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读书阅读范文

2024-05-26

忆读书阅读范文(精选13篇)

忆读书阅读 第1篇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品析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期末题

答案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1)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

(2)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

不喜欢的作品: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

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

忆读书阅读 第2篇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⑧《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10)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1)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12)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忆读书》阅读题目

1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1分)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14.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2分)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

15.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读《水浒传》?为什么不喜欢读《荡寇志》?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为什么不喜欢读《封神传》?(4分)

16.《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从它们的体裁上看,《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3分)

《藤野先生》拓展阅读——忆先生 第3篇

他就是我高一的语文老师张子清。

子清先生是在后排几个“混混生”的哄笑中出场的。倒不是因为扣错了扣子或是忘了结领结, 恰是因为通体的笔挺整洁, 那几个染着红发、穿着有洞牛仔服的同学对这种过分的悬殊一时适应不来。先生慢慢地走进教室, 轻轻带上门, 来到讲台前, 把几本泛黄的书放在铺满粉笔灰的讲台上。后来我才知道, 书充其量只是道具, 因为我压根就没见他翻动过。

他站在那儿, 几千年的文史经哲就这么自然地从心间款款流出, 充溢在小小的教室里, 让我们沐浴在阳春白雪的明媚中。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在想, 他那灰白色的中山装里, 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所在呢?

先生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正是叶纷飞、秋雨生的日子。那天不知怎的, 我们仰起天真的脸问他:“老师, 什么叫孤独?”他说:“在很深很深的秋天, 在很深很深的夜晚, 窗外飘着很细很细的小雨, 你再把灯光调得很暗很暗, 一个人独坐窗前, 心中涌起的那种感觉, 就叫孤独。”我恍惚了好一阵, 为他给孤独做的那个完美的诠释。

有段时间我的作文专喜欢以玄吓人, 把半懂不懂的句子生吞活剥地硬搬到自己的文章中, 且数量颇丰, 放眼望去, 满篇的双引号“礼尚往来”得挺热闹。一次, 我写了篇《走近余秋雨》, 先生给了这么一段评语:“拟给90分:前面一段引文给两分, 结尾几句议论给3分, 抄写给5分, 其余的分, 都给余秋雨。”一向自负的我不禁哑然失笑, 欣然接受了他的批评。

那天语文晚自习, 讲析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的课后练习。其中对文中某一段的解读, 我与“教参”有很大的分歧。他用古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 宣布“教参”的为正确答案。我“嚯”地站起来, 用一种挑衅的口气问:“老师, 在鲁迅先生的文章前, 我和他们 (“教参”编写者) 是地位平等的, 凭什么说他们的对而我的错!”他一愣, 随即用一种足以让我感到自豪的神情看着我, 而后笑了。事后, 他对我说, 类似的问题, 他提了好多年;这样的反问, 他也等了好多年。

从那以后, 我成了他家的常客。不善迎合的他, 日子过得很清淡。有人说先生孤身一人, 屋里不免冷清。而我进他家, 却有种“入芝兰之室, 满庭芳”的感觉。满墙皆书的芸香沁得人通体清透。“孤芳一品自清高”的字幅, 很熨帖地从墙上垂下, 字体潇洒飘逸。字幅旁置一盆兰花, 清秀淡雅, 那香气仔细闻时什么也闻不到, 不经意时却又满鼻都是。先生可任我动他屋里的任何东西, 就是不许我碰这盆兰花。后来我才听说, 先生在“文革”中病逝的妻子, 当年曾和他同为中文系的高材生, 她的名就单单一个“兰”字。

高考填志愿的时候, 一任学生天性自由的先生却建议我读上海的大学, 他说那儿密密匝匝的文化汇集, 对我文化品格的成长会很有帮助。我敷衍了几句, 转身在志愿表上随随便便地就填下了省内的几所大学———我估分的情况很不妙。

