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张爱玲散文

2024-05-14

又读张爱玲散文(精选7篇)

又读张爱玲散文 第1篇

又读张爱玲散文

第一次了解张爱玲是看过苏青的《张爱玲传奇》,知道她虽是贵族出身却并不幸福。从小身体不好,父母不合离异,留下她和弟弟与继母和父亲一起生活,虽然家庭富足每天看着钱进钱出,而她和弟弟却是多余的,原话是:“被逼到为了生存而选择放弃,不要求,不进取,退让到无路可退,被所有的人视而不见,就不会被任何人所伤害。”但张爱玲选择了躲避,无声的反抗,她宁可吃点苦也不愿无声的苟活在世上,无论好还是坏,她要留名于世,用她自己话说是“出名要乘早”,一如她的文章,她的为人,她的穿着,她的思想,就是死也是那么与众不同!张爱玲死在一间异域的空房子里,这天是白露,次日是团圆的中秋,但对她来说不过是滥情的日子……生命有那么多隐隐的惆怅与伤害,生活却终将归于淡然。

再次对张爱玲更深的理解是看过她的《天才梦》,这里有她对自己的真实写照:“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的。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退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缺点。总而言之,在现实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其实在生活中张爱玲是非常理智的`,她说:“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物质生活,生命的本身,能够多一点明了与爱悦,物质与奢侈享受似乎是不可分开的,可是刺激性的享乐,如同浴缸里浅浅地放了水,坐在里面,热气上腾,也感到昏潆的愉快,然而终究浅,就使躺下去,也没法子淹没全身,思想复杂一点的人,再荒唐也难求得整个的沉湎。”

然而对于情感她终究是无能为力的,她和胡兰成相亲相悦,最后虽然知道他是汉奸依然和他结婚,婚后不过两个月,胡兰成就移情别恋不回家,她想到往日的情爱与抵首共读的情景,怎么也不相信就此结束了,找到他苦苦哀求他回家,胡兰成却躲得远远的。也许女人对于爱恋都是盲目的无条件的!但欣慰的是她终究活在了胡兰成的心里,胡兰成《今生今世》中的张爱玲,男女相悦神仙眷侣一片好景象(一连几个好,实在无可形容,如语美事,如珠玉纷呈,花枝烂漫,处处奇丽,难以摘引),已过去的事,不必刻意保存,虽然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纵是具体情节有所遗忘,但美好的事已发生过了,已经“在”了,在俩情相悦的当初天地中,不会磨灭,心里尚留着一种好,那是什么意义或情调都还没有的好!几十年后在美国,世事变迁,往事已远去。张爱玲给胡兰成的一封回信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终究是放下了。

读完她的《半生缘》,男儿女儿们为了自身的迷乱,世事的作弄,乍离乍合,仿佛婚姻是一件轻易的事情,是否是另一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时光易老,岁月恍惚一梦!

又近中秋,渐觉秋凉侵肌,熟悉的秋天气息又来了,于是种种闪念与记忆的碎片不招而至,纷纷涌入心来,真像一群小精灵,平时是要有意识去寻回它们的,可秋凉一起,它们就会自动献身,鲜活的避无可避。想着张爱玲客死他乡到底是不忍的,在那样的中秋,月逐坟圆,谁与悼念?

又读张爱玲散文 第2篇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周丽英

于丹、易中天等人用通俗的方式解说令常人敬而远之的经典,是一种可喜的创新,它使更多的人走进经典,静心品读,希望在当今几乎是物质统治一切的喧嚣时代,寻找到一片精神的净土。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无疑也越来越来贴近人们的生活,指导人们的人生。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点自己又一次读《论语》的体会。

人生态度

《论语》所持有的人生态度,简言之,即“乐观”。可人不能盲目乐观,虚无地乐观,需找到可以寄托这种乐观的东西,那就是树立一种可以终生从事的事业,《论语》中将其称之为“道”。

《论语·学而》: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虽贫穷但不谄媚,虽富有但不骄傲,这样的为人态度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还可以。但是还不如贫穷却仍乐于学道、乐于行道,富有但仍爱好遵行礼仪。”

贫穷有时会剥夺人的尊严,所以所谓的“穷人”,他们活得会更辛苦一些,为了生存,有时甚至不得不丢弃尊严。更有甚者,为了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安逸奢侈的生活,卑躬屈膝,人格尽丧,无所不用其极。而一些所谓的富人,趾高气扬,处处要显示他的唯我独尊的“地位”,甚至在祖宗坟前祭祀时,将大捆崭新的人民币付之一炬,眼睛眨都不眨一下,真是目空一切。所以,作为普通人,能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尚属不易了。

但在孔子心目中,这还远远不够。对待贫富,我们所应具有的态度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以自己所追求的崇高理想、伟大事业为乐,即使一贫如洗,也无怨无悔;时时刻刻遵行礼仪,处处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千万、亿万富翁,也绝不会“为富不仁”。物质的富足不会剥夺他精神上的充实,他应该就是世人的楷模。

可现实生活中,“贫而乐道”的人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甚至被认为是能力低下的。在慷慨资助他们的人面前,不得不伸出手掌时,他们就成了一般人眼中的 “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在金钱主宰一切的时代边缘,所以“贫而乐道”尤为难能可贵。能抛开外界的一切喧嚣和诱惑,以一种带不来任何物质享受的精神为终身之业,是至高的人生态度,是至上的人生乐趣。

