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奏响和谐之曲

2024-06-14

让课堂奏响和谐之曲(精选10篇)

让课堂奏响和谐之曲 第1篇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在全民动员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校园也突显出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为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注入了活力。如何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就成了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又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做点什么呢 我想,我应该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构建和谐校园打好感情基础。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需要我们彻底更新观念。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考试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新课程标准提倡多元化评价,我们就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让学生的个性如春天的枝叶一样无拘无束地伸展。我深深地铭记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时,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是啊,放下我们高高举起的教鞭,收回那充满了偏见的冷眼,让我们的言语里多一份期待与欣赏吧,你会发现每个孩子的目光都是那么明澈,每个孩子的笑脸都是那么灿烂。

传统的”师道尊严”告诉我们只有高高在上才有教师的尊严。其实不然,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无私的爱同样能折射出为人师者的尊严。有人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如果说,母爱给了孩子成长的生命,那么师爱就会给孩子发展的生命。从古至今,世人常把老师比喻为辛勤的园丁。我想,真正有思想的园丁绝不会把所有灌木按同一标准修剪整齐,而会因材而“修”。真正高明的园丁还会智慧地播撒爱的种子,营造一座令人神往的花园。在耕耘的过程中,抱着一颗上善若水的心,抛弃私心杂念,原谅学生无心的过错,就像在花园里拔莠除草,让每一夺花都有其盛开的理由,让每一朵花都能明媚盛开!我们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盆景教育”,无须精雕细刻,也不需摆设之架,更多地是需要尊重差异,因材而雕!师者之心的伟大之处至于宽宏之心,包容接纳,至真至诚,至仁至爱。我们心中不妨常记一句朴素的话“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句良言,一个善举,都能在孩子的生命里烙下深深的印记。我一直悄悄地崇拜者魏巍《我的老师》中那位“教鞭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温柔美丽的蔡芸芝老师,她是受学生尊重喜爱的女神。我不奢求学生能一辈子记住我,但我要努力让他在有我的这段生命中享受到人性的尊重,真实感受因成长而迸发出生命的意义和不同的色彩。我不是万能的上帝,但我把自己当成上帝派来爱每一个孩子的天使,让每一个生命都体验到自身成长的喜悦和价值,我想这也是教育最平凡也最神奇的感召力吧!

爱,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小手带来力量,给蒙昧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孩子带来自信。我愿在我的教育历程中,用我无私的爱心奏响师生之间的和谐之曲,用爱和智慧撑起“尊重”的理性之伞,“呵护”的情感之伞,让儿童的生命自由地呼吸,舒展地生长……

让课堂奏响和谐之曲 第2篇

盐城市冈中小学龚佳玉

【内容摘要】和谐是社会所需、时代所需,和谐也是教育的所需。和谐能够产生美,能够产生动力,只有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趣,感受到数学之美,让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笔者就如何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谈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的四种方法,即把师爱微笑、平等鼓励、互动合作和自主探究带进课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和谐的师生关系自信心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和谐是社会所需、时代所需,和谐也是教育的所需。和谐能够产生美,能够产生动力,只有建立和谐的数学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之趣,感受到数学之美,让学生想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和谐课堂,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把师爱微笑带进课堂

良好的师生情感可以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用爱心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课堂上,老师一张真诚的笑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温馨的叮咛,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教与学互相融合。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当然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坚持平等的原则。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有一次走进教室,只见几十个学生如野马归槽般奔进教室,个个满脸通红,手忙脚乱。斯霞老师并未着急,而是面带微笑:“同学们,有的小朋友可能还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现在老师走出去,看谁先做好。”等斯霞老师再次走进教室,同学们个个坐得整整齐齐,全神贯注的等待老师上课。我想:如果斯霞老师板着面孔训斥学生,学生也会安静下来,但分散的心不会一下子收回来,很难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把平等鼓励带进课堂

课堂上要营造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是对长者的尊敬,也是尊重教师的劳动。只有教师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样,只有学生尊敬教师,才能虚心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所以在数学课堂上要构建尊师爱生互动的和

谐课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在教学计算圆的周长后,拓展练习时,我出示这么一题:一只蚂蚁沿着一个半圆形边沿爬行一周,同学们知道如何计算它爬行多远吗?学生审题后,开始动手计算了。果然不出所料,部分学生可能受到平时定势思维的影响,说出了可以用圆的周长除以2来计算。当时我没有对于学生在新知识理解上的错误给予批评和纠正,而是鼓励学生,让他们自我探究此题的解法,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结果出现了对“半圆形”与“圆的一半”的争论。通过比较、讨论,逐步明晰了“半圆形”的特点,结果有不同的解法出现。通过这样暴露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不怕错误、大胆展示、真情告白、张扬个性,有利于学生减轻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热情,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效。

