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意向研究

2024-07-31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意向研究(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意向研究 第1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意向研究

背景: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已形成了她固定的、约定的艺术形象群。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主动性不强,诵读古诗词处于半自觉状态,老师自以为教的内容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未必都需要,就算是需要无非也是功利的应付考试。学生父母不太重视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很少提醒过学生,有的家长从来都没有提醒过学生。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范围较窄,以读教科书上的古诗词为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不够浓厚,在古诗词阅读鉴赏中,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把握不了诗歌的感情,不能准确地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意义: 高中生学习古诗词,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进而体现当代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新理念。

活动研究过程:

高中学生课内古诗词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年**月**日

年级

姓名

下面20个问题各设计了若干个答案,请选出比较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选项(不定项选择);若有不同想法请补充,包括被选答案和相关的新问题.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作答哟!

1、你喜欢古诗文吗?

A非常喜欢 B 一般喜欢

C 不喜欢

D非常反感

2、你认为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在于()A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B背诵古诗词可以更好的让我们理解其主旨,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C背诵古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D、不明确

3、你对朗诵古诗词感兴趣吗?()A感兴趣

B不太感兴趣 C不感兴趣 D无所谓

4、你会主动在周记本上积累古诗词吗?()A经常主动积累

B偶尔主动积累

C从不主动积累

5、你背诵或积累古诗词的目的是什么?()

A老师要求的 B 应付考试

C 使自己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6、你会在日常与他人的交谈中引用诗句吗?()A经常 B有时

C很少会

D从来不

7、在背诵诗句时你会在脑海中出现诗里描绘的画面吗?()A经常会

B 有时会 C很少会

D从来不会

8、老师在教授古诗词时是否能够全方面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A经常介绍

B有时介绍

C很少介绍

9、你觉得老师是否应该多将诗歌字句理解作为重点?()A应该

B无所谓

C不应该

10、你觉得在学习古诗文中最期待从老师那里获得哪方面的知识?()

A背诵方法

B字句理解

C 写作背景

D 主题中心

11、在以往教过你的语文老师中,他们会不会严格要求你对自己能够背诵的古诗词进行定时复习()A经常会

B有时会

C很少会

D不会

12、如果你的老师没有要求你对自己能够背诵的古诗词进行复习,你会自己这样做吗?()A经常会

B 有时会 C很少会

D不会

13、你认为背诵古诗词对提高语文成绩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

B有帮助

C有很少帮助

D无帮助

14、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A基本上还是能够背诵许多古诗词 B我背是背了,但能长时间记得的很少 C我能长时间记住的古诗词几乎没有

15、你学习古诗词的感觉如何?()

A、困难B、比较困难 C、较容易

D、容易

16、你想把古诗词学好吗?()A、想

B、不想

C、无所谓

17、到目前为止,你可以完整背出的古诗词有几首?()A、五十首以上

B、三十首到五十首

C、十到三十首

D、十首以下

18、你学习古诗词的途径是()

A、老师讲

B、老师讲与自己的领悟相结合 C、自己领悟

19、老师在讲授古诗词时,你的主要学习方式是()A、对老师讲的内容认真听,做笔记,复习B、有时候听,有时也做笔记但上课经常走神 C、听不懂,不知干什么

20、对老师的教授,你的学习效果如何()A、能把老师的讲解运用到实际的自主学习中去 B、听得懂,但自己做就不会 C、听不懂,不知自己在干什么

调查结果及分析(及成果):

1、学习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见,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喜欢学习古诗文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但也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学好古诗词可以使自己更有文化底蕴,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能够适当的应用诗句于自己的生活当中。

2、探究原因

学生不爱学古典诗词,是因为年代距离远,人生阅历浅,没有诗人那种经历,难以理解诗歌内涵。再就是应试教育的原因,学生必须要掌握很多相关知识,老师一急就满堂灌,学生就更加厌倦,于是学生学古典诗词就形同嚼蜡。

3、改进的方法与措施(1)、诗读百遍,其义自见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2)、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利用爱表现、希望被别人赞扬与肯定的欲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对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默写比赛等。这样,学生赛得开心,古诗词背诵、默写的效果会明显提高。(3)、分门别类,辑录古诗

把所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根据古诗词的所表达的意镜的不同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如伤别离、豪情壮志、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4)、改变体裁,想象体会

发挥学生想象,改变体裁,将古诗词以散文、记叙文、论文的方式表达出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有助学生学好古典诗词。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要着力诗词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镜?这就要求我们要诱导学生搞清楚两个问题:1.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意镜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学生在感受到诗词所表达景物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后才能感受古诗词所蕰含的美感,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感后,才能更快更扎实的学习古典诗词。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增加背诵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意向研究 第2篇

