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孝顺融入生活作文

2024-05-20

把孝顺融入生活作文(精选8篇)

把孝顺融入生活作文 第1篇

把孝顺融入生活作文

母亲节或许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却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这个节日在中国也是越来越受欢迎。而今天这个热点节日又引发了广大群众不一样的关注与思考。

原因是在母亲节这一天,各种对母亲的节日祝福以强硬的姿态在微信朋友圈霸屏了。对此大家是议论纷纷。有人把这一行为看做是真情流露,为它点赞;也有人把它当做是一场“秀”,表示了不屑;更有网友调侃道“什么地方子女最孝顺,当然是朋友圈了!”。

对于这一行为我认为既有“秀”的成分,也不缺少真情实意的存在,但我并不支持这种行为。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手机早就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这就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手机控”“低头族”,人们都宁愿花费时间在手机上去“孝顺”父母,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父母的感受。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市民张先生与其弟弟妹妹相约到父亲家中吃饭。老人见到子女的到来非常欣喜,然而在饭桌上,当老人多次想与子女们进行交谈的时候,张先生及其弟妹都专心致志的盯着手机而对老人的问候置之不理。老人多次受到冷落,一怒之下摔了碗筷离席。

张先生看望父亲的意图本是为老人排解晚年的寂寞,尽一份子女的孝心,可这份孝心老人最终没有收到,反倒是张先生朋友圈那些朋友们在看到“阖家欢乐”的动态后收到了这份“孝心”。

这听起来似乎很讽刺,但的确真实的反映了当今的社会现状――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事似乎都离不开手机,都要在朋友圈里晒一晒。

关于母亲节在朋友圈发表对母亲的祝福,我们不能全盘否认,把它完全当成一场“秀”,但这其中的感情也是稍纵即逝。或许他们的初衷是感恩母亲,但如果他采取了发表朋友圈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感恩,那么我们可以推测,这份感情的.深浅了。

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

晋时王祥曾为继母卧冰取鲤,不顾天冻严寒,卧趴冰面,只为捕到一尾鲤鱼能让母亲病情好转;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田世国为母亲移植肾脏,不求家财万贯,但求母亲身体健康……

这就告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仅仅是节日祝福。如果我们只是在口头上空谈,并不算真正的孝顺,应该将它化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必须实实在在地行动起来,它可以是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可以是“天冷了,注意保暖”的叮咛……只要有份真挚的心意,就是孝顺。

把孝顺融入生活作文 第2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 现实生活 关系 实际意义 途径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受“竞技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过程局限于校园内,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教学方法局限于传授,教学目标局限于“合格标准”。都忽略了体育教学应该服务于现实生活。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体育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实现五个“领域目标”,能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把体育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值得我们注意探讨的问题。

1.体育运动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人们已经开始把问候语言由“你吃了吗”换为“你运动了吗”,人们已经初步形成了“运动时尚”的观念,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体育运动已经不再只是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了,它已经体现出了娱乐、交际、缓解生活压力、调节情绪等作用。同时,体育运动也给人们带来了人生最大的财富——健康,给人们带来了高质量的生活——快乐。

把生活融入课堂 第3篇

一、联系生活,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凡是只要感兴趣了, 做起来自然会轻松许多。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把生活融入课堂, 让学生带着一份真情和一种兴趣去体验音乐, 感悟人生, 才会使他们自发地学习, 享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在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激趣”:

1、用生活中通俗的讲故事、猜迷语等方法激趣:

如在上《月亮和星星》这一课时, 通过给学生猜谜语, “有时挂在山腰, 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个圆盘, 有时像把镰刀”。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激趣:

在学唱歌曲《娃哈哈》时, 我一上课便做了一个维吾尔族舞蹈中扭脖子的动作, 然后提问:“老师这个动作在哪种舞蹈里经常见到啊?你了解新疆吗?”问题一提出, 学生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他们积极地谈了自己对新疆的了解。在欣赏图片时, 我还请学生做小导游, 向大家介绍新疆的地域风光、民俗民风。巧妙的激趣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了这一课的学习。

3、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激趣:

如在欣赏《小乌鸦爱妈妈》时, 我戴着乌鸦头饰跟着音乐进行表演唱, 学生们看到我表演得这么投入, 也不由自主地扭动起来。这种教法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效果很好。

