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

2024-05-25

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精选8篇)

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 第1篇

附件3: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创新团队支持办法

为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创新平台的投资效益,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特制定本办法,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支持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一、基本条件

1.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属于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或国际重大科技前沿热点问题。主要从事以探索未知世界、认识自然现象、揭示客观规律为目的的开创性、探索性研究;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前沿研究;有明确的技术路线、能产生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和集成创新。2.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实验室或近五年内经过国家评估且结果为优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业绩优秀的国家或教育部工程化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团队带头人及成员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本计划资助的研究工作。

3.创新团队带头人应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一般应为在本校科研教学第一线全职工作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重大项目主持人或首席科学家等中青年专家。

4.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高等学校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绩,或具有明显的创新潜力。

5.创新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10人以上),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以及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

二、资助范围、申报与评审 1.创新团队的资助范围限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军队院校,每年资助60个左右创新团队。

2.创新团队由教育部根据高等学校“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和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的结果和工程化基地的发展情况下达申报名额,所在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上述基本条件进行遴选推荐,填写《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申请书》连同高等学校推荐函一并报送教育部科技司。

3.教育部委托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申报的创新团队分领域进行同行评议,每一领域评议专家不少于15人(其中高等学校以外的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进行差额遴选,获专家三分之二以上赞同票者为通过。逐步实行国际同行评议制度。

4.由相关领域业务专家和管理专家5~7名组成考核小组,根据创新团队的条件和统一评估标准对专家评议通过的创新团队进行实地考核,提出资助意见,形成建议资助方案。

5.教育部对建议资助方案进行审批,并进行公示。公示期一个月,如无异议,正式公布获资助的创新团队名单。

三、支持措施与管理

1.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三年。资助经费合计300万元,主要用于资助期内的科研工作,属自主研究经费,一次核定,分下拨。实施“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高等学校入选团队的资助经费由所在高等学校“985工程”建设经费列支。其他高等学校入选团队的资助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高等学校按1:1比例共同资助。获资助创新团队所在高等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资助经费单独建帐,专款专用,由获资助创新团队统一支配,其他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克扣或挪用。

2.教育部每年择优选派当年支持的创新团队的100名左右成员赴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研究。

3.获资助创新团队在接到批准资助通知后一个月内,由创新团队带头人填写《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研究计划》,经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审查后报教育部备案。

4.获资助创新团队应按由创新团队带头人填写《高等学校创新团队进展报告》,于本年12月31日前,经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审查后报送教育部科技司。

5.在资助期内,所在高等学校要了解、掌握获资助的创新团队的工作状态,协助解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6.资助期限结束后3个月内,由教育部委托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考核小组,采取适当方式重点对资助团队的标志性成果进行评估。对创新成果显著,发展潜力大,创新氛围好的创新团队可建议继续给予新一轮的支持。

7.创新团队应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资助期内至少应组织一次有一定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创新团队成员发表、出版与本资助有关的论文、著作、学术报告,以及申报成果奖励等,均应标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英文为:Supported by Program for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PCSIRT”)字样。

8.创新团队带头人因特殊原因不能继续履行职责时,所在高等学校应及时向教育部提交调整的书面报告,经审查后教育部决定是否继续实施。

9.高等学校应根据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情况,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制定并实施本校的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10.本项目遴选资助的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推荐其竞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优秀创新研究群体。11.高等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群体,纳入教育部相关人才计划支持范畴,支持其成员出国访问、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结束后,对业绩显著的创新群体,教育部可视情况给予后续支持。

四、附则

1.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本办法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 第2篇

团队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团队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愿景的过程,它比个人学习更重要,是发挥组织的整体作用、提升团队智慧的最佳途径。在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必须以培育团队学习力为基本要求,创新团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团队学习质量,使学习力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构筑起企业强大的竞争力。

一、企业的生存发展依赖于团队学习

团队学习的目的在于使个人成长速度更快,目标在于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使每个人看到原来自己没有看到的,更本质、更深远的东西。团队学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现代企业中,学习的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并且学习是终身学习、全员学习的过程。只有通过团队学习,企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团队学习有助于提高团队科学决策水平,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要生存发展,就要靠知识,靠全体员工的创造力。这就需要靠组织团队学习,开发整个团队的整体能力。团队在组织中渐渐成为最关键的学习单位,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重要决定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团队做出,并进一步付诸行动的。在某种程度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即使个人始终都在学习,并不表示组织也在学习。但是如果是团队在学习,团队变成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小单位,他们可将所得到的共识转化为行动,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氛围和机制。

二、要不断创新途径和方法,提高团队学习质量

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做到学习资源共享、学习内容交融、学习效果互促,进而提高团队学习的质量,增强团队学习的效果。炼钢厂近几年在团队学习的实践中,除了运用互动式、体验式、感悟式的团队学习方法外,还创出其它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搭建知识共享平台。组织的学习只有通过共享才能实现。共享的知识才是力量。有了共享,知识、经验等隐性知识才能在整个企业中有效传递,并呈几何级数快速增长。提高团队学习力,必须搭建知识共享平台。团队之间,要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多赢共建。每个团队定期举办“共享论坛”,运用头脑风暴法,就热点难点问题,吸收管理技术人员、党员、班组长、骨干等不同层次人员参加,取智于众,聚合众智,开展全方位的成果共享活动。

(二)搭建问题反思平台。问题本身就是团队学习的原动力。问题就是管理资源,看不到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团队要经常进行反思,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实现工作的持续改善。充分利用骨干议事会、员工恳谈会、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查摆问题,深度反思,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坚持运用反思求解法则,把镜子转向自己,开展定期的、有组织的反思和解剖活动,主动找自己的差距,与先进比差距,有针对性的改善活动和找补差距,从而实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目的。近年来炼钢厂先后开展了“三比三查”、“冲刺780,挑战不可能”大讨论等活动,切实解决了生产、技术、设备、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推动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适合团队成员进行交流的形式,使团队成员有机会有条件进行经常性的信息沟通,在沟通中形成团队的意志。团队成员之间要经常性交流谈心,重要信息及时交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团队领导人要通过个别交谈、恳谈会、信箱等形式,积极倾听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给予答复解决。畅通员工思想信息流,实现信息上传下达的双向强化。炼钢厂坚持“六必谈六必访”制度,搭建干群连心桥,建立层层家访制度,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有效地把握了员工思想动态,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四)打造团队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被众多的企业所实践。炼钢厂在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中始终遵循“价值趋同法则”。员工只有融入了团队价值观,才会对企业产生感情,才会对工作产生积极心态,在工作中就会有动力。对新进厂的员工,不仅对他们进行岗位知识、规章制度的培训,而且对他们进行军训、心智体验、品格训练、企业文化理念培训等,使他们接受团队文化,尽快融入到整个团队中。