古诗词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让学生对这些财富进行有效利用,吸收其精华,从而使学生在充满诗意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在此,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以下几点见解,以供参考。

一、语言描述,从情景到感情

教师在讲述古诗词鉴赏时,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意境,那么就应先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将语言凝练的诗歌化作富有文采、能够吸引学生的白话文字,让学生沉浸于意境之中。如杜甫的《登高》中对于景色的描述,那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白话文表述可以是:天高风急,猿啸声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悲戚。孤洲沙白,只有沙鸥在不停地回旋。无边的落叶啊,纷纷飘零坠落,奔腾不息的长江,从天际滚滚而来。这样学生更好地领略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以此激发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更加重视诗歌背后的含义,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和了解每一首诗词。

二、将学习与实际相连系

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觉得古诗词离自己的生活较为遥远,与现在的生活不搭边而失去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将古诗词的学习与实际相连接的方式改进教学。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将这首诗所描写的天姥山和现实中的天姥山相联系。在教学时,我们可先让学生阅读诗词,感受诗人笔下的天姥山,然后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介绍天姥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景色。这样通过比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再觉得古诗词离自己的生活很远,还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写作风格,更好地理解了诗词的内容与意义,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讨性学习

每一首诗歌都有背后的故事,每个诗人都有独特的经历,所以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诗歌风格。所以对于诗歌鉴赏来说,对于诗人以及历史背景的探求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了解诗人的人生有助于了解他们蕴含于诗歌精练的语言中的千言万语,了解历史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诗歌背后的故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背景知识。阅读是获取背景知识的很好方式。同时,小组的讨论、团队共同的探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相关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诗词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古诗词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看的。我们要高度重视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通过意境与想象将学生带入古人们的生活领域,通过学习与实际相连接,让学生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学习古代诗词作品,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激发对古文学的热情与兴趣,接受古文化的精神洗礼。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要深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享受古诗词带来的精神体会,开阔视野,润化心灵。因此,我们要向古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宝贵的财富。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 第3篇

一、剖析诗题, 引导学生猜想诗词内容

遍赏唐诗宋词, 我们很容易发现光年诗词尤其是诗歌的题目就大概知道诗词主题, 剖析好诗题, 可帮助赏诗词者或学生判断诗词的类型, 进而猜测诗词内容, 带着自己心中的猜想鉴赏诗词, 可让学生更快掌握诗词内容, 从而节省做题时间。譬如《塞下曲》、《古从军行》《燕歌行》《前出塞》等, 一看诗题就大概知道均属于“边塞”诗;《送朱大人入秦》《山中送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之“送”字可知道这些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望月怀古》《登鹿门山怀古》等的“览古”“怀古”则可判断为“怀古”诗或借景咏志;等。教学中, 教师可明确告诉学生这一点, 即透过诗题审作者情感, 这样学生在诗词鉴赏中就能稳稳地迈出第一步。否则, 因为忽视诗题, 既会增加审题时间又会因为思考无方向而找不到答题的切入点, 导致盲目答题。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提醒学生别忘记由诗题着手, 力求透过审题初步判明诗词大致内容, 进而把握诗词内容, 为剖析诗词内涵打好基础。

二、拓阅读视野, 了解诗词人文背景

诗词鉴赏的核心是辨词析句、领会作者的感情, 几乎所有的唐诗宋词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 常说情感是诗的灵魂, 诗词中的人、事、物、景没有一个是可有可无的, 都承载着作者的喜怒哀乐, 因而赏诗词者若熟悉所赏诗词作者的人物背景, 可大大有助于赏诗词者评析诗词、领会作者思想。那么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指的就是让学生多了解课本中出现的著名诗人的相关历史事迹及其所处时代背景, 力求对著名诗人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风格能有个大致了解, 以减少诗词鉴赏的难度。怎么拓展呢?一是教师在日常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流派、创作风格及生平经历, 从点滴积累;二是鼓励或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将相关测试和阅读中所涉及的诗人生平和创作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注意归纳总结;2010-2015 年语文高考的诗词鉴赏题中有几次涉及到杜甫, 分别是《春望》和《石壕吏》, 如果学生对“诗圣”杜甫比较了解, 知道所处的历史背景, 了解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诗风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 回答如下问题就不会觉得难了, 作者通过《春望》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大凡读过杜甫诗的人都知道, 因为杜甫对国事艰难的忧虑、思乡的孤独寂寞, 其诗都会流露出一种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安的凄凉伤感之情。抓住杜甫诗词的这一特点, 学生便不难写出答案, 解读杜甫的其他作品时, 自然会举一反三, 轻松作答。

