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2024-06-29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精选8篇)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第1篇

海峡西岸(福建)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2陈名实 陈晖莉

福建的谱牒文化自宋代以来就是全国发达的地区之一。明清以后,形成了闽台同根同祖的谱牒文化。虽然解放后族谱停止编修,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沉寂多年的福建谱牒文化重新兴盛,各种族谱的编修遍及城乡,寻根问祖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福建的谱牒文化作为海峡两岸血缘认同的重要依据,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有重要意义。然因谱牒文化处在民间状态,缺乏政策引导,难免有所偏颇。故本课题从探讨福建谱牒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入手,研究当代谱牒文化的现状及对构建和谐文化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一、福建谱牒文化的渊源

谱牒又称族谱、宗谱、家乘、家谱、家传、房谱、支谱、谱系等,是一种记录家族迁徙、发展的事迹和家族人物的世系、传记的史书。中国家谱种类丰富多彩,根据家谱记载范围的大小可分为房(支)谱、家谱、族谱、宗谱、统谱、异姓统谱等,根据家谱纂修部门的不同又可分为官修家谱、私修家谱。

根植于中国宗法社会的姓氏谱牒,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华人归乡“寻根热”的出现和中华民族传统意识的复兴,家谱修撰重新风行,出现由宗亲自发组织的临时修谱机构,形成从乡村到城市的谱牒文化热。在各地族谱研究的基础上,出现某些姓氏的统谱,以及姓氏源流研究会等专门研究机构。谱牒作为学术研究的价值日益受学术文化界广泛重视。

谱牒文化是宗族制度的产物,福建宗族制度随着北方士民不断地移居福建而逐步建立。唐代以后,福建编修族谱开始兴起。宋代以后,福建的家族制度趋于完善,福建谱牒文化的体系基本确立,表现为体例已经完备。明朝建立以后,大兴修谱之风,出现普及化态势。福建各地民间不仅家族有谱,家族的分支或各房也修撰家谱,而且还定期续修,时间大约60年至100年,家族把修谱作为重要的永久性事业。

从当前保存下来的族谱来看,福建家族的族谱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开始修纂的。清朝建立,谱牒细化的现象更加明显,一般的世家大族除了共同编修总谱外,各房各支还编修房谱、支谱。同姓宗族之间还共同编修统谱或联谱。

二、福建旧谱牒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福建编修族谱完全是民间行为,因此族谱并无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福建的旧族谱有四种类型,第一是最普遍的族谱,第二是支谱,第三是宗谱,第四是统谱。从族谱的结构上看,福建的族谱是从简要到庞杂的发展过程,明朝以前的族谱结构较简单,篇幅较小;清朝到民国时期随着不断重新,结构不断完善,篇幅也越来越大,宗谱、统谱都是在晚期出现的。

福建旧族谱的内容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的。由于族谱的编修并无统一的标准,资料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族谱在初始阶段内容都很单薄,经过多次重修或编成宗谱、统谱以后内容才趋于完备。一部结构完备的福建旧族谱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谱序,2、凡例,3、家族的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4、恩荣录,5、族规,6、祠堂、祖墓、族产、契约文书,7、人物传与科名录,8、艺文与轶事。12 陈名实,男,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学研究所编审。

陈晖莉,女,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在职博士生。福建各家族在修撰族谱时,为了提高家族的声誉和族人的自豪感,往往把历史上的某些名人作为自己的家族的祖先,有许多是牵强附会。虽然如此,族谱中仍然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家族制度以及有关地方历史和人物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三、当代海西谱牒文化现状调查

(一)建国以来福建宗族关系的变化及对谱牒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家族宗法制度遭到从政治思想到社会经济的全面打击,编修族谱也被当作封建社会产物受到批评。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族谱被当作封建文化被大量清除,在建国后的30年中,福建的族谱编修几乎是一片空白。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政策。此后,福建农村的宗亲活动日益频繁,宗族组织重新出现,他们把修祠堂、编族谱作为凝聚宗亲的重要手段。以祠堂为据点,成立编修族谱组织机构,进行族谱的编修工作。由于城市内的祠堂多早以成为公产被占用,很少恢复,因此,当代族谱的编修是在农村发起兴盛的,后来规模扩大到编修宗谱、联谱、通谱等后,中心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改革开放以后,福建沿海一带经济先发展起来,台湾同胞也主要到沿海一带寻根谒祖,因此当代族谱的编修是在福建沿海一带先兴盛起来,然后向内地山区发展。

(二)当代福建地方文化的兴盛对谱牒文化的影响

当代地方文化,特别是地方志的编纂对族谱编修的影响很大。1984年以后,福建省陆续成立省、市、县三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三级志书,一些地方还编纂乡、村级的地方志,历代编修的族谱成为编纂地方志的重要史料。一些从事地方志工作的人员被聘请参加族谱的编修工作,形成地方志与谱牒同时发展的局面。到20世纪末,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决定编修姓氏志,各市、县也同时进行姓氏志的编纂。姓氏志主要是在各姓族谱的基础上进行编纂的,对现存的新、旧族谱进行较系统的介绍,更加凸显了族谱的文化价值,推动了族谱更大规模地编修。

对闽台亲缘的研究也是推动福建谱牒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台湾同胞有关的福建族谱得到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由此推动了学者对旧族谱的挖掘与研究,也促使新族谱的编修向更深入的研究发展。2003年12月,厦门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举办《中华之根——海峡两岸谱牒研讨会》。

(三)从事谱牒文化工作的团体与人群

当代实际参与编修的大致主要有以下几种人群:第一,乡村宗亲中有名望的老人。第二、家族中有文化的热心人。第三、家族及各房、各支中的热心人。第四、实业家和海外宗亲。编修联谱、通谱等大而全的姓氏族谱,一般是实业家提供经费,同编纂地方志一样,组成族谱编纂委员会和编辑部,由文史专家负责编纂,热心人积极协助,姓氏宗亲中在社会中有名望的人担任名誉职务。

福建是我国重要侨乡,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台湾和海外同胞、侨胞到福建寻根问祖,使谱牒具有政治意义上的作用。1989年,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正式成立,是全国首家省级专业姓氏研究会,以族谱研究为纽带,与美、英、日、德、法、新、菲、泰等40多个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关系。1998年,研究会集福建50多部姓氏经典族谱和上百件珍贵文物赴台展览,在台湾岛内产生巨大反响。

21世纪以后,福建的谱牒文化更加兴盛,一些实业家把家族的谱牒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1月26日,福建省江夏黄氏源流研究会在福州成立,这是我省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宗族研究会。2006年12月编成《福建黄氏世谱·世系源流编》,并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此以前,新编谱牒基本是内部刊印,交流收藏。因此《福建黄氏世谱》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福建谱牒文化得到政府出版机构的认可。

(四)当代福建族谱编修的状况

在宗亲活动日益频繁、海外寻根备受重视、姓氏研究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当代福建族谱的编修已经形成风气,各个家族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使族谱的体例越来越完备,装帧越来越精美,总的看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量增多

