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去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24-05-24

我必须去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精选4篇)

我必须去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1篇

这是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六单元“讲信用”中的一篇文章《我必须去》。讲的是李丹小朋友在去敬老院还是去看马戏的问题上,经受了失信还是守信的考验,选择了守信。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想通过图文结合理解“打扮”“慈祥”两词,通过朗读体会“犹豫”一词,通过想象小组合作说话理解“约定”,联系上下文理解“失信”一词。主要是借助朗读人物对话来体会心理活动。课堂上我注重课堂生成资源,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现和个性差异,给学生展示和表达的机会。

在教学完这课后,我感觉自己比较注意对文章整体性的把握。教学刚开始通过自学填空来初步了解学生对全文的把握,在细读文章之后,我又设计了几个词语来让学生复述课文,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另一方面回归了文章的整体。

其次,在“约定”“慈祥”“犹豫”等词的处理上比较妥当。为让学生理解“约定”一词,我设计了李丹和同学的对话,让学生想像他们是如何进行约定的。“犹豫”一词让学生反复读李丹心理活动的一段话,来揣摩李丹心里的真实想法,理解李丹心里的拿不定主意。借助图片观察引出“慈祥”一词,师少说,多引导,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词语。

对于朗读训练我有三处处理得较满意。一是借助图来观察李丹的打扮,师紧跟问打扮这么漂亮心情怎么样啊?从而学生体会到高兴地朗读此段。其次对李丹犹豫的那段让学生找出关键词“多想”,多次请学生试读来体会李丹矛盾的心理。再次,就是师生合作读书李丹三个“想起”,师有目的性地引导,生体会到李丹的决心,从而坚定地读到“是啊,有必须去!”

上完这节课,结合预先设计的教案,我发现有很多不足。首先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课堂上发言较随意,爱说闲话,别人发言时爱插嘴。坐姿和举手的姿势不够端正。

其次教师在课堂对教材的处理表现得有些急躁。如有学生对“失信”一词不能理解时,师可多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一说。对学生暂时不能理解的,教师要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而不是教师的代劳。

再次这节课的朗读力度不够,效果不突出。最为明显的就是李丹和爸爸的对话朗读时间不够,学生体会不深刻。李丹的心理是由“犹豫”到“坚决”,爸爸的语言由“急促”到“赞赏”,师未能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师注意到了适宜地出示重点词卡,但师只做到了读词卡,在学词时,师还可引导学生来分析字形,从而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 第2篇

《第八次》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文,是一篇含义深刻的外国历史故事:古代苏格兰王子英勇抗击侵略军却屡战屡败。在他几乎丧失信心时,偶然看到蜘蛛在风中结网的场景,从中深受启发,再次振作,终于取得了第八次战斗的胜利,赶跑了侵略军。

全文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

从写作方法来看,故事脉络清晰,语言简练,浅显易懂,注重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表述和完整性,呈现给学生规范化的文本表达。

●达成目标发掘

达成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材料之后应该到达的认知程度,是微课程教学法贯彻让学生学习得以目标管理的理念的产物。达成目标发掘的重要性在于有效提升学习者体验,从而提升学习绩效。

《第八次》教学课时为两课时。语文学习既要得“意”(内容)又要得“言”(表达)。第一课时定位在得“意”,也就是课文写了什么,指向文本的内容。学生应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故事情节展开的三个阶段,即“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是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打基础,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得“言”。本课的故事内容浅显、脉络清晰、表达规范,这样的文本材料适合让学习练习讲故事。因此我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据此,第二课时的达成目标为: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课文,凭借“流程图”、“QQ表情”,讲好蜘蛛结网故事,掌握“八次”结网不同的写作方法;有条理地写动员令,演讲《动员令》,领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达成目标设计的作用如下:首先,与新课标中“讲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保持一致。其次,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传统语文课堂更多地注重“庖丁解牛”般的字词品读,关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往往忽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采用讲故事、写动员令、讲动员令等语言运用的活动,能弥补语文能力培养中的缺欠。最后,破解写作难题。学生不会写,写不好,在习作教学中是常见问题。这与学生缺少课堂练笔的时间,缺少课堂练笔后的及时分享、反馈有关。设计当堂练笔、分享、反馈,无论是“写”还是“讲”,都指向语文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写”和“讲”的过程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同时,适当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课前准备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中的第一模块,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使用。我从“达成目标、学习任务、方法建议、课堂学习形式预告”四个方面作如下设计:

达成目标: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课文,凭借“流程图”、“QQ表情”,讲好蜘蛛结网的故事;掌握“八次”结网不同的写作方法。

学习任务:画蜘蛛结网的流程图,根据流程图讲故事。通过讲故事明白“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给故事配QQ表情,有感情地讲好故事;积累有关“坚持”的名言和成语。

方法建议:画流程法和配QQ表情法。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第一环节: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第二环节:写《动员令》。第三环节:讲《动员令》。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使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衔接起来,形成目标管理。

2.教学视频设计

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配套学习资源。本课视频有三个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学画流程图,有条理地讲故事,使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视频中播放蜘蛛结网的故事,作为学生练习讲故事的范例;播放蜘蛛结网的动作视频,为学生圈画动作关键词作铺垫;讲解画流程图的方法,要求学生“动手”;要求对着流程图讲故事,让学生“动嘴”。

画流程图是帮助学生有条理地输出语言的策略,画好后,要求学生根据流程图的动作关键词,讲一讲蜘蛛结网的故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第二部分:配QQ表情,把故事讲得吸引人。讲故事不仅要讲得有条理,还要讲得吸引人。用微视频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讲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用QQ表情代表各种丰富的情感,在文字下面配上相应QQ的表情,是引导学生讲好故事、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捷径。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

第三部分:品蜘蛛结网故事,积累名言成语。学习需要感悟和积累,学生一次一次地练习讲故事,逐渐走入文本的情境中,感悟也逐渐加深。此时,让学生收集和积累一些关于“有志者事竟成”的名言或成语,为课堂上的表达作铺垫。

第四部分:说课堂预告,为翻转课堂作铺垫。在微视频的结尾,我通过预告课堂上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布鲁斯王子看了《蜘蛛结网》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会怎样动员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参加第八次抵抗?提前预告这个话题,有助于学生带着个体的思考走入课堂,学习就会有深度。

●课堂教学

1.设计思路

在翻转课堂中,一上课就检测学生观看微视频的自学情况;然后,鼓励学生围绕着“动员”提问,小组讨论,提炼关键词,交流写动员令的流程图;根据流程图小组分工合作写动员令,完成后组内修改动员令,最后小组派代表演讲动员令。

2.教学过程

(1)检测

回顾微视频中把故事讲得有条理的画流程图法,以及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的“配QQ表情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渗透非常重要,需要每节课慢慢渗透。涓涓细流,终将在孩子们的心田汇成江海。本节课的画流程图法是比较好的阅读策略,有趣直观,能帮助学生拓展理解的深度,使文本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采用思维可视化的画流程图法(如上页图1),能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有条有理。

“配QQ表情法”把学生喜闻乐见的QQ表情,融入阅读理解之中,能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讲述(如图2)。这些要点,学生在微视频中已经学会,教师在课堂上适度地训练、引导,为接下来的讲好故事做好铺垫。

(2)讲述蜘蛛结网的故事

要求学生根据动作流程图和自己标注的QQ表情讲述蜘蛛结网的故事。在成都等地的公开教学活动中,我鼓励学生离开座位,把故事讲给听课的教师听,不少学生还得到了听课教师的指导,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一直都是“宠儿”,复述则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复述是一个对语言材料吸收、消化、整理、判断、运用和表达的过程,能增长言语智慧,发展言语个性。根据蜘蛛结网的动词复述故事,有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公开课的特定环境中,学生讲故事给听课教师听,能自豪地展示学习成果,体验学习成就感,树立学习自信心。

(3)小组协作学习

◇聚焦主问题:王子如何动员士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果不善于质疑,学生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习也只是被动的机械式学习,缺乏创新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是语文的课任务之一。

