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论文范文

2024-07-26

三维设计论文范文(精选6篇)

三维设计论文 第1篇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平面广告设计论文平面设计论文

平面广告设计中留白意象的价值及作用

[摘要]平面广告设计中留白意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能够提升和强化作品的传达效果,加强作品的格调情趣,增强作品的意蕴美。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 留白 价值 作用

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各种图形符号常作为意象的载体出现在画面中,传达内在的特定含义及信息,引发观者的一定联想。除去植物意象、动物意象、景物意象等一些常见的意象表象形式外,还有一类特殊的意象表现形式,即留白意象。留白意象这种画面处理手法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有以下几种价值。

一、提升和强化作品的传达效果

中国传统艺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过多讲究对理性的认知和推理,而更多 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领悟自然体味人生。在中国画论中,墨色、彩墨属于色,白色画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所以,画家极其重视“留白”,以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形成一种特殊的画面意境形式。山水画中的天、云、水等物象虽然不着墨色,只留纸面,但是这种以虚当实的画面处理方法仍然达到了寥寥数笔就使物象意尽形全的效果。也就是说观者能在画面中“实”的物象反衬下,通过自己主观意会获得对天、云、水等物象的体味和把握,从而达到以有限寓无限的画面效果。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依据传达信息的需要对作品画面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作类似的构思设计。我们可以把平面广告作品中的二维空间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其中实空间是指画面各实体视觉元素所占空间的部分,虚空间则是指除此之外的其余部分。虚空间并不是背景,更不是设计中多余的部分,它是画面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面广告设计中的留白意象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画面处理手法,这种留白,并非是无形之境,实际上是设计师匠心独运,精心安排,以求取“笔虽未到,而意已至”的画面传达效果。正如清代笪重光《画鉴》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因此,画面中的留白实际上是构成画面整体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过设计师的巧妙安排设计,营造出某种特殊意象,这种手法可以提升和强化作品画面的传达效果。无论在绘画还是平面广告作品中,其意象都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的艺术形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平面广告作品中表面上看“意”是无形的、抽象的,实际上“意”借助于特定的图形符号或空间留白很清晰的被暗示出来,设计师通过巧妙的设计把种种“留白意象”置于画面中,而这种种“留白意象”基于广告自身传达特点的要求必须把信息清晰明确的传达出来,只不过这种传达方式以一种更为智慧的面目出现,它摆脱了以往常用的“见山是山”的过于直接简单的画面信息传达方式,通过作品中精心营造出的留白空间生成意象来含蓄的传达特定的广告主题内容,由于此种处理方法的特殊画面效果,使得作品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一步步引导观众把握和接收画面所传达的信息内涵,从而使平面广告作品的传达效果得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以提升和强化。

二、加强作品的格调情趣

设计不仅仅与人的情感建立了深层联系,还由此延伸出其它情趣,这些情趣虽然不能称作情感,但是可以唤起观者积极的心理感受,通过留白的意象处理手法可以更好的感染大众,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在感受作品格调情趣的同时不经意间把握住主题内涵。平面广告设计以传达信息为主要目标。设计作品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仅靠直接的表述往往显得单调乏味,而且意象的意是难以穷尽的,因此恰当地运用“虚”与“实”的对比可以达到很好的传达效果。也就是说设计师通过对画面进行特殊的表现处理可以更好的实现传达的目的。实践证明,画面通过留白获取意象以加强作品的格调情趣来提升平面广告的吸引力是设计中屡试不爽的利器之一。究其原因,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通过“留白”的衬托更好地凸显出画面中的“实”。如果我们用“虚”来指代“留白”,画面中的“虚”并不是“虚空”,而是蕴含了“景”的“虚”,暗含了“情”的“虚”,通过“实”与“虚”的共同配合可以营造出作品特定的格调情趣,使设计作品更具有视觉传达魅力。这种格调情趣的获得是通过具体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一词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一直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一个拥有多元涵义的统一体。“意象”最初萌芽于《周易》。《周易•系辞》中最早阐述了“意”和“象”的关系以及“象”的特殊表意功能。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设计师精心构思创造的“意象”除了为了“尽意”之外,他们还努力追求借助于这种特殊的方法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加强画面深层次格调情趣的体现。虽然平面广告设计最本质的追求都是为了通过“象”去传达出某种“意”来,但通过强调作品的格调情趣可以使这一本质追求更富于趣味,获得的效果更具有传达的感染力。

三、增强作品的意蕴美

意蕴是对作品画面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广告设计作品本质上也要求画面体现出相应的艺术性。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广告作品中的“象”具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意功能,可以“尽意”、“尽情”、“尽言”、“尽神”等等,可以说“象”表意的主题范畴更为广阔、丰富。因此,平面广告的艺术创作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借用留白手法创造“意象”可以更好、更丰富的增强设计作品的种种意蕴美。

传统的留白意象观与平面设计理论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意象。中国画中对于虚实、留白等意象的处理,其独特的构思和巧妙的画面空间布置给设计师提供了诸多的灵感。在公益广告《清流》的画面编排设计中,设计师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的画面处理手法,并将其与现代设计形式相融合,以大面积的留白布置安排版面,几条正在畅游的金鱼被看似不经意的安排在画面中心,如此,设计师就将其余的留白部分巧妙地转化成水面的意象。从而使整张作品的画面呈现出极富东方韵味的意蕴来,这种画面处理手法给观者带来一种和谐宁静的感觉,增强和升华了画面主题内容“清流”的意蕴美。这里的“留白”看似没有表现任何具象的物象,但观众可以从整体上感知到它们和画面中的鱼是牢牢连成一片的,从而使画面获得一种“此时无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声胜有声”的传达效果,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浓浓的意蕴美,在明确清晰地传达出主题内容的同时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性,给观者视觉及心理以美的享受。

三维设计论文 第2篇

包包的发展史你了解吗?