上大学前, 我去看了他, 他的头发差不多全白了。我鼻子一酸, 说:“老师, 你……”他捋了捋头发, 笑了笑:“‘卷起千堆雪’了。”看得出, 他的笑很勉强。我赶紧同他道别, 逃了出来。脸上湿湿的, 是泪。

几天前竟意外地收到了先生的来信。读着那些飘逸的繁体字, 铭镌在记忆里的那个影像又鲜活起来。我想是了, 虽然我总是令他失望, 他却一直都在那幅“孤芳一品自清高”前守望着我的灵魂。

我一直很小心地握着的那封信, 却被我那不争气的泪给弄湿了。

(选自《新课堂语文课外阅读》,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 本刊有改动)

鉴赏空间

作为一个教师, 《藤野先生》一文中所刻画的主人公———藤野先生那忠于教育的精神, 诲人不倦、无微不至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博大的胸怀, 毫无民族偏见的品质让我们为之感动。《忆先生》一文中所刻画的先生尊重事实、尊重学生、善于思考、不迷信教参, 也同藤野先生一样受到了学生的尊敬、感激和怀念。

[读有所思]

结合课文《藤野先生》, 说说藤野先生和周子清先生在教学上有怎样相似的风格。

忆读书(节选) 第4篇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11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评点】

整篇文章,冰心奶奶将自己读书的经历娓娓道来,语言朴实、真挚。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滋润读者的心田。

【片段一】

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最珍贵、最无价的赐予。借着书,我们可以想象和先哲们漫步在那些优美迷人的意境中;借着书,我们可以安坐家中, 神游四海,翱翔于斯宾塞笔下鸟群扑面的天堂, 或弥尔顿笔下天使在耳边吟诵圣诗的乐园。

【评点】

片段列举了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言辞恳切,不蔓不枝。

【片段二】

古往今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绝不会在你患难时背弃你,它对你永远是那样亲切:年青的时候,它教导你,使你从中得到乐趣;年纪大了,它又时时安慰你,鼓舞你。

【评点】

书是良师,亦是益友。片段阐述了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即无论年轻年老,读书均会使我们收获良多。

【片段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评点】

片段运用排比修辞阐述了读书的意义和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杜甫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国志》【晋】陈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宋】朱熹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励学篇》【宋】宋真宗·赵恒

忆读书阅读题及答案 第5篇

阅读忆冰心所著的文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读书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 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 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 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 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的《 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⑧《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 9 8 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 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 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 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 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 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节选自冰心《忆读书》,略有改动)

1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1分)

答:

1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 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14.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2分)

(1)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2)我决定咬了牙„„1 5.根据作者的本意回答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读《 水浒传》? 答:

15.为什么不喜欢读《 荡寇志》? 为什么喜欢读《 西游记》? 为什么不喜欢读《 封神传》?(4分)

答:

16.《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水浒传》《 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从它们的体裁上看,《 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3分)

答:

17.马南邨在《 不求甚解》一文中谈到的读书方法与冰心的读书实践不谋而合。结合冰心的读书经历,说说你对马南邨文章中“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的理解。(2分)

《忆读书》读书笔记 第6篇

但待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事实不为轻薄阴险小儿留情,曾几何年,他们就都已烟消火灭,然而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却至今没有枯死的。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瞑之后,言行两亡,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f,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他们的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三言两语:

沉静与激烈在争论,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需品,倘若全是奴才的哑人,任由主人的玩偶,肉体的活着,灵魂只能仰慕天空。

无聊之徒,常常自诩了铮铮铁骨,却将匕首刺错了方向,洋洋自得的邀功请赏,断然换不来任何的施舍,反而是愈发的加剧,自食其果。

《忆读书》读书笔记 第7篇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让人感动,它还让我意识到珍惜每一份回忆的重要意义,更加意识到亲情的珍贵。

记忆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想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园捕鱼,拿着鱼网就往水里伸,突然,我捉了一只大虾!那只大虾再水盆里游来游去,可有趣了。我家附近的大摩广场新开了家蛋糕店,里面的姐姐又热情,又漂亮,我去那做了好几次蛋糕,都是我喜欢吃的。我生日那天,邀请了几个同学来给我过生日,我们吹完蜡烛、吃完蛋糕然后尽情的嬉戏,那一天,让我感到非常难忘。我肚子不舒服的时候妈妈帮我揉一揉肚子,我感觉非常温暖。这些都是我印象深刻的回忆。

忆读书阅读 第8篇

学生愕然。

——“再听一遍—— ‘读~好书’ 与‘读好~书’有区别吗?”

