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总结

2024-08-25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总结(精选8篇)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总结 第1篇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总结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与这样的科研创新活动,虽然经验不足,但在 指导老师的帮助及各位成员的努力下还是做出了不错的结果,为此我 们感到非常的高兴。首先,感谢刘永老师及生物化学教研室的各位老 师在活动中对我们的帮助。在这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 没有的知识。我们将自己的收集归纳以下几点:

一、思维的慎密性。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面临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和问卷调查的问题。在这此程中,我们不仅要明确活动的的目的,更 要思考以什么方法来实施实验来达到我们的研究目的,比如,实验动 物的分组,我们需要考虑正常对照组(不手术不给药)、假手术组、假手术给药组、缺血组、缺血给药组(不同药物浓度)以使整个实验 更加严谨,更富科学性,通过这个过程很好地训练了我们的科研能 力。其次,在设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调查问卷过程中,我 们要考虑如何设计问卷,从哪些方面设计问卷,如何设计问题等使整 个问卷做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二、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实验室规章制度,熟悉实验室常用仪器的操作使用、相关实验技术;学习了动物模型制 作、培养大鼠神经元缺血模型和Glu 兴奋毒模型、脑缺血损伤检测方 法、Glu 离子通道活性检测方法等,这些都是以后学习的宝贵财富。再者,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调查问卷设计出来后,如何设计 问卷调查的版面、问卷的数量、发放、回收、无效问卷的筛查等一系 列问题都锻炼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查阅文献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经常需要参阅相关文献,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

何检索相关文献,同时,由于许多文 献都是英文版的,我们的专业英语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些都 为我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交际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实验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实验室管 理的老师、指导老师、实验成员讨论如何实施实验、实验过程中遇到 的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过程中,我们要与 学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让他们配合调查,这对我 们的交际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此外在整个课题进行的过程中,一个 人是无法单独完成的,只有所有参与者一起努力才能最终圆满的完 成,这要求我们有很好的团队意识,通过这次活动极大的加强了我们 的团队意识。

五、统计和分析能力。试验结束后,统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 果并得出结论。这使得我们的统计和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另 外,我们参与了项目总结报告及论文的撰写,对科研论文的书写有了 初步的锻炼。

六、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此次科研活动,实验组成员对生物化 学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了解了生物化学一些前沿热点研究方 向,培养了成员的科研创新及动手能力。为以后在教学中继续开展相 关活动积累了经验。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明确了生物化学教学中的 重点与难点,学生在生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学习的兴趣。实验 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对实验课的要求及实验课改革的一些意见。通过以上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动手能力,更为学校在 教学改革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方向和依据。但在整个科研活动中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不足之外:

1、实验过程中对动物模型制作、培养大鼠

神经元缺血模型和Glu 兴 奋毒模型、脑缺血损伤检测方法、Glu 离子通道活性检测方法等由于 没有系统的学习,在实验开始阶段不太熟悉。

2、我们统计调查问卷结果时,由于经验不足,使得整个统计、分析 过程繁琐、耗时长,工作量大。

3、分析报告书写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报告书写不够规范,结果分析不够到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多次修改才得以完成。在这次科研创新活动中,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发现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些在我们成长过 程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这次活动将给我 们带来无限的受益。04 级临床1 班 周国平,周登明 2009 年6 月30 日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总结 第2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骨干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实践活动总结

一、活动基本情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过于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传承,忽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既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提升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更好地服务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教师教育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分中心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与部门工作的特点,认真开展了以“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实践活动,并于2016年5月27—28日,学院思政课骨干教师一行15人在院长、书记带领下赴柳州市、桂林市兴安县参观考察了柳州大学生创业园鹿山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柳州国家高新区联合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广西机器人众创空间等地的创新创业工作情况,学习借鉴典型地区在创新创业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考察回校后及时总结成果,并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作了汇报。

二、活动实施过程回顾

(一)成立领导小组,拟定分中心活动方案。研究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骨干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 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活动日常管理,为深入开展思政课骨干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实践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工作中的各种事项,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若干问题,检查落实工作进展情况,统筹部署相关工作。

(二)分赴柳州市、桂林市兴安县考察,学习借鉴创新创业成功经验。

1.2016年5月27日上午考察团成员冒雨参观考察了柳州大学生创业园鹿山基地,详细了解基地规划、建设、发展有关情况后,对基地强化创新创业模式研究,以人为本搭建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感触颇深。

2.2016年5月27日上午考察团一行来到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参观,该实验室是上海交通大学与柳州国家高新区联合共建的创新技术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获得很多发明技术专利,设计生产的五菱、宝骏汽车销量稳居全国汽车销量前列。考察团成员对企业创新引领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3.2016年5月27日上午考察团参观了广西机器人众创空间。老师们与“创客”们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创新创业故事,并体验他们的创意产品。

4.5月28日上午考察团在桂林市兴安县产业园区了解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心路历程。考察团就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寻找创业项目、如何管理企业、如何拓展市场、抵御风险等创业事项与民营企业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总结考察成果,向分中心全体教师汇报。考察结束后,考察团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分别对两地的考察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撰写了考察经验报告并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反馈。在此基础上,活动领导小组还把考察过程写成新闻稿展示在网站上。

