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确评价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争

2024-07-26

论正确评价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争(精选6篇)

论正确评价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争 第1篇

正确评价科学主义的得与失--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

工具理性的确有压抑人的个性化思想和丰富性生活,缺乏批判精神的消极作用.然而,经历过痛苦磨难和深刻教训的`人类必须懂得,无论怎样完美的社会和人生理想,若不借助工具理性的力量,就永远只能是乌托邦.即便从改造现实的角度看,人类也不能一举建造出一个尽善尽美的人间天国,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将永久存在.任何想要把理想与现实压缩成一个平面的尝试,都势必将人类引向更加深重的灾难.

作 者:徐圻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贵阳,550003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19(2)分类号:B5关键词:工具理性 浪漫主义 批判理性

论正确评价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争 第2篇

关键词: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评价

引言:习近平指出: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我国的强国梦、强军梦,还是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

1.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只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实现了,才能保证人民富裕梦的实现,国家强军梦的实现。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中国梦的精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社会,人民对平等自由公正法治层面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人民的自主意识增强,法治精神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将依法治国作为重中之重。人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方面越来越重视,意味着人民整体素质的大幅度上升,更有利于人民对于生活富裕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还需要中国人民作为主力军来实现。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在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中,个人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个人的诚信,友善等方面的因素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影响着个人的前途发展和整个社会国家的前途发展。公民的爱国程度,对个人工作的热爱,积少成多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梦实现时间的长短。倘若个人的价值准则能够更好的遵守,中国梦的实现时间和难度将会大大缩短。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影响

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经济层面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更是将市场经济提升到了主体地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开放程度不断上升。这种不断提升的思想境界刷新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教育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的影响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使人民对于经济层面有了一个更好更新更深层次的认识。人民对于经济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金钱的多少,生产力的多少和生产效率的快慢,反而更加注重公平和诚信。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经济层面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推动道德的发展,更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层面的影响

意识形态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人民的主流思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的发展显示着这个国家发展的快慢和人们的整体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起着指导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整个社会文化具有支配作用,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今的社会中,只有坚持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形成全民族团结向上的凝聚力量和精神纽带。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行了专题部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强国战略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国之魂,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动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主流的影响下,国际社会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所以说,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经济的发展,更依靠文化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早就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提高意味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所以说,文化的繁荣发展势必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会使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人们对于本国文化的认同度会越来越高,更有利于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更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并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有利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价值观做引导,公民的道德素质发展将会十分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甚至还会造成社会信仰的缺失。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为社会的信仰指明了方向,是社会信仰的形成提供了力量源泉。同时,人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也会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3.建立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传播过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下,面对问题,我们仍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我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积极的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第二,我们要加强党员教育的力量。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与培训,提升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带领普通民众形成正确的合理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大众普及下去。第三,我们要把教育的力度提高上去,教育的范围更大化。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教育的力度仍旧十分薄弱。教育强度的不同和教育水平的不同,使民众的核心价值观仍旧不统一。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同也会导致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我们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是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力度,抵御西方的“和平演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思想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西方文化的不断传入,使人民各方面,特别是文化认同产生了动摇。面对这种形式,我们要加大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抵御西方文化所带来的负面侵袭。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借鉴优秀的文化,形成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活动,利用活动的载体,引导人们投身于精神文明创建的活动中,大力宣扬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弘扬社会的主旋律,培育讲文明,促和谐的良好的社会风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推动中国梦的目标的早日实现。

总结

在传播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积极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不能一味的坚持本土的,更不能盲目的接受外来的价值观。面对问题,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争取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更好更快速的实现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论正确评价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争 第3篇

1正确认识民主必须要清楚的几个基本要点

民主的概念十分复杂, 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就其本义而言, 是“人民的统治”, 即人民享有统治和管理国家, 以及自身事务的权力。因此它自然地包含着两方面内容——“具体由谁来统治”以及“怎样实现统治”。

首先, 民主是一个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与历史范畴, 我们坚决反对脱离阶级观点与历史观点, 抽象地谈论民主问题。因为民主是一种政治权利, 而政治权利都存在阶级性。“权利永远不会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只有结合民主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才能认清民主的实质。民主是“人”的权利, 而人是具体的,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抽象”的人。在阶级社会里, 没有不属于某一阶级的“纯粹”的人, 因而也就没有不带阶级性的“纯粹”的民主。因此,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革命任务的变迁, 民主的关注重点也要发生相应变化。

其次, 作为一种政治理想, 民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民主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将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 民主问题实质上是人的权利问题。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追求平等、自由的民主理想的努力和斗争从未停止。人民群众从奴隶社会起为自己的生命作主而斗争, 到封建时代为摆脱封建依附关系而抗争, 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为经济自主和政治自由而奋斗, 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 更是把追求社会生活民主, 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形成“自由人联合体”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民主理想。总之, 民主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 而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