作为一个团队,必须高度关注团队成员的成长进步。莱钢的企业道德 “与顾客共谋发展,与员工共创辉煌”也体现了这一点。要实现由“用人干工作”到“用工作育人”的转变,使团队成员与团队共同成长,形成命运共同体,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团队乃至整个组织持续进步。

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 第3篇

1 加强研发团队的管理

研发团队是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项目而进行协同工作, 将个人或是一组人员融合到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发展中而形成的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团队组织。因此, 在其管理中, 根据企业近中远发展目标, 一方面要面向研发团队人员进行管理, 另一方面要对研发项目进行控制。具体表现如下。

1.1 加强研发人员选择, 构建高水平团队

研发人员水平直接影响着团队的创新力、企业的竞争力,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外市场的扩大, 皮革企业面临的行业内外部竞争力逐渐提升, 要在竞争中赢得市场, 必须关注研发团队构建。慕容集团, 地处中国皮革之都浙江省海宁市, 经过20年的努力, 已经发展成为集皮草、家居产品及地产三位于一体的无区域性的跨国集团, 曾被评为“中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本竞争力50强”, 年产沙发300万件, 沙发套400万件, 皮革8000万ft2。集团建筑面积40万m2, 员工5000余名, 总资产35亿元, 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8.78亿元, 同比增长12.66%, 出口创汇1.56亿美元, 同比增长18.96%, 上缴税收10071万元, 同比增长96.78%。并通过“节水少污泥高档牛皮皮革革鞣前关键技术研究”等多个省部级重点项目验收, 由此可见, 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关键。特别是皮革企业, 一方面, 注重企业内部人员选择, 在全面分析本行业、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前提下, 依据行业发展方向、目标, 选择企业内部高素质人员构成研发团队;另一方面, 树立“引进来, 走出去”管理观念, 运用优惠待遇、奖金、晋升等方式积极吸引外界本行业先进人才, 并充分发挥先进人才的带动作用, 实现高素质研发团队构建。

1.2 规范研发人员职责, 注重个人效能调动

研发团队中给个人效能的发挥受职责及研发目标的影响。从集团发展来看, 团队经理在项目规划方面发挥着带头作用, 并与科研人员进行项目开发, 在研发过程中对团队人员职责进行划分、规范, 进而实现团队工作顺利进行。鉴于此, 皮革企业也应充分发挥团队经理的带头作用, 明确研发范围、质量标准、进程进度、预算计划等, 以充分调动研发团队人员的个人效能。

1.3 明确合作目标, 强化项目管理

研发团队的形成是以研发项目为介质的。在研发项目、研发目标的要求下, 实现研发人员之间的合作。因此, 要强化研发人员管理, 首先要对研发项目进行管理。慕容集团历年发展中, 每年均进行项目开发, 依据市场发展要求, 在皮革的工艺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项目规划, 如2008年至2013年慕容集团与四川大学、温州大学、海宁皮革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新型循环高效节水与清洁化制革关键技术研究和集成示范”、“节水少污泥高档牛皮皮革革鞣前关键技术研究”等省级重大科技专项, 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 而这些开发项目均是慕容集团进行市场调查、可行性分析后进行的决定, 且通过建设项目控制, 实现了项目创收。因此, 皮革企业必须关注项目开发选题, 考虑本行业、本企业所具有的技术力量、物资、资金等因素, 从而推进项目开发。同时, 皮革企业要对研发项目进行全过程控制, 在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 以实现项目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研发团队效能的发挥。

1.4 建立互信关系, 实现团队效能

研发团队人员管理包含团队构建、职责划分、组织沟通、个人绩效等方面, 在具体管理中, 应当在关注研发人员个人效能发挥的同时, 协同人员之间的协作, 实现团队合作效能。慕容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在充分发挥领导层带头作用的同时, 通过培训、项目管理等方式将研发团队凝聚在一起, 实现了多项技术的突破与开发。例如在2008年9月, 法国一家家具进口商宣布停售一系列中国制造的沙发, 原因是沙发皮革中含有引发人体皮肤敏感的防霉物料。集团得知这信息后, 立即成立了以总裁为组长的专项开发团队, 明确各自分工, 责任到个人。团队人员在研发中采用有效的固相萃取技术, 通过制革工艺的优化, 形成了可靠的防霉剂施加工艺, 经过近1年的努力, 技术指标达到了欧盟2009/251/EC指令要求。借鉴此经验, 皮革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关注到每位成员对研发的作用, 通过上下级交流沟通、人本管理等方式, 提升研发人员的自我价值感、存在感, 形成一个团结共进、和谐共处的环境。

2 开发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

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命力的象征, 其关系到企业在现代知识经济下的竞争力, 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 皮革企业应当运用多元化手段提升研发团队的创新力。

2.1 强化资金、技术、设备支持

资金、技术、设备投入是研发团队创新力的基础保证, 慕容集团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债转股”等方式实现融资, 2008年, 集团出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青年创业创新基金”, 为科研开发提供资金支持,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技术更新与开发, 积极更新科研创新设备, 从而为研发团队创新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持。因此, 皮革企业应充分运用多种融资方式, 增强企业的资金容量, 进而为研发团队创新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强技术及设备投入, 适时更新科研设备、技术, 服务于研发团队创新。迄今为止, 集团拥有发明专利10项, 实用新型专利150项, 与四川大学合作开发的《制革鞣前无灰、无硫化碱处理技术》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企业在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生产运营等技术、管理多方面获得长足的进步, 为集团发展增添活力。

