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2024-07-31

北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精选8篇)

北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第1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方案

培训前言: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全面理解课程标准、读懂教材,是做好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深刻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更好地驾驭教材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和体会教材内容。因此,培训应以理解掌握数学课程理念,把握教材内容在教学实施中的要求,理解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为目的。

组织管理:

由北票市教师进修学校组织集中培训管理,建立小学数学学科培训档案。

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各年级下册教材,教材如何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材构思与编写上有哪些特点?实施数学教学时应注意什么?如何合理,有效,创新地使用教材?等等,就上面这些问题,结合各册教材的学习内容作一些具体分析和说明。培训分工:

实施形式:

1、自己学习研读所教的教材。重温学科课程标准及关于课标学习的相关资料;通读关于教材编写的相关解读资料,明确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掌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体系,各单元教材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及教学设想。

2、分年级进行集中学习培训教材。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构思与编写上的特点;实施数学教学时应注意事项;合理有效使用教材。(培训后专题研讨:观摩一节课,共同研讨交流)。

3、教材处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开展优秀教学设计、反思、案例分析的评选活动。

4、在网上交流、反思、网上论坛

考核办法:

集中培训需签到,有学习笔记。培训后写高质量的体会反思一篇,给打分;常规听课教研,交流反思,有典型案例,有教研活动记录,有反思记录。以校为单位给教材培训效果打分。

培训对象:

2011年——2012年下学期任教的所有数学教师。

培训学时:

本次教材集体培训学时为每册5学时,个人学习学时为20学时。

2012年1月10日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 数学研训

北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第2篇

2014年11月19日盐湖区教育局组织全区优秀教师学习北师大小学数学第四版教材,我有幸参加这次培训。这次培训是在相主任的带领下举办的,通过培训我对新教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在就将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大家分享一下:

新教材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方式,使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取得一致,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发展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心设计“情境 +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师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教材设计了“情境 +问题串(围绕着情境展开的一组问题)”的呈现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逐步深化或多角度思考。围绕着“情境和问题串”的展开,帮助学生围绕核心内容和关键点展开思考,体现学生学习的基本思考过程,启发学生思维逐步深化或多角度思考。

问题串的展开也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问题”服务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往往可以通过设计若干个问题来体现,这对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能有效避免教师反映的教材提供的问题开放性过大、目的不清晰而造成的教学困难。

(二)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一般不学习具体的知识点,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思想。对于抽象,体现从数量到数、从物体到图形的抽象,以及从数到字母的抽象。对于推理,既体现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和多种方式说明道理。对于模型思想,将体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

2.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

3.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材通过呈现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通过设计问题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重新梳理和设计练习题,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教材一直关注练习的设计,注重设计一些促进理解、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习题。

教材重新梳理和设计练习题目,力求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在数量上,1课时 2页的内容,其中包括 1页练一练;2课时 3页的内容,其中包括 1.5页的练一练。正文和练习的页码比例达到1︰1。在练习的层次上更加清晰合理,通过设计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等层次,避免了部分练习中题目“跳跃性”较大的现象。在练习的维度上注重形式多样,通过设计(事实性)知识和技能、数学理解、解决(常规)问题、联系拓展等维度,体现对于学习内容不同方面的要求。特别重视开发了一批数学理解的题目,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教材一直关注体现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一方面,教材通过设计拓展习题、提供阅读材料等体现教材的弹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是一种理念,教材通过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呈现学生的多种想法和学生作品,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等形式,更好地体现教材的弹性。

教材力求从学生经验出发,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探索与交流贯穿始终,练习与巩固适时适度,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重,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共发展。

基本框架的主要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标准的修订和教材的整体设计,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删或调整,根据全套教材关于统计内容的整体设计,将原六上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内容移至五年级下册。原五年级上册“数的世界”中对自然数和整数的认识,前移整合编入四年级上册“从结绳记数说起”。五六年级要对上述内容进行补充讲解。

北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第3篇

一、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10册的分析

教材分析评价的维度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功能出发的[1]。由《标准》不难看出教材的定位有资源、媒介和工具三大基本功能。从这一定位出发, 我们从以下四个基本维度来分析北师大版数学教材。

1.知识维度

教科书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传承知识, 作为学生的知识资源和学习工具, 一本好的教材, 其内容既要反映学科结构, 呈现人类文化积累的精华, 又要以内容为工具, 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成长, 具体来看第10册的教材内容。

