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2024-08-30

参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精选14篇)

参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第1篇

江南大学校史馆参观有感

——法学1402 16 林芷苓

今天,我和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我校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校史馆分为“金陵典学”“五轶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六大部分,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千件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

从1902年至今的百多年来,江大穿过风雨,成为了今天这个曲水流觞的美丽的“211”高校,食品,设计,纺织服装独树一帜。杰出的校友们例如洪平凡,邓鸿勋,季克良,王骏,吴仁祜等人的成功的希望!

我想,一个学校的校史馆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让老师让校外社会人士了解江大,更多的,是让每个江大人萌生一种自豪感!从前不知道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最初创办了江大前身,经过多年与各个学院的合并,江大的食品专业已经有“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96年到1997年间,江大完成了从普通高校到国家重点建设的近百所高校之一。

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在参观完校史馆后深深烙进我的心里。对于校友们的寄语,我也感慨良多,我想,那么多代人的努力,那么多校友的支持,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让江南大学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学校好起来,就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让一代代学子有更好的读书环境,莘莘学子出于江南,反哺母校,一个美好的循环式千金方式,我们不辜负前人的希望努力创造出成绩,不仅是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更是为了那句话:今日我以江大为荣,江大明日以我为荣!

短短几十分钟的参观,我们并不能说是已经透彻的了解了学校的历史和光辉成就,但是至少让我们感到了震撼和自豪,以及对这个学校的热爱也萌生了,我们应不断攀登前人的高度,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大学四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匆匆时间总是一晃而过,充实与否在于选择如何度过。所以我们应当现在就做好一个计划和目标,否则很容易迷失方向,虚度光阴。毕竟,曾经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高考,而现在,每个人的目标各不相同。守住本心,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尤为需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肩负使命和责任,带着理想和热情,我是江大人,出发!!

参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第2篇

英语1403 许咏梅

这周五我怀着崇敬与激动的心情参观了江南大学校史馆。这面积并不大的几个展馆,却浓缩了江南大学百余年的历史,令我感叹不已。

校史馆展区面积为760平方米,分为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图片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走进校史馆大厅,首先看到了许多照片,通过这些照片,我仿佛能感受江南大学在这百年间的风雨历程,倾听她悠久的历史。

再往里走,便能听到令人心潮澎湃的校歌——江南大学之歌。从恢弘雄壮的旋律中,仿佛能听到江南大学百余年的人文积淀,感受莘莘学子对学校的热爱。而墙上展示的校标,校旗,校徽,吉祥物等更加深了我对江南大学的了解。

江南大学成立于1902年,原名为三江师范学堂,由地主阶级革新派创立。学堂一度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停办,1920年重新崛起,并分为国立南京师范大学与国立东南大学。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江南大学经历了数次地址的转移与名字的变化。其中包括因抗日战争西迁入川,南京解放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以原无锡轻工大学为主体,合并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至此,便是今日我们的江南大学。然而,她的脚步不曾停歇,她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改变着,进步着。相信她将会创造出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接着许多带着古老气息的仪器和桌椅映入眼帘。展馆里也陈列了许多20世纪的仪器,多为1958年随东迁至江南大学前身——无锡轻工业学院。展馆里还有上世纪学校领导曾用过的书桌,通过这斑驳而充满沧桑感的木桌,似乎能看到前辈们伏案认真处理工作的身影,令人肃然起敬。

江南大学能发展到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如他们一样的广大师生、知名校友的努力与帮助。我校有许多著名校友。他们激励着我们努力前进,执着奋斗。作为他们的传承者,我们更要踏实努力地学习、工作。他们也让我们明白,成功后更应懂得感恩。而今日的我们有了更好的学习资源与环境,更应该创造出新的成就。个人的价值更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当我们有所成就时,自是应该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通过对校史馆的参观,我领悟到了 “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的真谛。在江南大学百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大多数人都为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着。而我们,也不例外。身为江南大学的学生,是我们的荣幸。而我们,也会为了将她建设得更好而不懈追求。相信我们会与学校一起,共同进步。

大学校史馆展陈艺术的美育功能 第3篇

一校史馆展陈艺术的美育功能

2001年奥地利萨尔斯堡的国际博物馆论坛会议强调:“博物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载体, 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文化产品的收藏保护机构, 而且更是一个让公众了解、欣赏和享受这些历史、文化产品的开放性的研究和教育机构。”甄朔南在《浅谈博物馆文化的特征》中提出:“博物馆是启人心智的终身教育的场所, 博物馆教育与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同, 它是社会上所有公众终身学习的场所, 除了应该让观众从博物馆学到他希望学到的各种知识外, 更重要的还是让观众在博物馆中得到美学的熏陶, 在启发人智中充实人生, 享受人生。”陶正雷在《试论博物馆群教工作的新发展与美育的拓展》一文中谈道:“博物馆教育实质为博物馆美育, 即以博物馆特有的实物, 运用美学方式, 以被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为中介, 进行特有的感性教育, 以培养观众的审美能力, 提高其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陶冶性情, 净化心灵。”

有教育家把人类教育分成三个阶梯:第一阶梯是传授知识, 第二阶梯是培养创造力, 第三阶梯是在艺术化的氛围中, 在审美的情景中来传授知识和培养创造能力。大学校史馆展陈艺术所依赖的丰富的藏品与艺术的展陈形式, 体现了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同时, 通过受众与展品所蕴藏的感情之间产生共鸣;受众通过展陈的内容与形式感知展陈设计者的意图而产生联想和感悟, 从而形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内容与审美形式、审美反映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所以,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 大学校史馆的展陈艺术是实现美育的特殊课堂。

