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

2024-06-14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精选14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 第1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随着越来越多人用电脑打字,中国人手写汉字的能力正在明显下降。为避免这一趋势进一步恶化,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特别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暑假里我观看了几期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放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中我了解了很多知识并重温了很多自己都不太确定的汉字,这让我感触很深。

看了8月2日央视科教频道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场),参加队伍是河南、浙江、新疆和贵州队,最终由浙江队的大师刘浥尘代表浙江成功杀入半决赛,他也因为把“恽(yun)代英”“尥(liao)蹶子”“神龛(kan)”“核苷酸”“枭首示众”等生僻字词写的完全正确而出名。观看(第二场)后,我是既兴奋又惭愧。兴奋的是几个队,尤其是云南、内蒙、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其汉字听写能力之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内蒙古队的李响悦同学居然连续12次出场而不败,作为内蒙古队仅剩的独苗,单独一个人送走了两个对手队!最后失误在“瓤”字上了。在这场比赛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词——“癞蛤蟆”,这个词可能人人都会说都会读,但真正写起来却不见得很容易,在现场的成人团里面也只有30%的人写对了。惭愧的是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同步考自己,结果“成绩”还不如选手。现在键盘的敲击代取代了握笔书写,人手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至于“提笔忘字”,一般怪罪于眼下的电脑打字,尤其是智能拼

音法打字。这也许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们必须有爱读书和翻字典的好习惯。遇到提笔忘字就查,查多了、写多了,就不容易提笔忘字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这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目的就是吸引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 第2篇

来观摩的学校很多,有实验小学、定律小学、三雷小学、田州镇中心小学、田绢小学、度立小学和隆平小学。到7点钟的时候,比赛开始了。首先是低年级组的比赛,现在上场的是实验小学,刚开始,实验小学还挺顺利的,可到了后面,实验小学还剩一二个人了,我不禁为她们捏一把汗。

低年级组的选手比完了之后,就到中年级组的选手比赛了。因为是四、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所以都很厉害。她们这样不分上下地比着,我的心也就一直“怦怦”的跳着,心想:实验小学的姐姐们能不能赢呢?真希望他们不要输啊!比赛终于到了白热化程度,有很多学校的选手都相续被淘汰了。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心里又想:我们实验小学还剩三个人,而田州镇中心小学只剩一个人了,看来实验小学赢定了。果然不出我所料,实验小学的姐姐们赢得了中年级组的比赛。后面还有高年级组的哥哥姐姐的比赛,可惜太晚了,我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

“汉字听写大会”触动中国人神经 第3篇

“toad”这个单词在英语拼写大赛中也许是小菜一碟, 但在中国的电视汉字拼写大赛中就不一样了。

在汉语中, “toad” (“癞蛤蟆”的意思———本报注) 可是由3个汉字、共46个笔画组成的词。

在复赛第一场比赛中, 选手余爽就遇到了这个词。当她的队友在场外用手比划着写出这个词时, 余爽迅速在答题屏幕上写下这几个字, 她的书写过程都同步显示在现场的大屏幕上。余爽写完后, 三名评委中的一名按下正确按钮, 引起全场的欢呼。但另外两名评委却指出第三个字少写了一个笔画。一名评委说:“可能是你当时很紧张。”写错这个词的不只是余爽。在场的一组成年观众也参加了测试, 结果只有30%拼写正确。有评论写道:“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词。”自今年8月在科教频道首播以来,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收视热潮。之后, 该节目转到中央电视台一套每周五晚播出, 其受欢迎程度直逼包括《中国好声音》等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

18日晚的总决赛吸引全国很多观众。冠军争夺最后在两名来自杭州的女中学生中展开。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触动了很多中国人的神经。在中国, 倡导纯正语言的人士一直抱怨, 由于人们频繁使用符号以及更快捷的拼音输入法, 智能手机正在侵蚀人们的语言能力。

节目总导演关正文说, 他的灵感来自美国的全国拼字比赛。他说, 看到一名50年前参加过比赛的老人指导他的外孙参赛令他深受感动。

关正文说:“在美国这样的多元化国家, 拼字比赛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共同的美国梦中找到了共同点。”推广普通话是中国政府民族团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地域辽阔, 西部有说维吾尔语的新疆, 南部有说广东和福建方言的地区。身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学生参加比赛, 凸显出用汉语让中国各民族团结的思想。

一些专家在这一问题上非常坦率。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其微博上发起倡议, 呼吁小学取消英语课并更注重汉语学习。他经常发微博称:“解放孩子, 救救汉语!”

根据组织者的声明, 他们希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能够重新点燃人们对汉语的热情。汉语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是“中国人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在八场复赛、两场半决赛和两场附加赛后, 15名选手从160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而两名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女生进入冠军争夺战。最终, 于加敏拼写“佯嗔”时出现错误, 陆佳蕾获得冠军。这两名选手的指导老师说, 尽管英语很重要, 但杭州外国语学校也注重汉语教学, 尤其是阅读。

陆佳蕾说, 自己能获胜得益于常在自家书店里看书。她说:“虽然很吵, 但我喜欢在书店里看书, 因为这迫使我平静下来, 非常认真地看书。”

她说, “我认为英语和汉语是不矛盾的, 它们都有各自的美。”

偶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第4篇

“汉字听写大会”设置了场外同步答题场地,裁判裁定每个选手答案正确与否时,主持人冀玉华都会及时公布场外成人的书写正确率。随着比赛的推进,场外成人书写正确率的明显低迷使我的姿态不再懒散。如果说“佶屈聱牙”“鬈发”的正确率分别为5%和4%是由于出题生僻的话,那么,“雕琢”“镶嵌”分别为30%和23%的书写正确率则令人深思。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键盘文化的无情冲击已经带出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进而对汉字的书写和传承提出了挑战。从专业意义上说,小学语文教学更应重视汉字书写教学,一是会写汉字,二是把汉字写美观。

“摈弃”一词的场外成人书写正确率仅为3%,这个词同样难住了场上选手,该选手在“摈(bìn)弃”和“摒(bìnɡ)弃”上举棋不定,当主持人郎永淳用清晰浑厚的前鼻音提示选手时,他仍然错写成了“摒(bìnɡ)弃”。换言之,如果当初在学习“摈弃”时,在前鼻音或后鼻音上有一个明显的界定,那么这位选手就不会被淘汰。小学阶段是儿童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更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只有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根“拐杖”以及依靠现代媒体辅助教学把好语音关,才能奠定文字书写的基础。

主考官播报考题时,除了传递出字正腔圆的语音外,跟进播报的还有词义,如郎永淳报题:嶙峋——形容山石等突兀重叠或形容人消瘦露骨。文化嘉宾则与主持人聊道:传说中有一种怪兽,死后化成了一种怪石,所以叫“怪石嶙峋”。词义播报与嘉宾补叙对汉字文化的传承,以及汉字字形的确认都大有裨益。这当然基于汉字是表意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系统。智慧的祖先早就决定了汉字的“形”和“义”之间的联系,这从后来人们归纳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也能得到佐证。因此,字义词义的教学是核心所在,而结合字源、字理进行教学,架构字(词)形与字(词)义的最佳联系,应该成为教学常道。

播报考题时,主考官会根据词语的不同相机插入含有某个词语的文段。如例词:高骞——陆游《系舟下牢溪游三游洞二十八韵》:下入裂坤轴,□□插青冥。负责节目形态设计的研发者似乎在传递着一个信息:阅读就是识字的源头活水。海量阅读的创立者韩兴娥老师用实践证明:大量阅读能充分储备视听读三位一体的言语材料,经后期的反复呈现、反复触及,使儿童达到自然识字。于是,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应做到:“晨诵午读暮省”时,学生要是主角;“经典诵读,推荐阅读”时,学生要是主流;“读书指导课,读书汇报课”上,学生要是主体。“振兴阅读,亲近母语”要成为常态,不能空喊口号。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要让我们的民族保持汉字手写能力,就必须有创新的方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希望成为这种创新的一种尝试,其看点既在于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与载体,又在于它体现出央视媒体的一种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也应该可以沿袭到教学中来:听写“绦虫”时,文化嘉宾言道“生物课里有呀!主持人说像带子嘛!”启发字词教学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听写“心力交瘁”时,文化嘉宾笑言“这个错不了,许多人都出现过亚健康问题”提示教学字词要“融入生活”。当然,还可以灵活运用多种识字(词)法,如:结合语境法、猜谜识字法、造字分析法、游戏活动法、看图会意法、转盘识字法,以增强趣味性,巩固识字(词)效果。

