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一课

2024-09-14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一课(精选6篇)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一课 第1篇

第一课 追寻文明的足迹-人教版美术

第十二册教案

www.5y

kj.co

m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追寻文明的足迹》是“欣赏·评述”领域的一课内容。它是继第11册《神州风采》——有关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一课后,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专题欣赏活动。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进步的闪光足迹,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通过本节课的欣赏活动,让学生了解人类的智慧和壮举,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本课的编辑指导思想。

在本课学习中,需要师生搜集大量的资料,解答教材中的学习问题。鉴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建议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同学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局面。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由两页组成。第2页中简短的导语首先把我们学习、了解文化遗产的目标呈现出来,即让我们了解它、保护它,并把它留给未来。阿布辛拜勒神庙前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塑位于埃及南部纳赛尔湖附近。这四尊高20米的雕像,都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像。他是古埃及最强大的国王,骁勇善战,征服和统治了北起地中海、南到努比亚、东自利比亚、西到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广大地区。阿布辛拜勒神殿的墙上多处画着他与敌人勇敢战斗的画像。教材中展现的是神庙入口处的巨型雕像。拉斯科洞窟的岩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这些壁画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要绘制?这些都无法揭开真实的谜底,只能通过猜测,来推想当初的情况,毕竟这是史前时期的艺术,没有翔实的文字记载。根据对拉斯科岩洞绘画布局的研究发现,凡是对人类有威胁的动物,如虎、豹、豺、狼等,大都绘制在朝外的岩壁上,而温顺的牛、马、鹿等,大都绘制在朝里的岩壁上。这说明,这些壁画有一定的宗教禁忌的含义。大概通过这些图,来表达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恐惧感和理解。他们使用的颜料是木炭及各种矿砂,工具则是蕨草和羽毛等。拉斯科洞窟的岩画被称为“史前的卢浮宫”。库库尔坎金字塔位于尤卡坦半岛北部低地。在这里繁荣、发展的玛雅文明,从距今2300年前开始,持续了1800多年。“库库尔坎”在玛雅语中是“羽蛇”的意思。这座金字塔由九层晒台组成。通往神庙的入口台阶很陡,共有91级。金字塔的最上面有四角形神庙,是用来祭祀神的场地。因此,在外观和功能上,这座金字塔与古埃及的金字塔有很大区别,库库尔坎金字塔更像一座城堡。

在教材第3页上,展现了日本法隆寺的五重塔。它高

326米,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塔,约1300年。在建塔的飞鸟时代砍伐了树龄XX年的巨树扁柏,而巨树的生长始于绳纹时代。五重塔的巨树见证了3000年的日本历史。这座塔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的塔很相近。据说日本圣德太子于607年在这里修建了法隆寺,并在这里学习和弘扬了来自中国隋朝的佛教,从中不难看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奥林匹亚遗址位于雅典以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始于1896年,但是作为起源的古代奥林匹克体育大会是距今约2800年前在希腊举行的。该大会的会场便是奥林匹亚。在奥林匹亚举行奥林匹克,从公元前776年开始持续约1170年。当时希腊的城邦国家之间战争不断,但当举行奥林匹克时,战争也停止3个月。如今的现代奥林匹克继承了古代奥林匹克的这种精神,作为大会象征的圣火是在奥林匹亚点燃的。世界文化遗产绚丽而丰富,教材版面是有限的,之所以选择以上内容,不仅仅是它们有着珍贵的文化价值,在它们背后还有着不少文化故事(传奇、奥秘)。例如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的“大迁移”、拉斯科洞窟壁画的“意外发现”、库库尔坎金字塔的“蛇影现身”、日本五重塔的“震而不倒”等,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良好题材。我们可以根据教师课堂安排,自由选取,使课堂不仅是文化的课堂,也是妙趣横生的课堂。在本课两页下方展现了欧洲、非洲、南美洲的代表性文化遗产,这里就不一一介绍(详细资料见本课资料库)。可以说每一处文化遗产都可以展开成一课时,但我们还要将引发学生关注、保护文化遗产作为本课的目标,教给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方法,使其能够了解更多的遗产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而骄傲。

(三)教学内容与目标

1应知:(1)知道什么叫文化遗产,能说出7处~10处世界文化遗产。

(2)能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正确的认识。

应会:(1)能够收集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初步认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

(2)能够运用美术知识制作宣传栏,传播世界文化遗产知识。

2(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及方法。

(2)学习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文明足迹,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接纳多元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通过资料阅读、课上交流等途径,认识7处~10处世界文化遗产,较细致地了解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2)能够从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审美价值、社会影响、经典特征等方面,介绍2处~3处世界文化遗产。难点:有步骤、有层次地介绍2处~3处文化遗产。

二、教学设计参考

(一)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设计一(以自主学习为主)

北京市石景山八角北路小学

刘平课前学习卡:

1.你所关注的建筑或雕塑在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属于哪个洲?试着在地图上找到这个国家的位置。

2.你知道它是哪一年建成的吗?离现在有多久呢? 3.从图片上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4.试着找找它的建筑或表现风格,与中国的有什么区别?

www.5y

kj.co

m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一课 第2篇

试讲教案模板

(先敲门,敲门进去好要鞠躬,然后说声“评委老师上午好”(下午好),之后记得关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您们辛苦了!我的试讲号是X号。我讲课的题目是《》,下面开始上课。

(师喊)上课!同学们好!(鞠躬)请坐!

试讲教案编写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内容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

下面开始试讲。

试讲(模拟课堂教学)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即所授课的名称。

二、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优质课、录像课等等。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课题或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提出的,是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达到的具体目标或教师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部分,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考虑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学习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较大困难的内容。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既要抓住、抓准教学难点,并考虑采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以扫除学生理解教材的障碍;又要抓住、抓准教学重点,正确适当地处理好教材,以保证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如课堂的提问、讨论、启发、自学、演示、演讲、辩论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措施。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编写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教材的具体情况,该详则详,该略则略,做到内容充实、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利于教学。

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要环环相扣、步步衔接,把教学活动连成整体,以保证顺利地完成各项预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导入

导入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形成适宜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恰当使用对一堂课有导向和奠基的作用。常用的导入方式包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六种。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尽量使导入新颖活泼,精当概括,吸引学生。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时,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设想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新知;怎么教会学生掌握重点、难点以及完成课程内容所需的时间和具体的安排。

3.巩固练习

必要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因此,练习的设计要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具体还要考虑练习的进行方式,是教师还是学生板演。如果是学生,应该让谁上黑板板演,这一环节应控制在多长时间内等。

4.归纳小结

归纳小结即是在所授课将要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要点的回顾。教师在设计时可考虑实际需要,简单明了,适时总结。

八、作业设计

作业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的掌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课外练习或任务的一种方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如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实践摸索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扣教学内容,适当联系旧知,循序渐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学习成就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为了配合讲授,在黑板上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它具有提示、强化、示范、解析、直观、总括的作用。教师在设计板书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布局合理、时机合适,要与讲课的内容、进度相结合。

十、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案执行情况的经验总结,其目的在于改进和调整教案,为下一轮授课的进行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全面审视教学过程,注意对意外发现、点滴收获以及个别疏漏、补充的方法等内容进行记录并仔细分析。

七、答辩

答辩不仅是对笔试测试效果的补充和扩展,而且是考官与考生直接进行“双向沟通”的过程,是在笔试基础上进一步考察考生的能力素质、工作经验等综合情况的过程,它给了主试一个全面、客观的立体形象,为选拔合适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答辩题一般分共性和个性两类。抽签答辩题(即共性题)是根据需要试前确定一些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制成题签,考生入场后通过现场抽签向考官解答题签上提出的问题;随机试题(即个性题)是针对考生的不同经历,依据岗位要求,制定出能预测考生学习经历、工作经验、态度、能力等方面的状况或水平的试题,由考官在随机提问时提出,并根据临场情况追问。

