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2024-07-18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精选6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第1篇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一、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教学当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引导、探索的意识,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学生探索的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角色互换,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热胀冷缩”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交流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环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过程,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这部分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信息与生活”单元对大自然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自然信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效果。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起到主体的作用,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 “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操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感到欣慰!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内容。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寻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疑问,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吸取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课堂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3、评价问题:很显然,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去评价他们当然不行,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用什么评价方案去评价学生?”

4、教师问题:科学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多,而现在科学教师的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科学探究教学很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小学自然课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高孝传,等.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第2篇

者:姚湘宁

摘要:现代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教师们更应该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进一步开发教材的多元化以及加强教师角色多元化的发挥,实现创设最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科学课堂既生动又秩序井然。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多元化

教师多角色

主动性

最优化

小学教育在推进国民素质教育进程中占有很大的地位,尤其是小学的科学教育,在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方面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做为小学老师更是应该在掌握了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并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结构和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适时的有针对性的调整,实现科学课堂教育的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首先我们要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其次,我们要明确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最后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在实际设计小学科学课堂的的时候,要把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设计充分相结合。①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转移,而有兴趣的事情却能延长儿童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和思考,同时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②时刻注意教师自身的引领作用,要注意把同学们平时的“看见”引向科学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③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同学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地位,老师是学生的亲密伙伴。所以课堂中要积极发动同学,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例如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如遇到问题老师可以个别指导。④注意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思想只有碰撞才会出现火花,小学生也不例外,让他们在交流中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这样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达到知识与精神上的共同进步。⑤课外的拓展延伸,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老师也可以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课下的研究与讨论,比如研究对蜗牛的观察一课,课下可以继续讨论,例如:蜗牛要不要呼吸、繁殖后代,蜗牛有多少种类,蜗牛的亲戚有哪些,你还能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有蜗牛的螺旋状吗··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根据课程的性质和需要在课堂中适时的增加一些小游戏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游戏教学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而是带有一定的任务性,目的是通过游戏活动掌握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设计游戏时要先明确游戏的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游戏。在游戏规则上也要体现对教学内容的操练,每个游戏均应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游戏的难易程度一定要适宜,太难的游戏多数学生做不了,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太容易了又不能激发兴趣。针对不同班级、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安排最适宜的游戏。竞争性。比速度的游戏,快节奏的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快速的记忆知识。趣味性。游戏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取向和身心特征,要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刺激小学生的感官,以游戏为载体,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它把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媒体材料等都视为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并把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因此,可以把学生和教师的整个学与教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教学设计的系统方法首先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其次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然后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最后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假设的学生(即学生的平均水平)作为教学对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假设的学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无不例外地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学生个体在群体中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另外,以往的那种重教而轻学的研究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一个依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无论何种教学形式,学习最终是通过学生内部学习过程自己完成的,学习的结果将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视激发、促进、辅助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教学的劣势上,要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同等的机会。可以说,教学设计具有个别化教学的特征。

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学和教的双边活动,教学设计是以人类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依据,探索教学规律,从而建立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媒体及方法策略的体系。因此,必须以研究学和教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决策的科学依据,有了成功的教学设计,优化的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教学设计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为目的,它常以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寻找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达到解决的目的。因此,教学设计是以问题找方法,而不是以方法找问题,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在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朱颂华,1992《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2)徐英俊,2001《教学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果之我见 第3篇

一、优化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如果学生对科学课程不感兴趣, 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积极地动手与动脑, 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状态, 一节课下来, 学生很难掌握课堂内容。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教学结构, 激起学生内心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学生有了深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才会积极调动非智力与智力因素, 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热情, 才能激活思维, 主动思考, 其学习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潜能得以挖掘, 真正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 不仅学到知识, 而且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 要将各种教学方式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 如探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 以此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能动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才能让学生在获得知识、习得技能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如“磁铁的性质”, 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 使学生在积极动手与动脑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 完成探究性学习。这样的学习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来,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探究的主人, 使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为了知识的构建者。

二、设计趣味作业, 提升学生能力

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起到复习与加强的作用, 同时也是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 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但是在小学, 科学课往往被当做副科来看待, 教师与学生都不够重视, 科学课作业也往往是流于形式。作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 它的作用不可小视。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作业, 让学生有独立完成作业的兴趣与激情, 让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我们要明确让学生完成作业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完成而完成, 而是要让学生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 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布置作业时要以多样的形式来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1. 调查性作业。

