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观后感范文

2024-07-08

琅琊榜观后感范文(精选8篇)

琅琊榜观后感 第1篇

《琅琊榜》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琅琊榜》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琅琊榜》观后感1

今晚,我终于紧追着时间看完了五十四集电视连续剧“琅琊榜”,看完了结局自己也算是轻松下来。虽然结局很圆满,可还是给我留下了诸多的思考与疑问。

在这部剧情中我很喜欢梅长苏这个角色,也更喜欢靖王这个人物。这两个人在这部剧中起到的是正面人物,也显示了两个人的默契与志向。如果说正面人物,那还要说蒙挚与霓凰,静妃与飞流,剧情里还有几位廉洁的公正官员,比如沈追与蔡大人。这些人的角色都是阳光的,都是正能量的主角。因为有邪恶,才会有正义之剑;因为有龌龊,才会有阳光。誉王与东宫太子因为权利,私利,他们明争暗斗了十年,最后被梅长苏搅合的各就各位,各有各的因果下场。

皇帝是一个爱猜疑的人,因为他的一时猜疑,才酿成了赤焰军的惨死,才酿造了七万人的冤屈下场。夏江,这个老奸巨猾的恶狠之人,因为自己的诬陷与伪造,他与谢玉一起制造假信函来蒙蔽皇上!本来这个皇帝就是那种疑虑很重的人,再加上这两个奸贼的栽赃,才导致了一场血案,一场震惊天下人的悲惨冤案。

林殊,改名梅长苏,化名苏哲。因为他不敢用自己的真名面世,他是逆犯的儿子,他不能带着真实的姓名进金陵。他谋算了十三年,用这十三年的时间慢慢酝酿如何给林家雪耻,如何给七万冤魂洗刷清白。他深思熟虑,一步一步的推算着这个棋局的棋子如何走,如何不败。梅长苏是一个奇才,他扮演的不单单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而是带着七万冤魂的使命而生存,而生命。梅长苏是涅槃中生命,是蜕变出今天的貌相。不知是在哪一集,我记得梅长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从地狱里走出来的一个人,我的骨髓里都渗入了毒……

这部电视剧如果说结局不错,可我还是感觉有一点欠缺。为什么不让霓凰与梅长苏走在一起?而是把他流放在外。至于善良的宫羽姑娘,虽然她喜欢梅长苏,可是梅长苏更是喜欢霓凰。皇帝没有驾崩,太子靖王没有登位,至于这些都没有做到完美,都给看电视剧的观众留下了深思,留下了诸多的思考空间。

《琅琊榜》观后感2

《琅琊榜》有一首剧情歌的开头念的是辛弃疾的《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深情的吟诵搭着古典的配乐使人仿佛一下子进入了琅琊意境之中,后来我因此喜欢上了这首词,喜欢“少年鞍马尘”的林殊,更喜欢“如今憔悴”的梅长苏。

林殊是谁?那是连誉王提起都无不带着赞赏之意评论的“无人不晓、少年天才”的林家小殊;那是一代大儒遇人无数独对之念念不忘的“聪颖慧黠,读书万卷”的将门之后;那是享年高寿儿孙满堂却在仙逝前独独挂在嘴上的名字“小殊”。那么耀眼璀璨的一颗明珠,却被梅岭一场大火焚得一干二净,从前散发的所有光芒归于黯淡,只是该记得的人都记得曾经的明亮。十二年后,他脱胎换骨,重回金陵,故人再如何辨识,都只能从长苏身上捕捉到慵懒的落落余辉,终不复往昔的张狂。言侯也是记得的“小殊,最可惜的就是小殊了”,言侯认为的“可惜”不过是当年的天纵英才旦夕魂灭梅岭,他不知道,意气风发的赤焰少帅被迫变成了机诡满腹的阴沉谋士,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逝者不强求,生者却不能遗忘。所以他逼着自己,在朝堂上搅动风云,以麒麟之才做着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事。“我这双手,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现在却只能在这风起云涌的地方翻云覆雨,夜夜筹谋。

可我还是不敢想象,到底是背负了多少事情,才会让那个性情飞扬明亮耀眼的少年将军在数年后对着自己往昔最好的朋友以低下的姿态用恳求的语气吐出两个字“殿下”。那布着血丝的双眼,那失措无奈的眼神,那渴求谦卑的姿态,我轻易不敢想起,却萦在心头挥之不去。他的眼里没有泪水,可我已经泣不成声,沉沉地烙在心上,念之成殇,那是一种入睡前卧在床上想起他的神色仍然会被狠狠刺痛的心疼。

曲终人散,时间也许会模糊了剧情、黯淡了风景,可我永远都会记得他的那双眼睛。

无知如飞流,却会在苏哥哥喝苦药时天真地想让自己代替苏哥哥把苦药灌下去,他知道药是苦的,可是他愿意代苏哥哥承受。只要,可以的话。可是,这是代替不了的,只有自己一口口吞下,苦药才会真正有效。于是他一个人承受了所有的痛苦,七万赤焰冤魂背负在身,再难也要咬牙坚持下去。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只能自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如何?誓死要“以权谋祭奠英灵”,劫后余生,他不是为自己而活。