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蜘蛛结网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布鲁斯王子看到蜘蛛结网之后怎么想、怎么做(引读第四、第五小节)?然后,学生针对关键词“动员”质疑,最后全班形成研究的主问题:布鲁斯怎样动员失去信心的士兵起来抵抗?(如图3)

◇小组协同作业:写动员令。

学生用三分钟时间,把“动员”的关键词写在小圆片上。小组展示合作的成果,把关键词贴到黑板上。小组间互相补充,黑板上贴了很多关键词,如人民、故事、国家、爱国、士兵、名言、责任、幸福、战斗、精神、鼓励、坚持不懈、勇敢……

然后,按照流程图要求,小组协作整理关键词。在教师引导下,把关键词归类形成四类(如图4)。

最后,根据要求分工写作《动员令》。

从聚焦主问题到创作《动员令》,让学生将蜘蛛结网与布鲁斯王子召集军队、动员人民抵抗侵略军这两件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来促进自己语言的内在建构,但是,学生没有写过动员令,如果不加以指导,很容易干巴巴地写几句口号。所以,这个环节从引导学生思考入手,集小组乃至全班智慧,协作讨论动员令该写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零散的“思维珍珠”通过流程图的形式串成有条理的“写作顺序之链”,使学生知道写动员令要以情感人,以故事感人,以理服人,最后还要发出号召。

(4)展示协作学习成果——演讲动员令

首先,把分工写作的《动员令》片段在组内交流,再形成完整的动员令,贴在准备好的A3纸上。然后,组内讲讲动员令,修改动员令。最后,小组推荐代表演讲动员令。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一个人可以面对多少人,就代表这个人的人生成就有多大!”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因此,语文课要为学生提供演讲的机会,结合文本渗透演讲技巧,使学生演讲言之有义——中心明确,言之有物——内容具体,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之有情——倾注情感。

学生在演讲的时候,我用手机拍下《动员令》,大屏幕上同步显示。每组代表演讲完了,都主动地征求学生和听课教师的建议。在演讲过程中,教师应在演讲的气势,以及通过声音、眼神、动作甚至站位增加演讲效果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教学体会

传统的语文公开课,我一般会有3~4页的备课纸,每一页精心地写下课堂用语及相关的教学预设。课堂上以我的“表现”为主,临近下课时再布置作业,高难度的练笔一般都是课后完成。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花时长而且很困难,习作缺少学习支持,故习作质量不高。而我在成都龙泉一中、南京雨花台中学、武汉鲁巷实小用翻转课堂的方法执教《第八次》时,觉得很轻松,这是因为我不用再记忆复杂的教学环节和课堂用语。“四步法”解放了我,让我拥有随机应变的智慧。学生学得也很轻松,从微视频里学习方法,课上进行拓展提升,完成高难度的作业写作。课堂上呈现出“乐于学习、有效合作、大胆表达”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教学效果得益于以下三方面的成功尝试: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中,课堂内主要是新课导入,讲解知识,最后布置作业等环节,作业完成一般在课外。课堂结构为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演员”,越是优秀的教师“演”得更多,展示教师个人风采更多,挤占了学生学习、思考、合作的时间。

翻转课堂带来一场教学革命。学生学习知识在课前,如本课学习“画流程图法”和“配QQ表情法”。课堂上内化知识、拓展能力,读懂用“流程图”表达的小组合作要求,用“流程图”整理“动员令”的写作顺序,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阅读策略。课上教师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从“演员”变成“导演”。课堂上,以从容的心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

2.以合作为主法

有效的小组合作有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能让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的学习氛围,也能使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观点并作评判,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本节课共有三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形成“关键词”;第二次合作写“动员令”;第三次合作修改“动员令”,为组内推荐出来的代表演讲动员令出谋划策。合作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当然也关注到了学生个体差异。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提高了课堂效率。为了保证合作的有效,每一组都有了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把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结合起来,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奖励。