最后,借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的精彩演讲作为结尾:“汉字听写大赛在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让汉字教育重回家庭、重回课堂,成就一代代不仅会敲击键盘,也会挥毫泼墨,不仅有科学精神,也有人文理念的中国君子,真正做到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第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终于到了冠军之夜的争夺了,这是节目中最激烈的一场比赛。

进入冠军之夜的选手真算得上实至名归,每个选手都是从三十二支代表队中,经过激烈比赛层层选拔上来的,每个选手都有获得冠军的可能。选手有王自然,梁钰婷,张心语,廖乙霖等等十五名选手。

其中我觉得最有可能获得冠军的是廖乙霖,因为他表面是个柔弱女孩,其实内心是个刚硬的男孩,她在以前的比赛中从未失手,在上一次的比赛中,她因接连答对十一个词语,可谓是这次冠军之战中的一匹黑马。

比赛开始了,第一个词语是“噘嘴”,我对老妈说:“这个词语太简单了,我们在以前就学过。”老妈对我说:“你看好了,你写的“撅嘴”是错误的`,“噘嘴”的“噘”是口字旁。”“奥!原来是这样写,以后我会记住这个字的。”

过了几个词,我对妈妈说:这个“招赘”是什么意思啊?”妈妈对我说:“招赘”是古人说的,现在应该是说倒插门。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主考官李梓萌连续说了几个词语:“打烊”,“豆豉”“骅骝”,终于到了廖乙霖了,她一脸自信地走向答题台,迎接各种挑战,这次她的词语是“公廨”,我对妈妈说:“这个词好难啊!我只会写公字。”妈妈说:“对呀!这个字就是很难。”但廖乙霖却不觉得难,他只用了七秒就写上了这个字,连解说员都说,这个字太难了。

比赛到了白热化的状态了,场上只剩下五个人了,其他的十个选手都被淘汰了,刘浥尘拿到的词语是“式微”,可惜出军不利,刘浥尘也被淘汰了。

现在场上只剩下四个人了,几个词语过后我觉得、能得冠军的廖乙霖也只得了季军。

现在真的是高手对决,场上只剩下陆佳蕾和于加敏了,他们两个龙争凤斗,最后于加敏把上次写对的“瞋”,当成了这一次的“嗔”了,所以被淘汰了。这次的全国总冠军自然是陆佳蕾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第6篇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1

星期五晚上又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场复赛,这可是我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参加本场比赛的有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代表队、山西省实验中学代表队、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代表队和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代表队。

参加本场比赛小选手势均力敌,比赛进行得很紧张,一个很小失误有可能就会引发场上比赛形势大反转。襄樊四中代表队初赛成绩名列前茅,他们准备极充分。但就是因为一些听上去很简单词汇,形势发生了巨变。其他三支队伍稳扎稳打,但失误还是不少。这场比赛中,给我印象最深是广东队罗弋洋,他爸爸是一位语文老师,每天都给他复习很多词语。这次他一个人独挑大梁,战斗到了最后,最终带领着自己队伍杀出重围闯进了半决赛。我真很佩服他。

本场比赛跌宕起伏,有高手的精彩“表演”,也有反复涂改但最后时刻写对的幸运儿,还有写不出字的淘汰者。每当听到倒计时的声音的时候,我就特别地紧张。至于本场听写的词语,难度也比前几次增加了,我一个也不会,哎!

这个节目太好了,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汉字和中国文化。我想以后也去参加比赛。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这个节目的规则是:主持人会给你出一个词语,并解释出意思,你写错了就会被淘汰,一共有六个队,每队有三名选手,6轮来决定胜负。

比赛开始了!只见主持人说出了许多难写的词语,我们都写不上来,而小选手们却都写了上来。令我最兴奋的是最后几场比赛,全场只剩下三个人叶霜红、刘雨辰,和安静元,而主持人说出了许多难的词语,他们都能一一写上来,尤其是杭州代表队的刘雨辰,每次写字都十分有自信、把握。可是主持人出了一个词语,安静元被难住了,他写完又改,写完又改,最后终于写完了,可是还不像,我心中也为他感到担心。正确答案出来了,他也错了。我为她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全场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只剩下两个人,究竟谁会赢呢,主持人的词语一下子难住了叶霜红,最后他也被淘汰了。现在,决定胜负的那一局开始了,主持人出了攥拳头这个词语,刘雨辰写对了,获得了冠军!

以后我一定要多识字,写字,争取也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3

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而且放在中央一套的黄金时段播出,觉得太有必要了。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电脑打字几乎代替了书写。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生活,人们的文本阅读时间缩短,汉字书写大幅度减少,人们对沿用了五千年,祖宗传下来的汉字是越来越陌生了。网络上错别字大行其道,充斥视野,人们已经习惯了错用错写,胡乱代替,外文符号夹杂其间的现状,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这情形发展下去,不仅仅是有碍于人们之间的沟通、理解,而是整个民族的汉字书写、运用水平下降,是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降低,此情堪忧。所以这样的汉字听写大会明白无误地表明: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非常重视自己的母语,重视汉字的书写和运用。

昨天汉字听写大会上的选题,对于中学生来说,觉得第二轮时段有的是偏了一些,不是常用字,常用词语。如“ 觊觎、眄视、朝觐、?乌”,也可能是设计者出于淘汰选手的考虑,故增加了难度。我觉得当务之急是引起人们对三千五百个常用字书写、运用的关注,如“推卸”“眼花缭乱”“瓜葛”“怨天尤人”这类字,考一些时下还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运用广泛又容易写错的词语如“颤颤巍巍” “猕猴”“黄疸”之类,在题目设计上既有书面语如“万马齐喑”“呦呦鹿鸣”“美轮美奂“又有口语如“硌牙”“撂挑子”“嘎嘣脆”,看得出题目设计者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为了引起国人对汉字词语的关注、学习、运用,提高正确使用率。多制作这类节目无疑是有益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4

星期五晚上又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场复赛,这可是我最爱看节目之一。参加本场比赛有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代表队、山西省实验中学代表队、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代表队和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代表队。

参加本场比赛小选手势均力敌,比赛进行得很紧张,一个很小失误有可能就会引发场上比赛形势大反转。襄樊四中代表队初赛成绩名列前茅,他们准备极充分。但就是因为一些听上去很简单词汇,形势发生了巨变。其他三支队伍稳扎稳打,但失误还是不少。这场比赛中,给我印象最深是广东队罗弋洋,他爸爸是一位语文老师,每天都给他复习很多词语。这次他一个人独挑大梁,战斗到了最后,最终带领着自己队伍杀出重围闯进了半决赛。我真很佩服他。

本场比赛跌宕起伏,有高手精彩“表演”,也有反复涂改但最后时刻写对幸运儿,还有写不出字淘汰者。每当听到倒计时声音时候,我就特别地紧张。至于本场听写词语,难度也比前几次增加了,我一个也不会,哎!

这个节目太好了,我们可以学到更多汉字和中国文化。我想以后也去参加比赛。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5

今天,我看了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这个节目的规则是:主持人会给你出一个词语,并解释出意思,你写错了就会被淘汰,一共有六个队,每队有三名选手,6轮来决定胜负。

比赛开始了!只见主持人说出了许多难写的词语,我们都写不上来,而小选手们却都写了上来。令我最兴奋的是最后几场比赛,全场只剩下三个人叶霜红、刘雨辰,和安静元,而主持人说出了许多难的词语,他们都能一一写上来,尤其是杭州代表队的刘雨辰,每次写字都十分有自信、把握,可是主持人出了一个词语,安静元被难住了,他写完又改,写完又改,最后终于写完了,可是还不像,我心中也为他感到担心。正确答案出来了,他也错了,我为她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全场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只剩下两个人,究竟谁会赢呢,主持人的词语一下子难住了叶霜红,最后他也被淘汰了。现在,决定胜负的那一局开始了,主持人出了攥拳头这个词语,刘雨辰写对了,获得了冠军!

以后我一定要多识字,写字,争取也去《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6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这个国家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有最高的山峰,有古老的长一江一和黄河,还 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的文字--甲骨文

从甲骨文到大籇到小籇到隶书狂草,直到现在的简化字体,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一定要记住这古老的文字。

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这场比赛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支持,当然,这场比赛也使我受益匪浅!

