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俗语范文

2024-07-28

风景名胜俗语范文(精选12篇)

风景名胜俗语 第1篇

1. 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被誉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市,有名泉七十二处,号称“泉城”。在七十二泉中,趵突泉名列首位,人称“天下第一泉”)

2.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3.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4. 细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5. 细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描绘了杭州细湖苏堤的美景。苏堤俗称“苏公堤”,贯穿西湖南北,筑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圃跨虹六座石拱桥,以使内外两湖湖水相通。堤上遍植杨柳,间植桃花,桃红柳绿,相映成趣。)

6. 天下名山庙朝南,唯独亚武倒看山(亚武山)

7. 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8. 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9. 神农谷里走一遭,有病不治自己消

10. 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如过冬。

11. 雁门关外野人家,朝穿皮袄午穿纱。

12. 华山自古一条道。

13. 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

风景名胜俗语 第2篇

2. 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3.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4.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5. 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指三叠瀑布)

6. 不到长城非好汉。

7. 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北连长江,南通四水,江湖交汇,水天相连,面积.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巢湖,位于安徽省,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七条长江八个巢湖加起来的水量,只及洞庭湖一半。形容洞庭湖水量之丰富。)

8. 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9.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0. 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11.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12.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13. 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重庆渝北统景峡)

14.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溯山水甲桂林

15. 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

16. 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

风景名胜俗语 第3篇

俗语是各民族成员在长期的语言运用过程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而成, 多半结构严谨, 言简意赅, 承载了各民族自身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而且这些俗语不仅生动俏皮, 又富含哲理, 富有启发性。与此同时俗语在语义上具有隐含性和整体性, 蕴涵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隐喻模式, 因此它们又常常使异族成员无法从其表层结构直接获取其寓意。但一些俗语, 由于其真正寓意往往并非其字面意义, 使人们在欠缺相关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无从理解, 甚至产生误解。汉英俗语体现了不同的中西思想意识、文化渊源及传统, 及修辞特点和文体特征, 而且也有很多学者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和剖析, 而本文只以汉英俗语的语义表达方式为视角进行阐释, 关于这方便的研究, 闫文培在其所著的《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中曾做过精要的归纳。就汉英俗语语义表达方式的异同而言, 一般是以下四类情况;第一, 喻体和喻指皆相同或相似, 即表层意象和深层寓意的相同和相似;第二, 喻体不同但喻指相同或相似;第三, 喻体相同或相似但喻指不同;第四, 喻体和喻指都不对应。本文将按照这四个分类分别举出一些汉英俗语来加以阐释。

2 四类俗语简析

(1) 喻体和喻指皆相同或相似

隔墙有耳 (Walls have ears) ;有其父必有其子 (Like father, like son) ;英雄所见略同 (All great minds think alike) ;小别胜新婚 (Absence makes the heart grow fonder) ;傻人有傻福 (Fortune favors fools) ;有志者, 事竞成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

喻体和喻指皆相同或相似的中汉俗语不胜枚举, 喻体“墙” (wall) 和喻指“耳” (ear) 在汉英俗语中完全相同, 这种相互匹配对应可以使英语学习者轻而易举地理解该俗语的隐含意义。紧接其后的“有其父必有其子”已是喻体和喻指完全相同的案例。第三句的喻体虽然并不完全相同, 在对应的英语俗语中没有用“hero”而用了“great mind”, 但“hero”“great mind”间的相似性也能让英语习得者捕捉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从而理解这种表述, 同样最后一句的案列“有志者, 事竞成”, 喻指 (will) 相同, 喻体虽不完全相同, 但其相似性和意义上的关联性也不会使语言学习者对语义的理解造成困难。上述的例子只是此类中汉俗语中极少的一部分, 这些相似性不仅有利于人们理解他者文化, 积累和学习这种类型的谚语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2) 喻体不同, 但喻指相同或相似

小菜一碟 (A piece of cake) ;狗急跳墙 (Desperation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纸包不住火 (The truth will come out) ;说曹操, 曹操到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人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

喻体不同, 但喻指相同或相似的俗语在理解过程中, 喻体的不同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陌生感, 让人不知所云。“小菜一碟”对应的英文喻体是“cake”而不是小菜的英文表达;“狗急跳墙”对应的俗语喻体则直接用了“desperate coward”, 但喻指的相同或相似为实现两种文化相互了解和接纳奠定了基础, 整块蛋糕的一块和整个餐宴的一道菜一般只是一些琐碎轻易的部分, 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引导解释合理得当, 也是易于人们接受和理解的, 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化解这些陌生感更好地理解他者文化。喻体的不同往往跟各自文化的习俗、信仰地域生活习惯等紧密相连, 对这些喻体的了解也是解码他者文化的契机。如第三句“纸包不住火”相对应的英语“Murder will out”, 追根溯源的话可以追溯到Chaucer的Canterbury Tales, 后来类似的表达也出现在Shakespeare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 其中有这样一句:Truth will come to light;murder cannot be hid long. (真相终将大白;谋杀不能长久掩盖。) 在查找这一喻体源头过程中也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

