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台台长李学莹专访

2024-05-26

广播台台长李学莹专访(精选3篇)

广播台台长李学莹专访 第1篇

广播台台长李学莹专访

记者:10新闻 沈阳

当你饥肠辘辘的走在路上赶着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当你在和朋友在校园里悠闲地散步的时候,当你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的时候,你是否留意过耳边响起的声音?校园广播其实已经不知不觉的融入到了学上的生活之中。

2011年6月8日,外面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就在这天,记者在E楼206也就是广播台的办公室对文正广播台的台长李雪莹进行了采访。虽然外面下着下雨,但是一点也不能影响到他们愉快而温暖的谈话。

记者对李雪莹的第一印象就是她像个邻家大姐姐,笑起来特别的阳光,虽然她应该算是记者的学姐,但是记者看见她就觉得非常亲切。然后记者与它的谈话就直接切入了正题。她首先回忆了三年来在文正广播台的点点滴滴。从大一进入广播台到现在,从大一时候什么都不懂,被学长学姐叫小莹子,到现在听学妹一口一个叫雪莹姐,她感觉自己真的是一比一个脚印的走过来的。人多的场合,她不太爱说话,更多的时候喜欢听别人说,因为总能从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再努力地完善自己。在台里工作到现在,不仅仅是学到了专业机器方面的只是,更多的是接触了更多的人,形形色色,那些都是跨越了你班级的,当然,有些人你喜欢,有些人你看不惯,但这正是大学这个小社会的魅力所在,你要学会与人相处,懂得与人相处,因此也结交了很多朋友,这应该是她大学时期最宝贵的收获。从她的回忆中,记者看出来李雪莹是一个非常健谈的人,而且她说话也十分有条理,一看就知道在她的大学三年里,她是真的成长了成熟。接下来记者问她以后是否会从事和广播台相关的工作?她笑了笑,低着头思考了一会,缓缓地说道她会从事和广播台有关的工作,因为刚开始进入广播台,也是因为自己对编辑的热爱,正是这份热爱,让她一步步的走到了今天,如果有机会将来她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这份爱好,在现代的社会中能找到一个让自己真正喜欢的并不容易。既然说到了以后的工作,就自然要聊聊关于毕业的事情了,记者刚提到毕业,我们就能从李雪莹身上看到她流露出的淡淡的感伤,她说不能忘记上了三年大学,每天走的路,吃的食堂,和室友打打闹闹,满满的都是回忆,都是不舍。毕业以后,她希望自己以后能考上务员,对于自己的专业,这也是她比较遗憾的,大学,没有认真把本专业的只是学好,所以,她想以后是不会去日子企业的。她希望以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公务员。从她的眼神里记者看到了她大学三年的快乐生活,也看到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目标,记者相信凭着她的努力,最后她一定可以得到她所想要的。

不知不觉,谈话也逐渐接近了尾声,李雪莹认为文正广播台是一个很好的不可或缺的平台,给全校师生提供信息和咨询,她希望广播台能树立一个服务的观念“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广播台以后的定位可以更高一点,不仅仅在提供信息方面,如果能够帮助社团,组织进行一点活动宣传之类会更好。记者了解到李雪莹明年就不再是文正广播台的台长了,但是她的离开并不代表她不再关心广播台,相

反在她离开后,她衷心的希望她的学弟学妹可以把文正广播台办的更好。李雪莹说到这里,话语都带着哽咽,记者不禁也有些动容,李雪莹是真的把广播台当成了家,把广播台的成员当成了自己的家人。总的来说李雪莹大学三年生活是成功的。她有了几个知心的朋友,她们志同道合,共同追逐着不同的喜好。她社团活动丰富,有别人看来多彩的组织领导经历。但是生活总是有着遗憾,李雪莹同样也有,她遗憾自己在追逐小梦想时忽略了身边的风景,当梦想破灭时才发现一直在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一直在身边自己只要稍加注意的就会收获的人和事,都被自己忽略了。

外面的天已经黑了,雨也已经停了,一个下午的专访也在记者和李雪莹的笑声中结束。李雪莹她是一个坚强的大三女孩,她看似瘦弱却扛起了文正广播台的责任,她不怕别人对她的恶语,但她在广播台被人轻视时会站出来与别人据理力争。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她值得学弟学妹们喊她一声雪莹姐,她是一个成功的广播台台长,她也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看着她远处渐渐消失的背影,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可以走的更远更好。