从经典到现代,无一不成为女士们的心头爱。说来有趣,包饰的兴起是与服装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的。自从十八世纪末,附有衣带的波浪型裙子被修身的衣服取代后,女士们便纷纷去寻找可以装载个人物品的袋子。第一个鱼网状的小袋乘势而起,这种束上长绳的小袋便于拿在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包饰”。

几百年来,时装配件的潮流犹如时装一般,日新月异,变个不停。而它的地位也逐渐上升,成为女士们衣着打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包饰。基于不同的潮流文化,不同的时代状况,不同的场合,女人的包饰已演变出变幻无穷的形式。

十九世纪初,欧洲打开其旅游业,大型的旅游袋便成为进出欧洲的必需品。大袋子顺应而生。

二十世纪香烟的兴起,使得小烟盒成为了女士们出席交际场所的一种装饰品,小盒子式的包饰也因此被大量地投放入市场。1929年,荷里活明星热令存放粉底、唇膏的化装袋大行其道,各式的化妆袋,如贝壳、足球、门锁、花瓶及鸟笼外形的包饰,逐一涌现。但到了二次大战期间,物资短缺,包饰顿时成了奢靡品,女士们的袋子都采用了粗拙的帆布料,却令当时的设计师设计出一系列的购物袋和单车袋。

战后,在包饰行业里泛起了好几个名牌:一个是CocoChanel(可可.夏耐尔)的金链挂肩带包饰设计,成为当时品味的象征。LV(路易.威登)的水桶型包饰Noe,用以承载香槟,大获好评。Hermes的HightBag,经皇妃GraceKelly采用后,身价顿升十倍,即时申明大噪。Gucci也天然加入战围,推出竹柄手挽袋及水滴型包饰。

包包与女性二十世纪中,女士都以名牌挂帅,包饰成为了身份与显贵的象征。中期以后,人们的糊口被电脑充斥着。手提电脑的兴起,令宽广的信差袋、相机袋成为了年青人的宠儿。后期,包饰的世界变得更缤纷多采,有简约主义的盛行,有中国的刺绣热,更有动物皮毛的应用,例如蛇皮、豹皮、鳄鱼皮等,此时韩国圣喜美包饰在此时得到极大发展,获得时髦界人士的强烈热闹支持。

20世纪初,作为时尚代表的包饰,成为司空见惯的流行物品,受当时横扫欧洲的“东方文明”风气的影响,包饰变得千奇百怪。但在那个时代,时尚还只是富人的“专利”。微薄的收入和繁重的工作使劳动阶层的妇女与时尚无缘,也与包饰无缘。

直到20年代,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达,时尚已不再是上流社会的特权,各阶层的妇女都加入追赶时尚的行列。而包饰也开始显现它们本身的特点。镶珠的袋子随着音乐的节拍摇晃而发生声响,和当时流行的爵士音乐奏出一首首动听的“协奏曲”。

30年代,好莱坞电影的空间发展,它们对时尚的流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饰有了流线型的外型和好的柜架,朴实的材质,古朴而典雅。

充满硝烟的40年代,包饰设计最为强调实用性,而实用主义的潮流更受到军用设计的影响,挎在肩头的包风靡一时,因为可以用来装防毒面具定额配给的票据和身份证等最为实用的行头。硝烟纷飞的战争岁月虽给人们带来极大痛苦,但它却促使包饰向平民化和简单化,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战争结束,经济渐复苏的50年代,由于战争年代的禁锢,战争结束后人们对性的渴望和竞争,女性服饰迅速地转向性感和妩媚。而包饰为配合服饰,也毫不例外地走向性感和妩媚。

这一时期,摇滚乐与流行音乐已不单是一种音乐形式的**,它形成了一种为泛博青少年接受的横跨地域与文化的新语言。布满青春活力的迷你裙和裤装款式的**也随摇滚音乐的流行而诞生。迷你裙也呼叫着新式包饰的泛起,于是各种小小的,有长肩带的、式样简洁的挎包就挂上年青人肩头,让路人好不羡慕。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70、80年代,在某种意义上,包饰已成为文化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新的材料和设计不断推出,打破人们“投资买一个好包”的传统观念。而跟着70年代后期新浪漫主义和古典中兴的概念泛起在流行衣饰中,一些窄背带的挎包、钓鱼包等带有清新乡村风味的包饰泛起在人们肩头,也反映在经济大潮的涌动下,人们要求逃避城市的拥挤和嚣闹的意愿。

在90年代这个时尚被年青人所垄断的地前卫好像成了时髦的代名词,高后排列榜榜首的设计是无一例外是那些擅长玩弄噱头手笔的前卫巨匠。而“今天才是时尚明天又成为过去时”的潮流变幻,不得不令人发生“这世界变化之快”的感概。包饰也无一例外埠受到这股快速变化的潮流之风的影响,呈现多变的样子容貌。

2000年的到来,复古潮也将继续盛行,珠片袋可能成为热潮。作为新世纪女性的你是否有想过你身边的包饰到了几百年以后也能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二十世纪里,人类创造了太多的奇迹,他们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的进取心与创造力为人类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时钟的巨轮依旧飞守向前运转,我们应坚信希望就在明天,就在我们脚下。

手提袋设计,根据其历史演变过程,史学家通常把它分为原始手提袋、古代手提袋、近代手提袋、现代手提袋四个阶段。原始手提袋是指旧石器时代人们利用现存的植物叶子、果壳、葫芦、贝壳等作为盛装、转运食物与用水的容器,实际上并不具备设计的内涵,只能算是手提袋的萌芽。但是,作为设计的源泉,并非没有现实意义,仿照葫芦造型的酒瓶、药瓶,和仍然利用叶子、果壳、贝壳作为容器等等在现代手提袋设计中并不鲜见。现代手提袋,是指从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以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和长途安全储运物资与商品,进而推向以迎合市场、引导消费、满足人们对商品手提袋的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需要为中心的手提袋。这样看来,似乎我们所说的传统手提袋设计,既不包括原始手提袋(因为不具设计内涵),也不包括现代手提袋(因为史学家对现代手提袋规定了一个固定的时限)。然而,从“传统”二字的本意考察,是指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等;就时间上说,传统就是过去,昨天是传统,今天是现代,明天是未来,今天的现代将变成明天的传统,传统在时间的流变中不断产生位移,不断扩大时限。据此,我们对“传统手提袋设计”的理解不应是一成不变的。目前来说,它不仅包括了中外古代手提袋设计与近代手提袋设计,而且也包括了19世纪中叶至2000年以前的中外手提袋设计,同时,也不可忘记原始社会处于萌芽状态的手提袋对于现代手提袋设计的借鉴作用。手提袋设计的出路在于创新。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科学迅猛发展的世纪,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西文化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交融的世纪。如何使手提袋设计适应这种喜人而又逼人的新形势,是手提袋设计艺术界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惟一的办法就是两个字——创新。

创新,必须认真研究传统。创新,站在实践论的角度去理解,应是个具有浓厚系统意味的联系之词,它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就是说,传统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未来的基础。比如说,达·芬奇发现了倒孔成像,这一发现成为后来发明照相机的前提和基础,照相机又成为发明摄像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前者也就没后者。如果我们把照相机的发明创造比作现在,那么其传统就是倒孔成像,同时它又预示着将来摄像机的必然问世——尽管当时并不知道摄像机为何物。所以我们说,创新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也预示着将来的发展趋势。手提袋设计也是一样,要创新,就得了解传统、学习传统、研究传统,否则,创新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黄永玉先生正是深入地了解和熟悉了用麻、丝、兽毛等纤维捻结成绳或经纺织、缝缀制成袋、兜对商品进行捆扎、储运等传统手提袋手段,并从中得到启发才设计出具有浓厚传统民族特色而又不失强烈现代感的酒鬼酒酒瓶的。