3.以学科为本位

这是一节语文的翻转课,应以学科为本位。语言是一门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应用它,所以我在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和合理地研制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如果把这篇课文仅仅定位在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就滑到了道理说教上去。在当代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中,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教学中强化了学生表达素养的训练(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通过微视频中教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讲好故事。课堂上小组合作写动员令,演讲动员令。

当然,翻转课堂需要技术的支撑。课堂上,我用MirrorOP Sender软件实现了手机和大屏幕的同步显示,便于学生分享、互评。但无论使用什么的技术,我们必须能自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到底是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理解力和创造性思维,还是在继续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萨尔曼·可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

我必须去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3篇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写秋雨,实写秋景。本文结构严谨,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首句以总起句,结构以排比句的形式呈现,作者用充满童心的语言娓娓述说着一幅幅秋天诗意般的画卷: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二、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以下环节:一是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呈现纷飞的秋雨、各色的秋叶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二是主次有别,直奔重难点。文章篇幅较长,不可能句句说、段段讲,这篇课文重点段是第二自然段,重点词是“五彩缤纷”,内容是动植物过冬的准备,简单易懂,笔者主要让学生自学,不作重点讲解。三是品词品读,解文悟情。学生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32彩缤纷”,换词辨析、拓展文本、说说写写。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12个生字并会运用,会读“钥、匙、趁、柿、菠、喇、衔、裳”8个字。

2.知道课文是通过颜色、丰收、过冬的准备等描写秋天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课文是通过颜色、丰收、过冬的准备等描写秋天的景色。

2.难点:作者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法、被艺术化的语言表达秋天的美景。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观察、收集秋景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播放秋天雨景图)

师:瞧,秋天的雨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板书:秋天的雨

是 一把 钥匙

有 一盒 颜料

藏 许多 气味

吹 金色 小喇叭

(学生复核课文的同时,教师依次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秋雨这把钥匙打开秋天的大门,细细欣赏秋天的颜色、气味、动植物过冬所做的准备。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笔者播放生动直观的秋雨视频把学生带入秋景中,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同时把本课重点内容用板书的形式写下来,有效促进学生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进人课文的学习中。

(二)精读课文,欣赏秋关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五彩缤纷的颜色。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这些颜色分别给了谁?

课件出示:黄黄的——银杏树

红红的——枫叶

金黄色的——田野

橙红色的——果树

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

师:这么多的颜色,课文用了哪个词来表示?

师:表示颜色多的词语还有哪些?

师:课文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画“——”的动词)

课件出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邮来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田野中的稻谷刚开始是绿色的,秋天来了,慢慢变成淡黄色、黄色、金黄色。有时吹起秋风,田野的稻谷还会翻动,像海洋的波浪一样一层赶着一层。

课件出示秋天里、柿子、橘子、稻田的图片。

师:作者实在太爱秋天了,所以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在他的眼中秋景就像人一样会唱歌、会跳舞,还会欢笑。瞧,枫叶的红色、田野的金黄色、果树的橙红色,所有美丽的颜色都是慢慢变成的,它们是会动的,有的是晃动,有的是扇动,有的是摇动,所以“五彩缤纷”这个词一是表示颜色多,二是颜色生动,颜色是会变化的。

[设计意图]如果说语文是一座高楼,字词则是筑楼的一块块砖,字词教学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经之路,笔者抓住关键词“五彩缤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辨析了“五彩缤纷”与“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词的区别,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索

师:这么多种颜色,你最喜爱哪一种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爱它?

