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2024-07-22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精选8篇)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1篇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安塞县第二小学课题组李渊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基于我国目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落后的反思

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大多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校力求通过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二)基于本校办学理念下的特色班级文化追求

我校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优秀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设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了我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课题的界定

(一)小学班级: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他们个性的发源地,也是孩子们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二)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班级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凝结起来的共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三)特色班级文化:所谓特色班级,具体说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夺之不走、移之不像”的班级特性和优势。其内涵主要体现在:1独特的指导思想;2独特的知识切入点;3独特的文化视角;4独特的文化载体;5独特的感染

途径;6独特的感悟方式;7独特的情感体验;8独特的行动实践;9独特的管理手段;10独特的评价制度。班级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点、落脚点,是一个班级独特的发展风貌。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一)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唤醒并激活学生的潜能与本性,从而培育学生自觉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班级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集体,形成有独特性和优异性的班级文化。

3.年段层面:通过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段文化。

4.学校层面: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形成德育特色,推进学校自觉文化生成,促进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研究意义

(1)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班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

(2)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

(3)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

(4)渗透性。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5)凝聚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的强度。

(6)激励性。班级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班级名称、口号、标志的确定;教室的图书角、黑板报、班级活动展示栏等布置和使用,在这些感性认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由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班

级成员精细分工,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民主的、有效的、便于实施的特色制度文化。

3.班级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4.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探索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辅以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及文献资料法等。

(二)具体措施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正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对学生施加影响,在加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计划以“五创设”为具体措施,即:

1.营造独特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班级物质文化。

2.逐步形成个性化规章制度,创设班级制度文化。

3.以班级特色名称、口号、标志等为载体,创设班级精神文化。

4.以国旗下的德育课堂为契机,创设富有时代性、实效性的班级德育课程文化。

5.开展丰富的班队活动,创设独具一格的班级活动文化。

六、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进度:

(一)理论研究:(2013年9月—11月)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阅读,结合实验要求进行专题培训,明确班级特色文化的定义。

2.调查分析:对学校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

3.规划课题: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制定并论证实验方案,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二)实施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

按照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课题研究,做好实验的活动组织,资料整理,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5年1月—9月)

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

七、课题预期成果

1.近期成果——全面总结我校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开展独特性的各类班级活动,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2.中期成果——搜集有关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资料,结合前期研究成果,探索出具有特色的活动模式;

3.远期成果——以活动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载体,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形成师生实验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编印图片集、论文集、案例集等。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2篇

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它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中国足球职业化已经走过了将近20年的漫漫长路,但近些年来,中国足球在国际足坛的表现却令每一位中国足球人感到失望。2010年亚洲青年足球赛,国青队遗憾落败无缘世青,2010年10月,中国国少冲击世少赛未果。如果说国家队的失败让人沮丧,那么国青和国少的没落则让人绝望。因为它意味着未来的5年或10年内,中国足球不可能有任何的起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国足球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中国足坛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之后,“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句口号已是共识。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直接足球乃至足球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足球运动最重要措施。只有切实抓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雄厚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库,真正普及青少年足球运动,才能为我国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坚实的基础。至此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于2009年4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总局每年投入4000万专款发展校园足球。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0年开始,白塔小学正式将足球作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来建设,当年被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命名为“辽宁省首批校园足球试点学校”。学校体育组从2010年9月正式将足球课列入课表,每班每周有一节足球课,另加每一年级一节足球选修课。体育教师全员参与,都能够按时上满足球课时,使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师生对足球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足球的一些基本技能,班班组织足球队,每年举行的足球比赛和足球趣味活动更是将学校的足球运动推向高潮,足球氛围的形成推进了足球活动向着普及与提高方向同时发展。校足球队成员利用自己的号召力自主组织以沈小海精灵品牌命名的足球俱乐部,现已形成每班有班俱乐部、每个年级段有段俱乐部。学校体育工作者通过借鉴其他地区学校学生足球俱乐部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进行整合,在学校体育中心的领导下带领全校师生,更加全面专业地进行小学足球普及方式的研究与推广。

本课题正是以足球普及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2010年至2016年白塔小学足球运动开展为观察样本,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和活动方式,构建校园足球特色项目。使校园足球运动从单纯追求名次荣誉的功利主义思想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通过对足球知识和足球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形成学校特色。使师生能够充分体会到体育运动的精神、足球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课余训练水平等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体育总局和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和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等重要文件,为学校构建校园足球特色项目指明了方向。

2.终身体育的需要。一直以来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各国都非常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与体育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拓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功能,有必要对传统的体育活动形式进行改革。以构建校园足球特色,作为积极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一种尝试。

3.教育心理理论指出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和人生态度。而足球运动的特点就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勇敢、坚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等具有显著的作用。足球是一种精神,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校园足球特色项目融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的研究:

(1)每班每周三节体育课中,开设一节以足球为主要教材内容的体育课。把足球运动中的各项技术分解到各个年级,作为体育课必修内容进行教学。形成学校《足球校本课程教材》。

(2)在每周的体育选修课中,每一年级段开设两班足球小社团,每周六的双休日体育类兴趣班上开设足球兴趣班,学生自主报名参加。确定具体技术动作或项目,作为学生“体艺2+1”体育类技能选测项目,并制定出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要求。

