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2024-07-26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精选12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1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一、内容:小学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4:we love animals(B)let’s learn let’s do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听到的动物词汇识别相应的图片,能根据图片说出单词:bear squirrel pig mouse bird elephant.2、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充满自信,敢于开口,乐于模仿,勇于表演。

3、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听、说、认、读六个关于动物的单词。

四、教学难点:

模仿动物的动作,单词:squirrel elephant的发音。

五、教学准备:

1、六种小动物的头饰。

2、六种小动物的图片和单词卡片。

3、学生自带的相关的动物图玩具。

六、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时所执教的对象是本校四年级一班的学生,虽然是四年级,但是由于地区的特殊性,他们和三年级的学生一样都是刚接触英语课,对英语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但孩子们的兴趣持续不了多久,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的兴趣能持之以恒。

这个班由58名学生组成,其中有三名学困生,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他们善于表演,乐于模仿,接受能力也比较强,每节课所要求学会的内容也都能够掌握,但三名学困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2、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动物这个话题B部分的第二课时,因动物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而学生在上一课时中也已经学过一些关于动物的单词,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是不太困难,本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对六个单词能听、说、认、读。并能作简单的表演。

七、教学设计思路

1、Revision

①、日常用语会话:what’s your name? How are you ? Good

morning等,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熟练的运用前面学过的问候语及口语进行会话。

②、复习第一课时中学过的几种动物,要求学生用“I have a „”的句型说出来。

2、presentation

通过动物头饰,动物图片进及单词卡片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产生想学的欲望,达到听、说、认、读的目的,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practice

采用Guess animals

Do as I say

Find frinds 的游戏来操练几个单词,让学生在表演中、游戏中获取新知。

八、教学过程

(一)warm up Revision

1师生问候导入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Good morning ,Miss wang

T: How are you?

Ss:I’m fine ,thank you ,how aye you ?

T:very well,thanks!

2、Now,boys and girls ,let’s sing a song,ok?播放歌曲“old Macdonald”,学生边唱边表演。

3、Now ,let’s act do the dialogue,表演B部分let’s talk 的对话内容。

(二)Presentation

1、Guess ,what’s in my hand?让学生猜老师手里拿的什么动物卡片,当学生用汉语说出老师手里的动物时,教师拿出卡片说:“Look ,I have a pig , read after me :pig pig pig.引导学生反复练习这个单词。

2、拿出小猫的头饰说:“Look , this is a cat.who wants to be cat ,put you hand up please.让一个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问:“what would you like ?”教师提醒学生用汉语回答:小猫喜欢吃老鼠,引出“mouse”这个单词,同时出示老鼠的图片,引导学生跟读单词。

3、Which animals nose is the longest in the world ?学生回答是大象,引出单词“elenphant”出示图片,Look ,this is elenphant,read after me :elenphant.4、教师戴上小松鼠的头饰,跟学生打招呼:hello , I’m a squirrel,Nice to meet you.教读单词“squirrel”.5、Now ,boys and girls ,let’s sing a song ,ok ? 师生共唱歌曲“Teddy bear ”

教师出示玩具熊: Look ,this is bear 教读单词: bear.6、做小鸟飞的动作让学生说说是什么动物,引出“bird”, 教读单词:bird

7、以TPR教学法教 Let’s do 中表示动作的单词:Hunt walk climb fly jump 然后学生起立,听let’s do 的录音做动作。反复练习几遍。

(三)practice

Now.let’s play games ,ok ?

Game one :Guess animals

教师拿起动物头饰背对学生,让学生根据形状猜出是哪种动物,猜得最快的同学到前面来戴上头饰说:“hello, I’m pig.”其他同学回答:“Hi ,pig ,nice to meet you!”以此类推操练其他单词。

Game two :do as Isay

教师发指令,全班同学做动作,做错的同学随时坐下,最后哪一组站着的同学最多,哪一组就获胜。

Game three: Find frinds

教师先把动物的头饰发给几个同学,到黑板前面站好,再把单词卡片和图片发给其他的同学,由站在前面的同学“where are my friends?”拿着相应图片的同学就回答:“I’m here!”然后跑到戴头饰的同学旁边。教学评价:

在教学本课时的时候,我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把单调的单词教学上成了一节有趣的活动课,每一个单词的教学都设计了一种不同的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去接受新知,在学生初步认识单词后,我又设计了“Guess animals ,Do as Isay , Find frinds”几个游戏进行趣味操练,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让整节课充满欢声笑语,学习氛围十分浓厚,整堂课也显得轻松愉快。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感到了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对学生口语训练程度不够,虽然也注重了面向全体学生。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末能掌握,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v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2篇

教学构思:

浮与沉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浮与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浮与沉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探究活动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工作图片。2.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二、认识浮沉现象:观察木块和石块。

⑴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做“浮”。⑵把石块放入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做“沉”。

三、提升原有认知 ㈠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1.教师出示10种身边的物体,提问“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出示实验要求:⑴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⑵实验是要注意,物体放在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溅出⑶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的在表格对应的地方画↓,浮的画↑。

3.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㈡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1.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那么我们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

