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典型材料

2024-08-03

校企合作典型材料(精选6篇)

校企合作典型材料 第1篇

校企合作典型案例2 ——厦门兴才学院 &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一、合作目的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合作过程

从2009年至今,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先后派出机电专业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的学生先后5批到路达进行顶岗实习。在前两级的工作基础上,本学期我们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就深化校企合作培人才进行了多次商讨,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三赢为指导思想,在定期派遣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良好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1年5月,我校召开校企合作委员会首届二次会议,会上本专业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深化校企合作协议。深化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重构2011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2011级学生中,组建“机电一体化路达班”,实行订单培养,深化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做法包括:

⑴共同研讨、修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核心课程体系; ⑵共同开发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设计来自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

⑶合作开发课程、编写讲义教材,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 ⑷企业承担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

在2007级、2008级机电专业与路达公司顶岗实习的良好开展基础上,我们2011年5月份和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出一门校企合作课程《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该校企合作课程安排在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一线开设,时间为8+1周,其中在生产性顶岗实习8周时间里的每周四晚上和周六全天,安排企业工程师分8组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共(2+5)×8=56个课时,8周训练完毕后择优留下部分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集中技能对口培训。每个组在一个部门先实习4周,后四周与其它部门的组轮换岗位实习,每组的企业实习负责人在实习开始就先布置一个专案项目,让学生在这4周内通过实习独立完成项目,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专案进行评估打分,每个小组在这两个实习部门的专案成绩总评即为学生在《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这门课程的成绩。这门课的教学采用“一课双师”,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 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撰写授课教案等相关教学文件;由路达公司的工程师承担课程主讲任务,学校按兼职教师级别和授课时数支付相关技术人员课酬。学校的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时(周四晚理论课、周六全天实践课)要给予专业的指导,在生产一线实习期间协助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和思想工作。学校教务处督导办、二级学院督导小组、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学生管理队伍抽调专人组建质量监控小组定期下企业开展对本课程开设情况的过程监控。

三、合作成果

经过我们这几年的不懈努力,校企合作成果显著。⑴建立业内咨询小组

小组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就业办公室、专业教师等骨干人员组成。该小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 2 助我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四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五是共同促学生高质量就业。

⑵建立了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现工学结合和学生零距离就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机电专业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一方面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努力实践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调整工作思路,对接校企合作之间的三嬴热点,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已成为我校稳固的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商教学模式

我们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模式,避免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脱离。我们以机电设备管理与维护的岗位技能需求为核心进行校企合作研讨,以机电设备机械部件的拆卸、装配、调整为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论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堂教学与实训场所”、“实训场所与生产车间”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确立。

⑷ 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人才

为合作企业输送优秀的毕业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校已与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通过双向选择,合作企业可优先录用我校的优先毕业生。⑸ 企业参与特色课程的建设

校企共建《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特色课程的建设,实现了从实际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

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懂得感恩心理

学生在厂实习期间工作认真踏实,认真学习每一道工序的具体操作要领,学会成品的检测方法,对工厂的管理有更深的体会,明白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明白了精确管理、精确计划、务实操作的重要性。艰苦的实习让他们体验到父母工作的辛劳,激发了他们的感恩心理。⑺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把课堂建立在路达的生产车间,利用其设备先进的优势,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专案项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带实习的校内专任教师与路达的企业兼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专案的完成,并共同对专案做评估,项目由企业业根据生产需要制定,完成后直接用于生产。具体完成的项目名称有试水机的plc项改造、试水机电路的改装、试水机气密性的检测、自制锁螺丝电气控制设计等,进一步完善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四、合作项目拓展

继续深入校企合作,在保证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开发新的项目。2014年之前我们计划:与路达合编一本《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训》教材或《综合实训指导书》;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的储备干部开展提升理论知识的培训服务,为企业的员工提供在职专科学历教育(可把班级办在企业);为企业员工提供维修电工、钳工等技术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工作。附件1:

深 化 校 企 合 作 协 议

甲方名称: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乙方名称: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双赢为指导思想,一致同意在原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有效的校企合作途径与方式,努力建立长期、稳定、务实的合作伙伴关系。甲乙双方协议如下:

一、合作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

二、合作期限:2011年5月1日----2014年5月1日。

三、合作内容:

1、甲方相关岗位的技术人员及主管人员协助乙方共同商讨、制订2011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由乙方在2011级学生中,组建“机电一体化路达班”,实行订单培养;甲方派相关的技术人员作为乙方的兼职教师,和乙方共同承担与甲方的工作岗位紧密相关联的课程教学,乙方按兼职教师级别和授课时数支付甲方相关技术人员课酬;“2011级路达班”的毕业生按双向选择的原则,甲方可优先录用乙方毕业生。

2、结合企业职业岗位的要求,甲乙双方共同开发制定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标准,或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

3、乙方安排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以班为单位)到甲方工厂顶岗实习,每学期分二批进行,每批9周。甲方可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每批挑选表现优秀的学生到对口专业岗位上进行为期一周的技能培训;每批学生有8周时间在组车间进行顶岗实习,锻炼职业素质,并熟悉生产运作模式。

4、甲方在综合评价乙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外发订单给乙方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乙方应按甲方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按时完成订单任务。

5、乙方可以为甲方的储备干部开展提升理论知识的培训服务,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在甲方公司或在乙方校内完成培训任务;乙方可以为甲方的员工在职专科学历教育提供解决方案(可把班级办在甲方).四、其 它: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解决,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本协议附件一为《顶岗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

甲 方:签章 乙 方:签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日期: 日期:

附件2:

顶岗实习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

甲方名称: 路达(厦门)工业有限公司 乙方名称: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1、甲方职责

1.1、甲方为实习学生提供厂服、厂牌并负责日常考勤统计;同时,甲方在每批实习生到岗前由甲方人力资源部派专员前往乙方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

1.2、甲方负责提供厂地、生产设备、物料等以便乙方进行生产计划、组织安排和作业指导,并负责产品检验等工作。

1.3、学生就餐统一到公司食堂就餐,餐费从个人每月的工资卡扣款。

1.4、甲方按计时补贴支付给乙方实习学生:

1.4.1、工作时间:8:00—12:00;13:30—17:30(每周5天8H);

1.4.2、交通费用:由学校自行安排;

1.4.3、甲方可代为联系周边住房,作为乙方安排学生之参考。1.4.4、实习补贴:按每周五天八小时,每月补贴1100元,若因生产需要有安排加班(原则上不安排),加班费按国家规定的费用给予计算。

1.4.5、支付时间:每月15日; 1.4.6、支付方法:

□ 甲方统一将学生的实习补贴汇入乙方的银行账户,乙方结合学生在甲方公司的实习表现以及甲方对学生的最后的考评鉴定结果,以学生奖学金的形式发放给学生;

□甲方按学生实际工作出勤支付实习补贴,汇入学生的实名银行帐户。

1.5、甲方负责教导学习相关的生产安全知识,确保实习生按生产操作说明书、作业指导书进行生产。甲方按企业员工为学生缴交两个月 意外险,乙方按规定为学生缴交团体意外险。双方共同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安全督导工作。

1.6、实习期满学生毕业后,甲方可根据岗位需求及学生平时表现择优录用该批次学生于专业对口岗位工作。

1.7、甲方每周应最少安排一天的时间,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乙方兼职教师,为乙方学生进行对口专业培训,甲方不对乙方学生提供报酬,乙方对甲方专业培训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课时课酬。

2、乙方职责

2.1、乙方应安排专职指导老师与实习生同步跟班,及时掌握实习生的思想及工作、生活动态,企业按规定给予乙方教师相应的补贴。2.2、实习期间,乙方学生应服从甲方实习单位管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未经实习单位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岗位。不得自行在外住宿。2.3、乙方学生如出现违纪、违规行为,经校、企教育后仍无法纠正者,由乙方负责退回学校处理。

2.4、乙方实习生在甲方实习期间应由乙方与学生另签订实习协议,未成年的需经学生家长同意。

2.5、实习生上岗前由乙方出具本人在校健康证明或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证明。

2.6、乙方负责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安全、住宿、交通,甲方负责督导实习学生遵守企业规章制度。

甲 方:签章 乙 方:签章

代表签字: 代表签字: 日期: 日期:

校企合作典型材料 第2篇

1、实施背景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现在主要的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借鉴高职和技校的同类校的标准,并没有独创的经验。教材的选用也是根据已经出版的通用教材,随着国家标准的修订,很多专业书籍已经出现了滞后,满足不了现在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重新编排课程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

由于原有的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许多毕业的学生的本身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并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造成很多学生只能从事比较基层的工作岗位,而企业方的关键技能岗位却由于没有相应人才担当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短板。因此如何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优质员工也成为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

2、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将企业中的不同岗位工作内容进行汇总,深入分析这些具体的工作内容分类整理,抽离其中的知识要点,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引领,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撰写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最终编写出一批具有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一批优质教材。

聘请企业专家进课堂,改变以往的课堂讲述方式,形成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参与,做学教一体的模式,切实让学生掌握真正的企业所需要的技能。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入职员工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活动考核学生综合素质,择优入职。形成学校企业一体,共同培育企业需要的优质员工的办学新模式。

3、工作过程

(1)企业调研教学改革过程

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具体生产实践,老师们将在生产中发现的问题,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带到了课堂上,对那些陈旧落后的不适合实际生产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有了极大的促进。同时由于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改革活动,从而掌握了丰富的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充分的了解了行业的现状、发展的趋势、企业的用人情况,知道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到企业从事什么样的岗位、每个岗位相对应的工作任务是什么,这就解决了在教学中教什么、如何去教的问题,从而把教学改革变成了全体教师共同支持的课题,把在生产第一线学到的、想到的、了解到的都拿到课堂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改革良好快速的发展。

(2)实训室改扩建过程

采购相应的施工机械、实验仪器、新增3个理实一体化教室,改善实训室环境,新增测量实训室、绘图室、造价实训室,为专业课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3)教师团队建设过程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引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学校高薪聘请宁阳公路局总工赵胜军高级工程师担任公路系主任,带领专业教师全面规划实施道路与桥梁施工专业的发展。聘请公路局监理处李冠文主任担任实训指导专家,聘请山东交通学院董基福教授为我校特聘专家指导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等工作。聘请山东交通学院材料学院副院长张爱勤教授为我校专业教师进行师资培训等。

另外还专门聘请企业专家以企业员工内训的形式为学生授课,例如聘请校企合作单位的李光华总经理、卓秋林副总经理、高建军副总经理、商淑杰副总工、马建主任等多位专家专业讲述检测方向课程,如《公路材料》、《路基路面现场检测技术》、《桥梁检测技术》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由于都是企业专家自己工作中的案例,讲起来更能贴合企业实际需要,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以“师带徒”的授课形式,保证学生的技能培养,也改变了原来的课程教学方式。

为了增加教师的技能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业务能力培训,开阔教师眼界。根据两年的示范校建设现在每个专业教师都考取了相应的行业资格证书,现有一级建造师1人,二级建造师5人,检测工程师1人,检测员7人。

(4)教材编写过程

根据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公路系专门召开多次专家指导委员会,邀请高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具体教材内容编写安排,为搜集素材教师们深入企业一线,获得大量施工图纸、照片,拍摄大量音视频资料,为了使有些教材真正实现全程模拟的项目化编写,学校专门开辟场地进行一段路桥的施工作业,一方面促进教学改革,另一方面也积累素材,为教材的编写真正实现项目落地。另外的检测类课程,全部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编写,以企业提供教材为主,以教材为载体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培训与上课的全面一致。

(5)企业考核评价过程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来对学生进行入职培训,改革原有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企业学生双向了解,提前入职,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4、条件保障

首先物质条件保障,需要重新扩增实训场地的规模,实训仪器在种类和数量上进一步增加,保障实训项目能够满足课程和学生数量的需要。根据示范校的建设任务书,重新规划了原有的实训教室,按照交通部综合乙级公路试验检测中心的标准筹建新的试验检测中心。其次还要有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保障能工巧匠进校园。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支持专业技术人员进校园给予在工资津贴上优于企业的待遇。

