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细则

2024-09-16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细则(精选11篇)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细则 第1篇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细则

摘要: 当对学生生物学习成绩的评价还停留在一张考卷分数作为成绩的时候,作者通过对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实验、课堂表现的综合的量化的跟踪评价,全面、即时、真实、激励性地评价学生学习,秉持重奖轻罚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评价

实施细则

有效教学研究热了好几年,可是放眼望去,学期结束了评价一个学生的生物成绩几乎还是以一张期末考试试卷的分数作为这个学生这学期的成绩。这种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方法一直不改变,我认为这有碍于有效教学成果的更进一步提高。既然传统的评价方式早已经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也不能全面、即时、真实、激励性地评价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我谈谈在评价学生的有效教学成绩上做出的一些改进措施、实施细则和大胆尝试。

我的实施细则是这样的:采用分数制,但是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5%,课堂表现占5%。

学生辛苦学了一学期生物,不管过程和态度如何,最终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还是要看一看比一比的。因为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具有费时短、见结果快、知识抽测全面的优点,所以试卷考试是必需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学生一次考好就说他平时都好,也不能因为一个学生一次没考好就说他平时都不够努力。一张试卷决定一切的这个评价,相对于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表现而言还是不够全面,也不够公正客观。因此,原本100分的试卷,考出来的成绩折合成80%计算。我认为,这个多出来的20分可以更好地用于评价学生平时的努力,这是传统评价缺失的地方,也是我要着力加强的地方。

第一个要增设的评价就是课堂。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一个学生课堂上学习努力认真与否,会有充分体现,而且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将最大限度地决定学习成果。鉴于这是初次尝试和研究,课堂评价分值设置较低,只占5%。通过观察,我发现不少学生到了中学以后,不管知道不知道,课堂上不爱回答也不爱提问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样,不仅课堂作为师生学习交流讨论的主阵地的特点体现不出来,而且无法营造良好的气氛,更不利于互通有无教学相长。一学期大约20周40节生物课,我规定并统计,每个学生只要一学期勇于举手回答问题并且至少回答对了五次提问,就可以得到5分,一次1分。为了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答案、见解,对于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即使回答错了,我们也给予口头表扬和激励。对于答对了问题的学生,除了老师口头表扬外,还可以全班给予热烈掌声。特别精彩的回答,甚至可以全班起立鼓掌,给予那位回答对了的同学肯定、鼓舞和喝彩。当然了,有奖就要有罚。因为,严格的纪律、松弛有度的秩序是课堂高效学习的保证。对于破坏课堂纪律、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我们也要给予惩罚。本着治病救人、有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原则,每人每节课上第一次破坏纪律时给予眼神警示,第二次给予口头警告,第三次是课后教育并扣分,一次扣0.1分,5分全扣完是上限。

尽管很多学生都怕写作业,可是,不可否认,作业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检测,也可以及时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易错点与难点,等等。我认为对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综合评价很有必要。在作业评价上,我保留了传统的学生作业批改分为A(答案全对)、B(错一个到五个答案)、C(错六个答案以上)三个等级的形式,增设了第四个等级A+(答案全对,且字迹工整美观)。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之美、书法之美是世界公认的。尽管是生物作业,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尽量书写美观大方,体现汉字之美,有良好的个人素养。除此之外,为了作业的最终量化评价,我还把作业的等级换算成了分数。为了保证生物小学科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生物作业书写评讲几乎都在课堂完成。由于时间限制,一学期我们预设做10次作业,基准分10分。学生作业一学期累计,每个A+得三分;每个A得二分;每个B得一分,C不得分也不扣分。一学期,得满10分为止。为了鼓励学生多得A+,约定共得过三次A+的学生,一学期作业评价直接10分。我始终认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人品比成绩更重要。凡是作业弄虚作假抄袭者,发现一次扣1分,不写的也扣1分。会不会做是一回事,做不做、能不能认真做,做好了又是一回事。不会做不责怪,只要学生认真做努力做,纵然做得不好、做得很差老师也不会怪罪,反而会鼓励。那些不管会做不会做,总想着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生行为绝不宽容。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我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求好,就只有从求真、求努力开始。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标新课改很注重实验课教学研究,这充分体现了生物的学科特点,生物教师也很高兴。虽然农村的实验条件不是很好,虽然现在先进的多媒体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实验,但是通过观察发现: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感、成就感与兴奋感是其他形式不能取代的。为了与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相接轨,实验课中总分超过五分的,多余分数纳入学期总成绩,不设上限。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怎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客观公正地体现学生的付出成果?通过对学生评价方法的大胆改进,新的评价更能体现各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即时效果,更有激励性。教和学都是过程,新评价的细则就是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细化量化的跟踪统计即时评价,秉持重奖轻罚的原则,实现能体现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学习过程的新评价。虽然这些大胆尝试还处于试行阶段,但是调查发现学生对生物这门科学更感兴趣了,对老师的做法更认可口服心服。干得好和干得坏的要有区别,努力干和搞破坏的要有区别,处处创造机遇,人人都有得分的地方,力促人的发展才是新评价将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细则 第2篇