2.校园足球特色项目融入“阳光体育系列竞赛活动”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班班组建一支足球队。结合学校“阳光体育系列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足球周活动,高年级有年级联赛,低、中年级有趣味的足球游戏,单项技术比赛。

3.构建校园足球特色项目运行模式的研究:以东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依据,开办“海精灵”足球俱乐部,组成学校男、女足球队。并与本地足球俱乐部或知名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校园足球推广提供了训练(比赛)装备和设施以及专业的技战术训练保障。

4.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研究: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和各种媒体,如红领巾广播站、学校电视台、学校网页设立专题,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环境和氛围,推动小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2)定期结合“世界杯”、“奥运会”大型体育赛事,开展以足球为主题的绘画、手抄报、啦啦队、海报等比赛,使更多的学生都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3)积极发动学生走向社区,“小手拉大手”,向家长、社区宣传健身的重要性,介绍健身的方法、技巧,推广足球项目,让社区居民理解足球教学,欣赏足球教学,关心足球运动,参与足球运动。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使全校师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足球文化,学习足球技能,并将足球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养成正确、科学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锻炼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足球队伍,使学生真正的从足球课中快乐体育,放飞梦想,达到练球、练人、练精神的目的。

3.通过研究,把小学足球教学普及方式的开发实施为学校其它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又一个样板,也为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提供了一次实践机会。

4.通过研究,利用学校平常的常规教学模式与足球兴趣培养相结合,健全了学校足球运动普及方式,通过学生管理自己的足球俱乐部锻炼提高学生实践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足球校本课程开发,培养多样化、个性化的少儿体育人才,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使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得到提高,实现教师个性特长良好的发展,为足球的基础教育事业创造一个新的普及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社会化原则:在实践活动中、应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以小足球推动社区健身热潮,利用校内外辅导力量,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定点、定时与灵活机动相结合。

2.激励性原则: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自信心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主体性原则:在实践研究活动中以队员为主体,充分体现队员的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挥队员的主体积极性,帮助队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创造能力。

4.科学性原则:确定好小学足球校本课程教材编选的原则:内容与目标相一致的原则,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针对性与适度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普及性与提高性相结合的原则。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从学科多角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案例研究法:追踪记录在研究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体纵向的原始资料,形成个案。积累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形成典型的活动案例。并通过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等途径,对于已经发生的、典型的教育教学事件,撰写成描述性文字材料,然后以公正的态度对其进行评析反思或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行动研究法: 依据一定的教育理论与实际经验,教师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对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及时诊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拟订实施计划,精心组织活动。坚持行动中研究、研究中实践,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提高的原则,通过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说,为本课研究提供多种操作模式。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3月—5月): 1.成立课题专家指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工作小组。2.学习有关本课题的指导意见和理论材料。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实验实施管理办法及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7年6月—2018年7月): 1.组织教师编写足球校本课程开发教材。本课题开发方案和研究细则,培训教师.按照方案进行课题开发。

2.组织体育教师全面实施课题并组织开展培训交流活动。3.指导学生自主建立在东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领导下的各级“海精灵”足球俱乐部,俱乐部各部门讨论制定各种工作计划,规章制度,确定活动内容,进行各种具体活动和足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研究工作。

4.通过组织观摩、研讨、讲座、汇报、竞赛等活动,反馈本课题实施情况,交流实施经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总结改进实验工作。

5.随时总结,做好实施过程的分析和管理,提炼实验结果。

第三阶段:课题深化,验收阶段(2018年7月—9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总结,整理材料,撰写课题报告。

2、举行一次课题成果展示活动,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典型的活动方案、案例、活动过程,制作足球特色项目活动光盘,形成专集。

3、做好实验成果的推广工作。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刘广(辽阳市中小学足球教练 中学一级教师)负责策划与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调整实验的全过程,并进行实验总结和理论研究。

组员:某(白塔小学足球教练

小学一级教师)

某(白塔小学足球教练

小学一级教师)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协助组长做好校园足球特色项目的开展,并做好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

十、预期研究成果

1.教师撰写关于俱乐部活动,创建的足球课程教育品牌以及新时期体育教育工作模式,校本课程研究等方面的论文及经验总结,形成课题报告,汇编成《校园足球特色项目成果汇编集》。

2.形成班级有队队,学校组建男、女足球队,每年代表学校、白塔区、辽阳市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比赛,力争取得佳绩。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3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规章制度,文化意图,文化舆论

班级文化应包括以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和以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审美的追求、特色的载体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但是, 从目前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 有些班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倾向, 教学任务轻就抓一抓, 教学工作重就放一放, 学校里推一推, 就动一动, 不进行调查研究, 没有进行有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以为只要了解和狠抓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做作业的情况, 就掌握了学生的全部情况, 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 就算尽了班主任的职责, 甚至以时间紧、工作忙、头绪多、没空抓班级文化建设为借口, 把班级文化建设与智育对立起来, 甚至以“班级文化建设要让学生慢慢地感染、感悟、自主、自求、远水救不了近火”为借口, 把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和态度实质上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它以智育为中心, 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 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抓班级各项制度管理, 而不花力气抓好班级文化建设, 只能是以管代导, 甚至是以罚代管, 这种班级管理方法无法将教育要求转化成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和品质, 容易使学生形成理论、实践脱节, 说、做脱节的双重人格, 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因此, 重视学生班级文化教育, 建设健康、文明、向上、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抓好班级德育的重要课程, 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 一定要努力抓好。

那么, 班主任应怎样引导班级学生建设班级文化, 并发挥其德育功效呢?