(1) 知识体系 (目录) 。

北师大版第10册数学教材共有七章, 内容包括了数与代数 (按比例分配、正比例和反比例、方程) 、空间与图形 (圆柱与圆锥、解决问题) 、统计与概率 (统计) 。其中, 在教师用书中, 数与代数的课时建议总计为27课时, 空间与图形为21课时, 统计13课时, 比例尺7课时。教材安排的内容反映了学科结构, 使得学生能广泛接触到数、量、空间、图形、可能性、关系、算法等丰富的现代数学世界。

(2) 知识的载体。

所谓知识的载体, 指的是包含知识的学习素材, 即数学书中的问题情境、例题、练习题等。北师大版教材所提供的学习素材与生活联系紧密, 如第一章按比例分配中, 教材安排了3个内容, 分别为比的认识、调制蜂蜜水、包饺子的数学;第四章方程安排了由易到难的3个生活中可以用方程来解决的数学问题:买练习本、赤道有多长、集邮。

所涉及的例题为某个情境中问题的解决, 如买练习本中, 教材呈现了解方程的标准格式。练习题的设计多是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小例子, 比如, 求透明胶带的体积;有48个果冻, 6个装一袋, 可以装8袋, 还有几种包装方法;给出足球上有12块黑皮子, 求白皮子的数量。素材很新, 并且很有趣。而且北师版的教材由于素材为与数学知识密切关联的生活中的小问题, 并没有固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成为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解决问题后, 有的练习题往往会追问:根据上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将练习题不仅定位于解决问题, 更是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素材。

(3) 知识的呈现方式。

教材的基本叙述模式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 即每一章节均为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练习。从学生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入,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 获得解决再应用到生活中。例如该教科书第36页介绍方程, 用小学生经常遇到的买练习本的情况, 创设了买2个练习本, 1支钢笔, 共用9元钱, 已知钢笔5元钱, 问一本练习本多少钱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情境可以引入未知数, 用2X +5=9来表示, 这就建立了模型。再通过试一试进行解释应用, 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获得发展, 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 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有利于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达成。

知识的呈现方式为探索式的, 每一章分为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填一填各个小环节, 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并且教材没有提供固定的答案, 多是空白的表格。

2.思想文化内涵维度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北师大版教科书在其编写的指导思想中指出, 学生要通过学习数学、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也印证了义务阶段的数学教育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

此外, 每一章的练习题中, 教材都安排了“你知道吗?”这个部分, 图文结合, 介绍与本章相关的经典数学知识, 如按比例分配后, 安排的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剖面图, 介绍了黄金分割的知识;圆柱与圆锥的一章后, 安插的是古代沙漏的知识;方程一章后, 介绍的是方程小史, 这些知识将数学的历史与文化体现了出来,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3.心理发展规律维度

第10册为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教材, 这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段在12岁左右。其心理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应该在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期, 即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但其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学习素材有选择地取自生活, 侧重于问题解决,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既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又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4.编制水平维度

本教材, 8开本设计, 彩页印刷, 文字清晰, 插图与文字的配合恰当, 大量的插图表现形式活泼、直观, 多为现实生活中情境的生动描绘, 增加了教材的生活性和趣味性, 使得教科书更像是科普读物, 更像是学材, 而不是教材。

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的主要特点

根据描述性分析, 得出的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1.注意数学的应用, 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

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 数学的应用可以理解为 “理论联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本教材强调应用数学的意识, 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 为学生能自己主动探索, 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这主要体现在能结合各部分知识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注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加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四个方面。

2.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每个在校的儿童, 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这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 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鉴于以上认识, 北师大版教材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进行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素材, 进而通过学习者群体的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实践活动中, 理解和应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 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3.转变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参与活动, 尤其是探究活动

北师大版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例题和练习设计大多展示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情境。这些情境迫使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组织数学活动, 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 学会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设计, 为学生的探索交流提供更大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更多地注重过程, 而不仅仅是结果。

4.教材呈现方式儿童化、多样化, 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从儿童身边的事例入手, 使教材更加生活化、社会化、趣味化。在教材编写手法上适当用非形式化的方法展示高度形式化与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内容。同时注重教材的个性化和弹性化, 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和余地, 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北师大版教材都是大页面, 每课中以图为主, 色彩鲜艳, 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这些使课本更向儿童的课外读本靠拢, 自然地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化成了学生的学本, 受到学生的喜欢。

