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论范文

2024-06-17

免疫系统论范文(精选8篇)

免疫系统论 第1篇

免疫的三大功能作用:

1.防御功能。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预防病毒、细菌以及其他病原体的入侵,从而有效地预防一系列的感染性疾病发生。如果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便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进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2.调节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地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而且能够有效地清除体内受损的细胞以及衰老的细胞,从而使人体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

3.监视功能。该功能能够识别机体内的突变细胞,可以有效地预防肿瘤等相关疾病的发生。

如果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降低,便会大大增加癌变的风险,因此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对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能力低下的人群,一定要引起重视,平时注意饮食的规律,而且保证营养均衡地摄入,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免疫力。

免疫系统论 第2篇

【旧识回顾】

1、细胞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主要依靠哪些细胞?

【新知导学】

1、列表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关系。

项目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作用对象

产生效应的细胞

产生效应的方式

相互关系

2、什么叫免疫接种?

3、免疫方式包括哪两种?

4、什么叫过敏反应?

5、AIDS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6、HIV的遗传物质是什么?是如何复制的?

7、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反馈检测】

1、下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 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2、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用HLA表示 B.主要侵犯人体T细胞

基于免疫系统论的环境审计 第3篇

关键词:环境审计,免疫系统: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河北省审计厅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 (201006) 和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度校内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

随着人类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繁荣。与此同时, 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危及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进步。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 环境审计应运而生, 国家审计职能也面临新的变化。刘家义提出的审计“免疫系统论”是审计理念不断深化, 审计职能顺势调整, 审计实践与时俱进的新领域, 为研究环境审计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一、环境审计发展现状与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 西方一些企业基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自发地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审计计划, 作为检查评价本企业环境问题的内部管理手段。虽然是各自为政无统一的方法和体系, 但正因为他们的这一举动, 使得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门类得以迅速发展起来。随着西方环境审计的发展,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强, 在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 国务院在批准审计署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强化了环境审计的职能, 审计署据此设立了有关环境审计的机构农业与资源保护审计司, 审计署18个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审计机关也分别设立了从事环境审计的机构。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后, 在努力促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同时, 更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

□文/赵凌云康旭江

的高度, 控制人口、经济增长的规模、质量、速度, 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积极倡导和推行循环经济, 努力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此形势下, 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 使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为加强环保资金的使用管理, 维护资金安全, 真实反映环保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对外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需要国家审计机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为此, 环境审计逐渐成为审计机关的工作内容之一。

刘家义在2007年底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结束的总结讲话中首次提出了“现代国家审计工作是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免疫系统” (以下简称“免疫系统论”) , 2008年3月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及理事论坛上, 刘家义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免疫系统论”。这一理论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对国家审计本质、职能定位认识的一个新发展, 为学术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免疫系统最主要的职能目的可以用五个词概括:“保护”、“自身”、“防御性”、“识别”和“记忆”。这五个关键词恰好契合了当前形势对审计工作的期待。如果把政府比作一个“人”, 那么各职能部门就是他的组成器官, 审计部门可以被理解为这个人的免疫系统, 国家审计机关在其中担当免疫系统的主力, 如何让国家审计机关在国家经济健康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则如同免疫系统是整个肌体能否有效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关键一样。

国家审计之于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特征:一是立足建设性, 坚持批判性;二是立足服务, 坚持监督;三是立足宏观全局, 坚持微观查处和揭露;四是立足主动性, 坚持适应性;五是立足开放性, 坚持独立性。

二、新时期环境审计开展中的问题

虽然环境审计开展在我国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 但是发展到今天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结合新的历史时期审计理论和实务变化, 可以从以下方面对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

1、环境审计的理论依据不足。

我国进行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不健全。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审计是审计机关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但仅是在资金的效益方面做出了规定, 而绩效审计所包含的其他很多内容, 如对政策制定的评价、对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的评价等, 没有在法律上予以直接规定。同时, 我国进行环境审计还没有普遍可接受的技术方法和评估标准, 国家也没有制定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 也没有制定一个完整的环境审计程序模式和科学的环境审计管理体系, 这使得审计人员在对环境效益进行评价时有难度, 加大了审计风险。

2、对环境绩效审计重视不够。

环境审计目前进行的主要是环保资金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从现阶段开展环境审计情况来看, 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 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是以环保资金使用项目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的模式逐步展开, 而不是建立在对该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对资金的绩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涉及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不同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其他建设工程项目, 其评价指标和标准相对难以确定。此类专项资金大多是体现惠农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的政府投资, 其效益更多是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形式来体现的, 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和标准不易量化, 并且需要完善的财政绩效预算支出体系做支撑, 而目前审计人员难以取到足够的审计证据支撑我们发表评价意见。此外, 以资金到位率、资金利用率和资金综合有效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价环境资源保护方面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要建立在被审计单位按项目核算, 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对被审计单位的有效管理的依赖性较强, 使得很多项目的审计结果不够公正客观。