二、发挥想象, 为乐曲起名字

歌声乃人之情也。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为音乐取名字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想象, 鼓励学生表达对所听音乐的感受与见解。我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生活情境, 引导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 在音乐中听到了些什么?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用自己最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有这样一节公开课:我播放了《图画展览会》中的片段《公鸡和母鸡》这段音乐, 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 发挥创造力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通过小组讨论之后, 于是“斗鸡”、“母鸡下蛋”、“群鸡争食”、“鸡的演唱会”等名字诞生了。通过为乐曲起名字,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 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 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结合生活体验, 为歌曲创编动作

表演与音乐教学是紧密联系的, 表演在音乐课堂中是倍受欢迎的内容之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形象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记住歌词。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 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 发挥想象, 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如在教唱《鸭和鹅》这首歌曲时, 我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想像, 想象鸭和鹅的叫声是什么样的?走起路来又是什么样子?还有在湖中嬉戏的情景。教材中只是一个简单的律动, 但在我的启发下, 学生创编出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动作来:许多学生都模仿鸭和鹅走路摇摆的样子和叫声。学生对自己创编的动作特别有感情, 因此练习起来也很认真。

四、为歌曲改编歌词,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 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又能把旧歌翻新, 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 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我的朋友在哪里》这首歌曲时, 当学生掌握歌曲之后, 我便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根据《我的朋友在哪里》的曲调创编歌词。经过小组讨论后, 有的同学将歌词改成我的朋友在上海, 我的朋友在南京等。有的同学创作的却是我的朋友在日本、在欧洲, 真是一个比一个有新意。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 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得到我的称赞后, 既使胆子比较小的学生也积极举起了小手。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五、自制打击乐器, 为歌曲编配伴奏

每当学生学会一首歌曲后, 我就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拓展思维空间, 自己设计、自己动手, 尝试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打击乐器。如我在教唱《巧巧手》这首歌曲时, 课后布置他们寻找生活中能发声的物品, 自制打击乐器, 下节音乐课带进教室为歌曲《巧巧手》伴奏。下节课一开始, 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制的打击乐器。这时, 出现在教室里的“乐器”有:用易拉罐装进少许沙子做成的“沙球”、将穿孔的啤酒瓶盖用铁丝串起做成的“串铃”、把竹筷子或塑料可乐瓶相互敲击当成的“鼓”等等, 还有用几串钥匙 (当作串铃) 和一叠撕成条状的报纸 (作沙槌用) 。当同学们采用各种演奏形式即兴为歌曲伴奏时, 神态是那样的认真, 节奏是那样的整齐。自制简易乐器,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把环保融入生活 第4篇

“用徒步的方式,走进自然、宣传自然,身体力行宣传环保的生活方式,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并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启动仪式上,广东省环保志愿者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环保基金会秘书长袁征表示,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志愿者的自身行动和志愿服务,激发公众热情,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坏的年代,因为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困扰着我们;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最美的年代,因为公众的环保意识已经觉醒。”广东贝源志愿者服务大队队长许瑞杰表示,作为承办此次公益徒步活动的单位,广东贝源检测环保志愿者服务大队在徒步活动的前一天,召开全体志愿者公益捐款动员会,会上志愿者们踊跃捐款,共捐出了2万元,此笔捐款于28日当天活动现场捐给广东省环保基金会,专项用于全省环保志愿者参与环保公众检测费用和公益活动费用。许瑞杰还提到,贝源大队将以此次公益捐款为契机,建立公众环境检测专项基金,以后将络绎不绝地为此专项基金捐款,让全省各环保志愿者都参与公众环境检测。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参与徒步活动的有在校学生,也有机关单位职工,部分家庭还自己组织团队参加。300多人的参赛队伍着装统一,精神抖擞,穿行城市绿道总路程为16公里左右。徒步活动提倡绿色同行,在规定的时间前到达活动终点即视为完成挑战,活动最终评出一、二、三等奖,主办方将对获奖者颁发奖品及纪念章。

据了解,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者指导委员都会组织“广东省环保志愿者行动周”的活动,该项活动已经连续六年在广东省内部分高校及地区成功举办,有助于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的作用,广泛地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共建绿色、美丽广东,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全面活跃和有序发展。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 第5篇