福建当代编修的族谱数量很多,具体难以估计。谢宗楷写的《福建谢氏谱牒知见录》,记载1978年至1995年福建谢氏编纂的族谱就有48种。1995年以后是福建编修族谱的大发展阶段,数量更多,而谢氏在福建姓氏排列第14位,并非大姓。由此推断,当代编修的福建族谱数量非常庞大。

2、观念变革。

主要表现为:第一、废除族权。在新编族谱中,坚决废除不符合当代社会道德原则的族规。对于旧谱中的族权规定,有的族谱作为资料保存,有的族谱予以删除。第二、尊重女性。在新修族谱中对于有成就的女性,也同男性一样予以记述,旧谱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第三、注重姓氏源流研究。在新修族谱中,对宗族源流研究的内容明显增加,许多族谱不厌其烦地考证姓氏、宗族的源流,及与其他宗族、甚至其他姓氏的关系。对于家族成员向外地、特别是向海外迁移的历史和现实十分重视,记载详细。对于海外的名人,特别是台湾的重要人物,一些族谱考证颇详。第四、新旧记述和谐共处。在新修族谱中,和谐处理新思想与旧观念的差异,即既保留旧谱中有价值的史料,更用新思想、新方法增加续修的内容。

3、谱例创新

总的来看,新谱的编修深受当代地方志编纂的影响,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创新。第一,对于旧谱中的一些篇目,由于其所代表的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代的社会环境,新谱不再续编。第二、男女并书,体现男女平等思想。改革旧谱记男不记女的体例,实行男女并书。还力图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如不论男女,只要达到标准,在人物传、科名录等都予记载,女儿、媳妇、女子出嫁也不用某氏,而用全名。第三、参考地方志的体例。当代新编族谱尽量借用地方志的体例,把新编族谱的体例向族史、族志、姓氏源流的体例靠近,以减少宗派色彩,争取成为姓氏文化、地方史料的组成部分。一些族谱记述家族所在乡村的社会历史和现状,增设地方史、姓氏源流、大事记等篇目,地方文化色彩更加明显。第四、应用先进编纂方法。当代科学文化的成果也推动了新编族谱体例的创新。因此,在新编族谱中,体例上多有地图、照片、画像等。为联络的需要,一些族谱还设置宗亲通讯录和世系检索表,使谱牒成为人们可利用的一种社会资源。

4、趋向通联

近十年来出现以地区内的姓氏为单位进行编修的世谱、联谱,有的小姓还编纂全国、全世界范围的通谱,有的一个地区中有渊源的几个姓编成联谱,新式多样,不一而足,以下只能举例以为管窥。第一、以县为单位编修姓氏统谱。第二、以大市为单位编修姓氏统谱。第三、以地区为单位编修姓氏统谱。第四、以历史渊源为据编修多姓联宗谱。第五、以省为单位编修姓氏通谱。这类谱牒有合编与分编两种类型。第六、以姓氏为单位编修世界范围的通谱。这类姓氏谱有冠以“中华”,有冠以“世界”,总的就是凡是该姓的都属于收录范围。

5、闽台族谱对接

明、清以后,福建人大量移居台湾,到台湾后定居繁衍,形成家族、宗族后开始编修族谱。然而,建国后福建与台湾联络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台湾宗亲陆续回福建寻根谒祖,许多人在家乡投资创业,或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福建各地政府和宗亲热烈欢迎台湾宗亲回乡探亲,积极为更多的台胞回乡寻根创造条件。闽台族谱的对接基本上是把福建人迁居台湾后编修的族谱,续接到祖籍地新编的族谱中,有认祖归宗的意义,其对接仪式是双方互送族谱。3 在现存的台湾族谱中,一部分对祖籍地、宗族记载较为详细,实现族谱对接比较容易。而有些族谱在编修时就难以考证具体祖籍和宗族,没有留下确切史料根据,因此这些闽台族谱的对接需要仅一步的调查考证。在福建新编族谱中,对闽台姓氏的源流和宗族的迁移大都进行考证,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使越来越多的闽台族谱实现对接。2007年9月20日,首届海峡百姓论坛暨闽台族谱展福州举行,共展出156个姓氏的闽台新、旧族谱1000余部,2000多册。开幕式上,还举行了闽台族谱对接活动。

四、对当代海峡西岸谱牒文化的看法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本课题认为:当代海峡西岸(福建)谱牒文化对构建福建和谐社会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因素,关键在于有关部门的引导与规范,使之兴利除弊,以促进福建和谐文化建设。

总的看来,积极作用表现在,当今福建谱牒文化,已有平等、人权、宽容等思想,较成功地保存家族历史记录,是珍贵的文化资料,可供学者从事研究。谱牒文化保存许多优良的道德传统和爱国爱乡事迹,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八荣八耻、和谐社会有共通之处,值得借鉴与弘扬。通过族谱的编修,可以促进同宗同族间的团结互助,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对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有积极作用。

编修族谱的消极因素表现在:封建宗法思想在当代仍有遗存,存在为亲者讳、假托始祖、美化先人、牵强附会、言过其实等。往往还传播宗派思想,而且男女平等还未真正实现,不可避免地出现强调父系的权利,不利于计划生育。

因此,对于当前福建社会出现新一轮的修谱热潮,有关部门应当从思想上积极地引导,用政策加以规范,如制定新编族谱的质量标准,明确族谱印刷出版性质,确立编辑出版新编族谱机制等;政府还可成立专业的谱牒研究机构,编写谱牒修纂大纲,确定体例和内容,以对修谱进行规范和指导。出版部门应积极介入族谱的印刷出版环节,担负起编辑审查的责任。

学术界和社会团体应认真贯彻政府有关规定,以求真务实的学风指导修谱,提高族谱质量,对于族谱中的消极因素,应按提出解决方案予以克服。通过以方志体例对族谱进行改造,创建一种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第2篇

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简报

第44期

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展“爱心活动”

实施“平安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6年4月10日

省公司团委按照开展“新征程〃新风采〃新作为”主题实践活动部署,结合团青工作和团员青年特点,将工作有机地融入公司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中。

省公司开展百支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

为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学习、特别能创造”的青年突击队精神,动员团员青年在建设海峡西岸坚强电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公司团委在开展“新征程〃新风采〃新作为”主题实践活动中,提出在全省电力公司系统开展以“奉献在海西,作为在电力”为主题的青年突击队立功竞赛活动。

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基建单位以工程建设为重点、供电企业以迎峰度夏,抗灾抢险为重点、县级供电企业以服务新农村电网建设为重点、科研单位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竞赛时间为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公司团委在各单位申报的153支青年突击队中筛选了100支,通过省公司和团省委联合发文。同时成立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李卫东总经理亲自担任组长,团省委副书记赖军、省公司副总经理林荣卫、省电力工会主席王幼成担任副组长。