3、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目前, 各类环境审计信息资源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不同部门数据口径不一致, 加大了审计风险。各省市、各地区的环境审计工作各自为政, 信息无法全面沟通。这将直接导致各部门、各地区“责权利”的不统一, 难以形成综合的监控信息平台。

4、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首先, 审计人员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 环境审计涉及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是一门系统的、综合的学科, 相当多的审计人员还缺乏开展环境审计所需要的多方面知识和技能, 学习积极性不够, 仅靠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开展环境审计的要求;其次, 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目前, 审计人员在实施环境审计中普遍存在缺乏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和科学理论支持的问题。

三、基于免疫系统论的环境审计发展对策

从可持续性和绿色的角度看, 经济要健康稳定的发展, 那就离不开作为“免疫系统”的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 才能对将要发生的问题提出预警, 防微杜渐;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查处和修补, 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揭示和抵御。总之, 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的“免疫系统”, 环境问题是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 中国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 单位GDP的碳排放下降40%~45%, 但西方国家要求我们要接受国际监督, 为此, 我国提出在未来10年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行动中, 将不会接受、也没有必要接受国际监督, 这完全是我们的自主行为而非硬性的国际义务, 我国将通过国内的统计、监测、考核、问责来推动目标的实现。而在这其中就要加强对环境审计的重视, 以期通过科学的审计方法、客观的评价标准, 提高我们自己监督结果的国际认可程度, 这对于世界环境和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1、抓紧制定环境审计准则。

一是要尽快制定或健全环境审计政策、法律、规章制度, 以法规的形式规定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程序、报告准则等, 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 能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标准, 如国家对太湖流域的减排指标仅考核COD和二氧化硫, 而未对总磷、总氮做考核, 而引起太湖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三是尽快建立环境会计, 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目前, 环境信息的披露已被各国政府、企业和会计界广泛接受, 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披露其所有的有关环境的负债;挪威要求公司董事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企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以及企业采取的措施;在德国, 环境披露已成为一些大公司年度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结合实际, 借鉴国外经验, 加强立法, 完善环境审计的理论依据。

2、环境审计侧重绩效评价。

首先, 要加强环境决策行为审计, 通过对环境决策行为的有关信息、经济指标进行审查, 监督评价决策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如项目规划中有没有考虑环境问题, 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如何, 采没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其次, 要加强环境管理效能审计, 将审计调查与效益评估、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结合进行, 尝试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效益评价。加强环境绩效审计, 政府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环境问责制度, 将环境指标纳入官员考核机制, 建立起跨部门、跨流域的统一综合治理机制, 实行“流域限批”、“挂牌督办”, 借环境问责制度的实施, 带动环境绩效审计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公众参与的环境督察和评估机制, 减少企业非法排污“一查就关, 一走就开”的现象。

3、加快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

逐步建立和实施环境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和安全系统。建立数据共享的办公和业务应用系统, 根据资源流域的整体性, 把审计、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环境审计信息全部纳入系统, 实施环境审计信息的全程跟踪和关联, 提高环境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可行性, 降低环境审计风险。只有实现环境审计的信息化, 才能实现环境审计管理部门之间、环境审计管理部门与政府各部门、被审计单位之间信息的快速查询、归集和汇总, 保证实现快速、准确和高效的服务。只有实现环境审计的信息化, 才能从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从静态审计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现场审计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才能尽快建立跨省市、跨区域、跨部门的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和环境审计运行体系。

4、加强环境审计人员培训。

这项工作根据我国目前审计人员状况采取两种方法进行解决。第一, 由于我们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使其能立即适应环境审计工作方面的需要, 所以我们要从现实出发, 加紧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 使其增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等多方面知识, 成为既懂财会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第二, 从社会上招聘环境审计的专业人才或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门人才, 充实审计队伍, 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

基层审计机关如何践行免疫系统论 第4篇

(一)审计是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

审计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外部性的经济监督,它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确实保证这些经济活动和项目的合理有效的进行。而审计机关,正是进行审计工作,发挥审计职能的专门机构。其作为我国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维护财经经济秩序,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职责。国家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先生将国家审计比喻为“国家资财的看门狗”。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势以及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现任国家审计局长刘家义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历史论坛上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对各级审计机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系统的阐述了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免疫系统的重要理论观点。他把审计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形象的比喻成“免疫系统”。审计职能的发挥和运作过程,就如同人体“免疫系统”通过抵御病毒入侵、消灭入侵病毒、修复受损器官等方式来保证人体健康生存的过程。