二校史展陈的美育核心:大学精神

大学校史馆拥有丰富的藏品以及艺术的表达方式, 不仅给受众提供了可以广泛汲取和精深研究的大学历史和大学文化的机会, 也使受众在展陈艺术营造的氛围中得到了大学文化和精神的洗礼。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要素, 是大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积淀而成的具有特色的、稳定的文化、理想、价值和信念, 它是一所大学的治校理念、办学传统、办学特色、文化品位、道德水准、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因此, 大学精神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向心力, 是大学美育的核心, 是校史展陈的核心。大学精神的美育特性就是教化人、感染人,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陶冶情操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 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 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只有当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怀有美好的情感, 才会真正有美的行为。而美育的过程则是运用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的形式, 对人进行情感陶冶和熏陶的过程。大学校史馆收藏了大量宝贵的有关学校创设、变迁、发展的历史档案与文物, 记载了大学精神的脉络与传承, 并通过一块块展板, 一行行文字, 变换的灯光, 色与形的交织, 让观众在形象、直观的展陈中感受大学精神的人文情怀, 无形中接受了大学精神倡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2. 完善人格

美国著名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 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 培养人才是大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职能。作为培养具有渊博知识和完善人格人才的专门场所, 大学精神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崇尚学术, 追求卓越”的信念和勇气, 更要有兼收并蓄、和谐共融的气度和追求。在校史的展陈中, 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典型事例的展示, 不仅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 更能从审美的视角去感悟人生, 从而积极地去构建自身美好的品质, 不断地提高自我的修养。

3. 卓越品质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 大学精神所倡导的追真、求善、尚美的观念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求真是大学教育的治学本质, 是从事学问研究的首要品质;求善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道德基准和价值取向, 是人才品质的标尺;求美是大学教育的至境, 只有美的教育才能真正地打动人、感染人。所以, 大学精神是真善美的统一, 是大学魅力之所在, 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大学美育的载体:校史展陈

重视和发展美育是当代教育的客观要求。校史馆作为专门的展陈和教育机构, 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育素材, 这些素材有的是本身具有美感的实物藏品, 有的是校史展陈精心营造的美的形式、美的内容, 这些都是开展美育的物质基础。

1. 藏物之美

高校校史馆所展示的实物展品, 具有独特的历史性、原始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其范畴包括学校在过去和现在从事的教学、科研、管理、学术活动, 以及在社会交往中直接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珍藏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实际物品, 它是校史馆展览的主要物质载体。校史馆的实物展品不仅要实现其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还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 以使受众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产生审美的愉悦。实物展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 每件风格独特的展品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看成是一件引发人的思维联想、产生美感的艺术品。如华南农业大学校史馆专题馆“丁颖纪念馆”展出的散发着笔墨书香的丁颖教授的遗物, 在艺术陈列的映衬下, 一位备受人们崇敬的农业科学家的形象给每一个来访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建筑之美

黑格尔提出, “建筑本质上是象征性艺术, 是用外在环境中的东西去暗示移植到它里面去的意义”。许多大学的校史馆都是独立的建筑, 有的是将历史建筑加以改造, 保留了原有建筑的艺术风貌, 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是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苏式风格的三层建筑加以改造而成的, 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设在一座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传统欧式风格的建筑内;有的高校校史馆是专门设计的单体建筑, 是造型独特、构造专业的校史馆专门建筑, 如北京大学校史馆、清华大学校史馆, 这些建筑都以美的形象著称。校史馆的建筑艺术与展陈艺术相结合, 所表现的审美情趣和情感氛围会对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产生深深的影响, 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3. 陈列之美

展陈的美育功能主要是通过陈列展览体现出来的。校史馆的陈列是一门技术, 它是在陈列设计者的精心策划下, 以展陈的语言形象地描述出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段, 展陈的语言包括实物的布列与空间形象的特别营造、展陈顺序的精心组织安排以及恰当的光色运用等, 详密的陈列方案、丰富的表现形式、精巧的衬托、精细的雕塑等, 体现了校史馆的设计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观察、研究和感受, 体现了设计者的审美修养和美的创造力。一个成功的陈列所创造出的环境氛围, 可以把观众的思维带到陈列所要体现的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 并为观众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人有所感悟, 进而获得审美再创造的愉悦。

美的观念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蔡元培认为:“当着重要关头, 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甚至有‘杀身成仁’而不‘求命舍仁’的勇敢, 这是完全不由知识的计较, 而由于情感的陶冶, 就是不源于智育, 而源于美育。”只有美的教育才能真正地打动人、感染人。大学校史馆的展陈艺术作为一种美育实践活动, 具备了以形象性打动人、以情感性感化人、以艺术性启迪人的美育特质。因此, 加强大学校史馆展陈艺术的美育功能研究和实践, 充分发挥校史馆展陈艺术在美育中的作用, 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

摘要:从教育的角度来讲, 大学校史馆的展陈艺术是实现美育的途径。因此, 加强大学校史馆展陈艺术的美育功能研究和实践, 充分发挥校史馆展陈艺术在美育中的作用, 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校史馆,展陈艺术,美育,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许军、龙建新.论大学精神的美育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7) :242~244

[2]黄彩玲.浅谈博物馆美育及其对地方经济文化的作用[J].大众文艺, 2009 (14) :198~199

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校史馆继承文化教育

一、高校德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的奠基人、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的真正成就应该在于它使学生在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英国教育家纽曼也指出,大学不仅应教授精确的知识,还应该进行道德教育。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影响颇大。同时,道德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高校建立校史馆的意义

建立高校校史馆是当前高校一个颇具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校史馆作为学校的编年史,是以陈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理念和不同时代学校历史面貌的场馆;既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又是对外宣传学校的重要窗口;既是学校大学精神的物化凝结,又是历史的传承,缅怀历史,启迪未来,文化积淀的平台;是学生德育与教育的生动素材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为我们展现了学校不平凡的历史,在校史的道路上,不全是平坦,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之境。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它凝聚着几代人的汗水与智慧,集结了优秀校友的风采,总结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经验与成果,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和个性的精神内涵得以体现。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中,都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它是学校最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校园文化的溯源和载体,是学校精神的传承,是历史滋养了学校坚韧的根系。