(3) 喻体相同或相似, 但喻指不同

龙马精神, The old dragon (撒旦) ;

夜猫子, A cat can look at a king (猫也可以直视国王)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A fi sh stinks from the head (上梁不正下梁歪) ;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As stupid as goose (愚不可及) 。

相同或相似的喻体, 但喻指不同, 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Culture Shock。如果将前两类俗语归纳为文化的相似性, 那么这类俗语背后则隐藏着各自文化的独特性, 人们举例常用的关于狗的情感联想和俗语及亚洲人食狗肉的饮食习惯对西方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甚至遭到抨击。例如第一句的龙马精神对于中国读者来说, 是一个极为常见喜庆积极正面的词汇, 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 帝王自称真龙天子, 在古代建筑和各种神话故事中大都是庇佑苍生、威武不凡的神灵形象, 而在英国和欧洲的神话故事和文学作品中的龙则大都是强大但却与破坏邪恶杀戮等一起出现, 特别是《圣经中》的撒旦让龙的邪恶形象进一步确立下来, 撒旦以蛇的形象出现引诱夏娃偷吃禁果, 而《启示录》中就用great dragon描述撒旦化身的蛇, 自此之后龙都是一种恶魔的形象出现。这种相同或相似喻体在不同文化里面的喻指或者引发的情感联想某些时候是大相径庭的, 也会对语言学习者造成理解偏差。比如中国汉文化里面的十二生肖就是最佳案例, 在此就不加赘述。语言学习者和英语教师要规避此类的误解和正确理解他者文化就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 在现实的跨文化交际中积累和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避免一些跨文化交际误解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如何向他者文化解释自身文化, 也要求学习者对本土文化有清楚的了解。此类谚语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尽量避免理所当然的交际预设, 对不同的诠释和文化理念应该持有更宽容的态度。

(4) 喻体和喻指皆不对应

喻体和喻指皆不对应, 简而言之就是两种语言之间缺乏对应等值的习语, 如:

逼上梁山—— (此为中国经典名著中的用语, 在西方文化中无对应概念) ;

无事不登三宝殿—— (佛法用语, 无对应) ;

入山不怕伤人虎, 只怕人情两面刀—— (中国特有的人情理念) ;

不怕怒目金刚, 只怕眯眼菩萨—— (宗教用语) ;

有眼不识泰山—— (特有的地域名词) ;

(God源于圣经) ——Whom the gods would destroy, theyfi rst make mad;

(源于莎士比亚戏剧) ——Something is rotten in the state of Denmark。

此类俗语大都是由各自文化的经典名著、地域特色和宗教文化信仰等词汇构成, 比如国人对梁山在名著《水浒传》中含义一目了然但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没有这种文化阅读的积累便只会单纯地理解为一个生僻的地点;三宝殿和怒目金刚对于佛教盛行的东南亚人来说是一个常见的字眼, 其喻指的含义早已约定俗成, 很难在另一个文化中比如信奉基督教的英语国家找到与之对应的概念来加以诠释, 一般都只能通过直译和注释的方式来解决。但其本身的幽默性、通俗性和生动简洁的特征往往会在直译和注释过程中丧失。同样源于古希腊神神话《圣经》和西方经典名著中的谚语 (如上)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难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注释往往也会让那些对异国文化不了解的读者, 产生一种晦涩感, 成为中外语言交际中不大不小的障碍, 而克服这些理解障碍则需要我们打破自身的文化思维习惯来学习他者文化, 长期积累和学习才能减轻这种晦涩之感, 这也是四类谚语中最难理解的一种类型, 不仅对普通语言学习者, 即便是语言教师和专家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

3 结语

从上述四类俗语的简要分析中, 我们不难发现, 这些作为中英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的俗语在更深层次具备相似性、理解性。即便是喻体和喻指皆不对应的第四类, 也能通过人们后天的学习扫除交际障碍。而且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 人们也开始将他者的俗语纳入自身的生活用语中, 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白领”等已是耳熟能详。俗语及短小精干又不乏幽默诙谐, 甚至寓意深刻, 在各个文化群体中被人们广泛使用。学习和了解这些俗语表达, 不仅趣味盎然, 也能从这些差异性中拓宽自己的视野。

摘要: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 本文旨在以汉英俗语语义表达方式为视角, 以分类的方式, 通过对一些典型的汉英俗语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来进行相关阐述, 并结合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 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汉英俗语,喻体,喻指,跨文化,异同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7.