他提出,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知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而后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技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

审计工作的最根本目标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这同时也是其长远目标。而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的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审计工作的基本方针。其中“依法审计,求真务实”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体现了审计工作最核心的法理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我们审计工作的重要战略;“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二)免疫系统论的提出的重要意义

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审计的本质,对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的给予了更高的定位和深刻的内涵,同时也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对于促进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把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为审计工作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

对于基层审计机关而言,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无疑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一方面,为基层审计机关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对其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正确认识审计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和实质作用,才能把握审计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才能推动基层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基层审计机关如何践行免疫系统论

在基层审计机关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该单位的基本状况的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以其作为一个小的研究基点,以小见大,推而广之,进一步上升到整个基层审计机关的普遍性层面,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如何践行免疫系统论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为切实践行上级审计领导部门提出的免疫系统论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强化审计的经济监督和风险防御的功能,基层审计机关需要协调审计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应该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免疫系统论的思想内涵和本质要求。只有这样,基层审计部门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免疫系统论贯穿和渗透到基层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实现审计的监督职能,推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彻底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审计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部分,毋庸质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这个基本前提之下,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应该深入思考为什么审计,由谁审计,审计什么,审计为了谁的问题,深入思考审计的本质,从而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不断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其次,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其目的是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全面认识审计的基本特征,正确把握五個方面的关系:建设性与批判性,服务性与监督性,全局性与局部性,主动性与适应性,以及开放性与独立性。当前,各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应该按照基本特征的要求,开拓思路和失业,切实履行其自身的法定职责。

第二,突破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机械式的管理模式,逐步向科学化、多样化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审计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为其更好的发挥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管理环境支持。

对基层审计局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审计项目主要由当地政府分配和指定,任务到局里以后,再由局长直接指定至各个小组,由小组全权负责各自项目的审核稽查。在其审计过程中,各专项小组的负责人要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审计工作的基本进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针对某些重大的经济违规操作,甚至违法行为,则应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共同商讨决定处理方案。这样的审计流程看似合理有效,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审计负责人员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或者出于其他个人利益的考虑,欺瞒实际的审计问题,甚至谎报审计结果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潜在的风险和危机的产生,对今后审计工作的进行形成隐患,审计系统的免疫功能将会遭到破坏,抵御风险的作用大大折扣。

当前的基层审计机关大都是类似的审计模式,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改进。大体而言,应该更加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参与各方的作用,使其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赖的同时,更要相互监督和制约,防止风险滋生。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让领导来参与,通过专报集中反映审计情况,让领导落实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能只听项目负责人的一面之词,从而提升审计的实效;

二是要发挥和调动被审计单位及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反映问题,群策群力,把项目做深查透的同时,也对审计部门的工作形成外部监督;

三是要充分挖掘审计人员的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项目做实做精;

四是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审计结果公开,扩大社会影响,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充分显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审计的可信度。

第三,强化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人才,建立现代化的审计模式。这对于审计免疫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层审计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审计的观念、方式和方法根深蒂固, 严重阻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其次,由于硬件发展的缓慢,软件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或者硬件设施有所保证,但是实际使用能力较低,无纸化办公根本无从谈起。但是,更多时候计算机只是当打字机使用,简单的起草,打印或者保存一些文件资料。再次,很多基层单位还面临着经费紧缺问题,这也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最后,审计信息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审计机关内部局域网与相关部门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无法对其进行日常监控,远程审计自然无法实现。这些都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基层审计机关在加强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抓住机遇,推动发展。计算机审计是当前审计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基层审计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高科技的要求, 全面掌握现代审计手段, 快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是,引进和培养出专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审计人才队伍。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普遍推广,对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审计软件的应用能力,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计算机逐渐会成为审计工作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之一。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工作, 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知识培训,同时要积极引进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人才。

三是,要加大管理力度, 进一步加强目标考核, 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审计项目中, 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身上, 引入奖惩激励机制, 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竞争态势。

四是,针对本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积极争取资金投入。规划应包括硬件配置、软件应用与开发、人员培训与考核奖惩、项目实施计算机审计、信息安全和保密等方面内容, 既要有近期目标, 也要有中长期目标。在投资上,人员培训先行, 软件引进、推广紧随其后, 硬件设备购买及时, 做到人员水平、硬件设备及应用软件三者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五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被审计单位主动提供电子数据和文档, 为计算机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大力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为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提高审计的免疫能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鉴于我国审计工作的传统模式和特殊环境,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着人员流动缓慢甚至停滞,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在职人员工作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很多基层审计机关,真正具有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并不多,普遍的学历文凭也不高,大多数是大中专毕业,而且年龄层次偏大,还有一部分的军转干部,他们对于审计专业知识接触很少。这些都造成基层审计机关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较少。