此类作业侧重于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让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来完成相关的调查, 在不断地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论证来完成。如在学习“开发新能源”这一内容时, 我让学生设想一下本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能源是什么, 让学生就此展开论述。这样的作业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科学的实用性, 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从报纸杂志、新闻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来收集本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与资源分布等情况, 然后运用此节内容所讲述的新能源方面的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论证。学生都很好地完成了作业, 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真正带着问题, 带着知识走出教室, 走入社会,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

2. 实验性作业。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 而动手与动脑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让学生动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脑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又可以丰富作业形式, 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 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设置操作性极强的实验性作业既符合小学生的特点, 又充分发挥了科学课的特点。如“做一名小科学家”中“让纸鹦鹉站起来”的实验, 我们可以让学生做更多的实验, 在大量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学生积极动脑, 从而掌握了其本质——站起来的物体必须是上面轻下面重。学生在积极动手的同时主动思考, 手与脑得到了协调发展, 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三、运用恰当的评价, 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评价是否得当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在当前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形势下, 指责学生、否定学生的评语越来越少, 代之以鼓励与表扬的评语, 这样的评语毫无疑问会极大地鼓舞学生, 会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信心与勇气。但是久而久之, 教师与学生都对这种清一色的鼓励与肯定失去了新鲜感, 这些赏识性的评语自然也失去最初的激励与鼓舞作用。我们提倡赏识教育, 但并不是一味地表扬, 也不是评语的假大空, 而是要做到赏识有度, 评语要具真实性与真心性,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作用。

1. 以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

提倡赏识教育, 并不是一味表扬, 将批评置之门外, 而是要坚持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表扬的确能够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会学习的乐趣, 但一味地表扬只会让学生产生骄傲情绪, 而无法认清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适当的批评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激励作用, 可以使学生认清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努力加以改正。因此只有表扬与批评并行, 把握好批评的度与量, 当表扬时表扬, 当批评时批评, 才能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2. 注意评语的措辞。

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 都要用词准确, 要实事求是, 出自真心, 才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假大空的话学生是难以接受的, 自然也就失去了评价的功用。表扬要具体, 要说到点上, 究竟具体哪里得到了表扬, 是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还是独特的见解等;要出自真心, 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内心对自己的认可;要有激励性, 可以强化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增强自信。批评也是如此, 也要具体, 要注意说话的方式与语气, 虽然是批评, 但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继续努力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第4篇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科学探究活动是具有科学内涵的、能产生科学经历的、形成了良好结构的、讲究教学效率的典型认识活动。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极其有限,科学教材正是着眼于学生的这一实际特点,定位于科学启蒙教育。如《撬棍的学问》一课,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找出班级中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二、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不仅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而且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单纯的讲授训练,而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教师要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通过对问题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亲历整个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因为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去探究。猜想与假设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例如,一位教师在上《雨的形成》一课时探究质疑,让学生想一想现实生活中都在哪里见到过水,它们都是哪来的。两三个学生说完,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就说出来了,这样,学生想说的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教师一带而过。相反,如果教师在让学生放开想象说出自己的答案后,就接着提出为什么有水珠,那它们是从哪里来,又会去哪里?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出来了,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四、掌握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变化,更好的引导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能超越教材、大纲,教学就是把知识传递、复制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就是把这些知识装进自己的大脑里,学生成了知识的仓库,学习方式主要是听教师讲课,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学生也许会具有丰富的知识,却在思想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创造能力等方面严重不足。