再次,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 民主是历史和具体的统一。在本质上, 民主是种权利, 而在形态上则是种国家制度, “一种国家形式, 一种国家形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民主即“民主制”, 民主制度不过是“人民权利”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在阶级社会, 民主同时也是一种与具体的社会形态相联系, 并由某一特定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政治制度。早在奴隶社会时期, 人们就开始了民主制度的实践, 如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 只是其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是其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在封建社会时期, 地主阶级的统治决定了其不可能存在民主制度的安排, 但相对于地主阶级自身, 这种没有民主的政治制度本身就是最好的“民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 其所谓的民主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民主, 绝不可能存在超阶级的所谓全民民主。在整个人类民主发展史上, 只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其最高目标的社会主义制度, 才能体现人类最高层次的民主。当然,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民主也必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总之, 离开具体的时代背景条件和社会政治制度去空谈民主是不可能的。

第四,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 民主有个不断发展、逐渐完善的过程。任何体制, 无论经济体制或政治体制, 抑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资源配置方式的民主体制, 都须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辩证发展过程。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和现代西方国家实行的民主体制, 无不是经历几百年的发展阶段才最终得以确立。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年轻的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体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种种缺点与不足, 这是民主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 有待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但同时我们也要反对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越性的错误思想倾向。

最后, 作为具体的制度安排, 民主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与所有事物一样, 民主也有两面性。在人类政治活动中, 民主可能是当前最为有效的制度之一, 而在政治实践之外的其它人类活动中, 民主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比如在解决文化冲突和宗教矛盾时, 如果简单地用民主方法去处理, 非但效果不佳, 可能还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且, 民主制度的结果有时甚至比独裁更可怕, 如希特勒就是在二战前通过民主选举上台。总之, 民主不是万能的, 绝对不能滥用民主。

2清楚认识民主必须要克服的几个误区

人的思想是其行为的先导。正确的行动源于正确的思想, 错误的理论必然把实践引向失败。在我国改革建设实践过程中, 部分干部群众对民主的认识不够清晰, 在民主观问题上陷入了误区。总体上, 主要有以下几种错误观点:

一是认为民主是“为民作主”。“为民作主”, 是种以“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基础的“清官”意识。中国有着丰富的民本思想积淀, 如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和唐朝贞观名臣魏征的“水所以载舟, 水所以覆舟”等。但民本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以封建君王为主的统治, 没有得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结论, 因此民本思想不等同民主思想。

二是认为民主是多数可以任意压制少数。与专制相对立, 民主是以多数人的意志为政权基础的政体形式或国体状态。民主作为政体形式所遵循的少数服从多数 (多数裁决) 原则, 以及民主作为国体状态所实行的广大人民对少数反动分子的专政, 容易被人们误解为多数可以任意压制少数。而事实上, 少数服从多数与多数尊重少数是相统一的, 广大人民对少数反动分子实行专政与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也是相统一的, 而不是相分离。绝不能将人民内部矛盾视为敌我矛盾, 对人民内部发出不同声音的那部分少数人实行专政。

三是认为民主是万能的。这种错误观点认为, 民主是医治现代社会一切弊病的灵丹妙药, 只要有了民主, 一切弊病都可以“药到病除”, 所有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实际情况却是, 民主甚至无法解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民主政治所遵循的少数服从多数和限权政府的原则, 其目的不是积极增进效率, 而是防止滥用权力, 并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规避专制。民主不一定能够实现最好的, 却一般可以避免最坏的。

四是认为民主否定个人。在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的本质时, 人们容易用人民这个整体的概念去否定个人。实际上, 民主不仅不否定个人, 而且弘扬个人。人民是由具体的个人组成的, 民主首先要求每个个人都能拥有基本的自由权利, 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事务。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联合体”, 即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真正民主的社会, 是把所有权力的合法性都建立在承认人的权利和尊严的基础上的社会, 是建立在每个个体拥有基本且是平等的自由权利的基础上的社会。

五是认为民主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无疑, 民主意味着人民享有权利, 社会主义民主使得人民真正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但如果对民主的理解只局限于权利而看不到义务, 那就是对民主的误解。民主是公民社会的产物, 公民同时享受与承担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利与义务——这是民主政治的必然体现和要求。民主不是权利与义务的分离, 而是相统一。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3民主发展的未来趋势

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 马克思的终极关怀是通过民主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在无产阶级社会革命之前的历史阶段, 民主是革命阶级奋斗的目的, 是国家的最高形式, 一切非民主制的国家都要走向民主制。但是在无产阶级社会革命进程中, 民主就是手段。

在1945年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 毛泽东在延安回答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 中共能否跳出历史上不断重复的兴盛衰败的周期率的支配, 指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致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可见实行民主制度, 是社会主义的活力与希望所在;同时, 也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民主, 才能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真正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需要, 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列宁曾对民主的发展过程作出明确的概括——民主“发展的辩证法 (过程) 是这样的:从专制制度到资产阶级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从无产阶级民主到没有任何民主”, 这一发展过程体现出民主的质与量的转变。资产阶级民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民主, 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民主则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 是真正的民主。因此, 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的转变, 不仅是民主质的变化, 也是民主量的不断增加过程。其量的不断增加, 使得实现“完全的民主”成为可能。然而, 民主完全实现的过程, 也是其消亡的过程, 民主的完全实现与消亡是统一的。“完全的民主等于没有任何民主。这不是怪论而是真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当资本家的反抗已经彻底粉碎, 当资本家已经消失, 当阶级已经不存在 (即社会各个成员在同社会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已经没有差别) 的时候……只有在那个时候, 真正完全的、真正没有任何例外的民主才有可能, 才会实现。也只有在那个时候, 民主才开始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民主将演变成习惯, 消亡下去。”