不是不恨的。

他恨那个生性凉薄、冷血无情的皇帝,却仍然爱这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大梁。他甚至要顾及因谢玉之案让宇文暄看见大梁朝堂内乱,因此要趁猎场之机借武将之威震住大楚。人人都说景睿难得,有着宽恕包容之心,可林殊又何尝不是?七万赤焰男儿拼死杀尽敌军,最后却死在自己的友军手下,他旦夕之间失去所有,他甚至不能光明正大地活在世上。为沉冤昭雪,他是深不见底不择手段,可也只是让恶贯满盈的人倒下,尽自己所能不去伤及无辜。他竭尽全力地保住靖王、景睿等人的赤诚,可他这个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人赤诚未改又何其难得。由始至终,从林殊到梅长苏,唯一不变的,就是那颗赤子之心,永生不灭。其实长苏身上是能看见林殊的影子的,在跟飞流、黎纲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会掩不住那点小调皮、小贪玩。也正是这点林殊的影子使他看上去不只是个阴沉的谋士,给他的昭雪之路添了几缕光亮。

也许有很多人会惊叹这位江左梅郎的才冠绝伦,羡慕他的袖令江湖,觉得他的算无遗策很拉风。可是你知不知道:他病体支离日夜谋划十二载,他隐瞒真相为昭雪熬尽寿命,他从不轻易表露自己所想,但不代表他没有委屈、没有痛苦。

好在还有霓凰郡主,让他的苦心有放空之处,却也仍是隐忍:霓凰认出他的真实身份哭得梨花带雨与他相拥,他强忍片刻才终于忍不住紧紧拥住她,闭上双眼有一种终于可以撕下面具的释然,天知道他等这份温暖等了多久。张口想要说话,却什么都说不出来,最后只化作意味深长的“霓凰”。后来苏宅廊下,郡主红着眼睛问林殊“你真的不知道我更牵挂的是谁吗?”他凝望良久咽下叹息点点头“知道”。作为梅长苏,他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只是他的无奈只会在郡主面前显现,且还是有所保留的显现。

长苏像一篇文赋,兼散文之形美长诗之意深,一眼看不透,细究下来,每一句都意蕴悠长。

“欲得梅郞顾,时时误拂弦。”我像抚筝者仰慕周瑜那样仰慕这位梅公子,他不是那么英勇潇洒,可是他气质清雅、容颜灵秀。言语举动间常常会让我忽略了他的容貌,他约乎就是从那个时代走来的古人,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看着他,生怕惊动持久岁月的尘埃,打破盈满古韵的静谧。

听闻长苏精通音律,如果我有幸做那位堂上抚筝者,我也会故意将弦按错,以搏他无意回眸;或者,我想做他身旁的那位捧墨者,终日静默,只为守那一室书墨馨香。我不知道时空要穿越多远才能与他相见,却感受得到寒梅冷彻、暗香盈怀,我常常在月下企盼:愿梅郞入梦来。

《琅琊榜》观后感3

第一次听闻《琅琊榜》,是几个同事在得知小说要被改编电视剧后,极力推荐。称其内容以权谋为主,爱情线少且不矫作,男性也会爱看,并大概介绍了一下故事。我因少看网络文学,故而此方面十分孤陋寡闻,看大家如此推崇备至,遂下到手机里,准备尝试一下。

花了两个晚上把小说读完,觉得虽仍是网络小说的语言风格,但故事不错,人物塑造也较为丰满。后来又看了电视剧的长片花,加上对侯鸿亮制作团队以往作品水准的信任,对这部剧平添了一份期待。

《琅琊榜》从点映到播出,媒体叫好声一片。行业内则对剧中人物造型诟病不少。书迷有些对还原度大呼满意,有些则对配角,女主的颜值,年龄表示不满。而部分没看过原着的观众,对前几集的节奏颇有微词,或是觉得戏中政治斗争过于幼稚,一晒置之。

其实,从小说改编电视剧的角度来说,电视剧《琅琊榜》无疑是成功的。原着小说故事以权谋为壳,情感为核,相对一般的网文已显沉稳。但无论从气质上,还是文学性上,都没能真正跳脱出网络小说的固有圈子。而电视剧改编将整个故事搬上荧屏,影像化后,却赋予其更加大气的厚重感,尽管人物,事件皆为虚构,但却用艺术手法加重了历史性的成分。因为主角梅长苏的江左盟宗主身份,在朝堂权谋的气势磅礴之外,又加入了一缕青山绿水间,庐外雪纷飞的江湖气息。每当古琴、萧瑟之声响起,即使江左梅郎身处金陵权力漩涡的中心,看着窗外,望着眼前,却仿佛雪花沾身,久久不化;茶香沁鼻,气味悠悠;一种空灵之感附着于观众的`内心,挥之不去,让人有历史正剧与传统武侠交替穿梭之感。相比于现在流行的言情宫斗和偶像仙侠而言,这是两种久违了的味道,却偏偏合二为一,古色古香,回味不尽。

我一直认为,《琅琊榜》的故事,必是脱胎于“九王夺嫡”,但是简化+美化版的“九王夺嫡”。太子、誉王、靖王三方势力,对应的是康熙末期的太子、八爷和四爷,梅长苏则正是靖王身边的邬思道。只不过,《琅琊榜》以谋士为主角,而这个谋士不仅为天下苍生,更背负血海深仇,往事不堪回首。

之所以称之为“简化版”九王夺嫡,是因相比那段故事,《琅琊榜》的权谋之争必定会显出稚嫩。誉王的狡诈阴险与八爷的心思缜密相比,差距颇大,否则也不会被梅长苏一直蒙在鼓里;八爷如和誉王一般见识,怕是早已被老谋深算的雍正斗倒了。九王夺嫡,顾名思义,九个亲王抢夺皇位。而《琅琊榜》简化至三人,其复杂性也相应降低,但同时,也更加通俗易懂,拉进了故事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电视剧毕竟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消遣,一天工作学习后晚上再过度烧脑,也会让人疲惫不堪。当然,我想也有原着本身毕竟是网文,无论文化底蕴还是文学功底,尚未登峰造极的缘故。但无论小说本身,还是改编后的电视剧,能做到今天的程度,已实属不易。

