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党员带动脱贫攻坚

2024-05-29

村党员带动脱贫攻坚(精选7篇)

村党员带动脱贫攻坚 第1篇

**镇**村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村党支部

**村民委员会

(2019年5月)

在省纪委监委帮扶以来,**村党支部抢抓脱贫攻坚政策机遇,突出党建引领,载体助力,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将相关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共371户1418人,除报名黄花滩移民区和长期外出外,实际留居291户115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5户1046人,2014年至2018年累计减贫174户796人,目前尚有未脱贫人口71户260人。贫困发生率18.34%。全村共有耕地3869亩,人均2.76亩。按照要求,共制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巩固提升计划)140份,其中,未脱贫户精准脱贫计划130份,已脱贫户巩固提升计划10份。

二、工作进展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17年8月省纪委监委帮扶以来,**村立足古丝绸之路古驿站的历史实际,结合村民发展意愿,确定“富民产业+观光农业+特色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思路。编制完成《古浪县**镇总体规划(2018-2035年)》、“古驿站文化主题公园”和“古驿站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深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2018年争取实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26个,其中,新农村路网建设、镇卫生院建设等15个项目已完工。教育资源整合、丝路驿站主题公园等11个项目正在实施,通过招商引资建成榨油坊、酿醋坊、酿酒坊、手工挂面坊为主的“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劳动力就近务工和技能培训。

(二)产业发展方面。深入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1900亩。确定以“党支部+合作社+企业(能人)+农户”模式,在党支部示范引领下,成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将整理出的高标准农田,以土地入股形式,由集体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统一经营管理,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群众在获得保底收入的同时,享有经营红利和务工收入。目前,专业合作社吸纳群众309户,2018年成功种植黄芪、原种马铃薯、藜麦、西芹、莴笋等特色农产品,2019年全村结合发展实际,计划发展“花海经济+”,目前正在规划种植。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能人+贫困户”的模式发展集体经济,建成集体养鸡场1处,2019年养殖土鸡4000只。大力发展农家休闲旅游,规划建设乡村高标准特色“农家乐”、乡村旅馆15家。将省委组织部下拨31万元特殊党费注入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兴盛种羊繁育有限责任公司,村集体每年收益入注资金的10%;建成500KW光伏扶贫电站,已实现利润17万元,计划通过公益岗形式带动扶持贫困户增收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从0到20万元的重大突破,为2019年全村脱贫摘帽打下坚实基础。

(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设立52个公益岗并划分责任区,开展全域无垃圾卫生整治工作,全面清理建筑垃圾、土堆杂草、河道杂物;拆除露天早厕、私搭乱建、广告牌等;整治垃圾乱扔乱放,整治污水乱排乱倒,整治“三线”(电力、电视、通信线)乱搭乱接。同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通过“红黑榜”评选工作,进一步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扎实推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8年制定《建文明家庭、做文明村民活动实施方案》,评选出“五星级”文明家庭13户,“四星级”文明家庭19户,“三星级”文明家庭3户和文明村民17人,及时进行表彰和宣传,发放“文明股”分红。不断完善红白理事会制度和村规民约,助推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2019年研究制定《**村文明新风(巾帼家美)积分综合评价方案》,对全村群众遵守和执行“村规民约”情况进行量化打分,设置“文明新风(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放置省妇联和村集体用专项经费购置的生活用品,并对应商品价格设置相应积分,群众使用积分便可兑换生活用品,从生活细节引导群众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摒弃“等靠要”观念,树立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村文明新风。设立“**村脱贫攻坚百姓大讲堂”,通过村上集中讲、入户分散讲和微信平台时时讲,全方位、不间断、多角度向群众宣讲政策技术,不断激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2018年涌现出14户农户主动提交脱贫申请书。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目前,**村尚有贫困人口71户260人,部分家庭由于疾病、残疾、孩子上学、婚嫁等原因致贫,部分群众对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高,导致缺乏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如期实现整体脱贫,任务非常艰巨。二是富民产业培育滞后。全村尚未培育形成特色品牌优势产业,特别是留居群众产业培育滞后,大部分群众经济收入还是以传统的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经济效益差、收入不稳定,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和贫瘠耕地取得。三是群众文化素质低观念落后。大部分贫困群众文化程度偏底,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为落后,一定程度上存在“等、靠、要”思想,思变、图新、寻求突破的新风尚还没有全面形成。

下一步,**村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组织建设,以党建统领助推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力争年底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发展“花海经济+”和设施养殖为主的特色富民产业,全面建成观光农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旅游乡村;进一步加强扶贫与扶志、扶智齐头并进,彻底改变群众陈旧观念,树立新时代下新乡风,力争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村党员带动脱贫攻坚 第2篇

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府办驻崖坑村帮扶干部共同努力下,崖坑村紧紧围绕“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核心目标,狠抓“三率一度”、“产业就业”,突出生产发展、生态优美、生活和谐工作主题,加快建设幸福崖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崖坑村位于黄埠镇北部7公处,辖区面积7.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0亩,山地面积9593亩,7个小组300户1135人,村两委干部3人,28名党员,3个党小组。按照七步法的要求,对照“七个不准”“四个从严”进行精准识别,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83人。全村因缺技术20户76人,占贫困人口的42%;缺劳力8户38人,占贫困人口的21%;因残12户36人,占贫困人口的19%;因病6户20人,占贫困人口的11%;其余因缺资金等3户13人,占7%。低保户31户73人,分散供养五保户3户,其中贫困户26户68人,占总数的93.2%,非贫困户5户5人。截止2018年底,崖坑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83人降至10人,2018年底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8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一)贫困户脱贫情况