从下面这几句话中,也能看出孔子对于富贵所持有的态度。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的是粗饭,喝的是清水,休息时弯起手臂来当枕头躺着,这样的生活也是充满着快乐的。用不正当的方式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人一旦有了精神寄托,明确了“道”,物质享受的意义就变轻了。也许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最大乐趣就在于“惬意”二字。沉醉在自我的世界中,外物也奈何我不得。富而贵,对拥有它的人来说,无所谓对错。可靠不义之举得来的富贵,会被人看轻,被人唾弃。出卖色相的年轻女子,一味追求安逸舒适,又不想付出辛苦的劳动,完全抛弃了人格和尊严。初中毕业的青年,驾着摩托,游手好闲。没钱的日子让他们烦恼不已,于是制造了一场场血肉横飞的飞车夺包抢钱案。难道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了吗?在他们还算稚嫩的心灵中,已经没有任何空隙能存放一点精神的东西吗?没有了信仰,没有了追求,是极容易堕落的!

中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甘做一介农夫。他淡泊名利,一贫如洗。他毕生的最大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作耕夫”。金钱,对他来说是身外之物。国学大师季羡林,满腹经纶,却疏食布衣,没有更高的物质追求。但,全世界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富有呢?

这二位大师所从事的事业就是我们说的“道”,它是真正快乐的根源。精神寄予此处,豁达地看待贫富贵贱,人生就会充实,会快乐。

修养追求

孔子将人生修养的境界分为三个等级,士、君子、仁者。

(一)做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呢?

《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宽阔的胸襟和坚定的意志,因为他承担的责任重大,而要行走的路途却很遥远。把行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一直要到死去之后,责任才会停止。这样的人生路程不是很遥远吗?任何一个读书人要想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他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因为他要担负起拯救或兴盛民族、国家的重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毕生要为这种事业不停奔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心胸开阔者,似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志坚定者,似壁立千仞,无欲而刚。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这样,才会把生命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任何时何地也不会慨叹“百无一用是书生”,不会遵奉这样的处世哲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生来就准备为事业付出生命的。

《论语·宪问》: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说:“读书人若是贪恋安逸的生活,就没有资格称为读书人了。”

“居安思危”“饱暖思淫欲”,安逸的生活会磨蚀人的远大志向,消损人的斗志。满足于“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无异于井底之蛙。对自己之外的世界漠不关心,最终也会被社会抛弃,会真实地感觉到变化的世界变得陌生。当今社会,学子们也要寒窗苦读十几载,才能勉强达到自己的理想。但,即使大学毕业,硕士、博士毕业,找到了一个舒适的自己满意的工作,也要在工作中用心付出,不断给自己施压,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你的不贪恋安逸,不庸庸碌碌;工作带给你的艰苦劳累,苦恼沮丧,都会锤实你原本有些脆弱的心灵,成为你人生的宝贵财富。

《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意思是说:“一个士人,看见危险的时候,能够奋不顾身地挺身拯救;看见可得利益的时候,能思考是否合乎道义;祭祀的时候,能想到是否尽到虔诚的敬意;居丧的时候,能想到是否尽到哀痛的心情。能做到这样,就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士人。”

可能大家对读书人的印象还是“手无缚鸡之力”“文质彬彬,柔柔弱弱”,所以提到“见义勇为”“见危致命”,似乎是军人应该做的。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几千年前的孔子就给了我们一个明智的解释:不惧不贪,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应具有的品质。可现在有多少学识远远超过“士”的博学之人,身份、地位甚至名誉,一样不缺。但整天除了钻进象牙塔中孜孜不倦,就是周游各省甚至各国讲学,真正做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别人的打扰表现出万分的厌恶,即使见了不义之举,估计他也会漠然处之,更谈何见义勇为呢?“见得思义”,多少人明白这句话的时候,已经锒铛入狱了。在金钱面前,人人都有做奴隶的危险。高官的巨贪,令人震惊。他们的贪欲让自己越来越深陷于金钱的深渊不能自拔,除了钱,他们的世界一片空白,只好在囹圄中惨度

余生。可为什么有的人,视金钱如粪土,用金钱来拯救民族的、国人的贫穷和愚昧?因为他们还有比金钱更富有的追求,他们忘我地投身其中,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钱算得了什么?

(二)君子应该具有较士更高的修养追求。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已经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者的代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孔子心目中,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格。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意思是说:“君子立身处世于天下,秉持中庸之道和权宜的处世态度,凡事不会任凭私意而坚持一定如何做或一定不如何做,一切皆依循合理恰当的原则做事。”君子不会任性,不会固执,不会刚愎自用。心中有一个合理的处事原则,凡事都会服从理智,不会感情用事。可这个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它需要人目光远大,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同时也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对局势认识得深刻、准确。要做到这样的君子,不是易事,但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才有希望。所以把这一点定位为君子的修养追求,会更激励人们在人生的路上不断进取,永不止步,度过自己充实的一生。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凡事总是要求自己尽力做好,小人则只会要求别人。”

《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与人相处总是和谐,但不随便苟同;小人则往往曲从人意,却又难以与人平和相处。

上述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做法,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小人反之。所以,小人难以与人和睦相处,即使表面上融洽和乐,也是貌合神离。小人怨天尤人,小人牢骚满腹,“小人长戚戚”。君子凡事会从自身找原因,修正错误,吸取教训,以期成就更完美的事业。君子与人相处真实、自然,不惮于表达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因为这种不同是一种生活的真实,假如对方也是君子,他自然会尊重别人的观点,虽然自己理解不了。对于与自己截然相反的观点,小人表面上唯唯诺诺,不断称是,转过脸来就会四处散播,恶毒攻击,嘲讽谩骂。两种人生态度,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人生本来短暂,快乐也不算太多,何必处处算计,时时伪装呢。

(三)较君子的修养更高的是“仁者”,他是理想人格的典范。他会怎么做呢?