创新,必须更新观念。手提袋设计要创新,首先应是手提袋设计家观念的更新,我们必须树立大传统观、大设手提袋设计计观。

对于传统的理解,不知什么原因,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脑海里,似乎专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当然,中华民族的传统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对于那些专门研究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人来说,这样理解也无可指责,但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这样去理解传统还远远不够,还显得太狭隘,起点应该更高些,视野应该更开阔些。所以,我们应树立大传统观,我们所讲的传统,是人类文化艺术的传统,我们不仅要了解、熟悉、研究本民族、本地域手提袋设计的传统,还要了解、熟悉、研究世界各国各民族手提袋设计的传统。从事手提袋设计的艺术家不仅要研究手提袋设计的历史与现状,还要研究整个艺术设计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整个文化艺术的历史与现状,不仅要研究手提袋设计的技能技巧,还要研究如绘画、书法、诗词、影视等姊妹艺术的技能技巧,以此扩大眼界、启迪思维、开发智能。要跳出手提袋设计看手提袋设计,跳出手提袋设计进行手提袋设计,这就是我们所应该提倡的大设计观。创新,必须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谁都知道,任何部门、任何行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有发展、腾飞的希望,所以,近些年来流行一个口号是:谁拥有高素质人才,谁就拥有21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手提袋设计艺术界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两个方面。从学校教育来看,各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在逐年扩招,学生数量是大大增加了,而教学质量是否也在同步相应提高?我说句不太中听的话,目前,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内的高校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比如,只重计算机设计手段而轻视基础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想,在部分学生中依然存在;某些高校,办学条件满足不了不断扩招的需要,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我们必须经过反复调查论证,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明确办学思想,改善办学条件,严格办学纪律,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继续教育来看,一方面应该狠抓在职人员的带职培训、脱产进修和鼓励年轻的优秀设计人员报考高一级学校接受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学术交流,组织规范化的展览与评奖。通过这些途径和方法,让优秀设计人才脱颖而出。

下面是我的包包设计,我对于包包的理解,不仅仅是一个时装包,它也能是一种低碳、经济、美观、时尚的象征。

论文化广场设计 第3篇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 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 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 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 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 设计出该城市, 该文化环境下, 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 有许多不同的表现。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 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 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 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 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 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 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 有许多必然的联系, 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 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 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a.城市文化、地域特徽及社会历史意念上;b.空间设计上;c.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d.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 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 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 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 也是十分必要的。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 在空间, 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 规模来决定的, 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 否则, 难以吸引人们停留, 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 广场宽度介于周围l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 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 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 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 当然, 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 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 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 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两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组, 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 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 交通与广场设计时, 应采取:a.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 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 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 扩大步行规模。b.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 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 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c.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 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 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 结合广场的性质, 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 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 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 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 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自然环境的引人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 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 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 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 更是数不胜数, 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 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 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 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两种形式:a.以水造型方式的。b.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 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 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 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 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 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 创造出的瀑布, 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 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 与河水相结合。

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 (包括柱廓、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 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割、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 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 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 而且, 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 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 或是纪念性的, 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 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 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 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 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 这之后, 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 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 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 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 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 这时的雕塑设计中, 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 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 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 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 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 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 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 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 三个跳舞的少女, 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 谐趣的设计风格, 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a.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 设计雕塑的形式, 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b.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 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 设计文化广场。c.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 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 说明人的尺度关系, 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d.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

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 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 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 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 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 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 相联系, 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 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 米开躬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 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 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图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望, 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 谐调地进行组合, 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 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 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 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币的内在联系, 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综上所述, 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 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 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 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 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摘要: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 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 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 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汽车车身设计论文 第4篇

关键词:汽车车身;汽车安全;汽车动力

汽车工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汽车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速度方面了,对外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车身技术是汽车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身造型设计是将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工作。在科学方面包括了流体学,人机工程等学科。本次困论文主要介绍车身造型对安全和动力的影响。

绪论

1.汽车的诞生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汽车是现代科技的重要载体之一,是衡量一个国际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重要的指标之一。汽车车身是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们了解汽车的第一步。现在的汽车领域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汽车换代又在很大程度上是车身的更新。车声设计不仅仅是美学,同样包括了空气动力学、环境学、材料和化工等众多学科。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汽车车身设计朝着虚拟化、个性化、人性化和绿色安全方向发展。

2.国外汽车行业起步早,水平高。在国外车身设计是被极为重视的一个环节。车身是保护乘客重要的部分。科学的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安全性能。汽车行业在经历了马车型、箱型汽车后步入了流线型汽车时代。随着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人们了解到车速的提升不仅仅是增加动力这么简单。流线型车身将空气阻力因素从0.5降到了0.3以下,这意味着能节省14%的燃油,空气阻力每降低百分之十燃油节省百分之七左右。然而车身的设计师减小空气阻力因素的重要手段。石油危机爆发以来,油耗成了普通百姓选择车辆的一个重要参考数据,为了达到节油减排的目的,汽车生产商基本都是采用减小整车质量来达到目的,这样一来轻质合金材料和复合材料在优化车身方面将得到极大应用。宝马高端轿车正在大量采用碳纤维材料,来减轻整车质量和提高车身硬度。

