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2024-07-21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精选6篇)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第1篇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低年级的孩子们活泼可爱,但大多数孩子在进入一年级时,无法很快地适应校园生活。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不强,爱玩,爱闹,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是管制还是激励呢?

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的职责不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改造学生,而是促使他们去认识自我,学会分辨对错,从而能够循序渐进地自我管理。那么低年级的学生怎样进行自我管理,掌握好自己的自主权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认识起步,学会自省。

低年级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不深,道德认识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教师的职责是帮助他们学会认识,通过一次次的认识,判断对错。这时我们的教育引导显得特别重要。

二、教师做表率,身正为范

教师的言行对低年级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要求学生做到的同时,老师自己必须先做到。比如,地板脏了,教师应带头打扫卫生,并教育学生:“这是我们共同的班级,我们要好好爱护它。”低年级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有样学样。

三、培养骨干,监督管理。

培养小干部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班主任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他。具体做法(1)立规矩:就是给小干部提出高而严的要求,让每位小干部心中明确当干部是为同学服务。(2)教方法:教给小干部工作方法是小干部顺利打开工作局面的保证。(3)严要求:做到处处以身作则,事事走在前头,做同学的榜样;(4)树威信:有威信的小干部才能带领全班同学不断进步。

四,定班规,树班风。

良好班风的形成,是一个班级体真正成立的标志。这样一来,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班级的荣誉感,也可以增加他们对班级的向心力。

五、奖罚分明,贯彻实施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注意观察,及时的表扬学生的优点、长处,哪怕学生只取得一点点的成绩与进步。对于犯错的学生,也要及时地进行教育,才能及时地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错了,并督促他们进行改正。

六、家校联系,管理同步。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是必须的工作。注意随时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家长一同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发现问题,与家长一同讨论教育的方法。并注重学生自我反思,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第2篇

所谓知己, 首先要相互了解, 所以我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分为心理了解和行为了解。通过聊天和和一些资深的班主任交流, 发现这些了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其实表面很张扬内心很自卑, 缺乏自我价值的认同, 有很强的离心力。针对此特点我的出发点就是: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让每个人感受到这个班没我不行。关于行为了解, 我抓住了军训这个契机, 在每天的军训中观察他们, 每天军训结束后组织一些小活动, 来更好的了解他们并把他们的特点一一记录, 作了27班学生档案, 对他们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

了解学生后, 还得让学生了解我。所谓了解我, 并不是了解我的其他, 而是让学生了解我的带班理念:

1.合理的是锻炼, 不合理的是磨练

这是军训时我定的第一条班规:合理的是锻炼, 不合理的是磨练。要求学生在军训中绝对服从教官命令, 这也为我今后的工作埋下伏笔, 学生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指责时, 即使再委屈再不服气, 也不能顶撞老师, 当作是磨练, 事后找老师解释情况, 所以至今我们班没有同学顶撞老师, 对老师都很尊敬。

2.班干部要敢于担当, 作好表率, 扬正气促和谐

班干部的任命是通过第一个月临时班委的表现, 择优录取。选定的班干部都会进行述职演讲, 并签署我亲自起草的责任状, 上至班长责任状, 下到小组长责任状。再将其责任状张贴于班内, 责任明确, 共同监督。此做法就是想让班干部们感觉到自己的职位来之不易, 职能很神圣, 老师和同学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 同时也有一定的危机感。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当班干部是很光荣的, 老师对班干部是很重视的。接下来就是班干部的培养, 定期开班干部会议, 开始由我主持, 后来由班长或团支书主持我参与, 再后来就是班干部自己召开班委会, 会后向我汇报最近班内问题和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班内无论搞什么活动班干部都要做预案。例如大扫除, 生活委员会提前制定方案:时间, 地点, 目标, 任务分配, 任务完成标准, 各项任务检查员, 注意事项。这样以来, 各项活动都会井井有条, 同学们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取信于学生, 守信于学生

