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克思有感

2024-07-05

学习马克思有感(精选8篇)

学习马克思有感 第1篇

——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有感

我觉得《马克思基本原理》是一本实践性与实用性兼备的书,它教会了我们许多道理: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等。让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够沉着冷静的用最好的办法解决,在与朋友闹矛盾时要辨证的看待„„

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我也通过实际生活获得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与总结,真正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以下几点:

一、老师态度认真,课堂上幽默风趣。老师对大家要求严谨,相比之下我们的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有些同学甚至上课做其他门课的作业,这是需要改正的。

二、课程设置合理,讲课详略得当,程度适中。原本厚厚的一本书,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PPT进行讲解,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三、讲课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的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奥妙。老师上课时经常举实例,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例子,能够更好的调动大家的兴趣,引导同学主动思考

四、课后的拓展布置得当,注重让学生边学边理解。单纯的被动接受理论是无用的,只有这样通过写下自己感想的方式,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融会贯通,因此,恰当的关于论文写作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政治并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中系统学习了这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

说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再说说冷暴力。记得课上老师说到了冷暴力,我对它很感兴趣,并且,我对冷暴力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以下就是我对冷暴力的研究结果。

冷暴力是暴力的一种,其表现形式多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冷暴力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家庭冷暴力,多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是职场冷暴力,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虐待。

定义

冷暴力,顾名思义,它首先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家庭、工作单位及学校等,直接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可以说冷暴力的过多出现与人心的冷漠、情感的淡化有这直接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及不断完善自我的情感修养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我们的生活被冷暴力所破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还有就是当你跟对方说了很多话,而对方只用一个嗯或者是哦之类寥寥几个字回复你。还有就是你不联系对方,对方一定不会联系你这种情况,也属于冷暴力的范畴。

表现类型

主要表现在家庭、工作单位及学校等,直接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可以说冷暴力的过多出现与人心的冷漠、情感的淡化有这直接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观及不断完善自我的情感修养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我们的生活被冷暴力所破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职场冷暴力一直是职场人的难言之隐。冷暴力以一种无法言说的压力将我们孤立起来,让人感觉不寒而栗,上班如同坐牢。

存在状况

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办公室中受到类似贬低性评论、持续批评、对资源垄断之类的冷暴力,对雇员造成的危害很大。研究发现,受过职场冷暴力的雇员更有可能辞去工作,他们心理失衡,工作满意度降低,愤怒和忧虑的程度也变得更高,其后果更加严重。

冷暴力

此前智联招聘也曾做过职场冷暴力调查,近七成(67%)被调查的白领表示自己曾经遭遇过职场冷暴力,而这一暴力的主要实施者是上司。遭遇职场冷暴力后,只有16.9%的人表示会积极寻找解决办法,38.1%的受害者表示自己会整日郁闷,严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20.9%的职场人则以冷制冷。将近2成受害者则选择了黯然离职,只能以这种方式解决。流行症状一:被老员工拒之千里

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总会抱怨公司里的前辈给自己脸色看,明明一起搭档做事,可是前辈总是不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当回事,新人把一些新鲜的想法告诉前辈,前辈一脸的不屑,给新人着着实实地浇了一盆冷水,时间久了,新人再也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前辈也缺少了一个得力干将。两代职员之间也有了鸿沟,很难融洽相处,都是只跟自己同时进来的员工一起,形成两个独立的圈子。

原因解析 职场冷暴力,在这种现象里,前辈就是冷暴力主动的一方,新人则成为被动的一方。冷暴力的源头源于老员工,他们对于新人有着两种态度,一个是新人没有经验,于是老员工抱着经验主义的思想,对新人视而不见,还有一种原因就是老员工的不自信,新人的势头总是很强劲,而且工作积极性更高,知识面也更为广泛,老员工害怕新人的风头盖过自己,因而开始用不合作、不理睬的方式向新人施暴。

如果不能正确应对,新人的挫败感会越来越强烈,工作的积极性下降,而老员工呢,也并不是这场暴力争斗的胜利者,相反,老员工失去了新人的尊重,如果有一天新员工成长起来,这个老员工也许将成为新员工的施暴对象,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老员工也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一个得力的助手,以及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的机会。