学生静默。随即恍然大悟地、兴奋地回答:

——“有, 有, 当然有!”

进而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这是我在教学《忆读书》第二课时的一个导读设计, 这是整个初中学习的第一篇课文, 这是引领学生跨上语文学习新台阶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堂课。

之所以设计这样一个导读形式, 出于三点考虑:首先,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 也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 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吃好, 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作为新学期的第一堂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初步形成一种积极开放的心理状态, 是每个老师肩上的责任。这个设计既有一定的趣味性, 又有一定的探索性, 学生们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 争先恐后地想说出自己的理解。其次, 让语文课一开始就显示出语文学习的特征和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 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所以老师们都很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方法也很多, 它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细节之中。在这里, 同样是“读好书”三个字, 我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语义停顿, 让学生感受到所产生的不同意义, 进而引领他们做进一步的阅读和思考。再者, 我想让自己的教学不落窠臼, 不想沿袭许多人用过的程序和方法, 而去探索一些较新颖的、不是教参书上或网上照搬的方法和策略, 避免自己产生职业倦怠, 去同学生一起感受“创新和发现”的喜悦。

果然, 学生们是充满智慧的, 很容易就辨别出两者的不同意思, 兴趣盎然地说出二者的区别:

——“读~好书——就是要读好的书。”

——“读好~书——就是要把书读好。”

于是, 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品味。

“那么, 哪些书算是好书?我们来看看文中冰心奶奶的好书标准。”

——对作文有帮助的书, 如《聊斋志异》;

——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书, 如《三国演义》;

——语言质朴浅显而非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书;

——有爱国情感的书 (文) , 如岳飞的《满江红》;

——感情真挚感人的书 (文) , 如李易安的《声声慢》;

——使人增长见闻的书, 如《茶花女遗事》;

——能反映历史兴衰的书, 如《红楼梦》;

——能教人做人处事、“独立思考”的书;

……

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我想, 教会学生鉴别、筛选书籍, 是语文教师的又一重要职责。当今的情况是, 书店里的书五光十色、浩如烟海, 各种有关暴力、游戏、厚黑、恋情、时装、色欲、命相的烂书铺天盖地、持续热销, 加上网络媒体受利益驱动而大肆渲染、狂轰滥炸, 难免让人应接不暇、良莠难分, 何况是这些纯洁天真的学子们。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们远离了名著, 冷落了经典, 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承受到了挑战。所以, 冰心的这篇散文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引领学生走进经典、了解名著的钥匙, 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那么, 怎样才能读好书?我们来看看冰心奶奶文中所说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

——要善于比较:物怕比, 人怕比, 书也怕比;

——要有毅力:我咬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居然越看越懂;

——要用情投入:读到关羽死了, 哭了一场……读到诸葛亮死了, 又哭了一场……读《水浒传》, 会“义愤填膺”;

——要会借鉴:《聊斋志异》……对我的作文很有帮助;

——要善于汲取书中的知识营养:《茶花女遗事》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要热爱读书:以读书为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

学生的回答丰富机智!