一、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

它包括《班级一日常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艺术及其解读》《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奖惩条例》等等。班级值日制度的执行, 课桌凳、学习用品的整洁爱护, 学习习惯, 活动要求的明确规定, 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卫生环境和美观的物化环境。全班学生讨论一致通过的班级文化特色内容、口号、班歌、班徽和目标及其解读, 既统一了学生思想的认识, 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既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 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 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 共同提高, 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二、搭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

过河要有船或桥, 要搞好班级文化就要有一个教育载体。这要根据班主任的思考和特长, 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 经过学生反复讨论, 共同选定一个教育载体, 这个教育载体能否成为让全班学生感染、感悟、体验、自主、自求、自得, 从而搞好学风、班风建设的平台, 教育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经过多次论证, 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符合班情学情, 又喜闻乐见, 便于操作, 易现成效, 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 没有好好选择、论证, 不能吸引学生参与, 学生难以感悟自求;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 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班级特色文化平台是搭建了, 没有认真抓好感染、自求、辐射工作, 没能发挥其班级德育作用;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决定后, 认为大功告成, 没有花力气去进行过程管理, 虎头蛇尾的工作作风使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这只大航船搁浅在起航线上, 却反过来认为“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没有用”。这说明, 选择班级文化特色这个载体是重要的, 而花力气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班级德育作用是更重要的。

三、营造一种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 除了要有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特色载体, 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 利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成果作品来对班级环境进行美化, 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 表现班级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 共同审美倾向, 感染自求过程。如果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课桌凳整齐还停留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 那么, 班级文化环境的美化, 则不只是一个外显的物质文化, 更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支撑集体的四大基石是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共同的思想指的是集体成员有共同的喜恶标准, 即集体的道德观。形成集体的思想, 就能够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同时表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追求。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 提高了班级文化品位, 创设了文化氛围, 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 是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汇报, 能对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此, 班级文化环境一定要布置得精、美、实。

四、创设一种健康有力的班级文化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 集体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 要使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 必须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班主任、小干部和积极分子要尽量掌握班级的舆论动态, 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 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 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 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 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 从而保证班级特色文化在班级德育中的作用。

五、培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 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的小学生, 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 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 有些学生在家里比较娇惯, 依赖性强, 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 再加上学习紧张, 负担重, 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班级是一个集体, 需要有正常的人际交往, 它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互相感染、沟通、理解、尊重、帮助、促进, 培养了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又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 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级群体, 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 有利于学生进步。

六、强化一套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 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每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 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管理, 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地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比如, 班级舆论、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特色建设, 不能全由班主任或班长来决定、执行、督促和检查, 而应该由学生讨论、商量、决议、自查、互查、总结、评比, 这样不仅能克服班主任包办代替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弊病, 而且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增长才干的目的, 还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实效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在新课程的沃土上正在生根、萌发、生长, 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营养去浇灌, 才能枝茂叶盛。同时,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侧面, 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积累出的经验, 培育出的情感, 磨炼出的意志, 将带动新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和坚实的底气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新课程成功班级文化建设[M].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5-12.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4篇

关键词:班级文化;规章制度;文化意图;文化舆论

班级文化应包括以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和以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审美的追求、特色的载体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有些班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倾向,教学任务轻就抓一抓,教学工作重就放一放,学校里推一推,就动一动,不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进行有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以为只要了解和狠抓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做作业的情况,就掌握了学生的全部情况,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就算尽了班主任的职责,甚至以时间紧、工作忙、头绪多、没空抓班级文化建设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智育对立起来,甚至以“班级文化建设要让学生慢慢地感染、感悟、自主、自求、远水救不了近火”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和态度实质上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以智育为中心,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抓班级各项制度管理,而不花力气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以管代导,甚至是以罚代管,这种班级管理方法无法将教育要求转化成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和品质,容易使学生形成理论、实践脱节,说、做脱节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学生班级文化教育,建设健康、文明、向上、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抓好班级德育的重要课程,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努力抓好。

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引导班级学生建设班级文化,并发挥其德育功效呢?

一、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

它包括《班级一日常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艺术及其解读》《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奖惩条例》等等。班级值日制度的执行,课桌凳、学习用品的整洁爱护,学习习惯,活动要求的明确规定,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卫生环境和美观的物化环境。全班学生讨论一致通过的班级文化特色内容、口号、班歌、班徽和目标及其解读,既统一了学生思想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既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二、搭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

过河要有船或桥,要搞好班级文化就要有一个教育载体。这要根据班主任的思考和特长,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过学生反复讨论,共同选定一个教育载体,这个教育载体能否成为让全班学生感染、感悟、体验、自主、自求、自得,从而搞好学风、班风建设的平台,教育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经过多次论证,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班情学情,又喜闻乐见,便于操作,易现成效,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没有好好选择、论证,不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难以感悟自求;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班级特色文化平台是搭建了,没有认真抓好感染、自求、辐射工作,没能发挥其班级德育作用;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决定后,认为大功告成,没有花力气去进行过程管理,虎头蛇尾的工作作风使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这只大航船搁浅在起航线上,却反过来认为“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没有用”。这说明,选择班级文化特色这个载体是重要的,而花力气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班级德育作用是更重要的。