首先,应该对现有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些深造机会。使他们能够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可以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当中推广和应用,敢于创新和突破,提高整个单位的专业素质。

其次,形成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和能上能下的人员更替代谢机制。对于进入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审计专业,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自身的实践经验。可以建立公开招考的制度,并且实行试用期和辞退制度,适度提高人员的流动性,从而优化单位人员结构,激发活力。

最后,基层审计机关要善于利用优势资源,可以创造和寻求机会与周边相关高校或者研究院进行联系和沟通。

第五,全面推进审计文化建设。

任何事情都是要靠人来完成。人的主观情绪和精神思想对其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只有真正心甘情愿,积极主动的从事某项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于基层审计部门而言,审计文化就起到了正确引导工作人员的思想方向和价值取向,及激发其工作活力的作用。它是在长期的基层审计的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各种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

审计文化建设重在内容,关键是要培养出来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它是审计人员的价值观的完善与提升,从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到审计文化的重要性,自愿自觉的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

首先,要紧跟时代方向,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与当前审计环境相符合的文化精神。基层审计机关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内容涉及审計相关各个方面。不仅是审计知识,还有法律,哲学,政治,历史等等。同时,可以邀请相关的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最后,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得审计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同时,审计人员可以舆论导向和大众传媒对审计精神文化进行宣传教育,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促进审计精神文化的建设。

三、总结

总之,审计确实保证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合理有效进行,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审计可以看作是国家经济体系的免疫系统,更早的感知风险,更准确的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为审计人,只有正确认识到免疫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将理论同实践紧密结合,努力践行审计免疫系统论的核心要求,使每个基层审计人员深刻体会到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的重要意义,以身作则,从而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审计工作落到实处,抓住重点,提高效率,服务大局,才能为整个国家提供最坚实的监督保障,真正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论 第5篇

发挥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作用呢?笔者认为必须立足现实、深入研究,以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发展的工作方法来改进和加强财政审计,全面提升审计的层次和水平。

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实现四个促进

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统一认识,是“免疫系统论”下财政审计发展的当务之急,现阶段财政审计要以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建立高效、节约型政府为发展方向,具体讲要实现四个促进:

1、促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科学、规范、透明和高效的财政预算管理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攻方向。要通过财政审计,进一步揭露财政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弊端以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充分揭示财政管理和改革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进一步细化预算,增强预算刚性,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严格预算执行,规范支出行为,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促进政府和财政部门完善财政资金分配决策机制,建立科学的资金使用效益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对资金的监督检查,减少损失浪费,降低宏观行政管理成本。

2、促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建立勤政高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标志,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主义政治、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通过财政审计,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行政决策、行政活动和执行国家政策法规中的问题,纠正决策执行中的偏差,激发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科学民主的决策水平,促进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和管理责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降低微观行政管理成本,建立勤政高效的政府。

3、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快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要通过财政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的全过程全方位审核检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取得和使用各种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将审计结果作为人大评议领导干部、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全面、系统、完整的依据,对干部考核制度进行补充和完善,促进组织部门选拔培养德才兼备、想干事、能干事的领导干部,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4、促进审计事业发展,提高审计工作地位。现代审计是以绩效审计为核心,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的。要通过财政绩效审计的有益探索,丰富绩效审计理论,积累绩效审计实践,促进审计工作逐步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变,充分发挥审计部门为领导宏观决策、宏观管理服务的参谋作用,体现审计部门高层次、宏观监督的权威性,提高审计监督工作的地位和影响。

二、进一步深化审计内容,实现四个突破

1、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在财政预算监督上有所突破。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要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这两个关键环节抓起。财政审计必须从预算编制和执行入手,通过审计分析年初预算安排行政管理费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看其是否合理;审计分析行政管理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收入增长率是否协调;审计分析行政管理人员工资福利支出占整个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看行政管理人员编制核定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精简高效原则;审计分析全部政府性资金是否纳入预算管理,看财政资金是否存在体外循环和随意支配;审计分析政府采购程度,是否达到节省支出的目的;审计分析部门支出是否严格按预算、按规定,看有无损失浪费现象。只有从财政预算的绩效审计入手,才真正抓住降低行政成本的“牛鼻子”。

2、抓住关注点,在严控职务消费上有所突破。在整个行政成本中,职务消费所占的比重很大,且损失浪费严重,是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最关注、最痛恨、最希望压缩的行政成本。因此,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时,除了关注人员、福利津贴、办公设施等构成的行政成本以外,应着重审查公务接待、公车配用、公费考察、会议培训等职务消费构成的行政成本。可每年安排一二个单项,也可一年综合安排多项进行行政管理成本审计,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以实现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之目的。