至于称之为“美化版”九王夺嫡,这正应是《琅琊榜》藏在朝堂权谋下的真正内核,也是原着作者兼编剧海晏最值得称道的方面。雍正作为九王夺嫡最后的赢家,即使在二月河笔下已经对其美化不少,仍不难看出是城府深沉,心狠手辣之人。靖王萧景琰则不然。《琅琊榜》虽以权谋为主题,复仇为主线,实则是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梅长苏体弱多病,阳寿不久,他的伸冤平反,更多是为了死去的父亲、祁王、七万赤焰军将士。位高权重,富可敌国,这些对他来说不值一钱,亲情已经失去,兄弟朋友无法相认,现在甚至爱情也成了奢望,他所求的,只是正义的伸张。也正因为此,他的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甚至孤注一掷,有了一种隐隐的悲壮和凄凉。靖王萧景琰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自古以来但凡在夺嫡中获胜之人,必有城府与手腕。靖王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正直善良,甚至有些愚钝和鲁莽。他会为“苏哲”的世故而生气,更会为了救出赤焰旧人卫峥而不惜得罪皇帝,失去大好局面。这样的人能在政治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在现实中也许并不可能。但正是这种明知不可能而为之,才凸显出创作者们歌颂人性本善的心意,传递出了邪不胜正的理念。而梅长苏与靖王之间真挚的感情,通过一个眼神,一张弓,一个回忆,一次决策,甚至一个铃铛……一步步让观众的心被他们牵动,进而为这种美好而感动。

我们应相信美好。

一部电视剧作品,在阴谋的主题外衣下,却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主创们用正剧的方式,认真的讲述了这样一个也许有些理想化的故事,让这个气质正统的电视剧里同时也流淌着浪漫主义的血液。

每当我看着梅长苏孤独的身影站在窗前、门外,外面雪花飘飘而落时,总不自禁的想起李后主的那首《虞美人》。两人境遇虽不同,但那份孤独的心境,却有些相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目之所见,情之所动。《琅琊榜》能做到让观众心有所感,应已足够。

《琅琊榜》观后感4

看完琅琊榜许久,心仍是难以平复。也不知是为何,究竟是林殊还是梅长苏扰乱心境,只觉得这个人的存在只要是注意到了,就再也难以忽视。直直的如一道光束,照入心底。偏生叫人无可抗拒。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这是世人对他的评价,这是对于高高在上的梅长苏的喟叹,此一生都无法到达的高度的喟叹。

又有多少人能够得知表面风光无限好的梅长苏,寿命不足两年矣。世人只看到他愿意表露出来的才华,却总是忽略,他走到这么高,是付出了多少常人望而止步的苦楚。

一面承受着十万赤焰军死不瞑目的冤屈,一面又细数着自己仅剩的寿命还可以布置多少局,一面看着自己昔日好友就在眼前,却不能与之相认,被对方误以为是阴谋算计的小人亦无从解释,这般屈辱只能梗塞在喉,带着血与泪硬生生地吞下去。

身体深处传来的剧痛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十年前,他是如何自地狱归来。如何在那滔天的地狱之火中逃出,面目全非的带着一身的病痛回来。而对于他来说,死太容易了,只要意志稍稍有些不坚定,他就死了。

而他如此艰辛地,一步踏着一个血脚印回来,其缘由仅仅是为了讨伐那些朝堂之上的奸佞小人为死去的十万赤焰军报仇吗?

并不仅仅是这样,他林殊,即使变成梅长苏,身上流着的还是林家的血脉!

但有一丝林氏风骨存世,便不容大梁北境有失!

这是所有赤焰军的理念,即使朝堂的君主于他们不义,却也无法阻挡他们承担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因为他们保护的不仅仅是高居庙堂的君主,更是大梁无数的平民百姓!

所以他以林殊的身份,战死大梁北境,保大梁一世无战乱之忧!

琅琊榜观后感 第2篇

《琅琊榜》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小说,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够折射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形象。

梅长苏:从头到尾他给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个满腹经伦,能言善辩,深谋远虑的形象。我们都忘了,他原来的名字叫林殊,那个驰骋沙场,百战不殆的林家少帅。直到最后平冤昭雪之后,国家危难,他拖着虚弱的身子,临危请命,我们才看到,林殊,一直都在,从不曾离去,尽管过去,尽管面目全非,依旧不忘初心,那颗赤子之心,让每一个人肃然起敬。常常会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身边有那么多人真心的爱他,挂念他,可是反过来想,他又何尝不是最不幸的那一个呢?17岁便经历了亡家之痛,蜕皮错骨之痛,从此背负上为20万赤焰冤魂翻案的重担,他总是习惯于承担一切,他会对人好,真心的对人好,但他也会留着对方的把柄,他教会我们,这是给自己留后路,并没有什么不对,也并不矛盾。他教我们如何揣测人心,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要先准确的猜到对方会有怎样的反应,会做出怎样的行动,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怎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他也告诉我们,如果通过一些耿直的途径行不通,那么就要变通,试着用另一种不违背基本原则的方式来解决。对于爱情,他也教给了我们一些东西。霓凰,他的青梅竹马,也是他这一生唯一爱过的女孩。他们惺惺相惜,他们之间有着最纯洁,最深沉的爱,在他明白自己只剩不到一年的时间时,他告诉霓凰自己还有十年,只是因为不希望她伤心,面对宫羽,那个傻傻的爱着自己的那个女孩,他明白自己给不了她什么,所以总是冷漠以待,在别人看来,他好像真的很无情,然而我知道,他比任何人都更希望宫羽幸福,那是一种像哥哥对妹妹一样的爱。他是梅长苏,也是林殊,是我心里永远活着的神话。

