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勇气之花绽放的作文

2024-07-15

让勇气之花绽放的作文(精选14篇)

让勇气之花绽放的作文 第1篇

让勇气之花绽放作文

迎着秋日的暖阳, 听着钱塘的潮声,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终于在我们的期待中开幕了!站在主席台中央,我感受到台下千万道炙热的目光向我投来,我鼓起胸膛, 深吸一口气:“首先向我们走来的是红旗队, 面面旗帜迎风飘扬, 喜庆而热烈, 它象征着开发区体育工作的勃勃生机,希望我们的运动会也能像这迎风飘扬的旗帜一样红红火火, 充满生机……” 此时的我是那样的激情昂扬。就这样, 台下二十多个学校的方阵在我的主持下有序地走过, 每个方阵在这里都各显神通, 尽情展现着他们的风采。

一个多小时过后, 当我念完最后一个演讲词,我向台下深深地鞠了一个躬, 顿时台下响起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一台台相机的`“咔嚓”“咔嚓” 声此起彼伏,我看见老师和父母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那一刻我被自己的精彩主持感动了。

如果时光倒流到一个星期前,你会看到这样一个小男孩, 他手里拿着一张皱巴巴的演讲纸, 口中念念有词“ : 迎着秋日的暖阳,不对, 应该再激昂一点, 这样会不会太激动了……” 对, 这就是我, 一个紧张到双腿发软, 手指打颤的主持人。

我是个安静的男孩子。 刚接到这项任务时, 我整个人一下子蒙了。排练初期, 我的感觉自己的整个身体都僵住了,手脚也不知怎么放才好, 心一直怦怦直跳, 身上直冒汗, 声音好像也在发抖。老师看到我这个样子,不禁一笑, 安慰道:“不用紧张, 多练习几次就好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练习。渐渐地,我感觉自己有了信心和勇气,紧张感像阳光下的云雾慢慢消散了。终于,在运动会开幕的这一天, 勇气的翅膀带我飞向了成功。

经过这一次主持,我明白了其实勇气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只要下定决心, 相信自己, 勇气便会在我们心中开出最美的花朵!

让勇气之花绽放的作文 第2篇

电视里经常播放这样的一则广告,一群孩子在绿油油的草坪上踢足球,一片片草皮被随意掀翻。之后又有一只小狗在草地上狂奔。一颗颗有生命的小草伴随着风儿飘荡着,生命在哭泣呀!可是一切都灰暗的时候,一束阳光透射进来。那时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了,她那稚嫩的双手在广阔的草坪前显得十分微小,但她还是去轻轻地抚摸着绿色的生命,在草坪上立了一个牌子——“小草也会疼”。是啊!小草虽细微,但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丝绿色,我们又为何要伤害这绿色的生命!

让文明之花绽放,使小草长得更茁壮!

我的同桌是个骄傲自大的人,每次考了95分以上就吹捧自己:“我真是个天才!”在同学们的眼里,他的的确确是个十足的“自恋狂”。

有一次,我跟他在校门口遇见。便跟他一起向五(13)班走去。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地面,慢吞吞地,好像在找什么。刹那,他停住了。我于是像催命鬼似的,大喊:“张弛斌,快点!要迟到啦!”他马上弯下腰,手一伸,把一张小纸屑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我觉得那时的空气已经像固体胶一样凝固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捡纸屑的动作。顿时我对有点“夜郎自大”的老同桌刮目相看。纸屑很显眼,但一向被誉为“火眼金睛”的我的双眼,为什么看不见呢?为什么我做不到呢?

我的眼前不仅是一个老同桌张弛斌,更是他的一种精神,文明的精神;更是他的一种力量,榜样的力量!

让文明之花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让勇气之花绽放的作文 第3篇

一、以“真”的感情感染人

作家叶文玲在谈写作时说过:“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但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言为心声”, 惟有真正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声音才能感染人。像《背影》这样的散文之所以会经久流传, 原因并非它出自名家之手, 而是因为文章本身是以“真”感人的。父亲爱子之深情, 儿子体会父爱的一次次“眼泪”, 让人读后为之动容。这就达到了一种感人的艺术效果。

那么, 如何教学生在作文中求“真”呢?

首先, 要用一双慧眼为生活摄影。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文学创作必须以生活为源头活水。学生在写作中之所以总会感到源头之水枯竭, 主要原因在于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不强。所以,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 使之能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人和事, 能从平淡的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与可爱。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 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 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学会观察, 学会用慧眼为生活摄影。时时处处都有闪光点出现, 只有慧眼才能捕捉住生活的灵光。细节捕捉得多了, 在作文中对重点情节和重点细节的描写才有话可说, 作文才会真正生动起来。

其次, 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抒写生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面对同样的事件,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面对同样的题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例如, 同样是写下雨天父母送伞的题材, 有人写得枯燥乏味, 读来味同嚼蜡;有人却写得细致生动, 读来感动万分。原因何在?前者或许只是把别人送伞的场面而生搬到自己的身上, 因无真情可言;或许确有过送伞的事, 却没有仔细地观察, 用心地体会, 等到作文时才发现只会干巴巴地叙事。而后者呢?不但因为是亲身经历, 更是因为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 因而捕捉住了生活的细节, 作文时能进行细腻而真实的描写, 这样的文章便能以真情感人, 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以善的主题影响人