5、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教学改革方面:全部专业课都是实行项目引领式教学模式,例如:为了上好《公路施工技术》、《桥梁施工技术》这两门专业课,学校专门开辟一片场地,购置相应施工机械、材料全程模拟一段道路、一座小桥施工的全过程。教师也是施工现场的技术负责人,学生也是技术员。通过全程模拟实现了真正的项目化教学,也真正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路桥建设为载体,穿插进行《材料试验》、《工程测量技术》、《桥梁构造与识图》、《路基路面现场检测技术》、《桥梁检测技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多门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将课堂搬进施工现场,学生边做边学,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教材编写方面:按照任务引领项目化的编写模式,现已出版九门专业课程,全部应用与专业课教学过程中。

(3)学生综合评价方面:引入企业评价体系,平常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综合考核。最后一个学期由有用人需求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来给学生上课,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全部一轮的岗前培训,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培训表现,结合以前的教师的综合评定,总体考核学生,培训结束后,择优录取学生。这样考核与招聘相结合,课堂与培训相结合,学生的表现直接决定将来的就业,很好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不走出校门就具有专业的人员素质。

6、体会与思考

在进行教学改革、教材编写、学生考核各个方面进行改革,近两年来取得很大的成效,改变了以前只是师生之间只是在课堂、书本之间的单项交流,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环境、引入企业参与评价机制,多方面加入,有效引导学生在校内成为成功的职业技术人才。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特别是在路桥施工过程中,由于有机械、材料,很工工序需要教师指挥学生亲自去做,教师不仅要教好学生还要管好学生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如果很多项目穿插进行,出现了教师只关注部分学生的、忽略了其余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

(2)专业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完成教材编写,通过相关行业资格考试,假期要去企业一线参与生产实践。增加了很多教师的工作量。下一步综合分工,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时间,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专业水平。

校企合作典型材料 第3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实践

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更是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和办学水平的关键。校企合作模式决定了校企合作的路径和深度, 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成效。多年来, 人们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形成了一些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典型模式, 需要我们加以总结和升华, 更需要我们加以推广和运用。

一、集团化办学模式

集团化办学是指按照产业规律, 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 旨在依托行业、联合企业, 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校企共生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和辐射带动, 形成整体优势, 最大限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集团化办学以成立具有专业性和区域性的职教集团为起点。职教集团是由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 以互惠互利为基本目标, 以优势互补为基本路径的产学联合体。它不是成员简单的叠加, 而是有着明确专业分工和结构互补的“功能集合体”, 是从资源、组织结构到制度的集成创新, 是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一个根本性转变。职教集团的宗旨是:以整合和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为手段, 构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广泛深入和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效益, 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 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集团化办学形式有三种:一是紧密性集团化办学。在政府宏观调控下, 市场调节将对集团化办学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 使集团化办学成为资源共享、功能齐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实体。二是松散性集团化办学, 由学校牵头与行业合作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使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直接对接;企业为学校相关系部和专业提供决策咨询, 参与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开发、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与调整, 参与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提供师资、实训基地、安置毕业生等。三是紧密性和松散性结合的集团化办学, 它兼有上两种形式的优点, 也是经实践证明最为理想的集团化办学形式。

集团化办学的工作形态是联席会议制度。在政府指导下, 有关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 实质性地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工作, 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 规范政府、学校、企业等在集团化办学中的权利与义务。政府部门通过创设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服务等, 引导职业教育机构面向市场, 搞活机制, 自主办学。教育部门的学历证书与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转换, 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相互衔接沟通, 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资源相互整合, 打破隶属关系的限制进行资源重组。

二、“厂中校”、“校中厂”培养模式

“厂中校”、“校中厂”培养模式就是实现学校实训室和企业生产车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移”。实训室是学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场所, 传统意义上是建在学校;生产车间是企业产品制作加工的场所, 传统意义上是建在企业。但校企合作使实训室、生产车间的地理位置产生“转移”。

1. 实训室进入企业———“厂中校”

按照企业生产要求,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 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 建立专业对口、岗位充足、教学设施和教学管理完善的“厂中校”。“厂中校”以企业为管理主体, 将其纳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 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 实现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厂中校”由学校或企业投资建设, 实训设备项目列入职业教育建设项目规划中。“厂中校”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由企业提供, 采用企业运营方式,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组织实训, 学生到真实的环境中实习, 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 完成真实的实训项目。“厂中校”管理主体为企业, 企业将其纳入生产、经营和管理计划当中,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训课程, 学生集中到生产性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和生产, “工学交替, 半工半读”, 实现实习生与企业员工的结合。

2. 生产车间进入学校———“校中厂”

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 以资产为纽带, 采用将企业生产车间引入学校, 建立“校中厂”。学校提供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环境、场地;企业按生产要求提供建设生产车间的标准、加工产品的原材料并负责产品的销售;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符合实训和生产要求的设备设施。企业选派人员管理“校中厂”的生产经营, 指导师生的生产、实践, 帮助学校建立实训课程体系。学校按照生产要求, 将实训课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当中, 安排学生到生产车间顶岗实习, 解决职业学校缺乏真实生产场地和师生“真刀真枪”参加生产的双重矛盾。学生在“校中厂”获得了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身份、真实的工作过程。完成真实的项目, 加工真实的产品, 获得实实在在的技能。学生毕业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也可以自主择业或创业。对于企业而言, 生产车间进入学校, 也就是把产品加工带进了学校, 企业因此可获得充足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 还可以享受校办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学校除了可以安排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训班级进入生产车间实习外, 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安排部分学生到车间勤工俭学, 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三、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

“校企一体化”是职业教育办学对接区域经济, 从根本上解决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 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不够全面, 企业文化融合困难, 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 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 加上培训机制不完善, 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而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要求从业人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协作精神和岗位适应能力。因此, 校企一体化依托专业开办实体, 把实体生产经营与教学相结合, 形成集人才培养与技术运用、生产任务完成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招生计划、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负责实习实训、共同落实学生就业”, 实现招生与招工、课程内容与企业文化、技能要求与岗位要求“三对接”, 确保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能够紧紧服务区域产业的发展。为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还要建立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引进社会力量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良措施, 确保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对接, 保证学生技能水平与实际生产的零距离。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 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老师、实训就是生产, 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学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建设, 避免专业建设的盲目性, 更好地发挥出学校特色与优势。