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

(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⑴把里面灌满水 ⑵用沙子填满。

⑶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

师:嗯,装空气不行,装其他东西就可以了,对吧? 4.引导学生穿插玻璃瓶在在水下中的沉浮现象。⑴启发学生在玻璃瓶里装水改变玻璃瓶沉浮。我们这里没有石头也没有沙子,怎么办?(装水)。

⑵学生分组实验,往玻璃瓶中装水,玻璃瓶很快就沉下去了。⑶启发认识改变玻璃瓶轻重,观察玻璃瓶沉浮。

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

⑷玻璃瓶变重了它就由浮变沉,能不能让它再浮上来?(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玻璃瓶由沉变浮)

⑸学生记录实验情况并整理资料。⑹启发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摘要1:把水倒掉会浮上来。2:我有个问题,就是在水里怎么把水倒掉去?3:把它捞出来再倒。

⑺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

⑻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改变玻璃瓶的重量(板书:改变重量)

(点评:在教学中采用学生生活中的结构材料“玻璃瓶”启发学装水或者倒掉水改变物体的重量,也是沉浮的情况也发生变化,这样的探究活动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再同时利用一些结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学到很多,在学习中重视学生的科学探究,不管是活动还是讨论,表现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报告单以及数据,都体现让学生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

四、拓展

PPT出示图片:死海上漂浮的人用了什么浮沉原理?

五、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师进行补充。

六、板书设计

浮:轻、大:泡沫 木块 乒乓球 带盖塑料瓶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3篇

片段一:课伊始, 趣亦生

在热身活动中, 教师就让学生在简单熟悉的字母歌曲中听听唱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的状态。简单问好后, 当学生还处于站立状态下就进入了紧张的比赛活动中, 听一听, 做一做。

T:Show me letter“B”“H”“F”“K”“M”, etc.

评析:热身活动的内容安排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也让学生在流动的音乐节奏中发展了音乐智能。众所周知, 儿歌是一种将语言知识转化为音乐智能的最便捷、最直观的方式。唱英语字母儿歌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字母的兴趣, 调节学习情绪, 促进对字母的内化和吸收。

片段二:字母教学呈现环节

T:Look carefully!What letters can you see? (让学生仔细观察如下米字格, 发挥想象可以找到字母如, H, E, F, N, T, X, etc.)

S1:I can a big letter H.

S2:I can see a big letter E.

当学生通过观察, 说出了一个观察出来的字母时, 教师及时地利用PPT的放大与缩小功能放出相应字母, 在此环节中同时引出了本课的新字母X。

评析:在刚开始学习字母时, 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字母形象的记忆。一开始就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在脑中建立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情之间的桥梁,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画出自己独特的字母象形图, 就因为学生对字母的熟练掌握才能利用自己的视觉空间智能, 从简单的米字格中找到那么多个字母。

片段三:小故事分成三小段, 并有字母的书空

需要学生填写相应字母, 本课时为字母书写的教学, 所以最终的大活动必须落实到书写。

Girl:Hi, I’m fox. (女孩一边说台词, 一边把用右手打招呼, 然后手心朝自己做自我介绍状)

Boy:Hi, I’m zebra.

Girl:Hi, zebra.Let’s go to the zoo.

Boy:Great.

(两动物碰面后, 热情打招呼, 并决定一起上学去, 表演出背着书包蹦蹦跳跳欢快地上学校的样子。在去学校的路上经过了一片葡萄林, 发现了熟得发紫的葡萄)

Boy:Wow!So many grapes. (表现出很惊讶和欢喜的感觉)

Girl:I like grapes. (女孩看到成熟的葡萄, 高兴极了, 忘形地直流口水样, 一直跳着想摘到葡萄)

Boy:Come on, Fox.Oh, No... (演斑马的男孩一边给演狐狸的女孩加油, 一边自己也尝试地跳起来摘, 最终失败了)

Girl:I don’t like grapes.Mmm.The grapes are sour. (女孩摘不到葡萄, 自我安慰起来, 我才不喜欢葡萄, 葡萄是酸的。表现出那副很清高的样子)

Boy:Come on, Fox.Let’s play the yellow yo-yo. (男孩看着女孩失望的样子, 就安慰她, 拿出自己的玩具yo-yo跟她一起玩,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Girl:It’s OK.Let’s go. (然后朋友俩高兴地走了)

评析:在小学阶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故事就是生命”。学生通过故事这个载体脱离了机械、呆板的语句传授模式, 利用故事可以比较容易地搭建起所有本课时的字母与单词, 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画面。故事教学给学生建立起一定的英语语感, 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案例反思】

我们应该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 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 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能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发展、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多种智能。

参考文献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4篇

表演《草原上》。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为四四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歌曲的第2~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爽朗豪放的性格,倾吐了牧民对家乡无比的热爱和赞美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草原上》,通过听、唱、舞、奏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能认真学习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掌握好一字四拍处的拖音,并能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3.能即興编舞、编配伴奏,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草原上》。

【教学难点】

一字四拍处的拖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教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能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做律动)。

2.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音乐导入,进入情境

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看一看、走一走。请大家看后说出这是我国的哪个少数民族?你是怎么知道的?