广播台台长李学莹专访 第2篇

张华立:湖南卫视这些年经常改版,这很正常,业内有些过度解读。有些改版是遵照国家政策的,有些是根据竞争做出的调整。湖南卫视2月1日开始的最新晚间编排,最大的调整是金鹰剧场,周日到周四调整到晚上8点,周五、周六依然是7点半,网友开玩笑说这是个“自带拐弯功能”的神奇编排;其次是推出730自制节目带,周日到周二是《变形计》、周三周四是新项目《噗通噗通的良心》。在整体年度编排上,推出“周末双子星”策略,周五周六晚上黄金档依然“天天”、“大本营”当家,紧随其后的是两个十点档大型季播节目。晚间编排整体加大了自制节目的规模,这个自制量蛮吓人,目前国内应该没有一个上星频道和公司还有这样的生产能力。而且这期间还要强调原创性,这给我们带来很大挑战。但是也只有挑战才会激发潜能。“不创新,毋宁死”“创新是个苦力活”,这是我跟团队经常讲的话。天天把眼睛盯着收视率是庸俗的,有时候闷头干自己的,干自己真正想要的,往往会结出奇葩果实。所以我很讨厌所谓“跟随”策略,这是创意行业的大忌。

《综艺报》:“空心化”是最近的行业热词。过去一年来很多热门节目、电视剧都是电视台定制、与社会公司合作。电视台空心化是未来趋势吗?如何防止电视台空心化?

张华立:我认为,什么“沦落”啊“空心化”啊等等都是伪命题。无论空心还是实心,能做出优秀作品的才是好“心”。从文化安全角度看,只要我们党牢牢掌握终审权,就不会有大问题。湖南广电目前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的事业企业改革,就是响应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号召,把湖南广电做得更实。

《综艺报》:有人说华语娱乐中心已从港台地区转移到湖南卫视,对此你怎么看?“华流”能够取代“韩流”吗?目前所欠“东风”是什么?

张华立:韩流让我们羞愧和警醒。韩流值得研究值得尊敬,但也不那么可怕。建议研究一下上世纪九十年代韩国流行文化的状态。不能因为湖南卫视有几档节目传播到了港台地区,就说什么转移了,这种说法轻薄了一点,我们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但我坚信“华流”时代会到来,而且还不能拿“韩流”来对标,理想还应该更远大一点。这需要文艺家们的努力,当然政府也应该多考虑前瞻性的政策,不能满足于问题管理。现在东风劲吹,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就是东风。

《综艺报》:版权输出、IP衍生品开发等,在湖南卫视的发展战略中居于何种地位?有哪些举措?

张华立:去年4月20号,焕斌台长宣布湖南卫视的IP全部给芒果TV独播的战略,我必须要歌颂一下这个正确的决定,这是把湖南广电带上一个新高度的重要举措。几年之后,有些人才会恍然大悟。

当然我们还是要继续做优秀的IP创造者。我们仍然坚持内容为本,以湖南卫视为龙头、地面媒体为支撑,树立全平台思维,在综艺、卡通、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产品形态上,加大创意和创新力度,合力打造“芒果出品”的内容领军品牌,形成丰富的IP资源优势,不断推动业态创新。今后3到5年,在巩固和提升既有优势品牌基础上,全台要打造2至3个全新现象级节目,确保每年有5至6档广告营收分别过10亿元的内容产品。同时也在积极形成产业体系新结构。按照“产品第一、部门第二”的要求,拓展媒体价值链,做到一个内容多个IP、一个IP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个产品,实现一次销售多个渠道、一次投入多次产出、一次产出多次增值,不断推动电视剧、电影、动漫、出版、手游、电商等业态持续升级,拓展多层次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

我可以预言,芒果TV很快就会超越湖南卫视。不相信的人可以跟我打一个小赌。

《综艺报》:湖南卫视正能量、有影响力的节目很多,但电视剧被诟病“雷剧”的也不少。作为受众年龄最年轻的卫视频道,是引导还是迎合观众品位?

张华立:湖南卫视坚持”新闻立台“、坚持”价值观立台“从来就不是一句口号。去年新闻作品《绝对忠诚》,结构性纪录片《变形计》,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常态周播节目《天天向上》等等,哪一个不把价值观放在头等重要位置?迎合是没有出息的,当然我们还要做更大的努力,以回应观众日益挑剔、日益丰富的需求。弱弱说一句,“迎合观众品位”这一说法是轻佻滴,千万不要以为观众品位低劣。归根结底,流行文化还是要经得起老百姓的检验。

《综艺报》:一线卫视只有你这位“越成长越青春”的老总监还在坚守,业内都说你“蛮拼的”,个中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待最近一段时间电视台经营管理人才出走事件?