公司团委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辩论赛

为深入开展“创无违章企业”活动,推进公司系统安全文化建设,公司团委与安监部联合举办安全生产辩论赛活动。

辩论赛活动分为单位预赛和公司决赛两个阶段,4—5月份为预赛,通过辩论的形式在各单位开展安全教育,营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在6月份“安全生产月”期间,将举行公司决赛阶段的比赛。在活动期间,将围绕“安全生产是以自律为主还是以他律为主”、“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意识还是业务技能更重要”、“安全文化的形成主要靠企业的积极倡导还是主要靠员工的自觉追求”三个辩题展开辩论。

团省委陈冬书记

到500kV福州变电所检查指导工作

4月6日上午,团省委书记陈冬一行,在省公司总经理助理苏振华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到500kV福州变电所检查指导团青工作。

陈冬书记听取了当值班长的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了福建与华东联络线输送电量和取得的经济效益情况。陈书记形象地把500kV线路比作“高速公路”,220kV线路比作“国道”,他说:“只有„高速公路‟畅通无阻,才能保证整个福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才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电源动力。”

随后,陈冬书记一行听取了该所所长助理关于变电所创建全国青年文明号工作和开展“奋进在海西•作为在电力”青年突击队立功竞赛活动汇报,勉励变电所人员在取得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好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在创优质工程、青年突击队竞赛活动中能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大的成绩。

报: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政工部,华东电网公司党组、政工部,省委文明办,省直机关工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公司领导、副局级调研员、总经理助理、咨询、副总师,各部门,电力工会,电力行协

发:公司系统各单位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闽电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简报)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第3篇

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以其独特的魅力与高增长性、高投入产出比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得到快速发展。从英国最早提出文化产业发展计划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推动国家与地区发展的战略产业,成为提升国家与地区“软实力”竞争力之一。同时,我国政府也将文化产业发展提上重要议程,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缓解我国的资源紧张、增加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的祖国大陆以福建省为主体,涵盖浙江、江西、广东共四个省份20个地级市的新兴经济区。本文旨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上,结合海峡西岸20个地级市文化产业的地区特性,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界定文化产业的范围、统一统计口径、规范数据来源,以便正确反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2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2.1 文化产业统计范围的界定

国际上,文化产业的概念还未得到统一的界定。2007年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的情况,对文化产业的行业进行界定,具体行业界定情况如下:其他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租赁业中含有文化产业,但由于无法分开,以及所占的比重很小,本文未将其列入文化产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中,属于文化产业的所占比重较大,本文将其列入文化产业。本文将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业、雷达及广播设备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等7个部门,归为文化品制造业;将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旅游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教育、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艺术业、体育、娱乐业等11个部门,归为文化服务业。将文化品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共18个部门作为文化产业部门。

2.2 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

国内外相关学者与专家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侧重点不同。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国家层面宏观的竞争分析;经济学家李嘉图通过比较优势原理对产业层面进行了竞争力分析;美国迈克尔·波特则提出了比较流行的竞争力优势理论,强调产业战略的重要性。因此,国外主要从产业结构的竞争能力、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产业集群能力、产业优势的影响能力等进行了研究。国内则在国家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上,通过宏观、中观与微观,或通过核心、基础与潜在三方面模块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3,4,5]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关乎产业基础、产业现实发展能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反映在文化产业部门在生产、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相关产品与服务,及基于文化与创新等要素在市场行为过程所实现的市场效益与经济效益上。

3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理论模型的构建

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主要根据其科学性、全面性、可计算性与层次性等原则。通过对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结构的系统分析,并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和遵循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相结合的思想,本文认为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产业基础竞争力、产业现实竞争力和产业潜在竞争力三个竞争力模块,并为各模块建立基本统计指标体系。

产业基础竞争力基本指标:人均GDP、人口总量、文化产业人才状况、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旅游产业总体水平、旅游收入、互联网用户数、本地人均每天使用互联网时间、城镇文体娱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本地颁布和实施的有关文化产业法律法规数量、信息产业总体水平、艺术团体个数、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图书、杂志、报纸出版总印数。

产业现实竞争力基本指标:文化产业总产出、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总产出占总产出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文化企业从业人数在文化产业中的构成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年末固定资产净值、文化事业总收入、文化企业从业人数在文化产业中的构成率、资金利税率、增加值率、文化产业经济贡献、上缴税收增长率、国民经济支持率、文化产业固定资产增加值率、文化产业劳动报酬增加值率、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增加值、文化产品年出口总额、文化服务年出口总额。

产业潜在竞争力基本指标:外国留学生数量占本地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的比重、人类发展指数、年举办国际展览数量、文化产业年获得专利数量、文化产业获得市以上文化艺术奖项的数量、文化产业年获得专利数量、万人口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文化科研机构完成科研项目数、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财政补助占总收入比重、文化事业基建投资额、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收入、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城乡人均文化消费比重、城乡人均纯收入。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本着“指标要具有高代表性、综合性以及相对独立性”的遴选原则,本文通过运用鉴别力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上述三个竞争力模块的基本指标的可行性进行量化判断,剔除一些鉴别力不强以及系统内有着显著相关的指标,最终筛选出19个能够反映各竞争力模块并具有一定代表性指标,从而形成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如表1)。

4 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1 数据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

采用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各指标间的经济意义、表现形式及其对总目标的作用趋向不同,不具可比性。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方法有直线型无量纲化法、折线型无量纲化法、曲线型无量纲化法、模糊无量纲化法四种,根据客观性原则、简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以及因子分析法对数据处理的要求,本文选择直线型无量纲化中的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标准化公式为:

该种方法利用了原始数据的所有信息,指标的评价值分布在零的两侧,指标实际值比平均值大,其评价值为值正,反之为负。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所谓权重是以某种数量形成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要素相对重要程度的量值。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方法分为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其中,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评价而言,比较适宜的赋权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相邻指标比较法、统计方法及层次分析法四大类。传统中,确定权重大多依据经验仅从主观上做出判断,但是由于主观和生理下的限制,同时分析判断19个指标不仅困难,而且准确率低。为保证权重确定的客观性,能够科学地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标准化后的数据导入SPSS软件,计算相关系数阵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并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要求建立因子载荷矩阵;为了更好的解释实际意义,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得相关矩阵,最后计算因子得分,并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所选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本文因子分析模型如下:

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有20个样本,包括福建省9个地市:福州、厦门、莆田、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宁德,浙江省的温州、丽水、衢州,江西省的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省的汕头、梅州、潮州、揭阳。每个样本有p维可观测变量,分别用x1,x2⋅⋅⋅⋅⋅⋅xp表示;)

分别表示m个因子变量。其中,x=(x1,x2⋅⋅⋅⋅⋅⋅xp)T 为P维可观测变量,其均值向量为0;F=(F1,F2⋅⋅⋅⋅⋅⋅Fm)T(m〈p)为不可观测变量,其均值向量为0,且其各分量间相互独立;ε=(ε1,ε2⋅⋅⋅⋅⋅⋅εp)T与F相互独立,其均值向量为0,ε各分量也是相互独立。则模型如下:

