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2024-06-23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精选6篇)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第1篇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概要:湘西苗族婚俗在维护家庭关系的良好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包括一夫一妻制,自由恋爱,同宗同姓不婚制,男女平等,新婚之夜不同宿等一些习俗。这些习俗的存在一直维系着苗族人们的美好生活。

前言:苗族(越南文:Mèo;泰语: Maew / Mong 英语也称Hmong),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云南、重庆、广西、贵州等省(区)。苗族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苗族人民是在苗族迁徙史上第五次大迁徙时来到湘西武陵山区的,人们一直在这个崇山峻岭里生活至今。传承着祖先们的文化,各种节日,祭祀,信仰,习俗等。

婚姻缔结,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一心创业,家庭兴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夫妻恩爱,不仅有利于优生,而且有利于优教,优育,家庭美满。家庭是社会细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兴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兴盛。研究对象:湘西苗族人民的婚姻习俗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苗族发展史和苗族婚姻家庭等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分析,考证获取了一些资料。

一 传统的湘西苗族婚俗

(一)结亲禁忌:同宗同姓不通婚,姨表不通婚。湘西苗族人民认为,同姓的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是自己兄弟姐妹,所以禁止通婚。但有一点例外就是姓有大小之分。例如:石姓,就有大小之分,龙姓也有。有大小之分的姓氏就可以在不是同一姓氏下通婚(严格来说的话就不是同姓)。但不是每个姓氏都有大小之分的。所以同姓不通婚一直是苗族人们婚姻的最低底线。同时人们还恪守姨表不通婚的原则。原因很简单,在苗语里,阿姨之间的孩子们的互称兄弟姐妹,阿姨的称呼和娘亲的称呼是很像的。

(二)自由恋爱:苗族青年在恋爱时是自由的。他们一般不讲究门当户对,只要双方合意就可以了。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是相互接触爱慕的最好时机。每到这些日子,青年男女就盛装出席。特别是女孩子们,她们会精心打扮,会将自己喜欢的绣了好久的花衣服穿上。男青年若是看上了哪个女孩子就直接对她唱山歌,吹竹叶等方式表示爱慕之意。女孩子也会用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对歌中男女双方会试图去了解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有没有喜欢的人,有没有婆家,家住哪里,是否愿意让我再次见到你。就是这样子的回来对歌,青年男女们相互了解,经过多次约会建立恋爱关系。苗乡有苗乡的规矩。青年男女约会时喜欢丢草标;先行到达幽会地点的一方必折野草结一个草标,丢在必经的路口,提醒对方她已按时赴约,然后悄藏在附近的竹林或灌木丛等候,草标所指的方面恰是情人的藏身之地。迟到另一方显得极不好意思,也折草扎个草标,交叉搁置在先放的草标上,提醒行人别来打搅他们的幽会。在苗乡,青年男女幽会是很神圣的,谁要是见草标不回避,惊飞鸳鸯将会受到全寨的遣责。

(三)结婚流程:在苗族不能直接结婚而是必须先订婚。订婚之前还可以有个“放酒话”的程序。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要备礼物,邀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选择时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订婚后,双方男女一般还不能在一起住,只能见面约会。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有男方派来接亲的长辈带着火把引路。新娘出嫁由亲属,同龄朋友(男女都要,越多越好)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自家的兄弟一同陪伴,相当于“引亲郎”。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方家。以前都是打着手电筒,不行去男方家的。很多时候都是要走几个小时才到的。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在订婚时到场的),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送亲的队伍是有两批的,一批是跟着新娘子在天威凉之前出发的。这些人一般都是年轻人,另一批是大人和小孩子。而且在送亲的队伍中是不能有女方的父亲到场的。在进入男方家后,男方家人们就开始端茶送水,为送亲的人打水洗漱,早饭也就直接在男方家吃。第二批送亲的人一般会在中俄唔的时候赶到,只要第二批送亲的人没到,就不能开席。这是对娘家人的尊重。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为此我们那有句话是这样讲的“不能当官就当正客”)。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讲珊”(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通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都是几家人组成一队请三餐中的一餐,亲族们轮流来。

在仪式中和三朝回门前,新婚夫妇不能同宿,新郎吃了合婚酒后仍然睡在旧房,新娘和来陪嫁的姐妹们睡在新房。因此,在湘西苗族这里的花烛之夜,妻不见夫。要到婚礼结束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拜望父母回来,习称“三朝回门”,新婚夫妇才能同床共枕。其实苗族不是没有闹新房的习俗只是他们闹的不是新郎新娘,而是闹新娘和陪伴新娘而来的姐妹们。结婚当晚,村里村外的那女青年都要来 闹新房。不仅是来看新娘子长得漂不漂亮,还要看陪伴而来的姐妹们有没有中意的,好从中挑选出对象,进行对话对歌。但是,在种人多的场合,主要是说一些俏皮话,挑逗新娘和姐妹们发笑。有的还故意问一些风流话。如来问新娘怎样谈恋爱,怎样才能追到你的姐妹们,互赠什么信物,唱过哪些情歌。其实这也是一个青年男女们像是相恋的好时机。新娘一方来的男孩子都去和新郎这边的女孩子去约会,对歌。男方的男孩子就对准了新娘子这边的姐妹。其中的各种只有身临其镜才能体会。

(四)结婚年龄;如果按现在的婚姻法来说,苗族人们基本上都违背了如今的婚姻法。他们结婚的年龄都很小,一般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恋爱了,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会结婚,晚一点的都在十八九岁。所以一般家里会有四代同堂的。苗族人民生活在大山深处,很少与外界接触,经济条件不好。父母们就认为让自己的孩子早早的成家,繁衍子孙,只有成了家才能真正的长大,承担责任。

(五)幼子为父母养老送终;在湘西苗族,父母是由最小的儿子或是儿子来养老和送终的。嫁出去的女儿和分了家的大儿子是不用过多的过问的。但是在碰到大问题的时候兄弟之间还是会在一起商量,分家没有使他们兄弟情谊破坏。

