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7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2024-06-19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7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精选8篇)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7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1篇

第七章 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法律之维

一、公共管理同法律之间的关系

(一)公共权力与法律

公共权力具有推动公共利益实现的强制性和强大力量,但也有被滥用和侵害公民权益的可能性,这种双重性就引发了公共权力如何约束的问题。将公共权力列入法律裁判的范畴,强调法律对政府行政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这有赖于在宪法上明确划定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各自的界限,确定公共权力的运行边界,并把其目的限定于实现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二)公共利益与法律

现代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如何保障公共管理者不偏离其根本目标、以权谋私,而是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这需要法律加以保障。

(三)公共管理与法治

公共管理走向法治化是现代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更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深刻革命。建设法治国家,首先要建立法治政府,把公共管理纳入法制化的渠道,通过预先制定的规则来划分政府和个人的权利范围,建立决策和解决纠纷的程序。

二、公共行政学的三种主要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罗森布鲁姆)

1、管理途径:从组织结构和功能、组织程序和技术,以及组织效率和产出的角度来理解公共行政。

2、政治途径:强调公共部门的政治特性,如参与、责任、权力和公共利益等。

3、法律途径:将公共行政视为法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实施,赋予公共行政法治和裁决的主题。

三、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 A、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核心价值:

公共管理的法律途径强调法治,重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而不是保护这些权利的社会成本。它包含着以下核心价值:①正当法律程序。②个人应享有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③维护社会公平,主要体现在授权法官对那些权利遭受行政官员侵害的人进行救济。

B、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

①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

②把公共组织视为一种能够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

③注重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

④把公共管理的对象看作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

⑤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公共管理毛糙的主体和程序合法,还要求有利于保护公共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公共管理同宪法、行政法和行政组织法的关系

1、宪法的作用主要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政权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共管理是宪法的具体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宪法所确立的价值。

宪法与公共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关于政府的“多数决定”的权力如何进行自我约束,以及近现代法治主义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适用,公共治理以何种结构和方式维护公民权利和公共权益的问题

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领导干部,必须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由它的常务委员会任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行政法是宪法精神如何具体化到行政管理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是关于法治主义在行政领域中应该如何适用以及以什么方式来实现的问题。行政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在公共管理行为的有效和有限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既保障政府的积极协调和干预功能,又限制政府的越权或滥权行为,最终达成行政的法治化。

①无法律即无行政: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于对经济自由的渴求和对封建暴政的反思,人们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有限和基本上是消极的角色。这时行政法的存在目的在于限制政府权力,最大化地保护公民免受政府行为的侵害。

②行政国家与行政法:近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政府通过积极的干预来市声经济和社会秩序,导致了行政国家的出现以及行政裁量权的扩张。这时的行政法其存在的目的从消极限制政府权力转变到承认行政权扩张,寻求新的方式和途径积极控制行政权。

③行政法治与行政法:行政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在公共管理行为的有效和有限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既保障政府的积极协调和干预功能,又限制政府的越权或滥权行为,最终达成行政的法治化。

3、行政组织法是规范行政组织、控制行政组织的法。行政组织法主要涉及行政机关的设置、性质、隶属关系、职责权限、任职期限、工作原则以及职务设置等内容。

行政组织法的内容:①行政的基本组织制度②行政权的设置和分配③中央行政组织的设置④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⑤其他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等。

四、公共管理与私法关系的融合

1、公共管理与私法关系的融合:私法机制的大量引入,使得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出现了新的主题和趋向。

2、私法:以抑制和解决社会成员相互冲突为已任的规则,即社会生活的正当行为规则。

公法:促使公共管理组织恰当、有效履行其职能,防止政府把权力用于排他主义目的的规则。

3、私法引入公共管理的意义:使得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出现了新的主题和趋向。

①把平等对立、谈判协商、等价有偿、恢复补偿等私法手段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中;

②对于需要行政控制的领域,由逐项行政许可和收费变为控制总量之后的许可证交易;

③公营事业的民营化。

4、合约型政府:

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对合约的综合运用,设计并形成一种“合约型政府”的现代公共治理模式。

它是通过签约外包和政府内部合约制的有机结合或综合运用,而形成的现代公共治理模式。它意味着政府的主要协调机制从公法机制向私法机制变迁,治理方式由以权威为基础向以合约为基础转变。第二节 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

一、行政立法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及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方式 行政立法的含义: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特征:①行政立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②行政立法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定的权限范围之内;③行政立法的对象具有普遍性;④行政立法行为具有不可诉性。

2、行政立法的种类:

依据行政立法权力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

(1)一般授权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直接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规定的职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2)特别授权立法。是指依据特定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据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国家行政机关通过专门决议的委托,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

依据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在我国拥有行政立法权的机关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和经济特区的人民政府,当然也包括特别行政区政府。

依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不同,可将行政立法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自主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

3、行政立法的原则

(1)依法立法原则。包括依据法定的权限、程序、范围等立法。(2)程序和民主原则。(3)实事求是原则。(4)加强管理和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4、行政立法的监督(1)监督的内容:选举、决定上、罢免政府机关的主要领导人等。

(2)监督方式: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通过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主要是国务院或上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和撤销各部或下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和命令。

司法机关的监督。

(3)立法监督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我国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对国家行政机关所实施的监督。

5、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①立法主体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主体是一定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有权的行政机关。

②立法规范的内容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与行政立法有其各自的调整范围。权力机关立法所调整的,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基本制度和重大问题,而行政立法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的具体管理问题。

③立法的效力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效力高于行政立法。④立法的程序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要遵循宪法规定的严格立法程序,比行政立法更为正规、严格,更注重民主。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遵循特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程序,一般较简便、灵活,更注重效率。