看着学生们的表现, 我满心欢喜。冰心的《忆读书》是一篇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经典散文, 感情真挚而亲切、文字浅显又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 有如一缕春风徐徐吹来, 给人清新明朗之感。文中“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九个字精辟、凝练而又通俗、上口, 而对“读好书”三个字的多元研读和理解, 更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美丽殿堂。

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这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语文教育是与语言, 与人的学识、经历、个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习《忆读书》不仅要在知识上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要点, 还要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能力训练。我想, 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宝贵的教学资源, 让他们学会积极思考、踊跃探索,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 热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 这才是他们终生受益的。

为了能够巩固迁移、学以致用, 我又抛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联系文章内容, 交流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并简明扼要地说出自己的感悟。若能自己提炼一句关于读书的 “名人名言”则更佳。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思考和创作。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没有营养品人就不能存活和成长, 所以说“读书好”;

——有个名人说 (学生说记不清是谁了, 我不做苛求) :“一个爱书的人, 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 一个良好的老师, 一个可爱的伴侣, 一个温情的安慰者。”不读书就成了闭塞孤独的人, 所以说“读书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所以说要“多读书”, 才能写好作文;

——苏轼说,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 “多读书”不仅指读很多本书, 也指对一些好书要多读, 读透 (悟性高啊, 已经知道拓展思维、多元理解了) ;

学生们自己提炼的句子很有趣, 摘选几条 (括号内是我的点评语) :

——多读书, 勤思考, 学到老。 (活学活用, 形似冰心话语。)

——读书得法效率高。 (贴近老百姓的说法。)

——热爱读书吧, 它能使你实现梦想。 (很有感召力的大实话。)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一到考试死定了。 (哈哈, 最现实的打油诗!)

——好书犹如翅膀, 能让我们飞向理想的天堂。 (形象的比喻, 诗意的语言。)

——要“读~好书”, 才能“读好~书”。 (看似简单而调皮的话语中蕴藏着多少灵感与智慧啊!)

冰心《忆读书》的语言瑕疵刍议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 忆读书 ;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65-01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她的散文以清新优雅、隽永明丽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散文的一代新风。冰心的散文语言,是一种接近口语、选用文言词汇又略含西文句法的白话文;遣词用字,雅而不古,丽而不艳,既清新洗练,又流利自然,华美优雅,含蓄隽秀,极富韵致。

写于1989年9月的《忆读书》是冰心晚年献给她一生所热爱的小读者的最好的礼物,已经被多个版本编者编进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对年轻一代,甚至于整个人类读书都是“宝典”。这篇文章,总的来说,鲜明体现了冰心散文的语言特点,其语言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只是仔细研读,个别词句,从当代语言规范上看,有瑕疵。本文从句子和词语两个方面加以推敲。

一、句子

由于采用西文句法,以下三个句子出现瑕疵。

(一)“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第二句(“倒不是……”)是采用西文句法的句子。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费解的是:在第一个分句中,冰心否认的“读书”内容是什么?是国文教科书第二册及其后几册,还是所有国文教科书?苦于找不到当时的国文教科书,不知道“天、地、日、月、山、水、土、木”是不是第一册的最后一课,如果是最后一课,那就是否认第二册及其后几册。但根据上下文意,她要表达的是真正的“读书”始于读《三国演义》。这样,自然就要否认所有国文教科书。那么这个句子改为“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就没有歧义了。

(二)“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这两个句子作者想表达的是读《聊斋志异》对“我”的作文很有帮助,“我”的作文因采用文言写作,得到老师的好评(“柳州风骨,长吉清才”)。在第二个句子开头有个关联词语“因为”,这就出现了两种可能:要么前后两句内容有因果关联,要么后一句子是因果关系复句。从文意看,前一句是说聊斋故事对“我”有帮助,后一句说的是“帮助”的情况——作文得到好评。后一句就不可能是前一句的“因”。那么后一句是不是因果关系的复句?后一句表达的是“我”的作文被老师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是因为“我”用文言写作,可见是前果后因的因果关系复句。分句“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中有关联词语“因”。这样说来,第二个句子句首的“因为”是多余的。

(三)“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这个句子中“虽然”至句末,要表达的是《水浒传》尽管在人物塑造上有凑数的做法,但也比人物没有个性的《荡寇志》好多了。这是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因少了关联词语“但”,句子显得不连贯。补上关联词语“但”,即把“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改成“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流畅多了。