2.2 加强人员培训, 革新知识构成

在人们现代审美观念、质量观念提升的影响下, 皮革企业的创新空间迅猛扩展, 不但要求在样式、色彩方面独具一格, 且要求在质量上满足消费者需求。研发人员的个人素质影响整个团队力量的发挥, 慕容集团在发展过程中, 始终将人才开发、培训、任用放置在突出位置, 并对其进行技术培训、知识考核、绩效评价等, 如2010年对集团130余名一线员工进行的全国首批高级皮革加工工培训, 并进行职业资格鉴定, 在2011~2013年期间, 企业对全集团5000余名员工进行培训, 提升了员工整体技能。由此可见, 皮革企业要注重个人效能的开发与培训, 更新研发人员的知识结构, 提升其专业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一方面, 要提升培训力度, 因为研发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皮革企业要结合市场发展要求、国内外竞争形势, 强化对研发人员的培训力度, 使其掌握先进技术、知识, 保证研发人员在专业上创新, 实现产品新突破;另一方面, 提升研发人员素质,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 研发人员的整体素质愈加受到重视, 皮革企业业属于生产服务型行业, 其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生活、生存需求, 因此, 必须注重皮革产品质量, 进行知识产权开发与维护, 通过教育培训方式提升研发人员的社会责任感、职业素质、团队合作力, 进而为团队创新提供最强大的支持。

2.3 引入外界支持, 实现内外互动

现代市场是开放性的市场, 皮革企业不但要面对本行业内部竞争, 且要应对相关行业、国外皮革市场的竞争, 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 皮革企业要实现研发团队创新, 实现行业持续化发展, 必须在立足本行业、本企业发展的同时, 积极运用外界扶植。慕容集团的发展是企业内部努力与外界支持的结果, 早在2001年, 企业为了实现二次创业, 与海宁市城市规划相配合, 进行整体搬迁工程建设、扩建, 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在外界支持方面, 海宁市、浙江省均在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皮革企业属资源型行业, 在其发展中要实现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 必须要以国家相关规定为标准, 获取资源支持, 进行相关技术开发, 并充分利用皮革行业相关优惠条件, 为研发团队创新提供最大支持。

3 结束语

皮革企业属生产服务型、资源型行业, 在人们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下, 皮革产品更需要有创新性和环保型, 研发团队作为一个企业最具创新力的代表, 皮革企业应采用多元化管理方式提升研发团队的竞争力、创新力, 并为研发团队创新力提升提供人财物各方面的保障, 而只有如此, 才能保证皮革企业扩展市场, 实现行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纪慧生, 陆强.基于知识网络的团队研发能力增长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01) :178-183.

创新团队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 第4篇

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在公司化纤设备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吴继发的带领下,大力推动技术创新,解决现有设备的技术难题,攻克国内化纤行业一个又一个关键技术。其中“大容量高强高模PVA成套设备的研制”项目、“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成套设备的研制”项目、“大容量涤纶短纤纺丝成套设备”项目先后获得国家、集团、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等多项科技奖。

吴继发从事化纤机械设计27年,是公司科技人员的杰出代表。他由一名普通设计员,成长为企业产品研发带头人,不但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做出了较大成绩,而且还带出了一批产品研发骨干和设计人员。由他负责设计的丙纶纺粘无纺布设备具有产品均匀度好、纤度小、纵横向强力比较好的优点,生产线整体性能达到国外同类先进技术水平,而售价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使公司无纺布设备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该产品现已出口印度、印尼、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泰国、阿根廷等国家,并形成了一定的出口规模。由他负责设计的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纺丝、牵伸成套设备,突破了国际上被美国和荷兰长期垄断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高强聚乙烯纤维设备生产技术空白,在技术性能上,均达到了当今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科技纤维的技术进步。

高科技新产品是企业发展的支撑,没有新产品就没有了企业的生存。而新产品开发又是一项系统工程, 吴继发带领研发团队,从项目策划、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产品选型,到确定开发方向以及研制各个阶段的实施,都进行了详细、周密、科学、的计划。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外的技术封锁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都为高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增加了难度。对此,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激励着吴继发对困难挑战和拼搏的勇气,即使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是积极面对。

企业的技术进步要依靠设计创新,吴继发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思想。通过对单衣架模头流道的精确计算,解决了模头挂膜不均的问题;采用多级阻尼技术,解决了侧吹风风速不稳的难题;采用整体式大平板气流牵伸技术,解决了产品克重均匀度差异大的缺点。这些都是他的创新点,目前,他已申请了13项技术专利,其中12项获批准。

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无法赶超国际先进技术和提高产品设计质量的,更谈不上设计出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而专业技术知识的积累,来自于平时的刻苦钻研,以及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经历。吴继发热爱自己的专业,工作之余都是用来学习专业知识,不仅学习机械设计方面的新技术,而且还学习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如高分子材料学、纺丝工艺学,以及新的纤维纺丝技术等等。他有一个习惯,每完成一个设计项目,都要进行认真总结写成笔记。二十几年下来,他的笔记有厚厚的三十几本。

吴继发正是凭借着自己娴熟的专业技术和应用能力,避免了新产品开发中走弯路,即使遇到了新问题,也能够尽快地拿出解决的方案。较高的研发和设计能力,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赢得市场,无疑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纺丝设备具有很强的工艺性,因此,吴继发十分注重设备与工艺的结合。他利用相当一部分时间来学习纺丝工艺,与纺丝工艺人员保持的经常交流,探讨新的纺丝工艺。每当与用户进行技术交流时,他总是能够从设备和工艺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许多用户的工艺人员听过他的产品介绍后,似乎感觉到上了一堂技术讲座课。

吴继发担任技术管理工作,但从来没有放弃过设计工作,尤其是新产品研发,大到总图、部件,小到主要关键的零件和结合件,都要亲自制定方案,绘制设计图纸。人们称他为不脱离设计岗位的技术型管理者。就技术管理而言,产品设计一开始,他就考虑到系列化和通用化,为产品制造过程的管理、不同用户的需要、缩短设计制造周期,制定了全面系统的方案。在产品开发中,产品技术水平的定位是很重要的,既要能够反映出产品技术性能的先进性,同时也要考虑到产品的功能不能过剩,增加制造成本。为此,他在指导产品开发过程中,对选材、结构都要进行详细认真研究,不断优化设计和工艺,设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他对产品的设计质量要求非常高,在公司是出了名的,技术方面的事从来不含糊,不仅自己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而且对周围设计人员的工作质量要求也很严格,大到结构设计,小到视图的表达方式,都要求做到认真、一丝不苟。他十分注意年轻设计人员的能力的培养,平时言传身教,遇到问题不是急于说出答案,而是传授方法,帮助分析。经他带出来的设计人员,都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的因工作能力出色,已被提拔到技术管理岗位上。