三、把互动合作带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互动——利用合作小组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后进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当学生感到独立思考出现障碍时,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展时,凭一个人的力量难以很好的完成任务时,最能激发起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最佳合作契机。

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出示这道题:有50个同学去划船,每条大船可以坐6人,租金10元,每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金8元,如果你是领队,准备怎样租船?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很多,我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必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四、把自主探究带进课堂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便是给学生预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而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不可能是自觉行为,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时,我事先没有把量角器搬出来一一介绍,而是引导学生研究“不借助量角器(事实上他们还不会用)如何比较两个相近大小的角”,学生的研究成果超出我的想象:用尺子在两边取相等的距离,然后量边的长短、用直尺去摆的方法,在三角尺上做标记、还讲到了重叠法、还讲到了用手指去摆的方法,自然引出

量角器的认识,使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需要而不是“走过场”、“为了老师让我们学我们才学”。由此可见,“增强课堂体验感”是实现“数学课堂和谐”的最强有力的催化剂,我们不仅要“赏花”,还要看一路的“美景”。

让和谐的音符在语文课堂奏响 第3篇

一、关爱, 和谐课堂的主旋律

著名学者罗杰斯曾说:“课堂氛围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 奏效的气氛将取决于教师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样做。”这就是说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主要在教师, 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像洒向大地的春雨, 滋润学生的心田, 要体现出关爱与深情。当学生领悟到这份师爱后, 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 精力充沛, 乐于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 好动、好奇、好参与是他们的特点;渴望认同, 渴望受注目、受重视也是他们的共性。教师有了对学生的关爱, 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赏识每一个学生;才会把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带进课堂, 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才会用心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宽容地对待每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技巧, 乃至求新离异的思维, 以期待花儿绽放, 凝结硕果。

二、激励, 和谐课堂的协奏曲

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教师对待学生应多一些微笑, 少一些严厉;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指责;多一些赞扬, 少一些批评。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 不如用一点心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 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的肯定和激励犹如一阵阵春风拂面, 学生会因此而多一点自尊, 多一点自信, 乐观而向上, 活泼而富有朝气。

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 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教师热切的鼓励。当学生沮丧了, 给学生一个深情的拥抱, 能超过十句鼓励的话语。当学生调皮了, 摸摸他的小脑袋, 或真诚地竖起大拇指, 亦或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亲切的微笑, 这些激励性的口头语或肢体语, 都能激发学生的潜力, 并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三、乐学, 和谐课堂的大和弦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 乐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最高境界。学生只有把自己当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才能够求知若渴, 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才能够真正实现“乐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努力, 积极推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使学生爱学、能学、会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学生处在主体的地位, 也就是说, 教师是教的主人, 学生是学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 使他们趣味盎然, 愉悦尽情地学;另一方面要让教师成为教的主人, 要精心设计教案, 要控制教学节奏, 要达成教学目标。

四、互动, 和谐课堂的奏鸣曲

现代课程观认为, 课程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 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互相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实践, 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 主动创造。因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 特别是以师生、生生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 组织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以活动促学习, 以活动促发展。

和谐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 和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 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 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 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内的互动, 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让他们不断“发现”, 这样既掌握了知识, 学会了创新, 也学会了做人。

让和谐的音符在小语课堂奏响 第4篇

【摘要】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课堂。本文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这几方面进行了和谐教学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和谐是一种完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建和谐课堂的重要性。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创设和谐的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推向自主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课堂上充分互动交流,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课堂成为学生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的主要阵地,课堂成为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一、更新观念,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是理想教育的追求。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这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关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学习、主动探究,获得全面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的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师首先应该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位学生,允许他们对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例如,在上《丑小鸭》一课时,天真的学生问:“鸭窝里的蛋到底是鸭妈妈的蛋还是天鹅蛋?它是怎么来的?”我坦然相告:“我不知道!”然后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有说粗心的天鹅妈妈弄丢的,有说是鸭妈妈下的,有说基因变化的……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在多元认知的冲突及体会中,不断发现探讨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自主探究得来的就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优秀的思维