3、推行阳光审计,在审计结果公告上有所突破。要加强财政审计工作,就必须实行审计结果公告,这是监督审计结果执行的有效途径。审计的目的是监督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法规,有效控制行政

成本。但现实中被审计单位对落实审计决定存在表面应付,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使审计效果大打折扣。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把行政成本置于阳光之下,可以将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利用社会舆论传播范围广、反映速度快、影响震动大的特点,把行政成本高的问题“曝光”,利用社会压力迫使有关单位领导重视整改行政成本高的问题,并将整改结果向社会反馈,形

成巨大的威慑力,从而达到降低行政成本之目的。

4、转化审计成果,在推动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行政管理中缺少一套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增长的法规和制度,或者有制度,但在现行体制下得不到有效执行,起不到严格控制行政成本的作用。因此,开展财政审计,不仅要揭示财政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要认真解剖分析原因,从制度、机制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前,要通过审计,着力推动公费招待、公车配用、公费考察以及会议培训费用、干部福利津贴补贴等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后,审计机关还要不懈努力,积极推动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以及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的政府职能改革,这是一条降低行政成本的根本途径。

三、进一步改进审计方法,实现四个加强

1、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整合审计资源。财政审计要继续坚持“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审计报告、统一审计处理”的“五统一”工作原则和工作模式。要加强审计机关内部沟通协调,以计划为载体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以统一实施为载体保证审计效果。每年通过充分讨论,提出本审计工作计划,明确审计的总体目标、审计项目单位、审计时间质量要求、各科室或者主审的任务分工。各科室或者主审要按照总体方案和分配的任务分别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审计的内容和重点。

2、加强相关审计的有机结合,改进审计组织方式。财政审计除了要与经济责任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等有机合外,还要与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相结合。一是财政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要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充分收集资料,特别是非会计信息资料。有时,非会计信息资料比会计信息资料更能揭露被审单位的问题、更能反映被审单位资金使用的绩效。二是财政审计要与后续跟踪审计相结合。审计结束后并不意味审计目标达到了,审计的目的是将提出的审计建议和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中去。要检查审计结论和建议的落实情况,检查结论是否切实可行,纠正不切实际的审计建议,提高被审单位的经济效果。

3、加强法治化建设,规范审计行为。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制度建设和质量、风险控制制度,构建《财政绩效审计操作指南》等指南体系,改进财政审计工作的管理,推行依法审计。要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尽快制定一个比较规范、完备、易操作的《财政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对审计目标、作业标准、操作步骤和方法、质量控制、审计责任以及审计风险控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财政审计行为,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4、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效率和质量。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必须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要继续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重点抓好ao系统的应用,关键是要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和深度上下功夫;要进一步完善财政审计资料数据库及分析系统,实行专人维护,定期更新,不断扩充数据和内容。要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争取主动,尽快推行联网审计,扩大审计覆盖面,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实现四个强化

1、强化绩效理念,加大审计宣传。要确立对绩效审计必然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强化绩效理念。一是审计部门要深刻领会,主动实践。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的绩效审计是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尽管开展绩效审计存在诸多困难,但不能让这些困难束缚我们的手脚,唯有大力开展绩效审计才能拓展审计工作一片新天地。二是要加强财政绩效审计宣传。宣传的对象首先是被审计单位。财务审计强调真实合法,财政绩效审计强调的是效益。它们的目标是管理活动和资金效用最优,这是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其次是党政部门领导。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宣传,使党政领导清楚,财政绩效审计在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公众等方面的作用。第三是社会媒体,要通过媒体宣传审计成果,普及绩效意识,争取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使财政绩效审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2、强化审前准备工作,为提高审计质量打好基础。要根据审计署6号令对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出的要求,认真做好审前准备工作,科学确立审计方法,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完善审计实施方案,全面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一要搞好审前调查。财政绩效审计比传统财务审计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宽,需要审计人员通过翻阅相关法律、规章、批文、决定、报告、纪要等文件资料全面掌握;收集数据,分析计算,确定重点;采取询问座谈等方式掌握第一手材料,为确定审计重点做好基础。二要编好实施方案。财政绩效审计是个性化审计,要结合审前调查和以前审计情况,从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和步骤以及审计业务分工等方面细化审计实施方案,重点侧重于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

3、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财政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敏锐的综合分析能力、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和善于协调沟通的能力。但现阶段这样全能型的审计人员还相当匮乏,应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培养,对现有审计人员要加强培训,更新知识尽快适应现代审计的需求。培训的方式,可采用在自学的基础上,分层次多渠道的统一组织,如讲座、考察、办班、读书会等。有条件的可舍得投入,依托高等院校和送派人员到发达国家地区培训实习。培训的内容不仅要介绍国内外绩效审计的成功实例和经验教训,突出绩效审计实务的培训,而且要交流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绩效审计的走向和理论成果,旨在培养一批能攻善战的绩效审计师,推动财政绩效审计深入而广泛地展开。