比赛开始了,进入冠军之夜的有15人,这些人身上都有着重重的书卷气。

第一轮淘汰一人,是被讪笑难住的。

第二轮没有人淘汰,场上14人全部进入第三轮。

第三轮可以说是选手终结者了,这一轮下了4位选手,分别被愣葱、叱拨、捍蔽难住了。

第四轮和第三轮一样,也是下了4位,男生就只有一位在孤军奋战了,连我力挺的王自然也在这轮下了他是被“识荆”这词难住的。场上还 有6人,5人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第五轮下了4人,

最后一名男生刘浥尘也下场了,他是被“斗萁”难住的。

现在是“冠亚对决”,场上火药味十足,经过奋战后,剩下的两个人,陆佳蕾与于加敏,这两人是队友,又是对手,今晚究竟鹿死谁手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她们大战了五百回合(其实是五回合),最终于加敏被“佯嗔”这个词难倒了,冠军出来了,那就是--陆佳蕾。

以后我也要多认识汉字, 也非常期望下一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国的汉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7

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冠军之战就在今天晚上,15名晋级的优秀选手纷纷进入听写大会的现场。

由1号沈沁源开始写,他们写得非常好,连那些教授都夸他们厉害。可是,就在第一轮,一个叫钟天逸的男孩被淘汰了,因为他当时太紧张了,因为紧张而忘记“讪笑”的“讪”怎么写了,所以他写错了,真是可惜!

在接下来的几轮里,14名选手一轮比一轮精彩,又有几名选手被淘汰。

我最喜欢的选手是151号的刘浥尘。在他没有被淘汰之前大家都很看好他,一些比较特别的字他都写对了,比如:帆樯、铲刈、服庸、等。因为他小小的失误写错了个字,将“式微”的“式”写成“势”而被淘汰。大家对他的出局都感到非常遗憾!

最后只有两名选手了,她们分别是陆佳蕾和于加敏,她们两个人竞争非常激烈,陆佳蕾写对了“裂罅、跬步不离、海晏河清、逸飞”等,于加敏写对了“倚徙、提掖、秫桔、嗔目切齿”,两个人旗鼓相当,不相上下。陆佳蕾又写“鸡枞菌、秕糠、珉玉、婉娈”,于加敏又写了“伊犁河、锋镝、及笄、佯嗔”,在写“佯嗔”的时候把“嗔”写成了“瞋”,因而屈居亚军。于是冠军就是陆佳蕾的了,她不仅获得了冠军的奖杯,还获得了鲜花和更多的掌声。

观看了第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更加懂得了汉字的重要性。中国文字的博学多彩,更加激励我要学好汉字、写好汉字,每个中国人都这样的话,那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8

10月18日晚,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感触颇深。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文字,它有着悠久历史文化。老师告诉我们,汉字有万个以上,而我们平时常用汉字只有三四千个。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中所出考题基本都是笔画繁多和较为冷僻词语。“啁啾”、“锋镝”……看着一个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词语被一群初中生正确书写,不由令人为之惊叹。而逐渐变难考题涉及面之广让人咋舌。随着场上人数不断减少,诸如“伊犁河”、“愣葱”、“撺掇”这样地名、方言、口语词汇也出现在了考题里,着实叫人为选手们捏了一把汗。

看着看着,我突然发觉,我听到一些词语读音和解释完全摸不着头脑,可是答案显示出来,我却发觉自己曾见过。例如“凫趋雀跃”“凫”字,我就曾在课外书上见过几次,却总不愿查阅它读音;像“箴言”一词,我会读但写不出来;还有前几次比赛中出现“貔貅”、“瓮中捉鳖”等词,都是我会读但不会写。

我想,这些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平时没有加深对汉字巩固,有一些字很久没有使用,就渐渐忘记了,正因为这样,我常常出现提笔忘字之窘境。我想,我应当向参赛选手学习,丰富我课外阅读量,遇到不会字要主动翻阅字典,了解生字词含义。我相信,长此以往,我认识字会越来越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9

这段时间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自始至终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我是每期必看,每次都号召家人讨论书写,看似常见的汉字书写却让我们每个人都着了迷。不仅为选手鼓掌赞叹,而且也为他们惋惜。这场“汉字听写大赛”既提升了人们传承发扬汉字文化的信心,同时有力地扩大汉字文化的影响。它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大餐,更是一种可贵的开拓和创新。

现如今无纸化的办公,键盘时代的天下。汉字离我们大家越来越远,一些耳熟能详的汉字只能认读,不能书写,提笔忘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现象,成为当下的一种通病。这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背离,更是一种抛弃。再看看我们这次参赛的选手,是他们撑起了传承了发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看着他们书写出那么多生僻暗涩的字词,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而为自己汗颜。

汉字是一门艺术,如果用的好,会达到妙笔生花,会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如果一个生僻字,说话时来几个,写作时来几个,会让生活更有趣;汉字都有表情,有的`漂亮,有的丑陋,有的恶毒,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只注重情节,多重复读几遍,多推敲一下字词,会有更深层的体会和理解。

央视的“汉字听写大赛”已经掀起了“汉字书写热”,已经让中国人重新重视汉字,热爱和弘扬中国文化。同志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多读好书,多写汉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10

我观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十分激烈,有四个参赛队,每队按照顺序上前答题,当主持人报完题,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答题,答对者进入下一轮,答错答题者淘汰。

在比赛开始前,有一位点评嘉宾说:“汉字终又得到了重视,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载体更是中国在往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走。”比赛开始了,只见甘肃队的同学首先答题,主考官报出题目“意蕴”,而她却写成了“意韵”,很遗憾,她答错了。比赛一开始就有人答错题,我真为其他人担心。

过了一会儿,是吉林省的答题,当主考官报出“浑天仪”时,我认为挺简单的。一开始她写对了,却又把“浑”给改了,真为她感到可惜,她完全可以回答正确,却因为一个顾虑而写错了。我觉得我们在书写汉字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也要多读,多练,多看一些书籍,遇上不会的要查字典理解,多读几遍,背出,这样才可以写更多汉字!

要想学得更多字,光在课堂上学可不够,要在课后积极的学习,多读书籍,让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认识这些别人不认识的字,当别人问你这字怎么写,怎么读时,你才能骄傲地回答出。也要去大自然中探索,有什么好奇的,回家查阅,这样也能学习更多汉字。

观看一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能学会一些词语的写法,更明白写字对我们的重要性。我要多读书多记忆,不做只会在电子产品上打字的,要做个真正能书写的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11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对汉字情有独钟的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认真观摩的好机会。

星期五晚上,我准时收看这个让我们提笔写字,也能增加我们对汉字的兴趣的好节目。汉字不仅是一种信息符号和交流工具,它蕴含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横平竖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汉字,您就是一个具有高雅品质的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仅是一场汉字听写,在考词释义、例句演示、专家解说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伴随着节目紧张的氛围,看着那些正在努力答题的同学,我也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我坐在电视机前也一直在同步答题,不仅为一些同学们的成功和博学喝彩,还为一些同学的失败而扼腕叹息。

最终,杭州外国语学院附中的一位同学取得第一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头衔。广西代表队也以非常出色的成绩闯入总决赛。虽然他们最终无缘冠亚军的决赛,但是,他们依然让我感到钦佩。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键盘代替了笔,很多人写字的能力急剧下降。我们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必须把中国汉字写好,用好!