三、佳木斯大学校史馆建设概况

合校前从1947年合江军区卫生学校的建立,到1949年佳木斯师范学校成立,到1959年佳木斯农业机械制造学校的建立,再到1985年佳木斯大学的建立。已走过了66年的风雨历程。

66年前,在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盛夏,延安卫生队迁到佳木斯,在张闻天同志的关怀下,创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卫生学校——合江军区卫生学校,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培养专业医护人员,这就是佳木斯医学院的前身。其前身分成五个时期,即合江军区卫生技术学校时期;合江省立卫生干部学校时期;松江省卫生学校时期;松江省医士学校时期;黑龙江省佳木斯医士学校时期。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东北解放区相继建立民主政权,佳木斯是合江省所在地。佳木斯民主政权先后接管佳木斯男子国高、佳木斯女子国高、佳木斯师道学校,于1946年5月4日合并成佳木斯联合中学。1949年8月松江省政府决定,设立佳木斯师范学校,隶属松江省教育厅。在佳木斯联合中学师范部基础上建立佳木斯师范学校。它是黑龙江省建校较早的一所师范学校,是一所新型的社会主义正规学校,是为了适应建国初期人民教育事業的迅速发展,解决教师之急需,承担着繁重的培养师资的任务。

1958年,在“大跃进”形式的推动下,中共合江地委和中共佳木斯市委根据合江地区是全省钢铁、机电工业重点地区之一,佳木斯市又是新兴工业城市的特点,为了全区工业企业的大发展和培养轧钢、机械、化工、电机等专业的人才,于1958年11月建立佳木斯工学院。

改革开放后,1985年,佳木斯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佳木斯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各学校虽几经变迁,然自强不息,伴随共和国前进的步伐而成长壮大。1995年6月27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佳木斯工学院和原佳木斯大学四所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佳木斯大学。校史馆兼有陈列和保护物品与资料的双重功能,在六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资料既有历史价值,也有文化价值。

实物文献是校史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撰写编研校史、大事记、年鉴等专题性材料提供了依据和凭证。在实物陈列和几十个展区、上百幅的图片中,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展现了学校的自立自强,不断奋斗的过程。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校史馆名师展区中,老师治学严谨的事迹比比皆是,记录着岁月的雕痕,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高度汇集了他们毕生的优秀成果,激发学生立志成才的雄心。

校史馆同时具有对外接待功能。独特的校史展览中大量的图片和文字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受,吸引八方宾朋。每年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各届校友回到母校,校史馆都是必到之处。此外,校史馆还承担了大量的接待领导嘉宾、外国友人、校外团体、社团、有意愿报考本校的高考生和家长等任务。校史馆也因此成为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接待基地。

四、以校史馆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教育

高校校史馆是学校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诸多高校教育的素材中,校史馆生动的展现了它的历史性与直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祖国与民族的深刻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勇于进取、开拓的精神,这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代替的。让学生把母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为校争光,载入校史,为以后的校友竖起榜样。

跻身于这个时代,感受到时代大潮的寒气逼来,知识的充实,实践的历练是学生正在经受或许在未来还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考验。大学生是国家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门人才,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大学是一个蜕变的集中训练营。每一个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生活过,挫折过,感受过的人,犹如浩瀚海浪中的一抹浮萍,当终于搁浅在岸滩,已是饱经风霜,但又“脱胎换骨”。 学生使尽浑身解数,努力扮演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角色。然而,角色的选择是一个人生的选择,它取决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导向。要在大学阶段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学到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深入挖掘校史文化,充分发挥高校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3.

[2]石俊华.解读洪堡之高等教育思想[J].高校高职研究,2009.

[3]朱京凤.略论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J].高教研究,2006.

[4]刘海峰.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J].中国高校研究,2004.

[5]杨海文.另一种校史:文化校史[J].大学教育科学,2007.

[6]许翠花.校史馆是教育资源的聚集地[J].兰台世界,2009.

参观校史馆有感-北京理工大学 第5篇

——北京理工大学

姓名 孙秋瑶

学号20083121

2011年5月27日下午4时,2008级13120801班的我们,参加了位于2号楼的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史馆,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在讲解员十分详细的讲解于我们的细细观摩之后,对于学校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更加深爱我的学校。

北京理工大学自1940年建校以来,经历了70余年的风风雨雨,几经搬迁,数次更名,多次迁址,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都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而且学校自身也在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也终于在1995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2000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行列。

这次参观校史馆,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以前不曾意识到的事情,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以我的学校为自豪,为她骄傲。校址从延安到张家口,再到柏岭,再几经迁徙,几经周折,终于到了北京。校名也由自然科学院改为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再更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晋察冀工业交通学院,之后与好几所大学合并,共建,成为了北京工业学院,最后,终于在1988年四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直到今日。办学状况也越来越好,从1940年初,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的坚苦办学,到后来渐渐好转,还得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的大力支持,加之全校师生的的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学校最终到了今天这个辉煌的位置,背负着光荣使命,在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以后,也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为了国防建设需要,学校全面开始建设常规兵专业,1958年,在党和国家的要求,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亲自指导下,我校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专业,之后被列为全国首批16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我校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广大师生怀着远大的理想,在激情岁月中,时刻准备着为建设祖国国防而奋斗。在这个信念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发扬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精神,获得了一大批出色的研究成果。研制了中国第一枚反坦克导弹,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代轻型坦克。三无冲锋枪,歩冲通用枪等等。学校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质量优秀的毕业生,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现在,学校以德以明理,学以精工为校训,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为学风,建立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再201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理工科大学;2020年,建成以理工为主的亚洲一流大学;2040年,建成特色鲜明,理工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提出了“六加一”发展战略:学科优化战略,强师兴校战略,教育创新战略,科研提升战略,开放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战