奥勒利乌斯说:“善的源泉是在内心, 如果你挖掘, 它将汩汩地涌出。”作文也应努力挖掘善的主题。

文章是真性情的抒发, 然而, 并不是每一种真性情都可以成为作文的主题。世界充满善与恶, 作文主题也需明辨善恶。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善良美好应该是作文的主调。社会生活是极其复杂的, 并非每一个人, 每一件事都像童话故事那样善恶分明。而作文“求善”的本质就是最大限度地关怀现实、关怀生活、关怀自我, 力求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反映强烈的人文思想。这也就要求学生能从丰富而复杂的生活材料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提炼出“善”的主题。

作文不只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 更不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 或应对考试。一旦作文写成, 就意味着会拥有一定量的读者。读者可能是老师, 可能是同学, 也可能是陌生人。而不管哪一类读者, 都会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 那么一篇“善”的文章应该能够引导读者心灵向善, 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 作文也是做人的一种历练, 是塑造有魅力人格的秘密武器, 也是完善人生的一把金钥匙。

例如, 恋爱题材向来是作文大忌, 考场作文尤其如此。但是, 如果能对主题进行适当的提炼, 也能成为提升人的素质的作文题材。这样的题材最忌写成赤裸裸的表白、甜蜜蜜的情书, 若如此不过是平添凡俗。有位女生曾经写过一篇《心中的王子》, 乍看题目, 定会以为是写一个小女生对“王子”的爱慕。然而, 她的写作角度却很新颖。先简叙这位“王子”是个帅气的身残志坚的音乐爱好者, 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然后重点写这位“王子”给自己带来的心灵力量———勇气、毅力和执着。这样, 作文的主题立刻得到了升华。这样的选材不但没有缺憾, 反而成就了一篇很有新意的作文。这都是得益于作者在提炼文章主题方面的匠心独运。

三、以美的技巧打动人

有了真的材料、善的主题, 就拥有了一篇优秀作文的基础。这就像一株植物, 扎根于肥沃的泥土中, 沐浴着阳光努力生长, 若能再开出一朵花来, 那就是一株完美的植物了。如何让作文也开出一朵精美的花来呢?这就需要一支神笔, 化腐朽为神奇, 化平庸为不凡。

首先, 追求流畅优美的语言。不论叙事或议论, 都要文从字顺, 如行云一般悠然, 如流水一般顺畅, 这是语言的基本功。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追求语言的优美生动。一是精练准确的用词, 尤其是四字短语的运用, 四字短语是最短的富有节奏感的句式, 不但能使文章语言变得精练, 而且读来抑扬顿挫, 节奏感很强;二是贴切生动的修辞, 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的运用往往能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而排比句式的使用又能增强文势, 便于营造氛围;三是整散交错的句式, 不但形式上富有美感, 而且读来朗朗上口, 具有韵律美。

其次, 追求涟漪层叠的结构。一篇好作文, 优美的“外观”也是极其重要的。初中生的作文虽然摆脱了“一段式”的幼稚, 却又往往会陷入“三段式”的呆板, 一篇文章总是依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划分。殊不知, 好的作文结构也应如林中小溪般有起有落、跌荡回旋;又如优美的乐章一样起承转合, 既有平调也有高潮;还应如湖水的波纹一般涟漪圈圈, 却又层次井然。这就不但要求有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 做到首尾照应, 还应学会给文章的主体部分划分层次。如可按时间或地点的变化来写, 一个时间段或一个地点作为一层来写;也可将议论抒情或点明中心的语句单独成段, 还可将主体部分分成三四个部分, 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写。总之, 形式上的美观也是一篇好作文的外在神韵。

再次, 追求言有尽意无穷的境界。“行于所当行, 止于不可不止”, 这是苏轼对自己行文的概括, 堪称精辟。然而, 学生作文往往“当止而不止”。比较典型的问题有:1.篇末点题。这本是一种突出中心的手法, 但有的学生处理不当, 非但不能画龙点睛, 反而会有画蛇添足之感。2.寓言式的说教。叙事完了之后总不免要添上一段“讲道理”, 这就让文章趋于乏味了。3.白开水式的透明。将所见所闻所感毫无遗漏地“表白”, 叙述得一清二楚, 无法让读者唤起联想与想象, 这样的文章读来如白开水一般平淡无味。

那么, 怎样才能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呢?一是适当留白。借鉴绘画与书法的留白艺术, 切勿字字顶真, 句句落实。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不必全部写上, 那些能够让读者产生联想的, 或通过所写文字能够揣摩、体会出来的意思要留。二是语言的净美。语言干净、纯粹, 富有空灵的美感, 这本就是一种美的意境。当然, 净美的语言还需附着于有形的景、事、物之上, 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 只有当美的语言和美的意象结合, 才能产生美的意境。三是巧用古诗词。诗是语言的精华, 本身就有一种言尽意不尽的效果, 如能在文章中恰当运用, 不但可以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而且还能达到一种言短情长的效果。如一篇题为《幸福是什么》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是“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祝愿, 是“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这些句子不仅诠释了幸福的含义, 还使文章有了诗一般的意境, 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让作文绽放学生的自我生命之花 第4篇

一、作文教学呼唤“生命化”

“作文难”是目前学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畏惧作文、厌倦作文是中学生表现出来的普遍心理特性。很多学生把作文比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写作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精神的愉悦,而是心灵的煎熬;不是自我生命色彩的宣扬,而是毫无生气的呻吟。倚马可待、一挥而就的酣畅淋漓,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往往就是遥远的神话;而硬着头皮、东拉西扯、假话套话的无奈却又总是伴随和折磨着他们。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们不能不从作文教学的层面来思考。考察作文教学的实际,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教学情形:1.写作教学随意化。教师承袭传统方式,按部就班地布置、批改和评讲作文,一个学期完成七至八篇大作文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一味的强调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就只能看学生的造化。这往往是大多数教师的选择,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无为”的选择。2.写作教学机械化、程式化。纯粹只重形式而无视内容,将各种文体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严格操作,认为只要练熟几种基本的格式,作文自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3.写作教学功利化。一切唯高考是从,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一阵子大练材料式议论文,一阵子又围绕着话题作文穷追猛打,无休无止,甚至还指导学生背范文,以不变应万变。这三种作文教学模式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缺失了人文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生命和思想自由没有得到尊重,作文训练游离于学生生命领域之外,把学生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肢解成技能技法及应试方略,学生写作失去了真实的自我,于是写作就成了缺少情感的文字游戏,写作过程中也就没有智慧的增长和心灵的成长。