二、行政执法

1、行政执法的内涵

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活动的统称。广义的行政执法:相对于立法和司法而言,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对法律的执行与实施。

狭义的行政执法:对于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而言,行政执法是指特定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察的具体行政行为。

2、特征

行政执法主要有以单方命令为特征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以及以双方协商为特征的行政契约(合同)。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系统性。行政执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和干预。

②职权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履行行政职责并具有法律单方的行政管理行为,是政府实施职能,发挥干预作用的体现。

③应时性。行政执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乃至日常突发行为来有效行使,它强调及时性,对瞬息万变的局面进行掌控。

④外部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对外实行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对象是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执法行为。

3行政执法的原则:

①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执法权的存在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②合理性原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在行使行政执法权时,要按照法律精神和公共利益理念进行执法,即在法律明示授权或消极默许的范围内,基于公平、合理和政议的行政目的而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③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和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执法过程必须加以贯彻的重要原则。④责任原则。行政执法是一项具有法律单方的政府职责行为,不得随意更改、选择或放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其职责和权限,来有效回应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复杂形势。

⑤公开原则。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应当把执法的依据、过程和决定一律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

4、、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了促使执法主体权责统一、责任明晰,依据法定职责和执法标准,对其实施评议考核与责任追究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通过明确政府机关法定行政执法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实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目的。

(1)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①界定行政执法职责; ②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③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 ④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2)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①可以促进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②规范政府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③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建立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3)如何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①清理行政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权限,切实减少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②确定执法岗位,分解执法职责,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行标 准,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执法岗位不清、职责不明、相互扯皮、揽功诿过的现象;

③架构执法考评体系,突出执法效能评估,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执法人员的年度考核奖惩紧密挂钩。

三、行政司法

1、行政司法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处有关争议或纠纷,以影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特殊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

①享有行政司法权的主体只能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

②行政司法是法定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对已经发生的行政争议或特定的民事纠纷做出裁决的行为;

③行政司法行为调整的对象是一定范围和行政争议,以及与行政管理职权相关的特定民事纠纷;

④行政司法应当遵循特定的程序,不能照搬人民法院的司法程序,应兼顾行政效率与司法公正两方面的要求;

⑤表面上看行政司法行为具有司法性,但究其实质,它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司法的主要内容

①行政复议制度 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制制度。

②行政听证制度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前,通过准司法程序(提出要求、受理、回避、辩论、质证、最后作出决定)来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

③行政裁决制度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明确授权,以消极第三者的身份充当纠纷裁决人,对平等主体之间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断的法律制度。

3、行政司法的原则

①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司法的主体、权限、程序和形式符合法律的规范和要求。

②公平、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司法行为要以公平、公正为其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③效率原则:能够高效、快速地解决纠纷。

④程序适度原则:设定比普通行政程序更为严格、合理的程序。⑤司法终局原则:当事人对行政司法裁决结果仍不服的,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寻求司法为最终裁判。第三节 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一、法治政府的含义、以及建立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1、法治政府的含义

法治政府 是具有“法律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政府,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的政府。这个定义提示了法律对政府的影响,以及政府同法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政府的权力运行要接受法律规则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依照法律来进行社会的管理和规范

2、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①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②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石; ③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

3、法治政府的体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

二、法治政府的目标和构建途径

1、建设法治政府的五个基本目标:

①就依法行政体制而言,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②就依法行政主体而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得到巩固,形成一种尊重法律、崇尚法律和遵守法律的法治氛围。

③就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而言,政府提出法律方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能够符合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能够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就法律实施和行政决策而言,法律、法规、规章能够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

⑤就权力监督和纠纷化解而言,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 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有力,行政监督效能很高。

2、建立法治政府的方法、途径

①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包括法律至上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②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要求行政组织的设立、职权范围、行政编制、管理幅度、管理方式、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等,都要有明确的法律根据和规范。

③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做到职权立法、执行管理和行政监督。

④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要求行政管理程序、行政组织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的法制化。

三、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历程和成果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进程实际上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和成果主要有:

①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立法,要求各级政府都要严格依法办事。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依法行政的原则,迈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第一步。

②建设责任政府,制定《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了“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使政府不再拥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特权,而必须向法律负责。此外,《国家赔偿法》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③建设有限政府,制定《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较好地解决了对行政行为的程序制约问题,体现了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行政许可法》对许可设置的条件、原则和程序做出了统一规定,促进政府管制领域的缩减和法制化。

④建设廉洁政府,制定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法。行政监察制度和国家审计制度,对行政行为和公共财政资源进行监督,防治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公务员法》的颁布和实施,保障和维护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并促使公务员正确行使职权。

⑤建立高效政府,改革行政方式,引入私法机制。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从单一的控制和命令方式,逐渐向柔性、弹性和协调方向发展。此外,不少属于私法范畴的管理方式,如合同承包、代理、绩效合同、聘任制等,已经在政府采购、医疗卫生、公共教育与效能等公共领域进行尝试和运用。

⑥建设服务政府,确立依赖保护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信赖保护原则是指行政行为不得变化无常,不得溯及既往;行政行为必须出于真实的目的和意图,必须信守诺言不得出尔反尔。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行政行为必须最大限度地维护人的尊严、价值和权益,为民众提供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依赖保护原则是维护公共管理相对人利益的重要保障,体现了行政行为的亲民性和服务性。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7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2篇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为多头监管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除了接受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的监管,还接受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对于公开上市发行股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须接受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则还要接受是地方政府的监管。