3.汽车车身设计对安全也有极大影响,这是影响现代人买车的重要参考数据之一。IIHS在安全性报告中的数据表明,其2011年进行了相关数据统计,以上牌行驶1-3年的乘用车为样本统计,大型车平均每100万台车中发生严重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为24人,而同样本中的微型车和小型车的死亡人数则为65人。同时IIHS也给出了2000年时候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车辆安全性带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大型车还是小型微型车,相比十年前发生事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是尺寸不同车辆之间的死亡率依旧有明显的差异。此外,IIHS以及E-NCAP的碰撞测试数据也可以看出,大型车普遍碰撞表现更好,而小型车则相对较差,在引入小面积重叠碰撞试验甚至很多时候小型、微型车的得分实在惨不忍睹,这也是我们可以从公开数据中看到的。这样看来车身的大小会对安全有极大影响。车身不管厚薄只要满足工艺和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车身越轻越好,即可以降低油耗还可以减少成本。如某系车的前翼子板也是采用非金属材料,但性能标准即能达到使用要求又降低成本。汽车发展至今最大的问题不是汽车越重越安全,而是汽车重量既轻又安全。汽车加重100KG很简单,但是要减少100KG所依靠的就是汽车精尖制造工艺和技术,不过不管是车子的厚度还是大小对车辆安全的影响都不是最大的,最大的还要算是车身所用材料。以前的高强度钢板,拉延强度虽高于低碳钢板,但是延伸率只有后者的50%,所以只适用于形状简单、延伸深度不大的零件。现在的高强度钢板是在低碳钢内加入适当的微量元素,经各种处理轧制而成,其抗拉强度高达420N/mm2,是普通低碳钢板的2~3倍,深拉延性能极好,可轧制成很薄的钢板,是车身轻量化的重要材料。到2000年,其用量已上升到50%左右。含磷高强度冷轧钢板:含磷高强度冷轧钢板主要用于轿车外板、车门、顶盖和行李箱盖升板,也可用于载货汽车驾驶室的冲压件。主要特点为:具有较高强度,比普通冷轧钢板高15%~25%;良好的强度和塑性平衡,即随着强度的增加,伸长率和应变硬化指数下降甚微;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比普通冷轧钢板提高20%;具有良好的点焊性能;与汽车钢板相比,铝合金具有密度小(2.7g/cm3)、比强度高、耐锈蚀、热稳定性好、易成形、可回收再生等优点,技术成熟。德国大众公司的新型奥迪A2型轿车,由于采用了全铝车身骨架和外板结构,使其总质量减少了135kg,比传统钢材料车身减轻了43%,使平均油耗降至每百公里3升的水平。全新奥迪A8通过使用性能更好的大型铝铸件和液压成型部件,车身零件数量从50个减至29个,车身框架完全闭合。这种结构不仅使车身的扭转刚度提高了60%,还比同类车型的钢制车身车重减少50%。又因为所有的铝合金都可以回收再生利用。当然还有比之更好的还有纤维材料。高强度纤维复合材料,特别是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因其质量小,而且具有高强度、高刚性,有良好的耐蠕变与耐腐蚀性,因而是很有前途的汽车用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美国开展的最好。

4.通过这篇论文,我们可以知道车身对安全和动力方面的些许影响,也能了解些许关于车身设计方面的知识。了解到车身不仅仅是一堆钢材,更是艺术和科学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吴亚良著,《现代轿车车身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3月

[2]郭竹亭主编《轿车车身设计》,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3]龚微寒主编《轿车现代设计制造》,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9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第5篇

第一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创新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属于重要环节,能够让整个教育过程赋予生命,让学生不再沉溺于传统的书本学习,而是将理论知识创新应用于实践。在创新教育的培养下,学生可以养成主动创造、探索、思考、实践、参与的习惯,提升学习效率。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研究了创新教育的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教育;应用

创新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教师予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实践,让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为紧密[1]。机械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类通用机械传动装置的抽象化思考创造出具象化作品,利用齿轮、链、带等传动装置设计出创新机械,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各类传动装置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为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动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2]。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创新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

1改革教学理念

在传统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于让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缺乏重点且存在一定繁琐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抓住有限课堂时间中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环节,因此在知识的具体应用上能力略显不足[3]。在创新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动手、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出发点,将自己作为引导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之中,让教学更具连续性。帮助学生思考每个环节之间的实际联系,提升学生对机械传动装置的应用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例如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工艺学、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等,需要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思考。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并打下稳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了解到机械设计中涉及到的工业生产相关技术、新成就以及发展趋势等,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生命力以及科学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程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机械传动装置存在的差异。例如在进行齿轮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示范教学,教师可通过教学模型让学生认识到齿轮与齿轮之间的紧密转动所带来的传动性,并且利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位置的齿轮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当第一个齿轮运转时所带来的其他齿轮转动影响,分清齿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教师可运用正例与反例方式,备课时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机械传动装置的例子。教学过程中通过正例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规则与概念,利用反例将无关特征影响排除,令学生加深对规则与概念的本质认知。最后,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也应丰富多彩,通常机械设计教学相对于文科类课程而言较为枯燥,若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机械课程设计这门课的逻辑性,因此教学方式无法像文科类课程一样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让学生讨论。但可利用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通过动手实践实现探究式教学、小组式教学等方法,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4]。首先,教师应在教学顺序上合理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深入分析知识结构,让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的理解循序渐进,从普通性到特殊性,从整体性到部分性,在不断分化的下位结构原则组织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方面,教师应遵循让教材网络化、一体化、结构化的原则。网络化指的是利用网络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机械设计相关案例。例如机械传动装置可应用于哪些方面,首先让学生思考,接着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详细展示传动装置在不同产品中的运用原理。一体化和结构化指的是让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达到怎样的标准、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令其学以致用。

4强化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课程偏向于理科类,因此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对每个机械零部件、机械传动装置、机械的基本组成以及机械的具体应用详细了解、深入了解。利用课堂时间及课后时间进行实验教学可提升学生对机械相关方面的知识及实践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以传动机构归类的教学内容为例,传动机构可分为三种,首先为凸轮机构,其次为偏心轮传动,最后为曲柄连杆机构。教师首先可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及计算机了解关于手动压力机的相关信息及资料,整理归类资料后以实践训练的机床为例,安排手动压力机相关课题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等方式确定以齿轮齿条传动机构作为项目设计方案,展开实践教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设计的课程具有实用价值并让学生了解到价值所在。在课程设计方案上也不应具有唯一性,可通过令学生主动思考找出多个问题解决方式。教学设计可从机器功能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自主探索选择适合的电动机和相关零件及传动机构,全面考虑机器的造型、安装调整、制造工艺、经济可靠、使用维护等问题,提升其实践能力,让创新教育理念真正对课程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永英,陈雪娇,鄢利群,王丽艳,李铁军,宁建荣.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机械类创新设计教学探索与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v.29;No.15601:106-108.[2]李天箭,丁晓红.创新创业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中的探索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v.33;No.23504:22-24.第二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多媒体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的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提出对于具体的内容应该具体分析,应根据实际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定合理的项目,不能够简单依赖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拘泥于固定的教学项目。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融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有关内容为一体,专业性强,且教师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也都比较大。此外,它的学习过程中还综合运用高等教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等知识,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安排,都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大纲修订后,该课程的课时缩减至60课时,更增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河南工业技师学院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文章结合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常见的文件格式有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将严谨的机械机构模拟动画或视频等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减少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耗费的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两年来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发现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内容比较新颖,信息量大,学生兴趣也比较大,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结合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各章节的应用总结如下:

(1)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常用通用零件的强度设计———多媒体图像启发引导,黑板式教学为主。这些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及应力分析、计算及强度校核为主,教学中可以利用实例图片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零件的受力情况,但是对于力的计算方法,应力的产生及计算,强度校核的理论应用还是适合采用传统的黑板式教学。通用零件如齿轮、轴的强度设计,是学生对相关强度计算理论有一定理解之后的一个实际应用,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学生在本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所必需会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因此,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选题、设计、运算、校核,这样效果会比只看一页一页的课件理解要深得多。(2)机械原理的机构部分———动画演示、启发、思考、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各种常用传动机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许多应用,比如说缝纫机、补鞋机和公交车车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传动机构的动画、视频,通过演示,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如何执行的?运动由谁产生?又能够实现怎样的运动?随着学生的思考、分析,最终会得出结果,然后可以将简化后的机构运动简图展示给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有比较形象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3)轮系及其设计计算———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轮系是由一系列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各种不同类型的齿轮能够组成什么样的轮系呢?不同轮系的功用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教学开始,笔者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后面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将各种齿轮组成的轮系动画及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展示给学生看,引导他们思考分析的同时再逐步解释轮系的分类及其能够实现的功用,结合前面齿轮机构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判断轮系中齿轮的转动方向。在学生对轮系有了一定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计算轮系中各对啮合齿轮的传动比,并将其计算的结果逐一展示在黑板上,再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构逐步得出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它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二者互相融合,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理论的用途、用处,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返回书本寻找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是职业学校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必然趋势。

(1)教学项目的设定。教学项目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入手,一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讲授的既定知识,即被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形成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学习氛围。此外机械设计课程系统性较强,要涉及机械专业多方面的内容,不同机构、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及方法不同。因此在设计项目时,还要本着先入门再巩固提高的原则。局限于课时的限制,教学项目选择不宜过大,但应使机构与零部件设计贯穿于《机械设计基础》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对于齿轮传动基础知识这一模块,可设计制作一齿轮传动机构,其中可包含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和齿轮齿条传动,通过对其拆卸和装配,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齿轮参数的计算,了解传动的特点、失效形式、选择齿轮材料、热处理方式并重点学会齿侧间隙的测量和调整,从而达到该模块的教学目的。

(2)知识点的建构与整合是项目内容综合的关键。精讲常用机构、突出相互联系。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精讲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轴的设计、轴承的选择与寿命验算等内容,突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关联知识为核心,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可通过对装配体的认识展开对标准件常用件的选用、传动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体机件表示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保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需要学生有系统的机械专业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设计分析能力,具有综合应用机械专业知识、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而要想在一两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掌握无疑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地细化、分解,以此做成课前预习模块、课内练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结语

在教学中应该对课程内容具体分析,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并采用适当的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也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教师进行正确适当的引导,项目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项目教学法确实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好办法。

第三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当前高职教育实则面临诸多困难,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对于时下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业内外说法很多,建议也不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高职的认同度不高,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我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多为目标性和原则性,具体操作性欠缺,致使很多涉及高职发展的实质问题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随着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不断涌现出的问题,国家对高职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不断提出一些路线方针,大力度投入人力物力扶植高职院校发展,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自从2015年,国家开始实行高职高专院校单独招生政策,允许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以扩大生源,民办院校要想生存生源是关键,只有生源不断扩大,学校才会发展壮大。那么,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在生源上为民办高职院校解决了生存问题,但是学生入学后,后续的培养教育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让高职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它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进入大学后,课堂教学知识点无法展开,由于学生对以前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所以经常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导致知识点无法衔接。《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需要掌握《高等数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后才能开设,开设期间还需要与一些课程相配合进行教学,例如《工程力学》《CAD绘图》《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储备。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没有目标,很少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下作业完成效果不是很好,敷衍了事现象普遍,作业准确率非常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外,配套的实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实训及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就是一门需要有充分的理论作为基础,然后通过实验环节加以认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的专业性课程。例如,带传动特性的测定及分析实验、齿轮机构的设计计算校核等。尤其是课程设计环节必不可少。例如,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拆装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完成减速器的拆装,但是学生操作时普遍动手能力较差,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自己独立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及相关岗位证书的合格率较低。

(三)师资力量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普遍教师队伍落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师普遍没有职称、部分教师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个别教师知识点讲解不到位、一些专业基础课常常聘用校外教师兼职。

(四)学校硬件设施不全

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校普遍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与其配套,即使拥有一些实训设备,设备也普遍存在老、旧,少等特点,几台机床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学生常常只能靠听和看来学习,根本没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金工实习,包括钳工、焊接、普车、普铣、数控车、数控铣几种实训内容,学生普遍不爱动手操作。这样会使学生的理论无法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一)合理分配课堂学时

目前高职教学的课堂学时为一个半小时,与本科的教学时间一致,但是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与本科学生是有一定差距的,理论学时不宜过长,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的时间大概为40分钟左右,如按照正常理论学时,一个半小时来计算,剩余的50分钟时间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学习效率必然很低。针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一个半小时的学时分为两部分来实施教学,将前45分钟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段,进行理论教学;后45分钟,学生听课较为疲倦,可以安排实训教学,将刚学完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齿轮机构,应马上进行齿轮机构的拆装实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会得到提升。

(二)注重概念的分析

对于概念,不能一带而过,必须进行分析与讲解,适当举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讲解机构与构件两个概念时,就可以针对二者的区别进行讲解,构件是一个个体,而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在一起,并能产生相对运动时,我们才称之为机构。

(三)温故知新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如果讲到的知识点涉及到之前讲过的知识,就要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要做到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例如,第三章铰链四杆机构中其运动副为回转副,涉及到第二章运动副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复习到运动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第三章的知识。

(四)多学科交织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需要学完《高等数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后才能开设,开设期间还需要与一些课程相配合教学,例如《工程力学》《CAD绘图》《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串成线,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例如: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实验,其中齿轮的材料选择涉及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受力分析计算涉及到《工程力学》,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设计涉及到《CAD绘图》和《公差与配合》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的各学科知识点教师都要为学生穿线讲解。

(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课上要求每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抽签的方式,相互提问,对于回答上来并且准备无误的学生给与加分的奖励,对于没有回答上来并且不准确的学生给与一次补救机会,下节课继续回答,并且还要回答一个新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其一,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课堂必须听讲,认真准备,否则无法回答出同学们提出的知识问题;其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学到真本领。

(六)作业模式要改革

改变以往敷衍了事的作业模式,提倡作业改革。以往教师布置作业都会采取课后习题的方式,学生用作业本书写或计算课后题,教师进行批改,学生相互抄袭、敷衍了事,作业对于教学的验收意义体现不大。笔者认为,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单一的课后习题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教师课后会布置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讨论和设计,每半个月上交一篇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加强实训课程的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要想真正发挥出其培养技能人才的职能,就必须要注重“职”的培养,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逐渐退化,这不得不与实训设备老化、设备数量少、学生实训课时少等因素有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实践上着手。《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是学好课程的硬道理,设计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与设计校核,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具与设备供学生实践,那么理论学习毫无意义,学生听过即忘,没有起到学会并掌握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大实训课程的学时;配备专门的机械设计实训室;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或者派教师去企业中学习实践技能,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李娟,孙见君,马晨波.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5,13(23):157-158.