《论语·雍也》: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一个有仁心的人,自己想要安稳地立身处世时,也帮助别人能安稳地立身处世;自己想要通达而有所成就时,也帮助别人能通达而有所成就。”

《论语·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说:“没有仁心的人,无法长久处在艰困的环境中,也无法长久处在安乐的环境中。有仁心的人自然地实践仁道,有智慧的人知道秉持仁心才是有益生命的。” 上面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仁者可以长久处在艰困的环境中而不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乐观的心态,可以长久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而不会萎靡颓废、玩物丧志。何以如此?心中有仁道,时时处处实践仁道,身处任何环境中都不会迷失自己。这是对个人修养多么高的要求啊!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即使自己竭力不想改变,但环境的力量超越渺小的“自我”。这是因为我们内心还没有建立一道坚固的精神防线——仁。秉持仁道不会使自己处于劣势,反而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俯视人生。看破纷扰、烦忧,人生不是只剩下快乐了吗?聪明人是会做这种有益于身心的事,做这种对生命充实美好有益的事的。

《论语·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秉持仁心的人,才能公正地喜爱好人,厌恶坏人。”

仁者不是好好先生,他爱憎分明,不会无原则地去宽容。他会对违背道义的做法予以坚决否定,毫不留情;对能遵行道义者也会不遗余力地赞美,不掩饰自己的喜爱之情。

他客观公正。不会因某人对自己的偏见而彻底否定掉他,也不会因某人对自己的巴结逢迎而喜爱他。他判断人品才能的标准是事实,只有事实最真实。不夹杂任何感情的判断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对生命,对社会最负责任的做法。

也许,你会感觉这些标准,这种修养追求,离我们太遥远,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但,生活中你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总会有钻牛角尖的时候。此时,你读读“子曰”,是否会豁然开朗呢,是否感觉自己是“庸人自扰”呢,是否会让你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苦恼,而激励你投身于更有意义的事业中呢?

二、与人相处

在越来越强调自我、张扬个性,越来越重视金钱的今天,如何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也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难题。其实什么时候,真诚都是人与人相处的最好、最简单的通行证。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吧。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说:“青年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长上,和人说话要谨慎并信守承诺。要能普遍地关怀大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

上述内容较为广泛地谈到了青年人如何与人交往。将孝作为第一位来谈。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顺、体贴,还会有爱他人的心吗?走出家门,对自己的长辈不懂得尊重,趾高气扬,目中无人,谁不对这样的人心生厌恶呢?他要想在社会上顺利发展,生活上一帆风顺,谈何容易!懂得了孝弟之道,还要做到谨慎、诚信、博爱、亲仁。“泛爱众”,是说要有同情心。对弱者不失尊重,对不幸者不失同情,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不为张扬自己,获得荣誉;而是出于心底最真诚的平等与善良。要知道你付出时,也收获了精神财富,且是任何金钱都买不来的,它是无价的。别人因为你的爱、鼓励或救助,从此走向了一种崭新的生活,开始了他们充满活力的新生命。此时,你一定会有一种神圣的感觉:我,也可以赋予别人生命!你的生命是否超越任何时候而变得无比有意义?毫无疑问,我们一生还有何求!

《论语·公冶长》: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思是说:“话说得很动听,脸色装得很和善,态度表现得过渡恭顺;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内心分明怨恨一个人,却隐藏不露,表面上仍与这个人继续交往,这样的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凡事过犹不及,适可而止。伪装得太甚,必有想达到之目的。小人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低三下四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身居要位、掌握重权的人,尤其要小心谨慎。要善于识破小人伎俩,要清醒很多人的讨巧之举是为了换得你手中的权利,否则很容易中了他们的圈套,做出违背原则的、自毁前程的事。总之,孔子的一席话就是告诉我们要真实地活着,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表里如一。

《论语·里仁》: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进谏君上过于繁琐,就会遭受到侮辱;规劝朋友过于繁琐,就会造成朋友的疏远。”

有道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管对上还是对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振振有词地以为,只有反复规劝才会体现自己的诚心,才会帮君上或友人改掉缺点。当对方一而再、再而三地违背你的规劝,那你就要有自知之明地停止规劝。要知道任何一个人每天无数次听到的都是对自己的否定,他的心里会舒服吗?看到无能为力了,就不要再自取其辱了。否则,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以上是孔子关于“人生态度”“修养追求”“与人相处”几个方面有代表性的观点,相对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这只是沧海一粟。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只要我们向着那个正确的方向努力,会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德的人的。

参考文献:

1、《四书章句》,作者朱熹,齐鲁书社,1992年4月

2、《说文解字》,作者许慎,中华书局,2005年6月

又读张爱玲散文 第3篇

她是“繁华已经过去”的名门之后, 父母因感情不合的离异给童年的张爱玲投下了对婚姻悲观的心理阴影。少女时期的张爱玲在父亲续弦后生活上处处看人眼色, 于是决心通过自身努力取得经济上的独立而发奋读书考取伦敦大学, 二战的爆发却中断了她的求学之路, 辗转去了香港, 最终在香港大学也是学业未完。这些因素使张爱玲逐渐形成了她独特的悲观精神意识。