三、抓诗眼、抓意象、提主旨

诗词是一门语言艺术, 诗词作者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炼字”。一般来说, 诗或句中最传神、最关键、最有灵魂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如教学李白诗词时, 教师可进行拓展教学, 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 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以《送友人》为例, 将名句“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提炼出来, “浮云”“落日”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 不需要刻意写情, 但作者已将移入, 使景色成为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奈何的象征, 离肠愁绪已结于赏诗者心间。

教学教材的诗词鉴赏中, 教师还须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古诗词中的意象, 如“鸿雁”是传书信使;“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竹子”多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 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 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 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日常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加强此方面的知识积累, 相信对学生在考试时遇到以诗歌意象为着眼点来解读诗歌内容和情感问题时, 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探究 第4篇

【关键词】高中;高考;语文;诗歌

高考背景下的诗歌教学,已经对教师和学生在古诗词教与学的方法上提出新的要求,只有通过深入分析考纲,比较总结考试重点,掌握古诗词特征,才能总结出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来更好地应对高考,满足现代教学对古诗词鉴赏课提出的新要求。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对古典诗词教学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方法:

一、学会剖析诗题,初步猜想把握

诗词尤其是诗歌的题目往往会相对直白地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对于鉴赏者或学生判断诗词的类型和内容存在着重要的提示作用。譬如《出塞》、《从军行》等很明显属于“边塞”诗;《送孟浩然之广陵》之“送”字则可判明该诗属于“送别”诗;《越中览古》的“览古”则可判断为“怀古”诗或借景咏志;等等。教师应要求学生明确这一点,学生在诗词鉴赏中就能稳稳地迈出第一步了。譬如2006年高考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一题,在简析“晚”、“望”二字时,学生就应紧扣观景诗起承转合的规律,从中找寻到归艘、钟声、江、青山、远帆等词。相反,片面地忽视题目的指向性,则可能会增加判题时间,或因思考失去立足点而盲目答题。如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时,如何不结合诗题理解诗意,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诗的主旨——“谈读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由诗题着手,力求初步判明诗词大致内容,为剖析诗词内涵提供便利。

二、诗眼意象入手,准确提取主旨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譬如在李白诗词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或陶渊明《饮酒》中“悠然见南山”的“见”,都能使学生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答题方向。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一诗中的“老马”“心犹壮”等也很明显地展示了诗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在教材的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总结归纳,譬如“岁寒三友”梅松菊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信使;“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等等。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教师可就其中的11个意象向同学们展示意象在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相信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知识积累,对于学生以考试时以诗歌意象为着眼点来解读诗歌内容和情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就2010年广东卷诗词鉴赏题黄庭坚的《望江东》来说,第2小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要判定词中蕴含的虚实相生手法,就要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一句的虚写意象中感悟到现实中情感阻隔给诗人带来的感伤之情。很明显的,词中的细节描写特点明显,如“思量只有梦来去”“灯前写了书无数”等等,如学生能注意体会其中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对于词的情感剖析无疑是有所补益的。

三、品味诗歌语言,体悟深远意境

诗词鉴赏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意境中品味词、句的能力。诗中的词、句只有在统一的诗境中加以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这也是诗词教学与传统审美观教育的重要结合点,如《月夜忆舍弟》一诗的总体意境就须从“月是故乡明”一句总体把握和理解。具体来说,要从诗词中体悟深远意境,应从以下几点出发:其一,把握特殊语法现象尤其是为合乎诗词规则而产生的变式句、词类活用现象等,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此如此。其二,明辨修辞手法,如08年考查的吕本中《木芙蓉》、范成大《窗前木芙蓉》就都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分别在不同的意境中描述了闲适之士豪迈大度的形象与凄苦孤独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其三,了解典型的语言风格。古诗词语言风格有形象、生动与质朴;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之分,这与此前所述的作者生平就存在较多联系,杜甫的《江汉》《月》就是表现其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诗风的典型例子。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除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外,学生也应主动拓展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把握好诗词鉴赏的切入点,同时在阅读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才能与诗词鉴赏教学的诸多教学手段相呼应,实现鉴赏能力乃至于人生境界的提升。

四、分析诗歌意象,明确教学思路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显然,在他看来,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诗歌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但是诗歌又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文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语言有跳跃性,表意比较含蓄。学生在感受上最容易触摸的恐怕只有诗歌中的意象了。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对诗歌意境有深刻的理解。分析诗歌要从分析意象入手。教师可根据诗歌结构脉络或者感情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基础上领略诗歌的意境。

