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2024-05-26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精选14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1篇

XX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教时

日期

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理解其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3、学生经历摆、写、读、想的过程,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与

难点:

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积累

老师奖给小红10支铅笔,她和小伙伴们一起分铅笔,要保证正好分完,可以怎么分?

同桌互说,集体交流。

核心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1)提问:10支铅笔正好分完,可以怎么分?

(2)、提问:如果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有没有分完?

每人分4枝、6枝呢?

2、展示学生的记录表。

提问:观察表格,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种?说说你这么分的理由。

3、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提问: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2)提问:像这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该如何列式呢?

(3)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方式、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分小组活动,填写表格。

对表格进行补充和完善。

小组讨论并交流。

独立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

尝试列式,并说说这么列的理由。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和使用“平均分”的方法来做题。

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教师对于合理答案的出现要予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最终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教师介绍:

0÷3=3„„1

除商

活动二:经历操作,感知有余数除法、提问:每人分4枝、6枝也有剩余,你们能写出除法算式吗?

2、讨论: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意思?

比一比:10÷2=5和10÷3=3„„1两道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齐读算式

集体讨论并交流

小结:像10÷2=5是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10÷3=3„„1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活动三:经历操作,感知余数比除数小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4、拓展题:

(1)6个桃子,3个一堆。

(2)7个桃子,3个一堆。

(3)8个桃子,3个一堆。

提问: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

看图独立完成。

同桌互读,指名读。

实物投影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

观察比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小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最小是1.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0枝铅笔,每人分2枝,分给5人

0枝铅笔,每人分5枝,分给2人

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还剩1枝

0÷3=3(人)„„1(枝)

除商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教时

日期

教学目标:、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理解其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3、学生经历摆、写、读、想的过程,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与

难点:

重点: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积累

(1)8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份。

(2)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份,还剩()根。

(3)9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还剩()根。

学生分一分,填一填

用算式表示。

核心过程

活动一探究“有余数除法”

的算法

:、自主探究算法。

谈话:小猴生日,小猴准备了7个桃子来招待客人,每盘放3个,放了()盘,还剩()个。

提问:上面的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2、用竖式计算

用竖式如何计算7÷3的结果?

(1)看图想一想,用小棒摆一摆,说一说。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组内讨论。

(3)汇报交流。

(1)试一试,做一做。

(2)组内讨论:

a、7÷3怎样很快得到商是2?

b、用竖式计算时7的下面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c、余数是几?“1”表示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用口诀试商,算出结果。

交流汇报,教师小结。

活动二: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教学试一试

(1)17个气球,有5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如果有18个气球,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19个?20个?21个呢?

(3)讨论:比较毎道题里的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组织交流。

交流反馈。

活动三:趣味练习,巩固深化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毎一组题中,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4、拓展题:

有48个编有号码的彩旗,按红、绿、红排列。

你能说出每个号码各是什么颜色的彩旗吗?

摆一摆,算一算。

独立计算。

说说图意,独立计算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全班交流,进行口答。

全班交流,师生练习。

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请评价一下你这节课的表现。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

7÷3=2(盘)„„1(个)

先乘

„„余数

后减

想:7里面最多有2个3。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练习一

(一)教时

日期

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与

难点:

重点:能正确地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难点: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积累

在16÷3=()„„()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口答。

核心过程

活动一:基础练习,巩固有余数除法

、看图填空(完成第1题)。

观察图,同桌交流:

说一说图意。

独立完成填空。

说一说图意

独立列出算式

交流: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每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根据不同的角度说一说图意,按照每份数和分数进行平均分。

活动二:解决实际问题

、算一算(完成第2题)

2、试一试(完成第3题)

总结:你觉得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找商比较快?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独立思考

先填空,再进行竖式计算

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说算法。

教师根据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错。

小结:想除数的口诀,最接近被除数又不能比被除数大,余数要比除数小

活动三

、从图上可以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追问:算式中的每个数各表示什么意思?

思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该如何写?

2、将鲜花按照4红2黄的顺序排列,第23个是什么颜色?26个、34个、37个、40个呢?

(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2)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全班交流。

独立思考,交流理由。

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一)方法:先乘后减

注意:余数比除数小

交往互动式教学设计

课题

练习一

(二)教时

日期

教学目标

.能正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除法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能根据除法中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写出除法算式,拓展学生的思维。

重点与

难点:

重点: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活动板块

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交流方式

常规积累

用竖式计算:

57÷8

50÷7

64÷8

54÷6

41÷6

72÷9

46÷9

73÷8

想一想,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交流:根据有没有余数,分成两类。

用竖式计算。

分类。

核心过程

活动一、改正错误(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小明同学也做了4道题,请同学们来帮他检查一下。

2、开火车。(想想做做第6题)

(1)比较火车上的三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规则:每人计算两组,比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3、蚂蚁躲雨的游戏(想想做做9)

同桌互相说说错在哪,独立订正。

独立完成,同桌竞赛。

(1)观察图,了解题意。

(2)算出得数,把蚂蚁送到蘑菇下。

订正的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交流。

小结:(1)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大了或相同就要把商改大。

3、商和除数的乘积不能超过被除数。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指导帮助。

展示学生的结果,找其中一题说说解题的过程。

活动二、想想做做第8题。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追问:算式中的每个数各表示什么意思?说说你是怎样选择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的?