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现有4个作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级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学校已有的荣誉和资源,都是学校继续繁荣发展的有力后盾,学校一定会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继续激情进取,创新辉煌。

我的学校,北京理工大学,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一路走过,经历了种种磨难,种种坎坷,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庞大规模,拥有了今天的荣誉。峥嵘岁月,艰苦时光,学校都以平稳的步伐走过,越来越庞大,成为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自豪。

参观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馆有感 第6篇

满怀着憧憬与激情,我们xxxxxxx班级,12月20日上午参观了哈工大校史馆,参观之前我们在门口沧桑的台阶,照下了最美的景观,哈工大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踏进门的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一座高等学府最智慧结晶的伟大。接受哈工大历史传统教育,接受精神洗礼。同学们在校史馆老师引导下井然有序进入校史馆,同学们簇拥在讲解老师的周围,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哈工大的发展历程,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与前辈学长们共同书写着哈工大近百年的沧桑与辉煌。遇到展板上的精彩内容,或者珍贵的实物档案资料,好多同学还拿出手机拍照,希望参观结束后能够随时翻阅,有同学说要把拍摄的资料发给家长,与家里人共同了解哈工大的历史,品味哈工大的文化。

各个展厅按时间顺序排布,共6个展馆两层楼,分工大历史展区,优秀校友展区,一线科技成果展区等。同学们从第一个展厅开始参观,学校从建立经过发展一直到达今天取得辉煌成就所经历的诸多波折历历在目:历代校长不变的严谨务实的精神、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对工大发展方向的指导、哈工大师生当年参加抗日活动的史料、从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一步步发展到今天哈工大的历史进程表、荟萃着两院院士和共和国将军的巨幅展板,哈工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展板上详细的资料,展台上精确的比例模型,还有展柜中保存完好的见证工大历史的物品,甚至是那些伟大的前辈用过的物品,一只眼眼镜,一封信,一张张的荣誉证书,一段段文字,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都表示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激励,并以作为一个工大人而自豪。

通过学习校史,同学们增进了对哈工大历史与传统的了解,让新同学们感受到哈工大的历史和精神,珍惜在哈工大学习的时光,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用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鞭策自己,发扬爱国奉献的精神,为国家、民族作出哈工大人应有的贡献。

校史馆将哈工大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意义。走近那泛黄的老照片,仿佛又走进哈工大那段辉煌灿烂、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慨、更是自豪。一张张照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着。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哈工大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科研工作,都是硕果累累。

参观校史馆有感 第7篇

3月30日中午,同到我校参观校史馆。自19xx年,薛校长上任以来,39中校领导坚持每天在校门口迎接师生。在当时,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振奋了师生精神,凝聚了人心,成为校园德育工作独特的风景线。为了摆脱原有民办学校的状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薛校长任职期间本着“搭窝招凤,人才引进”的想法,学校在望海街共建巷29号建了一栋住宅楼,不仅解决了二十多户教师的住房问题,同时,马天奎、郭博文、邱兆福、李连海、辛福森等当时大连市知名的优秀教师被吸引到39中来,优化了原有的教师队伍,拓展了学校发展的资源,为学校后期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薛校长一生默默地为教育事业耕耘着,奉献着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身体健康。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调入大连市教育局督学室工作,但他心系学校的.发展与变化,时常惦念。由于长期工作的积劳成疾,薛校长在6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爱的三十九中这块热土。大连市著名教育家冷冉曾为薛校长题词“为人处事皆堪法,治学教书俱可师”。

我们由衷地感谢学校通过参观校史馆这种形式将昔日发展的历史挖掘出来,不断传承,不断发扬,教育、激励并鼓舞后人脚踏实地,再续辉煌!

高校校史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探讨 第8篇

一、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档案机构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 有条件的还可以申请创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高校建立以档案为基础的校史馆正是开展宣传教育功能的具体体现, 校史馆不只是简单地宣传学校、展示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成就, 更重要的是它以其独特的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1. 开展德育教育,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 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长期以来, 高校德育教育是依靠思想品德课, 依靠党、团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来进行的, 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校史馆以原始、客观、真实的大量手稿、资料、图片等素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学术积淀、鲜明的办学特色、杰出的校友和辉煌的成就等各个方面内容, 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更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 比一般的说教更能收到效果。例如许多优秀人物典型的先进事迹、悲壮的动人故事等史料无疑会对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等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可以为学校德育工作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 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 开展校园文化教育,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校园文化是在一个学校范围内, 在长期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情趣、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校风、学风, 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 它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许多历史比较悠久的高校, 都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而校史馆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总结了学校办学经验和成果,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利用校史馆的平台, 让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感受校史馆蕴藏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脉络, 体会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品味, 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让大学生知晓学校创业的来之不易, 感受师生为事业而拼搏的忘我精神, 培养他们追求真理、自强不息、面向未来、超越自我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以提高人文素质。

3. 开展专业和科技创新教育, 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科技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校史馆通过展出各专业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专业特点及优势、就业前景, 学校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 增强大学生对专业及科技发展的了解, 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明确努力方向。还可以通过与团委联合展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创业团队事迹和科技支乡社会实践活动等材料, 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二、校史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1. 加强学习, 提高校史馆人员素质。

校史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通过校史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来体现, 那么校史馆的工作人员就要具备相应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因此, 应加强校史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 使校史馆工作人员不仅具备档案学、校史知识, 还要具备与档案、校史工作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等;不仅要有灵活的融汇贯通的能力, 还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不仅要做好实物、图片、资料的平时收集、整理、利用等工作, 还要利用馆藏档案丰富的内容进行校史编研。只有如此, 校史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得以保证。