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梅长苏一样的人,即使不能拥有他的智慧,也要学习他的坚韧,永远清楚自己的目标,为了目标毫不松懈,谦虚,谨慎,用真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遇事冷静,不忘初心。

《琅琊榜》与时代精神 第3篇

70 后一代是看着金庸武侠小说长大的, 当然, 金庸武侠小说不仅仅是70 后评价高,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是推崇备至的。80 后、90 后这代人最大的福气就是赶上了网络文学时代, 在多元化的文学形式中, 他们完全找到了最可能反映他们精神诉求的文学作品和样态, 这种网络文学比中国传统的那种官方的、正统的、靠官方杂志豢养、靠主流编辑标准甄选的文学作品更加民间、更加私人、更加多元, 当然也更加包容。我们以往所推崇备至的权威文学榜单, 无非就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等这种管办文学, 一位作家的培育、成名以及商业化生存, 都有官方引导和宣传的色彩。

进入网络时代之后, 网络文学的本质就是消遣、娱乐, 更加切近青年群体的当下诉求。这种文学甚至可以不考虑家国政治, 不考虑现实忌惮, 完全可以进行游戏化创作, 神魔、玄幻、架空等等, 我都不清楚这些网络文学到底可以细分出多少类型。长久以来, 大家把这种书写当成青年一代逃避现实的一种自娱方式。说是逃避当然不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逃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理想受挫时, 逃避难道就不能当成自我精神保护的方式?当理想无法正常发育时, 逃避反而成了自建精神家园的一种努力或者巧合。

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剧, 取得极大成功且扩散为一种文化现象的, 这么多年, 除了《甄嬛传》, 另外一部恐怕就是这部《琅琊榜》。

《甄嬛传》虽然讲的是后宫权斗, 但却具备强烈的女权主义气质, 代表男人的皇帝虽然对所有女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但是最终还是被机智的甄嬛暗算成功, 这种励志色彩的宫斗剧按道理说, 充满了各种人性的黑暗和肮脏, 但是最终结局还是给人这样一种印象:追求人性自由和解放的人, 比一切拥有权力者都更有智慧。《甄嬛传》这么冗长的电视剧看下来不会觉得累, 有时候让我隐隐觉得其内在气质其实和好莱坞电影《乱世佳人》还挺像, 正是因为有这种现代性、现代诉求和理念在其中, 所以才会引起女性观众的强烈共鸣。

《琅琊榜》的主题则完全达到了另一个层级, 所有外在的权谋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恢复家族名誉, 为蒙冤者伸冤, 让正义在谋略中最终达成。这里没有女权主义, 只有家国政治、君臣之礼、兄弟大义、天下为公。这么明亮的主题搞不好就很容易弄成改革开放式的正剧模式——看上去煞有介事, 其实细究起来完全就是教科书。但《琅琊榜》却成功避开了各种叙事陷阱, 50 多集, 层层递进, 大悬念套着小悬念, 高潮迭起, 权谋只是外表, 天下为公、权力为公、匡扶正义才是内核, 这个主题相当现代。所以这部历史剧选择了“架空历史”的背景模式, 恰好能把这些主题很自然地镶嵌进去。虽然这部剧最终是一个悲剧, 但悲剧的叙事却让整部剧的灵魂立起来了, 那就是正义永在、理想永存剧中的君王、朋友、属下、伴侣在梅长苏逝世后依然在缅怀他。

很多时候, 我们的影视剧导演拍摄起历史古装题材, 都太严肃了。就好比一群有脑梗的人, 非要给所有观众上一堂正义凛然的历史课或者哲学课。而且历史古装题材剧大部分都只能处理成悲剧, 本来就已经很沉重, 但是导演在主题处理上又非常阴暗和偏狭, 让人完全透不过气, 完全得不到娱乐感与合理感, 既然如此, 那干嘛还非要去拍这样的题材呢?说到底, 还是制片人、编剧、导演这些人的内心有一种情结在作祟, 这种情结本质上是扭曲的, 包含了他们的青春记忆、残缺的理想信念以及隐晦的时代哲学, 这种情结和时代需求相背离、和时代精神相背离。当然, 这些作品就不一一罗列了, 也许在精品出现之前, 那些先期的蹚路者和摸索者也算是做过一些贡献的。

《琅琊榜》的主题非常现代, 它不是简单的复仇、夺嫡、权谋, 所有情节设置都有其现实关联。比如夺嫡, 处处给人的讯息是:这天下的至高之位, 谁更有资格得到?这既是皇帝的儿子斗争的结果, 但更是每个儿子贤德、做人、理想、能力在比拼中的一种自然选择。“麒麟才子, 得之可得天下”, 这句话不是简单的礼贤下士, 而是说谁得到了代表天下良知的知识群体的真心拥护, 谁才更有资格执掌天下。这是儒家很朴素的理想。

又比如, 七万赤焰军葬身梅岭, 除了佞臣小人栽赃陷害, 君王也是有过者, 为他们伸张正义, 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做, 在这件事情上, 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只有正义得以实现的勇气和方法。