我爱你,中国汉字!因为你的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爱你,中国汉字!你本身就带着一股非凡的力量,带着我飞向远方,我将用您——汉字的精神来鞭策自己,鼓舞自己做一个方方正正的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12

这半年,我看过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都令我十分震撼。这些和我们一样年纪的青少年,竟然写出这么多我见都没见过的字词真令我敬佩。

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年代,很少有人再去留意这些传承了许久的中国古典文学,也没有一些人有着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就连成人面对这些汉字也是束手无策。

而我每次在阅读一些课外书籍时,也总是碰到一些不会的字,也许有人会查字典想办法认识它,也许有人会像我一样对这些字不以为然。不认识几个字又不会影响文章的主要内容,反正主要理解就行。查字典既浪费了我看书的时间,又很麻烦。尽管我们都知道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可我的惰性总是会战胜我的理智。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就是有着积累的好习惯才成功的。例如说李时珍,他每天都会踏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来收集医学知识,记载在他自己写的一本书本草纲目里。正是因为他的积累,他才记入了中国的史册,永远地活在现代人的心中。

就名人也需积累,更别说我们小学生了。我们现在不应该再保持懒惰的性子,应该善于积累,积累的多了,自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冠军一定是平常积累知识最多的,也有人为输找客观理由,其实都是错在积累罢了。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13

《xx汉字听写大会》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关注了,这两个多月来,我每个星期都要看,今天是总决赛,有十五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参加这个总决赛,而这十五位中,都是高x中的高x,一定非常精彩。

第一个出场的是安徽队的沈沁源,我一开始就非常佩服她。从一个替补队员到总决赛,这中间要付出多少艰辛啊!她的词是“撅嘴”,她想都没想就写出来了,看来,她是非常有把握了,她点“确定”时,我的心都吊到嗓子眼儿了,当那三盏判定是否可以留下的灯亮起来时,我才放下心来。

第一轮比完后,淘汰了一个叫作钟天逸的学生,败于“讪笑”一词。

可惜呀,我最看好的沈沁源在第三轮上被淘汰了。

我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疑问,我说了这么多,到底在说什么呀?

我可以告诉你,这是远近皆知的“xx汉字听写大会”,比赛规则是写对的三盏灯亮了,就可以留下,错了的,三盏灯不亮并淘汰。也有特殊情况一盏不亮两盏亮,就能留下,两盏不亮一盏亮的情况下,就会被淘汰。

主考官都是播音员,因为播音员的普通话都非常标准,标准的普通话是最好的。

裁判呢都是很厉害的,有三个,其中,就有两位是编字典的。

xx的汉字真是千变万化,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14

10月18日晚,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感触颇深。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老师告诉我们,汉字有万个以上,而我们平时常用的汉字只有三四千个。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中所出考题基本都是笔画繁多和较为冷僻词语。“啁啾”、“锋镝”……看着一个个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词语被一群初中生正确书写,不由令人为之惊叹。而逐渐变难考题涉及面之广让人咋舌。随着场上人数不断减少,诸如“伊犁河”、“愣葱”、“撺掇”这样地名、方言、口语词汇也出现在了考题里,着实叫人为选手们捏了一把汗。

看着看着,我突然发觉,我听到一些词语的读音和解释完全摸不着头脑,可是答案显示出来,我却发觉自己曾见过。例如“凫趋雀跃”的“凫”字,我就曾在课外书上见过几次,却总不愿查阅它的读音;像“箴言”一词,我会读但写不出来;还有前几次比赛中出现的“貔貅”、“瓮中捉鳖”等词,都是我会读但不会写的。

我想,这些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平时没有加深对汉字的巩固,有一些字很久没有使用,就渐渐忘记了,正因为这样,我常常出现提笔忘字之窘境。我想,我应当向参赛选手学习,丰富我的课外阅读量,遇到不会的字要主动翻阅字典,了解生字词的含义。我相信,长此以往,我认识的字会越来越多。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15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关注了,这两个多月来,我每个星期都要看,今天是总决赛,有十五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参加这个总决赛,而这十五位中,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一定非常精彩。

第一个出场的是安徽队的沈沁源,我一开始就非常佩服她。从一个替补队员到总决赛,这中间要付出多少艰辛啊!她的词是“撅嘴”,她想都没想就写出来了,看来,她是非常有把握了,她点“确定”时,我的心都吊到嗓子眼儿了,当那三盏判定是否可以留下的灯亮起来时,我才放下心来。

第一轮比完后,淘汰了一个叫作钟天逸的学生,败于“讪笑”一词。

可惜呀,我最看好的沈沁源在第三轮上被淘汰了。

我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疑问,我说了这么多,到底在说什么呀?

我可以告诉你,这是远近皆知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比赛规则是写对的三盏灯亮了,就可以留下,错了的,三盏灯不亮并淘汰。也有特殊情况一盏不亮两盏亮,就能留下,两盏不亮一盏亮的情况下,就会被淘汰。

主考官都是播音员,因为播音员的普通话都非常标准,标准的普通话是最好的。

裁判呢都是很厉害的,有三个,其中,就有两位是编字典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第7篇

由1号沈沁源开始写,他们写得非常好,连那些教授都夸他们厉害。可是,就在第一轮,一个叫钟天逸的男孩被淘汰了,因为他当时太紧张了,因为紧张而忘记“讪笑”的“讪”怎么写了,所以他写错了,真是可惜!

在接下来的几轮里,14名选手一轮比一轮精彩,又有几名选手被淘汰。

我最喜欢的选手是151号的刘懦尽T谒没有被淘汰之前大家都很看好他,一些比较特别的字他都写对了,比如:帆樯、铲刈、服庸、等。因为他小小的失误写错了个字,将“式微”的“式”写成“势”而被淘汰。大家对他的出局都感到非常遗憾!

最后只有两名选手了,她们分别是陆佳蕾和于加敏,她们两个人竞争非常激烈,陆佳蕾写对了“裂罅、跬步不离、海晏河清、逸飞”等,于加敏写对了“倚徙、提掖、秫桔、嗔目切齿”,两个人旗鼓相当,不相上下。陆佳蕾又写“鸡枞菌、秕糠、珉玉、婉娈”,于加敏又写了“伊犁河、锋镝、及笄、佯嗔”,在写“佯嗔”的时候把“嗔”写成了“_”,因而屈居亚军。于是冠军就是陆佳蕾的了,她不仅获得了冠军的奖杯,还获得了鲜花和更多的掌声。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 第8篇

节目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讨论和思考。节目中,参赛选手们的精彩表现,汉字书写目前的处境,大众传媒在汉字书写传承,乃至传统文化传承中扮演何种角色等都是讨论的对象。

一、传媒关注汉字书写:听写的不仅是汉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前期宣传到节目播出,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央视投入不少人力、物力。节目的宣传语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节目组以书写为切入点,以未来为着眼点,而起点则是关于书写的危机意识。2013年暑期还有一档汉字书写节目——河南卫视与爱奇艺联合主办的大型综艺节目 《汉字英雄》。该节目的制片人马东表示,“希望提高当下电视节目的内容深度。这档节目关注青少年对汉字知识与文化传统的认知,旨在体现汉字之美,而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对汉字的感情。”[1]对于汉字书写的关注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全国上下,从南到北多家媒体的共同趋向。

的确,时下越来越多的人习惯键盘书写,汉字的手写能力明显下降。各种输入法以帮助人们减少打字困难为卖点。大家习惯了电脑录入,却遇到了提笔忘字的问题。2013 年,据零点指标数据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12 个城市进行的“中国人书法”系列调查显示,94.1%的人都曾出现过提笔忘字,其中26.8%的人经常会提笔忘字。[2]键盘书写为现代人带来方便的同时,却给汉字手写带来了危机。汉字毕竟不是拼音文字,字形结构、词语掌故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价值,硬笔软笔的书法也是一种艺术。汉字书写的式微可能在一些方面造成传统文化的断线。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解读学者之一,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表示,“汉字特别依赖于它的书写情感,就是母语文化情感。不书写、提笔忘字就导致了母语情感的淡化,短时间内看不出危机来,如果时间放长点,这种变化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的影响是致命的。”[3]中央电视台、河南卫视等传媒制作、播出汉字书写节目恰恰也缘起于与此相近的思考。正如媒体所言,这类节目“听写的是文字,关注的是文化。”[4]

暑期档是传媒竞争激烈的时段。2013 年的暑期,汉字书写电视节目表现不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期节目播出后就登上了新浪微博的话题“热门榜”,“话题点击率高达18 万次”,根据央视索福瑞统计,该节目多期的收视率破2”,“第四集的收视率为2.07%,第五集更攀升至2.16%。”[5]河南卫视播出的《汉字英雄》自开播以来收视率逐步上升,频频跻身全国收视前十。复赛第二轮更“以0.65 高收视率稳坐全国第四的宝座。”[6]