摘 要:初中生物作为入门级别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必须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仅包括教学手段和理念,还有评价策略。本文就从教学评价的意义说起,具体阐述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在数字环境下的评价策略。

关键词:数字环境;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58-01

初中生物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一门自然科学,对于学生研究能力、科学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新课改的过程中,针对传统初中生物学的一些弊端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初中生物从结构设计和课程理念都优于过去的生物教学,首先是课程设计上,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生物科学技能、方法和价值观的统一训练,摒弃过去“知识点式”的死记硬背教学,真正发挥生物作为实验科学的本质特点。其次是课程理念上,改变从前对初中生物的不重视心态,真正将初中生物变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倡导探究性学习,并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实践,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方法和理念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并且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评价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学工作者,因此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评价,成为初中生物教学的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1、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建立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能够为教学提供改革导向,促进教育者找到更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通常就意味着教师对教学的侧重点选择会发生改变,因为在评价体系中,会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些都成为教师选择教学侧重点的依据,课堂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由此可见。

2、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

课堂评价体系能够科学地评断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因为只有让教师充分了解自己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才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发展蓝图。而课堂教学评价正是一个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的有效方法,并且这种评价方法还能促进各个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达到取其之长,补己之短的效果。

3、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而言,专业的教学水平是他们的立足基点。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而教学评价体系就为教师设置了一个充分了解自身教学情况的窗口,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可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的平台。

4、完善学校的管理工作

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还具有鉴定和决策功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工作,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态度、质量、水平进行有效测评,帮助学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系统化。

二、数字环境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评价量表的科学化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对于教师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后的试卷测验。显然,这样的教学评价过于简单和草率,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显得有失公平,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地评价量表。新的评价量表应该在保留原有的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标准,包括师生交流评价、媒体教学使用评价、案例教学评价。

师生交流评价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应该占到课堂时间的一定比例,这一标准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问题,学生缺乏发言权。因此师生交流时间应该包括传统的教师提问时间、学生思考和回答时间,以及一部分学生反馈时间,将整个课堂变成师生共同的平台,真正做到教与学。比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课时,某教师就将整堂课的时间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传统的知识教学时间,在此阶段教师讲解基本内容和知识点,并在最后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第二部分时间就是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时间,第三部分教师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全体讨论和论证。

媒体教学使用评价主要是针对现在的数字教学而言的,因为在从前教学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和学校是没有能力拿出丰富的教学工具。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数字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音视频、图片、文字等丰富整个教学活动。但是,每一堂课的媒体教学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媒体使用评价并非是媒体使用量的评价,而是丰富程度。比如在学习《种子植物》一课时,一般的媒体教学就是展示种子植物的图片等等,而如果在展示图片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影片片段,那么教学的丰富程度又会增加不少。假设教师能够展示一些植物实物,将其与教学影片进行结合,那么无疑使整个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

2、学生认知评价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因为只有学生学习效果出众,才能说明教师教学确有成效,因此学生认知评价策略能够很好地对整个生物教学作出有效评价。首先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评价。在生物教学中有很多关于图形文字转化的例子,比如有光合作用、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血液循环等,都可以将文字描述转换为图形。因此,教师在相关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学生关于图形文字转换的内容教学,并将其作为评价内容。其次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其好奇心会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奇想法,促进教学发展。例如,在《人体内废物的排除》一课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你认为人体哪些活动属于废物排除?”学生最开始的回答大多数集中在泌尿系统上。因此,老师又说“废物排出主要是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因此学生又提出人体出汗、呼吸等,并且意识到排遗不是排泄。最后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这一阶段主要是结合评价量表进行完成,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测评。

初中生物是自然科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初中生物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为了提高该课的教学效果,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细则 第3篇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为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新课程教学理念一改传统教学理念中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指导方针,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所以,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要场所。如何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里,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目前生物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所以我就结合多年来的初中生物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实现初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一、结合实际进行有效地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1.明确教学目标 , 指明努力的方向。传统教学对教学目标的描述过于笼统,不明晰,教师和学生在把握教学目标时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改革课标代替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有所明确,更清晰的教学目标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更具有操作性, 更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不仅如此,新课改把教学目标细分为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三个方面 ,不仅照顾到学生知识方面的需求, 更照顾到学生能力和学生情感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体现。