[2]龙建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24):119-120.

[3]濮筱薇.情景教学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5(35):102.

第四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机械工程类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应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排头兵和先锋的作用。以湖南城市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学院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坚持并发展为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服务为主的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指导方针,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重“厚基础+强素质+个性化”培养,也就是需要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课程教学这一实处上来。作为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进全方位的改革,以满足机械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课程主要介绍通用零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涵盖零件及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计算理论以及连接部分、传动部分、轴系部分等。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构思能力、工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1]。当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繁杂、过于重视理论计算而忽视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学科领域最新发展脱节、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效果一般等现象和问题,亟待改进。

1.1课程覆盖面广、内容繁多。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课程涵盖零件及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计算理论以及连接部分、传动部分、轴系部分等。课程的具体内容从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摩擦与磨损理论,到具体的螺纹连接、销连接、键连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挠性件传动、轴、联轴器、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等具体零部件的设计,内容繁多,且各部分内容自成一体,不具备系统性,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较大的难度。

1.2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机械设计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很强调其在实际机械零部件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机械设计课程的基本理论大多直接来源于机械设计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如果在理论教学过程只是照本宣科而不能结合实际阐述其计算原理与来龙去脉,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刻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2]。

1.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受限于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偏多,机械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往往创新性不足,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存在不利影响。

2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在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明确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需要在此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的提升。将一些繁琐复杂、难度较大的公式推导等内容适当删除,为不致知识点脱节,代之以公式背景的介绍和运用的说明。适当压缩纯理论教学学时,特别是对于类似结构与零部件的设计,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此外,还应增加设计实践、实验教学等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建立机械设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于机械设计课程知识的需求,并立足于实际生产过程,根据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例如,考虑到部分学生今后可能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工作,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多以汽车零部件作为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对汽车设计制造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尽快进入角色。

3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3.1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引导和发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齿轮传动时,给出有齿轮元素的高校校徽图案,以论述齿轮传动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图案中的结构错误,从而加深学生对齿轮结构的理解,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3.2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实验器材的使用。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性强,涉及大量复杂零部件、结构的静态、动态过程分析,部分学生在由于工程实际认知匮乏,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学习时将存在一定的困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特别是体线运动特征的动画,结合适当的教学器材进行演示,可将传统方法讲授时不易讲清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实践教学改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往往都是二级减速器的设计,在设计题目中给出明确的设计数据和设计方案,内容几乎是千篇一律,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性设计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明确设计任务到机构运动方案设计、机构运动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等机械产品的一般设计流程,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同时,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慧鱼”模型组合大赛为契机,一方面借鉴大赛参赛项目的成功经验,学习设计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使学生获得更多机械设计实践的机会。

4结论

本文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改革研究,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濮良贵,陈国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2]李延斌,高有华,田方等.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31-233.第五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理论教学研究

一、引言

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不像其他专业教学一般,多以理论为主,机械类专业较为偏重的是实际操作,多上手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才能对本专业有更好的认识。由于扩招政策的推行,导致了现今大学生的可以动手操作的机会显著减少,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一些小小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先进行机械设计的理论课教学,待理论课教学进行两到三周之后,再加入实践设计课程。这种教学课程安排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会造成知识的断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的教学模式。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分开进行的,这是一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带教老师有着长达数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实际操作的欠缺仍旧是一大硬伤。这是现今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学轻用现象。正因为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看起来好像完全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样子。开展这两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使他们相辅相成,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可以更好的理论知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操作。但这一目的似乎并未达到,反而有所背离,致使学用脱节。学用脱节是导致学生尽管很好的学习了理论知识,但仍不能很好的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根本原因。当学生开始课程设计时,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原因,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去,也不知道该从那个点着手,不能深究问题,最后只能仓促了事,着实令人惋惜。这便是这种分离式教学所带来的不好之处,虽然就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有其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只有进行完善与整改,才能使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对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任意选取一班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模式的试点班级,以下为主要做法:

(一)同时进行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开展是有时间差的,在本次探索实践中,打破了传统的桎梏,两项教学工作同时进行,即开课就开始布置课程设计,使得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更为紧密。这将以往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拆分重组,目的是为了更符合这种两者同时进行的新模式。

(二)以具体项目为主线进行教学工作

设计项目的选取要选取涉及面较广,最好可以综合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进阶。减速器设计极为符合这一要求,这一项目包括了教材中的诸多内容,比如教材中所提到的零件的传动,连接部分以及零件承受外界压力的程度等[1]。选取这一项目作为主线,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一些通用常用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将减速器设计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是很可行的。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该整合课程与项目,确保项目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设计知识尽可能都的包括在教学内容当中,在进行教学安排时也应考虑项目的工作进展,争取“知”与“行”可以达到高度统一。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

(三)以学习任务的形式促使学生产生兴趣

将全班进行分组,并将减速器设计的项目进行拆分,拆分所得的几个小项分别分配给各个小组,并保证小组内成员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此项目的设计当中来,并在设计当中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任务分配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这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极有益处的。此外,还可以增加答辩之类的项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站到讲台上阐述自己的想法与设计,这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四、模式变革的效果

通过模式变革的实验,所得结果多积极向上,改善较大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学生主导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传统学习模式多由老师主导学习进度,进行模式变革,采用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的模式后,学习进度变为由学生主导,增强了灵活性,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更为主动,之前所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开小差,打瞌睡等小动作[2]也有所减少。

(二)师生之间交流增多,效果显著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便也越多,此时便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和老师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能给对方带来灵感的火花,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极有帮助。

(三)拥有足够设计时间,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并不充裕,经过变革之后,课程设计的时间被大大拉长,也给了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的机会,这对设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论

虽然本次实验只是初步尝试且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所带来可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一模式同样也应用到机械类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去,唯有使知行合一,才能更好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最不应该空怀宝藏却不知其应用之法。知理论,懂实践,才是上佳之道。

参考文献:

[1]迎春,王利华.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5,12(21):14-16.

[2]庞兴华,解芳.CDIO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2(33):134-138.