三、活动的成效

在整个活动期间,冯霞院长、吴勇书记要求教师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实际,认真思考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帮助青年大学生开拓眼界,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业知识,提升创新技能,挖掘创业潜能,进而实现创新创业梦想,在推动广西财经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贡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聪明才智。通过本次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一)加强学习夯实创新创业理论基础,是思政课教师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教师创新创业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业意识培养的沃土。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教学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训练。

(二)激发兴趣,是思政课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之一。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的培养。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三)善于运用体验性和研究性教学,是思政课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一招。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对学生的感性认 识学习有帮助,在发展学生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方面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而巧妙的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思维之中,以“置疑——研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教学导入,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达到思维活动的高潮。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总结 第3篇

上海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体, 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学科高校。经济与管理学科的本科学生高达80%, 财经和文科特色明显。而经济管理学科主要是应用型学科, 主要培养服务于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人才。因此, 近年来, 在国家倡导科教兴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 主要在教育部部属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 对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直接的意义。

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是在校大学生群体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学校组织引导、依靠老师的指导, 自主开展的研究及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我校作为一所财经类高校, 除了通过第一课堂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财经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外, 还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为此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包括以下形式: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赛 (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 。作为财经类大学开展的创新活动同理工科类院校又有所区别, 其研究项目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通过社会调查和应用统计调查方法研究现实经济现象, 也有同学开展一些网站的开发研究, 进行小发明小创作等。创新活动中的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及创造发明的项目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的过程, 也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在财经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 有利于提高财经人才培养质量。第一, 提高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在创新活动中进行经济问题调查、社会调研等, 了解社会, 了解当前经济运行状况, 有助于把书本理论知识和现实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需要实践来巩固和深化。反过来, 通过实践检验理论, 能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第二, 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 形成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管理来完成, 指导老师只起到点拨和把关的作用。创新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升教学效果。第三, 学生在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时, 往往涉及的不只一门学科的知识, 这就促使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要为完成课题而学习相关知识, 这恰恰符合了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第四, 通过参加创新活动项目, 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和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锻炼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 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上海财经大学开展学生创新活动的状况和特点

(一) 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状况

上海财经大学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 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导向, 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努力探索和建设符合财经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教育模式,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把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纳入实践教学体系。我校各专业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 尤其注重实验课程建设, 要求应用性学科均要开出实验课程, 对实验课程按类别标示, 供各专业学生修读。鼓励教师开设实验课程、案例教学课程。鼓励设计创新性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每年的实验项目要有一定程度的更新。教学计划还明确规定了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学分:社会实践7学分, 军训1学分,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2学分。学生完成创新活动, 给予一定的实践学分;资助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各类重大竞赛。学生创新活动成绩可计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作为评定奖学金、推荐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的优先考虑因素。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是开展实施大学生科研创新和社会调查活动。我校从2005年起, 学校每年拨出专款20万元资助学生的创新活动项目, 并吸收社会资助作为本科学生科研创新专项基金。2008年起进一步得到市教委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经费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每年都有百余个项目获得资助。近三年来, 实施项目448个, 其中获奖项目55个。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多种社会调查, 例如“百县调查”、“千村调查”等, 内容涉及经济现象、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 从调查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对经济现实的敏感性和洞察力。通过这些活动, 使学生能够把创新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完美地结合起来, 形成创新的成果, 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 不断听取学生和指导老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建议, 强化我们的教学和实践。

三是开展和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我校2007年批准并立项了30项创新性实验项目,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2008年又有30项创新实验项目启动。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200多人次。以金融科学实验室为平台, 由金融学等专业学生组成的项目开发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经济金融实验项目, 其中, 该团队开发的全球金融战略模拟系统2005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校学生在以我校ERP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上海赛区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金蝶杯”企业经营模拟精英赛中荣获二等奖。

四是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等活动。数学建模课程已经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开设全校选修课程多年, 许多有兴趣的同学积极选修该课程, 学校每年组织十几支队伍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自2001年以来一直有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数十项奖励。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大赛。近年来, 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 获得奖励7项。

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 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2007年被批准为上海市16所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高校之一, 2007年获得60个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资助, 2008年获得50个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资助。我校学生近五年来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32个奖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奖项65个;“挑战杯”竞赛国家级奖项23个 (详见表1) 。在校内, 我们非常重视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近四年来, 我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500多个。

(二) 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特点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从近几年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情况看,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 开展经济社会调查。2008年暑期开展的“千村调查”, 学校选拔了1 190名学生参与了为期近三个月的中国农村调查, 学生足迹遍布31个省市, 近千个行政村, 近万个农户家庭。对新农村建设涉及到的农民生活状态、农村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问题开展入村入户调查。调查同学以村为单位通过访谈、查阅资料、开座谈会等途径调查研究, 分析汇总相关数据资料, 在专家指导下形成最终调查报告或论文。该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借鉴。该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

二是鼓励学生借助信息平台, 开展创新活动。我校学生注重运行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活动, 如金融衍生产品开发和ERP沙盘模拟对抗赛等活动。由金融学等专业学生组成的项目开发团队开发的全球金融战略模拟系统2005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我校同学在以我校ERP实验室为平台开展的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上海赛区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在“金蝶杯”企业经营模拟精英赛中荣获二等奖。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创新研究, 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 用人单位对在校参加过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项目, 且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非常感兴趣, 特别是对那些在各类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更是情有独钟。