新课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教师讲课外,亲身实践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动手实验、寻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蚂蚁》这一课堂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画出蚂蚁的简图。大部分学生脑海中没有蚂蚁的具体形象,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我建议学生动手抓一只蚂蚁,用放大镜观察。由于学生要急于寻找正确的答案,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他们很快就展示出了观察结果,较准确地画出了蚂蚁的简图。接着我让学生分组玩小蚂蚁,继续探究、讨论平时自己了解小蚂蚁的哪些生活习性,从讨论中了解了蚂蚁的生活习性。也有的学生从资料上知道小蚂蚁可搬比自己重200倍的东西;有的观察到蚂蚁是群居,同巢的蚂蚁很团结,不同巢的蚂蚁在一起会打架;有的说蚂蚁的触角可传信息,爱吃甜的东西……学生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课后把小蚂蚁带回家,继续观察。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以听、记为主的学习方式,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五、合理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例如,在学习了《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一课后,我让学生思考自己家里冰箱里的饮料罐和商场饮料罐是不是和学习的内容一样,饮料罐是不是都装满了。我们以后在冰箱里放食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有学生就说和学习的内容一样的,饮料罐是不能装满的。还有就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电线,在架设电线时,夏季和冬季在架设时是有区别的,让学生能根据学的内容,来猜想一下这两个季节应该怎么架设吗?学生们认为夏天温度高,电线要膨胀变长,所以这时架设电线就要紧一些;而在冬季,温度低,电线要收缩变短,所以这时架设电线就要松一些。学生通过学习能运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展现。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这片热土上,需要我们教师更好地为上课做好准备,有“备”而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在这条道路上我将一如既往,继续探究,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第5篇

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刘晴选733300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景;多媒体;实验

正文: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呢?本文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的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选取和组织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正确处理教材

综观《科学》新教材,课本图文并茂,这样的教学设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只有教师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才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探究的重点,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上到哪儿算哪儿,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成两个课时。试想一个学期有几节机动课的时间可以让你把剩下的另一课时补上? 教师研究并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实际安排了4个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以下调整。删除第一个观察物体(砖块和木块)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内容;教学从第二个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开始;重点研究“改变物体的大小、轻重,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中;第四个思考与讨论可结合在第三个活动中进行,这样将四个教学活动合并成二个教学活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提出问题、思考与讨论问题、直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作为科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利用科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科学是一门以实

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老师一上课就拿出一个马铃薯和一根吸管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谁能把这根软软的吸管扎在马铃薯上?”孩子们一听,争先恐后地举手。当一个孩子好不容易才把吸管扎在马铃薯上时,老师一把拿起吸管毫不费力地扎穿了整个马铃薯。一下子,孩子们惊呆了,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老师告诉孩子们他只是利用了一些空气的特征而已,再顺理成章地抛出要学的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孩子们对“空气”的兴趣空前高涨。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完成了一个个实验,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通过当场实验演示操作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奇异的实验现象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促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使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为后面主动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教法,组织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的基本认识活动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指导学生通过多种认识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是我们必须运用的教学方法。科学课教学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教学活动中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过程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几次飞跃过程,根据每节课知识生成的认识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高效的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物体颜色》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实验法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光线通过三棱镜后出现的不同色光,再指导学生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后的结果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几个实验中,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主探究、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

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要用语言、板书、挂图、模型、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来传递教学信息,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的采用媒体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够极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校园花坛。上课时,教师运用用多媒体手段将校园的一个花坛“搬”进了课堂,问学生:这个花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接着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去找一找花坛中的生物。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图片的某个位置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图像,那是学生找到的树叶、七星瓢虫、小鸟、蚯蚓等生物。多媒体技术将花坛“搬”进课堂,生动地模拟再现了学生课前观察过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还能将画面放大和缩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花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上,真可谓得心应手。

五、有效选取和组织材料

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材料的选取方面要多考虑材料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对自己选择提供的材料一般比较感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收集的岩石。在教学《花、果实、种子》一课时,可以布置每个同学带一个果实,课堂上,茄子、辣椒、黄瓜、角荚、番茄、桃、花生等植物的果实琳琅满目,成为学生探究最好的对象。其次,学生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探究活动感兴趣。如科学活动课《玩具里的科学》,让学生回家准备一些玩具,先初步探究一下自己玩具的科学奥秘,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再集体讨论,共同挖掘玩具里的科学奥秘。面对自己心爱的玩具,学生兴奋异常,课前准备十分用心,课堂交流精彩纷呈,课外延伸热度不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多种渠道开展实验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还尝试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这些实验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因为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

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但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科学课教学,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李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教师),2010.1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第6篇

杭州市萧山区市北小学季亚飞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在已经不是新事物,它的优势我们都能理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但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好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思考与探究。对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运用信息技术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思维能力训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运用中的注意点”等几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 运用