[2]Martin, H.Manser.Facts on File Dictionary of Proverbs[M].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4.

[3]闫文培.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风景名胜俗语 第4篇

关键词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文献语言理论

曾昭聪新著《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该书共分十章,44万多字,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块: 一是以辞书学方面的研究为主,包括绪论、编纂体例研究、明清俗语辞书比较研究、明清俗语辞书与当代语文辞书编纂研究;二是以词汇训诂与词汇史方面的研究为主,即以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为出发点,进行方言词、外来词、异形词、词的理据、同义词及汉语词汇史方面的研究。《研究》是曾昭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结项时获评“优秀”。通读全书,感觉此誉不虚。该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明清俗语辞书的结晶,体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 深厚的文献研究功力

文献是研究的重要基础,对汉语史的研究来说,文献尤其重要。明清俗语辞书中语料的重要性学界共知,却少有人去研究。其原因之一即是因为大多数语料没有排印本,更没有可检索的电子版,而只有影印本,要研究就得下苦工夫。作者脚踏实地,从文献学角度对明清俗语辞书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引文复核、查考语料来源,也包括对俗语辞书的作者、版本、著作的性质及成书年代的考证等。该书绪论中关于明清俗语辞书及相关研究概况的讨论、关于明清俗语辞书编纂体例研究的部分内容即属这方面的研究。在关于词汇训诂与词汇史方面的研究中,也常牵涉到文献研究。《研究》在文献研究方面的深厚功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文献来源广泛且对之做了深入考察。《研究》材料来源广泛,经史子集、佛道经典乃至古今方言口语,无不在其参阅之列。例如,《俚言解》卷一“犯土”条: “世俗营建宅舍,偶有疾病,辄云‘犯土。虽未营建而忽然身肿,辄云‘土注。”《研究》指出此条内容或本于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一“缮修犯土”条,又引《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 “注者住也,言其病连滞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其状,土气流注皮肤,连入腑脏,骨节沉重,遍身虚肿,其肿自破,故谓之土注。”由此证明了“土注”的确切含义。(232)又如“男左女右”一词,《汉语大词典》未收,《研究》考察了《礼记》郑玄注、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七、宋庄绰《鸡肋编》卷上、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五、明胡广等《礼记大全》、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中的相关内容,梳理了该词语的语义内涵与历史源流,材料十分广泛。(222)

又如,关于《谈征》的作者,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在其辑集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解题下说: “著者在自序末题‘外方山人,其他序跋作‘西厓先生,姓名无考。”学界称引此书时亦沿袭之。《研究》考《谈征》王(王玉树)序: “昔余著《说文拈字》成,西厓序之;今西厓著《谈征》成,余亦序之。”复核王玉树《说文拈字》,发现书前有伊秉绶序: “岁己未,余守惠州,王君松亭适权通判,观其进退以礼,循循然君子也,意必有所撰著。久之,出所撰《说文拈字》七卷……嘉庆六年夏五月,汀州伊秉绶拜撰。”复考《清史稿·伊秉绶传》相关内容及《谈征》所录,均相一致。又考伊秉绶号“西厓先生”,其原因当是因为追慕明代书法家、诗人李东阳。李东阳号西涯,伊秉绶行书师法李东阳,故去其号中“涯”字之三点水而号“西厓”,或为自谦使然。至于其自称“外方山人”,一方面是因为他是福建宁化人,又曾官广东惠州,远离中原地区;另一方面,也是文人追求“心远地自偏”之境界使然。(6—8)如此考察,证据确凿,娓娓道来,令人信服。

二是文献研究与语言研究紧密结合。例如《研究》引《谈征·事部》“烧火盆”条,考察发现唐孙思邈撰、宋林亿等校正《备急千金要方》已有用例。但此例并不能证明唐代已有此词: “清末发现的《孙真人千金方》和在日本发现的《真本千金方》未经宋人校改,但无此语,详《孙真人千金方(附真本千真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故本书引文或为宋人所加。”(247)通过文献考察探求词语产生的历史年代,严谨求实,不匆忙下结论,学风可嘉。又如在考察“二形”“二形子”“二形人”时指出: “《容斋随笔》或《俚言解》所引‘《大般若经》……其类有五云云,不见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该经中仅有‘半择迦之语),而大正藏般若部其他佛经更无此语。经查,《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三: ‘黄门般咤,无形二形。原注: ‘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又引唐玄应《一切经音义》等材料,指出“二形”一词,在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毗昙毗婆沙论》中已出现,提前了“二形”书证的时代(《汉语大词典》仅举清代文献)。(276—277)又如《直语补证》“肉瘠不安”条: “俗音如是,盖阢陧之意。或云局蹐之讹。按《北史·平秦王归彦传》: ‘额角三道,着帻不安。义正同,音亦无异,当从此。”《研究》考《北史》原文发现“着帻”乃直言其事,非“局蹐”之义,《直语补证》未确。(418—419)《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细致考察解决了不少语言研究中的问题。