2、拓展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18

()×5<31

6×()<33

7×()<66

29>()×7

6×8>5×()

追问:你能说说你做题的小窍门吗?

(1)仔细观察,同桌互说题意。

(2)列出算式,用竖式计算结果。

同桌互说。

(1)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集体纠正。

活动三、想想做做11题

2、想想做做第12题。

3、想想做做第13题。

4、想想做做第14题。

同桌互说题意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指名读题,说题意。

独立思考完成。

读题,说解题思路。

独立完成。

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注意格式的书写和指导。

30÷4=7(本)„„2(本)

教师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发现并注意单位换算

2元=20角

20÷3=6(枝)„„2(角)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于立方体的数量的正确判断方法的指导。

拓展延伸

总结提升、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说说你学习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7题。

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在课堂作业本上。

面批,对于错题要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二)余数要比除数小

商和除数的乘积不能超过被除数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2篇

1、填空题

(1)10里面最多有()个4;28里面最多有()个6;32里面最多有()个7;43里面最多有()个8.(2)一共30枝钢笔,每盒装4枝,可以装多少盒?还剩多少枝?

30÷□=□(盒)……□(枝)

(3)在□÷7=5……□中,余数可以填(),其中最大的余数是()。

2、()里最大能填几?

()×8<369×()<4465>8×()4×()<333、在○里填上“>”“<”或“=”。

18÷3○19÷312÷3○2×227÷3○26÷321÷5○20÷

54、你能填出哪些不同的算式?

□÷□=3……1□÷□=3……

1□÷□=4……2□÷□=4……

25、选择题

(1)在有余数的除法中,除数一定比()大。

A:被除数B:余数C:商

(2)□÷9,余数最大可以是()。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

2.学会观察图画,将图上描绘的事物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并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4.了解桂林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二、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师:关于桂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播放录音)。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识字2》,我们一起去美丽的桂林看一看。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白板软件的“对象层次变换”和“隐藏/显示”等功能,设计出一个竞猜的游戏环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交流中既知道了一些名山大川,又在优美的故事中走入了学习情境,拉近了与课文的时空距离,对词串形成了强烈的学习期待,为高效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人民币背面的图案导入,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无处不语文的道理。而故事中的优美语言,给学生在词串的学习中规范使用语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二)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识字2》是一篇优美的词串,打开课本,借助拼音把词语读准确,不认识的多读几遍。

2. 你能唤一唤这些词宝宝吗?

3. 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将字的拼音隐藏,如学生遇到困难,用白板软件的“神奇墨水”制成的魔法棒单击就可以显示拼音。

4. 开火车。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多诵读好听的韵文,能让他们在言语声音的世界中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但他们一下子接触到很多词语,不易读准,交互白板软件的“神奇墨水”功能能轻易隐藏和再现拼音,随时给记忆有困难的学生以拼音的拐棍,最终熟读韵文。

(三)创设情境,领会词语

1. 学习第一、三组:碧水秀峰倒影

师:读得真不错,下面我们就乘上游船,沿着美丽的漓江去看一看。

你看到了什么?你能帮这几个词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吗?(用交互白板的“拖动”功能将词语拖到相应的图片上)

2. 学习第三组词语:象鼻骆驼笔架

船慢慢向前行驶,奇形怪状的山越来越多了!假如要你给它们起个名字,你会起个什么名字呢?

设计意图:利用交互白板相机显示隐藏的山名,教师用改变透明度的方法来显示真实的大象、骆驼、笔架图片,帮助学生对比认识桂林山水。将词语和实际事物挂钩,引领学生进入词串所描述的情境,继而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自己感受、体验、寻找、发现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3. 学习第二组词语

师:船,沿着漓江缓缓前行。听,远处传来了什么?

白板出示画面,教师介绍对歌:一问一答地对唱,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侗族这些地处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都有对歌的风俗,其中以广西三月三对歌节最为盛行。

广西,这里有一种美丽的树,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利用白板软件播放对歌视频,学生聆听榕树的自述,教师通过白板显示中国地图,并让学生与白板交互,用“放大镜”放大广西壮族自治区)。

如果你来到美丽的壮乡,爬上秀丽的山峰,站在美丽的榕树下对歌,你的心情如何?请把你的心情读进词语里。

4. 学习第四组词语

我们回到游船上,继续向前行驶,你看到江面上迎面而来的那是什么?(白板软件显示动画:人们撑着竹筏带着鸬鹚捕鱼)

漓江快游完了,你最喜欢这里的什么呢?

古今中外很多人来到桂林,都留下了自己的体会(媒体显示):

你今天也游过了桂林,你想说什么?

桂林可真美,怪不得人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啊!你知道“甲”的意思了吧?