三是创新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供了平台。我们组织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团队基本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 有同班好友, 志同道合, 协作分工, 共同完成项目建设;也有跨学科、跨年级同学的有机结合, 优化配置分工, 协作完成项目建设。这样组队, 知识结构合理, 创新项目有持续性。

四是创新活动计划运行管理上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我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实施, 运行管理由教学副校长负责, 教务处组织实施, 但各项活动由主要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如创新性实验项目由教务处负责, 科研创新项目由学生处负责, 社会调查项目由学生处、团委负责, 数学建模由数学系负责, “挑战杯”竞赛由团委负责。各部门各负其责, 责任明确, 相互配合, 实施起来效果好。

我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 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一是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过多地进行课外创新活动。就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大学生的主要精力是课程知识的学习。大学四年中, 一年级以基础课程学习为主, 学生有热情, 但是缺乏创新活动研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二年级三年级忙于英语考试以及大量的专业课程学习;四年级又面临就业, 忙于找工作和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由于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总学时较多, 学生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少。这需要我们合理安排创新实践活动, 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二是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人数有限。因为投入的经费和立项的限制, 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即使“千村调查”这样参与度较大的项目, 组织起来也难度不小, 需要举全校之力。总体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 游离在创新活动之外。这要求我们改进工作, 使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普遍开展。三是指导教师参与指导太少。虽然创新活动研究项目的主体是学生, 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目前情况来看, 多数高校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停留在自发阶段, 而学校对于指导教师缺乏激励机制, 这也是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这需要在制度上和措施上进一步完善, 使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实效。

三、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创新活动的经验与思考

(一) 创新活动需要制度保障

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要根据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来确立。在选择项目课题的时候, 应该以其目前所掌握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为基础, 以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研究方法为出发点。低年级的同学, 可以边学习边研究, 能够把大学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应用到项目研究中去。

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要形成“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分层次资助—中期检查—资助配套—评审—公开答辩—评奖及后期的表彰奖励”的完整程序, 使学生的创新活动项目逐步规范化, 促进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的良性循环发展。学校要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指导,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对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 我们允许学生项目失败, 但是要总结失败的原因, 如果确实是因为学生能力所限, 使其创新项目研究无法继续进行, 我们允许学生使用项目研究过程中发生的经费, 但要提交项目失败的结项表。

我校为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有《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上海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指导和管理办法》和《上海财经大学“挑战杯”项目立项和资助管理办法》等。

(二) 创新活动需要经费和实验设备保障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 (上财教发[2007]20号) 和《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费报销办法》, 学校对各院 (系) 学生申报批准并由市教委备案的创新性活动计划项目60万元已经落实到各项目。学校在原有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每年20万、数学建模经费投入每年6万、“挑战杯”竞赛活动经费20万元的基础上, 增设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金, 经费每年40万元。2008年“千村调查”项目另拨50万元。学校对大学生创新活动投入了足够的经费, 并逐个落实到学生。

对于实验创新活动, 需要为学生提供实验设备条件。学校除了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外, 还提供信息平台予以支持。信息时代的创新活动应该广泛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 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助一臂之力。因此学校要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计算机资源和因特网服务, 使学生既能了解到本领域内最前沿的知识, 寻求相关专家的指导帮助, 解决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难题, 最重要的是了解到自己的创新活动研究是否是在重复他人的劳动。

(三) 创新活动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

要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开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进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的长效化、规范化发展, 就必须从对院系、学生和教师三个层面着手。一是学校以学生立项情况以及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对院系综合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为激励学生投入到创新活动项目中去, 学生完成项目, 可计入实践教学模块学分2学分。对于以项目相关成果获得各类竞赛 (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等) 奖励的学生, 学校给以配套奖励;每年评审出20%的创新实验项目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将学生以项目成果为标志的实践动手能力纳入综合测评和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中;对于取得的创新实验成果, 经学生提出申请, 征得指导老师同意, 经学校学术委员会审查, 符合要求可替代毕业论文;创新活动项目获得奖励的学生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等方面优先考虑。三是要有效提高学生创新活动项目的层次和质量, 必须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 形成稳定的指导教师师资队伍。通过制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 落实指导教师工作量, 成立指导教师团队, 开展评奖评优等方式, 鼓励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活动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指导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获得的成果奖励给以配套奖励;对指导学生创新活动项目作出成绩的教师纳入学校各类教学奖励体系。

(四) 创新活动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大学生创新活动社团是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 社团制度的制定也集中了广大学生的意愿, 在社团内部, 学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学生社团也有利于学生信息沟通, 相同兴趣的同学有利于有效结合开展活动。社团成员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这样能够充分发展社团成员的个性, 调动起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学生自发组织的创新活动社团成为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项目的良好载体。我校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不少就是通过学生社团开展起来的。

(五) 财经类大学生多样化创新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探索

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18-0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以及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改革该类活动的教学模式。然而,高校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其内容、传授方式和成绩评估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弊端,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都被限定在一个既定的模式中,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学生只能成为理论高手,只能纸上谈兵,缺乏真正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1 “实验室开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四级教学模式内容