(1)播放课件《草原风光》(背景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

(2)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讨论。

(3)师小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今天我们要来当一回蒙古人,唱蒙古歌,跳蒙古舞。

2.播放歌曲《草原上》。

(1)聆听歌曲,说说歌曲唱出了草原的哪些特点。

(2)用听唱法学习歌曲,轻声地跟着录音范唱学习歌曲。

(3)听辨音的长短: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唱这首曲子的时候,在同一个小节里有的歌词唱得短一些,有的要唱得长一些?哪些字唱的是长音?

一起跟着琴声练习长音,尤其是一字四拍的拖音,教师范唱,提醒学生一定要唱够拍数,声音要稳。

讲解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

(4)集体跟伴奏演唱,说说怎样才能唱出草原辽阔的感觉。

(5)再次演唱,用响亮的声音唱好长音,唱出草原的辽阔和草原人的豪迈。

三、表现与创造

1.为乐曲伴奏

(出示: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手铃)

(1)现在这里有些打击乐器,你认为用哪种乐器可以表现出长音?哪种乐器表现短音?

(2)如果用碰铃和三角铁为乐曲伴奏,在哪儿开始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用三角铁和碰铃在长音处敲击,为乐曲伴奏。

(3)如果用双响筒和手铃呢?

学生自己创编。

(4)用四种乐器为乐曲伴奏。

2.激发兴趣,创编舞蹈

加上伴奏的乐曲真好听,你们看草原上的小朋友被你们的歌声吸引了,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1)师点击多媒体,播放蒙古舞蹈。

(2)师示范蒙古舞基本动作,学生跟着学。

(3)请学生用刚学习的动作为歌曲《草原上》编排舞蹈,分小组进行。

(4)集体在歌曲的音乐中载歌载舞。

四、拓展:体验民俗

蒙古族地区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隆重的那达慕大会。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随豪放的蒙古人疯狂一下吧。

1.播放课件《那达慕大会》(背景音乐:《草原上》)

2.出示四幅画面(摔跤、射箭、骑马、挤马奶)。师选择不同的画面,全体学生做出相应的表演。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做客,学会了蒙古族歌曲和舞蹈,并且在此基础上敢于大胆创编,你们表现得都很棒,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热爱,再次唱响《草原上》。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5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P50—52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确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会在横式中表示剩余的数,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4.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教学准备:课件、盆花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在过几天就是五一劳动节了,我们学校为了渲染节日的气氛,想买一些花摆在校门口和校园内,大家请看(示课件情境图),鲜花已经运来了,但是学校对花的摆放有个要求,(示课件录音)于是同学们都安学校的要求摆花去了。你们想不想加入到摆花的行列中去呢?(想)那好,在摆之前,请先听清老师的要求。

师:我们每人都有一份这样的圆片,按每组摆5盆把它们摆在桌面上,看看你的这些花能摆这样的几组。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摆,教师巡视。(找两名学生到前面演示摆)汇报结果(教师示课件中的表格)先让演示摆的同学汇报

生1:我有10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两组。(师根据生答情况填表格)生2:我有13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两组,还剩3盆。师填表格后提问:你这3盆花为什么不再摆一组呢? 生2:因为还剩3盆,不够5盆,不能再摆一组了。

师让摆11盆花、12盆花、14盆花的同学汇报,随机填表格,并提问其剩余的花为什么不再摆一组了。

师:还有哪些同学也出现了有剩余的现象?(生举手)

有没有剩5盆花的?(没有生举手)会不会剩5盆花呢?

生:不会剩5盆花,因为5盆花可以再摆一组。师:也就是说,绝对不可能剩5盆花是吗?(是的)

学生收拾学具

师:花摆完了,我们能不能根据摆花的过程和结果列出一个算式呢? 以摆10盆花的为例让生列算式,教师课件点出算式。让学生解释算式中10、5、2的含义。

师:这些有剩余情况的如果列成一个除法算式应怎样列式呢?

以摆13盆花的为例,找生尝试列算式,生答出13÷5=2(组)师:那剩下的3盆花应怎样表示呢?(生尝试说)

教师板书讲解

师:这样的算式如何读呢?找生尝试读,全班齐读两遍。

师:剩下的这3组如果列成除法算式应如何列式?请同学们从这3组中任选一组列成一个除法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学生独立写算式,师巡视。

展示学生写的算式,并让学生读出所写的算式,教师随机点出相应的算式。

让学生观察这些除法算式,说出各部分名称,并问学生剩下的这些数叫什么数?引导得出余数,并板书。

师:这些花每组摆5盆,余数分别有几呢? 生:有1、2、3、4。

师:我们的花摆完了,让我们到学校里看看同学们摆完了没有。(课件点出小组合作算式)

师:他们还摆完呢,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吧。小组4人一起想一想,这些花按每组5盆来摆,分别能摆几组?还剩几盆?想好后,选一名同学把答案填在方框里。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借助信封中图片,按每组5盆先来圈一圈,再填结果。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随机点出答案。

师:他们的花按每组5盆来摆,也有剩余的情况,大家观察一下,余数分别有几呢?