五、拓展阅读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学习诗歌非常重要。除了教材上要求背诵的篇目外,教师可利用早读的时间,适当增加一些篇目。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知人论世,对著名诗人的生平、思想、所处历史背景以及创作风格能做到大致了解。诗词鉴赏的核心就是辨词析句、领会作者的感情。感情是诗的生命,诗词中的人、事、物或景,无一不是作者喜怒哀乐和思想主张的曲折描述。学生对诗词作者人物背景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可成为学生评析诗词、领会思想的“金钥匙”。一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应在日常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流派、创作风格及生平经历,从点滴积累;二是鼓励学生做好笔记,将相关测试和阅读中所涉及的诗人生平和创作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注意归纳总结;三是引导学生掌握构建与搜索记忆仓库的方法,使学生初步领会应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诗歌的表现内容进行鉴赏。2004~2010年高考广东卷的诗词鉴赏题中有两次涉及到杜甫,分别是《江汉》和《月》,但只需学生对“诗圣”杜甫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就不难回答如下问题:“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从杜甫的咏景诗中我们大多可得出这样的规律,即国事艰难的忧虑、思乡的孤独寂寞使诗人很多时候都在诗中流露出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在解读杜甫的其他作品时,自然也就能举一反三。

六、立足学生实际,克服时空差异

由于时代的差异,当今中学生对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往往有较大距离感,难以理解。例如离别这一题材,由于古人远行只能借助舟楫车马,而今天交通工具已进步,日行万里并非难事,离合聚散不算稀罕,因此那种“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等愁苦,学生未必能全部理解。但是,人类的情感又有许多相通之处,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想像,设身处地,往往能帮助学生克服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困难,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 第5篇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 第6篇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板块 第一讲 分析诗歌情感主旨

一、重点知识讲解

1.山水田园诗:表达诗人对山水风景及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表达诗人不愿与黑暗社会/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品格。例: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注】 此词为王安石晚年罢相后回到金陵卜居半山时所作。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2.爱情诗:表达诗人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感情及对爱情的追求向往之情。例: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军旅边塞诗: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对出征将士英勇豪迈气概的赞叹之情;

表达诗人对和平的渴望、揭露战争残酷,对士兵的同情之情;

表达战士思念亲人或妇女对远在边关的战士思念之情。例: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4.羁旅怀远诗: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无家可归的凄凉之情及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概括全诗的主旨?

5.送别诗:表达诗人的朋友亲人的不舍之情,及对朋友的期盼与鼓励。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古诗词赏析

高中语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6.忧国伤时诗: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感叹之情,对时局动荡的担忧之情;

表达诗人对自身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例: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7.咏物言志诗:诗人借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品质。例: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8.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对古今盛衰的对比,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诗人通过对前代英雄的赞颂与感怀,表达诗人渴望成就功业的壮志豪情。例: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9.借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对„„的描写,表达诗人„„的心境。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课内诗词鉴赏巩固 古诗词赏析

高中语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请归纳全诗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归纳全诗的思想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请归纳全诗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 王维 古诗词赏析

高中语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请归纳全诗的思想感情?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请归纳全诗的思想感情?

三、高考提升训练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岑参

阅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秋心三首(其一)

龚自珍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尾联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古诗词赏析

高中语文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解题方法梳理 第7篇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第8篇

一、进行鉴赏方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理解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能对诗歌作出一定的鉴赏, 考纲就要求学生会鉴赏诗歌的文学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有鉴于前述考量, 教师在进行课堂诗歌教学讲授过程中, 应注重对学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知识点化。具体而言,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诗歌“外在美感”品鉴能力, 如诗歌的精神意蕴、暗涵的意象以及特定的艺术情境;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对诗歌词句的品鉴能力, 感受诗歌或隽永娟秀, 或豪情狂放, 或悲古怀思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格律之美的品鉴能力, 如借喻、白描等文学艺术手法的精妙运用。借助前述方法, 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性教学, 从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格调。

以李白的诗词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 教师应从下述方面提升学生对其诗词的领悟能力, 诗词的意境、修辞方法的运用等, 从而使学生把握李白诗词的浪漫豪放特质,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李白的诗词创作本意。

二、注重模块教学

从教学体例安排来看, 《唐诗宋词选读》及其配套读本的内容设置较为合理。其中任意一个教学模块均有对作者及其诗词风格的介绍, 从而使学生通过对该教学模块的知识学习, 形成对作者整体艺术风格的完整认知。以“豪放飘逸”的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为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对整个教学模块知识的习得, 进而实现对“豪放飘逸”的知识认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注重对学时的合理安排, 以教师精讲与学生自学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 从而达到讲练结合的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唐代诗词作品形成较好的知识领悟, 如此也将有助于学生在课外进行诗词知识的自学, 加深学生对诗歌作品的领悟。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在进行主观鉴赏题作答时, 学生应秉承下述原则:

第一, 作答时应先仔细阅读题目, 一些鉴赏题带有一定的提示性:像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第二, 作答时应注意作者。通常在主观鉴赏题的题目设置时, 均会选取带有作者典型创作风格的诗歌作品, 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 柳永、秦观的婉约词,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 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 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最后, 作答时要注意对注释的应用。尽管注释内容相对简短, 然而注释内容实质上对答题者进行了一定的作答提示, 如注释介绍作品创作背景, 则提示作答者诗歌的思想内涵;注释对诗句内容进行介绍, 则向作答者提示诗歌的艺术情境或典故出处;注释介绍诗歌作者, 则向作答者提示作品的创作风格。因此, 唯有注重对注释的应用, 方能提升学生的诗歌品鉴能力。

四、强化书面表达

通过系统化的诗歌品鉴训练, 学生能够实现对诗歌内容的独特体悟。然而, 在要求学生将此种体悟进行语言描述时, 学生的表述难以将其想法真实再现, 由此导致其笔下的鉴赏文字体系混乱、言不达意。结合以往的阅卷情况来看, 教师通常对内容严密、行文流畅的试卷更为欣赏。鉴于此种情形, 只有注重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使其笔下的鉴赏文字能够做到内容严密、行文流畅。此外, 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意在笔先”的作答习惯, 如此便可避免作答时卷面不够整洁, 造成卷面无谓失分。

五、结语

我们的国家是诗歌的国度, 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是所有文学作品中思想感情最充沛, 艺术想象最丰富、艺术语言最凝练的文学样式。千百年来, 诗歌教学一直受到国人的高度重视, 《尚书》中说:“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 无相夺论, 神人以和。”强调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从培养学生语感入手, 既强调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又注重加强学生的言语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 在“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部分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 努力提高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力。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审美感受能力、陶冶他们美好的情操, 让他们担负起继承和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丰厚遗产的重任是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 是每个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希望通过本文对于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研究, 能够使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方面获得一定的参考。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其文质兼美, 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年代久远, 学生在古诗词的鉴赏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 需要教师不断加以指导。为此, 本文从进行鉴赏方法指导、注重模块教学、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强化书面表达四个方面就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展开论述, 以供师生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模块教学,答题技巧

参考文献

[1]王禄凤, 翟启明.“言”“意”转换:传统诗歌教学方法的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6) .

[2]李素华.“意象”与“意境”辨析[J].中学语文园地 (高中版) , 2007 (Z2) .

[3]钱梦龙, 陈钟梁, 钱涛, 黄玉峰, 郑桂华.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J].语文学习, 2002 (3)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思考 第9篇

一、知人论世,知其大略

知人论世是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指的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须向学生传达文学史的概念,即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学风格和诗歌风格的大致走向。文学是对现实的反映,了解时代更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杜甫,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他那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安史之乱”期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那深沉的家国情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都体现在诗歌中。“三吏”“三别”为读者重现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位传统的有儒家济世精神的学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格调之高已经超越寻常人太多,在乱世能有如此情怀当真可贵;“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不顾个人安危,仍然记挂国家帝王,他的诗歌在今天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他心系天下,心怀家人,心念好友,当得知李白被流放,心中悲伤,魂牵梦萦,写下《梦李白》,当听说李白在流放途中被释放,心中也放下一块石头,写下《不见》来表达对李白的理解和思念。

除了了解时代背景和作品背景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了解名家的性格、语言风格和他所尊崇的对象。李白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崇尚精神上的自由,他的诗歌风格受到了庄子逍遥游精神的影响。他情真意切,不雕饰,不矫作,如“清水出芙蓉”般那么自然。他推崇谢朓,认为古人中谢朓就是他的知音,他的诗中也常常出现“小谢”“谢玄晖”。如果学生不了解李白推崇的诗人,在做题的时候只能凭感觉,想当然。例如《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令人长忆谢玄晖”,让学生分析这句表达的作者情感。有些学生不注重积累,谢朓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所以他们想当然的认为谢玄晖是李白同时代的友人,认为本诗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但凡对诗人有所了解,知道谢朓于李白来说是偶像的话,不难看出此诗抒发的是知音难遇的感慨。

二、走进诗歌,确定基调

基调是作品中主要的音调,即风格、主要情感等。诗歌中的感情基调有悲喜两个大类,诗歌通读下来,得明确大方向是悲的还是喜的。确定主要旋律之后再进一步细读,诗歌的情感基调有忧愁、寂寞、伤感、思念、悲愤、闲适、恬淡、欢快等等,常见的主题不外乎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离愁别恨、淡泊名利、归隐田园、寄情山水、怀友忆旧、思乡念亲等等。