一、中国人民银行监督管理措施相关规定

中华金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金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金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金融学习网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7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3篇

1 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1.1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 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能够具备经济学、管理学、专业技术和法律的综合知识, 使其在毕业后能够在国内外的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工作。这一培养目标就要求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而合同与法律密不可分, 合同管理的相关活动都是受法律约束的, 作为核心主干课程的《工程合同管理》课程应奠定学生的法律基础。

1.2 建设工程合同在《合同法》中的地位

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和发包人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种协议, 它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的依据, 也是发包人审核已完工程从而支付工程价款的标准。建设工程合同一般包括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合同。在传统民法中, 建设工程合同属于承揽合同的一种类型, 比如德国、法国、日本、中国台湾都将建设工程合同纳入承揽合同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1999年3月15日通过, 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分则中将建设工程合同列为15种有名合同中的一种, 与承揽合同相并列, 由此可见《合同法》对于建设工程合同的重视。《合同法》第十六章第269条~287条对建设工程合同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分则是以总则的规定为基础的, 要有效地进行合同管理首先需要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理, 包括合同订立、效力、履行、变更和转让、违约责任等一般规定。目前, 大部分工程合同管理教材都采用这样的知识体系设置, 即先讲述合同法的基本原理, 再讲述专业合同具体应用。

1.3 毕业生就业后对课程知识的反馈

美国曾于1992年、1996年、2000年三次对全美400家一流的建筑公司的中上层管理人员进行调查, 分析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施工工作中除了原先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需要哪些管理知识。调查结果表明:1992年建筑管理方向27门课程中排名前三的课程分别是“财务管理”“建设规程及法规”“合同管理”;1996年的结果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律问题”“合同管理”“建设规程和法规”;而2000年的结果是“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律问题”“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计划、进度安排与控制”。这表明工程法律一类的课题处于绝对重要地位, 通过法律手段对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行为进行约束是工程建设宏观调控的体现, 而利用合同规定各参与方的权责和平衡他们之间的利益则属于工程微观管理范畴[2]。因此, 工程法律和合同管理问题势必越来越重要, 而合同管理须以法律知识为基础, 高等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 强化法律意识的培养

2.1 课程设置方式

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都将工程合同管理列为核心主干课程, 要有效地传授合同管理知识, 必须正确处理好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以盐城工学院为例, 工程合同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建设法规”“工程合同法律基础”“合同管理与索赔”。首先, 通过“建设法规”课程, 使学生熟悉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 如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各质量管理法规等;其次, 通过“工程合同法律基础”课程进行合同法原理以及各种专业合同示范文本的讲解与分析, 使学生建立工程合同的整体课程结构体系, 掌握合同法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备分析合同的能力;最后, 培养学生合同策划、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及索赔管理等合同管理的能力, 为工程实践作好准备。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将法律知识的储备及法律意识的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2.2 课程内容及教材选择

盐城工学院的“工程合同法律基础”课程选取的教材为东南大学李启明教授主编的《土木工程合同管理》第二版[3], 该书以工程合同类别为主线, 在讲述合同法的基本原理后, 分别介绍了各类专业合同示范文本的主要内容, 包括监理合同、勘察设计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物资采购合同等, 并分析了各自的管理特点, “合同管理与索赔”选取的教材为东南大学成虎教授主编的《工程合同管理》[4], 以工程合同管理流程为主线, 符合上述课程设置的要求。

同时, 合同管理法律基础应加强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颁布的工程合同范本FIDIC合同的讲授, FIDIC合同被公认为是一部“施工法”[5], 其中包含了众多的英文法律用语, 其用词十分准确、严谨, 我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现行规定都借鉴了FIDIC的相关条款, 通过这些法律条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奠定扎实的法律基础, 与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接轨, 而且有助于从较深的层次把握工程合同管理的涵义。

注重实务是工程合同管理的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与专题讨论应在教学内容中得到强化。教师在平时生活中要关注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官司或纠纷, 积累教学资源, 与时俱进。通过典型案例分析, 增加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找出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条款, 分析产生的原因, 讨论解决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 在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当查阅并分析当年全国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的考查内容, 从中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讲解, 在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的同时, 也对学生以后的职业规划进行相应的指导[6]。

2.3 加强教师能力的培养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新时代的教师不仅承担发展科学文化的任务,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工程建设是通过实践才得以实现, 作为一名教师, 要理论联系实际, 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武装起来。要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首先应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 教师应当努力掌握法律、经济与技术等复合知识结构, 使自己成为能够连续施教“建设法律”“合同管理”等课程的人才, 这样有利于法律意识培养的连续性[5];其次, 应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使其明白法律基础在工程合同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引导其通过所学内容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3 结语

作为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 应当深刻认识法律基础对于工程合同管理教学的重要性, 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重视对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同时不断地武装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达到工程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

摘要: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建设工程合同的地位、毕业生对工作所需课程知识需求情况等方面论述了法律基础对于工程合同管理课程的重要性, 提出了通过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内容与教材选择、提高教师能力等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

关键词:法律,合同,工程管理,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耀东.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 (2) :73-76.

[2]曲淑英, 盛严, 逯静洲.从美国土建类毕业生的调查谈我国土木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07, 196 (10) :76-77.

[3]李启明.土木工程合同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出版社, 2008.