再比如, 金殿呈冤之前, 所有人都已筹划很久, 目的就是让这起天大冤案必须在皇帝在位之时彻底解决掉、清算掉, 以免给后人留下暗室政治、权力斗争的痕迹, 而之所以最终能让皇帝就范, 就是因为他的儿子有了造反的实力, 获得了上上下下的支持, 但还是给皇帝留出“悔过”的余地, 让皇帝亲自宣召, 昭告天下。在封建时代, “君权神授”, 没人敢挑战这一点, 但是在电视剧中, 这四个字并非不可挑战, 观众略略嗅到了一股“天下为公”的现代气息。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即便这个人是皇帝。这是梅长苏的理想, 也是靖王的理想, 更是当年辅佐皇帝打下江山、治理天下、交好友邦的言候、祁王、林燮等满朝文武的理想, 只不过这个理想在权欲、猜忌、利益等等因素的影响下, 暗淡了。正因为这个理想非常契合当下这个号召建立公平正义、法治建设的时代, 也契合架空历史的叙事逻辑, 所以引起了大家的无限共鸣。

琅琊榜观后感 第4篇

据媒体2015年11月12日报道,从9月30日开始,安徽滁州琅琊山管委会借助热播的《琅琊榜》,通过长三角和周边地区的微信平台实施微信营销,吸引了大批网民和游客走进琅琊山。为了配合营销,提升琅琊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琅琊山管委会更是在10月22日将琅琊山南天门景区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而在《琅琊榜》9月开播之后,江苏南京便率先作出反应,通过发布微信文章等方式,指出剧中的“金陵”就是南京,其中的“琅琊山”“琅琊阁”就在栖霞山附近。与此同时,山东方面也表示,“琅琊山”和“琅琊阁”与山东东南沿海的古琅琊郡、琅琊台有关。

多维解读

文化上不可乱“认祖归宗”

在世界诸民族中,中华民族可能是最具历史感的民族。历史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情感寄寓和记忆回溯的对象,而且“述往事,思来者”,为后世提供永恒的价值规范和鉴戒。但是历史作为一种过往,它必须有所凭依,才能成为后人感知和追怀的对象。而对于那些不遗余力争抢历史文化资源的地方政府来说,虽然达到了让当地出名的目的,但给公众留下的却并非是有着丰富历史人文资源的正面形象,而是不择手段、乱“认祖归宗”的负面印象。

发展旅游业,当然离不开“文化搭台、旅游唱戏”,但我们所要做的是发掘自身的文化,讲好自己的故事。其实,滁州琅琊山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在滁州西南的摩陀岭寓居十年,厉兵秣马,最终率部渡江,建立东晋,摩陀岭因此被命名为琅琊山。到了宋仁宗年间,欧阳修谪职滁州,并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琅琊山自此名扬天下。只要把这些历史故事挖掘整理出来,好好加以宣传推广,琅琊山完全可以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放着自己的文化富矿不去开采,只想着怎样去抱别人的大腿,到头来只能是邯郸学步、自废武功。

三地抢“琅琊”凸显浮躁短视

《西游记》带热花果山后,洛阳、宜兴、宁波、东莞等地都曾表示花果山的原型在当地;《山楂树之恋》热播后,外景地湖北远安县便有人建议改县名为“山楂县”……有了这样的先例,对于《琅琊榜》引发三地抢“琅琊”之名,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诚然,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游客的旅行决策。当导演带给观众以独特的视野,受到剧情的带动时,观众会自行将银幕里的美丽风光和故事情节交相融汇,也会情不自禁地想去体验一下剧中的美景。因此,热播剧带动旅游业的现象很正常。比如,一部《似水年华》让乌镇这座江南古镇名声大噪,一部《乔家大院》让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一举成为国内知名旅游景点。不过,热播电视剧的这种衍生效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且不可一味地为傍名牌而牵强附会。

《琅琊榜》观后感 第5篇

林殊是谁?那是连誉王提起都无不带着赞赏之意评论的“无人不晓、少年天才”的林家小殊;那是一代大儒遇人无数独对之念念不忘的“聪颖慧黠,读书万卷”的将门之后;那是享年高寿儿孙满堂却在仙逝前独独挂在嘴上的名字“小殊”。那么耀眼璀璨的一颗明珠,却被梅岭一场大火焚得一干二净,从前散发的所有光芒归于黯淡,只是该记得的人都记得曾经的明亮。十二年后,他脱胎换骨,重回金陵,故人再如何辨识,都只能从长苏身上捕捉到慵懒的落落余辉,终不复往昔的张狂。言侯也是记得的“小殊,最可惜的就是小殊了”,言侯认为的“可惜”不过是当年的天纵英才旦夕魂灭梅岭,他不知道,意气风发的赤焰少帅被迫变成了机诡满腹的阴沉谋士,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逝者不强求,生者却不能遗忘。所以他逼着自己,在朝堂上搅动风云,以麒麟之才做着自己曾经最厌恶的事。“我这双手,也是挽过大弓、降过烈马的”,现在却只能在这风起云涌的地方翻云覆雨,夜夜筹谋。

可我还是不敢想象,到底是背负了多少事情,才会让那个性情飞扬明亮耀眼的少年将军在数年后对着自己往昔最好的朋友以低下的姿态用恳求的语气吐出两个字“殿下”。那布着血丝的双眼,那失措无奈的眼神,那渴求谦卑的姿态,我轻易不敢想起,却萦在心头挥之不去。他的眼里没有泪水,可我已经泣不成声,沉沉地烙在心上,念之成殇,那是一种入睡前卧在床上想起他的神色仍然会被狠狠刺痛的心疼。