取信于学生就是要学生相信老师是一视同仁的, 觉得老师理解我, 在老师的眼中我是有很多优点的。我时常鼓励他们, 发现他们的小小的闪光点, 然后进行扩大化的表扬。让这些听惯了批评的孩子们发现自己原来也很棒, 老师原来也很喜欢我, 这样的孩子更需要被肯定和发现自我价值。我悟出这个道理也是因为有一个孩子的话曾经深深刺痛过我。那是在我们班运动会的表彰会上, 每一个为运动会做出贡献的同学都会受到表彰并发表获奖感言, 当他走到台上时他小声说道“老师, 我从小学到初中只会做检查, 不会发表获奖感言。”当时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如果教育走到这一步, 就是一种悲哀。如果多给他们一个微笑, 多给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 多对他们说一个词“挺好的”, 也许他们就会改变。当孩子们发现老师是信任他们的, 欣赏他们的时候, 他们就会把老师当作知己, 从而信任你, 支持你!

除此之外, 还要守信于学生。也就是说言必行, 行必果。答应学生的事就一定得做到, 从而潜移默化的让学生也守信于老师, 守信于同学。如失信, 一定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有一次几个值日生迟到了, 我先问明原因, 讲清道理, 我要守信, 必须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单纯的罚站, 写检查, 恐怕起不到什么作用, 于是我想到用非常规的办法让他们弥补他们的过失。我对他们说:“这周大扫除不打算特意安排值日生, 想给同学们机会自愿做值日, 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吧?”大扫除前我就问同学们:“有没有自愿做值日的?”可喜的是, 这几个孩子陆续的举起了手, 他们选择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其他同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深受感动。

相互了解了彼此后, 我们就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正所谓“人心齐, 泰山移”, 59个同学, 60颗年轻的心, 一同挥洒汗水最终我们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获得“校级先进班级体”称号, 并在运动会中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和“精神文明奖”, 同时, 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每一个同学为生活在27班感到自豪。

回首过去的一年, 我有了新的思考:这一年做的工作更多的还是行为上的引导, 是“他律”的过程, 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成为他们思想的引领者, 引导他们走向“自律”。同时希望他们不再懵懂的“士为知己者死”而是“士为自己而死”也就是说让学生为自己而拼搏。我相信, “后进生”的后劲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王立英.《关于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初探》[J].教育研究, 2007年第2期[2].

[2]胡庆梅.用师爱点亮学生的理想之灯[J].考试周刊, 2011年13期.

[3]谌启标, 王晞.《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7年08月.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第3篇

关键词 物理;生活;社会

历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都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我总发现学生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力欠缺,这就阻碍着学生学用能力的培养。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常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的问题学生可能感到意义不大;二是学生对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现象不太注意观察;三是学生学习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联系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周围环境中的物理现象,能力仍较为薄弱。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教学应该密切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让物理从生活中走来,再将物理知识回归生活,即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用物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改变生活。

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处处都有物理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感性的了解,可以说初中部分的物理知识,是在小学《科学》的旧知识基础上的发展和拓宽。因此有定的基础知识铺垫,但大部分知识与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如果缺乏相应知识准备,学生难以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杠杆》一课之前,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自己回家找来螺丝刀、钢丝钳、羊角锤等器材设法拔出木板上的图钉,这样就能使学生回去预习教材,还可以让学生帮家长扫地、夹菜、开啤酒瓶等,动手实践,因为杠杆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而且仅仅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不可能人人能动手、个个都参与。这样,新课还没开始,就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能加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等。

二、在物理课堂上,常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剖析其物理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科学、有效地创设生活情景他。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实验是学生永恒的最爱,学生喜欢动手做实验,也喜欢观察实验,喜欢在实验创设的情境中,展开他们思维的翅膀,尽情地遨游,建构新知识。初中学生的大脑已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物理前他们已经具有相当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压强知识时,可以请学生回忆是坐板凳舒服还是做沙发舒服些?现在所用的书包背带较宽还是较窄,为什么如此设计?提出问题后再由学生来进行探究想,去找答案。又如学习《变阻器》一课时,我准备了一段视频:舞台灯光的调节、录音机音量的调节、电风扇转速的改变、台灯亮度的调节,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问为什么灯的亮度会改变?音量、转速能调节呢?由此引入变阻器的教学,引人深思。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实验器材,积极做小实验