三、对北师大版教材的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的特点, 是其优点所在, 但是否也是其弊端所在呢?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教材的起点是否过高

这是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北师大版的教材充分相信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他的学习具有有效的支持作用, 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和方法具有自主迁移的能力, 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建构知识, 这是对学习主体——学生认识上的进步, 但同时这也是将学生的能力水平定位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 因为并非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教材所定位的层面, 一些数学生活经验较差的学生会不会跟上步伐, 这是需要关注的。因为教材不是针对少数人的, 而是面向群体的。

2.教材的使用是否顺手

这是针对教师的能力水平、配套教师用书、课程资源的齐全而言的。教材中留给教师学生的空间很多, 给了每位教师自由发挥的舞台, 但由于教师能力的不同, 对教材就会有不同的把握标准, 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不同。教材无论编排的多么丰富多彩, 不能在内容上反映出来, 这也是一本失败的教材, 不会在使用上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 北师大版教材是课改后涌现出的很出色的教材之一, 它正处于第一周期的编排试用阶段, 对于它的看法, 正如一位一线教师所说:北师大版教材确实有人教版教材望尘莫及之处, 但同时北师大版也未必是神话。[3]教师在使用中必须正确地对待教材, 既认真研究教材, 又要不拘泥于教材, 只有将其精华与自己的实践、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北师大版教材的优点, 使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 2001:1-5.

[2]孔凡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主要特点[J].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 2004:16-19.

北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第4篇

一、 数学史料的内容分类及其数量分布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内容主要分为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如金冠之谜)、相关数学知识史料(如小数的历史)、数学思想方法(如“筛法”史料的介绍)、经典数学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数学名题(如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文化等六大类。其中“其他文化”主要是指音乐、绘画、建筑、天文、计算机、商业等生活领域,侧重介绍数学发展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比如,黄金分割比:教材中简单介绍了黄金比在建筑、绘画和优选法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统计发现,首先,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安排的数学史料的数量在增加,而且在五、六年级已经开始涉及数学思想方法(6处)、经典数学问题(1处)、历史名题(1处)等。其次,教材中大部分数学史料属于相关数学知识史料(共28处),可见教材编写者比较注重以此形式促进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第三,教材中介绍了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故事(2处),如古希腊数学家埃拉托塞尼(Eratosthenes)创造“筛法”,在自然数中寻找质数。在此版本的教材中并未选用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比如数学家在创造数学成果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挫折、失败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二、 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料的设计模式反应了如何将其负载的深层的文化价值进行体现,以充分发挥其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通过对此版本教材包含的数学史料的分析,总结出两种设计模式:附加式包含和隐性融入。附加式包含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为由数学知识引出数学史料,即教材在阐述数学知识时联想到有关的数学史料,继而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对相关史料进行简单介绍或说明。例如四年级下册完成“认识方程”这章全部学习任务之后,在数学万花筒中介绍了方程的简短史料。附加式包含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阅读材料式数学史,即教材中某章节授课任务后介绍的数学史料和所讲内容稍有联系或无联系。比如四年级上册在“认识更大的数”这章最后给出数字的发展,从用石子或结绳记数到印度—阿拉伯数码的广泛使用。此时,数学史作为知识的注解或扩充,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了解一些相关的数学史料,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隐性融入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是由数学史料引出学习内容,此时数学史料已非边缘化于学习内容。如五年级上册82、83页,在“点阵的规律”一节中,教材中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创造的形数理论巧妙地和学生们已有学习经验相结合,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正方形数、三角形数、长方形数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数学史料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两种:“文字”(共19处,占55.9%)和“图文并茂”(共15处,占44.1%)。“文字”形式主要是指仅用简短的文字来阐述相关的史料,如“神奇的质数”“数的扩充”等。“图文并茂”形式是指史料中包含文字和图片。此种形式又细分为“文字为主”(11处,占73.3%)“图片为主”(2处,占13.3%)“连环画”(2处,占13.3%)。比如寻找质数的筛法的介绍中,左侧是文字的说明,右侧附以图片,促进学生对此方法的直观理解。此类呈现方式学生主要是通过文字来了解相关的史料内容。另外,在“数字的演变过程”中,是以图片为主,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学生主要是通过图片来了解数字的演变过程。而“计算工具的演变”则是以一组图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学生通过连环画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每个阶段。这两种呈现形式主要考虑到了所选史料的题材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版面设计上,此版本教材主要是在正文下方、练习题最后直接呈现,并用了蓝色的标框框出,且添加了“数学阅读”“你知道吗”“数学万花筒”等这样明显的字眼,使数学史料凸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只有极少数是在教材正文中阐述。