科学学科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资源呈现工具的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科学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需要,更是每位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一个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动手的效果好。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有关环境、天文、地理等内容制成课件,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科学教学的极好手段,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效地运用,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CAI课件动画的演示性,科学交互性,直观形象性等功能优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在星空中》,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后,教师为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学习氛围,把九大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等用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一会儿与金星相见,听它“自言自语”,一会儿又与美丽的土星“相遇”,听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没多久,学生们又被流星雨的美丽与神奇震撼,忍不住地惊叹„„,直观地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不但解决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等途径。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中,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把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繁锁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它对消除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又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能力训练

思维是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着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在课件中的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接所带来的便捷,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此外,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试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例如,在学习《面包发霉了》这课教学内容时,就是让学生明白: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而且学生对这些不太了解,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把这一课制成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最后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文字性小结。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例如我在讲《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一学如何从网络上找自己要的资料并给大家上《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课。学生一听说可以自己上网找资料,还可以当老师,都来了精神,瞪大眼睛,生怕落下一步,耽误自己的操作。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家乡自然水域的网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诉他们如何上网。然后分小组上网找资料,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最好。打破了以往的方式(给现成的资料,让他们读一读,看一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最初很乱,一会儿这个学生这儿不会操作了,一会儿那个学生那儿出问题了。我都是采取小组同学互帮互助,会的同学帮不会的同学解决问题。这样过了没一会儿,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了。我细看之下,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地盯着电脑,小手控制着鼠标,不停地在网页上搜寻。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水污染”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水的用途了”;还有的学生找到了“水的循环”;有的学生找到了“海水淡化”„„,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由学生来给大家讲解新课,我还是头一次尝试,尽管时间拿捏得不很准,尽管后来孩子们有点偏离了教材的重点,但我还是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知识,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我们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不是学习了什么,是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达到了这一点。

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注意点

⒈ 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运用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的能力。

⒉ 运用信息技术,并不只是掌握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就是教师个人运用,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⒊ 运用信息技术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运用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运用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⒋ 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要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作支撑,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学校要针对课程内容,加强科学课程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整合提供最佳的支撑点。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科学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合理、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用现代化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握住教育的时代脉搏,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拥抱现代教育技术,接受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有机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适宜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小学科学教学才能在课改中达到最大效度。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现代信息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坚.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01 [3] 胡桂颖.信息技术环境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北京教育技术研究[J],2003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马丽娜

(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信息时代主要载体和工具的计算机,在教育中担负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文从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第一部分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综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第三部分叙述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第四部分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时应避免的三个误区。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任重而道远,是21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这路。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应用

中国古代科学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中国的四大发明为世界闻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到了17世纪,自然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而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的封建保守和民族创新意识不强是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世界各国科技竞争更为强烈,为了赢得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各国都加快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育教学技术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的课程改革应尽快跟上时代步伐。

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社会里,生活的情景变得极其复杂,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打破传统科学的界限,多学科知识的共同参与。当今的科学技术不仅在自然科学的领域里相互交叉,而且与人文和社会科学也紧密联系,不仅在理论上不断的创新,而且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课程的教学既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提出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还要让他们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主动且自主的学习,注意提高在直接参与与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实际问题作出决策及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既可以真实的模拟宏观和微观世界,又可以缩短或延长事物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代替危险或昂贵的实验和创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环2 境。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把学科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量讲解和叙述事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变成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把简单的事实罗列变成了丰富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在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快地记住大量的事实知识,还能够使自己领悟到适应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增强公民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三种模式 2.1演示性教学模式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等制作或选择符合需要的课件或资源,并在课堂上利用课件演示教学内容,方便教师更有效的进行教学。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模式,在这种应用模式中,教师完全控制教学过程,学生和接受学习,信息技术被用来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2.2探究性学习模式

该模式具体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索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2.3研究性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自主控制学习过程,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监督者和指导者。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了课堂和学科教学的界限,只要能够获取信息,学习就能发生。在这种模式中,学生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信息,通过主动探索完成意义建构,还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并创造、传递新的信息,所以在该模式中信息技术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而存在的。