四、校企人才资源共享模式

学校和企业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人才资源, 由于职业岗位和工作分工不同, 他们各自工作都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单一性。校企合作建立起人才资源共享模式, 将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和学校优质专业教师优势结合起来, 实行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走学习与实践、教学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产、学、研”新路子。

1. 互为兼课

学校根据教学和实训需要, 或聘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课, 让他们把成熟、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娴熟的操作技艺融入到教学, 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生动性;或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指导校内学生实训教学, 使学生在校就能接受到企业的先进的生产技术、操作工艺, 提高实验实训的针对性。企业也可根据岗位技术人员培训的需要, 利用学校成熟的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 聘请学校教师到企业兼课:一是为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 使他们熟练掌握本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及操作规程, 上岗后能尽快适应本岗位工作;二是对管理人员和生产员工进行职业再教育和技能培训, 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三是对晋职晋级人员进行理论与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其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工作管理水平;四是为职工考证考级进行专项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优化企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

2. 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

为切实加强学校专业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必须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负责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培养目标的确立、人才规格和业务范围、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课程体系、关键能力与核心能力等内容进行论证并提出指导意见,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专家参与的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 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 确定本专业课程的结构、内容等。课程开发依据企业工作过程和任务分析, 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组织企业人员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编写与精品课程建设, 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先进性。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具可行性, 使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更具操作性。

3. 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

职业学校办学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经过多年积累,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培养了一批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 又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教师。他们在任教的过程中, 精通自己所任教的专业知识, 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检验, 具备了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应用技术的研究、参与企业真实产品开发的能力。地方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信息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等, 学校有人才和技术, 完全可以为企业所用。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 教师深入企业一线, 直接接触企业生产过程, 了解产品生产现状, 获得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的灵感和冲动。学校和企业有责任积极创造条件, 为专业教师搭建平台, 如校企联合申报工程中心、产业化项目等等。

五、冠名班培养模式

冠名班培养模式的初级阶段是订单式。订单式是一种基本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 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约定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想就业, 保证企业的用人需求,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技术应用性以及就业岗前培训的问题。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存在一种潜在的风险, 即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撤单”, 而用人单位当初的承诺在学生毕业时一旦不能兑现, 学校就会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因为根据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规格与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 在所学知识和所受训练上会有所侧重, 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局限性, 不利于他们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和方向。

“冠名班”是在订单培养基础上的深化。“冠名班”由学校根据实际选取有实力的知名企业进行联合办学, 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 学生的身份既是学校学生, 又是企业员工。教学班以合作企业冠名, 学生进入该班就会产生一种归宿感和使命感。“冠名班”的教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研发培训教材, 由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参与授课, 冠名企业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实习条件和技师, 结合学校教学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 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概况、企业文化, 实习期间很快融入企业, 得到全面的职业能力训练。在日常管理过程中, 校企双方对“冠名班”进行共同管理, 定期开展校企文化活动, 为学生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 减轻困难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 “冠名班”因此深得家长的欢迎与支持。

六、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实践

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是职业学校的追求。近年来, 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 以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为重点, 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企校共进的新路, 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 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与江苏泰隆减速机集团、新浦化学 (泰兴) 有限公司等45家国内知名企业紧密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共定教学计划、互派技术力量、设立企业冠名班、实行定单培养, 现在学校共有企业冠名班21个, 订单培养的在校学生有875, 每年实行工学交替的学生近300人, 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方交流人数近60人/年;合作产学研项目8项, 上一年度为企业培训员工累计达5830人次;企业每年提供奖、助学金六七十万元;企业全面参与到所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各个专业实践教学中, 参编各类教材16种 (本) 。校企合作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促进了我们与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2011年, 我校被批准为泰州市唯一的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八位同学勇夺三块金牌, 取得了化工设备维修、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生产技术三个团体一等奖。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更是职业学校的工作重点。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中, 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要以诚感人。泰兴的工业企业和建筑企业众多, 早在20世纪初, 在企业还未形成合作共赢意识时, 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发扬“四千”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难万险) 精神, 不厌其烦、深入到境内外的工业企业和建筑企业宣传国家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发展的前景和深化校企合作的思路, 诚心邀请有关企业与我校建立稳固、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二是要以情感人。新浦化学 (泰兴) 有限公司是新加坡独资企业, 2000年原招收的本、专科毕业生不满足于当一线工人, 纷纷跳槽,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学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 主动上门, 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 在化工专业三年级学生中挑选了40名肯吃苦耐劳的学生组建了“新浦化工班”, 经过三个月的短期强化培训后输送到企业, 由于学生职业素质好, 又是本地学生, 很快在企业扎下了根, 得到外商高管的认可。泰兴是全国著名的减速机之乡, 泰隆集团是最大的减速机生产基地。2004年, 因生产技术更新改造, 一线工人不能适应数字化设备操作与维护的要求, 急需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企业找到学校寻求帮助。学校立即召开专业教师会议, 对企业的新设备、新工艺进行研究, 开发编写相关教材, 对员工进行培训, 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适应了生产需求。三是要以能感人。学校每年挑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 组成专业调研队伍, 了解合作企业的生产状况、存在问题和需求, 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凭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无偿服务、刻苦攻关的精神赢得企业的信服。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参与泰隆集团的“风力发电变桨变速装置”、应用化工专业教师参与泰兴远东乙醛酸制造有限公司的“四氯苯醌技改”、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师参与江苏中兴建筑公司的“确保轻质砂加气砼块墙体质量一次成优”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均给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 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研究开发的项目达数十项之多, 大大激发了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因。