“实验室开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四级教学模式以实验室开放为基础,继而以学校科技创新活动为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再以全面自主的学科竞赛推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自主科研活动的开展;最终以直接参与正式科研项目为模式,参加教师的各项重大科研项目。从而营造一种逐步提高、因材施教的模式,其结构如同金字塔般,一级一级的提高(见图1),从而创造出一种点面结合、探索研究、竞争进取、全面进取、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教学的质量。培养出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基本的工程意识、较高的技术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实验室开放”是我院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四级教学模式中的最基础的一环,本院实验室开放主要采用了实验室正常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的两种形式。

(1)实验室正常开放是面向全校的大学生,对实验设备所能够正常开放的项目,经过申请、批准、预学习、实验的流程,由学生自主学习实验室正常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主要的目的是弥补在实践课程中学生不理解或者当时没有顺利完成实验的情况,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动手实验的兴趣,预习别的实验项目。

(2)实验室开放基金是我校实验室与设备处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在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平台上,由学生寻找教师指导,设计并完成创新实验项目的形式。这仍然是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实验项目后,自主创新设计实验项目的兴趣,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老师的宏观指导下,自主完成简单创新的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是我院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的第二级。它以科技创新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在此得到了锻炼和体现。其具体形式:一是以学生会为主体,在专业的、独立管理的实验室中,设置各种科研兴趣小组,进行团队自主学习;二是教务处以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这些创新项目,由老师作宏观指导,由学生团队完成。在这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几年这一过程的积累,我院学生已拥有数百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我院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的第三级。它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等,并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总结交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改提供借鉴。以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培养学生科研兴趣,使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工程意识、科学精神、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教务处、设备处、学院的设置下,我院组织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飞思卡尔”电子设计大赛等各项赛事,多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等各项奖项。

“科研项目”是我院创新实践活动培养模式的第四级。在经过前三级的培养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独立开发的能力,这时,我院鼓励这些本科生通过选拔,根据兴趣双向选择,参加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参加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或者是横向课题。他们参加各个团队的会议,设计各项科研实验,动手记录和处理数据,提前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

2 特点

2.1 特色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有新意的方向,利用学校实验室、竞赛、科研平台或其他途径提供的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学习。整个实践学习在选拔、授课、模拟和指导等具体措施下显得更加自由灵活,并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还可以结合专业和个人特点,使学生从单纯模仿到个人创造,从依赖辅导到独立设计,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通过学习以达到个人创新能力的飞跃。

2.2 创新点

本模式将创新意识纳入到了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规范、守时、协作等综合素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该模式开展相关课题,并把一些好的成果列入到自己的教学内容中。

2.3 應用价值及推广途径

通过使用该模式,使得高校学生能很好掌握一些现代技术和创新方法,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的教学改革可以以使用该模式为契机,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以实践成果改善教学模式,使教学手段不断的科学化、现代化。

3 结论

面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问题,本文总结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的经验,提出了“实验室开放—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的逐步提高的模式。该模式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逐步提高,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2012.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江苏省“十二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Z].2012.

创新实践活动总结 第5篇

周增中

本学期的创新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求知、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做人,变得成熟、稳重起来。

活动中,同学们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以礼待人,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主动向老师问好,向同学打招呼。在实践基地营造了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优良品质。

在那儿,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我们全体同学都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自救的常识,建立了更加牢固的安全意识,这些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亲身经历才会学到,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在掌握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积极、主动地去实践,从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同学们对自己的要求丝毫没有放松。在课堂上,同学们遵守课堂纪律,踊跃回答问题,配合老师、同学完成各项创新、实践项目,班委同学协同老师维护课堂秩序,不仅营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更营造了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早操中,同学们列队快、静、齐,跑操过程中,口号响亮,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一副气宇轩昂的样子,用高涨的热情,以及饱满的精神面貌,在实践基地划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如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同学们都列队行走,秩序井然,在宿舍中,同学们按照作息时间按时作息,起床迅速,被褥叠放整齐,地面一天打扫2~3遍,纱窗玻璃等都擦得明亮透彻,一尘不染;在餐厅中,同学们用餐安静、迅速,只听到餐具的碰撞声,同学们集体观念很强,留下值日生负责清理餐具。

在平常的生活中,同学们对学习依然抓得很紧,一有时间就伏在窗口、趴在床边,写日记、写读书笔记、阅读文选等,这集中体现了我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活动总结 第6篇

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各种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特开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发挥教学民主

民主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保证,只有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由此才能产生创新意识,只有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里,思维得以活跃,才干得以展示,才能给学生提供创造的保证。

在此种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能创设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学习氛围,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同时留给学生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找出自己学习中的差距,再辅以灵活有趣的赛一赛、比一比。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学生彻底打消了课堂教学被动吸收的地位,充分展示了学生才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步。

二、提倡教学自由

提倡教学自由要求教师要有鲜明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好适应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教学结构,并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思维最敏感的神经。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在相互启发、讨论争论中产生思维的火花。我还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或建议并阐述其道理。不管学生从哪个方面进行回答,我都能给予肯定,对回答正确的给予表扬,对回答错误的给予引导,调整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确思考方向,使之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心情愉快地学习,从而培养产生创造能力。并在不断实践中提高认识、巩固知识。

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都有个性。素质教育,就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差异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能认真分析自己所教学生的个性特征,能力差异,克服传统教学一刀切、一个标准,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弊端,承认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适当要求、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四年级创新实践活动方案、总结 第7篇