5. 朗读背诵词串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呼唤。介绍清代书法家王元仁、开国元帅陈毅、美国总统尼克松、作家陈淼等人为桂林写下的石刻、感言、评价、诗句,既是开头故事对桂林山水赞美的延续,又用他人的感受来丰富了孩子们的体验。

(四)借助动画,巧学生字

1.《识字2》里我们一共要学会8个生字,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2个。

2. 自己读读这2个字,等会再跟其他小朋友分享你学会了哪个字。

3. 交流

碧:书写碧的时候要注意“王”和“白”靠得紧一些。

鼻:观看“鼻”的笔顺,最下面的撇和竖不能出头。

设计意图:“碧”笔画多,但识记并不困难,教师引入一个情境,提示学生“白”和“王”两个部件要写得紧凑些。“鼻”最下面的撇和竖容易出头,在观看动画演示笔顺的基础上,教师邀请学生在白板上突出显示笔画,引起学生注意,增强记忆效果。

4. 写字

学生书写,教师用智能手机拍摄并通过USB接口传输到白板软件中的“资源浏览器”,再拖动到白板课件的活动挂图中进行即时点评。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练习或检测的结果实拍下来,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再利用交互白板的资源管理功能进行展评,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成果的共享与评价更加方便,有利于激发学生体验成功。

摘要:《识字2》是一篇优美的风景词串韵文,12个词语围绕“桂林山水”这一主题展开,整体背景是清澈的漓江水铺开了画的长卷,再现了特有的壮乡风情。针对学生对南国风光体验不足的问题,借助电子白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其灵活隐藏、动态演示、交互快捷等特点,引领学生进入优美意境,诵读品味、读中想象,受到美的熏陶,丰富知识,学习语言运用。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注意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介绍: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我们一线的大多数教师总是让用简单枯燥的识字教学来教学,结果孩子们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本节课教学,我旨在通过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能够乐学,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用了“复习导入新课——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探究规律,区别‘礻、衤——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小结——自主识字,指导书写”这几个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比较“礻、衤”两个易于混淆的偏旁,看图读熟与此相关的词语。

3.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区别易于混淆的“礻、衤”这一组偏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字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小朋友,这学期的《识字4》我们已经辨析了“木、禾”“、艹”“日、目”和“冫、氵”这四组形近偏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以形近偏旁带生字的形式出现的看图读韵文识字。

2.板书课题:识字7,生齐读。

【上课开始,交代本课的学习内容,让孩子们对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图画,初知偏旁和韵文

1.(多媒体出示图表)看看图表上列了些什么?画了些什么?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

3.生自由读韵文的第一、二行。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会读了的读给其他小朋友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互相正音。

4.不带拼音,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偏旁和韵文,让孩子们从画面中感受偏旁的区别。培养孩子们观察、探究能力、说话能力。】

三、探究规律,区别“礻、衤”,识别两个偏旁的字

1.了解“礻”的演变过程。

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读一读,找一找,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多媒体显示“礻”的演变过程,观察“礻”的古文字像什么?

看看图,读读词,想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礻”这个偏旁?(与神仙、祖宗等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礻”有关的字?指名说。

2.了解“衤”的演变过程。

(1)出示“裙子、裤子、衬衫”,读一读,找一找,你们发现了什么?

(多媒体显示“衤”。)认识裙。

(2)同桌合作:看多媒体演示“衤”的演变过程,讨论“衤”的古文字像什么。这些字为什么有“衤”这个偏旁?(大都与衣服有关。)

你还知道哪些与“衤”有关的字?指名说说。

(3)指名读,齐读这组词。

(4)连起来诵读第一二两行。

【通过观看部首演变,让孩子们对部首和字的印象深刻。这样,孩子们学生生字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更好地记忆了生字。】

四、看图读韵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神话、祝福、祖先”这三幅图。

神话:我们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自由说说。如:嫦娥奔月、沉香救母、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

祝福:请学生说一句祝福的话。

祖先:如图中画的原始人,就是我们人类的祖先。

【让孩子们通过学过、读过的神话故事来理解词语,感知词语和图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一看到图就能想到“神话、祝福、祖先”】

五、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组词语,第一组词语“神话、祝福、祖先”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第二组词语“裙子、裤子、衬衫”都与什么有关?在这组词语中所学的生字都带有什么偏旁?

2.齐读词语。

【通过总结让孩子们明白两个偏旁的汉字的规律,利用这种规律来给自己头脑中类似这种偏旁的汉字进行分类。渗透到这类词语,让孩子们产生梳理同类词语的意识。】

六、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读。

2.同桌交流:怎样记住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集体交流:“礻”和“衤”要区别开。

4.教师指导书写: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练写,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纠正写字姿势。

【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所以教学中要做到扎实有效。我注重让孩子们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比较两个偏旁的不同后,再让孩子们进行练习。写字练习时,我们进行适当的讲评,并将孩子们写得好的字展示出来,让其他孩子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能够取长补短,在以后的练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所以本节课我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揭示部首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汉字的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学习、理解词语,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学习中认识词语,领会词语。在学写生字前,再一次回顾两个偏旁的区别,回顾本课内容,再一次强调了本课学习的重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5篇

第一二单元测试

一、1.未知数、等式、解方程2.同一个数、等式 3.列、行、左、右、前、后

4.4,53655.50-5030×30

二、2,26,410,1平行四边形

三、√ × × √ √

四、等式:8+x=7036-9=27150÷2=75y-58=336y=30 方程:8+x=70y-58=336y=30

五、x=5x=4.5六、***3.2七、5,42,56

八、1.x-6340=10467x=168072.5x=0.65x=0.133.0.62x=40.3x=65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6篇

主备人 主讲人

教学目标

l、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掌握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并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能熟练的测量简单的物体的长度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千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千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千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孙悟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把金箍

棒变长也能变短。想不想知道他变得有多长或有多短吗?这一节课我们来

认识,千米、分米、毫米。

看老师板书课题: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1、信息分析:我现在的高度是2千米,我现在的岛度是l000米,金箍棒变

成长l千米长,变成l分米。变成5毫米长。

2、提出问题:(1)1毫米有多长?