汉字书写节目的创意来自实际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更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节目形态则借鉴了美国的单词拼写节目。当然,选手们现场精彩的表现,以及紧张激烈的竞争气氛也颇具吸引力。大众传媒通过从创意、策划到实际展现各环节创新,制作了受众欢迎的节目,通过新的节目和传播方式,引起了社会上下对于汉字书写,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输赢对错之间:廓清认识,规范书写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以团队和个人比赛的形式出现,《汉字英雄》以个人比赛的方式出现。两个节目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参赛选手,也都有现场点评专家。专家从字音、字形到字义、词义,甚至用途、出处的专业解释不啻于一堂堂高水平的语文课。由于收视率高,汉字书写类节目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廓清了认识,规范了汉字书写。电视屏幕其实是一个远程教育的平台。

2013 年8 月2 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复赛首场中,浙江代表队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的刘浥尘准确写出“荦荦大端”、“尥蹶子”、“核苷酸”等难度较高的词语。出色的表现不但为他赢得了“男神”的称号,更帮助浙江队挺进半决赛。在决赛中,同样是来自浙江代表队的陆佳蕾准确听写了“婉娈”一词,击败对手于加敏夺得个人冠军。在近3 个月的时间里,不少电视观众通过节目学习到了一些原本很少遇到,或者听过却写不出的难词和生僻字词,如“醍醐灌顶”、“睚眦必报”、“僭越”、“饕餮”、“纡尊降贵”等。在参赛者中有输赢和对错的区别,但是对于广大电视观众而言,这个节目无疑是一次学习机会。电视这种大众传媒很好地发挥了传播知识的功能。竞赛、比试的情境设计也增强了知识的传播效果,寓教于乐,展示出选手们各具特色的个人魅力。

节目廓清了我们平时不太较真的一些模糊认识。例如,不少同音异形字在日常书写中常常被混淆,或运用不规范。10 月12 日附加赛第一场,在“桑葚”的听写中,选手写作“桑椹”。当大屏幕呈现标准答案时,不少观众都认为选手听写错误。但是,专家点评,这个词语的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草字头的“葚”是首选字。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赛程还要求参赛者书写规范,书写中使用连笔或难以确切认清笔画者,裁判可要求重写,甚至判其离场。8 月9 日复赛第二场,选手书写“日冕”看似正确,却没有得到裁判的一致认可,原因是“冕”字上面是帽字头“冃”,选手书写不够规范。日常书写中容易模糊的“日”、“曰”和“冃”的区别在于,“日”中间的横两头均连接外框;“曰”中间的横,左边起笔的一端连接外框,右边收笔的一端与外框分离;“冃”,中间的两横均不应与“冂”相连。

节目中,央视的众位新闻主播的现场报题也为观众们示范了词语的标准读音。在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节目中,自我爆料被同学称为“字典姐”的选手陈怡羲最终夺冠。自始至终,陈怡羲不仅准确答题,更较劲地给主持人和嘉宾的读音挑刺。几场下来,连主持人看见她都不自信了。

通过观看节目,不少观众颇有感慨。有人说“再也不敢说自己语文好了”,甚至觉得自己都不像中国人了。有些字不会写,是因为提笔忘字;但不得不承认,还有很多字、词、成语真是从来就不知道、不会写。一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选手们的精彩表现和裁判、嘉宾的精深解读,让电视观众感慨中国文字的精妙,更惊叹汉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从书本到实践:传媒还应倡导学以致用

几场比赛下来,观众纷纷感叹参赛选手了不起。选手们的出色表现既展示了自身的个性特色,更显示了语言文字水平。有个现象却令人忧虑———古文、生冷字词难不倒的选手,往往难过工业用词等实用领域词汇的关口。

“改锥”、“钣金”、“铣床”等工业生产领域简、常用的词语成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男神”和“女神”的绊脚石。不仅如此,“蓖麻”、“郫县豆瓣”、“电饭煲”和“皴裂”等日常用词也难倒了一些选手。

原因可能很多,可能恰好撞上个人识字的盲点,也可能是选手多为中学生,尚未开始专业学习,对于“炭疽杆菌”、“矽肺病”等有一定专业性的词语不熟悉;还可能因为选手多是文史高手,理科却未必擅长,“矢量”、“丙烷”等词语可能不是他们的兴奋点,但也可能是因为醉心读书的同时远离了实践。过几年,选手们进入大学开始专业学习,有些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偏科”虽不是理想状态,但毕竟术业有专攻。唯独远离实践的问题真正可怕。

由于节目热播,媒体也深挖参赛选手的背景资料。媒体报道中不约而同地提到选手苦背《字典》的细节。有些选手甚至是一天一顿饭100 页字典的强度。[7]如果仅是赛前突击的手段,的确无可厚非,但是万不能变成一种常规方法。毕竟先有字,后有字典。由于字的灵活运用,字典也要做出修订和增补。用字典来限制人对汉字的理解和运用是本末倒置。

不论从哪个角度讲,脱离实践、死记硬背的风气都不可长。传媒应该倡导学以致用的风气。对于汉字书写节目,社会上也有反面的声音。有网友表示,“这个节目不禁让人想起孔乙己,茴字有四种写法。”“很多犄角旮旯的烂字很重要吗?死记这些烂东西有啥用?”[8]虽然网友的只言片语虽然语气激烈,但是这个醒提得对。希望汉字书写类的节目不要开死记硬背之风,而要畅学以致用的风气。

事实上,真正的强手并非单纯死记硬背造就,而是通过阅读、运用等综合训练产生。被称为“男神”的浙江队刘浥尘从小爱阅读,看书很杂,他的阅读范围甚至包括“《六祖坛经》、《金刚经》、《道德经》……”[9]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的状元陈怡羲虽然自称“字典姐”,却并不死背字典,而是抱着字典在实践中找错纠错。这其实是一个活学活用的过程。

大众传媒有示范的作用,也有授予地位的作用。在比赛中获奖的代表队和选手受到了肯定。这种肯定不仅包括他们的成绩,还包括他们的学习方法等其他方面。作为一项既有主管部门支持,又有媒介关注的赛事,明年、后年若还举办,各地会不会积极备战,家长学生日否会趋之若鹜?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更有利于汉字书写的继承和发展,不至于把路走偏走窄?传媒还要做更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探索。

四、从学生到成人:能否“扩大战果”存在难题

《中国听写大会》复赛第一场中“癞蛤蟆”一词,竟然难倒大批成年人。场外成人听写中,约七成人没有正确书写。[10]这种情况并非个例。事实上,导演组首先按照10 级难度的构想出了第一份测试题,成人测试组正确率只有40%。试题拿到测试学校,学生的正确率超过80%。经历过两次升级之后的试题用于各地初赛,结果入选正式参加复赛的选手,正确率还是超过80%。[11]一群成年人比不过一群神孩子是大家的共同感受。

如何将汉字书写节目在这个暑期取得的战果扩大,从学生扩大到成年人和全社会,还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真正容易提笔忘字的是成年人,参加比赛的却是中学生。其实,由于写作业等原因,实际上中小学生群体手写的机会比较多,受到键盘书写的影响程度远没有成年人严重。虽然节目组在拉动成人互动方面也做了尝试,但是成人的参与程度还是不理想,更不能和学生相比。真要减少键盘书写的负面影响,光靠成年人隔岸观火地看孩子比赛是不够的。然而,组织成年人进行比赛和参与节目可能会遇到比组织学生参赛更多的问题。例如如何选拔组队,如何兼顾工作等。

当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汉字书写的传承不能仅仅只靠电视节目来宣传和完成。关注汉字书写、传统文化是大众传媒的工作,但并不全是传媒的责任。目前,许多部门正在努力推动汉字书写的规范普及工作。教育部于2011 年、2013 年分别印发了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意见和纲要,建立了389 所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并连续组织开展“书写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12]各方的努力和尝试尚在进行当中。不过,从学生抓起是对的,但只靠抓学生是不够的,只抓部分学校的学生就更不够了。这个工作还需要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

最大的难题在于,今天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电脑、数码、键盘等,毕竟是大势所趋。钱穆先生曾论述,“在某一地区、某一集团、某一社会,或某一民族之集合的大群的人生,指其生活之各部门、各方面综合的全体性而言,始得目之为文化。”[13]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新的技术带来了文化领域深刻的变化。汉字也好,汉语言文化也好,必须面对这种新的文化环境。对于汉字而言,键盘书写对手写带来了冲击,但困境不止于此。外语学习越来越受重视、外来文化进入、网络语言迅速蹿红都可能对其产生影响。如何应对,如何传承,的确是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成年人。今天书写比赛中的优胜者成年之后,一旦降低手写频率,习惯于键盘,仍然可能提笔忘字。乐观地说,有了这样一些电视节目的强化和引导,或许这一代孩子成年后,对于汉字掌握的情况要比现在的成年人好。悲观地说,也许这帮“神”一样的孩子成年后,也会退步得与我们今天一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电视节目给我们带来了视听的享受,经历了几个月的“汉字狂欢”之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摘要:本文从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入手,分析节目的设计宗旨,传播效果,并思考大众传媒在汉字书写传承,以及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汉字书写节目在2013年取得了成功。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廓清认识和引发关注方面作出了贡献。但是,汉字书写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今天仍然面临困境,需要全方位的关注。

