形成培养快、评价准、使用好、待遇优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机制。制定人才培训计划,下达培养目标,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县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总量达到5000人,以技师、高级技师带动初、中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使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培养体系。根据全县产业发展趋势,建立和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各类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到“十一五”期末,结合国家、省、市、县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实施,依托企业(集团),重点建设以培养技师、高级技师为目标,且规模较大、实施完善、特色鲜明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建设以培养高级技工为主的示范职业学校。立足地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技术含量高、起示范作用、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

(三)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导作用。企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重点企业,特别是规模、骨干企业要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情况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要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并接受主管部门和技能人才工作部门的监督。各主管部门应将高技能人才配置状况作为企业申报技术项目改造、技术项目引进、评优和资质评估的必要条件。企业聘用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在参加境内外培训、休假、疗养等方面应与本单位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要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技能岗位以及在解决技术难题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参加科技攻关和技术革新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可拿出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的30%通过奖金形式给予一次性奖励。要积极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续接工作,逐步突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已建立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企业,应为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办理相应的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四)鼓励职业学校加大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学校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成立由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的代表,以及有关专家组成的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培养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选修制等,职业学校要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冠名办班、订单培养、校企互为培训实习基地等形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训制度。企业应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同时要选派好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合作学校共同组织好相关理论实践教学,并做好学生实习的劳保和安全工作。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学校毕业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试用期、见习期工资待遇及定级工资均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执行,入学前为工作一年以上在职职工的毕业生可不执行试用期,其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比照本单位同期参加工作的大专毕业生待遇重新确定。经用人单位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其待遇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五)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的评价机制。要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上,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坚持专业评价和企业认可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通过生产现场能力考核和工作业绩评定等方式重点评价企业职工执行操作规程、解决技术难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能力。试点企业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岗位要求,对国家题库的考核内容作30%的调整,考核合格者核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试点企业中技术复杂、操作性强的工种,其一线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可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和生产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考评要素和内容,按照能力考核与业绩评定相结合、以业绩评定为主的方法实施考核鉴定。对在技能岗位上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作出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企业要积极鼓励职工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公开选拔高技能人才。试点企业按高级工标准组织的技能竞赛,经市劳动保障部门确认后,应知应会均合格的前三名可直接晋升为技师。试点企业5%的各等级优秀技术工人可提前3年参加高一个等级的考核。

(六)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浓烈氛围。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树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先进典型,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凡获得“盐城市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50元,“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月享受市政府津贴100元,“国家、省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2000元,“盐城市技术能手”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元。各企业也应建立相应规范有效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技能人才实行重奖。

(七)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根据苏办发[2004]28号和苏办发[2006]2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筹资渠道,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渠道增加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新机制。政府将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的投入,设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训、评选、师资培训、竞赛、考核和奖励等。财政部门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时,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有不少于20%用于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重点用于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建设;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并列入成本开支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有一半以上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县统筹培训费中的20%,用于全县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及未开展职工培训的企业,县全额统筹该项提取,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并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统筹,由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应征名单、应征金额,由地方税务部门代征,按期缴存财政社保专户。企业提取的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技能培训,对参加紧缺工种高级技能以上培训,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员,企业可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给予60%的培训和鉴定补贴,被企业聘用在相应技能高级岗位的,全额报销培训和鉴定费用。财政、劳动、审计、税务、工会等部门对企业培训经费的提取使用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

(八)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本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本价格形成机制。高级技工班、技师班学生的收费,仍按省物价局、省财政厅苏价费函[2005]136号、苏财综[2005]47号执行。对举办高级技工、技师的各类职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可按照各工种和技能等级的实际培养成本提出收费标准,经价格部门核定后向学员收取培训费用。高级技工班、技师班学生的学费及经批准的各工种和技能等级的培训费标准应予公示。放开点名招聘高技能人才中介服务收费管理,由委托方与被委托方(职业中介机构)按照省物价局苏价费[2003]416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九)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并纳入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成效作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第7篇

县农业局

近年来,县农业局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基本情况

县农业局现有职工总数X名,公务员X名,副科级以上领导X名。事业单位管理人员X名,专业技术人员X名,其中正高X名,副高X名,中级X名,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党管人才机制,创建人才发展优良氛围。一是坚持实行党政领导联系拔尖人才制度, 切实关心爱护人才。每名局班子成员联系一名专业技术带头人,加强走访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达到 “四个掌握、四个帮助、四个满足”的目标要求。二是注意培养年轻干部,建立年轻干部帮带培养责任机制。局领导班子成员为主要责任人,帮带对象为系统内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按照“一对一”结对帮带形式,通过“教、带、帮、促、导”等措施,让帮带对象全程参与一线工作,积极帮助他们出点子、指路子,并适时放手压担,布置任务,锻炼其独当一面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积极向上推荐选拔专业技术人才。注重把我县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向上级部门推荐。同时提升了我县产业的知名度,使我县的高山蔬菜、清江椪柑等产业物病虫害防治、农药管理、测土配方施肥等工作在全省及全国都有一定名气。我局有5名同志先后获得全国、全省专项津贴补助。