(2)1分米有多长?

(3)1千米有多长?

二、出示自学指导1:自学红点一,思考:

1、1毫米有多长?

2、毫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3、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自学汇报,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1毫米有多长?

先让学生拿出学生尺,小组讨论,看一看尺子上的刻度,尺子上l小格

的长度是l毫米,毫米用mm表示。学生发现l厘米和l0毫米,同样

长。测量以下l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l毫米,得出:l厘米=10毫米

三、出示自学指导2:自学红点二,思考:

1、1分米有多长?

2、分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3、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10厘米就是l分米,分米用dm表示。得出:l分米=10厘米

同桌互相交流手掌大约是1分米,测量一下,一支粉笔大约有多长?

四、出示自学指导3:自学红点三,思考:

1、1千米有多长?

2、千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

3、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1千米就是l000千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

1千米(公里)=1000米

我们学校教学楼长约100米,lO座教学楼的长的约是l千米l5分钟大

约能走1千米。

2千米是多少?2千米时2个1000米,也是米。2千米=()米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

长度单位。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在()里填上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2、3米=()分米2厘米=()毫米

5千米=()米40分米=()米

3、用手势表示出l毫米、l厘米、1分米的长度,同桌交流一下。 个人补充及建议

板书设计: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千米、分米、毫米

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千米=1000米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作业设置: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7篇

正,符合写字习惯的各项要求,文具摆放整齐,而展示出来的3篇日记都是书写美观,格式规范。有趣的是: 2月7日的日记被一割为二,分布在两页,这不完整给急于阅读的同学一种迫切的需求。这3篇日记内容的选择紧贴学生生活,既平常又各具特点,表述朴实自然,易于学习、感悟,产生同感。选文显现编者用心,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领悟写法,又少了许多的限制。第3页的图昭示了写日记的要求、方法,更展示了坚持写好日记的意义,希冀之情饱蕴其间。第4页和第5页围绕着“爱护图书”这一主题,安排了5幅图片,内容有选择图书时要爱护图书,图书破损时要修补图书,而场景涉及家内、学校。第4页左上角是一位女同学在家中书柜前翻阅图书,图上可以看出,她手里的书保管得很好,书架上众多书籍整齐而且美观,种类较多,但分类收藏,真实自然。而左下角是8位同学围坐在几张课桌前,桌上放着胶水、剪刀、白纸、透明胶带等物品,原来他们在认真的修补图书,还有两位同学在合作修补破损严重的图书„„,而这两位同学的正面特写照片又在第5页右下角充分展示,认真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是编者想要借图传达的重点!而另外两幅图展示了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取书、看书和放回书籍时的情况,她们认真、精心的对待图书,显示了同学们爱护图书的习惯已渐成,而墙上贴着“爱护图书”的字样。

这些图片点面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栩栩如生地

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日记与爱护图书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习惯培养所涉及的认知和技能性知识,同时又辐射渗透了情感态度的元素。图片的设置打破了

传统教材的格局,凸显示范性、启发性、人文性,这种创新也为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留有了更多的空间,此时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突出,怎样将静止的图片变成可感有趣的生动的素材打动学习主体,使之接受,并形成习惯,这就对教师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编者的意图和教者的目的,学者的目标贯通,最大限度的用教材达到效果的最佳,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教学设想:

既然是以图为文,教学就应该以图为基准,就图学,就图悟,就图训练,就图联想„„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 在活动中渗透体验

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告诉”可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创设情境,打通学科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实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深度的参与,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的认同,也才可能成就“习惯”。活动也许是一个情景,或许是各种活动(关于一本日记的真实故事;一次读书竞赛活动;发现身边的与图书有关的现象;图书集中修补活动;交换课外读物;参观图

书馆;或许就是看图说图,看图谈感悟的交流会;„„),这种进入了感情意识的生命领域的体验需要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在悟中练,在练中丰富体验,获得发展。2. 在实作中体现整合

活动的设置力求体现活动主题的综合性特点,如: 在进行各种与图书有关的活动时,不忘用日记的形式物化感受,借此来强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养成;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使习惯课教学更有趣,教学信息量更充分;在观察图片范例时可请学生评一评日记的书写,借此温习认真写钢笔字的要求,日记的书写格式也可交代;写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可能孤立于阅读积累之外,且要有突破,读写结合的集中与分散设计就是一场持久战。3. 在持久中贯通历练

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习惯培养的思想,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使之定型并得到巩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训练的视点应与生活贯通,那么视

野才开阔,“爱护图书”不是一节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可相机设计穿插读书活动,让其谈读书 的收获,或者交流关于书籍的名言,请读书辅导员(作家、家长、学校教师等)介绍书籍和与书籍相关的故事,营造一种仰慕读书的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爱护图书”习惯的建立更加内化、深层。在习惯篇教学应在活动中、整合中、训练中进行,应体现教材设置的主体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可集中安排,也可和相应课文整合处理,还可结合班级情况即时强化再现,教学的实施目的是为教学主体的发展而实行,最充分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渗透有效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的责任。在活动中训练,在整合中培养,在督促中长久,在实践中养成才是教育的根本。