1.已脱贫情况。通过实施十大扶贫政策,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按照精准退出程序,截止2018年底,45户173人实现脱贫,贫困综合发生率为0.88%。分看,201522户91人实现脱贫,2016年5户13人实现脱贫,2017年5户20人实现脱贫,2018年13户49人实现脱贫。

2.未脱贫情况。截止2018年底,全村有贫困人口4户10人因贫困程度深,劳动力严重不足或完全不具备劳动力的纯兜底户,将于2019、2020年相继脱贫。

(二)贫困村摘帽退出情况

崖坑村贫困村九大退出指标体系均全部达标。

1.贫困发生率。2018年贫困发生率为0.88%,低于2%,比2015年的16%,降低了15.2%。

2.交通方面。全村7个小组均完成一条3-3.5米以上通组水泥硬化公路,95%的村民修通入户路、入户便道。

3.饮水方面。吃水有保障,用水方式主要有山泉水、井水,水质均达标,不存在饮水安全隐患。2018年,全村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

4.住房方面。实现100%农户住房安全。对居住在土坯房的7户贫困户、非贫困户住房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达到安全标准。

5.用电方面。户户通生活用电,并实现安全用电。

6.通讯方面。村委会所在地已通宽带网络;农户能收看到网络电视。

7.环境建设方面。7个25户以上自然村均有保洁员,全村共配备保洁员22名(含扶贫专岗);7个自然村均有垃圾集中收集点,垃圾收、运、处正常运转;95%以上农户享有无害化卫生厕所。

8.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建成村卫生计生室文化活动中心,总面积75平方米;9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广场和小舞台。

9.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67093.44元,来源于光伏发电站(15千瓦),受益17093.44元,龙头蔬菜基地分红5万。

二、主要工作措施

按照上户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对本村49户贫困户因户施策、精准帮扶。

1、落实产业扶贫政策。2017年全村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贫困户有27户,共计养殖家禽852羽、养牛10头、养蜂37箱、养鱼4亩、油茶2亩、蔬菜种植4亩、水稻35亩,共发放产业奖补资金58695元;2018年全村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贫困户共有18户共计养殖家禽500羽,养牛1头,养蜂10箱,养鱼1亩,特色药材种植2.5亩,蔬菜瓜果种植4亩,油茶低改5亩,共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6400元。刘青蔬菜基地链接贫困户10户,每年带来租金收益17500元,提供贫困户就业1人;强旺油茶基地链接贫困户15户,每年带来收益45000元。

2、落实就业扶贫政策。我村有19户20人在生态扶贫专岗就业;2017年有37人享受务工交通补贴,享受金额16900元;2018年有39人享受务工交通补贴15900元,进行普惠性培训40人,92人次。

3、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无辍学情况,我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都有保障,教育部门开展教育扶贫工程,免收教辅资料费、平安保险费、作业本和一套校服费用,我村共有贫困学生43人,18人享有教育扶贫,其中学前教育补助(8人)、义务教育寄宿生补助(4人)、高中减免学杂费用(2人,1人贫困户)、雨露计划(5人)等政策。

4、电力扶贫。为本村49户贫困户每月减免电费10度,共计5880元。

5、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对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政策,政府代缴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人身意外险,2017年我村有13人享受健康扶贫,报销比例均在90%以上,贫困户自费比例控制在10%以内,2018年贫困户住院报销44人次,报销比例均超过90%。另150平方米卫生室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并配有村家庭签约医生李鹏英、曾凡铕为贫困户提供健康咨询和免费体检。

6、落实安居扶贫。我村2016年建设保障性住房1套,2016年已入住。2017年建设保障性住房1套(已入住),贫困户唯一住房为土坯房的“九改”5户,砖混房“七改”37户,非贫困户唯一住房为土坯房的“九改”2户,砖混房改水17户,改厕30户。截止目前,安全住房问题已全面解决。

7、落实兜底扶贫。2017年享受低保35户69人,其中属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户29户62人,建档立卡扶贫户的低保人数占低保总人数的90%。2018年享受低保31户73人,其中属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户26户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人数占低保总人数的93.1%。

三、项目实施情况

1、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一是卫生室正在扩建,投入项目资金20万元,建筑面积150平方,配有“签约医生”1名;二是投入17.3万元打造全村文化活动场所及附属设施,共计1921平米。

2、交通道路。2017年投入82.6万元对坑尾、安子、岗孜、狮姑坪、李屋、余屋通组路进行了硬化。目前村内主干道全面完成了道路硬化,入户路基本完成。

3、环境卫生。该村2016年1月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共拆除危(旧)土坯房17000余平方米,定期组织八员三工对全村的路道、河道、大屋场杂草进行清除,同时要求八员三工分路段负责,确保全村环境干净整洁。

4、村庄环境整治。2018年共计9个新农村建设点和1个基础项目,共计270万元,目前项目已基本实施完成,正在验收结算。

四、驻村工作队及结对帮扶情况

我们驻村工作队黄埠镇人民政府派出,于2017年11月开始驻村的,按市、县、镇要求,每月除双休日外,吃住全部在村,每月在村20天以上。工作队认真学习有关扶贫政策、工作手册、有关文件,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特别是“十九大”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宣传,争取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走访贫困户,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协助村委会宣传和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解决矛盾纠纷;协助配合村委会做好秀美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积极参与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建设,与村委会打成一片,努力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崖坑村

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了美化、绿化、亮化,村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的扶贫政策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道德水准明显提升,同时通过扶贫,帮助提高村级便民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做到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继续做好后续帮扶工作,防止返贫问题。

2、加大对未脱贫户的帮扶和政策倾斜力度,因户施策,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使他们尽快脱贫。