张爱玲的婚恋爱情作品, 大部分是她个人独特体验的外化。她自小虽长在富贵家中, 但她从小感受男女不平等及男女对立的问题, 所以她笔下的故事总会带上一些独特的不安全感, 从而给人带来一种彻骨的寒凉。

爱情是自古以来文学创作中的主题之一。纯洁、圆满的爱情故事是人类一直以来就期待、渴望的。然而在张爱玲的作品这里, 童话般的爱情故事变成了一个冬夜中的梦, 寒冷又遥不可及。正如她曾经说过的, “生在这世上,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在张氏众多的作品中, 很多的爱情故事都是一波三折、描写细腻, 而有一篇散文《爱》却格外另类, 只有300余字, 选自她的散文集《流言》 (上海五洲书报社1944年) , 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冲突和细致的形象刻画, 散文以“爱”为题, 让读者感觉主题很大, 大得没有边际, 但作者的着笔却极小, 以小见大, 出人意料。文章伊始, “这是真的”四个字独立一段, 字数少却很有力量, 作者意在指下面的叙述是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读者必须相信是真实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 生得美”, 故事的主角出场了, 一个生长于淳朴乡村的女孩子, 这个村庄的女孩子有别于大城市中梳妆打扮的女人, 可谓“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有许多人来做媒, 但都没有说成。”她生在小康之家, 在经济上不会受委屈, 一个自然清新的女孩子本有着很幸福的明天。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 是春天的晚上, 她立在后门口, 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 同她见过面, 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 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 站定了, 轻轻的说了一声:‘噢, 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 他也没有再说什么, 站了一会, 各自走开了。”细腻的笔锋写到女孩子的一次美丽单纯的邂逅, 而这次邂逅让女孩子铭记一生。春天的晚上是惬意的, 在农家小院里有一颗桃树。在桃花花开的时候, 女孩穿着月白色的衫子, 朴素自然, 站在桃花树边, 清新纯洁。桃花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常意味着青春与美好, 文中既是实写, 又是暗示。也许女孩子以为日后总会有机会再相见, 和对门住的男孩相视而立, 男生说了一句话, 女孩子欲语还休, 各自走开。

读者也许以为接下来的进展会继续纯洁而浪漫, 但“就这样就完了”, 简简单单的6个字终结了读者美好的愿望。“后来这女人……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 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 常常说起, 在那春天的晚上, 在后门口的桃树下, 那年青人。”张爱玲把这女人后面凄惨的故事简略写过之后, 又重新叙述了让女孩铭记一生的夜晚的画面, 但作者用了不同寻常的形式——3个逗号把画面分割开来, 而且把最重要的“年青人”放入最末端。

女孩一生的命运如汹涌波涛中的小舟, 跌宕起伏, 进入暮年时分, 偶尔会想起在她最无忧无虑、年少青涩之时, 一句平淡得如一杯白水的话——“噢, 原来你也在这里吗?”——萦绕在她的心头一生无法忘却。那个时节的她, 有着美好的青春、优越的家境, 宁静平和, 可以幻想着她明天的生活, 不用苦恼, 一切都那么美好。可是时间是把杀猪刀, 容颜黯淡, 两鬓苍白, 阅尽了世事, 暮然回首, 看到的便是那宁静平和的时候, 那一点点纯洁无暇的记忆。故事的结局是令人痛心的, 虽然两人就此错过永生不再相见, 但这记忆片段永远停留在女孩的心中。

“原来你也在这里吗?”这样平淡的一句, 却代表了一切。故事从这里开始, 也从这里结束。邂逅过, 是两人的机缘;擦肩而过, 是缘分已尽。人世际遇似沧海沉浮, 一个春天的夜晚, 穿着月白的衫子, “手扶着桃树”, 熟悉而陌生的邻家男孩, 其实是很平常、无奇的事情, 可是就这样的“完了”, 瞬间成了永恒的惆怅和忧伤。缘分如手指指间的沙子, 想握却握不住, 若当时可以多说几句话, 也许结局就不是如此。只可惜天意弄人。

张爱玲用哲理性的感慨收束全文,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 也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 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 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 你也在这里吗?’”在茫茫人海中, 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 一瞬间, 就成为永恒, 女人用一生去回味那一瞬间。当岁月荏苒, 历尽人间喜悲, 最终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平淡。可是记忆中的那丝美好瞬间, 依旧无法抹去。当年的你我, 仿佛一切都发生在昨天。相遇了, “就这样完了”, 本身已经包含了无尽的惆怅, 张爱玲在创作这篇《爱》时, 正是她本人感情最炽烈、浪漫的时候。可惜瞬间终究是瞬间。张爱玲知道——爱, 从来就是无常与不定的。

摘要:张爱玲的散文《爱》是一篇纯洁、美好却又让人读后心中充满无尽惆怅和遗憾的作品。这篇散文主题宏大, 却从小事落笔, 给人一种以小见大、回味无穷的感觉。

关键词:张爱玲,《爱》,以小见大

参考文献

张爱玲散文 第4篇

这一个月,因为生病,省掉了许多饭莱、车钱,因此突然觉得富裕起来。虽然生的是毫无风致的病,肚子疼得哼哼唧唧在席子上滚来滚去,但在夏天,闲在家里,万事不能做,单只写篇文章关于Cezanne①的画,关于看过的书,关于中国人的宗教,到底是风雅的。我决定这是我的“风雅之月”,所以索性高尚一下,谈起诗来了。