免疫系统的自述作文800字 第6篇

大家好!我们是你们的守护者――免疫系统。我们与其他系统都不同,并不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的,而是无数组织构成的。现在,让我带着你来了解我们吧。

首先,我们有三道防线,让你不会因一次挠胳膊而被细菌或病毒感染致死。第一道防线以物理防护为主。以皮肤和黏液为主,让你们免于每时每刻都在被外来生物入侵。其中也有防御肽,防止外来生物在伤口旁边开“淘宝店”。当然,还有一些附属组织和器官,我就不一一说了。

然后,当你如果遭受了意外――皮肤等被划破等。就会使用第二道防线――先天免疫系统。里面有溶菌酶,可以溶解细菌,当然其中典型的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NK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巨噬细胞和中粒性细胞最典型,它们并不需要某种病原体激活。中粒性细胞会跟入侵的病原体同归与尽,而巨噬细胞像一个boss,可以重复吞噬。NK细胞又称天然杀手细胞,它会用一种酶戳被感染的细胞和入侵的维生物,从而使被戳的细胞开始程序性凋零,如果实在抵坑不了,第二道防线便会联系下丘脑和垂体,升高体温,从而摧毁一切!

但是事也有不遂愿的时候,我们第二道防线也会战败(比如埃博拉病毒入侵)。此时,就轮到专业团队了!(后天免疫系统)但它们需要某种病原体激活,也可以记住它们,还可以全身上下作战。好了,此时,入侵的微生物攻破了第二道防线。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的细胞来到淋巴深处,向T细胞们展示装饰在MHC2蛋白上的碎片抗原。T细胞们纷纷用自己的抗原结合,终于,在大约200万个蛋白抗原中的一个结合成功了!

那个T细胞(也只会有一个)开始分裂,其中的辅助T细胞有的用细胞因子来扩散警报。有的去通知B细胞来制作抗体。当然,英雄出现了――细胞毒T细胞!它通过与其他普通有核细胞上的.MHC1蛋白结合,来识别被感染的细胞,从而像NK细胞那样摧毁被感染的细胞。最终,B细胞的抗体出来了,B细胞也分裂,也可以记住入侵者。抗体有的不让病毒与结合,有的把病毒凝集成块,好被巨噬细胞吞掉。至此,人体保卫战结束了。

浅议社保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第7篇

一、强化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两大转型,这铸就了中国经济的辉煌,但在大转型过程

中,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也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各种社会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财富的总量实现了巨大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愈来愈严重。

第二, 就业压力增大。目前, 我国城乡过剩劳动力总量达⒈5 亿之多, 隐性失业和显性失业问题都比较严峻。除了工人、农民大量失业之外, 一些专业人才如大学生群体等也开始失业。

第三, 群体性事件逐渐扩大化。近几年来, 群体性上访事件和对抗政府事件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些事件, 直接反应出社会的分化程度和部分社会群体对政府官员的不满和抵触。

第四, 社会治安不断恶化。目前, 我国社会治安大局总体稳定, 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刑事犯罪、暴力犯罪、经济犯罪、网络犯罪等各种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安全感。

第五, 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 再加上对环境的人为破坏,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方面, 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愈来愈密, 危害程度日益严重。

发达国际的经验表明,社会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一套“免疫”各种风险的机制,其中健全的社保制度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风险凸显的背景下,有关民生资金的分配、使用与管理收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保障作为老百姓“保命钱”、“养命钱”社会保障资金的安全,如何促进运作规范、设计公平的社保制度和法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事关社会“安全网”、“缓冲区”作用的发挥,事关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

(一)社会保障审计可以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责任体系,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关怀、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建设程度。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说“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那么,针对社会上的部分失业者和弱势群体而言,社会保障制度将是国家对他们的基本生活的补助,是他们的养命钱,救命钱,同时也是国家实现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个途径。一个运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它决定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否正常运行。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也常常被比喻成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压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形成,社会保障作用初见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法律法规不适应实际情况也越来越明显,导致了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可依、无据可寻。“免疫系统”论下的社保审计将更加致力于发现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揭露并分析问题,促进国家有关部门逐步改进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目标。

具体而言,社保审计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社保制度建设:

1、保障民生安全。通过各种民生项目的审计,透视社保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揭露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保障社保基金征集完整、运营安全、支出使用真是有效;掌握重大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促进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群众利益受到损害,促进民生安全。

2、积极预警风险。通过审计监督,对可能产生的问题和风险发出警示,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分析,防止问题的蔓延和风险的扩大;通过注意社保基金支付能力变化情况,正确评价基金支撑能力,发出风险预警。