生:有1、2、3、4。

师:和我们刚才摆花时出现的余数情况怎么样呢?(生答相同,都有1、2、3、4。)师:为什么余数不是5呢?

生:因为5盆花可以再摆一组,所以余数绝对不会是5。

师:小精灵使了魔法,把余数给变了颜色。(师点击课件)再次点击,把除数也给变了颜色。(板书除数)大家仔细观察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内观察交流,教师参与。

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了余数都是1、2、3、4。生2:我发现了除数都是5。师:为什么除数都是5呀? 生:因为每组摆5盆。

生3:我发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让生填余数○除数,齐读一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 生:余数可能是1、2、3、4、5。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师: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几? 生:余数可能是1、2、3。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也出一道题给大家做。

找学生出题,找学生回答。

师:小精灵看见大家学得不错,想出几道题来考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有)

课件点出第一题:我会填:找学生列式并填空。第二题:我会说:找学生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第三题:我会猜:让学生说出是按哪种包装方法包装的,并说出理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大家看我们这节课学得是什么呢?生答出后,师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口答)师:大家有了这么多的收获,老师真高兴,因为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学会了三年级的知识,你们真得很了不起,说说自己在这节课里表现得怎么样。(学生评价自己的表现)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6篇

学习内容: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2)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1张年历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现在是哪年哪月哪日几时几分几秒?这时刻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2、哪些是我们学过的?(时、分、秒)

3、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年、月、日(板书:年、月、日)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年月日。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时刻。

①介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个伟大的日子,请大家读一读这时间。

②展示奥运会开幕式的图片。这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同学们知道是哪年的7月13日么?(2001年)

③还有很多有意义的日子,来看看。出示植树节图片。(3月12日)六一节(6月1日)

2、学生介绍有意义的日子。

一年中还有哪些有意义值得纪念的日子?大家一起在年历上标出来。

(人手一张年历,各种不同的年份)学生汇报。

3、自主探索,发现年历的知识。

年历上有这么多有意义的日子呀,其实年历上还可以找到很多信息和知识!请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下,看看哪组获得的信息多。

4、学生汇报探索到的有关年历的知识。

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

③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小月)

④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⑤一年有365天,366天。(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算一算,用什么方法算好呢?)

31×7+30×4+28=365天 31×7+30×4+29=366天

5、学习大月小月的记忆法。

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么?用什么方法记忆的?(让学生说说,学生知道让学生来介绍。)

①拳头记忆法。

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一边指一边读:一月大,二月少,三月大,四月小……(二月不是小月,我们为了方便记住它比别的月份都少几天,我们读二月少),七月大,八月大……(七月完是八月,这2个连着的月份都是大月)……

②用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腊是十二月,这是帮助记忆大月的歌诀。)

这么多记忆的方法,现在考考大家,老师说一个月,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快说出这个月的天数?(最后问到二月,有人说28有人说29)

6、学生质疑,引导解决。

现在同学们对什么问题还有疑问?引导学生提出(1、到底什么时候是28天,什么时候是29天呢?

2、为什么要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①一起来研究下这特殊的二月。(每位学生来说下自己手中的年历2月份的天数,)

②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四年一闰)

介绍平年和闰年。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③为什么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④那奥运会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1994年呢? ⑤你们是哪一年出生的?你们出生的那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实践、自主探究新知。)

7、有关闰年的小练习。

你们过了几个生日了?小明的生日是2000年2月29日,请问他到现在为止过了几个生日了?

三、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汇报)

2、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马上就要下课了啊,时间过得真快。那我们这节课不仅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还学到了要珍惜时间!

老师摘录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和大家共勉。(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四: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2012年3月23日8时01分16秒

一年有12个月

一年有365天

31×7+30×4+28=365天

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

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小月)

二月份:

28天平年

29天 闰年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闰年一年有()日,其中二月份有()日。(2)闰年上半年有()日,下半年有()日。

(3)德兴市308学校创建于1933年10月,到今年10月是她()岁的生日。

2、判断。

(1)每年都是366天()

(2)除了二月外,四、六、八、九、十一月,每月都是30日()(3)小明出生于1999年2月29日()

3、拓展思维

春子明天将去北京旅游。她把旅游7天的日历撕下来放在挎包里。发现这7天日期的和刚好是140,今天应该是几日?(7天旅游天数包括出发和回家的天数)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主要体现在:

一、创设生活的、有意义的情景,引导学生参与

课的开始以上课这个情境导入,让学生在年历上圈出。再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申奥成功、神州六号升空等图片,由学生出示日期,体会到年月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很自然地将学生吸引到新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中。

二、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发现什么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我才是课堂上的主人”,学生参与意识强,在小组合作中发现新知。重点、难点突破较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不足: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太好,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练习的少一些,我还要对自己的应变能力进行加强。

张学英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7篇

有效引导

新课标教科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一起采风去》教学案例

一、展示图片,激发兴趣

师 :同学们,老师带来一些家乡风光的图片,愿意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展示临沂正向大临沂新临沂的目标迈进的图片)

师:刚才图片中看到我们家乡美不美?是呀!我们家乡不仅风光秀丽,而且还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采风去。(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 图片的展示不仅让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家乡面貌,而且激发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探究欲望。孩子们求知的愿望急切,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交流资料,引导探究

师:嗳,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你们搜集有关家乡风情的图片,资料带来了吗?(学生展示资料。)

活动一:小组交流

师:下面咱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整理资料并选出代表,过会儿向大家汇报,咱们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的好,准备充分。

师;现在小组开始交流吧。(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活动二:小组汇报

师:各个小组整理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大家好!我们是家乡“饮食,服装,住房”搜集小组。我们家乡有许多的特色名吃,如: 米参,八宝豆豉,等等。

师:谁接着说?