周作人翻译的有一首著名的日本诗:“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细节密,顷刻之间,随即天明。”我劝我姑姑看一遍,我姑姑是“轻性智识分子”的典型,她看过之后,摇摇头说不懂,随即又寻恩,说:“既然这么出名,想必总有点什么东西吧?可是也说不定。一个人出名到某一个程度,就有权利胡说八道。”

我想起路易士②。第一次看见他的诗,是在杂志的“每月文摘”里的《散步的鱼》,那倒不是胡说,不过太做作了一点。

小报上逐日笑他的时候,我也跟着笑,笑了许多天。在这些事上,我比小报还要全无心肝,譬如上次,听见说顾明道③死了,我非常高兴,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的小说写得不好。其实我又不认识他,而且如果认识,想必也有理由敬重他,因为他是这样的一个模范文人,历尽往古来今一切文人的苦难。而且他已经过世了,我现在来说这样的话,太岂有此理,但是我不由得想起《明月天涯》在《新闻报》上连载的时候,我非常讨厌里面的前进青年孙家光和他资助求学的小姑娘梅月珠,每次他到她家去,她母亲总要大鱼大肉请他吃饭表示谢意,添莱的费用超过学费不知多少倍。

梅太太向孙家光叙述她先夫的操行与不幸的际遇,报上一天一段,足足叙述了两个礼拜之久,然而我不得不读下去,纯粹因为它是一天一天分载的,有一种最不耐烦的吸引力。我有个表婶,也是看《新闻报》的,我们一见面就骂《明月天涯》,一面叽咕一面往下看。

顾明道的小说本身不足为奇,值得注意的是大众读者能够接受这样没颜落色的愚笨。像《秋海棠》④的成功,至少是有点道理的。

把路易士和他深恶痛疾的鸳蝴派相提并论,想必他是要生气的。我想说明的是,我不能因为顾明道已经死了的缘故原谅他的小说,也不能因为路易士从前作过好诗的缘故原谅他后来的有些待。但是读到了《傍晚的家》,我又是一样想法了,觉得不但《散步的鱼》可原谅,就连这人一切幼稚恶劣的做作也应当被容忍了。因为这首诗太完全,所以必须整段地抄在这里……

傍晚的家有了乌云的颜色,

风来小小的院子里,

数完了天上的归鸦,

孩子们的眼睛遂寂寞了。

晚饭时妻的琐碎的话——

几年前的旧事已如烟了,

而在青菜汤的淡味里,

我觉出了一些生之凄凉。

路易士的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样的洁净,凄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眼界小,然而没有时间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譬如像:

二月之雪又霏霏了,

黯色之家浴着春寒,

哎,纵有温情已迢迢了;

妻的眼睛是寂寞的。

还有《窗下吟》里的

然而说起我的,

青青的,

平如镜的恋,

却是那么辽远。

那辽远,

对于瓦雀与幼鸦们,

乃是一个荒诞……

这首诗较长,音调的变换极尽娉婷之致。《二月之窗》写的是比较朦胧微妙的感觉,倒是现代人所特有的:——

西去的迟迟的云是忧人的,

载着悲切而悠长的鹰呼,

冉冉地,如一不可思议的帆。

而每一个不可思议的日子,

无声地,航过我的二月窗。

在整本的书里找到以上的几句,我已经觉得非常之满足,因为中国的新诗,经过胡适,经过刘半农、徐志摩,就连后来的朱湘,走的都像是绝路,用唐朝人的方式来说我们的心事,仿佛好的都已经给人说完了,用自己的话呢,不知怎么总说得不像话,真是急人的事。可是出人意料之外的好诗也有。倪弘毅的《重逢》,我所看到的一部分真是好:——

紫石竹你叫它是片恋之花,

三年前,

夏色瘫软

就在这死市

你困惫失眠夜……

夜色滂薄

言语似夜行车

你说

未来的墓地有夜来香

我说种‘片刻之恋’吧……

用字像“瘫软”,“片恋”,都是极其生硬,然而不过是为了经济字句,得压紧,更为结实,决不是蓄意要它“语不惊人死不休”。我尤其喜欢那比方,“言语似夜行车”,断断续续,远而凄抢。再如后来的

你在同代前殉节

疲于喧哗

看不到后面,

掩脸沉没……

末一句完全是现代画幻丽的笔法,关于诗中人我虽然知道得不多,也觉得像极了她,那样的宛转的绝望,在影子里徐徐下陷,伸着弧形的,无骨的白手臂。

诗的末一句似是纯粹的印象派,作者说恐怕人家不懂:——

你尽有苍绿。

但是见到她也许就懂了,无量的“苍绿”中有安详的创楚。

然而这是一时说不清的,她不是树上撇下来,缺乏水份,褪了色的花,倒是古绸缎上的折技花朵,断是断了的,可是非常的美,非常的应该。

所以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听说德国的马路光可鉴人,宽敞,笔直,齐齐整整,一路种着参天大树,然而我疑心那种路走多了要发疯的。还有加拿大,那在多数人的印象里总是个毫无兴味的,模糊荒漠的国土,但是我姑妨说那里比什么地方都好,气候偏于凉,天是蓝的,草碧绿,到处是红顶的黄白洋房,干净得像水洗过的,个个都附有花园。

张爱玲散文《存稿》 第5篇

我写文章很慢而吃力,所以有时候编辑先生向我要稿子,我拿不出来,他就说:“你有存稿,拿一篇出来好了。”久而久之,我自己也疑心我的确有许多存稿囤在那里,终于下决心去搜罗一下。果然,有是有的。我现在每篇摘录一些,另作简短的介绍。有谁愿意刊载的话,尽可以指名索取——就恐怕是请教乏人。