3、积极向上争资争项,进一步完善交通水利设施和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

4、继续做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工作,立足本村实际,结合本次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农业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贫困户的家庭收入。

5、进一步加强村庄环境整治,规范村八员三工管理,并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督促其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全面达到“五净一规范”要求。

6、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完善村规民约、选树道德典型,弘扬新风尚。

崖坑村委会

村党员带动脱贫攻坚 第3篇

1 大坪溪村基本情况

大坪溪村位于花萼山北麓,西与梨树乡相连,南与曹家乡相接,海拔750~1 650 m,距离万源市城区57 km,是万源市极为偏远村之一。全村幅员面积为17 km2,有耕地170.67hm2,林地1 400 hm2,辖6 个村民小组215 户881 人,其中精准贫困户62 户214 人。2015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4 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 335 元。主导产业为玉米、洋芋、红苕、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蔬菜种植为辅;自家养的猪、鸡、羊以自给自足为主。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大坪溪村有富余劳动力150 人,长期外出务工,务工收入成为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少数富余的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补充。

2 导致贫困的原因

2.1 交通不便

大坪溪村距庙坡乡集镇较远,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交通难”导致农民种植成本增加,销售途径不畅,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参与市场销售积极性不高,农民增收难。

2.2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该村可耕土地面积严重不足,缺粮问题比较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耕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70%。该村山多田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山坪塘、蓄水池因无资金维修,不能正常运转或带病运行,防涝抗旱能力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

2.3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落后

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红苕等传统农业为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生产方式大多仍是小规模经营,过度分散经营的农户、过度零散的土地、过度分散的产品,加上日益老龄化的农业从业人员、日益老化的农田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传统农业技术,不符合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2.4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

该村还没有一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上缺乏科技支撑,留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3 产业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该村生态气候条件,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筛选确定主导产业。二是坚持生态优先原则[1]。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注重发展循环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三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指导,面向市场,充分预见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发展[2]。四是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技术服务等途经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既要在短期内保证农民收入能迅速增加,增强农民致富信心,彰显帮扶效果,又要通过帮扶活动,给当地农民留下一个能长期持续增收的产业。

4 发展思路及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围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坚持一业为主,多业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总体发展思路,完善产业投入机制,创新产业开发手段和方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培育壮大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高山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中药材、蜜蜂养殖两大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布局更趋合理、特色更加鲜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真正达到产业兴旺、群众富裕的目的。力争到2018 年,全村实现“五个一”的产业发展目标:即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 中药材、 经果林种植66.67 hm2, 蜜蜂养殖100 桶,建立专合社1 个,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村人均可增加收入5 000 元以上,达到全乡平均水平,实现与全乡、全市同步达小康的目标。

5 规划建设内容

5.1 发展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

该村海拔750~1 650 m,植被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无工业大气污染,适宜发展优质马铃薯。按照集中成片、规模发展的原则,与万源市萼山薯类种业开发有限公司、万源市华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在第1、2、5、6 村民小组实行订单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66.67 hm2,配套建设沟渠池路等基础设施;实行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推行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生产技术;统一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年产脱毒马铃薯种薯1 750 t,产值350 万元。

5.2 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

大力发展高山生态蔬菜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依靠科技增效益。利用全村海拔900 m以上,远离工业企业污染,拥有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养分积累集中,蔬菜品质优秀的高山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放心蔬菜。在第4 村、第5 村民小组建立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围绕和挖掘当地特色的瓜儿萝卜,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立6.67 hm2的高山蔬菜基地,带动新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年产值150 万元。

5.3 中药材、经果林种植66.67 hm2

充分利用该村现有的中药材和经果林基础,利用退耕还林的土地,按照“稳定面积,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抓好第2 村、第5 村民小组厚朴、黄柏等中药材及核桃丰产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实现年产值500 万元以上。

5.4 发展适度规模蜜蜂养殖100 桶

利用农户现在的养殖蜜蜂习惯,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适度规模蜜蜂养殖,在第1 村、第5村民小组推广中蜂活框养殖技术,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养殖户实现规模养殖,通过建立合作社等方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业品质,建设100 桶的蜜蜂养殖规模,实现年产值20 万元。

5.5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立足该村自然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品牌创建为核心,以助农增收为目标,强化社企联合,促进合作共赢;强化龙头带动,推进产业发展;强化品牌培育,提升社会影响[3]。在“自愿互利”基础上,采取资本联合、技物联合、销售联合等方式,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在第4 村、第5 村民小组设立高山蔬菜种植、蜜蜂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第3 村、第4 村、第5 村民小组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合作社通过在该村建立基地,示范辐射带动全村农民进行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合作社加强农产品收购、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开拓,初步形成“市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确保农民种植的产品销售顺畅。

6 保障措施

6.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成立以村第一书记和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其余村社干部为成员的大坪溪村扶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实施。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查检查,促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6.2 强化宣传引导,调动农民积极性

通过广播、标语、宣传栏、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扶贫攻坚的目的意义,充分激发出社会大众激情,特别是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激情,调动起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产业扶贫中来。

6.3 加强项目整合,拓宽投入渠道

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科学整合涉农资金;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投入上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采取以奖代补、建后再补等方式,引导鼓励农民筹资投入;采取村企共建、部门帮扶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共建。

6.4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使产业规模化经营;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合组织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

6.5 加大技术培训

“扶人必先扶智,脱贫必先脱盲”。大力开展农民实用科技技能培训,要根据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当地村社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农民自身的致富本领,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 “功能,才能最终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参考文献

[1]杜飞进.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19.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7-22.