(二)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工程。

一是加强人才培育工作不放松。近两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机遇,安排所有农业技术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培训学习一次以上。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广泛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技术研究,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和推广应用性文章。

二是扭住人才成长工作不松劲。我们制定工作责任制和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将所有专业技术人员以高山蔬菜、清江椪柑、清江早茶、魔芋等主导产业为基础,分别成立了各自产业的专家技术组,在关键季节和生产关键

2环节,深入田间地头,通过集中培训、田间问诊等多种形式,围绕标准化轻简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等,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到田间活动,近几年来每年培训人数都在45000人次以上。

三是实施人才更新工作不间断。我们按照产业划分,实行了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同时为6名首席专家分别配备了1名40岁左右、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首席专家助理,实现人才队伍老中青合理搭配,调动了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近两年,共引进一本以上的农业院校毕业生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有效解决人才梯队的断档问题。

(三)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人才成长模式。近年来,我们围绕农业板块、配方施肥、绿色植保、高产创建和标准化栽培等农业项目建设,积极探索“项目+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创业和成长模式,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平台。如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农业局负责承建的高山蔬菜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暨工会农民工培训基地,就围绕“把党员培养成人才”、“把人才培养成党员”的目标,聘请农业技术领头人为讲师,以技术培训为先导,开展多层次培训和技术推广活动。在培训过程中,注重以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带动农业技术的推广,为进一步推进“项目+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创业发展模式提供了坚实平台。

三、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农业局人才培育工作成绩斐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管专家3名,省劳模1名,县劳模1名。近两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奖励3个,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个,县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性论文11篇。9名同志连续两年获得全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第8篇

1企业高技能人才现状

高技能人才对于企业的贡献不可估量。一般在生产、服务等岗位的第一线,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操作技能,他们作为三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个行业中的优秀代表,是技能人才的核心骨干。几年来,企业高技能人才数量占技能操作人员的比例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是,面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现有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特别是部分主体专业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及专业布局不尽合理,已成为制约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2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2.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我国政府对企业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并在中央的相关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为一定的贡献,都是党和国家的人才。”我国对于人才的标准不是只唯一学历、职称、家庭背景,而是通过品德和知识技能来衡量。所以,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充分发挥多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企业员工转变传统观念,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为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2.2更新传统观念

企业相关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以及薪资待遇等方面的宣传,树立人才的典型,把企业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还要认识和肯定技术工人的作用,营造起尊重高技能人才的企业氛围,使广大的技术工人提高干劲;企业相关管理者要能够认识到,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所以要把这项工作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真正营造起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企业相关管理者要不断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全新的科学化的理念,要重视技术人员的能力培养,重点引进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企业相关管理者要为企业技术人员营造起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重视对企业高技能人才中做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的奖励,不断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应当进行精神奖励,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有突出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大力宣传,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团队意识。

2.3多渠道培养高技能人才

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技术项目引进,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通过脱产、半脱产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资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强化技能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托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实践,加快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安排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鉴定前培训,优化职业资格等级结构。加强国内、国际交流选送优秀高技能人才到知名企业和培训机构学习掌握新技术。

2.4逐步搭建五个操作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以拓宽操作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为重点,搭建高技能人才评聘考核平台。二是以提高岗位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知识为重点,搭建岗位练兵平台,由各单位根据生产实际每年进行一次岗位练兵活动。三是以突出高端技能水平和培养选拔拔尖技能人才为重点,搭建技能大赛平台,培训部门要根据生产实际每年组织一次技能赛,并选拔出优秀人员参加中油公司组织的技能大赛。四是以预防突发事故和提高岗位应急处理能力为重点,搭建预案演练平台,各基层站队每天都要组织进行预防突发事故演练,每周组织一次岗位应急处理演练。五是以提升技能水平、满足岗位工作需要为重点,搭建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培训部门应适时对符合条件申报鉴定人员及时组织职业技能鉴定。

通过五个平台的搭建,逐步建立操作技能人才培养、使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操作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2.5加强高技能人才的考核与使用

进一步完善技师、高级技师和公司级技能专家聘任制度,根据个人特点和优势,有针对性地做好聘期内聘任协议相关内容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健全和规范技能专家考核,实行技能专家动态管理制度,适时补充新的技能专家,进一步调整技能专家队伍分布结构。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带徒成果作为重要业绩考核指标予以考核。

3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如何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措施,以此来为企业加强高级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崔勇.油站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石化人力资源管理,2011,3:57-60.