(六)离婚与再娶再嫁;在苗族,一般都是自由恋爱结婚的,离婚率不高。但也有些结婚后实在相处不下去了的,就提出要离婚。如实妻子提出离婚的,女方要换位男方缝两套衣服。若是男方提出的离婚,男方就要根据具体情况为女方提供一定数额的生活费。举行离婚仪式,双方当事人都必须在场,由寨老将一竹筒破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即算是离婚了。离婚很少,一般都能白头偕老。但若其中一方不幸死亡,一方即可再婚,不会受人非议。妻子死后,男子一半会娶一寡妇,称半路新娘。这样的婚礼时很简单的,双方吃顿饭就行了。如若去的是为嫁过的过娘则要经过说媒,订婚,结婚等流程。丈夫死去的妻子可以再婚,再婚的形式有三种:转房,改嫁,招婿上门。转房具有强制性,只有夫家没有合适的男子转房是才能改嫁。改嫁比较自由,只是不能带走夫家财产。与前夫生育的幼年子女可以带到后夫家养育。招婿上门只要前夫家族人同意就可。

二 新时代传统婚俗的变迁

新时代下的苗族婚俗基本上还沿用传统,但是在许多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

(一)现在的婚姻许多时候不再是那么纯净,不再只是因为双方的爱慕之情结婚。有许多的人是考虑物质,考虑到自己家人的生活就违背自己的意愿而结婚。

(二)结婚年龄都往后推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十几岁都是孩子们读书的好时机。父母都会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读书,有的人会继续到更高的学府深造。结婚的年龄自然就提高了。

(三)受到大城市和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影响。现在的婚期已不再是两宿一天了,而是简化为一宿就解决的,很多各种形式上的事情也就省略了。

(四)同姓不结婚这一习俗在慢慢的改变,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苗族知识分子都知道只要在三代以外的都可以结婚。但是姨表不通婚还是一直恪守着。

(五)离婚率升高。受到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很多人追求他们所谓的先进式的婚姻。很多人就是因为太自由恋爱了,结婚不久就离婚的现象在湘西苗族这边很普遍。而且他们很多都是在没达到法定年龄就结婚的,生下的小孩自然是黑户口。这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生活。

三 如何让传统苗族婚俗流传下去

时代在改变,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如何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很好的保留下来是一个难题。不去重视民族文化是因为一些人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对自己的民族不够了解。有些人甚至会认为这是腐朽的文化。要想真正的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就要从思想上入手。如:向他们宣传更多的民族知识,让他们深深的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祖先们创造文化的辛苦。同时让他们明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丰富的文化就是由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组成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让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所以苗族的传统文化对身流苗族血液的人特别重要,湘西苗族婚俗是否能继续流传下去,对这个少数民族来说很重要。

参考文献:《苗族婚姻家庭》——隆名骥

《苗族文化史》——熊玉有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第2篇

赣南客家的传统婚俗一直都在演变, 随着剧烈而频繁的社会变革, 社会在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的一系列的震荡, 产生了一系列变迁。

赣南客家族群的婚嫁习俗, 本身有保留中原汉人古风《六礼》的一面, 又有变异的一面。

传庚——相亲男方托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求婚, 女方若有意联姻, 即将自己的生辰八字交媒人带给男方, “合八字”, 看是否“相克”, 这个过程即为传庚。进入新时代后, “合八字”的仪式已经极少见, 变为男女双方在亲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圩镇的酒楼里互相见面 (看妹子) , 若双方有意联姻, 便在餐桌上当面交换信物允婚。

过聘——订婚相亲允婚之后, 男女双方有一段“思考期”, 若双方都不“反悔”, 女方则选定一个日子, 携着一大群亲属到男方住处“看屋场” (采家风) , 是时, 男方百般殷勤, 用美酒佳肴将女方带来的亲属灌醉之后, 便在宴席议定恩恤金、礼金、鱼肉、米酒的数量与嫁妆的项目, 并敲定行嫁娶亲的日子。

行嫁与接亲行嫁与接亲是赣南客家婚俗中最隆重的仪式, 要举行一整套项目繁多的礼仪。第一天下午开始为暖轿夜 (以前接亲用花轿) , 新郎要进行化妆 (修饰礼仪) , 叩拜祖宗。第二天是正酒日子, 新郎随同唢呐手、彩旗手、媒人等到新娘家迎亲, 在吹吹打打的男方接亲队伍的簇拥下, 来到鼓乐相迎的新郎家。男方家的亲朋好友恭候在门口用鞭炮迎接,

拜堂与闹房拜堂的仪式是 :一拜天地, 二拜祖宗, 三拜父母, 最后是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入洞房的新郎新娘, 喝两碗交杯酒, 然后勾肩搭膀吃两个鸡公腿。礼毕, 婚礼正宴开始, 新郎新娘在礼生的引导下, 敬请嘉宾对号入席。

随着社会的进步, 赣州客家婚俗正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 在很多客家地方, 所谓的“文明”婚礼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客家婚俗。

第一 :自由恋爱 ;随着“自由恋爱, 婚姻自主”新风尚的倡导和普及和“无媒不成婚”的旧俗早已不复存在, 哭嫁、骂媒婆的婚俗现象已经消失, 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第二 :婚礼仪式的缩减和形式的变化现在在赣州客家婚俗中, 婚纱、西装、轿车等普遍出现, 传统婚俗逐渐被现代婚俗取而代之, 客家婚俗中的传庚 (相亲) 、过聘、捎节、接亲、行嫁这些过程已被削减。其中, 盖红头盖、顶筛、饮交杯酒、拜堂的仪式几乎消失, 至今传下来还有踩米筛、在新人床上撒“枣生桂子”、闹洞房等这些有着“百年好合”、“家庭和睦”美好象征的仪式。第三 :婚宴的变化, 婚宴也走向个性化, 在赣南客家的城镇或者农村, 出现了身着西装婚纱举行传统婚礼, 有的婚宴不在家里摆, 到酒店, 还出现了自助婚宴。有的干脆婚宴不摆, 去旅游结婚。

第四 :婚后生活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提高, 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 结婚后男女双方一起工作, 共同分享和承担生活与未来, 女性已经越来越参与到家庭生活的构建和决策中来。

随着科技进步, 世界在变成“地球村”, 中西文化在碰撞交汇, 赣南客家也不局限在一寓, 对婚俗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重视爱的真谛择偶更注重情趣相投, 经济条件重要性降低。女青年心目中的理想伴侣, 是富有幽默感, 懂得尊重人, 生活充满乐趣, 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的影响将淡化。

追求婚姻质量婚姻质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多数家庭不再凑合, 婚姻调适能力的提高, 将使家庭生活更丰富、新鲜、幸福。婚姻中男女更加平等, 家庭暴力减少, 丈夫与妻子共同承担家庭义务。

婚姻自由度增加婚姻不再是从众行为, 结婚与否是个人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单身不婚、“丁克家庭”等生活方式可能成为多样化选择的内容。如今丁克家庭如雨后春笋般成倍增长, 尤其是北京、上海这种超级都市里丁克夫妇已突破了一百万对。