二、第一单元教材简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8篇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 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现在的学生对于表内的乘法口诀其实并不陌生, 有的学生的铅笔盒盖上、包书纸上就印有乘法口诀表, 有的学生提前在父母的帮助下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 当然, 不排除有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乘法口诀的可能。 也就是说, 有两点需要提醒教师注意:第一, 要承认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表内乘法结论的事实;第二, 学生之间有较大差异的事实。 在这两个事实的前提下, 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知识结构的特点, 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 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实现学生的真正发展。

为了对上述两个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首先要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往的教材在编写表内乘法时, 看重乘法口诀本身的重要作用, 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及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忽视了学生在表内乘法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 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正是在这样的教学价值取向下, 表内乘法的教学呈现出学生机械操练、 被动记忆的状态。 尤其是教学此单元的第一课 《认识乘法 》时, 部分学生因之前对乘法口诀有所了解, 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只要一看到乘法算式就立刻说出答案, 从而违背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识乘法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在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认识 “ 几个几” 连加,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会通过加法计算乘法算式的积。

3.在比较乘法和加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 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列加法算式简便。

为此,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

一、体会乘法的意义

1.出示2+3+6 2+2+2 5+5+5+5 8+8+8+6 9+2 9+9+ 9+9+9+9 4+4+4+4+4这六个算式。

师:你会把它们按加数的特点分类吗? 跟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了几类?

资源:加数相同一类加数不同一类

2.聚焦加数相同的情况, 说说是几个几相加。 例如:2+2+ 2, 3个2相加。

3. 教师说,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写一写, 写一个交流一个。

2个6相加4个5相加7个10相加50个8相加 (制造矛盾) 4.揭题:乘法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 教师需要细致地介绍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5.2+2+2写成乘法算式, 并说理由。

学生练写:5+5+5+5 9+9+9+9+9+9 4+4+4+4+4写完选一题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给一个加法算式, 你有什么好办法写成乘法算式。 (弄清是几个几相加)

设计意图:“几个几”连加是乘法的生长点, 因此学习乘法从“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入手。 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连加, 因此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教学, 引起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知注意, 同时把“几个几”相加放到连加的整体知识结构中。

6.提升练习:6×4这个乘法是哪个加法算式变来的? 试着写一写 (2种) 。

9×3如果要你变成加法算式, 你会怎么写? 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很有递进性, 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根据情境写乘法算式

1.出示教材上的小鸡兔子图, 学生试着写乘法算式。

交流:小鸡是3只一堆, 有4个3。 兔子是2只一堆, 有3个2。

设计意图: 把对乘法的认识放到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的情境中,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教师说几个几, 学生试着在记录本上画图表示。

设计意图:提炼图不一样, 但是算式相同。

3.教师说每堆几个, 有几堆。 学生说是几个几。

4.学生自己画图设计几个几, 并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教师收集资源。

(资源的收集要有递进性, 注意一幅图可以写出不同算式的资源。 )

学生资源:5×3 1×3 6×3

这个资源不仅可以用小圆或者大圆写乘法算式, 还可以所有的圆写。

补充资源: ★★★★★★一堆的类型, 可以写乘法算式吗?

设计意图: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 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深入, 使学生结构把握, 整体感悟。 在这里虽然不揭示概念, 但在对比强烈的情境中, 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并悟出。

三、拓展延伸

1.师:黑板上加数不同的情况中还有一个8+8+8+6, 它与其他两个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又有什么不一样?

师:你能试着将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8×3+6)

追问:如果我想把6也写进乘法?你会写吗?

提示:如果我们把6也变成8, 这里就有几个8了? 那算式是4×8就对了吗?

(4×8—2)

2.学完今天这节课, 你会算12×2吗?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为了避免学生背口诀, 选了这个不能用口诀解决的类型, 如果学生会算得数, 就说明已经真正掌握了乘法的意义。

仔细回味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都避开了让学生说乘法算式得数。 因为, 课前部分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 如果你要学生说得数, 这部分会背口诀的孩子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得异常兴奋, 一直插嘴, 而忽视了理解几个几的过程。 只有先不让学生说得数, 才能真正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中, 不仅仅是《认识乘法》这一节课需要这样, 其实还有许多课我们都要考虑学生的学情, 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寻找一条有别于教材编排思路但依然能够殊途同归的新路, 展现新的知识风景, 让学生仍然有“故地重游” 的兴趣。 这条新路应该建筑在学生的新路上,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展示自己的收获、 想求解自己的困惑、 想运用自己的才能、想交流自己的思想、想增加自己的见识等迫切心理设计教学过程。

摘要:长期在低年段教学, 发现班里的孩子差距很大,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非常丰富, 有的孩子学前教育少得可怜, 所以在课堂中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学前教育丰富的孩子为展示自己的本领, 不断插嘴, 而学前教育少的孩子就直接不发言或者走神。久而久之, 孩子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课堂就变成了几个好孩子的“天下”。为改变这种状况, 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学情, 再根据学情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 作者就《认识乘法》这一案例谈谈想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9篇

[教学过程]走近名著。(课件出示:四大名著作者、故事以及人物连线)

一、走进名著,激趣导课

同学们,看到这些故事名称,有什么发现?咱们中国人特别喜欢“三”,有“一波三折”“事不过三”的说法,故事情节讲究曲折跌宕、生动奇幻,小说中称为“三迭式结构”。

揭题:今天我们就走进明代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读一读《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感受小说的独特魅力,你们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名著连线,不仅能检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思考,懂得小说中独特的“三迭式结构”。在引入学习任务时,教给学生阅读带有数字“三”这一类故事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词语,读准文中新词。(出示词语,教师正音)

2.检查句子,感悟语言简练。(出示人物语言的句子,检查句子)

我们发现,文中用的是短句子,你感受到《西游记》语言有什么特点?