在当前社会, 民主只能作为手段而不能作为终极目的。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 执政党在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同时, 不能忽略一个前提, 即这些法律是否立足于当前已变化的实际情况, 是否符合当前人民的利益。“在民主制中, 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 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 而在国家制度的其他形式中, 人却是法律规定的存在。民主制的基本特点就是这样”。不能用那些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法律来约束和衡量人们的行为。随着社会进步与人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国家权力的监督更加积极, 国家的社会服务职能也随之不断提高, 其政治统治职能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逐渐消失。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一旦失去了, 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民主共和国是“国家的最高形式”,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 是国家制度的最高形式。随着国家的消亡民主也就消亡, 这是民主的最终趋势。

摘要:当前我国人民的整体思想状况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不完全相适应, 人们对于民主的认识与诉求存在很大落差。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是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实质和价值, 对我们在理论上厘清认识, 确立正确的民主观,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民主政治,社会,国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2.

[2]列宁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57, 191, 6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16.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上卷)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158.

[5]列宁全集 (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156, 15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281.

论正确评价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争 第4篇

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已经丧失了其曾经拥有的巨大感召力。同时,信仰在国家承诺保护宗教自由的情况下进入了私人领域。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无神论者有充分理由坚信自己选择的优越性。对他们来说,告别宗教意味着人性的解放、自由的可能、科学的昌明以及理性的进步。以科学和理性的名义,达尔文主义进化理论是信奉进步观念的无神论者攻击传统宗教的最有力武器。他们认为,达尔文主义彻底消灭了上帝创造万物的邪说,代表了科学理性对异端迷信的胜利。

在传统印象中,宗教和达尔文主义进化理论一直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一点在缺乏西式宗教传统的中国尤其明显。如果在中国你问任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对宗教和进化关系的看法,他们一般会想到宗教是迷信,而迷信是落后的;进化论是科学,而科学是进步的。其实不只我们国家,这种进化论代表进步,宗教代表落后的论调在西方的无神论人群中(特别是科学界的激进科学家)也有相当市场。如果考察一下国内有翻译的部分知名进化生物学家的科普著作(如《自私的基因》、《上帝的迷思》等),我们发现在书中宗教一般被作为进化论的对立面。作者有意无意地将宗教和迷信、残暴、旧式专制联系起来,暗示宗教是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相悖的反动势力,是应该剪除的对象。另一方面,在某些场合下,似乎宗教也有意识地和进化论尖锐对立。值得注意的是,各年的统计数据都显示美国严格信奉人类来自于进化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20%不到(盖洛普民调1982~2014),有不少宗教人士仍然坚持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即特创论。对此,信奉进化论的科学家群体十分愤怒并在公开场合多次指责坚持特创论的宗教人士宣扬迷信。这些科学家们也坚信,进化论作为一门科学将像“以前”科学史所显示的那样,最终克服宗教所带来的阻碍,将启蒙精神和现代理念传遍整个人类。

可是,这种二元对立、胜利者战胜失败者的叙事模式在科学史界早已是明日黄花。以国内教科书上的哥白尼日心说为例,其实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有科学史家指出哥白尼日心说挑战宗教神权这种历史叙事的虚妄。更准确的历史是,哥白尼理论其实是当时早就出现过的一种流行异端,而罗马天主教会也因此对其并不在意。其次,由于缺乏精确的测量手段,日心说并未显得比传统的地心说有多少优越性。回到本文讨论的问题,同样地,宗教和进化论的真实关系远比简单的二元对立来得复杂。对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科学史研究早已经走上了修正这种二元对立的道路。本文力图借助于一些最新成果,首先修正传统印象,然后提供一幅更复杂的宗教与进化关系图像。第一,当代流行的所谓进化论和特创论之间的争论更多的是一个“美国”问题,其在进化论发展史上从来不是主流。第二,如果作为科学理论,进化论并不能在经验上严格证明上帝的不存在;并且它在科学史上的最大对手根本不是宗教,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理论。第三,达尔文主义所代表的已经远远超出纯粹科学理论的范畴;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达尔文主义和传统宗教的冲突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所谓现代和传统之间冲突的一部分。而对作为意识形态的达尔文主义过度强调,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其他异质传统社会都有相当的危害。

在本文中“达尔文主义”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科学理论的达尔文主义指的是形成于1950年代、当今生物学界正统的进化理论(注意:此正统理论和达尔文本人的理论有很大不同);其二,作为意识形态的达尔文主义是指见诸于科普书籍和大众媒体的一种文化符号,它在大众印象中模糊地代表了科学理性进步。另外,在生物学史上有多种多样的进化理论,比如拉马克主义以及发育进化论等。但本文论及的进化论,如果不特别指出,一律均指作为当今生物学界正统理论的达尔文主义进化论。