三、营造一种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除了要有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特色载体,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成果作品来对班级环境进行美化,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表现班级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审美倾向,感染自求过程。如果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课桌凳整齐还停留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那么,班级文化环境的美化,则不只是一个外显的物质文化,更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支撑集体的四大基石是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共同的思想指的是集体成员有共同的喜恶标准,即集体的道德观。形成集体的思想,就能够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表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追求。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提高了班级文化品位,创设了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汇报,能对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环境一定要布置得精、美、实。

四、创设一种健康有力的班级文化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要使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必须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班主任、小干部和积极分子要尽量掌握班级的舆论动态,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从而保证班级特色文化在班级德育中的作用。

五、培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有些学生在家里比较娇惯,依赖性强,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再加上学习紧张,负担重,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它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互相感染、沟通、理解、尊重、帮助、促进,培养了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级群体,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进步。

六、强化一套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每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管理,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比如,班级舆论、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不能全由班主任或班长来决定、执行、督促和检查,而应该由学生讨论、商量、决议、自查、互查、总结、评比,这样不仅能克服班主任包办代替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弊病,而且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增长才干的目的,还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实效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在新课程的沃土上正在生根、萌发、生长,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营养去浇灌,才能枝茂叶盛。同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侧面,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积累出的经验,培育出的情感,磨炼出的意志,将带动新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和坚实的底气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新课程成功班级文化建设[M].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12.

[2]闫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浅探[J].徐州教育科研,1997(05).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5篇

---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于2013年11月申报的课题《创建特色学校中的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已被批准为中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在会的领导、教师做开题报告,请领导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课题研究的意义: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班级管理中,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我校坚持以追求优良的育人效果为目标,以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优化为宗旨,以德立校,育人为本,认真创新德育建设工程,不断探索德育的新路子,以长远发展的眼光,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建设步伐。而要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固然要依靠我们广大的教师,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依靠我们广大的班主任。这是因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排头兵”,是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班主任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能否更多更好地培养出新时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此课题的研究,旨在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使学校的每一个教学班形成团结向上的良好班风,使每位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逐渐自动化,从而使班主任繁琐的班务工作有条不紊,更能使学生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都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目的:

我们都知道,优秀的班级可以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甚至影响良好的校风的形成。所以,通过我们的研究,想促使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逐渐上升,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班级向以下方面发展:首先班级的凝聚力要强。作为班集体的一员,每一个同学都应该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都应该有一种“我能为班集体做些什么”的思想。无论是在何时整个班级都应该像拧成的一股绳。其次,班级要呈现活而不乱的局面。作为一个优秀班级,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的活动中,都应该是积极活跃的,但又是井然有序的。最后,班级中的学生应该全面发展。要让每一个学生明白,一个优秀学生不仅仅是成绩好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样一个优秀的班级也不仅限于成绩好就可以了,在其他方面我们也都要求是优秀的,真正建立一个健康向上的优秀班级!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职能提高,最受益的是学生,是家长,是学校,是我们的教育。——这就是我们课题研究的目的。

对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1、本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2、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学校十分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把业务工作好,管理能力强的教师调整充实到班主任队伍中来,我校有一支业务过硬的班主任队伍,为了加强德育教育,班主任都能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每位班主任都承担一个校级课题,有的承担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课题研究。

3、主题班队会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学期开始,德育处根据学校实情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班队会安全内容。班主任利用每周一的主题班队会时间认真开展教育活动。现在,主题班队会已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曾先后两次为市、县内涵发展现场会的重点参观内容,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4、现在,我校先后有五名教师获县“德育标兵”,2名教师获“市优秀辅导员”,四名教师获县级“十佳班主任”,21名教师获县级“模范班主任”,2名教师获省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个人”二十多名学生分别获县、市“红花少年”。

5、本课题组成员有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曾有论文和研究成果,近几年又多次参加省、市教育管理培训,有能力协同课题组成员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6、主持人为此专题以潜心研究了近很长时间,积累了大量有关材料,能够比较准确地、全方位地把握该课题的研究方向。

7、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向有关教科研部门的专家提请咨询与论证,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具体措施:

1、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定期开展活动。由于课题组成员都是懂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工作的好老师,因此各课题组成员能根据课题要求积极承办各类活动。

2、规范课题组成员开展应用研究活动程序,每次活动由课题组成员申请承办,课题组进行讨论。

3、努力提高课题研究活动的质量,提高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实用性、研究性。

4.重视课题研究活动的资料收集、积累与展示。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 11月—2013年12月)

①学习课题相关资料,深入领会课题内容;做好课题申报和方案设计工作。

②因地制宜,组织参加本课题的成员进行讨论本方案,以便对它修改、补充、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让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可操作性。

③确定研究对象:选定各年级的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以便跟踪记录成绩变化。

④开展研究人员的培训活动。通过网上资料查寻和学习、请专家讲课以及参加课题组学习活动等方式进行。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 年12 月)①将研究内容进行分工,并落实到每位参与班主任与班级中; ②写出本课题的实施计划。