第六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课程中零件材料教学研究

一、引言

机械设计是大学工科类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通用零件设计,包括零件的特点、应用以及零件强度刚度的设计计算等内容。设计一个零件,首先是确定零件材料。以材料为标志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先后经历了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每经历一个时代,意味着人类文明向更高级的层次迈进。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新材料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如今,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具备各种性能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在机械设计教学中运用材料科学发展最新成果提升机械设计水平,使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已经成为发展机械工程设计的一个大的突破口。目前,尽管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工程材料类课程,但仍旧是以钢和铁为代表的金属材料占绝对主导,其他材料课程仅简单介绍,内容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另外,以零件设计为核心的工程思维不突出,与机械零件设计过程的后续步骤衔接不够,无法满足现代机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强化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二、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

(一)材料是机械设计的重要基本要素之一

机械设计是对一个设想的或有市场需求的机器在运动、结构和能量传递等方面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信息,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作为构成机器基本单元的零件有质量、有形状、承担载荷、传热和导电、经受磨损或腐蚀。这些决定了机械零件乃至整个机器的性能指标,都和零件材料直接相关。材料不但决定零件的结构性能,还影响加工,从而决定零件的尺寸、精度和成本。设计越复杂,要求越严格,材料对机械零件设计的影响越强、越复杂。而且,这种关系体现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几乎贯穿了零件设计的全过程。没有合适的材料,无论多么好的设计也不能变成现实的产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材料是机械设计的粮食。[1]机械零件材料选择合适与否,主要从材料的强度、刚度、磨损、工艺性和经济性[2],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取舍,是机械设计中最重要的决定。

(二)材料选择的创新是机械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

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促进了材料的发展和在产品中的应用。新材料发展越快,产品设计时材料选择范围就越大,机械设计人员就有更大可能设计出更多性能、更加优异的创新性产品来。例如,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和耐辐射性能材料的问世,使得人们可以设计一些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机械产品,如航天器。[3]纳米材料技术极大拓展了机械产品在微小尺度方面应用的范围。复合新材料特别是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出现,更是革命性地促进了机械行业的发展。[4]例如,聚四氟乙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摩擦系数最低的固体材料,相对于铜等各类软金属具有无毒、耐腐蚀、节约和低摩擦等优点,在轴承等接触类零部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后材料的发展方向是材料特性随外界条件变化的智能材料,它将支持未来高科技的发展,也给机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机遇和更坚实的基础。随着材料科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先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日趋明显[5],选择性能更加优异的新材料设计零部件对机械设计的创新作用无疑会越来越重要。可见,新材料的应用是机械设计构想得以实现和拓展的重要基础,机械设计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以材料创新为基础的。

三、机械设计中零件材料教学改革

零件材料的选用最终是服务于机器或零件设计的。如何依照机械零件的使用要求和设计零件的基本原则,有根据地、合理地选出最优的材料,是机械设计中零件材料内容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认为,传统机械设计课程中零件材料的内容存在以下两个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方面,涉及材料选择的内容偏少且仅仅是材料性质的罗列,没有真正体现为设计服务的思想。机械设计教材中的零件材料部分,经常只是泛泛地介绍材料种类以及常用材料的特点,至于零件设计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如何进行等关乎零件设计优劣的重要方法信息却很少提及。学生虽然了解材料的性能特点,但在后续零件设计计算时,还是不知道材料选择该如何进行。国际上的经典教材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四、结论

材料不但是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素,而且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进入机械设计领域,成为机械设计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大利用新材料的广度和深度,将从根本上促进机械领域的再发展再振兴。培养有意识地使用新材料的机械设计人才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机械设计课程在内容和方法上改进传统的零件材料选择教学,坚持以设计为主线的材料教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体现材料对设计的基础作用,使机械设计更优化、更合理,以适应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要求。

第七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研究

摘要:在专业中学教学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性课程,它主要的对机械设置制造,自动化,教控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充分提高学生机械设计,加工自造的能力,为其今后能够迅速的适应未来的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岗位,开辟有效的途径。结合多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的经验,如何有效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问题对策

1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个职业对职业中学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更受到了广大企业的青睐,通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教学,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迅速适应岗位要求,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但通过对现阶级某些职业中学设计制造专业的教学进行分析,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1课本理论知识存在的问题分析机械中学教学大纲,我发现学生使用的机械制造课本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目前机械制造设计中的新技术,新理论相接轨,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十分盲目。

1.2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机械设计教学中,某些老师缺少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究。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方式相对死板,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而忽略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特点。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感到十分空洞,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

1.3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由于目前机械设计制造的需求量很大,生源严重超标,由于人数众多,实习部门的实习岗位有限,部分学生只能以观摩和传授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即使偶尔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也难以正确对待,往往敷衍了事。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际上机动手的能力,使他们很难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机械制造人才。

2改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的对策

2.1积极转变观念,找好教学中的定位

在机械设计制造教学中,老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枯燥乏味、简单、单一的单向性的讲授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要有效地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得到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机械制造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2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敢于将机械设计制造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到工厂内从事实践类的实习操作,迅速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及时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操作和老师的引导讲解,学生的机械制造思维能很快地从课本上的表面知识上升为深层次的理解,大大加快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岗位职责的形式,提高解决机械职责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课堂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在职业中学内部完成,一方面,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老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尽可能选择一些机械实物、机械模型、带到课题上来,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课件,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感到看得到、摸得着,使学生不再感到空间乏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老师要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要结合教材大纲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课题,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2)车间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一般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的,因此要建立起适合学校和企业公司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中学与机械制造厂家签订学生的实习合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机会,共同组织教学,学校与机械制造厂家定期合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工厂业务内容,组织学生进工厂车间参与工厂制订的各种机械制造项目的设计工作。车间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迅速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彻底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熟悉对应的岗位职责范围,为以后的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3结论

在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作专业的教学中,老师要敢于转表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职业中专教学报,2007(3):65-66.[2]赵宏平,职业中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苏州市职业中专报,2007(2):89-99.[3]翟燕南.《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J].南京工程学院报,2003(12):42-43.[4]吴光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6(3):44.一、我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背景

我院建校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主要依赖兼职教师指导课程设计,这些兼职老师大多来自一本院校,他们时间有限,指导方法基本沿袭一本院校的指导方法,每天集中一两个小时在教室集中指导,而三本学院的学生依耐性强,老师走后基本是放鸭子,因此抄袭现象特别严重。此外,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没有明确,指导过程因老师而异,随意性较大,标准不统一。因此,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的内容、指导方法、达到的目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群,显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后来随着一些青年教师的引进,我们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完成的内容及进度要求、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二、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一)设计题目的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给的课程设计题目是多样化的,鉴于我院学生的基本条件,我们把课程设计的题目统一标准化了,传动方案也已经给定,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对机械设计的理论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并不要求他们创新设计。其设计题目、初始条件和传动方案如下:设计题目: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初始条件:带式运输机可运送谷物、型砂、碎矿石、煤等。两班制工作,连续单向转动,有轻微振动,输送带的速度允许误差为±5%,使用期限为10年。卷筒与输送带间传动效率96%,减速器批量生产。要求学生每人按学号顺序依次选一组数据进行设计计算。