计算相关系数并检验,通过Fi=b i1x1+bi2x2+⋅⋅⋅+bipxp(i=1,2⋅⋅⋅m)求得各因子得分,该式为因子得分模型,其中F1,F2⋅⋅⋅⋅⋅⋅Fm(m〈p)为公共因子,ε1,ε2⋅⋅⋅⋅⋅⋅εp为特殊因子。

4.3 综合评价模型方法的选择

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的方法计算海西各地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在目前的发展来看,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大致包括常规多指标数学合成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和灰色系统评价方法等四大类。其中,合成法指通过一定的算式将多个指标对事物不同方面的评价值综合在一起,以得到一个整体性的评价大致分为线性加权和函数法、乘法合成法、加乘混合合成法、代换法四种。由于因子分析过程中提炼得的各因子,不存在共线性,各因子相互独立,且线性加权和函数容易理解、操作简明、含义明确,因此,选择量化值加权函数法对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其中:F表示海西各地级市文化产业竞争力;Fi表示第i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其中,wi表示第i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q表示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要求而确定的公共因子的个数。

4.4 各地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根据海西各地市文化产业竞争力q个公共因子得分,应用欧式距离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同时,结合海西各地市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与排名情况,将各地市从强到弱分为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类、较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类、较弱文化产业竞争力类、弱文化产业竞争力类。

5 结束语

通过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概念及其理论模型分析竞争力构成因素,利用因子分析和量化值加权函数法建立一个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该评价指标体系符合全面性,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可较真实地与全面地反映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状况。对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情况,我们在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将继续做综合全面研究,并且尝试提出发展相关政策与建议。

摘要: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文中通过研究文化产业统计范围,详细介绍19个竞争力指标内涵,构建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并进行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确定与分析,从而为海西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提供研究框架与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顾江.文化产业经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4):72-82.

[4]叶丽君,李琳.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3):94-97.

海峡西岸经济区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现状;经济区;发展战略

一、福建的经济现状

(一)福建经济的巨大发展

福建经济呈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近年来,利用外资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牵动力量。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福建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当年全省工产值的60%左右,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59%,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的25%,安排就业人数约为全省就业人数的1/4。外商投资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电子行业2/3是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发展起来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是通过利用外资逐步起来的。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如图1)。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00年的16.3%;第二产业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产业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21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长7.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和40.0%调整为15.3%、44.7%和40.0%。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二)福建经济的尴尬处境

但是从全国看,福建的地位是有些尴尬的。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同时被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但时至今日,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成为领跑中国经济的两大热点,在全国的经济总量中,长三角占22%,珠三角加港澳占28%,而福建全省只有4.5%。而且福建过去的很多优势正在缩小,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

2003年福建经济发展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形势,GDP比上年增长11.4%,但GDP总量只有江苏的44%、浙江的61%、广东的40%,排在全国的第11位。人均GDP排在沪、京、津、浙、粤、苏之后,列第7位。

改革开放初期,福建实际利用外资一直排在广东之后,名列全国第二。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进入宏观调控和相对紧缩时期,福建吸收外资的增长势头也缓慢下来。从1996年开始,福建吸收外资开始“节节败退”,1997年被江苏赶上,退居第三;2000年山东后来居上,福建屈居第四;2001年上海又迎头赶上,福建只好落到第五位。而2002年,福建合同利用外资的增幅分别比江苏和浙江少94.1和67.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江苏增长75.4%,浙江增长83.7%,福建却只有8.5%。

应该说福建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增长缓慢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福建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一时期的国内国际经济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我国的全方位开放,福建原来作为试点省份的先发优势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受我国大陆充足便宜的劳动力以及潜在的巨大国内市场的吸引,国际尤其是东亚的日本、韩国和台湾的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向我国大陆转移。在这一波产业转移中,外资更为重视我国的国内市场,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成为外资的首选之地。而福建受山地阻隔交通不便、腹地狭小,内部市场有限的劣势变得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环境逐步熟悉,加上福建科技、教育发展滞后,福建越来越显得后劲不足。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福建的吸收外资额在全国的排位从原来的第二位开始节节后退,就连过去不以吸收外资见长的浙江省近来都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

福建省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民经济结构仍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投资软环境仍需改善;企业适应市场能力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特别是这两年以来台资有向上海、广东周边转移的趋势,在两大经济热点地区中间,福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值得引起注意。

过去十年中,我国经济布局的最大特征就是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增长极,而夹在两大增长极之间的福建则感到了被边缘化的危机。从经商环境上看,福建一方面不具备珠三角那样活跃繁荣的市场,另一方面又不具备上海苏南那样强势高效的政府。以近年台湾半导体芯片产业向大陆转移为例,大部分生产能力落户长三角,北京、深圳也争得少许,而与台湾有地缘亲缘优势的福建却几乎没有分到一杯羹,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深感形势不妙。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提出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由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尽管福建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投入欠账多,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尤其是在福建南北两侧形成以沪苏浙为主体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以广东为主体的珠三角经济圈,福建在全国经济版图上日益边缘化。

面对逼人形势,2004年初福建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闽东南地区”概念的延伸,指以福建为主体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域经济综合体。其构想包括: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福建省城市体系的总体布局;加强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建立产业集群,集聚规模效益,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它使福建从国家发展的全局找准自己的战略位置,既与海峡东岸的台湾相对应相衔接,又与相邻的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相连接、相贯通。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促进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东南沿海整体经济实力,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为福建带来的变化

此概念一经提出,一度有被“边缘化”危险的福建的发展态势引起经济界广泛关注,新的时期,福建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

2005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生活出现了多年难得一见的喜人现象:国内主要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福建,交通建设高潮迭起,一批超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增长12%,创199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5年以来,福建经济运行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据统计,2005上半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2928.7亿元,同比增长12.1%。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253.8亿美元,增长13%;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017家,合同外资增长17%,外商实际到资增长31.8%。

闽台经贸合作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省新批台资项目400多个,对台贸易总额达40亿美元,2005利用台资继续增加,实际利用台资增幅高达54.8%。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台商投资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出现行业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以台资为主参与投资发展的电子、石化、机械等行业,已成为福建的主导产业。

三、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制定发展战略

(一)福建省的优势和劣势

虽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适时提出给停滞不前的福建经济带来了一丝活力,但还是要认识到摆在福建经济发展面前的困难,一定要找准定位,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切忌“三分钟热度”。所以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看到福建省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福建地理上最大的优势就是傍海。福建海岸线漫长曲折,全长三千多公里,尤其是有不少天然深水港湾,这个特点与我国其它沿海省份相比也是很突出的。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山多平地少、陆上交通阻隔造成的对外联系不便的缺陷,福建省内沿海地区的联系也常靠海运。

向台湾移民垦殖种粮种蔗,是明末由海商出资才大规模进行的,闽台人民的血缘关系由此形成。台湾和东南亚成为当时福建过多劳动力的出路也由此形成。福建与东南亚的特殊联系也是以华侨和华裔人士为纽带的。对台湾和对华侨的这种特殊联系,就是福建最大的优势。