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想到的 第9篇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遍应用,国人电子版排文、电子版写信、手机短信成为时下免于手写的文字“输出式”。无论是专做文字工作的新闻、出版行业的记者、编辑,还是政府文秘工作人员,甚至大学生做作业都步入了“电子稿”时代。正因为这样,中国人写汉字出现错字、别字,害人误事的沉痛教训比比皆是。面对危机四伏的汉字厄运,媒体认知,听写汉字栏目“汉字听写大会”悄然兴起,无疑能引起国人对传统汉字文化学习的重视。

汉字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创造之一,是它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之根,是维系、凝聚大中华的纽带。书写汉字,可以对这一古老而又极具活力的文字产生敬畏之心,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中国人写不好汉字、不会写汉字,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很大责任。我们不重视识字写字的教学。识字写字的教学在一、二年级比较重视,过了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就很难见到了。语文课堂上只见围绕着课文内容教师问学生答,识字写字让给学生“自学”了。即使看到一些识字写字教学,也都是蜻蜓点水,做做样子。听写词语,在语文课堂上更是销声匿迹,甚至有人把它看成是浪费时间的行为。现在学生写的作业很多,各种补充习题、练习册、学案、试卷等忙得学生抬不起头来,虽然我们老师也要求学生把字写好,但这么多作业量,学生要“奋笔疾书”,书写质量可想而知了。再说,考试时,只要写对就行。语文考试成绩高的学生书写质量不尽人意的大有人在。我们一些语文老师语文素养也有待提高,把“尴尬”的偏旁写成“九”,把“冕”的上部写成“日”,把“莘莘学子”读成“辛辛学子”的大有人在。教师的书写理应成为学生的榜样,但大多语文教师不再练字,备课告别了书写,“三字”不过关,不像样的大有人在。

这样的语文教师,这样的语文教学,怎能教出热爱汉字的中国人!

如今,我们感到了汉字的危机,国家开始重视汉字的教学,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加强识字写字教学。提出识字写字不仅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并在各个学段提出明确的写字要求,明确规定了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的书写,还要求各地开设书法课。这些要求、这些重任要靠我们语文老师去落实、去坚守。拯救汉字,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提高对写字的认识,也要提高学生对写字的认识,我们要认识到写好汉字是一个中国人必须的,是爱国的表现。我们教师要练好“三字”,时时、处处给学生以榜样。我们每堂语文课都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要挖掘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感到汉字的美,感到学汉字是有趣的,而不能只是“严格要求”“机械训练”,结果学生字是会写了,但学汉字的兴趣没有。我们要把写字纳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之中,不仅要写对,也要写好。作业布置量要少点,要求学生写好点。我们要组织各种写字比赛,如听写比赛、书法展览等,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培养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习惯,遇到生字能查字典,搞清它的读音和意思,而不能乱读乱猜……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第10篇

听写水平差强人意,那么识读水平又如何?我曾经用《新华字典》自测过自己的汉字识读水平。结果是更糟糕,比我自己估计的低许多。我随机翻开《新华字典》某一页,取该页第一个字识读。翻重复者不算重来,总共200次。结果是只有1/4的字是我掌握的。标准是能够读出全部正确发音、说出全部字义、搭配成2个词。其他3/4的字,不是读不准,就是不知多种发音;要不就是字的意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发现,大多数失分的字都是“认识”的,知道它的意思,甚至平时经常在用,却是读错发音。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三条:一是四声不准;二是前鼻音与后鼻音混淆;三是分不清是否卷舌音。自己的强项则是繁体字都认得并且写得出;异体字也基本掌握。究其造成强弱项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小时候学的是繁体字,而且当时还没有推广普通话,所以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可见小时候的语文学习关系到一辈子的汉语水平。成年以后再改就难了!

在自测中我对汉语汉字的复杂也是感叹不已。例如一音多字,一个“ying”的平声读音,竟有14个字与其对应;全部四声,共有43个字与“ying”对应!反之,一字多音,一个“和”字,共有6个读音,不仅可以在不同语句里读“he”的全部四个声部,还读“hu”(打麻将术语)和“huo”(和面,将面粉加水揉成面团)。唉!不下工夫还真学不好汉字,更不说听读说写全面掌握汉语了。难怪连曹可凡这样的资深电视主持人也要把《新华字典》随身带着随时查对了。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第11篇

节目邀请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在内地受教育的港澳台学生组成32支代表队参加,形成紧张精彩的多场次晋级比赛框架,并共计形成12期电视节目,每期节目时长90分钟。在中央电视台第10套科教频道暑期档周末黄金时间播出。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在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根基里,蕴藏着不可侵犯的民族尊严、崇高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是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中国符号,是中国贡献于人类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但汉字又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

现在,越来越多地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如果未来几代人汉字书写能力持续普遍下降,文明传承的品质就会形成缺损。

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选拔出一个榜样式的“天才少年”,更在于倡导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做起的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从而建立起一项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承活动。

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是本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学术讲解人,在向记者引用余光中上述话语时她激动不已:“汉字不仅仅是中国人交流信息的符号,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象。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感 第12篇

本次赛制是来自不同省市区的32支代表队按地域交叉编为8组进行初赛,产生进入复赛的8强。8强进行两场复赛,产生进入决赛的两强。所有未进入决赛的各队中表现最佳的选手将进行一场附加赛,附加赛获胜选手也将进入决赛。到现在为止已经是附加赛结束,只等待最后决赛的时刻了。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正确的书写又是汉字传播的前提。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们心中,却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这种汉字情节。说实话看到学生们听写的那些词,我是非常的汗颜,感觉自己就像是文盲,而我们的学生选手们太强悍了!真是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给他们一个字“牛”啊!

汉字听写大会小柯同学也是看得津津有味,主考官每报一个词之后他都告诉我他会,最开始我会非常诧异,觉得怎么可能他都会?随着他的演示我终于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会”!虽然他并不认识那些字,但是他已经学了拼音,在主考官报出一个词之后,他就会将这个词的拼音跟着拼出来,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会”了。当然,虽然是这样的“会”,但我依旧是高兴的,至少感觉得到小柯是在自己的意愿下在快乐地学习着。

听写中,考官不但要报词,还要解释词意,或是引用出处原文读句,或是适当予以造句,且有专家补充释义,更是有场外评论员进行词语解说,场内外是高手如云,这让我们能更深入地对词语进行理解。汉字的魅力让人折服,这群孩子的魅力更让人倾倒,孩子们的涉略面之广不得不让人钦佩!一边看我都会一边和小柯聊聊,总结了下还是要多看、多练,也就是有了大量的阅读及练习才最终成就了孩子们自己的个人魅力!所以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递,这次听写大会是真正实践了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唤,我是看得特别激动的!

在这里我也特别向各位推荐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可以让孩子也感受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还有最后的决赛没开始,总之我是非常期待的!相信你也会期待的!