小结:为了展现小说尖锐的矛盾冲突,情节的曲折跌宕,小说的语言应该具有简练性。

(设计意图:要深入地理解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必要的。通过检查句子的朗读,不仅让学生懂得小说语言的简练性,而且为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做铺垫。)

3.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总结出概括课文的两种方法:扩充课题法、提炼要素法。

(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给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解读环境,初识情节

1.故事发生在________,导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出示吴承恩原著中的环境描写,自由读一读。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什么,加入环境描写好处是什么?

2.常言说“山高必有怪,岭峻定生精”。这样的境描写真妙呀,它预示着惊险的故事即将发生。

(设计意图:解读环境描写,学生能初步感知情节的紧张激烈。原著背景的阅读,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同时给学生更为广阔的视野,更好地培养阅读能力。)

四、品读文字,感受形象

1.话说唐僧走了一天的路,感觉饥饿,就让悟空去找些吃的。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发现了。这妖精一心想吃唐僧肉,于是就施展妖术三变来蒙骗唐僧师徒,而悟空的三打,唐僧则两次责怪。

2.自读课文2-7自然段,找出你认为刻画人物十分精妙的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3.交流:孙悟空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交流找出的句子,哪些词语写得特别精彩呢?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小说讲究“三迭式结构”,每次打的动作一样吗?作者是如何写的,咱们来看一看,第一次是——(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劈脸一棒),第二次是——(当头就是一棒),第三次是——(抽出金箍棒、抡起金箍棒)。为什么三次打的动作写得不一样?(教师适当提示:从当时的形势以及孙悟空的心理来分析)

小结:就因为小说用词的精妙,才使作者的描写引人入胜,孙悟空的形象鲜明丰满。所以,虽然三打白骨精的情节类似,却表现孙悟空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反而十分精彩,真是神来之笔!

4.交流:白骨精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白骨精三次分别变成了谁?哪些词语写得传神?你想用哪些成语来形容白骨精。

小结:在文学创作上,小说讲究用简练的笔墨,精妙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种手法叫做“白描”。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应代替学生去学。在出示学习目标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认为刻画精妙的词语,领悟人物特点,感受小说魅力。)

5.追溯两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同学们你们都有一双慧眼,看到了白骨精的真面目。可是,唐僧却没有你们的火眼金睛了。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唐僧的极大不满。从唐僧的描写中,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他呢?

五、阅读拓展,激发兴趣

1.第三次悟空打死了白骨精,白骨精现了原形,你猜,这次唐僧的反应是什么?指名回答后,教师引入:到底唐僧是怎么做的,有兴趣的同学找来原著,读读“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这一章节。

2.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孙悟空没有金箍还会去西天取经吗?答案到底是什么,还是等你们看完这部名著,再告诉我吧!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应该“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在学生想象唐僧第三次反应后,我抛出让孩子读整本书欲望的问题,激发去阅读原著。)

六、回顾课文,学讲故事

同学们,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么精彩,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

七、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人物不同的特点,也体会到我国古典小说独特的表现手法。回家后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准备《西游记》一个其他小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在班级举行“我是小小故事家”的活动。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10篇

本课教学努力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并尽力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

1、设计了找座位和摆图形的游戏,寓数学内容与游戏中,在游戏中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必要的、合理的。

在一开始找位置的游戏中,有三个学生一开始无法找到自己的座位,学生发现是因为缺了数据而无法找到,找到自己的座位不仅要知道第几组还要知道第几个。

在摆图形游戏中,我指定第几排第几个,学生在相应的格子里摆图形,并适量安排一些可能混淆、可以比较的位置,如第3排第5个与第5排第3个、第2排第6个与第6排第2个,这样不仅有助于掌握确定位置的知识,还进一步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方法是科学与合理的。

2、在生活情境里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

如“找电影院座位”的活动,为了解决“找座位的方法”等难点,利用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找电影院座位”的基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本课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1)比如在第一次教学第几排第几个时,我问学生是怎么数排的?怎么数个的?学生能够数出来,但是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怎么数的。在第二次教学的时候,我改变了问法:你知道是从哪里往哪里数排的?从哪边往哪边数个的?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比较顺利、容易的表达了出来。

(2)在教学完这一课后,大家评完课后,我又有了新的设想: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11篇

教材首先呈现了某地5月21日白天室外气温情况统计表,观察统计表所呈现的信息:测量了几次,每隔几个小时测量的等。通过提问“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让学生不计算得出答案,引出折现统计图,接着再观察折线统计图,然后就是比较折线图和统计表,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优势。通过画统计图,让学生知道折线统计图的各部分组成,比如横轴纵轴日期等,能使学生结合统计图上的数据充分认识统计图,切实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画完图后应该及时地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第二课时

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这两者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两种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不同的用处,虽然从两种统计图中,人们都可以清楚的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条形统计图侧重于几个具体数量的多少和比较,而折线统计图则能直观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时间里的发展变化,占时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1、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如果选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例子,他们会更易于接受。