品质。

二、抓住契机,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课堂情境的和谐,关键在于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然后借助语言、图片、音乐、视频资料等设计出适合课堂、符合学生需求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知识,对课文深层理解与感悟,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海底世界》一课中,我精心制作了课件,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海底世界教学情境,学生个个睁大了眼睛,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看完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又如:我将课文《小蝌蚪找妈妈》改编成课本剧,学生们戴着头饰,争先恐后地抢角色表演,将小蝌蚪、鲤鱼、乌龟,特别是青蛙的神态、动作、语言一一出色展示,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了解得清清楚楚。创设课堂情境,诱发学生情感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拓展空间,创建和谐的学习内容

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表象的分析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拓展每个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其阅读量,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以达到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形成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以声写春;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静写春;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色写春天。这些诗文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使学生爱春之情油然而生。这样,与课文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所学知识重组和扩大,培养分析、判断、类推的能力,从而在有限的课堂内为学生拓展出无限的发展空间。

四、放飞心灵,创建和谐的学习方式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沃土,让学生鲜明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技巧,甚至求新、求异的思维。例如对《赤壁之战》中曹操“铁锁连船”的利弊,有几个学生大胆质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弊大于利”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的精彩的课堂辩论表演。学生们自主思考,理性争辩,体验到了自我价值,既训练了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产生了创新的见解。当学生感受到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时,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避免了无谓的烦恼、争冠等;只有在互尊和谐的环境里一起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五、互换角色,创建和谐的评价机制

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使学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更羸话语的朗读总不到位。为此我扮作更羸,来朗读对话,由学生来评价打分,有学生打95分,并像模像样地学起老师的朗读,也加上了动作;还有学生打85分,因为觉得老师语气不够自信与胸有成竹,并自己示范了一下。可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多向评价,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教师应致力于创建和谐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个性尽情释放、洒脱驰骋,让学生在这和谐的课堂中体验美、欣赏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课堂奏响和谐之曲 第5篇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一直以来,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仍是“高高在上”, 教学过程中, 往往不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教师都按原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对学生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全然不顾, 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学习、疏远教师的心理。

1. 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积极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很多实践表明, 课堂上,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 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 受到鼓舞, 从而亲其师, 信其道。

2. 让幽默点缀课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指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 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幽默能激活学生思维, 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有时候幽默还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学幽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 沟通了师生间的思想感情, 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灵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 学生因此也会觉得教师既可敬又可亲。

3. 用鼓励引领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 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往往是不完整的, 有时还可能是错误的, 但不管学生说得怎样, 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这种肯定和激励可以是语言, 也可以是非语言, 包括会心的微笑、诚恳的点头、赞许的目光、殷切的提示、信任的期待等等, 这些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逐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过程

课改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它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反思:课堂教学, 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和谐统一?

1. 和谐的课堂力求真实

真实, 是课堂的生命本色。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 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是无法预设的, 敢于面对课堂中的不完美, 从而成就和谐数学课堂的真实美。

2. 和谐的课堂追求有效

有效, 是教学的生命底线, 学生学到什么, 得到什么, 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必然。首先, 和谐课堂应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其次, 和谐课堂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课堂从表面上看应该是朴素无华的, 但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符合课改的理念, 它就是真实的、有效的。

三、构建科学和谐的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的评价, 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如何给学生有效、真实的评价呢?

首先, 评价要准确。对的就是对的, 错的就是错的, 一定不能迁就。记得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出示口算题:5+4= () 学生回答:等于8。师微笑着说:“真不错, 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在场听课的教师不禁愕然。是啊, 这个答案明显是错误的, 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 从而体现数学课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 评价要适度。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不能过滥、过频, 把握好表扬的分寸, 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 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 对于批评性的评价, 它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起到提醒和帮助学生的作用。

第三, 评价要多元化。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 为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

和谐是一种美, 更是一种境界。社会发展需要和谐, 数学课堂更期待和谐, 我们要正确解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不断追求数学教学的和谐艺术,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让“和谐”奏响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摘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和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要构建和修课堂, 做到师生关系追求和谐, 教学过程追求和谐, 教学评价追求和谐, 构建新型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

让武术奏响体育课堂的和谐旋律 第6篇

一、武术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武术属于体育,但高于一般的体育运动,这充分阐述了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让武术进入体育课堂,不仅有助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更有利于养成他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惩恶扬善”“严于律己”的品质美德,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意义深远。