我对文化类的节目都很感兴趣,老师说南昌二套这个月又推出了新的节目,它就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老师让我写一篇观后感,我连声叫好,因为汉字是我们的母语,我怎么能拒绝母语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个节目这么好看。它让我认识许多我没接触过的词语,还让我明白这个词语的意思。瞧!我又在急匆匆地吃饭了,因为今天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决赛。

我吃完饭,马上冲到客厅,打开电视机,调到南昌2台,还好,才刚刚开始。

这次一共有4组参赛的学校,每组都有好几个大哥哥大姐姐,他们虽然在剑拔弩张的赛场上,可是依然很冷静。这时,我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那里了。随着念题者的念题声,紧张的比赛开始了。在比赛的时候,除了念题者字正腔圆的播报,其它的人都很安静,似乎怕只要一吵闹,参赛的人就会分心,影响发挥。全场安静地连掉根针也听得见。

经过几轮的比赛,终于快分了个高低了。场上只剩两组参赛学校,一组只1个选手,另1组剩下两名选手。他们两组都非常紧张,因为如果输了就白费了这几个月的准备,所以每个人都非常认真,想奋力一搏,取得本场的冠军。

最后,因为“楞伽经”这个词两组都淘汰一人,但是南昌市第二中学还剩一名选手,所以,最终赢家是南昌市第二中学的选手们。听到了自己学校的名字,其它南昌市第二中学的代表全部从后场上去拥抱那位场上仅有的选手,此刻,他们是多么光荣;此刻,他们是多么激动;此刻,他们是多么开心!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 第13篇

前段时间, 主要内容为汉字听写的竞赛类节目《汉字英雄》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闪登电视银屏, 获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几乎一炮走红, 在众多大型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 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汉字听写类节目的红火, 让许多选手以及观众惊叹已经“不会写字”, 也再次激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担忧。

一、汉字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 请允许我对汉字做诗意的阐述。汉字犹如一条长河, 其滔滔江水汲取了广博的中华文明之精华。这些文化精髓在江水中似鱼儿般畅游着, 汉字像时空隧道一样, 把古人和现代人联系在一起, 让彼此互相沟通。汉字仿佛血脉一般, 流淌着祖先的深邃的思想文化之血, 并将这富含文化养分的血液深深地注入了每个华夏子孙的心中, 让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并且汉字让我们的文化代代传承, 我们是从汉字中体会到了《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风韵, 我们是从汉字中了解到了《三国志》中汉末晋初那个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年代, 我们是从汉字中感受到了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不羁, 我们是从汉字中体验到了苏轼“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似水柔情。

二、现代人对汉字生疏的原因分析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生, 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是将书写汉字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手段的, 汉字的书写在我们的学习中可谓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我身边的一些成年人, 由于工作的需要, 大多采用计算机进行办公, 这样书写文字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 “提笔忘字”更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作为高中生的我, 看到这样的现象, 往往内心总是充满担忧的, 害怕自己长大参加工作后, 也会变得对汉字越来越生疏了。

去年的一档电视节目, 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下子掀起了一股“汉字热”的大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单单是汉字的听写, 在专家解说、考词释义、例句演示的过程中, 还触及到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我也心潮澎湃的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多期节目, 也跟着电视机里的少年选手们一起答题, 不得不说, 大量的稍微生僻甚至是熟悉的汉字在紧张之余都是写不出来的。这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自己在汉字书写方面的不足, 电视里的优秀选手们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那么,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现代人对汉字的生疏呢?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从表面上来看, 很多人都把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归咎为电脑以及手机键盘输入法的冲击。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 人们更愿意选择一种更为简单、快速、便捷的书写工具, 计算机输入法应运而生。利用键盘输入的确要比手写汉字来的快速而且准确率高, 因此计算机输入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和办公常用的书写方式。然而这只是表面的原因, 导致人们对文字生疏的最关键的因素是现代人对汉字敬畏之心的缺失。

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 人类最开始书写汉字用的是刀笔, 后来发展到软笔, 再到硬笔, 一直到现在的计算机输入。可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先进的书写工具的诞生也非常有利于汉字和文明的进一步传播, 因此对汉字书写的生疏, 归根到底还是人们逐渐缺失了那种对汉字文化的敬畏之心。这就导致了人们不愿意提笔写字, 对待汉字的态度也是十分草率的, 写出来的都是错字、别字, 甚至写错别字已慢慢成为一种风尚。另外, 很多人都认为汉字书写是不值得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的, 社会上似乎已经不怎么重视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了,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很多人都没有练就一手过硬的汉字书写基本功。就我们高中生来讲, 我只记得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临摹过硬笔书法, 而高中课业的繁重更是导致我们没有时间去认真对待汉字书写这样一件事情。其实学生时代正好是培养汉字书写能力的黄金时期, 然而这个时期由于种种原因, 汉字书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

三、传承汉字文化的具体策略

每一个中国汉字都是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印记, 都是华夏文明共同记忆的承载体。因此, 对汉字书写的远离, 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技能的远离, 而是意味着我们离中华文化的核心渐行渐远了。当务之急是要重塑对于中国汉字的敬畏之心, 做到对汉字书写的珍惜和重视, 对此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第一, 要推广某种文化, 营造这种文化的氛围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重塑对中国汉字的敬畏之心, 就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正确书写和使用汉字的浓厚氛围。这其中重点要加强对汉字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都要提倡汉字书写, 也可以将汉字书写能力作为考核学生的重要指标。小学和中学要利用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将语言文字的学习融为一体。在这方面, 北京市便做出了表率, 据相关报道, 2013年10月21日,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了最新的中高考改革方案, 方案中降低了英语分值而提高了语文分值, 由150分增至180分, 汉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第二, 要从我们每个人认真做起, 中国汉字文化的振兴归根到底是要靠我们每个人去努力的。作为当代高中生, 我们要认真学习汉字, 做到正确书写, 不写错字和别字, 课本中的生字要做到全部掌握。另外要多利用课外时间扩大阅读面, 多去见识和认识一些其他词汇, 并做到尽量掌握。其中一些容易发生书写错误的汉字以及词汇要做到多加练习和书写, 争取杜绝错字和别字。我们每个人都要在享受计算机键盘输入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同时, 也要有意识的通过多写多读来领略中国方块字博大精深的美感和内涵。

第三, 要推广和普及汉字文化, 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宣传工具。比如一些学术团体可以针对汉字文化进行一些专门的学术讲座;学校也可以经常举办汉字的听写大赛之类的比赛, 调动同学们学习汉字的热情;电视台更是可以以节目的形式来宣传汉字, 这种时尚、新颖的节目形式更容易引发全民的关注热潮。

四、结语

汉字作为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它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用于交流和记录的符号, 而在其中蕴藏了更为丰富的中华文明的内涵和底蕴。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 使得汉字的美感大大减弱, 这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作为当代的高中生, 我们要勇于肩负起振兴中国汉字的重任, 重拾对于汉字的敬畏之心, 在规范正确的一撇一捺中认认真真将汉字书写的光荣使命传承下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 美丽的中文不老,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然常在”。

摘要:汉字是中国独有的语言文化符号, 然而身处计算机时代的我们, 却离书写汉字的距离越来越远。央视的一档汉字文化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又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汉字文化的大讨论。身为当代的高中生, 我深感到中国汉字传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仅就我个人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必要性的问题发表一些拙见, 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 第14篇

【关键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学习;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由河南卫视与爱奇艺网络视频联手打造的《汉字英雄》以及由中央电视台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分别于2013年7月11日和2013年8月2日登上荧屏。自播出以来,《汉字英雄》的收视率保持在0.6%至0.8%[1],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大会》)自第四期起收视率已突破2%,第五期更攀升至2.16%——收视观众达到了1.2亿[2]。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汉字书写也愈发依赖于各种电子产品的输入功能,而此输入功能中的拼音联想功能能让人们无需仔细思考便迅速打出想要的字,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如今十分普遍的“提笔忘字”现象。“汉字像是从宇宙大爆炸的时代就诞生了一样,你永远说不清它的年龄。它的组合千变万化,那种美是无可言喻的。文化是人类的基础和灵魂,而文化需要差异性、独特性和个性。汉字是独特的,没有任何一种其他文字可以代替;中国文化是独特的,它会绵延下去,永远不会消失。”[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如是说。汉字是中华民族语言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寄托,正因为此,《大会》打出了“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的口号,旨在呼吁人们重视汉字书写,提醒人们莫忘汉字书写基本功。

《大会》每周五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和科教频道(CCTV-10)播出,它的参加者是从全国各地选出的32支初中生级别(13—15岁)代表队(每队8人),担任裁判和解说的是国内语言文化专家,担任主考官并负责宣读、解释词汇的是央视著名播音员。《大会》采用三级赛制,先将初赛胜出的32支代表队(共160人)通过复赛产生8支代表队(共40人)进入半决赛,再从半决赛中产生2支代表队(共10人)进入最终的决赛。其他未能进入决赛的30支代表队中表现最优秀的一位队员将进行一场附加赛,争夺最后5个决赛名额。这5位队员将与进入决赛的2支代表队(共10人)的各位队员一同进入最终的决赛,参与《大会》冠军的角逐。《大会》在场下设置了由10人组成的来自不同行业的 “成人体验团”,他们与各队队员同步听写汉字,并由场外主持人即时宣布他们的书写正确率。如此充满趣味性的教育类节目,无疑为各种歌舞选秀节目泛滥的暑期荧屏带来一股清新之气;而如此高的收视率,也充分证明了人们对汉字学习的重要性的认可。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有关中华民族通用语言的教育。《大会》作为以汉语言文字为主体的教育类节目,有可能会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汉字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将重点分析《大会》可能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影响,兼述其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