[4]成虎.工程合同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徐迎, 王在晖, 丁建党.工程合同管理课程应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2 (2) :6-8.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7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4篇

11.1 惩戒措施:对违反本职业操守的银行业从业人员,所在机构应当视情况给予相应惩戒,情节严重的应通报同业。

11.2 解释机构:本职业操守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11.3 生效日期:自2007年2月中国银行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通过并正式颁布实施。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7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5篇

1-,在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是()。

丸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U,各级国家行政监察机关

《/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

D.各级国家司法机关

E答案]C。行政立法主体是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其依据是法定的权限和程 序,其结果是行政机关所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其性质是既有立 法性质又有行政性质的行政行为。

2.我国许多行政法规都附有实施细则,制定实施细则的行政立法属于

()o

A.补充性立法

冉执行性立法

C实验性立法

D。程序性立法

E答案]B。执行性立法是指为了执行法律或地方性法规以及上级行政机关发 布的规范性文件而作出的具体规定,以便于更切合实际情况的行政立法活动。

3.(广)不具有一般授权立法的权力。

寸·县一级政府

B.国务院各部委

C。省和直辖市的人民政府

D.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E答案]A。一般授权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直接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规 定的职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我国《宪法》第89条规定,国务院 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宪法》 第90条第2款又规定: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地方组织法》第60 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 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4.名词解释:一般授权立法

„三苎产]甲亟歪殴樊遮@坐迪巡匙塑堕趟纽逸垫 也逝眶巨些些缒匝数些辔匝交

5.对法律或其他行政管理法规所规定的事项,基于该行政机关履行其法定 职责而制定有关法规、规章的立法是()。

删执行性立法

B.补充性立法

C自主性立法

D.试验性立法

E答案]A。依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行政立法分为执行性 立法、补充性立法、自主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执行性立法指为了执行法律或者 地方性法规以及上级行政机关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而作出的具体规定,以便于更切 合实际情况的行政立法活动。补充性立法是为了补充已经发布的法律、法规而制 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自主性立法不是为实施某些法律或者其他行政管理法规而 制定的,也不是为了补充某项法律或者行政管理法规而制定的,而是对法律或者 其他行政管理法规所未规定的事项基于该行政机关履行其法定职责而制定的有关 法规、规章。试验性立法是指行政机关基于有权机关或者法律的特别授权,对本 应由法律规定的事项,在条件尚不充分、经验尚未成熟或者社会关系尚未定型的 情况下,先由行政机关作出有关规定,经过一段试验期以后,总结经验,由法律 正式规定下来。

6.具有“制定行政法规”权力的行政机关是()。

少·国务院

D.国务院各部委

C.省人民政府

n省会城市人民政府

A/\川国务 │绸是我国最高的行政立法机关│

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所属各职能 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其业务主管的职权范围内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有 权制定地方行政规章的地方行政机关仪限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政府、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和作为经济 特区的市人民政府。

7.案例:甲乙两省轿车大战

1999年10月29日,甲省某石化总厂的负责人碰到一件未曾预料的事,其下 属单位购买一辆乙省生产的乙款轿车,竟要付出几乎两辆轿车的价钱:除要上交 中央早已明文取消的水利建设基金、价格调节基金等费用外,又无端冒出7万元 的“特困企业解困资金”。各种费用加起来,一辆零售为土7.2万元的乙款轿车竟 要花去32.65万元。

无独有偶。甲省某市居民李阳向当地新闻媒体投诉:他在办理一辆乙款轿车 的手续时,市控制社会团体购买办公室,“拿不出任何文件”,却要多收7万元。李阳说:“这是‘乱收费’,违背了中央有关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

该市社控办主任并不否认他们收取了7万元的“特困企业解困资金”。他说: “我们的确收了这笔费用,主要用于企业解困。目前该市石化总厂的钱已经到 账o”当人们提出要看一看这项收费的依据时,主任强调说:“这是机密,上面只 有口头传达,没发文件。”

然而,11月3日,在甲省当地公开出版的一份报纸上,一则小而又小的消 息“泄露”了这一“机密”。这则消息的标题是:《市府出台政府特保甲款轿车》 消息全文如下:“全市凡财政拨款单位新增或更新轿车,应由政府集中采购,并 按用车标准选购甲省生产的甲款轿车。副局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含副局级)需新增或更新轿车,必须购买甲款轿车。市社控办、公安交管、工 商等部门按以上要求办理相关手续,车辆定编部门对其他车型将不予定编。所有 单位购车均要先定编后购车,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凭社控定编单验证机动车销 售发票,市交管部门对其他车型将不予上牌照。”

根据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第48条的规定:“任何地 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国家财 政部也曾三令五申:“严禁各地以各种名义收取与购买车辆无关的其他附加费,除法律规定和国务院、财政部、国家计委批准的收费外,中央各部门自行发文或 要求地方立项收费的,一律不得作为收费立项的依据,已经立项的要求立即纠 正。”

那么,甲省和该市有关部门为什么要明知故犯呢?

“省里出此下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甲省汽车行业办综合协调处处长显得很 无奈。据他介绍,乙省1998年年底出台了一项规定:凡外地汽车人本省要交8 万元的上牌照费。为此,甲省方面多次派人与乙省有关部门交涉,均无功而返,对方甚至还丢下了“你们可以照着做”的话。

资料显示,1999年上半年,乙省的“土政策”使甲省生产的甲款轿车在乙 省只销售了24辆,而乙省生产的乙款轿车在甲省的同期销量却达到6 400多辆。鉴于这一背景,将汽车作为支柱产业的甲省自1999年工0月1日起,专门针对乙 省生产的乙款轿车也出台了一项“土政策”o甲省汽车行业办综合协调处处长说: “我们是学乙省的做法,他们收8万元,我们收7万元;我们少收1-万元已经是 手下留情了。”

对此,乙省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办公室主任另有解释:

“乙省对私人购车原 来实行的是牌照竞拍政策,买一辆私车牌照最高要20万元左右,现在对私车征 收8万元上牌照费(乙款轿车为2万元),应该说乙省的私人购车环境够宽松了。在集团购车方面,乙省对所有车型均征收8万元的牌照费(乙款轿车每年有l万 辆的额度,额度内牌照费为2万元)。”

甲省的“土政策”出台后,乙款轿车在甲省两个月来的销售状况低迷,省内 各地区的乙款轿车经销单位均叫苦不迭。但令甲省有关部门始料不及的是:针对 乙款轿车的“土政策”出台后,甲省范围内乙款轿车几乎卖不动的同时,本省产 的甲款轿车销量并没增加多少,而让第三方丙省生产的丙款轿车拣了个“便宜”,销量直线上升。

(1)本案例提示的核心问题是()。

A丫市场不统一的问题

D.地方保护主义

—q政府职能错位

D.政府间关系

正答案]Co本案例牵涉的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甲乙两省政府对市场进行 了过度的干预,存在政府职能越位问题,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进而分割了市场,使市场不统一。我们必须实现政府职能方式和职能关系的转变,由微观管理、直 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根据我国行政立法的有关规定,甲乙两省地方政府出台的限购外地轿车 的规定和“土政策”,属于()。

丸有效的地方法规

B.有效的地方规章

C.无效的地方法规

\、耳,无效的地方规章

E答案]D。这题关键是弄清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主体,分清行政立法 权限。根据有关规定,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立法权限限于 制定地方性规章。因此,甲乙两省地方政府出台的限购外地轿车的规定和“土政

策”,属于无效的地方规章。

(3)从制度上解决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丸行政决策民主化

B.回应公众的需求

C/加强政府之间的沟通

月.维护法制的统一性

E答案]D。要从制度上解决案例中的核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维

护法制的统一性,坚决执行中央的有关政策,地方做出任何决策都不得与中央的 法律法规相抵触。

(4)甲省针对乙款轿车的“土政策”出台后,本地产甲款轿车的销量却并没

有增加,主要是因为()。

丸行政权力的作用

D.第三方轿车大量进入本地

C‘地方政策的作用

\珥.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

E答案]D。很显然,这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甲乙两款轿车在行政干预下,价格费用被抬高,而丙款轿车价格与费用相对便宜,正是民众此时所乐意选择

的,故甲款轿车销量难以提高。

(5)上述案例说明,必须加强行政立法监督。依据行政立法监督的有关规

定,行政司法监督主要有()。

刹.上级或同级人大的监督

B.上级或同级政府的监督

C媒体的监督

D.公众的监督

E答案]A。依据行政立法监督的有关规定,行政立法监督有上级或同级人

大的监督,B项表述错误。C和D不属于行政立法监督。

8.论述塑坐监型迎血垂亟盈

正答案](土)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假设行政执法会出错,针对行政机关可能不

依法执法或不适当执法而建立的行政机关承担过失的制度。通过行政执法责任制

的建立和实施,使得行政执法能够权责一致、行为规范,用权受监督、出错受追

究。

(2)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要从运作机制上下工夫,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深入

普法、建立各种运行规则,达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的目标。具体来说,应从

内、外两个方面人手,重在内部建设。

(3)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目的是遵循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的原则,在行政机 关执法过程中,给行政权力套上责任的枷锁。

9.简逛逆垄型胡途鱼池呸死珥

E答案]法律途径主要是将公共行政视为特定情境中应用和施行法律的活动。其核心价值是:

(1)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它意味着基本的公平性,需要保护个人免于遭遇 政府恶意的、武断的、错误的或反复无常的违宪剥夺生命、财产与自由权利的必 要程序。

(2)个人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

初级经济师工商管理笔记第7章 第6篇

工作分析的概念:工作分析就是指管理者了解企业内的一种职位信息和任职条件信息,并以一种格式把与这种职位有关的信息描述出来,从而使其他人能了解这种职位和人员需求的过程。也叫职位分析、岗位分析。工作分析的主体是进行工作分析的管理者和有关人员,客体是企业内部的各个职位。概括为内容、目的、方式、时间、地点、人员、对象、职责权限和任职资格几个方面。

工作分析的作用:为落实企业战略和优化组织结构奠定基础;为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信息;为员工招聘提供标准;为员工培训和开发提供依据;为绩效考核工作提供依据;为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政策奠定基础。

工作分析的步骤:准备阶段(确定目的→制订计划→组建小组→建立有效沟通→确定样本)、调查阶段(收集背景资料、基本数据与信息、工作任职者的意见和建议)、分析阶段(审查工作信息、分析工作信息)、结果形成阶段(形成工作分析报告;工作说明书包括―职位描述书‖与―任职说明书‖)和应用反馈阶段(不断完善)五个步骤。

工作分析的与方法:观察法(直接观察;辅助方法)、面谈法(优点是简单迅速地收集信息,可控性强,适用面广)、问卷法(职务定向和人员定向;)和工作日志法。

工作说明书的编写:内容包括工作标识、工作概述、工作联系、工作职责、工作权限、绩效标准、工作条件、任职者资格及其他信息。原则有逻辑性、准确性、实用性、完整性、统一性。步骤有全面获取工作信息→综合处理工作信息→完成撰写工作说明书

(二)员工招聘

员工招聘的含义: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相应的信息,寻找合适的人员来填补职位空缺的过程。