最后,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课讲完了。把黑板上的板书擦干净,然后离场。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一课 第3篇

书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作为学生的学习用书更是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一、书籍装订比较:

装订也是一门艺术, 不同书籍由于内容的不同装订形式也就有了不同的选择。如较薄的杂志期刊等适合用骑马订, 书页较厚需要装订非常结实的可采用锁线订, 一些精装书籍会采用锁线订和胶订相结合的装订方式等等。

但是各种装订的方法又有不同的利弊, 如骑马钉, 又称骑缝铁丝订, 是将配好的书页, 包括封面在内套成一贴后, 用铁丝订书机将铁丝从书刊的书背折缝外面穿到里面, 并使铁丝两端在书籍里面折回压平的一种订合形式。这种装订法加工速度快且成本较低, 它能达到页面的最大利用率, 书打开后可以平摊在书桌上。但是由于是双页相对所以排版时书页必须是双数, 骑马钉的书籍牢固度较低容易从内页散落。人美版的美术教材采用骑马订, 人教版的美术教材采用无线胶订的方法, 此种装订方法是用胶水粘合书页的订合形式。常见的方法是把书帖配合页码, 再在书脊上锯成槽或铣毛成单张经过撞齐后用胶水将相邻的各帖书芯黏连牢固, 再包上封面。它的优点是订合后不占书的有效版面空间, 翻开时可摊平, 成本较低;缺点是书籍放置过久或受潮后易脱胶, 致使书页散落。

虽然都有缺点, 但相比较而言, 骑马订更容易脱落, 在新课改后倡导教材回收使用, 就这一点, 笔者认为人教版的胶订更结实一些, 回收使用的次数会更多一些。

二、封面设计比较:

一本书籍的设计重点自然是它的封面设计, 设计者的立意需要通过有启示、有寓意、有联想的图形或文字编排来体现。要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用能引起学生学习的艺术语言来传递教材的内容和思想。由于是面向初中学生, 他们还是青少年, 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设计的颜色及图案应该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 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视觉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封面设计的基本方法:1、构思。构思是造型的灵魂;2、表现手法。有具象手法和抽象手法两种。具象手法是运用写实的手法, 使读者从直观形象中了解书籍的内容和性质, 给人的印象是真实的、立体的如少儿类、通俗类书籍用此手法较多。抽象手法用联想、象征等方法间接地体现书籍的内容、精神, 给人的印象是广阔的、深远的、无限的。

人美版教材的封面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它主要结合的是电脑制作。整个封面背景采用冷色调深蓝色带有底图的图片, 结合矢量图软件制作了绘画当中使用的工具如彩笔、铅笔、调色板、刮刀等等。在这些元素之上使用渐变色块来辅承书名《美术》。书名使用的是书法繁体字。人美版一系列的初中教材封面都是这幅图, 不同学期变换不同的背景颜色。笔者觉得, 人美版设计的封面元素更为新颖, 只是使用电脑制作时却过于流俗的一些手法不是很好。并且创新元素配合书法繁体字这样的新旧搭配效果也不是很好, 不过笔者已经看见2012版本的教材上已经将书名改为粗黑体的简笔字这样设计的效果更为统一。

人教版教材的封面采用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封面的上三分之一处是采用体积不同的色块排列与一些线条的穿插结合, 为了打破直线条给人硬实的感觉, 设计者增加了圆形这样的曲线, 达到视觉得平衡并将书名放在圆形之中。下半部分采用水彩画的形式描绘了一个远景有学生在大自然里写生画画的场景, 近景是一个长发与裙摆被风吹动坐在高台上的一个女孩, 旁边放着她的画作, 还有一只表情生动的猫。女孩坐的高台以斜线分割画面, 又使整个版面设计灵动而不拘谨。另外封面的颜色以暖色调为主, 结合画面中青春的主题, 真是应用的恰到好处。

三、其他书籍设计元素比较:

除封面之外, 平装书籍设计元素中还包括护封、环衬页、扉页、版权页、目录页、序言页等等。当然不同书籍由于考虑成本, 内容等多种因素不一定所有元素都包括, 可以有目的的选择。

人美版翻开封面直接进入书籍正文第一页, 在看过七年级和八年级教材后发现第一页都选择的是西方名画, 介绍作者和画作内容。这样的好处可以先声夺人, 但是如果对于那些对西方文化和西方名家没有认识的学生可能也换不起他们的兴趣。尤其是紧接着就进入到了单元学习, 设计者将目录页、版权页、和出版说明及编者设计者等放在了封三上 (封底的内页) 。可能是设计者基于成本的考虑将这些元素压缩到一页, 但笔者认为版权和编者等可以放置书籍的最后, 但目录页在书籍的前面会对学生的导读及查阅起到便利的作用。就这一点人教版排版的就更为人性化和循序渐进。翻开书籍封面, 设计者将版权和编者名放在封二上 (封面的内页) 。紧接着是一页序言页, 标题是《写给同学的话》, 他在文中讲解了美术课程特点与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人们常常用建筑去形容书籍设计, 序言页就如同房子的门径一样有一个引导且循序渐进的感觉, 这样的安排让人们有回想的余地, 尤其是设计者在编排这一篇《写给同学的话》时, 并没有全篇通排, 而是在整篇文字的左侧保留了三分之一留白, 使这一页的设计简约干净, 同时文字排版舒展, 让人即使只看到的是文字也有阅读的兴趣。

序言页后是目录页, 为一个对页, 五个单元内容, 每一单元以长方形图片在左文字内容页码再右的排版。设计者用心的地方是将每个单元主要内容用问题形式提出放置在每个单元下方, 让学生看了以后可以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和观察图片。这种思索的形式结合课后思考题等, 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识记内容。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很人性化。人教版的封三上是《后记》及一个教材循环使用登记表格, 要求登记使用学生的班级、姓名、学号。我认为这样的安排既是一个使用情况说明更是对学生的一个监督, 由于登记了自己的学号姓名, 学生在使用的时候就会更加爱惜, 这样才会达到教材重复利用的最大限度。

四、美术教材之我见:

一本好的书籍应该有视觉美、听觉美、嗅觉美、触觉美及阅读美这五感美的体现。一本好的教材更要有这些传达, 让书籍整体统一且简约的设计排版、让翻阅时书页哗哗的脆响伴随着油墨纸张的自然气息, 去吸引学生享受书籍中美的知识的传达, 这才是我们设计工作者最高的追求。

摘要:新课改后, 人们通常对于教材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它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教材集中地体现了现代先进的美术教育思想和成果,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探研, 做到很好地运用。再经过实践检验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但在强调书本内容的同时是否应该针对青少年设计更适合他们品味的教材排版设计也同样重要。

关键词:书籍设计,美术教材

参考文献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一课 第4篇

关键词:麻雀;教学设计;爱的力量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1-162-02

一、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着重理解课后第2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临危不惧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理解大麻雀依靠爱的力量战胜了猎狗。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动物是其中的一员。动物界有许多令人难以置信而又名副其实的故事。(请看大屏幕,课件播放动画故事,内容如下:一只狼崽出生几天后,狼妈妈就死了。狼爸爸为了自己的小宝宝能生存下去,捕获了一只羊妈妈为自己的宝宝哺乳。狼崽慢慢长大了,羊妈妈就走了。有一次,羊妈妈带着自己的羊宝宝在山坡上吃草,不幸遇到了两只狼,狼前后夹击慢慢逼近小羊,万分危急时刻,羊妈妈对面的那只狼认出了面前的羊妈妈正是自己曾经的妈妈。它们立刻停止了追捕,羊得救了。)

看完这个动画片说说你的感受。

(2)请再观察一幅画,猜想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课件出示小麻雀和猎狗)

导语:孤立无援的小麻雀能否逢凶化吉?我们看看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小麻雀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麻雀 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3、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4、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5、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想:自然界中的嘛去如何遛狗相比谁强?谁弱?