2、在探索中绘制折线统计图。当有人想到折线统计图时,教师有意让学生猜测和试画折线的样子,再给学生出示例题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所感知,为学生进一步探索折线统计图的画法奠定知识基础。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折线统计图。接着,让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提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为题的能力。

3、在对比中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学生刚刚认识折线统计图,可能会产生是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可以绘成折线统计图的疑问,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全面的对比。通过让学生争议这一信息更适合什么样的统计图展示,让学生自然在辩论中明晰两种形式的统计图的个子特点和区别,从而对折线统计图有更好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12篇

一、填空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序号。

x-30=16

②25×2=50

6+m

5a<3.5

x÷0.3=1.2

等式有();方程有

()。

2.某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5倍。如果宽是x米,那么长应是()米,周长是()米。

3.3个连续自然数,中间一个数是n,其他两个数分别是()和()。

4.5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m,那么这5个自然数最中间的数是()。

5.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75平方厘米,长是x厘米,宽是()厘米。

6.赵云买了1本练习本和5支圆珠笔,李明买了8支同样的圆珠笔,两人用去的钱同样多。一本练习本的价钱等于()支圆珠笔的价钱。

二、运用等式的性质,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1.18+x=40

18+x-18=40

2.x÷4=14

x÷4×4=14

3.x-42=50

x-42+42=50

4.6x=15

6x÷6=15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甲数是a,比乙数的3倍少b,表示乙数的式子是()。

A.3a-b      B.a÷3-b

C.(a-b)÷3

D.(a+b)÷3

2.下列式子中是方程的是()。

A.60+10x=104+2x

B.9x-5<13

C.7x+8

D.9.5=5×1.9

3.x=12是下面()的解。

A.4x-2.4x=6.4

B.20x÷4=10

C.2x-4=20

D.3x+8=23

4.王芳今年x岁,妹妹今年(x-3)岁,再过5年,她们相差()岁。

A.x-3

B.3

C.5

D.2

5.一个梯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上、下底之和是24厘米,设高是x厘米,下列方程正确的是()。

A.24x×2=48

B.24x=48

C.24x÷2=48

D.24x=48÷2

四、解方程。

x-18=57

x÷26=52

x+78=91

47+x=119

8x=33.6

x÷25=12

五、看图列方程并解答。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80cm2。

2.3.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

4.六、列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某家电专柜1月卖出电视机x台,卖出电脑52台,卖出的电视机比卖出的电脑多12台。

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一辆摩托车每小时行y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摩托车的2倍。

七、解决问题。

1.7月12日上午7时,某水库的水位达15.6米,超过警戒水位0.38米。这个水库的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妈妈冲了一壶豆奶,平均分给家里的4个人,每人正好分得300毫升。这壶豆奶一共有多少毫升?

3.4.李老师买了11个暖水瓶,付了200元,找回35元,每个暖水瓶多少元?(先写出等量关系式,再列方程解答)

5.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51枚金牌,比英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的2倍多13枚。英国代表团获得了多少枚金牌?

6.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同一个码头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船每小时行3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32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距350千米?

7.王军的邮票数是李明的4倍,如果王军拿出12给李明,两人的邮票数就一样多。王军有邮票多少枚?

第一单元答案

一、1.①②⑤ ①⑤ 2.1.5x 5x 3.n-1

n+1 4.m÷5 5.75÷x 6.3

二、1.-18 2.× 4 3.+ 42 4.÷ 6

三、1.D 2.A 3.C 4.B 5.C

四、x=75 x=1352 x=13 x=72 x=4.2

x=300

五、1.15x=180 x=12 2.3x=120 x=40

3.12x÷2=24 x=4 4.x+4x=60 x=12

六、1.x-52=12 2.2y=110

七、1.解:设这个水库的警戒水位是x米。

x+0.38=15.6 x=15.22

2.解:设这壶豆奶一共有x毫升。

x÷4=300

x=1200

3.解:设小林捐了x本图书。

x+10=32 x=22

4.找回的钱+应付的钱=付出的钱

解:设每个暖水瓶x元。

35+11x=200 x=15

5.解:设英国代表团获得了x枚金牌。

2x+13=51 x=19

6.解:设经过x小时两船相距350千米。

38x+32x=350 x=5

7.解:设李明有邮票x枚,王军有邮票4x枚。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13篇

“认识角”这一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P64—68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针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角的图形形状、顶点、边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扇形、剪刀和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他们能够对角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教材中, 联系教学重点提供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题, 巩固学生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在生活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中找出角的顶点与边;能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关系, 区分角的大小。

2.技能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获得角的认识, 能够掌握到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认识角、感受角, 获得平面图形中角的意义, 能将形象化抽象,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 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图形, 带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运用趣味引入, 激发学习思维

以“尖长嘴, 铁刺骨, 咬一口, 走一步”猜谜语导入, 在黑板画出剪刀图形。指出剪刀的角, 引导学习教学重点之一“认识角的含义”。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能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感知表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角”的特征和含义。

二、生成学习情境, 推进问题探讨

1.我们同学见过剪刀, 也用剪刀做过一些手工, 我们看看课本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说说你从他们的活动中看到了哪些啊? (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 手里拿的五角星)

2.我们数数图片上有哪些地方是角呢?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呢?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认识角构成要素, 对角的概念自主理解掌握。