(个人卫生)

一、活动的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教给孩子终生有用的东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是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发展中的孩子可塑性大,及时施教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渗透到一日的学习、生活活动中,在生活中教,游戏中学,教在有心,学在无意,玩中有学,学中有玩。在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活动的目标

1.由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入手,自主开展研究、讨论.2.引导学生进行考察、访问、宣传、调查、收集材料等活动 3.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4.自主进行总结,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从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得到提高。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进行考察、访问、宣传、调查、收集材料等活动 2.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

四、活动的对象

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五、活动的实施

(一)收集资料 1.讨论定探究方向和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并调查: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卫生习惯和不好的卫生习惯?怎么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这里要引导学生调查并做记录。

2.自由分组

确定了探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后,自愿组成小组进行下一步活动.3.小组收集信息

讨论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可以采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同学.老师等。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上网搜集资料

(二)互相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 1.汇报讨论身边的坏卫生习惯 2.汇报讨论身边的好生习惯 3.讨论如何克服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4.得出结论

1、小学生应养成哪些个人卫生习惯?

(1)早晚洗脸(2)早晚刷牙(3)饭前便后要洗手(4)睡前洗脚(5)勤洗头(6)勤洗澡(7)勤剪指甲

(8)生吃瓜果要洗净(9)不喝生水(10)不躺着看书

2、什么情况下应洗手?(1)饭前便后应洗手(2)吃东西前应洗手(3)劳动(干活)后应洗

手(4)玩游戏后应洗手

(5)触摸脏东西后应洗手(6)触摸传染病人的东西后应洗手(7)到公共场所回来后应洗手

(8)拿碗筷前应洗手

3、为什么要及时理发和经常洗头?

理发和洗头能够清除头发和头皮上的污垢,头屑,病菌、预防头癣,皮肤病,防止生头虱。

4、为什么不能喝生水? 生水中含有病菌,虫卵,可引起肠道传染病(肠炎、痢疾,伤寒等)和肠道寄生虫(蛔虫病等)。

5、每天应该刷几次牙?什么时间刷? 每天应该刷两次牙,早晚各一次。

6、怎样保护牙齿?

(1)吃东西后漱口(2)早晚刷牙(3)不咬过硬东西(4)不吃过冷过热的东西

(5)睡前不吃东西(6)患牙病及时治疗

7、为什么不能咬笔头和手指?(1)笔头,手指不干净(有细菌,虫卵,尘土等),可引起疾病(2)影响牙齿和手指发育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快速成长时期,只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21世纪是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作为21世纪的新人,要迎接挑战,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不仅需要

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有一个健壮的体魄。所以我们必须教育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按时作息、合理饮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锻炼身体。做到持之以恒,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讨论和宣传

1.讨论、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再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会感受到活动的意义以及自己的收获.2.宣传

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活动的成果,可以通过演讲.比赛.黑板报等形式,让全班同学都能自己按照这些好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四)评价 1.自评

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在参与活动时所做的贡献,自己评价本次活动的成绩

2.小组评价

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提高积极性 3.心得体会

学生自传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分析活动的意义。

四年级创新实践活动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既关注学生现实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兼顾学生长远发展。它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学习科学知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并在活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健康发展。

本学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个人经验,生活实际,以及校本资源、社区生活等的因素,我们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优势,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对四年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1.四年级学生,经过一年来的摸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基于学生的能力,活动开展必须体现由扶到放,简易活动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的操作方式。

(1)各学科整合。从各学科知识内容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出发,寻求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按一定的模式展开,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并了解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2)结合三河镇争创全国卫生文明城市活动,开展“考查社区文明礼仪情况”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小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和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态度和习性,树立资源节约观念,构建和谐校园。

2.四年级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变化,认识到劳动创造了美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轰轰烈烈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各种问题:

(1)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小,刚接触综合实践课程,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还不够,活动能力也较差,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教师缺乏足够的耐心帮助。

(2)有的学生没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中,有的学生搜集的资料较少,还有的学生没有保存好一手资料,造成资料的丢失。有个别小组活动时不积极等等,(3)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由于考虑学生的安全因素,我们在外出活动时间上难以得到保证。走出校园实地调查,走入社会进行活动的还较少,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总结 第8篇

纵观党的两次重要报告全文, 不难发现报告对于“创新”所做的浓墨重彩式的阐释与提倡, 也足见国家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之高。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增强全民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 拥有先进技术和创新管理理念的现代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产学研相结合则是其具体的实现途径, 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参与者除了企业本身之外, 显然难以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参与, 尤其是担负有教学和学术研究双重职能的高校, 其内部科研人员和所培养的各个专业领域的毕业生必将在国家“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2]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科技创新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兴衰”。[3]同时, 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后备军, 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和大学生本人必须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须摒弃旧有的教育方式、社会实践方式和学习方式, 高校也必须正确引导大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敢于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中去。

一.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 主要涵盖观察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 它完美地体现了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也完美地体现了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3]然而, 许多高校往往忽视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应有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 仅仅满足于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 这些人才大都掌握了系统的理论知识, 但综合素质不高, 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 质疑精神的缺失导致创新能力的减弱