其实,写作始终是一种心智活动。作文无疑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具有现代观念的语文教学应该是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运动与完善的过程,作文教学也同样如此。情感的丰盈、心灵的充分泽润、人生世相的真切体验和深刻感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有了这些,学生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运用作文这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作文就会成为学生心灵倾诉的一种方式,一种自然而真实的方式;就会成为学生表现心中快乐与烦忧、期盼与失落、歌颂与批判的一种方式;就会成为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感悟的一种方式。这时候,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心灵、真实的自己,也是他们真实的需要。

作文应该是学生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优秀的作文是学生心灵直接或曲折的折射。学生应以自己的视角审视世间万物,体悟人生种种,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自我。学生眼中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充满真情真思、多姿多彩的世界。因此,在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时,我们也应体察学生的情感思想、心理需求。语文教学强调“生命化”,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地注入生命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磨砺人生,体会生命的价值。那么,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自然也应该贴近社会现实,走“生命化”道路。作文教学必须走出隔离生命的冷漠阴影,使作文直入生命腹地,融入学生的蓬勃生命活动,让人文关怀回归到作文教学中来,让写作成为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成为自己的生命活动,通过写作见证自己的生命。也只有这样才能闪耀作文生命的光辉,反之就必将断送作文的生命。

二、切实做到“三个关注”,让作文成为学生生命的表述形式

要让作文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三个关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师生交流对话、互动以及对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关注个体,特别是学生的个性成长和个性表达。

(一)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力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作文离不开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要想让学生寻找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就必须让学生写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自己。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与生活亲密接触,让学生在关注中思考,在体验中发现,在表达中提升。如何关注生活、提高对生活的感受力?1.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为我们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指明了方向和途径。2.要培养学生带着新鲜感看生活的能力。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而新鲜感的培养,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让学生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3.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悟性。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都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的结论,而是暗示。所谓悟性就是意会和接受生活暗示的能力。可让学生在生活札记中设一个栏目,叫“生活启示录”,要求学生从日常的普遍现象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4.要培养学生个体的内省力。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内心之所感,有如鱼得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作文内容空洞苍白,其原因不是他们在生活中毫无感知体验,而是他们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平时的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未能留下痕迹,所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内省力。

(二)关注对话和互动——定位好教师在学生个体生命表达过程中的角色

善待生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关注学生的作文发展和生命成长也是一种责任和智慧。传统的作文教学之所以僵化、程式化甚至走向人性的异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在学生作文过程中定位不准,没有体现出较强的生命意识,或者说“生命化”不够。写作的整个过程,除学生自我表达外,从设计作文情境(命题或布置作文任务等)、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构思写作、批改学生作文,一直到作文评讲,其实都应该有着充分的对话和互动。这种互动是教师以自身的感悟引发学生的感悟,以自己的发现启发学生的发现;这种互动是生命间感情的交流、灵魂的碰撞、思想的砥砺。在对话和互动过程中,心灵得以净化,是非得以辨别,灵感得以勃发,兴趣得以激发,希望之火得以点燃。这种对话和互动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人文关怀,能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命的质感。endprint

作文是投入生命并表现生命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中师生间的这种互动不是流于形式的玩弄技巧的行为,而应该是生命间彼此影响、沟通进而激发生命意识、表现生命需求的过程,要真正实现生命意义上的对话和互动,教师要努力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1.一个有鉴赏力的热心读者。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心目中就有了一个对象,一个可以倾诉、恳谈、交流的对象;就有了一种情境,一个被人注目和期待从而能激发兴趣、情感和表现欲的写作情境。2.一个有独特见解的思想者。教师只有把学生的思想引领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使他们感受到思想的光华和魅力,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写作出现“质”的飞跃。3.一个能进行平等对话的知心朋友。作为教师,对学生习作中反映出来的种种情绪,不能熟视无睹,置之不理,而应或鼓励、或赞赏、或抚慰、或疏导、或交流,这样学生就愿写、乐写。4.一个能给学生写出示范性文章的写作爱好者。有些语文教师自己不会写,没有写作的那种切身体会,当然也就教不好作文。对话和互动的关注,是激发学生个体生命表述生命热情的“火种”,是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催化剂。

(三)关注个性——尊重个体生命,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让学生在天赋所及的范围内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显(如思想、情感、意志、信念、兴趣、动机、性格、情绪、思维等)。充满个性化的写作,可以放飞思想、挣脱束缚,尽展独具特色的个性风采;可以发现自身的写作优势,释放学生无穷的创造力,使学生对作文充满信心;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心智和认知水平。因此充满个性化的写作,不但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这一根本目的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个性写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善于发现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使学生要么长于一种文体,要么长于一种思维,要么想象丰富,要么思维深刻,要么语言有个性和文采,要么构思技法精巧高超。2.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引导学生求真,让学生能袒露心灵。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废墟》说得好:“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写作就是要以“真”为美,以“真”为个性追求。学生在作文中要抒写真实情感,表达真我。为此,语文教师对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认识偏激、情感世俗等应持理解、宽容的态度。过早、过多地要求学生认识绝对正确和情感绝对健康,其实也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不尊重,也是对真实生命的不尊重。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亲近生命、融入生命,还生命以本色。3.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对写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推荐学生读一些抒真情而又见个性的文章是很有帮助的。4.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新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自我。只要学生拥有了一份心灵的自由,一方精神的空间,就一定会在作文中装载自我,放飞个性!