曲终人散,时间也许会模糊了剧情、黯淡了风景,可我永远都会记得他的那双眼睛。

无知如飞流,却会在苏哥哥喝苦药时天真地想让自己代替苏哥哥把苦药灌下去,他知道药是苦的,可是他愿意代苏哥哥承受。只要,可以的话。可是,这是代替不了的,只有自己一口口吞下,苦药才会真正有效。于是他一个人承受了所有的痛苦,七万赤焰冤魂背负在身,再难也要咬牙坚持下去。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只能自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又如何?誓死要“以权谋祭奠英灵”,劫后余生,他不是为自己而活。

不是不恨的。

他恨那个生性凉薄、冷血无情的皇帝,却仍然爱这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大梁。他甚至要顾及因谢玉之案让宇文暄看见大梁朝堂内乱,因此要趁猎场之机借武将之威震住大楚。人人都说景睿难得,有着宽恕包容之心,可林殊又何尝不是?七万赤焰男儿拼死杀尽敌军,最后却死在自己的友军手下,他旦夕之间失去所有,他甚至不能光明正大地活在世上。为沉冤昭雪,他是深不见底不择手段,可也只是让恶贯满盈的人倒下,尽自己所能不去伤及无辜。他竭尽全力地保住靖王、景睿等人的赤诚,可他这个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人赤诚未改又何其难得。由始至终,从林殊到梅长苏,唯一不变的,就是那颗赤子之心,永生不灭。其实长苏身上是能看见林殊的影子的,在跟飞流、黎纲在一起的时候,还是会掩不住那点小调皮、小贪玩。也正是这点林殊的影子使他看上去不只是个阴沉的谋士,给他的昭雪之路添了几缕光亮。

也许有很多人会惊叹这位江左梅郎的才冠绝伦,羡慕他的袖令江湖,觉得他的算无遗策很拉风。可是你知不知道:他病体支离日夜谋划十二载,他隐瞒真相为昭雪熬尽寿命,他从不轻易表露自己所想,但不代表他没有委屈、没有痛苦。

好在还有霓凰郡主,让他的苦心有放空之处,却也仍是隐忍:霓凰认出他的真实身份哭得梨花带雨与他相拥,他强忍片刻才终于忍不住紧紧拥住她,闭上双眼有一种终于可以撕下面具的释然,天知道他等这份温暖等了多久。张口想要说话,却什么都说不出来,最后只化作意味深长的“霓凰”。后来苏宅廊下,郡主红着眼睛问林殊“你真的不知道我更牵挂的是谁吗?”他凝望良久咽下叹息点点头“知道”。作为梅长苏,他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只是他的无奈只会在郡主面前显现,且还是有所保留的显现。

长苏像一篇文赋,兼散文之形美长诗之意深,一眼看不透,细究下来,每一句都意蕴悠长。

“欲得梅郞顾,时时误拂弦。”我像抚筝者仰慕周瑜那样仰慕这位梅公子,他不是那么英勇潇洒,可是他气质清雅、容颜灵秀。言语举动间常常会让我忽略了他的容貌,他约乎就是从那个时代走来的古人,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看着他,生怕惊动持久岁月的尘埃,打破盈满古韵的静谧。

《琅琊榜》观后感 第6篇

《琅琊榜》中以梅长苏为祁王旧案翻案为线索贯穿全剧,神机妙算的苏哥哥隐瞒身份,步步为营,使昏庸贪婪的太子、阴险狡诈的誉王为十三年前的旧案付出惨重代价,终为祁王昭雪。而此过程中,梅长苏有与英姿飒爽的霓凰郡主的揪心爱恋,又有与忠耿正直的靖王的兄弟情深,使得剧情在爱情与友情的纠葛中更为精彩!

除了精彩的剧情,还有那些古韵十足的台词、礼仪。剧中的每个人物都像是真从古代走出来一般,言语间、举手投足间都带着古人风范。如里面的气质如兰的宫羽姑娘,她的一颦一蹙、一眉一眼间,尽态极妍;如端庄贤淑的静妃,说话行走间,无不透着尊贵典雅;又如巾帼不让须眉的霓凰郡主,抬眸低头间也是那般绝代风华。

《琅琊榜》观后感 第7篇

梅长苏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死了吗?最后一集只是为了给他一个结局所以才拍的吗?就是为了让他重新魂归梅岭吗?就这样为了对得起国家,而对不起身边所有的爱人了,这样真的,真的值得吗,梅长苏?

梅长苏这样一步一步精心策划,按照他的想法推动剧情,然后剧情还真的大部分按照他的想法进行了,所以从故事性上来讲,还的确可预测性很强,基本没什么大变化,甚至连最后的结局我们都可以预测到。这部剧其实在内容上对当权者也有诸多提醒,广电居然也审过了,我也希望算是一个好的信号。就这样一部四平八稳的戏,还能这么受大家欢迎,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大概是因为它达到了大家对一部电视剧的基本期待吧。

这部剧它故事线清晰,人物形象鲜明,观感很好,服装道具灯光等等都做得让人看起来很舒服,演员演技也基本可以达到观众对一个演员的基本要求,其实大家看电视剧的要求就这么简单,为什么现在出来一部可以做到基本要求的电视剧大家就会这么满意呢,还不是因为之前的渣子太多了大家对国产剧都绝望了吗,现在只要有一部能看的,没有什么大漏洞的剧大家就欢天喜地了。。唉,这国人看剧也真是够可怜的。

其实我主要也是最后没哭够,对剧情期待太多了,所以觉得结尾仓促吧。而且越往后看越容易受到腐眼看人基的影响,怎么看梅长苏景琰怎么觉得基情四射,两个人的对话怎么看怎么像情话,唉,其实我也是觉得他俩没有好好道别,靖王没有为苏苏好好哭一把,所以我才觉得不够的。。。不管怎么说就是太仓促了不是吗!!大家也觉得吧。