年代最久远的一篇名唤《理想中的理想村》,大约是十二三岁时写的。以前还有,可惜散失了。我还记得最初的一篇小说是一个无题的家庭伦理悲剧,关于一个小康之家,姓云,娶了个媳妇名叫月娥,小姑叫凤娥。哥哥出门经商去了,于是凤娥便乘机定下计策来谋害嫂嫂。写到这里便搁下了,没有续下去,另起炉灶写一篇历史小说,开头是:“话说隋末唐初的时候。”我喜欢那时候,那仿佛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我记得这一篇是在一个旧账簿的空页上起的稿,簿子宽而短,分成上下两截,淡黄的竹纸上印着红条子。用墨笔写满了一张,有个亲戚名唤“辫大侄侄”的走来看见了——我那时候是七岁罢,却有许多二十来岁的堂房侄子——他说“喝!写起《隋唐演义》来了。”我觉得非常得意,可是始终只写了这么一张,没有这魄力硬挺下去。(似乎我从九岁起就开始向编辑先生进攻了,但那时候投稿《新闻报》本埠附刊几次都消息沉沉,也就不再尝试了,直到两年前。)

再歇了几年,在小学读书的时候,第一次写成一篇有收梢的小说。女主角素贞,和她的情人游公园,忽然有一只玉手在她肩头拍了一下,原来是她的表姐芳婷。她把男朋友介绍给芳婷,便酿成了三角恋爱的悲剧。素贞愤而投水自杀。小说用铅笔写在一本笔记簿上,同学们睡在蚊帐里翻阅,摩来摩去,字迹都擦糊涂了。书中负心的男子名叫殷梅生,一个姓殷的同学便道:“他怎么也姓殷?”提起笔来就改成了王梅生。我又给改回来。几次三番改来改去,纸也擦穿了。这是私下里做的。在学校里作文,另有一种新的台阁体,我还记得一行警句:“那醉人的春风,把我化成了石像在你的门前。”《理想中的理想村》便是属于这时期的。我简直不能相信这是我写的,这里有我最不能忍耐的新文艺滥调;“在小山的顶上有一所精致的跳舞厅。晚饭后,乳白色的淡烟渐渐地褪了,露出明朗的南国的蓝天。你可以听见悠扬的音乐,像一幅桃色的网,从山顶上撒下来,笼罩着全山……这里有的是活跃的青春,有的是热的火红的心,没有颓废的小老人,只有健壮的老少年。银白的月踽踽地在空空洞洞的天上徘徊,她仿佛在垂泪,她恨自己的孤独。……还有那个游泳池,永远像一个慈善的老婆婆,满脸皱纹地笑着,当她看见许多活泼的.孩子像小美人鱼似的噗通噗通跳下水去的时候,她快乐得爆出极大的银色水花。她发出洪亮的笑声。她虽然是老了,她的心是永远年轻的。孩子们爱她,他们希望他们不辜负她的期望。他们努力地要成为个游泳健将。……沿路上都是蓬勃的,微笑着的野蔷薇,风来了,它们扭一扭腰,送一个明媚的眼波,仿佛是在时装展览会见表演时装似的。清泉潺潺地从石缝里流,流,流,一直流到山下,聚成一片蓝光滟潋的池塘。在熏风吹醉了人间的时候,你可以耽在小船上,不用划,让它轻轻地,仿佛是怕惊醒了酣睡的池波,飘着飘着,在浓绿的垂杨下飘着。……这是多么富于诗意的情景哟!”

虽然我不喜欢张资平,风气所趋,也不免用了两个情感洋溢的“哟”字。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她姓张,我也姓张;她喜欢张资平,我喜欢张恨水,两人时常争辩着。后来我就写了个长篇的纯粹鸳蝴派的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回目是我父亲代拟的,颇为像样,共计五回:“沧桑变幻宝黛住层楼,鸡犬升仙贾琏膺景命”;“弭讼端覆雨翻云,赛时装嗔莺叱燕”;“收放心浪子别闺闱,假虔诚情郎参教典”;“萍梗天涯有情成眷属,凄凉泉路同命作鸳鸯”;“音问浮沉良朋空洒泪,波光骀荡情侣共嬉春”;“隐阱设康衢娇娃蹈险,骊歌惊别梦游子伤怀。”

开端写宝玉收到傅秋芳寄来的一张照片:“宝玉笑道:袭人你倒放出眼光来批评一下子,是她漂亮呢还是——还是林妹妹漂亮?袭人向他重重的瞅了一下道:哼!我去告诉林姑娘去!拿她同外头不相干的人打比喻……别忘记了,昨天太太嘱咐过,今儿晚上老爷乘专车从南京回上海,叫你去应一应卯儿呢,可千万别忘记了,又惹老爷生气。”写贾琏得官:“黑压压上上下下挤满了一屋子人,连赵姨娘周姨娘也从小公馆里赶了来了,赵姨娘还拉着袖子和凤姐儿笑着嚷:二奶奶大喜呀!……凤姐儿满脸是笑,一把拉着宝玉道:宝兄弟,去向你琏二哥道个喜吧!老爷栽培他,给了他一个铁道局局长干了!宝玉……挤了进去,又见贾母歪在杨妃榻上,鸳鸯蹲在小凳上就着烟,琥珀斜欠倚在榻上给贾母捶腿……贾琏这时候真是心花一朵朵都开足了,这一乐直乐得把平时的洋气派洋礼节都忘得干干净净,退后一步,垂下手来,恭恭敬敬给贾政请了个安,大声道:谢谢二叔的栽培。”