(根据学生的回答,全班交流自己喜爱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重点交流:

1.多音字:扇shan(扇动),shan(扇子)。shan扇,表示动词;shan扇子,表示事物的名称。

2.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一边做“扇”的动作,一边读出秋天凉快的感觉。

师:“橙红色是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果树变成橙红色说明果子成熟了,我们就可以吃上甘甜可口的水果了。

师:“你挤我碰”是什么意思?(分发给学生橘子、柿子图片,让他们上黑板贴画,贴出果树“你挤我碰”的丰收秋景)

重点交流:

课件出示: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依次呈现菊花的紫红、淡黄、雪白)

师:在生活中,你发现菊花还有哪些颜色?(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呈现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是啊,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实在太多了,多得写不完,课文用什么符号表示?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采用读、画、想、说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颜色,再细读描写这种颜色的句子,分享喜爱的原因。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的阅读更自由,感悟更深、更真实。

(四)回顾反思,领悟表达方法

1.课件出示:

(1)教师引读,学生跟读,注意与作者说话的语气是否一样。

(2)在“——”处补充一句或是一段话。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邮来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作者用不一样的语气让我们听起来不单调,而且富有情趣,像起伏的音乐,像五彩缤纷的颜料一样。同学们要慢慢读、细细品,你就能品出语文的味道来。

师:除了作者介绍的这些,你发现秋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在‘‘_”处补充。

[设计意图]教学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词至句、从句到段,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首先是填词,引导学生在“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一句中发挥想象,补充表示颜色的词语。其次,把整段话重新排列,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会同一个意思,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取得奇妙的效果。

2.师: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好多好闻的气味呢!请浏览第三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课件出示:在( )中填上表示气味的词语。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 ),菠萝( ),还有苹果( )、橘子( ),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设计意图]一节课由于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若是面面俱到,学生所习得的语文知识就不扎实。因此,笔者可以根据本课特点采用补充内容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师:伴随着秋雨我们走到了深秋,它告诉大家(老师做吹喇叭的动作):冬天快要来了。(学生朗读后半部分)

师(分别出示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的头饰):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课文介绍得很少,你能告诉同学们吗?(请几名学生戴上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的头饰,分别向同学们介绍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过冬所做的准备)

[设计意图]巧用小学生爱表现、爱模仿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读出角色应有的感情和表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五)课外积累,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秋的诗句和文章,读一读。

2.观察家乡的秋景写一写。(可选一处场景写—个片段,也可以是几个场景写一篇完整的习作)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文本练习让学生触类旁通,既符合小学中年级习作的规律,体现了习作训练的层次,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消除习作的恐瞑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我必须去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第4篇

一、主题切入———问题

师:上节课, 我们就聊到这个单元的主题为什么引用“大”与“小”这样一组反义词,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不是概括了内容就可以的, 我们必须深入文本去读, 看看这三篇课文中的“大”与“小”分别体现在哪里。

【设计意图:单元主题导入, 开门见山, 问题聚焦, 整节课的学习目标清晰明了。】

二、自读思考———方法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默读, 并用笔勾画, 看一看这三篇课文中的“大”“小”分别体现在哪里。勾画完毕, 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目的明确的学习要求, 充裕的自读时间, 给予了学生真正的思考空间。】

三、分享品味———路径

1. 品《“ 扫一室”与“ 扫天下”》

师:第一篇课文《“扫一室”与“扫天下”》, 请一个小组与大家分享对“大”与“小”的理解。

生:我觉得从这篇课文的题目就能看出, “扫天下”与“扫一室”就是“大”与“小”的对比。虽然陈蕃的房间非常脏, 但是他喜欢读书, 把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面, 我觉得这也值得, 他是用读书奠定干轰轰烈烈大事业的基础。

生:即使把很多精力都放在读书上了, 也必须抽出一些时间来整理书房, 要不然有时也会把“大事业”给搞乱的。

师:老师问的是“大”与“小”分别体现在哪里。你们的问题, 我们随后再解决好吗?现在有关“大”与“小”的体现, 你们还有要说的吗?

【反思:在课堂上, 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很重要, 但是教师也应分辨学生的发言, 迅速作出判断。当学生的发言偏离主题时, 教师应果断停止。这充分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

(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补充)

生:我觉得扫一间屋子是小事, 扫天下是大事。

生:我觉得可以在文中找一找:“年轻人,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这句话中“小小的屋子”是“小”, 而“天下”是“大”。

生:这和我说的意思一样。

生:题目就可以体现出来。

生:我觉得题目并不能说明问题, 能说“一室”就是“小”, “天下”就是“大”吗?