二、 严密的语言研究功力

《研究》主要是一部语言研究之作,语言研究是该书的主体部分,全书共用了六章的篇幅从词汇学、词汇史角度对明清俗语辞书所录俗语词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其研究成果与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面的广泛。这反映了作者语言研究能力的宽广。《研究》中从词汇训诂角度对明清俗语辞书进行研究的内容最为广泛,其中关于明清俗语辞书与方言词、外来词、异形词、词的理据、同义词及汉语词汇史的研究,都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取得的成绩也较明显,相关研究材料与结论可以拓宽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领域,可以为汉语词汇学、汉语词汇史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和有益的前期研究成果,对现在的权威语文辞书的编纂与修订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形音义研究功力。音义是汉语词汇研究的核心,抓住了音义关系分析,后续的研究才有说服力。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字形往往令人混淆。《研究》中对形音义关系做精彩辨析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讨论异形词“那移”“挪移”时,通过对语料的历史分析指出: “‘那移‘挪移均为宋代所产生之词,则《汉语大字典》‘后作挪之说尚需继续讨论。”然后进一步考察: “‘那表示‘移动义究竟是怎么来的?《说文·手部》: ‘捼,推也。从手,委声。一曰两手相切摩也。(《玉篇》《广韵》引作‘摧也。)该字《广韵》有奴禾切、儒佳切、乃回切。‘捼由‘推义引申为‘移动义应该是很自然的,但由于古今音变的原因,宋代表此义时写作‘挪: 《正字通·手部》: ‘挪,俗捼字。即‘挪是‘捼之俗字。但因‘挪最早见于宋代(宋本《玉篇》最早收录),人们或疑其为‘那之后起字,故表示‘移动时或‘复古书写为‘那。”也就是说,“那”表示移动应该认为是“挪”的同音俗字。(359—360)如此考察,形音义关系均得到了贴切的解释。又如在考察“恐猲”“恐愒”“恐喝”“恐曷”“恐嚇”“恐赫”“恐呵”一组异形词时指出: “‘嚇‘赫在铎部,‘曷在月部,均为入声;‘呵为歌部,平声。虽然差别较大,然上古音‘歌‘月为对转,‘铎与‘歌、月则为通转。”虽然通转现象比较少见,但《研究》据王力《同源字论》“也有比较常见的,例如鱼铎阳和歌月元的通转”,认为诸词的语音相近是可以说得通的。(361—363)又如在讨论“话欛”“话霸”“话柄”“话巴”“话靶”“话把”“话榜”一组异形词时说道,“‘榜为阳声韵,‘欛‘霸‘靶‘把‘巴为阴声韵,拟音的主要元音相同,且近代汉语乃至当代方言中的阴阳对转不是个别现象。”(393—395)再如在讨论“醖斗”“熨斗”“熨”“煴斗”这组异形词时,首先从语音关系分析: “煴,《广韵》於云切,平声文韵,影母。熨,《广韵》纡物切,入声物韵,影母。二字虽有平入之分,但影母双声。且熨又音尉,可证二字音近。”又引清毛奇龄《易韵》卷三: “蔚音畏,与尉同,然又音愠,与煴同。考尉字在《汉[书]·王莽传》‘威斗,即尉斗,此音畏之验也。然在《隋书·李穆传》‘奉熨斗于髙祖,加火字则俗称煴斗,为於郡反,此音愠之验也。”因而指出: “‘熨从於胃切变为纡物切(均用《广韵》反切),今音yùn。‘煴从於云切(今音yūn)变为纡问切(今音yùn)。二者语音上均有小变。”(402—403)如此,可见其异形词的语音关系不是凭空乱说的,有实实在在的根据。

三、 可喜的理论研究功力

汉语史研究与传统训诂关密至为密切。作者对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从辞书学、词汇学、词汇史研究入手,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独到的理论思考。