总之,作文教学走“生命化”道路,是对教育“以人为本”的回归,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之路。让作文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追求。当然,让作文融入生命,让生命在作文中绚丽绽放,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努力关注每一个不可复制的生命在作文中自由、健康地发展,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写作水平甚而人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学生成长为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特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欧阳凡.唱响生命[M].武汉人民出版社,2004.

[2]王彬彬.在功利与唯美之间[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让生命之花绽放作文 第5篇

昙花绽放是多麽的不易。不知道它那漂亮的一刹那,是经历了多少个曰曰夜夜的艰苦奋斗精神,才绽放出自身的生命之花,让大家见到它的漂亮。大家都说,昙花绽放的那一刻是无尽的漂亮。但是,而我迄今还没有看到过那精彩纷呈的一幕,只有是听别人叙述。但是,我觉得它一定是妙极了。昙花,暗夜里绽放出它的生命之花,令人见到它的漂亮,它把自己的生命演译的酣畅淋漓,让人钦佩!

大家这时都刚正不阿青春年华,大家有是時间,有些是精力去使我们的那朵生命之花绽放。我们都是年青,但我们不能以年青为托词,而没去拼搏,把自己当做废金属丢掉掉。正好相反,大家应以年青为资产去拼搏,大家的前程远大,要是有总体目标,肯拼搏,便会离自身的总体目标,一步步挨近。大家如今所做的一切,全是为将来是不是会一帆风顺做铺垫,如今努力拼搏也并并不是意味着你将来无需勤奋,只是以便将来的你做根基,道上能够 轻轻松松些,畅顺些。谁都想自身来到中老年可以事业成功。那麼,大家比不上让自身的生命之花提前绽放,让花的香气可以存有的长些一些,不妨一试呢?如果我们来到中老年经历了一切痛苦,才知后悔莫及,不就太迟了吗?或许你晚年时期成功了,可你那时候已饱经沧桑,牙掉仅仅,那般谁会在乎那样的花?

让生命之花绽放,越快越好。终究年青的大家蓬勃向上,精力也充沛,不容易那麼随便被击倒的,即便不成功,也可以再站立起来。但是你想一想,如果你一把年纪时,摔倒了,还能立刻站起来,拍一拍的身上的土再站立起来吗?回答是,不大可能。你能资金投入所有精力,全部的存款,一瞬间,所有都变成了一堆泡沫,全都没有了。所以说,大家如今一身轻,沒有压力,闯一闯没有什么,失败了也不会丧失哪些,不容易在意得与失,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

让生命之花绽放作文 第6篇

时间如白驹过隙,只有那一幕印在我的脑海里。三年级时,我总是被人偷东西,于是,我告诉我的朋友,她们和我一起抓到了“罪犯”。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站在一旁看朋友不顾自己的面子,不顾和“罪犯”的交情,只想着为我伸张正义,站在阳光中质问“罪犯”。她们阴沉着脸,眼里充满气愤,一脸替我打抱不平地问“罪犯”:“你是不是偷拿了‘馒头’的东西?”起初“罪犯”不肯承认,在朋友的威胁和质问下,终于把偷了我的东西交出来。阳光正好为拿着尺子质问“罪犯”的朋友镀上金边,她们好像上天派来为人类伸张正义的天使,神圣不可侵犯。我仿佛看到朋友的言行举止让她们正义的生命之花绽放。

步入初中,我遇见了一位常常拨动我心弦的同学。她在考试前,经常准备一个面包,当作晚饭,边吃边复习,争分夺秒;下课时,教师十分吵闹,她也时常能静下心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每每看到,我都觉得她就是一位不小心落入红尘的仙女,超脱世俗;不知何时,她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课上课下,她都不曾懈怠。这样的努力,让她刻苦的生命之花绽放,也使得她总有一天会攀登到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亦让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结业典礼上,前桌时不时骚扰我一下,我被气到差点不顾老师存在发飙。然而,袁老师的到来,让我心头的怒火一点点消散。她穿着长裙,款款走进教室。随着她的走动,精致的裙子在晃动着,她像是一个即将翩翩起舞的精灵。她的美,使我的愤怒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从未想过,会有那么一个人,能轻而易举地抚平我的怒火,让我的心立刻静下来。这是一种能净化心灵的美,只有她驾驭得了,是这样的人,让能使人静下心来的生命之花绽放。

让友谊之花绽放作文 第7篇

他有一头黑色的头发,眉毛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小小的眼睛。他年龄比我大,重量比我轻。我们只相处了几年,但之间却建起了一座永不倒塌的友谊之桥。在这几年里,我们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

甜蜜:有一次,我们几个打篮球,他是要跟我一组,别的同学不服气,在一番争执下,我们终于在一组。

误会: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回家,突然,有人把我的头打了一下,我想一定是他弄的,之后,经常发生这样的事,他想解释,但我没理他,转身就走。过了几天,我走着走着,我觉得有人在跟着我,我回头一看,有人正要打我的头。我这时才知道,打我头的人不是他,是别人。我连忙向他道歉,他笑着说:“没关系!”