在这三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由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索、主动研究不断发展的。在这三种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也不断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是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到师生互动学习过程的转化,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也不断增强;随着应用模式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也不断增多,对教学坏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

3.1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自行探究的乐趣。

首先,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观察是探究的开始,不会观察,探究也无法进行。三年级科学课程第一课就是“我看到了什么”,从儿童身边最熟悉的自然事物---大树,开始了学习活动。三年级学生年纪小,观察事物的特点是粗而不细,表面而不深入。我们可借助先进的现代媒体色彩鲜艳、画面清晰、音乐悦耳、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将森林、大树搬进课堂,“从看一棵大树到观察一棵大树,我们的活动就开始了”。借助多媒体“可大可小,并能定格”的优势,将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树皮、树杈、树枝、树叶、果实,甚至树干上的附着物定格、扩大,展示给学生观察,这样他们“看到了一颗真正的大树,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一个无比美妙的世界”,其乐无穷,真正尝到自行探究的乐趣。

其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已形成对科学进行探究的思维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powerpoint简单易用的优势,将美丽的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以及叶是怎样长在枝条上的,各种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特别是叶片上,许多很细的“脉”„„,这显现的和隐蔽的部分都一一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整理、讨论、交流,通过像科学家那样的自行探究,自行获取有关叶子的知识。

3.2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应用创新的欲望。

新一轮科学课程在编排上最大的特点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去学习科学知识;在做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与道德问题。根据课改的需要,添置新的图书,加强图书馆建设;添置新的实验设备,加强各种实验室的建设;建立多媒体电脑教室;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室动手实验,到图书馆看书、查找资料,从互联网上获取最新信息,给学生“做”,提供充分的物质和理论保障。

如学习“水”(《科学》三年级上第4单元),让学生自行在实验室中观察“水”,动手做实验,采用多种方法认识各种各样的液体,学会比较水的多少,并从图书馆、互联网上进一步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特别是严重缺水地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增强研究“水”的信息与决心。如学习第三单元“我们自己”(《科学》三年级上)时,我们仅让学生全面观察自己、猜猜我们是谁,是不够的,特别是学习“奇妙的指纹”,仅用眼睛来观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将孩子们的指纹一个个映到大屏幕上,他们才能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并通过查找、学习有关资料(书籍、因特网等)让学生去了解怎样利用指纹的特征,并将自己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这样才是“我做过了,我也理解了”。4.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注意避免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缺乏针对性,有哗众取宠之嫌。平时上教学论练习时,常会发现许多同学的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的好像幼教软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或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无原则的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我们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优点。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难以集中注意力,而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往往又难以转移。如果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味加大教学密度,纵然图文声情并茂,学生却经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一道练习在屏幕上才显示几秒钟,就想让学生报出正确答案,操之过急;一段材料刚阅读一边,就指望学生能提取出关键信息,谈何容易!

误区之三: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满堂都是“鼠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解放老师,告别黑板、粉笔,只需将鼠标轻轻一点,一切问题尽可迎刃而解。所以在不少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看到教育几乎完全依赖鼠标,一堂课在“嗒嗒”声中开始,又在“嗒嗒”声中结束,这样倒是省却了板书板画的麻烦,节约了时间,看起来很潇洒。孰不知教育者已不自觉的放弃了主导作用,而沦为一名“播映者”;学生也变成了普通观众,失去其主体地位,少量的学生活动也因为缺乏情感交流而显得苍白无力。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科学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与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蜂拥而至,都可能引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 理地把信息技术引进教学过程中去,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利用新的教育理论,发挥传统教学的优越性,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的更加完善,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基础较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7日颁布).【2】叶澜.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中国科技出版社,1990.75.【3】何克抗.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16.【4】李葆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9-114.【5】马振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0问.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6】陈炳木,张剑平.多媒体课件设计.北京: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3.【7】赵琳.科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8】毕润成.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9】河南教育报社.<<科学>>三年级(上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 试论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江苏省阜宁师范附属小学 夏文巧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本文在迎合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下,阐述了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加强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小学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一阶段,加速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对于未来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所需人才的培养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有鉴于此,进行小学课堂老师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是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的。

一、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概述

(一)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指根据课堂教与学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性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程序或方案。