一是从语言研究的具体材料出发,纠补当前学界的片面观点。例如关于明清俗语辞书的数量,有人以为“从汉代到清代,一千多年间,专门收集民间方言俗语的著作传世者极少。到清代中叶,才出现了《通俗编》等几部专著”。(1—2)这一观点是武断的。从《研究》所引用的大量明清俗语辞书来看,上述观点之不妥勿庸辩驳。关于明清俗语辞书的编纂目的,学界多以为只是简单地寻找方言俗语的最早用例,因而算不上是系统的词汇研究,但《研究》对明清俗语辞书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认为其编纂目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探求词的得名之由,揭示词的最早用例;二是有意记录方言俗语,并做深入考证;三是为查检之目的而将俗语辞书作为工具书来编纂。(39—49)这三条结论不同于以往凭感觉来说话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

又如,词的理据一直是当代语言研究的热点。从汉语史的角度来说,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中古汉语之后,复合词的发展十分迅速并占主导地位。有的学者没有对汉语词汇史和俗语辞书史做深入研究,主观地认为古人的释词对象仅仅是“有所涉及合成词”。《研究》在“明清俗语辞书中词的理据探讨的特点”一节中批驳了这一观点,并以具体实例证明了明清俗语辞书往往是从构成双音节合成词的重点语素出发来解释合成词的构词理据。(423—427)这样有具体材料的论证才是令人信服的。

又如学界关于俗语词的研究成果很多,而对“俗语词”的界定则争议较大。《研究》对明代俗语辞书《世事通考》中标为“俗语”的词做了穷尽性考察,发现《世事通考》“俗语”类所收词语的来源从历时的角度来说很广泛,既有明代新产生的词和明代产生新义的词,也有从上古至唐宋元时期产生的新词和产生新义的词。作者做了数量上的统计,发现前代产生的比明代产生的更多。明人的《世事通考》已认定这些词是俗语词,《研究》继而由此将俗语词界定为“汉语词汇史上各个时期流行于口语中的词”(492),即只要是流行于当时口语中,即使是前代产生的,也一样可以认定为是当时的俗语词。这一界定建立在封闭的语料基础之上,是很有说服力的。

二是从研究的独特语料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纠补学界不妥的观点。例如《研究》考察了明清俗语辞书的收词与释义情况,发现有不少辞书以书证为主,或无释义,但这并非不足,而是体现了编纂的“原则中心论”。所谓“原則中心论”,是强调辞书的总体设计。明清俗语辞书无释义,并不是编纂者不懂得其义,而是故意不写进辞书,因为他们认为俗语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东西,因而觉得释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这些不同于通语、雅言的俗语词或熟语分门别类地收进辞书。(75—77)这是从辞书史的角度对明清俗语辞书的编纂原则所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关于“语词分立”与“语词兼收”,《研究》赞同后者,因为这一做法不但符合中国传统语文辞书的编纂体例,也符合语言哲学的“意义使用论”。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词”“语”的划分尚不可能精确的当下,语词兼收自有其合理成份。(59—61)以上观点,从独特的语料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界做更全面的研究。

又如,有学者从外语词典研究的角度强调“词典学”与“语言学”的密切关系,以为“就目前我国的情形而言,词典编纂得益于语言学的成果似乎并不显著”。《研究》指出,对外语学界来说有可能是这样,但与古今汉语研究和辞书编纂历史完全不符,因为汉语语言学与辞书学一直是结合得非常紧密的。(196)由此我们想到,做任何语言的理论研究,要顾及多方面的语料,做多方面的考察,如果偏执于有限的语料或单一的学科,其结论显然是不妥的。

总之,《研究》在文献研究、语言研究、辞书理论研究诸方面都有明显的成果,是关于明清俗语辞书及其所录俗语词研究的第一部较全面、深入探索的专著。该著作的出版对于明清俗语辞书、方言辞书乃至整个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都会起到持久而强劲的推动作用。

当然,关于明清俗语辞书的研究不是到此为止了。《研究》成绩很大,但也不是没有可吹毛求疵之处。

其一,有些地方的参见工作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些。例如第429页“阳沟”条,《研究》补全《俚言解》所引明郎瑛《七修类稿》原文,又增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例,指明“阳沟”是与“阴沟”相对而言的,从而否定了《中华古今注》对“杨沟”“羊沟”的错误解说。按,关于“阳沟”的构词理据,明周梦旸《常谈考误》已有讨论: “人家水道呼曰‘阳沟,有书为‘杨沟‘羊沟者,皆有所祖,而皆不类。《中华古今注》曰: ‘杨沟,植高杨于其上也。又曰: ‘羊沟,为沟以阻羊之觝触也。语皆别指。今称当是阴阳之阳。盖水入地潜行曰阴,出地显行曰阳。不然,何以又有呼阴沟者乎?”(《明清俗语辞书集成》: 2178)此例证明古人对此已有正确的看法。