难定性

心理学家刘吉吉博士通过对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四大城市两千多个家庭的调查,发现有93%的家庭对自己的婚姻质量不满意,70%以上的家庭有过不同程度的“冷暴力”。

家庭“冷暴力”不同于肢体暴力,取证难,界定难,定性更难,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没有有章可循的维权流程,妇联等机关只能以协调为主。

法律专家认为,对待家庭“冷暴力”最好不要从法律的角度约束,而应从道德的角度解决,因为这是夫妻间的“家务事”。外人一旦介入可能会激化矛盾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家庭冷暴力

所谓“家庭冷暴力”,是指夫妻双方产生矛盾时,漠不关心对方,将语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懒于做一切家务工作等非正式暴力行为。家庭冷暴力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虐待。

这种暴力一般表现在夫妻之间矛盾虽不诉诸武力,但却通过暗示的威胁、言语的攻击,在经济上和性方面进行控制。彼此有意用精神折磨来摧婚姻处于一种长期的不正常状态。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和摧残,甚至比肉体伤害更可怕。

处于家庭冷暴力中的女性大多有委屈感、被控制感,感情变得脆弱易激动,心理上常常处于孤独状态。

看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观众都会同情梅湘南的遭遇,痛恨安嘉和的暴戾。其实,在现实婚姻生活中,一些家庭暴力正是由“冷暴力”肇始,日积月累酿成悲剧。据统计,八成离婚案件存在着家庭冷暴力。

一个本该是避风躲雨的“港湾”竟然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冰窖。试问,有多少婚姻能在这样的低温下生存呢?

家庭暴力可以由警方介入,那么“冷暴力”呢?消除“冷暴力”,靠外力强制介入显然不现实,此时我们更需要的是心理建设。

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用“夫妻本是同命鸟,病苦来时相扶持”来形容“家”的重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细胞”就是家庭。所以,“家庭暴力”不仅危及一个家庭的幸福,也危及社会的安定团结。

职场冷暴力

职场人就自己对于“职场冷暴力”的理解进行了描述,其中比较集中的包括:精神虐待、心理战、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自尊的伤害、“穿小鞋”、逼人自动辞职的一种手段等。调查显示,职场冷暴力主要来自于上级,这一部分的选择超过了四分之三,可见,上级是职场中相对强势的一个群体。遭遇“冷暴力”后,劳动者容易出现焦虑、迷茫、信心大幅受挫、疲惫不堪的感觉,但只有两成劳动者表示会主动争取正面沟通,其他的则以坚持忍耐,直接离职,以冷制冷、以暴制暴等手段“反击”。可见,无论何种形式的“冷暴力”,不仅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会对单位产生负面影响,内耗着实不小。

流行歌曲----关于冷暴力

蔡依林-冷暴力

收录于蔡依林2007专辑《特务J》

作词:陈镇川/Wonderful/李宗恩

作曲:Nik Quang/Thea Hall/Lars Quang/Rng

【歌词】

你说我很爱讲手机 可疑

我想去朋友家打Wi 不行

你老爱乱发神经 常常偷看我简讯

考验我的耐心 小心 小心

对付你让空气 冻成 北极

吃饭时我故意耍自闭 沉默不语

我使出冷暴力 换你神经兮兮

耍心机不理你 看看谁先赢

你说这是合理的怀疑 oh ya~

你说这是爱我的证明 oh ya~

超强占有欲 别自己骗自己

我要用冷暴力冷冻你 OK?!

别让爱情喘不过气

阿司匹林给你(别自己骗自己)

冷暴力是最后武器 oh ya~

冷却你的火力 今天穿短裙 不行 不行

一直打喷嚏 是谁 想你

简单的问题 不需要疑心病

冷暴力搞定你 治好你的病

冷却你的火力(冷暴力搞定你)

看完这些,我想你对家庭冷暴力和职场冷暴力有一定认识了,我想谈写自己的亲身体会。

冷暴力真的是个可怕的东西。那是发生在宿舍的事,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忽然就不理你,搞的我一头雾水,心里还特别的烦,可是出于个性原因,又不能说什么、做什么。真的是就像歌中说的一样‘我使出冷暴力 换你神经兮兮、我要用冷暴力冷冻你冷暴力是最后武器,冷却你的火力’。冷暴力太可怕了,希望大家能够远离它!