感动:在学习上,我们都有弱的科目,我强他弱,我弱他强。所以,我们经常一起学习,我不懂的就问他,他不懂的就问我。我们总是找一种最清晰的思路跟对方讲,所以我们的成绩也慢慢地提升了。

他就是我的好朋友——徐子又,一个善良的男孩子。我们之间的友谊之花一定永不凋谢,直到永远,永远……

让勇气之花绽放的作文 第8篇

一、探索作文教学中的现象

作为语文教师, 我十分留意一些关于作文教学的文章, 我看到有两股风吹来, 但对于作文到底应该怎么教, 我的心中还是充满困惑。

1. 方法风

多数教师对于作文教学的感受是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有的老师感到当前学生作文内容空洞, 语言成人化;还有的老师觉得尽管在作文教学上费尽心血, 可学生在写作文时仍然是无话可说, 或摘抄拼凑。针对这一难题, 每位语文教师在工作中都积极探索和学习先进的作文教学的方法。如今, 各种作文教学方法百花齐放, 现在列举一二:如“题好一半文”“龙头凤尾”“巧设布局”“妙用修辞”“注重积累”“精细修改”等。根据作文类型在教学模式上研究出写人作文模式、写景作文模式、写事作文模式、状物作文模式……

2. 批判风

另一股风吹来, 一些教师认为现代作文教学不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思想状况、文化背景等, 而是一厢情愿地给学生制定所谓的“标准题”, 老师不是站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来规划作文教学怎样开展, 而是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以一个老师的经验和“技术”向学生传授怎样应对和驾驭考试。学生作文中的世界与现实中的生活几乎绝缘, 学生作文中的思想和感触完全是在老师的启发和一再诱导下不断拔高和虚化的产物。教师为了规避升学压力和引导学生摆脱考试困境, 于是, 误用所谓的作文技巧, 甚至背诵范文以防考试邂逅, “教学的目标”往往被“考斯的目标”所取代。

二、解析作文现象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有规律可循, 作文也不例外。掌握各种作文的写作方法, 可以解决学生不会作文和害怕作文的难题。不怕写, 是习作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一步, 会写作文是写好作文的前提。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广大一线教师总结的宝贵经验。小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写作“套路”, 熟能生巧, 模仿创新, 就可以进入写作的一种新境界。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 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降低了教育成本, 其优势是明显的。但是, 我们也必须承认, 这种教学模式, 极易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掘。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 课堂上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 甚至如何开头, 怎样结尾, 中间又是怎样, 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 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造成学生作文千人一面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老师方面的, 也有学生方面的。就教师方面来说, 教学不得法是其主要原因, 致使学生厌恶作文。就学生方面而言, 他们每天课业负担重、生活单调贫乏, 懒于动脑, 缺少“求新求异”的意识, 容易人云亦云。

三、完善作文教学的策略

梁启超说:“作文教学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小学基础作文认为, 小学作文不是文学家的艺术创作, 只是学习习作, 首先应该从先学习习作的模式入手。这些模式技巧可以快速打开行文的思路, 在学“规矩”的基础上再形成技巧。这样的学习, 适合中低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 根据年级段的升高, 而后则有新的要求, 让学生在作文练习中渐变出新法, 形成自能作文的能力, 从而发展更高的写作技能。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也就是说我们掌握了各种教学的方法, 但不能在教学中把作文技法奉为圣经, 这是因为不是每一种方法都是一剂良药, 可以包治百病, 方法本身也必然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构建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理念, 开拓视野, 在教学中探索新的习作课程新体系: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 有意识地开掘写作的源头活水;多积累、多揣摩、多联想、多想象, 多角度地从中积累永隽鲜活的语言营养;我手写我心, 给写作以自由和历练的选择;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身临其境、耳濡目染、生发写作灵感的机遇;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使其好写、会写、写好。

作文是记叙自己的情感的一种享受的方式。我认为, 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松绑, 让学生放开去说, 大胆去想;其次, 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学生不是作家, 不要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作文。如果用成人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会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感受, 更多的是迎合教师的喜好。我们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作文, 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去挑剔孩子的作文。在习作教学中, 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写作优势和特点, 要能够容纳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个性和见解, 要善于拿起表扬的武器, 旨在使学生也意识到自己写作的亮点和意义, 从而产生对习作的信心和动力。

让作文之花在激励的枝头绽放 第9篇

一、生生互动激励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这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提出的学习理念,也是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改互改作文,这种做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领会写作要领的自信,提高学生思考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维品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特别是给学生写的一些肯定性的、赏识性的评语以及教师宣读评语对其他同学也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因为需要赞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需要赞美,如同人人都需要吃饭一样。没饭吃,你会产生饮食的饥渴;没有赞美,你会但随着交往的逐步加深,对她的感情也在渐渐发生着改变,道是缺憾却完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缺憾,写出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 针对情节波澜不够,笔者展示了一个学生作文片段,让大家尝试修改升格,让情节变得有波澜。

(原文)就这样,外婆被推进了手术室,病房外的我们焦急地等待着,可手术室的大门迟迟没有打开。各种猜想涌现在我的脑海,手术是不是出问题了,肿瘤切除了没有,可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只有默默地祈祷上天不要将亲人从我身边夺走。

手术的门打开了,外婆安然无恙地出来了,手术很成功。

一位学生做了这样的修改:

我焦急地坐在椅子上,突然发现医生穿着手术服走出来了,面色凝重,她缓步地走到我面前,说出几个字,可是我却怎么也听不清,脑海里突然响起许多声音,外婆昏倒前众人的惊呼声,救护车刺耳的鸣笛声,护士们齐推着外婆进手术室的脚步声……可是医生转身就走,我急着想抓住他,却抓不到。突然我发现手术室的灯还亮着,这才意识到刚刚打了个盹,做了个梦。我站起身,门突然打开,医生从里面走出来,那情景简直和梦中的一模一样。我用力握紧拳头,指尖深深刺进皮肤里却感觉不到痛。我目不转睛地盯着医生,听到他口中说出一句话:“病人已经没事了。”我那高度紧绷的弦终于在那一刻松开了。