理财向AA制过渡家庭理财方式将由一人为主向AA制过渡。婚前财产公证, 婚后夫妇双方在银行开设账户, 独立进行经济核算。按婚姻协议, 夫妻各自承担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经济义务。近来, 不少年轻夫妇将AA制引入到家庭生活中——“亲爱的, 让我们AA制”, 渐成一句流行语。

赣南客家婚俗的变迁是人类婚俗演变的一角, 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婚俗文化传统, 还吸收了畲、瑶等族的婚俗文化和风俗, 从而使客家婚俗文化呈现出不同。赣南客家婚俗是中国灿烂婚俗的一种, 从对时间线上的连续过程作初步探索, 是研究客家婚俗变迁的思考轨迹。

参考文献

[1]《传统的客家社会与文化》刘大可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2]《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谢重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第3篇

关键词:苗族;传统纹样;食品包装设计

一、传统苗族纹样的表现形式

湘西的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纹样历史悠久,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地方,包括在挂画、衣物、被褥、雕刻等,传统苗族纹样种类繁多,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苗族纹样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具象性纹样,相当于偏写实手法的纹样;第二种是半抽象半具象纹样,是几何线条组成的实物或者一个场景;第三种则是单纯的几何形纹样,由不同的几何形状组成的纹样图形。

传统苗族纹样所描述的对象可以是太阳、月亮、孩童、动物、花鸟等等一些自然景物;也可以是一切耕作、打粑粑、纺织等劳作场景;传统苗族纹样丰富自然,体现美感的同时也展示了苗族人民生活中写实和写意两方面的技巧与才能。另外,在一定程度上苗族也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区的图腾信仰,龙、凤、鸳鸯等纹样就代表着吉祥喜庆的寓意,山、河、花、云等则代表对古人的敬仰,传统文雅在各个方面表现了人民的一种美好向往。

二、食品包装设计的艺术形式

(一)食品包装设计在安全性上的表现形式

食品包装与现在的生活密切相关,只有切实的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并且在设计上极具创新,才能做出具有感染力的食品包装设计。

食品包装造型对消费者安全性的影响是不容小看的,如今食品包装设计在市场上发展趋势很大,但是有一些食品包装设计只考虑到简单的包装,没有考虑到怎样安全化的包装,这有可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健康或者生命安全。很多食品包装只是简陋的套上包装外壳,这会影响食物的卫生保证;而有的外包装看上去鲜艳亮丽但是材质廉价,甚至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触碰到嘴唇,这样一来劣质的材质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身体健康。

(二)食品包装设计在不同设计和结构上的表现形式

包装设计方法多样,在结构上常运用变形、挤压、叠置、重组、附加、装饰等特定的处理手法来体现其文化内涵,其具体的形象特征在包装的风格、样式、图形、色彩、文字、材质等各方面都能反映出来。

1、在包装的外形上,就有或全包、或透明、或半遮半掩、或繁复、或简约、或粗放、或狭长、或层层叠叠、或参差无序,均充满了强烈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2、在包装结构上,由综合、清晰转向分解、模糊。解构了以传统立体构筑法设计成的鲜明结构,将平面造型与立体造型相结合,来重构包装各部分的结构,使之具有自由、松散、模糊、突变、运动等反常规的结构设计特征,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

3、在包装材料上,会呈现出了明显的多样性、丰富性特征,这集中体现在材料的原料种类、形态结构、质地肌理和相互之间的组合对比上。

(三)食品包装设计在采用元素上的表现形式

食品包装中元素的运用十分重要,比如某饮料包装就直接运用了泳装的元素在饮料瓶上,不仅吸引人注意还使饮料整体看起来凉爽、解渴,在炎热的夏天里一眼就会有想买来喝的欲望,造型生动有趣更强烈的突出了产品的作用性。另一款水果包装,大胆运用了写实的水果图片放在外包装表面,使强有力的形象和产品本身相结合传达出水果很新鲜的感受,更传达了产品新鲜度的视觉感。还有些牛奶包装设计分别用不同的水果和巧克力饼干手绘漫画的表现形式作为饮料的主要设计元素,使得这款产品简单直接的表达了自身产品的特点和主题,在众多同类产品的包装设计中脱颖而出。可见食品包装设计采用元素的表现形式必须巧妙生动、适合产品本身,才能成为受消费者青睐的、具有感染力的食品包装设计。

三、湘西传统苗族纹样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湘西传统苗族纹样图案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湘西的传统苗族纹样整体风格素雅,在细节上有的简单淳朴、有的细致入微、还有的视觉冲击感强烈,都着重体现了当地的文化民族栖息。

凤凰姑娘湘西特色鱼粉是湘味民族特色鱼粉餐饮第一品牌,店内在装修上采用古典和俏皮时尚相结合,但在食品的整体包装设计上还是传承了苗族的民族特色,在白色底面上采用描绘的画风运用写实的设计手法把一个苗家姑娘栩栩如生的印在包装上形成自身品牌的品牌形象,苗家姑娘身穿苗族服装,佩戴传统苗银这样一个具象型纹样恰如其分的把民族特色彰显出来,凸显了自身品牌的风格和特色。

(二)湘西传统苗族纹样配色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湘西传统苗族纹样在颜色上主要偏重藏青系,当地纹样图案无论运用在哪个方面大多数都是藏青色、蓝色为底。因为受环境的影响,当地的居住环境自古以来就青山绿水,形成了当地的纹样特色。另一方面,藏青色等暗色系底色配以五彩的花纹或者秀上五彩的花卉图纹则显得十分明亮显眼,完美的凸显当地民风气息和民族特色。

作为新起之秀的儿童珠宝奢侈品牌POPOKING就将具有独特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象征的“虎头金”产品如何以全新方式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人魅力,开启民族文化探索之路。整体包装设计的风格与湘西传统苗族纹样异曲同工,同样是藏青、蓝色等暗色系为底配以五彩的图纹设计,在整体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纹样的美感,其中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不仅适应了新时代发展,更在文化创新与传承上继往开来。

四、结语

苗族是少数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食品包装是生活中比不可少的部分,两者巧妙结合可以不但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还可以传扬中国少数民族特色,食品包装设计这个行业是备受各界关注的;因此可见具有自身风格特色的食品包装设计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目前市场上的食品包装却太过趋同,大多都设计的去迎合生产商而忽视消费者消费心理。本论文通过分析湘西传统苗族纹样去看待现在的食品包装设计,从传统苗族纹样的图纹、配色、风格去观察问题,从食品包装设计的外观造型、结构造型等元素去发现问题,并浅析了苗族的民族风格与食品包装设计之间的关系。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第4篇