新的时代给福建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当前福建省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就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绵绵群山造成两个直接的结果:首先是交通极为艰难道路崎岖,地域封闭,信息闭塞。福建自古便有“蜀道难,闽道更比蜀道难”的感叹。落后的交通千百年来一直是阻隔福建与中原联系以及福建内部交往的屏障。其次,多山导致福建的河流都属于短小山地型,不但航运价值不高,而且下游没有大规模的冲积平原,使得福建省的经济腹地狭小,直接制约了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交通不畅,物流成本高,这是福建最大的劣势。

(二)合理建议

据此,在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时应注意:

1、首先福建省的发展根本上必须有国家的支持。福建省作为对台工作的前线,是得到国家的支持的,而厦门作为福建省最热点也是离台湾最近的经济区,其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必须利用这个地缘上的极大优势,向中央阐明福建省乃至厦门市的重要地位,使中央能够重视福建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制定国家规划和对台战略的时候能够更多地把福建省考虑进来,这一次福建省提出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家已经将这个概念写进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2、浓厚的血缘关系是福建极大的优势。相比长江三角和珠三角,台湾大部分人都源自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在福建省发展的初期台商就本着回馈家乡的心态到福建来投资,使福建经济迅速增长,但是由于腹地和物流方面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这两年台商有向上述两地区转移的趋势。应该明确的看到,虽然近期福建在台资新一轮转移中并未获利,但是台资一直是福建经济的重要增长力量,仍然应当给与充分的重视,在改善其他硬件条件的时候也不应该减弱对台商的亲情攻势。

3、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和物流的建设。福建省依山傍海,山地多导致陆上交通闭塞、腹地狭小,在福建省的产业向外辐射的成本很高。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的建设对于福建省的发展至关重要,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福建省很大的劣势就在于交通不够便利,物流成本高,大力改善交通状况将会有力地扭转这一局面。不久前,交通部和福建省正式签署纪要,明确了加快福建交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十一五”期间,福建将加快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0多亿元,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完善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省级干线公路网和农村路网工程。交通条件的快速改善,将会是福建谋求“经济区崛起战略”的重要一环。

4、化劣势为优势,加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江三角经济区对福建的辐射作用,使三区一体化。福建省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另一大劣势就在于缺少腹地。长三角地区有上海作为龙头,浙江江苏两大经济热点地区作为支撑优势明显,珠江三角洲,地势平缓交通便利,有香港的带动,工业基础良好。福建相对于上述两个地区处于一种尴尬的地理位置,交通的相对闭塞阻隔了两大经济热点,那么,何不将两大经济热点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整合为一体?这样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福建可以提供台商登陆大陆最便利的通道,两个经济区同样能够带动福建经济的增长,成为华东乃至全国最引人注目的经济热点。当然这些都是以福建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前提的。

5、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台资对于大陆的投资很大程度是由于大陆市场广大,人力资源丰富,而台湾劳动力成本高。所以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台资向大陆转移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必将长期持续下去,所涉及的行业也是广泛的,制造业、软件业、IT业都将向大陆转移,所以福建省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主要考虑台资向大陆转移的趋势,大力引进相关行业。在台湾产业加速北扩的新趋势下,福建省应积极利用两岸关系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在吸引台资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扩大利用台资的规模,吸引台资“再回首”。软件业是台湾电子资讯产业的重要一环,未来向大陆转移的趋势会进一步加强。以软件业为重点,“以软带硬”,促进福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此,应加大引进台湾软件业的力度,打击盗版,加强知识产权的保障,从资金、法律、管理等各方面给予软件业发展有力的支持,吸引更多的台湾软件厂商来厦门投资。以石化业作为厦门大规模利用台资的产业平台,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石化工业仍是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产业外移趋势的加强,台湾石化业向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低投资成本的大陆转移和发展不可避免。厦门在承接台湾石化产业外移应积极有为,促进并形成台湾石化产业的群体性投资。

6、大力发展港口业。福建最大的地理优势就是靠海。福建建港优势多,海岸线长达三千三百多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二位,并拥有岛屿海岸线二千一百多公里,有着罗源湾、三都澳、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等众多的优良深水港湾,全省沿海可利用的建港岸线长达四百六十七点一公里,其中深水岸线一百九十公里,有七处可大规模开发建设五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港湾,可建设二十至三十万吨级的超大型深水码头岸线资源,为全国之最。因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并有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语缘通、商缘广的独特关系。1997年起,厦门港和福州港开展对台试点直航,2001年起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澎湖地区开展人员与货物直接往来,闽台航运已有一定基础,福建沿海港口在对台沟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大力发展港口业也有利于福建经济整体的提升。在发展海峡西岸港口群的同时,同样必须有众多临海型工业的支持,由于福建直接腹地狭小,如果没有临海的工业项目为依托,港口很难有大发展。其实以港湾自然条件而论,福建许多港口比中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条件要好得多。可就是这么一个饱受泥沙淤塞之苦的上海港,百多年来雄居中国港口老大的位置。究其原因,除了其广阔的腹地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海本身就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使港口的进出货源有充分的保证。所以,福建一定要采用以工业项目带动港口发展的模式,才能实现工业和港口发展的双飞跃。由于福建原来工业基础薄弱,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把大型的临海型重化工项目搞起来。这就需要福建主动出击,寻找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国际跨国公司、台资、侨资等等,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双赢。在2005年开工建设的众多工业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是7月8日动工的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合资项目。该项目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国石化、埃克森美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沙特阿美海外石油公司四方共同投资,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像这样的项目要多引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港口带动工业,也让工业繁荣港口。同时陆上交通的全面畅通能带动起腹地的建设,这样一来,港口,腹地,工业条件齐全,必将带领福建走上再次腾飞的道路。

四、结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就是突出福建省的对台优势,区别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此概念的提出在政治上,有唤起对福建的重新重视的意义。在实践中,要真正落到实处,希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能够真正给福建带来变化,不要流于口号,切忌“三分钟热度”,让海峡西岸经济区真正带动福建走出困境。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第5篇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属性

关于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 各国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 对其做出了相应的界定, 但宗旨一脉相承。追溯历史, 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创意产业”一词的提出, 最早来源于20世纪末的英国。1947年, 德国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就有相应的阐述, 之后, 英国学者尼古拉斯·加纳姆、日本学者日下公人、芬兰学者芮佳莉娜·罗马等均对此有所论述。

但综观各学者的研究, 我们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 对其的界定均可从两个层面归纳其属性:一为文化;二为创意。

1.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文化产业

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积累、积淀而成, 但文化本身并不自然属于产业化的内容。当我们谈及文化产业化时, 那一定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也就是物质基础, 是文化得以产业化的基石。事实上, 文化应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 只有物质层面能够托起精神需求的时候, 文化才得以产业化。当文化有了得以产业化的土壤时, 要将文化以有效的方式加以传播, 吸引受众的眼球, 并使文化得以传承, 那就有必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予以表达, 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所以文化创意产业首先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

2.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意”