学习马克思有感 第2篇

在大三的下学期,即我决定开始奋斗考研的时候,我们开始了由陈慧珍老师讲解的一门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开始我只知道“马原”这门课是考研政治中的必修课,逻辑思维要求很强,并且学长们给出的建议是:理解就很不错了,这是门深刻的哲学。抱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好奇,甚至还有一丝丝敬畏,我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这门课程的学习。

通过最初几节课讲解的基本哲学知识,慢慢为自己树立了与之前不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对自己曾经的世界观有了更理性的分析概念和了解,而且在生活中,也渐渐开始用自己在课堂上听到的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特点以及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用更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让自己的目光越来越全面,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熟起来,让理智的思维占据自己的头脑,这使我有十分清醒和更为成熟的举止和行为。

从学习马原以后,我认为开设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作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就像我个人切身感受到的那样: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内心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让我们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奠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从学习理论这一方面来说,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这一代青年学生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从这方面看来,这门课程在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都清楚: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的理想,高中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拥有了在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学习的机会,在大学里我们会有理想和追求,人无志则无以立,我们4年的美好年华不应堕落用知识武装自己,为自己的梦想和志向奋发图强,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做法。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无时不刻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努力的学习生活而不庸庸碌碌。我们也应具备一定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时俱进的,并且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产物,对我们有着巨大的指引作用。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行动指南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这不仅是我们加强 姓名:肖雯丽 班级:工设13-2班 学号:22130160 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的自身要求,同时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同时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的成果之一。

我们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同时这也是其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学习马克思有感 第3篇

一、选择职业的原则。

第一, 要慎重的考虑你所要选择的职业。马克思指出“我们应当认真考虑”, 我们要认真考虑哪些方面呢?“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虽然这当中有表明马克思在当时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唯物主义者的思想, 思考问题当中还有不成熟的因素, 但他提出的这些方面, 也是我们每个人在选择职业时要思考的。

第二, 基于现实因素的考量。马克思指出“我们自己也会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 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 没有衡量他的全部份量……我们只是从远处观察它, 然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作为大学生不能幻想某个职业, 不能不经调查和实践去揣摩某个职业, 这样得到的结果也是不真实的, 都影响对这个职业的判断。而是要“通过冷静的研究”,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 大学生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进行搜索;可以通过在学校积累的人脉, 询问已经有工作经验的前辈, 寻求帮助;可以通过实习的机会和社会实践的经验帮助我们判断。

二、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职业的种类很多, 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才最能达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呢?选择时无疑应当选择适合自己的, 在自身能力之内的。

第一, 选择力所能及的职业。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 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指责, 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虽然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被激发出来, 但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以及思维方式的养成对个人从事的职业有重要的影响, 个人工作能力的养成促使他去选择力所能及的职业, 否则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第二, 选择一种“完美境地的职业”

关于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马克思用了一段话来描述“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能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 选择一种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 (对于这个目标来说, 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 即完美境地的职业。”那马克思认为的最有尊严的职业是什么样的职业呢?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职位而是“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 而是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的职业。马克思认为这样的职业才是最有尊严的。我们要选择的职业还要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 这意味着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引导, 这种思想要围绕“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而展开。我们要忠于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确立目标, 只有自身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支撑着个人行动, 不随外在的名利和自身的虚荣心而动摇和改变。

马克思对“完美境地”的表达显示出马克思的远大抱负, 并且每个表达都不相矛盾, 他所提倡的“最有尊严的职业”不是满足人的虚荣和名利的“尊严”, 他所说的“深信其正确的思想”是基于人类发展的大角度上提出的, “提出广阔场所为人类进行活动”也是为全人类的发展而提出的, 所以并不相矛盾, 并给我们当前的大学生树立高尚、远大的择业观提供更多的借鉴。