产品设计与市场是紧密相连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后,用户总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要想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必须通过售前技术服务来实现。对每一个新开发出来设备进入市场之前,包括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前,吴继发总是要与用户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在要向用户详细介绍设备性能的同时,还要向用户了解对设备的要求。对于设备采用的一些新技术,他主动引导用户去理解和掌握。也许是他本人能够将设备与工艺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许多用户经过交流后,改变了当初购买进口设备的打算。他的承诺是:购买了邵阳纺机公司的设备不会感到后悔,当然这是建立在他本人的诚信和负责任的基础之上的。

多年来,不少企业的老板,这其中包括设备制造和设备使用厂家的老板,出高薪和各种优厚待遇聘请他加盟。企业老板不仅看中他的技术和能力,而且更看中他的诚信和严谨,但他始终不为所动。因为他明白,今天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能力的提升,与邵阳纺机公司多年的培养以及所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是分不开的。他看重的不是个人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是国家民族工业的技术进步,他愿意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奉献给国家技术装备的振兴。

正因为有一批以吴继发为代表的科技人员的努力和付出,使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开展得更具有科技创新内涵和技术特色,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和市场的认可,公司被评为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创新团队。

责编/齐尚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 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创新型企业中进行创新团队构建的原则、方法、要素、步骤阶段,并提出了具体对策,包括建立以分配机制为主的有效激励机制、形成特有的团队文化、重视创新团队领军人物的培养和发挥、建立人才备用池、建设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的非正式平台等,力求为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团队构建 创新型企业 创新团队

一、引言

如何成立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一直是团队管理者比较头痛的问题。其实创建一个优秀创新团队的关键不是创新型企业有没有足够的人才供挑选,而在于管理者有没有一个正确的组织团队的观念。无论是经验论、学历论、形象论的管理者,都希望创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业务骨干,拿过来都能独挡一面,这样创新成果就会蒸蒸日上。但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创新型企业或多么优秀的管理者,都没有这样的创新团队。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没必要的。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要讲究团队成员的相辅相成和互相配合。

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原则

在进行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时,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我们注意到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运作的成功与否与各方面的内外部因素有关。因此在决定是否进行创新团队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实事求是原则。在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其他创新型企业或团队成功运用的做法,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适应自身的独特环境。

3、循序渐进原则。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建设绝非一件易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创新团队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来进行运作,还需要创新团队内外环境相关因素的配套和协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许多方面都必须摆脱传统的做法,进行人的转变。在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障碍和阻力。因此,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采用开展试点、摸石头过河逐步总结推广等方式,有步骤的开展创新团队的构建活动。

三、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构建方法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人际交往法、角色界定法、价值观法、任务导向法和社会认同法。

人际交往法强调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之间进行交往的方式,目的是确保创新团队成员以真诚的方式交往;角色界定法勾勒出了多种角色模式和群体过程,目的是使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员工个人所做贡献的类型;价值观法强调创新团队拥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所有团队成员都应拥有这些价值观,在工作中,着力于培养共同的创新团队价值观,这样,就能以一贯的相同的方式指导每个创新团队成员的行为;社会认同法是通过有效的交流来提高创新团队的凝聚力,通过展示团队业绩和职业化鼓励来培养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成员的自豪感。

四、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五要素

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可以归纳为五点要素:

1、合理的团队人数。由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区别于传统的层级组织(即常规的组织建制),所以没有必要把创新型企业所有的员工塑造成一个创新团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合适人数,无论是网格型创新团队还是任务导向型创新团队,根据管理学中的层幅理论,管理幅度都不易过宽,8人左右为好。

2、清晰的主题目标。构建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有清晰的主题目标,这个主题目标就是该创新团队存在的理由。每个团队成员,都需要对创新团队的这一主题目标做出承诺。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明确实施要点,同时依据要点排列成具体的节点计划,其中包括构建方法的运用、分工和合作、途经和程序、时间和衔接等。

3、协同工作的能力。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重要的是协同工作的能力,每个成员对创新团队要有认同感,认同感的体现是每个成员的自觉到位以及主动补位,成员之间是紧密合作的关系。

4、和谐的成员关系。不宜将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设置完全等同于行政类管理机构。在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中强调指导,而非领导;强调平等合作,而非职务管理;强调和谐的整体环境,而非本位观念。

5、自我介入模式。创新型企业管理者应该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培训师,借助创新团队这个平台,宣讲创新型企业的共同远景和管理理念,传播创新型企业的企业文化,保障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保持对创新型企业共同目标的忠诚度;此外创新型企业管理者还应当是企业创新团队的参与者。

五、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的步骤和阶段

1、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步骤

(1)客观评价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现状。

(2)针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策。

(3)实施相应对策后观察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结果。

(4)针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不完善的地方采取进一步对策。

2、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建设的阶段

对于一个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其发展可分为初步建立、培养规范、稳定执行、结束四个阶段。①初步建立阶段,创新团队的成员由于各自背景、专业不同,而且创新团队的目标刚刚建立,团队成员对于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仍处于摸索时期。此时创新团队的绩效一般,改善速度有限;②培养规范阶段,创新团队采用了正确的团队培养战略和方法,团队凝聚力、团队精神、团队标准、团队价值观开始被成员所接受。此时创新团队的绩效进入快速改善的阶段(正反馈开始启动);③进入稳定执行阶段以后,创新团队绩效逐渐达到平衡(负反馈开始启动);④经历一段时间后,最终进入均衡的结束阶段。需要注意的是结束阶段,并不宣告创新的结束,而是指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研究对象和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整个发展过程可参考图1。

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在创新团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分别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①初步建立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立即掌握团队,督促创新团队成员进入状态,采取各种方式减少创新团队中不安定的因素,促进团队成员在个性、能力等方面的融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团队氛围;②培养规范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在创新团队中挑选一些核心成员,通过内部培训以及多次参与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项目等方式去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可控制范围内,对于短期的目标可以适当授权团队核心成员参与决策,但是要注意事前监督、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相结合。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目标达成共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③稳步执行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允许创新团队成员公开表达不同的意见,建立愿景,调和团队成员的差异性。创新团队成员应当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创新团队的创新;④结束阶段,创新团队管理者应当运用系统思考,综观全局,并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促进创新团队的不断学习,保持成长的动力。创新团队成员应当对以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建议。

六、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构建的对策

针对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团队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

如何保持团队的创新动力 第6篇

一说起现在的网络游戏现状,大家的印象就是同质化严重,大量的山寨产品,尤其是MMORPG,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类似的产品实在太多了,据说最近2个月时间,推出的游戏就超过100款之多!行业的现状让人担忧,水平两级分化严重,整体看来,游戏行业需要创新。只有不遗余力的创新,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稳定和发展。虽然创新能创造超乎寻常的利益,但为什么游戏行业创新成功的例子不多呢?