故事中的猎狗谁强谁弱?你相信吗?

学生质疑:就这种非常矛盾的现象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不可信的结果?

学生二:故事中的麻雀是考什么战胜了凶猛的猎狗的?

学生三:……

问的好,这些有趣的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这节课就到此结束。

6、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1、复习生字、新词。

2、研读探疑,丰富人文。

(1)请同学们仔细听一段录音,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生汇报:麻雀战胜了猎狗。

小麻雀被妈妈救下了。

(2)请你把老麻雀放在图上最恰当的地方,并说说理由。(学生在电脑上操作)

(3)自然界生存的规则是弱肉强食,可是现在的画面上明显两只麻雀并不是猎狗的对手。你有何疑问?

弱小的麻雀是怎样战胜凶猛的猎狗的呢?

(4)学生自由读课文,回答问题。

学生一;这是一只勇敢的麻雀靠不怕死的精神战胜了猎狗。

学生二:这是一只有爱心的麻雀,靠爱的力量战胜了猎狗。

导语:麻雀靠得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震慑了猎狗,而不是近距离的搏斗。

(5)你从哪些语句中感悟出来的?

3、品读课文,以读悟情。

认真的读课文,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动,画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心感受一下这动人的场面。

(1)小麻雀

①我顺着林荫道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理解“无可奈何”。

②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③指导朗读,读出小麻雀的可怜和无助。

(2)猎狗

①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②比较句子: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③读句子,找出两句话的不同之处,并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④猎狗为什么退缩了?

(3)老麻雀

①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启发谈话:“飞”常常给人一种轻盈轻快的感觉,可是句子却写到“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说明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去掉这半句话还有没有这种效果?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可是因为紧张,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理解“扎煞”的意思。人在突然受到非常巨大的惊吓的时候,全身出现鸡皮疙瘩,汗毛直直的立起来。当情绪稳定的时候,这种想象就慢慢消失了。动物和人一样,只是它的羽毛直直的立在身上。

你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一:老麻雀也很害怕,害怕的全身都在发抖,甚至连声音都变了。

学生二:老麻雀已经害怕到极点了。感到自己的对手很强大,自己根本没有战胜的可能。

老麻雀害怕什么?

学生一:害怕自己战胜不了猎狗。

学生二:害怕自己被猎狗吃了。

学生三:害怕小麻雀呗猎狗吃掉了。

到底害怕什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这句话。从中寻找答案。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地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学生一:这就是伟大的爱。

学生二:这就是临危不惧的勇气。

学生三:这就是一种保护保护弱小的责任。

③让我们来感受这种爱的力量吧!学生接读描写老麻雀的语言。

让我们来赞美这位临危不惧的老麻雀吧!学生再次接读。

让我们来欣赏这位可亲可敬的老麻雀吧!学生三次接读。

听了大家的朗读,我被文中的老麻雀感动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你会发现还有谁也被感动了?

学生:猎狗和猎人

是的,猎狗怀着一种敬畏之情慢慢地后退了,猎人怀着无比的崇敬之情唤回了自己的猎狗。难怪有人说,“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奇的力量就是爱”,正是爱的力量使危险者化险为夷,绝地逢生。故事的结局让善良的读者都松了一口气。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我赶紧叫开受窘的狗——于是我怀着极其恭敬地心情,走开了。是啊,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儿,我崇敬它那爱的冲动。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加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

④学生感情朗读这段话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说课教案 第5篇

中国美术鉴赏(9课时)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一、教材分析:《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做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二、学生分析:大部分同学初中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 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六、教学方法: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七、教学过程:(课件展示)

1、导入

生活中,美术无处不在,影响中方方面面。请欣赏广告片《K-BOXING》和《夜宴》预告片 提问:片中出现了几幅艺术品,有什么作用?

2、新授

美术的范畴

板书

绘画

工艺

美术

雕塑

书法

建筑

篆刻

各种类型课件出示一作品,请学生辨析。

3、了解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小组讨论: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 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板书)

4、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教学难点,对学生任何浅显观点教师都应以鼓励为主)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5、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仪征市精诚高中 龚洪正

一、教材分析:《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二课。教材前面一课是《学些美术鉴赏知识》,前课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可以加以应用。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本课所涉及的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属于工艺美术课程,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学生分析:对于本节课内容,学生有所知晓,但缺少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审美。

三、知识目标:通过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能力目标: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点: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五、教学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展示)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

以玉组词

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

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习

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播放CCTV《故宫藏玉》视频片段,激趣,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

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

2、出示宋五大窑代表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交流,再指名说说各自特征及区别。

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

耀州窑:梅瓶典雅高贵

官窑: 冰裂纹开片

均窑:蓝色乳浊釉

定窑:乳白釉

景德镇:青花

3、鉴赏青铜器(本课教学重点)

设问:青铜器的工艺的产生和历史背景;青铜器的功能

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历史故事讨论,结合作品赏析:

礼器:司母戊鼎

乐器:钟

兵器:越王勾践

其他生活工具:

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四个时期及各个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商代尊神重鬼:西周礼乐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

商代前期多以日用品为主,大多薄胎 纹饰简单主要为饕餮纹。

商代晚期胎壁加厚,纹饰逐渐丰富,构图完整。欣赏《龙虎尊》《妇好角瓜》。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趋于瓦解,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也开始摆脱神秘宗教气息向清新活泼的风格发展,变得奇巧富丽。欣赏《 立鹤方壶》

4、出示作品辨析并小结:古代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等工艺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精彩纷层,各具特点,至今仍深远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生活。

5、绘画练习

选择自己喜欢的工艺品进行课堂绘画练习,加深对其造型内涵的感悟。

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第一部分 幽冥世界的奢华──墓室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4、唐代章怀太子等墓壁画对当时政治生活的表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

2、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相互参照、比较。

3、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开鉴赏:

提问:什么是壁画?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

(1)分布:

(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1)概述:

(2)具体赏析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鉴赏区别画像石、画像砖

(1)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故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

① 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② 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③ 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

④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

⑤ 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

⑥ 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建筑和坐榻、等用具的透视造型,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

(2)画像砖: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题材与内容——作为一种艺术体裁,画像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题材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画像砖与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具有共同性,反映了同一时代艺术在题材上的一致性。

教师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统治阶级提倡孝廉,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与此同时,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三、学生观看课件,欣赏代表作品。

四、分组讨论:

欣赏古代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

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六、布置课外思考:

墓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第二部分 天地之间──宗教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

2、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受佛教美术的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的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欣赏敦煌249窟狩猎图

249窟的狩猎图描写了山林间各种不同的动物──鹿、羊、狼、猴、犀、虎、野猪,表现手法简练,有的只用一两种色傅染,有的还只是单色的线描,用笔虽少,并不影响充分表现物象的效果。画家善于描写出各种动物的真实情态,使它们活跃地出现在壁上。画家还在外来佛教题材里,渗入了本土的神话与传说;在外来的样式里,渐渐换上了自己所塑造的符合于群众审美观点的形象;在题材的处理上,也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

在绘画技法上,画家汲取了外来的强调表现对象体积感的晕染方法,而把这种方法紧密地与传统的能明确生动地表现对象形态的线条结合起来,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同时,画家适应群众爱好与社会思想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了壁画的题材、创造了新的形式。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降生为净饭王子后的一生事迹)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早期的本生故事采取单幅构图,表现故事中的一两个场面,佛本生故事画都是以慷慨牺牲,舍己救人为主题。除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以外,还有许多种表现佛经经义与故事的壁画,那些画总称为经变。在魏隋之际就出现了少数的法华变与维摩变,到唐代巨大构图的经变成为壁画的主要部分,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这时不过只是大幅经变的附属部分了。