2. 扩大收集渠道, 丰富校史馆的藏品。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2008年档案工作者年会上提出, 档案部门要以人为本, 建立“两个体系”, 即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 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高校校史馆的资源体系与利用体系只有着眼和立足于广大师生来建立, 在有效服务广大教师的同时, 服务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校史馆工作才有成绩, 才见成效, 才会具有活力。

要使校史馆能吸引人, 发挥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需要广泛搜集、征集史料和实物, 设法征集老一辈知识分子为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努力拼搏的文献资料、影像资料及实物资料;收集保存历任校级领导、知名校友或校内著名专家学者的活动照片、书稿信札、科研成果、事迹材料等资料;收集反映校内各种文化建设的资料;收集在教学、科研、管理、学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和社会有珍藏价值的奖旗、奖状、奖杯及荣誉证书等。借助于这些生动的史料及实物, 能让大学生得到更直观的了解和鞭策。我校在筹建校史馆时, 不远千里, 上门上户到当初建校的山西太谷, 从许多老同志那里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材料, 如征集到1956年太谷地质学校的校门、首届运动会、建校初期利用“孔祥熙的宅院”和租用民房作校舍等一系列照片, 不仅填补了我校档案馆藏中的不少空白, 而且大大丰富了校史馆的内容, 这些史料的展出极其有益于大学生锻志砺品、陶冶情操, 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3. 精心选材, 举办专题展览。

校史馆场地毕竟有限, 对展出材料要精心选择和设计, 每一所学校的历史都是一部爱国的历史, 奋斗的历史, 它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展现学校各个阶段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对现在的学生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和爱国爱校的教育课。为此, 校史馆要在揭示出学校变迁和发展、总结学校优秀的办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把能体现素质教育和发挥自己优势的档案资源整理收集起来, 进行深入挖掘开发、谋局布篇, 并精心制作, 利用展品的排列, 使一个个展品后面的故事鲜活起来, 让大学生就如身临其境, 充分体会学校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校园文化的精髓, 这样素质教育才会有成效。如举办教学、科研成果展览、名人档案展览、教授业绩展览、校友业绩展览、荣誉展览等, 展示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展现名师名导的风采, 展出学校不同时期获得的各种荣誉实物, 这些专题展览反映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以立体形式传达了科学的精神和思想, 让学生们在与历史记录直接接触中感染前辈们的奋斗精神, 感受科学知识, 起到用历史说话、用事实感人的作用, 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和提高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此外, 校史馆人员还应主动出击, 及时收集学工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开展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人文、体育、艺术等校园文化活动产生的特色材料如图片、照片、文字等材料, 并进行专题展览, 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 利用现代化手段, 建立网上校史馆。

校史是随着高校的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 悠久的校史, 需要展示的内容很多, 校史馆场地毕竟有限。为此, 高校可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网上校史馆, 网上校史馆主体部分与校史馆展版基本要一致, 但可以围绕素质教育机动灵活地增加或调整展览内容, 开辟新的展览栏目, 可把校史展览无法充分表达的内容作定向延伸, 如高校可在网上校史馆将学校教学成就、科技成就、学科建设成就和校史上有重要贡献、重要影响的人物或事件作专门的展览。还可把在原来展览版面上无法充分表达的内容做比较完整的表达和补充。比如, 许多高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 在学校的历史上是有过不同的提法和内容的, 其演变需要加以说明, 其内涵也需要加以阐释, 在实际的展览中这是难以做到的, 而在网上校史馆中则可以做到。还有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和扩招后, 许多高校都是多校区办学, 学生规模剧增, 通过网上校史馆建设可以很好地解决多校区大学生参观校史馆带来的交通、时间和管理上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让大学生们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下自由参观网上校史馆, 接受爱校荣校教育, 使网上校史馆也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窗口。

5. 成立校史讲解志愿服务队,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校史馆与档案馆是两馆合一, 校史馆一般由档案人员兼管。高校校史馆不仅要承担接待宾客来访、参观任务, 而且还要承担接待新生校史校情教育的任务, 许多高校每年新生有几千人甚至近万人参观校史馆, 这必然给校史馆的接待工作带来较大的压力。为此, 可专门成立校史讲解志愿服务队, 挑选工作责任心强、普通话标准, 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馆内老师专题培训、新老讲解员交流等方式努力提高学生讲解员的接待、讲解水平。一方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又缓解了校史馆的压力。

摘要:文章从德育、校园文化、专业教育及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阐述了校史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并从多方面探讨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校史馆,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明宝.论校史馆与校史馆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11) .

[2]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 2008 (8) .

[3]林坚.谈高校校史馆的建立[J].浙江档案, 2008 (8) .

参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第9篇

【关键词】校史馆;新校区;校园文化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C005)

随着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地兴起了大学城、新校区(异地)的建设。另建新校区,俨然已成为我一种趋势,但是这就出现了新老校区沟通不变,资源难以共享,文化传承断裂以及新校区校史等文化景观的传承等问题。

一、新校区校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支撑一所大学发展的基础,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各所大学开始注重校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他们或者在档案馆进行实物展示或者建设校史馆。

1.对新校区建设定位的指导作用。新校区与母校存在地域距离甚至是异地办学时,受制于办学地点以及体现驻地经济特色的条件,往往产生混杂的校园文化,有的与母校偏差极大。以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校区为例,哈尔滨理工大学以工为主,以机、电为特色,突出服务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特色,荣成校区则更多体现了与地方共建的特色,兼顾海洋经济发展特点。

2.作为系统移植到新校区,是对母校文化的传承。新校区建设风格更为现代,怎样体现母校特色,继承和发扬母校传统是一项系统任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复制”的方式,将母校的文化贯彻至新校区的各个部分。校史文化正是这个过程的特色标签,也是母校赋予新校区的灵魂。