生:我知道有关糁的传说。相传,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临沂,当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里留着下蛋唯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普通驱寒中草药。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着了,不想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的黑乎乎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他东西,只好把煮“糊”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再说本来王羲之卧病在床,吃了中药病也略有起色,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人家的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尝了尝,没想到这一喝,神情气爽,病好了大半,一时兴起,随手提笔写了“米参”二字,到了后来,后人就把他称作“米参”。

师:原来糁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同学们喜欢喝糁吗?我们家乡早晨就有喝糁吃油条的习惯。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我们家乡还有很多的名吃,如:金蒙山兔子头,王氏熟梨,蒙山光棍鸡,上轿糕,赖皮月饼,蒙阴煎饼等等。

师:这位同学向我们介绍了那么多好吃的,你们想不想品尝品尝呀!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去品尝好吗?

师:谁再接着说?

生:我们家乡的服装具有以下特点,穿着比较大方,注重深颜色。另外我们家乡的住房,在农村一般住平房,城里住楼房。

师评价:是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都大大提高,人们穿着的服装款式多样,简洁大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都盖上了楼房,由农村走向了城市化。你们组准备的也很充分。师:哪个小组继续介绍?

生:大家好!我们是“家乡民族戏曲”搜集小组。我们家乡的民歌是《沂蒙山小调》,我们组想为大家演唱这首歌,希望大家喜欢。

师:你们想听吗?把掌声送给他们。小组合唱《沂蒙山小调》,其他同学大节拍。

师:这首歌听起来是多么的亲切呀!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家乡人的心声,无论你身处在何方,只要听到这首美妙歌曲,就有回到家的感觉。

师:谁接着补充?

生:我们临沂还有灿烂的乐舞文化,如:龙灯,秧歌等等。师:你知道在什么时候舞龙灯,扭秧歌吗?

生:一般过春节或庆祝盛大节日时舞龙灯、扭秧歌。

师:是呀!现在家乡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精神文化生活。还有要说的吗?

生:我们家乡的戏曲是“柳琴”,它又称拉魂腔,唱词通俗生动,善于铺张,尤其长于叙述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师:咱们班有没有会唱柳琴戏的? 生:我来给大家说一段《喝面叶》吧,五月忙,五月忙,大麦,小麦都上场,高粱红,谷子黄,七八月里还是忙,还是忙。师: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师:哪个小组再来介绍?

生:我们是“对联,谜语,谚语”组。我搜集了一些谚语:

1、十月下雪霜,来年粮满仓。2、大雪纷飞,粮食成堆。3、才华如快刀,勤奋是磨石。4、学要学到头,不做水面油。5、辛苦本身就是快乐。

我还知道这些谚语都是劳动人们在平时学习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师:谁在补充?

生:我搜集了许多谜语带给大家,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生出谜:

1. 锥子尾巴,爪子嘴,身上贴着四条腿。(壁虎)2. 青石板,滑石桥,四把浆,一路摇。(乌龟)3. 小小瓶,小小盖,小小瓶里盛荤菜。(田螺)4. 青竹竿,一节节,头上顶 个红结结。(高粱)

5. 腹内香甜如蜜,心中花红柳绿,白沙滩上打滚,清水河里沐浴。

(元宵)

师:我发现咱班同学个个都是猜谜大王,猜的既快又准。谢谢你为大家带来的谜语。

师:谁接着说?

生: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对联,出示资料。生读

1. 炮竹声声辞旧岁,红梅含笑迎新春。2. 锦绣中华享盛世,和谐九州送福来。3. 春汛千家乾坤移,福音万户天地动。

师:你知道什么时候贴对联吗? 生:过春节或结婚时贴对联。

师:人们从对联中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向往。

师评价:我发现咱班的学生真会学习,展示他的资料,他不但搜集了对联,还搜集了谜语,谚语,剪纸等等。都放在了他的积累本上,咱们要向他学习,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学会积累。

师:还有哪个组再汇报?

[交流环节设计理念: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通过安排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讨论、交流、操作、实践、讲故事、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做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才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学习。]

活动三:宣传、介绍家乡。

师:刚才各组同学,用不同的形式介绍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我们家乡临沂不但山美,水美,人更美,那如何让更多的人来我们家乡做客呢?假如你就是一位小导游,你准备怎样来宣传,介绍家乡呢?

课下同学们以小组来讨论交流,好吗?