这段文字相比原文来说,增加了对“我”在手术室外焦急等待心情的描述,穿插梦境的描述,使“我”的焦急心情更加真切可感,也使得情节更加曲折,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当然,给情节造波澜,并不是为了虚张声势、故弄玄虚,应该遵循事情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有的学生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中心的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有的情节构思老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有的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这些都是我们在指导学生叙写故事时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地方。

让文明之花绽放作文 第10篇

我向两旁看去,原来是一位爷爷和他的孙子,只见爷爷拉着孙子的手,指着广告牌;“孩子,这G20峰会就是有20个国家经济首脑来我们浙江杭州开经济会议!”听了这位爷爷的话,我心中的疑惑略有了一丝头绪。一旁的小孙子却依然紧皱眉头发问:“爷爷,那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这时,一位大哥哥加入了他们的对话,振振有词地说着;“当然有关系了,到时候会有来自20个国家的客人,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界。”大哥哥说得头头是道,等车的人们都被吸引了过来,一齐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一个大叔用着粗糙、洪亮的声音说:“我们也不去杭州,这和我们也没什么关系呀,只要杭州人文明就行了。”众人听了也应和着。大哥哥忙辩解道:“咱们中个是礼仪之邦,做什么都得讲究礼仪,既然他们要来到咱们中国,那我们就都要做到文明。”大伙儿听了,都连连点头说是。

就在大家聊的热火朝天时,公交车来了。等车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排齐了队伍,一个紧接着一个,井然有序。车门一开,人们都依次上车,想起一年前,是那样拥拥挤挤,互不相让,总想着自己能够快些抢到位置坐。可如今,所有人都礼让着他人,为着他人着想,很快,大家伙儿在整齐地队伍下迅速地上了车。

那个小孙子,和爷爷坐在位置上。只听他用幼稚的嫩音喊着:“哇,公交车好高级呀!我下次一定还要坐!”童言无忌,他的话传遍了整辆公交车,爷爷在一旁尴尬着,轻声细语地说;“车上的人都需要休息,公共场合是不能大声喧哗的,不要吵了。”所有人都对着老爷爷会心一笑,似乎用眼神传递着无声的文明。

坐了许久,公交车来到了一盏红绿灯前,只见前面有一位行人慌慌张张地走着,像一只心急如焚的无头苍蝇,急匆匆地走了过去。公交车在绿灯下停了下来,给那位盲人让出了路,我看到这一幕,甚是感动……

很快,到了终点站,就在我快要跨下台阶时,看见车上有一张纸巾,我又折回那里,从地上捡了起来,扔进了垃圾桶,心情愉悦地走下了车。

这一次公交之旅,不仅带着我领略了一路美景风光,还让我深深懂得了G20表面里的真正含义。

让文明之花绽放作文 第11篇

巍巍华夏,礼仪之邦。文明应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到新校区后,听到最多的是同学们对校园环境的赞誉。这是必然的:宽敞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卫生间,虽然有些拥挤但饭菜品种增加了很多的食堂。条件虽改变,却给同学们更多的便利,可我们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我们自己是否要深刻反思?比如我们来之后和来之前,校园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校园周围的环境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好是坏?我们的所作所为是文明的还是与文明相悖的?就餐时是否有许多同学急着要插队,老师和同学劝阻任屡禁不止?美丽的绿化带内谁在乱扔垃圾?谁把杯中水从几层楼高的地方随手往窗外倒?草坪中不知谁留下的呕吐物……这些现象或许有的同学觉得只是小事一桩,没什么关系,殊不知文明就在点滴小事中被抹上污点。这是文明校园的表现吗?你能理直气壮地说是文明的天心一中人吗?有位文人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草坪上的垃圾也是在把美丽的校园毁灭给别人看吗?不文明的种种迹象不也正在毁灭我们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吗?任何一位同学都不希望参与破坏美的行动,大家所希望的:一定是人人讲文明,人人都爱护的和谐校园;大家向往的是做一个讲文明的天心一中人,共同携手创造美丽灿烂的校园!

文明,始于细节。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文明风尚也应是润物无声。站台上,静静站在黄色线以外候车,尽管站台上只有你一个人;寝室中把鞋子整齐的摆在鞋架底层,轻轻地将门扣上;走出阅览室,把报纸按页码整理好,端端正正放回报架上……。这些情景在你生活中能时时出现,你一定注意了细节,做到了文明,你也可以自豪地说:我做到了君子所崇尚的慎独,不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不论身旁有没有其他人,我始终是一个文明的天心一中人。

说到校外,同学们能联想到学校旁湘翰御舍。每天经过那儿,一定注意到了湘翰御舍挂出来的横幅:湘翰御舍,我们要封闭管理!看到这样的横幅时心里是否会有所触动?很显然,小区的业主们是想维护宁静生活的权益。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尊重他们的权益。他们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希望没有喧闹声,希望小区的环境别遭到破坏。换位思考,我们也希望有一个很好的校园环境。那么我们就应当试着了解彼此,伸手碰触彼此掌心的纹路,感受彼此眼角的温度,站在小区业主的角度:把脚步放轻一点,把说话的语调放低一些;不随手扔下手中的垃圾,做一个文明的通行者。