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信息化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划分一个具有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理论成分的话,教学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以及由此派生的教学目标系统可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指教学活动的系统分析、教学的组织以及教学模式;而教学运作的策略、技术和评价属于微观层面,其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涉及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作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等操作性要素。

2.有效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以追求信息技术运用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它是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系统的行为。它追求的是经济上最节省、时间上最合理与效果的最佳。

3.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不仅重视教师“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学,而且重视学生“如何利用技术”促进学习。它关注培养学生21世纪的基本能力──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应用、创造性思考、问题解决、沟通合作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特性

1.目标指向性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总是指向特定的目标,解决现实的教学问题,掌握特定的教学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等;同时,运用教学策略的活动,无论是活动的内容及其细节,活动的方式,还是活动的程序及其每个环节,都是指向特定的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存在的。

2.可操作性

针对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具有与之相应的操作方法、技术和实施程序,可供师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并要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教与学的行为,不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

3.灵活性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与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它具有灵活变通的特点,同一策略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策略也可以解决相同的问题;同时这种灵活性还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运用要因问题情境、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二、加强小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更新认识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导致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更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教师如果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可能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就可能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要障碍”。因此,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促进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积极有效地向政府及教育行政领导宣传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的讲话,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加快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宣传和学习,使政府和教育行政领导既能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到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能充分认识到开展好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地方生产力、现代技术及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从而树立起强烈的信息意识,为培养和提高地方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思想和经济上的保障。

其次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使教师了解信息化、网络化社会的特征,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爆炸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未来社会对社会成员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以积极的态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二)完善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

1.职前培训

小学教师较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的职前培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类高等院校尽管对师范生进行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但多数师范生的掌握程度还远远不够。

首先应制定师范系统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标准。作为专业要求,能够有效地运用各种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应当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信息技术标准,就是要明确未来教师职业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具体要求。在制定标准方面,应该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实践性。其次要注重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课程在小学中占有了一定的比重,原有的单一学科教师培养的情况要转变,要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小学课程需要的综合型师资。

2.在职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已经陈旧,而且不适合广大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笔者认为培训模式应以校本培训为主,并力求多样化。这是指立足于本校资源,以本校为培训基地,由本校发起和规划的,基于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需要的培训活动。这种培训的好处是:培训者和受训者大都是同校的教师,在培训中常常可以身兼两职,能充分调动大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便于进行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挖掘本校潜力。同时,这样的培训还有利于教师解决问题和开发课程等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全校教师终身培训、共搞科研的氛围。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备课、演示教学内容。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备课、教研、上网查询资料、编写电子教案,利用目前流行的教学软件,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教学课件。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的形式呈现教学信息,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2.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资源环境,这样的外部环境,要适应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因素,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整合的形式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估。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学测试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有能力的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练习题、编制试题库和测试软件,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和教学评估。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整合方式,但要制作比较“智能化”、交互功能很强的软件难度比较高,一般学校的信息技术人员很难实现。因此,这类软件在平时的公开课和评比课中很难见到。

就小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的研究,仅是就宏观层面而言,是高度理论化的。如何真正发挥其实效,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实践和总结。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深入探究、大胆创新,信息技术必将为小学课堂教学开拓出一方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俞利君:《国内外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现状的调查》,《文教资料》,2007年第1期

[5]张青:《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与模式构建》,《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第7期

[6]王佑镁,钟志贤:《关于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小学电教》2004年第12期 1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田 霞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加大教学信息的容量,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获取教育信息,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效的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科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教改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逐步进入到学校科学教学课堂教学中,它使我们每个教师都体会到了其中的优越性,它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对我们不发达地区小学来说,教育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有效的提高了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科学课 兴趣 能力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式直观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的特点,可以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网络资源,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丰富课堂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开拓教学思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科学课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比较好的手段和方法,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其在不发达地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效地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

一、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科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使静态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的画面,加上鲜艳的色彩引起学生注意,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教研专区全新登场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制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善于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乐观有趣,实现最优化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