关键词: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对策

一、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

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 教育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文化传承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 只是在一定的教育形式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的身份区别并不明显:有的是互为教师, 教与学的双方同时也是学与教的双方;有的并没有特定的教育者, 而是一个集体或者是一种看不见的行为规范。其次, 教育活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选择作用。教与学的过程, 是以一定教育内容的教授与习得的过程, 教育对于教育内容的选择, 如对某些文化事项的赞扬、贬抑或抛弃, 往往影响了该项文化壮大或消减。其三, 有意识的教育与无意识的教育在价值观上有不同取向。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包含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 即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和国家在场教育。在这四类教育形式当中, 学校教育属于有意识教育, 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采用特定的手段对特定人群进行的教育, 对教育内容上有很大规定性, 这里集中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家庭、社区和国家在场教育则是无意识教育, 往往是通过人们无意识行为来实现文化的教育传承, 体现出民族价值观和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融合。

二、创新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内容

(一) 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两种调适

总体说来, 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在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传统文化现代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苗族传统文化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角度出发, 可以发现, 湘西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两种不同性质的调适, 即传统对于现代的调适, 民间行为对于国家指令的调适。

传统与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环节, 二者既有相互衔接又相互矛盾,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现代文化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升华而形成的, 传统与现代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另一方面, 民族传统文化既是文化前进的基础, 又是前进的阻力。[1]当代湘西苗族传统文化面临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传统文化如何实现现代化, 而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怎样的文化调适。

民间与国家的对立, 在文化的角度上看, 是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通过国家机器的行为, 采用制定法律、规定政策、行政强制命令等方式推行统治阶级所认可的文化, 从而形成主流。在民间, 由于社会分层、族群分界、地域划分又可形成不同的亚文化。主流文化的推行势必影响到各亚文化的传承。当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在价值观、利益索求等方面趋于一致时, 文化交流表现出融合状态, 当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因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利益、宗教等方面诉求出现不同, 便可能发生文化冲突, 形成民间 (民族、地域) 与国家的对立。当前, 我国关于民族和文化的相关政策, 赋予了各民族平等的各项权利, 从根本上消除了民间和国家的对立。国家所倡导的先进文化模式也正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然而, 在国家政策指导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又可能出现曲解民族文化、不尊重民族习惯, 忽视民族自身要求的情况, 从而阻滞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 文化创新, 增强少数民族文化吸引力

1. 突出民族特色, 走品牌化、精品化路线

文化创新要注意突出民族特色, 打造文化精品。文化创新不是能凭空实现的, 要以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 传统文化越丰富, 文化创新才有更多可供选择的素材。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就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厚的土壤。文化创新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的, 要吸纳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 也要沿用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完全离开传统文化的文化创新是不存在的。实践证明, 民族传统文化只有出精品, 才能走出山寨, 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2. 探索民族文化传承新途径

不断探寻新形势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形式和载体, 使传统文化获得生存土壤, 是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重要条件。民族传统文化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和载体传承的。随着时代发展, 以前的载体或者业已消失, 或者与时代不相适应, 正在失去其存在的条件。传统文化要传承、继承, 必须寻求新的载体。不少民族地区以民族节日、重大活动、旅游、文化产业为载体, 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取得成功。各地区都应当不断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民族文化传承形式和载体, 这对民族传统文化实现继承和创新非常重要。

3.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造民族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必须大力吸收现代先进文化要素, 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文化创新不是传统文化内容的简单加减、增删, 而是文化的再创造过程。必须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积极内容和有效形式的基础上, 吸纳新的文化要素。只囿于传统文化内部, 不吸收现代进步文化要素的文化创新是难以实现的。以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目标, 体现时代要求, 按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 大力吸收现代先进文化要素, 创造鲜活的文化形式, 是实现民族文化创新的关键。如将苗族传统节日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旅游活动相结合、与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 使传统节日五彩纷呈, 更有生命力。在保存民族节日核心文化特征的同时, 适当调整相关程序和内容, 增加文体节目, 促使其功能向多元方向转变, 提高凝聚力和吸引力, 达到缓解工作生活压力, 调剂人际关系, 增强社区团结, 营造和谐乡村的目的。

三、完善新形势下不同教育形式传承苗族文化的手段和方法

(一) 走出误区, 科学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

1. 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是一成不变的维持现状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 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都不同程度地经历着发生、发展、变化、衰朽和再生的过程。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 是指由一个民族共同体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它既是相对稳定的, 又是开放发展的:它既自成体系有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系统, 又在与其它文化系统的碰撞与交融中不断推陈出新。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文化变迁过程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主题之一。对民族文化教育和传承并不是原封不动的拷贝下来, 然后原本原样地传授给受教育者。民族文化中有精华, 也有糟粕, 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成份。笔者的态度是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对于积极向上的文化事象, 要保护和弘扬;对于价值不大的文化事象, 则听其自生自灭。对于较为复杂的文化事象, 则要保护其积极的一面, 去除其消极的一面。

2. 现代化不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终结者

一些人认为, 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因素冲击, 是导致民族文化消亡的主要原因。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现代民族学认为, 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不同类别的文化、不同时态的文化 (非共时性文化) 完全可以在同一个文化区内同时存活。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不同种类的文化都可以发挥作用, 之所以要学习外来文化、现代文明, 是因为它们中有许多积极因素;之所以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也是因为其中有许多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 也要吸纳外来文化和现代先进文明, 二者之间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互促进的。并且, 现代科技手段仍然可以成为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 其高效性、精准性可以使民族文化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整合力量, 构筑少数民族文化多元教育系统

1. 建设综合性的政府服务新平台, 建立健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支持体系

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充分利用行政资源, 整合财政、文化、教育、民宗、旅游、科研各部门力量, 为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第一, 加强财政支持力度, 以机制创新为突破, 确立公共财政支持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多种实现模式。对于公益性强、非经营性的民族文化活动, 给予稳定的经济支持。第二,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增加县乡文化基建投资和文化事业经费, 确保乡镇文化馆 (站) 工作正常运转。乡镇文化馆 (站) 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桥头堡, 乡镇文化干部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 熟悉本地民族民间文化, 在民族文化保护过程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 将民族文化发展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将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要内容编入地方乡土教材, 列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从实际出发, 适当开设民族语言或采取“双语”教学;挖掘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开办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艺术周, 努力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第四, 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媒体等宣传方式, 大力宣传民族文化, 扩大民族文化影响, 提升民族文化知名度, 争取民族文化话语权。第五, 加强民族文化的科研工作。