二、词语

词语有两处值得研讨。

(一)“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句中“总而言之,统而言之”这两个词语,似乎是冰心喜欢连用的,她在《山中杂记·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一文有“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句子,同样连用“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总而言之”:总括起来说;总之。该词典未收录“统而言之”,查“统”义项有“总起来;总括;全部。”可见这两个词语,从意义看,是同义词。似乎没有必要连用。

(二)“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文中所得不到的。”句中“都”是多余的。“都”一般是指前面的內容有几个方面或几种情况,即通常是复数。从句子内部结构看,“都”限制“是”,表述的对象是“这”,而“这”指代的是单数。因此此句的“都”是多余的。

由于欧化,加上语言规范的时代性原因,冰心的《忆读书》存在瑕疵,但并不影响作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优秀教材的地位。建议在教师参考书中指明瑕疵,以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冰心散文选集》刘家鸣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年

[2]《冰心散文全编》傅光明 许正林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5年9月

《忆读书》读书笔记 第10篇

原因当然是因为邓秀菌阿姨的文字 如一股清流。干净且灵巧,叙述了精彩动人的故事,滋润着我们的心 田。她的作品阐释了友情的真谛,让我们学会了相处之道。 文章的主人公王湘湘是一个令人情不自禁让人为她感到心疼的 小女孩。她只活在爷爷的世界里。爷爷喜欢的任何事物湘湘都会试着 去尝试。 除了爷爷,湘湘从不接触外面的世界,甚至是对自己的家人接触 也寥寥无几。她觉得只要有爷爷陪在自己的身边,他就心满意足了。 因此,当她的爷爷不告而别之后,湘湘不听家人的劝告,便去寻找爷 爷的下落了。 在这段时间里,她慢慢接触了身边的人,结交了新的朋友。她和 朋友们一起沿着爷爷留给他们的线索,去寻找记忆天使。随着调查一 步步地进行,真相也渐渐地揭开了??

其实, 在阅读 《记忆天使》 的过程中, 我也像其实他的读者一样, 都在不断地猜测记忆天使到底是人还是物,以及爷爷失踪的真相。知 道了事情的真相之后,我十分感动。原来是因为湘湘的爷爷怕自己的病会给家人带来痛苦,才悄悄离开他们,一个人去接受治疗的。 但其实让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湘湘对爷爷的思念。 爷爷把自己所 有回忆送给湘湘,让自己最宝贵的回忆永远陪伴着湘湘。就像故事里 说的那像; “记忆是上天赐给人类最贵的礼物。 ”

《忆读书》读书笔记 第11篇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是主席较为出色的作品之一,虽然知名度不如两首<<沁园春>>,却一直是我的最爱。作品作于1935年2月,当时红军刚刚取得了娄山关战斗的胜利,这是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遵义会议之后的首次大捷。娄山关位于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由此可以想像战斗之惨烈,正如开头的“西风烈”三字所描绘出的凄厉悲壮。然而困难是暂时的,革命是乐观的,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要“从头越”。其时,主席已经42岁,人到中年,作为一个从小抱负远大、才华不凡的人,却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现在终于“大器晚成”地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面对前途之凶险,以及湘江惨败之后只剩三分之一的队伍,当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或许也要生出英雄苍凉之感慨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些句子已经被今天的我们所熟悉,特别是结尾的两行,应当也属主席颇为得意之作。因为词牌<<忆秦娥>>本身就比较难填,相传为李白所创,后人几乎只能仰望。李白的<<忆秦娥>>最后两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对此,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评论道:“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个人以为主席足以凭苍茫壮阔之象直追李白,同时更具雄奇悲壮,如若大师能晚生50年,是否也会在<<人间词话>>中留下一笔呢?