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各庆祝妇女节的报道中意求深远的是“和谐家庭”、“好婆媳”受表彰(本报3月10日3版《多姿多彩庆“三八”》)。虽说是民间的评比、表彰,但事关家风、村风、民风,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群体在判断社会事务时所需恪守的道德根基、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3个层面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梦想,看似与我们有些遥远,却昭示着底线,实际与我们息息相关。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一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就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迷茫。本报“美在身边”栏目中刊登的人物与故事,看似平凡、琐碎,但真实地发生在你我身边,都传递着真善美。“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正是平淡的琐碎小事,日常的凡人举措,普通的社会生活,折射出国家、民族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所提倡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领导干部的言行作为,决定着社会的风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地生根、融入社会生活,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有的领导干部台上说反腐,台下照贪污;表面重申明规则,暗地照行潜规则;人前表拆违,背后又建违„„上行下效,在这样的“引领”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吹了个泡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融不进社会生活。只有领导干部带头照镜正衣、洗澡治病,从自己开始,严纪律、正作风、作表率,才能转变作风、树立新风。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媒体的鼓与呼绝不能缺位。作为党的喉舌,媒体要发挥宣教优势,广泛报道各种崇德向善人和事,传播主流价值,唤呼社会良知,使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同“美在身边”时时刊登各类身边坚守正道、敬业

奉献、虔诚勤勉、孝老爱亲的人和事一样,电视、广播、网络、书报都需深入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相信只要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向上向善向美的良性互动将更多涌现,核心价值观定会成为社会主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还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形成健全的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暨实施“美丽诸暨”三年行动计划动员会上,市领导提出要研究制约措施,制订村规民约。通过集体研究制订的村规民约,基于传统,活化传统,与时俱进提倡做什么、反对不能做,让传统中的优秀内核通过社会动员、全民推广,融入现代生活才具生命力,才能使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把孝顺融入生活作文 第6篇

闲暇之余,我深入细致地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研讨,我真实的感受到《指南》解读本是我们幼儿教师的好帮手,它细致地把各领域要点解读以及怎样实施一一罗列,很完整很清晰。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指导。今天,我学习了文章《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之中》,自己又获益不少。

指南提出,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关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倡导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个别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形式有机结合,把游戏、参观、实践、探索、操作等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克服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的“成人化”和“知识化”倾向。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幼儿园教育不仅仅只是对幼儿知识的传授,也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对幼儿讲大道理,而是将生活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这与著名学者陶行知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很相似。

其实,学习《指南》最重要的莫过于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实施了,文章《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之中》给了我们最好的解读。

文章从两大方面阐述了观点,即:为什么要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之中和怎样融入。认真阅读后对自己一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有了初步的理解。在为什么要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之中这方面给我感触颇深的是: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其实,这方面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在我们自身的教育行为中往往是最易忽视的。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共识,课件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这也正是“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的基本特征体现所在。文章以一些生活环节为例,向我们讲述了这些生活环节中所存在的各领域的教育价值。这些实例我们教育者普遍存在的,但是有时我们往往不能很好的抓住其中的教育价值,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我细细品读其中的每一句,体会其中的意义,感触颇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幼儿园教学中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呢?指南已经告诉我们: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每天早上,老师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将门窗打开,然后微笑着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用甜甜的嗓音与孩子们说“早上好”。这几乎是每个老师一天工作的第一项任务,也似乎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但老师的这一举动,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老师的亲切,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与人礼貌问候的基本礼仪。特别是刚上小班的幼儿,经过老师的积极引导,他们会把这种礼貌延伸至家庭、社区。当孩子们出门时与家里的长辈问候的时候,家长们也是十分高兴,常常会在老师面前夸赞孩子懂礼貌。这也从侧面肯定了老师们的教育工作。

幼教工作是一项琐碎的工作,幼儿教育即是养成教育。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从幼儿身边的生活取材,让幼儿在自身生活中体验、发现、学习、表达,这样更有益于幼儿终身的发展。如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

本的社会行为准则等。如在吃饭这一问题上,老师要教育幼儿饭前洗手,正确使用调羹,不用手去抓碗里的菜,吃饭不讲话,尽量不要使饭粒掉下来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当幼儿在做游戏时,我们老师不仅要为孩子讲解游戏。更多的是对他们提出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景表演等,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在教学上,老师不仅要让幼儿学会老师教的知识,更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课堂习惯。由于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我们倡导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将教学知识和技能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去,寓教于乐。

把孝顺融入生活作文 第7篇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把爱国精神融入生活》。今天,我们站在崭新的操场上,迎接祖国即将到来的崭新的第六十六个生日。回想去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的阅兵式,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到热血沸腾。因为,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看到了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正在一天天苏醒。我们内心都在为我们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再过几天就是国庆节了,同学们,当我们为放假而欢呼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行动中。”如果祖国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话,每一个有正气的中国人应该都会毫不犹豫地为国捐躯。但是,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并不需要我们上战场。我们应该如何来爱国呢?