3.增强新校区个体身份的认同。校史馆所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教育作用,新校区校史文化的传承有利增强学校个体的身份认同感,凝练培育学校精神,尤其是异地办学的新校区,通過校史文化教育,可以为广大师生构筑精神家园提供恒久的时空支撑。

二、新校区校史馆所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困局

大学的功能不仅仅包括培育人才,同时也包括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传承,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献调查的情况看,新校区的校史馆所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1.新校区缺少校史馆等实体建筑。校园文化依据于校园的实体建筑,历史厚重的建筑给人的震撼与教育意义是其他教育难以企及的,新校区脱离建筑实体,强说历史,有时难以有说发力。

2.校史文化断层现象突出。母校可以通过校史馆开放讲解,知名校友回访等增强校园个体的身份自豪感和荣誉感,新校区缺乏这方面的资源,更缺乏校史开发的源泉。校友文化是校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老校区毕业的校友对新校区缺乏认同感,同时新校区成长的学生,对老校区缺乏了解,难以形成校史文化的传承。

3.校史教育宣传的尴尬地位。新校区在宣传过程中必然既要体现母校传统,又要突出新校特色,有时会模糊了宣传的重点,反而弱化校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学生到校后发现与理想中印象有缺失会产生心理落差,容易对个体身份认同产生怀疑,不利于培育校史文化。

三、加强校史研究,培育新校区校史文化的措施

利用校史文化弘扬和传承学校传统精神,必须回到学校历史,在历史中发现并培育学校精神。忽视对学校历史的追溯、整理与审视,就不可能营造深入师生心灵的大学文化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校史馆所等方式创建能为师生员工所接受的传播平台。

1.建筑实体继承与复刻。新校区建设总体规划要与老校区风格呼应,避免大的风格差,尤其是异地办学。新校区可以通过将母校标志性建筑复刻到新校区并作为校史馆,唤起老校友的群体记忆。

2.将校史馆所的建设与管理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校史馆所的建设离不开学校的政策支持,政策制定者要以本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为主线,指导校园文化以及校史馆的建设。同时,要通过校内各个部门、校友资源等多渠道提供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声像资料以及实物等。各学校在发展规划中更应精心设计和开展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吸引力更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内化为校史馆的建设。

3.多方位加强校史宣传。校史宣传包含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录取通知书的制作,新媒体宣传,经常性的开放校史馆,组织校史知识比赛、发展校友文化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开展校史文化宣传。校史文化的宣传要入心,寻求认同,不流于形式。

4.建设校史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校史档案研究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档案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智慧,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中心任务,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努力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实际影响的多角度的校史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海蛟,金忠山.高校校史馆的文化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9)

[2]胡鹏飞.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9(22)

[3]张剑虹.大学校史馆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研究——兼论我校校史馆的建设[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02)

校史馆参观有感 第10篇

学校组织集体参观校史馆那天,我和几个同学因为其它的原因耽误了,但怀着对学校历史的好奇,我们又特意拜访了一下这里,真是感触良多。

江南大学成立于1902年,也就是清末新政时期,名为三江师范学堂,由张之洞,刘坤一等地主阶级革新派创立。学堂一度因辛亥革命的爆发而停办,1920年重新崛起,并分为国立南京师范大学与国立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经历了数次地址的转移与名字的变化。其中包括抗日战争西迁入川,南京解放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南京大学。1949年后,江南大学一度出于平稳发展的时期,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期,江大一度停止招生,1977年高考恢复,学校回归正常。接下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教育事业也面向全球。江南大学开始开展国际交流与协作,逐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而今,江南大学的食品与轻工业专业已然站在世界前沿,成为权威。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影响一定时期的文化发展。江南大学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列强入侵的年代里,有志之士为了培养强国人才,增强综合国力,迎合时代潮流,这才有了江大的应运而生。在新中国建立伊始一切都满怀希望的时候,江大也快速发展。文革时期,社会动荡时,江大也因此低迷。这样的关系,让我意识到国家兴亡并不是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的,而和平年代的我们,不会经历什么山河动荡,大多也只是普通人,只要做好自己,然后通过努力来美化校园,这样,也就足够了。

我们还参观了馆内陈放的物品,一张张照片,一件件精美的实物,让我们顿生自豪之情,深感作为一个江大人的荣幸之至。通过对校史馆的参观,我领悟到了“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的真谛,理解了我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更坚定了我对我校的信心,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我也领悟到了我校的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以及学长学姐孜孜不倦、笃学尚行的学风。

然而,震撼与自豪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责任感与压力。作为学校2013级的新生,我们一方面要将江大的优良传统全部继承并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更要发挥我们新一届的闯劲儿,为成为优秀的江大人和中国人而不断地努力不放弃。

四年的大学时间,不能白白地在空白中度过,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现在,是时候详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时间了,否则的话,很容易就轻易地忘记自己的目标。

参观校史馆有感 第11篇

奋斗超群

这是我自己第二次踏进校史馆了。这一次是学校工会专门组织青年教师参观校史馆,感悟六中精神,培养青年教师“六中人”意识的一次重大活动。

还记得去年跟随班级学生的大部队,对校史馆有一个匆忙的浏览,那次留下大大的惊叹!吃惊于六中在当今的淄博高中教育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感叹在六中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六中是一所名校,但是那次所了解的都超乎了自己之前的预想。仿佛是一位久闻的佳人,一直期待与之相遇的,见面后魅力马上就在期待第二次的相会。其实去年参观后校史馆后,我内心一直有种期待,期待着能有机会再一次走近她,慢慢地阅读她的故事,细细地感受她的气息。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的梦想竟然成真了。校史馆,承载着六中的过去,见证着六中的现在,寄托着六中的未来。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这一次参观真的是非常幸运,因为给我们做讲解员的是工会牟主席,而牟主席正是“六中百年校庆活动”中搜集校史馆资料的主要活动人。所以,校史馆中的每一张老照片,每一位校友,都是牟主席当年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采访搜集而来。说起六中的历史,牟主席如数家珍。难得可贵的是牟主席百忙之中还亲自为我们讲解,说道精彩处是神采飞扬。到最后的展厅时,他的声音中已经有了稍许的嘶哑,才发现,那瓶水,他一直拿在手中,竟然没有顾得上喝一口。正如牟主席在讲解活动结束时所感叹,我所熟知的六中的历史,六中的故事,细细讲来,两天时间也不够„„是啊,短短的一节课时间,牟主席所能够讲给我们听的只能是最辉煌、最精彩、最感人的篇章„„感叹着六中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敬佩着现在六中的脚踏实地,感动着学校满满的人文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关爱每一位“六中人”。