进化论和特创论在当代的争论

在某些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进化论和特创论的斗争直到今天仍在进行。进化论坚持物种是长时间自然演化而来,特创论认为物种由上帝创造。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诉诸于《圣经》的文本,坚持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万物。第二种被称作“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自然神学尽管在远古已有源头,但它在启蒙之后得到真正发展。它反对坚持圣经的字面意义,而主张通过对外在自然以及人类理性的研究来探讨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上帝有哪些属性。达尔文同时期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达尔文的神学哲学家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曾经通过一个类比来论证上帝创造万物这一假说有较大的可行性。其论证结构如下:一个结构精巧的钟表必须由一个能干的钟表匠制造,那么一个同样精巧的生物体也应该有一个制造者,即上帝。在进化理念尚未时兴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坏的论证。它也曾使许多头脑聪明的自然哲学家如威廉·惠威尔(William Whewell)信服;而对传统基督教并不待见的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在阅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后依然坚持特创论是比进化论更优的理论选择。但是,我们强调,所谓进化论和特创论的争论从来都不是达尔文主义科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主流,甚至可以说只是细微到足以忽略不计的一部分(见下一节)。

使这个争论变得流行、并误使人以为进化和宗教水火不容的是它在美国激起的争议。而较之于科学理论,这些争议更多地关注伦理和政治问题。美国的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似乎对进化论极为恼恨,他们的手腕也相当强大。在1981年,阿肯色州甚至通过了特创论可以和进化论一起出现在课堂上的法律(后被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取消)。科学家们也不甘示弱。美国科学院在2008年出版了一期(科普)专刊阐述进化论的理论结构以及经验验证,并指责持特创论观点的人拒绝科学方法,并在课堂上教授特创论误导青年。对此争论,我们基本可以判断为是特创论者在胡搅蛮缠,而这种和进化论的无谓纠缠也使他们的所谓信仰褪掉了真正让人尊敬的部分。不过,这并不能反过来就证明主流科学家们就完全正确。

其实不管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这种争论都只在美国有市场(在理论提出初期的英国也发生了少量争论)。对达尔文主义科学理论发展史的探究告诉我们,英国科学家几乎很快地接受了进化论中各个物种都有同一个起源的命题,但包括号称“达尔文斗犬”的托马斯·赫胥黎在内的多数人都对自然选择机制疑虑重重。在他们眼里,达尔文只是在重复他们法国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拉马克以及杰弗里(?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的理论。这种说法有部分道理,因为达尔文确实在自然选择之外采用了(拉马克)用进废退的机制以解释进化过程;同样,德国科学家虽然对进化论的发展贡献很多,但他们在生理学、发育生物学以及形态学上的工作对达尔文主义在德国的接受造成了很大困难。我们想强调的是,在历史上进化论和所谓宗教的争论其实是被严重放大了。而在现实中,科学家们在2008年的专刊中也承认许多宗教人士认为进化论与宗教并不矛盾。当代著名哲学家兼天主教徒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也说,宗教徒(可能指天主教徒)一般对进化论没有厌恶,除非是那些非常无知的人。

nlc202309021543

达尔文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

首先,严格来说达尔文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无法证明上帝不存在。达尔文主义的一个最简单结构是,变异——选择——适应。这里面可以为上帝安插一个角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比如有人说,某些变异看起来是随机的,其实是上帝有意的安排;或者在生存斗争中某个个体获胜也可以是上帝的安排;甚至还有人说是上帝让物种按进化的方式形成。这些看起来有些荒谬的命题如果仅从经验证据来看不能被否定。但是,科学一般通过诉诸一些科学哲学理念来否认这些可能性。比如,科学理论选择的简单性原则可以直接排除上面这些选项,因为它们除了武断地加上一个上帝角色外并不额外带来任何和经验相关的命题。不过,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经验证据并不能严格证明上帝存在还是不存在。科学界的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不少科学家,甚至包括少量进化生物学家都是有神论者,宗教和科学并不必然矛盾。

在进化论和特创论的争议中,一些激进的传统科学史叙事认为进化论自达尔文提出之后冲破了宗教的层层阻隔,最终战胜了落后和迷信,捍卫了科学的精神。现在可以肯定地说,这完全是无稽之谈。第一,在基督教被18世纪启蒙运动批判之后,上帝的角色已经基本从科学研究中消失。尽管当时多数的自然哲学家仍保留着基督教信仰,但他们在科学活动中通常遵循牛顿方法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归纳得出科学理论。对他们来说,一个好的理论必须能够解释许多的自然现象。比如,被他们奉为楷模的牛顿使用万有引力定律综合了“地上世界现象”(terrestrial phenomena)和“月上世界现象”(celestial phenomena),证明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遵循同样的规律。另一位科学革命的巨人莱布尼茨尽管仍然将万物之本赋予上帝,但他坚持认为自然哲学中合理的解释必须是机械解释,而在机械解释中已经没有上帝的任何位置。相反,他认为随意在科学研究中援引上帝违反了自然哲学的基本原则。第二,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后,他遇到的诘难只有少数来自于宗教方面。而主要的批评是自然哲学家对其方法论、推理过程以及经验证据的质疑。比如,达尔文曾经的地理老师亚当·塞迪威克(Adam Sedgwick)认为达尔文只是堆砌了一些事实,没有得出任何有意义的理论;惠威尔和密尔都认为达尔文的变异选择然后产生物种的想法是玄想思辨,缺乏经验验证——没有人曾经观察到一个物种转化为另一个物种。