村党员带动脱贫攻坚 第4篇

2016年5月14日,怒江州脱贫攻坚旅游建设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会议为大峡谷吹进焕发生机的春风,省委副书记、省长陈豪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由省政府资政刘平亲自主持。据悉,省政府印发一个州市的旅游专项规划并由主要领导亲自布置启动,这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迎来天时地利人和“大机遇”

以前提到怒江,总离不开“偏”“远”“穷”等关键词,山高坡陡,峡谷纵横、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交通设施,长期严重地制约着怒江的发展。

去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亲切会见了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希望独龙族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

2月24日,随着李纪恒书记、陈豪省长一声令下,怒江机场进场路开工,“怒江大峡谷”各族群众的“通航梦”触手可及;几个月前开工的保泸高速正在全力掘进,怒江国家公园正抓紧申报,省机场集团、省建工集团等大公司、大企业参与到怒江旅游开发建设,这都标志着怒江旅游即将翻开崭新的篇章。

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去年12月召开的怒江脱贫攻坚汇报会上,动情地提出“抓紧谋划怒江旅游开发,实现大峡谷从大难题变成旅游大产业大动力,让怒江群众更多地从旅游产业中脱贫致富”的要求,为怒江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议上,李纪恒进一步就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开拓旅游扶贫新空间、抓好怒江旅游脱贫示范等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怒江旅游脱贫攻坚启动会上,陈豪省长明确要求,要以《怒江州脱贫攻坚旅游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为切入点,科学谋划怒江旅游开发,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全面推动怒江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新成效。通过努力,要把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独龙江国家公园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把怒江建设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谋划旅游带动脱贫攻坚“大发展”

和所有深度贫困的地区一样,怒江州面临着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脆弱、环境破坏严重的现实。同时,由于地处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核心区,怒江州还肩负着保护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任。

启动会上,陈豪阐述了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作出怒江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战略决策的原因。他说,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是云南省的亮丽名片、宝贵财富,也是不可替代的后发优势。在发展怒江旅游产业时,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牢记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怒江山高谷深,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稀少,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常规的扶贫方式难以发挥作用。省委、省政府经过慎重考虑、反复研究、科学论证,认为旅游业综合带动作用强,是怒江产业发展中最具特色、最富潜力、最有活力的优势产业,可以作为实施怒江脱贫攻坚的主要方向和首位产业加快发展。

怒江州委书记童志云表示,此次会议,既是怒江旅游脱贫攻坚的动员会,也是怒江旅游开发的启动会。下一步要认真领会陈省长讲话精神,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抓好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打造精品化、特色化、高端化旅游品牌,使怒江旅游成为云南旅游新名片。

实现怒江旅游脱贫示范“大跨越”

如今,《怒江州脱贫攻坚旅游建设发展规划》更是描绘了怒江以旅游业为主的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

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方式,《规划》确定怒江旅游建设发展布局为“一城一极两园五区两带”。“一城”即着力建设泸水旅游特色城市,使之成为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的门户旅游区;“一极”即重点培育兰坪县旅游增长极,使之成为澜沧江旅游带的门户旅游区及带动怒江旅游连接大理、丽江的重要节点;“两园”即着力建设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和独龙江国家公园,使之成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典型试验区;“五区”即重点建设丙中洛旅游区、老姆登-知子罗旅游区、罗古箐—大羊场旅游区、石月亮—亚坪旅游区和片马旅游区。“两带”即积极培育怒江大峡谷旅游带和澜沧江旅游带。

按照“3年初见成效、5年大见成效、10年建成品牌”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怒江大峡谷国家公园、独龙江国家公园打造成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把怒江建设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游客人均消费1800元以上,旅游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4.5万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超过10万人。

云南省政府资政刘平说,省委、省政府对怒江发展高度重视和深情关怀,就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和新举措,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怒江旅游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确定了目标、明确了思路。省直有关部门、怒江州各级党委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部署,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帮扶措施,确定时间表、路线图,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为确保怒江州到2020年实现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作为牵头部门的云南省旅发委党组书记、主任余繁表示,为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发展怒江旅游,带动旅游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省旅发委将通过进一步明确旅游项目开发时序、明确投资主体和启动开发项目、强化规划衔接、加大统筹推进力度等措施,加大旅游产业带动脱贫攻坚,力争到“十三五”末,建设完成包括一个旅游特色城市、二个国家公园、五大景区、一批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等旅游重点项目,完成规划投资总额500亿元的50%以上。

今天,“怒江旅游产业脱贫攻坚”的雄壮乐章已经奏响第一个音符,这首春天的欢歌以绿色发展为主旋律,为“七彩云南”的旅游跨越式发展必将注入新活力。我们相信“天境怒江”将在省委、省政府强有力的高位推动下,成为云南旅游发展中的后发力量,成为“七彩云南”旅游新亮点、新品牌。

村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第5篇

—、村情概况

三潭村位于二龙乡北部,村部距乡政府12公里,全村面积约43平方公里,耕地 720 亩,有 14 个自然村,14 个村民小组。位置偏僻、资源缺乏、山多地少、交通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

村主要产业是食用菌种植、牛羊养殖。村两委班子健全,党员共 34 人,帮扶单位是镇平县医药公司,脱贫责任组长是王亚宁(二龙乡纪委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是王晓斌(镇平县医药公司质管科科长)。

三潭村共 381 户,1784 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89 户 344 人。截至 2019 年底,全村已脱贫 87 户 341 人,其中 2016 年脱贫 11 户 40 人。2017 年脱贫 13 户 59 人。2018 年脱贫 60 户 235 人。2019 年 3 户 7 人。目前,未脱贫 2 户 3 人。2019 年底贫困发生率为 0.168%。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我村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五条途径”的要求,坚持因户施策、一户多策,坚持保障与增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坚持开发式和保障性扶贫并重。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更加注重脱贫质量的提高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的激发,在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提升脱贫质量上,先后实施了到户增收养殖业、种植业补贴 86 户 51.5万元、光伏发电扶贫 89 户 35.7万元、公益性岗位 53 人,月工资 710 元、600 元不等。金融扶贫带动 84 户,共发放补助25.2万元。危房改造60户211人,易地搬迁11户52人。劳动力转移就业64人。实施“七改一增”的共有 80 户。通过各种帮扶措施,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改善了贫困户居住条件,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

