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鉴赏几大规律

2024-07-18

语文古诗鉴赏几大规律(精选8篇)

语文古诗鉴赏几大规律 第1篇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的答题规律

语文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知识积累与打好基础,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是成绩得到提高,还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在语文考试的板块里,只会出现在两个板块,一个是古诗词默写和鉴赏,还有就是作文板块里。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学生已经慢慢学会在作文里引用古诗词作为作文的亮点,但是古诗词默写部分的毛病又开始“异军突起”了,开学摸底考试看着试卷我也很是头疼了一阵子。

诗词鉴赏在考试中往往是比较拉分的一道题目,很多孩子一看到这道题就怕。很多孩子把几行空格都给写满了,最后也只得到1-2分。虽说在中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一些课外的诗词,但是出题的老师也都会考虑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不一定人人都是那么可观,所以会有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也就是说诗词没学过,但是答题技巧是可以通用的,阅卷老师并不是看你字写得多就会给你分,主要是要踩在点子上答。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经常有家长向我咨询孩子的教育和学习方面的问题。有家长向我提问,“老师,我的.孩子现在上初中,在语文考试的时候,碰到古诗词默写是信手拈来,但是在古诗词鉴赏类题目上失分严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实际上,

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三是学会理解。很多孩子在考试中经常在这类诗句默写题目上出错,失分严重,说到底,就是因为平时的学习不到位,没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更没有常动笔进行书写诗句的习惯。

其实,语文的诗词鉴赏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同学们发挥创新能力,根据自己的创意答题,但这种题型还是有相应的答题规范和要点的。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不要过于散漫自由,讲究答题的规范性,才不致丢分。

语文古诗鉴赏几大规律 第2篇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心得 第3篇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注意到, 对于古诗学习, 学生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比较感兴趣的, 这类学生是少数, 他们能够在实际的古诗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用词的精炼与诗意的韵味;二是很不感兴趣的, 这类学生不在少数, 他们无法从古诗学习中获得任何兴趣, 更因为老师布置的机械记忆等任务而觉得古诗学习淡而无味, 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反感;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这类学生占多数, 他们由于具有自然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不至于因为机械记忆而不喜欢古诗学习, 但却会因为不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韵而对古诗学习失去感觉。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 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就是古诗教学太功利。应试环境下的古诗教学往往成为对古诗的肢解, 即片面地让学生去背诵古诗本身及机械地记忆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而对于诗人作诗的背景、诗境下的古诗赏析则有意无意地给予了忽略, 应当说, 这是不恰当的。

鉴于这一现象, 笔者以为在初中的古诗教学中, 还是要将重心移至鉴赏的角度上来, 这才是古诗教学的本义。基于实际教学与思考, 笔者以为古诗鉴赏的教学要点有二:一是诵读与感悟;二是进行主题教学。下面逐一阐述。

一、诵读与感悟

诵读不是普通的朗读, 而是走入诗境、对古诗本身有所理解之后, 利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感悟亦有走入诗境, 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行体悟的意思。应当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诵读是感悟后的语言表现, 感悟是诵读前、诵读时与诵读后的情感体验。

先说感悟, 要感悟一首古诗是离不开对诗人作诗背景的探究的。诗被喻为最精练的语言, 人们也有“经由思、抵达诗”的说法, 这说明诗是思的产物。虽有“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之说, 但却也有“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感慨。因此, 作诗之思绝非普通的思考, 它往往是作者对生活、事物作了诸多乃至刻骨铭心的思考之后, 以最为精练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 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故诗人才常常会有贾岛的推敲之举。

因此, 鉴赏一首诗, 首先就是在初读古诗的基础上, 去体会作者是在什么心境下作出此诗的。陆游在《示儿》中何以要说“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因为国家处于外患当中, 诗人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杜甫于《春望》当中何以要说“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是因为作者当时为发动安史之乱的叛军所困, 目睹长安城内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却束手无策。次年, 当作者看到春风吹拂的长安又呈鸟语花香、草木繁盛情景之时, 更感民生艰难, 忧国忧民之情无法自抑, 《春望》一诗应时而生。

亦因此, 对诗的诵读与感悟, 首要一步就是读懂诗之背景。在此基础上, 方可迈出诵读的稳健步伐。

传统教诗常有“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之说, 近代语文教学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 但这些应当不是教诗的全部。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既不大可能让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 也不大可能让学生“书读百遍”, 但我们又不能因为不能做到这些而放弃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所以古诗教学不能采用这些方式去等待学生对诗意理解的自然生成, 要义仍在于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诵读与感悟。

那么, 如何诵读?又如何感悟呢?