达尔文主义进化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自然哲学家对于自然选择机制的普遍质疑。在批评者眼中,很难想象自然选择能够产生如此丰富的生命现象。这种批评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之后一直盛行,并直接造成了20世纪初所谓“达尔文主义的日食”(the Eclipse of Darwinism)。从19世纪末一直到1950年正统进化理论最终形成,达尔文主义一直和其他形式的进化理论例如“拉马克主义”、“直生论”等处于竞争状态,很难说达尔文主义在生物学界取得了主导地位。而在批评达尔文主义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家看来,新个体的发育和新物种的形成,不能完全交给随机变异和自然选择,其中最好有某些定律支配。这些学者试图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得出相关定律(这才是真正的牛顿方法论!)。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做法至今不衰。最近(2014年)都还有发育生物学学家质疑正统达尔文主义进化论,强调应该在发育过程中寻找一定的“规律”(regularity)。而如果我们细读科学家们在2008年对进化论的辩护,他们的证据大多集中在“物种有同一个起源”(common descent)这个几乎不会有争议的命题上,而对于自然选择的证据则语焉不详。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代对于所谓达尔文主义进化论的使用已经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畴。如果留意的话,学术界已经有了“演化经济学”、“演化社会学”、“进化心理学”以及“进化伦理学”等时髦新兴学科。一些传统的以研究人类为主的学问都想借助进化论的光环来提升自己的科学含量。在笔者看来,这种追求进化解释的时髦已经损害了这些学科的研究质量和科学水准(不少进化生物学家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进化论在生物学之外不能随意使用)。但是当这些学科遇到批评之后,立马会有所谓“科学家”指责批评者在质疑科学,甚至直接将批评者和宗教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歇斯底里暗示了一个更深的问题——进化论对他们来说不只是生物学里的一个科学理论,而是他们信奉的、他们认为别人也应该信奉的一种现代社会意识形态。

达尔文主义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

在来美国求学之前,我曾经听说美国有很多人不信进化论,于是我经常向美国朋友请教这一问题。问及我的一位同系美国女孩是否相信进化论,她答道,当然了(of course)!并且极力强调自己和支持特创论的宗教人士没有任何关系。而最有意思、也可能最具代表性的回答来自于一位伊朗朋友。他说,在伊朗受过教育的人都信进化论。似乎他坚信进化论和他的伊斯兰信仰是相容的。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位对于进化论的理论结构和经验证据都了解甚少。对于他们来说,进化论实际上只是给了他们一种模糊的信仰——这种信仰暗示物种起源问题不需要援引上帝,而可以有一个自足的自然解释。而提供一个自然解释,对于这些受过所谓现代教育的人来说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在科学中一个理论对另一个理论的胜利;这还意味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理性完全战胜了传统社会中和宗教相关的落后、癫狂和暴力。对于现代社会受过教育的知识群体来说,进化论作为一个科学理论的重要性相当有限,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其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合法性辩护。这是启蒙的胜利,也是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现代价值甚至现代性的胜利。而启蒙理性及其造就的现代价值对待传统宗教的态度有两种:

第一,对其“落后愚昧”的部分坚决批判。这种立场造成了现代社会和传统宗教格格不入的印象。在这种立场下,宗教的面貌被“扭曲”为以下几种(当然我毫不否认这种“扭曲”的部分合理性):宗教是迷信,其来源于古代人自然知识的不足与对外界的恐惧(休谟);宗教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虚伪的政治家利用同样虚伪的教士无情地压迫贫苦大众并麻痹大众的反抗意志(马克思);宗教在历史上造成了数不尽的战争和屠杀,是人类悲剧的孵化器。最后一点更为现代无神论者(如道金斯)所津津乐道。他们还认为,尽管这种纷争在欧洲已经基本消失,它仍然在祸害伊斯兰世界的人民。

nlc202309021543

第二,吸收其中“优秀”的部分加以发扬。这种态度集中体现为法国哲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和英国哲学家密尔的“人文宗教”(religion of humanity)。它部分针对某些宗教人士的论证——宗教教义以及对上帝的崇信是人类道德的基础,而没有上帝人类将无法生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论证曾将我们中国人置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某些西方人便曾污蔑不信上帝的华夏民族是没有道德的民族。但对于密尔来说,将信仰上帝的宗教和人类的道德挂钩是站不住脚的。密尔提出,人类主要从三个方面收获道德准则——权威、教育以及公共意见。这三者都和宗教无甚关联。密尔认为宗教和道德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宗教中看似指导着人类道德的教义实际上反映了某种普适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在先,宗教教条在后。据此,密尔为创建人文宗教奠定了基础。这种人文宗教将消灭传统宗教基督教中“落后愚昧”的部分,并保留其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法则的部分。根据密尔的功利主义,这些法则满足了所谓的“人类需求”。密尔坚信,认识到了这些价值并加以利用将带来个人的完善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由此,密尔的人文宗教建立了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文主义(humanism)——万事万物的价值都应以其对人类需求的满足以及整个人类进步所作的贡献进行衡量。