四、 数学史料所属国度

本研究将教材中所选用的数学史料所属国度分为:单个国家(即该史料中只涉及一个国家,如古埃及的分数表示法。)、多个国家(指数学史料中包含两个及以上国家,比如,计算工具的演变。)和不凸显国度(指数学史料中没有提及国度,比如数的扩充。)其中单个国家中又细分为中国、古希腊、古埃及、德国。

经过整理发现,除了5处不凸显国度外,其余均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其中以我国古代的数学史料为编写重点。在34处数学史料中,我国占了16 处,而且“多个国家”项包含的8处史料中有7处涉及中国,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编者的主要目的可能在于通过此形式来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数学多元文化则主要体现在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中,比如“圆周率的历史”从最原始的测量到用多边形逼近,从“布丰投针”到计算机的贡献,介绍了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但在此版本中反应多元文化的数学史料还较少。

五、 反思与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史料从篇幅容量的增加、内容选择种类的丰富性、以及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设计模式的创新上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较之以前的小学数学教材来说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史料较少、分布不均均衡、设计模式的合理选择等,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丰富数学史料的内容选择。本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史料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符号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数学著作、数学家、数学工具演变等,但是从小学数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来看,还有很多相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史料,如古埃及的倍乘法、试错法、中国古代的盈亏术等等,这些史料所凝结的智慧如果能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展现必将促进他们对现代算法、算理的理解。另外,教材中还可以增加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来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热爱数学。例如,欧拉在双目失明后凭借超人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仍创造了丰富的数学成果等。

2.适当增加教材中数学史料的数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进一步提出“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这是对“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理念的深化。而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载体,那么在教科书中体现数学文化教育的理念,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增加数学史料。如何把这些史学形态的智慧结晶采用一种恰当的形式或手段展现或传递给学生,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数学史料设计模式的选择

当谈及数学史料与数学教材、数学课程时,相关研究总是会强调“要达到隐性融入”,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附加式包含或显性融入是数学史料进入数学教学的必经阶段。在此阶段,要根据小学教材中所选数学史料的内容或性质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比如数学家的生平和励志故事;数学在计算机、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学知识、概念的简单注解等都比较适合采用直接融入,以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注解、扩充以及背景有所了解(比如方程简史;分数,小数的历史。)即可。如果所选择的数学史料中涉及深层的数学思想方法(比如圆周率的发展史料、形数理论等),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数学教育研究者、数学史研究者和教材编写者共同努力,将相应的思想、方法和小学数学知识进行整合,力求能够达到将数学史料间接融入教材或教学。因此,数学史料采取哪一种设计模式进入小学教材需根据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来判断,而不是一味的强调隐性融入。

参考文献

[1] 徐利治,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J].数学教育学报,1994,3(1).

[2] 杨豫晖,魏佳,宋乃庆.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4).

[3] 陈碧芬,唐恒钧.北京师范大学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7,16(2).

[4] 罗新兵,魏金英,刘阳,等.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分布的特征和模式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1(1).

[5] 张维忠.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北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第5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版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在这次培训活动中使我对第四版教材有了更加深刻的整体认识。第四版教材的总体特点是以“情境 +问题串”的形式呈现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并通过有效的交流、讨论和引导,进一步展开数学学习过程。第四版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整体设计和调整了部分内容的学习,而且每一节教学内容都是按照2页或3页编排的,按照课标的要求,凡按2页编排的内容都是一课时完成,按3页编排的内容都用两课时完成,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避免难点集中。这套教材通过设计一系列有趣、有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活动,试图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鼓励学生在调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现行教材内容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还比较“粗放”,给教师预留的空间过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理解、把握教材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正确运用教材,要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版教材保持“注重情境设计“的特点,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如第一学段的情境主要来源于生活,第二学段适当增加了来源于数学的情境。这套教材重视梳理和设计练习题目,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习题。教材遵循不同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进一步探索如何促进“人人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次教材培训对于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教材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也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在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业务素质。