古诗诵读的首要注意点就是要做到读音准确、断句合理, 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全诗的内容, 并赋予诵诗需要的情感。可以一遍一遍地读, 也可以先就某一句进行重复性诵读, 然后再全篇诵读, 直到最后达到朗朗上口、自然流利的境界。当诗词本身与诵读者的内心切实结合时, 我们就达到诵读的要求了。因为这样的诵读可以让学生一定程度上形成较深的文学积淀与文化素养,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诗韵的熏陶, 从而走入古诗鉴赏的殿堂。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古诗的学习而言, 只诵读不感悟是不行的, 这里所说的思考其实就是鉴赏的另一层境界, 就是品尝诗中的味道和作者的心境。

如果我们注意分析, 可以看到我们在引用古诗的时候, 总是在语境恰当的时候将古诗中的名句进行直接引用。因为这种情况下, 除了直接引用之外, 用现代白话文很难达到这种效果。思考这样的引用机制就会发现, 这其实正是对这些名句的真义有所感悟的结果, 故才能知道其适合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古诗鉴赏正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快速地达到这一水平。

二、进行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指教师在对大量古诗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选择某个主题对多篇诗作进行教学的过程。

显然, 这是高于单首古诗教学层次的, 当然也是基于学生对古诗学习有了一定基础才能进行的。可以这么说, 古诗主题教学是古诗鉴赏教学的高水平体现, 也是让学生真正走入古诗, 让古诗教学发挥最佳效益的最好手段之一。

例如, 在诸多古诗中有大量的或人、或事、或物、或景的描写, 从古诗鉴赏教学的角度讲, 我们就可以以写人、写事、写物或写景为主题进行教学, 当然这样的主题还是比较粗放的, 适合于古诗主题教学的初级阶段,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古诗主题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 我们就可以再进行细化。例如曾经有人以古诗中常常出现的“月亮”为主题进行教学, 小学学的《静夜思》在初中课堂上重现了,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被引入到初中课堂上来了, 《月夜忆舍弟》也走入课堂了, 甚至马未都对“床前明月光”中“床”的研究结果也走入了课堂……;再如, 写景可以作为一个细致的主题,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般的静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般的清明节气……;还如, 边塞诗、田园诗也可以作为主题实施古诗教学, 如果在这些主题教学中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 则更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古典文学素养的目的。

此外, 也可跳出古诗本身, 就古诗学习的方法技巧进行主题教学, 例如古诗学习中常常有寻找“诗眼”的说法。有专家研究, 古诗中的夕阳、小桥、流水等均可作为一个主题, 然后选择具有这些题材的古诗进行共同研究, 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互文解读。应当讲, 这样的尝试也是有很好的效果的。

中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探寻 第4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诗词 鉴赏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让我们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语言特色鉴赏

“言为心声”。不同诗人的创作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或明快直露或婉约含蓄,或清新淡雅或绚烂热烈,或浪漫绮丽或沉郁顿挫……鉴赏诗词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句,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如:《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问:结合诗中情境,说说你对“人闲桂花落”一句中“闲”字的理解。

答:“闲”在诗中有悠闲、闲静的意思。在静谧的春山夜间,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被诗人觉察到了。既写出了春山环境的宁静,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静,将诗人心境与春山环境浑然融为一体。

二、千古名句鉴赏

“言微旨远”。诗歌中往往有看似平淡却含义深远而起到画龙点睛的句子,它高度凝聚诗人的独特情感而被流传成为名句。鉴赏时,一般先要指出该句子具体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展开联想再现诗中情景(画面)并概括其特点,然后分析该名句的表达作用(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揭示了什么深刻哲理)。

如:《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问:末两句是千古名句,请你对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春色”和“红杏”人格化。描绘了一幅“春色”关不住,“红杏”探出墙外的情景,表现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景中寓理,说明了新生事物是束缚不了的,它总会冲破束缚。