(一)利用新鲜感,调动积极思维 学生求知强烈,学习兴趣就浓,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要有新鲜感才会有兴趣和动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再叙述这些事例和数据,学生就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而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来说总是“喜新厌旧”的。因为新,学生就想先睹为快,先听为乐,学生思维就更容易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电脑具有强大的截取功能,通过电脑网络,能及时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上最新的国际和国内事件、最新的社会动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去分析、说明教材中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再加上学生本身对电脑的好奇,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时效,集中注意力 教学信息的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堂教学要设法加快节奏,提高信息传播密度,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很难做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常常会被一些与教学内容并无直接联系的事情占去不少时间,而且效果不佳。如板书,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时间的充分利用,还会打断学生的连续思维,有时还有个别学生趁机讲话,做小动作,破坏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效果。现代多媒体电脑则具有传播速度快、预设性能好的特点,许多准备工作和课堂上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操作等待过程都能省略或事前准备好,从而避免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的无谓占用。使用多媒体电脑教学,能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参与活动,紧缩时间安排,交替媒体显示,减少常见知识的讲解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传播密度,形成快节奏、高密度的现代课堂教学特点。另外在板书时设计不同的交互方式,板书不同内容,同时对板书进行整体美化设计,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教学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能否坚持这一原则是学科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当前学生中产生厌学情绪不在少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认为所学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客观实际是发展变化的,尤

其一些基础知识、理论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再加上学生年龄又普遍较小,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整体认识能力,总是错误地认为是空论、骗人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借助多媒体电脑,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学生周围的社会现象、国内外大事,把学生的已知概念、原理和观点与最新的客观实际、最新的 热点相结合起来制成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只有这样,才能纠正偏见,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增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深化、理解,把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集体参与和及时反馈,促使主动学习没有师生一同平等参与,就不会使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没有信息反馈,任何教学行为都是盲目无序的。要让学生参与教学,关键就在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参与。老师“问”,学生“答”,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只能是一次一人,同一问题不可能都一一问到,这会使一些学生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肯定不会叫到我,因而就不会去思考;一些积极思考、希望表现自我的学生在一次次失望中又会淡化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电脑手段,能让全班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并渴望参与,保持旺盛的学习劲头。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参与实践中获得愉快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参与品质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反馈信息能使学生处于最佳思维状态,提高教学实效,确保教学目的实现。反馈除作业反馈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反馈,它易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但在传统教学中,限于时间和人数,反馈并不能随时而广泛使用的。如对回答结果的评判,只能有老师一人,难以形成“百家争鸣”,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功能能够进行及时反馈,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情感。反馈时重点给学生提供“成功”机会,让学生品尝到成功“滋味”,使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感到满足和有成就感,以增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主动学习。总之,多媒体电脑与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从被动教育向主动教育的转变,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之转变,有利于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的转变。但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多媒体电脑教学只起辅助作用。它主要用于解决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特别是难点,激发兴趣、热情。

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教学。同样,科学

课的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然而在科学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对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和宏观世界的自然规律等知识,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也学得一片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

(一)突出重点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必须以教材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例如在教学六年级科学《四季星空》时,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星座在一年四季中的移动规律。但是这个观察过程是要经历一年多的时间,无法在课堂上观察发现。那么可以通过动画展示,同时结合学生的日常观察记录,学生就会对整个变化过程有个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二)突破难点 在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成为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愿意学,有兴趣学。例如在教学《微小的世界》这一单元时,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对学生来说,微生物一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即使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也看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电脑在网络上收集一些微生物(如草履虫、喇叭虫、眼虫等)的图片进行放大,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微生物的特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果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进行逼真的模拟,将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太阳、地球、月亮由于位置的变化而引起了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三)质疑释疑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要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学生除了每天观察的记录外,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是浅显的,我就通过查找凤仙花生长的 5 资源播放给学生看,及时弥补了观察材料的不足。逼真的画面生动地展示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复、放大,让学生抓住了植物生长的全部过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得学生对凤仙花有了具体的认识。还有像《血管和心脏》、《四季更替》等一些较难理解、抽象的科学现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解答学生的疑惑,如果用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既生动又形象。

(四)自主求知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可以实现科学教学内容的最优化。例如在学习《探索月球的秘密》、《恐龙》等内容时,我们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我就尝试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自已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月球、恐龙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月球、恐龙的知识,还学到了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整理资料,自主获取信息。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收集信息能力

上一篇: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一期网上主题团课心得体会下一篇:劳动就业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