在合作模式的选择上, 我们始终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适合性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合作模式既要适合学校, 又要适合企业。学校应根据自身事业规模、办学水平、实习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状况、企业状况等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如有的企业适合建“厂中校”, 有的企业热心建“校中厂”, 有的专业适合集团化办学, 而有的并不适合。二是递进性原则。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应对能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实践, 如先进行订单式、冠名班实践, 后进行“厂中校”、“校中厂”等模式实践。建筑专业, 我校从让专业教师到建筑企业担任技术工作开始, 让企业了解了学校的实力, 培育合作的欲望, 逐步扩大合作范围, 共同擦亮了“建筑之乡”的金字招牌, 达到了合作共赢。在此基础上, 2011年, 由我校牵头组建成立了本地区38家大、中型建筑企业和骨干学校参加的泰州市建筑职业教育集团。三是多样性原则。学校可与一个企业进行多种模式的合作, 或与多个企业进行同一种模式的合作;也可以与多个企业进行多种模式的合作。如我校与新浦化学 (泰兴) 有限公司及泰隆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合作模式就有“校中厂”、校企人才资源共享、冠名班培养、校企一体化等多种模式。四是探索性原则。模式是人实践和总结出来的, 模式不应成为束缚人们思维的障碍, 而应成为人们实现理想目标的导航, 在促进校企深层次合作实践中, 每个热心于职业教育的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实践和总结, 探索校企合作成功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姚恺帆.校企合作中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2) .

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典型模式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平台建设 典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2-03

校企合作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度,不仅可以提高办学活力,而且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学校和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重要途径。目前,校企合作的内容一般包括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技术培训、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等,但合作的质量和合作深度与期望值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因而有必要分析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典型模式,总结其合作经验和特点,以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合作意愿不强。很多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或者虽然同意接收学生实习,但未能按要求给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和实习管理。企业从经济利益考虑,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会影响其设备利用率,因学生对生产环境不熟悉,技能不熟练,生产率会降低,从而影响其目前的经济效益。

二是企业不信任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或者出于对知识和技术保密的心态,往往把学生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甚至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学生也觉得顶岗实习技术含量不高,技术技能得不到长进,从而失去实习的耐心和兴趣。

三是一些专业设置不合理,知识和技术更新没有跟上企业新知识新工艺的步伐,学生没有掌握企业最新的技术技能,导致学生顶岗实习中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是顶岗实习的管理、监控及考核不到位,致使实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校企合作中还存在顶岗实习专业不对口、学校与企业信息沟通不畅、学校与企业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等问题。

二、建设校企合作平台的意义

学校与企业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组织,它们各自有着鲜明的属性。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但有着优秀员工的企业才会创造出企业的最大价值。学校与企业的交叉点是前者培养优秀人才,后者使用优秀人才,但优秀的人才有赖于企业的支持才能培养出来。

校企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仅仅依靠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没有隶属关系,它们价值取向相异,若双方没有建立合作、沟通的平台,没有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那么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合作则会变成仅仅是完成校企双方制定的任务,是表面的敷衍,矛盾与冲突的发生就会在所难免。这种脆弱的合作一旦遇到冲击就会迅速土崩瓦解。

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教学,已成为所有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地方政府目前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制度设计、实施过程的监督和考核来推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目前均处于自由实践的原生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在多年的摸索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些典型合作模式,或许能够为探寻更好的校企合作提供实践支撑。

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典型模式

(一)“产学工作站”模式

1.组织架构。“产学工作站”作为顶岗实习教学的基层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区域内的顶岗实习管理,还负责开发、管理实习基地、技术服务等的安排和管理工作。工作站由专职指导教师、企业帮带师傅、学校兼职管理员等不同职责的人员组成,他们相互配合,既有分工,更有合作。

学校专门设立校企合作办公室,根据区域的不同,下设N个产学工作站。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的统筹和协调工作。

2.运行机制。对产学工作站的正常运行,学校有相应的制度和经费保障,出台了相应的校企合作工作站运行管理办法和工作津贴管理办法。产学工作站作为学校教学的一个基层组织,对学生、工作站专职指导教师的聘用、行为规范、工作津贴等均按学校制度规范管理。工作站对专职指导教师考核,发放教学任务津贴和奖惩金,保证指导教师能够安心地驻站进行实习指导工作。

3.特点。第一,构建人才共育共管的环境。产学工作站作为顶岗实习教学基层组织,设在不同的区域内,在地域上与区域内的企业靠得更近,既方便学校及时了解学生实习的状况,也方便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意见的及时反馈;同时产学工作站可以成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以及校友交流沟通的场所,形成企业与学校交融的共育共管人才培养环境。第二,课程开发企业化、质量保证多元化。产学工作站作为基层的教学组织,对区域内企业的产品、技术、人才需求等有更深入和准确的了解,可以建立企业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细化顶岗实习任务,还可以对相关的典型任务进行分析、整合、实施、反馈、修正形成专业实践课程,从而形成校企共同开发和实施的校企合作课程;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融入企业人才标准,把技能水平、职业素质交由企业指导师傅负责考核,产学工作站的指导老师负责考核纪律、态度、实习报告等其他方面,形成校企共管共评的质量保证体系。第三,“产学工作站”模式适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地域相对集中但企业相对分散的情况,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许多中小型企业。

(二)“行业协会”模式

1.组织架构。“行业协会”模式是以“行业协会”为平台的顶岗实习模式,它由行业牵头、学校主导、企业全面参与。通过行业协会平台,以会员制或联盟制的形式吸纳会员企业,协会有相应的章程和活动制度,通过协会会刊、会员大会、协会网站等途径扩大信息交流。学校通过建立核心企业群,扩大合作范围,深入沟通,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质量和有效管理。

2.运行机制。首先,学校以及核心企业以理事会单位的身份加入行业协会组织,学校通过行业协会理事会,加强与各核心企业的沟通,建立核心企业群,以便于学校有效开展顶岗实习和质量管理。其次,行业协会通过创办会刊、会员大会、协会网站等途径,与广大会员企业交流信息、建立合作关系,也为学生实习和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再次,学校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开发学生顶岗实习基地群,拓宽实习岗位的种类和数量。一方面可以大面积地拓展实习企业,大大增加了实习岗位的数量,同时也包容了一个专业的多个专业方向,不但有利于学生就业,也有利与企业选拔人才,避免了与单个企业合作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企业岗位与专业的对口度高。endprint