白居易曾说:待人接物之道,无非就是以心度心,以身观身。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换位思考,尊重他人,重视他人的感受,就算在寒夜中也一定能察觉到暖春。

让文明之花绽放作文 第12篇

中国自古有“文明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小老师和父母就教导我们“讲文明”。一个人的底线不是金钱不是荣誉而是文明,若一个人有再多的金钱,再多的荣誉,可他不讲文明,那他也成为不了伟人。

尊老爱幼是文明的深切体现。每逢春节,乘坐交通工具回家过年的人便数不胜数,而这一现象还有专门的名称——“春运”。春运期间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人满为患的,在公交车上,有坐着的,有站着的,什么姿态都有。公交车到站时车内响起的“请给老、弱、病、残、孕和抱有孩子的乘客让座”,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要注意文明,这时上来了一位老人,颤颤巍巍地走着,为满车的人和拥挤的通道而皱起眉头时,一位坐着的年轻人站了起来,扶老人坐下:“车上人太多了,您快坐下吧!”老人看着他连忙说着“谢谢,谢谢了!”心里满是欣慰。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车上,有座的人红着脸不说话了,没有座的人向那个小伙子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文明是可以传递的,它不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还有可能是很多人。车上的其他人会被小伙子让座的举动感染而把看到扔到地上的垃圾捡起来重新放到垃圾桶中,或者把抢占了通道的物品合理的放置起来。文明的传递,会因为你一个人的行为而影响到一些人,这何乐而不为呢!

让座、扔垃圾进垃圾桶,这些行为多么简单,多么自然,有时你的无心之举就可以让文明之花盛开,也会让你的心房注满芬芳。在假期里的某天,因为要出门,我怀着百无聊赖的心情,走到了楼下的楼宇门前,那个门是很难开的,一般提着东西的人就更难开了。当时有一位老人他手上提着东西,正在努力的开门,我看见后便连忙跑过去帮他把门打开。这在我看来只是举手之劳,任谁可能都会去做,可是当老人对我说了声谢谢时,我的心情也好了很多,本来枯燥的心田也像盛开了几朵花,花香瞬间充满了我的心间。

让合作之花在写景作文中绽放 第13篇

一、文前合作, 作文内容充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积累习作素材。”也就是要求写作要有充分可写的内容。但实际作文指导中, 教师往往只重形式而轻视内容。课前不开源, 不深入学生实际, 课堂上一味讲写作知识, 强迫学生做“无米之炊”, 学生头脑空空, 无材可取, 无话可说, 自然见了作文就怕。所以课前应该通过合作丰富学生的积累, 为习作开源, 让学生做“有米之炊”。

如在进行第五册介绍家乡的名古迹这一训练内容时, 上课之前我只字不提作文, 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 愿意为老师当导游吗? (2) 请为老师介绍你最喜欢游览的地方。结果, 学生虽都表示愿意, 却无一能很好介绍出一个地方景点。此时, 我一方面不加任何指责、讽刺, 另一方面针对作为个体的学生对某个景点的知识了解有限这一特点, 要求同学们进行合作查找资料, 并根据学生居住的地理位置和家长的职业特点,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请小组里的一位家长带学生参观景点 (针对地方实际, 校方组织的郊游不多, 请每位家长都带孩子去参观的可能性也很小) , 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通过访问, 或请教名胜古迹的管理员, 收集有关莆田的名胜古迹的知识, 并将材料登记汇集, 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这样通过合作, 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二、课堂合作, 表达欲望强烈

作文是一种受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要千方百计地触及到他们写作的动情点、兴奋点, 使他们很快地入情入境, 唤醒他们沉淀的记忆, 迅速地搜集头脑中储备的相关内容及信息,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在上介绍“名胜古迹”或“工厂”这一训练内容时, 上课一开始我便先向学生发出邀请, 请他们到我家乡的风景点“南山松柏”去参观, 为他们作导游, 介绍那里的景色、传说等, 然后询问:“哪一组的同学最热情, 愿意为老师、同学当导游, 邀请老师、同学到他喜欢的风景区去游一游?”学生受到感染充满了热情, 产生了表达欲望和表达冲动。于是我就请各小组推选出优秀导游上台为同学介绍。学生有了高涨的情结, 又有了说的基础。此时我巧设机关, 提出:要一次性参观并记住各个同学介绍的景点有困难, 怎么办?学生兴致盎然, 纷纷出谋献策, 最后决定, 人人都把课堂上介绍的写下来, 装订成一本《请跟我游玩》的小册子, 让老师、同学有了“导游”指引, 可以随时随地去玩, 学生就在这浓烈的情感氛围中, 完成了写作训练。

三、评改合作, 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学生完成作文后, 我先不作修改, 而是鼓励学生自我修改与合作修改。我首先鼓励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亮点, 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展示出来, 让大家都感到作文并不难, 都能不同程度地体验到成就感。接着鼓励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作品中的亮点。在完成自改作文后, 互相交流评议。引导学生着重谈谈自己欣赏某同学的哪篇作文, 或作文中的哪一处, 一起交流, 一起赏析, 形成“读者”与“作者”、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多维多向的交流局面, 让学生从不同方位满足情感需求。学生在广泛交流、广泛议论后老师再加以引导、归纳, 让学生在自己参与的评改活动中受益、提高。最后, 我还依照美国著名教学专家罗伯特·希尔里奇博士在《儿童作文教学法》一书中提出的“课堂作品版法”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作文展示栏”上, 引导其他同学欣赏贴上的作文并互相评分, 互相寻找作文中的闪光点, 寻找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在自己所欣赏的作品标上记号写上评语, 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片断摘抄下来。这样对文章的小作者来说是一种肯定和激励, 对欣赏者来说, 也是学习提高的机会, 最后再将这些作品制作成“学生的书”在班级、学生或更大范围内进行传阅, 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读者群, 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与认同感, 让学生为写好作品而攒足劲头,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作文能力。