《琅琊榜》的审美艺术研究 第8篇

一、古风之美

中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给电视剧的创造也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份其他文化所难以具备的厚重感和沉淀感,它的魅力更是无穷无尽,值得不断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的。《琅琊榜》作为一部古装电视剧,秉承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原则,它具备了历史正剧所要求的厚重感和大气磅礴的气势。这种特点在这部剧的服装、道具、构图、布景等方面都展现的淋漓尽致。尽管《琅琊榜》这部作品并没有完全按照某一历史朝代的现实作为依据,但是在古代礼仪方面却精益求精,邀请了专业的古代礼仪专家进行了指导和建议。这部作品展现的古代传统礼仪文化都是在考证了历代王朝礼仪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体现出了制作者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在服装方面,整部剧的服装造型在保持了整体风格一致的基础上,都严格符合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剧中的成年男子都束发结髻,宽衣着身,甚至连佩玉都置于身体左下侧这样的细节都保持了一致。正是在这些细节上的讲究,使得整部剧体现出了一种大气的古风,再加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将古代谋士将领的精神风貌进行了高度的还原。此外,剧中的人物在不同的场景中还有着不同的服装造型。一个普通官员的服装就分为官服、正服、便服等几种类型,且人物的地位越高,其服装的颜色就越深。例如,剧中身为七珠亲王的誉王与还身为郡王的靖王在衣着上就有明显的区别。誉王在朝上的衣服以红色为主,而靖王则以青白色或灰色为主,且誉王与靖王着装的质地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显示出了地位的尊卑之别。随着靖王的地位发生变化,其服装的颜色和质地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在靖王当上了太子之后,靖王以及静妃的头饰和服装变得更加的华贵和复杂。此外,本剧的服装还结合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了设计,例如剧中的梅长苏体弱多病、性格孤傲,其服装多以棉麻材料为主,颜色则以白色、青色、灰色等素雅的颜色为主。

在布景构图方面,《琅琊榜》遵循了中国传统审美中强调的对称、衬托、借景等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中国古典水墨画一般的画面,且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琅琊山就展现出了仙境一般的飘渺和神秘;穆王府则显得幽静肃穆;苏宅的园林显得清新淡雅,但每一处的细节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与自然之境相互衬托和协调,在大气之中又不显得俗气。

可以说,《琅琊榜》这一整部剧都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中国古典神韵,体现出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这种古风在每一个细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演员的表演也相映成辉。这部剧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特点,长亭、园林、梅花等在中国古典诗词画中常见的意象在这部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这些意象在这部作品中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随意的应用,而是通过合理的搭配和设计,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而且为观众呈现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剧中的每一帧画面都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真正做到了画中有情,情中有画的境界。

二、冲淡之美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不仅仅要体现在服装、道具、场景等外在形式的还原上,还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中。正所谓,画皮容易画骨难,要具有文化的表象不难,但是要真正使整部剧的骨髓都渗透着古典之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琅琊榜》就做到了这一点。《琅琊榜》这部剧与一般古装剧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东方男子的冲淡之美。这与西方男性的肌肉和壮实之美是截然不同的。冲淡之美的最终来源是人格上的典雅和高尚,在“礼”的长期熏陶和教育下形成的,是心系国家的胸怀大志,是历经沧桑和磨难后的隐忍和淡然。

剧中人物对礼教的遵守和敬畏是整部剧的亮点,同时也是最能体现冲淡之美的部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义道德以及礼义廉耻是中国古代文人志士长期以来尊崇的最高信念。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守道、学道,要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而一个贤明的君主不仅要遵循社会的规范,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儒家学说为人们构建了一张强大的伦理之网,其中几乎包含了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所有伦理纲要,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强大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从而将儒家的伦理道德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剧中的人物都展现出了对这种伦理纲常的尊重和遵守。例如,剧中的人物相见和告别时都会进行鞠躬行礼,十分的注重礼节,在说话行动方面都十分的有分寸和节制。在太皇太后去世时,祭祀的礼仪十分的繁复,但所有人都在努力的遵守,这就显示出了古代人们对礼节的重视。朝堂伦理的情节则进一步彰显了传统礼教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剧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受到了礼教观念的影响和约束。在礼教的观念下,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使是面对杀害了自己全家的皇上,梅长苏也从未想过要对皇上不忠;誉王即使有着当皇上的迫切欲望,但也没有产生忤逆皇上的想法;萧景睿、言豫津、沈追等世家子弟官员一身正气,心系国家,不参与党政斗争,体现出了世家公子的风范。剧中的这些男性角色不像宫斗剧中的角色那样为争地位而勾心斗角,用尽一切卑劣的手段;也不像家庭剧中的角色那样为了一些琐碎的小事而日日争吵。他们胸怀大志,兼济天下,具有东方男子所特有的宽厚仁慈,但又明辨是非,具有谦谦君子的气度和风雅。

梅长苏是剧中人物的最典型代表。他看似体弱多病,但却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意志。全剧的开头通过誉王的谋士秦般若对梅长苏进行了巧妙的介绍。秦般若对梅长苏的介绍是“遥映人间风雪样,暗香幽浮曲江临,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这短短的几句话就使得观众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了梅长苏的形象:清新飘逸,具有绝世独立的才华和风貌。接着,梅长苏便登场了。他驾着一叶扁舟,如同绝世独立的仙人一般孤傲清高,就如同是从古书中走出的翩翩君子一般。在随后的情节中,梅长苏的对手都一一在其高超的计谋下落败,并且无一不受到严厉的惩罚。与梅长苏的从容和睿智相比,他的对手都显得愚笨和迟钝。也正是这些人的愚笨更加衬托出了梅长苏过人的才华和指挥。梅长苏这一形象就是理想东方男性的典型代表,完美的诠释了礼、义、信标准下完美的人格。