人文宗教对于传统基督教的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功利主义改造深深影响了现代社会。首先,它是现代社会中强调社会福利的左翼自由主义或欧洲大陆社会主义的一个思想源头。人文宗教和这些意识形态一样,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外在的所谓宗教、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等等都应该为人类的健康、安全和“幸福”而存在。其次,人文宗教维系了这些现代意识形态和传统基督教之间的亲缘关系。对照现代西方人的价值体系,无论一个人自称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我们都能在其为人处事上找到一些基督教的影子(平等、互助);然而,传统基督教中一些被认为“愚昧落后”的做法(比如禁欲)我们已经看不到了。正因为所谓人文宗教以及附着其上的某些现代价值和基督教之间的亲缘关系,某些宗教人士认为现代价值实际上就是基督教价值的世俗化,正如某些历史宏大叙事仍然可以不失恰当地将西方文明称为基督教文明。对尼采来说,法国大革命看似激烈反对教会,其口号“平等”、“自由”、“博爱”则仍是基督教价值的延续。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达尔文主义干了些什么?简单来说,达尔文主义积极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将自己打扮成启蒙和现代价值的代言人。首先,达尔文主义自命为科学和理性的代表。其次,达尔文主义在科学方面提出了一个比上帝创造万物更优的解释物种起源的方案,因此对宗教的某些基本教条进行了直接冲击。第三,最隐蔽的但最能体现达尔文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点——它假扮为能够解释现代价值的科学理论,在增强现代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的合法性。

达尔文主义为人文宗教及其相关的现代价值(平等、互助、博爱、羞耻、功利、享乐等等)提供了辩护。其“科学”论证模式如下,首先将某个现代价值“还原”为人的某种心理选择或文化癖好,然后从心理学或者生物学中找到一些模糊的和生理结构(甚至基因)有关的“证据”,接着引入进化论并宣称这种生理结构、这种心理选择进而那个最初的现代价值由于能够帮助人类适应环境而在演化过程中得到保留。严格来说,这每一步论证都很难经得起推敲。这里虽然不能详细展开批评,但也许从历史上我们能够发现这种为社会流行意识形态无意识地进行“科学”辩护带来的危害。20世纪初的种族主义和优生学主张欧美之外的人种都是劣等种族,相关的知名科学家按照几乎同样的论证模式煞有介事地为种族主义张目,达尔文主义自然也参与其中。当代,种族主义由于纳粹的原因完全成了意识形态禁区,达尔文主义则又开始为现代价值辩护。现代价值借助达尔文主义披上了科学的外衣,而达尔文主义搭上了现代价值,也拥有了意识形态的护身符。这种思想统治权力之间的互相利用,使现代人对现代价值和达尔文主义坚信不疑。

达尔文主义对于现代价值的重要意义,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看得更加清楚,也更加令人心惊胆颤——它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后现代思潮对于现代价值的挑战。对后现代思潮深有影响的尼采在《权力意志》中曾经评论过,哲学家缺乏一种历史意识。而后来在这种历史意识启发下形成的历史方法构成了质疑现代性、挑战现代价值的一种普遍思路。这种方法将现在普遍信奉的现代价值历史化——通过细致的历史研究揭示这些价值观念如何产生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福柯对于疯癫的研究)。这种历史探究直指现代价值观念的“偶然性”——我们并不必然在当下拥有这些观念,它们产生并延续至今的根本原因是某些极为偶然的历史事件。而达尔文主义在获得科学光环后在其他领域(社会学和历史)中的过度使用,使人产生了一种人类历史以及现代价值选择是有理性基础的错觉——它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控制。如此,对于所有的现代价值,达尔文主义使我们忘记了它的偶然性本质,并进而模糊地断定这些价值是进化而来。这样一来,我们偶然获得的现代价值居然也得到了“理性”的验证。如果说历史方法带来了人类对自身现实深深的怀疑以及对于未来无限可能性的向往,达尔文主义却假装提出了一种“科学”和“理性”的解释来无限地肯定现在,同时消除历史带来的紧张感并压抑相应的对于未来的期许。我不想苛责达尔文主义。但我们应该注意到,达尔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刺激现代社会产生了最没有希望的一种人。这种人没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没有对未来的向往,只有一个为达尔文主义所“验证”了的现在。达尔文主义在这一刻也完全褪去了科学的外衣,并赤裸裸地显示出自身意识形态的一面。