物理课外实验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实验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要求学生用一个矿泉水瓶和两根吸管制作一个“口吹喷雾器”;学过物体的浮与沉后,利用塑料袋和蜡烛可以制作“ 孔明灯”,利用一大一小两个塑料瓶和水可以做成浮沉子,利用塑料瓶、透明胶带、螺母、塑料管、容器和水等可以制作潜水艇模型,实践中,一个班上有超过半数的同学可以完成制作,通过制作过程以及动手探究及,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合作精神和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常尝试用已学的物理知识解释与解决生活的的现实问题

用已学到的物理知识分析、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物理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下面以两道题目为例来进行说明:

例1: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在所有公共场所完全禁烟。若在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吸烟,室内的人就很容易闻到烟味,二手烟是无形的杀手,這表明 ( )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有引力 D.分子间有斥力

例2:自行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其中包含许多物理知识,请你说出其中两个应用物理知识的地方和所用的物理知识。

这两题是往届的的中考题,例1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应用能力,而且禁烟既环保又健康确,可增强学生的禁烟意识;例2主要考查的是摩擦力等知识以及对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理解。这些问题都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很是亲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因此,我们应及时为学生提供把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感受物理的魅力。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感到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应多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改造生活,为生活服务,感受物理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与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第4篇

关键词: 班主任 他律 自律 德育目标

德育是教育的应有之意。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中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通过班级组织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成长。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共同成长的环境,如何让学生在班级中健康、自由地成长,在成长中逐渐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养成其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其团结合作的公民精神,锻炼其坚忍不拔的意志,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规约对班级共同生活和学生个人生活进行保障。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在班级中利用规约引导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

一、他律: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的必要手段

人的存在是一种不完美的存在,这种不完美是与生俱来的,这种不完美不仅体现在作为个体的“人”上,还体现在作为群体意义的“人”中。个体的人的不完美自出生起,其机体就被各种不自由束缚,群体的“人”,其存在也是一个由混沌走向有序、由不完美逐渐走向相对和谐的状态,正因为“人”的不完美,所以追求完美成了人的一种诉求。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即人寻求自由的过程,然而,追求完美之路是一条曲折的矛盾之路,它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作为人发展的一个特殊身份,客观上被人的先天不完美挟制,具体表现在:

首先,学生身体机能的不完美。学生的身体器官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功能的最佳状态的到来需要特殊营养和照顾,否则健康成长、成才的先天物质保障将会大打折扣。为此,教育者要从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角度,为学生选择适合的营养、运动、环境等,而不能任由学生随意而为,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需要教育者的干预。在班级生活中,班主任为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带领学生开展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禁止学生吃不健康食品、从事危险活动,这种外在他律不能仅仅视为班主任行使其职责,其中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沉甸甸的责任。

其次,学生的认知发展不完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已经证明了人的认知有四个阶段,即: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同样,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也证明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要经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时,针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实施适当的他律,帮助学生利用最佳资源结合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使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班集体的建构需要一定的规约。自从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度以来,班级不仅从最初单纯的提高教师教授学生的效率上被人们认可,更为重要的是班级是以年龄相近、智力相当为原则组建起来有益于学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一个特殊组织而被世人认可,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场所。然而,班级仅仅是学生的聚集之所,而非学生的心灵归属之所,由“聚众之所”的班级走向“心灵栖息地”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更目标。营造班集体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引领班级成员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学习与生活、娱乐等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关系中,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成长,班主任必须借助一定的规约,引导学生在民主的前提下制定班级规约,这是对班级成员的约束,更是对班级健康成长的保障。班级是班级成员共同生活的场所,因此,班级的共性特征,要求学生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如果每个学生都从一己私利出发行事,则必然会造成公共生活的混乱。显而易见,公共生活的混乱反过来不利于学生个体的生活。这样的矛盾困境中,调和性的公共契约是对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保障。

二、科学民主的他律是为了自律

如陶行知所言:“教是为了不教。”当下的他律是为了形成儿童的自律,他律与自律是纪律的两个方面,他律是来自外部的纪律,自律是来自内部的纪律。只有依循教育规律制定的他律符合科学民主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自律。教育中符合教育规律的他律的表征有:

1.他律的动机是为了学生自律。作为外部纪律的他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人的压制,它限制了人的随性而为的行动。班主任借助他律实现班级集的健康成长是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班主任如果简单从自己工作的效率出发,无视学生的成长需求,片面强调外部纪律“不是引导他们去制定使他们遵守的规则和纪律,或与他人一起改变这些规则和纪律,而是把一种现成的制度和要求即绝对服从的命令强加给他们……因此,儿童的服从有时是屈服于外界的遵从思想”这样的他律只是一种表面的、暂时的、脆弱的他律是不可能发生持久的作用”[1]。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动机是行为的先导,班主任制定外在他律的动机如果是为帮助学生培养自律意识、自律能力,那么即使偶尔采取的行为方式并非为学生所理解或认同,但他的行动不会偏离轨道太远。如果班主任仅仅从自己工作的方便出发,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而无视学生的身心承受,这样的外在他律从客观上来说都不具备道德的意蕴。

2.他律纪律的内容必须是道德的。外部的纪律必须是道德的,体现在外部纪律的内容道德、形式道德、程序道德之中,其中内容道德是核心。从逻辑上讲,没有道德的内容无法培育出具备道德素养的人,之所以强调他律的内容必须是道德的,是基于现实中存在太多不道德的他律。主要体现在:(1)措辞非人性。很多的班规只见“禁止”不见引导。例如:禁止放学后在学校逗留。(2)具体内容非人性。例如某班规定“禁止课间游戏”,这显然违背了儿童游戏的天性。这些非道德的他律都是从教师的外在权威着手,基于对儿童“本恶”的人性假设,而采用的简单以恶制恶的方式管理學生,其导致的后果是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和学生奴性人格的增长。更有甚者打着“为了学生好”的道德标杆,从事非道德的教育和管理,如:下课禁止学生走动(上厕所向老师报告),这样的规定,班主任言之凿凿为了学的安全,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管理不出事,而用非人性、非人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囚禁。

3.他律的程序必须是民主的。民主的他律即是在教师引导下,与学生民主协商,自下而上共同制定符合学生需要的制度规则。民主不仅是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它还是一种生活样态,班级是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民主生活能力的学习场所。正如杜威认为“民主主义它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2],“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获得”[3],民主是自由的表现形式,对学生的自由而言,不是要不要纪律的问题,而是要怎样的纪律和以怎样的方式形成纪律。与民主相对立是专制,即他律的程序、内容完全自上而下来自教师,教师以所谓的“为了学生好”而放弃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过好生活——民主自律的生活,这是与现代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教育管理方式。

三、他律走向自律的桥梁

班级管理由他律走向自律,让学生自由人格得以彰显,是学生对班级文化认同、内化和践行的过程中逐渐过渡的。从科学、民主的管理学角度分析,营造健康、向上向善的班级文化,班主任的着眼点有很多,但人性制度的创建、一视同仁的制度落实和自律精神的养成,是帮助学生由不自由的他律走向自由的自律的一种可行路径。

1.人性制度:他律走向自律的制度保障。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保障班级生活的正常运行,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具有“自明性”。制度不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外在规约,更应该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和教育手段,发挥制度的育德功能。人性制度即是制度产生育德功能的前提,人性制度意味着制度的出发点必须基于“儿童”立场,基于儿童的立场要求制度的内容是学生现阶段能够理解和能够承受的;基于儿童的立场就要求制度与儿童的发展相一致,而不是背离儿童的发展;基于儿童的立场就要求考虑到儿童成长的身心特点,而儿童立场只是基础终结点在于“成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康、积极向上的国家公民。在此基础上他律才具备“合法性”,制度、学生、道德之间才可能彼此融合,实现最终学生班级生活的他律走向自律。

2.制度落实:他律走向自律的实践。制度不仅仅是以成文的形式展示于班级墙面成为班级环境的摆设,更应该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成的这种契约在班级生活中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方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自律。写得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那么永远只能成为摆在墙壁的装饰,不会对学生的生活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为此,制度的落实,是将制度从空中落到实处产生实质性效果的关键。制度落实中涉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公平性问题,涉及制度的监督性问题,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确立制度的公信力,才能让学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看到他律对自身带来的益处,而不至于对外在他律排斥。