3.特点。第一,合作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行业协会是行业企业的共同组织,有资格有能力对行业特殊工种进行技术规范的制定和修改,并参与职业资格的鉴定和质量管理等工作。学校作为协会的理事单位,与行业协会合作,不但可以更了解行业对技能人才规格的要求,而且可以避免与单一企业合作的阶段性的弊端,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就是与一批企业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第二,信息全而新。行业协会拥有众多企业技术创新、经营管理的大量信息,对市场的供求信息、企业分布及发展方向、技术装备、人力资源结构及人才需求动向有深刻的了解,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全面动态和最新信息,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提供充分的依据。第三,能保证专业调整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保证了专业调研信息的广度和准确度,确保了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的针对性、超前性和主动性。第四,“行业协会”模式适合学生顶岗实习的行业相对集中而企业相对分散的情况,如一些专业的适应面广,但大部分单个企业需求量都不多。

(三)“教师工作室”模式

1.组织架构。以教师个人命名的工作室是院校内部的专业社团组织,对外具有法人资质,具有完备的工商税务手续,可以承接业务,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对内,工作室就是教研室或专业实训(验)室,要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接纳学生实践教学。工作室除了要接受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外,还要接受学校的对外接项目的管理和考核。

教师工作室的任务包括外联、教学、科研和就业四个方面。工作室的老师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借助学校的场地和设备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工程项目,这样才有机会与工程师一起开展高职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研究;在教学业务上,外接的实际项目是载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程项目,既使学生得到真实项目的训练,又展示了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学校设备优势,为推进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寻求契机。

2.运行机制。学校成立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办公室,对教师工作室实施管理。办公室设在校内,对外负责与企业及社会各界联络,同时协调工程师到校参与合作相关事宜,解决可能产生的相关矛盾;对内统筹校内各工作室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师工作室在承接企业项目中获得一定利润,又能顾及教学主业,保证企业项目的实施和教学之间的平衡。

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办公室定期举行工作室成果展览,举办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研讨会,在推进和规范校企合作中做到四个“对接”,即工作室承接的企业项目与专业教学对接;工作室的企业项目与实践教学对接;工作室的项目推进与师资队伍建设对接;工作室的任务使命与教学改革对接。教师工作室是学校在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条途径,承接的企业业务只是形式,能顺利完成合同是教师能力的体现,为学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并为学生就业服务是其真正的使命。

3.特点。第一,教师工作室具有法人资质。教师工作室作为院校与市场、企业联系的纽带,具有法人资质,但受学校领导和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办公室管理,享受学校给教师工作室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第二,教师工作室是学校对外展示人才和技术水平的一个窗口。教师工作室是展示院校的整体人才、技术优势的一个窗口,学校允许并鼓励使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技术业务水平,同时推进院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第三,教师工作室是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建设的推进器。教师工作室工作的顺利开展,其先决条件是有专业能力较强的师资,并且学校对教师工作室有具体的指导。教师工作室可以自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组建合作团队,并以教师工作室机制吸引企业工程师加盟高职兼职教师队伍,创新高职院校“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模式。第四,教师工作室是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催化剂。教师工作室在完成其所承接的企业真实项目过程中,必然会对参与生产的学生提出技能及素质要求,从而教师就有机会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反思和探讨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室还可以将真实项目重新进行组合、整理,转化为学生校内实训的项目或毕业设计研究的课题,学生主持、教师辅导、工程师把关,理论联系实践,融“教、学、练、做”为一体。

除以上模式外,还有(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23页)“企业校区”模式、“前厂后校或前校后厂” 模式等,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做详细分析。

四、结语

校企合作平台是连接企业与学校的桥梁,关系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利益,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改革的进程。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学校可通过合作平台了解企业的项目、技术人员、设备、管理等可以利用的资源;企业可通过合作平台了解学校的学生技能和文化水平、教师的研究能力及团队情况、教学设备等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了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校企资源的共建、共管、共享,互惠互利双赢。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其实就是建立校企长期合作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裴智民,郎荣兴.高职院校“工作站”式顶岗实习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

[2]葛惠民,郭李红,于德明.“行业相对集中、企业相对分散”顶岗实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9)

[3]邱荒逸. 深化校企合作教学的工作思路与实践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2013C161)

【作者简介】谢 洪(1967- ),广西平南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职业教育及计算机通信技术。

校企合作典型材料 第5篇

借鸡生蛋 互利共赢

——与南通久发公司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案例

近年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为“南通农院”)顺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着眼于培养高端技能人才,坚持“一个中心,两个转变”的发展战略,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之路,以优势互补、校企共赢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新路子,其中与南通久发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南通久发公司”)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典型案例,受到省、市有关方面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农业园区的背景

南通农院是一所具有近70年办学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了以中科院院士印象初为代表的各类人才4万多名,为国家农业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农业职业教育能力建设计划”试点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2011年跻身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单位。由于学院历经数次搬迁,以致于目前的办学空间和办学经费十分有限。面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学院就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建成能够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生产型实训基地面临巨大困难,如果自建实训基地,存在土地缺乏、资金不足、运行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通过集思广益,提出了“借鸡生蛋”的发展构想,依托自身的人才和科技优势,利用社会企业资源,积极探索校企互利共赢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南通市久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集房地产开发、酿酒、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2009年,公司规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建设一个占地2000亩以上,以高效设施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为核心,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一流、特色鲜明的农业科技生态园。

在南通市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2009年,南通农院与南通久发公司协商达成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意向,按照公司规划和学院要求,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示范园),实现园区资源共享。南通久发公司负责资金筹集和管理,土地流转,生产、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建设等;南通农院负责项目设计,生产计划制定,技术培训与示范辐射等。经过三年时间的建设,目前园区的建设目标得以实现,其经济效益、教育效益和

1、园区奠基仪式

社会效益已经初步呈现出来,并得到快速提升。作为受益的学院一方,园区已成为学院“学生实训、教师科研和服务三农”的一个重要基地。

二、校企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做法与成效

1、建设一流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园区采取边建设边运转的方式,使园区生产和学生实训同步推进。园区面积大,生产项目多,实训条件好,图