三、正确选择职业后的影响

马克思最向往的职业是什么样的职业呢?“是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马克思正式因为向往这样崇高的职业, 所以才在今后的人生中经历困苦, 克服常人不能忍受的艰苦, 不曾间断的为人类的解放, 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终生, 最终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等理论。写下诸多著作, 影响深远, 成为一代伟人。试想马克思没有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没有崇高的理想, 没有坚定的思想支撑, 如何能成就他的伟大。因此,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对个人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甚至对社会、国家和人类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就像马克思所理解的那样, “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 那么, 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 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这充分的说明一份高尚的职业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我们当志存高远, 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 并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在这过程中再大的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 最终达到这样的目标就会成就自身的满足和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读《马克思传》有感 第4篇

看到这部书,触景生情。我想起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在北师大图书馆工作了二十年,也读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书,摘录了大量资料,积累了许多有关马克思的生活和工作图片,当时我也有过编写马克思传的念头。后来,我读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李卜克内西的书,我记住了他的一句话:“写马克思这样的人必须承担重大的责任”,我想,这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自知能力不够,难于承担这个责任,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也正是我要向萧教授好好学习的方面。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一百八十周年,萧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在这个时候出版,是对这位“千年伟人”马克思最好的纪念。通过这部传记,可以对马克思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导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书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家人亲情的眷恋,无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纪念马克思,就要学习马克思。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认真学习他的著作,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他的生平业绩和伟大品格中吸收智慧和力量。

2008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善,这是中国历史上惠民最多的一次改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载入史册”的最成功的改革。这次改革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三十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全国人民热烈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候,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出版,对我们学习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危机的征兆频繁出现,并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这一事实,宣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已经破产。与此相反,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据《环球时报》2008年11月12日的报道,2008年《资本论》在德国柏林的销售量是前一年的3倍、1990年的100倍。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也曾经有人瞧不起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做的分析已经过时,甚至认为改革必须摆脱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视为阻挠彻底改革的“绳索”。而现在,西方人都重新研究《资本论》,难道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人,可以不要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了吗?

萧灼基教授写的《马克思传》与众不同,它的特色鲜明:第一,它是一部革命传记。以马克思的革命生涯为主线,该书共有13章,按革命实践的先后顺序排列,根据实践的发展,阐述革命理论。第二,在革命理论中突出经济理论。该书的第八章、第九章用10万字的篇幅介绍《资本论》的三部手稿和《资本论》第1—4卷的基本内容。第三,用通俗的形式介绍深奥的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初学的读者往往感到不易理解,而萧教授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独特的叙述方式,使复杂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因此,我建议想读马克思著作的读者,不妨先读萧教授的《马克思传》。

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感 第5篇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法学理论的基石,也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司法工作的有力思想武器。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更加重视秩序、更加强调法治、更加尊重权利的时代,人民群众对司法的需求和期待越来越高。在司法实践中,坚持马克主义方法论,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在司法工作中,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并自觉用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实践,才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做到案结事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立了司法工作的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一种价值尺度和思想方法,教给司法工作者如何寻找正确答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清醒,是司法工作者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基础和保证。

我国政治性、人民性与法律性高度统一的司法制度、坚持“三个至上”的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司法工作方针,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人类各种司法制度及其活动的共同发展规律。司法工作者讲政治、顾大局,就是在践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方法论开展司法审判活动。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阐释了司法活动内在的价值追求。司法作为国家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基本方法,无不追求实现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和谐。我国司法工作是以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实现个案公正、协调个体利益、化解局部矛盾,贯彻法治精神、追求实质正义,以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安定和谐。

二、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司法工作者提高司法能力的智慧源泉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用于司法工作者的法律思维和司法方法,直接影响着司法工作者司法能力的提升。

法官司法首先要严格依法。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司法公信力不足、司法权威性不够、司法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下,法律规定得越具体、越明确,就越能排斥法官的恣意裁判,是司法工作获得更好的效果。

法官司法要注重综合效果。在司法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努力追求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单纯强调“依法办事”,就案办案,不重视矛盾化解,往往导致案件处理形式上合法,实际问题却得不到有效解决。司法工作要做到既能解开当事人的“法结”,又能解开他们的“心结”,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司法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司法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思想武器