③按本课题研究方案的要求有序地开展研究;

④在研究中注意资料、数据多方收集和整理,每次研究活动均有详细的记载;

⑤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经验总结会,获取一手的以论文为主的研究资料。这样,及时总结,每次活动都有效地为下一步工作进行正确地决策打好实践和理论基础。

3、自我评估阶段(2014 年12 月-2015 年7月)。

在完成实施阶段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所有参加研究的老师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我总结与评估,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反思研究的有效性、成果的针对性。学校召开总结交流大会,总结疏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做到及时补缺补差。

4、结题阶段:(2015年 7月—2015 年11 月)①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②课题成果展示。研究内容:

1、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创新研究。要想建立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级,健全的制度是保障。所以我们把制度的建立作为我们研究的首选内容。

2、怎样让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班主任的管理职能主要从班干部的管理能力上得以体现。因此,如何培养班干部是我们提高班主任管理职能的重要策略之一。

3、关于班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创新研究。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至关重要,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关注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我们的做法是:从学校的少先队了解学生在课间的不良行为习惯,从属科课堂中了解学生的不良学习风气。老师进行“关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相关理论学习。之后班主任反思自己平时的做法,并展开经验交流,取长补短。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育人。

5、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各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从而彰显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新理念,并召开有关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的专题交流。

6、教室环境的精细化管理研究。从教室的物品摆放可以看出一个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细心程度。课题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针对我校近期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较大问题:教室物品摆放与管理不当,导致凌乱不堪。进行调查,找出存在问题,展开交流。找出教室管理优秀的班级进行个案分析,优秀班主任进行相关陈述,其他班主任进行学习,展开交流。

7、班级的自主教育。每个月让班主任对本阶段的工作进行小结,探寻出班级管理的线索,制定出班级自主教育的培养目标。

8、精心设计好每次的主题教育班会课。预期成果

1、探索班级“自主化管理”

2、“立德树人”的教育新方法

3、发展个性的兴趣小组

4、“小学班会课设计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校级课题研究 最终研究成果

1、有关课题的论文集

2、主题班会的校本教材

3、有关课题的教学案例等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6篇

莱阳市大夼中心初级中学李宝宝

一、前言

本课题经过学校的初步审核,和莱阳市教体局的再次审核,同意立项。开题前所做的准备有,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初步的探讨,确定课题的可行性。学生如何更好地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这是我们进行这项课题研究的缘由。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合作学习中的学生个体差异,对现阶段学校正在进行的小组合作差异教学,有一定的辅助及推进作用。通过调查,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合作学习的模式,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无法积极融入小组学习中,大部分同学成为合作学习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学校不是现代化的工厂,不能生产出尺寸一致的工业产品,学校生产的是“型号”异彩纷呈的个性化“产品”。针对个性差异明显,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各不相同的学生,怎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呢?在史地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分层教学,了解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正确处理学生学习知识和增强能力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的分层教学就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为不同的学

生创设符合他们实际的教学情境,克服在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上。每个学生由于先天的智力水平、性格、成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品质,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等。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有目的地选择与其智能强项相适应的最优教学方式,确保每位同学能得到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许多或多或少的教学问题,综观了很多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现状,发现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操作不好,很容易出现华而不实的情况:小组合作的时机很随意,目的不明确,内容未经过选择;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足够的探究就草草收场;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说了算,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等等。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三、课题的界定

1、关键词;

(1)小组;一般是4~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成员应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这样学习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即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学习品质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

性,突出每个全体的作用,各人承担明确的职责,在主动参与和合作中完成任务,相互信任促进,相互扶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互动,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促进所有学生有效沟通,同时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艺术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以求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题界定

(1)研究对象,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讨论意识,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开展。

(2)以地理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现行的地理教材及日常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为过程,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活动,使学习者在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

(3)广泛搜集日常生活素材,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以每个学生发展的目标。

四、课题的研究设计

1、研究的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落实新课标,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为重点,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科学合理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研究的具体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以及课堂的具体实施来重点解决学生在小组差异教学中能真正融入到集体中,既提高小组的整体水平,又对学生个体的发展有利。

3、研究的具体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编排

科学、恰当的排编小组组员,以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其极大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机对合作学习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特征

即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必须筛选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主义。

(4)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探讨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献身品质方面的作用。

(5)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

即怎样教育学生尊重别人意见,倾听与思考别人观点,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方面做法,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6)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即教师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形成,改变教师多少年来作有领导者、指挥者和统治者的身份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

4、研究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总结法。(1)教案设计;(2)活动记实;(3)听课、评课记录。

5、研究步骤

2012年9月至2012年10月确立课题,制定研究初步方案,完成准备阶段工作。

2012年19月至2013年5月,制定具体研究方案并实施,包括实施方法和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2013年6月——2013年9月对研究成果加以汇总,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6、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

通过课题的研究,是组内教师对小组差异教学的问题有一定了解,并能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这一类问题的发生,我们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推广,会使我校的小组差异教学得到更好的完善。主要以研究过

程记录及研究心得总结为主要表现形式。

7、组织保障

组长:潘方迅(主要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成果总结)