凤姐儿在房中置酒相庆,“自己坐了主席,又望着平儿笑道:你今天也来快活快活,别拘礼了,坐到一块儿来乐一乐罢!……三人传杯递盏……贾琏道:这两年不知闹了多少饥荒,如今可好了……凤姐瞅了他一眼道:钱留在手里要咬手的,快去多讨两个小老婆罢!贾琏哈哈大笑道:奶奶放心,有了你和平儿这两个美人胎子,我还讨什么小老婆呢?凤姐冷笑道:二爷过奖了!你自有你的心心念念睡里梦里都不忘记的心上人放在沁园村小公馆里,还装什么假惺惺呢?大家心里都是透亮的了!贾琏忙道:尤家的自从你去闹了一场之后,我听了你的劝告,一趟也没有去过,这是平儿可以作证人的。凤姐道:除了她,你外面还不知养着几个堂子里的呢!我明儿打听明白了来和你仔仔细细算一笔总账!平儿见他俩话又岔到斜里去了,连忙打了个岔混了过去。”

贾珍带信来说尤二姐请下律师要控告贾琏遗弃,因为他“新得了个前程,官声要紧,”打算大大诈他一笔款子。贾琏无法筹款,“想来想去唯有向贾珍那里去通融通融,横竖这事起先是他也有一份儿在内的,谅他不至坚拒。”贾珍挪了尤氏的私房钱给他,怕他赖债,托词是向朋友处转借来的。 本文来自织梦

底下接写主席夫人贾元春主持的新生活时装表演,秦钟智能的私奔,贾府里打发出去的芳官藕官加入歌舞团,复为贾珍父子及宝玉所追求;巧姐儿被绑;宝玉闹着要和黛玉一同出洋,家庭里通不过,便负气出走,贾母王夫人终于屈服。“袭人叫宝玉到宝钗处辞行,宝玉推说:姨妈近来老不给人好脸子看,后来他自己心里也觉不过意,问袭人道:宝姐姐有什么怪我的话吗?袭人道:我怎么知道你们的事呢?宝玉……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临行的时候,宝黛又拌了嘴,闹决裂了,一时不及挽回,宝玉只得单身出国去了。

这是通俗小说,一方面我也写着较雅驯的东西。中学快毕业的时候,在校刊上发表了两篇新文艺腔很重的小说,《牛》与《霸王别姬》。《牛》可以代表一般“爱好文艺”的都市青年描写农村的作品,也许是其志可嘉,但是我看了总觉不耐烦:“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水心疏疏几把狗尾草,随着水涡,轻轻摇着浅栗色的穗子。迎面吹来的风,仍然是冰凉地从鼻尖擦过,不过似乎比冬天多了一点青草香。

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向牛栏走去。在那边,初晴的稀薄的太阳穿过栅栏,在泥地上匀铺着长方形的影和光。两只瘦怯怯的小黄鸡抖着粘湿的翅膀,走来走去啄食吃。牛栏里面,积满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堵住了咽喉,泪水泛满了眼睛。”禄兴卖掉了牛,春来没有牛耕田,打算送两只鸡给邻舍,租借一只牛。禄兴娘子起初是反对的:“天哪!先是我那牛……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了,又是银簪子……又该轮到这两只小鸡了!你一个男子汉,只会算计我的东西……”

牛到底借来了,但是那条牛脾气不好,不伏他管束。禄兴略加鞭策,牛向他冲过来,牛角刺入他的胸膛,他就这样的送了命。“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她那柔驯的战抖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充满了眼泪;她低低地用打颤的声音说:先是……先是我那牛……我那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九成银,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让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她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淅淅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口,被炊烟熏得迷迷镑镑,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犬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生命就是一个漫漫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

去年看了李世芳的《霸王别姬》,百感丛生,想把它写成一篇小说,可是因为从前已经写过一篇,当时认为动人的句子现在只觉得肉麻与憎恶;因为摆脱不开那点回忆,到底没有写成。那篇《霸王别姬》很少中国气味,近于现在流行的古装话剧。项羽是“江东叛军领袖”,虞姬是霸王身背后的一个苍白的忠心的女人,霸王果然一统天下,她即使做了贵妃,前途也未可乐观。现在,他是她的太阳,她是月亮,反射他的光。他若有了三宫六院,便有无数的流星飞入他们的天宇。因此她私下里是盼望这战一直打下去的。困在垓下的一天晚上,于巡营的时候,她听到敌方远远传来“哭长城”的楚国小调。她匆匆回到营帐里去报告霸王,但又不忍心唤醒他。“他是永远年轻的人们中的一个:虽然他那纷披在额前的乱发已经有几根灰白色,并且光阴的利刃已经在他坚凝的前额上划了几条深深的皱痕,他的熟睡的脸依旧含着一个婴孩的坦白和固执。”