三、情感之美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十分强调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有时甚至强调情感和意愿甚于理智。这种价值观念对电视剧的创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命运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在《琅琊榜》这部电视剧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观念是贯穿于整部剧的大的价值观念,在这一宏大的价值观下,剧中也有一些小的情感,但在对这些小情感的处理上却显得十分的隐忍。而正是这种深明大义的隐忍、含蓄而又充满爱意的情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感动。

《琅琊榜》这部作品有着庞大的格局和恢弘的气势,但是其根本的落脚点还是在情义二字上。情义虽然也是传统道德观念中的一部分,但是相比其他的礼教观念却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琅琊榜》中的情义是林殊在梅林对牺牲的赤焰军的感怀;是大难不死的林殊与军士们之间的兄弟手足之情;是林殊与靖王之间深厚的友谊;是林殊与霓凰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这些情义是支撑林殊在梅林忍受火寒之毒,忍受拔毒碎骨之痛,卧薪尝胆十二年昭雪赤焰冤案的动力。也是因为情义,使得靖王不顾自身的前途和安危也要为兄长和赤焰军沉冤昭雪,从而走上了凶险的夺嫡之路。蒙挚将军、霓凰、沈追、言侯等人也都是出于情义才辅佐靖王登上了皇位。

这种情义不仅仅体现在靖王的夺嫡路上,在很多细节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誉王与太子的朝堂论理中,隐居多年的周玄清因为对老友黎崇的情义而不惜千里迢迢赶到金陵助誉王一臂之力。孝道也是剧中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太皇太后去世时,林殊为了报答太皇太后的养育和疼爱之恩,即使自身的身体十分孱弱也坚持三天三夜没有进食。靖王无论政事多忙碌也会定期进宫看望母亲,并且对母亲十分的关心和孝顺。这部剧还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念:正义永远存在于人间,有时候它只是来得慢一些,但不会消失。言侯在赤焰军覆灭后便修道炼丹不问世事,但在得知靖王夺嫡的想法后仍然不顾自己的安危竭力帮助靖王和梅长苏,他的这一份帮助也是出于他对赤焰军的这一份情谊,更是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梅长苏身染火寒之毒,随时都有丧命的危险,却也不愿意牺牲他人的生命来保全自己,他的这一份坚持也是源于内心对正义的坚守。

情义二字看似简单,也有很多人把它挂在嘴边,但要真正践行这两个字却是十分困难的,而《琅琊榜》这部剧中的许多人物都是出于情义二字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着自己的使命,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洗血冤案也终于得到昭雪,也符合了人们心中对正义的期盼,因而能够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

《琅琊榜》这部剧中的情感之美还极大的激发了观众对含蓄隐忍情感的悲怆之情。有观众就曾经评价,看《琅琊榜》这部剧,总让人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这是因为,这部剧中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十分的节制,即使是在生离死别的场景中,也不会刻意的煽情,反而留给观众更深的余韵。

当梅长苏在十二年后再回到金陵时,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林殊了,甚至可以说他成为了跟曾经的林殊截然不同的两个人。面对曾经的亲人、朋友、爱人,他虽然内心汹涌,却无法表现出来,更无法与他们相认,这种内心的纠葛和矛盾通过演员精湛的演技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看到最为疼爱自己的太奶奶,林殊无法告诉她自己就是她一直牵挂的重孙,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与太奶奶相认,她就先去世了,面对这种悲痛,他也只能克制自己。林殊与霓凰郡主之间有着刻骨铭心的感情,在相认之时,两人的表现却仍然显得克制与隐忍,只在最动情处自然的拥抱,之后便仍以兄妹相称,相敬如宾,只是在对视的眼光中流露出关怀与牵挂,在危机之时相互帮助。靖王是林殊最好的朋友,但是出于种种考虑,梅长苏在一开始不能与靖王相认,而必须以另一副面孔出现在靖王的面前。面对曾经好友的质疑甚至误会,梅长苏却仍然不能说出真相。

由于梅长苏特殊的身份,他在面对很多事情和很多人时都不能展露自己真实的想法,只能处处隐忍,即使是内心的情感十分强烈,在表面上也必须保持镇静和沉稳。曾经的灭门之痛深藏心底多年,已经成为了一道不可愈合的伤疤,梅长苏越是隐忍,观众越能感受到那一份深刻的痛苦,便越能体会到全剧所弥漫的那一份悲凉的情绪。

《琅琊榜》中所呈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善恶价值观十分的契合,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部剧虽然是围绕着权谋的斗争展开的,但是在梅长苏权谋算计的背后却是他匡扶正义,兼济天下的善良。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权术对邪恶之人进行了惩处,并尽量减少在复仇过程中对无辜者的牵连,体现出了人性善良的一面。

四、结语

从审美意义的角度来看,电视剧《琅琊榜》已经超越了一般古装历史剧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在服装、道具、场景布置等外在的审美表现还是人物性格刻画、情节设计等更深层面,《琅琊榜》都体现出了非凡的审美价值。这部剧也为我国的电视剧制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有利于促进电视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倩.电视剧《琅琊榜》的审美艺术探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1):12-13.

[2]陈佳莉.从历史背景角度浅析小说《琅琊榜》与《基督山恩仇记》[J].大众文艺,2015(24):48-49.

上一篇:生产过程巡检制度下一篇:应聘面试技巧大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