2. 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 增强全民保护民族文化意识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对民族文化重要价值的认识, 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强化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通过实施“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整理出版民族古籍、举办民族艺术节、命名“民间艺术之乡”、评选“民间艺术大师”和“民间工艺大师”等活动, 提升民族文化地位, 激发民族热情。积极支持、引导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 扶持民间文艺组织, 关心民间文化精英的创业活动, 最大限度地引导民众参与民族文化保护。

3. 有效引导多方力量参与民族文化教育工作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一是项巨大且复杂的工作, 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应该鼓励一切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力量参与民族文化教育传承工作。引进各方面资金、技术、人才支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积极争取社会赞助、市场与民间资金, 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改善少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经济条件。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 提高发展效率, 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科技含量。引进民族文化优秀人才, 借鉴外地文化发展先进经验, 不断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三) 注重文化生态建设, 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空间

1. 保护和建构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机制

民族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一套有效完整的教育传承机制。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首先必须保护其教育传承机制。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环境的变化, 民族文化要正常延续需要建构适应当代社会的文化传承机制, 文化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教育传承机制。

2. 建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机制

文化发展是在动态交流中实现的。一种不与其他民族文化接触、交流的文化是不可能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为此, 要保护民族文化, 必须使本民族文化处于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之中, 在与他族文化的交流中, 使本民族文化获得充足的养料, 为本民族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对外开放, 营造一种本土文化与外部文化交流的有效机制, 使本土文化能够且经常与外来文化沟通, 不断获得生存发展的资源与动力。

3. 文化生态建设与自然生态建设相结合

民族文化的生成环境由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组成, 只注意自然生态, 不注意文化生态, 只重视文化生态而忽视自然生态都不利于文化生态的保护。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其实, 在许多情况下, 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绝对纯净的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也打上了人文的烙印。没有脱离自然生态的文化生态, 任何文化生态都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体制等都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而存在。文化生态建设要取得成效, 必须同时加强自然生态建设。

(四) 加强产业导向, 走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1. 壮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民族旅游是当前民族地区的主导产业。旅游产业是目前与民族文化结合最好的朝阳产业, 具有无工业污染, 资金回报快等产业优点。民族旅游的经济开发, 必须有富于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来支撑。一方面,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为旅游提供民族民俗旅游资源, 另一方面, 民族旅游的经济开发可以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二者的结合, 互相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共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兴起, 将对当地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创建民族文化商业品牌, 增强民族文化商品竞争优势

各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遗产, 这些物质遗产有极大的商品价值。如民族服装、服饰, 民族手工艺品等, 以其样式独特、制作精美、收藏价值高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时, 这些物质遗产是一笔极大的财富, 可通过引进先进的市场管理和营销经验, 将这些民族文化遗产转化成商品, 以实现其价值, 从而可以有效地保护民间文化资源免遭流失。让传统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去接受市场的考验, 重新找回自己的消费群体。在民族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商品化的过程中, 注重创建和保护民族商品品牌, 以精品去实现更大的价值。

3. 扶持民族节日市场

民族传统节日是在特定日期举行的具有某种主要功能的聚众活动, 具有参与人数多、辐射面广、影响大等特点。在民族传统节日里, 商品物资交流频繁, 是一个潜在的经济市场。建设民族文化市场平台, 就要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的凝聚力、潜在的市场价值, 开发出具有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物资流通通畅、经济价值高的民族民间商品市场。促进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现代化, 充分发挥其人际交往、信息交流、物资交流的作用,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五) 培养人才, 壮大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新生力量

要真正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培养和吸纳大量各式各样人才的积极参与, 是成功的根本保证。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人才、研究人才、开发人才队伍建设, 是目前发展民族文化的当务之急。

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各少数民族普通人民群众, 他们之中的一些具有特殊技艺的人是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守护神”。这些民族民间文化精英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优秀人才, 是民间文化的领导者。可以通过官方途径提升民族文化民间精英的社会地位, 对一些艺术造诣高、社会声望大的民间艺人, 可以通过科学的筛选、论证和评审, 由各级政府授予“民间艺术大师”、“民间故事家”、“民歌大王”、“民间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 以示肯定。制定发展民族文化特殊政策, 给予优惠待遇, 营造宽松的民族文化创业环境, 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民间精英依托民间文化优势自主创业, 激发民族文化创业热情。另外, 利用多样的投资渠道和投资方式, 如加大文化项目申报、“以奖代补”资金补助等等, 资助民间精英发展民族文化。

由于民间艺术的传统传承方式以父子、师徒的方式小范围传播, 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间艺术的发展空间, 阻碍了民间艺术的有效传承。因此, 还要积极创造条件, 利用现代学校教育或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结合等方式, 尽可能多地培养各种各样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才, 以实行文化项目的活态保护。

(六) 分类传承, 寻找适合而有特色的教育传承方式

民族文化内容广泛、类别繁多, 要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 必须根据不同的类别采取相应的教育传承对策。

一是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 强化生产文化教育。加强实用科技的推广与运用, 利用家庭与社区“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互习过程实现, 学校可以利用劳动技能、自然、物理、化学等学科对生产知识进行系统化传授。

二是通过产业导向、家庭社区生活熏陶实现生活文化教育。针对有经济潜力的生活实物如服饰、饮食等, 进行产业开发, 在产业、工艺上形成规模和体系。

三是民间艺术可以按照文艺“双百”方针, 大力培养民间艺术传人, 保障其生活需要;通过鼓励民间艺人进行文艺创作, 使民间文艺出现更多的精品。

四是体育与游戏教育。将苗族传统体育、游戏等纳入到现代体育系统, 使其进入到现代体育表演和竞技当中, 扩大其知度力, 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播。

五是民族语言教育。民语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对民族语言的教育除了传统的家庭和社区交往中的教育外, 学校双语教学则是很好的实践。随着湘西苗寨旅游产业也的兴起, 苗语又多一项宣传功能。苗语的广告效应将促进苗语的教育与传承。

六是信仰文化教育。宗教信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 也是较为普遍的教育形式。对于宗教信仰的教育可以按照宗教文化自身发展要求, 通过宗教场所的形式教育、人们信仰的自然选择来进行自然教育。作为官方的主导舆论要充分尊重苗族人们个体的自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3.

[2]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3]周光大.现代民族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9.