组员:张瑞科(课题的具体研究及进行)

赵若豪(课题的具体研究及进行)

8、其他保障

课题组的具体活动时间是每周三上午,主要是以课题的理论学习、研究过程总结为主。学习方式是组长引领,自主讨论为主。

五、结语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7篇

一、背景意义

1、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基地。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文化氛围,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层集体。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支点和抓手,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如今各种传媒及网络的腐朽文化侵蚀着校园,学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给学生的素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然而,现实中我们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千篇一律,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班级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文化素养,树立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意识不容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研究,有利于创设一种班级生态文化,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共同成长。

3、学生人格塑造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提出了“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的研究”课题,以期从实践的层面积极探索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马克思文化哲学理论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从外部形态来看,它表现为全体同学“在这儿做事的方式”(杨全印,《学校文化研究》,2005)。从产生的过程来看,学校文化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产生制度,并进而约束行为(肖川、倪晓玉,《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2008)尽管有点难以捉摸,但班级文化经常会以强有力而又微妙的方式影响全班同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并以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支配着日常学习生活,从而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

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场所,营造健康和谐、优雅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尤其是在促进素质教育中有重要地位。现代教育正在由单纯的学科教学向学科教学与人文熏陶相互渗透的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管理正在由过去外显的行政管理向内隐的文化驱动方向转变。文化影响力已成为班级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班级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最高境界。

3、心理学家班图拉认为: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过程,环境影响决定了那些潜在行为倾向可成为实际的行为。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因此,建设一块文化阵地,营造浓厚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手段。

4、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他认为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必然受到民族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影响,教育要适应社会文化的要求,要善于选用生活的真、善、美,引导人的各种天赋能力的发展。

5、现代教育学认为人的整体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合金”,其中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水平。我们要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班级人文环境与自然物质环境,挖掘蕴涵在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德育影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6、美学理论依据。Freuid曾说:“我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作为整体存在的环境它同样能代表主体意识,以及影响身处其中的人的意识,班级文化环境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培养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的能力,并以此自觉的维护美、创造美。从而,在美的环境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树立崇高的道德美。

三、研究现状

提高班主任“文化意识”作为学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的重要课题。美国版《班级的群体化过程》在谈到如何促进学生交流、如何解决学生冲突及如何形成班级规范等方面作了详细描述,并提出了改善各类气氛的行动观点。最终目标是形成一种具有较强协作精神、共同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班级精神文化,但对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很少涉及。

国内对班级文化的研究,在课程改革以前多体现在与学科相结合,比如在教室环境布置比较注重精致与美观,传统的精神文化建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注重榜样的作用。这些做法大多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1、苏州市教科所开展的《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集体本身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提出的“在新课程时代的班级管理中,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集体本身可以成为一种最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让集体的能量温馨地辐射每一个个体,最终走上教是为了不教的良性循环”。

2、一本来自一线教师原创的新书《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成为了教育类的畅销书。该书作者对班级文化作了如下诠释:以往我们强调班级管理,一味地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我们强调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

3、上海北郊高级中学是较早开始全面建设班级文化的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班级文化为主体的德育陶冶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为中心,形成了各具个性与风格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由班集体共同创造的体现本班个性风格的班风,班级文化决定目标、内容、形式和方法,而班级活动又凸显了班级文化的特征,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与创新。

4、宁波市镇海学校开展的《新课程条件下创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探索》提出“通过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个性化管理制度的拟定,以及富有特色的班级活动的开展,形成具有创造精神的班风,使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在和谐的班级生态中获得充分发展。”

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将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面,打好理论基础,我们将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结合班级,在这一方面作必要的探索。

四、概念界定

班级文化,是指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精神(风气、氛围)、制度、关系和环境的综合存在,是团体的每日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共有规划。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它是所有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共有的信息、价值观、态度的总称。班级文化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组织文化,渗透到班级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以及班级活动等各个方面。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有着自己的外延和内涵。首先,它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 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规约,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班级、学生、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班主任文化,指班主任利用一系列影响活动创设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关系等来熏陶和培育集体成员创造性人格,它是班主任在多种文化相互作用、发展过程中,创造一种比较稳定的有利于发展的文化过程。以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班级活动等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的精神的班级文化。

五、目标假设

1、遵循教育科学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文化。

2、深化对班主任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探索班级管理有效模式,促进班主任自身专业成长。班主任文化建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载体,能从班级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探索班级个性化文化建设的内涵,探索班级工作实践活动的新途径,建成一个个有创新力、有凝聚力、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班级集体。

3、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在班集体中树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塑造学生主体性文化人格。充分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会合作、会创造,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六、研究内容

(一)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创设充满激励的班级环境

1、品牌班级的创建。确立班级的总目标,制定目标的过程就是品牌班级的创建。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命名好适合并能凸显本班特色的班级名称。制订本班的各阶段奋斗目标、班徽、班级名言、班歌、班训、班级文学社等,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个人或者是团体来校互动。