其二,正如作者所言,“由于明清俗语辞书以及不少相关资料的检索还是纯手工操作,因而许多内容还只是举例性质的”,因而想到,如果能够建一个明清方言俗语辞书语料库,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研究就会更全面,更有说服力;同时,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明清俗语词面貌的全面描写及与现代汉语词汇的比较研究也才能够提上日程。单靠手工操作,用举例方式进行研究,虽然也是可行的,但离“全面、系统”还有一定的距离。当然语料库建设的工作量非常大,有待后续的团队工作。

附注

括号中阿拉伯数字表示《研究》的页码,下同。

参考文献

1. 长泽规矩也.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994.

风景名胜的俗语有哪些 第5篇

1、九乡溶洞九十九,数完溶洞白了头。

2、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溯山水甲桂林。

3、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4、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

5、不到黄山西海大峡谷、难见黄山梦幻景。

6、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7、人家半凿山腰住,车马都在屋顶过。

8、不到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之美。

9、峰前有路不可问、一直通到神仙洞。

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1、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12、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13、打鱼的不离水边,打柴的不离山边。

14、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15、湖中有岛千岛湖,岛在有湖龙川岛。

16、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17、南天春意浓,北国正冰封。

18、翡翠谷中行、尽观彩池群。

19、温泉水、身上擦、活血舒筋又解乏。

20、西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21、光阴一去难再见,水流东海不复回。

22、不到松谷庵、回家心不安。

23、不进西海门、难见怪石群。

24、不上贡阳山、不见黄山边。

25、河跟山走,城住河流。

26、不到文殊垸,不见黄山面。

27、神农谷里走一遭,有病不治自己消。

28、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29、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30、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

31、登上汤岭关、好景放眼看。

32、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

33、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34、不到松谷庵,回家心不安。

35、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36、不到始信峰、不见黄山松。

37、黄山七十二峰都有宝、还有三峰盛产黄连和甘草。

38、峰前有路不可问、一直通到神仙洞。

39、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40、细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41、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42、湖中有岛千岛湖,岛在有湖龙川岛。

43、温泉水、身上擦、活血舒筋又解乏。

44、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45、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46、钓桥庵前游、好景无尽头。

47、四川太阳云南风,贵州下雨如过冬。

48、不到文殊垸,不见黄山面。

49、翠微峰前走、秀色处处有。

六字俗语 第6篇

6字俗语1

化干戈为玉帛 皇皇不可终日 惶惶不可终日 蟪蛄不知春秋 活到老学到老 祸莫大于轻敌

饥虎不可为邻 鸡蛋里挑骨头 鸡蛋里找骨头 吉人自有天相 岌岌不可终日 疾雷不及塞耳

疾雷不及掩耳 疾雷不暇掩耳 疾霆不暇掩目 挟天子令诸侯 家丑不可外谈 家丑不可外扬

戛戛乎其难矣 江海不逆小流 江河不实漏卮 江水不犯河水 将在谋不在勇 交浅不可言深

6字俗语2

捷雷不及掩耳 经风雨见世面 惊天地泣鬼神 井水不犯河水 敬鬼神而远之 九鼎不足为重

九牛二虎之力 久而不闻其香 救寒莫如重裘 君子爱人以德 君子不究既往 君子成人之美

看人下菜碟儿 可望而不可及 可望而不可即 可一而不可再 口惠而实不至 拉大旗作虎皮

癞狗扶不上墙 稂不稂莠不莠 老虎头上搔痒 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天下第一 立于不败之地

6字俗语31、一步一个脚印

2、拉大旗做虎皮

3、止谤莫如自修

4、生米做成熟饭

5、不足为外人道

6、既生瑜何生亮

7、不登大雅之堂

8、三句不离本行

9、得着风便扯蓬

10、明人不做暗事

11、万变不离其综

12、过五关斩六将

13、天无绝人之路

14、上明不知下暗

15、有过之无不及

16、朝廷不差饿兵

6字俗语4

1.言必信行必果

2.事实胜于雄辩

3.英雄所见略同

4.拉大旗做虎皮

5.明人不做暗事

6.此一时彼一时

7.卑之无甚高论

8.挂羊头卖狗肉

9.胜不娇败不馁

10.哀大莫如心死

6字俗语5

张家长李家短  先小人后君子

上气不接下气  摸着石头过河

满口之乎者也  扶不起的阿斗

二者必取其一  二者必居其一

耳闻不如眼见  吹胡子瞪眼睛

俗语造句大全 第7篇

造句:虽然这学期她取得了好成绩,但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在下学期也取得好成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深入到老虎的洞穴中,就得不到老虎崽子。指不敢于冒险、不经历艰难险阻,就不会取得成就。