生:一间房子是很小的, 天下是很大的。

师:要解决你提出的问题, 可以从文本中找句子读一读。

生 (读)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师:还有呢?

生:“连小事都不愿意做, 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生:“大丈夫活在世上, 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 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

师:你们的问题可以解决了吗?

生:可以。

【反思:教师的一句“从文本中找句子读一读”, 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 这是“用教材教”的最好例证。】

师:在文章中, 课题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在这一小组的分享以及其他同学的补充当中, 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课题中出现了两个“扫”字, 你觉得两个“扫”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师板书:“扫一室”与“扫天下”)

生:我觉得第一个“扫”是“打扫干净”, 第二个“扫”是“扫除”的意思。

生:第二个“扫”是“扫除天下不平之事”的“扫除”, 就是“消除”或“消灭”的意思。

师:很显然, 两个“扫”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反思:在分享中, 我适时抓住“扫”字辨义, 小事与大事, 生活习惯与理想追求, 这是单元主题的升华, 同样也是语文味的体现。】

生 (齐) :不一样。

师:看来我们的课题没那么简单, 而是有深刻的含义, 所以我们这里用了引号。

(师在“扫一室”与“扫天下”上面加上了引号。)

【反思:词义辨析, 标点、课题的学习就这样完成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分享中悄然而现, 彰显了语文本色。】

师:我想问问, 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在大事和小事之间作选择?

生:先把小事做好, 再做大事。

生:我觉得我们的小事是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师:你的意思是生活中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大事。

生:我认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

生:做大事业要难一些, 可是成就感很大, 做小事很轻松但是成就感很小。不过我还是觉得应该从小事做起, 因为你连小事都做不好, 又怎么做大事呢?

生:我觉得在教室拖个地都很困难, 所以要扫天下更难。

师:要切合实际。

生:做好小事, 别人对你才会很信任。

师:我觉得你们比陈蕃厉害, 你们已经一语中的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达了出来, 甚至把薛勤对陈蕃的教导也表现出来了。我们来齐读这句话。

生 (齐) :“年轻人,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 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师指导学生将这句话读得很有感情)

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 (齐) :年轻人, 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去扫, 是不可能扫天下的。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 阅读教学亦是学生与自我生活体验的对话过程。】

2. 品《井底之蛙》

师:读一读这篇课文, 说一说文中的“大”与“小”分别指什么。

生:我们觉得《井底之蛙》的“大”就是鳖说的“海”, “小”就是青蛙说的“井”。“海”, 有千里之遥不能形容的辽阔, 千仞之高不能形容的深度;“井”, 我们可以参照生活中看得见的井, 不足一米宽。

生:我觉得课文中有表现井很小的句子, 就是青蛙跳入井水中, 井水刚刚浸没到它的两腋。

师:这两位同学都强调了井和海给人的直接印象所表现出的大小, 仅仅如此吗?

生:课文是《伊索寓言》里的故事, 所以有一定的道理。人们常用井底之蛙来指那些目光短浅的人。

师:我来纠正一下, 这不是《伊索寓言》中的故事, 而是《庄子》里面的内容。

生:青蛙觉得自己很渺小。

生:课文中有一个大与小的对比。

师:到底是用什么与什么作对比?真正的“大”和“小”到底是指什么呢?

生:在鳖没有来到井里之前, 青蛙感到自己的满足、幸福、快乐。

生:自从鳖来了, 我感受到了青蛙和鳖有两种不同的快乐。青蛙的快乐就是自己霸占了一口小小的井, 而鳖的快乐是在大海里自由自在地玩耍。

师:如果我们把鳖的快乐概括成一种“大海之乐”, 那么你们觉得青蛙的快乐应该是什么呢?

(师板书:大海之乐)

生:小井之乐。

生:浅井之乐。

生:井底之乐。

(请学生板书:井底之乐)

【反思:顺学而导, 抽丝剥笋, 事半功倍。站在高处, 深入解读, 才能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穿梭;落到实处, 放眼学生, 方能点拨学生运用精练的语言表情达意。】

师:面对这两种快乐, 你们会选择哪一种?