创意, 体现为一种智慧所在, 是建立在某种知识积累基础上的智慧结晶。如上文所述, 文化需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或途径加以表达, 那么这些“方式和途径”都需要借助于不同的载体。因为好的创意要被广大公众所接受才有了产业化的市场基础, 如我国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广泛为小朋友们所喜爱。同时也带动了关联产业的发展。

(二) 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的合理性、合法性

在我们热衷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带动作用的时候, 需要关注的是:创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一些不合理的, 甚至是不合法的“创意”同样在围绕着我们。影视业为了获得好的收视率或者票房, 各种所谓的创意在混淆下一代的视听。消费产品或服务产品为了获得好的销售业绩, 各种噱头或造概念的虚假信息在我们视野内穿梭, 这些创意时时在叩打着消费者的消费之门。那么我们应在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的同时, 规范这些不合理的、动机不纯的非法行为,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构建一个宽松而又规范的外在环境。

二、海西经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

(一) 海西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 辐射周边区域, 本文主要以福建为主要探讨对象展开研究。

1. 主要政策支持

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性文件支持始于福州市人民政府2006年5月发布的《福州市鼓励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试行) 》, 尔后厦门市人民政府于同年7月发布了《厦门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并在8月发布了《关于推动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 200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计划》, 从此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支持层面拉开了帷幕。

2. 产业主体与产品开发

当前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层面主要包括了创意主体、传播主体两大类。创意主体主要有创意产品设计服务企业、创意产品生产企业、各类展馆等;传播主体主要有广播电视电影业、广告会展业、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艺术品交易、休闲娱乐等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提供辅助服务的各种相关支撑平台及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机构, 如各种产业园区、图书馆业、文物业、博物馆业、群众文化业、咨询业、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经纪与代理, 还包括教育产业、物流体系、资本市场等。

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有闽南传统工艺 (包括纯银制品的餐具、酒具、茶具系列, 畲族、苗族、汉族等各种民族饰品、纪念章及浮雕制品等100多个品种) 、德化陶瓷、网络游戏门户、商务文具、动漫创意研发、动漫教育、创意商业服务、创意旅游、创意衍生等形式。通过建设动漫创意梦工厂、国际合作推广中心、海西动漫主题公园、创意街与商业配套设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 分别以动漫产业区、动漫衍生开发区、动漫主题体验区、动漫培训区等, 以及文化旅游商业区、文化创意产业集中区、文化休闲综合商住区为载体, 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与交易, 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与服务价值的融合传播。

(二) 海西经济区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1.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

从产业增加值上来看, 作为沿海发达省份, 福建的整体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的规划建设以及福建省内超过50个门类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与优化升级、海峡两岸 (厦门) 文化产业交易会等作用的发挥, 将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因素。

2. 文化创意产业布局

文化创意产业在福建省内主要以福州和厦门两市为龙头, 分别发挥着省会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带动作用, 泉州地区也正借着发展的春风迎头赶上, 其他县市均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福州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 连接了台港澳、长江、珠江三角洲, 在促进地区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联互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福州作为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结合部和先行区, 在两岸合作交流中发挥着先行先试的作用, 并紧密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 把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设计创意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工艺美术业、广告创意业等行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配以政策和资金扶持, 有效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产业布局为在中心城区主要发展现代传媒业、广告创意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与设计创意业;在城郊及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次中心城市主要发展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与文化休闲旅游业;在闽清、罗源、永泰等山区主要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及相关特色产业。这一布局紧密结合了福州自然和文化资源条件, 为福州打造海西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提供战略支撑。

三、文化创意产业的配套政策法规探索

(一) 海西政策法规配套体系的构建

首先,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深入探索针对台海的地方性法规。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对版权产业发展的要求, 我们应积极实施数字化版权保护的战略模式。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 闽台同根同源, 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圈, 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发展机制与保护模式可以多加借鉴, 并应借“先行先试”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 着力于探索针对台海文化创意产业衔接融合的地方性政策并适时上升为地方法规, 为促进台海合作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的保障, 增强两岸投资主体投资信心与消费主体的消费热情。

第二, 厘清创意的知识产权属性。主要对“为什么属于创意产品、什么不属于创意产品”做出较明确的特征界定, 如果泛泛而谈,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有的事务、产品都能归于创意, 这是一个相对较难界定的范畴, 边界究竟在哪里?是否会让那些非文化创意产品鱼目混珠, 让趋利的商人借创意的“羊头”获取不正当的收益。

第三, 加强创意持有人的权利保护意识。借鉴我国在创意产业层面相对成熟地区的成功经验, 如上海成立了“上海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为那些有创意的个人和团体提供知识产权的咨询与保护。努力做好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工作, 提高创意持有人的所有权保护意识。

第四, 探讨制定针对性的监督措施和权益救济机制, 强化司法的最后屏障作用。在司法领域, 应为创意产权维护给予最大力度的保障。

第五, 在创意产业发展尚在初级阶段的海西区, 有针对性的推动力还需政策的正确制定以及各相关部门联动效应的发挥。未来应逐渐转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 成立有力的行业协会, 加强行业自治, 在政府部门与产业主体间建起桥梁, 本区域与外部之间建立桥梁, 引导行业发展, 使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以市场化机制运行, 辅之以文化创意产业示范企业和创意产业园区 (基地) 认证制度的调节, 使文化创意产业避免因过度扶持而缺乏竞争力。

(二) 对海西特色文化资源实施分级保护制度

特色文化资源将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 目前全省已经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有六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与《急需保护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2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8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1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形成了建立国家、省和市三级保护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保护项目相结合的分级保护制度,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 同时可以辅之以“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保护的方式以更完善的保护制度确保特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全面、有效的保护。

(三) 探索完善政府问责机制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在海西地区的发展历史还不够长, 整个产业运行规范还很不健全, 大量的决策权依然由政府把持, 行政审批在项目推进中起主导作用, 离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运行还有较大距离。造成很多项目决策仍需政府相关部门做出不必要的批准或首肯之后才可部署、落实。面对如何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几率, 提高犯错成本, 约束公权力滥用, 杜绝官商勾结的骗补作假等谋私行为, 避免重复上马的短视或本位行为, 矫正产业发展的诸多扭曲变形乱象, 除了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之外, 更须致力于落实相应的政府问责机制, 才能使责任落实到部门, 落实到人, 从而最大限度地规范政府行为, 提高行政效能, 逐步解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诸种问题。

目前, 福建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与促进措施由各部门协同推动, 一个产业的发展牵动方方面面的政府部门, 那么在出现错误或发现错误时, 谁来纠错?谁来为错误买单?各部门均有相关政策措施出台, 错误面前就最有可能出现法不责众的现象, 一旦某部门发现错误时该由谁来担责?是否应该给予具体执行部门相对灵活的政策执行指示?是否应该划定某类行政失误责任的核心承担主体?是否应该将相关的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岗位、落实到责任人?这可能会让某些部门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裹足不前, 那就需要本着赏罚分明的精神, 对有重大贡献的部门、单位、团体、个人给予高规格的优待以资鼓励。而对于那些滥用公权力给不适格的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开绿灯上项目而谋取部门或个人政绩及私利的部门或个人, 应引用刑法相关条款给予惩处, 从而通过综合法治的力量引导海西地区创意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当下,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各国争相挖掘, 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又一个经济高地。各地方经济的发展也着力于加强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融合, 并努力打造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海峡西岸经济区当然也不例外。在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与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的前提下, 着重分析海西核心区域福建政策配套与产业发展现状。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分级保护制度与政府问责机制的构建展开探讨, 并制定针对性的监控措施和权益救济机制, 以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良性发展, 并因此为促进政策法规层面的进一步合理支持与保障寻求依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法规,海峡西岸

参考文献

[1]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6.