张华立(湖南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总编辑、湖南卫视总监):你这一提醒,我还真干得久了一点。原因很简单,组织安排而已。从个人讲,我觉得湖南广电好多人能做好这份工作,天塌下来有台长顶着,地陷下去有马栏山那么多优秀团队去修补。卫视总监这活儿,好玩。所谓电视人才出走潮,爱玩概念的人概括为“电视台空心化”,好像电视台都要呼啦啦倒台了。没那么夸张,多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啊?这样才好,腾出些岗位来。如果要找一点批判性价值的话,出走本身当然是对我们某些陈旧体制机制的否定——他都懒得跟你讨论了,干脆拍屁股一走了之。

《综艺报》:你有离开目前平台体制外发展的考虑吗?假如可以有“客串”角色,你最想尝试的体制外职业是什么?

张华立:问题是没有人请我呀!如果选择“客串”,我愿意做穿过大半个中国的余秀华(诗人,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新一届副主席)。“我不适宜肝肠寸断,如果给你寄一本书,会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她现在好像还是进了体制,所以我这客串也不成立。

《综艺报》:电视台如何留住人才,有何建设性意见?

张华立:我记得我的一位老领导以前经常讲一句话:环境好了,风生水起;环境不好,草木不生。他讲的就是人才生态。创意人才的生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闭环,一个独一无二的闭环,从制片人、主持人、编导、到燈光、音频、字幕,每一个岗位都让你发挥到极致,你离开马栏山,可能就庸碌无为。这样的人才生态是理想状态,我不一定做得到圆满,但管理团队要有这样的姿态和努力,并让一线团队深切体认到。当然这得需要在体制机制、待遇、情感等方面做出系统性的努力。“留住人才”的说法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没有周公吐哺,哪来天下归心?在人才体制不完备的情况下,领导者就要在建设团队文化上多动些脑筋。创意人才的命门是“自由”和“虚荣心”,满足其不断搞出好作品的虚荣心,让他们隔三差五傲娇一回,就不好意思跟你讲价钱了。

《综艺报》:湖南广电正在打造的“新型传媒集团”是什么模样?新形势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张华立:我们希望通过观念思维、体制机制的转变,完成对湖南广播电视台“一云多屏、两翼齐飞”的新定义:所有媒体组成巨大的内容云团队,实现多屏分发,形成以湖南卫视、芒果TV为带动的发展新格局。争取2020年前后,湖南广播电视台以最具创新活力和具备一定全球影响力的优势,建成新型主流媒体集团,迈入市值过千亿的新阶段。现阶段亟需解决的是新型人才的储备。在目前这个传统媒体转型阶段,除了专业技能,广电人的观念、思维等方面均需要进行调整。而相对应,新媒体人才一开始就具备各类新技术、新应用技能,传统媒体目前来说的确有差距。

我是背诵的官方表述,因为这超越了我分管的范畴(哈哈)。你这些问题太宏大了,你如果“八卦”一点,我倒是愿意给你爆点料,譬如《爸爸去哪儿3》有哪些嘉宾,譬如有哪些名人向我索要《我是歌手》的门票。

广播台台长李学莹专访 第3篇

王茂亮: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受众需求千差万别,竞争伙伴新招迭出,要想立足、发展,唯有改革创新。我们确立了一条基本的工作要求:宁可在探索中失败,也不允许不创新;宁可在快步前进中跌倒,也不允许原地踏步。

其中,最首要的是观念创新。其核心是树立市场观念。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已经深入方方面面。如果我们还沿袭传统的体制机制,与市场脱节,资源便与你无缘。

当今的广电,一流卫视已进入大片竞争时代。进入前10的湖北卫视,必须以有特色的内容参与竞争。因此,我们放眼国际市场,选择了与亚洲第一的影视公司——韩国CJ E&M公司合作,推出大型音乐励志真人秀节目《我的中国星》。

这档节目台里几乎没有拿出现金。我们仅仅以63万元的一个广告,启动了一个大项目,节目还没制作,就已经销售了1亿多元的冠名权和广告费。

今年5月初,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举行总决赛的广告招标,我台北京长江传媒公司以63万元竞得一个15秒的广告标王。一家卫视到另一家卫视最火的节目中去竞标广告,一下子成为全国关注的事件,各方纷纷打听湖北卫视要做什么?过去需要我们上门公关的各大广告公司,这次却主动找上门来了。最后,我们以“我不是歌手、我是下一站巨星”的创意,吸引国内外广告商纷纷前来争抢广告资源。湖北九朵玫瑰公司,欲用近2亿元争得三年的冠名权,但仍输给了广东美的。