2.有效备课要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大拓宽,学生的生物知识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一定的积累,教师教学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智力水平, 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实际能力、搜集信息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更要强调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是知识教学之外的内容。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只有具有学习热情,才能支撑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走得更久,走得更好。

3.发挥教材优势 ,注重实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材,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和优化,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定位都进行了适应性调整。教师的备课要重视发挥初中生物教材的优势,做好教学设计。教师要注重针对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材开发,增强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注重实效

1.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本。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学习状况, 在课堂上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自主思考问题,并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这种冲动是驱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学生自主探究,并乐此不疲。

2.课堂教学中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改革明确了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教学的具体目标,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明确地对学生提出要求,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难点及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主把握,符合新课程提出的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念。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细则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评价    实施细则

有效教学研究热了好几年,可是放眼望去,学期结束了评价一个学生的生物成绩几乎还是以一张期末考试试卷的分数作为这个学生这学期的成绩。这种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方法一直不改变,我认为这有碍于有效教学成果的更进一步提高。既然传统的评价方式早已经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也不能全面、即时、真实、激励性地评价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下面我谈谈在评价学生的有效教学成绩上做出的一些改进措施、实施细则和大胆尝试。

我的实施细则是这样的:采用分数制,但是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5%,课堂表现占5%。

学生辛苦学了一学期生物,不管过程和态度如何,最终知识掌握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还是要看一看比一比的。因为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具有费时短、见结果快、知识抽测全面的优点,所以试卷考试是必需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学生一次考好就说他平时都好,也不能因为一个学生一次没考好就说他平时都不够努力。一张试卷决定一切的这个评价,相对于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表现而言还是不够全面,也不够公正客观。因此,原本100分的试卷,考出来的成绩折合成80%计算。我认为,这个多出来的20分可以更好地用于评价学生平时的努力,这是传统评价缺失的地方,也是我要着力加强的地方。

第一个要增设的评价就是课堂。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一个学生课堂上学习努力认真与否,会有充分体现,而且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将最大限度地决定学习成果。鉴于这是初次尝试和研究,课堂评价分值设置较低,只占5%。通过观察,我发现不少学生到了中学以后,不管知道不知道,课堂上不爱回答也不爱提问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样,不仅课堂作为师生学习交流讨论的主阵地的特点体现不出来,而且无法营造良好的气氛,更不利于互通有无教学相长。一学期大约20周40节生物课,我规定并统计,每个学生只要一学期勇于举手回答问题并且至少回答对了五次提问,就可以得到5分,一次1分。为了营造浓厚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答案、见解,对于踊跃回答问题的学生,即使回答错了,我们也给予口头表扬和激励。对于答对了问题的学生,除了老师口头表扬外,还可以全班给予热烈掌声。特别精彩的回答,甚至可以全班起立鼓掌,给予那位回答对了的同学肯定、鼓舞和喝彩。当然了,有奖就要有罚。因为,严格的纪律、松弛有度的秩序是课堂高效学习的保证。对于破坏课堂纪律、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我们也要给予惩罚。本着治病救人、有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原则,每人每节课上第一次破坏纪律时给予眼神警示,第二次给予口头警告,第三次是课后教育并扣分,一次扣0.1分,5分全扣完是上限。

尽管很多学生都怕写作业,可是,不可否认,作业确实可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检测,也可以及时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困惑、易错点与难点,等等。我认为对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综合评价很有必要。在作业评价上,我保留了传统的学生作业批改分为A(答案全对)、B(错一个到五个答案)、C(错六个答案以上)三个等级的形式,增设了第四个等级A+(答案全对,且字迹工整美观)。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之美、书法之美是世界公认的。尽管是生物作业,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尽量书写美观大方,体现汉字之美,有良好的个人素养。除此之外,为了作业的最终量化评价,我还把作业的等级换算成了分数。为了保证生物小学科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生物作业书写评讲几乎都在课堂完成。由于时间限制,一学期我们预设做10次作业,基准分10分。学生作业一学期累计,每个A+得三分;每个A得二分;每个B得一分,C不得分也不扣分。一学期,得满10分为止。为了鼓励学生多得A+,约定共得过三次A+的学生,一学期作业评价直接10分。我始终认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人品比成绩更重要。凡是作业弄虚作假抄袭者,发现一次扣1分,不写的也扣1分。会不会做是一回事,做不做、能不能认真做,做好了又是一回事。不会做不责怪,只要学生认真做努力做,纵然做得不好、做得很差老师也不会怪罪,反而会鼓励。那些不管会做不会做,总想着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生行为绝不宽容。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我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学业上求好,就只有从求真、求努力开始。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标新课改很注重实验课教学研究,这充分体现了生物的学科特点,生物教师也很高兴。虽然农村的实验条件不是很好,虽然现在先进的多媒体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实验,但是通过观察发现: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过程感、成就感与兴奋感是其他形式不能取代的。为了与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相接轨,实验课中总分超过五分的,多余分数纳入学期总成绩,不设上限。