(一)强身健体

目前,小学体育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促进孩子们的身体发育。武术套路中有许多蹿蹦跳跃、闪转腾挪、跌扑翻滚的动作,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力量、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大有好处。另外,套路练习要求学生手、眼、身、步多方联动,相互配合,对于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刺激人体大脑发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前,学生安全是小学教育的工作重心,学习武术同样有益于孩子们自我保护、积极防身,这点优势也是其他体育运动无法比拟的。

以五年级武术基本功串联课堂教学为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抱拳礼,基本的手型、步型。其中,无论是弓步的“前腿弓,后腿绷”,还是虚步的“挺胸,塌腰,虚实分明”,对于提升小学生腿部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力量,以及腰部的协调控制、上下肢的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另外,练习这些武术基本功,还可以增加肌肉弹性,增大关节活动幅度,提高韧带的收缩能力,对于整体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大有裨益。

(二)传承文化

众所周知,与国画、中药、书法一样,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历久弥新、长盛不衰。据考证,柔道、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搏击技艺均源于中华武术。就传承中华文化来说,武术搏击“重礼仪、讲武德”的传统美德历来就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的必要途径。让武术走进小学体育课堂,在当前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时代背景下,有着积极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与影响。

以武术基本功中的抱拳礼为例,左手为掌,表示武术讲究德智体美,曲拇指意味着内敛、含蓄,不骄傲自大;左掌抱右拳,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另外,抱拳礼讲究两臂屈圆,意即五湖四海、天下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习武先习德,将武术发扬光大,有益于让整个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精髓意义深远。

二、小学体育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早在2004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中小学体育课堂中要渗透武术内容。多年来,武术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程表演性强,实战技击性差等等。究其原因,还是师资水平较差,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深入钻研武术的运动本质,并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新教法。鉴于此,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在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武术教学的特殊性方面颇有一番心得。

在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兴趣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教学方法多样性。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对武术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可以在学生分组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将队形变为弧形、圆形、正方形等,学生在变化中自然能感到乐趣无穷。

2.教学语言形象化。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有别于成人,发育还不成熟,对于一些武术专业术语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进行解释,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顺利掌握关键动作。如把“左右分掌”说成“小鸟展翅”,孩子们一下子就有了深刻的印象。

3.结合电教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把学生的武术动作制作成相关视频,结合规范的动作讲解,让学生们在对比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另外,把他们的精彩表现发布到网络中,吸引网友驻足点赞,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有好处。

4.尽量提供表演机会。学校经常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六一联欢会、元旦联欢会、爱好竞技赛等。组织学生们在这些平台展示自己的武术才华,在赢得掌声的同时,也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课堂奏响阳光的旋律 第7篇

一、微笑, 营造和谐课堂

教师与学生, 无论是从年龄上、学识上, 还是教室里所处的位置上看 (教师总是“居高临下”) , 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距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说明教师不能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者, 而应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蹲下身来, 这样与学生的眼光平视了, 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就缩小了, 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体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就应时刻提醒自己以微笑的方式投入教学, 用微笑与学生交流信息, 以耐心与学生做伴, 学生从而更加相信教师, 给予教师最积极主动的反馈。这里的微笑包括教师亲切的笑脸、优美的语言、宽容的眼神、和蔼的举止等。对于一些特殊学生, 教师还要考虑如何以更多的耐心, 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水乡歌》这课时, 教者在课上的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一次点头, 一个侧身倾听的身姿, 一声真诚的请, 一句充满激情的表扬, 一次情不自禁的鼓掌, 不仅让人在视觉得到的是美的享受, 更能感亲切可爱平易近人, 让每一位学生更自信, 让学生不由得喜欢这位教师, 也就更喜欢这位教师所上的课,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当学生读错字音时, 她依旧一脸微笑着不厌其烦地纠正;当学生站起来一紧张回答不出问题时, 老师微微一笑说:“有点紧张, 没关系, 你再想想。”这充分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为了激励学生仿写小诗, 教师委婉地说:“小朋友, 《水乡歌》这首诗真美, 今天老师也想当一位诗人, 可是老师非常需要大家的帮助, 愿意与老师合作吗?”此时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朋友, 一切都流露出她是对学生的爱, 对教育事业的爱, 这样就缩小师生间心理上的距离, 学生具有向师性, 他们希望得到教师注意、关怀、指导、也乐于接受教师交给的任务。《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需要教师从课堂的主宰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用微笑与真诚营造了宽松、和谐、充满真情的课堂氛围。