在经变中最常见的是净土变。净土变很注意利用图画描绘极乐世界,藉以引起信徒向往的热忱。这想象的极乐世界是以现实作借鉴的,以当时人间认为美的东西组成幻觉中的净土。这里不但有楼台伎乐,水树花鸟,琉璃钵饭,百味馨香,而且这冬夏不分、有飞天散花的世界被描述成:“极乐国中无昼夜,花开花合辨朝昏。”“化生童子舞金田,鼓瑟箫韶半在天。”因此净土变中除了佛、菩萨,画面表现了极其壮丽的楼台亭榭,在画面上部有飞天散花,前有杂鸟莲池以及奏乐跳舞的仙女。这些净土变相,运用来自生活的想象创造了欢乐的景象,透过那些美丽物象的表现,曲折地反映了对于现实物质生活的赞美与愿望。

2、赏析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李 松)

1952年在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的发现,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其建筑、壁画、雕塑,作为设计构思的统一体,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要确立全真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正统地位,以此来巩固已在元代社会成为显贵的全真教派后期掌教人的社会地位。

朝元图规模宏伟,气象庄严,将近三百身超过真人身高的群像组合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是交响乐、颂诗性质的巨构,特别能够体现传统壁画艺术吴道子传派“以气胜”的特色。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朝元图》中的八位主像,有更多的超凡入圣的理想化成分,不仅仅是表现于面相和华贵无比的服饰、坐具、华盖、供具上,更重要的是在群像组合间形成的众星捧月氛围中所突出的一派王者气象。三清殿《朝元图》是一个整体布局完整的宏伟巨构,但各壁的绘画技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西部诸天众。八个主像之中也以绘于北壁西部的勾陈最为成功。八主像皆能表现出帝王之尊,而勾陈一像微微下视的眼神中更流露出帝王之威。其部众的组合,有内在的呼应顾盼关系,在程式化手法中注意到人物一定的性格表现,包括手的男女老少形态差别和动作表情。勾陈前方的传经法师一组和后边的南斗六星等眼神都向勾陈方向凝注,表现出对奏事者和勾陈反应的注意。勾陈左右的玉女和金母身侧的玉女都是《朝元图》中最美的女性形象。

三、小结

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和艺术特色。

四、布置课外思考:

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指名鉴赏。

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胎料多为白色瓷土,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创始于初唐,繁荣在盛唐。为丧葬明器,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特别是乐舞百戏俑,形体较小,但是姿态传神,舞姿优美,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2、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夹等多种材质,以泥塑居多,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3、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加以理想化,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讨论了解佛教各种形象

菩萨——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能够自觉与觉他,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面相丰满,眼大而凸,眉长而平。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耳长垂肩,头戴宝冠,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唐代以后,菩萨日益女性化。面相圆浑,眉弯而长,细目,着宝冠或高发髻,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面容婉丽,戴珠光宝气的花冠,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观音即观世音菩萨,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观音。

2、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其造型和布局有着一定的规范性。(由学生欣赏作品,教师提问,简单了解造型和布局)20窟大佛造像表现了早期佛造像的特点。

A、形体大小:主像最大,以职位的大小排列。

B、造像配置布局:一铺多尊、横(婆莎世界的释迦摩尼,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世的燃灯佛,现在世的释迦摩尼,未来世的弥勒佛)五尊佛(东西南北中)。

C、相貌与姿态:(在人像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佛性,32大人相,80种随形好)。

D、形象的象征性:莲花(代表超脱尘世,纯洁高雅;身后火焰纹的头光和背光:象征佛光普照,神圣无比;还有身姿,手势等都有象征性)。

E、上色:在形体的基础上,用色彩进一步的刻画形象。

3、小结:

总之,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其特点具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北魏迁都以后,其作品具有“瘦骨清像”的优美风格,如北魏龙门石窟的作品,还有麦积山石窟,到了隋唐,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物的造型开始人性化和世俗化,如莫高窟和龙门奉先寺作品,所以唐朝有“菩萨象宫娃”的美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

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各类的佛像,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塑造这些佛像,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但是,无须违言,这些佛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们群众智慧的体现,这其中凝聚着人们理想和幻想。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正日益授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

三、小结: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内容:

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第一部分

传神写照——人物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2、了解宋代以来肖像画的理论精华。

3、了解当代人物画的发展。

内容结构:

文献记载的肖像画理论和创作实践。

古代人物画的不同样式举例:历史故事画(如《步辇图》),肖像画中的行乐图(如《幽篁坐啸图》)和标准像。

默记默画的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形象塑造。

重点和难点: 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揭示今天的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

体验过程

回想刚才的一幕,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去表现?

老师:讲述郭子仪如何明白唐代两位著名画家的水平高低的故事,引出人物画的灵魂——传神写照

二、鉴赏过程

1、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鉴赏古代人物画作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唐·阎立本《步辇图》历史故事画

这幅画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远道前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李世民坐在宫女们抬着的步辇之上,他穿的是平常的装束,但眉宇间很有神采。禄东赞身穿团花衣,立于一名朱衣执笏引班的官员之后,神情恭谨而机警。不画背景,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

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卷》历史故事画

表现的是自汉至隋十三个帝王: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蜀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图卷以每一位帝王及男女侍从为一组,每位帝王的上角都有墨笔楷书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

反映了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所达到的成就。它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了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情节,以展现夜宴活动的丰富内容,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画中主要人物有十余人,反复出现于五个情节之中,合共46人次。其中多数是见于记载的真实人物,即韩熙载与他的宾客太常博士陈雍、门生舒雅、紫微朱铣、状元朗粲、和尚德明、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女伎王屋山等。图中成功地表现了韩熙载的形象,不但画出了他的外形特征,而且比较深入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特殊心理状态。韩熙载是南唐政权中比较有政治见识的,但由于他来自北方,言行又不守名检,受到朝廷的猜忌和权臣的排挤,不得不借放纵行径以示消沉,以图自保。画中韩熙载有志不得伸,抑郁苦闷的情绪由于夜宴欢乐气氛的反衬而得到深化与加强。画中的其余人物则主要是围绕五个不同的情节,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呼应、联系,表达其精神状态和统一的环境气氛。其中以起首的“听乐”和第四段“清吹”表现得最好。

(通过鉴赏此幅作品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理论精华,宋苏轼的“得其人之天”,南宋陈郁“写形不难,写心惟难。”)

鉴赏其它样式的人物画作品:

行乐图——清·禹之鼎《幽篁坐啸图》

标准像——明清肖像画(让学生体验不同样式人物画作品的各自特点)

三、拓展练习

选择不同的画比较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第二部分 咫尺千里——山水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

2、情感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风貌,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难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活动等。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山水画挂图布置教室环境,设计多媒体课件。

2、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推选出小组长。

布置预习:

1、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一些与山水画有关的诗与画。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3-4分钟)

1、由学生背诗,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

2、切入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板书课题)

(二)欣赏(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7-8分钟)

1、电脑平台边放音乐边放映欣赏图片,这些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都作了简单介绍,让学生的视听觉充分地感受美,欣赏美

2、屏幕显示图片: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介绍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已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了。

3、屏幕显示图片: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此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展示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即青绿法,标志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

4、屏幕显示图片 五代 董源《潇湘图》(水墨代表作)

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代表作)——比较俩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实物投影仪演示笔法上的几种皴法)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

5、屏幕显示图片: 明 戴进《风雨归舟图》 清 石涛《淮扬洁秋图》

——结合时代背景,介绍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6、欣赏小结:归纳板书

1-魏晋时期 萌芽

2-隋代时期 独立

3-唐宋时期 高峰

4-元明清时期 主流

(三)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10-15分钟)

1、通过 设疑 讨论 解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刚才的浏览欣赏相信同学对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从大家的表情我可以感受到此时你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电脑平台显示图片: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元代 倪赞《六君子图》。

3、抢答题:小组讨论抢答

(1)这三幅画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2)这三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提示意境概念)

(3)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4、重点欣赏小结:

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大家不但能很仔细的观察画面,而且还能深入画的内涵,讲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主观感受。这段时期的山水画确实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你看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意义深远。欣赏这些绘画作品确实让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欣赏我们家乡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局部

(四)小组比赛(10-15分钟)

1、展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及提示要点。

2、小组成员根据提示共同欣赏讨论,小组长执笔记录,教师巡堂组织并指导。

教师总评

(五)课后总结与反馈

第三部分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第四部分 移情草木——花鸟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

2、理解花鸟画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3、了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方法。

4、感受自然之美,体验花鸟画的乐趣。

内容结构:

①、本课有:“画出荷花多样的美”、“胸有成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部内容,从相同题材和不同题材展示花鸟画画家的作品。

②、以相同的题材,艺术家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寄托对花鸟的情感,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本课以“画出荷花多样的美”为教学重点。

2、启发学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明确作品的社会寓意、艺术表现及画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本课的重点。

3、花鸟画的表现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问题讨论、创作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本课以设问的形式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作品

1、感知作品,仔细观察《出水芙蓉》、《映日》、《荷塘》三幅作品。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 播放背景音乐。

◆ 展示作品:《出水芙蓉》

《映日》

《荷塘》

二、分析作品

画出荷花多样的美

1、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作品:寻找理解作品的中心要素(作品表现的内容、表现形式、画家的思想)。(从学生自己的理解出发,用心去理解作品。)

2、分析作品:中国画花鸟作品:《出水芙蓉》、《映日》、《荷塘》。

①、学生对作品中的要素产生问题并分组展开讨论。

②、讨论分析作品的异同。

③、分析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④、领会作品的内涵与创作理念。

3、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可以是自己的见解,也可以是小组共同的观点。

《出水芙蓉》:是(南宋)吴炳的册页工笔画。

《映日》、《荷塘》写意花鸟,形象简练概括。笔墨生动有生机,赋予力量之美感。

1、引导学生仔细比较作品:

①、比较作品的题材。

②、比较作品的表现形式。

③、比较画家对作品赋予的思想情感。

2、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作品:

①、引导学生注意花鸟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②、引导学生领会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情感。

③、了解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3、鼓励学生自我表现,发表自己的见解。

知识要点:

①、《出水芙蓉》:工笔画,画面构图饱满,形象单纯,但画家表现丰富。笔法精工,设色艳丽。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

②、《映日》:写意花鸟,构图奇崛,墨色浓重,线条强劲有力,具有力量美。

③、《荷塘》:写意花鸟,线条色块交织,刚柔相济,虽是深秋却不显萧瑟,似乎是一首交响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胸有成竹

展示作品,学生分析、感受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北宋)文同《墨竹图》(明朝)徐渭《墨葡萄图》(清朝)郑燮《兰竹图》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学生分析、感受作品。学生分析鉴赏齐白石《虾》。

三、体验作品

播放背景音乐。学生体验作品。体验水墨的乐趣

四、知识拓展:五代、宋、元时期花鸟画的发展特点。

五、学生小结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总结并进行总体评价。

人教版美术鉴赏第一课 第6篇

一:教学内容: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艺品种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领会丝绸、陶瓷、青铜、玉器等工艺品种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成就卓著,在中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对丰富世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对工艺美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以及重要的工品种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方式结合学生回答,逐步深入阐述主要工艺美术种类的成就特点。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中国工艺美术与中国文化相联感受其文化基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发展概况、突出成就,把握各主要工艺品种的基本特点及时代风格。

教学难点: 通过各类工艺品的造型、装饰,领会其审美特点及文化内涵,从而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深入、准确的认识。

四:教具准备:

本课教学幻灯片及相关画册

五:教材分析

(A)内容结构

本课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主要类别、突出成就、发展概况等加以介绍,以便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有较全面的认识。然后分别论述了四个工艺美术的重要品种——丝绸、青铜器、陶瓷、玉器。

丝绸一节,在简要叙述了中国丝绸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别后,以唐代《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卷草凤纹锦》为例,分析了中国丝绸的装饰艺术特点。

青铜器一节,通过对商代的《四羊方尊》、西周的《虢季子白盘》、春秋时代的《莲鹤方壶》、汉代的《长信宫灯》这几件重要青铜艺术作品的分析,体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辉煌成就及不同的时代特征。

陶瓷一节,分别介绍了原始彩陶和宋元等朝代的瓷器,以彩陶《人面鱼纹盆》、《漩涡纹尖底瓶》、《白瓷孩儿枕》、《青花八吉祥纹扁瓶》为例,说明中国古代陶瓷的突出成就、深远影响,同时反映其艺术特色和多姿多彩的面貌。玉器一节,首先概述了中国古代玉器所具有的丰厚文化内涵,然后分析了商代《玉凤》和清代《白玉雕桐荫仕女》的艺术特征。(B)作品分析

云纹漆耳杯套盒(通高 12.2 厘米,口长 19.6 厘米,宽 16.5 厘,1972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

斫木胎。盒呈椭圆形,两端有耳,系两个大耳杯扣合而成。内装七个小耳杯,小耳杯也为椭圆形,其中六件相叠侧置,一件反扣。这套耳杯盒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大小套扣、聚散为整,充分利用空间,使用方便,便于保存,体现了汉代人卓越的设计才能。

盒及小耳杯内壁皆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绘以云气纹及几何图案,线条纤细圆转,红、黑二色相映,显得分外精致华美。此器为酒器,是墓主人长沙国丞相利苍家专门定做的。

漆器是中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已开始造漆器。漆器是以木、竹、皮等材料为胎,表面涂饰天然漆树的汁液制成。漆器色泽以红、黑二色为多,常采用绘画、雕刻、镶嵌等多种手法装饰,典雅华贵。

舞马衔杯纹银壶(高 18.5 厘米,口径 2.2 厘米,1970 年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唐

造型仿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皮囊。腹部两面有模压冲出的舞马一匹,马口衔杯。它表现了盛唐时期宫廷舞马祝寿的情景。唐玄宗时曾驯养一批能闻乐起舞的骏马,每逢皇帝生日大宴百官时,舞马助兴。曲终,舞马跪拜献寿,皇帝赐酒,舞马衔杯自饮。此壶装饰生动地再现了这一精彩情节。壶表面鎏金,造型、装饰、工艺均体现了盛唐金银器的时代特征。

三彩骆驼载乐俑(驼高 58.4 厘米,首尾长 43.4 厘米,舞俑高 25.1 厘米,1957 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723 年)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

骆驼立于一块长方形的陶板上,曲颈昂首,高大雄壮。骆驼背负平台,台铺花毡,四角各坐乐俑,二为胡人,二为汉人,或弹拨、或吹奏、或拍击。仅存的乐器是传自波斯的四弦琵琶,它为左前方的胡人持抱,但持抱与弹拨方式与今日不同。中立的胡人俑做歌舞状,神情颇生动。图示的骆驼载乐俑是唐三彩,是唐代雕塑中的杰作,场景虽颇复杂,但配置紧凑合度,结构比例准确,表情动态传神。载俑的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驮负的五俑三胡两汉,仅存的乐器源出波斯,这生动体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花鸟纹锦(长 24.5 厘米、宽 36.5 厘米,1968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三八一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

斜纹。红色地,粉红、果绿、棕、海蓝色花。图案中央为一只饱满的大团花,四周繁花朵朵,百鸟争鸣,蜂蝶飞舞,祥云缭绕,春意盎然。构图虽严整有序,但望去却更像一幅写实的图画。

此锦出土于有 781 年历史的墓葬中,锦纹以牡丹花为主,当此之时,唐人玩赏牡丹正如醉如痴。应注意的还有写实花鸟图案的成熟完善,在这个时期,花鸟结合,以花为主的写实图案成为中国装饰的主流,此后花卉纹的地位不断上升,直到明清。

绮地乘云绣(长 50 厘米,宽 40.5 厘米,1972 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西汉