随笔化作文,让文学之花自由绽放 第14篇

语文教育需要“真善美”的声音,即提倡一种返璞归真的语文教育。结合写作的要求与规范,返璞归真的“随笔化作文”就诞生在写作的园地了。在实际教学中,随笔化作文,就是通过“积累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抒发真情实感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多种评价与分层次训练”等几个方面来探索作文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

随笔  积累  评价

一、何谓“随笔化作文”

我们这里所说的“随笔化作文”中的“随笔”,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随笔的特点,比如表现形式灵活,可记事抒情,也可评论等,它还有自身特点——随时随地、随感随记、随读随议、随改随展,无论字数多少,篇幅长短,只要是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都是“随笔”。没有了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可以在课下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课下随意地写,课上有序地读、评、改、展,如此一来,学生的日常写作实现了“随笔化”;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学生又把那些随意而写的文字“化”成像样的文章。

通过随笔化作文的教学和训练,作文不再是个“老大难”问题,它成为一种需要和习惯。作文也不用挖空心思的“造假”了,学生们可以自由的畅抒个人的思想与情感。

二、如何让写作返璞归真

“随笔化作文”让生活与作文结合,“随笔化作文”让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练笔与点拨相结合,让积累与展示相结合。“随笔化作文”使得师生同读同写,共同用心坚持。

(一)积累来源于生活的素材

随笔记录作者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和感知,随笔记录是对生活的纯朴反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以日记、读书笔记、随笔本等作为训练的载体。作文时学生只需把平时积累的写作素材进行剪裁、加工、整理,就可以“炼”成随笔化作文。随笔可以为作文积累写作素材,而作文可以促使写作者对平时的随笔和生活体验进行反思和提炼,两者密不可分,水乳交融。

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作文是需要一定的阅历的,最直接的就是从生活中观察。作文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生活的观察中去,可以自己动笔记录下生活中感人的时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把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并以社会的文化土壤来滋润作文之树。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社会调查、网上调查、咨询专家、师生讨论等活动。我校的“社会实践小论文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平台,到社会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

(二)抒发真情实感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写作需要我们说真话,抒真情,扬个性。但是真话在很多时候并不代表思想的正确,有的时候反而表露出的是消极和自私等不健康的思想。纵观千古流传的名篇佳范,无一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和人格的伟大。

汶川大地震后,在临时搭建的地震棚里,教师世家出身的温家宝总理用随笔写下的“多难兴邦”四个大字来鼓舞和激励汶川的学生。在那时那刻,这不仅仅是真情的流露,更是一种“坚韧奋发”的民族精神的引导和传扬。

写作教学更是育人的教学。我们不能以为随笔化作文是不受拘束的,可以信马由缰,天南海北的任意驰骋。教师对学生的随笔不能听之任之,要引导他们把写作当成完善人生的利器。记得一名学生在随笔中这样写道:

我是一名复读生。去年的高考结果让我明白:一个只会仰望星空的人注定只能收获失败。在那些逝去的高三日子里,我曾是那样沉溺于和同学畅谈理想而将书本丢弃一旁;我曾是那样只顾设想美好假期而将复习抛之脑后;我曾是那样一直告诉自己要劳逸结合而总是不能坚持到最后……那样多的“我曾是”,让我尝到了只会仰望星空的苦果。在“高四”的复读生活中,我下定决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梦想、向着我心中美丽的目标努力!于是,在一道道题、一个个知识点的累积中,我收获了一次次让我惊喜的模拟成绩。我知道了,当我学会脚踏实地时,我离梦想,近了。

透过小作者的文字,我们听到一位“高四学子”用“随笔”的方式,低唱着青春的咏叹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小作者的“真善美”溢的满满的,流淌过每一位读者的心田。这样的作文是一场心灵的交响曲,师生共同享受,共同感悟。

(三)多种评价与分层次训练

随笔化作文需要评价,通过评价,可以促使小作者积极完善,不断积累。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同学、家长等都可以进行评价,评价应有导向性,要确立发展性的评价观。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激励措施,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把这种兴趣转化为爱好和乐趣。

传统作文用同一目标,同一尺子来要求和衡量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

作为返璞归真的“随笔化作文”的践行者,在学生写作时,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层次。

对于那些基础差些的学生,我就采取“牵手帮扶”的方法,并且只要求他们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把生活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记下来,内容不空洞,语句通顺,能让人看懂就可以了。这样放缓了习作的坡度,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果实,使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乐于写作。

而对于那些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我就大胆放手让他们自由表达,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题材新颖,构思独特,语言活泼,力求精益求精,每次习作都有新的进步。

三、总结

在随笔化作文的教学中,我始终是按照:激发兴趣——培养情感——日积月累——养成习惯——掌握方法——自主发展——多种评价——符合规范,这样的线路一路走下来的。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不仅印证了叶圣陶老先生的期盼,也积累了些实战的经验和方法。“随笔化作文”正在深刻的改变着作文教学的走向,从而使得师生们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生活与人生,让文学之花自由绽放。随笔化作文作为写作园地的一朵奇葩,正在熠熠生辉,大放华彩。

【参考文献】

【1】叶至善.叶圣陶答教师100封信【M】

【2】孟玉华.随笔化作文,让写作宁静而从容的前行【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04)

【3】楚相君.如何使学生爱作文【J】.吉林教育,2005(03)

上一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安全预案下一篇:夏游玉龙雪山-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