在我看来,人们对创新的理解不同,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创新的一方的原因如下:

1、创新会损害旧的利益。

2、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很高。

3、创新在财务上具有不可行性。

所以说你在提议创新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以上几个方面:是否考虑原来相关利益,创新中存在的问题能否搞定,创新的成本等。这些答案不一定是OK的,但如果你感觉还是要去做,也没问题,有句话是看人生豪迈,不过是从头再来,有时侯也必须冒点风险。当然,如果因为你的创新而会影响到公司整体利益,比如影响其他人的工作,影响公司财务报表等,还是必须慎重考虑。

人是创新的根本,管理者应该怎么保持和激发团队成员的创新动力呢?我的思考大致如下:

一、要有整合的能力,也就是商业化的能力;仅有创新的想法或idea是不行的,点子人人都有,可是你能实现它吗?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做到成熟的商业化吗?

二、在团队内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励创新的精神并建立起创新机制,如建立知识分享,设立创新的奖励,强调沟通等。就拿知识分享来说,是我们见到最多的一个手段,并且很多公司都在普遍使用,表现在每周的部门技术会议分享,每人谈自己的一个专题并自由讨论等。

三、制定远期目标;人类因梦想而伟大,如果只是为了做一个项目赚钱,那模仿当然是最稳妥的方式。但模仿永远也只是模仿。看得够远,才能看到别人所不能看到的东西。苹果为什么能超越IBM、戴尔、联想?远见是关键性的,一开始,苹果就认为未来是智能手机的天下且全力投入,这种断裂式创新比持续性创新取得了更大成功(当然也可能是更大的失败)。

四、保持压力;乔布斯说过“保持饥饿,保持愚蠢(Stay Hungry,Stay Foolish)”,太过舒适的环境容易让人变得安逸,显然这并不利于创新,创新需要有不断的压力来推进。

五、领导人的价值观和对创新的支持;创新一定要取得领导层的支持,因为创新需要调用大量的资源,也可能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没有最高领导层支持的创新,将举步维艰。

六、对创新失败的控制;创新意味着风险,失败的机率通常远远大于成功的几率,当一个创新的方向有可能已经被证明和市场不符的时候,对于创新失败要有止损的勇气和措施,必须设立创新的安全阀门。

创新团队的生命周期与激励 第7篇

文章来源:《企业管理》2014年第二期P32-3

3作者:翟彦彦 董方超

创新团队从组建到最终解体,各个阶段都具备不同的特征,根据各阶段特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才能将创新团队效能发挥到最大。

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生命周期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根据这一理论,创新团队也具有生命周期,拥有不同的生命阶段。创新团队的生命周期

与大家熟知的产品生命周期相类似,创新团队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组建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解体期或跃迁期,如图所示。

1.组建期

这一时期,团队成员在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团队目标,并寻找合作伙伴。各成员根据组织需要,不断地协调和配

置资源,形成更有效的结构和功能,从而适应外界激烈的竞争环境,并与外界环境的刺激形成一种稳定的互动反应。此时,创新团队从无序走向有序,跨到组建期。由于创新团队刚从市场竞争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系统各要素的运行有序度还很低,因而创新团队在这一阶段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易造成“流产”。

2.成长期

这一时期,创新团队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在创新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自复制和自适应,促使创新团队内各要素的运动向有序转化,产生协同作用。创新团队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产生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能力提升-适应性学习”新质要素又参与到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并且会产生另外的新质要素。创新团队内各要素间的超循环作用,使创新团队在绩效和效能等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创新团队会发生突变。突变是指系统脱离通常特征状态的突跃现象,当这种突跃使系统从当前状态上升到新的状态时,创新团队则完成了它的成长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合作效应开始兑现并不断增长,也使高速增加的效能成为各方的目标,可能会使部分成员不能达成共识,并成为团队关系瓦解的导火线,创新团队随时可能走向衰退。

3.成熟期

这一时期,创新团队经过成长期的发展使系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动态平衡中。创新团队内各成员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被利益驱动,成员间竞争加剧。这时创新团队内部分成员自身也逐步成熟,可能不愿

意继续与其他成员分享超额效能,而使成员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成员间的博弈会不断发生。另外,当创新团队各种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内部各要素的运动会从有序走向无序,破坏系统原先的有序结构和功能,系统结构便不稳定,团队走向跃迁或衰退乃至解体。

4.解体期或跃迁期

这一时期,创新团队的目标已经实现,创新团队可能会自然消亡。而当预期解体期后,创新团队系统仍存在时,则称为创新团队的跃迁期或重组期,这一时期,也是创新团队系统核心能力再生的时期。跃迁期或重组期是创新团队自组织、自适应能力的体现,是创新团队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不同生命阶段的激励方式

创新团队经历了组建、成长、成熟以及解体生命周期过程,每个阶段团队整体和团队成员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需求,为保持创新团队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吸引力以及高绩效产出,必须针对不同阶段需求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创新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1.组建期的激励

团队组建之初,由于创新不足,基础较差,经费匮乏等原因,团队士气较低,加上团队认同感较低,合作的意识淡薄,工作的独立性较强,对工作的投入积极性不高,此时无法评估个人贡献,应注重团队整体效果的评估,向整个团队成员传递一个必须注重团队整体效率的信息。在整体层面应该主要进行精神文化激励和团队集体荣誉激