[2]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海峡西岸“寡妇村” 第6篇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第7篇

1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基本情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福建省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海洋省份,海岸线直线长度535 km,曲线长度达3 324 km,居全国第二位,约占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的18.3%;海岸线曲折率为1:6.2,居全国首位;海域辽阔,面积达13.63万km2;海岸曲折,岛屿众多,形成了许多港湾。福建省有大小港湾125个,其中较大、较重要的港湾,白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福州港、湄洲湾、厦门港、东山湾等。这些海湾一般水深港阔,不冻不淤,口外有岛屿拱卫,两侧有半岛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地理形势,屏障条件良好,风平浪静,形成天然良港。其中,尤以厦门港、沙埕港、湄洲湾、罗源湾、三都澳和东山港等6处条件最为优越。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全省大小岛屿共1 404个,总面积为1 200多km2。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已建成生产性港口泊位507个,包括1万t级以上深水泊位58个,其中10万t级深水泊位2个;同时建成10条1万t级以上深水主航道,总长272km,其中厦门湾、湄洲湾可通航10万t级海轮,福州港可通过5万t级海轮。.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现已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2个国家主要枢纽港为中心,大中小港口相结合的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港口布局。厦门港已成为国际集装箱干线港,福州港、泉州港也正在加速向大港发展,宁德、漳州港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关注。据福建省统计局2008年统计,福建沿海港口货运吞吐量总值为27070.06万t,其中福州港6702.59万t,厦门港9701.96万t,泉州港7224.30万t,宁德港1007.26万t,湄洲港1802.26万t,漳州港631.69万t。

2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港口资源使用效率不高

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特别是四深水岸线和超深水岸线资源在全国位列第一,有全天候进出20万~30万t级船舶的深水岸线45 km,可建107个20万~30万t级泊位,其中比较出名的深水港口就有5个,分别是厦门港、湄洲湾港及漳州港的招银港区、宁德港、三都澳港。在综合运输网不断延伸、国际多式联运蓬勃发展、航运船舶大型化发展、港口竞争日益激烈化等多种背景下,海峡西岸经济区尽管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但其使用效率低下。其港口吞吐量也没有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增长速度快。

2.2 港口资源重复建设现象多

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北面是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是中国经济最有实力的经济区;其南面是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广东、香港、澳门,它们由于经济成分相似性日益增强而成为中国华南最生气勃勃的一个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刚好位于这2个繁华区中间,发展港口业可谓左右逢源。其东面是隔着一道海峡的台湾地区,如今很多台商纷纷到福建投资,为港口业的发展创造很多机会。其西面是正在崛起的江西、湖南等内地省份,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经济腹地。但是各港口所在地域由于实行行政划分,不同地区为争创自身经济的发展,各港口资源缺乏统一规划,致使各地大力扩建港口,恶性开发,港口资源重复建设问题十分普遍,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2.3 港口企业仍存恶性竞争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港航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航港企业凭借优质高效的作业服务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占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港航企业机制刚刚起步,许多港航企业对风险意识不够重视,为了争夺货源,不惜采取压价的恶性竞争手段,结果导致两败俱伤。不仅本港口群内不同港口之间为争取货源而打价格战,而且同一港口内不同港区也大打价格战。因此,如果再不进行港口资源整合,必将导致港口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使港口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

3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的具体措施

3.1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内部资源整合

对港口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就是要优化港口的资源配置,提高港口的通过能力,提升港口的核心竞争力。

3.1.1 福州港

福州港由河口港和海港组成。河口港居闽江下游,共有7个港区,海港分部在闽江入海口南北两翼,共有4个港区。福州港北起罗源湾,南至兴化湾北岸,东到平潭岛,拥有1万t级以上的深水泊位19个,最大靠泊能力为3万t级。鉴于起有河口港,可随闽江水系深入市区,便于开拓经济腹地,根据影响港口群内部资源整合的因素分析和整合港口内部各子系统资源的途径,福州港应发展以大型散杂货物为主,集装箱运输为辅的综合性港口。同时,大型散杂泊位的建设应视本地及周边地区工业项目的落户状况而定,大型集装箱泊位的建设要审时度势,由政府部门严格把关,合理控制并规划各港区建设,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3.1.2 厦门港

厦门港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自然条件优越。港内水域宽阔,水深浪小。港内具有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大港设施。最大靠泊能力10万t级。2005年,厦门港实现了厦门湾南北两岸“八港合一”和港、航、水“三政统一”的一体化管理,而且厦门是“建设海峡西岸战略”的中心,因此,应着力将厦门湾南北两岸建成国际集装箱干线枢纽(中转)港。海运集装箱最重要的特征是相对集中,也就是航班集中,重、空柜集中,储运集散集中。为了避免资源浪费,还应将散杂等泊位改建成集装箱泊位,以节省港口资源,确保集装箱有效运输,并利于厦门城市环境保护。

3.1.3 湄洲湾港

湄洲湾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可接纳30万t级巨轮。湄洲湾还是台湾海峡两岸人流、货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重要口岸,是福建重点开发建设的三大重点港口之一。同时,湄洲湾居福建沿海中部,南连泉州、厦门,北接福州,拥有良好的重化工业基础。为有效利用好湄洲湾的深水资源,依现有布局及基础,可在南岸重点布设石化泊位,建设大型石化中转储运基地。

3.1.4 泉州港

泉州港现辖有4个港区16个作业区,拥有1万t级以上泊位10个。泉州港已经形成以泉州湾为中心港区,大中小码头泊位优势互补、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功能齐全的港口体系。但是,泉州港离厦门港比较近,从海运集装箱的重要特征来看,泉州港现有的集装箱港区应尽快整合为厦门港的外围集装箱港区,以消除厦门港深水岸线不够长的弱势。这不仅有利于泉州、晋江地区外面货物就近进出口,还有利于节约短途运输成本。

3.1.5 其他港口

海峡西岸经济区除大力发展上述4个重要港口外,也在打造其他港口。宁德港和漳州港是自然条件良好的深水港口,但由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欠佳,基础相对较薄弱,自然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宁德港和漳州港应积极实行“项目带动”战略,争取大工业项目落户,发展大型临港工业,着力拉长加宽相应的产业链,充分利用港口天然资源,使宁德港和漳州港建成大型工业港。