黄色对鸟菱纹绮地,以朱红、绛红、浅棕、藏青等色丝线辫绣花纹,图案祥云缭绕,其间又有一个眼部夸张的凤头,凤身已同云纹相连,主题大约是凤鸟驾云飞翔。“乘云绣”的命名是根据墓中随葬物品的“遣策”竹简。

联珠骑士猎狮纹锦(局部)(长 250 厘米,宽 134 厘米,日本京都法隆寺藏)唐 斜纹。棕黄色地,白、绿、蓝、黑等色花。联珠圈直径达 45 厘米,珠圈外的辅纹是以小联珠圈为中心的十字对称忍冬。珠圈内,中央为一棵瑞果累累的生命树,上下各有一组对称的猎狮骑士,骑士隆鼻深目,胯骑翼马,回首射狮,马身上有“山”字和“吉”字,马鞍下无镫。色彩高贵沉稳,图案细腻准确,场景复杂,织造精密,雍容华美,气派不凡,是今见唐锦中最精彩的一幅。两骑士的容颜、冠帽、甲胄、翼马、马具、生命树、骑士与狮的动态等,又显示出与波斯艺术的密切联系。

唐代织物有法定的规格,一般丝绸以长四丈、宽一尺八寸为一匹,由于锦的档次颇高,故其量词每不用匹,而称张、端、段等,长度比一般织物短,有时还会宽许多,而图示的这幅是今见唐锦最宽大的,并且,它完整如新,又是今见唐锦中保存最好的。保存完好与它长年封存在法隆寺的梦殿中有关。法隆寺是 7 世纪初由圣德太子创建的,而其梦殿则始终紧闭大门,1879 年方始开启。传说这幅锦曾是圣德太子的“御锦旗”,如今为日本奉为“国宝”。

卷草凤纹锦(局部)(圆形卷草直径约 19 厘米,日本奈良正仓院藏)唐

斜纹。紫地,白、黄、绿、红、紫色花。主纹为卷草内的行凤,其形体虽不硕大强壮,但神情昂扬激奋,姿态极矫健,体现了唐代凤鸟形态特征。唐人称灵禽异兽纹的织锦为瑞锦,这件凤纹锦即为瑞锦。图示的锦纹与联珠纹锦相近,但联珠圈已为卷草取代,这是因为它的时代略晚,同时,这也反映了花卉纹地位的上升。

虎食人卣(通高 36.6 厘米,传湖南省宁乡出土,日本国泉屋博物馆藏)商

卣为盛酒具,多为圆形体,口有盖,肩附提梁。此器体为虎形怪兽,呈坐姿,以足和尾支撑身体,面目狰狞,口内含人头,作欲食状。整个造型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鲜明地体现了商代青铜器神秘、狞厉的艺术特征。

饕餮纹单柱爵,(1965 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商

爵为商代青铜器中常见的饮酒具,多为圆筒状身,三高足,腹部一边有柄,口一端有流,另一端有尖尾,流上往往立双柱。此爵造型较为特别,两柱合为一柱,高高耸立,气势夺人。爵腹部浮雕装饰商代青铜器流行的饕餮纹。

人头像(1983 年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商

司母戊方鼎(通高 133 厘米,横长 110 厘米,宽 78 厘米,重 875 千克,1939 年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

长方形腹,直口,宽沿,双立耳,平底有四柱状足,造型厚重雄浑、气势恢宏。耳的外廓饰双虎噬人头纹,腹部的周边饰兽面纹,四面的中心空白无饰,衬托出凸起的边饰。鼎腹四角各饰一道扉棱,与腹部上、下边饰中间的短扉棱相呼应,严整而富于变化。足的上部皆饰一兽面纹,下接三道弦纹,与腹部装饰衔接,过渡自然。通体纹饰布局严谨,制作精美,使器体更加庄重、威严。

鼎腹内有铬文“司母戊”(或释为“后母戊”)三字。据专家考证,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是商代王权统治的象征,为国之重器。

此鼎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采用陶范法,先用黏土塑成泥模,后翻制成陶范,再于陶范内浇铸铜液,制作成器。鼎身和四足用多块陶范一次浇铸而成,双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为一体。双耳、四足皆中空。器体重达 875 千克,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度水平。它是我国已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禾人面方鼎(高 38.5 厘米,口长 29.8 厘米,宽 23.7 厘米,1959 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商器体呈长方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严肃穆,高颧骨,双眼圆睁,眉弯曲,唇紧闭。双耳肥大,上饰勾云纹,下有手爪形纹饰。地衬云雷纹。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耳外侧饰阴线夔龙纹。整个装饰层次丰富,清晰精致,主题鲜明。

鼎腹内壁铸“大禾”两字铭文,此鼎亦被称之为大禾方鼎。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

从艺术形式上看,此器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且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达到特定的装饰效果。反映出商代晚期青铜制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写实能力和形象概括能力。

四羊方尊(高 58.3 厘米,口长 52.4 厘米,1938 年湖南省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

四方形体,大口外侈,长颈,鼓腹,高圈足。腹部四角各饰一羊,羊身与器腹融为一体,一对前腿附立于圈足上,羊首突出器外,细致写实,并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出羊沉静的形象。羊角粗大,向内卷曲,尖角上挑,极具装饰意味。肩部饰四龙,龙体蟠绕,龙首凸起于羊首之间,双角直立如柱状,与羊首恰成鲜明对照,大小曲直,变化有致。

器体满饰精细的阴纹。颈上部饰蕉叶纹,与器形相吻合,适应并强化了口部开放、上扬的动势。下饰带状夔纹、兽面纹。羊背、胸部皆饰鳞纹,前腿上饰长冠鸟。圈足上饰倒夔纹。器体四角和四壁的中心各饰一道扉棱。扉棱亦称棱脊,是在器表合范处作适当处理,以掩盖合范留下的痕迹,不仅起到加固器体的作用,还演变为富有特色的装饰,使体面间转折产生起伏变化,增强了造型的气势。商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器流行扉棱装饰。此尊的扉棱皆加饰阴纹,上部凸出沿外,羊颈下、腹部的扉棱还带有钩状饰,变化微妙,更富于装饰性。

尊为盛酒器,指侈口、鼓腹、高圈足的器皿。尊、彝二字常联用,泛指青铜礼器。青铜器中圆尊常见,方尊较少。此尊造型雄奇,装饰瑰丽,工艺精绝,为尊中上品。

盂鼎(高 101.9 厘米,口径 77.8 厘米,传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圆形腹,下部略鼓,圆底,三柱状足。口折沿,双立耳外撇。造型雄浑凝重。装饰较为简朴,口沿下饰带状兽面纹,起短扉棱。足上部亦饰兽面,有曲折扉棱,下加两道弦纹,与腹部纹饰相呼应,同中有异,形成巧妙的对比。此器形制、纹饰为西周早期圆鼎的典型样式,具有严谨的作风,朴素而不失华贵。

器内壁有铭文 19 行共 291 字。此鼎作于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990 年),是盂为祭祀其祖父南公而作。铭文中记述周朝开国经验,康王告诫盂不得酗酒,认为商之所以亡国,就在于沉湎于酒。可与古代文献记载相印证,颇为珍贵。周人反对酗酒,西周青铜酒器衰落即与此相关。

此器通称大盂鼎,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不知去向。

速(通高 48 厘米,长 52 厘米,重 12 千克。2003 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西周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这件作品造型别致,构思奇妙。器身为扁平圆形,长方形口,口上为凤鸟形盖,凤首高昂,双翼振展,器身与盖以虎形链及双环相连。管状流,前部饰龙头。兽首形扳、四兽足。腹两侧各有一个由三圈纹饰构成的圆形图案,由外而内分别为变体龙纹、重环纹、蟠龙纹。器盖内壁铸铭文3行29字:“速来朕皇高且单/公圣考尊/其万年子孙永宝用”。