励,辅以团队绩效激励;在个体层面主要从满足生理需求、归属感、情感和自尊、自信等方面进行激励,首先需要努力营造一种信任、关怀、相互支持的合作氛围。其次,要增强团队成员主人翁意识,充分征求团队成员意见,发扬民主精神。最后,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满足一定的精神需求。

2.成长期的激励

创新团队成员间进行深入沟通、资源知识共享、能力提升,产生协同效应,团队效能高度增长,此时应该在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员工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主要表现在充分放权授权,给予团队成员更多自主权,并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对员工工作成绩和团队整体给予肯定和支持,这是增强员工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让员工感受到尊重的重要手段。同时,对团队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表彰,但是表彰要适当,不能触碰员工竞争的边界。在团队整体层面上,由于创新团队处于整体上升阶段,通过团队愿景和团队绩效激励,增强团队整体增效。

3.成熟期的激励

此时,创新团队经过发展变为一种动态平衡,各成员在开始关注自己利益的同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成员间博弈不断发生,此时激励的对象更应该放在团队上,采用团队激励中的精神文化激励、团队集体荣誉激励和绩效管理激励方式,增强员工间的相互信任、协作,通过对团队整体评价和报酬激发创新团队成员集体意识,降低因过分竞争而造成的对团队合作的影响。善于发现、挖掘团队的优势,让成员觉得他们所在的团队是所有同类团队中最棒的。最终,使成员为荣誉而战。

4.解体期或跃迁期的激励

创新团队的发展方向 第8篇

为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2007—2008年,农业部、财政部相继启动了50个农产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1]。四川有32位岗位科学家、49个综合试验站站长进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行列,四川主要优势特色产业及其优势领域基本进入了国家体系[2]。为了积极与国家体系对接,推进农科教结合,着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促使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我省粮食生产重点县、核心县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聚集,为粮食安全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川于2008年启动了创新团队试点建设工作。这既是配合国家体系在四川开展相关研究及试验示范工作,又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补充。

1 四川创新团队基本构架与建设意义

1.1 基本构架

四川创新团队强调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产品为单元、产业为主线,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生产到消费、研发到市场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每个产业由专家团队和产业基地县两个层级构成。专家团队设置1名产业顾问、1名首席专家、若干名岗位专家和协作专家,岗位专家和协作专家分别属于品种选育、耕作栽培、病虫防控、产品加工等不同岗位;产业基地县遴选在产业优势区域,每个产业建立 3—5个基地县。

2008年,四川省农业厅与财政厅在省级层面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马铃薯和茶叶两个产业创新团队建设试点工作;2009年又启动了水稻、玉米、油菜、蔬菜、食用菌、柑橘、攀西特色水果以及生猪等八个产业[3,4]。

1.2 重要意义

1.2.1 加强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

当前,四川全省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仍然不足,农业产业链急需拓展延伸。突出表现在自主创新实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农作物优质专用品种和突破性品种不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研究不够,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缺乏,农业科技力量条块分割,难以形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术链。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立足四川实际,遵循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从存在的问题入手,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以产业为主线,一个一个地梳理每个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技术需求,一个一个环节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开展品种选育、良繁体系建设、耕作栽培技术研发、植物保护工程应用、农产品贮藏加工能力建设、市场营销网络构建等关键节点技术创新与应用。

1.2.2 加强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为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009年,四川省政府先后印发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和《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12年)》(川府发[2009]26号),要实现省政府制定的发展目标,关键要靠科技支撑。蒋巨峰省长指出“从我省农业资源条件和发展阶段看,现在已经到了可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同志提出了“工业抓园区、农业抓基地”的工作新思路,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同年7—9月,省政府又先后召开了全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暨粮食高产创建现场会议和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启动四川创新团队试点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省政府两个文件精神的重大举措,通过组建创新团队,推进农科教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我省粮食安全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1.2.3 加强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农业效益比较偏低,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普遍,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必须围绕市场和效益,开发高产高效的优质品种。发展市场需要和加工需要的现代农业产业,推广节本增效新技术,多渠道开辟致富门路,必须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工艺不断升级提高,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使农民获得更多的生产环节和后续环节的收入。

1.2.4 加强四川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农业应急科技服务能力,有效应对各种突发灾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干旱、涝洪、病虫灾害屡屡发生,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不利影响程度加深,农产品质量安全任务繁重,农业科技应急服务任务艰巨。全面启动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农业部门和科研单位紧密配合,建立会商机制,强化前端介入,实时监测影响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及时做好应急预案,建立灵敏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应对农业突发性灾害,增强农业科技应急服务能力[3]。

2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川十大创新团队建设以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在品种选育、技术创新、示范推广、产后加工、服务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总体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1 体制机制创新迈出了新步伐

从四川全省生态类型多样、研究单位研究方向各有侧重等实际情况出发,在不打破现有管理体制前提下,围绕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将全省具有创新优势的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市州农科院(所)等27个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和112名优秀科研人员聚集起来,组建成10个产业创新团队,围绕产业链构建,设置了品种选育、耕作栽培、病虫防控、产品加工等研究岗位,使得不同学科有效对接、不同力量有效互动,在解决农业科研资源分散、学术保守、单打独斗、重复建设、低水平重复研究等问题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从体制上较好地实现了农业科技上、中、下游一体化,提升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2.2 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新成果

各个创新团队围绕品种及相关技术需求,积极引进、收集种质资源,创制新型育种材料,研究提出了与之配套、体现区域特点的综合性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规程,开发了一些新机具、新工艺。据统计,两年来选育出新品种42个,研发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38套,集成创新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10套,研发出新技术、新工艺69项,申请专利30项,培育出地方特色品牌37个。

新品种引选育取得显著成绩。建立各类新品种母本园、育种圃和新品种鉴定与评价核心基地5个,新配置杂交组合100余个,共选育出优质高产新品种42个,引进优质种质资源1 205份,引进新品种334个。油菜创新团队育成比省区试对照增产15%以上的突破性双低新组合2个,是“九五”以来绝对产量最高的突破性双低新品种,研制的甘蓝型油菜NEA胞质不育新型授粉控制系统居世界先进水平,水稻和马铃薯创新团队各选育出的4个品种均已成为全省(全国)主导品种。