2、张树清董事长(右二)介绍园区建设情况

为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近三年南通农院每年都有500多名农业类专业学生在园区参加专业实践,合计15000余工日。通过“做中学、用中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如在2009年第二届全国农业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业技能比赛的项目中,南通农院各选派了两位学生参赛全部获得二等奖;2011年、2012年在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两项比赛中选派了4人参赛,其中3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2010年,学院申报的农业生产类专业“前校后园、学岗直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被批准为江苏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其中与南通久发公司的合作模式被评为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2011年全省农业院校工作会议在园区召开现场会,省农委要求在全省农业院校推广这一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经验。

2、建设一流示范基地,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学院农业类专业师生承担了园区的主要建设和生产任务。目前,园区实际占地2600多亩,已建成玻璃温室、连栋温室、钢架大棚等栽培设施300多亩,果园600多亩,水生植物栽培面积100多亩,路、桥、涵、沟渠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园区种植有蔬果、花卉、果树、苗木、盆景,还有畜禽、水产养殖等,涵盖了现代高效农业的主要方面,被树为南通市及港闸区都市农业建设的典型。同

3、市领导参观学生生产实践成果

时,园区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被确定为江苏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0余场,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开展技能鉴定700余人次。还举办一系列大型活动,如江苏省盆景大赛、中国盆景精品展,以及元宵灯展、风筝表演比赛、园艺艺术节等。

3、建设一流科研基地,搭建技术研发平台,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技术研发能力的培育也是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利用学院的教学科研平台,与公司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业科技与生产、市场的紧密结合,有效地提升了地方农业创新能力。近三年来,南通农院围绕园区建设项目联合申报立项了“互联网休闲农场观光系统研制与应用示范”、“无线传感集中管理、分散控制、节水滴灌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等多项省、市科技项目;同时,教师申报立项的“江苏省睡莲及水生鸢尾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设施栽培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与种苗产业化推广”等10项省级、10多

项市级科研项目,以及10多项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放在园区或借助园区条件进行实施。另外,学院还为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帮助他们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如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太空种子(豇豆、甜椒等)栽培繁育基地。三年来,经过学院与南通久发公司的共同努力,农业园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标。学院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11年,南通农院园艺技术、植物保护等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财政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学院作物生产与保护、园艺园林技术等专业群被确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群。该合作共建工作,得到了南通市委市政府、江苏省农委等领导和社会的充分肯定,省市多家报刊、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2-8-25

校企合作典型材料 第6篇

---以杭科院-长安福特校企合作为例

一、校企合作背景和发展前景

1.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概念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围绕1个标准签好2份合同,用好3块资金,解决4个问题,这4个问题都是企业和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企业用工稳定的问题;劳动者收入的问题;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问题。

2.汽车行业国内人才需求分析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宏观经济大好形势的带动下,我国汽车工业资本重组力度不断加大,生产集中度逐年提高,新技术、新车型不断推出,市场消费环境得到改善,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

浙江是经济大省,汽车保有量一直居全国前列。据浙江省车辆管理部门公布,现在浙江省汽车保有量近310万辆,据有关部门预测,以每年23%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末,浙江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40万辆,到2020年,浙江汽车保有量将高达1280万辆。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汽车类高素质从业人员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据2012年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称:“汽车业从事技术管理的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一线工人中,有38.5%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接受过管理培训的只有9.3%,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为11.7%,接受过基础培训的有38.7%;汽车人员高等级技能人才比例偏低,高、初、中的比例分别为26.6%、43.1%、30.4%,而发达国家分别为35%、50%、15%。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初中、高中、专科比例分别为38.5%、51.5%、10%,而发达国家分别为20%、40%、40%”。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汽车研发人才缺口30万,维修人才缺口80万,未来5年汽车人才全面紧缺,包括汽车制造人才、研发人才、汽车营销人才、维修人才、管理人才等。公共招聘信息显示,“汽车类人才”的需求量始终在高位徘徊,其招聘量之所以居高不下,与目前民用汽车的市场保有量和投放量不断上升密不可分,而且4S店的扩张也进一步刺激了汽车维修工需求量的增加。国家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汽车人才每年需新增员工30万人左右,汽车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已被列入我国“十大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之一。

2.发展前景--大江东汽车产业聚集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杭州的十大产业之一,《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对金属制品业、机床工业、工程机械行业、电子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等端装备制造业人员有相当大的人才需求。随着各项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未来十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全国最大的汽车城将屹立于大江东工业园区。2001年4月,世界领先的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中国的百年企业—长安汽车集团,共同签约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长安福特),并于2003年初正式投产。10年以来,长安福特汽车发展迅速,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跨地域和多品牌生产、经营能力的大型现代化汽车企业。目前长安福特汽车生产和销售的车型有:福特经典福克斯、福特新福克斯、福特麦柯斯(S-MAX)、福特蒙迪欧-致胜、福特嘉年华两厢、福特嘉年华-锋潮等。为了支持未来发展计划,2012年4月19日,长安福特汽车宣布在杭州建设新整车厂,至此,长安福特汽车的年总产能将超过120万辆,作为长安福特汽车产能扩张计划的一部分,杭州公司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于一身,在2015年投产,主要产品为福特体系中的中高端车型。作为汽车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长安福特杭州整车厂需要几千人汽车前市场人才(汽车模具、汽车制造、汽车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的人才)和汽车后市场人才(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汽车维修电工、汽车钣喷、汽车美容、汽车装潢的人才),长安福特汽车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是杭州大江东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的需要。其除了满足杭州西部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可辐射杭州周边地区(如杭州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城西高新技术产业区、杭州滨江高新区、余杭经济开发区等),为杭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我院汽车类专业(汽车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

二、建设思路和目标

随着汽车发展规模的扩大,加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示范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满足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践行“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立能够对其它院校同类型基地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建立服务于学院先进制造群和汽车群各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专业)“五位一体、五环交互”(“五位一体”包括提高产教效率和实践内涵、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训练、重视教育见习与实习、强化技能训练、稳步落实毕业顶岗实习等五个方面;“五环交互”包含专业认知、教学观摩、模拟教学、实训与岗位实践、学训互动等)的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校内外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精造实训内容、探索多元实训途径、加强过程与结果的管理,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等方面进行建设实践,从而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示范性校内外实训基地。