虢季子白盘(高 39.5 厘米,口长 137.2 厘米,口宽 82.7 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

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盘内底有铭文 8 行 111 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

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莲鹤方壶(通高 126 厘米,口长 30.5 厘米,口宽 24.9 厘米,1923 年河南省新郑县城关李家楼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春秋

壶体长方形,直口微侈,长颈,深腹,下腹鼓凸,圈足外撇。造型主体为春秋时期常见的方壶式样,其令人瞩目之处是奇特的造型附件和装饰。双耳为圆雕式伏龙,双角高耸,回首卷尾,龙体起伏,鳞纹镂孔。腹部四角以伏兽取代扉棱,四兽回首曲体,肩生双翼。圈足底部有两条回首咋舌的长尾小兽,承托器体。壶身群兽缠绕,参差嶙峋。

最富有特色的是壶盖的设计,方盖顶一周镂空双层莲瓣,外张如同盛开的莲花,中心有可取下的长方形盖顶,上铸一振翅欲飞的立鹤,形象写实,姿态矫健而豪迈。

器表饰以浮雕式纹样,工细繁密,盖沿饰窃曲纹,壶身满饰蟠螭纹,圈足四边各饰一组相对的伏兽纹。蟠螭纹为春秋时青铜器上流行的纹饰,由数条无角的小龙(即螭)蟠曲纠结而成,细密严谨,富于韵律感。

此壶造型、装饰皆体现出新的时代风尚,雄伟瑰丽,具有舒展向上的气势,格调清新活泼,与充满神秘威严气氛的商、西周青铜器形成鲜明对照。

长信宫灯(高 48 厘米,重 15.85 千克,1968 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器形为一宫女跪坐执灯状。宫女身着宽袖、交领深衣,面部饱满,眉目清秀,左手托灯座,右手高举提灯罩,体态优美,神情端庄,不失为人物雕塑艺术的精品。其手中灯体为圆形,灯盘有短柄,上置两块瓦状罩板,顶部灯盖与宫女右手袍袖合为一体、衔接自然。整个造型立意新奇,制作精美。通体鎏金,更显富丽华贵。

此灯的结构十分精巧合理。器体由九个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宫女体中空,其头部、右臂和灯座、灯盘、灯罩等均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以调节光照方向和光束的大小,并以手袖作为吸烟道,使灯火的烟烬通过右臂进入体内,灯座可盛水,能将吸入体内的烟炱溶于水中,起到防止空气污染的作用。

灯上刻有铭文 9 处 64 字,其中有“长信”(汉宫殿名)字样,故称之为长信宫灯。墓主窦绾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铜朱雀灯(高 30 厘米,盘径 19 厘米,1968 年河北省满城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灯体为朱雀,振翅、扬尾伫立,足踏蟠龙,口衔灯盘。盘为环形,内分三格。此器造型优美,朱雀衔盘、踏龙起舞,富于浪漫色彩;其体前倾,增强了动感;舒展的尾、翅与略倾斜的灯盘相互平衡,底部的蟠龙座亦使器体保持稳定。整个器形似欹实正、神采飞扬,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此灯为汉代工艺美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鱼纹彩陶盆(高 17 厘米,口径 31.5 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新石器时代)

细泥红陶,造型为卷沿折腹圆底式,外壁用黑彩绘单体鱼纹,三鱼首尾相随,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鱼张口、露齿、鼓目、扬鳍。鱼体局部基本形皆为直边三角,点、线、面结合,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鱼纹是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最具代表性的纹饰,多饰于圆底盆的内外壁。有单体鱼纹和复体鱼纹两类。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鱼纹构成。半坡鱼纹的表现经历了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形成了直边三角和线纹组合的装饰图案,反映了原始先民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

人面鱼纹盆(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 16.5 厘米,口径 39.5 厘米,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细泥红陶,卷沿、斜腹、圆底。施黑彩,口沿四个箭头纹和竖线纹相互间隔。盆内壁饰人面纹和鱼纹的对称图案。人面纹居于主体部位,面为圆形,额头一半涂黑,一半饰半圆弧,双眼各以一条横线表示,鼻如倒“T”形。嘴及下颏部位涂黑,露“工”字形口,两边各饰一鱼纹,鱼头与嘴角重合,似口衔双鱼。耳部也饰对称鱼纹,头部似戴三角形高冠,与口边的鱼形相似。人面纹之间的单体鱼纹,近似三角形,鱼身画网格纹。鱼纹造型与人面耳饰双鱼形象同中有异、相映成趣,构成一幅人、鱼共生的奇异图画。

人面纹在半坡型彩陶中占有重要地位,已发现十余例,皆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人鱼合体是其主要特征,极富想像力。关于人面纹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的把它看作是原始图腾崇拜的产物,有“寓人于鱼”之意;有的认为它表现了先民渔猎巫术仪式;还有人认为它有祈祷“生殖繁盛”的意义等,它给今人留下难解之谜。我们从这件制作精细、纹饰奇幻的彩陶盆中,可以看到原始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用简单,质朴的形象,巧妙地传达出人、鱼之间的密切联系。

瓮(彩陶,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高 34.5 厘米,口径 17 厘米,甘肃省广河县地巴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器体为短颈、侈口、硕腹、平底,腹部有双耳。颈部饰粗锯齿纹,腹部用红、黑两彩相间描绘带有细锯齿的菱格纹,在菱格中心填入米字纹。粗壮的菱格纹与细密的锯齿相间描绘产生对比,变化微妙。口沿内饰垂弧形细锯齿纹,腹部边饰为粗弦纹、波浪纹。此瓮布局严谨、描绘细致,具有多重视觉效果,无论正视、俯视都形成完整的图案:正视为二方连续,俯视则是圆形适合纹样。口沿装饰呈六瓣花蕊,九个菱格纹组成九瓣花纹。半山型彩陶的许多装饰都具有这个特点。

漩涡纹尖底瓶(彩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高 55 厘米,口径 7 厘米,1971 年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尖底瓶是原始人的汲水器,器型为小口、深腹、尖底,瓶腹中部有双耳,便于系绳。设计合理,有较强的使用功能,用它汲水方便省力,尖底可以减少水的阻力,也便于插进土中放置,适合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它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仰韶文化尖底瓶多素面,或拍印绳纹,未见彩绘装饰,马家窑文化尖底瓶则别具一格。

此瓶为敞口、直颈、丰肩式,外壁除尖底部位外,满饰黑彩漩涡纹,圆点、弧线穿插回旋。颈部和下腹部的平行弦与主纹衔接,上下呼应。流转的线条与黑白相间、大小变幻的圆点完美地结合于一体。这种漩涡纹是马家窑彩陶的杰出创造,有学者认为它表现了奔腾的黄河流水,湍急的黄河水形成一个个漩涡是原始陶工创作的源泉。

青釉凤首壶(通高 41.2 厘米,口径 9.4 厘米,底径 10 厘米,传河南省汲县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

胎色灰白。胎体厚重,釉色青绿,釉内开片。壶口和壶盖合成一凤头,螭柄,头衔口沿,前肢抚壶肩,后肢抓底座。装饰繁满,以堆贴方法为主,辅以刻划,做出联珠、莲瓣、卷叶、力士、宝相花等多种花纹,纹饰组成装饰带,层层环绕器身。造型、装饰明显受西方艺术影响,奇崛挺拔,是初唐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花釉里红镂塑盖罐(通高 42.3 厘米,口径 15.2 厘米,底径 18.5 厘米,1964 年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