三潭村有 1 条通村公路实现硬化,目前二龙乡政府至三潭村委道路已全部是水泥路,14 个村民组全部通水泥路。镇平县城至三潭村通客运班车,一天三班趟,通迖村里学校、村委会,能够满足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求。全村农用饮水符合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要求。人畜用水安全,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 20 分钟,三潭村全村通动力电率达到 100%,户户通电率迖到 100%。

基本公共服务

目前全村广播电视通过无线、有线、卫星三种技术全覆盖。三潭村目前有一个文化活动室、1 个文体广场、两个宣传栏。三潭村卫生室房屋建筑面积 80平方米,村卫生室设有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配备有两名合格乡村医生。三潭村实现宽带通迗,有能力为农村家庭提供 50 兆以上的宽带接入。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一方面村责任组及帮扶人通过电话形式,向贫困户宣传防疫事项及家庭人员健康情况,另一方面,组织公益岗位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在村卡口值班、巡逻。在疫情形式好转时,立即通过电话等方式,向每户贫困户逐户了解生产、务工情况,在不接触外人的情况下发展生产,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积极协调外出务工证明等。截至目前,所有贫困户家庭人员种植香菇,养殖牛羊,加工玉器,外出务工等,均恢复到年前水平。

村集体经济:三潭村通过光伏发电年分红 35.7 万元,上级财政拨付 3 万元左右,其他社会捐赠 1 万元左右。

三、工作打算

在乡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和指导下,三潭村确立了脱

贫攻坚的四大支柱产业,即香菇及中药材种植、旅游开发、畜牧养殖、玉器加工。

依靠山区自然条件,按照“绿色、生态、高效、环保”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以现有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为基础,以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为抓手,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大力发展香菇和中药材种植,把三潭村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香菇和中药材产业带,增加贫困户收入。

借助瑞贝卡集团开发北顶景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引导三潭村民发展“农家乐”,参与到旅游开发、旅游服务中,通过安置工作岗位,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增加村民人均收入。

引导弱劳动力或劳动力较少的农户发展牛、羊、柴鸡养殖,确保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收益。

**村脱贫攻坚工作规划 第6篇

**村位于**镇西部,北邻**村、南至山界**村、东至**村、西与**村接壤。地形地貌为丘陵山区,山多地少,全村耕地面积829亩,其中水田590亩,旱土239亩,山林面积670亩。全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320户,1386人,其中共产党员34人,预备党员2名。**村201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扶贫村,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6户,共244人。结合**村实际情况制定2014——2020年脱贫攻坚规划。

一、目标任务:到2019年实现脱贫摘帽。

1、围绕贫困人口脱贫的“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及贫困村

退出的“一个确保、两个完善”等指标,做实做精,夯实基础工作;

2、抓党建、促脱贫,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

3、做到“三个落实”,加强政策宣传、积极化解涉贫信访舆情、落实问题整改、推进项目建设、提升村容村貌等,确保总体上实现“三率一度”达标,**村摘帽退出。

二、工作规划

1、完成8、9组4.5米宽公路硬化和4组水圳硬化。

2、完成**村老村部维修和简易厕所修建,改善村部脏乱差环境现状。

3、完成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扩建工程,已于2月9日动工,预计6月底竣工。

4、完成(100KW)光伏发电站建设,力争2018年9月30日前并网发电。

5、完成1至7组公路硬化1.4公里,计划30万每公里发包,招标公告已起草好。

6、完成4组通达、通畅工程400米。

7、完成全村自来水工程,力争各家各户年底喝上自来水。

8、完成1—9组2.8公里通达工程。

9、围绕实现脱贫摘帽,完善好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伏发电站维护管理提高村集体经济收益。

10、完成5——9组2500米40*40水圳硬化。

11、完成1——3组700米40*60水圳硬化。

12、完成5组至9组800米通达工程。

13、完成铁炉冲大坝维修,改善农田灌溉系统。

14、完成砚资公路——铁炉冲水库500米通达工程。

三、保障措施

1、坚决深入贯彻***精准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切实把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压到实处。

2、坚决落实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将**村作为县畜牧水产局二级机构进行严格管理,将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

3、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大力发展扶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带动贫困群众学习养殖技术,走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之路。

4、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要沉下去、深下去,与村民同吃同住,以村为家,把贫困户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用心帮扶、用情帮困、用力解难,共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5、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两委”班子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打造一支永不撤队扶贫的工作队。

6、利用好村支书成立的废品回收站平台,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其他村民闲散劳动力回收废品提高收入。

7、发挥好巨龙农机服务合作社引领作用,为村民提供机耕服务和推广先进种植技术,降低村民劳动强度和种植成本,进而提高村民收益。

8、利用好天福鸿鑫生态种养场就业示范基地,在家门口解决贫困劳力务工难题。

畜牧水产局驻村帮扶工作队

**镇**村村委会

村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第7篇

【1】村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根据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市政协负责凌源市四官营子镇大老爷庙村驻村帮扶任务,时间为期三年。为更好地完成帮扶任务,机关党委分期分批地安排政协机关干部到定点扶贫村工作。在四官营子镇和大老爷庙村的协调下,租用一户当地村民的房子作为驻村干部宿舍,从9月22日正式驻村,至今年11月末,我们驻村工作队实际驻村时间达165天,全体队员精诚团结、扎实工作,严格执行政协制定的各项工作纪律,勤俭节约、高效务实,较好地完成了第一阶段驻村帮扶工作任务。完成了调查摸底工作,制定了三年帮扶规划,充分利用政协组织优势,发挥个人潜能,积极争取协调资金,截至目前,共争取项目资金50.3万元,体育健身器材一套(14件),价值约5万元。实施工程项目4个,开工建设1个,另3个项目在做开工准备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