三、内容和特色

(一)建设内容

1.根据区域产业布局及企业要求设臵专业群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电大是同一学校,两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学校资源共享,服务杭州区域经济。杭州电大在1979年至1993年期间正式招生6个专业:《机电工程》、《汽车维修与运行》、《机械工程》、《机械制造与工艺》、《电子》、《电气工程》。每年招生规模在(500-800)人/年。1999年开始筹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数控技术与应用》学科被批准为杭州市重点扶持学科。2009年正式批准成立了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市投资10个亿的教学区(占地710亩,32万平方建筑面积)全面投入使用,学校有序高速发展,2010年正式成立机电工程学院。为更好服务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如下图示)、杭州十大产业布局(如下图示)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机电工程学院以汽车为载体调整开设了二大专业群5个专业。先进制造专业群含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3个专业(服务汽车前市场—汽车制造、装备、调试);汽车技术专业群含:汽车电子技术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二个专业(服务汽车后市场—汽车维修、检测、保养等)。

2.校企共建基于现代学徒制汽车工程应用中心等校内外实训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汽车工程应用中心

1)汽车工程应用中心(如下图示)几大区块(汽车老师处)2)福特汽车捐赠协议(申屠处)

(2)校外实训基地--长安福特校外实训基地

在校内实训基地现有基础上,本着互利互惠的长效“双赢”合作机制,继续加强基本设施建设,在长安福特杭州分公司建立真实化生产实训主体区,并提供150平米的系列真实化专业实训场所及提供课桌椅等其它基本教学设施;合作建设特色化专业实训室,参照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合作建设柔性制造系统、精密制造系统、自动化检测安装系统等具有一定前沿领域的专业实训室和活动室,为学生的全方位技能的实训提供便利条件。下图为新建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样车车间、能源中心、食堂、RDC、相关的公用动力设施及相关辅助设施,已在2015年建设完毕。

3.开展现代学徒制长安福特定向班,作为教学改革创新试验区。

组建现代学徒制长安福特定向班,作为教学改革创新试验区。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为长安福特服务。双方在创建学生实习实训岗位、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学生实际动手、保障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将实践教学活动纳入平台管理中。开设的“现代学徒制长安福特定向班”。(见附件1)

(二)特色

1.建成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精造实训内容、探索多元实训途径、加强过程与结果的管理,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等方面进行建设实践,从而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示范性校内外实训基地。

2.“现代学徒制长安福特定向班”学生实习实训及就业情况

“现代学徒制”长安福特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我院于2013年09月12日与福特公司合作建立。学生先在“现代学徒制”长安福特校内实训基地即汽车工程应用中心进行学习。后到“现代学徒制”长安福特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践。2013年9月长安福特就接受我院2011级40名学生到校外基地为期4个月的实习;2014年5-7月份该基地第二次接受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专业20名学生进行实习;2014年9月份该基地第三次接受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专业和汽车电子专业80名学生为期三个月的认知见习和三个月的岗位实践实习。2015年10-12月又招了60余名学生去企业进行了三个月的岗位实践实习。同时2015年9月向我院招录培养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专业50名学生到该基地开设定向班培养。2016年7月份,有60多名同学到福特去实习实践。在三年多的实习过程中有十余位学生走上了长安福特储备干部的岗位,数十位成为杭州福特不同部门的骨干。(见协议附表2)

3.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制式的“交互指导”

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校内外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导师与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密切合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指导。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实训计划,对学生的实训内容进行准备与教学。现代学徒制的双导师制式的“交互指导”模式,学院专业教师偏重于对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训基地导师偏重于对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指导。使学生在理论发展与实践技能的提高两方面都可以得到支持与帮助,并能将两者更快更好地结合进来。

4.现代学徒制的“任务驱动”下的实习实践

为完成学生的实训教学,实行学生顶岗实习经历证书制度,实训基地根据公司的工作任务要求,可以安排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内容与时间上的调整,针对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内容及时地整合到学生的教学内容中去,从而完成学生的顶岗实习和阶段性实习,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理论能更贴近汽车制造的实际,从而完成实习实践任务。

四、组织实施与运行管理

基地是学生顶岗实习实践的场所,根据“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专管公用、资源共享”的原则,机电工程学院与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共建基地管理团队,对实训基地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统一调度使用。建立了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管理机制和实训环境,制订了有利于校企资源共享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完善实习实训和企业员工培训质量的评价体系。管理团队具体如下:

管理团队成员:

主 任:吴 仪(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高级经理)

罗晓晔(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副 主 任:陈建松(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

蒋水秀(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成 员:贾尚斌(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

申屠立平(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

何剑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学实训科主任)

陈文军(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训负责人)

韩 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训负责人)

谭小红(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负责人)

张朝山(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负责人)

张忠伟(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负责人)

庄 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负责人)

羊荣金(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负责人)

五、主要成果

1.建立了现代学徒制汽车工程应用中心校内实训基地 2.建立了现代学徒制长安福特-杭科院校外实训基地

3.形成了一套有利于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容推广的现代学徒制长安福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经验。

4.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面向现代企业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5.建立了一支涵盖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参与的队伍对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共管共建。

六、自我评价及注意要点

1.要将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理论引入到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过程之中,通过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理论。

2.要不断深入研究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结构。在分析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构建原则、目标、合作模式、层次结构、组织结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结构,为平台长效运行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从增强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的运行动力、减小平台的运行阻力出发,研究平台的运行机制。将平台的运行机制分解为解决动力问题的促进机制和解决阻力问题的协调机制,两种机制相互促进、共成体系,共同促使现代学徒制平台实现高效运行的最终目标。

4.研究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平台运行的促进机制。针对平台运行中的问题,提出基于运行动力的平台促进机制内涵,研究平台的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为制定增强平台动力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平台的需求因素、激励因素和目标因素,阐述平台的激励机理,研究平台的激励方法,以达到激励平台主体,提高平台运行效率的目的。

5.研究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平台运行的协调。分析校企共建创新平台利益分配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平台利益分配的均衡条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利益分配机制,制定平台利益分配原则。

上一篇: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方案下一篇:急救护理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