确定诗歌情感基调需要用心品读,抓住诗歌中情感的关键词,如独、孤、喜、忧、愁、怜、思、莫、吟、泪、哭、阴、憾、恨等等。以汪元量的《潼关》为例,颈联“事去空垂悲囯泪,愁来莫上望乡台”,眼泪是为国家而流,忧愁因思乡而生,故国不再,因此对故国思念的泪水只能空流;家乡不再,有家难回,纵然诗人再思乡,也不能改变什么,不如不要上望乡台,以免更加伤感。“愁”这份情感太重太重,其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感,毫无疑问,“愁”就是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意象本身是情感与物象的结合体,我们既可以通过诗歌意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也可以通过作者情感来理解诗歌意象。以冯延巳的《蝶恋花·几度凤楼同饮宴》为例,“阳关一曲肠千断”中“阳关”出自王维名篇《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别诗,阳关曲即是送别曲。掌握这个意象,就能明白抒情主人公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离别的不舍。再如雁,在古诗中意味着孤独、思亲、思乡。魏野的《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中“日暮北来惟有雁”,作者看到自北飞来的大雁,更加牵动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作者身处异乡,愁绪万千,心中孤独可以想见,此时的大雁为原本已经忧愁的内心再添几许烦忧,让读者不知是看到大雁才有的情还是本已有情,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四、立足题干,审清题意

古代诗歌鉴赏这一板块在新课标卷中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从选材内容上来说,以情景交融型的写景抒情类诗歌为主,羁旅行役型的怀归思亲类居多。第二,从诗歌的时代和体裁来看,以唐宋诗词为主,宋代作品尤多。第三,从考题题型来看,主要涉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四种题型,具备一定的综合性。

对于四种常见题型,各自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一般来说,诗歌鉴赏分为三步走,对于涉及分析形象的题按照总评、内容分析和作用说明来答,作用说明要具体落实到诗句当中。语言分析的题按照解释字义、句义,内容分析和作用说明三部曲来作答。表达技巧的题按照准确指明所诗句运用的手法,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效果或作者情感这个步骤来答题。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题可以做如下处理,指明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最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流莺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 第10篇

流莺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①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 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 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② 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5分)

③ 诗人在诗歌中借物咏怀、托物言志,类似手法的作品你读过很多了,请你另外选择一物进行描绘,并以之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少于200字)(12分)

【答案】

①(1分)持、期、时、枝 ②(3分)C

③(4分)示例: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第11篇

在高中语文试题中的诗词、诗歌主要以古体为主,即使有些现代诗也距离我们至少几十年的光景,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自然体现不到当时的背景内涵,这个仅仅靠着课本上的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则需要来寻找代入感,换个词就是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把自己代入到作者的灵魂思想中。

二、怎样才能寻找到代入感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第12篇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海棠

(宋)崔鶠

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

便教桃李能言语,要比娇妍比得无。

(1).两首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表现海棠的特点。

(2).简要分析两首诗各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3.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此诗在体裁上属于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往往体现“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D.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恩慕出仕前的生活。

(3).此诗颔联深为后人北斋雨后称道,试赏析其中的意境。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1). 映雾尽迷珠殿瓦②,逐梭齐上玉人机③。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①什:《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故诗意有“篇什”之称。②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覆盖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③梭:织布机上的梭子。人们把织有鸳鸯图案的锦缎叫做“鸳鸯锦”。

(1).诗歌的前两联写出了鸳鸯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咏鸳鸯,而尾联却写了采莲女。这样写有何作用?

2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② -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

1、(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 写唐氏行医济世、诗书自遣的隐居生活,尾联赞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2). “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唯溪居上有“片雨",表现了心态的平和。“己”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己到,树木调零,表现了内心的闲适。

5、(1).比喻 朦胧

(2).①首联写出发之早,突出“认未真”;②颔联承接次句“认未真”,以“云似雪”、“树如人”写早行者的错觉;③颈联移步换景,从时间的推移中转写途中景物“认渐真”;④尾联再写“早认真”,流露出惯于早行者的感慨。

6、(1).娇、嫩

(2). 15.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8、(2).不用一个系词(全由名词叠加而成),不着半点雕饰,运用白描手法,选典型的季节风物,表达作者对生活和风景的热爱。

