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中的真菌教案

2024-06-25

小学生活中的真菌教案(精选5篇)

小学生活中的真菌教案 第1篇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生活中的真菌》是冀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第6课。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本节课由活动一“可食用的真菌”、活动二“食物发霉”和拓展活动“食品保鲜”三部分内容组成。

二、说教法

《生活中的真菌》科普性比较强,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点的堆砌,从而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创设媒体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和素养,并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预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

西邹中心校 王鹏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二、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三、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调查吃过冬菇的情况。b、问:冬菇属于哪一类的植物?

c、调查有哪些食用真菌、商店或超市中的真菌制品。

2、学习新课: A、可以食用的真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3)、能够有根据地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活动过程:

(1)、把自己带的食用真菌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明确真菌是一类既不 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3)、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收集到的食用真菌的图片或实物,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4)、交流——对有关食用真菌的营养及作用的资料交流、分析、记录活动。此时,可让学生阅读不同真菌制品的商品标签,或从健康、医学杂志中甚至是一些食谱中获得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参考教师用书中背景资料和拓展知识部分的内容。

(5)、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B、食物发霉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2)、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果。

(5)、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对其说明理由。活动过程:

(1)、食物和农物发霉的现象虽然很常见,但要马上拿来观察有时又不太可能。因此,上本课前十天左右教师就要设法收集发霉的物品,甚至创造条件有意让一些食物或衣物发霉,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观察材料,又可以为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提供依据。

(2)、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再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真实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适时提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这一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发霉的条件进行有根据的大胆假设。

(4)、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如研究环境的干燥与阴湿的影响时,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5)、鼓励学生在课下切实完成自己的实验,并找时问让大家交流研究成果,展示观察记录(可以绘画或拍照),分析原因,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C、食品保鲜 活动目标

(1)、能调查一种食品保鲜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牛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没计的方法。

5、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活动过程:

1、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保鲜过程中用到哪些技术和设备,比较不同阶段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教材中以鱼的保鲜为例,也可以选择其他食品的保鲜。

2、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及上一课的经验,设计一种未来的保鲜技术。为使学生的设计真正实用,一定要让学生切实知道保鲜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D、小结:

E、作业:对家里吃剩的菜进行保鲜

小学生活中的真菌教案 第2篇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全部属于真菌的一项是()A.酵母菌、结核杆菌、乳酸菌、牛杆菌 B.青霉、曲霉、灵芝、酵母菌 C.青霉、曲霉、痢疾杆菌、木耳 D.青霉、酵母菌、大肠杆菌、金针菇 2.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A.干燥的皮鞋 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潮湿的粮食堆 D.潮湿的沙土地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下列哪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A.靠孢子进行繁殖

B.都是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 C.都是分解者 D.都是多细胞生物

二、判断题

(1)蘑菇营养价值很高,我们可以去野外采摘蘑菇食用。

(2)盐腌可以使食物不坏,我们可以多吃腌制食品。

(3)真菌用肉眼都能看到。

(4)真菌大家族中,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和利用。

三、简答题

1、怎样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

2、为什么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生活中的真菌》说课设计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真菌》一课是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第六课内容,本课从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蘑菇”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发霉、腐烂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能说出当地常见的食用真菌及真菌与人类健康的好处。

2.能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的实验。

3.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设计和结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常见的真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实验验证食物发霉的条件。

(四)教学难点

能够设计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的实验。

二、说学情

1.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常用的生活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掌握了搜集资料、观察等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贴近生活的知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真菌在学生身边,在生活中经常可见。因而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意识,能够积极参与到观察、探究活动中。

三、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根据本课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实物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农村的孩子更容易接近大自然,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因而实物教学是我在教学设计上的最大突破。

四、说学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我设计了以下学法:信息、实物搜集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及上述各项分析,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三部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采蘑菇的小姑娘》视频儿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巧妙地引入本节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真菌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師生互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可以食用的真菌”是本课的重点活动,我引导学生分三步来学习。首先,让学生观察香菇、金针菇、木耳等实物,获得真实感受。然后,学生分组交流课前收集的食用真菌的资料,进行资料的分享、交流。最后,组织学生结合上述活动中获取的各类信息,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这一问题。本活动我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活动二:“食物发霉”是一个探究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发霉的馒头、苹果。然后,提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这一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同时针对这些条件,小组讨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方法。这个活动我重点让学生主动进行合作探究,并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食品保鲜”环节属于课内拓展,我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食品保鲜的资料,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及上一课的经验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这一活动,鼓励学生关注科技的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间。