司法工作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营养汲取者,也是实践创造者。他们通过司法实践发现现行法律的不足,其创造性的司法活动为方法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而洞幽察微的方法论又照亮了司法工作者的思想空间,使他们视野更宽广、处世更练达。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充实于心,司法工作者的司法活动才不会盲目。

要体现司法民主,首先要发挥好当事人、律师的作用,认真听取和研究他们的意见。其次要发挥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用,建议人民陪审员通过选举产生。再次,司法民主要求法官要有民主意识,一个民主的法官应考虑尊重前面的案例,法官之间应互相学习,互相提高,在此种意义上,民主也是一个作风问题

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群众路线的形成源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群众路线的真理性在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群众路线在回答时代课题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到,我们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最大的危险。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们工作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贯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只有贯彻群众路线,才能了解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使法院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和群众利益,并赢得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真诚理解和大力支持。基层人民法院作为我国法治建设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广大群众,从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高度,发挥审判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更需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跳出法院看审判,审判要交给群众检验,交给历史检验。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人民法院的功能被定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刀把子”,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使很多人对法院有一种畏惧心理,这种心理让很多当事人在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时,不积极寻求人民法院的救济方式,采取自力救济,甚至使用非法手段来获得利益的满足,不利

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如今通过法院的巡回审判、请干部群众旁听庭审、请人大代表评论案件等一系列活动,体现了司法为民,服务人民的理念,人民群众了解了司法制度和诉讼流程,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就敢于向法院寻求公力救济,同时也能树立法院便民、务实、公正廉洁的形象。同时,开展法官服务基层活动,能动司法已成为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服务党和政府工作大局和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全国的工作大局,也是法院规范司法行为的工作重心。建立畅通的民意沟通机制,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围绕加强审判执行工作,促进民生改善,深入基层调研。

学习马克思有感 第6篇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员,应站在时代高度,着眼于党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深刻理解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学好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习主席提出的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共产党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每个共产党员一生的政治任务。坚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员政治上坚定的集中体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着追求。共产党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是建立在科学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共产党员只有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将良好的愿望和相互的感情升华到科学的理性的高度。了解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政治信念,坚贞不渝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共产党员要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体现时代要求的条件之一,是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履行好党员义务重要思想保障。

只有坚持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才能在新形势下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始终保持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要用来改造主观世界,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存在。使每个人都面临很现实的考验。要有效抵御这方面的影响和侵蚀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加强世界观改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共产党员改造世界观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才能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忠实地实践党的宗旨、发扬为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解决好为谁当官、做人的问题,以高尚的思想境界、昂扬的精神状态,健康的生活追求,经得起权力、金钱、女色的考验,做到不犯错误。只有坚持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增强工作上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指导我们提高工作能力的方法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有助于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事物规律,揭示事物本质,全面分析问题解决各项矛盾,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克服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等现象。工作上的创造性,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和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每个共产党员应当善于结合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增强工作的创造性,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要认真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学习理论的政治责任感。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鉴别是非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可能学完就见效,而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给人们的工作生活、立身做人上指引正确方向,提供精神动力,从而对人生具有决定性作用。对共产党员来说,加强基本理论学习是维护政治生命的一生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做好工作是统一的,只有学习理论才能干好工作,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只能是盲目的实践。要时时刻刻自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要有计划读书的习惯。每年或每月要读哪些书,准备重点学习什么内容,争取达到怎样程度,应制定一个大致的学习计划,并自学落实。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获胜的。我们一定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见缝插针地抓紧学习对学习成果要注意积累,聚少成多,集腋成裘。古人讲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都充分说明了总结积累的重要性。