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热爱自己的学校。一个连自己的学校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爱自己的国家呢?一个国家是有千千万万的小家组成的,学校也是我们的另一个家庭。如果我们连小家都爱不好,又怎么能爱护中国这个大家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学校的老师为培养我们成才而兢兢业业,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作为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学校。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尊敬我们的老师;我们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努力拼搏,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此来报答养育了我们的学校,报答我们敬爱的老师!报效我们的祖国。

爱国,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是民族的灵魂。热爱我们的祖国,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在过去的六十六年里,我们无法与祖国共成长,但是,祖国下一个六十六年的繁荣,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创造!同学们,为了我们肩上的重任,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让我们努力学习,做一个无愧于人民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共青团员!昨天是一页翻过的历史,今天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明天是一幅宏伟的蓝图。我们应该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抱负,应该有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志向,让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吧!

如何把实际生活问题融入数学课堂 第8篇

一、数学源于生活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 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 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 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 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 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曾有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 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 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 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 由此可见, 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 不能灵活运用, 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里,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烙一张饼用两分钟, 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 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 那么烙三张饼最少用几分钟呢?有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 1分钟后, 取出第二张饼, 放入第三张饼, 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 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 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 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 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学生把这答案告诉了老师, 她说, 实际上不会这么巧, 总得有一些误差, 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 我们必须学以致用, 才能更好地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教学。有人说, 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地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

二、生活与课堂相结合

新课标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情况, 用活教材,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 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体会。

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相遇问题”

师:寒暑假、假期上课问题较敏感, 可少出现。你们欢迎老师给你们上课吗?

生:欢迎!

师:欢迎该怎么表示呢?

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其实鼓掌也是一门学问。你们是怎么鼓的?

生:两只手拍拍就行了!

生:要面对面地拍才行。

师:说得真好!面对面地拍, 我们用一个词来表达一下。

生:对面。

生:相对。

……

师:很好, 我们就选相对吧!在生活中你能找出相对的例子吗?

生: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我们就可以说相对。

师:说得太好了, 想和老师面对面地走走吗?

生:想!

请生走上讲台, 与师面对面地走。

师:像这样的面对面的走, 我们可以说是相对而行, 或相向而行。

走着走着, 我们两个怎么样啦?

生:碰在一起了。

师:用一个词概括以下。

生:相碰。

生:相遇。

师:我们就说相遇, 相遇时, 我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是0。

师:说得很好, 老师还想更多地了解你们, 能告诉老师你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

生:我家在学校的东面。

师:能估计一下有多远吗?比如, 你每分钟走几米?走了几分钟?

生:不远, 大约走5分钟, 每分大约走70米。

师:确实挺近的, 大家能从他的描述中知道什么?

生:他家离学校大约350米。

师:有家住在学校西面的同学吗?

生:我家在西面, 但我每天是坐妈妈的摩托车回家的, 我大约10分钟到家。

师:其他同学呢?

生:我家住在学校的南面。

生:我家住在附小的门口。

……

师:有谁家是住在学校的西面, 而且也是差不多5分钟就能走到学校的吗?

生:我家是住在西面, 我要加快脚步, 每分钟要走100米, 5分钟才能到校。

师:如果让他们两个同时从家里出来, 向学校走来, 你们说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相机画出线段图。

生:他们肯定会同时到校。

师:在学校遇见, 用我们刚才学过的一个词来说是什么?

生:相遇。

师:根据这两个同学的描述, 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从晨亮家到张洪家有多远。

师:能根据黑板的线段图以及你们的描述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张洪和晨亮家分别住在学校的东西方向, 他们同时从家里向学校走来, 晨亮每分钟走70米。张洪每分钟走100米, 经过5分钟, 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你们能自己解决吗?

生:能!

师:请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上一篇:开展巡视巡察工作的下一篇:高一以梦为话题的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