(三)课堂总结,感悟生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真菌的种类,总结发霉所需条件等知识点,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我借机鼓励学生将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方法应用于生活中。此环节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热爱生活。

六、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板书突出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要点,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记忆。

6.生活中的真菌

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认识生活中真菌有哪些,它们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

2.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的假设。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交流设计实验的方案。

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教学重点:

通过搜集资料、交流整理资料等活动感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食物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了解、搜集可食用真菌的资料、图片或实物,调查其营养价值作用等。

实验材料:

正在发霉的食物、放大镜、蒸发皿。

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 在学生交流、汇报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重点,在小组讨论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完成教学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菌的种类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先出示交流提示,学生明白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真菌的种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点评:谈话导入亲切自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课堂。小组内学生展示、交流资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整理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刺激多种感官,能让学生对于真菌这一类微生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探究霉菌,发现新知

1.食物发霉

(1)认识霉菌

(2)小组合作观察霉菌的特点。首先,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然后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点评:此环节用桔子图片提问,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

2.预设食物发霉的条件

(1)学生猜想霉菌的生存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假设:食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呢?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教师随机展示 容易发霉

不容易发霉

温度高(30℃左右)

温度低

潮湿(有水)

干燥

【点评:这一环节能够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a、思路指导

引导学生用交叉连线的方法先组合出实验条件。

即①温度高(30℃左右)、潮湿(有水);②温度高(30℃左右)、干燥;

③温度低、潮湿(有水);

④温度低、干燥。

b、建立抽象实验模型

分析①与②,③与④有什么相同点,构建两组实验模型即:

环境

已发霉物品

温度高(30℃左右):

潮湿(有水)

干燥

低温

潮湿(有水)

干燥

分析两组实验的特点,确认为对比实验,进而引领学生分析两组对比实验中可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形成抽象实验模型。

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

①学生尽可能地设计多种高温、低温的实验环境,多种发霉的物品。教师要提醒学生一组实验中发霉的物品应相同。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③汇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完善实验方案。

④提出实验要求和课下的观察要求。【点评:教师再指导学生从猜想入手设计实验,利用箭头交合法得出了四组实验条件;再利用分析比较法构建了两组抽象的实验模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联系实际设计出了具体的两组对比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小结本课

小学生活中的真菌教案 第5篇

关于真菌的金属生命六年级生活中的真菌教学的思考是九年级吉吉版本的彩色生活世界单位的一课。本课程由食用菌的活动,食品模具的两个活动和扩大食品保鲜活动三部分组成。活动-食用菌是本课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在四个步骤学习。首先,让学生自学部分和活动上半场,完成下空练习,清除真菌是生物和食用真菌种类。然后,为学生制作图片,了解食用菌的形态特征。然后,学生将上课前收集的食用菌数据进行分组,数据分析,记录,填写28页记录卡,教师命名组报告研究结果,使学生了解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作用。最后,小组讨论讨论为什么食用菌是有价值的生物资源。这个活动着重于学生观察和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和学生一起工作的能力的能力.nnActivity两个食物模具是一项研究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具的特点,探究食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模具的问题。二,引导学生小组作假设,设计考试 验证假设。最后,小组讨论了防止发霉衣服或衣服的方法。本活动我专注于学生主动探索,运用他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为主体,老师是主导,使用小组讨论,直观的教学,活动探讨教学方法。反映了缺乏这一课,在一个学生的活动中,如课前自学填补空白,课上直接报告,就会节省时间。在交换自己的信息,分析,填写记录卡时,当学生使用了很多时间,导致后面的活动第二次紧张,而一些小组的学生探索活动没有进行得很好,最后的课堂测试必须完成课堂。在未来的设计教学中应注意时间把握,教材直走重点。

上一篇:internet的核心协议下一篇:刘禹锡《望洞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