所以这次参观之后,稍稍的遗憾中竟然又有了新的期待,期待着第三次校史馆之旅,期待着与之更亲密的接触。

后记:如上百字难以表达自己激昂澎湃的感情!特别是看到六中学子挥笔写下的《光被赋》:“寻踪光被,采风济美。史芳沁溢,今兴迎来。叙故事而扬激情,闻新歌而扑旧怀。百年六中,聚时代之名流;举世名校,开盛世之篇章。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校堂傍秀水之畔,才气若浩瀚迸发。人师聚万漉千淘,可叹精英;学子汇千挑万选,堪称高材。传道授业,打造卓越;习文悟德,拼搏一流。拜慕无数,教德之扬名;褒奖有加,学业之高深。继往开来,又上一层;吐故纳新,更进一步。……

”更是惭愧自己还是一位历史教师,没有体现出“文史不分家”应有的精彩文笔。所以下一步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六中的精神“叩问一流,从一做起”,六中的校训“抱璞守真,奋斗超群”来要求自己,实现自己内心的追求!

最后与君共勉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校史馆参观有感 第12篇

今天,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我校公益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校史馆展区面积为760平方米,分为分“金陵典学”、“五秩乃达”、“群星璀璨”、“学海无涯”、“桃李芬芳”、“雨露甘霖”等六大部分,分别展示了江南大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1000多幅图片资料和250多件实物。

江南大学的前身是,是爱国实业家荣德生在1947年10月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也是无锡近代唯一的一所包括文、理、农、工多学科的综合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江南大学奉命撤并,有关系科分别并入南京工学院、苏北农学院(今扬州大学)、苏南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新建高校。

1952年夏,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其数理系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苏南师范学院,组建江苏师范学院)。1952年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学科合并组建的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故在该领域有“网尽全国英豪,食品天下第一。”的美誉。1985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无锡大学的基础上批准创办新的江南大学。1996年和1997年夏,顺利通过中国轻工总会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和立项 论证。1997年9月,中国轻工总会批准无锡轻工大学为国家“211工程”项目学校,成为国家重点建设 的近百所高校之一。至此,我们江南大学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现在的江南大学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1个博士专业点,59个硕士专业点,8个工程硕士点。全校18个院系中有15个院系具备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建有科技部、国家计委等批准的“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2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现阶段学校的目标是:努力把学校建成为培养高质量,尤 其是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轻工人才的基地;成为轻工科技领域某些重大课题科学研究、技术开发 和信息服务的中心;成为轻工行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窗口; 成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在江南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40所重点高校之一,具有免试接收台湾学生资格的大陆123所顶级高校之一,全国统招一本生源高校,且为全国具有自主招生选拔资格高校之一。

在江南大学近代这么长的发展阶段里诞生了众多的杰出校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洪平凡,邓鸿勋,季克良,王骏,吴仁祜等人。邓鸿勋是工业工程管理系52届毕业生,曾为工程师、研究员。曾任无锡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海南省委书记兼省人大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正部级),曾被选为中共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并当选为中共十四届中央委员。于1994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洪平凡,纺织工程80届毕业生,现供职于联合国总部,新任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季克良,发酵64届毕业生。现为中国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常务理事,江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曾当选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贵州省七届政协委员、贵州省八届、九届人大代表、贵州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王骏,发酵专业75级学生,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教授。在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大学、政府部门、生物技术公司从事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逾25年。已发表国际学术论文数十篇;持有10余项中国、美国专利。吴仁祜,67届机械系毕业生,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少将。除此之外,我校还有众多其他著名校友。虽然他们与我们并不相识,但他们成功的例子无不激励着我们向着我们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执着奋斗。

参观江南大学校史馆有感 第13篇

校史馆建设是高校繁荣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校史研究工作不断积累的必然结果。首先,校史研究是校史馆建设的基础。校史馆建设的成功与否建立在校史研究的基础上,建设校史馆离不开对校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对学校发展历程的研究、概括、总结,借鉴、吸收校史研究成果奠定了校史馆建设的基础。如同校史研究一样,校史馆建设要突出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学科特色,这不仅需要对学校发展脉络的纵向把握,还要对其所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背景的广泛了解和比较,在教育和社会演变的普遍性中发现学校自身发展的个性,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定位。如果没有长期扎实的校史研究成果积累,仓促上马、想一蹴而就的结果往往不理想。其二,校史研究是校史馆持续发展的动力。校史馆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持校史馆长期、有效地运作非常重要。校史馆建成使用后需要认真维护,如果校史馆中的展品长年不变,没有新的内容加以充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最初的新鲜感渐渐消退,最后难免沦为摆设,而校史研究不断发掘更新的成果可以为校史馆注入活力、保持其生命力,使其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校史研究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处理好研究历史与服务现实的关系,发挥校史馆宣传教育功能,更多地为学校、为社会服务。在专业人员的维护下,校史馆日趋丰富多彩的展示内容会更具吸引力。