3.自律精神的养成:自律人格的生成。他律虽然是基于人的不完善的需要而提出的,但终归是对人的一种“不信任”的表达方式。自律才是人之为人的表征,自律之人才是最终自由之人,才能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否则将永远生活在他人编制的藩篱中,最终的结果是作茧自缚。所以形成自律人格,要依赖他律这种方式,但更应该从他律之外寻找出路,教育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挖掘学生心灵中自律的种子,让学生在行动中体会由自律所带来的快乐与成就,逐渐使学生从感知自律的喜悦走向主动寻求自律。自律是学生成熟,成为自由之人的必要条件,没有自律意识的人是一个不自由的人,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德育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好规约的他律作用,以承认学生的成长性为起点制定外在规约,进而在公平、工作的环境中践行规约,最后实现规约对学生生活的内化,帮助学生成为能自由学习、生活的人,这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拉宾诺威克兹.杭生,译.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05-306.

[2]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7.

[3]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7.

从“他律”到“自律”的催化剂 第5篇

(一)考试成绩的心理暗示问题。

刚上初中的前几次考试一些学生的成绩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浮动前后不会超过三名。这时候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努力了可成绩确没有上升多少,自己没努力成绩也没有下降多少,从而产生了消极学习的心态。而班主任虽然没有课的时候会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谈话,但毕竟班主任需要做的事很多,而且成绩浮动不大的学生往往不会引起班主任的注意,这就导致了这些学生会慢慢的后退,最终学习成绩不如所愿。

(二)学生互相攀比心理的问题。如今的生活条件极大的改善,由于缺乏引导,中小学生的娱乐消费存在一定盲目性,此外,中小学生的吃穿用等日常消费方面,也普遍存在高消费、讲名牌的攀比心理。

(三)早恋、与异性的接触问题。而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型教养方式比例高于西方国家。初中生成长过程明显处于过度保护所造成的“经验剥夺”的处境。还有的父母限制孩子的交往,致使孩子在童年时严重缺乏同伴交往、异性交往的经验。所以摆脱孤独压抑感、减轻学习压力和满足好奇心,就成为了异性学生亲密交往的三大主要诱因。

(四)道德素养缺失的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动态变化时期,中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的原因,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行为习惯养成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问题。

二、解决初中学生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对考试成绩心理暗示问题的解决对策。考试不应该是学生的负担,考试是为了检验一名学生最近的学习情况,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而产生的。班主任往往进入一个误区,认为成绩浮动比较大的学生应该多关注,但其实成绩浮动大的孩子成绩比较容易提高,成绩浮动大原因可能很多,比如最近这段时间所学习的知识没有能理解透彻,最近家里有些事情等等。而成绩浮动不大的同学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考试成绩比较稳定照成的消极学习态度,班主任应该总与这样的孩子聊聊天,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这些同学由于和老师课间的聊天会感觉到自己被重视,这样会慢慢的提高学习积极性,一点点的提高成绩,达到让老师和家长满意的效果。

(二)对学生互相攀比心理的问题的解决对策。攀比心理的形成主要是消费观的问题。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把握好四个字:“适度消费”。班主任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做一些小游戏让学生身上系上5斤的沙袋,体验妈妈怀自己时的感受,让学生学会感激父母,而不是铺张浪费,教育学生在生日时想到的不应只是蛋糕和礼物,要懂得长大一岁的意义。还可以向学生发出新型生日会的倡议:让孩子讲述这一年的收获、最快乐开心的事情。通过教育,使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名学生,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展开竞赛,而不是在穿着上盲目攀比。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买名牌衣服,也要讲究穿着的环境,必须遵守在学校必须穿校服的规定,从而能与其他同学平等相处。

(三)对早恋与异性的接触问题解决对策。初中生是青春期发育的最重要的时期,班主任应该学习怎么进行青春期教育。通过青春期教育,消除学生的异性神秘感,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把握好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分寸。班主任在课间十分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男女换座位,时间不长,持续一上午或者一天就可以,并且不断变换搭配的对象,增加男女同学相互之间接触了解的机会,以利于消除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所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异性同学之间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

(四)对道德素养缺失的问题的解决对策。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启迪与帮助,并非仅仅限于课堂上,也不只是书本里的传道、授业、解惑,对待学生道德的培养更为重要,不论做什么事都需要先从做好一个人开始。班十任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和同学们讲一个小小的道德故事,自己开头,以后只要谁有好的这种故事就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来讲,并给产一定的奖励。其次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并和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敞开、彼此接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有着人格碰撞与精神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谈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第6篇