紧接着,我们又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把韩国CJ E&M、广告赞助商和我台三方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形成共赢机制。于是,韩国CJ E&M主动在合同之外,自费增加人力资源。冠名商美的集团除冠名外,还自己掏钱在全国电视、网络、高铁等媒介上播放节目宣传广告。而我们看中的,不仅是钱,也不仅是一个好看的节目,而是通过与国际一流团队深度合作,将中国的文化输出海外,同时用国际一流标准,培养我们近100位各类专业人才,进而可以裂变出一批高水平的节目制作团队,这才是湖北广电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记者:《我的中国星》加入今年暑期档的卫视综艺大战,是否担心它淹没在同类节目当中?

王茂亮:湖北卫视推出《我的中国星》这档音乐类励志真人秀节目,最初的想法真还不是要到暑期音乐节目大战中去凑热闹。我们选择韩国的模式以及与韩国團队合作,就是想借助这个合作将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彰显湖北广电“中国心、世界观”的办台理念。韩国《Superstar K》是在韩国市场收视表现最好的模式,这个模式的制作方韩国CJ E&M在海外十多个国家拥有几十个播出平台,双方合作的条件就是《我的中国星》要在这些平台同步播出。8月11日上午11点,《我的中国星》在韩国正式播出,随后,节目还将在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频道陆续播出,这是国内音乐选拔类节目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在海外播出。中国梦想,世界分享,以音乐为载体,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我们办这个节目的初衷。

记者: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湖北广播电视台成立北京运营总部,组建垄上传媒集团,湖北广电成功上市,你们的产业发展构想是什么?

王茂亮:事业体制显然不适应市场化的广电发展趋势。我们组建台属、台控、台管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湖北长江广电传媒集团,台和集团实行事企分离、制播分离、宣传与经营分离,初步搭建起广告、网络、内容、文化+科技、相关实业“五柱支撑”的产业体系。我们与荆州市政府合作,组建长江垄上传媒(集团),既打破省市行政体制障碍,又不以行政手段强行捏合,而是以市场机制,将“两好合一好”。目前,已加速将荆州“垄上行”品牌复制到全省,今年将建100间直销店,销售收入将比合作前增长4倍,达到4亿元。我们进一步理顺台、集团和网络公司之间的关系,台管集团,集团控股网络公司。我台控股的网络公司借壳武汉塑料,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并更名为“湖北广电”。证监会还将其列为资产重组试点,上市三个月即启动定向增发。

其实,全国各大电视台都在北京设有机构,或叫记者站、办事处,或为广告公司、节目制作公司,但我们另辟蹊径,成立北京运营总部。但我们明白,北京总部如果是事业体制,仍然无法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于是,我们设立北京长江传媒(集团),按公司制运作。在北京运营总部,台里一个人也未派,只组建高效的董事会。我们从业界招来一位优秀的CEO周泳,从市场上招来财务总监,由台里直接管理。其他的人员,全部由经营班子招聘。公司以灵活的市场机制,或合资组建公司、或项目合作,或风险共担、或锁定利润,一个团队一个政策;或年薪制、或利润分成,或全日制、或柔性工作制,一个人一个办法。公司所生产的节目和电视剧,既可以卖给台里频道,又可以向其他省市销售,遵循的是市场规则。这种机制,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北京长江传媒组建至今刚刚一年,已引入2个节目制作团队、1个电视剧制作团队、2个广告公司,研发推出了《大王小王》等多档优质节目,今年收入有望达到9亿元。

记者:你们在一年内做成了这么多事情,是用什么机制激励员工的,还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茂亮:改革用人机制,是激发人才创造性的关键。我们采用“任期+竞岗+目标管理”的方式,有序推进中层干部竞岗和轮岗。其中的要点,一是“先领任务,后当干部”;二是“在什么岗位,拿什么薪酬”;三是建立精细化的全员目标考核责任制,完成确保任务保“位置”(职务),完成目标任务保“奖金”,完不成任务下岗。在30名中层正职的竞聘中,评委会、中层干部、党委和群众分别投票,其中有29位同志四个层次都是第一名,这使我们感到欣慰。因为,这不仅说明全台员工对人事机制创新的认可,还说明全台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从此开始,我们全面推进了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以期调动全体员工的创造激情。

上一篇:联通公司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长庆事业部安全生产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