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第6篇

今年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进行改编,针对教材的变动,教育局组织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更好地熟悉教材,领会教材的新意图。下面就这次培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心得体会。

今年我带的是一年级数学,现在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谈北师大版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打开北师大一年级数学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我们在得到这一套教材的时候,我们就深深地被其中的情景图所吸引,他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蕴藏在情景图中,而这些情景图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如乘车问题、购物问题等等。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例中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在教学时多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

二、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出现例题的字样,而是以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例如在教学“十几减8、9”时,我们先创设一个买铅笔的情景,让学生摆小棒等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建立减法这个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征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锻炼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控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教材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在学习一部分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后,再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然后再接着学习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不容易厌烦,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环节,例如“走进乡村”、“月球旅行”等实践活动,不但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北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第7篇

心得体会

敖林蒙古族学校:吴红娜

2015年3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2015年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四版教材的网络研修,经过一天的学习研讨,让我受益匪浅,对我今后如何实现教学最优化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就根据我自己这次的培训学习谈点心得体会。

一.通过培训学习,使我对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四版教材特色有了深刻的了解。

(一)精心设计“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数学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二)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含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这构成了教材的鲜明特点。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广泛,富有文化内涵,强调处理好不同题材的平衡。

(四)重新梳理和设计练习题,提供数量合适、层次合理、形成多样的习题。

二.学会追问

北师大版教材编写人之一王昌胜教授给我们作了几个案例讲座,其一是《一年级教材‘认识物体’》,其二是《统计与概率》。两个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用简单的材料上出富有思考的课,体现“深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上课要学会追问,给学生一个操作后,老师要追问,把问题推给学生,在追问中深入,让他们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追问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所学。

三.学会处理细节

有人说“整体决定成败,细节成就精彩。”淡化对“概念”的咬文嚼字,坚持先试后教,设置或诊断学生学习的障碍;注重课堂作业的设计与反馈,要层层设计与推进;注重与生活经验的恰当沟通,不要生拉硬扯,在层层追问中深入;保证学生有静悄悄地独立思考的时间;注重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北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第8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上延续设置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综合与实践”领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综合、实践的过程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它旨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对数学本质的 认识,对生活的 联系.当前,由于新课改重新编写各版本教材“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各异,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先分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北师大“11版”)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人教“11版”)两个版本教材的第一学段的“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对四基要求的体现,再提炼出两个版本教材的这一领域内容特点,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各自特色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教材的编写提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1 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要求分析

《标准(2011版)》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对于“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命名发生了变化,由“实践与综合应用”变成“综合与实践”,这一变化自然而然引起内容的侧重点的变化.

“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 主的学习 活动.[1]因此,在《标准(2011版)》综合与实践活动中,一定要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标准(2011版)》相对《标准(实验稿)》来说,在内容标准上对小学数学第一学段有一定的修改.

在第一学段的内容目标中,除了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之外,还要求学生要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

2两个版本第一学段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的“综合与实践”内容比较分析

各地区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当地实际情况编写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材,但也存在不足,我们需要对其教材内容的类型和对四基要求的体现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找出其特点.北师大和人教这两种版本教材使用面较广,在此以人教版和 北师大版 为例.但是,目前“11版”新教材第一学段只有5册教材.

2.1 教材内容的专题的数量以及专题的类型的比较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的界定的分析发现,两个版本的教材自身所编的专题数量、内容类型都不尽相同,因此对每册该领域内容进行提取,并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具体如表1.

由表1可以比较看出,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主要强调学生的实践,可由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在专题数量上,两个版本教材都是每个学期安排一次,每个版本共安排了五个专题活动,有的是课内完成,大部分需要课内外结合[2].人教版内容大部分来自校园活动,而社会实 践、家庭生活 较少,层面比较窄,涉及面不广;北师大版内容类型则比较丰富,具有趣味性.

2.2 “综合与实践”内容对四基要求的体现与分析

当前小学数学 教科书几 乎全部采 取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线的“螺 旋式上升”的模式进行编排,虽然显性的知识技能相对来说好把握,但以隐性内容出现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却被放置于配角位置,两种版本新教材如何真正实现教科书层面的“四基”的匹配地位,这就需要展开比较分析两种新教材的“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对四基要求的具体体现.具体如表2和表3.