2010年10月11日,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到访华中农业大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艾伯茨说, 《科学》杂志每年会收到1.4万份论文, 最后被录用刊发的只占投稿总量的8%, 瑞士的论文用稿率最高, 而中国论文的拒稿率非常高。拒稿率高的原因是“中国年轻科学家太尊崇前辈, 不会批评他们的成果”。[4]他指出, 为了发展科学, 实现真正意义的创新, 中国的年轻一代一定要勇于批评前人。艾伯茨的谈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中国学术界年轻新秀缺少敢于质疑前辈并进行大胆创新的精神, 因循守旧之风日盛, 创新能力不强, 我们曾经不断反问为什么这个时代缺乏诸如钱学森、陈寅恪、钱锺书之类的“大家”, 于此个中原因自然不言而喻。反观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后备军重要任务的高等学校, 其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并不乐观。在整个学校体系中, 倡导多年的素质教育并未落到实处, 沿袭多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仍在以不同形式影响着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的各个层面的学生, 很大程度上导致他们的逆来顺受;在知识的接收方面, 学生们已经习惯于被灌输, 并机械地接纳、记忆, 传授与接纳的整个环节中缺少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循循善诱, 缺少学生个体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更不要谈在运用与实践过程中对理论的认真思考、权衡与质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高校中缺少质疑精神的大学生比比皆是, 受高校教育环境、高校现行教学方式、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普遍主动性不强, 安于现状, 不敢质疑, 不敢创新。可喜的是,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 我们听到了来自高校决策者、管理层的另一种声音: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16分钟的新生致辞中, 要求学生学会质疑, 哪怕是质疑学校和校长, 2800余字的演讲稿中, “质疑”二字前后共出现82次, 他鼓励学生“去质疑曾经的学习目的以及方式”、质疑“权威和先贤”、质疑“常识”……[5]毋庸置疑, 质疑精神原本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个人自觉意识和行为, 现在却需要高校决策者专门撰文呼吁予以加强, 可见我们的质疑精神已经缺失到了何种程度?大学理应是研究学问、勤于创新研究的基地, 如果其培养的人才普遍缺乏质疑精神、缺少创新能力, 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诚如艾伯茨所说:“科学家必须独立思考, 有质疑批判精神, 要能迎难而上、敢于冒险”[6]一种新的理论、一项新的发现都是建立在科学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中国高校普遍培养科学的质疑精神、确立正确的科学心态势在必行。

(二) 对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重视不够, 流于形式, 存在误区

目前, 国内大学生群体创新能力现状令人担忧, 其中难免有高校决策层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重视不够、高校任课教师迫于个人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而无暇顾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方式老化陈旧以及由此导致的学生虚心向学、大胆质疑与创新的欲望降低等诸种原因。尽管很多高校已经高喊着“要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口号, 也组织了一些被命名为“创新活动”的活动, 其已经存在的所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方法有些流于形式或过于陈旧, 其可行性和最终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初, 刚刚摆脱了高中应试教育方式的束缚, 对想象中全新的大学生活有着美妙的憧憬, 并普遍怀有强烈的创新欲望, 但高校普遍重视不够。目前表面上主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主要是高校团委老师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 创新活动的体现形式多为由学校团委牵头组织、以各学院辅导员为指导教师的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该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一般在每年的期末考试将近尾声时由学生向所在学院上报社会实践选题, 并在假期开始前夕匆忙联系相关实践单位、组成实践小分队, 实践活动的形式多为:到农村义务支教、到社区进行义务法律宣传或进行科普知识宣讲、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并打扫卫生、宣讲党的新政策新精神、围绕某专题 (诸如环保、港口发展等) 到某学生所在家乡的城市进行调查研究, 等等。由于高校团委老师、学生辅导员群体本身在具体专业知识、个人综合能力方面的局限性, 他们一般不为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单位, 仅仅只能做到在活动开始前对活动的形式、一般方法、注意事项、离校后的安全防范等方面加以指导、提醒, 以上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通常被冠之以“学生创新活动”, 但实质上时间过短 (一般短则半天, 长则不超过一周) 、走过场、形式无太大创新、与专业课知识无任何关联或结合不紧密, 学生在普遍得不到真正锻炼的情况下便打道回府, 因此导致学生普遍的积极性不太高。当然在此过程中, 不乏有个别高校辅导员会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特点, 充分利用个人或朋友的人脉关系, 为学生提供一些到对口企事业单位锻炼能力、提高专业技能的机会;但因辅导员个人力量有限, 其所负责的学生又达到数百之多, 仅有的一些机会只能留给本专业能力较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 在每年大规模的全专业假期实践活动中, 这些机会难免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其次, 高校团委组织的其他层面的创新活动, 诸如全校性的科普知识竞赛、学生科技月活动、电子设计竞赛等, 往往因为专业性太强、受众范围狭小或者由于组织形式的简单化和缺乏新意, 导致参与的学生不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就是全国“挑战杯”大赛, 国内高校对于该项赛事的组织都尤为重视, 尤其会专门聘请专业的指导教师对某一个具体的学生团队或个人从理论与技能方面进行双重辅导;但这项全国范围的创新性赛事活动只是为数很少的大学生得以参与其中并受益。以上因素直接导致国内高校高质量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参与者的小众化、精英化, 缺乏广泛参与。