技术集成创新取得突破。研究集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38套。构建了马铃薯四级种薯繁育体系,脱毒马铃薯垄作高产栽培技术已列为全省主推新技术;优质晚熟芒果控时成熟技术、轮换修剪技术等解决了晚熟芒果大小年结果问题,花期调控技术推迟了果实成熟期1个月以上,延长了芒果的市场供应期,实现了丰产稳产; 蔬菜省力节水灌溉技术较普通灌水节水43%~56%,每亩节省人工成本240元/667m2, 早熟优质南瓜杂交品种甜栗的选育与应用、碧秀苦瓜嫁接及稀植强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规程已形成了四川省地方技术标准。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开展了各类作物主产区品种抗病性调查,明确了生产中主要常见病虫害的生理小种的组成及分布情况,集成创新了10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为全省农作物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技术保障。油菜根肿病、菌核病防治技术先进,可望填补国内空白;通过果树树干涂白、频振式杀虫灯、色板诱杀、性诱剂诱杀等物理防控的方法,并结合药剂防治进行病虫害防控,有效地克服了石榴麻皮病、芒果白粉病、芒果炭疽病、芒果细菌性黑斑病、叶瘿蚊、蓟马、介壳虫等主要病虫害问题,减少了产量损失;制定出两项马铃薯品种抗晚疫病鉴定技术规程,作为四川省地方标准颁布实施。

储藏加工技术研发进展顺利。集成创新了马铃薯淀粉加工、胡萝卜等蔬菜贮藏期间品质无损检测、四川泡菜现代加工等技术体系6套;申请了一种以紫茎泽兰延长马铃薯贮藏期方法、一种利用介电特性无损检测芹菜品质变化的方法等专利7项;制定了竹笋采后处理、四川泡菜标准等技术规程4套;形成了紫色马铃薯全营养复合产品、木耳榨菜、食用菌的中药咀嚼片、油菜“SIPO”牌高芥酸、花香绿茶等食品(产品)18个;研发出马铃薯炸片、名优茶及大宗茶加工全程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等生产线4条。食用菌创新团队研发出以猴头菇、金针菇、姬菇、毛木耳为原料的食药用菌咀嚼片系列产品,提供了一种新的食药用菌产品形式,极大丰富了食药用菌产品类型,是食药用菌精深加工产品的重大创新。

废弃物得到有效综合利用。开展了高效厌氧好氧结合堆肥功能微生物的组配优化工作,同时对现场沼气发酵实验装置下进行选型和改进,并开展了新型农户用干发酵沼气池的设计工作;开展了油菜秸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和培植食用菌技术研究,对还田效果、肥效利用、腐烂时期、对后作影响、种植食用菌效果、对食用菌品质的影响、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2.3 创新推广方式满足了农民对科技的新需求

创新团队严格按照“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的模式进行农业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以实验室为基础,以创新科技为切入点,以产业示范县为阵地,调查生产技术需求,梳理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建立试验示范基地20 000hm2,展示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100多个,增强了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团队还积极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对接,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快速传递链,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建设农业特色产业标准示范园,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5 000多人(次),培养科技示范户6万多户,使农业生产中急需的农业科技能安全着陆,向产业基地示范县大面积覆盖,较大范围满足了农民对科技的新需求。

2.4 服务企业取得了新进展

马铃薯创新团队构建了四级种薯繁育体系,为四川家乡薯业有限公司研制出炸片新型生产线;茶叶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峨眉山茶叶区域品牌,为四川茗山茶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全国首条卷(条)形名优茶自动化加工安全生产线;油菜创新团队研制出精量播种机、油菜撬窝机等新机具,满足了当前油菜轻简化栽培需要,协助四川西普油脂化工有限公司大力打造“SIPO”牌高芥酸工业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占有全世界30%以上的市场份额。

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3.1 主要问题

四川创新团队建设,较好地突破了农业科技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有效整合利用了全省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凝聚了力量,形成了合力,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专家团队之间和专家团队内部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工作配合不够紧密,没有有效构建起技术链;二是专家团队与产业基地示范县结合不紧密,不同程度存在“两张皮”的问题;三是原始创新能力弱,突破性科技成果不多;四是技术到位率和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展示度不够;五是专家的工作、基地县的展示,乃至整个创新团队的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建设思路

根据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创新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引进、消化、吸收、利用为主要手段,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分区域、分产业建立新品种(新产品)展示园、新技术(新工艺)示范区、新模式(新机具)示范带和新体制(新机制)推进点,强化团队协同配合,把团队建在基地县上,把专家整合在产业链上,把技术展示在田野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优质农产品送到餐桌上,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和人才培训培养的开放式应用体系以及服务全省的现代农业产业的技术体系。

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引选育出主导新品种30个,创新集成轻简栽培、病虫防控、精深加工等主推新技术50项,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80%以上。全省主要农产品优质率、病虫害绿色防控率、现代农业设施栽培、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耕种和健康养殖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产业基地县的示范效应和展示度明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为在全省培育50个产业基地强县、建成现代设施农业200 000hm2、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 000 000hm2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保障。

做好四川创新团队工作,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并重。既要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创新力度,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新成果,又要突出抓好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做到“两手抓、两促进”,真正把专家试验田的产量变成产业基地的产量,把专家的试验产品变成产业基地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和商品。二是坚持“六新”协调和“六良”配套。要以系统思想推进农业科技研究和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实现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模式的协调和良种、良法、良壤、良水、良制、良机的配套,提高农业科技的综合效益。三是强化基地县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集成示范,选择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建立一批创新团队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强化创新团队科技支撑作用。四是坚持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和科技资源,加快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机制,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的整体合力。

3.3 对策措施

3.3.1 明确定位,进一步打造高效创新团队

要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构建技术链,支撑延长产业链,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两张皮”问题,这是创新团队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增强团队协同配合力。协作配合是创新团队的生命力,也是符合科技国际国内合作交流广泛深入的新形势。围绕“建一流团队、创一流业绩、做一流贡献”目标,进一步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团队顾问要发挥学术权威和感染召唤作用,凝聚人心和力量,使专家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首席专家要发挥表率作用,留心每个环节的关键问题,主动为岗位专家、协作专家排忧解难,为团队协作配合牵线搭桥。要注重品种、栽培、病虫防控、产品加工等不同学科的有效衔接,始终把专家整合在产业链上,尽快引进筛选出一批适宜新品种、集成一批新技术、研发出一批新种植模式,及早投入产业基地县应用,充分展示创新团队合力强、效率高、作用大的效果。