湘西苗族婚俗传统与变迁 第5篇

湘西历史上为“五溪蛮”之地,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民族众多、民风淳朴,各民族之间呈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格局,湘西山寨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区域,使湘西各民族都传承着本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体育传统[1]。其湘西苗族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健体延寿”的身体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清代乾隆末年,湘西苗拳拳师石老岩,精熟该地第四代苗拳的拳械套路,其后代石仁行以行医教拳为业,将该拳技艺在湘西传播,因苗族无文字,其传教方式均为口授身传,而且多是聚会时演练,现在苗族地区开展的坡会、拉鼓节还有苗拳拳术竞技的活动,而且练武时以吹芦笙伴奏,制造活跃的气氛,形成了传统。据苗族民间传说,其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一般咒语所言,苗族武术始于“裒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领。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拳舞棍”经久为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其开展广泛,用苗语称武术为“勾动”,它和“劳动生产”、“功夫”、“技术”属同音异义,谁的武艺好,则称谁为“汝勾动”。由此,苗族武术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它开始被世人遗忘,仅有少数人还在练习着苗族武术,而且都是年老者,青少年基本不了解。当代的苗族武术也逐渐失去了它的传统性,如德夯风景区的苗族武术表演。因此,我们掀起对湘西苗族武术的继承与保护将是发展湘西武术、增强当地文化自信、推动民族文化建设的千秋伟业。作者从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得到启示,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坚持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为辅的原则,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的“双赢”道路,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湘西苗族武术文化,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1 让湘西苗族武术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待遇

1.1 对湘西苗族武术传承人的保护

国家文化部于2004年4月公布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其保护试点区[2]。湘西苗族武术于2007年6月8日申报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指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3]。那么湘西苗族武术的传承人选出,同样按此规定。在2007年3月下发了湘西自治州文件《关于印发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政府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规,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传承人的利益。《通知》中规定的县市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传承人采取各种方式带徒学艺”以及“按每年800元—1200元的标准发放资助费”。据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田明介绍,传承人保护政策主要是两点未落实:其一是缺乏一个机构把传承人组织起来,使他们有一个交流经验互通有无的空间;其二是资金的缺乏,这是传承人保护措施未落实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要抓紧选出湘西苗族武术传承人,搭建传承人的知识传授桥梁。

1.2 追寻湘西苗族武术名人的先进事迹

对于有名望的苗族武术人,我们要珍惜他们对苗族武术做出的贡献,应该好好利用,让其带动苗族武术的继承与发展,采纳其意见,让其心系湘西苗族武术发展。如吴荣臻是湘西凤凰人,是著名的苗族武术家,苗族历史学家,吉首大学副研究员,曾任湘西州第七届政协委员,第八届常委,现任湖南省苗学学会常委副会长兼职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会员,湖南省古代史学会理事,湖南民族学会常委理事。他在苗族武术方面,其人其事载于《湖南省武术名人录》和国家《武术名人录》。出席湖南省农民武术运动大会表演获南拳第五名,又以总教练身份率湖南省武术队出席在呼和浩特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并亲自参加表演,还与北京队交流,在首都体育馆曾作表演。1978年著成《技击简论》一书,总结了苗族武术技击之精华,收徒近百人,于1987年写出《苗族武功》一书,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曾先后担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体委副主任、调研员、州武术协会和气功科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的秦可国,自幼习武,积极支持民间武术,1986年被评为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先进个人和“三等雄狮奖”,两次被评为省武术挖掘整理先进个人,四次受州人民政府记功奖励,1995年12月被中国武协、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评为“中华武林百杰”之一。其为湘西苗族武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应该考虑确立为传承人。

1.3 成立湘西苗族武术传承机构

2003年,在湘西自治州政府的组织与指导下,成立了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与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全面领导全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在制度保障方面建立了相应的规范条例,近年己制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湘西苗族武术方面,应该由湘西自治州体育局牵头,成立湘西苗族武术协会,发展当地武术,传播本土民族体育文化。此外,还可由当地高校发动,组织武术专业研究学员成立湘西苗族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合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发展地方文化建设。

1.4 让苗族武术走进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湘西自治州是文化大州,历史悠久,边地异质文化源远流长,民间工艺丰富独特,民族风情浓郁。目前,拟新建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民间工艺、民族服饰及旅游产品一条街,民族特色饮食、民族特色产品一条街,民族歌舞演艺中心,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场,传统节日祭祀、巫傩及民间绝技演艺场,山寨特色客栈等。那么,我们要充分利用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这一平台,挖掘湘西苗族武术文化资源,推动湘西武术事业,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道路,让湘西苗族武术成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场的特色表演项目,建立湘西苗族武术表演队,开设湘西苗族武术培训班,完善管理制度和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运营方案。

2 让湘西苗族武术走旅游开发之路

2.1 兴建湘西苗族武术文化馆

在保留苗族武术原生态形式下,我们要对它进行文化空间发展,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收集相关苗族武术藏品,使将湘西苗族武术走融合旅游开发之路。但是,我们要一定要将保护工作做完善后,才将其推向市场进行开发利用,否则等于把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撕成碎片,各取所需,这无疑违背了保护的初衷。将苗族武术带给人们的记忆完全保留下来,以苗族武术文化馆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文化馆搭建在风景区,供游客欣赏。

2.2 通过传媒与湘西旅游风景区联袂打造影视,传播苗族武术文化

第一,现代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要传播湘西苗族武术文化,不能离开传媒,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宣传片等媒介。媒体提供了强大的宣传力量,利用现代传媒的种种便利,传播视听资料,是保护湘西苗族武术的重要途径。如中央电视台2006年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增加原生态组唱法的做法,就把许多未曾谋面的民歌品种推上了大雅之堂,使民众以空前的热情参与到讨论如何保护与传承“原生态”音乐文化的问题中来,这无疑扩大了“原生态”文化的影响,那么,湘西苗族武术也可以尝试。第二,旅游是湘西的强大支柱产业,政府十分重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地理资源,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业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保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4],湘西苗族武术也将成为一个旅游业开发的亮点。但是,通过对湘西各风景区的了解与调查,湘西苗族武术还几乎没有融入,唯有德夯风景区能够看到苗族武功和土家武术的影子,各大媒介没出现过对湘西苗族武术的报到,那么,可通过利用现代传媒,制作湘西苗族武术与娱乐相结合的互动节目,将湘西苗族武术融入到各大风景区的宣传片中,当地政府发动影视与旅游公司联手打造苗族武功题材电影,传播苗族武术文化。