另外, 影响高校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 由于种种原因, 可以投入到构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经费相对较少, 一个大胆的创新设想往往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给予积极支持, 学生在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面前只得采取自费方式, 大多数条件不好的学生则不得不放弃原有的创新计划, 转而考虑不需要任何花费或花费很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也是我们在前面谈到的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简单化、无创意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高校任课教师介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可行性与激励措施

当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遭遇困难、难以实现良性发展时, 我们如何突破瓶颈, 进而实现大学生群体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有必要反思既往的工作并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有效实现途径, 走出仅仅满足于将学生顺利送出大学校门、谋求一个职业或促使其盲目地继续深造的误区, 要力争培养出理论水平过硬、专业基础技能扎实、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线创新人才。既然高校团委、学生工作人员在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时困难重重,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高校任课教师为另一个突破口, 考虑以合适的方式促使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到构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工作中去?

首先,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之下, 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经验不多的年轻教师每天疲于应付紧张而欠合理的教学计划安排, 多在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中度过。从而也就导致许多任课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资料, 发现新的研究视点、拓展研究视野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任课教师学术研究方面的积极性, 惰性也逐步增强, 无心搞科研、无力搞科研的教师大有人在。但是, 作为高校任课教师工作考核组成部分之一的科研考核, 促使为数不少的教师为了匆忙应付每年科研工作量而东拼西凑出一篇论文勉强发表, 这样的论文往往缺乏创意、含金量不高。任课教师研究视野狭窄、新观点与新视角的欠缺以及科研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 直接导致其很难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有益作用, 更无法对大学生创新活动进行高质量的指导。

当我们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与如何促使教师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两个课题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时, 不难发现两个课题其实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本专业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频繁接触、“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而产生的深厚师生情感等因素都为任课教师介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提供了了可能性和极强的可操作性。在长达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接触中, 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他们也可以通过日常教学过程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全面了解, 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性格爱好、个人潜质、综合能力等方面, 有利于任课教师因材施教。

然而, 这里也存在一个悖论性的问题:一方面, 课堂教学过程密切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然联系, 另一方面, 现有的课堂教学计划却难以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教师的学术研究也因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愈来愈处于弱势, 两种问题的出现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课堂教学的某些弊端,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但这需要作为另一个课题来专门探讨。

在课堂教学改革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步履维艰时, 我们通过成功实践仍然找到了一个教师科研良性发展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得益彰的有效结合点: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中去,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吸纳其进入不同的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中去;形成以教师为核心的课题组或科研创新团队。高校任课教师可于课堂之上将自己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的新视角、新见解介绍给同学们, 吸纳相关同学参与个人的课题研究, 以科研实践代替原来的繁冗、枯燥、乏味的课程作业。在鼓励和吸纳学生进行科研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对相关科学理论的发挥和创新, 尤其是注重锻炼学生运用大学积累独立处理某项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明确分工, 安排学生从事不同的工作, 包括收集资料、分析归纳资料、到社会或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取证等, 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相关理论、方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去。另外, 学生创新活动所需的经费也可以得到最基本的保证。

为了调动广大高校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形成教师主动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浓郁氛围, 高校应在任课教师与学生中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完善一系列的保障体系。

在专门针对学生的激励机制方面, 国内某些高校———比如笔者所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开始以“完全学分制”为切入点, 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纳入学分制的视野, 规定学生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换算为学分。笔者认为, 高校应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突出强调“学生参与任课教师科研实践活动”可以获得较高的学分, 可以以科研创新活动学分代替部分选修课课程学分;其次, 要切实调整大学生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 目前, 学生平时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 且这个平时成绩也一直基本形同虚设, 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 学校应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 并将科研创新活动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 使学生充分重视平时成绩和个人实际能力的提高。

教师激励机制方面, 在目前高校教育改革、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大背景下, 许多高校已将部分权力下放至各二级学院, 因此, 学院可以考虑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改革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科研工作考核办法。鉴于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可以考虑将教师积极吸纳本专业学生参与个人教研与科研课题研究、指导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部分教学、科研工作量, 也可以考虑将其作为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考核的标准之一或作为其晋升职称、评奖评优的条件之一;另外, 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可以进入学院科研关键岗, 其主要任务除了全力搞好个人科研, 同时要尽可能地组建以年轻教师、本专业学生为成员的科研创新团队, 带动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科研实践活动的客观效果与后续性工作

实践证明, 大学生全面参与高校科研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的客观效果, 在此过程中, 大学生和任课教师均是受益者, 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有助于高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之下, 尽可能多地利用学生的有效资源, 游刃有余、保质保量地开展个人学术研究, 使课堂教学与科研活动相辅相成。笔者试以学院教师所承担的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课题“中国气象人精神境界探析”为例, 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所带来的双重效果予以解析, 并积极探讨该创新能力培养实现途径所应做好的后续性工作。