【关键词】网络道德;自律;他律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播新信息、获取新知识的沟通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互联网带来便捷、时效的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问题,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1.大学生网络行为上的道德自律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中,介于其独有的虚拟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在行使网络权力时,理性的面对在网络行为中衍生的道德行为,相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主要以外部力量制约、依靠道德他律而言,则需要更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及道德自律。在网络行为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自我要求、正确的把握、及时检验和校正自己网络行为的同时,体现了其网络道德自律的形成。绝大部分的网络社区仅仅靠执行行政命令是很难建立、维持下午的,它需要建立在互联网使用者自觉的遵守一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

在督促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同时,培养他们充分意识到一种潜在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行为是出自于自身的需要、处事的根本,认识他人利益、公共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培养遵守网络公共秩序、保障网络道德规范的品质,做到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摒除网络上的互相欺骗、肆意破坏、甚至抵御网络犯罪的各种诱惑,无论是否有人看见或听见,都将网络社会道德作为一种责任来自觉自愿坚守。

2.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其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一切的言谈举止都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意识的限制。而在个体自主性、虚拟性极强的网络社会中,在缺少他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网络环境下,必须通过大学生自律这种新型的道德行为模式,才能共同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对于其网络行为来说,是不具有强制性的,只有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内在道德标准和外在行为自我约束,将规范化的网络道德行为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模式。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于自身网络行为是具有一定的是非观,在其认知上是充满理性的,但行为上却又缺少相对等的自控能力,会出现例如沉溺于网络以致影响学业、影响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的正常交流等情况,由此,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是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必然要求。

3.大学生网络自律是其在校自我管理的充分体现

互联网在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需求的同时,若缺少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一部分人认为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罔顾所有规章制度、道德观念而为所欲为,有些人在网络上以虚拟ID身份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观点、不讲网络道德辱骂他人、利用网络知识和技术攻击他人网站成为“黑客”、甚至出现利用网络违法犯罪,一些大学生因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困难而依赖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找心理安慰。面对校园网络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在加大学校常规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明确在自身网络信息化社会中必须要履行的道德权力、义务;克服上网陋习,把握健康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导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服务,强化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维护校园网络秩序。

二、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他律的监督机制

1.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机制

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距离相对狭窄、封闭,家庭、亲人、朋友、社会以一种简单的相处方式维系之间的联系。大学校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距离较近的熟人社会的缩影,在现实校园文化、环境中,由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较为明确,大学生彼此的道德意识也都非常强烈,培养、教育他们将现实校园中存在的道德意识运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的同时,学会利用网络特性、掌握网络文化,以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老师利用课堂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以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学生;通过网络聊天、讨论、邮件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话题,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学会讲求方式方法并有针对性的展开沟通与引导。

2.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相关要求,在当今社会中,我国公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些现实社会中的具体规范也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产生的一些网络行为已经无法用现有的社会道德去规范、衡量,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时,必然造成网络道德的缺失。因此,随着网络时代及其技术的发展,作为网络世界的使用者之一,要尽可能的规范、丰富大学生网络道德内容,逐步形成统一的道德规范。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在校园网络的使用上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

3.提高网络技术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网络道德自我约束的同时,要不断加强从技术层面上进行网络监控,及时纠正网络道德失范,限制并制止任何网络违法犯罪的可能性。通过设置防火墙阻截一些不良信息的发布与侵入,过滤不安全因素,保障网络信息的正确性、安全性;还可以设置上网用户的网络访问权限,屏蔽一些未经授权的上网人员和不具备信任度的网站;设置进入口令和对数据加密当方式,对一些重要文件加以保护,防止一些重要信息被篡改、复制、污染,增强网络社会在技术使用上的安全性。目前逐步普及的网络实名制对于防止利用网络虚拟身份欺诈、约束网络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校要加大校园网络技术监管力度,将不良上网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净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敬华,龚春明.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的实施路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2]冯亮.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1.

[3]孙跃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

[4]刘娜.论道德自律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5.

[5]谭晓玲.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理性回归:从他律到自律[J].中国科教新导刊,2010,16.

作者简介:余佩媛(1983—),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文质彬彬的造句下一篇:初一班主任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