[这一活动的设计,将课内活动延伸到课外,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空间。] 教后反思:新《课程标准(实验稿)》3~4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根据课标精神设计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共同讨论;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这些充分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通过看、听、写等综合性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8篇

现在的数学教材编排得特别精美, 各种各样的情境图与生活紧密相联, 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老师们在教学中, 也努力把情境图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经常是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寻找里面包含的数学信息, 再逐步引入新知的学习。但是, 教学形式的千篇一律,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常变常新, 以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不同的场景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放飞思维的翅膀。于是, 我做了一些尝试, 就有了如下的案例。

[案例描述]

教学片断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数字“80”与“4”:“利用这两个数字, 请编出一道用除法算式解答的应用题?”

生1:“有80个苹果, 平均分给4人, 每人多少个苹果?”

生2:“一本故事书80页, 4天看完, 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生3:“小红写了80个字, 是小芳的4倍, 小芳写了多少个字?”

生4:“80个萝卜, 兔妈妈带着自己的3个儿子去运, 平均每只小兔运多少根?”

老师面带微笑与赞赏:“太棒了!孩子们编写的题目都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 而情境却不同。只是生4编写的题不对, 因为除数是3, 却不是4。”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喊着:“还有兔妈妈呢!加上3个儿子, 就是4只。”教师作恍然状:“原来是这样。数学题目中竟然带有伏笔, 孩子们读题时要用心哦。不过, 这些题目都能用哪一个算式来解答?”

“80÷4。”学生们异口同声。

评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与蓝本。老师们要能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结合自身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补、删减、重新组合甚至重编教材。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理论, 出示两个数字让学生寻找生活原型,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而为课中的探究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由于引导学生走再创造之路, 体验创新的过程, 彻底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 将数字与生活应用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片断二:教师板书:80÷4=

老师转过身来, 面向学生:“请同学们在草稿上自己想办法, 得到这道算式的商。”学生开始在草稿本上独立计算, 老师走下讲台巡视, 不时与个别学生小声地交流。多数学生的手举了起来。

老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们分享, 请举手。”

生5:“我是画图的。一个大圆表示一个十, 八个大圆表示八个十, 再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2个大圆, 表示2个十, 也就是20。”

生6:“因为8÷4=2, 所以80÷4=20。”

老师把上述两个算式板书后:“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6:“因为8里面有2个4, 80是8的10倍, 那80里面就有20个4。”

老师赞赏地点点头:“你是很会思考的孩子。还有吗?”

生7:“80的一半是40, 40的一半是20。”

生8:“因为4×20=80, 所以80÷4=20。”

老师:“这四种计算方法, 你认为哪种计算起来比较简单、快捷?”

生10:“我认为生6的方法比较简单。因为可以先把个位上的0不看, 直接用十位上的8除以4等于2, 然后直接在2的后面添上0。”

生11:“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把80看成8个十, 8个十除以4得到2个十, 就是20。”

老师脸上笑意盈盈:“太棒了!掌声送给他。”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评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是:先把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改写成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 再根据除法的运算性质使之转化为相应的表内除法, 进而得到计算结果。尽管学生并不能在抽象的层面上理解计算方法的依据 (也就是所谓的算理) , 但借助操作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 他们并不难感受方法本身的合理性。有效的学习总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过程, 就是不断地激活学生经验的过程。在这个片断中, 教师由浅入深、由扶到放, 先让同学们有探索交流的经历,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再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比较简单、快捷的方法, 这样由直观到抽象, 由多样到优化, 引导学生感受算理, 体验算法, 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更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案例思考]

1、怎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 充分激发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不拘泥于教材, 敢于跳出教材, 辨证地使用教材, 以不断更新, 变换多样的场景与形式, 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 并通过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体验与感受, 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只有这样, 真正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 对孩子们而言, 才是最好的。

2、找准切入点, 放飞思维的翅膀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9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案例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信息技术逐渐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如何高效处理一系列数据、信息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渐显现,需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与质量,确保一系列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微课概述

微课属于精短视频,是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视频的核心形式准确记录某一知识点,详细讲解全过程。通常情况下,视频播放时间在5~10分钟。也就是说时间短是微课的显著特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等,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微课内容单一,教师以某一知识点、技能目标等为基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些视频,准确理解新的知识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微课资源容量并不大,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观看,甚至可以下载观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在微课作用下,课堂教学环节得以优化,能进一步延伸、补充课堂教学,确保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二、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应用实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极强,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了好奇。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否则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小学三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科学设计、制作并使用微课。以“认识键盘”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微课所提供的步骤自行操作,完成教师在微课中设置的作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适当点拨学生,有效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准确把握新的知识点,使其能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在微课作用下,教师得以解放,而学生也置身在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

微课是一种针对性特别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特征,优化利用微课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以“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资料包中的微课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都是一些关于“文件与文件夹操作”的方法。学生需要一一观看这些视频,还要亲自进行操作,如果存在问题,需要再次观看对应的视频,重新操作,直到准确掌握新知识点为止,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这样可以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对于发放任务单形式来说,体现了任务驱动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设置的任务要有坡度,要符合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使他们都能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利用多项功能,比如,快进、暂停,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自主操作,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初识‘画图软件”为例,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边看边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在微课作用下,教师要全方位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各方面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以