市政协高度重视驻村扶贫工作,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当作重要任务来完成。一是大力宣传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把扶贫工作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紧密结合,把扶贫村打造成政协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联系点,机关干部的教育基地,政协委员发挥作用的舞台。二是在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

作人员上下功夫,超规格安排实职副县级领导干部任扶贫村第一书记,为完成扶贫帮困工作提供了人力保障。三是为驻村工作队配备一台专车,购置日常生活用品和用具,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二、围绕帮扶任务,扎实做好调查摸底。

围绕驻村工作队的职责任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大老爷庙村基本情况、存在问题、等展开调查摸底。利用20天的时间,通过下棚入户,走访部分村民,多次与四官营子镇主要领导和大老爷庙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深度交流沟通,10月10日召开了党小组长和村民组长会议,听取了村干部和党小组长、村民组长对老爷庙村今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基本摸清大老爷庙村人口情况、土地情况、设施农业大棚发展情况、养殖业发展情况、村两委班子人员构成情况、党组织建设情况、村债权债务情况、村部建设情况、困难群体情况、村村通自来水情况、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养老保险(新农保)情况。在摸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又多次组织召开支委会和村干部会议,分析研究致贫致困的原因,提出下一步帮扶建议,形成了调研报告,为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三、研究发展思路,制定帮扶规划。

(一)、认真谋划发展思路。经过反复研究讨论,一致认为:要想早日实现脱贫致富,一是村必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恢复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二是多措并举增加贫困户收入,力争达到家家都有致富项目。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结合当地实际确立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致富同时迈进的发展思路。

1、在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成立以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当地蔬菜大棚产业所需器材设备,建一个综合加工厂,主要以加工棚用棉被为主,附带其它一些大棚用品,争取达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万元以上标准。

2、在推动农民致富方面,依托当地蔬菜大棚产业基地优势,加大旧棚升级改造扶持力度,鼓励村民扩大新棚建设面积,在大棚提质增效方面下功夫,向阳光要效益,向科技要效益,加快带动村民致富。发展养殖畜牧业,以养羊为重点突破口,帮助协调贷款资金,鼓励农民增加新的致富门路。

(二)、科学制定帮扶规划。

我们遵照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以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标,突出项目建设,科学合理地制定帮扶规划,力争在三年内当地人均收入达到1万1千元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规划突出项目建设。规划设计了村部建设、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道路硬化3段(4.5公里)、修建防洪堤坝一处、打2眼百米以上抗旱深水井、大田土壤改造、村内主要道路亮化工程等10个项目。

2、规划注重全面均衡发展。从抓好班子带队伍入手,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帮助培养一批后备干部和新生力量,保障老爷庙村发展有持持续动力和后劲。

在扶植村产业发展方面,一是抓好设施农业发展,在大棚提质增

效方面下功夫,实现设施的持续稳定生产和提质增效。二是促进养殖畜牧业发展,帮助村民提高发展养殖畜牧业的技术水平。三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村办加工企业。

在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修建村部,改善办公条件。二是修建文化广场,满足村民的文化娱乐需求。三是帮助解决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村组内主干路实现水泥混凝土硬化。四是修建一段防洪堤坝。

在帮助困难群体方面,针对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特困户,同镇领导、村干部一起同心协力,对一些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和项目支持,帮助他们实现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现状。

四、争取资金和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20XX年以来,驻村工作队在市政协领导的帮助指导下,发挥政协组织优势,充分挖掘个人潜能,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和物资,截至目前,共争取项目资金50.3万元,体育健身器材(14件)一套,价值约5万元。实施工程项目4个,开工建设1个,另3个项目在做开工准备工作。

1、村部建设项目进展情况。今年初,根据凌源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村部建设要按照“七站一室”不低于233平方米的标准实施。市政协领导在市委组织部争取到10万元组织经费,仅靠这点钱建村部无法完成任务。村党支部经过多次反复研究,最终采取了吸引民间资金参与村部建设的方案,村部设计为两层带地下室共计699平方米,一层和地下室由当地村民白雪年出资建,使用权30年,且每年向村委会交2000元租金,产权归村委会所有。白雪年用一层和地下室建

厂经营,雇佣当地农民工50人,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又帮助农民提高收入,可谓是两全其美、互惠互利。村委会出资建第2层加楼梯共计285平米,按每平米1200元计算,需资金342000元,经多方努力,四官营子镇给10万元建设经费,凌源市组织部给8万,资金缺口62000元,所用资金全部由白雪年垫付。目前,该工程已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10月份市政协出资1、3万元为村部会议室配备了桌椅、书橱、液晶电视,使其会议室达到了标准。

2、村内道路硬化项目进展情况。大老爷庙村片多面广,全村由7个自然屯组成,间隔跨度较大,街道弯曲狭窄,村民出行路和大田作业路都是泥土路,我们采取了分期、分段硬化泥土路的方法,规划设计了连接大庙组和小庙组之间泥土路硬化项目。村委会组织路基筹资筹劳,驻村工作队多次往返市县两级财政部门,积极争取“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最后争取到1.12公里奖补资金23.3万元。该项目现已实施完成。