造句:为了完成这次的艰巨任务,长官决定派小王去当卧底。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相信这次任务一定能完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

造句: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学习上我们要互相交流、补缺自己的不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造句:这道题我半天都没有想出来,而你一下就做出来了,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呀。

独木不成林: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造句:所谓“独木不成林”,我们要团结一心,才能取得成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造句:我们做事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犯相同的错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造句:我们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该抓好培养人才这件大事。

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感到太少了。

造句:我们平时要多积累知识,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资源可以养活当地的人。

造句:这个山村风光优美,农民淳朴,这可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

造句:我们要记住玉不琢,不成器这句古语,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早日成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造句: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这些坏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份见识。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用于失败取得教训的场合。造句:因为买劣质产品吃了不少亏,吃一堑长一智,我以后再也不买劣质产品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造句:我们学校刚组建的篮球队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完成了比赛。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大的恩情报答。造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古人的话不该忘记;我们在困难时候受过谁的恩惠,就要去加倍报答。

磨刀不误砍柴工: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造句: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我们现在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成绩。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造句:再学习上,我们只有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才能使学习扎实。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造句:老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造句: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比喻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造句: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造句:通过这次的合作探究,大家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深刻的的道理。篇二:俗语解释和造句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意思是并把一个地方冰冻的很后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造句:小红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我向她询问成功的秘诀时,她说了一大堆,并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例句:造成今日的结果,只能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每一个人在平时就要谨言慎行循规蹈矩。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是不进入虎穴是得不到小虎的,比喻义是不去努力是得不到成绩的。

造句:班超在作战前对士兵们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意思是人越多力量与大。

造句:我们一起劳动,不一会儿就把任务完成了,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地震后,全国人民的热心捐助正体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力量。

4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意思是世上没有什么很困难的事,只要你坚持下去就可以成功,和“有志者事竟成”意思相近。

造句:这道题我已经想了三个小时了,可是我还没有想出来,但我不灰心。应为我坚信:世上无难事,只

怕有心人”

教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5书到用时方恨少:书本上的知识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

例句:作为学生,平时要多读书积累,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6吃一堑,长一智——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造句: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这是针对有心人而言。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造句: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人人都不要光看到自己的短处。8初生牛犊不怕虎——犊:小牛。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无所畏惧。

造句:这些小伙子无论什么事说干就干,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9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

造句: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但这是针对有心人而言。老人经常对我们说:人要讲情义,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10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造句:当学生的就应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篇三:俗语解释及造句

俗语解释及造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冻冰了的话 , 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冻上的 , 需要日积月累 , 这和水滴石穿意思差不多 , 都是需要一个过程。

例句: 1,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这些错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2, 练二胡要从小练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这个道理。3, 所有的明星成名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的。

4,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这些错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5, 会造成今日的结果,只能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每一个人在平时就要谨言慎行循规蹈矩。6,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他们感情的决裂,也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7,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你一定是先前做了什麼事,现在才会发生这种事。8,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要不是你从前太过蛮横,今天大家也不会联合起来抵制你。

【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增长一分见识。

例句:为了节约一些钱,我买了劣质的商品,吃了不少亏,真是吃一堑 , 长一智,以后再也不贪小便宜了!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尺也有不足的时候,一寸也有多余的时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各自都有可取之处。

例句: 1,俗话说得好 : “尺有所短 , 寸有所长”。人有所长 , 也有所短。2,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只要尽忠辅佐闯王,总还是有可用之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了别人的一滴水这样小的恩惠就应当以涌泉一样的恩情还人!例句: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教师常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例句: 1,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人们的实践是真理。

2,想发达就得有不入虎穴 , 焉得虎子精神准备。

【初生牛犊不怕虎】刚生下来的小牛不怕老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敢作敢为。例句: 1,满意答案这些小伙子无论什么事说干就干,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2,我的哥哥小小年纪就去闯了一番事业,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例句: 1,我们只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使功夫日益纯熟。2,我们学习上要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

【书到用时方恨少】等到真正用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读的书太少了。

例句: 1,作为学生,平时要多读书积累,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2,直到中考作文的时候我才真切的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真正的含义啊!