此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何丽珍.在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案例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8):19-20.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10篇

谈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2015国培学员:杨锟源

间:2015.10.6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不一样的。

本人以“毫米的认识”为例,谈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师: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本书,猜猜哪本厚?(出示4毫米和5毫米厚的书)(学生猜,老师不加断定)师: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又快又有根据地正确判断出哪本厚那本薄?(可以平放在桌上比一比)

追问:如果不用这种比较的办法,你还能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比较这两本书的厚薄吗?(可以用尺量)

师:用尺量就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米、分米、厘米)让学生比划1米(出示米尺)、1分米、1厘米(在学生尺上找出,指明学生到投影的尺上指出)的长,并画出线段。

师:这本书厚有1米吗?有1分米吗?有1厘米吗?那为了量出这本书的厚度同学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 其实你们的愿望科学家、工人叔叔等一些前辈已经帮我们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藏在你们尺子里。

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将一个简单的问题“比较两本书的厚薄”让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于是需要寻找正确的判断方法,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环节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 直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板书:1毫米)你能用一个字来说出1毫米的特点吗?(短、小、细)

师: 请你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师: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我数的是1和2中间或5和6中间有几毫米)师:从同学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了一个什么规律? 出示:1厘米=10毫米 齐读,往返各一遍

分析: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会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

环节二:

练一练第2题环形针的长(27)毫米 师:你是怎么看出尺上是27毫米的?

生1:2厘米是20毫米,再数过去有7毫米,合起来是27毫米。生2:2厘米是20毫米,过去有一条比毫米刻度线长一点的是5毫米,再数过去有2毫米,合起来一共是27毫米。

生3;3厘米是30毫米,30毫米减去3毫米是27毫米。

师:这几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析:练习中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思考方法,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简洁,但也照顾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师:请同学们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好几个学生交流是2毫米,这时有一位同学举起了手说:“老师,我量出来1毫米超过点,2毫米不到。”

师:哦,(我思考了一下)也对呀!因为尺子上的刻度不一定精确,另外我们眼睛看的时候也有偏差。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你们是否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愿望呢?

生:想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师:是呀!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

分析: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老师也允许学生在允许范围内求异,这些看似对教学程序不利的“突发事件”,教师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四、联系生活,趣味练习小娅的日记

2015年9月29日(星期二)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同学们一齐念小明的日记,笑声一次接一次。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笑小明的床长才2分米。生2:我笑小明的牙刷长才1厘米。生3:我笑小明的笔记本厚4米。

……

师:小明的日记中用错了很多单位,你们都在笑他,那难道小明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生1:有,小明上学的路上看见小树段了把它绑好值得我们学习。生2:小明进教室后认真地做起了笔记值得我们学习。

分析: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

学习了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变化情况解读,作为老师能感受到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改变自己的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具体理解与认识:

1、关于数学观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而不仅仅只是用掌握数学知识的来要求我们的学生,我们更应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己任。

2、关于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学习变成了一个探究性的活动,这个时候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建议,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3、两基变新两基;《课标》修订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11篇

设计意图:虽然简单的搭配问题二年级时已接触过,但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决定把例题的2个与3个搭配,降低为2个与2个搭配。我认为,这并不影响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降低一点难度,能避免学生在一开始就遇见困难、受到挫折,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第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也是课能否上得成功的关键。我开始冥思苦想,用什么来吸引学生。学生对肯德基(尤其是我们农村的孩子)很感兴趣,何不把数学问题放进孩子们的生活里,让数学问题生活化,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又能够达到激发兴趣、探究方法、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目的呢?因此,我创设了模拟吃肯德基的情境,让孩子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又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第三,除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更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家郑毓信说过“数学化是人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素养”。在本课教学中,我想从两个方面来渗透数学化思想。由2种主食品搭配2种饮料的早餐问题,再到2座大桥搭配3条路的路线问题,最后到3对3到4对5的照相问题,让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提高,让学生经历由“物体”到“符号”(图形),再由“符号”(图形)抽象到“数”的纵向数学化的过程。

案例描述及思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肯德基吗? 生:喜欢!(异常兴奋)

师:你喜欢吃肯德基中的哪些食品?

生:薯条、汉堡、鸡肉卷、可乐„„(七嘴八舌)[思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创设学生感兴趣吃肯德基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肯得基的图片)今天,肯得基早餐提供两种主食,分别是汉堡和虾卷,两种饮料,分别是可乐和果汁。如果,每人可以选择一种主食搭配一种饮料,那么,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案呢?

生:跃跃欲试。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摆一摆!生:可以算一算!生:可以画一画!生:可以连一连!

(师有意识地按以下顺序板书摆一摆;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师: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生:没有了。

师:现在请你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生动手操作。有的拿出学具摆,有的在纸上画、连线„„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生1上台,在黑板上摆出了四种搭配方案。生2:我先算1×2=2,2×2=4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汉堡可以搭配2种饮料,虾卷也可以搭配2种饮料,一共有4种,所以我写1×2=2,2×2=4。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谁能理解他的想法,帮他再说一说? 生:1种主食搭配2种饮料,2种主食就是2个2种,就可以用1×2=2,2×2=4来算。[思考:学生提出用“算一算”的方法来解决,这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后来,竟出现了用1×2=2,2×2=4的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更是超越预设的自然生成。此时,教师如何应对,是压制或是顺势引导呢?我采取了顺其自然、顺势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清楚思维过程,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生:我用画的,再连线。师:你怎么画呢?