(2).①感叹国事,双鬓苍苍。②羞于过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③想归隐田园而暂不得的无奈。9、22.①“竞”字写出了嫩笋竞相生长的蓬勃生机,“闲”写出了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清闲自得。②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23.①这两句诗写了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尚未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②表达了自己被贬南荒的怨愤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10、20.醉”是诗眼。“醉”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地写出春意之美,连海棠也被春色陶醉。浓浓春意之中,被陶醉的不仅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21.首联写出了优美的春景,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赞美、喜爱之情。颔联、颈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或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11、16.环境清幽,远离尘世。“问樵客”“遥识”以及“入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处所的幽僻;老树的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17.借景衬托人物性格,点明访问的季节。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荞麦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后,才显现出满山的洁白,这与卢岵山居的环境相合,以此来表现人物品行的孤高;又点明了访问的季节是春天。表达了作者的景慕和赞许之情。12、14.意象:红桃、绿柳、落花、啼莺;特点: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15.闲适恬静

13、①.(6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②.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14、①.近体诗、律诗、七律均可

②.B 27.诗句中“占”、“寻”两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北斋秋天的雨后,小鸟、蝴蝶纷纷飞来的动人情景,洋溢着温馨新鲜的气息和勃勃生机,令诗人深深陶醉。全联意境清幽恬淡,极富诗情画趣。(四点大意相近即可)

15、(1)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2).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16、(1).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边的思乡之愁。

(2).“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

(3). 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不同:

17、(1)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18、【小题1】主要意思是“弟兄孤”。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

【小题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

19、①.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②.对比。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20、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22.1、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2、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 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1、(1)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

(2).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

22、(1).A(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3、(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24、(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5、(1).鸳 鸯的羽毛的颜色,用“翠”“红”二字写出鸳鸯羽毛的鲜艳,并且用夕晖斜照的璀璨多彩来衬托羽毛的鲜艳。(2分)(答“从动作角度写鸳鸯”也行)鸳鸯的性情,写鸳鸯相逐相呼、双宿双飞、难分难舍的多情、重情。(3分)

1(2).侧面衬托。通过写采莲姑娘打桨归来,看见鸳鸯比翼而飞,羡慕不已。营造了一种优美隽永的意境。表现了采莲姑娘“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心理。看似不写鸳鸯,实则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进一步的突出鸳鸯多情、重情的特点。

浅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的教学 第13篇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反思我们的古诗阅读教学,是不是忽视了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漠视甚至曲解了教学目标;是不是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手法的探究,站在课文之外,采取旁观者的态度,指手画脚,评说是非,是不是忽视了文本理性的光辉,形象的光彩,语言的魅力,而就阅读文本,抓住一点,东拉西扯,旁枝斜逸,杂草丛生,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是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脚踏西瓜皮,滑哪算哪,听之任之,无点拨,无指导,要求泛化。因此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以生为本,把握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营造氛围,培养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还要交流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鉴赏古诗的兴趣。为此老师推荐经典诗歌,利用早读诵读吟咏;交流感受;写鉴赏评析性文字,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理解,尊重学生的发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

三、遵循诗歌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诗歌鉴赏也是一种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自主活动,需要教师交给学生鉴赏的相关知识。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方法应该抓住语言,咀嚼字词;明辨手法,体会意境;借助意象,挖掘情感。如图所示:

四、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指导诵读,加强背诵

古典诗歌语言简洁凝练,节奏鲜明,格律严整,情感丰富,含义深刻,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髓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可以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读准诗的节奏,把握诗句的声调,读出语气和语势,体现诗句的音乐美。背诵这些名篇名句,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塑造学生的人格,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把握意境,学会鉴赏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悲凉凄婉,有的含蓄典雅。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使其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如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我们可以首先区别这句诗的表达方式,然后抓意象,找意象特点,看组合特点,接着翻译诗句,体会语言的含义,最后分析手法,解析情感。由此分析如下:本句即从笛声落笔。时间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笛声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找寻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同样的道理分析以下诗句。

(三)讲析解题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强化训练,归纳解题方法,掌握解题规律,才能感受诗人丰富含蓄的情感,才能准确把握其艺术手法。因此,在解题时应讲析把握技巧,如题干对解读诗歌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我们要分析怎么问、答什么、多角度。高考阅卷一般采点给分,因此要注意表达文字的切入点。要点要全,组织答案要完整,评价要恰当。不管有无要求,都要联系诗作具体内容,不要架空分析。表达流畅。要做到文句通顺,先后有序,用语准确,表达到位;要尽量使用鉴赏用语,不说“外行话”。还要注意书写工整,文面整洁。我们可以归纳答案表述口诀:敏锐挖掘信息点,多答点数抓关键。