由表2可知,北师大版教材对四基要求的体现跳跃性大,留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过多,根据“11版”新教材,北师大版教材的这一领域由四个部分组成:“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自我评价”,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且每一部分都是紧扣“综合 与实践”的学段要求,充分体现出四基,凸显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的具体教学要求,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3]利学利教,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例如“上学时间”中,让学生记录自己在一个星期内每天上学途中所需要的时间,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有用的信息.

由表3可看出,人教版的教材对四基的要求充分体现,注重“找规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用发现的规 律解决简 单的问题,例如“摆一摆,想一想”教学中以“你们能用2个小圆片摆出不同的数吗”这个问题入手,通过让学生把一定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的数的活动过程,巩固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体验位值制思想.

通过对比表2和表3可知,北师大版教材虽具有趣味性,内容丰富多彩,但思维跳跃性大,留给教师和学生的空间过多,学生不易掌握知识,不能充分体现四基的要求,而人教版则逻辑性强,注重基础 知识,思维跨度 不大,内容通俗易懂,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适应于全国大多数地区,但内容比较单一陈旧,不新颖,吸引力不强.

3 两个版本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综合与实践”内容特点

通过比较这两种版本对四基要求这个维度的体现与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存在异同,各有侧重.

3.1 共同特点

3.1.1 注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情趣为内容素材

学习素材是学 生开始相 应内容学 习的“引子”,它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学习素材的选择应该关注是否有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否有助于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它们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情趣为素材,注意与学生学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选取学生感兴趣且符合年龄发展的素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数学和生活的理解和联系.例如“数学乐园”是以一个游戏作为规则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1.2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数学思考与数学经验积累

《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 主体,教师是学 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家庭环境,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文化氛围导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的策略各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因此,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去发现、思考与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意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在互相启发中获得知识、发展知识,逐步形成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 经验.例如“班级 旧物市场”,通过学生合作交流,想出如何组织这个活动,思考在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怎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对认知水平相对低的小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3.1.3 体现出“四基”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方法需要通过活动获得,通过数学活动,学生不断感悟到分类思想、数的多种表示法等数学思想,培养他们利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促进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分扣子”,让学生确定其分类标准,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分类,这使其分类思想渗透在数学中,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再如“摆一摆,想一想”,让学生把一定数量的圆片分别摆在数位表的十位和个位上,得到不同数的活动过程,体现数学有序思想,利用活动经验从中发现其中的联系及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能力并利用规律验证,从而初步渗透演绎推理思想.

3.2 不同特点以及不足之处

3.2.1 所依据的实践基础不同

人教“11版”教材是新课标教材的修订,而新课标教材在总结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另外还参看了全国不同地方的各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力求做到“取长补短、实现最优化”,同时注重联系实际,充分考虑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达到四基要求,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例如:“小小设计师”,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展示生活物品,让学生感受图形的对称性,联系生活实际,联想更多的有关于对称性的图案和物品,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各种平移方法,展示出不同的图案.

北师大“11版”小学数学教材是由众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和核心成员、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和特级教师参与编写,主要是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课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该版教科书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基本线索、内容以及主要的数学经验活动机会.如第一册的“淘气的校园”,先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信息,接着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情境中的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转而想到自己实际的校园里有什么数学信息,最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主要体现出教科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会、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注重积累数学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数感.

3.2.2 各版本教学内容安排有所不同

人教版生活化、数学化并存,注意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规律性;北师大版专题生活化、思维活跃,逻辑性不强,跳跃性大.

由表2和表3可知,这两版本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活动各异,北师大“11版”中的“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内容安排在教材的后面,以“数学好玩”这一标题的出现贴近实际生活;而人教“11版”的则安排在教材的中间,以不同的标题出现,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是“数学乐园”,一年级下册的是“摆一摆,想一想”等等,既生活化也数学化.陈燕[6]提出该领域素材主要源自5个方面:(1)校园生活;(2)自然环境;(3)社会实践;(4)家庭生活;(5)无实际背景的单一的数学知识性活动.经归类整理,本研究认为该领域增加一个“时事娱乐”,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然而人教“11版”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规律性.注重基础知识,比较适应全国大多数地区教学,而北师大版则思维活跃,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但逻辑性不强,教材内容跳跃性大,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跟上,因此理解和掌握的效果不好.

3.2.3 北师大版比人教版更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拓宽

北师大版页面大,更活泼、图文并茂;人教版页面小,略显沉闷,形式单一.

上一篇:文明旅游十大宣传语下一篇:如何写好初中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