生:我想画汉堡、虾卷、和饮料。师:请你上台来画吧!生上台,怎么画也不象„„

师:很难画是吧?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或别的什么来代替呢?

生:用圆形表示汉堡和虾卷!生:用三角形表示饮料!

师:那请你试一试他们建议的办法吧。生:画出2个圆形、2个三角形。

[思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遇到困难,自发产生用符号或图形表示物体的需要,而不是由教师直接把方法教给学生。]

小学三年级上册英语教学案例 第12篇

反思

一、背景介绍

《认识周长》是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的主要目的是把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素材,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自主操作、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打下基础。

二、案例描述、片段一: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多媒体演示秋天的美景,并解说:同学们,秋天到了,树林真美!形状各异的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

师:你会把树叶的边线描下来吗?

生:能!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树叶和纸,请同学们用铅笔把树叶轮廓描下来。

学生在认真地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描的?

生1:我是沿着树叶的边缘来描的。

生2:我从叶子的尖开始描,一直描到树尖,刚好是一圈。

师:说得好,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把叶子拿下来,看看它的轮廓。

师:像这样的一圈,我们给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叶子的周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王国里的——周长。

2、片段二:操作体验,感悟“周长”

师:周长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能找到,例如:数学书的封面,我们一起来摸一摸它的周长。

师:怎样才能保证刚好摸一圈呢?

生:从哪里又回到那里。

师:对!下面我们开始找周长活动,找一找我们身边哪里有周长,找出来以后摸一摸并和同伴说一说你找到的周长在哪里?

小组活动后汇报

生1:桌面有周长。(面向全班摸了桌面的一周)

生2:我找了铅笔盒,这一圈是它的周长。

生3:黑板也有周长。

师:请你出来指一指好吗?

生3:演示一次。

师:真不错,周长就在我们的身边。

生4:硬币也有周长。

师:太棒了,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周长。

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圆形、长方形,摸一摸它们的周长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1:长方形的周长是直的,圆形的周长是弯的。

生2:长方形的周长直的,圆形的周长是滑的。

师:物品有周长,图形也有周长,那么什么叫周长?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生1:长方形的一圈就是它的周长。

生2:图形几条边合起来就是它周长。

生3:沿着物品边缘绕一圈是它的周长。

生4:图形边缘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师:你的表述都很接近,怎样表说才更准确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图形哪些有周长?

师:图

2、图4为什么没有周长?

生:因为它有缺口。

师:没有缺口的,数学上叫做封闭。什么叫周长,该怎么说才完整?

生:封闭图形一圈的长度就是周长。

全班一起归纳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

3、片段三:合作交流,量、算周长

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形,请叫出它的名字。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生1:用尺子量。

师:真会思考,你想到测量工具。怎样量请你来示范一下。

生1:选了长方形,边演示边说:先量出每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它们加起来。

生2:(急切地):其实不用每条边都量,只要量出两条边就行了。

师:量哪两条边?为什么?

生2:量长和宽,因为长方形的长是相等的,宽也是相等的。

师:量完怎么办?

生2:长×2+宽×2。

师:太精彩了,你根据图形的特征想出这么好的方法。其实量、算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大家一起合作,一定会找出更好更多的方法,想亲自尝试一下吗?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图形,2人合作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运用手中的测量工具,量、算出它的周长。(注意不够整厘米的按整厘米计算)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生1:我们选了三角形,先量长的边是16厘米,另外两条分别是12厘米、10厘米,一共是38厘米。

生3:我们选了正方形,边长是8厘米,加起来是32厘米。

师:除了用加法,还可以怎样算?

生:还可以用8×4。

师:其他图形呢?

生4:我们选了五星形,先量出一条边是厘米,然后用×10=0厘米。

师:太厉害了,你们根据五星形的特征,灵活地量、算出它的周长。

生:我们选了圆形,用软尺把它围一圈,大约是0厘米。

师:真了不起,硬的不行用软的。

生6:(急切地)还有方法,先在圆形上作记号,然后在直尺上滚动一圈。

师:你想得很周到,先作记号再滚动,真是好方法。

师:除了圆形还有哪些图形可以运用“滚”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数学和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周长》这一,体现了在新一轮程改革中,教师更应着力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材料

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是本节应该达到的主要教学目标。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性材料。(如:树叶、各种平面图形、测量工具)堂上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各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重视概念的建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标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周长的含义》时我设计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自己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周长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学生摸周长时,感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线是直的,而圆形的边线是弯的。因为有了找、摸的体验,便能清晰地概括出周长的含义。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愉悦。

3、彰显个性,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探讨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争相发表意见,学生的个性在堂上得到充分展现,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堂上富有个性的评价,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状态,从而得出不同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但使本节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升华,而且为后继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评价

上一篇:读后感 事实下一篇:杨利伟从飞行员到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