员工招聘的作用:填补空缺职位;改善员工结构;树立企业形象;节省开发培训费用。员工招聘的原则:信息公开、公正平等、效率优先、双向选择。

员工招聘的程序:(一)制汀招聘计划(方式与方法、规模、范围、时间、预算等);(二)制定招聘决策(关键职位人员和需要特殊处理的工作);(三)选择招聘渠道(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四)选择招聘方法)(内部——工作公告法和档案记录法;外部——广告招聘、外出招聘、借助职业中介机构招聘、推荐招聘、委托各类学校的毕业生分配部门招聘等);(五)发布招聘信息(广泛原则、及时原则、层次原则、真实原则、全面原则;渠道有报纸、杂志、电视、电

台、布告、新闻发布会等);(六)收集求职资料(初步筛选);(七)确定录用人员(笔试、面试、专门考查)。

员工招聘的渠道:1.内部招聘——形式(晋升(管理人员的接续计划是典型的晋升形式)、职位转换);优点(调动积极性和进取,防止人才流失;降低误用或错用率;减少相关费用;提高忠诚度,有助于开展工作;有助于培养人才);不足(容易―近亲繁殖‖;不利于工作创新;产生职位空缺;导致部门与员工间矛盾;造成不满和效率降低);2.外部招聘——媒体广告招聘(最常见;选择何种广告媒体和如何设计广告内容)、人才招聘会招聘(较传统;专场招聘会、大型综合性人才招聘会)、校园招聘(设立奖学金、开展校园活动)、中介机构招聘(节省时间)、猎头公司招聘(高级管理人员或高级技术人员)、海外招聘(多元化人才)和申请人自荐等;优点(注人新鲜血液拓展视野;招聘到更优秀人才;时间短速度快);不足(风险性;打击内部员工的极性;新员工―调整期‖较长)。

员工招聘中常用的测试方法:心理测验(成就测验;倾向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自陈量法和投射法<国内盛行>);能力测验);知识考试(笔试,知识广度、深度和结构,百科知识考试、专业知识考试和相关知识考试);情景模拟考试(心理素质、潜在能力;公文处理、角色扮演和即席发言等);面试。

(三)员工培训

(是指企业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自身实际工作的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多层次的培养和训练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员工具备胜任本职工作及职位转换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改善他们在现有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进而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改善和提升。)

员工培训的目的:(1)使新进入毕业生符合职位要求。(2)使在岗员工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追求自我发展的愿望得以实现。(4)使企业培育企业文化、统一员工理念的需要得以满足。(5)使企业提升整体绩效、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得以实现。

员工培训的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原则。(2)知识技能培训与企业文化培训兼顾原则。(3)全员培训和核心员工培训相结合原则。(4)过程管理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原则。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企业(企业目标、企业资源(资金影响宽度和深度,时间影响内容效果,人力影响实施效果)、企业特征(系统结构、文化(深入了解企业)、信息传播等)、企业所处的环境)、工作(工作的复杂程度、饱和程度、难易程度、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员工(知识结构、专业、年龄结构、个性、能力分析)三个层面

员工培训的实施:确定员工培训目标(原则:服从服务于企业目标,简明扼要,具体明确,便于操作,体系结构完备;基本要素:内容要素(知识掌握的期望、对技能掌握的期望和对工作态度和行为的期望)、标准要素和条件要素;培训目标:提高员工角色意识、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态度与动机的转变)和制订员工培训计划(目标、内容、对象、培训者、时间(需求和时机、受训人员工作情况)、地点设施等后勤保障、方法及经费的预算与筹措)、受训员的准备(人员落实→受训人员动员→做好受训准备)和实施员工培训计划(中心环节;四个步骤执行、检查、反馈和修正;评估)三个环节。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7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7篇

一、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 以爱国主义为重点, 以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目标为逻辑归宿。教材的内容遵循思想行为发生的规律, 由思想到行为、由自律的道德行为到他律的合法行为而依次展开, 形成了一个环环紧扣、有机融合、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基础》课的教学是为了帮助大学新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 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现实中, 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及一般学生对其的印象与其所承担的使命是不相称的。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前途和就业, 对于《基础》课这样的高校公共政治课往往会有一些误解, 其中主要包括:一是照本宣科、老生常谈, 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二是本身就有逆反心理, 觉得自己对道德和法律已经了解得足够透彻;三是公共政治课与专业无关, 就认为对就业没有什么用处, 因此大都忽视, 甚至是无动于衷。很多大学毕业生缺少起码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不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这种人文素养的缺失必然导致他们一方面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必然追求个人至上, 自私自利, 在挫折和困难面前缺乏自信和顽强的意志, 无法尽快, 甚至是根本无法从困境中摆脱出来。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 甚至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 犯罪率增加无不反映出大学生人格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缺失。

高校公共政治课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固然有主客观各方面原因, 但是关键在于教学。关于如何增强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实效性, 教师们做了许多探索。笔者认为, 为了增强教学的生命力, 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 突出理论重点, 把握内容实质。

高校公共政治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教材体系完整严谨。如果面面俱到, 可能有些问题就无法讲清讲透。教师应深刻挖掘每一章的理论重点, 把握其内容实质, 用逻辑的力量说服人。马克思说过, “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 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要想增强实效, 就要用“彻底”的理论征服人, 使学生心悦诚服。

2. 理论联系实践, 解答学生疑问。

“从教育的发生来看, 受教育者 (学生) 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出发点, 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 不仅教育者没有存在的必要, 甚至整个教育都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教师也好, 教育制度、教育措施也好, 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然而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 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 教师成了主宰, 而学生则成了‘工具’。学生完全丧失了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 由‘人’变成了‘非人’, 一种‘容器’, 一种等待加工的‘产品’”[3]。因此, 要增强高校公共政治课的实效性, 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大学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 兴奋和好奇之余, 会感到茫然和疑惑, 很多学生不能适应, 甚至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针对自己所掌握的学生情况,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对学生特别关注的一系列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以大学生的‘生活逻辑’为基础, 以‘理论逻辑’为支撑, 做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统一’”[4], 准确、灵活地进行讲授, 及时、科学地解答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方面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在高校公共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 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 才能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成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