初中生物有效教学评价的实施细则 第5篇

辽宁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刘 坤 辽宁东港市教师进修学校 吴 畅

正确的课程评价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导向和动力的保证。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绝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优劣高低的区分。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评价理念及我市目前初中生物新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初中生物新课程学生的期末成绩评定采用了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式,在各校领导及教师的大力配合下顺利完成。根据各校反馈上来的意见,对这次评价方式改革的实施情况做了总结和分析,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了评价方式,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评价的实施方案

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制定出能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的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新课程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基于此,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期末学科素质的方法就是将日常学习过程的考查和期末的纸笔测试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评定包括日常学习过程考查成绩和期末纸笔测试成绩两部分,共100分。其中日常学习过程考查成绩占30分,纸笔测试成绩占70分。

1.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进行日常学习过程的考查。(30分)

日常学习过程考查作为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采用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相互评价、学生自评的方式;内容有随堂考查、实验考查、小专题实践活动等。为体现此方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在开学初,通过全市性的教研活动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的使用细则讲解清楚。期末课程结束后,各年级备课组将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几部分内容进行综合成绩统计。其中各成绩段所占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26~30分占20%,21~25分占25%,16~20分占25%,10~15分占20%,10分以下占10%。学期末由市生物学科中心教研组对各校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表及相关的原始材料进行抽查,并对小制作、专题实践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在适当时间进行展示评比。

2.纸笔测试。(70分)

在新课程的施教过程中,教师最大的担心是知识和技能的弱化,而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因此,在期末阶段由市统一组织命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纸笔测试是必要的。

纸笔测试包括开卷和阅卷两部分,其中开卷占20分,闭卷占50分。在学期初通过全市集中的教研活动公开本学期末的开卷主题,主题的取材来源于生活,具有探究性并和学科的发展趋势相联系。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进行充分的准备。阅卷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程度,命题力求体现基础性、灵活性、开放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及使学生产生学无所用的想法。

3.期末学生综合成绩评定。(100分)

期末各年级备课组将日常学生学习过程考查成绩和期末的纸笔测试成绩进行汇总,确定每个学生学期末的终结性成绩。并进行成绩统计和分析。(附生物学科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记录表(3分)。此表使用说明:随堂考察8分,可随堂进行多次,最后可取其中最高的四次成绩计入总分。实验考查16分,分四项进行,取每个学生所完成的最好的实验成绩计入总分。专题实践活动6分,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完成。)

二、对评价方式改革情况的反馈意见

1.教师意见。所有教师都赞成这种方式。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期教学质量监测是一种非选拔性的水平考试,这种方式更多地关注了不同层面的全体学生,通过教具制作、实验改进、小专题研究报告等,充分发挥不同层次不同潜能学生的特长,给其施展才华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将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考查评价权下放给教师,使教师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规范常规教学。

(3)使原本学习有困难的部分学生摆脱了“低下”的阴影,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赞成归赞成,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各校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的考查缺乏统一的标准,使评价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校内、班内间的地方保护性。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采用不同的标准,使结果缺少规范性、公平性和可比性。

(2)各校实验设备少,学生多,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的时间。而教师也不能在一节实验课中完成对每一个学生的考查评定,使实验考查难度增大。

(3)加重了任课教师的工作负担,生物教师一般平均教4~5个班级,期末成绩统计项目多,时间紧,成绩统计任务繁重。

2.学生意见。学生普遍认为这种考试好,死记硬背的内容少了,复习考试的压力小了,可以轻松地进考场,轻松地出考场。但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认为搞这么多的考查项目是在“作秀”,耽误时间,不值得。

三、评价中反映出的问题及分析

1.课堂教学。评价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常规教学的目的性不强,规范化管理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学方式多数仍以讲为主,过多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学生的需要还没有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如在学生分组活动讨论热烈,提出很多问题时,教师往