3、修建防洪堤坝项目进展情况。大庙组南大渠防洪坝为河滩地改造时修筑的泥土坝,经多年雨水冲刷后成为险工险段,直接威胁近300亩农田,规划用石头水泥砌成防洪堤坝200延长米。驻村工作队在四官营子镇水利站的配合下,向凌源市水利局、财政局提出书面申请报告,又督促凌源市水利局、财政局向朝阳市水利局、财政局上报申请报告。经不懈努力争取到市水利农水资金15万元,资金指标已下达,待凌源市水利局勘验核准后,即可操作施工。

4、村民文化活动广场项目进展情况。由于村集体无任何土地,要想建文化广场,必须从村民手中征地,那样势必增加成本。经村委会研究讨论后,决定该工程与村部建设同步进行,在村部院子里按照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要求,建设文化活动广场,硬化路面并铺彩砖,安装体育健身器材,建成功能完备的服务村民、保障村民健身娱乐的场所。目前,该项目在做工程预算,需建设资金10万元,经与市财政有关部门协商后,可向凌源市财政局打报告申请。市体育局已安排体育健身器材一套,待广场硬化后即可安装使用。

五、雪中送炭,用“心”帮扶。

自去年9月22日正式驻村以来,政协领导带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为遭受火灾的村民王金华申请救助资金,送科技下乡,做到了村里的事就是我们政协机关的事,村民的事当做自己家的事来办,真正用“心”来帮扶,密切了干群关系,同时,也解决了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最后1公里问题。

1、送温暖、献爱心,慰问困难群体。春节前夕,政协领导带队深入到特困户家中走访慰问,分别为2户特困户送上1000元慰问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另为8户困难户送去1袋米、1袋面和1桶油,9月份工作队和村委班子一起通过走访,确定了48户贫困户,作为市政协党员干部的帮扶对子。最近市政协机关党委还组织职工为贫困村捐赠衣物200余件,让困难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

2、动真情、伸援手,救助受灾群众。3月13日,村民王金华家中发生火灾,所有财产全部烧光,王金华被严重烧伤住院,十分悲惨,老婆孩子暂时寄宿在亲戚家中。驻村工作队得知消息后马上与村干部研究具体帮扶措施,组织临时救助,并及时向政协领导汇报情况,并向市民政部门提出帮助请求。市民政局给予大力支持,3月23日下午即解决2万元救济款,工作队连夜送往王金华手中,当接过救济款时王金华泪如雨下,连说谢谢党,谢谢政府。

3、送知识、送文化,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针对当地农民普遍存在缺乏农业科技知识的现象,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组织市科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5月18日,科教文卫体委协调市科协,挑选了农业种植专家、畜牧养殖专家,携带蔬菜种植、花卉种植、畜牧养殖等专业科技图书600本,深入到大老爷庙村免费发放,专家面对面解答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农民学习科技知识的的热情空前高涨,600本图书一发而空。

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驻村干部形象。

1、制定严格的驻村工作纪律,树立良好的驻村干部形象。我们制了严格的驻村工作纪律:不准参与地方赌博、不准单独与年轻女性来往、不准到老百姓家吃喝、不准拿群众东西、不准单独到驻村地点、不准向群众借钱、不准大吃大喝、不准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在村内工作和平时在单位一样的作息时间,第一书记带头执行驻村工作纪律,自觉接受驻村队员和群众的监督,没有任何违反纪律的现象发生。

2、攻坚克南,坚守岗位,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我们克服了农村生活艰苦单调的不利因素,自己烧炕,自己做饭,发扬我党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坚守在扶贫工作第一线。我们克服了没有扶贫经验,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搞调研、做规划、跑项目,较好地打开了工作局面。驻村以来,往返朝阳100多次,行程2万多公里,安全无事故。

七、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有些调查研究工作有死角,有些工作还没做到位,需要下一步完善。

2、吃苦耐劳、扎根农村的思想意志有波动,有时有畏难情绪。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1、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步伐,在省扶贫资金到位后,即可实施畜牧养殖或其它生产项目,力争明年初见成效。

2、加大对项目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大对项目招标的管理力度,尽快成立以四官营子镇主要领导为组长,村干部和驻村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招标领导小组,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2】村脱贫攻坚工作总结201*

20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扶贫移民局的正确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

扶贫帮扶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驻村帮扶工作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走基层”活动紧密结合,引导干部真正下沉到村、扶持到户,扎实开展相关工作,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高度重视,思想统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于中共广安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广安市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广委发〔20XX〕13号),根据此文件和省委组织部关于干部驻村相关文件精神,庚即先后制发了《关于印发〈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方案〉的通知》(广组通〔20XX〕7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选派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管理考核的通知》(广组通〔20XX〕92号)、《关于印发〈广安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考核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广直委发〔20XX〕10号)和《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市委四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广直委发〔20XX〕17号)等文件。建立市级领导和市级部门驻村工作制度,我市38名市级领导、132个市级部门和区市县572家单位结对帮扶820个贫困村,近10000名干部职工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亲结对,全市每个贫困村实现1名联系领导、1个驻村工作组、1-3个帮扶单位、1名“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帮扶责任人的“五个一”包村包户全覆盖。今年8月,各部门(单位)准确把握省、市对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提出的新任

务、新要求,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作为我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三严三实”要求的重大实践,全市所有驻村干部全部按要求脱产到岗履职,在全市形成领导力量统筹、部门力量整合、干部力量集中的扶贫攻坚强大合力。