3、推进制度建设。通过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途径,提出政策性建议;通过分析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执行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原因,找出政策本身的不合理成分,促进政策自身的完善;通过调查体制性、制度性缺陷,发现各种不合理、不系统、不协调的问题,促进改革的深化,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完善。

4、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审计揭示单个社会保障制度规格标准设计的不公平;揭示不同制度间缺乏协调造成的不公平;揭示不同人群、不同地域间社会保障的失衡;提出完善制度公平性的政策建议,促进社会保障功能的发挥。

(二)社保审计可以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资金的安全是审计不变的主题,社保审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在实际的社保审计中,曾发现社会保障资金在筹集方面存在延压、欠缴、缴费基数不实、配套不到位和滞留、虚假配套、不按规定发放、不及时上缴财政专户等问题;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虚增收入或不纳入预算管理等问题;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挤占挪用、滞留拖欠、直接坐支等问题。审计揭露这些问题后可以规范社保资金的运行。

社保审计对社保资金的保全、增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把握,全面监督。

社保审

计通过从多方面了解社保资金的计划安排、实际使用和结存情况,审查资金管理和使用各部门、资金运行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查错纠弊,揭露系统性、体制性的缺陷,有助于国务院及相关单位及时了解社会保障资金的增减和变动趋势,全面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行情况。另外,审计人员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全面监督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管理和使用,对乱支乱用、贪污和跑、冒、滴、漏等问题进行查处,将有力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保障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发展。

2.查错纠弊,维护安全。确保资金安全和完整是社保资金审计监督的重要目标。多年以来,审计人员围绕社保资金开展了专项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查处了资金征缴不到位;挤占挪用、违规支出社保资金;操纵会计记录,贪污私分或帐外存储、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审计结果引起了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极大关注,审计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的整改,严惩了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维护了社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3.促进管理,保值增值。社会保障资金在收缴和拨付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流程涉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保险机构、银行及其他相关部门。审计机关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揭露和反应,并深入剖析相关部门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可有效地促进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完善相关管理措施,真正做到管好、用好社会保障资金,实现保值增值。

(三)社保审计可以扩大消费需求、减少经济波动

社保审计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保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的稳定性,推动有效需求适度增长。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积累社会保障资金,形成个人收入不确定部分的补充,当宏观经济大局、微观经济态势发生不期而至的变故,人们面临失业、退休、生病和出现事故伤残等难以抗拒的风险时,社会保障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对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满足基本需要。从而恢复和保持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适度增长。使人们改善收入预期,提高了安全感,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减少经济波动对人们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内需疲软的 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如果居民消费能力能达到国际平均水平,中国经济或能更快的从困境中走出,从而有效减少失业,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

三、进一步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社会保障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

(一)关注社会保障的公平性

保障公平是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公民享有社会保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平就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社会保障,不会因为地区差异、职位差异等原因而导致部分公民没有享有社会保障或享有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审计中,应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进行分析。在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方面,要了解各个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群范围,分析各个制度下的受益对象、受益结果,并通过分析、对比实际取得的审计数据,得出某个制度的某个方面是否做到了公平;在社会保障制度执行方面,要审查在社会保障制度执行中特别是在资金的审批或发放环节中是否有徇私舞弊、不按程序办事及违法违规的行为,通过审计揭露社会保障制度在操作执行方面存在的漏洞,完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关注社会保障资金能否实现保值增值。

社会保障资金能否及时足额的发放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社会保障资金的保值增值则是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的基础,因此,在审计中要特别关注社保资金如何进行管理,重点审查在基金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存放或投资,管理程序是否合法合理,资金管理是否能够实现增值。通过了解资金的目前的运营情况,评价被审计单位运作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益,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创新与发展 第8篇

一、“免疫系统论”理论深化了审计本质

审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第一要务是要保证国家安全。免疫系统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科的卫生健康领域, 它对人体的健康起着保护、清除、修补的功能。而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 国家审计机关担负着维护国家经济秩序, 提高国有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职责, 具有和人体免疫系统相同的职能。将审计比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审计的本质、功能和目标, 赋予了现代审计更加丰富的内涵, 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审计监督模式指明了发展方向。

“免疫系统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在总结二十多年审计经验的基础上, 对国家审计本质功能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定位。关于审计本质, 提法很多, 有人认为独立性是审计本质, 也有人提出授权或委托才是审计本质, 这些说法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从治理结构的角度看, 审计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具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 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各部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但从近年审计实践的发展来看, 企业管理审计、政府绩效审计普遍开展, 审计的功能由单纯的监督职能逐步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免疫系统”论的提出, 适应了审计环境的变化及审计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从国家审计定位来看, 提出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就是要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完全符合我国审计实际和发展规律, 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免疫系统论”理论拓宽了审计范围