二、信任, 创设自由课堂

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信任。”教师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探寻,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新课程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并且充分的信任学生, 引导得法, 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展示的舞台, 学生一定会还给我们一个个惊喜和奇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教育教学也是一样, 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 学习是自己的事,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只能给学生提供帮助, 但无法代替。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我们要想办法发挥人自觉学习的天性, 使学生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 自觉、自愿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新鲜感主动地学习,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成长特别需要教师的信任, 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的智慧。现在学生的接触面比较广, 对某些问题有他们的分析、有他们的见解, 他们的分析和见解甚至不比我们差, 喜欢思考、有独到的见解、善于表现自己, 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共同特点。陶行知说过,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我们就应放开学生的手脚, 因势利导, 让学生去想、去干。要想还课堂以精彩, 就让我们充分地相信自己的学生, 该放手时就放手, 还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课堂。

三、赏识, 打造活力课堂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作家有篇小说, 无意间得到大名鼎鼎的作家屠格涅夫的赏识, 认为“这位青年人如果继续写下去, 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正是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赏识, 竟一下子点燃这位当时无当作家妄念的青年心中的火焰, 让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 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 最终成为享有世界盛誉的大文豪。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原来赏识的力量竟有这么的神奇!可见赏识者必具有愉悦之心, 仁爱之怀, 成人之美的善念;被赏识者必产生自尊之心, 奋进之力, 向上之意。

我在教学《雨点》这一首诗歌时, 通过朗读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是学习的重点。如有个学生把“池塘”这个词轻轻地读, 让人感觉池塘里的水非常的平静, 我就伸出大拇指夸奖她:“你真会朗读, 把小朋友们带到了一个平静美丽的小池塘边。”其他小朋友个个跃跃欲试, 争着来读“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当学生美美地读“睡觉”时, 我用“听得出, 小雨点睡得可真香真舒服呀!”来给予评价。学生不仅读出了这种感受, 而且很自然地加上了动作表演 (睡觉的姿势) , 当时我觉得这些孩子真的好可爱, 就像那滴滴可爱的小雨点。

赏识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学生进取的不竭动力。激励、赏识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 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那么我们的课堂不仅充满了阳光, 更充满了活力。

四、智慧, 构建灵动课堂

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 灵动的课堂蕴含着智慧, 具有强烈的生命性。教师机智是指教师在课堂中, 能够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 而且能够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 从“执行教案”逐渐走向师生“互动生成”。课堂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 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 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 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 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灵活调控, 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预案。

王崧舟老师认为, 诗意语文呼唤一种高智慧、大智慧的观照和统领。诗意不是知识的堆砌, 而是智慧的结晶。所谓知识, 那是看见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 欣赏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所谓智慧, 它看见的不仅仅是这粒沙子, 更是这粒沙子背后的一个个缠绵悱恻的故事, 它欣赏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 更是蕴含在这块石头中的一个个鲜活赤诚的灵魂。

教师凭智慧, 一次次地唤醒, 每一次唤醒, 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流光溢彩;每一次唤醒, 都使学生的精神生命走向精彩。是的, 我们应当牢记,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 是内心情感的流露, 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积淀这种文化, 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因此, 智慧构建我们灵动的语文课堂、诗意的语文课堂。

让情感奏响课堂教学和谐的乐章 第8篇

让语文课堂奏响生命的乐章 第9篇

一、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生命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人类社会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就是这一活动中的知识受体。因此,把丰富的课堂教学,简单地归结为特殊的认知活动,把充满活力的学生仅仅看做是知识受体。它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为使语文课堂迸发出勃勃的生命力,我们务必重新认识学生。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是一群既有个性又有整体性,既能接受知识也能创新知识的活泼的生命体。教师要尊重生命,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体贴生命,细心呵护学生的生命欲望;扶持生命,让学生天天在快乐中有进步。只有高度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开放创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

对小学生的发展来说,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是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条件。教师应打破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本的教学观,以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为目的,强调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需求,积极倡导以体验与感悟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以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为重点的语文素养。

1. 课堂组织形式的开放

如果我们的课堂仍然是传统的填鸭式的“一言堂”,那么就很难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参与进来。当前,教育进入了21世纪,我们的教材、教学思想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整齐划一的课桌椅的排列形式,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可以安排半圆形的排列形式,可以安排圆形的排列形式,也可以安排小组围坐形的排列形式……总之,一切安排都为激发学生的自主精神服务。虽然看上去只是座位形式的改变,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孩子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情及真实想法,改变了过去的师生关系,真正激发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2. 教学内容的开放