《忆读书》读书心得体会 第12篇

作者从第一次读书,一直写到自己指导儿童读书的九个耐人寻味的字: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文中有一段令我难忘: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第二次再读时,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方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看了这一段,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读书竟然做到了同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一起高兴,自己进入书中的极高境界,读得多么专心啊!回想我,家里那些收藏已久的好书不看,却去看那些对自己的学习、成长无用的书。看《三国演义》时,看到关羽死时无动于衷,到诸葛亮死时心中竟暗暗自喜,看完后一溜烟跑去玩了。

当读到90岁高龄的冰心在伤腿的情况下把读书作为唯一的消遣时,我呆呆地坐在那儿,心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我被作者这种持之以恒的读书精神深深地折服、震撼了,那种精神再一次使我问心有愧。作者是那样爱读书,在伤腿的情况下,她可以像我们一样上网、睡懒觉……,可她都没做,她选择的,是在某一个地方静静地看书!我每次看书起码间隔十个小时,对一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对我有益的书一看就从脑海中抹去,转去看一些漫画书。

培养读书兴趣形成阅读习惯 第13篇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之快迫使人们树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 要做到这一点, 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从幼儿到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们的经验, 异口同声地得益于看课外书”。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曾有一位大学生问他:“你没有上过一天大学, 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出色的文章?”鲁迅说:“我虽然没读过一天大学, 但我把世界各国的名著几乎都看过一遍。”由此可见, 课外阅读是何等重要。

如何让学生从小就喜爱读书并形成习惯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 培养对书的酷爱, 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那么, 教师应如何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阅读指导精心策划。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 第一次集体阅读,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快乐地阅读, 使他们觉得阅读是一种美好欢乐的事。教师需努力做到:

(1) 选择特殊的日子, 并提前通知孩子, 让课外阅读日进入倒计时, 让孩子们似迎接节日一样等待它的到来。

(2) 安排在课内进行阅读, 统一课外阅读内容, 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横向比较, 及时检测。

(3) 可以选择童话故事之类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宜少忌多, 宜浅忌深, 宜趣忌乏。

(4) 开展讲故事比赛, 并为他们的小小成功鼓掌欢呼或赠送有意义的纪念品, 让孩子们像欢度节日一样记住第一次阅读的甜滋味。

(5) 教师鼓励并表扬一部分表现突出的学生, 总结富有启发性。

2开展分层阅读。 (1) 低年级:听老师读故事、看图读故事相结合。 (2) 中年级:教师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同读一本书, 读完后共同研讨。 (3) 高年级:教师学生根据学校或班级安排的阅读主题, 结合自己的兴趣, 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 自主地阅读。并适时开展“三会”活动:好书推荐会、读书竞赛会、图书流动会。

3固定读书时间。每天将早读前15-20分钟, 和中午20-30分钟为老师、学生共同读书的时间。教师的身先垂范, 更能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

4营造读书环境。教室里设置读书角或读书架、校园里设置读书长廊、班级或学校举办儿童跳蚤书市实践活动, 黑板报开辟“笑话角”“成语苑”“书香个人”, 主题班会、征文比赛、藏书评选, 墙上的关于读书的宣传标语等。“让每一堵墙会说话, 每一片芳草都含情”, 让学生浸润在流溢着浓郁书香的情境中自觉读书, 从而喜爱读书, 激发读书的兴趣。

二、教给方法保持兴趣

1“借书阅读”法。古人说得好:“书非借而不能读也”。事实上, 小学生身边的课外书有的也不少, 可读得并不多。那怎样使身边的书用起来。不妨可以, 发动学生将自己身边的或家中的课外书捐出来, 建立“小小读书角”。选一名图书管理员负责,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并定期交流, 或进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也可以, 向图书馆借书读或跟临近班级同学交换图书读, 不过要规定时间, 制定阅读计划。可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而定, 要注意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让每个人都能在他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阅读, “跳一跳, 摘到桃子”, 其乐无穷也。

2“带课题阅读”法。即让孩子们带着某个特定的感兴趣的问题, 有探究性地去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所要做的便是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 激发其学习的冲动和欲望。“带课题阅读”伊始阶段, 教师要在拟题上加强引导, 提倡围绕同一课题阅读。而后, 在学生阅读水平渐高时可依据个人喜好, 任选一题, 独立阅读;亦可以小组合作, 去搜集资料, 获得知识, 进而获得结论。