结语

尽管难与牛顿物理学、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取得的智力成就相比肩,作为科学理论的进化论还算有一个精致的理论结构。尽管这个理论有时过分宏观而使某些细节显得模糊不清,但它还是为进化生物学搜集数据和阐释事实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概念框架。也许在某些方面对进化论过度使用违背了科学精神,但它毕竟是我们在生物学中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nlc202309021543

但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达尔文主义有不小的危害。它和现代意识形态互相结合,不仅假装解释了人类丰富的精神历史,还蛮横地无限肯定现在,并进一步限制了人类探求更高人性可能的动力。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世俗人群号称信奉进化论,但其实他们信奉的是像牢笼一样关押自己自由灵魂的现代价值。这一点在中国危害还可以更大。中华民族没有西式宗教传统,这似乎可以使我们很快地接受达尔文主义——不管是科学的还是意识形态的。而对于意识形态毫无保留地接受,将使我们民族又一次令人惋惜地丧失了解异质宗教的机会。这些异质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在地球上的不同文明形态。如果不了解宗教,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直接“嫁接”在我们头上的现代社会——韦伯的所谓新教伦理精神、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哲学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尼采对启蒙和基督教的双重蔑视。对于某个文明的研究如果不深入其宗教内核及其精神实质,将永远只能停在十分粗浅的层次,而抱定所谓进化论来研究人类文化只会更加粗浅。而对于这些粗浅,我们到了今天似乎都还不以为意。

达尔文主义支持下的、以“人”为中心的现代价值教条化后其危害也开始显现——对自身现状无限的肯定使人们缺乏对于他者的关注并开始造成普遍化的无知。我在北京求学时曾经接待过一位英国名牌大学教授。他一方面认为人类心理应该由“进化心理学”来研究;另一方面他却对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人类心理以及人类社会十分无知。他轻蔑地问我,你们能读洛克和罗尔斯吗?我对他的自大感到恼火,也对他的无知感到震惊。布鲁姆就曾在《美国精神的封闭》一书中痛心于美国年轻人在所谓自由民主制度下缺乏了解历史和其他文化的兴趣。而大中华范围内的某些地区也表现出了对于外部世界让人匪夷所思的无知。这些都足以让我们警惕完全浸淫于现代世俗价值带来的糟糕后果。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坚定地在精神上走出去——我们可以去古希腊经典中请教柏拉图对于神的看法,也能在《圣经》中求教耶稣基督如何完成救赎,还能向佛陀学习如何在尘世中寻找生命意义。

向他者学习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反过来以一种非民族主义歇斯底里的方式确证自己的华夏根基。例如,当我们深入学习佛教和基督教对于生命意义的讨论之后,再翻开《荀子·宥坐篇》找到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

子路: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累德、积义、怀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隐也?

孔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这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华夏文化——我们既不会在轮回中消解生命的意义,更不会创造出一个末世审判来将现世灾祸合理化。我们永远都选择自我提升(知祸福终始)并坚守美德(而心不惑也)。

卢卡奇在其名著《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在于资本主义自身深重的经济危机,还在于无产阶级高度成熟的阶级意识。也许卢卡奇的乌托邦早已从历史上消逝,但他的智慧仍然可资借鉴:华夏文明的复兴不仅在于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还在于返回经典并形成相当包容的自主文化意识。以此,我们才能真正重建民族的精神根基。

(作者单位:美国圣母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

正确认识与对待恐怖主义 第5篇

摘要:恐怖袭击是极端分子人为制造的针对但不仅限于平民及民用设施的不符合国际道义的攻击方式。多年来,暴力恐怖分子先后已制造了多起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暴力恐怖案件,其手法呈现出一种日趋残忍、极端的趋势。如何应对恐怖主义产生的危害,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难题。以下将简单介绍恐怖袭击在我国的现状及其危害性,以及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与姿态对待恐怖分子的恶行。

关键词:恐怖主义 反恐

恐怖袭击在我国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发生多起暴力恐怖事件,随着事件次数的增多,恐怖袭击呈现出由小城市向大城市、由边境向内地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有四级反恐力量。国家级反恐力量有雪豹突击队、反劫机特种大队;省级有特战中队;地市级有特战排;县级有机动班。目前,我国暴力恐怖事件大多发生在新疆、西藏、云南、北京、广州等地。暴力恐怖手段残忍,层出不穷,这让看似太平的世界却危机四伏,危险就在我们身边。

反恐的必要性

在丧心病狂、穷凶极恶的暴力恐怖分子眼里,无辜的生命可以任意残害,他人和公共财产可以随意破坏,法律的尊严可以肆意践踏,他们犯下了一系列反人类、反社会的暴行。恐怖袭击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如何应对恐怖主义产生的危害,是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难题。虽然从事恐怖主义活动的人只是极少的一小撮,但由于恐怖活动所具有的特性,使它所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普通的刑事暴力犯罪,并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从2001年9月11日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至最近2014年3月1日的昆明火车站暴恐案,恐怖主义已经笼罩了全球十几个年头,恐怖组织策划的恐怖事件更是多如牛毛。恐怖主义变成了破坏世界和平,危害世界各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