这次审计署“五年规划”提出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将审计范围由“经济活动运行”扩展到“经济社会运行”。实际上, 国家审计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现代国家审计最初的功能是监督宪政体制下经济利益的分配, 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单纯把审计定位为经济工作, 或者只看到审计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而没有把审计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运行联系起来, 那么对审计的理解就是片面的或不完整的。当然, 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来看, 确实具有明显的经济色彩。过去我们也主要强调了审计的经济功能。但是随着审计作用的日益强化、审计方法的逐步改进、审计角度的不断调整, 审计越来越表现出宏观性和全局性, 国家审计早已超越了经济的范畴, 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免疫系统论”理论完善了审计功能

“审计机关能够最早地感受病害侵蚀的风险, 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 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 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的侵蚀, 同时, 更早、更及时地建议政府和相应的权力机关, 运用各种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 去消除这些病害, 从而健全制度, 完善法律, 使国家机器能够健康有效地运行, 以保证国家安全。”“免疫系统”理论把审计的功能由“监督经济活动运行”这样相对单一、初级的层次, 发展到“保障国家经济社会运行”这一全方位、高水平的层次。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在“保障”这个层次上, 要发挥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维护功能。就是要维护宏观政策的严肃性, 维护法纪规章的严肃性, 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和发展环境, 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健康发展。二是清除功能。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 揭露弄虚作假、损失浪费现象, “清除”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杂质。三是修补功能。在揭露、查处问题的基础上, 加大审计整改力度, 从完善相关制度等方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国家审计的“修补”功能不仅是针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小修小补”, 更是相关制度的“大修大补”。

四、“免疫系统论”理论确立强化审计作用

从“看门”到“免疫系统”, 其作用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守卫”、“看门”是被动的、消极的, 而“免疫”是主动的、积极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方式有三种, 即预防、提示和抵御, 其中预防是第一位的。国家审计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就必须突出发挥好预防性作用。

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灾款物的发放监督中, 审计部门在新的审计理念指导下, 第一次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极大地提高了审计的时效性和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率, 充分展示了审计“免疫系统”观所蕴涵的强大力量。事实证明, 未雨绸缪往往强于亡羊补牢, 只有在预防性上下功夫, 才能防患于未然, 才符合国家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本质要求。因此, 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 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 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 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 有责任在永不停息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 促使其健全机能, 改善机制。也就是说, 审计机关既要当好“经济卫士”更要发挥审计监督的预防和警示作用, 当好“保健医生”。

五、深刻理解审计“免疫系统论”,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过去人们对审计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技术化阶段, 认为审计是一种经济活动, 或者说是一种国家运行的辅助性服务行为, 从来都没有意识到, 审计在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国宪政发展的历史表明, 审计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 都是国家政治体制中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现在中国正处在历史转型时期, 公众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公众还无法通过自己的代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他们迫切希望在人民代表大会体制之外, 寻求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组织和机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 随着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 审计作为现代国家的免疫系统, 越来越得到公众的首肯, 他们希望通过审计机关发现问题并且最终解决问题。

所以, 审计署在提出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同时, 也明确指出了当前审计工作六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依法揭示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 促进宏观经济健康运行;二是揭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 促进改善民生和构建和谐社会;三是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促进反腐倡廉和依法行政;四是揭示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问题, 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和落实, 促进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五是揭露重大损失浪费, 推进生态文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六是揭示重大体制性障碍, 促进建立健全富有活力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六个方面的审计工作重点也是在新的审计免疫系统观指导下, 对审计工作的崭新定位和对审计方向的深度拓展。免疫系统作为新的审计理念, 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要用它武装审计队伍的头脑, 指导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 要通过开展专题讨论和学习, 使我们全面深入系统的理解免疫系统的内涵, 将其转化为审计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内化为履行审计职责的原动力和执行力。

在中国转型时期, 人们对审计机关寄予厚望, 迫切希望审计机关扩大权力, 从而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审计免疫系统论就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产生的,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审计免疫系统论把审计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整体工程来进行构建, 体现出了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综合优化原则。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对象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维护资产安全、完整, 防范、减少乃至杜绝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在审计中加强监督服务, 发挥审计的“审、帮、促”作用, 对审计中发现的制度性缺陷和问题进行挖掘和反馈, 从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提出建议, 促进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从根本上实现财政财务等财经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审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免疫系统, 寓意深远, 深刻理解审计“免疫系统论”, 充分发挥审计免疫功能, 必将促进审计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

摘要:审计是保证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论”理论深化了审计本质, 拓宽了审计范围, 完善了审计功能, 强化了审计作用。

上一篇:如何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下一篇:护士考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