读马克思有感 第7篇

读《马克思传》有感

弗兰茨〃梅林(1846-1919)是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和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读过他所著作的《马克思传》后,让我更深刻的了解到马克思对我们这个世界所做出的贡献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学生时代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30年入特利尔中学。在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初次阐述了道德和人生理想问题,认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并提出“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观点。1835年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第二年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主要精力在研究历史和哲学。1837年起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1841年初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文中称颂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阐明哲学和生活的辩证统一原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同宗教誓不两立的无神论者。同年4月15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842年10月任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编辑。负责撰写有关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社论,对政府的反动政策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因《莱茵报》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越来越鲜明,1843年4月1日被当局查封。1843年5月,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研究,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批判黑格尔对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理论,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即经济决定政治,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中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1843年10月到巴黎,与卢格筹办《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其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无产阶级是惟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革命理论要和革命实践相结合,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表明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844年4—8月,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劳动异化思想,用“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揭露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还考察了美的本质。认为人类的劳动创造了美,美的本质取决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和人的本质。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克服异化劳动,人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充分自由自觉地全面地创造美,使美得到高度的发展。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开始他们的合作。第一个成果是合写《神圣家族》。他们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重要原理。马克思进一步论证物质生产对历史的决定作用,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把生产方式看作是认识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他还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并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1845年到1846年间他曾被逐出法国。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提纲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萌芽。在他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指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达到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这一伟大发现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为科学共产主义奠立牢固的哲学基础。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斗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才能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在这部著作中,还第一次把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主义学说公布于世。同年11月,他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阐明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参加1848年革命和总结革命经验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托在巴黎建立新的中央委员会,当选为主席。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中央委员会拟定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6月1日共同筹办的《新莱茵报》问世。马克思担任总编辑。随着革命运动在各地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新莱茵报》在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马克思于6月初离开德国去巴黎。8月24日又被逐出巴黎,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在伦敦,马克思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年到185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为此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马克思发表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等论点,并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术语,论述专政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任务及不断革命和工农联盟等思想。马克思指出他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三点贡献是:(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同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

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500多篇文章,评述当时国际重大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经过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辛勤劳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1857年7月~1858年5月,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继唯物史观后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1859年初开始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他为该书写的序言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又写了一个新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写作过程中把原来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出版的巨著改名《资本论》。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问世,《资本论》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臵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在埋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同时,仍同各国工

人运动活动家保持密切联系。1864年9月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当选为领导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在国际内部领导了反对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的斗争。在国际后期,和恩格斯集中力量同巴枯宁主义作斗争。通过上述斗争扩大了科学共产主义在国际范围的影响,提高了各国工人运动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为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即巴黎公社。马克思尽力帮助公社领导制定正确的政策,动员各国工人声援巴黎公社。为总结公社经验,他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起草一个宣言,即《法兰西内战》,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重要原理。

晚年的政治活动 反动势力的疯狂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条件,极度紧张的忘我劳动,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魔缠身,为完成《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继续收集和研究各种资料,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时,马克思抱病撰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通称《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对“拿原则做交易”的机会主义倾向,对新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及其整个经济、政治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在批判中第一次指出:共产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并且预言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1881年12月和1883年1月马克思的妻子和长女相继去世。1883 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在伦敦逝世。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安葬仪式上指出:马克思一生作出两项伟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即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学习马克思有感 第8篇

波兰学者亚当·沙夫在《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一文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是近代工业革命的结果, 它不是由某种社会观念, 而是由没有社会主义就无法生存的整个社会造就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的名称本身倒无关紧要。现在的问题不是考虑社会主义是否必要, 实际上社会主义已经出现。”[1]由此可见, 在亚当·沙夫看来, 讨论“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需要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不必要的。社会主义的出现是历史前进的结果, 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自身根本矛盾的情况下,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出现, 表达了人们对一种新的美好社会形态的向往。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 是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中间阶段, 是一个“缓冲地带”, 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相对于资本主义几百年的历史而言, 社会主义刚刚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 还只能称之为新兴事物,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不能因为暂时的挫折而否认历史发展的趋势。

明确了这一趋势, 就要继续讨论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要坚持以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为主导。亚当·沙夫认为, 即使是在不预言社会制度的前提下, 我们也同样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而且, 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经典的无产阶级斗争学说,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理解现实形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的理解能够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渐入低谷, 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相对平静期的现实情况下, 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无用论”、“失败论”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成为马克思主义继续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要扫除这些“绊脚石”, 首要的任务就是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性质。

1.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区别之处在于其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总结了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它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亚当·沙夫在文中用大量篇幅论述“没有哲学不行”这个重要观点。而且, 在黄楠森教授撰写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一文中, 他明确指出科学性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区别。