往害怕课堂大乱无法驾驭而加以于涉,时间久了,学生的讨论提问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挫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根本起不到开阔学生思维,引发创新的目的。

(2)实验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由于设备少,学生多,实验材料不能保证,课堂秩序不好控制及实验的安全性不能保障等主客观原因,造成实验教师讲的多,学生亲身体验主动参与的少。

(3)对探究学习的理解过于狭窄,似乎只有实验、实践活动才算是探究。事实上,贯穿于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可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分工,缺少实效,容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

2.教学管理。提到教学管理多数人认为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事情,其实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也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规范性的管理。尤其是对日常教学行为要有记录、有总结、有改进。随堂抽查及时进行反馈调整是应该经常做的,但大多数教师不做记录,随意进行,缺少持续性和针对性。实验教学也有同类问题。造成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的评价无据可查,只能重做或对实验报考重新评价登记,无形中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四、改进建议

1.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案。在学期初,通过教研活动征集并公布本学期末开卷命题的主题,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命题活动中,使学生可以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个人或小组合作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进行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研究讨论,合作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正式考试时,参考各校围绕开卷主题所开展的活动来命题。引导学生抓紧每一天的学习,而不是临考前的那几天。

2.组织教师结合校本课程的研制,编写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手册,减少评价的随意性,减轻教师的期末统计任务,使形成性评价真正地伴随着教学过程,进一步规范常规性教学。

3.加大教研活动的力度。通过共享集体备课中的资源,对研究课的实话实说,对问题研究中的反思感悟等活动,积极创设能充分调动教师主动参与,实践反思,交流协作,共同提高的教研情境,促使教师创造性地建立起自己的教育教学个性。我市即将铺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有效行为,教师面临着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学方式的改变,为此,全员参与共同提高的网络式教研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评价 第6篇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原来的实验室配备无法满足新教材中的实验要求;许多教师习惯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停留在“照方抓药”,甚至教师 “画”实验、“讲”实验,学生 “背”实验;大班额教学,使实验小组人数过多,不能保证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及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实验教学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和结果。

一、生物新课程评价的理论

(一)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在以往的教学中,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例如期末考试、年终评定等。总结性评价用于指导采纳和沿用方案方面的决策,它更多的关注整个阶段的教学结果,意在获得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而学习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像建构主义学理论下的情境创设,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都是随时空转换而不断变化的。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就是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应变能力甚至情感、家庭情况等,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相应给出建议和补救方案。此外为了更有针对性、预见性,还需对学习者进行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也称置前评价,被安排在教学设计前,是制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学习策略的依据。依据置前评价的结果,学习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二)以自我评价为主,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我反馈。学习者每一次实现对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与重组,也就是完成了一次自我的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辩证评价过程。这种自我评价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使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当然,我们也不应忽略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的作用。教师评价为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一种引导,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协商、评价,可能引起各种层次和类型的文化碰撞,价值观的碰撞以及思维的碰撞,这有助于他们在认知层次上达到协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将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

(三)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 建构主义重视个性发展,提倡多情境解决问题,主张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往传统教学的评价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考试成绩的高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却无视不同学生各异的特质、情感和学习风格,无形之中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实验评价不仅支配着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进行实验采取的策略,它己成为影响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评价从“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几个方面进行,这种评价是全方位的。而目前中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采用的是两种方法:一是书面形式,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或理论的掌握;二是操作观察,考核学生的实验技能。但实际采用的多是书面考核,因为它简便省时;而第二种形式往往是突击性的应付上级检查时才采用的。这就很难谈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了。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评价内容和评价的形式,如

第一,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一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对学生情感态第三,提倡采用“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发展 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第7篇

以往,我们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教案上,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思维的活动,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生成,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反击,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从教学策略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讲,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课堂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生成的空间最大化。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具体谈谈初中科学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有效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路灯。目标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必须研究教学目标的有效制定策略。以下从四个方面阐述教学的目标制定策略。

1、改变主体、预设目标

有些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习惯从自己的行为或感受出发,把自身的行为或准备讲授的教学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课堂行为、情感变化和学习结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所以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定。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师生共同的追求,而不是只由教师操纵。如: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科学知识与技能)。改变那种把教师当作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陈述方式,代之以从学生角度出发陈述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行为主体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叙写方式的表面形式变化,它体现出科学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出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2、细化要求,明确目标