“书到用时方恨少”。当一个人遇到了某个课题, 当他面临需要解答的问题时, 他就会去求助于书。孩子们更不例外。就在他孜孜以求的时候, 他的周围不可思议地出现了一种“有趣的连锁反应”, 即他生活的空间不断地被与这一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包围了:去书店时, 会发现与自己问题相关的新书;在同学的书架上, 在电视上, 在报纸上……这种出乎意料的相遇带来的喜悦及答案恍然大悟后的愉悦都是令人刻骨铭心的。

3“带笔阅读”法。“不动笔墨不看书”, 养成读书“手到、眼到、心到”良好习惯。学做读书笔记, 摘抄优美的词句、片段。并定期进行比赛, 看谁摘的句子或片断最优美, 由学生进行评比。适当要求背诵, 并写读后感。

三、积极鼓励发展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 要善于巧妙运用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 催化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强化学生成功的欢悦, 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和上进心。奖励主要有如下几类:

(1) 头衔类。顾名思义, 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也:“阅读之星”、“小高尔基”、“小书迷”……与世界大师们并驾齐驱, 是每个小读者的心愿。此外, 还可以用成功小读者的名字命名, 如“李鹏阅读日”。

(2) 特权类。给成功的小读者一些“人无我有”的特别优越感, 如在国旗下讲话的殊荣;掌管图书柜钥匙的兴奋;无限制借书的快乐;免费进城逛书店的幸福……。

(3) 物质类。一本有趣的书, 一块新颖的橡皮, 一个精致的电话本, 都是发动孩子们在书海中探索的“马达”。物不在多, 而在于新也。

四、活学活用提高兴趣

1鼓励模仿, 读写结合。根据儿童爱仿效的特点, 让他们的所读有用武之地。让他们在阅读一些结构上极有特点的文章后,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仿写, 从而尝到阅读的甜头。将优秀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 并由其他同学加以评述其优点及值得的修改的地方, 并适当进行表扬。倘若把质量上乘的仿写文积累起来, 编印成册, 或张贴习作于黑板报上的“优秀习作栏”, 则更能给儿童一种成就感。这样, 让儿童那种潜在的创造性得到了挖掘。

2开展活动, 促进读书。

(1) 不同读物可有不同的检查方式。如检查“谜语”的阅读效果, “谜语大竞猜”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每期大赛定一个主题, 如动物类、植物类、人体器官类、自然物类。由孩子们自己事先独立选抄好不为众人熟知的谜面, 再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 在规定的时间里在教室登台亮相。这样, 实际上每个人都身兼双重身份:既是制谜手, 又是猜谜手。制谜手的谜不被破;猜谜手射中他人谜语均可得分。按累计得分高低进行“日谜手”、“周谜手”、“月谜手”的评比活动, 同时, 给阅读效果作出等级评定。为了成为猜谜高手, 孩子们开始博览谜书;为了成为制谜高手, 他们不惜买与众不同的谜语书, 从中筛选并学习, 并且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 学着自制谜语。

(2) 不同年级举办不同的读书活动。如:低年级举办“亲子读书大赛” (与家长联办, 让家长参与或帮助孩子读书, 营造家庭学校读书氛围) 如古诗文背诵比赛;中年级举行朗读竞赛或讲故事比赛;高年级开展演讲比赛等。高年级还可以带领学生在阅读有字之书的同时, 走出书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走进大自然, 走进社会, 从而达到让学生会读会写, 乐写, 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吗?

3利用网络, 拓展阅读。随着电脑的普及, 学生上网阅读已成为可能。

教师可根据可能, 布置学生上网查阅相关的阅读内容并进行创作。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学生在书海中遨游, 鸟儿在蓝天里展翅飞翔, 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这不正是语文学科所追求的“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吗?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狮王进行曲下一篇:职业学校卫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