互动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授课时, 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针对性的有机结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 笔者在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先后采用了讨论法、案例分析、情景假设等多种启发式、参与式教学互动方法。

1. 讨论法。

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在提出一个或一组问题之后,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是自由发言, 将教师讲授或学生自学单向信息输入变为多通道的信息交换的立体式教学局面,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 提高表达能力;在各抒己见中使学生模糊的肤浅的认识逐步明晰、逐渐形成系统深入的认识, 增加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且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的道德选择。在采用讨论法时, 教师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不要偏离正题, 不要在细枝末节上耗费太多时间。在讨论结束后, 要正确地归纳总结和升华, 使学生能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 案例分析法。

运用案例分析法能够使不容易理解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由于案例既灵活又有典型意义, 因此学生在分析、讨论时比较积极活跃。在选择和编写案例时, 要注意典型性和真实性, 笔者往往优先选择与大学生身份相同或相似的人物案例或大学生的生活圈子中能够接触到的案例。通过对大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的思考和分析, 加深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加强理论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时, 教师应正确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 并对讨论进行总结, 指出其优缺点, 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充或给予提高性的讲授。

3. 情景假设法。

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假设法让学生自己扮演角色, 解决角色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讲道德部分之前, 教师可以在播放药家鑫的有关视频后, 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那个交通事故的肇事者, 我应该怎么做?情景假设法具有很强操作性和实践性, 学生按照所扮演角色的要求, 根据所学的知识或理论, 提出正确的观点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简要地评价, 正确地进行引导。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互动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 关注学生的要求和愿望, 师生在互动教学中互相尊重、宽容和坦诚, 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互动教学要注意理论和实践、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而不能一味追求趣味和新奇。生动活泼的形式必须配合理论的逻辑说服力量, 才能有长久的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增强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魅力

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要求教授高校公共政治课的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增强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魅力,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一方面,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提高道德修养, 以人格和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会具有人格魅力, 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 才能给学生施加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才能在教学中产生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 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教学方式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应不断现代化, 这些都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 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现代教学手段, 具有良好的引导和组织协调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加强学术研究, 以科研促进教学, 不断提升理论业务水平。

2.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知识。

《基础》课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它的内容从理论上看, 涉及多学科知识, 从实践上看, , 涵盖对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法律, 以及成才成功等多方面素质的指导和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 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二十倍, 以便能够自如地掌握教材, 到了课堂上, 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出最重要的来讲。”[5]《基础》课本身就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而成的, 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也决定了对有关理论的理解需借助于其他政治理论课所提供的理论或事实。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基本知识的深刻理解, 就无法深入领会《基础》课教材的基本理论, 就无法把这门课讲清、讲透、讲活。因此, 要讲好这门课, 需要教师不断学习, 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 并能在教学中及时把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反映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在授课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2004-8-2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3]杜时忠.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 1999 (9) .

[4]陈秉公.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规律与教学境界[J].江汉论坛, 2007 (6) .

MPA公共管理基础笔记第7章: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 第8篇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单选题

1、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是()

A生理特点——身体发育基本成熟期B心理特点——心理等基本成熟期C明确社会责任D进入青春期

2、大学生活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

A、培养目标:专业化和高层次B、学习内容:素质教育和宽口径

C、教学方式:多样化D、生活方式:自由性

3、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

A、体是条件B、智是基础

C、继往开来D、美是内容

4、不正确的自我修养的方法是()

A.躬行实践B.知行统一

C.积善成德D.坐而论道

5.人才素质的灵魂是()

A.德.B.智C.体D.美

6.在当代中国,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

A.中国传统文化B.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C.共产主义道德要求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多选题

1、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是()

A、理想远大 热爱祖国

B、追求真理 善于创新

C、德才兼备 全面发展

D、视野开阔 胸怀宽广

E、知行统一 脚踏实地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任务是()

A、培养合格接班人B、了解基本路线

C、了解高等教育的性质D、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E、专业化和高层次

3、大学生活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培养目标:专业化和高层次B、学习内容:素质教育和宽口径

C、教学方式:多样化D、生活方式:自由性

E、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方法是()

A、学习理论B、进行实践C、检验理论D、深入实践

E、熟背理论

5、四育是()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E、教育

6、三德是()

A、家庭美德B、职业道德C、社会公德

D、社会道德E、传统道德

7、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是()

A、德是灵魂B、迎接科技文化挑战

C、迎接发展任务挑战D、迎接国际环境挑战

E、认识社会角色

8、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是()

A、继往开来B、智是基础;

C、体是条件;D、美是内容。

E、明确社会责任

思考题:

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3、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D

3、C4、D5.A6.D7.A

二、多选题

1、ABCDE2、ABCD3、ABC4、ABCD5、BCD

6、ABC7、BCD8、BCD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习题一

一、单选题

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属于人生理想中()

A.生活理想的内容B.职业理想的内容

C.道德理想的内容D.社会理想的内容

2.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理想或者缺乏理想,就会像一艘没有舵的航船,随波逐流,难以顺利

到达彼岸。这说明()

A.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B.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想象

C.理想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D.理想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3.当教师,要当一个模范教师;当科学家,要当一个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解放军

战士,要当一个最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当工人,要当一个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当农民,要当

一个对改变农村面貌有贡献的农民。这些都是人生理想中()