生:大海之乐。在大海中, 我们不是一个人, 而是会有很多朋友, 这样很好。

师:你觉得朋友多就会很快乐。

生:我觉得两种快乐各有优点。在大海中, 我们不会寂寞, 而在井底, 我们则可以享受安静的快乐。

生:我认为生活在井底不用担心会被人吃掉。

师:你认为井底更安全。

生:在井底, 青蛙可以开开心心地过安全的生活, 而鳖生活在大海中却时刻面临着危险。

生:我会选择大海, 大海很辽阔, 很自由, 而浅井太小了, 有的时候感觉像被困在其中。

生:我觉得要看自己的喜好, 喜欢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

生:假如我是青蛙, 会觉得在大海中生活很幸福, 很温暖。井可以用来休息, 却不能当作家, 住在里面太寂寞。

生:生活在井底, 想吃东西还得去外面, 大海里有很多好吃的, 还可以看到很多好东西。

师:老师听出来了, 人各有志, 你们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 但是别忘了“井底之蛙”是用来指目光狭隘的人, 眼界不开阔的人。知道了这个成语的意思, 你们会怎样选择?

生 (齐) :我们会选择大海。

师:这样比较, 青蛙会觉得自己很渺小, 因为在大海, 视野会更开阔。所以我们不去讨论谁对谁错, 这个问题要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去作选择。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种快乐都读出来。

(生练读, 读好两种不同的“乐”。)

【反思:此时的分享品味交流, 再一次印证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我不得不佩服四年级学生的思辨能力。当学生尽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又进行了点拨, 让学生豁然开朗。此外, 对比朗读建立在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学生读得有目的, 有层次, 语感在读中自然生成。】

3. 品《“三颗纽扣”的房子》

师:对于《“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篇课文, 你们是怎么理解“大”与“小”的?

生:我们组认为这篇课文中的“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 但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这一句体现了“大”与“小”, 有些人心胸狭窄, 心胸宽广的人是容得下全世界的。

生:我补充一下, 可以换一种说法, 好人的心就是宽容心和包容心。

师:他们的说法你们支持吗?

生 (齐) :支持。

(师板书:心容全世界、心拳头大)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文章中的句子的第一个心指的是心脏, 第二个心指的是包容心, 不是普通人的心。

生:应该是胸怀。

生:我觉得可以将“三颗纽扣”的小房子比作好人的心, 因为房子很小但容得下那么多的人……”

生:我觉得两者之间是不能比的。

生:正是因为“三颗纽扣”的心胸宽广, 才让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孩子进来躲雨的。

生:如果“三颗纽扣”没有包容心, 房间是容纳不下这么多人的。

师:如此说来, 好人的心可以容纳世界, 那么“三颗纽扣”为什么可以被称为好人?

生:让别人躲避了雨。

师:由此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善良的人。

生:宽容的人。

生:心胸宽广的人。

生:大方的人。

师:大方体现在哪里呢?大方的人是怎样的呢?

生:有这么多人进他的很小的屋子……

生:有包容心的人。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心”指的是——— (指板书:心容全世界)

生:心胸。

师:还可以指什么?

生:大度。

生:胸襟、胸怀。

师:那么这个“心”呢? (指板书:心拳头大)

生:心脏。

【反思:我用了一个中心句, 串起学生对整篇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以及感悟文章主旨的能力逐步提升, 在此过程中他们咬文嚼字的能力也在提升。】

【设计意图:我围绕一个大问题让学生分享交流品味, 学生既感悟了语言文字的含义, 又学习了语言文字的应用。在此过程中, 我顺学而导, 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得意又得言。】

四、承上启下———提升

师:至此, 我们已经把三篇课文的“大”与“小”都找出来了。每篇课文中的“大”与“小”能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 我们下节课再讨论。下课!

【设计意图:结课时的问题又将引领学生再一次徜徉在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中。】

上一篇:2010年人大党组班子及个人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下一篇:环保小卫士优秀作文700字