新课程以行为目标来表达课程内容标准,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课程目标,也采用行为目标表达方式,行为目标取向主张以人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强调目标的精确化、标准化、具体化,所以称之为“行为”,避免含糊不清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达。其规范表述:(1)表达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目标尽可能是可理解、可操作的。(2)表述行为条件情景化。描述行为发生通过的媒体,限定时间、提出信息等。

如:“水的净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净化水的一般方法;使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掌握实验室过滤的正确操作要领。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自主实验的能力开阔思维,加强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珍惜每一滴水。

这样的目标主体设置不对,目标不够具体,缺少过程方法的目标。

3、层次预设,允许差异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重视个体差异,承认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经验或经历上存在的差异。关心学生个体差异,目标设计据之制定高低难易不同的层次。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基本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的标准。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教师不是随意增加或降低课程难度,而应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如:《惯性》教学目标:①通过学习能知道某些现象是由惯性引起。②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现象。目标①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目标②中“大多数学生”就是层次性的体现。

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客观上存在不同层次,不同目标,实现目标过程应遵循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教师设计不同的目标层次,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收获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培养并强化目标意识,实现学生潜能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在《观察蚯蚓》这节的探究教学学习目标设计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初一学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统而科学地观察、探究蚯蚓的外型和生活习性,而他们对蚯蚓的原有认知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活在农村的部分男生已经接触过蚯蚓,会比较熟悉蚯蚓的外型和部分生活习性;大部分的女生可能从来都没接触过蚯蚓;而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看见过有关的一些图片等。另外,有些学生观察细心、有些粗心;有些动手能力特强,有些逻辑思维特严谨等等。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将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四种学习目标都设计成为具有递进层次关系的三种类型供学生选择,并向每个学生说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蚯蚓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维特点、动手能力的来选择自己的探究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弱项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自主探究,最终目标是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并能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快乐。

4、关注学生 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上课前制定下来的,但课堂上有更鲜活的教师意料之外的情景时有发生,使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是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还是我们教学方法的问题?这使得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有更深的思考,也使得我们想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一定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教学目标应该有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课前制定的。

如在讲授《生物》八年级第上册《植物的生活》时,我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一个学生突然问: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根据科学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只需让学生探究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即可,所以备课时我也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可这毕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想到这里,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坦然地告诉大家我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用实验证明吧。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探究出来,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这一科学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8篇

一、现存问题

新教材必修一模块内容多, 知识容量大, 而总学时数非常有限, 高一学生课业负担又重, 出现矛盾。例如, 必修一教材上需要探究的实验较多, 没有时间做;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 有时学生质疑较多且又具有价值, 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 经常超时还完不成, 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习题训练和解题方法与思路的引导;教材中有许多拓展思维的资料, 但学生很难做到课下主动探究思考, 而课堂上时间更有限, 重难点还掌握不好, 又如何激发学生情感, 激起其进行科学探索的欲望?

二、如何解决

(一) 深刻理解新课标,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备课过程中教师的钻研和思考非常重要, 而我们首先要钻研的就是课标。教师应先学会整体把握课标, 这样备课才能有中心, 避免盲目性。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 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做到有的放矢。

(二) 合理使用教材。

教材是一种教学工具, 是课程资源之一。高中课程改革中新教材的工具性特点鲜明、内容丰富、材料广泛、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其中有些内容是为了培养兴趣, 有些内容是为了积累材料, 有些是供学生自学的。如果把这些信息都当做教学内容, 让学生逐一讨论讲解, 那课时肯定是不够用的。

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 束缚在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里, 而要依据课标, 创造性地、合理地使用教材。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取舍, 打破章节的界限, 实现知识整合, 把教材当做最重要的学习资料, 充分发挥教材的工具性能, 让教材成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引导他们进入知识殿堂的有效工具。例如: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与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知识连贯性强, 就可以整合在一起学习。再比如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与第二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能放在一起一课时学完, 就没有必要分成两个课时。这样既能节省时间, 又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系统, 一举两得。

(三) 科学设计一案三单。

1.《问题生成评价单》

该工具单主要用于学生的结构性预习, 而学生在课前的有效预习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首先, 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 虽然在刚开学时就已经对学生进行过预习指导的培训, 但只要学生还未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那我们对学生学法的培训就要不厌其烦。因此在单子上一直附有预习方法要求。

其次, 该工具单的设计要贴近基础, 让学生在预习中就掌握浅显的基础知识。这样在课堂上, 学生就可以直接探究重难点问题, 节约课堂时间。

最后, 该工具单内容设计不能贪多, 要先保证学生结构化预习时间, 这样才会达到结构化预习的效果。

2.《问题解决评价单》

该工具单主要用于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 解决重难点问题。

首先, 只有及时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情, 才能科学设计该单。教师在开发工具单时要尽量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其次, 该工具单的设计内容不能过多, 要为复杂问题的深度挖掘留有时间和空间。同时要注意各环节知识的衔接,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逻辑性。