如何有效开展反恐斗争

科学认识恐怖主义和有效开展反恐斗争,必须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任何国家、民族和公民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对世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于恐怖主义,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针对何人、何物,出于何种原由,以何种形式而发生,都必须坚决谴责与反对。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是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共同事业,是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的较量,而决不能以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划线,决不能指向任何民族、任何宗教、任何文明,必须坚决反对把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宗教或文明挂钩。

第二,第二,全球社会都必须科学认识恐怖主义的基本特点,充分认识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与恐怖主义进行恰如其分的不懈斗争。恐怖主义是一种畸形的政治或社会现象,是一种不对称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是现实世界各种利益矛盾尖锐化或畸形化的产物,具有相当的顽固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因此从根本上说,反恐怖主义主要是一种复杂的政治斗争,不但要从政治的高度致力于解决产生恐怖主义的原因,而且要讲究斗争策略,一手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一手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的宣传活动,想办法削弱恐怖主义造成的恐怖气氛;必须科学评估恐怖主义的客观危害,既要充分认识恐怖主义的严重危害,防止低估恐怖主义的威胁,避免麻痹松懈、掉以轻心,又要理性评估恐怖主义的危害,防止夸大恐怖主义的危害,避免反应过度、草木皆兵。简言之,既要重视恐怖主义,又要藐视恐怖主义。

结语

“多行不义必自毙”。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宗教教义宣扬滥杀无辜,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法律允许滥杀无辜。那些肆意滥杀、伤害无辜群众的暴徒们,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我们一定要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干扰破坏世界和谐稳定社会局面、干扰破坏各族人民安定祥和幸福生活的暴力恐怖分子。

论正确评价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争 第6篇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国家、人民群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事情屡有发生,煤矿坍塌、食品安全、传染病肆虐、湖河水体污染、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耕地面积大幅减少、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部分地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群体享乐主义成风、腐败的范围金额日渐扩大等问题不断暴露出来,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为什么发展,这一系列的问题向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理念发起了挑战,这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大时代背景,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所要面对、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方位论、主体论、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结合中国国情,明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欠发达,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社会低收入者的比重还很高,弱势群体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体系还不完善,初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公平,再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健全,三次分配机制还不够不科学,矿产资源利用水平还不高,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依靠“劳动红利”的产业经济模式还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还不平衡,地域经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要求的,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是针对当前中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是满足中国今后长期发展需要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共2篇)]篇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

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共2篇)] 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

济发展成效还不显著,这些问题坚定了我们对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不能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这一崭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主体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人类利益、人民群众利益、具体“人”的利益为本,把改善民生、尊重民权、为民服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共产党的执政思路、理念,切实作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谋求社会稳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实施好以下几项内容:

1、坚持教育公益性,加大财政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确保教育公平、公正、实效。

2、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广开就业门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同时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

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济有序发展,下页篇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内容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方法是统筹兼顾,具体办法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要求,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度”、“协调度”、“持续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和谐度”;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执政党是否为国家、民族、民众谋取利益。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提出的最科学、最革命、最实践的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论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共2篇)]会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之中最为经典、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纪元的到来,为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为基础的理论源泉,科学的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科学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结合本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对科学发展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有如下三点思考:

一、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保持理性

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一切条件的过快、过头、过分增长,提出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增长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基本生存需求,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调控人口增长数量和男女增长比例,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维持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提高对各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深度发现和合理利用的能力,集中智力谋求科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瓶颈的突破,有效治理经济发展后的废弃物排放,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中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延续

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总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摒弃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过失,吸取了世界各国发展中的有益成果,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的弊端,全面揭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怎样发展作出新的解答,这并非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而是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80多年来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的、全新的理论成果。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将发展的重心全部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牢牢的把握住发展这

科学发展观以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社会主义方位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坚持以发展为

3、健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合理调整房价,建立城市住房长效机制,有序开展房地产开发,出台房产开发出地拆迁补偿法律,合理补偿被征用者,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4、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偏远贫困地区城乡卫生医疗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以政府为主导,慈善机构、各大企业赞助、民间募捐为补充,建立定点的免费医疗服务机构,给予那些贫困病患进行救治,真正做到人民群众病有所医。

5、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努力实现教育、就业、经营、分配等社会公平目标。以法律为手段,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需要,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科学发展观以“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统筹兼顾”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法论来定位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借鉴前苏联、前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建国29年(1949到1978)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而提出的,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正是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和在新时期下、新形势下的延续。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正因为如此,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有活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修正、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不断自我扬弃的理论体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发展国内经济,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国内经济全面发展,兼顾对外开放;统筹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兼顾城乡经济双向发展;统筹沿海地区经济高质发展,兼顾粗放型经济转型;统筹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兼顾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国有经济健康发展,兼顾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统筹私有经济合法发展,兼顾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统筹个体经

济有序发展,兼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机制改革;统筹行业经济协调发展,兼顾创建行业长效、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上一篇:放风筝作文900字下一篇:《父爱如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