传统教学一味强调以教材为纲。试想,一学期就围绕着教材学三四十篇文章,怎能学好语文?叶圣陶先生很早已提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有了这种新课程意识,才能站在教材上,主动关注社会,大量阅读吸收;才能大胆改革传统教法,着力培养创新思维;才能放远目光,拓展阅读,关注学生的发展。

3. 教学评价体系的开放

教学评价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传统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主要标准,以“作业加分数”为基本形式,以教师为评价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主体发展与情感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力求评价本身的多样化与多元化。评价主体可以有:学生本人、同学、老师、家长、社区等;评价内容可以有:兴趣性、创造性、知识性、合作性、动手能力、进步程度等;评价对象可以有:学生个人作品、小组集体作品等;评价方式可以有:文字性评语、象征性评价、展示性评价、档案制评价……评价应充分发挥它的激励作用,让每个学生因评价而增强进取的信心,扬起前进的风帆;评价应充分发挥它的发展性功能,让学生把每一次评价作为前进的新起点。

三、课程整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通过课程的整合,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生命质量的目的。

1. 加强学科内部整合

以小学语文的习作为例,传统的观念是,一二年级写话训练,三四年级片段训练,五六年级才进入篇的训练,小学作文教学在强调“真实性”的前提下,人为地分解为单一的记叙文、说明文,学生极为丰富的内心体验、充满童趣的生动想象会缺乏足够的表达空间。整合的观念则是:儿童在入学前已经储备了大量的口头语言,有交流的欲望,那么,就可以从一年级开始,将表达与交流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口语交际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至于如何写作,写作所需的知识与技巧,教师不必说得太早,尽量让学生在阅读和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感悟、体会。

2. 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整合能使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加强语文学科和音乐学科、美术学科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只有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才能真正投入,放飞想象,有所创新。我们要努力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一体,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要使语文课程具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门课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新世纪的教育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回归“人本”。让我们共同关注学生的生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奏响生命的乐章!

摘要:<正>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语文课堂只有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发展,培育学生的创造精神,才能奏响生命的乐章。一、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生命传统的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人类社会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就是这一活动中的知识受体。因此,把丰富的课堂教学,简单地归结为特殊的认知活动,把充满活力的学生仅仅看做是知识受体。它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学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

参考文献

[1]黄晓微.让想象奏响课堂生命的乐章[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11).

让课堂奏响和谐之曲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和谐 课堂

新课改把学生的和谐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数学课堂是师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舞台,而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能给学生营造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氛围,并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境界,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健康向上的心理,要努力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精彩,体现一种和谐的美。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一直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仍是“高高在上”,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考虑学生学习时的情绪状态,教师都按原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和感受全然不顾,从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学习、疏远教师的心理。

1.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积极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很多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2.让幽默点缀课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指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受到触动,幽默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有时候幽默还能把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学幽默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沟通了师生间的思想感情,使师生间形成人格平等、心灵相通、共同求索的和谐气氛,学生因此也会觉得教师既可敬又可亲。

3.用鼓励引领课堂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往往是不完整的,有时还可能是错误的,但不管学生说得怎样,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这种肯定和激励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非语言,包括会心的微笑、诚恳的点头、赞许的目光、殷切的提示、信任的期待等等,这些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逐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过程

课改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反思:课堂教学,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和谐统一?

1.和谐的课堂力求真实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色。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是无法预设的,敢于面对课堂中的不完美,从而成就和谐数学课堂的真实美。

2.和谐的课堂追求有效

有效,是教学的生命底线,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构建和谐数学课堂的必然。 首先,和谐课堂应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其次,和谐课堂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课堂从表面上看应该是朴素无华的,但它根植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符合课改的理念,它就是真实的、有效的。

三、构建科学和谐的教学评价体系

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如何给学生有效、真实的评价呢?

首先,评价要准确。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一定不能迁就。记得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出示口算题:5+4=( ) 学生回答:等于8。师微笑着说:“真不错,已经非常接近正确答案了。”在场听课的教师不禁愕然。是啊,这个答案明显是错误的,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从而体现数学课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评价要适度。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不能过滥、过频,把握好表扬的分寸,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对于批评性的评价,它应该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起到提醒和帮助学生的作用。

第三,评价要多元化。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追求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为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提供无限的动力。

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社会发展需要和谐,数学课堂更期待和谐,我们要正确解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断追求数学教学的和谐艺术,让数学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让“和谐”奏响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上一篇:一只贝反思下一篇:常用建筑装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