最后, 该工具单的设计内容要难度适中, 必须严格控制知识内容的深广度。要切合高一的实际, 不可过度贴近高考, 不能把高三的做法带到高一, 要将高一和高三的知识层次区别开, 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 不能出现漏洞, 以避免课堂上学生的探究与讨论偏离中心。

3.《问题拓展评价单》

该工具单主要用于课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该工具单设计的题目要少而精, 好的题目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预想学生可能有疑问的题目, 在答案中附上详细的解析和解题思路, 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疑难, 从而节省讲评习题的时间。

(四) 提升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1.在学生讨论环节, 教师要对分配到展讲任务的小组当场进行指导, 答疑解难, 帮助其掌握知识要点, 提升该小组展讲的知识水平。

2.在学生展讲及质疑环节, 有时质疑较多, 老师的介入要及时有效, 及时打断学生对无价值问题的争论, 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适当拓展,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

3.教师不必刻意花时间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而是在引导学生学知识的同时, 捕捉教育的契机, 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点, 激发学生情感, 激起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欲望。

(五) 勤于反思。

反思是一位教师取得的进步最快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在树立有效教学理念的前提下, 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 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初中生物学科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 第9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教学效果

在如今这个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并实施新课标的要求,已经成为了广大初中生物教师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有的教师认为学习生物只要将知识点背熟就可以了,严重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有教师认为生物这门学科就是多个生物学知识的组合。其实不然,在生物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探究、发现、分析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的探索并实施有效教学的方法,最终实现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

生物学科是一门对生物的形态、结构、遗传、进化等展开全面研究的科学学科。然而由于初中阶段,学生普遍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于一些理化方面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对初中生物的教学,教师面临的难度更大。而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初中生物教师需解决的首要任务。

1.第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生物的第一堂课中,教师需要采取各种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生物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与其它学科紧密联系的特点,向学生展示一些科技图片,并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同时,教师通过相关视频的播放,将一些针对性强和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拿出来与学生共同探讨,来树立广大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让他们在第一节课就充分的体会到生物这门学科的魅力。

2.有效設计导入活动,以调动学生兴趣。有效且丰富的课堂导入活动的设计是一堂课美好的开始,而且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弱、良好课堂氛围的创造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课程导入活动方面的设计。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创设丰富的导入活动,以活跃整个课堂的氛围,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的运用幽默导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理论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的生物知识点。

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1.合理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新时期,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因此,在初中生物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合理的应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探究模式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广大学生在课堂实践中自主的探究问题,而教师在其中就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对相关的生物问题实施自主的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观察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生物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广大学生的观察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就明确观察的内容、方式与目的等,进而将所有的空间留给学生自主研究。如观察双子叶种子的结构,教师就可先告知学生观察的顺序:先察看种子的外形,然后将种皮剥去,并分开其两片子叶,将其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胚的结构,从而全面认识种子的每个结构,最后让学生自主观察、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强化了学习效果。

3.加强学法指导的科学化。目前,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面获得的指导较少,即使有,也主要以记忆指导为主,但是效果不大。因此,为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需从学习方法指导这一方面入手,实现学法指导的科学化。众所周知,每个学生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后,普遍都是采用模拟与记忆的方式来加深对其的理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陈述性的知识往往不能形成较长时间的记忆,且极易形成各种概念间的混淆,而这也是教师平时的指导不科学的表现。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不完全丢弃“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在学生背诵知识点时指导学生将重点勾画出来,并在背诵后适当的增加课堂的检测,或告知学生一些简单的记忆方法,引导其用自己的话复述知识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从整体上提高记忆的水平。

三、结束语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操作性与实践性的特点,直接决定了其课堂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与其它学科一样,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巧妙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使其得到不断地优化,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从整体上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姚伟娜,梁彦刚.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1,(27):14-15.

[2]杨剑广,温立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127.

[3]唐生发.浅谈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 2010,(03):32.