2、坚持用名言警句教育学生,犹如春雨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之妙。可以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抄些名言警句,制成条幅挂在教室四面墙壁,同时还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园地”,定期摘抄名言警句。学习一则警句,一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变化或许不能立即奏效,但是每天坚持不懈,必然会对学生思想的变化,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证明,健康和 谐,文明优雅的班级文化,对学生具有枯燥呆板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3、充分利用空间,在教室的墙壁上开辟一块园地。利用这个阵地,可以结合节日文化、吴文化,不定期地展示不同专题、不同形式的园地专栏,如时而展示班级活动剪影,时而粘贴学生日记佳作,时而展出学生获奖作品,时而刊出丰富精当的剪报,诸如此类的活动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班级精神文化氛围。

(二)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奋进的班级氛围

1、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离不开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文明习惯、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活动方式、学习风气等,是班级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竞争机制,主要通过评比各种先进等并形成制度。这保证了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序性、稳定性及持续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完善提高自我素质的自觉性。

2、创立健康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对学生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在班主任接班后都应及时和学生商讨、确定班级的共同奋斗目标,这是良好班集体的必要前提。而班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班训。形成班训,才能使每个学生有奔头,让学生感到他们的明天是绚丽多彩的、是快乐的。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形成班训,然后把它醒目地标榜在教室中,用目标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常把自己的言行同目标对照,反省自己。

3、培养自强意识,彰显班级特色。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撑起成功的柱石。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要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

(三)通过班主任文化建设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个性化的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如调查研究、参观与访谈、班级环境布置、主题班会、互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如设计书香校园、节约校园、安全校园等的宣传标语口号,感动人物演讲比赛、讲故事、绘画比赛,班级之星评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精神追求的品位。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 成员:

八、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班级文化的分析与研究,结合新课程新理念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开展实践,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改进研究工作,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2、调查法。通过调查班级文化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在计划实施的再调查,又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材料,便于评估研究成果,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3、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摸索新课程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并恰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对某一成功经验进行思维加工,以探讨其普通意义。

九、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1月- 2011年2月)

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总体的理论分析策划;建立课题研究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操作计划。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创设必要的物质、设备条件;进行课题研究的最后设计,并举行相当规范的课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完成本阶段的工作总结报告。

(二)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3月-2011年11月)

本阶段是课题实验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初步计划实验研究分两大步进行,第一步:开展对我校在校学生家长的素质状况及教育方法的调研,了解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影响状况和程度;第二步,落实研究任务,从学校的行政管理层和一线教师两方面同时着手,在学校范围内,针对家长素质和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开展全面深入的实验研究,并在此阶段进行各阶段实验状况的分析总结,找出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距,写出分析文章和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并每年召开一次阶段实验研究成果交流会或专题学术研讨会,有计划地在本校范围内实践阶段性实验研究成果。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月)

本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系统整理实验研究资料,分析得失,归纳总结成果与经验。并形成实验报告及论文。根据这一任务要求,我们初步计划在这一阶段完成 以下工作:

1、按照课题研究计划,对实验假设的验证情况和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2、回顾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归纳其中的得失,并形成书面报告;设想今后这一工作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

3、准备结题鉴定的一切必要材料,并向课题主管部门申请结题。

十、预期成果

1、《班级管理制度汇编》(文本)

2、《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文集》(文本)

3、图片、视频

小学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8篇

1.概念的界定

(1)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长期共同的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彰显班级个性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体包括三个层面:表层为班级物质文化,中层为班级制度文化,深层为班级精神文化。

(2)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

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挖掘学校所在区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吸纳其中一些典型的教育元素,并把它们融入班级生活,以更好地促进班级成员成长的过程。

(3) 区域文化中可供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利用的资源

本研究是探讨基于区域特色来建设小学班级文化的问题,因此仅仅关注B市以下三方面的文化。一是红色文化。B市是我国北方革命的发祥地,也是抗日战争根据地,更是众多革命的纪念地。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冉庄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白洋淀雁翎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这些可歌可泣和光耀千秋的英雄事迹都发端或发生在B市,给这个地域的文化烙上了鲜明的红色印记,这是一种独特的革命传统文化。二是历史文化。B市悠久的历史使其积淀了众多引以为豪的古迹遗存。大慈阁、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白洋淀、清西陵、陵山汉墓等文物名胜闻名遐迩,给B市文化打上了深刻的文明的烙印,这是一种璀璨的历史文化。三是名人文化。B市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域,这片沃土曾为社会各行各业滋养出一批杰出的优秀人才,包括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生物学家、作家、诗人、体育冠军等。这些名人文化无疑提升着B市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使其具有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这三种文化是建设小学班级文化可利用的重要资源。

2.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1)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B市文化中有许多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元素:红色文化可以使儿童崇拜英雄、珍惜生活,历史文化可以使儿童感受文明、敬畏知识,名人文化可以使儿童体验奋斗、心生仰慕。如果把这些元素以班级文化的方式引入儿童的学习生活,就可以使班级文化的主题得以丰富,可以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2)推动班主任的专业发展

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给班主任提出了一个鲜明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方向,这让班主任有了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在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信息的发现,到对有价值信息的筛选,再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区域特色的体现方式以及对小学生接受度的预估,班主任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作风修养,都会得到提升,尤其是其建设班级文化的专业技能会得到增强,这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一种体现。