A生活理想的表现B社会理想的表现

C道德理想的表现D职业理想的表现

4.获得真理性认识并不等于确立了科学信念。要使真理性认识深入人心,成为科学信念的根

本途径是()

A大胆畅想美好未来B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C不断提升人生境界D努力保持心理平衡

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伟

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B.人道主义

C.科学主义D.革命英雄主义

6.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社会道德风尚

C.对外开放程度D.传统文化积淀

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

A、生活理想B、职业理想

C、道德理想D、社会理想

8.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是()

A.信念B.理想C.情感D.意志

9.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

A.大同世界B.小康社会C.和谐社会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0..“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下列对这句话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A.理想否定现实B.现实否定理想

C.理想与现实无关D.只有行动可以使理想化为现实

二、多选题

1.无数事实证明,人有了明确的理想,才能在人生的追求上不断去攀登,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人若没有明确的理想,就会像没有舵的小船,在生活的大海中迷失方向,甚至搁浅触礁。这就是说()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C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理想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想当然

E理想等同于现实,是立即可以实现的2、理想的特征是()

A、目标性:对自身实践行为的价值方向进行选择;

B、超前性:以预见方式反映未来;

C、时代性: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联系;

D、阶级性:一定社会群体内的共同理想;

E、现实可能性: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3、理想信念的作用是()

A、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B、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C、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D、决定制约个人理想

E、体现社会理想

4、理想实现过程的特点是()

A、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

B、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

C、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

D、理想的实现具有稳定性

E、理想的实现具有及时性

5、所谓社会主义信念,是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和真诚信仰。今天的青年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B.大胆地随心所欲地畅想未来

C.讲求实惠,放弃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D.积极参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E.满足于最基本生活需要的实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6、理想按照主体划分()

A个人理想B、社会理想

C、道德理想D、职业理想

E、生活理想

7、信念的特征是()

A、稳定性:一旦形成,终生不渝并具有巨大惯性。

B、多样性:人们需要的丰富多彩,导致信念的丰富多样

C、执著性:努力身体力行,不达目的是不罢休

D、亲和性:志同道合:德同则相聚,道合须志同

E、实践性:根源于实践并积极反作用于实践

8、一般来说,人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A、社会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B、道德理想与现实道德水平的矛盾

C、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矛盾

D、生活理想与现实经济条件的矛盾

E、以上都不对

思考题:

1、理想、信念的涵义。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3、如何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一、单选题

1、D2、A3、D4、B5、A6、B

7、D8.A9.D10.D

二、多选题

1、ABC

2、ABCDE3、ABC

4、ABC5、AD6、AB7、ABCDE8、ABCD

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一、单选题

1、从逻辑上讲,每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即()

A、权利和义务; B、主体和客体; C、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 D、肯定性法律后果和否定性法律后果、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所调节的是人们的()

A、权利; B、义务; C、思想; D、行为、依据法律关系主体的自觉意志做出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活动是()

A、法律事实; B、法律事件; C、法律行为; D、合法行为、犯罪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主观过错性; B、社会危害性; C、刑事违法性; D、应受刑罚惩罚性5、犯罪客体是指()

A、犯罪人具体实施的危害行为; B、犯罪行为直接造成的危害结果; C、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对象; D、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的完成形态包括()

A、既遂; B、未遂; C、预备; D、中止、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应当具备的条件不包括()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B、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C、双方当事人经过协商后意思表示一致; D、不违反法律,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所有权是()

A、相对权; B、请求权; C、绝对权; D、具有时限性的权利、特殊诉讼时效的期间是()

A、六个月; B、一年; C、二年; D、四年、我国专利法所称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不能称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是()

A、非职务发明人; B、职务发明人; C、共同发明人; D、单位发明人11、商标权所有者的权利不包括()

A、商标申请权; B、商标专用权; C、商标转让权; D、商标许可权、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这体现了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

()

A.人治 B.法制C.以德治国 D.依法治国

二、多选题、法律关系的主体参与法律关系,必须具有一定的资格,这些资格包括()

A、表意能力、B、行为能力; C、权利能力; D、义务能力、法律权利的内容包括()

A、权利人可以自主决定作出一定行为的权利;

B、权利人要求他人履行一定法律义务的权利;

C、权利人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保护的权利;

D、义务人同意、以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须以标的物的交付为要件,法律行为可以分为:()

A、诺成法律行为;

B、实践法律行为;

C、有偿法律行为;

D、无偿法律行为、承担一般民事侵权行为责任的条件包括()

A、实施了损害行为;

B、有损害结果、C、损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D、行为人有过错、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社会危害性; B、具有刑事违法性; C、应受刑罚处罚性; D、制裁方法的严厉性、根据法律规定,下列哪些个人所得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

A.甲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而获得的利息收入 500 元

B.乙向保险公司投保获得的保险赔款 200 元

C.丙因工负伤获得的抚恤金 3000 元

D.丁获得县人民政府颁发的教育奖金 5000 元、在我国,可以设立抵押的包括:()

A、动产; B、不动产; C、债权; D、知识产权、共同犯罪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A、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B、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C、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D、必须具有共同过失、民事诉讼参与人包括:()

A、诉讼参加人; B、证人; C、鉴定人; D、翻译人员、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有()

A 过错责任原则; B 无过错责任原则; C、行为违法原则; D、公平责任原则 思考题:、法律的一般含义

2、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

3、谈一谈您对法律关系特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C 2、D 3、C 4、A 5、D 6、A 7、C 8、C 9、B 10、D11、A 12、D

上一篇:新产品开发策划的策略下一篇:学校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