重点条目排在前,次要信息结尾连。思路清晰要点准,精心梳理心平稳。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应打破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讲解知识点要条分缕析,指导鉴赏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第14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时代背景 意象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词的意蕴丰富,饱含了诗人无尽的思绪。古诗词鉴赏作为高中的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因为在加强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联想等思维创造。但是古诗词由于特殊的体式、短小的语句、专门的手法等,在内容上学生很难理解。其实古诗词的鉴赏有很多规律可循,只要抓住其中的规律,鉴赏古诗词就不是一件难事。接下来笔者就从几方面来研究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一、从时代背景探究

时代背景也可以算在作家的生平里,是他们人生中所经历的,但是在一些大的背景下,作家在创作的诗词中往往都会带有这个背景下的感情,在鉴赏古诗词时,如果学生了解到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那么抓住这首诗词的主旋律就很容易了。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时代背景下的诗歌风貌。

只要提到杜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史之乱,为什么会联想到那使社会民不聊生的战争呢?这是因为杜甫在创作诗歌时所处的背景就是安史之乱。在中学所选杜甫诗歌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的。我们看到杜甫的诗,首先就应该想到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面貌,诗人的心情。杜甫的那首《春望》就生动地写出了已经沦陷的长安城,表达了杜甫那忠君恋国的情怀。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体裁很自然的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但在盛唐时期诗人还是不习惯引战争苦难入诗,他们还没有把眼光转向底层,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发抒感慨:“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但是只要在安史之乱这个大背景下,诗人心中总会有忧思之情。只要学生掌握住时代的大背景,在赏析这些诗人的作品时,就会围绕背景的感情基调鉴赏。

学生想要多了解大的时代背景,就需要平时多读一些历史大事件的书籍,而且要知道在这一时期都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在进行创作。大时代背景给学生更多的是参考,在鉴赏一首毫无头绪的诗歌时,想要真正的读明白一首诗,需要非常丰厚的文学功底,还需要各种鉴赏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从诗歌意象探究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而且在不同的诗中同一意象所蕴含的意思基本相似。我们看下面这些代表性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各种植物(如花、叶、树)的意象运用则更是频繁。以一种静态的生命形式来呈现动态的思想情感,可以更好地将激烈或细腻的内心隐藏在含蓄的外衣下,达到丰富诗歌层次的效果。你可以记住一些特定意象所要表达的感情,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月亮,经常表达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还有很多意象就不一一举出,这些意象需要在平时多多积累,有很多是由典故而来的,有的则是从字面的意思而来,有的是从引申的含义体会。

诗歌的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固定性,就是上述所说的专门的意象表示专门的意思,但是这也不是确定的,意象还是具体有跳跃性的,所以更需要具体的分析,不能局限在条条框框内,诗歌鉴赏还是需要自己总结出最好的方法。

三、从诗歌的内容探究

诗歌言简意赅没有白话文那么清楚易懂,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需要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这样更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对学生鉴赏诗歌是非常有益的。

“诗言志,文传情”[2],学生要抓住的诗歌内容就是“志”和“情”。怎样能准确地把握它们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在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中就是实景实情的真实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作者的躬耕感受,但这首诗不仅仅写的是感受这么简单,通看全文,再用之前所举的鉴赏方法能够得知,其实作者陶渊明是在隐逸地表现出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而他更喜欢的是接近自然纯洁无暇的生活状态,宁愿在身体上多份劳累,也不要在仕途上你争我夺。

诗歌内容的探究方法在实际的鉴赏诗歌的活动中不是很容易的,因为有些诗歌晦涩难懂是没办法靠了解诗歌内容来抓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所以探究诗歌内容的方法是作为前面叙述的方法的辅助方法,不具有代表性。

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考试中作为一道分值比重较大的题出现,是很多学生比较棘手的一道大题,因为平时阅读古诗词的文献量不够以及对诗歌鉴赏没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体系,导致这道大题频频失分。其实诗歌鉴赏是有规律可循的,上面笔者就介绍了在鉴赏古诗词时常用的鉴赏方法,还有很多方法需要学生自己在不断地大量做题时摸索,当然诗歌鉴赏前提是必须掌握一些名品大家,这需要平时的多多积累。掌握了好的方法,才会使古诗词鉴赏更上一层楼。

注释:

[1]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70页。

[2]莫砺锋,黄天骥:《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122页。

参考文献:

[1]周金声.论诗歌鉴赏过程[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03).

[2]葛宇虹.意象与诗歌鉴赏[J].课程教材教法,2001,(09).

[3]曹鲜彩.让我们走进诗歌的心灵—谈诗歌的鉴赏的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S1).

[4]常青.引导学生感知诗歌意境的有效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6,(12).

[5]袁行霈.感受 联想 修养——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03).

上一篇:初中小组评价范文下一篇:基层医生个人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