[2]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3.

[3]姜大源.中德职业教育合作30年大事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5):7-11.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发展 第9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建设;思考

凯灵船厂作为一家船舶建造、维修的大型企业,始终凭着过硬的质量、可靠的周期、较低的成本取得了市场优势,在船舶行业发展趋势下探、前景低迷的环境中逆势前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与同行业的竞争中一枝独秀。这一切离不开企业拥有的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工厂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企”战略的重点,纳入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近年来,工厂通过各种举措,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工厂高技能人才数量明显增加,占在岗职工总数的31%,其中高级技师94人,占6%,技师237人,占14%;这一数据在同行业中屈指可数,极大地解决了工厂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1 加强高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不断涌现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不论生产优质的产品或者提供可靠的服务,都需要在以往相对“简单粗放”的级别上向精细复杂化转变。同行之间的较量更多趋向于细节竞争,只有比对方做的更好或者说更加精益求精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尤其在船舶装备大量使用高科技产品的今天,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大。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技能人员担负工艺转化和实施,实现产品成形的整个过程,其作为技术核心骨干,在任务执行、技术成果转化、维修工艺研发和疑难故障攻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取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就必须紧紧依靠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支撑。

2 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健全技能人才建设管理机制

良好的制度是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保障。工厂立足于企业实际,从健全高技能人才建设组织机构入手,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不仅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规范,而且促进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良性运作。

工厂设有技能考核评审委员会,厂长任主任委员,党委书记和人事副厂长任副主任委员,其他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等24人任委员;下设6个专业评审组及办公室,各部门设有评审工作小组。为做好工作,工厂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并充分利用《凯灵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和鼓励,形成了倡爱岗敬业,重岗位练兵,励岗位成才,用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同时,根据《工厂中长期人才规划》,先后制定了《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技师评聘管理办法》、《技师评聘分开,受聘人员实施职务津贴暂行规定》、《职业技能竞赛暂行管理办法》、《“师带徒”管理办法》、《“师带徒”工作考核评价办法》《青年岗位能手考核细则》等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了《关于开展工厂三年150名新技师培养工程的通知 》、《关于*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工厂技能大师、技术标兵 、技术能手评选工作的通知 》、《关于开展*年职业技能“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的通知 》、《关于实施职工专业技术书籍购买补贴的通知》、《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员任期考评的通知》等规章制度,通过有序规范地执行,从而逐步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2.2 明确发展目标,搭建良好的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2.2.1 按照“人才强企”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

工厂着眼船舶装备信息化发展和工厂产品结构调整的要求,制定了未来十年的人力资源主要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素质优,爱岗敬业,善于解决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力争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技能创新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2.2.2 建立岗位成才平台,构建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 “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各种技术攻关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为员工构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工厂每年举行各项技术比武活动,通过比武选拔出的优秀职工在舟山市技术比武中共取得了团体1个第一名,7个第二名,1个第3名;个人3个第一名,3个第2名,5个第3名的好成绩。此外,近5年来,工厂还取得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25个,其中4个全国奖,2个全军奖,8个省级奖,10个市级奖,1个舰队奖,为工厂争得了荣誉。

2.3 创新激励举措,完善激励机制

2.3.1 加强高技能人才评聘管理,实行岗位津贴制度。

工厂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共有89人取得高级技师(一级)职业资格,183人取得技师(二级)职业资格,143人职得高级工(三级)职业资格。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把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等作为技能人才准入条件,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资格后,工厂还要开展一轮聘前考核,符合条件者方能被工厂聘用,致使技能人才管理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同时,实行高技能人才的动态管理,加强技师、高级技师2-3年一次的任期考核,注重任职期内的业绩贡献。落实技师、高级技师有关待遇,按月给予发放岗位津贴:技师受聘当年65元/月,依次类推;高级技师受聘当年在技师津贴基础上增加30元/月,第二年再增加30元/月。另外,高级技师、技师差旅费用报销标准分别按副厂级领导、中层干部享受。

2.3.2 鼓励职工热爱学习,拓宽知识范围,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实现岗位自学成才。

工厂每年对职工购买专业书籍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分四档:高级技师300元/年,技师200元/年,高级工150元/年,中级工及以下100元/年;对提高学历取得岗位对应专业学历证书的职工给予学费报销,平均每年报销学费约100余万元。