【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例句:通过这次的合作探究,大家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一深刻的的道理。

新增俗语的解释和例句

1.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大意是说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解决各种问题。

①“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中国足球目前的水平并不高,只要准备充分,我们谁也不怕。”

②几乎所有的留言都是“前程似锦”,“大展宏图”之类的东西,相比之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倒是另有一番意味。2.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大意是说一个人贪欲过强,一边占有着,另一边还想着继续占有。

①人天生只会珍惜失去的和没有得到的东西 , 这话实在精辟。换个民间通俗的说法人的本性就是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②已成全国三强的苏宁电器还不满足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地里。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大意是说一个人善于见风使舵,阳奉阴违,随时改变自己对策。

①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经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来比喻写文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到了上海,生活环境变了,但我认为人应该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尽快适应。4.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的借鉴。

①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日本政府应以史为鉴 , 用实际行动消除教科书问题造成的影响。

②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理性面对已发生的事情,及时汲取教训,才会警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5.磨刀不误砍柴工:简单说也就是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

①累了就先休息一下,等精神状态好了再学。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②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谁都知道,但是却很难坚持去做。6.大意失荆州:粗心大意、骄傲轻敌的意思。

①每次我去参加考试,母亲嘴边总爱挂上一句:“答题时千万别大意失荆州。”

②关羽“大意失荆州” , 然后“败走麦城” , 父子同死 , 让人不胜欷觑。7.独木不成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①人生活在这世上 ,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密切的。正所谓“独木不成林”。

②一个优秀的个体只有存在于一个成功的团队中,才会更出色,所谓独木不成林嘛。8.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 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①习近平希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务实精神,确保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马术比赛热烈、精彩、成功;

②日前在上海结束的世界围棋团体锦标赛,韩国队后来居上第三次蝉联桂冠。功亏一篑的中国队不幸应验了领队华以刚赛前说的话——“行百里者半九十”。

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①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的成绩。

②律师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当事人不堪其苦。

10.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①这时我悟出了老话说的“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原来只有一块优质的玉料是远远不够的,配上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巧夺天工的雕刻,才十全十美。

关于报恩名言俗语 第8篇

2.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3.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4. 养儿方知娘辛苦,养女方知谢娘恩。 ——谚语

5.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谚语

6. 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7. 一父养十子,十子养一父。

8.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9. 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10.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关于报恩名言俗语 第9篇

2. 感激是扇没有上锁的门,不需要钥匙便能打开。

3. 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谚语

4. 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5. 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6.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7. 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怀着感恩的心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

8. 回报所有的施予,包括痛苦,感激全部的幸福。

9. 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10. 见利忘义,不知道恩德,这就是造作罪业。

11.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布鲁纳

12. 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

股市经典俗语 第10篇

守住线,炒股不赔钱

顶部日,底部百天

断头铡刀,逃之夭夭

小阳,小阳,必有长阳

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

牛市不言顶,熊市不言底

暴涨不买,暴跌不卖

炒股要炒强,赚钱靠头羊

多头不死,跌势不止

反弹不是底,是底不反弹

涨时重势,跌时重质

牛市除枚火上浇油,熊市除权雪上加霜

富人的财宝,由饿鬼管理。

人要财宝,宝要管理。

夏日注意铁器,冬日注意陶器。

衣服若无折子,新的也象旧的。

若要房子牢,夏日多看顶。

天气的谚语俗语 第11篇

2.大暑,秋后热

3.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4.东虹太阳西虹雨

5.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

6.夏至起西风,天气晴得凶

7.初一下雨初二晴

8.蝉声长鸣晴,短鸣雨

9.娃娃云,晒死人

安全警示俗语 第12篇

侥幸一次,麻痹百回;麻痹百回,悔恨终生。

防患宜旱,除险宜了;不除隐患,必有后患。

下棋不走马后炮,防患且于未然时。

行车千里,安全第一;任务再重,安全不忘。

小洞不堵,大洞叫苦;火险不除,大火常有。

只知道同情事故受害者而不吸取教训,下一次事故的受害者可能就是你自己。

薄处先通,细处先断;思想麻痹,事故来临。

好花不精心培育,就要枯黄。

安全是四化路上的“压道机”,只有铺平道路,四化才能高速前进。

生产不注意安全,迟早遭殃。

病树的医生是啄木鸟。隐患的医生是安全员。

豺狼不会因吞食人畜而自己死去。

潮水没过礁石终究要暴露,麻痹掩盖隐患早晚得伤人。

安全是一台“天平”,能称出领导人的心灵。

事故的血流进智者心里,流在愚者的嘴上。

安全中求高产一顺百顺,隐患里冒进一挫再挫。

事故似虎狼,常在暗中藏,你要不小心,它就把你伤。

僵蛇没咬人不是本性和善,隐患未伤身绝非已经安全。

上一篇:民间故事年兽来了下一篇:同桌的窘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