(3)增强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最重要的价值体现。调查表明,B市班级文化的主题要么来自学校的任务,要么来自班主任的教育意愿,这样的班级文化很难触动小学生的心灵,这就影响了班级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儿童生于B市,长于B市,对B市的区域文化本来就有一些感性认识,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文化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了联系,小学生置身其间,会油然而生一种亲近感,进而派生出一种信任感、一股自豪感,使这种班级文化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这就增强了其教育功效。

(4)打造有灵魂的班级文化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灵魂。B市三种区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爱国、奉献、奋斗、勤勉、自律、自强、民主和文明。把区域文化的教育元素纳入班级文化建设,同时也就把这种基本精神注入了班级生活。班级以这种文化启迪学生,以这种精神感染学生,使小学班级文化充满了深刻的内涵与鲜活的生命力,这就是有灵魂的班级文化,可以对学生时刻产生震撼性的教育力量。

二、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1)建设墙面与角落名人文化

墙面布置是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物质文化的重点。比较适合在墙面展现的是B市名人文化。如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面上张贴B市古今名人挂像,像“闻鸡起舞”的祖狄、郭晶晶等体育冠军以及文学家、作家等,挂像下边配以简单的文字介绍。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四个角落,开展班级角落文化的创设,可以设置一个图书角,其中包括介绍B市名人成长历程的书籍,供学生参阅,这就是角落名人文化。

(2) 建设室内板报和班级刊物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

室内板报是小学生喜欢关注的室内环境中的又一个重点,每个班都可以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利用室内板报来展示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比如,可以在板报中用适合小学生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以连载的方式,讲述B市的革命战争故事和历史名胜,并配上简单的画面。创办班级报刊作为室内板报的拓展,班级报刊可以开辟不同的专栏,专栏的内容可以是英雄人物和文物古迹的介绍、由B市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改编成的电影、文学作品赏析,还可以是小学生书写的感受等。

2.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构建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是班级精神的重要体现。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围绕B市历史名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历史文化开展多元化的班级活动,形成优良班风,培育班级精神。比如,结合班级环境的布置开展区域特色文化系列主题班队会,针对一些不利于良好班级精神建立的行为倾向开展班级辩论赛,召开每天一次的通过树立榜样和正面宣传好人好事来引导班级舆论的十分钟班队晨会,以及开展关于区域特色文化的知识竞赛、读书分享活动,还有诸如红歌比赛、小拉练等文体活动等。

(2)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风

学风是班级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包括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学风建设最突出的中心是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目标,然后引导学生明确个人目标,从而让学生有清晰的学习目的,树立目标与理想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结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说明学习的必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利用名人文化说明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良好的习惯来源于个人的自律与自强,从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的班级价值观

班级价值观是指班级全体成员所推崇的基本理念,是班级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正确的班级价值观能够使小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班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价值观的树立,要求班主任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塑造榜样的方法,引导小学生树立既简单易懂又激动人心的价值观。比如,把热心为大家服务的小学生称为“身边的小名人”、把学习中不畏困难的小学生称为“学习上的小英雄”、把讲礼仪和守规范的小学生称为“践行文明的好孩子”、等,通过这些做法,让小学生明确理想、奋斗、追求、文明、自律、自强、勤勉、奉献、民主这些是为人称赞的基本品格,要朝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

3.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1)让学生参与班级制度的建立,变“他律”为“自律”

班级制度的建立,可以采取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全班学生思考并提出制度议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全班学生再展开讨论、补充修改,最后表决通过后再实施。通过这个程序,可以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班级制度的约束者,班级制度也不再是一个压制性、强制化的东西,而是由自己的意见转化而来的,是使自己更有效地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从而让学生从内心理解、认同并自觉遵守班级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班级成员从“他律”走向“自律”。

(2)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体现民主的班级管理作风

小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可以采取班干部轮换制,也可以多增设一些岗位,让每一个学生在实际的角色体验中感受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并且真切的感到班级是自己的家园,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经验,成长自我。

三、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策略的建议

1.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树立普遍性和差异性兼顾的理念

普遍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会形成和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独特的心理特征,这也是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特征。差异性是指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年龄阶段差异,在心理发展上也会表现出一些各自不同的特征。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从主题的确立,到形式的选择,都既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普遍性心理特点,也要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2.要充分体现小学生的自主性,树立班级成员全员参与的理念

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让小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从具体内容的选取,到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实施,都要给每一个小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成为每一个小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体验创造、享受成功的过程。

3.对班级文化的各个要素进行整合,树立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理念

一种整合是横向整合,指对基于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即: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另一种整合是纵向整合,指在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其建设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元素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持续深入的有机整体。这两种整合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表现出整体设计的理念,使各种形式的班级文化在形式上相互关联,内容上互相呼应。

4.要符合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树立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小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健全发展打基础。因此,基于区域特色的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对小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的促进。既要考虑到对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更要考虑到对其和谐个性的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育有促进作用。

5.要不断提升班主任的素质,树立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理念

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是指其在专业理念、专业能力上的不断成长。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首先要对每一个参与建设的班主任进行关于班级文化理论的专业培训,使之树立全面、科学的区域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其建设过程进行持续地监控与评估,最终通过基于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使其具有娴熟的建设班级文化的专业技能。

6.强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树立建设富有内涵的班级文化的理念

上一篇:初二中学生个人总结下一篇:物理教学方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