3.开展比赛, 让学生画画角, 写出角的顶点、边, 并且提醒他们标出角。

4.完成P65—66的1、2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角的认识,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观察角这一图形, 通过分析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 认识与理解角概念, 学会画角。

三、开展自主实践, 提升操作能力

1.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拿出自己带的学具, 讨论学具上的角, 让他们自主合作用两根小棒搭角, 说说自己搭的角和同桌以及小组其他成员搭的角的异同, 相互考一考对角的顶点、两条边的指认。

2.小组合作汇报, 开展对角的区别、判断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做活动角, 学习P65上角大小的比较认识, 让学生形成比较角大小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顶点对齐, 对齐其中的一条边, 通过另一条边的移动确定角的大小。 (板书:角的大小———两边叉开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角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他们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

四、想想做做练练, 及时巩固提升

当堂巩固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果,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检验所学知识。

1.分析第3题, 让学生观察, 说出两幅图角的大小, 想象折扇、剪刀的开合, 强化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分类。 (板书:直角、锐角、钝角)

2.研究第4题, 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将示范角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 并能在自主折叠之后, 交流互动, 获得对角的深入认识。

3.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如何让自己做的角变小,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对折扇、剪刀的开合观察, 让他们形成角的大小的变化认识, 再通过折角比大小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五、发挥主动性, 提高小结能力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认识角”的学习中的收获? (注重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感受。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课后反思】

“认识角”内容虽简单, 但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数学思考能力不足, 该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因此, 重视观察, 透过表象把握角的特征,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反复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 获得对角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14篇

一、 角色互动中的“牵引”

《木兰从军》一课的课后练习第5题:“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这是对文本语言“她说服了家人”的拓展性训练。在教学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角色互动“说服家人”的环节:首先是教师和学生间的角色互动,我扮演“父亲”,学生扮演“木兰”。一学生率先站起来:“父亲,您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让我替您从军吧!”我故意弯腰驼背咳嗽两声,然后豪气地说:“尽管父亲年老,但为了保家卫国,即使战死沙场我也愿意!”此时,一名同学接口道:“父亲,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让您去打仗的!”我叹了口气:“木兰啊,可惜你是个女孩!哪有女孩上战场啊!”学生很快反应过来:“我可以女扮男装呀,只要我穿上战袍,带上头盔,没有人会怀疑我是女孩!”我接着问下去:“就算你女扮男装,可你终究是女孩,怎能和男人在战场上一起拼杀呢?”又一名同学抢着说:“父亲,我从小跟您练功学艺,我一定能英勇杀敌建立战功,您就让我去吧。”我开心地说:“木兰,父亲答应你了,你一定要平安归来!”几个来回,在角色互动中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说话,这样一引导,学生们把书读活了。第二步是学生间角色互动,他们不仅有扮演木兰和父亲的,还有扮演母亲和弟弟的,表演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了。最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 谈话讨论中的“牵引”

《会走路的树》的课后练习4要求续编故事:“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我在谈话讨论中引导学生们充分地想象:现在你就是小鸟,和曾经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重逢时,你最想说的话有哪些呢?学生们纷纷发言,最后帮助学生们归纳:小鸟他们会回忆去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会诉说分别后的想念和牵挂;会交流分别后各自的见闻和生活;会相邀再次一起游玩……课堂上,学生们完成了自己的续写。

三、 评价激励中的“牵引”

有时,先放手让学生自己练习,然后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指导方法。如《沉香救母》的课后练习4:“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想象一下,这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学完全文,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大胆写下来。批阅了所有的写话作业后,在教室的《小作家在线》专栏了,我贴上了一篇新的文章:

母子相逢 百感交集

——《沉香救母》续编

分别15载,历尽千辛万苦,沉香与她终于母子相逢,他们心里百感交集,你是怎么续编这个故事的?看看这几个同学的想象吧——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激动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紧紧地抱着沉香,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孩子,我好想你啊!”沉香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这些年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您啊,妈妈,我们快回家吧!”沉香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向家奔去……(陈泽萱)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含着眼泪对妈妈说:“妈妈,我终于见到您了!”妈妈抚摸着沉香身上那一道道血痕,不由得流下了眼泪,她心疼地说:“孩子,你为了救我,不知吃了多少苦啊。”沉香说:“妈妈,只要能救出您,再多的苦我也不怕!”妈妈听了感动地说:“你真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们俩紧紧地抱在一起。(王晓琪)

沉香一头扑进了妈妈的怀抱,哭着说:“妈妈,我好想您啊!15年了,今天我终于见到您了。”

妈妈说:“孩子,我也很想你啊!我们家离这里很远,你怎么找到我的呀?刚才,我听到一声巨响,身上的大山就裂开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沉香说:“妈妈,我不知翻过多少座高山,也不知跨过多少道深涧,才来到这里。我是用仙人送给我的神斧把压在您身上的山劈开的。”

沉香和妈妈相拥着一起回家了,从此一家人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朱梦真)

自习课上,我先请三位“小作家”一一上台朗读自己的作品,自豪和兴奋洋溢在他们的脸上;接着,我让同学们谈谈从他们的写话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学到了哪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孩子们听得认真说得积极;最后,我让大家重新修改自己的写话,把学到的好词语和句子添加进去。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进行激励和牵引,这篇课堂“小练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中班区域介绍下一篇:读书促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