“中国气象人精神境界探析”课题组在课题研究起步之初, 积极吸纳了汉语言文学 (文化创意与设计方向) 专业的12名大二学生作为课题研究人员, 在12名组员分赴中国西南、东北、东南、西北不同省市之前, 课题负责人召集组员, 进行集中指导, 详细阐述该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研究价值、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开展调研的具体途径。在课题研究前期、中期、后期各个不同阶段, 参与的学生普遍热情很高, 该课题作为省部级课题, 为课题组成员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经费支持, 首先在物质基础上确保了本专业学生参与课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课题负责人为了让学生在调研过程中得到真正的锻炼, 在阐明基本研究方式和调研方法之后, 只是为四个小组分别开具了一纸简单的校方介绍信, 如何联络、如何采访、如何应对调研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等都由学生独立处理。四个小组利用假期时间到相应的气象局、气象预报部门进行调查研究, 在采访中着力分析研究当代气象人的精神境界。远赴全国不同气象部门进行调研、采访的全过程对于12名组员来说无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经过前期大量的调查研究、实地采访之后, 组员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 对搜集来的资料、发现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再分析和整合, 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课题论文。

通过此次课题研究的积极参与, 学生普遍反映, 大学期间能够取得参与相关任课教师科研实践活动的机会, 将有助于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尤其是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为个人提前走入社会、接受社会考验并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相关复杂问题做好了充分准备。在针对12名组员的专门回访中, 笔者发现, 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利于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实际, 进行社会实践, 分析、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社会实际问题。调研过程中, 学生处在一个全然陌生的社会环境中, 没有亲友、师长的任何帮助, 学生要通过各种有效的信息渠道, 创造性地去解决好某一个问题, 这无疑是一次极富挑战性的锻炼。搜集资料、调查研究、撰写课题调研报告的过程,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 摒弃往常的依赖心态, 有助于在复杂社会中感悟人生,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另外, 课题研究小组以团队形式出现, 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这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可以帮助学生告别“死读书”、“读死书”, 适时接触社会, 了解某些工作的动态、压力, 体验社会形势的严峻性, 有助于未来就业心态的调整。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 积极吸纳本专业学生参与个人学术研究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把学生纳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将对教师科研的有序开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校教师必须兼顾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两方面, 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在上述双重任务和压力之下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 教师往往迫于课堂教学压力而忽视科研或无力搞科研, 而有效利用学生资源则可以弥补教师在时间、精力方面的诸多欠缺, 学生可以在协助教师调研, 搜集材料, 帮助教师调整研究视角等方面发挥作用。其次, 笔者关注到, 在学生辅导员与诸多逃课学生的谈话中, 学生普遍谈到, 对所逃学的相关课程不感兴趣, 无法接受现任教师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方式。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学生多为“90后”一代,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 “90后”一代在性格、行为、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有着完全不同于以往学生的特点, 任课教师需要改变既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 以适应学生群体的变化, 而不可一味要求数量居多的大学生去被动适应某一个或某些教师, 如果我们关注到这个现实问题的话, 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大学生逃课”会成为高校的一种普遍现象。然而, 我们在通过一系列的学生全面参与任课教师科研活动的实践之后, 发现平时学生与教师在科研实践活动中的定期接触, 有助于加强教师的主体性地位, 有利于教师全面认识学生的个性特征, 适时总结出90后大学生的具体特点, 可以切实改变个人教学方法, 实施因材施教, 从而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因此, 必须承认的是, 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基于学术研究活动、创新活动方面的频繁互动, 将大大有利于教师改善个人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 有利于高校全面的课程教学改革。

需要指出的是, 科研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创新能力实现途径, 高校需要做的后续性工作很多, 相关的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需要高校管理者从根本上认识到此种实现途径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需要高校教师充分重视并进行不懈的努力, 也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千方百计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工作。

要在任课教师中形成注意吸纳广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导向。教师申报课题时, 要在注意全面衡量个人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研究前景的同时, 尽可能地将本专业学生是否可以很好地介入该课题研究纳入考虑范围, 要吸引学生的兴趣, 促使其满怀热情地参与其中。认真审视历年得以成功立项的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课题, 不难看出那些能够密切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应用性很强的课题要比那些脱离实际的“象牙塔类”课题更容易立项。学生在任课教师所开展的这些实用性较强的学术研究实践活动中可以做的工作很多, 诸如充分运用专业所学有的放矢地进行调查研究, 搜集、分析、归纳并筛选对课题有益的资料, 利用搜集到的资料深刻分析某些社会问题并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教师在将课题研究任务分配给学生之后, 要做好定期交流、指导工作, 举行定期的科研团队会议, 也可以考虑通过QQ对话、QQ群共享、E-mail等现代通信方式做好课题研究的指导与管理工作。

科研管理人员则要利用好网络, 加强与学院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抓好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实践活动的过程性管理, 认真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工作, 这也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此种创新能力培养实现途径的方式、方法, 以便学生更好地参与科研实践。

摘要:在传统应试教育和固有的教学方式深刻影响之下, 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从学校、任课教师到学生本人等各层面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流于形式, 存在误区;新形势下, 大学生创新活动迫切需要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参与, 并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创新途径, 其中一个非常现实而可行的实现途径便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广大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去, 在此过程中, 从事各领域研究的教师和学生均是受益者。本论文试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参与“中国气象人精神境界探析” (中国气象局气象软科学课题) 为例, 着重分析学生全面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一实现途径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实现途径,科研实践

参考文献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

[3]吴效刚.高校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瓶颈”问题[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 3 (6) :528.

[4]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 2003 (4) :67.

[5]万建辉, 彭小东.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在汉坦言:中国论文拒稿率非常高[DB/OL].长江日报

上一篇:甲供材控制流程下一篇:魏家地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