器形饱满雄放。以捏塑的狮子为盖钮,在罐盖和罐身上饰变形莲瓣、回纹、云肩、海水、卷草、花卉等多种纹样,腹部为开光,内饰镂雕的山石与四季花卉,红花蓝叶,相当精致,开光外缘环以堆贴出的细小缀珠纹。盖罐集青花、釉里红于一身,兼备彩绘、镂雕、堆贴、捏塑四种技法,组合完美,体现出元代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 6.6 厘米,口径 14.5 厘米,足径 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造型端庄,胎体极轻薄。碗外壁绘湖石牡丹,花朵盛开,红、白、黄、紫,各色兼备。雄雉鸡立于湖石上,延颈回首,顾盼多情,长尾上扬,彩羽灿然;雌雉鸡从花丛中探出头来。画面描绘精细,色彩明艳。碗外壁还题有五言诗两句:“嫩蕊苞金粉,重葩结绣云。”诗的右上角有“佳丽”,下有“金成”、“旭映”三方胭脂彩印章。底有“雍正年制”楷书款。此碗为雍正珐琅彩瓷的代表作品。

珐琅彩是清代康熙时创烧的彩绘瓷品种,在烧成的瓷胎上用珐琅彩料绘画纹样,再经第二次烧成。珐琅彩瓷器胎来自景德镇官窑,运至京城,在宫廷内绘画纹饰、烧制完成,专供皇家使用,选料讲究,不惜工本。雍正珐琅彩较之康熙时更为精致,大多在洁白的瓷器上彩绘。装饰题材大为丰富,花鸟、山水、竹石等皆有描绘,画面上配以题诗及印章,诗、书、画、印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绘画艺术特色。此碗纹饰与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的风格一致。

白瓷孩儿枕(高 18.3 厘米,长 30 厘米,宽 11.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

造型为一俯卧的儿童,双臂抱拢,枕于头下,侧首上仰,双足拱起。此枕以儿童俯卧形成的弯曲下凹的背部为枕面,构思巧妙,既可作实用品,又是一件完美的雕塑艺术品。儿童形象刻画细腻传神,脸部饱满,宽额大耳,眉毛高挑,双目圆睁,鼻子小巧挺直,小嘴鼓凸,把稚气未脱的童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惹人爱怜。在头顶两侧各扎一髻,为我国古代儿童常见的“勃角儿”发式。儿童左手垫头,右手拿绣球,上缀丝绦蝴蝶结。身穿长袍,外罩背心,下穿肥裤,足着软靴。衣纹处理简洁流畅、疏密得体,很好表现出衣物的质感,绣球及袍服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枕座为椭圆形,有一周浮雕纹饰,为“开光”布局,两头开光为椭圆形,中间两面为菱花形。四组开光内皆饰卷草纹,外饰云头纹,两者不处在同一平面上,前者低于后者,纹饰层次分明,雕刻细密,富于装饰性。

此枕通体施釉,质地乳白,釉面均匀,益发显示出造型的清纯可爱。这种孩儿枕传世仅此一件,为稀世瑰宝。

青花瓷鸳鸯莲纹盘(元)

青花是以含钴的色料在瓷坯上绘画纹饰,施釉后,经高温烧成,呈现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装饰效果。唐、宋时期青花已有少量制作,元代烧制成熟,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性品种。这件青花花口盘体现了元代青花瓷的工艺水平。盘心绘莲池鸳鸯,外绕一周缠枝莲花,口沿饰几何纹。青花色调明快、蓝白相映,具有独特的装饰意味。

五彩花蝶纹攒盘(直径 49.8 厘米,高 2.6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此盘造型呈盛开的花朵,由十二个花瓣状小盘组合而成,形态优美,使用便利,可分可合,是清代官窑瓷器中的优秀设计。器表以五彩描金花蝶纹装饰,每一小盘内的花蝶形态各异,而在整体上仍十分和谐统一。这类攒盘在清代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中并不鲜见,传世品中就有圆形、多边形、各式花形等。

五彩是我国明清时期主要的彩绘瓷品种之一,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多种彩料绘画纹饰,再经第二次烧成,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盘除运用常见的彩料描绘外,还饰以金彩,更显华贵。

青花八吉祥纹扁瓶(高 50 厘米,日本出光美术馆藏)清

此瓶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生产的高档青花瓷,尺度较大,造型庄重。器表所饰青花纹样布局疏密得当,主题突出,彩绘工整,色泽纯正,体现了清代中期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瓶腹部八莲瓣内填饰的八种物品是具有吉祥寓意的佛教宝物,也称八宝。

荷兰德尔夫特窑仿制的青花八吉祥纹扁瓶,高 53.7 厘米,18 世纪生产。其尺度、造型、装饰与景德镇窑制品基本相同,但花纹细部有出入,彩绘也不够细致工整。两瓶相比较,不难看出工艺水平之高下有别。17、18 世纪中国青花、五彩等瓷器名品大规模销往欧洲,成为上层社会竞相争购的物品,西欧各国王公贵族无不以拥有中国瓷器为荣。与此同时,他们也努力探索制瓷的秘密,学习中国制瓷技术,德、法等国先后于 18 世纪初叶制作出瓷器,并以中国瓷器为范本,大量仿烧。此瓶即为荷兰所仿,法国的仿制品也有传世。

双螭谷纹璧(高 25.9 厘米,外径 13.4 厘米,内径 4.2 厘米,厚 0.6 厘米,1968 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刘胜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汉

玉质莹白,局部有浸蚀痕。体扁薄,由璧身和双螭雕饰构成,上尖下圆,近锥形。两面纹饰相同,璧身满布凸起的谷纹,内外各有凸弦纹一周。最具特色的是璧上部的双螭雕饰,螭为独角,昂首张口,相背而立。螭尾高卷,扬于顶部,螭身曲折多变,肢爪缠绕,如漫卷云朵。作者巧妙地将双螭形象与云纹结构融为一体,线条圆转柔美,极富于节奏与韵律感,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此璧是汉代传世与出土玉璧中最为精美的一件。

双人耳礼乐杯(高 7.2 厘米,口径 11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

白玉质,局部有红色浸蚀。杯造型设计精巧,双耳为身着博衣飘带的攀杯童子,杯内壁及底部浮雕如意云纹,杯外壁浮雕 10 位手执乐器的乐女。通体琢制细致,反映了元代宫廷玉雕工艺水平。

白玉雕桐荫仕女(高 15.5 厘米,长 25 厘米,宽 10.8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

器物两面碾琢,表现江南仕女的生活小景:庭院幽深,蕉石掩映,洞门半掩,两位长衣仕女隔门相望。场景并不复杂,但很有情致、很有气氛。而更难得还是这件器物所体现出的设计意匠,它的中心已被取走一块碗材,余下的部分本可弃置,但在造办处当差的苏州工匠又随形巧作,创造出这样一件精妙的陈设品。器底略平,阴刻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的御识文和御题诗,记录了这件器物的材料和制作,也表达了皇帝本人对玉工的赞赏。

玉凤(长 13.6 厘米,厚 0.7 厘米,1976 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商

玉料呈黄褐色。体扁,两面纹饰相同。凤作侧身回首欲飞状,圆眼,尖喙如鸡,顶有三个相连的柱形花冠。短翅微展,以剔地阳线饰翎。长尾自然向内弯曲,尾翎分开,光素无纹,整个玉凤造型优美舒展,轮廓线圆转流畅,突出了体态的修长。

玉凤胸前有二个镂孔,其下还有一凸出的小圆钮,可穿系佩挂。此器琢制极精致,饰剔地阳纹,在商代玉器中较罕见。这件玉凤是商代凤鸟造型中最为优美的一例。妇好墓出土玉凤仅此一件。

玉龙(红山文化,高 26 厘米,1971 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遗址出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

碧绿色,龙体卷曲呈“C”字形,通体磨出浅凹槽,边缘斜削成刃。龙吻前伸,略上扬,鼻平口闭、双目凸出,额与颚底刻细密的方格网纹。颈背生长鬣,飘扬外卷,与内曲的龙身配合,展现出腾舞飞跃的态势。背有圆孔,若穿绳悬挂,龙的首尾恰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上一篇: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下一篇:钱该怎样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