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大会》不仅展示了一些汉字的标准字形,推广了一些汉字的标准读音,解释了一些汉字的正确字义,也会从其他一些方面对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和语文学习产生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大会》能强调一些易错字词的正确写法,并提醒中小学生重视汉字书写基本功。比赛中,从全国各地脱颖而出的选手们却不会写“蜈蚣”“矫健”“焦炭”等耳熟能详的词,有时也会在如何写“癞蛤蟆”“蹿红”“攥拳头”“粘稠”等常用词上犹豫不决。《大会》场下的10人“成人体验团”书写情况更是不容乐观,“戳脊梁骨”“滂沱”“捋胡须”等常用词的书写正确率只有10%。当选手写不出“耳熟能详”一词时,场外主持人也不禁调侃,这些“耳熟能详”的词真要写起来,结果却是提笔忘字。《大会》正是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人们意识到“提笔忘字”现象的严峻性,也能提醒广大收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要勤于手写汉字,不能轻视汉字书写基本功。

其次,《大会》能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充其词汇量。《大会》的词汇来源不仅是中小学生们的实际生活,也涉及自然、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方言、术语等方方面面。对于参与《大会》的选手们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认识并理解这些词汇,从而增加脑中的词汇储备。对于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一方面能够通过收看节目积累词汇;另一方面,他们在看节目的过程中也会重新审视自己阅读质量和阅读范围,为以后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提高词汇积累的水平做准备。

再次,《大会》能够推广普通话,促进读音规范。节目中,来自云南的少数民族选手缤玛永宗说,因为在家里都是讲少数民族话,所以普通话的发音不是很标准。她觉得,参加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这样一场汉字盛会,无疑能为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推广起到推动作用。《大会》的主考官们,都是著名的新闻主播:《新闻联播》的主播郭志坚、李梓萌、郎永淳,《新闻30分》的主播李文静、章伟秋等。由他们字正腔圆地宣读并解释词汇,不仅是能为汉字词汇的标准音做出示范,也能纠正一些经常被误读的词汇的发音,如常被读错的“三聚氰(qíng)胺(àn)”“暴殄(tiǎn)天物”等。

最后,《大会》能丰富中小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大会》上,主考官在宣读词汇的同时,也会向参赛选手和观众们解释词汇,而这些词汇中,有不少来自经典的古诗文(如“杯盘狼藉”“舴艋”“箪食瓢饮”)、成语故事(如“按图索骥”“东施效颦”“瓮中捉鳖”)、中外神话小说(如“貔貅”“清癯”“缪斯”)等,对这些词汇的了解和学习,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课外语文知识积累。此外,通过观看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大会》比较钟爱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的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这类词汇在节目中频繁出现,为中小学生们接触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增加了机会,容易引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因此,《大会》不仅能引起中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视,帮助中小学生积累课外语文知识,也有效促进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喜爱和传承。endprint

二、《大会》对中小学生汉字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

毫无疑问,《大会》能给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汉字学习带来很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有些呈现形式,也可能给学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而这些负面作用,集中表现在汉字学习方面。

第一,《大会》只管书写结果,不管书写过程。首先,《大会》名为“大会”,实为“比赛”;其次,在书写结果的评判上,只要最终呈现的字形基本正确,即书写结果就判定为正确——这多少让我们看到了我国考试制度的影子。为了保证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而将《大会》以比赛的形式呈现,这点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只管汉字的书写结果,不管汉字的书写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造成很多的负面后果。在《大会》的第一期,上场的第一位选手新疆队的王亚霁就将“光绪”的“光”的第一笔写成了“丶”,而实际上,在小学课本中,“光”的第一笔应是短“︳”。此外,还有选手将“火”字边的第二笔短“ノ”和第四笔“丶”连写为“ㄑ”,这明显是一种错误的写法。但是,不管是汉字的笔画写得是否规范,笔顺是否正确,架构是否协调,甚至忽略某些字明显的错写,只要最终呈现在评委眼前的是一个字形基本正确的汉字,选手即能过关。这样的评判方式,对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导向,对于刚开始学习书写汉字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负面影响更是无法估量。

第二,《大会》只看字形正误,不管字形美丑。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金越对《大会》这样介绍道:“这不是一个浮躁、奢华的秀场,呈现出来的状态可能非常单纯、简朴,但却可以吸引最广大的观众在电视机前同步参与,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从节目呈现的效果来看,金越对《大会》的这番评价似乎十分中肯。但是他的这一评价与我们看到的节目实况有一点不符,即节目更多地让我们领略到的是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美,而汉字的字形之美,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1—2年级学生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7—9年级的学生要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要能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节目中,参赛选手所写的汉字只要字形正确,写得是否美观不会影响到他们最终的成绩。电视机前观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们可能不一定清楚一个词写得是否正确或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写得是否美观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只论正误不论美丑,很有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汉字的字形之美不那么重要,将他们的汉字学习带进另一个误区。

第三,《大会》过于偏爱冷僻字词。在识字与写字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7—9年级(初中)学生提出的要求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而《大会》出现了很多超出了中学生实际使用范围的字词,如“裂璺”“酆都城”“翁同龢”等,甚至有的字在电脑上都打不出来。2013年11月12日的《长江日报》发表了题为《“汉字听写大会”口水战再度开打 我们该认识多少字?》的文章,对此现象做出评论:“有些冷僻字,专家们自己也未必都会写,却正襟危坐在那儿考孩子,多少有点不厚道。”诗人杨黎更是将《大会》形容为“一场幽怨的复辟”,他认为《大会》没有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却是在向学生的耳朵灌输一套在八股时代也少之又少的酸腐腔调,让学生把美好的青春浪费在了死记硬背那些僵尸般的文字上。这种评价也许有些过激,但是它确实指出了《大会》在有些选词上过于冷僻的缺点。过多的“僵尸般”的文字,很有可能给中小学生造成“汉字很难学”或“汉字很没意思”的错觉,降低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四,《大会》过于偏爱笔画复杂字。《大会》的参赛者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类拔萃的选手,节目导演关正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有的参赛选手从9个月就开始识字、3岁时已经能认识3000字,把《现代汉语词典》完整听写过3遍的也不在少数。所以,为了保证比赛的精彩,必然需要提高比赛难度。适当提高比赛难度,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会》似乎将难度提高的重点放在了单个汉字的笔画的多少上,如“饕餮”二字、“卖官鬻爵”的“鬻”、“时乖命蹇”的“蹇”等。如果将时间都花在记背这些复杂的笔画上,那便可能真如杨黎所说,学生“美好的青春”要被白白浪费了。事实上,很多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字组成词后学生们未必知道它的意思,如“附识”“晦朔”“神宇”等。这些词不仅字形简单,而且更加实用。对于中小学生的汉字学习而言,应该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对中小学生的汉字认读听写和语文学习是有很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的。它能推广汉字正确的形、音、义,扩充中小学生的汉语词汇量,激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并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恰如《大会》宣传语,《大会》实际所体现出的大会精神,正是“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会》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家长们看了节目后,切不可盲目跟风地要求孩子们背字典或记“僵尸”文字,而应从实际出发,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帮助孩子们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从《大会》汲取成功经验以辅助汉字教学。

参考文献

[1]南竺君.《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3(7).

[2]滕慧群.文化教育与娱乐竞赛共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印象[J].声屏世界,2013(11).

[3] 许莎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导演接受本刊专访,关正 文:让大家都来关注我们的汉字[J].环球人物,2013(23).

作者简介:姚欣,女,1990年生,江苏连云港人,扬州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语文),导师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梅尚筠老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一期06-14

中国汉字听写大赛汉字06-04

汉字听写大会策划案09-16

汉字听写大会个人赛09-16

汉字听写06-26

汉字听写用纸09-05

汉字听写题目09-08

汉字听写大赛方案09-08

汉字听写比赛系统07-16

汉字听写大赛策划07-16

上一篇:高速公路收费所值班长述职报告下一篇:我就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