3 让湘西苗族武术进入学校体育教学

保护传统文化,重在系统教育。高校民族体育的开展对湘西苗族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于1994年成立,并于1999年在分会下设立了“大学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各种研讨活动,各省、市、县也纷纷成立民族传统体育协会,使民族体育工作形成了上层有人管、中层有人抓、基层有人做的良好局面。如湘西地区的吉首大学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以采取对原生态苗族武术的运动员进行优先录取,把湘西苗族武术列入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拓展专业人才知识技能,服务湘西的广大中小学学校,情系地方教育,开展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课程,为中小学开展苗族武术课程提供了教学来源,对湘西苗族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4 让湘西苗族武术走向竞技舞台

传播传统武术文化应以竞技为龙头,带动全民健身。湘西苗族武术也必须与竞技武术相结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让湘西苗族武术出现在湖南省大型武术比赛中。但是我们必须保持湘西苗族武术的原汁原味,如湘西苗拳的风格特点是:架势凶猛,动作灵活多变;取禽兽动作形象立功架,取禽兽争斗的动作为技击手段,有“战拳”之威势,部分拳术演练或实战时还头戴牛头铜角帽,身穿棕片软铠甲,腕套锐利虎扑,以增强其防守性能和攻击的杀伤力[5],所以,即使将湘西苗族武术搬上竞技舞台,我们也要保留它的特点和风格。

5 结语

湘西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集聚区,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丰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发展湘西武术文化,应将苗族武术成为品牌发展,让其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待遇,对其传承人进行保护,成立湘西苗族武术传承机构,追寻湘西苗族武术名人的先进事迹,走进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园,与旅游结合,兴建苗族武术文化馆,通过传媒与湘西旅游风景区联袂打造影视,传播苗族武术文化,联袂当地教育,使苗族武术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以竞技表演为舞台向全民展现。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苗族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探讨,为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确保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借用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策略并从中得到启迪:湘西苗族武术,作为一种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通过将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开发,挖掘苗族武术的历史名迹,提升文化品位,走旅游开发的“双赢”道路;联袂当地教育机构,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以竞技表演形式展现湘西苗族武术的生存价值和社会功能,为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湘西苗族武术提供舞台。

关键词:湘西,苗族武术,继承,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玉文,白晋湘.湘西山寨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价值开发[J].体育文化导刊,2008(6).

[2]李真.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J].怀化学院学报,2008(10).

[3]文乃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的认定[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5).

[4]彭延炼,张琰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3).

湘西苗族民俗艺术与楚巫文化传承 第6篇

湘西苗族是中国苗族的一部分。千百年来, 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 在湘西大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奋斗足迹。苗族是最早发现、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 曾先后发明铁犁、铁耙、引水灌溉等;楚地巫术中的画符、放蛊、招魂、赶尸, 带有神秘色彩;林林总总的苗族文化, 构成了“神秘湘西”之主要元素。今天的湘西苗族人民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远古遗风。

一、吊脚楼——青瓦石基错落有致

走进湘西大山,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鳞次栉比的民居——苗寨吊脚楼。它们镶嵌在高山深壑处, 依山傍水而建, 或骑岭坐梁, 或隐藏河谷, 风光旖旎;有的还躲进白云深处, 如诗如画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湘西苗族吊脚楼为木结构青瓦房, 以土砖或青石砌墙基, 耸以吊楼, 飞檐翘角, 楼的板壁用刨光的杉木板封装, 窗棂子用木条拼成形状不同的图型, 三面有走廊, 悬出木质栏杆, 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安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吊脚楼从规划设计到建筑须选择地势好、介质硬、泉水多、树木密、阳光充足的居住环境, 屋向坐南朝北, 或坐北朝南, 忌东西向, 因犯风水。悬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 下垂底端常雕绣球和金瓜等各种装饰, 有5柱7挂、5柱8挂、5柱9挂不等;有1栋3间、4间、8间不等。户型有“四合院”、“小天井”、“厢房角楼”、“吊角楼”、“百角楼”等。房子框架全系榫卯衔接, 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 使一栋栋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之上, 工艺精湛。吊脚楼结构一般为两层:下层作牛栏、猪圈, 或者存放杂物, 上层为居室或待客处, 祖宗神灵设在二楼的中柱脚。上层室外为走廊, 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 苗语叫“嘎息”, 民间称叫“美人靠”, 多为女红技艺的场所。

德夯苗族村是镶嵌在湘西州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德夯”为苗语, 意为美丽的峡谷。德夯苗族村是最具苗族风情的苗寨之一。德夯村寨于峡谷深处, 寨子依山而建, 住着100多户苗家。这里溪流纵横、峡谷深壑、瀑布飞泻、群峰竞秀, 到处是古木奇花、珍禽异兽。在青山绿水间, 点缀着一幢幢灰瓦石基吊脚楼。一条条光滑的石板路, 一座座精巧的石拱桥, 一群群赤足粉装的浣纱苗女, 苗族自然景观皆在其中。拦门酒礼、苗族花鼓、椎牛祭祖、巫傩绝技等, 一系列古朴优雅的苗族民俗风情成为德夯人文景观的特色。古老的石碾和筒车, 在水力的带动下, 咕咕噜噜、咿咿呀呀, 不知疲倦地旋转着, 一派田园诗情。这就是德夯苗寨。从德夯苗寨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绵长不息的精神追求。

二、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纯朴自然

湘西苗族人的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他们敬奉地方神较多, 汉族、土家族民族习俗也对其影响深远。其宗教信仰是以佛教、道教为主, 苗族聚居区还有对“马王”、“梅山”、“火神”、“黑神”等民族神灵的崇拜。

图腾记叙历史, 传承文明。由于苗族是一个没有自身文字记载的民族, 在苗族诸多灿烂的文化中, 图腾图案的意义和影响尤为深远。“龙”是多种动物、多种功能的综合化身, 作为苗族的图腾崇拜物, 常被善于织绣的妇女们虔诚地刺绣在艺术织物上, 形成苗族服饰以龙纹为主的特点。此外, 苗族妇女之银饰物亦多有龙凤、麒麟图形, 可见苗族服饰与龙图腾不无关系。蝴蝶图腾在服饰纹样中出现的频率也高, 因为起源传说催生了远古的母性崇拜, 蝴蝶图案大多表象都与女性生殖繁衍有关, 同时蝴蝶喻意美丽和自由, 因此, 图案与女性生殖繁衍有关的蝶恋式结构到处可见。从至今仍流行在苗族民间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仍可窥视到苗族蝴蝶图腾文化遗风。