3.3.2 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抓好科技创新

要围绕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科技问题,组织优势农业科研力量攻关,努力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创新重点是遗传育种、病虫防治、动植物营养、产后处理和加工、设施设备、产业经济等,力争尽快突破一批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关键技术。

在新品种上,加强超高产品种、抗逆和抗病虫品种、适宜机械作业和加工专用品种培育。引进和培育一批超级稻、超级玉米和青贮饲草玉米、优质专用油菜、加工专用马铃薯、高香花香特色茶叶新品种、特色水果、优质加工及设施栽培专用蔬菜、优质露地蔬菜和保健性蔬菜、优质鲜销及加工专用食用菌、优质肉猪等新品种,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尽快投入产业基地应用。

在新技术上:一是粮油丰产技术,重点开展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主要粮油作物耕作栽培技术、持续丰产关键技术、重大抗灾减灾技术和产后减损技术等。二是引进品种本土化改造技术集成。三是茶叶优质、高效生产加工机械技术和蔬菜标准化种植加工、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和加工技术、柑桔贮藏加工等新技术。四是肥水精准管理技术。五是农业机械耕种收割、农产品加工、农业设施栽培、农业遥感技术等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六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健全绿色防控体系。

在新模式上:一是高效种养模式,围绕市场需求,研究间套混轮作方式、品种、多熟制度,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效益。二是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营销、现代物流配送等循环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化水平。

3.3.3 强化专家团队与基地县结合,进一步抓好技术示范推广

专家团队是基地县科技支撑动力源泉,基地县是专家团队的重要平台。加强专家团队与基地县结合,以此为接点,强化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按照产业优势最强、区域合理分布、整合现有项目的原则,在充分征求产业主管部门、有关创新团队意见的基础上,每个产业重点抓2—3个核心县,在88个粮食生产重点县和60个产业基地培育县内,确定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柑桔、蔬菜、茶叶、食(药)用菌、攀西特色水果、生猪10个创新团队核心示范基地县30个。

一是专家团队必须与核心示范县结成共同推进联合体。每个专家团队都要与核心示范县签订协议书,明确各自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每个专家团队要把所有专家派驻到基地县,每个研究专家要把试验田摆在基地县,与基地县一道调查生产技术需求、梳理瓶颈问题、制定推广示范计划。二是制定工作方案。新品种(新产品)展示园、新技术(新工艺)示范区、新模式(新机具)示范带和新体制(新机制)的推进点建设,既是专家的责任,也是基地县的任务,每个团队要与基地县一道,共同制定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落实到村社和农户、落实到具体田块、落实到每个专家。

3.3.4 强化“农科教”结合,进一步抓好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活力所在,也是科技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的关键所在。要着力突破制约农业科技发展特别是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体制机制障碍,抓住政策导向、力量整合、资源配置、管理模式等关键环节,促进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成果转化机制。团队专家既是农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成果转化推广的重要力量,关键是要针对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工作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激励引导机制,既鼓励研究创新出成果,又充分调动团队专家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发挥创新团队技术、人才、设备优势,探索建立“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和“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技术快速传递链等农技推广新机制,开展好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以及百日科技服务行动等农业重大活动,创建一批粮油高产示范片,建立一批标准茶园、果园、菜园,实现“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辐射周边,带动全省。

二是探索创新团队、科研单位与基地县新品种推广应用机制,解决当前品种权由企业买断后企业生产能力、营销市场等有限推广应用速度太慢的问题,积极鼓励团队专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拿到基地县集中展示,并辐射推广。

三是培训机制。围绕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培训基地,持续长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四是大协作机制。着眼推进科研、教育、推广大联合大协作,创新农业科技力量整合机制。创新团队建设涉及多个层面、多个单位、多个学科、多个部门,要加强力量整合,最大限度增强合力,积极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建设。创新团队相关单位要加强项目、经费、人员的统筹协调,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使用。

3.3.5 加强管理和考核

加强绩效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坚持将解决实际问题、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按照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开展绩效评价[5],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开放、竞争、流动机制,让专家走出研究所、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走向农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农民家、用在企业加工车间里。在考核方式上,采取团队内部自评、首席专家评议、基地县测评和领导小组考评“四方考核”,将“四方考核”得分加权平均得出最终考评得分,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在考核内容上,将基地县纳入创新团队目标管理和考核,以在基地县的工作业绩为主要考核内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等研发集成和示范以基地县为依据。实行动态管理,根据考核结果,对单位和专家进行动态调整,对综合考核不合格、在基地县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将实行一票否决制。

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要完善创新财政支持农业科技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机制,对于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科技项目、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整合,防止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要向创新团队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倾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基地县可以考虑通过政府采购或奖励方式取得成果的方式,使一些关系全局、关系民生的重大农业科研项目成果能用于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要按照产业技术体系发展要求,把专项资金安排到各产业、产业发展各环节和各区域。凡是创新团队的建设试点资金,必须整合在基地县,用于“六新”和“六良”研发和示范,将其作为资金监管的主要依据。

3.3.6 加大宣传力度

要充分展示创新团队建设新成果,展现科研人员深入一线拼搏奉献的良好形象,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党委政府重视,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吸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开创全省农业科技大推广、大服务新局面。一是要及时将最新进展情况,包括取得的重大成果、在基地县的重点活动和社会重大反响等,通过专报、简报、快报等方式向有关方面反映。二是要将团队有关会议安排在基地县召开,把有关活动放在基地县开展,并邀请电视、报刊、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三是要通过团队专门网站及时发布信息,搞好技术咨询。四是对优秀创新团队和专家的先进典型事迹要加以及时宣传。

参考文献

[1]姚杰.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J].作物杂志,2008(2):18-20

[2]张鸿,任光俊,郑林用.履行岗位科学家职责为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3):87-89

[3]张鸿,张熙,龚万灼,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的构建框架与运行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70-72,84

[4]梅隆.四川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试点[EB/OL].(2009-02-25)[2010-04-25]http://www.agri.gov.cn/gndt/t20090225_1225068.htm

上一篇: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田下一篇:生日祝福语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