3.2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外部资源整合

3.2.1 港口群内各港口之间的整合

港口群资源整合表现为港口群内各港口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涉及多方面内容,也牵扯多方主体的利益,所以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应该合理地选择整合的策略和措施,以保证整合过程顺利进行和整合目标最终实现。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外部资源进行整合时,应遵循资源整合的有关措施。如进行差异化竞争,实施差异化战略,其主要目的是错位竞争,开辟蓝海市场,避开红海市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各港口而言,由于资源条件、港口腹地经济状况、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模式等不完全相同,因此,每一港口都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具有不同特色的港口服务和物流服务。如,厦门湾南北两岸适合打造国际集装箱枢纽港,而泉州港应尽可能整合成厦门湾的外围集装箱港区,以弥补厦门湾深水岸线不足。另外,在差异化竞争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经济腹地,从而调整港口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3.2.2 港口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整合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与上下游企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纵向一体化的合作关系,可以从4类对象入手。

3.2.2. 1 航运企业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中,航运企业依靠单一的海运业务已经很难发展下去。因此,调整和拓展服务范围已成为航运企业的必然之选。而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服务产业,凭借其增值服务已经成为航运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在,大型航运企业都在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业务。港口是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了加强多式联运与物流系统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航运企业正积极与港口合作,为将来提供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服务打下基础。同时,远洋运输船舶的专业化和大型化已经成为趋势,这就要求世界上主要的集装箱枢纽港也要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港航联合是班轮联盟和组合港形成之后的必然结果。港口和船公司联合投资码头建设,已成为适应船舶大型化的一种新趋势。这对于枢纽港减轻投资压力和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大型航运公司掌握众多箱源,港口与它们合作就等于掌握了较稳定的、大量的货源,因此这种合作与港口的根本利益也是一致的。

3.2.2. 2 口岸单位

口岸是指由国家指定的用于对外往来的经济贸易的商埠,包括政治、外交、科技、文化、旅游和移民等方面的往来港口。口岸顺畅的贸易渠道和信息渠道对港口开展现代物流非常重要,货物的通关效率对整个系统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港口企业应该与海关等口岸单位全力合作,不断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为整个物流过程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3.2.2. 3 其他相关物流企业

现代综合物流服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几乎没有一个港口能独立完成全部物流服务。所以,港口发展综合物流服务,就需要与其他相关物流企业进行联合,走合作化经营的道路,这类物流企业包括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企业。对于这类物流企业来说,像港口这样拥有码头、仓库和集装箱堆场的合作伙伴,当然求之不得;反过来,它们或许早已开展物流服务,这对港口开展物流服务又有促进作用。因此,港口与物流链上的其他相关物流企业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加强与它们之间的合作是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一条捷径。

3.2.2. 4 其他运输方式提供者

港口是水、陆运输的节点和集散地,货物的集疏运是港口的主要功能,也是港口物流的重要内容。主要运输方式除了水运之外,还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这些运输方式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运输成本与质量直接影响着用户在不同的运输方式之间所进行的选择。现在大部分集装箱运输是一票到底的门到门服务,使得海上、铁路和公路运输在港口、内陆集装箱货运站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运输网络。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系越紧密,相互之间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也越大。对港口来说,凝聚和辐射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其集疏运能力的大小,集疏运条件直接影响到港口功能的发挥,是港口之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港口应加强与各种运输部门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加强与铁路运输部门的合作,提高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3.2.3 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系统整合

系统是指有2个或2个以上不同要素具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应站在系统的角度,通过资源整合,把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系统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港口叠加,也不是各港口功能子系统的叠加,而是整合成一个能把资源有效利用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港口群。

通过港口群内各港口之间整合以及港口与上下游企业之间整合的理论,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系统整合应遵循“三个一加二”的方针。即,一个中心:以厦门港为中心;一个基点:厦门港与泉州港联合建设大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争创经济新高的基点;一个机翼:以湄洲湾港为轴,福州港、厦门港为两翼的带动福建经济腾飞的战略设想。“二”就是两港建设。加快宁德和漳州地区工业化进程,开拓新的经济腹地,促进宁德港和漳州港的发展。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物流业是第三利润源泉的大背景下,港口作为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越来越受各国及各地区的重视。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各港口发展基本情况入手,通过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群,资源整合

参考文献

[1]白雪洁,王海平.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建立港口物流中心的战略意义[J].水运管理,2001(8):2-5.

[2]吴燕子,朱云海.实施虎门港规划,完善港口群功能[J].港口规划与建设,2005(10).

[3]徐勇谋.国际物流[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8-79.

海峡西岸谱牒文化调查研究 第8篇

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以及胡锦涛总书记今年年初视察福建时关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三月以来,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选择了福建省的一个县市、一个乡镇和一个村庄(即福安市、社口镇和坦洋村)作为共建和谐社会的试点,拟通过借助工委、协会的名人资源优势,让全社会更多地关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众脱贫致富。为此,工委、协会的领导近期曾先后三次去福建省考察调研、协商洽谈,并与福安市委、市政府达成了通过举办“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 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名人效应,让更多的社会名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行动中来,从而努力实现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总体构想。从福安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将过去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转变为民生产业与富民产业,是扎实推进福安市“以茶兴农,以茶富农”战略的根本措施。为此,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拟与福安市委、市政府携手,重点在技术培训、品种改造、品质提升、品牌推广、市场拓展、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包装创新以及增加茶农收益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坦洋工夫”系列产品。具体措施包括,双方成立“共建海峡西岸的和谐福安”战略合作领导小组,组建北京和福安坦洋名人俱乐部,创办坦洋名人茶场,每年在福安举办一场“海峡茶博会”等,以名人效应促进“坦洋工夫”茶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深度挖掘当地具有悠久历史的坦洋工夫茶叶的文化传统,加强对坦洋茶叶原产地的保护力度,规范坦洋工夫茶的标准化管理,明确其品牌定位和整体规划,全面提升其品牌形象,使坦洋工夫茶重新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市场经济价值,以便从根本上提高福安市41万茶农的经济收入,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名人工委、中华名人协会是我国从事海内外社会名人工作的主要社会团体,由热心和关心社会工作、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在各自工作领域有一定成就和社会影响的人士和单位自愿组成,其宗旨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各界社会名人,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促进海内外和世界知名华人之间的交往和友谊,为祖国的繁荣和统一、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近年来,该团体借助其在海内外会员众多的优势,通过开展各种广具影响的社会公益活动,在国内外的影响与日俱增。

中国建筑人文环境与周易文化高峰论坛即将召开

为促进我国传统易学理论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借鉴和应用,深入研究人居环境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及居住环境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优化人居环境设计,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将于2007年1月12日-14日在美丽的羊城广州举办“中国建筑人文环境与周易文化高峰论坛”。论坛旨在促进相关专家学者对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研究成果的交流,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和建设现代生态健康人居环境的结合之道。

届时将有建设部等部委、省委部门领导;众多饮誉海内外的知名易学、建筑学专家及地产、装饰行业及相关领域的堪舆爱好者一千余人共襄盛会!论坛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不断创新精神,同与会者一道把此次论坛打造成世纪盛会。

上一篇:全员参与文体活动下一篇:七年级政治教学方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