傩戏崇神娱人, 呈现宗教祭祀信仰, 是一种承接古老的湘西苗族文化的载体。它是由宗教、舞蹈、曲艺发展而来的一种原汁原味的独特戏曲样式, 既有招安纳祥、驱疫避邪的祭祀功能, 又有歌舞、戏曲的娱乐功能。傩戏源自于神话传说的始祖神——傩公和傩婆。傩神被尊敬为人类始祖。湘西苗民对傩公和傩婆非常崇奉, 认为只有傩神, 才能福星高照, 保护人类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子孙满堂、家业兴旺发达。在傩仪的神坛上, 依照湘西苗族的习俗, 凡遇久婚未孕的夫妇, 或遇家人多病, 或遇家禽瘟疫, 或遇乔迁新居, 便得向傩公、傩婆问灵、祈求和许愿, 以此寻求佑福, 逢年过节还以隆重祭祀——还傩愿、演傩戏。傩戏内容诙谐幽默, 动作滑稽风趣, 情节原始纯朴, 唱词唱腔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喜剧特色。直到今天从湖南地域民俗民风中仍可窥见此类风情。另外, 先楚文化是湘西苗族傩戏发展的土壤和文化根基所在, 从傩戏的表演方式和功能特征上仍可看出先楚文化的影响, 可以推断, 它所折射和表达的是人类原始时期所推崇的主要宗教文化和民俗艺术形式。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上刀山、下火海, 以鼓伴舞、以鼓为乐, 通过叙事性的演奏方式, 来抒情表意。湘西的苗族鼓舞一般是在逢年过节等重大活动中进行, 凡遇结婚嫁取、演傩戏、农历“四月八”、赶秋、农事丰收、喜迎宾, 都要演奏此艺。湘西苗族鼓舞最突出的演奏方式是击鼓面和敲打边, 其节奏和音韵高亢雄浑, 构成了鼓乐艺术的独特样式与豪迈个性。最壮观的场景是大鼓当先、锣鼓齐奏, 伴唢呐、长笛、二胡、土号、三弦, 音韵缭绕、气氛热烈, 场面十分火暴。鼓舞的艺人动作洒脱, 或似劳作情景, 或似拳术武功, 或似动物嬉戏, 或似先祖征战, 他们通过每一个生动的击鼓和舞动动作, 再现了湘西苗族人民历史长河中的劳作与生息场景, 涵括了湘西苗族人生生不息、生命不止的繁衍进程, 整个就是一幅栩栩如生的湘西苗族人的历史画卷。

三、民族服饰——艳丽多彩精美绝伦

湘西苗族生活在大山深处, 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 从而也就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朴而独特的民族服饰风格。湘西苗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桑、棉、麻、葛的传统, 苗族服饰多以棉花、蚕丝、葛根、苎麻、羊毛为原料纺线织布, 然后用矿物色汁、树皮汁或其它植物汁合成的各种染料染浸丝线, 挑花绣朵, 裁剪缝纫, 从而制成美丽的花衣筒裙。

湘西苗族服饰是农耕文化的体现, 题材大多反映苗族历史形态的意识与乡土情结, 图案纹样大多表述历史的传承, 是活灵活现的苗族“史书”。苗族服饰中男女均喜爱用青黑色帕, 间或也用深色宽条纹帕包头。男子服装短衣短裤宽松简单, 上穿有领对襟, 七颗布纽扣束衣从上至下呈均匀排列, 衣袖窄小, 过膝裤裤筒宽大。衣、裤颜色均为深黑或深毛蓝, 间用黑白相间细条纹或浅蓝色的布料。冬天青布帕缠腰, 一年四季打青蓝色绑腿, 脚着青黑色布鞋或“人字形”草鞋。这种样式的装扮便于劳作。苗族女子皱帕包头, 帕布端庄平正不偏斜且发不外露。女子服装样式主要以凤凰地区“云肩式”为代表。她们用土布花帕包头, 服装以黑、青蓝、青等深色布料为底色, 在服装开口处即衣领口、衣袖口、裤脚口等处用深色宽边衬托, 宽边上再镶鲜艳夺目的刺绣图案纹样, 显得典雅、浓郁、绮丽而不失庄重。还有花垣、吉首一带的“胸襟式”, 泸溪一带的挑花服饰也是支撑湘西苗族女子服饰特色的品牌。胸襟式、挑花服饰共同的特点是:衣无领, 五颗布纽扣束衣, 衣袖宽大, 开口右式偏襟, 上衣腰大硕长, 襟长至股, 袖宽大。裤子短, 裤脚大, 腰系花带和腰裙。衣领口、衣袖口、偏襟口、裤脚口均刺绣有花边, 黑色几何图案或植物图形装饰。湘西苗族妇女喜爱戴银饰和围裙:银饰是传统的装饰品, 苗族盛装佩带各种银饰, 如接龙帽、银簪、项圈、手镯、披装、盘扣、耳环、手链、脚链、胸链、长命锁等等, 应有尽有;围裙均为已婚妇女装束。吉首、花垣一带的苗女喜爱低腰围裙, 凤凰一带的苗女喜爱高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便于劳作而不把衣服弄脏, 逢节庆或走亲戚穿着, 主要用于显示盛装服饰或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

湘西苗族的刺绣是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是苗族民间艺术最主要、最普遍的服饰装饰手法。刺绣是以丝、棉、毛或色布等为对象, 在各种衣料、布料上用针平绣、挑花、堆绣、贴布、锁绣、破线绣、钉线绣等手法构成纹饰, 图案大致是龙、凤、蝶、鸟、花、草、虫、鱼等, 内容丰富, 寓意吉祥。绣花多用在衣服的襟三沿、袖口、裤脚、围腰、帐檐、头巾、鞋子、背儿带、枕巾等, 其绣品平滑光亮, 色彩表现浓烈又和谐统一。

四、结语

湘西苗族民俗艺术是千百年来苗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蕴藏着深层的民族审美心理与历史传承遗韵。我们应当吸收这种民族的艺术精髓, 努力发展这种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 将其融会贯通到我们现代的艺术创作中, 并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段泽民.湘西苗族服饰刺绣艺术特色探析[J].美与时代 (中) , 2010 (03)

[2]龙杰.湘西苗族建筑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3.3

[3]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8

[4]伍新福.苗族文化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3

[5]潘国华.风格独特的苗族民居[J].装饰.2003 (09)

上一篇: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探究小学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复习下一篇:优美诗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