霸王听见了四面楚歌,知道刘邦已经尽得楚地了。“虞姬的心在绞痛,当她看见项王的倔强的嘴唇转成了白色。他的眼珠发出冷冷的玻璃一样的光辉。那双眼睛向前瞪着的神气是那样的可怕,使她忍不住用她宽大的袖子去掩住它。她能够觉得他的睫毛在她的掌心急促地翼翼扇动,她又觉得一串冰凉的泪珠从她手心里一直滚到她的臂弯里。这是她第一次知道那英雄的叛徒也是会流泪的动物。”他甩掉她的手,拖着沉重的脚步,歪歪斜斜走回帐篷里。她跟了进来,看见他伛偻着腰坐在榻上,双手捧着头。蜡烛只点剩了拇指长的一截。残晓的清光已经透进了帷幔。“给我点酒。他抬起眼来说。”当他捏着满泛了琥珀的流光的酒盏在手里的时候,他把手撑在膝盖上,微笑看着她。“虞姬,我们完了。看情形,我们是注定了要做被包围的困兽了,可是我们不要做被猎的,我们要做猎人。明天——啊,不,今天——今天是我们最后一次的行猎了。我要冲出一条血路,从汉军的军盔上面踏过去!哼,那刘邦,他以为我已经被他关在笼子里了吗?我至少还有一次畅快的围猎的机会,也许我的枪会刺穿他的心,像我刺穿一只贵重的紫貂一般。虞姬,披上你的波斯软甲,你得跟随我,直到最后一分钟。我们都要死在马背上。”

虞姬不肯跟他去,怕分了他的心。他说:“噢,那你就留在后方,让汉军的士兵发现你,把你献给刘邦吧!”

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

项羽冲过去托住她的腰,她的手还紧抓着那镶金的刀柄。项羽俯下他的含泪的火一般光明的大眼睛紧紧瞅着她。她张开她的眼,然后,仿佛受不住这样强烈的阳光似的,她又合上了它们。项羽把耳朵凑到她的颤动的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所不懂的话:“我比较欢喜这样的收梢。”等她的身体渐渐冷了之后,项王把她胸脯上的刀拔了出来,在他的军衣上揩抹掉血渍。然后,咬着牙,用一种沙嗄的野猪的吼声似的声音,他喊叫:“军曹,军曹,吹起号角来!吩咐备马,我们要冲下山去!”

末一幕太像好莱坞电影的作风了。

张爱玲散文《迟暮》 第6篇

因为拥有一双明眸,或许我可以解救无数人的生命。假如在许多年之后,我会成为一名医生那么我是否能医治我的病人将那些生命从死亡的悬崖拉回?我想,是可以的,因为我拥有一双明眸。为医者,“观闻问切”,观为第一,拥有一双明眸,从微小中发现病因,剥丝抽茧从而找到治疗的方法。拥有一双明眸,观察成为我最大的助手,在入微观察之下一切迷雾消散,漏洞无所遁形,从而对症下药,成就一个医生的辉煌。不知千年前的扁鹊是否也认为拥有一双明眸是他能成为名医的原因之一呢?

因为拥有一双明眸,也许在多年之后的我可以成为一名诗人。诗,并不是浮于半空之中不食人间烟火的产物,真正的诗源于生活,源于平民人家的柴米油盐,源于富贵人家的佳肴好酒,源于放牧孩子的山歌,源于花街柳巷的浅唱低吟,甚至是街角醉汉的咒骂,因为真实而打动人心,而诗人则是将这一连串的故事用最真诚朴实的句子表达出来的人,只因为他有着最细致的观察,只因为他拥有一双明眸。我想我可以是这样一位诗人,因为拥有一双明眸而拥有窥一斑可知全豹的洞察力,用我的笔记录下一个个平凡而汇聚成为不平凡,一如一只破茧的蝶在平凡之后拥有最美丽的翼,在诗人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我想当年的白衣卿相,那个叫柳永的男子也是这样的吧。

拥有细致的观察,我仿佛看见了日后成就在萌芽,因为拥有一双明眸,我便拥有了细致的观察,于是拥有了将生命从死亡边沿拉回的能力,明眸含笑,死神绕道。因为拥有一双明眸,我便拥有了细致的观察,于是拥有了将平凡化作雨露滋润人心的力量,明眸含笑,鲜花满楼。

张爱玲短篇散文 第7篇

中国人有这句话:“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西方有一句相仿佛的谚语:“两个头总比一个好。”炎樱说:“两个头总比一个好——在枕上。”她这句话是写在作文里面的,看卷子的教授是教堂的神父。她这种大胆,任何再大胆著名的作家恐怕也望尘莫及。

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死亡使一切人都平等,但是为什么要等#到死呢?

生命本身不也使一切人都平等么?人之一生,所经过的事真正使他们惊心动魄的.,不都是差不多的几件事么?为什么偏要那样地重视死亡呢?难道就因为死亡比较具有传奇性——而生活却显得琐碎,平凡?

阳台上撑出的半截绿竹帘子,一夏天晒下来,已经和秋草一样的黄了。我在阳台上篦头,也像落叶似地掉头发,一阵阵掉下来,在手臂上披披拂拂,如同夜雨。远远近近有许多汽车喇叭仓皇地叫着;逐渐暗下来的天,四面展开如同烟霞万顷的湖面。对过一幢房子最下层有一个窗洞里冒出一缕淡白的炊烟,非常犹疑地上升,仿佛不大知道天在何方。露水下来了,头发湿了就更涩,越篦越篦不通。赤着脚踝,风吹上来寒飕飕的,我后来就进去了。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 张爱玲散文《等》

★ 《迟暮》张爱玲散文

★ 又读张爱玲散文

★ 张爱玲散文《牧羊者素描》

★ 张爱玲散文《更衣记》赏析

★ 张爱玲的散文作品流言

★ 又读张爱玲-优美散文

★ 《女娲造人》教案

★ 女娲造人读后感

上一篇:惯用的歇后语下一篇:oto电子商务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