三、思想主题鉴赏

“诗以言志”。诗人在写诗时,往往把自己当时最真、最纯、最美的情感提炼出来,倾注在警句或诗眼中来反映自己的鲜明个性。鉴赏时,一般先要找出诗眼、警句,并进行意境提炼,再联系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个人际遇及情感抱负,然后揭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哲理。

如:《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问:诗歌最后两句含义深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两句表现了歌女不知亡国之痛仍唱绵绵之音的情景。借以写出当时官僚贵族沉溺于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腐朽而空虚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四、意境形象鉴赏

“情景交融”。诗人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称为诗的意境。捕捉感情,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形象来完成。鉴赏时,一般先要指出诗句中的意象组合运用了什么手法,再展开联想再现诗中情景如何交融并概括出意境特点,然后分析其表达作用。

五、艺术手法鉴赏

“大象无形”。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读者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与联想组合一种绝妙的意境,达到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鉴赏时,一般要围绕诗歌的思想主题从以下方面结合入手:(1)诗歌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对比反衬、象征用典、夸张渲染、情景交融等)及其表现作用;(2)诗歌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及其创造出的意境效果;(3)诗歌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映衬、烘托等)及其表达效果。

古诗词鉴赏题10大规律和答题 第5篇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试题“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一直是难点,普遍得分也都不高,很多同学都表示有时候真的是无从下笔,下面给大家收集了诗歌鉴赏题各种题型的答题模板,让你不再难以下笔~

修辞手法

1

设问示例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

答题步骤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3.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3

答题范式

1.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描写手法

1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2

答题步骤

1.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2.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3.再作用分析

3

答题范式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抒情方式

1

设问示例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

答题步骤

1.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2.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3.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3

答题范式

1.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思想感情

1

设问示例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答题步骤

1.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2.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

3.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3

答题范式

1.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说明】此公式是对已知情感的分析。

观点品评

1

设问示例

1.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2

答题步骤

1.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

2.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3.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

4.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

3

答题范式

1.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不同意。理由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比较鉴赏

1

设问示例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两首诗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2

答题步骤

1.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2.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

3.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

3

答题范式

1.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

意象赏析

1

设问示例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

答题步骤

1.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2.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3.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3

答题范式

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意境品味

1

设问示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答题步骤

1.解说相关诗句。

2.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

3.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3

答题范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的表述: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字词推敲

1

设问示例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2

答题步骤

1.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

3.明确答题方向:

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

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

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3

答题范式

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诗眼赏析

1

设问示例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2.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2

答题步骤

1.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

2.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

3.明确答题方向:

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

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

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3

答题范式

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

语言风格

1

设问示例

1.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2.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

答题步骤

1.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2.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

3.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

答题范式

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按层次顺序解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意境体味及效果。

人物形象

1

设问示例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2

答题步骤

1.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2.概括形象的特征。

3.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3

答题范式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 第6篇

这两个词本是绘画的传统技法,在诗词中也经常用景物描写来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某种心情。

渲染烘托。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首句“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的江天,织成了无边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语文古诗鉴赏技巧 第7篇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

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

【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1】②①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爱煞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②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

江》)

③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

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双调·蟾宫曲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

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

(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

(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

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

【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①①②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

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

【江苏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③②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秋暮吟望

赵执信

①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新课标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新课标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新课标大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策略探究 第8篇

第一, 与现代汉语相比, 传统的诗词多了一些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学习要求, 因此初中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因不理解或难理解, 冲淡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二, 就学生自身而言, 当前初中学生的古诗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积累较少, 尤其对作品、作家的背景资料知之甚少, 又造成了阅读理解上的重重困难, 尤其是古诗中的各种韵律以及平仄, 更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平时的快餐文化的冲击, 还有一些注重某方面刺激的浅显文化小说的影响。久而久之, 也就降低了初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第三, 就教学本身而言, 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流程僵滞化, 甚至呆板, 教学手段单一化, 不关注古诗的鉴赏美, 忽视古诗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 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提起兴趣, 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 最终导致初中语文古诗教学课堂毫无生气。

二、策略与研究

要解决目前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现提升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探究:

(一) 知人论世, 了解深入

在教学古诗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该诗作者所处的年代背景、历史环境、写作状态以及过往经历等, 以此来初步推断作者的写作思想和意图抒发的情感类型, 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深入理解作品。

在鉴赏李清照的词时, 由于李清照的词本身具有前后期差异巨大的特点, 所以在鉴赏前笔者就让学生去搜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 探求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迥异的原因。课上, 笔者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内进行讨论后, 由一位学生代表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并发言。笔者随机抽取两位学生代表发言。生1:李清照是一个很可怜的女人, 她前期生活幸福, 嫁与赵明诚为妻, 夫妻志同道合, 过着美满安定的生活。在此期间, 其词风轻俊明快, 多描写少女情怀、闲适生活、大自然的美景或者是爱情的甜美与苦涩等。后期南渡, 国破家亡, 丈夫猝死, 李清照由贵妇流入难民行列, 目睹丈夫病故、硝烟弥漫, 深受流离之苦, 于是便用血泪写下凄凄忧伤, 百转千回, 一片苍凉。这就是她前后期作品风格差异很大的原因。

(二) 分层诵读, 提升语感

有效的古诗鉴赏教学, 需从诵读入手, 通过音读、意读、情读三个层次把握诗词节奏、意境和情感要素, 展开有效的引导和渗透, 让学生赏鉴诗词情韵, 领略和感受音韵之美, 增强诵读语感。

例如, 笔者在教学《登飞来峰》时, 为了向学生完整呈现诗人王安石30 岁参与政治改革的豪情, 在教学之初笔者就展开了深度解读,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笔者先让学生展开音读训练, 请大家将不认识的生字词标注出来, 或者对难以读懂的字词进行推敲。学生一方面能够读准字音, 同时也会掌握朗读节奏, 比如, 这里有几个生字和生词, 对“遮望眼”应怎么理解? 而后继续引导学生感知诗歌透露出来的情绪。笔者带领学生进入意读环节, 紧扣相关的诗句展开思考:飞来峰在作者笔下有何意义? 意味着什么? 学生紧扣“千寻塔”这个字眼, 理解了飞来峰的“高”, 再结合王安石的生平遭际, 体会到此处正是本诗情感喷薄的节点, “千寻”可作为重点吟诵的字眼, 凸显出诗歌的情感基调, 朗读时声调要高昂一些, 读出恢宏的气势。在此音读和意读的基础上, 学生对诗歌有了整体感知, 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内涵, 此时笔者带领学生进入情读环节, 将诗歌中的情感升华:想象一下, 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你看到这幅画面的感受是什么? 有什么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情感朗读, 将诗意融入自己的内心, 想象飞来峰高耸入云, 并不畏惧世间的霜雪。由此, 学生对想象中的飞来峰赋予了积极进取、不畏艰险的精神象征。

(三) 着力意象, 把握内涵

著名诗人和文艺评论家郭沫若说:“诗歌是强烈的情感之音。”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着力古诗意象, 寻找诗人情感抒发的聚焦点, 把握诗词的深刻内涵。

例如,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审美理解, 笔者让学生通读全诗并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你能画幅画吗? 学生通读了全文之后, 认为这里有几个景物是非常经典的, 比如像枯藤、乌鸦, 还有夕阳, 但是为何作者选取了这样的景物呢? 其他的景物难道就没有吗? 经过讨论后学生认为, 诗词中有以下意象:枯藤, 老树, 昏鸦, 断肠人,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这些意象密集排列, 给人们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的景象, 表现出了凄惨、悲凉的羁旅情感。学生经过想象画出一幅深秋的远行图:将要沉没的夕阳, 萧瑟的西风, 瘦弱的马儿拼命向前走, 惆怅的行者脸上满是忧伤。由此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是多么忧郁!通过对意象的分析, 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内涵。

三、总结

古诗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温习背诵和灵活运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还需要老师结合教材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 因地制宜的选取多种教学方法, 带学生们一起遨游古诗的璀璨天河。

参考文献

[1]胡宜海,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 .

[2]魏哲, 紧踏时代节拍奏响课改旋律——浅谈诗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集 (文科专辑) , 2009 (5) .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整合计划下一篇:元山子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