2.3.3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鼓励高技能人才积极向上的激励机制。

积极采取“师带徒”方式 ,建立完善“绝技绝活”传承机制,努力造就一批重点工种、重点工艺、重点专业技术能手;积极开展技能大师、技术标兵、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增强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截止目前,工厂共评选出25名技能大师,50名技术标兵 ,99名技术能手,其中5名技能大师也是市级技能大师,1名是省级首席技术,63名获得市级技术能手称号。被评选上的高技能人才除省市奖励外,另由工厂对其进行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相应奖励,其中技能大师7000元/年,技术标兵 4000元/年,技术能手2000元/年,连续享受3年。

2.4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全方位加快促进技能人才成长

2.4.1 尝试建立社企、校企联合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我们优先从职业技术院校接收优秀毕业生,建立健全以工厂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工厂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依托工厂技工学校和地方技师学院在工厂有关岗位中选拔一批技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加大船舶特色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

2.4.2 积极探索实践,采取多渠道努力提高技能人才队伍总体水平。

为了系统地提高职工文化技术业务水平,工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的特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多渠道的培训,提升在岗职工技能;并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进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近五年来,工厂共举办了33期培训班,参加各种培训人员达6100人次,送外参加特殊工种培训取证1085人次,送外参加地方专项技术、设备维修、最新实用技术及专项管理培训938人次,培养在职大专生114人、专升本71人,硕士研究生6人。

2.4.3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筑技能人才梯队。

为引导和带领青年职工立足本职,热爱学习,苦练技能,岗位成才,树立青年职工的楷模和榜样,构筑技能人才梯队,工厂每年按不超过青工总数的2.5%从青年职工中评选出一批“青年岗位能手”。五年来,共评选出87名“青年岗位能手”。通过评选和表彰,起到了青年岗位能手示范引领作用,年复一年,逐步形成了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梯队。

3 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 正确处理好任务需求与合理储备人才的关系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因市场因素,面临的任务呈现出不均衡的特性。企业效益的起浮变化会相应引发个人利益变动,从而形成了人才的流动。诚然,企业培养和储备高技能人才与任务需求之间或多或少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尤其许多企业一旦遇到生产任务需求下降,市场行情低迷,由于从企业的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并没有采取必要的“留用”措施,容易导致人才流失,溃散多年培养的人才队伍。而当经济形势复苏,生产任务紧张,又会面临着人力不足的尴尬。

因此,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尤其要根据生产任务的预测,对由企业自己培养,掌握生产主业技术技能的核心人才、技能骨干无论在生产任务的旺季或淡季,就算付出较大的代价是,也要采取必要的留用措施。比如可以用事业、感情、待遇等多举措留人,确保高技能人员扎根企业,安心服务,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后劲。对生产专业领域通用型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形势不良的特殊情况下也可鼓励自由流动,保持企业经济效益的平衡。

3.2 注重加强薪酬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薪酬激励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杠杆、调节作用举足轻重,是促进人才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利用薪酬激励措施的同时,更要关注技能人才的精神需求。既要通过职技工资、技能津贴的调节调动员工钻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又要通过开展岗位练兵、同台竞技等各种活动为技能人才提供施展技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要充分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认识到员工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情况下对于精神需求的追求,激发员工主动作为和敢于担当的工作意识,以便为企业以及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同样要继续坚持“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岗位技能工资为主要形式的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更加浓厚的爱岗敬业、岗位成才氛围,扎扎实实地搞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快打造一支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推动工厂不断向前发展。

3.3 要处理好“拥有”和“使用”的关系,真正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的多少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拥有一支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不仅可以确保企业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而且会为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竞标中产生一定的宣传效应,赢得头筹。但拥有高技能人才并不完全等于企业发挥了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客观上,建设和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关键目的就是使用,而不是为了“拥有”或者“占有”。因此,我们理应改变“拥有”和“占有”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技能人才的作用,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技能人才的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在高技能人才建设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过程中,还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需求,细化区分各个生产专业领域对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情况。比如区分出关键、重要岗位和一般岗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区别对待,树立“以用”为本的原则,并给予不同的待遇和聘用条件,使技能人才的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达到均衡;要尽可能避免对于一般性普通岗位投入过多的建设资源,而人才的使用价值却无法完全得到体现。

总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永恒课题,只要能充分结合企业的经营实际,不断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合理搭建好人才发展平台,综合运用经济利益调节等各种激励手段,必将会建立起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更好完成企业各项任务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M].第一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10.

上一篇:医生代表在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上的表态发言下一篇:安全事故上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