(二)立足民生,倾情帮扶。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坚持水、电、路、田、房“五位一体”同步攻坚,全力夯实贫困村基础条件。一是大力实施“安居工程”。就地解决和改建农户住房1122户,异地搬迁贫困农户466户;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山坪塘、蓄水池289口,新修和修引水灌溉68.18千米,新建垃圾处理房(池)200余个,自来水入户2105户;三是加强交通建设。今年新建、改建村级公路、便民路579.5公里;新建、改建桥梁32座;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四是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4.5万人次,增强了农民致富能力。五是实施教育扶贫,救助贫困学生65466名,有效解决农村上学难的问题。各级帮扶单位(部门)共为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1807.59万元。六是修建村级公共服务场所。修建维修村卫生室5个、村文化活动室13个、村级活动场所27处,有力改善了贫困村等村基础设施,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1.落实扶贫帮扶机制。建立完善定期走访、帮扶协调、长效管理等一系列扶贫帮扶机制制度。市县两级领导、机关干部参与帮扶的每个月至少定期走访两次帮扶贫困户,深入村、户,了解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搞好调查摸底,及时掌握贫困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帮扶需

求等,做好基础性服务工作。帮扶干部在全面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帮助贫困户认真分析贫困主要原因,理清扶贫帮扶工作思路,根据实际及时采取扶贫帮困措施,改变以往单一的阶段性或节日性捐助形式,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引导和帮助帮扶对象逐步提高生产自救能力。一是在思想上帮扶。与被帮扶的贫困户多次谈心交心,帮助他们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引导梳理勤劳致富观念。二是在生活上帮扶。帮扶责任人根据当地资源、自然条件、劳动力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重点解决“饮水难、读书难、住房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协助贫困户引进项目、发展产业,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协调、跟踪有关部门落实相关帮扶措施,联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帮扶。三是在培训上帮扶。帮扶责任人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加强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对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实施智力扶贫,主要推进其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熟悉掌握1-2门职业技能,为今后脱贫打好基础。四是在生产上帮扶。在贫困村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产业,更好地建立贫困户长效脱贫机制,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致富。五是在就业上帮扶。协助有就业意愿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与用人单位、企业的沟通联系,配合人社局为其提供劳务、就业信息,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2.落实产业项目精细规划。在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第一书记带领村级干部,按照先“差”后“好”、先难后易、先

远后近的原则,由所在乡镇、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扶贫对象,根据贫困原因和帮扶需求逐村逐户制定扶贫规划和脱贫计划,使建档立卡工作与各项扶贫政策相衔接,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相对应,做到了村村有规划、户户有计划,并发展壮大村级产业,以期实现贫困村如期全部脱。

3.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按照建设“五个好”村党组织要求,重点帮助联系村抓好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四项工作”,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各帮扶部门党组织通过与村党组织援建活动阵地、共过组织生活、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引导村级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协调帮助820个村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举办各级培训班1060期,培训各级干部群众23100人次。

4.密切干部群众联系。各联系单位和驻村干部把“双联”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作为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重要载体,把专题教育作为“双联”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有力保障,不断强化群众观念,组织广大联村联户干部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让人民群众在了解政策、提升技能中开阔眼界、脱贫致富,让干部和群众在结对帮扶、共促发展中密切关系、双向受益。全市干部职工和第一书记们深入农户家中,奔赴田间地头,感知百姓冷暖,共谋致富之策,收集村民反映民意11460条,化解矛盾纠纷9642起,帮办各类实事28226件次,解决各类急难事1749件,开展义诊15124人次,捐送棉衣、大米、面粉、食用油、书籍、化肥等折合资金

2654.8万元。各驻村干部在进村入户开展帮扶中,接地气、受教育、炼意志、提本领,真正使“双联”和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成为机关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造福人民群众的德政民心工程。

(三)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切实加强驻村帮扶下派干部的日常管理,市委、市政府将“双联”、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单项考核。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双联”办、市委农办、市扶贫移民局等单位认真履行职责,结合重点工作推进,采取“查、看、问、核”等方式重点督查。同时,注重发挥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职责,强化日常督导、跟踪问效。按照考核细则的要求,从“职责要求、吃住要求、走访要求、纪律要求”等方面对“第一书记”的管理和对驻村工作组及成员“工作职责、到村时间、帮扶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市所有下派干部都能做到沉下身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认亲戚、结对子,切实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宣传惠农政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当地产业发展,贫困户年均收入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XX年,我市驻村帮扶工作在全市单位(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但与省上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个别单位和联户干部对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重视不够,认识还不到位,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工作推进节奏慢,进

展不平衡,措施落实不到位,帮扶成效不够明显。二是跟踪服务不够到位。个别单位和干部对村情户情整体把握不够全面,制定的帮扶规划和方案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发展定位还不够准确,在产业跟踪服务上,缺乏长效性、连贯性、持续性。三是协调配合不够紧密。个别牵头单位作用发挥不明显,沟通、协调等制度落实不够有力,统筹协调不够,沟通衔接不及时,配合落实还不到位,缺乏整体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联村与联户不协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很抓扶贫帮扶工作管理薄弱环节,创新工作方法,理顺各方关系,推动驻村帮扶工作提档升级。

一是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增强工作合力。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多向贫困村倾斜,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难题。进一步明确派出部门是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管理服务的责任主体,对驻村工作组既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更要在政治上、生活中主动关心爱护,帮助解决资金投入、物资帮扶、项目信息等问题。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和帮带指导,着力提升驻村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帮扶干部的任职培训,采取组织观看电教片、邀请农村干部授课、组织帮扶干部交流讨论等方式,丰富帮扶干部农村工作技巧、涉农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基层情况、规律和特点,掌握基层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抓党建、保稳定、促发展的能力。建立帮带制度,引导乡镇党委选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熟悉派驻村情况的包村干部,带领帮扶干部开展工作,教授基层工作经

验。

上一篇:教师成长规划反思下一篇:策划服务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