校史馆建设需要校史研究作为支撑,其同时也为校史研究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由平面转为立体,由虚拟转为实体,二者在互惠互利中谋求共同进步。校史馆对校史研究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史馆是校史研究成果展示平台

校史馆的兴建促进了校史研究的发展与繁荣,校史馆建设的过程,也是对校史资料重新梳理的过程,不仅可以拾遗补阙,也能从中发现校史研究的不足之处,找到新的切入点。校史馆利用具体的实物、丰富的图片、翔实的数据等直观生动地展示学校创办、变迁、发展的轨迹,是学校办学历史的形象记录。校史馆的展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浓缩和精华,它可能没有一本专著那样详尽深刻,但却能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让观众了解并接受。校史馆是面向大众开放的,其设计目标、采用的陈列手段要求形象生动、让人一目了然,其展出形式更贴近大众。校史馆内具体形象的展示能激发参观者的兴趣,对展馆中不能详尽表述的细节、人物、事件等,也可以搜索相关资料以求进一步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校史研究的成果,发挥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功能。

二、校史馆是校史研究工作对外交流的窗口

校史馆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承担着接待外宾、校友、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参观的任务,展现学校特色,弘扬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聆听校史讲解、观摩校史展览,触动校友们对母校的回忆,激发校友爱校、荣校的信念。一些校友在参观后会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甚至主动捐赠自己保存的照片、实物、资料等,这对弥补校史资料的不足、丰富校史展馆的内容有很大帮助。校史馆是宣传学校的窗口,通过与其他高校的馆际交流,互相观摩学习,也能取长补短,开拓校史研究的思路,拓展校史馆的内涵文化功能。校史馆的建立增加了校史研究人员的交流途径, 扩大了校史研究人员的交流层面, 校史研究的交流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 如召开研讨会、撰写论文等, 与校友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可以帮助开发出更多高质量的校史研究文化产品。

三、校史馆建设与校史研究的有机结合是校史研究专业化、学术化的可行之路

校史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但其学科定位不明确,机构设置不稳定,有的将其作为教育史研究的范畴,有的认为是档案业务拓展的部分,各高校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了不同的机构设置,或者根据任务临时搭台建班,缺乏固定的机构和人员配置,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使校史研究工作长期处于边缘化状态。校史馆作为一个固定的实体存在,如果由校史研究人员负责管理,一方面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校史研究工作机构;另一方面也可使校史研究人员有所依托,保持校史研究队伍的相对稳定,吸收教育学、历史学、社会文化等各学科人才参与校史研究,将校史编研工作的重点由编写转向研究,在完成史料搜集、校志、年鉴、大事记编写等基础工程的同时能深入发掘,总结经验,分析得失,关注过去,服务当代,使校史研究走上学术化的发展之路。

由校史研究的发展和校史馆建设的过程来看,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校史馆特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为校史研究开辟了新天地,使校史研究由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走向开放,更多地为大众所了解接纳,更好地为学校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龚向群.对校史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J].校史研究, 2009 (1) .

医学类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 第14篇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魂”

充满个性化的校史展示模块,是建立在研究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而学校的文化基础则来源于学校历史和学校办学特色。例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院)合作、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发展道路。学校聚焦国际先进标杆,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形成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特色。因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馆建设,一定要认真解读分析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特色,以此为核心,确定个性化的展示模块。这就是校史馆建设的灵魂所在。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线”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卫校到高职的过程。在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关心指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奋斗,学校已成功跻身于本市唯一首批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经过十年励精图治,艰苦努力,特别是三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过程,学校逐渐形成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在校史馆建设中,需要形成以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时间为节点,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基础的建设主线。可以分主线、辅线两条:主线凸现学校筚路蓝缕,熔铸辉煌,终成一曲灿烂的华章,展现其坚守人文、追求科学、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大学之魂;辅线可以展示医高人报效国家、关怀民生的爱国精神,执著科学、矢志人文的治学态度,以团结、服务为理念,治学办校的风骨形貌。展品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校体制属性变化进行陈列。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核”

作为校史馆的物质载体,校史馆陈设的具体内容,无疑是校史馆的核心。在对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调研中发现,“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纪念文物”“医高英杰”“学生生活”,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体现“三性”,即历史性、经典性和教育性。在模块的构成上,应当以图片资料、文字档案和影像资料相结合,以历史时段为线索展现学校重点工作模块,而且要突出学校的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以及教学团队的风采,充分展现个性化。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形”

在校史馆的陈列方式调查中,广大师生依旧倾向于较为传统的图像和实物陈列,其次为文字和声音。而在校史馆建设的表现手段调查中,广大师生似乎对“音视频多媒体”选项较为青睐,121人次的学生和134人次的老师选择了该项。此外,“互动模型”(学生95人次,教师102人次)、“场景复原”(学生98人次,教师100人次)较为接近,选择“雕塑”人次较少,为学生61人次,教师62人次。事实上,在校史馆具体的建设规划中,不同的表现手法之间互不矛盾,可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形成立体化的展示格局。在形式展现上还要力求体现“四化”:即版面展示立体化,实物场景一体化,景观模型动态化,展示手段科技化,以形象深刻地揭示展览的主体和内涵。

结束语

近几年来,高校校史馆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的校史馆,成为各高校学习和借鉴的蓝本。但是,不同的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特历史。医学类高职类院校除了要区分于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外,还要具备医学类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该个性特色就是指某个事物区别于或优于其他事物所独有的特质。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应理解为某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宁宁.高校校史编撰创新绉义[J].档案学研究.2004(2):7.

[2]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2008(6):38-39.

[3]连念,温勇青.谈校史工作与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1).

[4]李晓群.西南学院简史[M].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5]潘小平.照片档案要有自己的特色[J].兰台世界,2006(5).

上一篇:管理沟通案例作业下一篇:出入境管理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