(二)指导方法改革

在课程设计之前,负责人对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开个小会,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明确要求,要求指导老师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至少在教室两个小时,这样学生有问题就能及时找到老师解决问题。还有学生课程设计进行到第一阶段,尤其是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初步完成时候,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计算数据进行初步的检查,并要在草稿本上签字,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就避免后面学生在画草图时候发现错误,又要反过来重新计算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可以避免了个别学生抄袭的现象。

(三)进度安排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指导课程设计时候,一次把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内容一个半天讲完,这样内容太多,学生根本记不清楚。我们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集中讲解一次,学生按进度要求完成该完成的任务。第一阶段,主要是动员和设计计算。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完成的内容包括:选择电动机;计算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传动件计算;初算轴的最细处直径;选择联轴器(型号、孔径、孔长等);初选滚动轴承及其相关参数,轴承盖是否干涉等。要求学生按上述步骤严格进行,不要颠倒。第二阶段是草图绘制。设计计算完毕后,我们会带学生到实验室做一个减速器拆装实验,主要是对减速器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集中讲解,其内容包括:减速器的结构;减速器的润滑;设计装配图的准备;减速器铸造箱体的结构尺寸;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轴和键的强度校核,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第三阶段是正式绘制装配图,在完成减速器装配草图后,校核轴、键强度及滚动轴承寿命无任何问题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装配图。要求注意两个方面的设计:轴系零件的结构设计;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是装配图的检查。给学生主要讲解的内容包括:检查装配草图;标注主要尺寸与配合;编写减速器的技术特性;编写技术要求;零件编号;编制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第五阶段是零件图的绘制。零件工作图是零件制造、检验和制定工艺规程的技术文件,应包括图形、尺寸及其极限偏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技术要求等。零件图从装配图上测绘下来,形状应与装配图一致。第六阶段是编写说明书。说明书的编写我们也把格式基本给学生,学生按照步骤把草稿整理成册就可以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共安排了三周的时间,周末时间不计,具体的进度安排我们设计了一个表。

(四)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课程设计结束后,我们会现场答辩,在答辩时候,会先给个预成绩,这个成绩非常重要,因为通过答辩,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设计掌握的情况,是否有抄袭,一问就基本可以得到答案。最后结合学生交上来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装配图、零件图给每个学生单独评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等级。

三、结束语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第6篇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当前高职教育实则面临诸多困难,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对于时下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业内外说法很多,建议也不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高职的认同度不高,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我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多为目标性和原则性,具体操作性欠缺,致使很多涉及高职发展的实质问题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随着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不断涌现出的问题,国家对高职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不断提出一些路线方针,大力度投入人力物力扶植高职院校发展,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自从,国家开始实行高职高专院校单独招生政策,允许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以扩大生源,民办院校要想生存生源是关键,只有生源不断扩大,学校才会发展壮大。那么,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在生源上为民办高职院校解决了生存问题,但是学生入学后,后续的培养教育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让高职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它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进入大学后,课堂教学知识点无法展开,由于学生对以前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所以经常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导致知识点无法衔接。《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需要掌握《高等数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后才能开设,开设期间还需要与一些课程相配合进行教学,例如《工程力学》《CAD绘图》《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储备。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没有目标,很少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下作业完成效果不是很好,敷衍了事现象普遍,作业准确率非常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外,配套的实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实训及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就是一门需要有充分的理论作为基础,然后通过实验环节加以认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的专业性课程。例如,带传动特性的测定及分析实验、齿轮机构的设计计算校核等。尤其是课程设计环节必不可少。例如,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拆装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完成减速器的拆装,但是学生操作时普遍动手能力较差,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自己独立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及相关岗位证书的合格率较低。

(三)师资力量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普遍教师队伍落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师普遍没有职称、部分教师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个别教师知识点讲解不到位、一些专业基础课常常聘用校外教师兼职。

(四)学校硬件设施不全

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校普遍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与其配套,即使拥有一些实训设备,设备也普遍存在老、旧,少等特点,几台机床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学生常常只能靠听和看来学习,根本没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金工实习,包括钳工、焊接、普车、普铣、数控车、数控铣几种实训内容,学生普遍不爱动手操作。这样会使学生的理论无法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一)合理分配课堂学时

目前高职教学的课堂学时为一个半小时,与本科的教学时间一致,但是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与本科学生是有一定差距的,理论学时不宜过长,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的时间大概为40分钟左右,如按照正常理论学时,一个半小时来计算,剩余的50分钟时间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学习效率必然很低。针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一个半小时的学时分为两部分来实施教学,将前45分钟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段,进行理论教学;后45分钟,学生听课较为疲倦,可以安排实训教学,将刚学完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齿轮机构,应马上进行齿轮机构的拆装实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会得到提升。

(二)注重概念的分析

对于概念,不能一带而过,必须进行分析与讲解,适当举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讲解机构与构件两个概念时,就可以针对二者的区别进行讲解,构件是一个个体,而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在一起,并能产生相对运动时,我们才称之为机构。

(三)温故知新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如果讲到的知识点涉及到之前讲过的知识,就要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要做到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例如,第三章铰链四杆机构中其运动副为回转副,涉及到第二章运动副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复习到运动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第三章的知识。

(四)多学科交织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需要学完《高等数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后才能开设,开设期间还需要与一些课程相配合教学,例如《工程力学》《CAD绘图》《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串成线,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例如: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实验,其中齿轮的材料选择涉及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受力分析计算涉及到《工程力学》,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设计涉及到《CAD绘图》和《公差与配合》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的各学科知识点教师都要为学生穿线讲解。

(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课上要求每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抽签的方式,相互提问,对于回答上来并且准备无误的学生给与加分的奖励,对于没有回答上来并且不准确的学生给与一次补救机会,下节课继续回答,并且还要回答一个新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其一,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课堂必须听讲,认真准备,否则无法回答出同学们提出的知识问题;其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学到真本领。

(六)作业模式要改革

改变以往敷衍了事的作业模式,提倡作业改革。以往教师布置作业都会采取课后习题的方式,学生用作业本书写或计算课后题,教师进行批改,学生相互抄袭、敷衍了事,作业对于教学的验收意义体现不大。笔者认为,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单一的课后习题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教师课后会布置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讨论和设计,每半个月上交一篇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加强实训课程的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要想真正发挥出其培养技能人才的职能,就必须要注重“职”的培养,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逐渐退化,这不得不与实训设备老化、设备数量少、学生实训课时少等因素有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实践上着手。《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是学好课程的硬道理,设计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与设计校核,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具与设备供学生实践,那么理论学习毫无意义,学生听过即忘,没有起到学会并掌握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大实训课程的学时;配备专门的机械设计实训室;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或者派教师去企业中学习实践技能,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李娟,孙见君,马晨波.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J].科技资讯,,13(23):157-158.

[2]龙建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24):119-120.

上一篇:雪后杂感散文下一篇:西餐行业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