(责任编辑 刘新蕊)

如何实现初中生物概念的有效教学 第10篇

【摘 要】概念是指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点、难点。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本文针对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生物学概念的原因;提高生物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行高效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具体做法及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有效性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004

生物学概念是组成生物学知识和思维的基本单位,更是对生物学中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现象的归纳和概括,他反映了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对初中学生而言,掌握生物概念往往是他们成功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具体来说初中生物学概念从性质上多为具体概念。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具体生物学事实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辨别、比较,对事实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进行归纳概括,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形成正确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同时实现。让学生具体来说应该怎样有效地实施生物概念教学,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呢?现在我就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概念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实施概念教学的常用方法,通常是教师告诉学生某个概念,学生就认真的把概念背下来。这种方式下,学生无论接受知识,还是吸收知识都是相对被动地,而且,知识的传授也是由抽象到抽象的。缺少形象的展现和学生的理解。这种方式显然是不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即使学生背到了需要掌握的概念,他们也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这种依靠背诵而记得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是不会深刻的,学生很快就会将其遗忘,同时还会逐渐对这个学科失去信心和兴趣。事实证明,采用学生熟知的现象,引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概念教学,既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能为概念教学获得成功打下基础。因为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完成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加工、转化为自己的新知这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例如让学生观察他们生活中经常熟见的生物现象,如生物的结构、形态、遗传、生理以及进化等方面的直观现象,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这些直观现象形象的用语言进行描述,进而形成初步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堆积进行归纳、深化,进而引导学生建立更完善的科学概念。这样不仅学生的主体性的到了发挥,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都会大幅度的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也就明显增长了。

二、找出关键词,剖析概念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它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光合作用概念中关键词为“绿色植物”、“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有机物、氧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绿色植物”是光合作用的适用范围;“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能”是光合作用的条件;“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三、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概念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以体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所指的对象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正确地运用概念。例如,对“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概念经过分析可以得出: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的变化是它的内涵。它的外延则是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对无性生殖、克隆均不适用;只讨论配子的形成规律,不讨论配子的结合规律;只讨论细胞核中基因的前后代传递规律,不讨论细胞质中的基因传递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概念

四、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概念的获得有赖于感性材料和经验,如果学习缺乏一定的感性材料或经验的支持,容易使学生死背定义而未能理解和掌握其真正涵义。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材料,主要是感性材料。总之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概念掌握越准确。例如“应激性”的教学,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同学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状况;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NaC1溶液后它的运动方向;通过学生做实验亲自体验了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要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要备好课,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的时间,及时、科学地启发指导学生,经常体会和反思探究教学。同时幽默、趣味性的语言,能够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教学活跃起来,成为教学的助推剂,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

总的来说,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率,需要各位生物教师不断的探索,研究,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改进。但是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多方面的实际,如何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通过学习,无论是对知识,还是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都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实际生活起到积极作用,是每一位教师所应该关注,并将其作为自己教育的最终目的的。相信通过每一位初中生物教师的不断努力,无论是在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上,还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我们都会起得诸多成绩的。

参考文献

生物学学科实施有效教学总结 第11篇

教师姓名:罗荣华日期:2011年6月3日我们这个课题从2008年启动研究至今,在学校领导的直接关怀与指导下,我们严格按课题计划开展研究,注重研究与积累。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探索下,经过两年多的探究,现在整个课题研究正在有序地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初步的阶段性成果。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研究实践,我们从原来机械地完全照搬“杜郎口有效教学”模式到现如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们课题组通过不断的探究提升,初步制定出了适合我们学校我们课堂我们学生的“五三一”模式。我认为“五三一”教学模式切实适合我们学校,是既与现代教育目标相吻合,又与时代发展同步,优于传统教学法的一新理论教学法。该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从教师手中交回到学习手中。

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预习过程中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增强其集体主义精神;展示过程充分抓住孩子爱表现,善于表现的性格,让他们积极去竞争展示机会,培养积极心态,竞争意识,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学习效率;展示内容的多样性,培养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又能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闪光点,提升学生自信心,展示中,各组组长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组织展示方式。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知道其实自

己也行,久而久之,就会对课堂、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继而逐步提高学习成绩。我们经常鼓励每一个学生即使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后,依然要用那种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学习不,不断进步。

生物教师一般承担的教学班比较多,如何解决效率和效果之间的矛盾?其次,期末市里进行统测,如何在传统教学考试的模式和此类新型考试模式找到切合点,使二者的优点能有机结合?总之,大家觉得在如何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激励功能上还有很多可深入思考和探讨的空间。尽管有不足,但这样的尝试还是让老师和孩子们都有很大收获,至少它让我们意识到改进评价的方式,会充分发挥孩子们内在的潜能,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让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乐趣,让考试不是压力,而是动力,引导学生真正好学、乐学。、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能获得探究的机会。

上一篇:学生表彰方案下一篇:日语汽车专业用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