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成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最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斗争学说, 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马克思主义以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争取全人类的解放为追求目标, 这必然得到广大无产阶级最强有力的支持。今天, 因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仍然存在, 所以马克思主义必将继续发挥作用。亦如亚当·沙夫所说:“我只想说明, 对社会科学来说, 马克思主义更具有实用价值, 它能 (比其他流派更好地) 促进解决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实践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1]

3. 实践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现实世界的根本途径。

一切真理必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自马克思主义理论酝酿之日起, 它就是为了全体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努力, 可以说, 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是随着工人阶级和民族政治命运的波动而波动的。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 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民族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不断从理论上升到实践, 履行着它“改变世界”的职责。在改造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诸如“苏东剧变”这样的尴尬, 但这也印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 正是这样的过程才为马克思主义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4. 时代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着的科学, 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都是错误的。马克思恩格斯也一再表示, 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方法。“正如社会现实发生了变化一样, 有些部分自然而然地变得陈旧, 成为历史。对不是作为宗教信条, 而是作为科学思想的观念来说, 这也是通常的命运。”“还有些部分经受不住现实的检验, 被证明是错误的。”[1]

由此可见, 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 不必为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不合乎现实的内容而惴惴不安, 这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 而是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鲜的血液, 这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离开了发展讲坚持, 必然使科学的理论成为停滞的一潭死水, 毫无生趣。只有在坚持中不断发展, 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分析成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航标”

1999—2005年期间, 西方国家举办了几次评选活动, 马克思或是当选“千年思想家”, 或是赢得“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哲学家”的殊荣。2008年,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次贷危机, 与危机情况形成反差, 在这些国家, 《资本论》的销量迅速上升, 甚至出现销售一空的现象。从西方国家这几次评选的结果到面对经济危机时人们对《资本论》的狂热, 无不说明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说明人们无法绕开马克思的巨大身影。要回答我们为什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就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这也是我们在为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寻求更多的动力。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无产阶级打开资本主义桎梏枷锁的

重要工具。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夹缝中。虽然经历了贫病交加、政治迫害等各种障碍,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其毕生的精力来行使批判资本主义, 推翻资本主义的使命。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无产阶级就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 实现真正的解放。可以说,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相伴而生的, 而现阶段, 资本主义在整个世界的力量仍不容小视。资本主义经济经历过大繁荣,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 资产阶级也曾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向无产阶级做过让步和妥协, 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动机没变, 根本矛盾没消除。“我们对资本主义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或许会改变, 但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马克思所提出的学术和理论问题就不会消失。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那样, 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日常生活世界的入侵相伴随的, 是马克思主义在许多领域的扩散。在这些领域, 马克思主义或许丧失了自己的一些清晰特征, 但仍会以基本的方式渗透于社会和文化分析之中。我认为, 这也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无所不在的原因。”[1]可以说, 资产阶级理论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致命问题, 因为它无法跳出自己的包围圈, 而只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的困境。

2. 马克思主义的个人和自治人道主义理论必然获得人民的支持。

亚当·沙夫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关于个人和自治人道主义的理论, 他认为这些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 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按照沙夫的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异化理论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华。他把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 个人是对社会问题进行任何恰当的分析所不可缺少的出发点的基本原理;其次, 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产物的观点;第三, 人是其社会实现的创造者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既可以成为我们揭露、批判资本主义丑恶面目的刀枪, 又是我们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赢得广大人民支持的砥柱。这也与我党一直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呢?笔者认为, 其一, 作为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是没有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提出的哲学观、哲学方法, 至今仍是‘不可超越的’。”[6]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都能够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其二, 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可以存在争论, 过时的部分可以及时修正。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 只有这样, 才能焕发其强大的生命力。

摘要:苏东剧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创而渐入低谷。在东西方世界势力不均的现实情况下,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分析可以回答其历史和现实意义, 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的理解更能清晰地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作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成到实践应用的成功范例, 它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性质,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惠斌, 叶汝贤.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靳辉明文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4]李惠斌, 叶汝贤.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问题:第1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5]陈先达, 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6]陈学明.马克思主义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从亚当.沙夫的回答说开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9, (6) .

上一篇:医院科教科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一年级语文《小露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